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13583B - 一种天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天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13583B
CN102413583B CN201010287454.3A CN201010287454A CN102413583B CN 102413583 B CN102413583 B CN 102413583B CN 201010287454 A CN201010287454 A CN 201010287454A CN 102413583 B CN102413583 B CN 1024135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terminal
cpe
premises equipment
customer premises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8745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13583A (zh
Inventor
丁志明
树贵明
张志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lobal Innovation Polymerization LLC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28745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13583B/zh
Priority to EP11826396.1A priority patent/EP2587882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1/079821 priority patent/WO2012037869A1/zh
Publication of CN1024135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3583A/zh
Priority to US13/726,886 priority patent/US9049707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135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358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天线通信方法及装置。其中,所述天线通信方法,包括:用户驻地设备与移动终端建立通信隧道;用户驻地设备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第一请求消息;第一请求消息包含移动终端与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信息;移动终端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与用户驻地设备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相同;用户驻地设备在接收到第一请求消息后,通过通信隧道接收移动终端的第一通信数据,并根据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将第一通信数据发送给所述基站;用户驻地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通信数据,并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将上述第二通信数据发送给移动终端。

Description

一种天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天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3G(3rd-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无线通信网络也逐步进入日常生活之中。目前,3G无线通信网络标准主要包括: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CDMA2000(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2000,码分多址2000)、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同步码分多址))和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微波互联接入)。由于3G无线通信网络采用新的技术,获得较高空口速率,因此可分配给用户较高的带宽,改善了用户数据业务体验并由此带来了更多新应用。但是,在3G无线网络中,由于其使用的频率较高,例如:WiMAX无线网络空口使用2.5GHz的频谱等,使得3G无线网络信号的穿透能力较差,所以室内和室外的信号质量将有明显不同。
通常,与3G无线通信网络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包括:移动终端和固定终端。固定终端,例如计算机设备等,可以通过室内的CPE(Customer PremisesEquipment,用户驻地设备)与外界的3G无线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交互。移动终端,例如手机等等,在室外与3G无线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交互时,可以直接通过其自身的无线网络接口接入到3G无线网络。但是,移动终端与3G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交互的过程中,如果移动终端从室外移动到了室内,则由于3G无线网络的信号较差,使得移动终端在室内与3G无线网络的通信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天线通信方法及装置,以提高移动终端在室内与3G等无线网络的通信质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天线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
用户驻地设备与移动终端建立通信隧道;
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包含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信息;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相同;
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后,通过所述通信隧道接收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一通信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将所述第一通信数据发送给所述基站;
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通信数据,并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将上述第二通信数据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天线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
移动终端与用户驻地设备建立通信隧道;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相同;
所述移动终端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包含有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信息;
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发送第一通信数据,以使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将所述第一通信数据发送给所述基站;
所述移动终端接收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发送的第二通信数据;所述第二通信数据为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从所述基站接收的数据。
再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户驻地设备,该设备包括:第一接口单元、连接管理单元、数据管理单元;
第一接口单元,用于与移动终端建立通信隧道;
连接管理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包含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信息;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相同;
数据管理单元,用于在所述连接管理单元接收到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后,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建立的通信隧道接收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一通信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将所述第一通信数据发送给所述基站;以及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通信数据,并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将上述第二通信数据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
再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终端包括:局域网接口和隧道管理单元;
所述局域网接口,用于所述移动终端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包含有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信息;
所述隧道管理单元,用于所述移动终端与用户驻地设备建立通信隧道;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相同;还用于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发送第一通信数据,以使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将所述第一通信数据发送给所述基站;所述移动终端接收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发送的第二通信数据;所述第二通信数据为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从所述基站接收的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通信方法及装置,通过用户驻地设备与移动终端建立通信隧道,使得所述移动终端可以通过所述建立通信隧道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进行数据交互。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包含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信息;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相同;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可以通过所述建立的通信隧道,由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给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建立与所述基站的空口连接,以便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用户驻地设备与所述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交互。这样,当所述移动终端从室外移动到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处的室内后,所述移动终端将可以共享所述用户驻地设备的天线,并通过所述用户驻地设备与无线网络的基站进行通信,从而大大提高了移动终端在室内与3G等无线网络的通信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通信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天线通信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天线通信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在移动终端与CPE之间建立天线共享的基础上,请求建立新的业务流的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天线通信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驻地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户驻地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体式的用户驻地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天线通信方法及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
101:用户驻地设备与移动终端建立通信隧道;其中,所述通信隧道的类型可以是IP隧道,或者是局域接口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层隧道等等。
102: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包含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信息;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相同。
103: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后,通过所述通信隧道接收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一通信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将所述第一通信数据发送给所述基站;其中,所述空口连接信息包含有空口连接标识及其上下行属性信息。
104: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通信数据,并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将上述第二通信数据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例如:根据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所述用户驻地设备与所述基站交互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所述无线网络空口MAC帧;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通过所述通信隧道与所述移动终端交互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所述无线网络空口MAC帧。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天线通信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
201:移动终端与用户驻地设备建立通信隧道;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相同。
202:所述移动终端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包含有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信息。
203: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发送第一通信数据,以使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将所述第一通信数据发送给所述基站。例如: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通信隧道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交互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所述无线网络空口MAC帧。
204:所述移动终端接收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发送的第二通信数据;所述第二通信数据为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从所述基站接收的数据。
以下通过WiMAX无线广域网络为例,假设移动终端为WiMAX无线网络的用户终端,具有WiMAX无线网络接口,另外还具有WiFi局域网络接口;所述移动终端所处的室内包含一个用户驻地设备CPE;所述CPE也具有WiMAX无线网络接口和WiFi局域网络接口;其中,所述CPE的上行接口为WiMAX接口,与WiMAX无线网络的基站通信,下行接口为WiFi接口,与移动终端的WiFi接口进行局域通信。所述CPE和所述移动终端实际上也可以通过其它接口进行通信,例如当所述移动终端具有一个WiMAX无线接口时,还可以具有一个3GPP无线接口与所述CPE的3GPP微微基站(Femtocell)下行接口通信。所述CPE和所述移动终端也可以通过蓝牙或有线的以太接口通信等等。所述CPE可以是一个单一的物理设备,也可以是分离的至少两个物理设备。当所述CPE是分离设备时,一部分为CPE主体,该部分包含所述的WiMAX接口,负责与WiMAX基站通信;另一部为CPE的拉远连接模块;该部分包含所述WiFi接口,负责与移动终端通信。所述CPE的两个部分之间可以采用以太网等方式连接,此时所述的CPE的两个部分之间通信视为CPE内部通信,有关所述CPE内部通信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一
当所述移动终端从室外移动到室内,如果所述移动终端在室外所附着基站与室内CPE所附着基站相同,则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通信方法流程如图3所示,其具体流程如下:设移动终端原来直接通过WiMAX接口附着到BS,并正在使用业务,现在移动终端移动到室内。
301:移动终端的WiFi接口接收所述CPE下行无线接口发送的信息帧,所述信息帧中携带有CPE上行接口即WiMAX接口连接的WiMAX无线网络信息,所述WiMAX无线网络信息包括WiMAX无线网络的标识以及CPE所附着的WiMAX无线网络的BS的标识。其中,所述信息帧可以为通过CPE的WiFi接口周期性广播的WiFi信标帧(beacon),所述WiFi信标帧中包含WiMAX无线网络标识信息、以及CPE所附着的WiMAX基站的标识即BSID等。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移动终端可以一直同时打开两个无线接口;其中,WiMAX接口正在通信,而WiFi接口扫描CPE的WiFi接入点。为了省电,移动终端也可以在使用WiMAX接口正常通信时关闭WiFi接口,仅在发现WiMAX接口信号较弱时才打开其WiFi接口。
还值得说明的是,所述移动终端也可以主动发送WiFi探测请求帧(ProbeRequest)给CPE,所述探测请求帧也采用广播方式,并可以在探测请求帧中指示希望发现的CPE的属性信息,例如:CPE类型;CPE收到这样的探测请求帧后,如果所述CPE的属性与所述探测请求帧所指示的CPE属性信息相匹配,则所述CPE发送探测响应帧给所述移动终端,所述探测响应帧中包含WiMAX无线网络标识和BSID信息等。所述WiMAX无线网络标识可以用来表明CPE所连接的WiMAX无线网络是否和移动终端所连接的WiMAX无线网络为同一网络。
302:移动终端发现要找的CPE之后,与所述CPE建立局域网连接即WiFi连接。具体地讲,就是如果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信息帧(例如:WiFi信标帧或探测响应帧)发现与其处于同一个WiMAX无线网络的CPE(通过对比网络标识),且CPE所附着的基站和所述移动终端所附着的基站相同(通过比对基站标识),则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CPE建立连接。其具体的连接过程可参考IEEE 802.11标准,本发明不再详细描述。所谓移动终端要找的CPE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CPE的上行接口是WiMAX接口,并且与移动终端连接到相同的WiMAX无线网络,并且CPE所附着的基站与移动终端所附着的基站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移动终端通过WiFi接口连接到CPE的过程中,CPE可能还需要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认证,例如:如果CPE是移动终端用户家庭内部的设备,则用户可以自己配置CPE的WiFi接口与移动终端WiFi接口认证所使用的帐号、密钥等信息;如果CPE是公共场合的热点设备,则移动终端可以通过其它途径获得可以连接该CPE的WiFi帐号和密钥等信息,如与WiMAX帐号信息一同进行预配置。所述认证过程与现有技术中的认证过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按照WiFi规范,CPE也可以不对移动终端进行认证,即总是允许移动终端接入。
303:CPE为所述移动终端分配IP地址,并将其为所述移动终端分配的IP地址以及CPE的IP地址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该步骤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S1:CPE接收所述移动终端的地址分配请求;
S2:CPE为所述移动终端分配一个私网IP地址;
S3:CPE将其自身的IP地址以及所述私网IP地址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
此处CPE可视为是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和WiMAX无线网络之间的网关设备。所述CPE自身的IP地址是CPE的下行接口呈现的IP地址,也就是说是LAN侧的IP地址。其中,CPE的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侧是WiMAX接口,LAN侧是WiFi接口,两侧可以使用不同的IP地址。WAN侧使用从WiMAX无线网络获得的公网IP地址,而LAN侧则可以使用一个事先定义好的私网IP地址。当然,CPE也可以在WiFi接口使用WAN侧获得的公网IP地址。
移动终端请求IP地址的过程通常使用DHCP协议完成,正如上述步骤S1、S2、S3所述,此处不再详细描述。移动终端请求IP地址的过程也可以使用其它方式,例如自动选择,即移动终端随机选择一个IP地址,然后检测所选中的IP地址是否已被所在局域网络中的其它设备使用,若已被其它设备使用,则重新随机选择一个地址,直到选中一个可用的IP地址。移动终端也可以从所述驻地设备广播的可用IP地址池中选择一个IP地址,然后将选中的IP地址通知驻地设备。所述移动设备具体怎样获得IP地址不是本发明关注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理应知道各种IP地址分配方法,这里不一一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步骤303是用于所述移动终端与CPE之间建立IP隧道所用,为可选步骤。
304:移动终端与CPE建立通信隧道。所述建立的隧道可以为IP隧道或者还可以是MAC层隧道;例如:当移动终端与CPE建立IP隧道时,所述隧道的一端为移动终端侧,地址为CPE为所述移动终端分配的私网IP地址;所述隧道的另一端为CPE侧,地址为CPE的IP地址。所述IP隧道可以IPsec(IP安全封装)隧道,也可以是GRE(Generic Routing Encapsulation,通用路由封装)隧道,也可以是其它形式的隧道,所述IP隧道用于传输所述移动终端与WiMAX无线网络基站之间的WiMAX空口MAC帧。当移动终端与CPE之间建立MAC层隧道时,所述移动终端与WiMAX无线网络基站之间的WiMAX空口MAC帧将作为WiFi MAC帧的数据传递。
305:移动终端向CPE发送共享天线请求消息;所述共享天线请求消息中包含所述移动终端在其所附着基站上的所有WiMAX空口连接标识以及连接的属性信息。其中,所述连接的属性信息用于区分所述连接是专用于上行帧还是专用于下行帧;或者,所述连接可以同时用于上行帧和下行帧,即双向连接;所述连接的属性信息还可以包含所述连接的QoS参数,以便所述CPE在所述移动终端和所述基站之间转发所述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空口MAC帧时按照各个所述空口连接的QoS参数进行调度。
需要注意的是,移动终端也可以同时将自己的终端标识发送给CPE。其中,所述终端标识可以是移动终端的WiMAX接口MAC地址,或在建立通信隧道时获得的由CPE分配的隧道标识、也可以直接使用所获得的私网IP地址等,只要对于CPE来说能识别连接所属的移动终端即可。移动终端也可以不用专门向CPE发送自己的标识,CPE可以从收到的请求消息中获得移动终端的IP地址或WiFi MAC地址作为移动终端的标识。
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共享天线请求消息可以在已建立的隧道中传输,也可以在IP层定义一个接口,通过IP层接口传递移动终端的WiMAX空口连接信息,也可以在WiFi的管理帧中定义一个数据元素和/或消息类型,通过WiFi管理帧传递移动终端的WiMAX空口连接信息。具体传递方法本发明不作限制。当通过隧道传递移动终端的WiMAX空口连接信息时,可以增加一个指示信息表示所传递的信息是WiMAX空口MAC帧还是另外定义的信令消息。
306:CPE接收到移动终端的共享天线请求后,根据所述连接的属性信息为所述移动终端的每个连接建立缓存队列,根据所述连接的属性,所建立的对应的缓存队列属于上行缓存队列或下行缓存队列。对于双向的连接,应分别建立上行队列和下行队列。所述上行缓存队列用于缓存所述移动终端向基站BS发送的上行帧,所述下行队列用于缓存从BS接收到的待转发给所述移动终端的下行帧。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CPE是根据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连接以及其属性信息来建立缓存队列,所以当所述移动终端通知离开CPE或发现所述移动终端不再与所述CPE连接时,所述CPE应该删除与所述移动终端的相关的缓存队列。
还需要注意的是,CPE还可以给移动终端回一个响应消息以示收到移动终端的共享天线请求消息。如果CPE受资源限制等原因无法将天线共享给移动终端时,CPE在响应消息中指示拒绝该请求。
还需要注意的是,所述移动终端也可以在先向CPE发出一个查询请求,然后,根据CPE的响应,再向CPE发送携带有所述连接以及其属性信息的共享天线请求。
在完成上述步骤306之后,移动终端就可以通过CPE与WiMAX无线网络基站进行数据交互。所述移动终端通过CPE与基站进行数据交互的过程如下:
307:移动终端发送上行WiMAX空口MAC帧给CPE。
由于移动终端是连接到CPE的,而不是直接连到BS,因此移动终端在有待发送的WiMAX空口MAC帧时就立即发送给CPE,而不用等待WiMAX空口发送机会窗。事实上由于移动终端不能很好地接收BS的信号,它也不知道自己的发送机会窗。
移动终端将要发送的WiMAX空口MAC帧封装到前述步骤描述的与CPE之间的隧道中传递。具体地讲,如果移动终端和CPE之间建立了IP隧道,则移动终端将WiMAX空口MAC封装到IP报文中,所述IP报文的源地址是移动终端从CPE获得的私网IP地址,目的地址是CPE的IP地址。在所述IP报文的头部指示这是一个隧道报文,其中封装的数据类型是WiMAX空口MAC帧。完成封装后,通过WiFi接口将所述IP隧道报文发送给CPE。
如果移动终端和CPE之间建立了二层隧道,即WiFi的MAC层隧道,则移动终端直接将WiMAX空口MAC帧作为数据封装在WiFi数据MAC帧中(WiFi的MAC帧分数据帧、管理帧、控制帧),并在帧头指示这是隧道帧,其中封装的数据是WiMAX空口MAC帧。
308:CPE将移动终端的上行WiMAX空口MAC帧放入上行缓存队列。
移动终端上所有上行的WiMAX空口MAC帧必须在BS安排的时间点发射,因此CPE收到移动终端的WiMAX空口MAC帧之后并不能立即就发射,所以CPE先将它们放入所述WiMAX空口MAC帧所属的连接对应的队列中。所述WiMAX空口MAC帧头有连接标识。CPE自己产生的待发送WiMAX空口MAC帧也是同样处理,也要先放入CPE的各连接缓存队列中。因此,CPE完全可以将移动终端的连接看成是自己的连接,只不过相关的WiMAX空口MAC帧是移动终端产生并送过来的,而不是CPE自己产生的。
由于一个BS给不同的WiMAX终端(包括这里所说的移动终端和CPE)分配的连接标识不会重复,因此CPE可以简单地从移动终端的WiMAX空口MAC帧的头部取出连接标识,然后将WiMAX空口MAC帧放到与从MAC帧头取出的连接标识相应的待发送队列。
309:CPE侦听BS的下行映射表和上行映射表。
WiMAX基站在每一个物理帧的开始处安排一些广播信息,其中包含DLMAP(下行映射表)和ULMAP(上行映射表)。在DLMAP中指示各下行空口连接的标识以及各下行连接的WiMAX空口MAC帧出现的开始时间点,而ULMAP中指示了各上行空口连接以及各上行连接可以在什么时间点发送WiMAX空口MAC帧以及可以发送多长时间。在广播信息之后就是下行子帧和上行子帧(物理帧),WiMAX终端可以根据DLMAP中的信息在下行子帧指定的时间点接收某个连接的WiMAX空口MAC帧,以及在上行子帧指定的时间点发射某个连接的MAC帧。
310:CPE接收基站发送的下行帧。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下行时分的系统,WiMAX基站的下行子帧出现在上行子帧之前,而对于上下行频分的系统则上下行子帧是同时进行的。CPE解析DLMAP之后,就在指定的时间点接收自己的和请求了共享天线的移动终端的各连接的MAC帧。
311:CPE收到WiMAX空口MAC帧之后,根据帧头的连接标识将其放入对应的下行缓存队列。这些下行缓存队列有的是CPE自己的,有的是移动终端的,但CPE这时不需要区分哪个是自己的,哪个是移动终端的。
312:CPE向基站发送上行帧。
CPE在所述BS的上行子帧期间,按照从ULMAP中获得的连接发送时间窗信息,从所述上行连接缓存队列中取出待发送的MAC帧发送,所述连接的发送时间窗是指ULMAP中指定的连接开始发送时间和持续时长。所述上行连接缓存队列包括CPE自身的上行连接缓存队列和所述移动终端的上行连接缓存队列。CPE自身的连接缓存队列中的MAC帧是CPE自己产生的,而所述移动终端的连接缓存队列中的MAC帧是在步骤307从移动终端那里接收到的。CPE这个时候其实不需要区分哪个队列是自己的,哪个是移动终端的,只需要从各上行缓存队列中取出待发送的MAC帧发送,并满足各连接的QoS要求。
313:CPE将移动终端下行连接缓存队列中的WiMAX空口MAC帧转发给移动终端。
CPE处理各下行缓存队列中缓存的MAC帧时,如果移动终端的下行连接缓存队列中存在待处理的WiMAX空口MAC帧,CPE就通过WiFi接口转发给移动终端。CPE可以根据连接标识对应的终端标识信息找到对应的隧道,将所述下行缓存队列中的WiMAX空口MAC帧封装在此隧道中传递到移动终端。如果所述隧道是IP隧道,则所封装的IP报文的源地址是CPE自己的IP地址,而目的地址是CPE所分配给该移动终端的私网IP地址。
上述过程307到313实际上包含了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其中307、308、309、312完成了移动终端向BS发送WiMAX空口MAC帧的过程,而309、310、311、313完成了移动终端从BS接收WiMAX空口MAC帧的过程。
实施例二
在WiMAX规范中,从应用的角度讲业务流是一个具体的会话过程,例如:一次语音通话过程中的呼叫信令业务流和通话建立后的语音业务流。在所述业务流的建立过程中,基站将为每个业务流分配一个连接标识,以便在传输时对每个业务流作不同的处理,满足其QoS要求。由于所述业务流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移动终端所拥有的连接标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移动终端应该即时将连接的变化情况告知CPE,以便CPE建立新的连接缓存队列或删除连接缓存队列。
图4是移动终端请求建立一个业务流之后向CPE更新连接信息的过程,具体步骤描述如下:
401:移动终端向CPE发送添加业务流请求消息,这个消息具体来说是DSA-REQ,移动终端将所述消息通过WiFi接口的隧道传递给CPE。
402:CPE将所述请求消息放入对应的上行缓存队列中。由于所述动态服务添加请求消息DSA-REQ属于WiMAX空口的管理消息,所以所述动态服务添加请求消息DSA-REQ需要缓存在对应的管理连接缓存队列。
403:CPE侦听BS广播帧信息,获得DLMAP和ULMAP。因为移动终端已经将其管理连接信息发送给了CPE,并建立对应的缓存队列,所以CPE会从ULMAP中检查移动终端的管理连接的发送时间窗。
404:CPE在上行物理子帧中发送移动终端的请求消息。CPE获得移动终端管理连接的发送时间窗后,就在指定时间从移动终端管理连接对应的上行队列中取出待发送的消息发送出去。在本例中也就是将移动终端的动态服务添加请求消息DSA-REQ发送出去了。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在动态服务添加请求消息之前,移动终端管理连接上行队列中还有其它管理消息待发送,所述动态服务添加请求消息未必能在紧接而来的物理帧周期中发送出去,可能会等待下一个物理帧周期才能发送出去。
405:CPE继续侦听BS广播信息,解析新的DLMAP和ULMAP。
406:CPE从DLMAP中发现移动终端管理连接有下行帧,就在指定时间点从下行物理子帧中接收移动终端管理消息。对于本例来说,就是接收携带有所述请求的响应消息的下行帧。
407:CPE将接收到的下行管理消息即所说响应消息放到移动终端管理连接的下行缓存队列。
408:CPE从移动终端管理连接的下行队列中取出所述响应消息通过隧道发送给移动终端。
409:移动终端从响应消息中解析出所述连接信息为其新业务流的连接标识。
410:移动终端向CPE发送共享天线请求消息,将所述新业务流的连接或者全部连接信息放在共享天线请求消息中发送给CPE。
411:CPE收到移动终端的共享天线请求消息后,为移动终端新的连接建立对应缓存队列。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移动终端总是在共享天线请求消息中携带移动终端所有的连接信息,则CPE可以检查已经为移动终端建立的连接缓存队列和请求消息中的连接是否匹配;如果已经建立的连接缓存队列的连接在新的请求消息中未包含,意味着该连接已经删除,则CPE删除该连接对应的队列。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过程的关键是步骤410和411,即移动终端的连接信息变化时,要即时告知CPE。实际上移动终端上连接的变化情况还有多种,例如基站主动通知移动终端建立新的业务流,由此而产生新的连接。
还需要说明的是,移动终端或基站都可以删除移动终端的一个业务流,则相应的连接也删除,当移动终端进入WiMAX空闲模式时,一些暂时不用的连接也应该删除。移动终端可以用天线共享请求消息携带全部在用连接信息的方式或者专门定义一个删除指定连接的请求消息通知CPE某个连接已删除,这些过程本领域技术人员都可以简单地推理得到其解决方法,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实施例三
当所述移动终端从室外移动到室内,如果CPE附着的基站和移动终端附着的基站不同,但它们确属于同一个WiMAX无线网络,则移动终端可以在连接到CPE的WiFi接口之前,先在WiMAX空口上完成向CPE所附着的WiMAX基站切换,之后再与CPE建立WiFi连接。但是有可能移动终端未完成这种基站切换就失去了WiMAX信号,此时所述移动终端共享室内CPE的天线通信方法流程如图5所示。另外,当所述移动终端在室内开机,也可以按照图5所示流程通过所述CPE完成向WiMAX无线网络初始入网过程。图5具体流程如下:
501:移动终端的WiFi接口接收所述CPE的WiFi接口发送的信息帧,所述信息帧中携带有WiMAX无线网络信息;所述WiMAX无线网络信息包括WiMAX无线网络标识以及CPE所附着的WiMAX BS的标识等。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信息帧中携带的信息可以判断所述CPE所连接的WiMAX无线网络与移动终端所连接的WiMAX无线网络相同,但CPE附着的基站和移动终端附着的基站不同,或者所述CPE所连接的WiMAX无线网络与移动终端希望连接的WiMAX无线网络相同,但所述移动终端未进入CPE所连接的WiMAX无线网络。
502:移动终端发现要找的CPE之后,与所述CPE建立连接即WiFi连接。其具体的连接过程可参考IEEE 802.11标准,本发明不再详细描述。
503:CPE为所述移动终端分配IP地址,并将其为所述移动终端分配的IP地址以及CPE的IP地址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该步骤的一种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S1:CPE接收所述移动终端的地址分配请求;
S2:CPE为所述移动终端分配一个私网IP地址;
S3:CPE将其自身的IP地址以及所述私网IP地址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
此处CPE可视为是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和WiMAX无线网络之间的网关设备。所述CPE自身的IP地址是CPE的下行接口呈现的IP地址,也就是说是LAN侧的IP地址。其中,CPE的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侧是WiMAX接口,LAN侧是WiFi接口,两侧可以使用不同的IP地址。WAN侧使用从WiMAX无线网络获得的公网IP地址,而LAN侧则可以使用一个事先定义好的私网IP地址。当然,CPE也可以在WiFi接口使用WAN侧获得的公网IP地址。
移动终端请求IP地址的过程通常使用DHCP协议完成,此处不再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步骤503是用于所述移动终端与CPE之间建立IP隧道所用,为可选步骤。
504:移动终端与CPE建立通信隧道。所述建立的隧道可以为IP隧道或者还可以是MAC层隧道;例如:当移动终端与CPE建立IP隧道时,所述隧道的一端为移动终端侧,地址为CPE为所述移动终端分配的私网IP地址;所述隧道的另一端为CPE侧,地址为CPE的IP地址。所述所说IP隧道可以IPsec(IP安全封装)隧道,也可以是GRE(Generic Routing Encapsulation,通用路由封装)隧道,也可以是其它形式的隧道,所述IP隧道用于传输所述移动终端与WiMAX无线网络基站之间的WiMAX空口MAC帧。当移动终端与CPE之间建立WiFi的MAC层隧道时,所述移动终端与WiMAX网络基站之间的WiMAX空口MAC帧将作为WiFiMAC帧的数据传递。
505:移动终端向CPE发送共享天线请求消息;由于所述移动终端还没有获得CPE附着基站给其终端分配的连接,所以所述共享天线请求消息中的连接列表仅包含WiMAX规范定义的初始测距空口连接标识,也可以不带任何连接信息。
506:CPE收到共享天线请求消息后,如果所述共享天线请求消息中仅携带有初始测距空口连接标识,或没有连接信息,则CPE为该终端建立初始测距空口连接标识的缓存队列。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共享天线请求消息中连接信息列表为空用来表示通知CPE删除该终端相关的所有连接缓存队列,则此步骤必须在请求消息中携带初始测距空口连接信息。
步骤505和506所述的消息可以通过所述隧道传输,也可以不在所述隧道中传输。本实施例中步骤505和506不是必须的。
507:CPE接收所述移动终端通过隧道发送的冲突测距请求消息,并将所述冲突测距请求消息缓存到对应的连接缓存队列;其中,所述冲突测距请求消息按照WiMAX规范必须携带移动终端原来附着的基站的BSID信息,并指示测距的目的是切换基站,或者所述冲突测距请求消息指示测距的目的是初始入网,此时不需要携带所附着基站的BSID信息,因此终端还没有附着到某个基站。因为是冲突测距请求消息是基于竞争的测距,所以该请求消息中还必须携带移动终端的WiMAX MAC地址信息,同时MAC帧头部的连接标识是初始测距空口连接标识。所谓基于竞争就是说这样的测距请求将在上行竞争期发送。上行竞争期是上行物理子帧开始的那段时间,尚未获得有效连接标识的终端在这个期间通过竞争的方式发送初始的测距请求。不过,移动终端是将这个请求消息通过WiFi接口的隧道发送给CPE,移动终端不用管WiMAX接口的竞争期。CPE收到这样的WiMAX空口MAC帧后,与一般的WiMAX空口MAC帧处理方式一样,即按照帧头的连接标识将其放入相应的待发送上行队列,只不过对于初始测距空口连接标识,各个WiMAX终端使用的这个值都是一样的,所以CPE不能仅从这个连接标识与队列对应上,因此当CPE发现消息头中的连接标识是初始测距空口连接标识,还需要进一步从消息中取出移动终端的MAC地址,通过初始测距空口连接标识和移动终端的MAC地址一起才能够找到对应的缓存队列。
CPE也可以只建立一个初始测距缓存队列,对于所有连接到此CPE的移动终端的初始测距请求都缓存到这个队列,然后逐个在竞争期发送。如此,步骤505、506就可以省略。
508:CPE侦听BS的广播消息,从ULMAP中定位竞争期,从初始测距空口连接的缓存队列中取出待发送的消息,并将其在竞争期发送。如果CPE上存在多个移动终端的初始测距空口连接的缓存队列,且其中都有待发送的消息,则CPE按照自己的算法依次或随机取出其中的消息发送。
509:CPE所附着基站接收到所述冲突测距请求消息后,因为其中包含原基站的BSID,且消息中指示测距的目的是切换,则CPE所附着基站1触发切换过程。所述切换过程包含CPE所附着基站与所述移动终端所附着的原基站2的交互,以及与WiMAX无线网络的网关设备交互等,该切换的具体过程可参见WiMAX规范,此处不再赘述。如果所述冲突测距请求消息指示是初始入网,则CPE所附着基站1为所述移动终端完成入网预附着过程,具体过程可参见WiMAX规范,此处不再赘述。
510:CPE所附着基站1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冲突测距响应消息。所述冲突测距响应消息的所有帧头仍然使用初始测距空口连接标识,并且消息中也必须包含移动终端的MAC地址。该消息中包含了基站1为移动终端分配的后续要使用的连接。CPE从下行物理子帧中接收所述冲突测距响应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冲突测距响应消息,需要通过帧头的连接标识以及其MAC地址来识别其归属移动终端。CPE收到所述消息后,根据消息中的初始测距空口连接标识和MAC地址,将其放入其归属移动终端对应的初始测距空口连接下行缓存队列。
511:CPE从初始测距空口连接下行缓存队列取出待转发的WiMAX空口MAC消息(即冲突测距响应消息),从对应的隧道发送到移动终端。
512:移动终端接收到冲突测距响应消息后,从中取出获得的连接标识以及其属性信息,并向CPE发送共享天线请求消息,该消息中包携带当前获取到的连接标识以及其属性信息,而初始测距空口连接标识以及其属性信息可以不用再包含在其中了。
513:CPE接收到所述共享天线请求消息后,根据所述请求消息中携带的连接标识以及其属性信息,建立对应的缓存队列,而初始测距连接缓存队列则可以删除。
所述步骤513之后,移动终端通过CPE与无线网络的进行数据交互的过程与图3步骤307至步骤313所描述的过程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值得说明的是,当移动终端需要断开与CPE的WiFi连接而直接从WiMAX空口连接基站时,移动终端在WiFi接口上的解除关联过程将直接导致CPE将移动终端相关的连接缓存队列全部清除,即使移动终端什么都没做就离开CPE,CPE上的WiFi AP模块将因为接收不到移动终端的WiFi信号而自动解除与移动终端的关联,这同样触发CPE将移动终端相关的连接缓存队列全部清除。当然,移动终端也可以在未与CPE上的WiFi AP解除关联之前就给CPE发送一个消息表明其要离开CPE,以便CPE即时删除移动终端相关的连接缓存队列。
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驻地设备,该设备包括:第一接口单元601、连接管理单元602、数据管理单元603;
第一接口单元601,用于与移动终端建立通信隧道;
连接管理单元602,用于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包含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信息;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相同;
数据管理单元603,用于在所述连接管理单元接收到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后,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建立的通信隧道接收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一通信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将所述第一通信数据发送给所述基站;以及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通信数据,并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将上述第二通信数据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
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户驻地设备;该设备包括:第一接口单元701、连接管理单元702、数据管理单元703;其中,所述数据管理单元703还包括:网络发现子单元7031、隧道管理子单元7032、缓存子单元7033和第二接口子单元7034。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701,用于与移动终端建立局域连接以及通信隧道,通过所述局域连接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携带有无线网络信息的信息帧,所述无线网络信息包含所述无线网络的标识和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所述无线网络的基站的标识,并进行局域通信。
所述网络发现子单元7031,用于从所述第二接口获得无线网络信息,并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所述无线网络信息。
所述隧道管理子单元7032,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移动终端建立通信隧道或拆除通信隧道;并将从所述第一接口接收到的隧道报文中获取的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空口上行MAC帧发送给所述缓存单元;和,将从所述缓存单元获取的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空口下行MAC帧封装到隧道报文,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
所述连接管理单元702,用于处理通过所述第一接口接收的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第一请求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通知所述缓存子单元建立或删除与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对应的缓存队列。
所述缓存子单元7033,用于建立或删除缓存所述缓存队列,并将来自所述移动终端的上行MAC帧保存到上行所述缓存队列,将来自所述无线网络基站的所述下行MAC帧保存到下行所述缓存队列。
所述第二接口子单元7034,用于向所述无线网络基站发送所述缓存单元中存储的所述上行MAC帧;和,接收所述无线网络基站下发的所述下行MAC帧,并将所述下行MAC帧发送给所述缓存单元存储。
还需要注意的是,该设备还可以包括:
地址分配单元,用于为所述移动终端分配IP地址。
如图8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体式的用户驻地设备,该设备包括:拉远连接模块和用户驻地设备主体;所述拉远连接模块包括:第一接口701和第三接口801;所述用户驻地设备主体包括:连接管理单元702和数据管理单元703;其中,所述数据管理单元703包括:网络发现子单元7031、隧道管理子单元7032、缓存子单元7033和第二接口子单元7034;所述用户驻地设备主体还可以包括:第四接口802。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701,用于与移动终端建立局域连接以及通信隧道,通过所述局域连接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携带有无线网络信息的信息帧,所述无线网络信息包含所述无线网络的标识和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所述无线网络的基站的标识,并进行局域通信。
所述网络发现子单元7031,用于从所述第二接口获得无线网络信息,并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所述无线网络信息;其中,所述无线网络信息包括:无线网络标识以及所述驻地设备所附着无线网络基站信息。
所述隧道管理子单元7032,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移动终端建立通信隧道或拆除通信隧道;并将从所述第一接口接收到的隧道报文中获取的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空口上行MAC帧发送给所述缓存单元;和,将从所述缓存单元获取的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空口下行MAC帧封装到隧道报文,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
所述连接管理单元702,用于处理通过所述第一接口接收的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共享天线请求消息,并根据所述共享天线请求消息,通知所述缓存单元建立或删除与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对应的缓存队列。
所述缓存子单元7033,用于建立或删除缓存所述缓存队列,并将来自所述移动终端的上行MAC帧保存到上行所述缓存队列,将来自所述无线网络基站的所述下行MAC帧保存到下行所述缓存队列。
所述第二接口子单元7034,用于向所述无线网络基站发送所述缓存单元中存储的所述上行MAC帧;和,接收所述无线网络基站下发的所述下行MAC帧,并将所述下行MAC帧发送给所述缓存单元存储。
所述第三接口801,用于将从所述第一接口接收到的通信信息发送给所述第四接口;或者,将从所述第四接口接收到的通信信息移交给所述第一接口继续发送;
所述第四接口802,用于接收所述第三接口发送的通信信息,并将所述通信信息移交给隧道管理单元或连接管理单元或网络发现单元;或者,将所述隧道管理单元、连接管理单元和网络发现单元发送给所述第一接口的通信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三接口。
如图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该终端包括:局域网接口901和隧道管理单元902;
所述局域网接口901,用于所述移动终端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包含有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信息;
所述隧道管理单元902,用于所述移动终端与用户驻地设备建立通信隧道;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相同;还用于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发送第一通信数据,以使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将所述第一通信数据发送给所述基站;所述移动终端接收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发送的第二通信数据;所述第二通信数据为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从所述基站接收的数据。
如图10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该终端包括:广域无线接口1001、局域接口1002、网络发现单元1003、隧道管理单元1004、通信单元1005和共享天线管理单元1006;
所述广域无线接口1001,用于所述移动终端在正常通信过程中,通过所述通信单元与无线网络进行通信;其中,所述广域无线接口为WiMAX接口。
所述局域接口1002,用于所述移动终端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包含有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信息;还用于与用户驻地设备建立连接并进行局域通信;其中,WiFi接口为所述局域接口。
需要说明的是,当WiMAX信号正常时,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通信单元804与WiMAX接口与外界的WiMAX无线网络进行通信;当所述移动终端进行到室内,且WiMAX无线通信网络的信号较差,则需要通过所述WiFi接口连接到用户驻地设备,通过所述用户驻地设备与所述WiMAX无线网络进行通信。
所述网络发现单元1003,用于通过所述局域接口接收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发送的无线网络信息,并将所发现的无线网络信息发送给所述通信单元。
所述隧道管理单元1004,用于所述移动终端与用户驻地设备建立通信隧道;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相同;还用于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发送第一通信数据,以使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将所述第一通信数据发送给所述基站;所述移动终端接收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发送的第二通信数据;所述第二通信数据为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从所述基站接收的数据;还用于通过所述局域接口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建立通信隧道或拆除通信隧道;并将所述通信单元产生的上行帧封装到隧道报文,由所述局域接口发送给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或者,从接收到的隧道报文中获取下行帧,并将所述下行帧转交给所述通信单元;
所述通信单元1005,用于产生所述上行帧并转交给所述隧道管理单元,或者,从所述隧道管理单元获得所述下行帧;还用于,管理所述无线网络信息;其中,所述无线网络信息包括:无线网络标识以及所述驻地设备所附着无线网络基站信息;还用于,管理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信息;
所述共享天线管理单元1006,用于从所述通信单元获取所述空口连接信息,将包含所述空口连接信息的天线共享请求消息通过所述局域接口发送给所述用户驻地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通信方法及装置,通过驻地设备向移动终端发送的包含无线网络信息的信息帧,所述驻地设备与所述移动终端建立通信隧道,使得所述移动终端可以通过所述建立通信隧道与所述驻地设备交互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驻地设备所附着的基站之间的所述无线网络空口MAC帧。所述驻地设备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包含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信息的共享天线请求消息;所述驻地设备根据所述共享天线请求消息中的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驻地设备所附着的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信息,与所述基站交互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所述无线网络空口MAC帧。这样,当所述移动终端从室外移动到所述驻地设备所处的室内后,所述移动终端将可以共享所述驻地设备的天线,并通过所述驻地设备与无线网络的基站进行通信,从而大大提高了移动终端在室内与3G等无线网络的通信质量。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如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所述的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户驻地设备与移动终端建立通信隧道;
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包含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信息;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相同;
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后,通过所述通信隧道接收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一通信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将所述第一通信数据发送给所述基站;
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通信数据,并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将上述第二通信数据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
其中,所述用户驻地设备与移动终端建立通信隧道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携带有无线网络信息的信息帧,所述无线网络信息包含所述无线网络的标识和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所述无线网络的基站的标识,以使所述移动终端在发送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前确定所述移动终端附着的基站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与移动终端建立通信隧道之后还包括:
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携带有无线网络信息的信息帧,所述无线网络信息包含所述无线网络的标识和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所述无线网络的基站的标识;
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通过所述通信隧道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无线网络冲突测距请求;所述无线网络冲突测距请求是在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所述无线网络的基站的标识,确定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附着的基站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不同的情况下发送的;
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在所述基站竞争期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发送所述冲突测距请求,以使得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为所述移动终端完成从所述移动终端当前附着的基站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的切换过程或初始入网过程;
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冲突测距响应消息,所述冲突测距响应消息中包含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为所述移动终端分配的空口连接信息;
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所述冲突测距响应消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与所述移动终端建立通信隧道之前还包括:
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接收所述移动终端的连接请求;
所述用户驻地设备为所述移动终端分配IP地址;
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将其IP地址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
所述用户驻地设备与所述移动终端建立通信隧道具体为:
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根据其为所述移动终端分配的IP地址以及其自身的IP地址与所述移动终端建立通信隧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包括所述移动终端的上行空口连接和所述移动终端的下行空口连接,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第一请求消息之后还包括:
为所述移动终端的上行空口连接建立上行缓存队列;
为所述移动终端的下行空口连接建立下行缓存队列;
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通过所述通信隧道接收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一通信数据具体为:
通过所述通信隧道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所述无线网络空口上行MAC帧,并将所述上行MAC帧缓存在对应的所述上行缓存队列中;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将所述第一通信数据发送给所述基站具体为:
侦听所述基站的上行映射表,在所述上行映射表指示的所述移动终端的上行空口连接时间内发送所述上行缓存队列中的上行MAC帧;
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通信数据具体为:
侦听所述基站的下行映射表,在所述下行映射表指示的所述移动终端的下行空口连接时间内接收所述基站下发的下行MAC帧,并将所接收的下行MAC帧保存到对应的所述下行缓存队列中;
所述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将上述第二通信数据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具体为:
将所述下行缓存队列中保存的下行MAC帧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
5.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移动终端与用户驻地设备建立通信隧道;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相同;
所述移动终端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包含有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信息;
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发送第一通信数据,以使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将所述第一通信数据发送给所述基站;
所述移动终端接收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发送的第二通信数据;所述第二通信数据为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从所述基站接收的数据;
其中,所述移动终端与用户驻地设备建立通信隧道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移动终端接收用户驻地设备发送的携带有无线网络信息的信息帧;所述无线网络信息包含所述无线网络的标识和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所述无线网络的基站的标识;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无线网络的标识和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所述无线网络的基站的标识,确定所述移动终端附着的基站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与用户驻地设备建立通信隧道之后还包括:
移动终端接收驻地设备发送的携带有无线网络信息的信息帧;所述无线网络信息包含所述无线网络的标识和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所述无线网络的基站的标识;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无线网络的标识和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所述无线网络的基站的标识,确定所述移动终端附着的基站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不同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发送无线网络冲突测距请求,以请求将所述移动终端的附着基站从当前附着的基站切换到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
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通信隧道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接收冲突测距响应消息;
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冲突测距响应消息获取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为所述移动终端分配的空口连接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与用户驻地设备建立通信隧道之前,还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请求所述用户驻地设备为所述移动终端分配IP地址并获得所述用户驻地设备的IP地址;
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建立通信隧道具体为:
所述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驻地设备分配的IP地址以及所述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的IP地址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建立IP隧道。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发送第一通信数据具体为:
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发送所述无线网络空口上行MAC帧;
所述移动终端接收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发送的第二通信数据具体为:
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通信隧道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接收所述无线网络空口下行MAC帧。
9.一种用户驻地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接口单元、连接管理单元、数据管理单元;
第一接口单元,用于与移动终端建立通信隧道;
连接管理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包含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信息;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相同;
数据管理单元,用于在所述连接管理单元接收到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后,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建立的通信隧道接收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一通信数据,并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将所述第一通信数据发送给所述基站;以及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通信数据,并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将上述第二通信数据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
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还用于与移动终端建立局域连接,通过所述局域连接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携带有无线网络信息的信息帧,所述无线网络信息包含所述无线网络的标识和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所述无线网络的基站的标识,并进行局域通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驻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管理单元包括:网络发现子单元、隧道管理子单元、缓存子单元和第二接口子单元;
所述网络发现子单元,用于从所述第二接口子单元获得无线网络信息,并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所述无线网络信息;
所述隧道管理子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单元与所述移动终端建立通信隧道或拆除通信隧道;并将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到的隧道报文中获取的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空口上行MAC帧发送给所述缓存子单元;和,将从所述缓存子单元获取的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空口下行MAC帧封装到隧道报文,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单元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
所述连接管理单元,用于处理通过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的所述移动终端发送的第一请求消息,并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通知所述缓存子单元建立或删除与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对应的缓存队列;
所述缓存子单元,用于建立或删除所述缓存队列,并将来自所述移动终端的上行MAC帧保存到上行所述缓存队列,将来自所述无线网络基站的所述下行MAC帧保存到下行所述缓存队列;
所述第二接口子单元,用于向所述无线网络基站发送所述缓存子单元中存储的所述上行MAC帧;和,接收所述无线网络基站下发的所述下行MAC帧,并将所述下行MAC帧发送给所述缓存子单元存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驻地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设置在所述用户驻地设备的拉远连接模块时,所述拉远连接模块还包括第三接口;所述用户驻地设备主体还包括:第四接口;
所述第三接口,用于将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接收到的通信信息发送给所述第四接口;或者,将从所述第四接口接收到的通信信息移交给所述第一接口单元继续发送;
所述第四接口,用于接收所述第三接口发送的通信信息,并将所述通信信息移交给隧道管理子单元或连接管理单元或网络发现子单元;或者,将所述隧道管理子单元、连接管理单元和网络发现子单元发送给所述第一接口单元的通信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三接口。
12.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局域网接口和隧道管理单元;
所述局域网接口,用于所述移动终端向用户驻地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包含有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附着的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信息;
所述隧道管理单元,用于所述移动终端与用户驻地设备建立通信隧道;所述移动终端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所在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标识相同;还用于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向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发送第一通信数据,以使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将所述第一通信数据发送给所述基站;所述移动终端接收所述用户驻地设备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发送的第二通信数据;所述第二通信数据为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请求消息中的空口连接信息从所述基站接收的数据;
还包括:通信单元、网络发现单元;
所述局域网接口,还用于与用户驻地设备建立连接并进行局域通信;
所述网络发现单元,用于通过所述局域网接口接收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发送的无线网络信息,并将所发现的无线网络信息发送给所述通信单元;
所述隧道管理单元,还用于通过所述局域网接口与所述用户驻地设备建立通信隧道或拆除通信隧道;并将所述通信单元产生的上行帧封装到隧道报文,由所述局域网接口发送给所述用户驻地设备,或者,从接收到的隧道报文中获取下行帧,并将所述下行帧转交给所述通信单元;
所述通信单元,用于产生所述上行帧并转交给所述隧道管理单元,或者,从所述隧道管理单元获得所述下行帧;还用于,管理所述无线网络信息;还用于,管理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基站之间的空口连接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广域无线接口、共享天线管理单元;
所述广域无线接口,用于所述移动终端在正常通信过程中,通过所述通信单元与无线网络进行通信;
所述共享天线管理单元,用于从所述通信单元获取所述空口连接信息,将包含所述空口连接信息的天线共享请求消息通过所述局域网接口发送给所述用户驻地设备。
CN201010287454.3A 2010-09-20 2010-09-20 一种天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135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87454.3A CN102413583B (zh) 2010-09-20 2010-09-20 一种天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EP11826396.1A EP2587882B1 (en) 2010-09-20 2011-09-19 Method and devic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CT/CN2011/079821 WO2012037869A1 (zh) 2010-09-20 2011-09-19 一种天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3/726,886 US9049707B2 (en) 2010-09-20 2012-12-26 Antenna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87454.3A CN102413583B (zh) 2010-09-20 2010-09-20 一种天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13583A CN102413583A (zh) 2012-04-11
CN102413583B true CN102413583B (zh) 2015-06-17

Family

ID=45873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8745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13583B (zh) 2010-09-20 2010-09-20 一种天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49707B2 (zh)
EP (1) EP2587882B1 (zh)
CN (1) CN102413583B (zh)
WO (1) WO20120378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56364B2 (en) * 2011-03-11 2014-10-07 Google Inc. Conducting opportunistic network updates on a mobile device
US9030969B2 (en) 2011-11-21 2015-05-12 Broadcom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apable of utilizing multiple 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
WO2012126438A2 (zh) * 2012-05-30 2012-09-27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KR102025754B1 (ko) 2012-11-01 2019-09-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와이파이 네트워크를 이용한 디바이스 연결 시스템 및 방법
US9191830B2 (en) 2013-03-28 2015-11-1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Local wireless connectivity for radio equipment of a base station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9491162B2 (en) 2013-03-28 2016-11-0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Technique for controlling loss and theft of remote radio equipment in a cellular ad hoc network
US9055461B2 (en) 2013-03-28 2015-06-0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Technique for troubleshooting remote cellular base station radios from the network management platform using local wireless hotspot at the radio site
US9385773B2 (en) * 2013-06-14 2016-07-05 Broadcom Corporation Traffic tunnel for end to end low latency
CN103338482B (zh) * 2013-07-24 2016-08-24 成都西加云杉科技有限公司 分流数据传输方法、传输设备以及用户终端
CN103648124A (zh) * 2013-12-18 2014-03-19 南京智微亚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客户终端接入管理控制方法
US9363849B2 (en) * 2014-03-17 2016-06-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ngle antenna sharing for multiple wireless connections
CN104955165A (zh) * 2014-03-25 2015-09-30 上海龙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运动感应触发的移动设备间建立无线连接的方法
CN105282872A (zh) * 2014-06-17 2016-01-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终端接入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05578461B (zh) 2014-11-10 2019-08-02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在移动终端间建立通讯、通讯接入/呼出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228096B (zh) * 2015-10-30 2019-04-16 北京锐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wifi的通信建立方法及装置
US11108592B2 (en) * 2016-01-21 2021-08-31 Cox Communication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lementing a layer two proxy for wireless network data
US10484980B1 (en) * 2016-04-14 2019-11-19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Link layer service platform
EP3449576A1 (en) * 2016-04-26 2019-03-06 Nokia of America Corporation Wireless access bridge
WO2021162234A1 (ko) * 2020-02-12 2021-08-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링크의 캐퍼빌리티 정보 전송
WO2022011535A1 (en) * 2020-07-14 2022-01-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concurrence for premises equipment
CN113595883B (zh) * 2021-07-27 2022-08-23 深圳市广联智通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终端信息交互的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6456A (zh) * 2006-04-10 2007-10-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演进网络实现认证的方法及安全系统
CN101552679A (zh) * 2008-03-31 2009-10-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户前端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98193B2 (en) 2006-11-06 2010-09-21 Protecto Wrap Company Method for manufacture and installation of sill drainage system
CN101188628B (zh) * 2007-12-29 2011-08-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放业务信息的方法和系统、网络设备
US8121052B2 (en) * 2008-05-15 2012-02-21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Framework for internetworking between WMAN and WLAN networks
GB0809402D0 (en) * 2008-05-23 2008-07-02 Nec Corp Microwave radio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related method of operation and network arrangement
KR101503702B1 (ko) * 2008-11-21 2015-03-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방송수신장치 및 그의 방송안내방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6456A (zh) * 2006-04-10 2007-10-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演进网络实现认证的方法及安全系统
CN101552679A (zh) * 2008-03-31 2009-10-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户前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114540A1 (en) 2013-05-09
EP2587882B1 (en) 2018-02-21
EP2587882A4 (en) 2014-09-10
WO2012037869A1 (zh) 2012-03-29
EP2587882A1 (en) 2013-05-01
US9049707B2 (en) 2015-06-02
CN102413583A (zh) 2012-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13583B (zh) 一种天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JP5872711B2 (ja) 移動中継ノードトラッキングエリア設定及び位置更新方法並びに装置
WO2019137473A1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US8767692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an IEEE 802.11 wireless LAN environment
CN110035472A (zh) 一种传输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01690317B (zh) 用于介质无关切换的数据类型编码
JP4399499B2 (ja) 携帯インターネット網と他の種類の網との連動機能を提供する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N106572516A (zh) 一种网络切片选择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US8699402B2 (en) Multi-hop relay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ccess gateway, and route selection method
CN102647793B (zh) 独立wimax系统和方法
WO2020248202A1 (zh) 直连链路资源配置方法、装置、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US9635122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5491617A (zh) 一种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方法及基站子系统
WO2022110184A1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KR20080027884A (ko) 네트워크 서비스 제공자들을 발견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5828453A (zh) 中继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US8504023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data flow
CN104982062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959181B (zh) 多无线网络协同的网络架构及方法
CN104618849A (zh) 终端的本地交换方法及系统
CN103856527A (zh) 用于受蜂窝移动通信网络控制的终端直通的方法
CN109842920A (zh) 一种传输方法、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09041078A (zh) 一种业务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KR20060019450A (ko) 이종 무선망을 이용한 셀룰라 이동 통신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WO2014075235A1 (zh) 一种合成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06

Address after: Metro Songshan Lake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City Road 523808 No. 2 South Factory (1) project B2 -5 production workshop

Patentee after: Huawei terminal (Dongguan)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Bantian HUAWEI base B District, building 2, building No.

Patentee before: HUAWEI DEVIC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201

Address after: 518129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Bantian HUAWEI base B District, building 2, building No.

Patentee after: HUAWEI DE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Metro Songshan Lake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City Road 523808 No. 2 South Factory (1) project B2 -5 production workshop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rminal (Donggua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213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Global innovation polymerization LLC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before: Tanous Co.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213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Tanous Co.

Address before: 518129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Bantian HUAWEI base B District, building 2, building No.

Patentee before: HUAWEI DEVIC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7

Termination date: 202109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