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内环功率控制测试是为了考量WCDMA移动终端的功率控制能力而设置的,这种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测试WCDMA移动终端维持在特定功率等级(例如,-10dBm)不发生太大波动的能力;
步骤2:测试WCDMA移动终端每5个时隙增加1dB功率的能力,从-10dBm到0dBm,共测试50个时隙;
步骤3:测试WCDMA移动终端每5个时隙减少1dB功率的能力,从0dBm到-10dBm,共测试50个时隙;
步骤4:测试WCDMA移动终端每个时隙增加1dB功率的能力,从-10dBm到最大输出功率;
步骤5:测试WCDMA移动终端每个时隙减少1dB功率的能力,从最大输出功率(典型值23dBm)到最小输出功率(典型值-50dBm);
步骤6:测试WCDMA移动终端每个时隙增加1dB功率的能力,从最小输出功率(典型值-50dBm)到最大输出功率(典型值23dBm);
步骤7:测试WCDMA移动终端功率每个时隙减少2dB功率的能力,从最大输出功率(典型值23dBm)到最小输出功率(典型值-50dBm);
步骤8:测试WCDMA移动终端每个时隙增加2dB功率的能力,从最小输出功率(典型值-50dBm)到最大输出功率(典型值23dBm)。
以上步骤2至8均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内环功率控制方法实现优化,本发明以步骤4和步骤5为例进行描述,主要是因为这两个步骤涵盖了73dBm以上的动态范围,而且要求1dB的功率步长控制精度。
参阅图1,本发明一实施例的WCDMA移动终端的内环功率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控制WCDMA移动终端以预定的时间间隔和功率步长从第一功率阈值到第二功率阈值产生多个第一射频信号,检测多个第一射频信号的实际功率,以获得多个第一功率值,其中产生多个第一射频信号的过程中,WCDMA移动终端至少从第一增益模式切换到第二增益模式。在针对步骤4和步骤5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步骤S101中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时隙,功率步长为1dB,第一功率阈值为WCDMA移动终端的最大输出功率(典型值23dBm),第二功率阈值为WCDMA移动终端的最小输出功率(典型值-50dBm);
步骤S102:控制WCDMA移动终端以上述时间间隔和上述功率步长从第二功率阈值到第一功率阈值产生多个第二射频信号,检测多个第二射频信号的实际功率,以获得多个第二功率值,其中在产生多个第二射频信号的过程中,WCDMA移动终端至少从第二增益模式切换到第一增益模式;
步骤S103:确定从第一增益模式到第二增益模式的切换点附近的预定数量的相邻第一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并确定从第二增益模式到第一增益模式的切换点附近的预定数量的相邻第二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
例如,经测试获得部分第一功率值、第二功率值以及相邻第一功率值和相邻第二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如表1所示:
表1
序号 |
第一功率值 |
功率差量 |
|
序号 |
第二功率值 |
功率差量 |
12 |
9.87556 |
-1.04437 |
|
55 |
0.815366 |
0.9971 |
13 |
8.83119 |
-1.03162 |
|
56 |
1.81247 |
1.01591 |
14 |
7.79957 |
-0.96732 |
|
57 |
2.82838 |
1.04425 |
15 |
6.83226 |
-0.99428 |
|
58 |
3.87263 |
1.0056 |
16 |
5.83798 |
-1.0266 |
|
59 |
4.87823 |
0.978866 |
17 |
4.81138 |
-0.99878 |
|
60 |
5.8571 |
1.56296 |
18 |
3.8126 |
-1.00043 |
|
61 |
7.42006 |
1.03136 |
19 |
2.81218 |
-1.42905 |
|
62 |
8.45141 |
1.00487 |
20 |
1.38313 |
-0.88545 |
|
63 |
9.45628 |
0.956189 |
21 |
0.497678 |
-- |
|
64 |
10.4125 |
-- |
其中,第一功率值的测试过程的从第一增益模式到第二增益模式的增益模式切换点在3dBm,因此选择3dBm左右的N个第一功率值来计算相邻第一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N可以不仅限于3。第二功率值的测试过程的从第二增益模式到第一增益模式的增益模式切换点在6dBm,因此选择6dBm左右的N个第二功率值来计算相邻第二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
步骤S104:根据相邻第一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确定第一段间差,根据相邻第二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确定第二段间差,并利用第一段间差和第二段间差确定段间补偿值、第一切换点补偿值以及第二切换点补偿值。
请参阅图2,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段间差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包括:
步骤S201:比较相邻第一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的绝对值与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三阈值、第四阈值的关系,其中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第三阈值与第四阈值介于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之间,且第三阈值大于第四阈值;
步骤S202:若相邻第一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绝对值的最大值大于等于第一阈值或小于等于第二阈值,则将相邻第一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绝对值的最大值作为第一段间差;
步骤S203:若相邻第一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绝对值的最大值小于等于第三阈值且大于等于第四阈值,则将相邻第一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绝对值的最大值作为第一段间差;
步骤S204:若相邻第一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绝对值的最大值介于第一阈值与第三阈值之间或者介于第二阈值与第四阈值之间,且判断是否仅存在一个相邻第一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绝对值介于第一阈值与第三阈值之间或者介于第二阈值与第四阈值之间;
步骤S205:若仅存在一个相邻第一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绝对值介于第一阈值与第三阈值之间或者介于第二阈值与第四阈值之间,则将功率差量绝对值的最大值作为第一段间差;
步骤S206:若存在至少两个相邻第一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绝对值介于第一阈值与第三阈值之间或者介于第二阈值与第四阈值之间,则将该至少两个相邻第一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绝对值的平均值作为第一段间差。
同理,请参阅图3,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二段间差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包括:
步骤S301:比较相邻第二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的绝对值与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三阈值、第四阈值的关系,其中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第三阈值与第四阈值介于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之间,且第三阈值大于第四阈值;
步骤S302:若相邻第二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绝对值的最大值大于等于第一阈值或小于等于第二阈值,则将相邻第二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绝对值的最大值作为第二段间差;
步骤S303:若相邻第二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绝对值的最大值小于等于第三阈值且大于等于第四阈值,则将相邻第二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绝对值的最大值作为第二段间差;
步骤S304:若相邻第二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绝对值的最大值介于第一阈值与第三阈值之间或者介于第二阈值与第四阈值之间,且判断是否仅存在一个相邻第二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绝对值介于第一阈值与第三阈值之间或者介于第二阈值与第四阈值之间;
步骤S305:若仅存在一个相邻第二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绝对值介于第一阈值与第三阈值之间或者介于第二阈值与第四阈值之间,则将功率差量绝对值的最大值作为第二段间差;
步骤S306:若存在至少两个相邻第二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绝对值介于第一阈值与第三阈值之间或者介于第二阈值与第四阈值之间,则将该至少两个相邻第二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绝对值的平均值作为第二段间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阈值为1.5dB,第二阈值为0.5dB,第三阈值为1.2dB,第四阈值是0.8dB。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置上述阈值。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表1的数据可以确定第一功率值的功率差量绝对值的最大值为1.42905,其介于第一阈值与第三阈值之间,且仅有这一个功率差量绝对值介于第一阈值与第三阈值之间,第二功率值的功率差量绝对值的最大值为1.56296,其大于第一阈值。通过上述标准,可以确定第一段间差为1.42905,第二段间差为1.56296。
请参阅图4,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段间补偿值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包括:
步骤S401:比较第一段间差和第二段间差与功率步长的关系;
步骤S402:若第一段间差和第二段间差均大于功率步长,则将第一段间差和第二段间差的平均值与功率步长的差值作为段间补偿值;
步骤S403:若第一段间差和第二段间差均小于功率步长,则将第一段间差和第二段间差的平均值与功率步长的差值的绝对值作为段间补偿值;
步骤S404:若第一段间差和第二段间差并非均大于或均小于功率步长,则段间补偿值为0。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段间差为1.42905,第二段间差为1.56296,功率步长为1,则段间补偿值=(1.42905+1.56296)-1=0.496005。
随后,将第一段间差与段间补偿值和功率步长的差值作为第一切换点补偿值,将第二段间差与段间补偿值和功率步长的差值作为第二切换点补偿值。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切换点补偿值=1.42905-0.496005-1=-0.07;
步骤S105:利用段间补偿值补偿第二增益模式下的第一功率值以及第一增益模式下的第二功率值进行补偿,利用第一切换点补偿值补偿从第一增益模式到第二增益模式的第一个第一功率值,并利用第二切换点补偿值补偿从第二增益模式到第一增益模式的第一个第二功率值,以补偿第一增益模式与第二增益模式之间的实际功率步进。
例如,在表1中,利用段间补偿值补偿序号20-21的第一功率值以及序号61-64的第二功率值,其相当于对功率值进行整体粗调,随后利用第一切换点补偿值补偿序号20的第一功率值,并利用第二切换点补偿值补偿序号61的第二功率值,其相当于对切换点的功率值进行精调。功率值补偿可通过修改WCDMA移动终端射频参数获得,为本领域公知常识,在此不再赘述。
经过上述的补偿处理后,可以获得新的测试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序号 |
第一功率值 |
功率差量 |
|
序号 |
第二功率值 |
功率差量 |
12 |
9.96176 |
-1.0481 |
|
55 |
0.287381 |
0.996963 |
13 |
8.91366 |
-1.04921 |
|
56 |
1.28434 |
0.994111 |
14 |
7.86445 |
-0.97594 |
|
57 |
2.27846 |
1.01836 |
15 |
6.88852 |
-0.99283 |
|
58 |
3.29681 |
1.04044 |
16 |
5.89569 |
-1.02776 |
|
59 |
4.33725 |
1.00027 |
17 |
4.86793 |
-1.00865 |
|
60 |
5.33752 |
1.11046 |
18 |
3.85928 |
-0.99326 |
|
61 |
6.44798 |
0.926788 |
19 |
2.86603 |
-0.94032 |
|
62 |
7.37477 |
1.03976 |
20 |
1.9257 |
-0.85921 |
|
63 |
8.41453 |
0.98935 |
21 |
1.0665 |
-1.00002 |
|
64 |
9.40388 |
0.964798 |
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包括增益模式切换点附近在内的各相邻功率值之间的功率差量基本接近功率步长1dB进而满足了3GPP的规范要求。
本发明的WCDMA移动终端的内环功率控制方法通过段间补偿值、第一切换点补偿值以及第二切换点补偿值对WCDMA移动终端功率值进行补偿,能够将增益模式切换点附近的实际功率步进能够补偿到正常的范围内,使得在增益模式切换过程中,增益模式切换点附近的功率值达到3GPP的标准,提升了WCDMA移动终端的功率控制性能。进一步通过将测试获得射频参数应用于移动终端,可以实现移动终端的量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