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19012B - 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19012B CN102419012B CN2011102886615A CN201110288661A CN102419012B CN 102419012 B CN102419012 B CN 102419012B CN 2011102886615 A CN2011102886615 A CN 2011102886615A CN 201110288661 A CN201110288661 A CN 201110288661A CN 102419012 B CN102419012 B CN 10241901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air
- heat collector
- zone
- lamin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7
- 210000000145 septum pellucidum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2774 insula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Substances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05 air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336 safety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10053481 Antifreeze Protein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28 anti-freez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61 compo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10/00—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 F24S10/50—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the working fluids being conveyed between plat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10/00—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 F24S10/25—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having two or more passages for the same working fluid layered in direction of solar-rays, e.g. having upper circulation channels connected with lower circulation channel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10/00—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 F24S10/50—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the working fluids being conveyed between plates
- F24S10/55—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the working fluids being conveyed between plates with enlarged surfaces, e.g. with protrusions or corrug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4—Heat exchange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Wind Motors (AREA)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包括:盖板(2)和底板(6);设置在盖板(2)和底板(6)之间的吸热板(4);设置在盖板(2)和吸热板(4)之间的透明隔板(3);其中,空气从所述盖板(2)与透明隔板(3)形成的第一预热层流入。本发明能降低热损失,有效提高集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空气热利用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背景技术
太阳能集热器是太阳能供热系统中的重要设备,它收集太阳能使之转换为热能,太阳能供热系统转换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集热器的性能。
目前,太阳能集热器有平板型、真空管型和聚光型三类,相对于真空管型太阳能集热器和聚光型太阳能集热器而言,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容易、造价低的特点,在成本、安全性、使用寿命和与建筑的匹配程度上都比真空管型太阳能集热器和聚光型太阳能集热器具有更大的优势。
一般采用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分为空气型和液体型两大类。在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中,采用空气作为集热介质相较于采用液体作为集热介质,具有不需防结冰、不需防微小渗漏、重量轻承压小、不需防腐、不需增加中间换热器等优势,可以有效减少系统部件数目并降低成本。
因此,在各种太阳能集热器中,发展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具有很好的前景。
一般而言,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由框架、玻璃盖板(或别的透明材料)、吸热板和保温材料组成,空气直接流过玻璃盖板与吸热板之间,被加热空气通过玻璃盖板与环境间的自然对流换热很大,同时吸热板对外界环境的红外辐射也比较大,两者造成很大的集热效率损失。目前普通的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集热效率低于50%。
因此,目前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迫切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能降低热损失,提高集热效率的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降低热损失,提高集热效率的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
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包括:
盖板(2)和底板(6);
设置在盖板(2)和底板(6)之间的吸热板(4);
设置在盖板(2)和吸热板(4)之间的透明隔板(3);
其中,空气从所述盖板(2)与透明隔板(3)形成的第一预热层流入;经透明隔板(3)与吸热板(4)形成的一次加热层,从吸热板(4)与底板(6)形成的二次加热层流出;
所述透明隔板为对可见光透射率大于90%,并且对红外辐射透射率小于10%的隔板。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包括:
至少三组顺次连接的集热器箱体;
其中,每组集热器箱体包括:盖板(2)和底板(6);设置在盖板(2)和底板(6)之间的吸热板(4);设置在盖板(2)和吸热板(4)之间的透明隔板(3);
空气从一组集热器箱体的盖板(2)与透明隔板(3)形成的第一预热层流入,经另一组集热器箱体的透明隔板(3)与吸热板(4)形成的一次加热层,从再一组集热器箱体的吸热板(4)与底板(6)形成的二次加热层流出。
优选的,所述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中,空气在所述至少三组顺次连接的集热器箱体中以顺流方式进行流动。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包括:
至少两组顺次连接的集热器箱体;
其中,每组集热器箱体包括:盖板(2)和底板(6);设置在盖板(2)和底板(6)之间的吸热板(4);设置在盖板(2)和吸热板(4)之间的透明隔板(3);设置在所述底板(6)和吸热板(4)之间的普通隔板(7);
一路空气从一组集热器箱体的盖板(2)与透明隔板(3)形成的第一预热层流入,从另一组集热器箱体的透明隔板(3)与吸热板(4)形成的第一加热层流出;
另一路空气从所述的一组集热器箱体的底板(6)与普通隔板(7)形成的第二预热层流入;从所述的另一组集热器箱体的普通隔板(7)与吸热板(4)形成的第二加热层流出。
优选的,所述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中,空气在所述至少两组顺次连接的集热器箱体中空气以顺流方式进行流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气膜冷却原理有效降低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中被加热空气与环境的自然对流换热,以及,吸热板对环境的红外辐射,从机理上改进了平板空气集热器的集热效果,在极低成本的前提下比普通的集热器效率提高了20%以上。
本发明实施例突破了平板空气集热器的效率瓶颈,使得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等多种优势的平板空气集热器在效率上比其它类型和工质的集热器更有优势。本发明因此可以推广到供暖,干燥等多种家用和工业应用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实施例1的结构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1的CFD模拟结果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种吸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实施例2的结构图;
图6是图5所示实施例2的CFD模拟结果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实施例3的结构图;
图8是图7所示实施例3的CFD模拟结果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实施例4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的核心构思之一在于,通过气膜冷却原理有效降低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中被加热空气与环境的自然对流换热,以及,吸热板对环境的红外辐射。在极低成本的前提下,将平板型空气集热器的集热效率提高至70%以上。
参考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实施例1的结构框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包括:入风口1、盖板2、透明隔板3、吸热板4、出风口5和底板6。采用本实施例,冷空气通过入风口1首先进入盖板2与透明隔板3形成的第一预热层,由于冷空气温度低,因此盖板的温度较低,从而盖板向外界环境的散热较少;此外,由于盖板2和透明隔板3的温差不大,遏制了第一预热层中空气与外界环境的自然对流,第一预热层中空气主要为层流。经第一预热层预热后的空气进入透明隔板3和吸热板4形成的一次加热层,空气被吸热板4加热,一次加热层中空气自然对流较强,湍流加剧,但热量主要传递给一次加热层中的空气,部分热量通过透明隔板散到第一预热层,被第一预热层中的空气回收。同时,透明隔板3可以采用对可见光透射率较大而对红外辐射透射率较小的隔板,比如去铁玻璃(超白玻璃),可见光透射率92%,红外透射率10%;可见光透射率应在90%以上且越高越好,红外透射率应在90%以下且越低越好,优选低于20%,因此吸热板4的红外辐射被透明隔板3及第一预热层的空气吸收或反射,辐射损失降低。加热后的空气进入吸热板4和底板6形成的二次加热层,继续被吸热板4加热,在具体实现中,底板6上通常设置有保温材料以保温,最终高温空气从出风口5流出。
本实施例1的基本原理为,通过在盖板的下表面维持一层低温空气,从而维持盖板的较低温度,降低盖板向外界的散热。
对本实施例1内部空气传热情况的CFD(Computational FluidDynamics,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在第一预热层中,空气以流动方向的强制对流为主,自然对流很小,向环境的对流散热不大,与理论结果相吻合。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所述第一预热层中设置导流板。
参考图3所示的导流板结构示意图,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8可以设置在入风口1处,采用八字形结构,空气从导流板中间流入,所述导流板将部分空气导流至与侧壁接触,使集热器侧壁、死角等部位都有空气流经,热量被空气吸收,从而达到层流效果,使空气充分预热而集热器侧壁充分冷却,从而有效降低空气流入时集热器的死角、侧壁等部位造成的热损失,提高集热效率。
如图3所示,在具体实现中,可以根据第一预热层的宽度(通常表现为集热器的宽度),在水平方向上并列设置多个导流板8,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多个导流板可连通多个入风口1,空气可以从所述多个导流板8中间流入第一预热层。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更为优选的是,还可以在所述多个导流板8之间设置水平方向上的分隔板9,从而使第一预热层中的空气预热更加均匀。
在具体应用中,所述第一预热层的导流板8可以粘附于盖板下,或者,可以粘附于透明隔板上,或者,还可以独立、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一预热层中,本发明对此无需加以限制。
在本发明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例中,为增加换热,在所述一次加热层和/或二次加热层中还可以设置翅片,当空气进入一次加热层和/或二次加热层时,经过所述翅片折流,可以增加流程从而增加换热,并且翅片同时也可以作为导流板,从而更进一步提高集热效率。参考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吸热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翅片10可以设置在吸热板4之上,在具体实现中,所述翅片10还可以设置在吸热板4之下(图中未示出),或者独立、可拆卸地设置于一次加热层和/或二次加热层中。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实际情况任何设置所述翅片均可,本发明对此无需加以限制。
参考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实施例2的结构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包括:上下两个入风口1、盖板2、透明隔板3、吸热板4、上下两个出风口5、底板6和普通隔板7。采用本实施例,一路冷空气通过上面的入风口1进入盖板2和透明隔板3形成的第一预热层,另一路冷空气通过下面的入风口1进入底板6与普通隔板7形成的第二预热层;由于盖板2和透明隔板3,以及,底板6与普通隔板7的温差不大,遏制了第一预热层、第二预热层中空气与外界环境的自然对流,第一预热层、第二预热层中的空气主要为层流。经第一预热层预热后的一路空气进入透明隔板3和吸热板4形成的第一加热层进行加热,经第二预热层预热后的另一路空气进入吸热板4和普通隔板7形成的第二加热层进行加热,第一加热层和第二加热层中空气自然对流较强,湍流加剧,但热量主要传递给第一预热层和第二预热层中的空气;同时,透明隔板3可以采用对可见光透射率很大而对红外辐射透射率较小的隔板,普通隔板7可以采用不透明隔板如铁皮,因此,吸热板4的红外辐射被透明隔板3和普通隔板7及第一预热层、第二预热层的空气吸收或反射,辐射损失降低。
本实施例2的基本原理为,通过在集热器玻璃盖板的下表面维持一层低温空气,从而维持玻璃盖板的较低温度,降低玻璃盖板向外界的散热;此外,在集热器的下底面处,也维持一层低温空气,从而降低底板向外界的散热。相较于前述实施例1而言,本实施例2的优势在于底部也采用了气膜冷却,因此底板上的保温材料可以用量很少甚至不用。
对本实施例2内部空气传热情况的CFD模拟结果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在第一预热层和第二预热层中,空气向环境的对流散热不大,与理论结果相吻合。不论是底部还是顶部都实现了低温,高温空气被限制在中间两层。
当然,由于在本实施例中,一个加热板对两个通道的空气进行加热,因此,为了达到和实施例1相近似的出口温度,则需要控制各个通道空气进入的流量和流速。在这两个实施例中,虽然流量和流速的控制参数不同,但是都能够大大减少热量向周围环境的散热损失。
进一步,对于前述的两个通道(包括上面的入风口和上面的出风口形成的一个通道以及下面的入风口和下面的出风口形成的另一个通道)而言,其可以为两个独立的加热供气通道。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这两个通道也可以为一个整体,即冷空气从统一入口进来后被分为两个通道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热空气然后又汇总到一个统一出口送出。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实际情况任何设置均可,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
参考图3所示的导流板结构示意图,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8可以设置在上下两个入风口1处,采用八字形结构,空气从导流板流入,所述导流板将部分空气导流至与侧壁接触,使集热器侧壁、死角等部位都有空气流经,热量被空气吸收,从而达到层流效果,使空气充分预热,从而有效降低空气流入时集热器的死角、侧壁等部位造成的热损失,提高集热效率。
在具体实现中,可以根据第一预热层、第二预热层的宽度(通常表现为集热器的宽度),在水平方向上并列设置多个导流板8,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多个导流板可连通多个入风口,空气可以从所述多个导流板8中间流入第一预热层、第二预热层。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更为优选的是,还可以在所述多个导流板8之间设置水平方向上的分隔板9,从而使第一预热层和第二预热层中的空气预热更加均匀。
在具体应用中,所述第一预热层的导流板8可以粘附于盖板下,或者,可以粘附于透明隔板上,或者,还可以独立、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一预热层中;所述第二预热层的导流板可以粘附于透明隔板下,或者,可以粘附于底板上,或者,还可以独立、可拆卸地设置在第二预热层中,本发明对此无需加以限制。
在本发明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例中,为增加换热,在所述第一加热层和/或第二加热层中还可以上设置翅片,翅片同时也可以作为导流板,当空气进入第一加热层和/或第二加热层时,经过所述翅片折流,可以增加流程从而增加换热,更进一步提高集热效率。参考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吸热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翅片10可以设置在吸热板4之上,在具体实现中,所述翅片10还可以设置在吸热板4之下(图中未示出),或者独立、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加热层和/或第二加热层中。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实际情况任何设置所述翅片均可,本发明对此无需加以限制。
参考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实施例3的结构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包括至少三组顺次连接的集热器箱体101、102和103。参考图1,每组集热器箱体具体可以包括:盖板2和底板6;设置在盖板2和底板6之间的吸热板4;设置在盖板2和吸热板4之间的透明隔板3。
在本实施例中,空气从一组集热器箱体的盖板2与透明隔板3形成的第一预热层流入,经另一组集热器箱体的透明隔板3与吸热板4形成的一次加热层,从再一组集热器箱体的吸热板4与底板6形成的二次加热层流出。
各组集热器箱体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空气在所述至少三组顺次连接的集热器箱体中以顺流方式进行流动。为了完成顺流,至少需要三组集热器箱体。每组集热器箱体都有一个冷空气入口和一个热空气出口,即最后一层的出口。关键在于,每组集热器箱体的第二层的流体都来自上一组集热器箱体的第一层,而第三层的流体都来自于上一组集热器箱体的第二层。三个箱体即可形成一个循环。
如图6所示,采用本实施例,冷空气从第一集热器箱体101的第一预热层流入,经第二集热器箱体102的一次加热层,从第三集热器箱体103的二次加热层流出。同时,另一路冷空气从第三集热器箱体103的第一预热层流入,经第一集热器箱体101的一次加热层,从第二集热器箱体102的二次加热层流出。同时,又一路冷空气从第二集热器箱体102的第一预热层流入,经第三集热器箱体103的一次加热层,从第一集热器箱体101的二次加热层流出。
本实施例3相较于前述实施例1而言,采用了顺流的方式,即实施例1中不同层的流体流动为相反方向,从而造成较大换热,但实施例3采用顺流式,三层流道内的每一层流动为同一方向,从而层与层之间的换热减弱,有利于保存热量。
当然,上述三组集热器箱体的应用仅仅在本发明中用作示例,在具体实现中,针对大规模应用可以采用三组以上的集热器箱体,并且,所述集热器箱体之间的连接可以不是直接相邻,还可以通过管路(通风管道)联通,具体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情况设置,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
对本实施例3内部空气传热情况的CFD模拟结果如图8所示。可以看出,在顺流式的第一预热层、一次加热层和二次加热层中,换热有效减弱,与理论结果相吻合。由于选择了顺流方式,与实例1和实例2相比,集热器同一位置(如左侧低温端和右侧高温端)三层间的温差均较小,且流体不再需要在两头壁面处折流,因而流体分层得以保持,垂直方向自然对流有所减弱,进一步起到了遏制垂直方向自然对流散热的作用。
在具体实现中,空气也可以在所述至少三组顺次连接的集热器箱体中以逆流的方式进行流动,如冷空气从第一集热器箱体的第一预热层流入,在第二集热器箱体的一次加热层逆流,然后从第三集热器箱体的二次加热层中顺流而出。这种实现方式同样也可以取得降低热损失,提高集热效率的技术效果。
参考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包括至少两组顺次连接的集热器箱体201和202。参考图5,每组集热器箱体具体可以包括:盖板2和底板6;设置在盖板2和底板6之间的吸热板4;设置在盖板2和吸热板4之间的透明隔板3;设置在所述底板6和吸热板4之间的普通隔板7。
在本实施例中,一路空气从一组集热器箱体的盖板2与透明隔板3形成的第一预热层流入,从另一组集热器箱体的透明隔板3与吸热板4形成的第一加热层流出;另一路空气从一组集热器箱体的底板6与普通隔板7形成的第二预热层流入;从另一组集热器箱体的普通隔板7与吸热板4形成的第二加热层流出。
各组集热器箱体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2,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空气在所述至少两组顺次连接的集热器箱体中以顺流方式进行流动。为了完成顺流,至少需要两组集热器箱体。每组集热器箱体都有两个冷空气入口和两个热空气出口。关键在于,每组集热器箱体的加热层(包括第一加热层、第二加热层)的流体都来自上一组集热器箱体的预热层(包括第一预热层、第二预热层),两个箱体即可形成一个循环。
如图9所示,采用本实施例,冷空气从第一集热器箱体201的第一预热层、第二预热层流入,经第二集热器箱体202的第一加热层、第二加热层流出。同时,另一路冷空气从第二集热器箱体202的第一预热层、第二预热层流入,从第一集热器箱体201的第一加热层、第二加热层流出。
本实施例4相较于前述实施例2而言,采用了顺流的方式,即实施例2中不同层的流体流动为相反方向,从而造成较大换热,但实施例4采用顺流式,两层流道内的每一层流动为同一方向,从而层与层之间的换热减弱,有利于保存热量。
当然,上述两组集热器箱体的应用仅仅在本发明中用作示例,在具体实现中,针对大规模应用可以采用两组以上的集热器箱体,并且,所述集热器箱体之间的连接可以不是直接相邻,还可以通过管路(通风管道)联通,具体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情况设置,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
在具体实现中,空气也可以在所述至少两组顺次连接的集热器箱体中以逆流的方式进行流动,如冷空气从第一集热器箱体的第一预热层、第二预热层流入,从第二集热器箱体的第一加热层、第二加热层逆流而出。这种实现方式同样也可以取得降低热损失,提高集热效率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在具体实现中,所述盖板可以采用钢化玻璃盖板,其余各面设置保温材料减少散热。更为优选的是,所述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可以根据阳光辐照角度变更安装倾角,并加装反光板聚集辐照,以起到增加入射强度的作用。
在具体应用中,可根据需求制造不同面积的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如1m*2m的矩形。集热器每层厚度可以参考如下取值:预热层(包括第一预热层、第二预热层):1-3cm;加热层(包括一次加热层、二次加热层、第一加热层、第二加热层):4-6cm;此外,底板上所设置的保温层,根据保温材料不同,约为2-6cm。
以下通过一次具体的实验测试情况,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运行情况和所能取得的良好效果。
本次实验中,所述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以下简称“集热器”)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集热器面积为1m*50cm,每层厚度为4cm,进出风口为2cm*30cm的矩形。钢化玻璃盖板与透明隔板对太阳光的透射率均为90%以上,吸热板对太阳光的吸收率为91%。同时,在集热器侧面与底部增加硅胶与泡沫等保温材料,在吸热板的两侧增加翅片以增加换热面积。集热器平放于地面并被太阳光辐照,实验中设置一台普通的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作为对照。
集热器的入口处通过风扇提供一定风速的风,实验中利用热电偶测量进口温度Tin与出口温度Tout,利用太阳能功率计测量垂直于集热器吸热板的入射太阳辐射强度I,利用风速计测量出口的风速v。
集热器的集热效率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η=cp×v×s×ρ×(Tout-Tin)/(I×S)
其中,η为集热器效率,cp为空气的定压质量热容1.005KJ/(kg*K),v为出口风速,s为出风口面积60cm3,ρ为空气密度1.293g/L,S为实际吸热板积,本实例中为0.45m2。
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在I=790W/m2的辐照条件下对比了两种集热器的效率,之后在进一步改进本发明的各项性能后(比如,增加导流板,和/或,增加一倍的翅片数量等),在590W/m2的辐照条件下进行了第二次效率测试
表1:
可以看到,本发明在基本相同的辐照条件下比普通的平板空气集热器效率提高了20%左右,经进一步优化后的集热器效率达到70%。经过多次测量,本发明的集热效率比较稳定。在通过发射聚光手段提高辐射强度达到1200W/m2时,出口温度可以达到70℃以上,在中低温段不存在明显的温度瓶颈。
在具体应用中,太阳辐射强度可任意变化,集热器效率比较稳定。集热器可根据阳光直射角度调整仰角。基本可以全天候使用,室外温度为零下50℃至零上50℃之间,流质温度可达100℃以上。空气流速范围0.1m/s-10m/s,集热器效率随流速不同而变化。
本发明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后,在多个领域可以得到应用。例如热风供暖,热风干燥等。具体而言,我国北方采暖系统多采用热水系统,本身需要管道防冻裂等保护措施,利用空气热风供暖,可以大大降低防冻裂等安全措施的成本,是现有供暖系统的重要替代。我国南方也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近年南方低温天气日益增加,供暖需求越来越大。而由于充足的太阳能供给和相对较高的环境温度,太阳能空气集热供暖是南方最适宜的供暖形式。现在南方多个省市开始考虑开始区域供暖,如果抓住此机会进入南方供暖市场,利用本产品集热效率的优势,会有很大的市场回报。
再者,空气干燥需求大能耗高,粮食,果品,木材等干燥工艺都是耗能大户。进一步的,目前城市大量产生的垃圾,以及大量污泥等在进行焚烧或者堆肥等处理之前都必须干燥。在干燥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制造热风干燥污泥,可以大量减少能耗。这部分潜力很大。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5)
1.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板(2)和底板(6);
设置在盖板(2)和底板(6)之间的吸热板(4);
设置在盖板(2)和吸热板(4)之间的透明隔板(3);其中,空气从所述盖板(2)与透明隔板(3)形成的第一预热层流入;经透明隔板(3)与吸热板(4)形成的一次加热层,从吸热板(4)与底板(6)形成的二次加热层流出;
所述透明隔板为对可见光透射率大于90%,并且对红外辐射透射率小于10%的隔板。
2.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三组顺次连接的集热器箱体;
其中,每组集热器箱体包括:盖板(2)和底板(6);设置在盖板(2)和底板(6)之间的吸热板(4);设置在盖板(2)和吸热板(4)之间的透明隔板(3);
空气从一组集热器箱体的盖板(2)与透明隔板(3)形成的第一预热层流入,经另一组集热器箱体的透明隔板(3)与吸热板(4)形成的一次加热层,从再一组集热器箱体的吸热板(4)与底板(6)形成的二次加热层流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其特征在于,空气在所述至少三组顺次连接的集热器箱体中以顺流方式进行流动。
4.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组顺次连接的集热器箱体;
其中,每组集热器箱体包括:盖板(2)和底板(6);设置在盖板(2)和底板(6)之间的吸热板(4);设置在盖板(2)和吸热板(4)之间的透明隔板(3);设置在所述底板(6)和吸热板(4)之间的普通隔板(7);
一路空气从一组集热器箱体的盖板(2)与透明隔板(3)形成的第一预热层流入,从另一组集热器箱体的透明隔板(3)与吸热板(4)形成的第一加热层流出;
另一路空气从所述的一组集热器箱体的底板(6)与普通隔板(7)形成的第二预热层流入;从所述的另一组集热器箱体的普通隔板(7)与吸热板(4)形成的第二加热层流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其特征在于,空气在所述至少两组顺次连接的集热器箱体中以顺流方式进行流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2886615A CN102419012B (zh) | 2011-09-26 | 2011-09-26 | 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2886615A CN102419012B (zh) | 2011-09-26 | 2011-09-26 | 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19012A CN102419012A (zh) | 2012-04-18 |
CN102419012B true CN102419012B (zh) | 2013-08-14 |
Family
ID=45943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8866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19012B (zh) | 2011-09-26 | 2011-09-26 | 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41901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46008B (zh) * | 2016-09-30 | 2018-09-21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一种坡屋面光伏增效及新风预热系统 |
CN107289646B (zh) * | 2017-05-23 | 2023-07-28 |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一种平板型整体式太阳能空气彝药集热器及其干燥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55344A (en) * | 1976-07-15 | 1979-05-22 | Halm Instrument Co., Inc. | Air-heating solar collector |
US4323054A (en) * | 1976-01-23 | 1982-04-06 | Hummel Richard L | Solar energy collection system |
CN101408351A (zh) * | 2007-10-09 | 2009-04-15 | 深圳市丽阳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
CN201547972U (zh) * | 2009-09-30 | 2010-08-11 | 江苏贝德莱特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 太阳能空气加热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698682B1 (fr) * | 1992-11-30 | 1995-01-06 | Soleco Sarl | Capteur solaire à air à rendement élevé. |
-
2011
- 2011-09-26 CN CN2011102886615A patent/CN10241901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23054A (en) * | 1976-01-23 | 1982-04-06 | Hummel Richard L | Solar energy collection system |
US4155344A (en) * | 1976-07-15 | 1979-05-22 | Halm Instrument Co., Inc. | Air-heating solar collector |
CN101408351A (zh) * | 2007-10-09 | 2009-04-15 | 深圳市丽阳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
CN201547972U (zh) * | 2009-09-30 | 2010-08-11 | 江苏贝德莱特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 太阳能空气加热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19012A (zh) | 2012-04-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245184B (zh) | 具有夜间辐射制冷功能的平板型光伏光热综合利用装置 | |
CN103062913A (zh) | 平板型太阳能光伏热水热空气复合集热器 | |
CN202419968U (zh) | 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 |
Song et al. | Comparative study on dual-source direct-expansion heat pumps based on different composite concentrating photovoltaic/fin evaporators | |
CN107750763A (zh) | 一种日光温室的增温系统 | |
CN101435654A (zh) | 真空平板玻璃太阳能集热群干燥系统 | |
CN103983023A (zh) | 一种平板型空气-水两用太阳能集热器 | |
CN101793080A (zh) | 嵌入式平板集热屋面/墙面 | |
CN108895774A (zh) | 一种具有储热功能的光电热耦合太阳能干燥器 | |
CN205070939U (zh) | 具有夜间辐射制冷功能的平板型光伏光热综合利用装置 | |
CN102419012B (zh) | 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 |
CN202303981U (zh) | 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 |
KR101181242B1 (ko) | 태양열 집열기 | |
CN102353155A (zh) | 一种带有起伏型条形翅片的太阳能空气集热装置 | |
CN204084899U (zh) | 一种平板型空气-水两用太阳能集热器 | |
CN107883431B (zh) | 一种与集热板相结合的热电驱动高效散热器 | |
CN102709375B (zh) | 一种太阳能电池板无源降温系统 | |
CN201926277U (zh) | 太阳能干燥房 | |
CN103017357A (zh) | 一种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 |
CN203771777U (zh) | 一种太阳能集热和辐射制冷综合应用装置 | |
CN103277908B (zh) | 具有百叶窗翅片换热结构的高效平板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 |
CN203190670U (zh) | 一种平板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 |
CN103047776B (zh) | 太阳能塔式热发电新型高效接收器 | |
CN205962058U (zh) | 一种自供电恒温节能大棚 | |
Wang et al. | Research on structure optimal design of solar air collect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14 Termination date: 20190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