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24573A - 极片以及叠片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极片以及叠片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24573A
CN102324573A CN201110258965A CN201110258965A CN102324573A CN 102324573 A CN102324573 A CN 102324573A CN 201110258965 A CN201110258965 A CN 201110258965A CN 201110258965 A CN201110258965 A CN 201110258965A CN 102324573 A CN102324573 A CN 1023245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transition
transition portion
lithium ion
ion battery
pol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589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24573B (zh
Inventor
何安轩
胡远升
张继锋
张艳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repow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repow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repow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repow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25896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24573B/zh
Publication of CN1023245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245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245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245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公开了一种极片以及叠片锂离子电池。叠片锂离子电池包括堆叠的正极片、隔膜、负极片、正极耳、负极耳,隔膜间隔在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在正极片、负极片上均设置有一极耳焊接凸出部,极耳焊接在极片的极耳焊接凸出部上;在极片上,最靠近本极片的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外边缘转角部为一圆弧过渡部,圆弧过渡部正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均相切,顶部横边位于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底部;圆弧过渡部的顶点低于隔膜至少3毫米,其中圆弧过渡部的顶点为:本圆弧过渡部的圆心到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的延长线交点形成的直线与圆弧过渡部的交点。应用其有利于减少叠片锂离子电池由于内部短路而导致零电报废的几率。

Description

极片以及叠片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尤其涉及极片以及叠片锂离子电池叠片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根据电芯的制造工艺分主要分为卷绕锂离子电池以及叠片锂离子电池。叠片锂离子电池的叠片工艺主要是:将正负极分别裁成多个小片,然后将这些正极片、负极片与隔膜一起堆叠,使隔膜间隔在正极片、负极片之间即可。 
现有技术中的叠片制造工艺主要有:制袋式、z字型以及卷绕式叠片3种,其中,制袋式叠片一般是将正极用隔膜做的袋子封装好,与负极依次堆叠。z型叠片是隔膜z字型折叠,依次堆叠正负极片。绕式叠片和卷绕电芯差不多,只不过极片不连续,隔膜卷绕过程中加入正负极片。 
叠片锂离子电池在应用中存在以下优势: 
1、叠片锂离子电池由多个小片的正极片、负极片(图1所示)制成,在每正极片、负极片上均设置有极耳焊接凸出部101,在每个小片的正极片、负极片的极耳焊接凸出部101上焊接极耳(与正极片连接的为正极耳,与负极片连接的为负极耳),然后再将这些正极耳并接在一起,将负极耳并接在一起,故在叠片电池的极耳多,在应用时,叠片锂离子电池实际相当于多体内部并联,可以实现大电流放电。 
2、叠片锂离子电池的尺寸不受限制,可以轻松实现100AH,因此现在很多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电池等动力锂离子电池优先考虑采用叠片工艺。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叠片锂离子电池属于多体内部并联,故只要一处的隔膜穿透而发生极片短路,即发生锂电池零电而整体报废,导致批次的零电的几率较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上述的技术问题,目前的研发方向是寻求抗穿刺强 度更高的隔膜解决,比如寻找厚度更厚,韧性以及抗穿刺强度更高的隔膜,从而减少由于在制造或者使用过程中隔膜被穿刺而出现的电池零电报废的几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其有利于减少叠片锂离子电池由于内部短路而导致零电报废的几率。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目的在于提供领另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其有利于减少叠片锂离子电池由于内部短路而导致零电报废的几率。 
本发明实施例第三目的在于提供叠片锂离子电池用的极片,应用其有利于减少叠片锂离子电池由于内部短路而导致零电报废的几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包括堆叠的正极片、隔膜、负极片、正极耳、负极耳, 
所述隔膜间隔在所述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 
在所述正极片、负极片上均设置有一个极耳焊接凸出部,所述正极耳、负极耳分别焊接在所述正极片、负极片的极耳焊接凸出部上; 
在所述正极片上,最靠近本正极片的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外边缘转角部为一圆弧过渡部,所述圆弧过渡部与所述正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均相切,所述顶部横边位于所述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底部; 
所述圆弧过渡部的顶点低于所述隔膜至少3毫米, 
其中所述圆弧过渡部的顶点为:本圆弧过渡部的圆心到所述正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的延长线交点形成的直线与所述圆弧过渡部的交点。 
可选地,所述正极片上的圆弧过渡部的顶点低于所述隔膜5毫米-6毫米。 
可选地,在所述负极片上,最靠近本负极片的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外边缘转角部为一圆弧过渡部,所述圆弧过渡部与所述负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均相切,所述顶部横边位于所述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底部; 
所述圆弧过渡部的顶点低于所述隔膜至少3毫米, 
其中所述圆弧过渡部的顶点为:本圆弧过渡部的圆心到所述负极片的顶 部横边以及纵边的延长线交点形成的直线与所述圆弧过渡部的交点。 
可选地,所述负极片上的圆弧过渡部的顶点低于所述隔膜5毫米-6毫米。 
可选地,各所述圆弧过渡部的半径为:0.5毫米至20毫米之任一。 
可选地,所述圆弧过渡部的半径为:10毫米。 
可选地,在各所述极耳焊接凸出部与本极耳焊接部的底部的顶部横边之间的过渡部为圆角过渡部, 
其中所述圆角过渡部与所述极耳焊接凸出部的纵边以及所述顶部横边均相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叠片锂离子电池,包括堆叠的正极片、隔膜、负极片、正极耳、负极耳, 
所述隔膜间隔在所述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 
在所述正极片、负极片上均设置有一个极耳焊接凸出部,所述正极耳、负极耳分别焊接在所述正极片、负极片的极耳焊接凸出部上; 
在所述负极片上,最靠近本负极片的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外边缘转角部为一圆弧过渡部,所述圆弧过渡部与所述负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均相切,所述顶部横边位于所述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底部; 
所述圆弧过渡部的顶点低于所述隔膜至少3毫米, 
其中所述圆弧过渡部的顶点为:本圆弧过渡部的圆心到所述负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的延长线交点形成的直线与所述圆弧过渡部的交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用极片,在所述极片上设置有一个极耳焊接凸出部, 
在所述极片上,最靠近所述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外边缘转角部为一圆弧过渡部, 
在所述极片上,最靠近本极片的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外边缘转角部为一圆弧过渡部,所述圆弧过渡部与所述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均相切,所述顶部横边位于所述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底部; 
所述圆弧过渡部的半径为0.5毫米至20毫米。 
可选地,所述圆弧过渡部的半径为:10毫米。 
由上可见,应用本实施例技术方案,由于叠片锂离子电池中的所有小片正极片上,最靠近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外边缘转角部为圆弧过渡部,且圆弧过渡部的圆心到本圆弧过渡部所在的正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的延长线交点形成的直线与圆弧过渡部的交点低于隔膜至少3毫米(即图2中的H>=3mm)所有小片正极片上,最靠近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外边缘转角部均低于间隔在该正极片侧的隔膜,使得该容易受到极耳的拉扯而往上移位的圆弧过渡部不容易越过隔膜而与隔膜另一端的极片接触而短路; 
并且,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在不改变原有的叠片工艺的,也不需对现有的叠片设备进行改动而实现:使所有小片正极片上最靠近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外边缘转角部均低于间隔在该正极片侧的隔膜至少3毫米(比如但不限于为3毫米、4毫米、5毫米、6毫米等,本发明人经过生产试验分析总结取5-6毫米为佳),而大大降低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极片移位或者极耳弯折而导致正负极片短路而发生电池零电的几率。 
并且,由于叠片锂离子电池中的所有小片正极片上,最靠近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外边缘转角部为一圆弧过渡部与本正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均相切,故在所有小片正极片上在该圆弧过渡部的外边缘处均圆弧平滑状,这样在叠片锂离子电池生产或者使用过程中,当极耳弯折而对该圆弧过渡部产生的拉力的作用时,该外边缘平滑的圆弧过渡部对隔膜无穿刺,且与隔膜的摩擦力大大降低,进一步降低隔膜穿透的几率,进一步降低叠片锂离子电池由于隔膜穿透短路而发生电池零电的几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用的极片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用的极片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的主视(其位于最前 端为正极片)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的后视(位于叠片锂离子电池最后的叠片为负极片)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的后视(位于叠片锂离子电池最后端的叠片为负极片)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的主视(位于叠片锂离子电池最前端的叠片为正极片)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用的极片主视结构示意图。该极片可以为正极片或者负极片。参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极片的形状具体如下: 
在极片的顶部设置有一个极耳焊接凸出部201,在该极片上,最靠近该极耳焊接凸出部201的外边缘转角部为一圆弧过渡部202,该圆弧过渡部202与极片的顶部横边204的延长线相切,并且圆弧过渡部202还与该极片的纵边203相切。 
在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需要将圆弧过渡部202的半径设置为至少0.5毫米。使圆弧过渡部202具有较大的半径(即在该转角部被切除的部位较多),使圆弧过渡部202相对于本极片的顶部横边204相对较低,即在进行 叠片时,在该部位相对隔膜的高度较矮。 
本发明人在进行本发明的研发过程中发现,将圆弧过渡部202的半径设置为0.5毫米至20毫米为佳,这样: 
一方面,使得整个极片在该转角部位低于本极片的顶部横边204; 
另一方面,在进行叠片锂离子电池制造时,由于在该转角部呈圆弧状,且该圆弧状的半径较大,故在叠片后,该极片在该上述的圆弧过渡部202的高度相对其他位置可以更低于隔膜的高度,可以大大降低在使用中由于极片移位而导致短路的问题。 
并且,该圆弧过渡部202呈圆弧状设置,该圆弧过渡部202的该正极片的顶部横边204以及该极片的纵边203相切,故圆弧过渡部202的外边缘呈圆弧平滑状,在叠片锂离子电池使用中,如果极耳在弯折或者使用中而联动该圆弧过渡部202,该外边缘平滑的圆弧过渡部202对隔膜无穿刺,且由于其外边缘光滑,使其与隔膜的摩擦力大大降低,进一步降低隔膜穿透的几率,进一步有利于降低叠片锂离子电池的发生零电的几率。 
本发明人在进行本发明研究过程中发现,为了既达到上述的降低隔膜穿透而降低叠片锂离子电池发生零电的几率,还避免由于上述的圆弧过渡部202切割过多而过分损失锂离子电池的容量,本发明人发现将该圆弧过渡部202的半径设置为5-6毫米为佳,此时既可以避免切割过大而大大降低锂离子电池的实际容量,在实际使用时还可以大大降低隔膜穿透而降低叠片锂离子电池发生零电的几率。 
实施例2: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的主视(位于最前端为正极片300)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中该叠片电池的中间部位000省略);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图5中该叠片电池的中间部位000省略)。 
参见图3-5所示,本实施例的叠片锂离子电池包括层叠的正极片300、隔膜303、负极片400。 
这些被切成小片的正极片300、负极片400与隔膜303堆叠在一起。在堆叠时,每正极片300、负极片400之间均由隔膜303间隔隔开。 
在每正极片300的极耳焊接凸出部301上分别焊接有正极耳(图中未标出,在该部分可以但不限于按照现有技术进行),在每负极片400的极耳焊接凸出部301上分别焊接有负极耳(图中未标出,在该部分可以但不限于按照现有技术进行)。 
在本实施例中,所有的小片正极片300均采用实施例1中的极片结构: 
在正极片300上,最靠近极耳焊接凸出部301的外边缘转角部为一圆弧过渡部302,圆弧过渡部302在水平方向(即横向)与正极片300的顶部横边相切,圆弧过渡部302在垂直方向(即纵向)与正极片300的纵边相切。参见图3所示,该顶部横边具体为:位于极耳焊接凸出部301的底部的正极片300的水平横边。 
参见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该正极片300上,对于所有的小片正极片300,其上的圆弧过渡部302的圆心到正极片300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的延长线交点形成的直线与圆弧过渡部302的交点低于隔膜303至少3毫米(图2中的高度H)。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但不限于将该圆弧过渡部302的半径设置为0.5毫米至20毫米之间的任一,具体根据整个极片的宽度以及极片的外边缘转角面积大小确定。
由上可见,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叠片锂离子电池中的所有小片正极片300上,最靠近极耳焊接凸出部301的外边缘转角部为圆弧过渡部302,且圆弧过渡部302的圆心到本圆弧过渡部302所在的正极片300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的延长线交点形成的直线与圆弧过渡部302的交点低于隔膜303至少3毫米(即图2中的H>=3mm)所有小片正极片300上,最靠近极耳焊接凸出部301的外边缘转角部均低于间隔在该正极片300侧的隔膜303,使得该容易受到极耳的拉扯而往上移位的圆弧过渡部302不容易越过隔膜而与隔膜另一端的极 片接触而短路; 
并且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在不改变原有的叠片工艺的,也不需对现有的叠片设备进行改动而实现:使所有小片正极片300上最靠近极耳焊接凸出部301的外边缘转角部均低于间隔在该正极片300侧的隔膜303至少3毫米(比如但不限于为3毫米、4毫米、5毫米、6毫米等,本发明人经过生产试验分析总结取5-6毫米为佳),而大大降低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极片移位或者极耳弯折而导致正负极片400短路而发生电池零电的几率。 
另外,由于叠片锂离子电池中的所有小片正极片300上,最靠近极耳焊接凸出部301的外边缘转角部为一圆弧过渡部302与本正极片300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均相切,故在所有小片正极片300上在该圆弧过渡部302的外边缘处均圆弧平滑状,这样在叠片锂离子电池生产或者使用过程中,当极耳弯折而对该圆弧过渡部302产生的拉力的作用时,该外边缘平滑的圆弧过渡部302对隔膜303无穿刺,且与隔膜的摩擦力大大降低,进一步降低隔膜303穿透的几率,进一步降低叠片锂离子电池由于隔膜303穿透短路而发生电池零电的几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现有技术中针对叠片锂离子电池容易发生零电的技术难题,人们往往针对隔膜303的抗穿透能力进行研究,一味提高隔膜303的成本。 
但是,本发明人在近几年进行叠片锂离子电池研究过程中发现,极片的移位主要是由于极耳的弯折而产生,目前大部分的隔膜303穿透是由于极耳弯折而拉扯极片,当极耳被拉扯时,最靠近极耳焊接凸出部301的外边缘转角部往往移位,在移位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折角,此时该折角可能超过隔膜303而与隔膜303另一侧面的极片接触而发生短路发生电池零电,或者该折角刺穿隔膜303而发生隔膜303穿透发生电池零电。 
鉴于本发明人多年的技术研发,本发明人突破目前的惯性思维而对极片进行了改动,在现有技术的极片的基础上,在该极片上最靠近极耳焊接凸出部301的外边缘转角部切出上述的圆弧过渡部302,通过该改动一方面减低了隔膜303的成本;另一方面采用该技术方案,不需对现有的叠片工艺以及碟 片设备进行改动。 
综上,利用本实施例技术方案,虽然其表面对现有技术改动之处为细节的改动,但是其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并且更加适用于生产实施。 
实施例2: 
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的后视(位于叠片锂离子电池最后的叠片为负极片600)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叠片电池的中间堆叠部分省略),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叠片电池的中间堆叠部分省略)。 
参见图6-7所示,本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所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如下: 
在本实施例中负极片600采用了实施例1、2中正极片(200、300)的设计,具体参考实施例1中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实施例1中的记载,只不过其对极片的改进由实施例1中的正极片换成了本实施例中的负极片600。 
实施例3: 
图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的后视(位于叠片锂离子电池最后端的叠片为负极片901)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的主视(位于叠片锂离子电池最前端的叠片为正极片1001)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该叠片电池的中间部位000省略。 
图1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的左视结构示意图,该叠片电池的中间部位000省略。 
参见图9-12所示,本实施例是实施例1、2的结合,即在本实施例中: 
在所有的小片负极片901上,最靠近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外边缘转角部为一圆弧过渡部9011,圆弧过渡部9011与其所在负极片901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均相切; 
并且,在所有的小片正极片1001上,最靠近本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外边缘转角部为一圆弧过渡部10011,圆弧过渡部10011与其所在正极片1001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均相切; 
其中各极片(正极片1001或负极片901)的顶部横边具体指:位于极耳焊接凸出部底部的水平横边。 
对于各小片正极片1001、负极片901上的圆弧过渡部10011、9011,所有圆弧过渡部10011、9011的圆心到本圆弧过渡部(9011或1000)所在极片(901或1001)的顶部横边延长线与纵边的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直线与本圆弧过渡部9011、1000的交点低于与本极片相邻的隔膜900至少3毫米(图中H的高度)。 
采用本实施例技术方案,由于所有的正极片1001、负极片901上最靠近本极片(901、1001)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外边缘转角部均为一圆弧过渡部9011、1000,且每圆弧过渡部9011、1000与其所在极片901、1001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均相切,故在该叠片锂离子电池中对于任何一层隔膜900而言,其两侧的每极片1001、负极片901均低于该隔膜900至少3毫米,且圆弧过渡部9011、1000的圆心到本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的延长线交点形成的直线与圆弧过渡部9011、1000的交点低于隔膜900至少3毫米(比如但不限于为3毫米、4毫米、5毫米、6毫米等,本发明人经过生产试验分析总结取5-6毫米为佳),本实施技术方案相对于实施例1、2进一步而大大降低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极片移位或者极耳弯折而导致正负极片901、1001短路而发生电池零电的几率,且不需对对现有的叠片设备进行改动,通过较为低成本的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叠片电池容易发生隔膜900穿刺的问题。 
另外在任何一层隔膜900的两侧的两极片最靠近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外边缘转角部为一圆弧过渡部9011、1000与本极片901、1001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均相切,故位于隔膜900两侧的、极耳在被拉扯或者移动过程中极片的外边缘平滑的圆弧过渡部9011、1000对隔膜900均无穿刺,且由于其外边缘转交平滑,故摩擦力大大降低,相对于实施例1、2进一步大大降低隔膜900穿透的几率,进一步大大降低叠片锂离子电池由于隔膜900穿透短路而发生电 池零电的几率。 
实验数据分析: 
参见下表一所示为本发明人在进行本发明研究过程中的试验数据对比表格。 
批次试验数量:为6000个叠片锂离子软包电池。 
叠片机型号:**42125。 
零电率测试设备:YD2681A型绝缘电阻测试仪,设备厂家:常州市扬子电子有限公司。该设备的测试量程:电压档:250V,倍率档:102,功能档:测量讯响,设置档:25,压芯机气压:0.5±0.1mpa.s 
成品电池短路测试设备:设备厂家:和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设备名称:HK3561电池内阻测试仪;测量判定标准:短路报警器未持续明亮且未持续报警,则表示电池为‘合格’状态,反之为‘不合格’。 
对比试验批次1:该叠片锂离子电池的正极片、负极片在靠近极耳焊接凸出部处的转角部为直角。
对比试验批次2:该叠片锂离子电池的正极片、负极片在靠近极耳焊接凸出部处的转角部为R圆角,其R圆角的半径范围为0.3±0.2毫米之间,在叠片锂离子电池中正极片、负极片低于隔膜0.5±0.2毫米。 
本发明试验批次A1:该叠片锂离子电池的所有正极片在靠近极耳焊接凸出部处的转角部为圆弧过渡部,该圆弧过渡部与正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均相切,所圆弧过渡部的圆心到本正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的延长线交点形成的直线与所述圆弧过渡部的交点低于隔膜3毫米; 
本发明试验批次A2:该叠片锂离子电池的所有正极片在靠近极耳焊接凸出部处的转角部为圆弧过渡部,该圆弧过渡部与正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均相切,所圆弧过渡部的圆心到本正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的延长线交点形成的直线与所述圆弧过渡部的交点低于隔膜5-6毫米; 
本发明试验批次B1:该叠片锂离子电池的所有负极片在靠近极耳焊接凸出部处的转角部为圆弧过渡部,该圆弧过渡部与负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 均相切,圆弧过渡部的圆心到本负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的延长线交点形成的直线与所述圆弧过渡部的交点低于隔膜3毫米; 
本发明试验批次B2:该叠片锂离子电池的所有负极片在靠近极耳焊接凸出部处的转角部为圆弧过渡部,该圆弧过渡部与负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均相切,圆弧过渡部的圆心到本负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的延长线交点形成的直线与所述圆弧过渡部的交点低于隔膜5-6毫米; 
本发明试验批次C1:该叠片锂离子电池的所有正极片以及负极片在靠近极耳焊接凸出部处的转角部为圆弧过渡部,该圆弧过渡部与其所在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均相切,圆弧过渡部的圆心到本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的延长线交点形成的直线与所述圆弧过渡部的交点低于隔膜3毫米; 
本发明试验批次C2:该叠片锂离子电池的所有正极片以及负极片在靠近极耳焊接凸出部处的转角部为圆弧过渡部,该圆弧过渡部与其所在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均相切,圆弧过渡部的圆心到本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的延长线交点形成的直线与所述圆弧过渡部的交点低于隔膜5-6毫米。 
上述各批次的电池,在经过叠片测量本批次的电池零电率,在弯折极耳后测量本批次的电池零电率,在成品出货之前再次测量本批次的电池零电率,得到以下的数据: 
表一:实验数据分析对比表 
由上表可见,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巧妙地通过对极片的改进,并且在不需对现有的叠片工艺以及叠片机设备的基础上,即在生产成本不提高的基础上大大降低叠片锂离子电池的电池零电发生率。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包括堆叠的正极片、隔膜、负极片、正极耳、负极耳,
所述隔膜间隔在所述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
在所述正极片、负极片上均设置有一个极耳焊接凸出部,所述正极耳、负极耳分别焊接在所述正极片、负极片的极耳焊接凸出部上;
在所述正极片上,最靠近本正极片的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外边缘转角部为一圆弧过渡部,所述圆弧过渡部与所述正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均相切,所述顶部横边位于所述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底部;
所述圆弧过渡部的顶点低于所述隔膜至少3毫米,
其中所述圆弧过渡部的顶点为:本圆弧过渡部的圆心到所述正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的延长线交点形成的直线与所述圆弧过渡部的交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所述正极片上的圆弧过渡部的顶点低于所述隔膜5毫米-6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在所述负极片上,最靠近本负极片的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外边缘转角部为一圆弧过渡部,所述圆弧过渡部与所述负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均相切,所述顶部横边位于所述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底部;
所述圆弧过渡部的顶点低于所述隔膜至少3毫米,
其中所述圆弧过渡部的顶点为:本圆弧过渡部的圆心到所述负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的延长线交点形成的直线与所述圆弧过渡部的交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所述负极片上的圆弧过渡部的顶点低于所述隔膜5毫米-6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任一所述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各所述圆弧过渡部的半径为:0.5毫米至20毫米之任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所述圆弧过渡部的半径为:10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任一所述的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
在各所述极耳焊接凸出部与本极耳焊接部的底部的顶部横边之间的过渡部为圆角过渡部,
其中所述圆角过渡部与所述极耳焊接凸出部的纵边以及所述顶部横边均相切。
8.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其特征是,包括堆叠的正极片、隔膜、负极片、正极耳、负极耳,
所述隔膜间隔在所述正极片与负极片之间;
在所述正极片、负极片上均设置有一个极耳焊接凸出部,所述正极耳、负极耳分别焊接在所述正极片、负极片的极耳焊接凸出部上;
在所述负极片上,最靠近本负极片的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外边缘转角部为一圆弧过渡部,所述圆弧过渡部与所述负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均相切,所述顶部横边位于所述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底部;
所述圆弧过渡部的顶点低于所述隔膜至少3毫米,
其中所述圆弧过渡部的顶点为:本圆弧过渡部的圆心到所述负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的延长线交点形成的直线与所述圆弧过渡部的交点。
9.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用极片,其特征是,在所述极片上设置有一个极耳焊接凸出部,
在所述极片上,最靠近所述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外边缘转角部为一圆弧过渡部,
在所述极片上,最靠近本极片的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外边缘转角部为一圆弧过渡部,所述圆弧过渡部与所述极片的顶部横边以及纵边均相切,所述顶部横边位于所述极耳焊接凸出部的底部;
所述圆弧过渡部的半径为0.5毫米至20毫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片锂离子电池用极片,其特征是,
所述圆弧过渡部的半径为:10毫米。
CN201110258965.7A 2011-09-02 2011-09-02 极片以及叠片锂离子电池 Active CN1023245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58965.7A CN102324573B (zh) 2011-09-02 2011-09-02 极片以及叠片锂离子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58965.7A CN102324573B (zh) 2011-09-02 2011-09-02 极片以及叠片锂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24573A true CN102324573A (zh) 2012-01-18
CN102324573B CN102324573B (zh) 2014-06-04

Family

ID=45452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58965.7A Active CN102324573B (zh) 2011-09-02 2011-09-02 极片以及叠片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24573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29695A (zh) * 2012-04-20 2012-08-08 山东奚仲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62292A (zh) * 2014-11-19 2015-02-18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二次电池
CN109904538A (zh) * 2019-01-14 2019-06-18 清华大学 锂离子电池及其内部电流分布检测电路
WO2021003679A1 (zh) * 2019-07-09 2021-01-14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阴极片和具有所述阴极片的电极组件
CN115039285A (zh) * 2020-03-17 2022-09-09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4303A (zh) * 2002-03-08 2003-09-24 居永明 可反复充放电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805188A (zh) * 2005-01-14 2006-07-1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极片及含有该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201562709U (zh) * 2009-07-15 2010-08-25 深圳邦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锂电池极片
CN202210556U (zh) * 2011-09-02 2012-05-02 深圳市格瑞普电池有限公司 极片以及叠片锂离子电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4303A (zh) * 2002-03-08 2003-09-24 居永明 可反复充放电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805188A (zh) * 2005-01-14 2006-07-1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极片及含有该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CN201562709U (zh) * 2009-07-15 2010-08-25 深圳邦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锂电池极片
CN202210556U (zh) * 2011-09-02 2012-05-02 深圳市格瑞普电池有限公司 极片以及叠片锂离子电池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29695A (zh) * 2012-04-20 2012-08-08 山东奚仲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62292A (zh) * 2014-11-19 2015-02-18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二次电池
CN104362292B (zh) * 2014-11-19 2017-03-01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二次电池
CN109904538A (zh) * 2019-01-14 2019-06-18 清华大学 锂离子电池及其内部电流分布检测电路
WO2021003679A1 (zh) * 2019-07-09 2021-01-14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阴极片和具有所述阴极片的电极组件
CN115039285A (zh) * 2020-03-17 2022-09-09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24573B (zh) 2014-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415648U (zh) 电芯及电化学储能装置
CN102683752B (zh) 一种叠片式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CN102324573A (zh) 极片以及叠片锂离子电池
CN102983363B (zh) 卷芯、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及制备方法
CN104681878A (zh) 一种卷绕式锂离子电池的制作方法及卷绕式锂离子电池
KR20140131714A (ko) 파우치 필름 포밍 장치
CN102208679A (zh) 卷绕连续叠片式方型锂离子动力电池
JP4655554B2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024990A (zh) 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电芯制作方法
CN202454681U (zh) 高效率锂离子电池
CN201117740Y (zh) 软包装多层叠片结构的锂离子动力电池
CN202210556U (zh) 极片以及叠片锂离子电池
CN103682250B (zh) 一种抗高强振动的锂离子电池极片结构及其焊接方法
CN103022571A (zh) 一种层叠式方形动力锂离子电池
CN105552275A (zh) 一种扣式可充电锂离子电池
CN103066321A (zh) 大容量高倍率型软包磷酸铁锂电池
CN103219524A (zh) 一种叠片锂离子电池正极集流体箔片、正极极片及电池
CN103762387A (zh) 卷绕式聚合物锂电池的制备方法及卷绕式聚合物锂电池
CN203644874U (zh) 锂离子电池极片
CN202103131U (zh) 一种软包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电芯
CN103022553A (zh) 叠片式锂离子电池
CN201741765U (zh) 功率型锂离子电池电芯
CN102332553B (zh) 叠片锂离子电池用极片以及叠片锂离子电池
CN202259540U (zh) 叠片锂离子电池用极片以及叠片锂离子电池
CN204857868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