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39154A - 近接感应的手势侦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近接感应的手势侦测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39154A CN102339154A CN2010102322849A CN201010232284A CN102339154A CN 102339154 A CN102339154 A CN 102339154A CN 2010102322849 A CN2010102322849 A CN 2010102322849A CN 201010232284 A CN201010232284 A CN 201010232284A CN 102339154 A CN102339154 A CN 10233915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ck
- gesture
- trend
- induction
- tho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种近接感应的手势侦测方法,运用对象靠近或移动至近接感应式面板上,侦测对象的移动方向并于面板上的感应轴产生多个感应量,该些感应量决定对象对应于感应轴的移动趋势。依据所有感应轴的移动趋势决定移动轨迹,再依据移动轨迹决定手势。此外,亦可依据感应量的大小与感应轴的移动趋势决定轨迹,再决定手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近接感应面板,特别是关于一种近接感应面板的手势侦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光电科技的发展,近接切换装置已被大量运用在不同的机器上,例如:智能性手机、运输工具的购票系统、数字照像机、遥控器与液晶屏幕等。常见的近距离的控制装置包括:近接传感器(Proximity sensor)与触控面板(touch panel)等。
触控面板(touch panel)包括:电阻式、表面电容式(Surface Capacitive TouchPanel,SCT)、投射电容式(Projected Capacitive Touch Panel,PCT)、红外线式、声波式、光学式、电磁感应式与数字式等。在触控的应用产品中,以iPhone手机最为热门,而所采用是技术是投射电容式触控面板(Projective CapacitiveTouch Panel,PCT)。在面板结构上,其采用单层多个X轴电极与单层多个Y轴电极交叉排列的电极结构,并运用X轴与Y轴的扫描来侦测对象的触碰。因此,其可达到多点触碰的技术要求,而多点触碰可以执行许多单点触碰所不能执行的动作。
近接传感器又称近接开关(Proximity Switch),其应用在许多液晶电视、电源开关、家电开关、门禁系统、手持式遥控器与手机等,近年来,其更是这些装置与设备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它负责侦测物体是否靠近,以便让控制器了解目前物体所在的位置。以家电应用来说,近接传感器被大量用在灯源的液晶面板控制上,只要靠近其液晶面板,液晶面板将依据感测讯号并进行灯源开或关的动作。接着,请参考图1,其为一般近接感应系统2功能方块图,其包括:对象3、近接感应单元4、感测电路5与微控制器6。当对象3靠近接感应单元4时,近接感应单元4所感应的电感量会随着对象3的距离而产生变动,此时,感测电路5依据近接感应单元4所感应的电感量输出控制讯号并传送至微控制器6或受控的负载端。
现今各式各样的显示面板已经大幅地应用于不同的装置,先前技术为电阻式与电容式触控面板的手势侦测与判断,一般必须触碰于面板之上,其感测装置才能感测出变化而进行手势的判断。若能提出一种在近接感应面板上侦测手势的方法,则可增加使用者与面板的互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一种近接感应的手势侦测方法,在先前技术近接感应面板上,利用对象的移动而使得近接感应面板的多个近接感应单元产生多个感应量,依据该些感应量的变化来决定对象的移动趋势,作为近接感应面板手势判断的依据。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近接感应的手势侦测方法,运用于具有多个感应轴的近接感应面板,些感应轴形成于近接感应面板周边,每个感应轴具有多个近接感应单元,方法包含以下步骤:于每个该感应轴的该些近接感应单元侦测一对象的移动而产生多个初始感应量;依据每个感应轴所侦测的该些初始感应量计算初始坐标;侦测对象的移动而产生多个接续感应量;依据每个感应轴所侦测的该些接续感应量计算接续坐标;依据每个感应轴的初始坐标与接续坐标,决定感应轴的移动趋势;于预设时间内,依据该些感应轴的该些移动趋势决定手势。
本发明更提供一种近接感应的手势侦测方法,运用于具有多个感应轴的近接感应面板,该些感应轴形成于近接感应面板周边,每个感应轴具有多个近接感应单元,方法包含以下步骤:于每个该感应轴该些近接感应单元侦测对象的移动而产生多个初始感应量;依据每个感应轴所侦测的该些初始感应量计算初始坐标;侦测对象的移动而产生多个接续感应量;依据每个感应轴所侦测的该些接续感应量计算接续坐标;依据每个感应轴的初始坐标与接续坐标,决定感应轴的移动趋势;于预设时间内,依据该些感应轴的该些移动趋势与该些近接感应单元的该些初始感应量的大小、该些接续感应量的大小决定手势。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发明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熟悉相关技术人员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保护范围及附图,任何熟悉相关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
附图说明
图1:先前技术的近接感应系统示意图;
图2A~2E:本发明的近接感应面板的坐标方向图;
图3A~3H:本发明的近接感应面板手势侦测模式与移动轨迹示意图;
图4A~4B:本发明的近接感应面板手势侦测模式与移动轨迹中的旋转示意图;
图5A~5C:本发明的近接感应面板手势侦测模式与特殊手势的示意图;
图6A~6D:本发明的近接感应面板手势侦测模式与另一特殊手势的示意图;
图7:本发明的近接感应面板的另一坐标方向图实施例;
图8:本发明的近接感应面板手势侦测方法流程图的一例;及
图9:本发明的近接感应面板手势侦测方法流程图的另一例。
符号说明
2近接感应系统 3对象
4近接感应系统 5感测电路
6控制器 10X1轴
12X2轴 14Y1轴
16Y2轴 20近接感应单元
50X1负方向趋势 52X1正方向趋势
54X2负方向趋势 56X2正方向趋势
58Y1上方向趋势 60Y1下方向趋势
62Y2上方向趋势 64Y2下方向趋势
102向上轨迹 104向下轨迹
106向左轨迹 108向右轨迹
110向右下轨迹 112向左下轨迹
114向右上轨迹 116向左上轨迹
118顺时针轨迹 120逆时针轨迹
122上下来回轨迹 124左右来回轨迹
126左上至右下斜角来回轨迹 128右上至左下斜角来回轨迹
130水平左下轨迹 132垂直左下轨迹
HD1正方向趋势 HD2反方向趋势
VD1上方向趋势 VD2下方向趋势
X1_P1~X1_P7坐标点 Y1_P1~Y1_P7坐标点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特征主要在于,移动对象并靠近近接感应面板而使得多个近接感应单元产生多个感应量,依据该些感应量决定对象的移动趋势,来作为近接感应面板手势判断的依据。亦即,使用者想进入手势侦测模式,并且,想以对象来控制近接感应面板的动作,可运用本发明的方法来操控近接感应面板,并可获得预期的手势指令。本发明的手势侦测方法为应用于具有多个感应轴的面板上,感应轴形成于面板的周边,且每个感应轴有多个近接感应单元。例如,形成于面板四个周边分别设置一个感应轴,或者,于面板两个相临周边各设置一个感应轴等等。
接着,本发明的近接感应面板的坐标方向图实施例为请参考图2A,实现四个感应轴,分别定义为X1轴10、X2轴12、Y1轴14与Y2轴16等四个方向轴。每个感应轴有七个近接感应单元20,请参考图2A的X1轴10,分别为X1_P1、X1_P2、X1_P3、X1_P4、X1_P5、X1_P6与X1_P7;X2轴12,则分别为X2_P1、X2_P2、X2_P3、X2_P4、X2_P5、X2_P6与X2_P7;Y1轴14,分别为Y1_P1、Y1_P2、Y1_P3、Y1_P4、Y1_P5、Y1_P6与Y1_P7;Y2轴16,则分别为Y2_P1、Y2_P2、Y2_P3、Y2_P4、Y2_P5、Y2_P6与Y2_P7。X1轴10上的P1点称之为X1_P1坐标,X1轴10上的P5点称之为X1_P5坐标。Y1轴14上的P1点称之为Y1_P1坐标,Y1轴14上的P5点称之为Y1_P5坐标。本发明的感应轴,亦可二个、三个或多个以上,而感应单元20亦可二个、三个或多个以上,而本发明的实例以四个感应轴来说明近接感应的手势侦测方法。
手势侦测方法为侦测该些感应轴的移动轨迹与该些近接感应单元20的感应量。当对象移动时,X1轴10、X2轴12、Y1轴14与Y2轴16四个轴上的近接感应单元20都会感测到感应量的变化,依据这些感应量的变化进行计算可得到二组参数数据,分别为移动趋势与感应量。
接着,请参考图2B,对象移到X1轴10感应轴时,在预设时间内由X1_P1移动往X1_P5移动,其移动过的点有X1_P1、X1_P2、X1_P3、X1_P4与X1_P5,且会感测到感应量分别为X1_P1(Vm)、X1_P2(Vm)、X1_P3(Vm)、X1_P4(Vm)与X1_P5(Vm)。利用X1_P1(Vm)、X1_P2(Vm)或X1_P1(Vm)、X1_P5(Vm)这两点坐标,即可计算出移动趋势,且X1_P1(Vm)这点称的为初始坐标,而X1_P5(Vm)这点称的为接续坐标。本发明的移动趋势,分别为水平移动趋势与垂直移动趋势二种。接着,请参考图2C,以X1轴10的水平移动趋势来说明,水平移动趋势包含:正方向趋势HD1与负方向趋势HD2。例如:正方向趋势HD1为X1_P1往X1_P5方向移动的趋势;反方向趋势HD2则为X1_P5往X1_P1方向移动的趋势。实际上,对象的移动方向即为一波形移动,手势侦测的方法会依据移动趋势与感应量来决定对象的移动轨迹。接着,请参考图2D,以Y1轴14的垂直移动趋势来说明,垂直移动趋势包含:下方向趋势VD1与上方向趋势VD2。例如:上方向趋势VD2为Y1_P5往Y1_P1方向移动的趋势;下方向趋势VD1则为Y1_P1往Y1_P5方向移动的趋势。
接着,请参考图2E,本发明的实施例定义了八个方向,分别为X1正方向趋势52、X1负方向趋势50、X2正方向趋势56、X2负方向趋势54、Y1下方向趋势60、Y1上方向趋势58、Y2下方向趋势64与Y2上方向趋势62。
X1轴10所定义的方向为X1正方向趋势52与X1负方向趋势50,其中X1正方向趋势52为X1轴10上的X1_P1往X1_P5的移动方向,反之,X1负方向趋势50为X1轴10上的X1_P5往X1_P1的移动方向。
X2轴12所定义的方向为X2正方向趋势56与X2负方向趋势54,其中X2正方向趋势56为X2轴12上的X2_P1往X2_P5的移动方向,反之,X2负方向趋势54为X2轴12上的X2_P5往X2_P1的移动方向。
Y1轴14所定义的方向为Y1下方向趋势60与Y1上方向趋势58,其中Y1下方向趋势60为Y1轴14上的Y1_P1往Y1_P5的移动方向,反之,Y1上方向趋势58为Y1轴14上的Y1_P5往Y1_P1的移动方向。
Y2轴16所定义的方向为Y2下方向趋势64与Y2上方向趋势62,其中Y2下方向趋势64为Y2轴16上的Y2_P1往Y2_P5的移动方向,反之,Y2上方向趋势62为Y2轴16上的Y2_P5往Y2_P1的往移动方向。
一旦进入手势侦测模式,手势侦测方式将依据近接感应单元20的感应量与八个方向的移动趋势这二组参数来侦测手势。实际上对象的移动,亦即,是手指的移动方向,所以轨迹所形成的结果,亦为最后单指或者多指同时产生的结果,亦即,最后侦测到的坐标点亦为单指或者多指所组成的综合结果。所以在手势侦测模式下,先由移动趋势与感应量决定手指的轨迹,再由手指的轨迹决定手势。
接着,请参考图3A~3H,其说明了几种移动轨迹的范例,例如,图3A为向上轨迹、图3B为向下轨迹、图3C为向左轨迹、图3D为向右轨迹、图3E向右下轨迹、图3F向左下轨迹、图3G向右上轨迹、图3H向左上轨迹等八个方位的移动轨迹。所有对象的移动轨迹,都必需在预设时间内完成,一般预设时间为0.1~3秒内。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满足移动轨迹的条件如下所列:
例1:请参考图3A,为输出向上轨迹102,S1、S2、S3与S4为满足向上轨迹的条件。
S1为Y1轴14产生Y1上方向趋势58。
S2为Y2轴16产生Y2上方向趋势62。
S3为X2轴12的近接感应单元先感测到感应量,且感应量超过预设门坎,X1轴10的近接感应单元又再感测到感应量,而感应量也超过预设门坎,代表对象移动从X2轴12移动至X1轴10。
如果产生S1或S2或S3,则输出向上轨迹102。
如果产生S1和S2,则输出向上轨迹102。
如果产生S1和S3,则输出向上轨迹102。
例2:请参考图3B,为输出向下轨迹104,S1、S2、S3与S4为满足向下轨迹的条件。
S1为Y1轴14产生Y1下方向趋势60。
S2为Y2轴16产生Y2下方向趋势64。
S3为X1轴10的近接感应单元先感测到感应量,且感应量超过预设门坎,X2轴12的近接感应单又再感测到感应量,而感应量也超过预设门坎,代表对象移动从X1轴10移动至X2轴12。
如果产生S1或S2或S3,则输出向下轨迹104。
如果产生S1和S3,则输出向下轨迹104。
如果产生S1和S2,则输出向下轨迹104。
例3:请参考图3C,为输出向左轨迹106,S1、S2、S3与S4为满足向上轨迹的条件。
S1为X1轴10产生X1负方向趋势50。
S2为X2轴12产生X2负方向趋势54。
S3为Y2轴16的近接感应单元先感测到感应量,且感应量超过预设门坎,Y1轴14的近接感应单又再感测到感应量,而感应量也超过预设门坎,代表对象移动从Y2轴16移动至Y1轴14。
如果产生S1或S2或S3,则输出向左轨迹106。
如果产生S1或S2,则输出向左轨迹106。
如果产生S1或S3,则输出向左轨迹106。
例4:请参考图3D,为输出向右轨迹108,S1、S2、S3与S4为满足向右轨迹的条件。
S1为X1产生X1正方向趋势52。
S2为X2产生X2正方向趋势56。
S3为Y1轴14的近接感应单元先感测到感应量,且感应量超过预设门坎,Y2轴16的近接感应单元又再感测到感应量,而感应量也超过预设门坎,代表对象移动从Y1轴14移动至Y2轴16。
如果产生S1或S2或S3,则输出向右轨迹108。
如果产生S1或S2,则输出向右轨迹108。
如果产生S1或S3,则输出向右轨迹108。
例5:请参考图3E,为输出向右下轨迹110,S1、S2、S3与S4为满足向右下轨迹的条件。且S1为左上角的移动条件;且S2为右上角的移动条件;且S3为右下角的移动条件;且S4为左下角的移动条件。
S1为X1轴10产生X1正方向趋势52,且Y1轴14产生Y1下方向趋势60。
S2为X1轴10产生X1正方向趋势52,且Y2轴16产生Y2下方向趋势64。
S3为X2轴12产生X2正方向趋势56,且Y2轴16产生Y2下方向趋势64。
S4为X2轴12产生X2正方向趋势56,且Y1轴14产生Y1下方向趋势60。
如果产生S1或S2或S3或S4,则输出右下轨迹110。
例6:请参考图3F,为输出向左下轨迹112,S1、S2、S3与S4为满足向左下轨迹的条件。且S1为左上角的移动条件;且S2为右上角的移动条件;且S3为右下角的移动条件;且S4为左下角的移动条件。
S1为X1轴10产生X1负方向趋势50,且Y1轴14产生Y1下方向趋势60。
S2为X1轴10产生X1负方向趋势50,且Y2轴16产生Y2下方向趋势64。
S3为X2轴12产生X2负方向趋势54,且Y2轴16产生Y2下方向趋势64。
S4为X2轴12产生X2负方向趋势54,且Y1轴14产生Y1下方向趋势60。
如果产生S1或S2或S3或S4,则输出向左下轨迹112。
例7:请参考图3G,为输出向左下轨迹114,S1、S2、S3与S4为满足向右上轨迹的条件。且S1为左上角的移动条件;且S2为右上角的移动条件;且S3为右下角的移动条件;且S4为左下角的移动条件。
S1为X1轴10产生X1正方向趋势52,且Y1轴14产生Y1上方向趋势58。
S2为X1轴10产生X1正方向趋势52,且Y2轴16产生Y2上方向趋势62。
S3为X2轴12产生X2正方向趋势56,且Y2轴16产生Y2上方向趋势62。
S4为X2轴12产生X2正方向趋势56,且Y1轴14产生Y1上方向趋势58。
如果产生S1或S2或S3或S4,则输出向右上轨迹114。
例8:请参考图3H,为输出向左上轨迹116,S1、S2、S3与S4为满足向左上轨迹的条件。且S1为左上角的移动条件;且S2为右上角的移动条件;且S3为右下角的移动条件;且S4为左下角的移动条件。
S1为X1轴10产生X1负方向趋势50,且Y1轴14产生Y1上方向趋势58。
S2为X1轴10产生X1负方向趋势50,且Y2轴16产生Y2上方向趋势62。
S3为X2轴12产生X2负方向趋势54,且Y2轴16产生Y2上方向趋势62。
S4为X2轴12产生X2负方向趋势54,且Y1轴14产生Y1上方向趋势58。
如果产生S1或S2或S3或S4,则输出向左上轨迹116。
此外,另一种常用的手势为旋转,亦可透过本发明加以实现,请参考图4A~4B,本发明的近接感应面板手势侦测模式与移动轨迹中的旋转示意图。
例1:请参考图4A,为输出顺时针旋转轨迹118,S1、S2、S3与S4为满足顺时针旋转轨迹118的条件。
S1为X1轴10产生X1正方向趋势52,且Y1轴14产生Y1上方向趋势58。
S2为X1轴10产生X1正方向趋势52,且Y2轴16产生Y2下方向趋势64。
S3为X2轴12产生X2负方向趋势54,且Y2轴16产生Y2下方向趋势64。
S4为X2轴12产生X2负方向趋势54,且Y1轴14产生Y1上方向趋势58。
如果产生S1和S2和S3和S4,则输出顺时针旋转轨迹118。
如果产生S1和S2和S3,则输出顺时针旋转轨迹118。
如果产生S2和S3和S4,则输出顺时针旋转轨迹118。
如果产生S3和S4和S1,则输出顺时针旋转轨迹118。
如果产生S4和S1和S2,则输出顺时针旋转轨迹118。
如果产生S1和S2,则输出顺时针旋转轨迹118。
如果产生S2和S3,则输出顺时针旋转轨迹118。
如果产生S3和S4,则输出顺时针旋转轨迹118。
如果产生S4和S1,则输出顺时针旋转轨迹118。
例2:请参考图4B,为输出逆时针旋转轨迹120,S1、S2、S3与S4为满足逆时针旋转轨迹120的条件。
S1为X1轴10产生X1负方向趋势50,且Y1轴14产生Y1下方向趋势60。
S2为X1轴10产生X1负方向趋势50,且Y2轴16产生Y2上方向趋势62。
S3为X2轴12产生X2正方向趋势56,且Y2轴16产生Y2上方向趋势62。
S4为X2轴12产生X2正方向趋势56,且Y1轴14产生Y1下方向趋势60。
如果产生S1和S2和S3和S4,则输出逆时针旋转轨迹120。
如果产生S1和S2和S3,则输出逆时针旋转轨迹120。
如果产生S1和S2和S3,则输出逆时针旋转轨迹120。
如果产生S1和S2和S3,则输出逆时针旋转轨迹120。
如果产生S1和S2和S3,则输出逆时针旋转轨迹120。
如果产生S1和S2,则输出逆时针旋转轨迹120。
如果产生S2和S3,则输出逆时针旋转轨迹120。
如果产生S3和S4,则输出逆时针旋转轨迹120。
如果产生S4和S1,则输出逆时针旋转轨迹120。
此外,其它的手势,亦可透过本发明的方法加以实现,请参考图5A~5C,其列举了部份的手势实施例。参考图5A,其为本发明的近接感应面板手势侦测模式与特殊手势的示意图,其为上下来回轨迹122与左右来回轨迹124。图5B为左上至右下斜角来回轨迹126。图5C为右上至左下斜角来回轨迹128。
例1:请参考图5A,为输出上下来回轨迹122与左右来回轨迹124,L1、L2、L3与L4为满足轨迹的条件。且L1为在X1轴10的轨迹条件;且L2为在X2轴12的轨迹条件;且L3为在Y1轴14的轨迹条件;且L4为在Y2轴16的轨迹条件。
L1为在X1轴10产生向上轨迹102、向下轨迹104与向上轨迹102的组合。
L2为在X2轴10产生向上轨迹102、向下轨迹104与向上轨迹102的组合。
L3为在Y1轴14产生向左轨迹106、向右轨迹108与向左轨迹106的组合。
L4为在Y2轴16产生向左轨迹106、向右轨迹108与向左轨迹106的组合。
如果产生L1或L2,则输出上下来回轨迹122。
如果产生L3或L4,则输出左右来回轨迹124。
例2:请参考图5B,为输出左上至右下斜角来回轨迹126,L1、L2、L3与L4为满足轨迹的条件。且L1为左上角的轨迹条件;且L2为右上角的轨迹条件;且L3为右下角的轨迹条件;且L4为左下角的轨迹条件。
L1为左上角产生右下轨迹110、左上轨迹116与右下轨迹110的组合。
L2为右上角产生右下轨迹110、左上轨迹116与右下轨迹110的组合。
L3为左下角产生右下轨迹110、左上轨迹116与右下轨迹110的组合。
L4为右下角产生右下轨迹110、左上轨迹116与右下轨迹110的组合。
如果产生L1或L2或L3或L4,则输出左上至右下斜角来回轨迹126。
例3:请参考图5C,为输出右上至左下斜角来回轨迹128,L1、L2、L3与L4为满足轨迹的条件。且L1为左上角的轨迹条件;且L2为右上角的轨迹条件;且L3为右下角的轨迹条件;且L4为左下角的轨迹条件。
L1为左上角产生右上轨迹110、左下轨迹116与右上轨迹110的组合。
L2为右上角产生右上轨迹110、左下轨迹116与右上轨迹110的组合。
L3为左下角产生右上轨迹110、左下轨迹116与右上轨迹110的组合。
L4为右下角产生右上轨迹110、左下轨迹116与右上轨迹110的组合。
如果产生L1或L2或L3或L4,则输出右上至左下斜角来回轨迹128。
此外,另有些其它的手势,亦可透过本发明的方法加以实现,请参考图6A与6C,其列举了部份的手势实施例。参考图6A,其为本发明的近接感应面板手势侦测模式与另一特殊手势的示意图,其为水平左下轨迹130。图6C为垂直左下轨迹132。
例1:请参考图6A,对象往X1轴10水平左下轨迹130移动。对象往水平左下移动,会在X1轴10产生X1负方向趋势50与多个感应量,而在X1轴10下所感测到近接感应单元的点分别为X1_P6、X1_P5、X1_P4、X1_P3与X1_P2,而感应量的大小与移动趋势,请参考图6B所示。感应量由X1_P6的小感应量逐渐变至X1_P4的大感应量,再由X1_P4的大感应量逐渐变至X1_P2的小感应量,且移动趋势为X1负方向趋势50。所以对象的水平左下轨迹130移动的判断,必须依据移动趋势与该些感应量。
例2:请参考图6C,对象往Y1轴14垂直左下轨迹132移动。对象往左下移动,会在Y1轴14产生Y1下方向趋势64与多个感应量,所感测到近接感应单元的点分别为Y1_P2、Y1_P3、Y1_P4、Y1_P5与Y1_P6,而感应量的大小与移动趋势,请参考图6D所示。感应量由Y1_P2的小感应量逐渐变至Y1_P4的大感应量,再由Y1_P4的大感应量逐渐变至Y1_P6的小感应量,且移动趋势为Y1下方向趋势64。所以对象的垂直左下轨迹132移动的判断,必须依据移动趋势与该些感应量。
上述的图3A~3G、图4A~4B、图5A~5C、图6A与图6C的轨迹,均为本发明所列举的部分轨迹与手势范例。其它的手势范例如:对应于向上轨迹的向上移动手势(Drag Up);对应于向下轨迹的向下移动手势(Drag Down);对应于向左轨迹的上一个手势(Forward);对应于向右轨迹的返回手势(Back);对应于向左上轨迹的删除手势(Delete);对应于向左下轨迹的复原手势(Undo);对应于向右上轨迹的复制手势(Copy);对应于向右下轨迹的贴上手势(Paste);对应于逆时针旋转轨迹的重做手势(Redo);对应于顺时针旋转轨迹的复原手势(Undo);对应于上下来回轨迹的自定义选项(Application specific);对应于左右来回轨迹的自定义选项(Application specific);对应于左上至右下斜角来回轨迹的自定义选项(Application specific);对应于右上至左下斜角来回轨迹的自定义选项(Application specific);对应于水平左下轨迹的自定义选项(Applicationspecific);对应于垂直左下轨迹的自定义选项(Application specific)。其它不同的手势亦可由设计人员自行定义,均可透过本发明以感应轴的趋势决定轨迹,再决定手势的技术手段达成。
接着,本发明的近接感应面板的另一坐标方向图实施例,请参考图7,分别定义为X1轴10、X2轴12、Y1轴14与Y2轴16等四个方向轴。每个感应轴有14个近接感应单元20。X1轴10的该些近接感应单元20,决定X1正方向趋势52与X1负方向趋势50。X2轴12的该些近接感应单元20,决定X2正方向趋势56与X2负方向趋势54。Y1轴14的该些近接感应单元20,决定Y1正方向趋势52与Y1负方向趋势50。Y2轴16的该些近接感应单元20,决定Y2正方向趋势52与Y2负方向趋势50。本发明的感应轴,亦可二个、三个或多个以上,而近接感应单元20亦可二个、三个或多个以上。
接着,请参考图8,其为本发明的近接感应面板手势侦测方法流程图的一例,包含以下的步骤:
步骤108:计算停留时间内,对象靠近多个近接感应单元所产生的平均感应量。
步骤110:判断平均感应量超过预设门坎时,进入手势侦测模式。
步骤112:于该些个近接感应单元侦测至少对象的移动而产生多个初始感应量。
步骤114:依据每个感应轴所侦测的该些初始感应量计算初始坐标。
步骤116:侦测对象的移动而产生多个接续感应量。
步骤118:依据每个感应轴所侦测的该些接续感应量计算接续坐标。
步骤120:依据每个感应轴的初始坐标与接续坐标,决定感应轴的移动趋势。
步骤122:于预设时间内,依据该些感应轴的该些移动趋势决定移动轨迹。
步骤124:依据移动轨迹决定手势。
此外,在步骤122当中,依据该些感应轴的移动趋势,于预设时间内决定轨迹,其预设时间为0.1-3秒间。
其中,依据移动轨迹,决定手势的步骤更包含以下步骤:比对该些移动轨迹与一数据库所储存的多个预设移动轨迹,以决定手势。而比对该些移动轨迹与该些预设移动轨迹的方法,采取模糊比对方式或者采取趋势分析的比对方式。
请参考图9,其为本发明的触控面板手势侦测方法流程图的另一例,包含以下的步骤:
步骤108:计算停留时间内,对象靠近多个近接感应单元所产生的平均感应量。
步骤110:判断平均感应量超过预设门坎时,进入手势侦测模式。
步骤112:于该些近接感应单元侦测至少对象的移动而产生多个初始感应量。
步骤114:依据每个感应轴所侦测的该些初始感应量计算初始坐标。
步骤116:侦测对象的移动而产生多个接续感应量。
步骤118:依据每个感应轴所侦测的该些接续感应量计算接续坐标。
步骤120:依据每个感应轴的初始坐标与接续坐标,决定感应轴的移动趋势。
步骤126:于预设时间内,依据该些感应轴的该些移动趋势与该些近接感应单元的该些初始感应量的大小、该些接续感应量的大小决定移动轨迹。
步骤124:依据移动轨迹决定手势。
补充说明的,图8与图9的流程差异在于步骤122与步骤126。图7步骤122只要依据该些感应轴的移动趋势,就可决定移动轨迹,而图8步骤126必须依据该些感应轴的移动趋势、该些近接感应单元的该些初始感应量的大小与该些接续感应量的大小,方可决定移动轨迹,最后再依据移动轨迹决定手势。
虽然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相关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须视本说明书权利要求所界定的内容为准。
Claims (16)
1.一种近接感应的手势侦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运用于具有多个感应轴的一面板,该些感应轴设置于该面板周边,每个该感应轴具有多个近接感应单元,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于每个该感应轴的该些近接感应单元侦测一对象的移动而产生多个初始感应量;
依据每个该感应轴所侦测的该些初始感应量计算至少一个初始坐标;
侦测该对象的移动而产生多个接续感应量;
依据每个该感应轴所侦测的该些接续感应量计算至少一个接续坐标;
依据每个该感应轴的该至少一个初始坐标与该至少一个接续坐标,决定该感应轴的至少一移动趋势;及
于一预设时间内,依据该些感应轴的该些移动趋势决定一手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预设时间为0.1~3秒。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水平设置于该面板周边的该感应轴所侦测的该移动趋势包含:
一正方向趋势,对应于该对象往右移动;及
一负方向趋势,对应于该对象往左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垂直设置于该面板周边的该感应轴所侦测的该移动趋势包含:
一上方向趋势,对应于该对象往上移动;及
一下方向趋势,对应于该对象往下移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以下步骤:
计算一停留时间内该对象靠近该些近接感应单元所产生的一平均感应量;及
判断该平均感应量超过一预设门坎时,进入一手势侦测模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停留时间为0.1~5秒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以下步骤:
依据该些感应轴的该些移动趋势产生一移动轨迹;及
依据该移动轨迹决定该手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手势选自:
对应于向上轨迹的向上移动手势;
对应于向下轨迹的向下移动手势;
对应于向左轨迹的上一个手势;
对应于向右轨迹的返回手势;
对应于向左上轨迹的删除手势;
对应于向左下轨迹的复原手势;
对应于向右上轨迹的复制手势;
对应于向右下轨迹的贴上手势;
对应于逆时针旋转轨迹的重做手势;
对应于顺时针旋转轨迹的复原手势;
对应于上下来回轨迹的自定义选项;
对应于左右来回轨迹的自定义选项;
对应于左上至右下斜角来回轨迹的自定义选项;
对应于右上至左下斜角来回轨迹的自定义选项;
对应于水平左下轨迹的自定义选项;及
对应于垂直左下轨迹的自定义选项。
9.一种近接感应的手势侦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运用于具有多个感应轴的一面板,该些感应轴设置于该面板周边,每个该感应轴具有多个近接感应单元,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于每个该感应轴该些近接感应单元侦测一对象的移动而产生多个初始感应量;
依据每个该感应轴所侦测的该些初始感应量计算至少一个初始坐标;
侦测该对象的移动而产生多个接续感应量;
依据每个该感应轴所侦测的该些接续感应量计算至少一个接续坐标;
依据每个该感应轴的该至少一个初始坐标与至少一个该接续坐标,决定该感应轴的至少一移动趋势;及
于一预设时间内,依据该些感应轴的该些移动趋势与该些近接感应单元的该些初始感应量的大小、该些接续感应量的大小决定一手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预设时间为0.1~3秒。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水平设置于该面板周边的该感应轴所侦测的该移动趋势包含:
一正方向趋势,对应于该对象往右移动;及
一负方向趋势,对应于该对象往左移动。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垂直设置于该面板周边的该感应轴所侦测的该移动趋势包含:
一上方向趋势,对应于该对象往上移动;及
一下方向趋势,对应于该对象往下移动。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以下步骤:
计算一停留时间内该对象靠近该些近接感应单元所产生的一平均感应量;及
判断该平均感应量超过一预设门坎时,进入一手势侦测模式。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停留时间为0.1~5秒内。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以下步骤:
依据该些感应轴的该些移动趋势产生一移动轨迹;及
依据该移动轨迹决定该手势。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手势选自:
对应于向上轨迹的向上移动手势;
对应于向下轨迹的向下移动手势;
对应于向左轨迹的上一个手势;
对应于向右轨迹的返回手势;
对应于向左上轨迹的删除手势;
对应于向左下轨迹的复原手势;
对应于向右上轨迹的复制手势;
对应于向右下轨迹的贴上手势;
对应于逆时针旋转轨迹的重做手势;
对应于顺时针旋转轨迹的复原手势;
对应于上下来回轨迹的自定义选项;
对应于左右来回轨迹的自定义选项;
对应于左上至右下斜角来回轨迹的自定义选项;
对应于右上至左下斜角来回轨迹的自定义选项;
对应于水平左下轨迹的自定义选项;及
对应于垂直左下轨迹的自定义选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2322849A CN102339154A (zh) | 2010-07-16 | 2010-07-16 | 近接感应的手势侦测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2322849A CN102339154A (zh) | 2010-07-16 | 2010-07-16 | 近接感应的手势侦测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39154A true CN102339154A (zh) | 2012-02-01 |
Family
ID=45514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322849A Pending CN102339154A (zh) | 2010-07-16 | 2010-07-16 | 近接感应的手势侦测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339154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01451A (zh) * | 2013-08-14 | 2014-01-08 | 乐视致新电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 一种自定义按键功能的方法及智能电视 |
CN106774887A (zh) * | 2016-12-15 | 2017-05-31 | 芯海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非接触式手势识别装置和识别方法 |
CN107562366A (zh) * | 2017-09-28 | 2018-01-09 | 珠海普林芯驰科技有限公司 | 手势识别方法、计算机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219211A1 (en) * | 2004-03-31 | 2005-10-06 | Kotzin Michael 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en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
US20090139778A1 (en) * | 2007-11-30 | 2009-06-04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User Input Using Proximity Sensing |
US20100149126A1 (en) * | 2008-12-15 | 2010-06-17 |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 Touch sensitive displays with coplanar capacitive touch and proximity sensor pads and related touch panels |
-
2010
- 2010-07-16 CN CN2010102322849A patent/CN10233915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219211A1 (en) * | 2004-03-31 | 2005-10-06 | Kotzin Michael 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en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
US20090139778A1 (en) * | 2007-11-30 | 2009-06-04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User Input Using Proximity Sensing |
US20100149126A1 (en) * | 2008-12-15 | 2010-06-17 |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 Touch sensitive displays with coplanar capacitive touch and proximity sensor pads and related touch panels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01451A (zh) * | 2013-08-14 | 2014-01-08 | 乐视致新电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 一种自定义按键功能的方法及智能电视 |
CN106774887A (zh) * | 2016-12-15 | 2017-05-31 | 芯海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非接触式手势识别装置和识别方法 |
CN107562366A (zh) * | 2017-09-28 | 2018-01-09 | 珠海普林芯驰科技有限公司 | 手势识别方法、计算机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296136B2 (en) | Touch-sensitive button with two levels | |
CN103019601B (zh) | 一种触控终端显示界面的操作控制方法及其触控终端 | |
CN101739166B (zh) | 非接触输入的电子装置与其输入方法 | |
CN101414229B (zh) | 手持电子装置触控荧幕执行切换功能的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 |
KR101521337B1 (ko) | 재배치가능한 터치면 상의 제스처 방위의 검출 | |
US20080174567A1 (en) | Method for activating and controlling scrolling on a touchpad | |
CN102446042B (zh) | 电容式近接感应暨触控侦测装置与方法 | |
US11194415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direct force aware touch control with variable impedance touch sensor arrays | |
US11656718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ariable impedance touch sensor array force aware interaction in large surface devices | |
CN205486014U (zh) | 触摸屏及包含其的电子设备 | |
CN202916814U (zh) | 具键盘功能的近接感应装置 | |
US20120013556A1 (en) | Gesture detecting method based on proximity-sensing | |
CN101458610B (zh) | 一种多点触控控制器的控制方法 | |
CN105700782A (zh) | 一种调整虚拟按键布局的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 |
KR101202414B1 (ko) | 터치입력 인식장치 및 그 방법 | |
CN102339154A (zh) | 近接感应的手势侦测方法 | |
CN101968701B (zh) | 触控输入装置 | |
CN102681750A (zh) | 用于移动显示对象的方法、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01957699B (zh) | 触控输入装置与触控感测电路 | |
CN101593067A (zh) | 采用光信号进行控制的屏幕 | |
CN101943981B (zh) | 一种电阻式触摸屏的触屏按压信息处理方法 | |
CN102298456B (zh) | 分析二维轨迹以产生至少一非线性指标的方法及触控模组 | |
CN104407692A (zh) | 基于超声波的全息图像交互式显示方法、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00527058C (zh) | 可支持一维及二维模式的触碰感测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US20230075139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ariable impedance touch sensor array force aware interaction with handheld display devic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