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93048B - 用于管理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网络设施的无线接入点操作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管理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网络设施的无线接入点操作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93048B
CN102293048B CN201080004981.7A CN201080004981A CN102293048B CN 102293048 B CN102293048 B CN 102293048B CN 201080004981 A CN201080004981 A CN 201080004981A CN 102293048 B CN102293048 B CN 1022930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ess point
wap
wireless access
wireless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498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93048A (zh
Inventor
A·孔特
B·勒克莱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catel Optical Networks Israel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catel Optical Networks Israe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catel Optical Networks Israel Ltd filed Critical Alcatel Optical Networks Israe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930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30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930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30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H04W56/0015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one node acting as a reference for the oth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5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private Base Stations, e.g. femto Base Stations, home Node B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2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access poi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网络设施中,包括针对接入网络设施中的第一和第二无线接入点,用于通过无线接口来与用户设备通信,其中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无线覆盖至少部分地重叠第二无线接入点的无线覆盖,并且其中第一无线接入点适合于在所述接入点未发送导频信号的操作模式中操作,第一接入点在接收期间与第二接入点同步,并且切换到第一接入点未发送导频信号的操作模式。

Description

用于管理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网络设施的无线接入点操作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管理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网络设施的接入点的操作。其特别关于管理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点的待命操作模式。
背景技术
在住宅环境中的宽带接入概念近来的发展已经促成尤其在无线接入领域中出现为了满足这一需要而设计的新解决方案。统称为“毫微微(femto)”或者“住宅网关”的一组近来解决方案特别地向住宅用户接入提供高速无线传输。毫微微解决方案通常提供与第三代无线通信标准或者等效标准兼容,并且在对应无线接入网络的设施内插入的无线接口。这一解决方案的一个例子由符合第三代UMTS(“通用移动电信系统”)标准的如下毫微微接入点提供,这些接入点能够根据用于UMTS系统的空中接口通信规范通过无线接口来与用户设备通信并且具有与UMTS无线接入网络的通信接口。
毫微微接入点通常由如下小规模低功率基站(或者基站路由器)构成,该基站(或者基站路由器)能够根据它关联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蜂窝通信系统)的无线接口规范发射和接收无线信号。由此使得有可能通过提供不仅用于室内覆盖而且用于家庭无线宽带接入的家庭规模无线覆盖的装置来延伸所述系统的无线覆盖。“毫微微”名称一般是指这些接入点在它们形成蜂窝无线通信网络的一部分时生成的无线小区与蜂窝无线通信系统的“传统”基站生成的无线小区的规模相比的小规模。毫微微接入点也借助与诸如ASDL线路或者有线网络接口之类的在住宅环境中可用的接口通常具有相同类型的宽带通信接口连接到它的关联蜂窝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接入网络设施。
由于毫微微接入点尤其旨在家庭用途,所以它们难免需要与包括消费者电子设备的所有电子设备共享从而限制功率消耗。因此期望定义如下待命操作模式,在该待命操作模式中,接入点消耗比在正常操作中更少的功率。这样的模式的特点还在于如下原理,这些原理支配从正常模式向待命模式切换和从待命模式向正常模式切换的管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由此提供一种用于管理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网络设施无线接入点的操作的方法,该接入网络设施包括接入所述接入网络设施中的第一和第二无线接入点,两个无线接入点均能够通过无线接口来与用户设备通信,其中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无线覆盖至少部分地包含于第二无线接入点的无线覆盖中,并且其中第一无线接入点能够在它未发送导频信号的操作模式中操作。第一无线接入点将它的接收与第二无线接入点同步并且切换到它未发送导频信号的操作模式。
正如我们将在下文的一个特定的实施例中看到的那样,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无线覆盖不必基本上完全包含于第二无线接入点的无线覆盖中,尽管并不排除这一情形。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无线接入点在接收随机接入请求信号(例如用户设备向第二接入点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信号)之后离开它未发送导频信号的操作模式。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无线接入点在接收连接设立请求之后离开它未发送导频信号的操作模式,该请求可以例如旨在第二接入点。
最好是,第一无线接入点继续与发起设立请求的设备的连接设立过程。
发起设立请求的用户设备也可以在接收表明第一接入点将继续连接设立过程的消息时放弃与第二无线接入点的连接设立过程。它也可以继续与第一接入点的连接设立过程或者发起与第一接入点的新连接设立过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在向第二无线接入点发送随机请求信号和/或连接设立请求之前识别所述第二接入点。
第一接入点的“待命”操作模式的特征可以由暂停无线信号发送来刻画,这使得有可能明显减少第一无线接入点的功率消耗。这也使得有可能尤其是在若干毫微微无线接入点安装于建筑物中的配置中限制无线接入点小区之间干扰。在这一情形中,第一无线接入点未发送导频信号的操作模式是第一无线接入点未发送任何信号的操作模式,该第一无线接入点能够在这一模式中操作。
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蜂窝无线通信网络的非限制性场合中和如下情形下,其中第一无线接入点包含于家庭或者“毫微微”接入节点内,并且第二无线接入点包含于蜂窝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网络设施的基站内。然而它也可以应用于任何其它类型的服务于一个或者多个宏、微微和/或微小区的蜂窝无线通信网络无线接入点。最后,它也可以应用于以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无线覆盖基本上完全包含于第二接入点的无线覆盖中这样的方式配置的网络和接入点中。这可以特别是当第一接入点包含于毫微微接入节点内并且服务于“毫微微”小区(即小规模的小区,旨在于保证住宅环境中的无线覆盖),并且第二无线接入点包含于服务于一个或者多个“宏”小区的蜂窝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内时的情况。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关于一种能够与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网络设施通信的设备,包括:通过无线接口来与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网络设施的用户设备通信的装置;用于管理操作模式的装置,所属装置被配置成控制向设备未发送任何导频信号的操作模式切换和离开该操作模式;在接收期间与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网络设施的无线接入点同步的装置,所述设备的无线覆盖至少部分地包含于所述无线接入点的无线覆盖内,并且其中所述管理操作模式的装置被配置成在接收期间与所述无线接入点同步之后将设备切换到它未发送导频信号的操作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于管理操作模式的装置被配置成在接收随机接入请求信号之后使设备离开它未发送导频信号的操作模式。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设备还包括用于管理与用户设备的连接设立的装置,并且所述用于管理操作模式的装置被配置成在接收连接设立请求之后使设备离开它未发送导频信号的操作模式。
所述管理与用户设备的连接设立的装置也可以被配置成继续与发起设立请求的设备的连接设立过程。
这一发明设备最好可以集成到如下家庭或者“毫微微”无线接入点中,该无线接入点本身最好可以集成到可以在住宅环境中使用的缩写词表示为CPE(“客户驻地设备”)的设备件中。
本发明最后提出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可以加载到与处理器关联的存储器中,并且包括用于在所述程序由处理器执行时实施如下文限定的方法的指令以及一种其上存储所述程序的数据处理介质。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细节和优点将在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示例的实施例的下文描述中变得清楚:
·图1示出了UMTS系统的架构图;
·图2a和2b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用于接入点离开待命模式的步骤的图;
·图3a和3b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用于接入点离开待命模式的步骤的图;
·图4a和4b是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用于接入点离开待命模式的步骤的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设备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假定在FDD(“频分双工”)模式UMTS蜂窝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网络中包括的毫微微接入点的非限制情况。
图1示出了包含包括毫微微接入点的UMTS型接入网络设施的蜂窝无线通信网络。UMTS是如下无线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的接入网络(称为UTRAN(“UMTS地面无线接入网络”))使用码分多址(CDMA)从而满足发送的符号乘以由称为“码片”的发送速率大于发送的符号的发送速率的样本组成的扩频码。扩频码区分在由载波频率构成的相同发送资源上重叠的不同物理信道PhCH。扩频码的自相关和互相关性质允许接收器分离PhCH并且提取旨在去往它们的符号。
UMTS蜂窝无线通信网络包括如下核心网络(CN)1,该CN包括互连网关,提供电路交换服务的互连网关称为MSC而提供分组交换服务的互连网关称为SGSN。在无线接入网络2(在UMTS的情况下惯称为UTRAN)中,无线网络控制器RNC 3连接到核心网络的交换机。各RNC借助在UMTS规范中称为IuB的接口监视一个或者多个称为节点-B的基站4。节点-B以提供所需无线覆盖这样的方式在地理上分布,并且各节点-B服务于覆盖在其中公众可接入蜂窝服务的区域的一个或者多个无线小区7。
对于在下行(从UTRAN到UE)上处于FDD模式的UMTS,向各基站分配主要扰码,并且通过相互正交的“信道输送(channeling)”信道区分该基站所使用的各种物理信道。对于各PhCH,整个扩频码是基站的“信道输送”和“扰频”码的乘积。包括共享信道和专用信道的不同的物理信道遵循如下帧结构,在该帧结构中,各自为10ms的帧在基站使用的载波频率上相互接连。各帧细分成各自为666μs的15个时间隙(或者“时隙”)。
在下行方向上共享的不同物理信道之中有导频信道(CPICH、“共同导频信道”)、主要控制信道(P-CCPCH、“主要共同控制物理信道”)、辅助控制信道(S-CCPCH、“辅助共同控制物理信道”)、同步信道(SCH、“同步信道”)。同步信道用来搜寻小区并且由两个子信道组成:主要SCH信道和辅助SCH信道。主要SCH信道携带由主要同步代码(PSC)构成的一条同步信息,并且辅助SCH信道携带由一组辅助同步代码(SSC)构成的一条同步信息。
分布于节点-B 4的无线覆盖区域内的毫微微接入点5限定如下小规模无线覆盖区域6,这些覆盖区域如果不是全部则至少几乎全部被包含于由节点-B 4服务于的一个或者多个无线小区中。毫微微接入点5的无线覆盖6相当小(通常为约10m量级)。毫微微接入点5例如可以由打算安装于住宅环境中或者机载无线接入模块(该机载无线接入模块在“网关”设备件内,该“网关”设备件还包括电视信号解码器、WiFi接入、以太网接入、ADSL调制解调器等)中的独立设备件(优选为外形规格少的设备件)构成。在所讨论的非限制性例子中,UTRAN无线接入网络2的毫微微接入点5的无线覆盖也是小规模的小区、例如其尺度使得有可能覆盖住宅家庭。毫微微接入点的小区6(惯称为“毫微微小区”)典型地完全或者几乎完全封闭于节点-B 4的一个或者多个小区7(惯称为“宏小区”)中。
BTS 4和毫微微接入点5能够根据UMTS系统的对应规范在无线通信接口上与也被称为UE(“用户设备”)的移动站8、8a通信。为了这样做,毫微微接入点5包括无线发送模块和无线接收模块。
毫微微接入点5还包括借助IP路由器9通向因特网6的诸如使用DSL接口之类的高速发送线路。这使得有可能将毫微微接入点5的整个网络与UTRAN设施2的其余部分和核心网络1连接。
如在RNC内和在UE内实施的无线资源控制(RRC)协议所管理的,各UE 8、8a可以处于与UTRAN的一个或者多个链接状态(参见3G技术规范TS25.331″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ProtocolSpecification(第7版)″、3GPP(第3代伙伴项目)于2008年9月公布的第7.10.0版、第7章)。在这些状态中的一些状态下,UE处于与无线通信系统的活跃连接,这尤其意味着它可以向基站发送与进行中的通信有关的无线信号。
当UE开机并且在如下的所选小区内,在该所选小区内无与UTRAN的任何进行中的通信时,UE处于待命状态。在3GPP于2001年3月公布的第3.6.0版3G技术规范TS 25.304的第5.2章中描述了初始小区选择和重选过程。在这一待命状态中,在已经选择小区之后,UE接收所选小区基站通过广播信道(BCH)发射的系统信息(参见前述技术规范3G TS 25.331的第8.1.1章)。这一系统信息包括上行方向(从UE到UTRAN)上的接入控制信息以及与物理层上的随机接入过程有关的信息。将在BCH上广播的控制信息由物理信道P-CCPCH携带。
毫微微接入点5能够在所谓待命模式中操作,在该模式中该毫微微接入点5不发射导频信号。可以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毫微微接入点5不再在下行方向上向它的共享物理信道发送任何对应信号。最后,也可以提供毫微微接入点5的无线发送模块在接入点处于待命模式时完全不活跃,从而使得不再发送信号并且尤其是不再发送导频信号。在这三种情形下,位于节点-B 4a的宏小区6和毫微微接入点5a的毫微微小区的覆盖区内的UE 8将不能借助毫微微接入点5接入UTRAN网络2。然而它将由于从节点-B 4a发送的信号(这些信号包括同步信号)中接收的信息而能够接入UTRAN网络2。
毫微微接入点5还包括用于管理操作模式的如下模块,该模块确定如何切换到待命操作模式和如何离开待命操作模式。在切换到待命模式之前,毫微微接入点5a在从如下节点-B 4a接收期间同步,该节点-B 4a是服务于毫微微接入点5a位于其中的覆盖区内的宏小区7的节点B中的一个。在接收期间的这一同步包括从节点-B 4a获取接收参数,以便使毫微微接入点5a能够截获落入它的无线覆盖6内的用户设备所进行的意在节点-B 4a的任何接入请求。在基于UMTS网络的非限制性例子的本说明书的上下文内,可以根据用户设备在它开机时为了搜寻初始小区而实施的三阶段过程3进行同步。在第一阶段中,毫微微接入点5a使用小区7的主要SCH信道的属性以便在时隙级同步。在第二阶段中,毫微微接入点5a使用小区7的辅助SCH信道的属性以便在帧级同步,并且在第三阶段中,毫微微接入点5a使用小区7的CPICH信道的属性以便从其推断它的主要扰码。
毫微微接入点5a使用这一初级扰码以便接入在小区7的P-CCPCH信道上广播的系统信息并且尤其是接入用户设备在建立呼叫时必须使用的共享信道的结构。
为了在待命模式中初始化通信或者更一般地向UTRAN发送信息,UE 8a在称为PRACH(“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共享信道上向所选择的基站发送随机接入请求信号。
这一随机接入过程在介质访问控制层MAC(参见3GPP于2008年9月公布的3G技术规范TS 25.321第7.10.0版的第11.2章)和RRC层的控制下由物理层(参见3G技术规范TS 25.214第5.4.0版第6章)执行。
因此,当UE 8a希望开始通信,或者更一般地向UTRAN 2发送信息时,UE 8a执行向UTRAN 2的随机接入(其由节点-B 4a接收)。在接收到接入授权时,UE 8a根据无线资源控制RRC UMTS协议的规范向节点-B 4a发送连接设立请求。这一连接设立请求由RRC协议的消息(消息RRC-CNX-REQ(macro_id))携带,该RRC协议的特性在前述3G技术规范TS 25.331中有所描述。
当UE 8a在毫微微接入点5a的无线覆盖内时,由于毫微微接入点5a在切换到待命模式之前将它的接收与节点B-4a同步的事实,毫微微接入点5a可以截获UE 8a向UTRAN 2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并且尤其是UE 8a发送的RRC连接设立请求消息RRC-CNX-REQ(macro_id)并且能够回应它。
在第一实施例中,毫微微接入点5a一旦它截获从UE 8a向UTRAN 2发送的随机接入尝试就退出待命模式。一旦截获随机接入请求信号或者当截获连接设立请求消息(任何一个均来自于位于它的无线覆盖区内的用户设备)时就可以退出待命模式。这两种情形构成如下消息的例子,这些消息由毫微微接入点5a接收并且触发它退出待命模式,并且因此被解读为“唤醒”消息。离开待命模式应当包括恢复如下信号/信道的发送,这些信号/信道的发送在施行待命模式时中断。可以恢复毫微微接入点的无线模块的发送,或者在上述其它情况下恢复导频信道或者与它在下行方向上的共享物理信道对应的所有信号的发送。
在一种变体中,毫微微接入点5a在已经检查过这样的唤醒发源于的UE 8a是属于针对该毫微微接入点5a而授权的预定义的用户设备集合的用户设备之一之后未离开待命模式。
图2a例示了根据这一第一实施例的用于退出待命模式的方法的不同步骤。用户设备50向服务于在用户设备被发现的覆盖区域中的宏小区的基站52发送随机接入请求信号(RACH)。即使毫微微接入点51处于待命模式,初始向基站52发送的这一随机接入请求信号也由毫微微接入点51截获。应当注意毫微微接入点51在切换到待命模式之前已经将它的接收与基站52同步。在截获到初始向基站52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信号时,毫微微接入点51退出待命模式(55)。
图2b例示了上述方法的一种变体,其中毫微微接入点仅在截获连接断开请求消息(56)之后才退出待命模式(57)。
在第二实施例中,毫微微接入点5a响应从UE 8a到节点-B 4a的接入请求。在针对本说明书而选择的例子(UMTS系统的例子)中,来自毫微微接入点5a的响应例如可以包括由所述毫微微接入点5a根据RRC协议的规范向所述RRC连接设立请求发送响应消息。CNX-RESP型的这一RRC响应消息恰如RRC连接请求消息一样包含如下小区标识符,该小区标识符在这些境况下可以是与节点-B 4a对应的宏小区7的小区标识符或者与毫微微接入点5a对应的毫微微小区6的小区标识符。
在UE 8a在来自节点-B 4a的对它的接入请求的响应之前接收到来自毫微微接入点5a的响应的情况下,它可以忽略在来自毫微微接入点5a的响应之后到达的来自节点-B 4a的响应。在这一情形下,UE 8a在称为“压缩模式”的模式中操作,它在该模式中监听来自毫微微接入点5a的毫微微小区的信息以及来自节点-B 4a的宏小区的信息。在3GPP于2008年9月公布的规范25.212(参见技术规范3GPPTS 25.212″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FDD)(第7版)″)第7.9.0版的第4.4章中描述了“压缩模式”。
反言之,UE 8a在来自节点-B 4a的对它的接入请求的响应之后接收来自毫微微接入点5a的响应的情况下,它可以忽略在来自节点-B4a的响应之后到达它的来自中心接入点5a的响应。
在这两种情形下,毫微微接入点5a在已经接收到UE 8a初始发送到节点-B 4a的连接设立请求之后离开待命模式。
图3a例示了根据这一第二实施例的用于退出待命模式的方法的不同步骤。用户设备20发送如下连接断开请求消息,该消息除了包含其它内容之外还包含它所在覆盖区内的宏小区的标识符(它也可以是服务于该小区的基站22的标识符)CNX_REQ(macro_id)23。初始要去往基站22的这一连接断开请求消息即使其处于待命模式也由毫微微接入点21截获。应当注意毫微微接入点21在切换到待命模式之前变成接收与基站22同步。在步骤24中,基站22发送对在步骤23期间发送的连接断开请求消息的响应。这一响应消息CNX_RESP(macro_id)除了其它内容之外还包含小区或者基站22的标识符。在步骤25中,基站24的毫微微接入点21发送对在步骤23期间发送的连接断开请求消息的响应。这一CNX_RESP(femto_id)响应消息除了其它内容之外还包含毫微微小区或者毫微微接入点21的标识符。一旦用户设备20已经从毫微微接入点接收到响应,它可以选择通过不继续发送与基站22的连接设立过程有关的消息来放弃该过程(在图3a(26)例示的步骤)。然而,用户设备20确实继续初始时与基站22的连接设立过程,但并非与该相同基站而是与毫微微接入点21。因此在步骤S27中,它向毫微微接入点21发送CNX_COMPLETE(femto_id)连接设立消息(如下消息,该消息不再包含与基站22或者该基站服务于的宏小区之一有关的标识符而是包含与毫微微接入点21有关的标识符)以便确认设立与毫微微接入点21的连接。
在如3b中描述的一种变体中,用户设备20未继续初始时与基站22的连接设立过程而是发起与毫微微接入点21的新连接设立过程。因此在步骤27b期间,它向毫微微接入点21发送CNX_REQ(femto_id)连接设立请求消息。一旦用户设备作为接收对它的与基站22的初始连接请求(23b)的响应消息(25b)的结果而被通知毫微微接入点21已经退出待命模式,这一消息就起动与毫微微接入点的连接设立过程。
也应当注意,假如用户设备20已经接收到对它的初始向基站22寻址的消息的响应,则在接收基站22的对初始连接设置请求消息23的响应之前的时间长度或者甚至从基站22接收响应失败,都对上述过程的其余部分无影响。如果毫微微接入点21在用户设备200发送它的连接设立请求消息23时已经处于待命模式,则这一响应向它通知毫微微接入点21已经离开该待命模式。
在第三实施例中考虑与毫微微接入点5a关联的UE的集合,缩写为{UEi}。它例如可以是毫微微接入点5a的授权用户的集合的用户设备,意味着被允许使用毫微微接入点5a的那些用户设备。这一授权可以是持久的,或者暂时的以便服务于一次性的需要。用户设备{UEi}具有毫微微接入点5a的标识符和由节点-B 4a服务于的宏小区7(毫微微接入点5a位于其覆盖区内)的标识符。例如在住宅用途(其中用户已经购买或者租赁毫微微接入点5a用于他的或者她的家庭)的情况下,他的或者她的用户设备UEk 8a具有毫微微接入点5a的标识符(id_Femto_5a)和由节点-B 4a服务的宏小区7的标识符(id_Cell_Macro_NodeB4a)。
用户设备UEk 8a使用在基站(它位于该基站的无线覆盖区内)广播的导频信道上接收的包括宏小区标识符的数据以便比较广播的小区标识符与“它的”宏小区7的标识符(id_Cell_Macro_NodeB4a)。
一旦它识别宏小区(它位于该宏小区的覆盖区内)是“它的”宏小区(意味着与它关联的毫微微接入点5a位于该宏小区的覆盖区内的宏小区7)并且它未从所述毫微微接入点5a接收导频信号,它就可以向服务于“它的”宏小区7的节点-B 4a发送随机接入请求信号(如果允许随机接入则可能之后有连接设立消息)。如果这一消息由毫微微接入点5a截获,则将根据上述方法在它的不同变体中充当用于毫微微接入点5a的待命模式退出请求消息。
在图4中例示了这一过程。在第一步骤30中,用户设备进行测试以便断定宏小区(它位于该宏小区的覆盖区内)确实是“它的”自有宏小区。这一任务可以包括在宏小区(它位于该宏小区的覆盖区内)的标识符“current_cell_id”与它的宏小区的小区标识符“home_macro_id”之间的比较。如果先前步骤为肯定(意味着如果用户设备识别它在“它的”宏小区的无线覆盖区内)则进行下一步骤31。否则例如周期性地重复先前测试。在步骤31期间,用户设备测试“它的”毫微微接入点的导频信号的存在。如果它接收该点的导频信号,则这意味着它未处于待命模式。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则没有理由继续使毫微微接入点从待命模式离开的过程(步骤32)。否则,用户设备可以在处于待命模式的它的毫微微接入点的覆盖区内,或者它可以在可以处于或者可以未处于待命模式的它的毫微微接入点的无线覆盖区以外。在步骤33期间,它向“它的”宏小区发送连接设立请求消息。在步骤34期间,它继而测试“它的”毫微微接入点是否正在接收。如果该毫微微接入点响应(步骤35),则用户设备可以例如根据上文描述的过程之一执行设立与它的毫微微接入点的连接。在从毫微微接入点无响应的情况下(步骤36),用户设备可以继续与“它的”宏小区的连接设立过程。
在步骤33期间,用户设备UEk也可以在一种变体中向“它的”毫微微接入点而不向服务于“它的”宏小区的节点-B发送连接设立请求。
图4b例示了上述方法的一种变体,其中步骤30a、31a和32a与步骤30、31和32相同。在步骤33a期间,用户设备向“它的”宏小区发送随机接入请求信号。在步骤34期间,它继而测试“它的”毫微微接入点是否存在。如果该毫微微接入点已经退出待命模式,则它发送包括它的同步信号和它的导频信号的所有控制信号,从而让用户设备能够检测它是否处于待命模式。在这一情形下(步骤35a),用户设备可以例如根据上述过程之一进行设立与它的毫微微接入点的连接。在从毫微微接入点无响应的情况下(步骤36a),用户设备可以开始与“它的”宏小区的连接设立过程。
应当注意上述让用户设备能够识别宏小区(它位于该宏小区的无线覆盖区内)以便确定该宏小区是否对应于预定小区的过程还可以有利地包括用于认证该预定小区的过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图5示意地描述了本发明设备的一个示例的实施例。设备40包括网络接口(TCP/IP)41(它通过该网络接口来与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网络设施通信)、无线模块42和处理模块44。控制器45监视设备40的操作并且特别是无线模块42和处理模块44的操作以及通过外部接口41的数据交换。无线模块42也通过双工器47连接到天线装置43,用于通过空中接口来与用户设备(UE)通信。无线模块42包括如下无线级,该无线级接收由整个天线装置43捕获的无线信号并且将它们转变成更低频率。继而向无线模块42的接收模块(在图中未描述)发送接收的信号,以便以本身已知的方式来对待(重新格式化滤波和模数转换)。连接到无线模块42的模块44处理来自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网络的无线接入点广播信道的解码信息,这使它有可能在接收期间将设备40与所述设施的无线接入点同步。
设备40还包括通过双工器47和天线装置43操作的无线信号发送模块46。控制器监视该发送模块46的操作。待命模式管理模块48同时监视向待命模式切换和离开所述模式。当触发向待命模式切换的过程时,模块48经由控制器45命令模块42和44使设备40在接收期间与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网络设施的无线接入点同步。一旦已经执行在接收期间的同步,模块48就经由控制器45命令发送模块46中断导频信号的发送或者中断该模块的操作并且至少暂时停止所有发送。

Claims (13)

1.一种用于管理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网络设施无线接入点的操作的方法,所述接入网络设施包括接入所述接入网络设施中的第一和第二无线接入点,两个无线接入点均能够通过无线接口来与用户设备通信,其中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无线覆盖至少部分地包含于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的无线覆盖中,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能够在它未发送导频信号的操作模式中操作,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将它的接收与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同步;
·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切换到它未发送导频信号的所述操作模式;以及
·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在接收到由用户设备发往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的随机接入请求信号之后,或者在接收到发往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的连接设立请求之后,离开它未发送导频信号的所述操作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继续与发起所述设立请求的所述设备的所述连接设立过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发起所述设立请求的所述用户设备在接收表明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将继续所述连接设立过程的消息时放弃与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的所述连接设立过程。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中发起所述设立请求的所述设备继续与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所述连接设立过程。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中发起所述设立请求的所述设备发起与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新连接设立过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用户设备在向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发送随机请求信号和/或连接设立请求之前识别该第二无线接入点。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未发送导频信号的所述操作模式是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未发送任何信号的操作模式,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能够在这一模式中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通信网络是蜂窝型,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包含于家庭或者“毫微微”接入节点内,而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包含于所述蜂窝无线通信网络的所述接入网络设施的基站内。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无线接入点的无线覆盖区基本上完全包含于所述第二无线接入点的无线覆盖内。
10.一种能够与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网络设施通信的设备,包括:
-通过无线接口来与无线通信网络的所述接入网络设施的用户设备通信的装置,
-用于管理操作模式的装置,其被配置成控制向所述设备未发送任何导频信号的操作模式切换和离开所述操作模式,
-在接收期间与无线通信网络的所述接入网络设施的无线接入点同步的装置,所述设备的无线覆盖至少部分地包含于所述无线接入点的所述无线覆盖中,并且其中所述管理操作模式的装置被配置成在接收期间与所述无线接入点同步之后将所述设备切换到它未发送导频信号的操作模式,
所述用于管理操作模式的装置被配置成在接收到由用户设备发往所述无线接入点的随机接入请求信号之后,或者在接收到发往所述无线接入点的连接设立请求之后,使所述设备离开它未发送导频信号的所述操作模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中还包括用于管理与用户设备的连接设立的装置,所述管理与用户设备的连接设立的装置被配置成继续与发起所述设立请求的所述设备的所述连接设立过程。
12.一种家庭或者“毫微微”型无线接入点,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0至11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设备。
13.一种CPE设备,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接入点。
CN201080004981.7A 2009-01-20 2010-01-19 用于管理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网络设施的无线接入点操作的方法 Active CN1022930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0950329 2009-01-20
FR0950329 2009-01-20
PCT/FR2010/050081 WO2010084282A1 (fr) 2009-01-20 2010-01-19 Procede de gestion du fonctionnement d'un point d'acces radio d'une infrastructure de reseau d'acces d'un reseau de radiocommunicat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93048A CN102293048A (zh) 2011-12-21
CN102293048B true CN102293048B (zh) 2015-07-29

Family

ID=40934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4981.7A Active CN102293048B (zh) 2009-01-20 2010-01-19 用于管理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网络设施的无线接入点操作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00909B2 (zh)
EP (1) EP2389783B1 (zh)
JP (1) JP5319786B2 (zh)
CN (1) CN102293048B (zh)
WO (1) WO20100842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018211D0 (en) 2010-10-28 2010-12-15 Vodafone Ip Licensing Ltd Smart cell activation
WO2013037842A1 (en) 2011-09-13 2013-03-21 Koninklijke Kpn N.V. Session setup in an energy-efficient cellular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S9603087B2 (en) * 2011-10-18 2017-03-21 Broadcom Corporation Green femtocells and methods of implementing the same
US20140315549A1 (en) 2011-11-08 2014-10-23 Koninklijke Kpn N.V. Distribution Of System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Acc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S9113412B2 (en) 2011-12-12 2015-08-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 power node dormant state
EP2826274B1 (en) * 2012-03-15 2018-11-07 Provenance Asset Group LLC Updating of coverage area representations based on negative hits
CN105009475B (zh) 2012-12-13 2019-0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考虑到用户设备(ue)移动性的用于准入控制和资源可用性预测的方法和系统
CN104885484B (zh) 2012-12-14 2019-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使用抽象网络资源需求的服务提供
US9426075B2 (en) 2013-03-12 2016-08-2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to represent the impact of load variation on service outage over multiple links
EP3020231B1 (en) 2013-07-11 2020-03-11 Koninklijke KPN N.V. Improved session setup in an energy-efficient cellular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S9320058B1 (en) * 2014-04-22 2016-04-19 Sprint Spectrum L.P. Use of speci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instances for access request interception and forwarding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9775A (zh) * 2003-12-19 2007-06-27 英特尔公司 使用时隙资源管理的基站干扰控制
CN101044768A (zh) * 2004-07-12 2007-09-26 美商内数位科技公司 无线区域网络中邻近扫描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97925A1 (en) 2003-02-24 2005-11-23 Swisscom AG Reduction of electrosmog in wireless local networks
ATE486480T1 (de) 2004-02-06 2010-11-15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System und verfahren für einen hibernationsmodus für barkeneinrichtungen
JP2006174153A (ja) 2004-12-16 2006-06-29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自営基地局装置、携帯端末、それらを含んだ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7756548B2 (en) * 2005-09-19 2010-07-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that uses a multi-mode base station
WO2007136435A2 (en) * 2006-02-06 2007-11-29 Olympu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Of America, Inc. Power management
JP2007274208A (ja) 2006-03-30 2007-10-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源制御方法ならびにそれを利用した制御装置および端末装置
US7941144B2 (en) * 2006-05-19 2011-05-1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ccess control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890402B1 (en) * 2006-08-14 2018-10-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relay service in multi-hop relay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90023448A1 (en) * 2007-02-21 2009-01-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system handover
WO2009014764A1 (en) * 2007-07-25 2009-01-29 Teenay Wireless, Inc. A multi-tier backhaul network system with traffic differentiation and advanced processing capabilities and methods therefor
GB0715560D0 (en) * 2007-08-10 2007-09-19 Nortel Networks Ltd Sub banded frequency arrangement for femtocells
US8200233B2 (en) * 2007-09-21 2012-06-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cell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a broad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374163B2 (en) * 2007-11-09 2013-02-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nchronization of wireless nodes
US9253653B2 (en) * 2007-11-09 2016-02-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cess point configuration based on received access point signals
US8417213B2 (en) * 2008-04-06 2013-04-09 Lg Electronics Inc. Emergency communications support method
US8374159B2 (en) * 2008-05-21 2013-02-12 Microsoft Corporation Wireless network host in silent mode
US9585069B2 (en) * 2008-06-19 2017-02-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cess terminal assisted node identifier confusion resolution
US8494572B2 (en) * 2008-06-24 2013-07-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control of first data transmission in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of F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00067422A1 (en) * 2008-09-12 2010-03-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 sleep mode in a wireless device
KR101527977B1 (ko) * 2008-10-27 2015-06-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기의 동작 방법
US8391252B2 (en) * 2008-10-31 2013-03-05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to support multiple radio-access technologies
US8229434B2 (en) * 2008-11-10 2012-07-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Using mobility statistics to enhance telecommunications handover
WO2010071347A2 (en) * 2008-12-15 2010-06-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saving power of a femto base station using sleep period synchronization
US8996005B2 (en) * 2009-01-23 2015-03-31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handling cell change and related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9775A (zh) * 2003-12-19 2007-06-27 英特尔公司 使用时隙资源管理的基站干扰控制
CN101044768A (zh) * 2004-07-12 2007-09-26 美商内数位科技公司 无线区域网络中邻近扫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84282A9 (fr) 2011-10-20
JP2012516098A (ja) 2012-07-12
US9100909B2 (en) 2015-08-04
CN102293048A (zh) 2011-12-21
JP5319786B2 (ja) 2013-10-16
WO2010084282A1 (fr) 2010-07-29
US20120115467A1 (en) 2012-05-10
EP2389783A1 (fr) 2011-11-30
EP2389783B1 (fr) 2013-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93048B (zh) 用于管理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入网络设施的无线接入点操作的方法
EP2468062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adio link failure recovery
KR101227050B1 (ko) 액세스 포인트 기지국상에 캠프된 액세스 단말들의 핸들링을 용이하게 하기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US10142815B2 (en)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305112B1 (ko) 펨토 셀 동기화 및 파일럿 탐색 방법
KR101227793B1 (ko) 단말과 네트워크간 무선 접속 설정 변경 방법
CN1839569B (zh) 管理对随机接入通信网的接入的方法
CN102318394B (zh) 可重新配置的家庭基站
TW201419894A (zh) 共存無線系統之間的系統間撥叫切換
KR20120024778A (ko) 멀티 캐리어 시스템 선택
CN107211477A (zh) 网络接入的恢复
JP2011501559A (ja) 小さなセルの無線基地局を構成設定する方法
JP6064034B2 (ja) 基地局標準リリースモデル処理方法及び装置、端末、基地局
CN103491588A (zh) 用于执行信号接收质量测量的移动通信装置、方法以及用于确定由移动通信装置进行的移动的方法
EP297587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 time interval for an access node for radio signal measurements
CN102550102B (zh) 用于检查小区中移动设备的存在的方法和蜂窝基站
WO2014024123A1 (en) Fast cell reselection
WO2009152747A1 (zh) 一种切换的触发方法、系统和装置
EP2392168B1 (en) Handling synchronization in an uncoordinated deployment
EP2451219B1 (en) Interrogation unit
GB2472463A (en) A femtocell access point is disabled when inactive for a time longer than the determined time between location or routing area update requests
Yamada et al. W-CDMA/LTE dual-mode Ultra-compact Base Station (Xi Femtocel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