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87536B - 无线网络系统及其无线接取点与无线端末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网络系统及其无线接取点与无线端末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87536B
CN102387536B CN201010269598.6A CN201010269598A CN102387536B CN 102387536 B CN102387536 B CN 102387536B CN 201010269598 A CN201010269598 A CN 201010269598A CN 102387536 B CN102387536 B CN 1023875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ess point
radio access
wireless
load
window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6959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87536A (zh
Inventor
赖仲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GWEN SCI-TECH Co Ltd
Gemte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NGWEN SCI-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GWEN SCI-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NGWEN SCI-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26959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8753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3875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75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875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75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线网络系统及其无线接取点与无线端末装置。此无线网络系统包括至少一无线接取点与至少一无线端末装置。每一无线接取点广播包括此无线接取点目前的负载状态内容的一信标。每一无线端末装置接收同区域中所有无线接取点的信标,并至少根据每一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状态内容中的处理器使用率,在一负载列表中排列所有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状态。另外,当一无线端末装置欲连线时,此无线端末装置查询此负载列表以选取处于一较低负载状态的一无线接取点,并向此已选取无线接取点传送一连线请求信息。

Description

无线网络系统及其无线接取点与无线端末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网络的负载平衡机制,且特别涉及具有负载平衡机制的无线网络系统及其无线接取点与无线端末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无线网络广泛应用在各种环境中,在无线网络系统中,通过无线接取点(wireless AP)可允许多位使用者通过无线端末装置连接至无线接取点来上网。目前现有的无线网络技术(例如:使用IEEE 802.11a/b/g/n标准的无线网络),通常仅根据无线接取点所发射的射频讯号强度,由无线端末装置自行决定要连线的无线接取点。然而,此种建立连线的机制相当容易造成无线网络系统中无线接取点的负载不平衡。
举例说明,假设目前有两台相邻近的无线接取点A、B同时存在同一区域中,而在某一时段有较多无线端末装置靠近无线接取点A。由于现有的连线建立机制是根据射频讯号强度来选择无线接取点,又因为较多无线端末装置靠近无线接取点A,则较多无线端末装置所接收到无线接取点A的射频讯号也会较无线接取点B的射频讯号强,以致于较多无线端末装置会选择连线至无线接取点A,进而造成无线接取点A的负载状态过重。
若过多无线端末装置同时连接至单一无线接取点时,这些无线端末装置的网络连线状态容易变得不流畅,以致于操作这些无线端末装置的使用者感受到网络连线状况过慢或不稳定。由上述可知,有效平均分担无线网络系统中无线接取点的负载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承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网络系统及其无线接取点与无线端末装置,以分散式的架构达成无线网络系统中的负载平衡机制。
从一观点来看,本发明所提供的无线网络系统具有负载平衡机制,而此无线网络系统中的无线端末装置不定期地获得同区域中所有无线接取点目前负载状态,并自行维持所有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状态的负载列表。如此一来,无线端末装置可根据所有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状态,来选取处于一较低负载状态的一无线接取点,并向此已选取无线接取点传送一连线请求信息。
从另一观点来看,无线接取点还可根据本身的负载状态,判断是否启动负载平衡机制。已启动负载平衡机制的多个无线接取点可共同决定是否再接受一无线端末装置的连线请求信息,并由一无线接取点告知此无线端末装置其连线请求信息可被接受。如此,此无线端末装置可传送一连线请求信息到具有较低负载状态的一无线接取点,以实现无线网络系统中的负载平衡。
根据本发明的一示范实施例,本发明提出一种无线网络系统。此无线网络系统包括至少一无线接取点与至少一无线端末装置。每一无线接取点用以广播包括此无线接取点目前负载状态内容的一信标。每一无线端末装置用以接收同区域中所有无线接取点的信标,并至少根据每一无线接取点目前负载状态内容中的处理器使用率,在一负载列表中排列所有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状态。另外,当一无线端末装置欲连线时,此无线端末装置查询此负载列表以选取处于一较低负载状态的一无线接取点,并向此已选取无线接取点传送一连线请求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一示范实施例,本发明提出一种无线接取点,适用于提供至少一无线端末装置的无线网络连线服务。此无线接取点包括一无线收发器模组、一记忆体模组与一处理器模组。无线收发器模组用以无线连接至同区域中至少一无线接取点或至少一无线端末装置。记忆体模组包括一通讯协定处理模组与一负载管理模组。通讯协定处理模组耦接至无线收发器模组,用以至少处理一无线端末装置所发出的一连线请求信息。负载管理模组耦接至通讯协定处理模组,用以广播一信标,而此信标包括无线接取点目前的负载状态内容,使得欲连线的一无线端末装置可根据此负载状态内容来判断此无线接取点的一负载状态。处理器模组耦接至无线收发器模组与记忆体模组,用以执行通讯协定处理模组与负载管理模组,以及控制无线收发器模组与记忆体模组。
根据本发明的一示范实施例,本发明提出一种无线端末装置,适用于连线至一无线接取点。此无线端末装置包括一无线收发器模组、一记忆体模组与一处理器模组。无线收发器模组用以无线连接至同区域中的至少一无线接取点。记忆体模组,包括一通讯协定处理模组与一连线管理模组。通讯协定处理模组耦接至无线收发器模组,用以向一无线接取点发出一连线请求信息。连线管理模组耦接至通讯协定处理模组,用以维持同区域中多个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状态的一负载列表,并至少根据每一无线接取点的一处理器使用率在此负载列表中排列此些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状态。处理器模组,耦接至无线收发器模组与记忆体模组,用以执行通讯协定处理模组与连线管理模组,以及控制无线收发器模组与记忆体模组。另外,当此无线端末装置欲连线时,此无线端末装置的连线管理模组查询此负载列表以选取处于一较低负载状态的一无线接取点,并向此已选取无线接取点传送一连线请求信息。
基于上述,通过本发明多个实施例所提出的无线网络系统、无线接取点与无线端末装置,可以减少无线端末装置在建立连线时轮徇(poll)每一无线接取点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封包传输,进而降低频宽的浪费,并且可以实现无线网络的负载平衡。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示范实施例所示的一种无线接取点与无线端末装置建立连线的示意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示范实施例所示的一种无线网络系统的示意图。
图3A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示范实施例所示的一种无线接取点的功能方块图。
图3B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示范实施例所示的一种无线端末装置的功能方块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范实施例所示的一无线网络负载平衡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示范实施例所示的一种判断启动负载平衡机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范实施例所示的另一种无线网络负载平衡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110、30:无线接取点                  330、370:记忆体模组
120、35:无线端末装置                331:负载管理模组
1101~1104、...、110m:无线接取点    332、372:通讯协定处理模组
1201~1207、...、120n:无线端末装置  371:连线管理模组
20:无线网络系统                     400、600:无线网络负载平衡方法
210:连线请求信息                    500:判断启动负载平衡机制方法
220:连线回应信息                    320、360:无线收发器模组
310、350:处理器模组
S402~S408、S502~S510、S602~S610: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示范实施例所示的一种无线接取点与无线端末装置建立连线的示意流程图。请参照图1,无线接取点(wireless access pointdevice)110接到一无线端末装置(或称为无线终端设备)120的一连线请求信息。此连线请求信息可以为例如:一探测请求(probe request,或作Probe Req)、一验证(Authentication,或作Auth)与一联结请求(association request,或作Assoc Req)。而无线接取点110通过依据回复此连线请求信息所需的回应信息,例如:探测回应(probe response,或Probe Rsp)、一验证与一联结回应(association response,或作Assoc Rsp)。在上述连线的步骤完成后,无线接取点110与无线端末装置120之间即可以开始资料传输的动作。本发明则在上述的连线建立机制中进一步加上对无线接取点110与无线端末装置120的控制方法,以在无线网络系统中达成分散式的负载平衡机制。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示范实施例所示的一种无线网络系统20的示意图。此无线网络系统20包括多个无线接取点1101、1102、1103、1104、...、110m散布在同区域中,其中m为正整数。另外,无线网络系统20还包括多个无线端末装置(或无线终端装置)1201、1202、1203、1204、1205、1206、1207、...、120n分别散布在上述多个无线接取点1101、1102、1103、1104、...、110m的邻近区域,其中n为正整数。所述的无线端末装置可以为例如:一桌上型电脑、一笔记型电脑、一智慧型手机、一个人数位助理装置、一电视、一多媒体播放器或一行动通讯装置。这些无线端末装置1201~1207、...、120n可分别向无线接取点1101~1104、...、110m的其中之一提出一连线请求,并在完成图1所示的连线建立机制后,开始与所连线的无线接取点进行资料传输。
请继续参照图2,在无线网络系统20中的每一无线接取点(例如:无线接取点1101~1104、...、110m),都不定期地广播一信标,而每一信标包括发射此信标的无线接取点目前的一负载状态内容。更进一步说明,每一无线接取点在本身的负载状态改变时广播一信标,而此信标中的负载状态内容包括发出此信标的无线接取点目前的一处理器使用率、一网络使用率、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一总数目以及一负载平衡状态。所述的负载平衡状态是用以让区域中的一或多个无线端末装置得知此无线接取点目前是否已启动负载平衡机制。
举例说明,假设无线接取点1101原本已与无线端末装置1201建立连线,此时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总数目为1且处理器使用率为5%。当尚未建立连线的一无线端末装置120n向无线接取点1101发出一连线请求信息210,且无线接取点1101根据图1的连线建立机制依序利用连线回应信息220(概略性代表上述的探测回应、验证与联结回应)回应此连线请求信息210后,无线接取点1101的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总数目增加为2且处理器使用率可能对应地增加为8%。此时,无线接取点1101会广播一信标,使得同区域中的一或多个无线端末装置可获知此无线接取点1101更新后的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总数目以及处理器使用率。
请继续参照图2,在无线网络系统20中的每一无线端末装置(例如:无线端末装置1201~1207、...、120n),接收同区域中所有无线接取点的一或多个信标,维持同区域中所有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状态的一负载列表,并至少根据所有无线接取点目前的一处理器(CPU)使用率,以在此负载列表中排列所有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状态。举例说明,无线端末装置1201会搜集无线接取点1102~1104、...、110m的负载状态,并分别根据所获得的所有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状态内容,在一负载列表中对这些无线接取点1102~1104、...、110m的负载状态进行排序。
更进一步说明,每一无线端末装置还可依序根据所有无线接取点目前的一处理器使用率、一网络使用率(bandwidth availability)以及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一总数目,在所述的负载列表中排列所有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状态为一高负载状态、一中负载状态与一低负载状态。所述的网络使用率可以为例如:IEEE 802.11b标准的11每秒百万位元(Mbps)、IEEE 802.11g标准的54(Mbps)与IEEE 802.11n标准的450(Mbps)。
在本示范实施例中,当一无线端末装置欲连线时,此无线端末装置查询一负载列表以选取处于一较低负载状态的一无线接取点,并向此已选取无线接取点传送一连线请求信息。举例说明,当无线端末装置120n欲连线时,无线端末装置120n查询目前维护的一负载列表,并经过比较后,先选取处理器使用率最小的无线接取点。若是有超过一个无线接取点具有最小处理器使用率,则无线端末装置120n进一步选取具有最小网络使用率的无线接取点。假设仍有超过一个无线接取点同时具有最小处理器使用率与最小网络使用率,则无线端末装置120n进一步选取具有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一总数目为最小的无线接取点(例如:无线接取点1104)。最后,无线端末装置120n会传送一连线建立信息至此无线接取点1104以建立连线。
在本示范实施例中,假设无线接取点1101已经启动负载平衡机制,且一无线端末装置120n向一无线接取点1101发出一连线请求信息时,无线接取点1101可以不回复无线端末装置120n的连线请求信息(包括:探测请求、验证与联结请求),或是回传一停止联结(Disassociation)信息至无线端末装置120n,其中此停止联结的理由识别码(reason code)为5,代表无线接取点1101因为无法同时处理所有已联结(associated)的无线端末装置,而停止与无线端末装置120n的联结。
在无线网络系统20中,每一无线接取点还可以根据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总数目、处理器使用率以及网络使用率来判断是否启动本身的负载平衡机制。若一无线接取点判断本身的一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总数目大于预设连线个数门槛值M,则此无线接取点启动所述的负载平衡机制。若一无线接取点判断本身的一处理器使用率大于第一处理器使用率门槛值,则此无线接取点启动所述的负载平衡机制。若一无线接取点判断本身的一网络使用率大于第一网络使用率门槛值,则此无线接取点启动所述的负载平衡机制。另外,当一无线接取点启动负载平衡机制时,此无线接取点将所广播的一信标中的负载平衡状态调整为一已启动负载平衡状态。
在本示范实施例中,这些无线接取点(例如:无线接取点1101~1104、...、110m)可利用一无线接取点间通讯协定(Inter Access Point Protocol,IAPP)来沟通,以确定是否所有无线接取点皆启动负载平衡机制。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无线接取点之间还可以利用其他通讯协定来进行负载状态的更新。另外,当所有无线接取点都启动负载平衡机制时,这些无线接取点可利用一无线接取点间通讯协定来协同地(collaboratively)判断是否接受新加入的一无线端末装置的一连线请求信息。
在本示范实施例中,当所有无线接取点皆启动负载平衡机制,且已确定接受新加入无线端末装置的连线请求信息时,这些无线接取点指定一无线接取点广播一信标让新加入的该无线端末装置得知所发出的该连线请求信息会被接受。此外,新加入的无线端末装置进一步向已选取无线接取点传送一连线请求信息以建立连线,而此连线请求信息包括一识别信息的一探测请求封包,已选取无线接取点通过所述的识别信息可确认此连线请求信息应被接受。
在无线网络系统20中,多个无线接取点还可以选择协同处理尚未建立连线的一无线端末装置的连线请求。当同区域中所有无线接取点(例如:无线接取点1101~1104、...、110m)皆启动上述的负载平衡机制时,此些无线接取点利用一无线接取点间通讯协定来沟通各自的负载状态,并判断是否接受尚未连线的一无线端末装置的一连线请求信息。
当所有无线接取点皆启动所述的负载平衡机制时,且已由所有无线接取点协同判断可以接受尚未连线(新加入)的无线端末装置的连线请求信息,则此些无线接取点可以依序根据每一无线接取点目前的一处理器使用率、一网络使用率以及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一总数目,来决定接受此连线请求的一无线接取点。举例说明,无线接取点1101~1104、...、110m可以依序搜寻各自负载列表,以共同决定具有较低处理器使用率、较低网络使用率以及较少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一无线接取点(例如:无线接取点1103),并通知此无线接取点接受目前尚未连线的无线端末装置(例如:无线接取点120n)的连线请求信息。介绍完无线网络系统20之后,以下将以图3A与图3B进一步介绍无线接取点与无线端末装置的功能方块图。
图3A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示范实施例所示的一种无线接取点30的功能方块图。无线接取点30代表在图2中无线网络系统20中的无线接取点1101~1104、...、110m。请同时参照图2与图3A,无线接取点30包括一处理器模组310、一无线收发器(wireless transceiver)模组320与一记忆体模组330。无线收发器模组320用以无线连接至同区域中至少一无线接取点或至少一无线端末装置,且包括至少一天线单元(未示出)。处理器模组310可以包括一或多个中央处理器单元。
请参照图3A,记忆体模组330包括一负载管理模组331与一通讯协定处理模组332。通讯协定处理模组332耦接至无线收发器模组320,用以至少处理一无线端末装置所发出的一连线请求信息。负载管理模组331耦接至通讯协定处理模组332,用以广播一信标,而此信标包括此无线接取点目前的一负载状态内容,使得欲连线的一无线端末装置根据此负载状态内容来判断此无线接取点的一负载状态。所述的记忆体模组330还可以包括操作系统软体、韧体模组、驱动程式软体或其他应用程式,并由处理器模组310执行这些软体或韧体,但这些软体或韧体并非本发明的重点,故在此不详述其细节。
请同时参照图2与图3A,处理器模组310耦接至无线收发器模组320与记忆体模组330,用以执行负载管理模组331与通讯协定处理模组332,以及控制无线收发器模组320与记忆体模组330。另外,当一无线端末装置向此无线接取点30发出一连线请求信息时,负载管理模组331根据处理器模组310的一处理器使用率选择接受或处理此连线请求信息,或拒绝此连线请求信息。
在本示范实施例中,负载管理模组331还可以分别根据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总数目、处理器使用率以及网络使用率来判断是否启动负载平衡机制,此部份细节请参照上述的无线接取点判断启动负载平衡机制的相关叙述。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的负载管理模组331与通讯协定处理模组332可以用硬体单元来替换,而处理器模组310控制与协调此些负载管理模组(未示出)与通讯协定处理模组(未示出)。
图3B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示范实施例所示的一种无线端末装置35的功能方块图。无线端末装置35代表在图2中无线网络系统20中的无线端末装置1201~1207、...、120n。请同时参照图2与参照图3B,无线端末装置35包括一处理器模组350、一无线收发器模组360与一记忆体模组370。无线收发器模组360用以无线连接至同区域中至少一无线接取点,且包括至少一天线单元(未示出)。
在本示范实施例中,记忆体模组370包括一连线管理模组371与一通讯协定处理模组372。通讯协定处理模组372耦接至无线收发器模组360,用以向至少一无线接取点提出一连线请求信息。连线管理模组371耦接至通讯协定处理模组372,用以维持同区域中多个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状态的一负载列表,并至少根据每一无线接取点的一处理器使用率在此负载列表中排列此些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状态。当此无线端末装置35欲连线时,连线管理模组371还查询此负载列表以选取处于一较低负载状态的一无线接取点,并向此已选取无线接取点传送一连线请求信息。
处理器模组350耦接至无线收发器模组360与记忆体模组370,用以执行连线管理模组371与通讯协定处理模组372,以及控制无线收发器模组360与记忆体模组370。处理器模组350可以包括一或多个中央处理器单元。
在本示范实施例中,连线管理模组371接收同区域中多个无线接取点的一或多个信标,从此些信标中获得每一无线接取点的一负载状态内容,并利用此些负载状态内容以维持同区域中此些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状态的一负载列表。连线管理模组371还可根据每一无线接取点目前的一处理器使用率、一网络使用率以及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一总数目,在此负载列表中分别排列此些无线接取点为一高负载状态、一中负载状态与一低负载状态。
进一步说明,在本示范实施例中,在无线端末装置35的负载列表中,当一无线接取点的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总数目小于等于一预设连线个数门槛值M,处理器使用率小于等于一第一处理器使用率门槛值(例如:30%),以及网络使用率小于等于一第一网络使用率门槛值(例如:30%)时,无线端末装置35的连线管理模组371判定此无线接取点为一低负载状态。上述判断条件为一无线接取点归类为低负载族群的条件,而所述的预设连线个数门槛值M为一正整数。
在本示范实施例中,在一无线端末装置35的负载列表中,当一无线接取点的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总数目小于等于一预设连线个数门槛值M,处理器使用率小于等于一第二处理器使用率门槛值(例如:60%),以及网络使用率小于等于一第二网络使用率门槛值(例如:60%)时,无线端末装置35的连线管理模组371判定此无线接取点为一中负载状态。上述判断条件为一无线接取点归类为中负载族群的条件。
在本示范实施例中,在一无线端末装置35的负载列表中,当一无线接取点的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总数目大于一预设连线个数门槛值,或处理器使用率大于一第二处理器使用率门槛值,或网络使用率大于一第二网络使用率门槛值时,无线端末装置35的连线管理模组371判定此无线接取点为一高负载状态。上述判断条件为一无线接取点归类为高负载族群的条件。介绍完无线接取点与无线端末装置的细部功能构件之后,以下将以图4至图6进一步介绍无线网络负载平衡方法的细部流程。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范实施例所示的一无线网络负载平衡方法400的流程图。请同时参照图2、图3A、图3B与图4,此方法400由步骤S402开始,每一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管理模组,通过无线收发器模组广播一信标,而此信标包括此无线接取点目前的一负载状态内容(步骤S402)。每一无线端末装置的连线管理模组,接收同区域中所有无线接取点的一或多个信标,并获得所有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状态内容(步骤S404)。
每一无线端末装置的连线管理模组,分别根据所有无线接取点目前的一处理器使用率、一网络使用率、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一总数目,在一负载列表中排列所有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状态(步骤S406)。每一无线端末装置欲连线时,通过其连线管理模组查询其负载列表,以选取处于较低负载状态的一无线接取点,并向此已选取无线接取点传送一连线请求信息,以与此无线接取点建立连线(步骤S408),此方法400到此结束。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示范实施例所示的一种判断启动负载平衡机制方法500的流程图。此方法500开始于步骤S502。一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管理模组确认目前已连线的无线端末装置是否大于预设连线个数门槛值(步骤S502)。若是,则在步骤S502之后进行步骤S508。若否,则在步骤S502后,进行步骤S504。
接着,此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管理模组确认目前网络使用率是否大于预设网络使用率门槛值(步骤S504)。若是,则在步骤S504之后,进行步骤S508。若否,则在步骤S504之后,进行步骤S506。
接着,此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管理模组确认目前处理器使用率是否大于预设处理器使用率门槛值(步骤S506)。若是,则在步骤S506之后,进行步骤S508。若否,则在步骤S506之后,进行步骤S510。在步骤S508中,此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管理模组选择启动负载平衡机制。相反地,在步骤S510中,此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管理模组选择不启动负载平衡机制。在步骤S508与步骤S510之后,此方法500到此结束。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范实施例所示的另一种无线网络负载平衡方法600的流程图。此方法600与无线网络负载平衡方法400的不同处在于,在同区域中的所有无线接取点皆启动平衡机制时,这些无线接取点可以合作地或协同地判断是否要再接受尚未连线的一无线端末装置的连线请求信息。请同时参照图2、图3A、图3B与图6,此方法600于步骤S602开始,一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管理模组,接收新加入的一无线端末装置通过其连线管理模组传送的一连线请求信息(步骤S602)。在步骤S604中,此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管理模组,通过一无线接取点间通讯协定与同区域中的其他无线接取点沟通,以确认或判断同区域中所有无线接取点是否都启动负载平衡机制。若是,则在步骤S604之后,进行步骤S606。相反地,若否,则在步骤S604之后,进行步骤S608。
在步骤S606中,所有无线接取点共同地或协同地决定是否可以接受新加入的无线端末装置的此连线请求信息。若是,则在步骤S606之后,进行步骤S608。相反地,若否,则在步骤S606之后,进行步骤S610。接着,在步骤S610中,接到此连线请求的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管理模组,通过通讯协定处理模组拒绝此连线请求信息。另外,在步骤S608中,此新加入的无线端末装置的连线管理模组选取要建立连线的无线接取点,而已选取的无线接取点接受其连线请求信息。在步骤S608与S610之后,此方法600到此结束。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提出无线网络系统及其无线接取点与无线端末装置。无线网络系统具有负载平衡机制,可平均分配无线端末装置的连线至同区域中的无线接取点,以最佳化无线网络的连线。无线端末装置接收无线接取点广播的负载状态内容,以维持同区域中所有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状态的负载列表,并根据每一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状态选择处于较低负载状态的无线接取点来建立连线,以达成无线网络系统中的负载平衡。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无线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无线接取点,每一无线接取点用以广播一信标,该信标包括该无线接取点目前的一负载状态内容;
至少一无线端末装置,每一无线端末装置用以接收同区域中所有无线接取点的一或多个信标,并至少根据每一无线接取点的该负载状态内容中的一处理器使用率,在该负载列表中排列所有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状态;以及
其中,当一无线端末装置欲连线时,该无线端末装置查询该负载列表以选取处于一较低负载状态的一无线接取点,并向该已选取无线接取点传送一连线请求信息,
若一无线接取点判断本身的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一总数目大于一预设连线个数门槛值,则该无线接取点启动一负载平衡机制;若一无线接取点判断本身的一处理器使用率大于一第一处理器使用率门槛值,则该无线接取点启动该负载平衡机制;以及若一无线接取点判断本身的一网络使用率大于一第一网络使用率门槛值,则该无线接取点启动该负载平衡机制,
当一无线接取点启动该负载平衡机制时,该无线接取点将所广播的该信标中的一负载平衡状态调整为一已启动负载平衡状态;当所有无线接取点皆启动该负载平衡机制时,该些无线接取点利用一无线接取点间通讯协定来沟通各自的负载状态,并协同地判断是否接受新加入的一无线端末装置的一连线请求信息;以及当所有无线接取点皆启动该负载平衡机制,且已确定接受该新加入无线端末装置的该连线请求信息时,指定一无线接取点广播该信标让新加入的该无线端末装置得知所发出的该连线请求信息会被接受,而新加入的该无线端末装置向该已选取无线接取点传送该连线请求信息,其中该连线请求信息包括一识别信息的一探测请求封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网络系统,还包括以下特征:
每一无线接取点在本身的负载状态改变时,广播该信标,其中该负载状态内容包括该无线接取点目前的该处理器使用率、该网络使用率、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该总数目以及该负载平衡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网络系统,还包括以下特征:
每一无线端末装置维持所有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状态的该负载列表;以及
每一无线端末装置还依序根据所有无线接取点目前的该处理器使用率、该网络使用率以及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该总数目,在该负载列表中排列所有无线接取点的负载状态为一高负载状态、一中负载状态与一低负载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网络系统,还包括以下特征:
该低负载状态为一无线接取点的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该总数目小于等于该预设连线个数门槛值,该处理器使用率小于等于该第一处理器使用率门槛值,以及该网络使用率小于等于该第一网络使用率门槛值;
该中负载状态为一无线接取点的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该总数目小于等于该预设连线个数门槛值,该处理器使用率小于等于一第二处理器使用率门槛值,以及该网络使用率小于等于一第二网络使用率门槛值;以及
该高负载状态为一无线接取点的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该总数目大于该预设连线个数门槛值,或该处理器使用率大于该第二处理器使用率门槛值,或该网络使用率大于该第二网络使用率门槛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网络系统,还包括以下特征:
该连线请求信息包括该探测请求封包、一验证请求封包或一联结请求封包。
6.一种无线接取点,适用于提供至少一无线端末装置的无线网络连线服务,其特征在于,该无线接取点包括:
一无线收发器模组,用以无线连接至同区域中至少一无线接取点或至少一无线端末装置;
一记忆体模组,包括:
一通讯协定处理模组,耦接至该无线收发器模组,用以至少处理一无线端末装置所发出的一连线请求信息;以及
一负载管理模组,耦接至该通讯协定处理模组,用以广播一信标,该信标包括该无线接取点目前的一负载状态内容,使得欲连线的一无线端末装置根据该负载状态内容来判断该无线接取点的一负载状态,其中该负载管理模组确认该无线接取点的该负载状态改变时,该负载管理模组广播该信标,而该负载状态内容包括该无线接取点目前的一处理器使用率、一网络使用率、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一总数目以及一负载平衡状态,该负载管理模组根据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一总数目、一处理器使用率以及一网络使用率来判断是否启动一负载平衡机制,并且于同区域中所有无线接取点皆启动该负载平衡机制时,该负载管理模组利用一无线接取点间通讯协定与同区域中其他无线接取点沟通各自的负载状态,藉以协同地判断是否接受新加入的一无线端末装置的一连线请求信息;以及
一处理器模组,耦接至该无线收发器模组与该记忆体模组,用以执行该通讯协定处理模组与该负载管理模组,以及控制该无线收发器模组与该记忆体模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接取点,还包括以下特征:
该连线请求信息包括一探测请求封包、一验证请求封包或一联结请求封包;
当该负载管理模组确认该无线接取点的已连线无线端末装置的该总数目大于一预设连线个数门槛值时,该负载管理模组启动该负载平衡机制;
当该负载管理模组确认该无线接取点的该处理器使用率大于一第一处理器使用率门槛值时,该负载管理模组启动该负载平衡机制;以及
当该负载管理模组确认该无线接取点的该网络使用率大于一第一网络使用率门槛值时,该负载管理模组启动该负载平衡机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接取点,还包括以下特征:
当该负载管理模组启动该负载平衡机制时,该负载管理模组将广播的一信标中该负载平衡状态调整为一已启动负载平衡状态;以及
当所有无线接取点皆启动该负载平衡机制,该负载管理模组通知该通讯协定处理模组广播一信标,使得新加入的该无线端末装置得知所发出的该连线请求信息会被接受。
CN201010269598.6A 2010-08-30 2010-08-30 无线网络系统及其无线接取点与无线端末装置 Active CN1023875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69598.6A CN102387536B (zh) 2010-08-30 2010-08-30 无线网络系统及其无线接取点与无线端末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69598.6A CN102387536B (zh) 2010-08-30 2010-08-30 无线网络系统及其无线接取点与无线端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7536A CN102387536A (zh) 2012-03-21
CN102387536B true CN102387536B (zh) 2015-05-13

Family

ID=45826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69598.6A Active CN102387536B (zh) 2010-08-30 2010-08-30 无线网络系统及其无线接取点与无线端末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875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79939B (zh) * 2012-07-18 2015-04-01 Quadlink Technology Inc Automatic access method of network access point and terminal equipment
CN110856233B (zh) * 2019-11-14 2022-04-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78124A (zh) * 2003-02-24 2006-05-24 奥托塞尔实验室公司 无线网络中的信道选择系统和方法
CN101282304A (zh) * 2008-05-22 2008-10-08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接入点间负载均衡的方法、系统、接入点和移动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00901B2 (en) * 2001-11-19 2008-07-15 At&T Corp. WLAN having load balancing based on access point loading
CN101197695A (zh) * 2006-12-04 2008-06-11 友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提供负载平衡的无线网络系统及其负载平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78124A (zh) * 2003-02-24 2006-05-24 奥托塞尔实验室公司 无线网络中的信道选择系统和方法
CN101282304A (zh) * 2008-05-22 2008-10-08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接入点间负载均衡的方法、系统、接入点和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7536A (zh) 2012-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06197B2 (en) Wireless network system and wireless access point device and wireless terminal device thereof
CN110267327B (zh) 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
US8406196B2 (en) Wireless network system and wireless access point device thereof
EP1516458B1 (en) Access point initiated forced roaming based upon bandwidth
US6393261B1 (en) Multi-communication access point
CN104796985B (zh) 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
CN107801222B (zh) 蓝牙和WiFi切换的方法和系统及客户端和无线接入点设备
US9107149B2 (en) Wireless portable computer capable of autonomously adjusting load of wireless base station
CN101690337B (zh) 管理无线局域网中的密集的无线接入点基础结构
US7164887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US6965948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ve network access
JP4919352B2 (ja) 無線lanシステムおよび接続方法
US2004026439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channel wireless LAN architecture
CN103313306A (zh) 一种wlan负载均衡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JP2004023768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アクセスポイント、携帯端末の検出装置、基地局、携帯端末、無線通信の切り替え指示方法、無線通信の切り替え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7936676B2 (en) Autonomic load balancing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CN107920353A (zh) 一种无线保真连接切换热点的方法和热点接入设备
CN102056245B (zh) 一种无线设备共享带宽的方法及无线设备
CN102387536B (zh) 无线网络系统及其无线接取点与无线端末装置
CN102387537B (zh) 无线网络系统及其无线接入点
KR101549820B1 (ko) 무선 요소간의 공유 리소스를 갖는 무선 디바이스의 분산형 관리를 위한 장치, 방법 및 컴퓨터 판독가능 저장 매체
KR101203310B1 (ko) 무선랜 단말기의 휴대인터넷망 접속장치
JP5957494B2 (ja) WiFi接続システム、WiFi接続端末、WiFi接続方法及びWiFi接続プログラム
CN115996438A (zh) 网络接入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1115025B (zh) 在切换过程中传送复位消息序列号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