CN102442194A - 一种能自动切换超越式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能自动切换超越式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42194A
CN102442194A CN2010105053505A CN201010505350A CN102442194A CN 102442194 A CN102442194 A CN 102442194A CN 2010105053505 A CN2010105053505 A CN 2010105053505A CN 201010505350 A CN201010505350 A CN 201010505350A CN 102442194 A CN102442194 A CN 1024421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override type
type structure
mixed power
vehicle driv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0535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1050535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42194A/zh
Publication of CN1024421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21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切换超越式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包括有:底盘,底盘上设有发动机、电动机兼发电机、变速箱、前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电动机兼发电机和变速箱顺序连接,发动机与电动机兼发电机之间连有超越式自动离合器。本发明的优点是:解决了目前传统驾乘习惯的内燃机驱动的车辆和纯电力驱动车辆的相互自动切换,并实现了同时作功或分别单独作功,增加或改变了传统行走机械的驱动形式和能量充分回收,使节能减排和实用、经济、社会需求多种需求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Description

一种能自动切换超越式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交通和运输工具,特别是一种能自动切换超越式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带给人们物质文化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已成为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现有的汽车一般只采用汽油或柴油为燃料,以燃油燃烧释放的能量作为动力驱动汽车的前进。燃油燃烧后的大量排放物造成大气的严重污染,已成为全人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同时,燃油资源是有限的和不可再生的。在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的今天,市面上出现了一些油电混合动力车辆,但是受特定的行走与运输机械结构限制、工况限制、使用要求限制、功率转换方式的局限、对外输出扭矩、功率、转速的变化要求不同,所以当前油电混合动力车辆等交通运输机械存在着结构复杂、维修不易、人机工程不完善、节能减排效能差、造价高昂等种种瓶颈的限制,特别是目前车辆在油电切换上常采取行星齿轮系的结构,复杂且昂贵,导致现有的油电混合动力车辆很难既能满足节能减排的现实需求,又能跟原驾驶习惯、制造成本、使用成本相适应,所以有待创新。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自动切换超越式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自动切换超越式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包括有:底盘,底盘上设有发动机、电动机兼发电机、变速箱及附加装置、前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电动机兼发电机和变速箱顺序连接,发动机与电动机兼发电机之间连有超越式自动离合器。
所述底盘由两根平行的纵梁和连接在两纵梁之间的横梁组成,纵梁的中间部分向下凹,纵梁的前部分向左右两侧往外弯。
所述纵梁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圆形的结构型钢。
所述电动机兼发电机与变速箱之间连有锥形自动对中装置。
所述前轮为独立悬挂,后轮为非独立悬挂或独立悬挂。
所述电动机兼发电机上设有螺旋液沟。
所述电动机兼发电机连有附加辅助装置。
所述发动机另接有发电机B。
本发明专利的优点是:解决了目前传统驾乘习惯的内燃机驱动的车辆和纯电力驱动车辆的相互自动切换,并实现了同时作功或分别单独作功。增加或改变了传统行走机械的驱动形式和能量充分回收,使节能减排和实用、经济、社会需求多种需求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专利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专利外形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专利中底盘的主视图。
附图4为本发明专利中底盘的俯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专利作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图中,一种自动切换超越式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包括有:底盘21,底盘21上设有发动机3、电动机兼发电机2、变速箱1、前后轮22、23。
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3、电动机兼发电机2和变速箱1顺序连接,发动机3与电动机兼发电机2之间连有超越式自动离合器5。目前,超越式自动离合器5已经运用于许多工业产品中,本混合动力车辆利用超越式自动离合器5的结构特性,方便、可靠、完整地使发动机3与电动机兼发电机2按设计的混合动力运行状态要求严格有效运行,自动切换两种动力同时作功或单独作功,而且超越式自动离合器21可以防逆、卸负扭矩,彻底解决了常规混合动力车中关键的行星齿轮传动中造价高居不下和维修保养复杂,车辆成本高等复杂问题。
所述底盘21由两根平行的纵梁211和两纵梁211之间连有的横梁212组成,纵梁211的中间部分向下凹,纵梁211的前部分向两侧往外弯。所述纵梁211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圆形的结构型钢。异型三维底盘21支撑整台车辆刚度与强度,实现了汽电、柴电、混合动力车对整车重量的承载和加载其他辅助装置的要求。较重的发动机3前置于底盘21前部外伸部份,电动机兼发电机2置于发动机3动力输出端,变速箱1连接在电动机兼发电机2后,底盘后部装有承载式后桥与承载式货物箱,燃油箱和动力电池均安排在车架后部,平衡前部发动机3、变速箱1的重力分布,并均衡车辆前后轴荷分布,使刹车力提高、车辆安全性能提高,同时满足了轿车级的人机工程合理化、舒适性,使在有限空间上能合理实施布局。
所述电动机兼发电机2与变速箱1之间连有锥形自动对中装置4,锥形自动对中装置4目前已应用于许多领域,本发明把锥形自动对中装置4运用于电动机兼发电机2与变速箱1之间,利用锥形自动对中装置4锥形结构可以自动对中的特点,解决了双动力机构装配中振动和跳动问题。
所述前轮22为独立悬挂,后轮23为非独立悬挂,驾驶舱前部选择独立悬挂结构,车辆后部可为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挂系统,连接装有后车轮23的后桥,使车辆乘坐舒适。
所述电动机兼发电机2上设有螺旋液沟7,即采用液冷的方式冷却设备,通过液体泵工作,把液体由进液口8进入液沟7,液体沿着螺旋形的液沟7内部流动,最终从出液口9流出,液体在流动中带走电动机兼发电机2工作时的热量,达到热平衡运行,克服了电动机兼发电机传统风冷形式的不足,使混合动力车利用发动机余力发电时,电动机兼发电机防止过热和能在纯电动零排放行驶距离增加35%以上。
所述电动机兼发电机2连有附加辅助装置(动力转向、刹车真空助力机械、液压等装置),电动机兼发电机2通过外部传动装置(皮带轮或齿轮)与附加辅助装置连接,提供附加辅助装置的工作动力。两种动力装置(电动机兼发电机2和发动机3)可以共同或独用这些辅助装置。当在车辆关闭发动机3时,车辆在纯电动行驶状态下,车辆的操控性(动力、刹车等)得以保持。
所述发动机3另接一发电机B6,可使能量回收效率能实现自动化、回收最大化,可综合省油21%~30%。
使用时,车辆前进时,发动机3与电动机兼发电机2通过其之间的超越式自动离合器能同时或各自单独输出动力或转矩。当电动机兼发电机2的转动时,发动机3可不提供动力,只有电动机兼发电机2提供动力和转矩,即纯电动行驶。当发动机3转动时,电动机兼发电机2也可停止转动或转动发电,只有发动机3提供动力和转矩。当发动机3转动时,电动机兼发电机2也转动,发动机3和电动机兼发电机2同时提供动力,解决了发动机启动时油耗高、排放大的问题,也解决了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短的问题,更解决了发动机的能量回收问题。同时发挥了燃油和电力各自的优势,油电切换十分方便,彻底解决了常规混合动力车中关键的行星齿轮传动中造价高居不下和维修保养复杂,车辆成本高等复杂问题。
当车辆在制动或下坡时,电动机兼发电机2和发电机B6此时可以充分利用机械力转化为电力方式存储并回收在车载电池内,节约油量,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以上仅表达了本发明专利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专利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本发明专利的优点:解决了目前传统驾乘习惯的内燃机驱动的车辆和纯电力驱动车辆的相互自动切换,并实现了同时作功或分别单独作功,增加或改变了传统行走机械的驱动形式和能量充分回收,使节能减排和实用、经济、社会需求多种需求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Claims (8)

1.  在种自动切换超越式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包括有:底盘,底盘上设有发动机、电动机兼发电机、变速箱、前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电动机兼发电机和变速箱顺序连接,发动机与电动机兼发电机之间连有超越式自动离合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切换超越式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由两根平行的纵梁和连接在两纵梁之间的横梁组成,纵梁的中间部分向下凹,纵梁的前部分向左右两侧往外弯。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切换超越式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圆形的结构型钢。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切换超越式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兼发电机与变速箱之间连有锥形自动对中装置。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切换超越式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为独立悬挂,后轮为非独立悬挂或独立悬挂。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切换超越式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兼发电机上设有螺旋液沟。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切换超越式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兼发电机连有附加辅助装置。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切换超越式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另接有发电机B。
CN2010105053505A 2010-10-13 2010-10-13 一种能自动切换超越式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 Pending CN1024421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053505A CN102442194A (zh) 2010-10-13 2010-10-13 一种能自动切换超越式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053505A CN102442194A (zh) 2010-10-13 2010-10-13 一种能自动切换超越式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42194A true CN102442194A (zh) 2012-05-09

Family

ID=46005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053505A Pending CN102442194A (zh) 2010-10-13 2010-10-13 一种能自动切换超越式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42194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20732A (ja) * 1999-02-01 2000-08-08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ハイブリッド型車両
CN1413855A (zh) * 2001-10-22 2003-04-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具有变速箱的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和操作方法
CN1631690A (zh) * 2004-12-29 2005-06-29 郭义 后轮独立悬挂独立驱动电动汽车底盘
CN101439665A (zh) * 2007-11-23 2009-05-27 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超越离合器的混合动力汽车动力分配机构
CN101602381A (zh) * 2008-06-11 2009-12-16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横梁和车辆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20732A (ja) * 1999-02-01 2000-08-08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ハイブリッド型車両
CN1413855A (zh) * 2001-10-22 2003-04-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具有变速箱的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和操作方法
CN1631690A (zh) * 2004-12-29 2005-06-29 郭义 后轮独立悬挂独立驱动电动汽车底盘
CN101439665A (zh) * 2007-11-23 2009-05-27 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超越离合器的混合动力汽车动力分配机构
CN101602381A (zh) * 2008-06-11 2009-12-16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车辆横梁和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95085C (zh) 插电式集成起动发电机混合动力轿车驱动系统
EP3424770B1 (en) Extended-range electric passenger vehicle having front-mounted engine
CA2836671C (en) Hybrid vehicle
CN203032364U (zh) 一种采用行星齿轮两挡变速器的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
CN100999190A (zh) 双轴四轮驱动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CN103921667B (zh)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
CN101519035A (zh) 一种混合动力用机电耦合动力传动装置
CN105599584A (zh) 一种多电机-轻混双轴驱动耦合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CN202080111U (zh) 平衡型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CN102897029A (zh) 一种增程式四轮纯电驱动汽车动力系统
CN201756055U (zh) 四驱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传动装置
CN102815199A (zh) 双转子电机的轮式载重车辆用机电复合无级传动装置
CN204161082U (zh) 一种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总成
CN206633739U (zh) 一种采用桥电机的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系统布置结构
CN202174931U (zh) 三轮四轮通用混合动力装置
CN201457107U (zh) 自充电电动车
CN204383160U (zh) 混合动力环卫车动力系统
CN201021147Y (zh) 自充电电动车
Maheswari et al. Introduction to electric vehicles and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CN102166949A (zh) 电辅助式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
CN204547776U (zh) 无需变速箱四驱或者两驱轮换行驶的电动汽车
CN204037334U (zh) 双轴差速器
CN102442194A (zh) 一种能自动切换超越式结构的混合动力车辆
CN103921668B (zh) 一种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总成
CN202071675U (zh) 新能源复合动力汽车驱动桥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