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0455A - 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传送方法与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传送方法与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0455A
CN102340455A CN2010102285125A CN201010228512A CN102340455A CN 102340455 A CN102340455 A CN 102340455A CN 2010102285125 A CN2010102285125 A CN 2010102285125A CN 201010228512 A CN201010228512 A CN 201010228512A CN 102340455 A CN102340455 A CN 1023404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ail
fingerprint data
fingerprint
data
encryp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2851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煌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ac Precision Technology Kunshan Ltd
Getac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ac Precision Technology Kunshan Ltd
Mitac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ac Precision Technology Kunshan Ltd, Mitac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Mitac Precision Technology Kunshan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22851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40455A/zh
Publication of CN1023404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04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传送方法与接收方法,所述电子邮件传送方法在一第一电脑寄送电子邮件时,以一对应于电子邮件的账号资料的指纹资料将电子邮件予以加密,而第二电脑在接收到该指定账号资料的电子邮件时,会以第二电脑使用者的指纹资料解密该电子邮件,若解密成功,则允许该收件者开启该电子邮件,否则禁止开启该电子邮件。

Description

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传送方法与接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电子邮件的安全传送方法与接收方法,特别是关于一种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传送方法与接收方法,借由在发送端以指纹加密寄送电子邮件,再于收件端以收件端电脑使用者的指纹资料解密该电子邮件,以决定是否允许解密开启该电子邮件。
【背景技术】
由于电脑及网络科技不断演进,不论商业、工业等各领域的活动都已进入了数字化电子时代。传统纸本的信息传送方式已渐渐被数字化、电子化文件所取代。通过电子邮件及网络系统,人们可以很快速地传送电子信息。但在方便之余,电子邮件在发送/接收时的安全性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目前普遍使用的电子邮件应用程序,通常都设计有通讯录的功能。连络人员的各项相关资料如电话、地址、公司等都可以建置在通讯录中进行管理。目前电子邮件的使用,很平常的就是发送者若要寄送电子邮件给某一收件者,就由通讯录把想要寄送的指定收件者的电子邮件点选,然后指定该收件者作为欲传送电子邮件的收件者。收件者在通过电子邮件应用程序及网络系统收到该电子邮件后,可以开启电子邮件观看邮件内容。
然而,如果该电子邮件是需要保密的,一定要指定收件人才能打开的话,一般可能就是把资料用密码压缩,然后打电话通知收件人密码是多少,由收件人本人知道密码后才能打开。这样的操作方式造成了使用上的不便,且也并不一定能达到保密的目的。再者,目前有些电脑是多人共享,或是使用者在使用电脑收电子邮件但需暂时离开电脑时,而电子邮件应用程序忘了关闭的状况下,那就有可能使电子邮件失去了保密性及安全性。
为了要增进电子邮件在发送/接收时的安全性,在先前技术中揭露了各种不同的电子邮件安全加密技术。例如在台湾发明专利号为I223951的专利中,其揭露了一种以电子邮件进行身份认证的系统及方法,其包括有寄信端、收信端及知识管理端,主要在寄信端寄出附加有文件档案的电子邮件给收信端的同时,一并传输收信密码、收信端地址及文件档案的文件地址,并在收信端收到电子邮件后,经由传递收信密码、收信端地址及文件地址予知识管理端验证后,才能够开启此文件档案,以增加电子邮件传输的安全性。
又例如在台湾发明专利号为I267000的专利中,其揭露了一种显示电子邮件的方法,在电脑系统中建立成员列表及若干个群组列表的一资料库;产生所有电子邮件使用者的一对应表,其中该对应表为所有电子邮件使用者与该资料库的对应关系;启动一电子邮件监视模式;开启一电子邮件过滤程序;以及显示以特定指示方式由该电子邮件过滤程序后所对应的使用者。
又例如在台湾发明专利号为192853的专利中,其揭露了一种整合电子邮件加密/解密的方法,适用于使用者寄出一加密的电子邮件,首先,编写一电子邮件;其次,为上述电子邮件找出适用于加密的一公开机码;然后,以上述公开机码为上述电子邮件进行加密;最后,寄出上述加密完成的电子邮件。
本发明另揭示一种整合电子邮件加密/解密的方法,适用于使用者解读一收到的加密的电子邮件,首先,开启上述加密的电子邮件。其次,为上述加密的电子邮件找出一解密机码。最后,以上述解密机码为上述加密的电子邮件进行解密。
【发明内容】
虽然在先前技术中,已发展出各种不同的电子邮件安全发送/接收的技术,但这些技术仍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也不一定能真正达到邮件安全的要求。例如在前述先前专利案(台湾发明专利号I223951)中,其采用在电子邮件在发送时一并传输收信密码、收信端地址及文件档案的文件地址的技术中,事实上仍无法有效防止被他人以乱码扫描破解收信密码的问题。而在台湾发明专利号I267000中,电脑系统中建立成员列表及若干个群组列表的作法中,仅是以列表过滤使用者的作法,仍有可能被有心者以假冒使用者或侵入系统更动成员列表或群组列表而破解。又如台湾发明专利号192853中,其以一公开机码将电子邮件进行加密,再寄出加密完成的电子邮件,而收件者在收到电子邮件后,以一解密机码进行解密。此一技术同样也无法有效防止被他人以乱码扫描破密码的问题。
因此,鉴于前述现有技术的缺失,本发明的一目的是以提供一种以接收者个人特征资料加密电子邮件的方式来达到电子邮件的发送/接收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以接收者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传送方法,在第一电脑寄送电子邮件时即以一对应于电子邮件的账号资料的指纹资料将电子邮件予以加密,再寄送给收件者。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以接收者指纹资料将电子邮件解密开启的方法,在收件者接收到以指纹加密的电子邮件时,仅能在收件端使用者的指纹资料对电子邮件解密成功状况下,才能允许开启该电子邮件。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在第一电脑在编写完成电子邮件后,会以一对应于该电子邮件指纹资料给以加密,再将电子邮件以一预设的通讯协议,经由网络系统寄出。而第二电脑通过该网络系统接收该指定账号资料的电子邮件后,会以第二电脑使用者的指纹资料解密该电子邮件,若解密成功,则允许该收件者开启该电子邮件,否则禁止开启该电子邮件。
在较佳实施例中,可在电子邮件通讯录中的收件人个人资料上多建立一个指纹库,可以将通讯录中认为需要用到指纹辨识保护的收件者的指纹档案预先建立起来,以供日后寄送重要电子邮件给这些接收者时,加上指纹辨识的功能。
本发明的设计,提供一种以接收者个人独特的特征资料加密电子邮件的方式,可有效达到电子邮件的发送/接收的安全性,完全克服了先前技术中无法防止被他人以乱码扫描破解收信密码、侵入系统更动资料等缺失。再者,本发明在电子邮件通讯录中的收件人个人资料中关联了指定收件者的指纹库,供日后要寄送重要电子邮件给这些接收者时,使用者只要简单的操作程序即可点选加入指纹辨识的功能,不仅具备高度安全性,也具备使用的简便性。而在收件者端,当收件者接收到以指纹加密的电子邮件时,仅能以收件者本人的指纹才能解密开启该电子邮件,否则禁止开启该电子邮件,从而提升了电子邮件开启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及其功效,将借由以下的实施例及附图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绘示本发明的系统示意图;
图2绘示账号资料与指纹资料的对应表;
图3绘示本发明在进行电子邮件的寄送时的流程图;
图4绘示本发明在进行电子邮件的接收辨识时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所示,其绘示本发明的系统示意图。如图所示,一第一电脑1通过一网络系统2可与一第二电脑3进行电子邮件的发送/接收。第一电脑1在进行电子邮件的发送/接收时,可利用一般商用的第一邮件程序11(例如MicrosoftOutlook或Outlook Express等)。
第一邮件程序11中包括有一通讯录13,可储存有若干笔账号资料。一指纹库14可储存有若干笔指纹资料。加密元件16可用来提供电子邮件12的加密处理功能,其中加密元件16不限于硬件装置,亦可为软件或韧件。图2绘示账号资料与指纹资料的对应表。
网络系统2可为一因特网系统或是一局域网络系统。第一电脑1及第二电脑3可通过第一网络界面21、第二网络界面22分别连结于网络系统2,以一预定的通讯协议15(例如采用SMTP通讯协议或其它通讯协议)进行电子邮件12的发送/接收或是网络资源的存取。在网络系统2中也可包括有一服务器23,用以接收该第一电脑1所传送的电子邮件12、以及将该电子邮件12传送至第二电脑3的指定收件者。
第二电脑3亦预先安装有第二邮件程序31。第二电脑3接收到的电子邮件12会储存在第二电脑3的储存装置(例如硬盘)的指定位置。在本发明的设计中,第二电脑3中包括有一辨识器F,可供用来取得第二电脑3使用者的指纹资料。只有在第二电脑使用者的指纹资料对接收的电子邮件解密成功时,才允许收件者开启该电子邮件。其中解密元件32不限于硬件装置,亦可为软件或韧件。
以下将对本发明的具体步骤作进一步的说明。同时参阅图1、2、3所示,首先在第一电脑1中建置有若干笔账号资料及对应于该账号资料的指纹资料(步骤s101)。使用者在第一电脑1以预定邮件格式编写完成电子邮件12时(步骤s102),会指定该电子邮件12的至少一账号资料(步骤s103)作为电子邮件12的收件者资料。
此时,使用者可以选择决定该电子邮件12是否要以指纹资料加密的型态寄送(步骤s104)。当选择需将电子邮件12以指纹资料加密的型态寄送时,即由指纹库14中取得对应于该指定账号资料的指纹资料(步骤s105),并由加密元件16以该指纹资料将电子邮件12予以加密(步骤s106)。以指纹资料加密电子邮件时,可运用撷取指纹后或再经转换后的数字资料进行加密,亦可运用原始指纹影像的模拟资料进行加密。
在指纹加密的技术中,一般作法是经过指纹资料撷取、指纹图形的最佳化调整、找出指纹特征点(Minutia)、资料数字化、资料储存、以指纹资料加密电子邮件等步骤。
在取得标的指纹资料时,目前作法是利用指纹输入装置(Finger PrintInput Device)将指纹的图形及其它相关特征撷取下来。指纹输入装置概可分为光学式感应器(CCD)及半导体式感应器(COMS),其中光学式感应器(CCD)虽然具有易受外界光线影响导致无法取像或取像不完整或聚焦偏离的问题,但具有优越的取像速度及抗静电的特性。而半导体感应器的取样是以实际接触面所量得的数值做登录的资料,故半导体感应器对于生物特性的捕捉远远优于光学式感应器。
指纹输入装置所撷取下来的指纹图形及相关特征,可以进一步进行指纹图形的最佳化调整。一般作法是以指纹辨识系统中所建置的软件引擎执行质量检查(Quality Control)及AGC自动增益控制(Automatic Gain Control),以使指纹图形得到最佳化的调整。
当撷取到具有预定质量的指纹图形后,需将该指纹图形及相关特征运用程序运算及统计,找出该指纹的特征点。在撷取指纹的特征点时,其指纹特征点指的是指纹的交叉点以及指纹的断点。当软件引擎找到这些指纹特征点后,它会将特征点与特征点之间的向量关系储存下来,以作为指纹比对的依据。
指纹的生物模拟资料可转为数字资料,而后再依此数字资料进行加/解密。在储存指纹资料时,储存在指纹库14的指纹资料通常是指纹撷取后或再经转换后的数字资料(资料量小,加密快速),但也可为原始指纹影像的模拟资料(资料量大,加密较慢)。为了要节省资料储存容量,可以将指纹资料以现有资料压缩的技术进行资料压缩。
使用者在编写完成预定邮件格式的电子邮件12后,可以由建置在第一电脑1中的通讯录13指定欲寄送的账号资料,并以对应于该账号资料的指纹资料加密电子邮件。
以指纹资料加密电子邮件的方法中,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资料加密技术。例如对称式加解密方法(Symmetric Key Cryptosystem)是目前应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加解密机制,在已知的对称式加密方法的加/解密技术中,包括有例如资料加密标准(Data Encryption Standard,DES)、国际资料加密算法(InternationalData Encryption Algorithm,IDEA)、RC4(Route Coloniale 4,)加密算法、RC5(Route Coloniale 5,)加密算法等不同方式。
在对称式加解密方法中,其中发送方(第一电脑)会产生一把金钥(Key),由许多位所组成,并用这把金钥与指纹资料与邮件资料做数字运算,用以产生包括有指纹资料加密后的电子邮件。当这份指纹资料加密后的电子邮件传送到接收方(第二电脑)后,收件者必须运用同一把金钥将资料还原,以便解读电子邮件的原资料内容。因此当网络双方进行电子邮件秘密通讯时,只要他们都必须拥有同一把金钥,即可由发送方将资料加密,再由接收方用同一把金钥资料还原,如此一来便可以确保电子邮件的机密性。
除了使用对称式加解密方法进行加密之外,亦可采用非对称式加解密方法(Asymmetric Key Cryptosystem),此一技术又称为公开金钥加密法(Public KeyEncryption),与对称式加解密方法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加密与解密所使用的金钥是不同的,因此使用者必须先产生一对金钥,一把用来加密,而相对的另一把用来解密。在已知的非对称式加密方法的加/解密技术中,包括有例如RSA密码系统(Rivest Shamir and Adleman,RSA)、背包密码系统(Knapsack public keycryptosystem)、McEliece密码系统(McEliece cryptosystem)、D-H密钥交换(Diffie-Hellman Key Exchange)密码系统、Rabin密码(Rabin Cryptosystem)、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密码系统、椭圆曲线密码系统(EllipticCurve Cryptosystem)、ELGamal密码系统等不同密码系统。
以非对称式加解密方法加密电子邮件时,其作法是:假设发送方想传送机密电子邮件资料给接收方,这时接收方必须先产生一对金钥,其中一把为公钥用以加密,一把为私钥用以解密,并由接收方将公钥传给发送方做为加密的钥匙。这时发送方便可利用这把公钥将电子邮件资料内容做加密,将密文传送给接收方。接收方在收到密文后用自己的私钥将密文解开,便可得到原本的电子邮件信息内容,如此一来便完成了网络上机密资料交换的程序。这两把金钥基本上是对应用,少了任何一把就无法完成整个作业。其中一把可以向他人公开的称为公钥(Public Key),另一把不可公开的称为私钥(Private Key)。
在完成电子邮件12的加密步骤之后,接着即可将电子邮件12以指纹资料加密的型态,经由网络系统2寄出(步骤s107)。若使用者选择不需将电子邮件12以指纹资料加密的型态寄送时,则电子邮件12即经由网络系统2直接寄出(步骤s108)。
当电子邮件寄出后,参阅图4所示,第二电脑3可通过该网络系统2接收指定账号资料的电子邮件(步骤s201)。当第二电脑3已接收到电子邮件12后,即借由辨识器F取得第二电脑3使用者的指纹资料(步骤s202),并以第二电脑使用者的指纹资料解密电子邮件(步骤s203)。同样地,以第二电脑使用者的指纹资料进行解密时,可运用撷取指纹后或再经转换后的数字资料进行解密,亦可运用原始指纹影像的模拟资料进行解密。
在步骤s203中,当以第二电脑使用者的指纹资料解密成功时,即允许收件者开启该电子邮件(步骤s204)。而当第二电脑使用者的指纹资料解密失败时,则禁止收件者开启该电子邮件(步骤s205)。
以上的实施例虽然是以指纹资料加密电子邮件作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在实际的应用时,本发明的技术仍适用于以其它的收件者个人的人体生物特征资料来加密电子邮件,例如该人体特征资料可包括眼睛虹膜特征、掌纹、声纹等,都可达到如同本发明的相同目的及功效。
再者,电子邮件由于需加/解密后寄给各个不同的收件者,有若干收件者时则会同时产生等同收件者数目的多封电子邮件,每一电子邮件各别需以指定的收件者指纹进行加/解密,也可用加/解密技术中的公钥与私钥进行电子邮件的加解密。
以上的实施例说明,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说明,凡精于此项技术者当可依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说明而作其它种种的改良及变化。然而这些依据本发明实施例所作的种种改良及变化,当仍属于本发明的发明精神及以下所界定的专利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下列步骤:
(a)在一第一电脑以一预定邮件格式编写一电子邮件;
(b)指定该电子邮件的账号资料;
(c)将该电子邮件以一对应于该账号资料的指纹资料予以加密;
(d)将该电子邮件以一预设的通讯协议,经由网络系统寄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之前,包括在该第一电脑中建置至少一笔账号资料及对应于该账号资料的指纹资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该电子邮件以对称式加解密方法予以加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对称式加解密方法包括资料加密标准(Data Encryption Standard,DES)、国际资料加密算法(International Data Encryption Algorithm,IDEA)、RC4加密算法(Route Coloniale 4)、RC5加密算法(Route Coloniale 5)之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该电子邮件以非对称式加解密方法予以加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非对称式加解密方法包括运用以下密码系统之一:RSA密码系统(Rivest,Shamir and Adleman,RSA)、背包密码系统(Knapsack public key cryptosystem)、McEliece密码系统(McEliece Cryptosystem)、D-H密钥交换(Diffie-HellmanKey Exchange)密码系统、Rabin密码(Rabin Cryptosystem)、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密码系统、椭圆曲线密码系统(Elliptic CurveCryptosystem)、ELGamal密码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以该指纹资料加密该电子邮件时,包含运用撷取指纹后或再经转换后的数字资料进行加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传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以该指纹资料加密该电子邮件时,包含运用原始指纹影像的模拟资料进行加密。
9.一种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a)由一第二电脑通过一网络系统接收一账号资料的电子邮件,在该电子邮件中包括有一以指纹资料加密的邮件内容;
(b)以一辨识器取得该第二电脑使用者的指纹资料;
(c)以该第二电脑使用者的指纹资料解密该电子邮件;
(d)若以该第二电脑使用者的指纹资料对该电子邮件解密成功时,则允许该收件者开启该电子邮件,否则禁止开启该电子邮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该电子邮件以对称式加解密方法予以解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对称式加解密方法包括资料加密标准(Data Encryption Standard,DES)、国际资料加密算法(International Data Encryption Algorithm,IDEA)、RC4(Route Coloniale 4)加密算法、RC5(Route Coloniale 5)加密算法之一。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该电子邮件以非对称式加解密方法予以解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非对称式加解密方法包括运用以下密码系统之一:RSA密码系统(Rivest,Shamir and Adleman,RSA)、背包密码系统(Knapsack Public KeyCryptosystem)、McEliece密码系统(McEliece Cryptosystem)、D-H密钥交换(Diffie-Hellman Key Exchange)密码系统、Rabin密码(Rabin Cryptosystem)、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密码系统、椭圆曲线密码系统(EllipticCurve Cryptosystem)、ELGamal密码系统。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以该第二电脑使用者的指纹资料解密该电子邮件时,包含运用撷取指纹后或再经转换后的数字资料进行解密。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以该第二电脑使用者的指纹资料解密该电子邮件时,包含运用原始指纹影像的模拟资料进行解密。
CN2010102285125A 2010-07-16 2010-07-16 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传送方法与接收方法 Pending CN1023404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285125A CN102340455A (zh) 2010-07-16 2010-07-16 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传送方法与接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285125A CN102340455A (zh) 2010-07-16 2010-07-16 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传送方法与接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0455A true CN102340455A (zh) 2012-02-01

Family

ID=45515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285125A Pending CN102340455A (zh) 2010-07-16 2010-07-16 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传送方法与接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40455A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20504A (zh) * 2012-12-03 2013-04-03 鹤山世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指纹认证的图片管理系统及图片管理方法
CN103200009A (zh) * 2013-04-11 2013-07-10 迪士恩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指纹加解密系统及方法
CN103259711A (zh) * 2012-11-07 2013-08-21 鹤山世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通信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5550647A (zh) * 2015-12-08 2016-05-0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5656870A (zh) * 2015-06-29 2016-06-08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6119438A1 (zh) * 2015-01-26 2016-08-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及其加密和解密方法
CN106257884A (zh) * 2016-07-20 2016-12-28 陶德龙 信息安全传播方法及装置
TWI642288B (zh) * 2012-10-24 2018-11-21 鶴山世達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Instant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CN112737923A (zh) * 2020-12-22 2021-04-30 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 电子邮件的处理方法、电子邮件的处理系统
CN112822255A (zh) * 2020-12-31 2021-05-18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区块链的邮件处理方法、邮件发送端、接收端及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9664A (zh) * 2000-02-23 2003-05-21 基姆·利珀 用于验证电子文档的系统和方法
CN1422034A (zh) * 2002-12-17 2003-06-04 胡祥义 使用对称密码实现网络数字签名
WO2003047160A1 (en) * 2001-11-30 2003-06-05 Thumbaccess Biometrics Corporation Pty Ltd An encryption system
CN101141416A (zh) * 2007-09-29 2008-03-12 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用于传输汇集阶段的实时垃圾邮件过滤方法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9664A (zh) * 2000-02-23 2003-05-21 基姆·利珀 用于验证电子文档的系统和方法
WO2003047160A1 (en) * 2001-11-30 2003-06-05 Thumbaccess Biometrics Corporation Pty Ltd An encryption system
CN1422034A (zh) * 2002-12-17 2003-06-04 胡祥义 使用对称密码实现网络数字签名
CN101141416A (zh) * 2007-09-29 2008-03-12 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可用于传输汇集阶段的实时垃圾邮件过滤方法和系统

Cited B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2288B (zh) * 2012-10-24 2018-11-21 鶴山世達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Instant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AU2013224721B2 (en) * 2012-11-07 2017-03-02 Wwtt Technology China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transmitting process and system
CN103259711A (zh) * 2012-11-07 2013-08-21 鹤山世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通信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
WO2014071703A1 (zh) * 2012-11-07 2014-05-15 鹤山世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通信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3259711B (zh) * 2012-11-07 2016-05-11 鹤山世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通信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
TWI619371B (zh) * 2012-11-07 2018-03-21 Wwtt Tech China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system
WO2014086112A1 (zh) * 2012-12-03 2014-06-12 鹤山世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指纹认证的图片管理系统及图片管理方法
CN103020504B (zh) * 2012-12-03 2015-09-23 鹤山世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指纹认证的图片管理系统及图片管理方法
US20150304321A1 (en) * 2012-12-03 2015-10-22 Wwtt Technology China An image management system and an image management method based on fingerprint authentication
CN103020504A (zh) * 2012-12-03 2013-04-03 鹤山世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指纹认证的图片管理系统及图片管理方法
CN103200009A (zh) * 2013-04-11 2013-07-10 迪士恩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指纹加解密系统及方法
WO2016119438A1 (zh) * 2015-01-26 2016-08-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及其加密和解密方法
CN105656870A (zh) * 2015-06-29 2016-06-08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656870B (zh) * 2015-06-29 2019-03-08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550647A (zh) * 2015-12-08 2016-05-0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5550647B (zh) * 2015-12-08 2019-03-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电子装置
US10452886B2 (en) 2015-12-08 2019-10-22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Control method, contro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489624B2 (en) 2015-12-08 2019-11-2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Control method, contro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6257884A (zh) * 2016-07-20 2016-12-28 陶德龙 信息安全传播方法及装置
CN112737923A (zh) * 2020-12-22 2021-04-30 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 电子邮件的处理方法、电子邮件的处理系统
CN112737923B (zh) * 2020-12-22 2022-12-06 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 电子邮件的处理方法、电子邮件的处理系统
CN112822255A (zh) * 2020-12-31 2021-05-18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区块链的邮件处理方法、邮件发送端、接收端及设备
CN112822255B (zh) * 2020-12-31 2023-02-28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区块链的邮件处理方法、邮件发送端、接收端及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40455A (zh) 以指纹资料加密的电子邮件传送方法与接收方法
CN101572678B (zh) 一种邮件附件透明保密控制方法
US8898472B2 (en) Mechanis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credentials on IOS based operating system
US7693285B2 (en) Secur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0576792C (zh) 文件加密共享的方法
WO2001063831A1 (en) Mechanism for efficient private bulk messaging
US20130339726A1 (en) File server apparatus and file server system
JP2009532970A5 (zh)
CN102333093A (zh) 一种数据加密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1720071A (zh) 基于安全sim卡的短消息两阶段加密传输和安全存储方法
CN108471404A (zh) 文件共享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1335627B (zh) 一种网络传真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KR102482908B1 (ko) 네트워크 보안 대칭형 양자 암호키 기반 암호화 장치
CN102088441A (zh) 消息中间件的数据加密传输方法和系统
JP4434680B2 (ja) 電子メール処理装置用プログラム
CN112055022A (zh) 一种高效率高安全性的网络文件传输双重加密方法
CN104270516A (zh) 解密方法和移动终端
Castiglione et al. E-mail-based covert channels for asynchronous message steganography
CN101795315A (zh) 利用手机终端进行短信加密的系统和方法
US20080282078A1 (en) Gateway device, controlling method of the same, and program record medium storing controlling method
CN101414983A (zh) 邮件中继装置及邮件中继方法
CN101369887B (zh) 一种电子邮件加密传输的方法
JPH1020779A (ja) 公開鍵暗号方式における鍵変更方法
CN102394746A (zh) 一种基于数字传感器的称重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法
CN111541603B (zh) 独立智能安全邮件终端及加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