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11166B - 直下式导光结构、直下式导光板及发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直下式导光结构、直下式导光板及发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11166B
CN102411166B CN 201110271826 CN201110271826A CN102411166B CN 102411166 B CN102411166 B CN 102411166B CN 201110271826 CN201110271826 CN 201110271826 CN 201110271826 A CN201110271826 A CN 201110271826A CN 102411166 B CN102411166 B CN 1024111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rinting opacity
opacity body
straight down
emit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27182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11166A (zh
Inventor
高智伟
侯维新
应文逡
高启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xingtek Ltd
Original Assignee
Luxingte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xingtek Ltd filed Critical Luxingte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111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1166A/zh
Priority to PCT/CN2012/081260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13037288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111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116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直下式导光结构、一种直下式导光板及一种发光装置。直下式导光结构包含一透光本体及多个微结构;其中,透光本体包含一上锥形槽及一下容置槽,上锥形槽具有一斜率连续变化的曲面;该些微结构设置于透光本体上。发光装置则包含:一电路板、一光源及上述的直下式导光结构;其中,光源及直下式导光结构皆设置于电路板上,而光源容置于直下式导光结构的下容置槽中。借此,直下式导光结构可接收光源发射出的光线,然后将光线均匀地发射出。此外,多个直下式导光结构可相连,以构成直下式导光板。

Description

直下式导光结构、直下式导光板及发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直下式导光结构、一种直下式导光板及一种发光装置,特别关于一种可均匀光线强度的直下式导光结构与直下式导光板,及一种应用该直下式导光结构或该直下式导光板的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平面型发光装置(flat lighting device)渐渐地采用多个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以取代传统的白热灯管或荧光灯管。当该些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时,通常是直接设置于平面型发光装置的底部。该些发光二极管发射光线,而该些光线的强度在正视角方向(也就是垂直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的方向)上会最强。因此,平面型发光装置所输出的光线并不均匀,可观察到局部暗点(光线强度最弱的区域)或局部亮点(光线强度最强的区域)。
为了改善上述的局部暗点或局部亮点,可将一光线扩散板设置在该些发光二极管的前方,并与该些发光二极管保持一段距离。然而,此改善方式将会增加平面型发光装置的整体厚度。另一种改善局部暗点或亮点的方式为:增加发光二极管的数目。然而,此改善方式将会增加平面型发光装置的制造成本。
有鉴于此,如何改善至少一种上述缺点,乃为此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下式导光结构、直下式导光板及一种发光装置,该直下式导光结构或直下式导光板可接收光线,然后将光线均匀地输出;该发光装置可应用该直下式导光结构或直下式导光板。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揭露的直下式导光结构包含一透光本体及多个微结构;其中,透光本体包含一上表面、一下表面、一上锥形槽及一下容置槽,上锥形槽形成于上表面上,下容置槽形成于下表面上,上锥形槽具有一斜率连续变化的曲面;该些微结构设置于透光本体上。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揭露的直下式导光板,包含:多个前述的直下式导光结构,该些直下式导光结构的透光本体相连接。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揭露的发光装置包含至少一电路板、至少一光源及至少一个前述的直下式导光结构;其中,电路板包含一顶面及一底面;光源设置于电路板的顶面上;直下式导光结构设置于电路板的顶面上,而光源容置于直下式导光结构的下容置槽中。
为让上述目的、技术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以较佳的实施例配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依据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直下式导光结构的透光本体的立体图;
图3A为光线在图1的透光本体中传递的示意图;
图3B为图1的透光本体中的光线能量分布图;
图3C为对应图3B的光线角度分布图;
图3D为光线在图1的透光本体中传递的另一示意图;
图4A为依据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4B为光线在图4A的透光本体中传递的示意图;
图5为依据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6为依据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7为依据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8为依据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9为依据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10A为依据本发明第八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10B为图10A的发光装置的直下式导光板的立体图;
图10C为图10A的发光装置的直下式导光板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1A为依据本发明第九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11B为图11A的透光本体中的光线能量分布图;
图11C为依据本发明第九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另一剖视图;
图11D为依据本发明第九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又一剖视图;
图11E为依据本发明第九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再一剖视图;
图12A为依据本发明第十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12B为图12A的发光装置的直下式导光板的立体图;
图12C为图12A的发光装置的直下式导光板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3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于组合状态的俯视图;
图14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于分解状态的俯视图;
图15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于组合状态的侧视图;
图16为图13的发光装置的两个直下式导光结构的立体图(微结构未示);
图17为图13的发光装置的两个直下式导光结构的侧视图(微结构未示);
图18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二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于分解状态的俯视图;
图19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三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于组合状态的俯视图;
图20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三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于分解状态的俯视图;
图21为依据本发明第十四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于分解状态的俯视图;
图22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五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于分解状态的俯视图;
图23为依据本发明第十六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于组合状态的俯视图;以及
图24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七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于组合状态的俯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A1~A17 发光装置   11 电路板、光源电路板
111 顶面    112 底面 113 穿孔
12 光源      13 反射层    14 直下式导光结构
141 透光本体 1411 上表面 1412 下表面
1413 外环面   14131 侧面  1414 上锥形槽
14141 尖点     1415 下容置槽  14151 锥状部
14152 柱状部 14153 尖点  θc 半锥角
θi 入射角   1416、1417 挖空槽     14171 平面
1418 突出结构     142 微结构  15 支撑座
16、27 电路元件 17 连接杆    171 杆体
172 止动部     173 支撑平面    18 扩散板
19 光学层  20 液晶面板 21 驱动电路板
22 连接器  23 导热胶    24 螺栓
25 控制电路板     26 连接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为依据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并参阅图2,为图1的直下式导光结构的透光本体的立体图。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1可包含一电路板11、一光源12、一反射层13及一直下式导光结构14;以下将依序说明各元件的技术内容。
电路板11可承载发光装置1的其他元件,且可传递电能至光源12。电路板11可为一般的印刷电路板,或是可为一金属芯印刷电路板(metal core printed circuit board, MCPCB),以增加电路板11的散热效率;此外,电路板11包含一顶面111及与顶面111相对的一底面112。
光源12可接受电能而发射光线,且设置于电路板11的顶面111上。光源12更与电路板11电性连接,以接收电路板11的所传递的电能。光源12可为线接式发光二极管(wire bonded LED)、覆晶式发光二极管(flip-chip LED)、表面固定式发光二极管(SMD type LED)或其他类型的发光二极管。
反射层13可反射光线,且可设置于电路板11的顶面111上,以使光线无法穿过电路板11(反射层13的功能将于描述图3A时进一步介绍)。除了光源12所在处外,反射层13可几乎涵盖整个顶面111。反射层13可为一具有白色涂层的塑胶(例如PET、PP、PE、PVC、PC、PMMA、PU、PS、ABS或其他塑胶)或为一金属(例如Al、Ag、Ni、Mo、Zn、Pt、Au、Cu或其他金属及合金);此外,反射层13可为包含多个反射微粒(reflective particles,例如TiO2、CaCO3、ZnO2、SiO2、Al2O3、SnO2、CeO2微粒,或是金属微粒)的一塑胶材料。反射层13设置在电路板11的方法可为溅镀、热蒸镀、涂覆或黏贴等方法。
反射层13亦可设置在后述的直下式导光结构14的下表面1412上。如此实施时,除了下容置槽1415所在处外,反射层13可几乎涵盖整个下表面1412。
直下式导光结构14可接收光线,然后将光线均匀地输出。直下式导光结构14可设置于电路板11的顶面111上(位在顶面111的上方),且放置在反射层13上;换言之,反射层13位于直下式导光结构14及电路板11之间。
直下式导光结构14可包含一透光本体141及多个微结构142。透光本体141可由任何透明或半透明的高分子材料所制成,例如硅树脂(silicone)、环状烯共聚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聚氨基甲酸酯(polyurethane)、聚苯乙烯(polystyrene)、共聚酯(polyester)、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聚碳酸(polycarbonate, PC)、聚亚胺(polyimide, PI)、聚甲基丙烯酸酯 (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丙烯睛-丁二烯-苯乙烯(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copolymer, ABS)、聚乙烯(polyethylene, PE)、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或上述材料的组合。此外,透光本体141可借助射出成形(injection molding)、模造(molding)、挤出(protruding)、冲压(pressing)或压制(embossing)等制程来制作。
透光本体141可包含一上表面1411、一下表面1412、一外环面1413、一上锥形槽1414及一下容置槽1415。本实施例中,上表面1411及下表面1412皆为一平面,且相互平行及相对;下表面1412与反射层13相接触。外环面1413位于上表面1411及下表面1412之间,且连接上表面1411及下表面1412。外环面1413可包含六个相连的侧面14131,每个侧面14131与下表面1412相垂直。
上锥形槽1414形成于上表面1411上,或可说,上表面1411的一部份向下凹陷而形成上锥形槽1414,使得上表面1411局部为一曲面。下容置槽1415与上锥形槽1414相对应,形成于下表面1412上,或可说,下表面1412的一部份向上凹陷而形成下容置槽1415;下容置槽1415可具有相通的一锥状部14151及一柱状部14152。光源12可容置于下容置槽1415中。
上锥形槽1414的一尖点14141(也就是上锥形槽1414的最低处)可与下容置槽1415的锥状部14151的一尖点14153(也就是锥状部14151的最高处)垂直地对齐;换言之,上锥形槽1414的尖点14141可位于锥状部14151的尖点14153正上方。
上锥形槽1414的表面是依据边缘光线定理(edge-ray principle)来设计,以使得光线撞击到上锥形槽1414的表面时,会全反射而不会穿透。在此设计下,上锥形槽1414的表面为一斜率连续变化的曲面;换言之,上锥形槽1414可使上表面1411局部为斜率连续变化的曲面。曲面每一处的斜率将可使一特定入射角的光线撞击到该处时,全反射。上述的光线全反射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如下。
请配合参阅图3A,为光线在图1的透光本体中传递的示意图。光源12所发射出的光线L可穿过下容置槽1415的表面,进入至透光本体141中。光线L穿过下容置槽1415的表面时,会折射而朝向上锥形槽1414前进;换言之,下容置槽1415的表面具有引导光线的功用。
另,光线L几乎是从光源12的正面(顶面)发射出,因此只有位于光源12正面的上方的下容置槽1415表面会有光线L穿过,而需具有导引光线的功能。换言之,位于光源12正面的下方的下容置槽1415表面(也就是柱状部14152的表面),可不需具有导引光线的功能。
该些光线L尔后会撞击到上锥形槽1414的曲面的不同处。由于该些光线L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度(由透光本体141的材质与透光本体141所在的一环境共同决定临界角度的大小,本实施例中约为42度),该些光线L会被该曲面反射,而不会穿透该曲面。
被曲面反射的光线L会朝向透光本体141的外环面1413前进。部分的光线L会撞击到下表面1412(或上表面1411),然后被下表面1412(或上表面1411)反射,因为光线L的入射角依然大于临界角度;被下表面1412(或上表面1411)反射的光线继续朝向透光本体141的外环面1413前进。
由此可知,透光本体141可使光源12发射的光线横向地传递,而不会集中在光源12附近处,也不会直接朝上射出。
因为制造公差或制造误差的关系,上表面1411及下表面1412可能会不平滑或不水平。因此有些光线L撞击到下表面1412时,会穿透下表面1412。穿透下表面1412的光线会被下表面1412下的反射层13反射回透光本体141中,确保光线L不会从透光本体141的下表面1412泄漏。
请配合参阅图3B,为图1的透光本体中的光线能量分布图,而此图可借助实验量测或模拟而得;图中黑色部分表示只有少量、微弱的光线通过其中。由光线的分布情形更可以了解到,在无微结构142的情况下,光线几乎不会穿过上锥形槽1414,且光线借助在上锥形槽1414、上表面1411及下表面1412上的全反射而朝向透光本体141的外环面1413前进。
请配合参阅图3C,为对应图3B的光线角度分布图。光线被上锥形槽1414反射后(即P点后)的角度约介于45度至-45度之间,而其余角(complementary angle)皆大于临界角度(42度)。因此,被上锥形槽1414反射的光线在撞击到上表面1411及下表面1412后,依然会全反射。
请复参阅图3A,需说明的是,“下容置槽1415的锥状部14151的半锥角θc”(如图所示,锥状部角度的1/2为半锥角)及“光线L撞击到上锥形槽1414的入射角θi”会影响到透光本体141的尺寸。光线L有非常多条,且每个光线L撞击至上锥形槽1414的入射角θi会不相同。锥状部14151的半锥角θc越接近于临界角度的余角时,且最小的入射角θi越接近临界角度时,透光本体141的厚度会越小。
而本实施例的下容置槽1415的锥状部14151的半锥角θc实质地等于(也就是非常接近)临界角度的余角,最小的入射角θi实质地等于(也就是非常接近)临界角度,因此透光本体141的厚度可被最小化(如果加工误差不考量时)。
请参阅图3D,为光线在图1的透光本体中传递的另一示意图。当下容置槽1415的锥状部14151的半锥角θc等于90度时,锥状部14151将等同不存在,使得下容置槽1415实质上为一柱状槽。此种情况中,上锥形槽1414的尺寸会改变,以使光线L依然可被上锥形槽1414的表面反射,但会使透光本体141的厚度变较大(与锥状部14151的半锥角θc等于临界角度的余角时相比)。
请复参阅图1,该些微结构142用以破坏或防止光线的全反射,以使光线可离开透光本体141。该些微结构142设置于透光本体141上,且分布在透光本体141的上表面1411及上锥形槽1414的曲面上。
该些微结构142可为线状、点状或任何规则或不规则形状的凹陷结构,本实施例的微结构142为环圈状沟槽(circular fine line trench),沟槽的深度为30微米,宽度为50微米;该些微结构142也可为凸起结构等。无论是凹陷结构或是凸起结构,该些微结构142与透光本体141可为一体成形。此外,该些微结构142也可为油墨材料(ink material),印刷或涂布于透光本体141上。
无论微结构142为何种型态,透光本体141上被微结构142设置的部分会变得粗糙、不平滑,因此光线撞击到该些部分时,光线的入射角有机会小于临界角度,不再全反射回透光本体141中。如此,光线有机会离开透光本体141。另,该些微结构142越远离上锥形槽1414的尖点14141(光源12)时,该些微结构142分布越密集;换言之,透光本体141越远离尖点14141的部分会有较多的微结构142分布。
上述的微结构142的分布方式可使光线均匀地离开透光本体141。详言之,靠近尖点14141处会有较强(较多)的光线及较少的微结构142,远离尖点14141处会有较弱(较少)的光线及较多的微结构142。因此,从靠近尖点14141处离开透光本体141的光线的强度,与从远离尖点14141处离开透光本体141的光线的强度,不会差异太大。
需说明的是,分布在上锥形槽1414的曲面上的微结构142会比分布在上表面1411上的微结构142的高度还低,换言之,该些微结构142的高度不是都一样。该些微结构142的整体分布为一三维度分布(three-dimensional distribution),有别于现有的导光结构的微结构为平面分布。
另需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是借助微结构142的不均匀分布,来控制离开透光本体141的光线的均匀度。然而,在微结构142均匀分布的情况下,离开透光本体141的光线的均匀度亦可借助微结构142的深度、尺寸、角度或形状等来控制。
以上为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1的说明,以下将说明依据本发明其他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为了简洁说明的目的,其他较佳实施例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似之处,以及其他较佳实施例之间的相似之处,皆将不再叙述。
请参阅图4A,为依据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2与发光装置A1的主要差异为,发光装置A2的透光本体141的上表面1411全部皆非平面,而是一曲面。透光本体141的上表面1411为曲面时,透光本体141可有较大的光线发射面积(light emitting range),与上表面1411为平面时相比。
另,上表面1411为曲面时,微结构142将随着曲面的曲率做相对应的变化,此变化可包括微结构142的数量、角度、形状或尺寸的变化。以数量为例,上表面1411靠近外环面1413处,可有较少的微结构142;此举是因为曲面的上表面1411本身即可破坏光线的全反射,可不需全依靠微结构142。
发光装置A2与发光装置A1的另一差异为,发光装置A2的透光本体141的下容置槽1415只具有锥状部14151;换言之,此下容置槽1415为一下锥形槽。当下容置槽1415为下锥形槽时,下容置槽1415可适合容置“侧面及正面皆可发射光线的光源12”;原因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4B,为光线在图4A的透光本体中传递的示意图。当光源12的正面及侧面皆发射光线L时,下容置槽1415表面的每一处皆需能将光线L导向至上锥形槽1414的表面,而下容置槽1415为下锥形槽时可符合此要求。
请参阅图5及图6,分别为依据本发明第三及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3与发光装置A2的主要差异为,发光装置A3的透光本体141的下表面1412也分布有微结构142。如此,除了上表面1411上的微结构142,下表面1412上的微结构142也可控制透光本体141的光线输出强度。
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4与发光装置A3的主要差异为,发光装置A4的透光本体141的上表面1411无分布有微结构142,而微结构142只分布在下表面1412。反射层13设置于下表面1412上,但没有陷入微结构142中。发光装置A4的特点为:上表面1411上可设置一散光器(diffuser)(可为散光板或散光膜)(请参阅图10A);散光器与上表面1411之间有间距时,散光器上容易观察到明暗不均的情况;但上表面1411无分布微结构142时,散光器上的明暗不均会变得较不明显。
请参阅图7,为依据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与发光装置A1相比,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5的透光本体141更包含多个挖空槽1416。
该些挖空槽1416形成于透光本体141的下表面1412上,而下容置槽1415位于该些挖空槽1416之间。挖空槽1416的设置可使得透光本体141的制造材料减少,以减少透光本体141的制造成本。挖空槽1416可为一圆顶状(dome-shaped)挖空槽或锥形状挖空槽,但不限定。
挖空槽1416并不会影响到光线往透光本体141的外环面1413的传递,这是由于:请配合参阅图3A及3B,光线L在透光本体141中传递时,透光本体141中靠近下容置槽1415的部分几乎没有光线通过;这些几乎无光线通过的部分被移除后,即形成挖空槽1416。因此,挖空槽1416几乎不会有光线(或是微弱的光线)穿过其中,故不会影响到光线在透光本体141中的传递。
此外,于其他实施方式中,该些挖空槽1416可彼此相通,以形成一环状挖空槽(请参阅图10C所示);而下容置槽1415会被环状挖空槽环绕。环状挖空槽可使得透光本体141的制造材料更为减少。
请参阅图8及图9,分别为依据本发明第六及第七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第六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6与发光装置A5的主要差异为,发光装置A6的透光本体141的上表面1411非平面,而是一曲面;此外,透光本体141的挖空槽1416中也设置有反射层13,以使光线无法从挖空槽1416中射出。第七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7与发光装置A6的主要差异为,该些微结构142进一步分布于挖空槽1416中,而反射层13陷入至微结构142中。然而,于其他配置中,反射层13也可不陷入微结构142中(类似图6所示的发光装置A4),仅是接触或靠近下表面1412。
需说明的是,虽然图未示,发光装置A5至A7的任一个的透光本体141的上表面1411可不设置微结构142(类似发光装置A4);或者,发光装置A5至A7的任一个的电路板11的顶面111可不设置反射层13。
请参阅图10A,为依据本发明第八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并请参阅第10B及10C图,为图10A的发光装置的直下式导光板的立体图(微结构未显示)。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8与第六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6包含同样的直下式导光结构14,但发光装置A8的直下式导光结构14为多个;该些直下式导光结构14彼此相连及并排,以构成一直下式导光板。此外,该些直下式导光结构14的透光本体141为一体成形,且挖空槽1416皆为环状挖空槽。此外,透光本体141的下表面1412可为共平面。
此外,发光装置A8更包含多个光源12及一支撑座15,并可选择地(如需要时)包括至少一个电路元件16及至少一连接杆17;以下将依序说明各元件的技术内容。
该些光源12设置于电路板11的顶面111上,该些直下式导光结构14也设置于电路板11的顶面111上,而该些光源12分别容置于该些直下式导光结构14的下容置槽1415中。此外,该些直下式导光结构14的透光本体141可为一体成形的。支撑座15(或称为底座或背板)用以加强发光装置A8的结构强度,或是增加散热效率。支撑座15可为一铝板,设置于电路板11的底面112上。
至少一个电路元件16(例如控制晶片、驱动晶片、电阻、电容等)也设置于电路板11的顶面111上,且容置于其中一个挖空槽1416中。若直下式导光结构14无挖空槽1416时(例如图1所示的),电路板11需要额外的部分来伸出直下式导光结构14外,以使电路元件16可放置于直下式导光结构14外,避免干涉直下式导光结构14放置于电路板11上。由此可知,当直下式导光结构14有挖空槽1416时,除了可减少透光本体141的制造材料,也可减少电路板11的宽度或长度。
至少一个连接杆17用以将电路板11、直下式导光结构14及支撑座15固定于一起。连接杆17包含一杆体171、二止动部172及一支撑平面173。其中,杆体171贯穿电路板11、直下式导光结构14及支撑座15;而二止动部172可各为一倒钩,二止动部172分别扣在直下式导光结构14及支撑座15上,使得电路板11、直下式导光结构14及支撑座15无法任意地相对移动,达到固定的功用。支撑平面173设置于杆体171的上端,且与透光本体141的上表面1411等高。
发光装置A8上可进一步被设置一散光器18、一光学层19及一液晶面板20,以构成一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
散光器18、光学层19及液晶面板20依序地堆叠于透光本体141的上表面1411上。散光器18的底面可与连接杆17的支撑平面173相黏接,以使散光器18不会翘起而造成明暗不均的现象。光学层19可包含下扩散膜(bottom diffuser film)、增亮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BEF)、反射式增亮膜(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DBEF)及上扩散膜(top diffuser film)等常用于背光模组中的薄膜。
请参阅图11A,为依据本发明第九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与第五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5相似,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9的透光本体141包含多个挖空槽1417。该些挖空槽1417形成于透光本体141的下表面1412上,而下容置槽1415位于该些挖空槽1417之间。此外,该些挖空槽1417延伸至透光本体141的外环面1413。该些挖空槽1417各可具有一平面14171,与上表面1411实质地平行。
与挖空槽1416相比,挖空槽1417的设置可使透光本体141的制造材料更为减少;甚至,该些挖空槽1417的容积之总和可大于透光本体141的体积,使得透光本体141的制造材料可减少一半以上,与未形成挖空槽1417的透光本体(例如图1所示)相比。需说明的是,透光本体141的体积只包括透光本体141的实体部分,不包括透光本体141的非实体部分(例如上锥形槽1414、下容置槽1415及挖空槽1417)。
挖空槽1417不会影响到光线在透光本体141中的传递,这是由于:请配合参阅图3B及图3C,在P点后(被上锥形槽1414反射后)的光线的角度的余角皆大于临界角度,因此P点后的透光本体141的厚度即使缩减,光线依然可在透光本体141中全反射。P点后的透光本体141变薄后所形成的空间即为挖空槽1417的一部份。
请配合参阅图11B,为图11A的透光本体中的光线能量分布图。由光线的分布情形更可了解到,透光本体141变薄后且透光本体141上无设置微结构时,光线无论是撞击到平面14171或上表面1411,皆可全反射。
请复参阅图11A,除了挖空槽1417外,发光装置A9的反射层13与前述实施例的也不相同。详言之,反射层13并非全部地贴合在电路板11的顶面111上,而是部分地位在挖空槽1417中,并且靠近透光本体141的下表面1412。
除了图11A所示外,发光装置A9可有其他的变化。例如,如图11C所示,微结构142可分布于透光本体141的下表面1412上,且面向挖空槽1417,并被反射层13(例如白色涂漆)覆盖住;或者,如图11D所示,发光装置A9的反射层13可全部地贴合在电路板11的顶面111上;或者,发光装置A9可无反射层13(图未示)。
如图11E所示,透光本体141的挖空槽1417的平面14171可为倾斜的,没有与上表面1411平行;透光本体141的下容置槽1415可只具有锥状部14151,使得下容置槽1415实质为一下锥形槽。
透光本体141还可具有多个突出结构1418,该些突出结构1418向下地凸设于透光本体141的下表面1412,且位于下容置槽1415与挖空槽1417之间。而电路板11具有多个穿孔113,该些突出结构1418可分别插入该些穿孔113中,使得透光本体141固定在电路板11上,而不需借助其他固定元件(例如图10A所示的连接杆17)。
突出结构1418的末端可形成一止动结构(例如倒钩,图未示),以使得突出结构1418插入穿孔113中后,不易拔出,进而使透光本体141更稳定地固定在电路板11上。
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图未示),突出结构1418的长度可小于穿孔113的深度,使得突出结构1418插入穿孔113中后,突出结构1418将不会伸出于电路板11的底面112外。如此,穿孔113之中将有一个没有被突出结构1418占据的空间,而该空间可被填入黏胶(图未示),以使突出结构1418与电路板11相固定。
请参阅图12A,为依据本发明第十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视图;并请参阅图12B及12C,为图12A的发光装置的直下式导光板的立体图(微结构未示)。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10与第九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9包含同样的直下式导光结构14,但发光装置A10的直下式导光结构14为多个,且各个直下式导光结构14的透光本体141彼此相连以构成一个直下式导光板。该些透光本体141的上表面1411可为共平面。每个直下式导光结构14的挖空槽1417中皆有微结构142分布,且反射层13为一反射薄板,其接近于微结构142的下方但未陷入微结构142中。
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10的其他元件(光源12、支撑座15、电路元件16、散光器18、光学层19及液晶面板20)与发光装置A8的相同,因此不再此描述。
值得一提的是,发光装置A10的透光本体141的挖空槽1417由于较大,因此可容置较多或较厚的电路元件16。
请参阅图13至图15,分别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于组合状态的俯视图、分解状态的俯视图及组合状态的侧视图。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11包含多个电路板11、多个光源12、多个直下式导光结构14、一支撑座15、一电路元件16及一驱动电路板21。
该些电路板11为长条状,且该些电路板11的一端各可借助一连接器22与驱动电路板21相连接。此外,该些电路板11可彼此相连接。该些光源12则设置于该些电路板11;电路板11与设置其上的光源12可一起地被称为光条(light bar)。由于电路板11主要是供光源12设置,电路板11也可称为一光源电路板11。另,光源12也可设置在驱动电路板21上。
电路元件16可包括一控制晶片及控制晶片的相关周边电路等,并设置于驱动电路板21,以使驱动电路板21可发出控制信号来控制光源电路板11上的光源12发射光线。驱动电路板21可借助一层导热胶23或多个螺栓24与支撑座15相固定。导热胶23可快速地将驱动电路板21的热能传导至支撑座15上。
该些直下式导光结构14的透光本体141为可分离地相连接,以使直下式导光结构14构成一直下式导光板。请配合参阅图16及图17,分别为图13的发光装置的两个直下式导光结构的立体图及侧视图(微结构未示)。直下式导光结构14的透光本体141的侧面14131相对于上表面1411为倾斜的。相邻的两个直下式导光结构14的侧面14131的倾斜角度为相反(也就是,如果其中一个倾斜角度为45度时,另一个倾斜角度为负45度),故相邻的两个直下式导光结构14的侧面14131可靠合。
倾斜的侧面14131可让相邻的直下式导光结构14间的边界重叠,使得边界的光线重叠。当直下式导光结构14在组装上出现误差时,相邻的直下式导光结构14之间会出现大小不一的缝隙。重叠的光线可使得大小不一的缝隙所造成的亮线或暗线,穿透散光器后变得不明显。需说明的是,倾斜角度介于20度至70度之间时,上述的功效可较为显著。
请参阅图18,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二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于分解状态的俯视图。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12包括多个第十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11及一控制电路板25。该些发光装置A11的驱动电路板21两两相连,然后再透过连接器22连与控制电路板25连接。控制电路板25可借助设置于其上的另一电路元件27(包含微控制单元(micro control unit, MCU)及其周边电路)来发出控制信号给驱动电路板21,驱动电路板21再依据控制信号的内容,控制光源电路板11上的光源12发射光线。
请参阅图19及图20,分别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三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于组合状态的俯视图及分解状态的俯视图。与第十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11不同之处为,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13只包含一个电路板11,且光源12、直下式导光结构14、电路元件16及连接器22都设置于电路板11上。借此,电路板11即为驱动电路板,可直接控制光源12是否发光。
值得一提的是,电路板11为一矩形板,其四侧各有一个连接器22,以使电路板11的四侧都可连接其他的发光装置(图未示)。
请参阅图21,为依据本发明第十四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于分解状态的俯视图。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14包括多个第十三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13、一支撑座15及一控制电路板25。该些发光装置A13为相并排,且该些发光装置A13的电路板11透过连接器22而彼此连接。该些发光装置A13另透过连接器22与控制电路板25连接。该些发光装置14及控制电路板25皆设置于支撑座15上。
请参阅图22,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五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于分解状态的俯视图。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15包含多个光源电路板11、多个光源12、多个直下式导光结构14、一支撑板15及二控制电路板25。该些电路板11及该些光源12可构成多个光条。该些光条透过连接器22相连接,然后再透过连接器22连接至其中一个控制电路板25上。此外,该些光条设置于二控制电路板25之间,且光条及二控制电路板25皆设置于支撑板15上。每个控制电路板25可控制光条的光源12是否发射光线。
请参阅图23,为依据本发明第十六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于组合状态的俯视图。与第十五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15相比,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16只包含一控制电路板25,且另外包含一驱动电路板21及一连接线26(例如缆线)。该些光条(电路板11及光源12)设置于控制电路板25及驱动电路板21之间,且连接控制电路板25及驱动电路板21。
控制电路板25及驱动电路板21透过连接线26相连接。控制电路板25本身可控制光条的光源12是否发射光线,且可透过连接线26传递控制信号至驱动电路板21,让驱动电路板21依据控制信号来控制光条的光源12是否发射光线。
请参阅图24,为依据本发明第十七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于组合状态的俯视图。与第十五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15相比,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A17只包含一个控制电路板25;此外,控制电路板25呈水平排列,而光条呈垂直排列。
上述的发光装置A11至A17的特点在于,电路板11、光源12及导光结构14可依据需求而轻易地扩充数量,以增加发光装置A11至A17的发光范围。
综合上述,本发明的发光装置及直下式导光结构可具有以下特点:
1、   直下式导光结构的上锥形槽及微结构可让直下式导光结构在接受光源发射的光线后,均匀地将该些光线输出;
2、   直下式导光结构可使得发光装置的整体厚度较薄,且可减少光源的数量;
3、   下容置槽的锥状部的半锥角等于临界角度时,透光本体的厚度可较小;
4、   透光本体的挖空槽可减少透光本体的制造材料,且不会影响到光线在透光本体中的传递;
5、   透光本体的侧面可为倾斜,以避免两个非一体成形的透光本体相接面上出现亮线或暗线;
6、   多个直下式导光结构可相连接,以构成一个直下式导光板,且该些直下式导光结构的透光本体可为一体成形;
7、   发光装置的电路板、光源及直下式导光结构有多种配置方式,以因应各种应用场合;以及
8、   发光装置的电路板、光源及直下式导光结构皆可轻易地扩充,以增加发光装置的发光范围。
上述的实施例仅用来例举本发明的实施态样,以及阐释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畴。任何熟悉此技术者可轻易完成的改变或均等性的安排均属于本发明所主张的范围。

Claims (24)

1.一种直下式导光结构,其特征包含:
一个透光本体,包含一个上表面及与该上表面相对的一个下表面,该上表面形成一个上锥形槽,该下表面形成对应于该上锥形槽的一个下容置槽,其中,该上锥形槽使该上表面局部为斜率连续变化的一个曲面,该透光本体的该下表面更形成多个挖空槽,而该下容置槽位于该些挖空槽之间,该透光本体更包含一个外环面,该外环面连接该上表面及该下表面,而该些挖空槽延伸至该外环面;以及
多个微结构,设置于该透光本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挖空槽彼此相通,以形成一个环状挖空槽,而该下容置槽被该环状挖空槽环绕。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微结构分布于该些挖空槽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透光本体的该下表面上及该些挖空槽中设置有一个反射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挖空槽的容积之总和大于该透光本体的体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外环面包含六个相连的侧面,该些侧面相对于该上表面为倾斜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透光本体的该下表面上设置有一个反射层。
8.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直下式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微结构分布在该透光本体的该上表面或该下表面上。
9.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直下式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微结构与该透光本体一体成形,或涂布于该透光本体上。
10.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直下式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透光本体与该透光本体所在的环境共同定义出一个临界角度,而该下容置槽具有一个锥状部,该锥状部的半锥角度等于该临界角度的余角。
11.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直下式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微结构分布在该透光本体的该上表面及该上锥形槽,使得该些微结构的分布呈现三维度分布。
12.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直下式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透光本体具有多个突出结构,凸设于该透光本体的下表面。
13.一种直下式导光板,其特征包含:多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导光结构,该些直下式导光结构的透光本体相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直下式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直下式导光结构的透光本体为一体成形。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直下式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直下式导光结构的透光本体为可分离地相连接,各该透光本体的外环面与相邻的该透光本体外环面相靠合。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直下式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各该透光本体的外环面包含六个相连的侧面,该些侧面相对于该上表面为倾斜的,相邻的两个该透光本体的侧面的倾斜角度为相反。
17.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包含:
至少一个电路板,包含一个顶面及与该顶面相对的一个底面;
至少一个光源,设置于该电路板的该顶面上;以及
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导光结构,设置于该电路板的该顶面上,其中,该光源容置于该直下式导光结构的该下容置槽中。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至少一个电路元件,设置于该电路板上,且容置于其中一个该挖空槽中。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个反射层,设置于电路板的该顶面上,且位于该直下式导光结构与该电路板之间。
20.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个支撑座,设置于该电路板的该底面上。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层导热胶,设置于该电路板与该支撑座之间。
22.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个散光器,堆叠于该透光本体的上表面上。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个液晶面板,堆叠于该散光器上。
24.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透光本体具有多个突出结构,凸设于该透光本体的下表面,该电路板具有多个穿孔,该些突出结构分别插入该些穿孔中。
CN 201110271826 2010-09-20 2011-09-14 直下式导光结构、直下式导光板及发光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111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2/081260 WO2013037288A1 (zh) 2011-09-14 2012-09-11 直下式导光结构、直下式导光板及发光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885910A 2010-09-20 2010-09-20
US12885,949 2010-09-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11166A CN102411166A (zh) 2012-04-11
CN102411166B true CN102411166B (zh) 2013-04-24

Family

ID=45913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27182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11166B (zh) 2010-09-20 2011-09-14 直下式导光结构、直下式导光板及发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111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4707B (zh) * 2012-06-01 2015-02-04 苏州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的制造方法及其固定用双面胶
TW201426036A (zh) * 2012-12-24 2014-07-01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導光元件與應用此導光元件之光源裝置
CN103411167B (zh) * 2013-08-27 2015-08-26 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块
CN104676354A (zh) * 2013-11-28 2015-06-03 富泰华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JP2016213051A (ja) * 2015-05-08 2016-12-15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面光源装置
CN106547145A (zh) * 2015-09-18 2017-03-29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EP3452754B1 (en) * 2016-05-02 2020-06-24 Signify Holding B.V. A light emitting device
CN110114713A (zh) * 2016-11-14 2019-08-09 首尔半导体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单元
CN108279530A (zh) * 2018-01-23 2018-07-13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用底发光背光源
WO2019200995A1 (zh) * 2018-04-19 2019-10-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导光结构、壳体及电子装置
EP3567306A1 (en) * 2018-05-08 2019-11-13 Automotive Lighting Italia S.p.A. Automotive lighting and/or signaling device
CN114420828A (zh) * 2018-12-27 2022-04-29 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装置
CN114447196A (zh) 2020-10-30 2022-05-06 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29387B2 (ja) * 1995-03-31 2003-07-22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サイドライト型面光源装置
EP1640756A1 (en) * 2004-09-27 2006-03-29 Barco N.V.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illuminating
KR101112542B1 (ko) * 2004-11-03 2012-02-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발광다이오드와 그 렌즈
US7334933B1 (en) * 2005-11-04 2008-02-26 Simon Jerome H Unified optical colle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light from quasi-point sources including LEDs, and linear light sourc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11166A (zh) 2012-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11166B (zh) 直下式导光结构、直下式导光板及发光装置
TWI444679B (zh) 直下式導光結構、直下式導光板及發光裝置
US8814391B2 (en) Light guiding structure
US20200049876A1 (en) Light guide plate, planar light source apparatus,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2474857B1 (en) Backlight unit
US10598847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ism sheet thereof
CN201298087Y (zh) 导光板
EP3242158A1 (en) Display device
CN102980105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808234A (zh) 导光板
CN101755166A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单元
TW201219910A (en) Light source an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same
CN103154788A (zh) 具有粘弹性光导的照明装置
US20090273946A1 (en) Illumination module, and a display and general light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1620283B (zh) 背光模组及其扩散板
TW201523095A (zh) 背光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CN105739179A (zh)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器
CN100529888C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器
CN202813086U (zh) 一种led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102042558A (zh) 色混合透镜及具有该色混合透镜的液晶显示设备
CN100363815C (zh) 背光模组及其导光板
CN202057825U (zh) 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CN102667323A (zh) 导光体、导光单元、导光组件、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1008743A (zh) 发光模块与面光源装置
CN100529874C (zh) 导光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24

Termination date: 201809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