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34812A - 光源模块 - Google Patents

光源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34812A
CN102434812A CN2012100091745A CN201210009174A CN102434812A CN 102434812 A CN102434812 A CN 102434812A CN 2012100091745 A CN2012100091745 A CN 2012100091745A CN 201210009174 A CN201210009174 A CN 201210009174A CN 102434812 A CN102434812 A CN 1024348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source module
luminescence unit
light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0917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明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SUZHOU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21000917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34812A/zh
Publication of CN1024348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348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导光单元;所述的导光单元具有一第一入光面、一第二入光面、一出光面及与该出光面相对之一相对面;该导光单元具有一弯折部,该弯折部至少位于该出光面或该相对面之其中之一;一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的第一发光单元由该第一入光面入射光线至该导光单元,且由该出光面射出;以及一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的第二发光单元由该第二入光面入射光线至该导光单元,且由该出光面射出;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解决内部热能的聚积效应,且具有较高的光通量及照度。

Description

光源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装置,尤其涉及该照明装置中的光源模块。
背景技术
请参照图1所示,其为现有技术一种照明装置1之示意图。照明装置1包括两侧光源11、一个平板状之导光板12以及一个反射片13。
两侧光源11分别设置于导光板12相对之两侧边,并分别发出光线由导光板12之一入光面121入射至导光板12。导光板12的作用在于引导光线的传输方向,并由导光板12之全反射,可使光线由导光板12之一出光面122射出。另外,反射片13是设置于导光板12之一侧,以反射光源11所发出的光线由出光面122射出。
然而,如图1所示,两侧光源11部分发出的光线是平行于出光面122,且会直射至导光板12中央之椭圆形区域A,使椭圆形区域A内交集的光线最多,并使椭圆形区域A内具有最高的照度(即区域A为最亮之处)。换言之,导光板12并无法导引这些平行于出光面122之直射光线而由出光面122射出。因此,不仅造成导光板12内椭圆形区域A的热能累积(热聚积效应,heat accumulation effect)而甚至可能影响到照明装置1的寿命。而且,导光板12也无法利用这些交集于椭圆形区域A的光线来增加照明装置1之光通量,进而造成光线利用率的降低。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光源模块,可具有较高的光通量及照度,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光源模块,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一导光单元;所述的导光单元具有一第一入光面、一第二入光面、一出光面及与该出光面相对之一相对面;该导光单元具有一弯折部,该弯折部至少位于该出光面或该相对面之其中之一;一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的第一发光单元由该第一入光面入射光线至该导光单元,且由该出光面射出;以及一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的第二发光单元由该第二入光面入射光线至该导光单元,且由该出光面射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解决内部热能的聚积效应,且具有较高的光通量及照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一种照明装置的示意图;
图2A及图2B分别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之一种光源模块之立体图及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态样之光源模块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之一种照明装置之侧视图;以及
图5A、图5B及图5C分别为另一实施态样之照明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之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导光单元、一第一发光单元以及一第二发光单元。导光单元具有一第一入光面、一第二入光面、一出光面及与出光面相对之一相对面,导光单元具有一弯折部,弯折部至少位于出光面或相对面之其中之一。第一发光单元由第一入光面入射光线至导光单元,且由出光面射出。第二发光单元由第二入光面入射光线至导光单元,且由出光面射出。
在一实施例中,导光单元为一导光板或至少一导光条。
在一实施例中,弯折部位于出光面及相对面。
在一实施例中,弯折部具有一弯折角度,弯折角度是介于60度至160度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导光单元之剖面呈一V字型。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的主要出光轴的方向系与第一入光面垂直,第二发光单元的主要出光轴的方向是与第二入光面垂直。
在一实施例中,弯折包含导光单元内部照度最高之处。
在一实施例中,光源模块更包括一油墨网点或一微结构,油墨网点或微结构是设置于相对面。
在一实施例中,油墨网点或微结构邻近导光单元之第一入光面的尺寸或分布密度,是小于远离第一入光面的尺寸或分布密度。
在一实施例中,油墨网点或微结构邻近导光单元之第二入光面的尺寸或分布密度,是小于远离第二入光面的尺寸或分布密度。
在一实施例中,尺寸是为高度、或深度、或宽度、或大小、或直径。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之一种照明装置包括一导光单元、一第一发光单元、一第二发光单元以及一框体。导光单元具有一第一入光面、一第二入光面、一出光面及与出光面相对之一相对面,导光单元具有一弯折部,弯折部至少位于出光面或相对面之其中之一。第一发光单元由第一入光面入射光线至导光单元,且由出光面射出。第二发光单元由第二入光面入射光线至导光单元,且由出光面射出。导光单元、第一发光单元及第二发光单元是设置于框体内。
在一实施例中,导光单元为一导光板或至少一导光条。
在一实施例中,弯折部具有一弯折角度,弯折角度系介于60度至160度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弯折部包含导光单元内部照度最高之处。
在一实施例中,照明装置更包括一油墨网点或一微结构,油墨网点或微结构是设置于相对面。
在一实施例中,照明装置更包括一反射组件,其是邻设于相对面。
在一实施例中,照明装置更包括一光学膜片,其是邻设于出光面。
在一实施例中,照明装置为室内照明装置、室外照明装置、手持式照明装置、或庭院造景装置。
承上所述,因本发明之光源模块及照明装置之导光单元具有一第一入光面、一第二入光面及一出光面,且导光单元具有一弯折部,弯折部至少位于出光面或相对面之其中之一。另外,第一发光单元由第一入光面入射光线至导光单元,且由出光面射出,而第二发光单元由第二入光面入射光线至导光单元,且由出光面射出。由导光单元之弯折部的设置,使第一发光单元与第二发光单元所发出的光线不会聚集于导光单元内部而无法由出光面射出,因此,与现有技术相较,本发明之导光单元不易有内部热能的聚积效应而影响光源模块及照明装置的寿命,而且导光单元可有效利用这些光线来提高光源模块及照明装置之光通量及照度。因此,本发明之光源模块及照明装置可解决内部热能的聚积效应,且具有较高的光通量及照度。
请参照图2A及图2B所示,其分别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之一种光源模块2之立体图及侧视图。
光源模块2包括一导光单元21、一第一发光单元22以及一第二发光单元23。其中,光源模块2例如可应用于室内照明、室外照明、手持式照明、或是庭院造景灯等等。
导光单元21具有一第一入光面211、一第二入光面214、一出光面212及与出光面212相对之一相对面213。其中,导光单元21可为一导光板(light-guiding plate)或至少一导光条(light-guiding bar)。在此,是以一导光板为例。不过,在其它实施态样中,例如图3所示,导光单元21也可为复数导光条并排组合而成。需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相对面213是为朝上的表面,而出光面212为向下发光的表面,相对面213与出光面212系相对设置。但是随着光源模块2设置方向的改变,相对面213也可并非为朝上的表面,可以朝下或是朝向任一方向设置,在此不作限制。
另外,导光单元21是以透光材料制成,而透光材料例如可为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聚乙烯树脂或玻璃。在此,并不加以限制。此外,如图2A及图2B所示,导光单元21具有一弯折部B,弯折部B至少位于出光面212或相对面213之其中之一。在此,弯折部B是位于出光面212及相对面213,且弯折部B的尖端方向是朝向出光面212的方向来弯折,因此,导光单元21的剖面是可呈V字型,且左右大致对称,其中,弯折部B包含导光单元21内部照度最高之处,且弯折部B的面积可大于照度最高处。照度的定义为单位面积所接收到的光通量。因此,导光单元21内部照度最高之处是表示导光单元21内部光线汇集之处,也就是最亮之处。在本实施例中,弯折部B是以位于导光单元21之实质上的中间部分为例,不过,并不以此为限制,弯折部B也可位于导光单元21的第一入光面211与第二入光面214之间的任何位置。其中,弯折部B可具有一弯折角度θ,而弯折角度θ是小于180度,例如可介于60度至160度之间。在此,是以弯折角度θ为150度为例。
第一发光单元22邻设于第一入光面211,并发出光线由第一入光面211入射至导光单元21,且由导光单元21之出光面212射出。另外,第二发光单元23是邻设于导光单元21之第二入光面214,且发出光线由第二入光面214入射至导光单元21,并由导光单元21之出光面212射出。换言之,如图2B所示,第一发光单元22与第二发光单元23是设置于导光单元21的相对二侧,并分别发出光线入射至导光单元21,并由出光面212射出。
其中,第一发光单元22及第二发光单元23可分别包含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OLED)、或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或热阴极荧光灯管(hot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HCFL),以作为发光单元中的光源。于此,第一发光单元22及第二发光单元23是分别以一发光二极管光条(light bar)为例,且其分别具有复数发光二极管,并设置于一电路板上。
如图2B所示,由于导光单元21具有弯折部B,而弯折部B大致是位于导光单元21内部照度最高之处(即最亮之处),故第一发光单元22与第二发光单元23是可分别斜置而与一水平面P之间有一倾角α(在此,水平面P例如可为一平行海平面的平面),并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2与第二发光单元23的主要的出光轴L1、L2的方向是分别与第一入光面211及第二入光面214垂直,且主要出光轴L1、L2方向之光线是直接由出光面212射出。也就是说,第一发光单元22与第二发光单元23的电路板并非垂直水平面P,而是稍微向导光单元21倾斜,以配合导光单元21二侧翘起的端部。而设置于发光单元22、23电路板上的发光二极管也会随着倾斜,而让发光单元22、23的主要出光轴L1、L2实质上分别与入光面211、214垂直。若第一发光单元22与第二发光单元23中的发光二极管为表面黏着(SurfaceMount)组件时,第一发光单元22与第二发光单元23的出光面是可分别与第一入光面211及第二入光面214实质平行。如此一来,即可让第一发光单元22与第二发光单元23所发出的光线不会交集于导光单元21内而无法由出光面212射出,故不易蓄积热能于导光单元21的内部,因此,不但不会影响到光源模块2的寿命,而且也能提升光源模块2的光通量及照度。
另外,请参照图4所示,其为应用上述之光源模块2之一照明装置3的侧视图。其中,照明装置3可为一室内照明装置、一室外照明装置、一手持式照明装置、或一庭院造景装置等,于此,并不加以限定。
照明装置3包括一光源模块2及一框体31。光源模块2已于上述中详述,在此不在赘述。
另外,光源模块2之导光单元21、第一发光单元22、第二发光单元23是容置或固定于框体31。其中,框体31的材料例如可包含金属、合金(铝合金)、或塑料。在此,并不加以限定。因此,如图4所示,第一发光单元22及第二发光单元23是设置在框体31的相对两内侧,其中,框体31的相对两内侧分别为倾斜,以使第一发光单元22与第二发光单元23分别斜置而与水平面P有一倾角,使得第一发光单元22与第二发光单元23的主要出光轴L1、L2方向分别与第一入光面211及第二入光面214实质上垂直。
另外,照明装置3更可包括一反射组件32,反射组件32是邻设于相对面213。其中,反射组件32是具有反射材料,而反射材料可例如包含金属、金属氧化物、高反射漆(白漆)、或其组合。在此,并不加以限定。另外,反射组件32可为一反射层或一反射片,以将射至导光单元21相对面213之光线,再反射进入导光单元21,以使光线可由导光单元21之出光面212射出,进而提升光线利用率。
此外,照明装置3更可包括一光学膜片33,光学膜片33是邻设于出光面212。其中,光学膜片33可为一增亮膜或一扩散片,在此亦不加以限定,以修饰光线的行进方向,以成为出光较有方向性或出光较均匀的照明装置3。
接着,请分别参照图5A、图5B及图5C所示,其分别为不同态样之照明装置3a、3b及3c的侧视图。
如图5A所示,照明装置3a与照明装置3主要的不同在于,照明装置3a之反射组件32a的剖面形状是为倒三角形,而反射组件32a的形状是与光源模块2a之导光单元21的弯折部B配合,且反射组件32的钝角侧是紧邻导光单元21的相对面213设置。
如图5B所示,照明装置3b与照明装置3主要的不同在于,照明装置3b之光源模块2b更可包括复数油墨网点或复数微结构24,油墨网点或微结构24是设置于光源模块2b之相对面213。其中,油墨网点的设置方式可包含涂布、印刷、或其它方式;而微结构24则可利用微蚀刻或后加工等等的技术,而于相对面213上形成微结构24。在此,是以设置复数微结构24于光源模块2b之相对面213,且该些微结构24的剖面形状分别为曲面(弧形)为例。油墨网点或微结构24可破坏导光单元21内的光线全反射路径,进而导引光线射出导光单元21,使照明装置3b形成一均匀的面光源或发光面。
其中,邻近第一入光面211及第二入光面214处由于较接近第一发光单元22及第二发光单元23,故由出光面212所射出的光线较多;而远离第一入光面211及第二入光面214处之光线则较少,因此,油墨网点或微结构24邻近导光单元21之第一入光面211的尺寸或分布密度,是小于远离第一入光面211的尺寸或分布密度。另外,油墨网点或微结构24邻近导光单元21之第二入光面214的尺寸或分布密度,是小于远离第二入光面214的尺寸或分布密度。其中,上述之尺寸例如可为油墨网点或微结构24之高度、或深度、或宽度、或大小、或直径。在此,是以微结构24邻近导光单元21之第一入光面211及第二入光面214的分布密度,是小于远离第一入光面211及第二入光面214的分布密度。换言之,即越接近弯折部B之处,其微结构24的分布密度越高。如此,可控制导光单元21由出光面212射出的光量,以使照明装置3b形成均匀的面光源。
另外,如图5C所示,照明装置3c与照明装置3主要的不同在于,照明装置3c之光源模块2c之导光单元21c的剖面形状是向出光面212突出之五边形,而五边形的突出部分也就是导光单元21c的弯折部B,故弯折部B是位于出光面212。另外,相对面213是为一平整的平面,而反射组件32c是紧邻相对面213设置,故反射组件32c是为一平板状的组件。
此外,照明装置3a、3b及3c的其它技术特征可参照照明装置3,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因本发明之光源模块及照明装置之导光单元具有一第一入光面、一第二入光面及一出光面,且导光单元具有一弯折部,弯折部至少位于出光面或相对面之其中之一。另外,第一发光单元由第一入光面入射光线至导光单元,且由出光面射出,而第二发光单元由第二入光面入射光线至导光单元,且由出光面射出。由导光单元之弯折部的设置,使第一发光单元与第二发光单元所发出的光线不会聚集于导光单元内部而无法由出光面射出,因此,与现有技术相较,本发明之导光单元不易有内部热能的聚积效应而影响光源模块及照明装置的寿命,而且导光单元可有效利用这些光线来提高光源模块及照明装置之光通量及照度。因此,本发明之光源模块及照明装置可解决内部热能的聚积效应,且具有较高的光通量及照度。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发明之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之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后附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中。

Claims (11)

1.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导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光单元具有一第一入光面、一第二入光面、一出光面及与该出光面相对之一相对面;该导光单元具有一弯折部,该弯折部至少位于该出光面或该相对面之其中之一;一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的第一发光单元由该第一入光面入射光线至该导光单元,且由该出光面射出;以及一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的第二发光单元由该第二入光面入射光线至该导光单元,且由该出光面射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单元为一导光板或至少一导光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弯折部位于该出光面及该相对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弯折部具有一弯折角度,该弯折角度系介于60度至160度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单元之剖面呈一V字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发光单元的主要出光轴的方向是与该第一入光面垂直,该第二发光单元的主要出光轴的方向是与该第二入光面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弯折部包括该导光单元内部照度最高之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油墨网点或一微结构,该油墨网点或该微结构是设置在该相对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油墨网点或该微结构邻近该导光单元之该第一入光面的尺寸或分布密度,是小于远离该第一入光面的尺寸或分布密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油墨网点或该微结构邻近该导光单元之该第二入光面的尺寸或分布密度,是小于远离该第二入光面的尺寸或分布密度。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尺寸是为高度、或深度、或宽度、或大小、或直径。
CN2012100091745A 2012-01-13 2012-01-13 光源模块 Pending CN1024348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091745A CN102434812A (zh) 2012-01-13 2012-01-13 光源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091745A CN102434812A (zh) 2012-01-13 2012-01-13 光源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34812A true CN102434812A (zh) 2012-05-02

Family

ID=45983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091745A Pending CN102434812A (zh) 2012-01-13 2012-01-13 光源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3481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6289A (zh) * 2020-08-13 2022-02-22 株洲湘火炬汽车灯具有限责任公司 发光装置
TWI795316B (zh) * 2022-06-27 2023-03-01 群光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裝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0800A (zh) * 2003-05-20 2004-12-01 �ձ�������ʽ���� 光波导、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和配有它们的信息终端
CN101463953A (zh) * 2007-12-19 2009-06-24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白光照明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台灯
CN201439888U (zh) * 2009-05-25 2010-04-21 兴隆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曲面导光式灯源
CN101922634A (zh) * 2010-07-22 2010-12-2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Led照明装置
CN202017952U (zh) * 2011-02-23 2011-10-26 江苏金来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无眩光台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0800A (zh) * 2003-05-20 2004-12-01 �ձ�������ʽ���� 光波导、光源装置、显示装置和配有它们的信息终端
CN101463953A (zh) * 2007-12-19 2009-06-24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白光照明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台灯
CN201439888U (zh) * 2009-05-25 2010-04-21 兴隆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曲面导光式灯源
CN101922634A (zh) * 2010-07-22 2010-12-2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Led照明装置
CN202017952U (zh) * 2011-02-23 2011-10-26 江苏金来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无眩光台灯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6289A (zh) * 2020-08-13 2022-02-22 株洲湘火炬汽车灯具有限责任公司 发光装置
CN114076289B (zh) * 2020-08-13 2024-05-03 株洲湘火炬汽车灯具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发光装置
TWI795316B (zh) * 2022-06-27 2023-03-01 群光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裝置
US11630259B1 (en) 2022-06-27 2023-04-18 Chicony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20907C (zh) 面光源装置
TWI363219B (en) 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
CN201439888U (zh) 曲面导光式灯源
JP6223746B2 (ja) 片面発光タイプの透明な導光板、およびこの導光板を用いた面発光装置
JP2007234385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10225395A (ja) Led照明装置
CN103939791A (zh) 照明装置及使用其的图像显示装置
KR102160582B1 (ko) 조명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용 램프
TWM255413U (en) Surface 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JP2010218693A (ja) 点状光源用導光板
JPWO2012165190A1 (ja) 照明装置、この照明装置を備えた棚板ユニットおよびショーケース
CN103883930A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101326731A (zh) 用于便携式通信终端的具有导光件的闪光模块
TW201100723A (en) Edge lighting type illumination device
JP6064197B2 (ja) 照明器具
CN102434812A (zh) 光源模块
CN202182339U (zh) 一种红外透射光源
JP2011159436A (ja) エッジライト式照明装置
KR101080751B1 (ko) 안내판 표시장치
CN204717510U (zh) 一种透镜装置及led灯具
JP5588217B2 (ja) 照明装置
CN103649629B (zh) 照明装置
CN202419259U (zh) 照明装置
JP2005539356A (ja) 光入力および光出力ユニットを備える発光装置
CN201779478U (zh) 背光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