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57755A - 合作通信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合作通信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57755A
CN102257755A CN200980145731.2A CN200980145731A CN102257755A CN 102257755 A CN102257755 A CN 102257755A CN 200980145731 A CN200980145731 A CN 200980145731A CN 102257755 A CN102257755 A CN 1022577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ssage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or
space
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4573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泳泓
孙素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Singapore
Original Assignee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Singapor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Singapore filed Critical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Singapore
Publication of CN1022577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577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6Co-operative diversity, e.g. using fixed or mobile stations as r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H04L1/0618Space-time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92Adapting at the relay station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for supporting cooperative relaying, i.e. 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data via direct - and relay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7R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文揭露了一种无线通信网络(100)的合作通信方法以及执行该方法的装置。在所描述的实施例中,网络(100)包括第一通信装置(102)和第二通信装置(104),各个通信装置(102、104)与各自的使用者相关联并被配置为与共同基站(130)通信。合作通信方法包含第一通信装置(102)传送第一消息给第二通信装置(104),用以作为传送至基站(130)的第一路由消息;并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104)的第二消息,用以作为传送至基站(130)的第二路由消息。以此方式,在基站(130)处传送能够实现分集增益。

Description

合作通信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别地但非排它地在一组使用者及一个基站的间的合作通信方法。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被配置用以执行该方法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典型的无线通信网络中,存在被配置为与一共同目的地(诸如基站)通信的多个移动通信装置。如果移动通信装置具有单天线,则多址访问的选择是利用时分多址访问(TDMA),其中每个移动通信装置在不同的时隙传送数据给基站。这一方案的缺点在于,在目的地接收到的信号可能深度衰减且未提供分集(diversity)以可靠地恢复传送的信号。
已提出方案来实现分集,但是此类方案采用的是实际上并不合适的平坦衰减信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现有技术的多个问题中的至少一个问题和/或提供给公众有用的选择的合作通信方法及装置。
概括地,本发明提出利用使用者或通信装置来彼此合作以使得传送信号可在目的地被可靠地恢复。
在本发明的第一特定表现型态中,提供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通信方法,该网络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及第二通信装置,各通信装置与各自的使用者相关联并被配置为与共同目的地通信,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第一通信装置,传送第一消息给第二通信装置以作为传送至共同目的地的第一路由消息;并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消息以作为传送至共同目的地的第二路由消息。
在此说明书中,术语“使用者”及“通信装置”可交替地使用来指与使用者相关联的通信装置。此通信装置例如可以是蜂窝式系统的移动设备。
如果提供全双工,第一消息至第二通信装置的传送与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消息在同一时隙中完成。作为替代,在半双工中,第一消息传送至第二通信装置与自第二通信装置接收第二消息可在不同时隙中完成。
较佳地,本方法可包含以下步骤:丢弃来自接收到的第二消息的第一填充;对接收到的第二消息执行复数共轭;对接收到的第二消息重新排序;并将第二填充插入至接收到的第二消息以形成供传送至共同目的地的第二路由消息。所述丢弃步骤、执行复数共轭步骤、重新排序步骤及插入步骤可在不同于传送第一消息的时隙的时隙内执行。
第一填充和/或第二填充可包括循环前缀。
本方法可进一步包含在来自第二消息的第一填充后对第二消息进行解码的步骤。本方法也可包含放大第二消息的步骤。以此方式,可使用放大因子来放大该第二消息。
较佳地,该方法可进一步包含对第二消息变号和/或将第二消息自频域转换成时域的步骤。这可通过IDFT操作。
有利地,使用OFDM调制来传送第二路由消息。作为替代,可使用单载波-循环前缀调制来传送第二路由消息。
本方法可进一步包含的步骤为:第二通信装置,接收第一消息以传送至目的地。本方法接着可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第二通信装置,丢弃来自接收到的第一消息的第一填充;对接收到的第一消息执行复数共轭;对接收到的第一消息重新排序;并将第二填充插入至接收到的第一消息以形成供传送至共同目的地的第一路由消息。所述丢弃步骤、执行复数共轭步骤、重新排序步骤及插入步骤可在不同于接收第一消息的时隙的时隙内执行。
较佳地,本方法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共同目的地,接收直接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一消息,接收直接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消息;并对接收到的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与第一路由消息和第二路由消息进行解码。
作为第一结合方案,所述解码可包含以下步骤:将接收到的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自时域转换为频域;并通过线性结合该频域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获得第一结合序列。该方法可进一步包含通过线性结合第一结合序列及第一路由消息和第二路由消息来获得第二结合序列。
作为第二及第三结合方案,所述解码可能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将第一路由消息和第二路由消息自时域转换为频域;且其中第一结合序列包括线性结合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以及第一路由消息和第二路由消息的频域。
作为一种形式的全双工操作,所述解码可包含以下步骤:将接收到的第一消息及第一路由消息和第二路由消息自时域转换为频域;并通过线性结合频域第一消息及第一路由消息和第二路由消息来获得第一结合序列。
第一、第二及第三结合方案可进一步包含:通过限制序列来划分第一结合序列及第二结合序列,该限制序列表现第一通信装置与共同目的地之间的第一传送路径及第二通信装置与目的地的间的第二传送路径的特征。
限制序列可通过将表现第一传送路径特征的第一信道参数与表现第二传送路径特征的第二信道参数结合来获得。
本方法也可包含以下步骤:在解码步骤之前,共同目的地丢弃来自接收到的第一消息的第一填充;丢弃来自第一路由消息的第二填充。
可以设想的是,本方法可进一步包含下述步骤:第一通信装置传送第二路由消息给网络的第三通信装置,且第三通信装置中继第二路由消息给目的地。还可设想的是,本方法可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第二通信装置传送第一路由消息给网络的第四通信装置,及第四通信装置中继第一路由消息给目的地。
可用训练方案来获得针对上面提到所述方法的某些参数。在获得某些参数的示范训练方案中,本方法可进一步包含,在对接收到的第一消息和第二消进行解码之前,共同目的地基于第一通信装置所传送的主训练信号来估计第一信道参数。
训练信号也可用来估计通信装置的参数。例如,本方法可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在传送第一消之前,第一通信装置传送辅助训练信号给第二通信装置,并基于训练信号来获得装置间信道参数,所述装置间信道参数表现第一及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装置间传送路径特征;且将该装置间信道参数传送给共同目的地。
自通信装置传送至第二通信装置的辅助训练信号可选择性地包含第一训练信号及重复的第一训练信号。
用来在通信装置执行估计的辅助训练信号也可与用来在共同目的地执行估计的主训练信号相同。在这一情况中,辅助训练信号是主训练信号。
用以放大信号的放大因子也可在共同目的地被估计以供解码放大信号。因此,本方法可进一步包含第二通信装置将辅助信号重传送至共同目的地,共同目的地基于辅助信号来估计用以对放大的第二消息进行解码的放大因子。
传送装置间信道参数可包含传送该装置间信道参数的共轭复数。此外,该传送也可包含传送对装置间信道参数的共轭复数的变号。
第二路由消息可包含在第一信号间隔中的第一路由训练信号;及在第二信号间隔中的第二路由训练信号,该第二路由训练信号是对第一路由训练信号的变号。以此方式,训练序列可在不同的时间间隔中被中继。
在本发明的第二特定表现型态中,提供无线通信网络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通信方法,该网络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及第二通信装置,各通信装置与各自的使用者相关联并被配置为与共同目的地通信,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共同目的地,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路由消息,该第一路由消息包括第一通信装置传送的第一消息;
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路由消息,该第二路由消息包括第二通信装置传送的第二消息;以及
接收分别直接来自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
所述无线通信网络可以是蜂窝式网络。所述通信装置可以是移动通信装置。在此层面,这实际上形成本发明的第三特定表现型态,其中提供一种被配置为与无线通信网络中的第二通信装置进行空间-时间编码合作通信的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及第二通信装置与各自的使用者相关联并被配置为与共同目的地通信,该通信装置进一步被配置为将第一消息传送至第二通信装置供传送至共同目的地;并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消息供传送至共同目的地。
如果提供全双工,该通信装置可被配置为将第一消息传送至第二通信装置,并在同一时隙内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消息。
通信装置可被配置在半双工,且该通信装置可被配置为将第一消息传送至二通信装置并在不同时隙中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消息。
可通过集成电路来执行前文讨论的所述方法且这形成本发明的第四特定表现型态,其中提供一种用于通信装置的集成电路(IC),其被配置为与无线通信网络中第二通信装置进行空间-时间编码合作通信,该通信装置及第二通信装置与各自的使用者相关联并被配置为与共同目的地通信,该IC包含:处理单元,其被配置为将第一消息传送至第二通信装置以供传送至共同目的地;并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消息以供传送至共同目的地。
还可以设想本发明的第五特定表现型态,其中提供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基站的集成电路(IC),该无线通信网络包括被配置为进行空间-时间编码合作通信的第一通信装置及第二通信装置,各通信装置与各自的使用者相关联并被配置为与该基站通信,该IC包括:
处理器,其被配置为用以:
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路由消息,该第一路由消息包括第一通信装置传送的第一消息;
接收来自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安排消息,该第二路由消息包括第二通信装置传送的第二消息;并
接收分别直接来自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
该第五表现型态的IC可被配置为用以执行第一结合方案且该IC可进一步被配置为:将接收到的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自时域转换为频域;并通过线性结合频域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来获得第一结合序列。该IC也可进一步被配置为通过结合第一结合序列与第一路由消息和第二路由消息来获得第二结合序列。
该IC可被配置为执行其它结合方案,其中该IC可被配置为将第一路由消息和第二路由消息自时域转换为频域;及其中第一结合序列包括线性结合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以及第一路由消息和第二路由消息的频域。
处理单元可进一步被配置为将接收到的第一消息及第一路由消息与第二路由消息自时域转换为频域;并通过线性结合第一消息及第一路由消息与第二路由消息的频域来获得第一结合序列。
该IC可进一步被配置为通过限制序列来划分第一结合序列或第二结合序列,该限制序列表现第一通信装置与共同目的地之间的第一传送路径及第二通信装置与目的地之间的第二传送路径的特征。
可通过结合表现第一传送路径特征的第一信道参数与表现第二传送路径特征的第二信道参数来获得限制序列。
第五表现型态的IC可用在基站或其它目的地或被配置为此类应用的中继设备中。再者,基站及通信装置可用在无线通信网络中。
如在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所提出的通信可提供的优点有:在通信上行链路中提供空间及时间分集,且可选择地允许实施空间-时间编码方案。亦可增加在目的地或基站的信号可靠性。
显而易见的是,针对特定层面/表现型态所予以描述的特征也可适用于其它层面/表现型态。
从所描述的实施例中可明白的是,本方法及设备也可额外地具有以下该等优点:
-消除多使用者干扰(MUI)。
-消除符号间的干扰(ISI)。
-在每个通信装置处仅需要一个天线。
-仅使用一个天线来实现空间-时间编码。
-不受频率选择衰减影响。
-在每个通信装置处仅需要简单、低复杂度的处理。
-在目的地使用低复杂度的结合方案。
-可在半-双工条件下操作。
-不必补偿相加噪声。
所描述的实施例也具有下述优点:在合作传送期间,时隙可被管线化。这将允许传送多重正交频分多路复用(OFDM)区块、单载波循环前缀(SCCP)区块或具有零值填充的单载波(SCZP)区块。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将描述仅作为范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其中:
图1是依据示范实施例的包含一组使用者及一个基站的无线通信网络的示意图;
图2是描述在图1的无线通信网络中实施合作空间-时间编码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3(a)是说明使用在图2的合作空间-时间编码中的信道估计方案的流程图。
图3(b)是说明图3(a)的信道估计方案的变型的流程图;
图4(a)是说明基于图1的两个使用者与一基站之间的半双工OFDM在不同时隙的通信的时间框图;
图4(b)是说明基于图1的两个使用者与一个基站之间的半双工SCCP或SCZP在不同时隙的通信的时间框图;
图5(a)是说明基于图1的两个使用者与一个基站之间的全双工OFDM在不同时隙的通信的时间框图;
图5(b)是说明基于图1的两个使用者与一个基站之间的全双工OFDM在不同时隙的通信的时间框图;
图6是描述在图2的基站处的总信号结合方案的流程图;
图7(a)是当使用BPSK调制且γ为10dB时基于图6的信号结合方案在基站恢复的信号的平均符号误差率(SER)的图;
图7(b)是当使用4QAM调制且γ为10dB时基于图6的信号结合方案在基站恢复的信号的平均SER的图;
图7(c)是当使用BPSK调制且γ为20dB时基于图6的信号结合方案在基站恢复的信号的平均SER的图;
图7(d)是当使用4QAM调制且γ为20dB时基于图6的信号结合方案在基站恢复的信号的平均SER的图;
图7(e)是当使用16QAM调制且γ为20dB时基于图6的信号结合方案在基站恢复的信号的平均SER的图;
图7(f)是当使用4QAM调制、γ为20dB且信道估计正规化均方差(NMSE)为-20dB时基于图6的信号结合方案在基站恢复的信号的平均SER的图;
图7(g)是当使用4QAM调制、γ为20dB且信道估计NMSE为-30dB时基于图6的信号结合方案在基站恢复的信号的平均SER的图;及
图7(h)是当使用4QAM调制、γ为20dB且信道估计NMSE为-40dB时基于图6的信号结合方案在基站恢复的信号的平均SER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显示了无线通信网络100,且在此实施例中,该网络是蜂窝式网络。网络100包括有P个使用者102、104....110的组120(其中P是使用者的任何数量)及基站130。在此实施例中,所有的使用者102、104....110在同一组120中,共享相同的频带且每个使用者具有用于传送或接收的单天线。因此,TDMA被使用者102、104....110用于基站130的多址访问。然而,这样的多址访问方案不是理想的,因为它不实现分集且信号可靠性欠佳。
每个使用者102、104....110是与使用者相关联的移动通信装置,并且移动通信装置的范例可包括在该网络100中运行的移动电话、笔记本型计算机、GPS(全球定位系统)等。
为了实现分集,提出,当与该基站130通信时使用者合作来增加他们的信号可靠性,并且更具体地,使用合作空间-时间编码。为了便于公开,尽管有技能的收件人将明白的是本发明可延伸为P>2,但是本实施例将使用P=2的值(即基于使用者1(102)及使用者2(104))来进行描述。
使用者102、104可使用OFDM、单载波循环前缀(SCCP)或具有零值填充的单载波(SCZP)作为该调制技术。OFDM、SCCP或SCZP的使用消除了符号间的干扰(ISI),并进而产生更健壮的架构阻止频率选择衰减。
图2是显示网络100中在使用者102、104与基站130之间实施合作空间-时间编码的方法的流程图。
在步骤410,执行测距以校准使用者102、104的OFDM或SCCP信号。测距判定使用者离基站的距离。使用者102、104与基站频率同步,致使使用者与基站使用相同的频率。这也将减轻随后频率同步的负担。
在步骤420,执行信道估计。信道估计的目的是估计使用者102、104之间的传送信道(装置间信道)112a、112b、使用者102、104与基站130之间的传送信道114、116的信道状态信息。也估计在步骤430的合作传送期间所使用的功率放大器因子α及β。接着在步骤440在基站130处使用该估计的信道状态信息及该功率放大器因子来结合接收到的信号。可使用将在后面讨论的训练方案1至训练方案3中的任一方案来获取信道估计。
在430,合作传送在半双工模式或全双工模式中发生。在合作传送期间,使用者102、104合作将数据传送到基站130。
在440,使用在420判定的信道状态信息来结合在基站139处接收到的信号。可使用将在后面讨论的结合方案1至结合方案4中的任一结合方案来实施信号结合。所使用的结合方案的选择独立于训练方案的选择;结合方案1至结合方案4中的任一结合方案可与训练方案1至训练方案3中的任一训练方案一起使用。
信道估计(步骤420)
现在将详细描述三个训练方案以获取信道估计。应该明白的是,训练方案及信道估计并不受所使用的调制技术限制,且可使用OFDM、SCCP或SCZP调制。训练方案使用半双工模式传送,但是有技能的读者将了解,方案也同样适用于全双工模式传送。
使用参数g1(l)来表示自使用者1至使用者2的信道112a的信道状态信息,并使用参数g2(l)来表示自使用者2至使用者1的信道112b的信道状态信息。在使用者1与使用者2之间的信道是互反的情况下,即自使用者1至使用者2的信道112a的特性类似于自使用者2至使用者1的信道112b的特性,使用参数g(l),l=0,1...,L来表示使用者1与使用者2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使用参数h1(l),l=0,1...,L1来表示自使用者1至基站130的信道114的信道状态信息,并使用参数h2(l),l=0,1...,L2来表示自使用者2至基站130的信道116的信道状态信息。
用G1(n)、G2(n)、G(n)、H1(n)及H2(n)表示与时域参数g1(l)、g2(l)、g(l)、h1(l)及h1(l)相当的频域信道向量,以使得
G(n)=[G(0),G(1),...,G(N-1)]T
G1(n)=[G1(0),G1(1),...,G1(N-1)]T
G2(n)=[G2(0),G2(1),...,G2(N-1)]T
H1(n)=[H1(0),H1(1),...,H1(N-1)]T
H2(n)=[H2(0),H2(1),...,H2(N-1)]T
训练方案1
图3(a)是描述训练方案1的大体步骤的框图。
在502,使用者1在第一时隙期间传送训练信号(用ST表示),及使用者2在第二时隙期间传送该训练信号ST。使用的该训练信号可类似于在现有技术中习知的常规的非合作OFDM、SCCP或SCZP系统的信号。
在504,使用者2在第一时隙期间接收使用者1传送的训练信号。进而估计表现自使用者1至使用者2的装置间信道112a的特征的参数G1(n)。使用者1在第二时隙期间也可以可选择地接收使用者2传送的训练信号,并估计表现自使用者2至使用者1的装置间信道的特征的信道参数G2(n)。
假定,使用者102、104之间的信道112a、112b是互反的。因此,可假定G(n)=G1(n)=G2(n)。
在506,基站130在第一时隙期间接收使用者1传送的训练信号,并在第二时隙期间接收使用者2传送的训练信号。基站使用训练信号来估计信道参数H1(n)及H2(n)。
替代实施例在对H1(n)及H2(n)的估计中可利用与估计G(n)的训练信号不同的训练信号。在这一情况中,在502中使用者1及使用者2在除第一时隙及第二时隙以外的时隙中各自传送一个或多个额外的训练信号。在506中,随后基站130将接收额外的训练信号,并且可使用额外的训练信号来估计H1(n)及H2(n)。
可使用在现有技术中习知的适当的信道估计技术来执行对在504中信道参数G1(n)、G2(n)和/或G(n)的估计及506中信道参数H1(n)和/或H2(n)的估计。
在508,使用者1和/或使用者2传送包含信道参数G(n)的数据包给基站130。为了增加在基站恢复的G(n)的可靠性,可使用空间-时间编码,例如在使用者1传送在[G G*]序列中的数据包而使用者2传送在[G -G*]序列中的数据包的情况下。G表示包含信道参数G(n)的数据包,而G*表示G的共轭复数。
在510,使用者1及使用者2对在第二时隙期间接收到的信号反向并执行共轭复数。接着分别在使用者1及使用者2处应用功率放大器因子β及-α,因而致使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01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02
接着使用者1及使用者2分别但同时执行[T1 T1]及[T2 -T2]形式的重传送。T1及T2分别表示第二时隙期间在使用者1及使用者2处接收到的训练信号的重传送,并且-T2表示T2的子式(即,换言之,-T2表示对T2变号)。贯穿第三及第四连续时隙进行传送。
在基站130接收训练信号。在第三时隙中,在基站处接收到的信号是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11
在第四时隙中,在基站处接收到的信号是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12
ST表示在频域中的训练信号。忽略在接收到的信号中的相加噪声,由于参数G(n)、H1(n)及H2(n)已知,可获得α及β。
训练方案2
参考图3(a),现在将予以描述第二训练方案,训练方案2。
在502,使用者1在第一时隙期间传送训练信号(用ST表示),并且使用者2在第二时隙期间传送训练信号ST。在502,使用者1在第一时隙期间连续地传送两个训练信号(即,[ST ST])。两个训练信号的连续传送可具有较高可靠性的优点。使用者2接着也在第二时隙期间传送两个训练信号。
在504,使用者2在第一时隙期间接收使用者1传送的训练信号。进而估计表现自使用者1至使用者2的装置间信道112a为特征的参数G1(n)。使用者1在第二时隙期间也可以可选择地接收使用者2传送的该训练信号,并估计表现自使用者2至使用者1的装置间信道的特征的信道参数G2(n)。
假定,使用者102、104之间的信道112a、112b是互反的。因此,可假定G(n)=G1(n)=G2(n)。
在506,基站130在第一时隙期间接收使用者1传送的该训练信号,并在第二时隙期间接收使用者2传送的训练信号。基站使用训练信号来估计信道参数H1(n)及H2(n)。
设想的是,对H1(n)及H2(n)的估计可利用与估计G(n)的训练信号不同的训练信号。在这一情况中,在502中使用者1及使用者2在除第一时隙及第二时隙以外的时隙中各自传送一个或多个额外的训练信号。在506中,随后基站130将接收额外的训练信号,并可使用额外的训练信号来估计H1(n)及H2(n)。
可使用在现有技术中习知的适当的信道估计技术来执行对在504中信道参数G1(n)、G2(n)和/或G(n)的估计及506中信道参数H1(n)和/或H2(n)的估计。
在508,使用者1和/或使用者2传送包含信道参数G(n)的数据包给基站130。为了增加在该基站恢复的G(n)的可靠性,可使用空间-时间编码,例如在使用者1传送在[G G*]序列中的数据包而使用者2传送在[G -G*]序列中的数据包的情况下。G表示包含信道参数G(n)的数据包,而G*表示G的共轭复数。
在510,使用者1及使用者2对在第二时隙期间接收到的信号反向并执行共轭复数。接着分别在使用者1及使用者2处应用功率放大器因子β及-α,因而致使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21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22
接着使用者1及使用者2分别但同时执行[T1 T1]及[T2 -T2]形式的重传送。贯穿第三及第四连续时隙进行传送。
在基站接收训练信号。在第三时隙中,在基站处接收到的信号是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23
在第四时隙中,在基站接收到的信号是忽略在接收到的信号中的相加噪声,由于参数G(n)、H1(n)及H2(n)已知,可获得α及β。
训练方案3
参考图3(b),现在将予以描述第三训练方案,训练方案3。
在552,使用者1在第一时隙期间传送训练信号。使用者2接着在第二时隙期间传送训练信号。
在556,基站130接收使用者1传送的训练信号,以及使用者2传送的训练信号。基站130使用训练信号来估计信道参数H1(n)及H2(n)。这可用在现有技术中习知的信道估计技术来完成。
在560,使用者1及使用者2分别但同时重传送[T1 T1]及[T2 -T2]形式的训练信号。贯穿第三及第四连续时隙进行传送。
在基站处接收训练信号。假定,使用者之间的信道是互反的。因此,可假定G(n)=G1(n)=G2(n)。在第三时隙中,在基站处接收到的信号是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25
在第四时隙中,在基站处接收到的信号是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26
ST表示在频域中的训练信号表示。忽略在接收到的信号中的相加噪声,由于参数H1(n)及H2(n)已知,可获得系数αG(n)及βG(n)。
如果使用者之间的信道不是互反的,则在第三时隙中,在基站处接收到的信号是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31
在第四时隙中,在基站处接收到的信号是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32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33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34
分别表示
G ^ 1 ( n ) = α G 1 ( n ) , G ^ 2 ( n ) = β G 2 ( n )
以使得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37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38
随着获取信道估计,使用者1及使用者2接着能够与该基站130合作通信。
合作通信(430)
在合作传送期间,数据自使用者1和/或使用者2传送至基站。合作传送可在半双工模式或全双工模式中进行。
在OFDM是所使用的调制技术的情况下,在时间k,待自使用者1及使用者2分别传送至基站的长度为N的频域OFDM区块是:
Sk,1(n)=(Sk,1(0),Sk,1(1),...,Sk,1(N-1))T
Sk,2(n)=(Sk,2(0),Sk,2(1),...,Sk,2(N-1))T
在执行反向离散傅立叶转换之后(IDFT),针对使用者1及使用者2的时域信号分别是:
uk,1(n)=(uk,1(0),uk,1(1),...,uk,1(N-1))T
uk,2(n)=(uk,2(0),uk,2(1),...,uk,2(N-1))T
在使用SCCP或SCZP的情况下,不需要进行IDFT操作。要自使用者1及使用者2传送至基站的区块在时域中,即:
uk,1(n)=(uk,1(0),uk,1(1),...,uk,1(N-1))T
uk,2(n)=(uk,2(0),uk,2(1),...,uk,2(N-1))T
当在使用者之间传送信号时,要考虑到信道影响。在使用者1与使用者2之间的信道不是互反的情况下,用g1(l)来表示自使用者1至使用者2的信道,及用g2(l)来表示自使用者2至使用者1的信道。在这情况中,g1(l)与uk,1(n)的循环卷积可表示为并且g2(l)与uk,2(n)的循环卷积可表示为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42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43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44
符号·表示长度N的循环卷积。
假设,使用者1与使用者2之间的信道是互反的。在这种情况中,g(l),l=0,1...,L表示使用者1与使用者2之间的信道。在使用者1与使用者2之间使用的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被选定为长于L。g(l)与uk,1(n)的循环卷积可表示为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45
并且g(l)与uk,2(n)的循环卷积可表示为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46
u ^ k , 1 ( n ) = g ( n ) · u k , 1 ( n ) + w 1 ( n )
u ^ k , 2 ( n ) = g ( n ) · u k , 2 ( n ) + w 2 ( n )
w1(n)与w2(n)是相加噪声。
接着对在使用者1和/或使用者2处接收到的信号执行反向操作。在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49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410
上执行的该反向操作分别产生:
u ^ k , 1 ( - n ) = u ^ k , 1 ( N - n ) , n = 1 , . . . , N - 1
u ^ k , 2 ( - n ) = u ^ k , 2 ( N - n ) , n = 1 , . . . , N - 1
半双工模式
在半双工模式中,使用者并不同时传送及接收。传送及接收分别在不同时间中进行。在这种模式中,使用者1及使用者2使用三个时隙来合作地传送两个OFDM区块,因而增强该传送可靠性。
图4(a)显示一实施例的通信步骤,其中使用半双工模式连同OFDM调制。应该明白的是,在图4(a)或其它图中的附图标记并不暗示任何形式的序列及步骤可并行或以任何顺序来进行。
在时隙1,使用者1在步骤210对Sk,1(n)执行IDFT以得到uk,1(n)。将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附于uk,1(n)。具有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的uk,1(n)接着自使用者1被传送。在步骤212,其亦是针对使用者2的时隙1,使用者2接收信号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51
形式的uk,1(n)。在步骤214,其是针对基站的时隙1,基站130接收信号xk,1(n)形式的uk,1(n)。
在时隙2,使用者2在步骤222对Sk,2(n)执行IDFT以获得uk,2(n)。将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附于uk,2(n)。具有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的uk,2(n)接着自使用者2被传送。在步骤220,使用者1自使用者2接收信号形式的uk,2(n)。在步骤224,基站130也自使用者2接收信号xk,2(n)形式的uk,2(n)。
在时隙3,使用放大及前向(AF:amplify and forward)方案,并且使用者1在步骤230丢弃来自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53
的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54
接着被反向并被复数共轭以产生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55
应用自信道估计获得的功率放大器因子β。将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附于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56
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具有比信道参数h1(l)的长度更大的长度,其中l=0,1,...L1。具有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的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57
接着自使用者1被传送。
使用者2在步骤232也丢弃来自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58
的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59
被反向及复数共轭以产生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510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511
被变号以产生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512
并应用早前估计的功率放大器因子α。将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附于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513
该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具有比信道参数h2(l)的长度更大的长度,其中l=0,1,...L2。具有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的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514
接着自使用者2被传送。
在步骤234,基站130接收包含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515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516
的信号xk,3(n)。
上面描述了当使用AF方案时的过程,但是如果使用解码及前向(DF:decode and forward)方案时,即,使用者1及使用者2对他们接收到的信号在传送之前进行解码,则步骤230在丢弃来自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517
(其中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518
被解码以产生uk,2(n))的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之后包括额外的子步骤。这致使自使用者1传送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519
步骤232在丢弃来自(其中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521
被解码以产生uk,1(n))的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之后也包括额外的子步骤,并且这致使自使用者2传送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61
在此情况中,基站130被配置为在步骤234接收包含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62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63
的信号xk,3(n)。
图4(b)显示替代实施例的通信步骤,在该替代实施例中使用半双工模式连同SCCP或SCZP调制。所涉及的步骤除了不需要完成IDFT之外类似于使用OFDM调制的实施例的步骤。
在时隙1,使用者1在步骤260将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附于uk,1(n)。接着自使用者1传送具有该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的uk,1(n)。在步骤262,使用者2接收信号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64
形式的uk,1(n)。在步骤264,基站130接收信号xk,1(n)形式的uk,1(n)。
在时隙2,使用者2在步骤272将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附于uk,2(n)。接着自使用者2传送具有该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的uk,2(n)。在步骤270,使用者1接收信号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65
形式的uk,2(n)。在步骤274,基站也接收信号xk,2(n)形式的uk,2(n)。
在时隙3,使用放大及前向(AF)方案,并且使用者1在步骤280丢弃来自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66
的循环前缀与零值填充。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67
接着被反向及复数共轭以产生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68
应用在早前估计的功率放大器因子β。将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附于该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具有比信道参数h1(l)的长度更大的长度,其中l=0,1,...L1。具有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的接着自使用者1被传送。
使用者2在步骤282也丢弃来自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611
的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612
被反向及复数共轭以产生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613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614
被变号以产生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615
并应用早前估计的功率放大器因子α。将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附于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616
该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具有比信道参数h2(l)的长度更大的长度,其中l=0,1,...L2。具有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的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617
接着自使用者2被传送。
在步骤284,基站130接收包含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618
的信号xk,3(n)。
如果使用解码及前向(DF)方案时,即使用者1及使用者2对他们接收到的信号在传送之前进行解码,则步骤280在丢弃来自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620
(其中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621
被解码以产生uk,2(n))的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之后包括额外的子步骤。这致使自使用者1传送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71
步骤282在丢弃来自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72
(其中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73
被解码以产生uk,1(n))的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之后也包括额外的子步骤,并且这致使自使用者2传送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74
在此情况中,基站被配置为在步骤284接收包含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75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76
的信号xk,3(n)。
全双工模式
在全双工模式中,使用者可同时传送与接收。在这种模式中,使用者1及使用者2使用两个时隙来合作地传送两个OFDM、SCCP或SCZP区块,因而增强传送可靠性。
图5(a)显示通信步骤,其中使用全双工模式连同OFDM调制。
在时隙1,使用者1在步骤310对Sk,1(n)执行IDFT以得到uk,1(n)。将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附于uk,1(n)。具有该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的uk,1(n)接着自使用者1被传送。在同一时隙中的使用者1也接收信号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77
形式的uk,2(n)。该信号uk,2(n)自使用者2在步骤312被传送。
在步骤312,使用者2对Sk,2(n)执行IDFT以得到uk,2(n)。将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附于uk,2(n)。具有该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的uk,2(n)接着自使用者2被传送。在同一时隙中的使用者2也接收来自使用者1的信号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78
形式的uk,1(n)。
在步骤314,基站接收包含uk,1(n)与uk,2(n)的信号xk,1(n)。
在时隙2,如果使用放大及前向(AF)方案,则使用者1在步骤320丢弃来自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79
的循环前缀与零值填充。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710
接着被反向及复数共轭以产生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711
应用在早前估计的功率放大器因子β。将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附于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712
该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具有比信道参数h1(l)的长度更大的长度,其中l=0,1,...L1。具有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的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713
接着自使用者1被传送。
使用者2在步骤322也丢弃来自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714
的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然后被反向及复数共轭以产生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716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717
被变号以产生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718
并应用早前估计的功率放大器因子α。将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附于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81
该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具有比信道参数h2(l)的长度更大的长度,其中l=0,1,...L2。具有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的接着自使用者2被传送。
在步骤324,基站接收包含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83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84
的信号xk,2(n)。
如果使用解码及前向(DF)方案,即使用者1及使用者2对他们接收到的信号在传送之前进行解码,则步骤320包括额外的子步骤,其中被解码以产生uk,2(n)。这致使自使用者1传送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86
步骤322也包括额外的子步骤,其中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87
被解码以产生uk,1(n),并且这致使自使用者2传送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88
在此情况中,基站130在324将接收包含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89
的信号xk,2(n)。
图5(b)显示针对使用全双工模式以及SCCP或SCZP调制的实施例的通信步骤。所涉及的步骤除了不需要完成IDFT之外类似于针对使用OFDM调制的实施例的步骤。
在时隙1,使用者1在步骤360将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附于uk,1(n)。接着自使用者1传送具有该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的uk,1(n)。使用者1在同一时隙中也将接收信号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811
的形式的uk,2(n)。在步骤312,信号uk,2(n)自使用者2被传送。
在步骤362,使用者2将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附于uk,2(n)。接着自使用者2传送具有该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的uk,2(n)。使用者2在同一时隙中也接收来自使用者1的信号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812
形式的uk,1(n)。
在步骤364,基站接收包含uk,1(n)与uk,2(n)的信号xk,1(n)。
在时隙2,如果使用放大及前向(AF)方案,则使用者1在步骤370丢弃来自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813
的循环前缀与零值填充。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814
接着被反向及复数共轭以产生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815
应用在早前估计的功率放大器因子β。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附于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816
该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具有比信道参数h1(l)的长度更大的长度,其中l=0,1,...L1。具有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的接着自使用者1被传送。
使用者2在步骤372也丢弃来自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818
的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然后被反向及复数共轭以产生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91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92
被变号以产生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93
并应用功率放大器因子α。将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附于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94
该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具有比信道参数h2(l)的长度更大的长度,其中l=0,1,...L2。具有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的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95
接着自使用者2被传送。
在步骤374,基站130接收包含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97
的信号xk,2(n)。如果使用解码及前向(DF)方案时,即使用者1及使用者2对他们接收到的信号在传送之前进行解码,则步骤370包括额外的子步骤,其中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98
被解码以产生uk,2(n)。这致使自使用者1传送步骤372也包括额外的子步骤,其中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910
被解码以产生uk,1(n),及这致使自使用者2传送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911
在此情况中,基站130被配置为在步骤374接收包含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1912
的信号xk,2(n)。
信号结合(440)
接着,描述在基站130的信号检测,并且这将基于四个信号结合方案(结合方案1至方案4)。结合方案允许在基站处接收到的信号具有全分集增益。该检测可在使用被配置为执行信号结合步骤的处理器的基站中。
在所有实施例中,结合方案并不受所使用的调制技术限制。所使用的调制方案例如可以是OFDM、SCCP或SCZP。所有实施例都假定的是,使用者之间的信道的参数G1(n)与G2(n)(在使用者之间的信道是非互反的情况下)或G(n)(在使用者之间的信道是互反的情况下)是已知的,同样使用者1或使用者2分别与基站之间的信道的参数H1(n)及H2(n)是已知的。实施例亦假定的是,功率放大器因子α与β是已知的。在信道估计步骤420期间可以可选择地估计功率放大器因子α与β、参数G1(n)与G2(n)(或G(n))及H1(n)与H2(n)。
实施例还假设放大及前向(AF)方案来予以描述,但是有技能的读者将明白,结合方案也同样地适用于解码及前向(DF)方案,因为DF方案可当做AF方案的特殊情况。
结合方案1
现在参考图6将描述结合方案1。此方案在合作传送期间是基于半双工模式。基站130被配置为用以在合作传送时隙1、2及3期间接收三个信号xk,1(n)、xk,2(n)及xk,3(n)。该三个信号在时域中分别是:
xk,1(n)=h1(n)·uk,1(n)+η1(n)
xk,2(n)=h2(n)·uk,2(n)+η2(n)
x k , 3 ( n ) = h 1 ( n ) · β u ^ k , 2 * ( - n ) - h 2 ( n ) · α u ^ k , 1 * ( - n ) + η 3 ( n )
η1(n)、η2(n)及η3(n)是由各自的信道(基站通过所述信道在时隙1、2及3内接收信号)引入的相加噪声。
在步骤610,丢弃来自信号xk,1(n)、xk,2(n)及xk,3(n)的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
在步骤620,对时域信号xk,1(n)、xk,2(n)及xk,3(n)执行离散傅立叶转换(DFT),产生频域信号Xk,1(n)、Xk,2(n)及Xk,3(n):
Xk,1(n)=H1(n)Sk,1(n)+Γ1(n)
Xk,2(n)=H2(n)Sk,2(n)+Γ2(n)
X k , 3 ( n ) = H 1 ( n ) β U ^ k , 2 * ( n ) - H 2 ( n ) α U ^ k , 1 * ( n ) + Γ 3 ( n )
Γ1(n)、Γ2(n)及Γ3(n)分别是η1(n)、η2(n)及η3(n)的频域当量(equivalent)。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03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04
分别是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05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06
的DFT。
假定,使用者1与使用者2之间的信道是互反的,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07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08
可被表示为:
U ^ k , 1 ( n ) = G ( n ) S k , 1 ( n ) + W 1 ( n )
U ^ k , 2 ( n ) = G ( n ) S k , 2 ( n ) + W 2 ( n )
Xk,3(n)可因此被表示为
X k , 3 ( n ) = β H 1 ( n ) G * ( n ) S k , 2 * ( n ) - α H 2 ( n ) G * ( n ) S k , 1 * ( n ) + Λ 3 ( n )
其中
Λ 3 ( n ) = β H 1 ( n ) W 2 * ( n ) - α H 2 ( n ) W 1 * ( n ) + Γ 3 ( n )
X k , 3 * ( n ) = β H 1 * ( n ) G ( n ) S k , 2 ( n ) - α H 2 * ( n ) G ( n ) S k , 1 ( n ) + Λ 3 * ( n )
在步骤630,对频域信号应用线性结合。
对于信号Xk,1(n)与Xk,2(n),它们被结合以产生Yk(n):
Yk(n)=βG(n)Xk,1(n)+αG(n)Xk,2(n)
=βH1(n)G(n)Sk,1(n)+αH2(n)G(n)Sk,2(n)+Λ(n)
其中
Λ(n)=βG(n)Γ1(n)+αG(n)Γ2(n)
Yk(n)可与结合以产生Zk,1(n)与Zk,2(n):
Z k , 1 ( n ) = β H 1 * ( n ) G * ( n ) Y k ( n ) - α H 2 ( n ) G * ( n ) X k , 3 * ( n )
Z k , 2 ( n ) = α H 2 * ( n ) G * ( n ) Y k ( n ) + βH 1 ( n ) G * ( n ) X k , 3 * ( n )
在步骤640,在步骤630结合的信号被除以与信道相关的常数ρ(n),进而获得原始信号Sk,1(n)及Sk,2(n)。
将Yk(n)及安排到矩阵中,显示为,
Y k ( n ) X k , 3 * ( n ) = β H 1 ( n ) G ( n ) α H 2 ( n ) G ( n ) - α H 2 * ( n ) G ( n ) β H 1 * ( n ) G ( n ) S k , 1 ( n ) S k , 2 ( n ) + Λ ( n ) Λ 3 * ( n )
基于该矩阵的正交性质,我们有
Sk,1(n)=Zk,1(n)/ρ(n)+Υ1(n)
Sk,2(n)=Zk,2(n)/ρ(n)+Υ2(n)
其中
ρ(n)=|βH1(n)G(n)|2+|αH2(n)G(n)|2=|G(n)|2(|βH1(n)|2+|αH2(n)|2)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18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19
因而通过用自早前予以描述的信道估计而获得的ρ(n)来除Zk,1(n)与Zk,2(n)可获得分别源自使用者1与使用者2的信号Sk,1(n)与Sk,2(n)。
结合方案2
现在仍参考图6将予以描述替代结合方案:结合方案2。此方案假定在合作传送期间使用半双工模式。基站130被配置为用以在合作传送时隙1、2及3期间接收三个信号xk,1(n)、xk,2(n)及xk,3(n)。该三个信号在时域中分别是:
xk,1(n)=h1(n)·uk,1(n)+η1(n)
xk,2(n)=h2(n)·uk,2(n)+η2(n)
x k , 3 ( n ) = h 1 ( n ) · β u ^ k , 2 * ( - n ) - h 2 ( n ) · α u ^ k , 1 * ( - n ) + η 3 ( n )
η1(n)、η2(n)及η3(n)是由各自的信道(基站通过所述信道在时隙1、2及3内接收信号)引入的相加噪声。
在步骤610,丢弃来自信号xk,1(n)、xk,2(n)及xk,3(n)的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
在步骤620,对时域信号xk,1(n)、xk,2(n)及xk,3(n)执行离散傅立叶转换(DFT),产生频域信号Xk,1(n)、Xk,2(n)及Xk,3(n):
Xk,1(n)=H1(n)Sk,1(n)+Γ1(n)
Xk,2(n)=H2(n)Sk,2(n)+Γ2(n)
X k , 3 ( n ) = H 1 ( n ) β U ^ k , 2 * ( n ) - H 2 ( n ) αU ^ k , 1 * ( n ) + Γ 3 ( n )
Γ1(n)、Γ2(n)及Γ3(n)分别是η1(n)、η2(n)及η3(n)的频域当量。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23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24
分别是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25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26
的DFT。
假定,使用者1与使用者2之间的信道是互反的,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27
可被表示为:
U ^ k , 1 ( n ) = G ( n ) S k , 1 ( n ) + W 1 ( n )
U ^ k , 2 ( n ) = G ( n ) S k , 2 ( n ) + W 2 ( n )
Xk,3(n)可因此被表示为
X k , 3 ( n ) = β H 1 ( n ) G * ( n ) S k , 2 * ( n ) - α H 2 ( n ) G * ( n ) S k , 1 * ( n ) + Λ 3 ( n )
其中
Λ 3 ( n ) = β H 1 ( n ) W 2 * ( n ) - α H 2 ( n ) W 1 * ( n ) + Γ 3 ( n )
在步骤630,对频域信号应用线性结合。
信号Xk,1(n)、Xk,2(n)及Xk,3(n)被结合以产生Wk,1(n)及Wk,2(n):
W k , 1 ( n ) = H 1 * ( n ) X k , 1 ( n ) + αβ H 1 * ( n ) | G ( n ) | 2 X k , 2 ( n ) - α H 2 ( n ) G * ( n ) X k , 3 * ( n )
= | H 1 ( n ) | 2 S k , 1 ( n ) + αβ H 1 * ( n ) | G ( n ) | 2 H 2 ( n ) S k , 2 ( n )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33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34
W k , 2 ( n ) = H 2 * ( n ) X k , 2 ( n ) + αβ H 2 * ( n ) | G ( n ) | 2 X k , 1 ( n ) + β H 1 ( n ) G * ( n ) X k , 3 * ( n )
= | H 2 ( n ) | 2 S k , 2 ( n ) + αβ H 2 * ( n ) | G ( n ) | 2 H 1 ( n ) S k , 1 ( n )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37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38
其中
在步骤640,在步骤630结合的信号被除以与信道相关的常数ρ1(n)与ρ2(n),进而获得原始信号Sk,1(n)及Sk,2(n):
Sk,1(n)=Wk,1(n)/ρ1(n)
Sk,2(n)=Wk,2(n)/ρ2(n)
其中
ρ1(n)=(|H1(n)|22|H2(n)|2|G(n)|2)
ρ2(n)=(|H2(n)|22|H1(n)|2|G(n)|2)
因此通过用ρ1(n)与ρ2(n)来除Wk,1(n)与Wk,2(n)可获得分别源自使用者1与使用者2的信号Sk,1(n)及Sk,2(n)。
此结合方案具有2阶的分集,并且数据率是没有使用合作的结构的三分之二。
结合方案3
现在再次参考图6将予以描述第三结合方案:结合方案3。此方案假定在合作传送期间使用全双工模式。基站130被配置为用以在合作传送时隙1及2期间接收两个信号xk,1(n)及xk,2(n)。该两个信号在时域中分别是:
xk,1(n)=h1(n)·uk,1(n)+h2(n)·uk,2(n)+η1(n)
x k , 2 ( n ) = h 1 ( n ) · β u ^ k , 2 * ( - n ) - h 2 ( n ) · α u ^ k , 1 * ( - n ) + η 2 ( n )
η1(n)及η2(n)是由各自的信道(基站通过所述信道在时隙1及2内接收信号)引入的相加噪声。
在步骤610,丢弃来自信号xk,1(n)及xk,2(n)的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
在步骤620,对时域信号xk,1(n)及xk,2(n)执行离散傅立叶转换(DFT),产生频域信号Xk,1(n)、Xk,2(n):
Xk,1(n)=H1(n)Sk,1(n)+H2(n)Sk,2(n)+Γ1(n)
X k , 2 ( n ) = H 1 ( n ) β U ^ k , 2 * ( n ) - H 2 ( n ) αU ^ k , 1 * ( n ) + Γ 2 ( n )
Γ1(n)及Γ2(n)分别是η1(n)及η2(n)的频域当量。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43
分别是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45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46
的DFT。
假定,使用者1与使用者2之间的信道是互反的,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47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48
可被表示为:
U ^ k , 1 ( n ) = G ( n ) S k , 1 ( n ) + W 1 ( n )
U ^ k , 2 ( n ) = G ( n ) S k , 2 ( n ) + W 2 ( n )
Xk,2(n)可因此被表示为
X k , 2 ( n ) = β H 1 ( n ) G * ( n ) S k , 2 * ( n ) - α H 2 ( n ) G * ( n ) S k , 1 * ( n ) + Λ 2 ( n )
其中
Λ 2 ( n ) = β H 1 ( n ) W 2 * ( n ) - α H 2 ( n ) W 1 * ( n ) + Γ 2 ( n )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413
X k , 2 * ( n ) = β H 1 * ( n ) G ( n ) S k , 2 ( n ) - α H 2 * ( n ) G ( n ) S k , 1 ( n ) + Λ 2 * ( n )
在步骤630,对频域信号应用线性结合。
假定,功率放大器因子α=β,Yk(n)可自Xk,1(n)获得,为
Yk(n)=αG(n)Xk,1(n)=αH1(n)G(n)Sk,1(n)+αH2(n)G(n)Sk,2(n)+Λ(n)
其中
Λ(n)=αG(n)Γ1(n)
Yk(n)可与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51
结合以产生Zk,1(n)与Zk,2(n):
Z k , 1 ( n ) = α H 1 * ( n ) G * ( n ) Y k ( n ) - α H 2 ( n ) G * ( n ) X k , 2 * ( n )
Z k , 2 ( n ) = α H 2 * ( n ) G * ( n ) Y k ( n ) + αH 1 ( n ) G * ( n ) X k , 2 * ( n )
在步骤640,在步骤630结合的信号被除以与信道相关的常数ρ(n),进而获得原始信号Sk,1(n)及Sk,2(n)。
将Yk(n)及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54
安排到矩阵中,显示为,
Y k ( n ) X k , 2 * ( n ) = α G ( n ) H 1 ( n ) α G ( n ) H 2 ( n ) - α H 2 * ( n ) G ( n ) α H 1 * ( n ) G ( n ) S k , 1 ( n ) S k , 2 ( n ) + Λ ( n ) Λ 2 * ( n )
基于该矩阵的正交性质,我们有
Sk,1(n)=Zk,1(n)/ρ(n)+Υ1(n)
Sk,2(n)=Zk,2(n)/ρ(n)+Υ2(n)
其中
ρ(n)=|αH1(n)G(n)|2+|αH2(n)G(n)|2=α2|G(n)|2(|H1(n)|2+|H2(n)|2)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56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57
因而通过用ρ(n)来除Zk,1(n)与Zk,2(n)可获得分别源自使用者1与使用者2的信号Sk,1(n)与Sk,2(n)。
结合方案4
现在再次参考图6将予以描述第四结合方案:结合方案4。参数是:使用者1与使用者2之间的信道不是互反的,并且g1(l)表示使用者1至使用者2之间的信道,而g2(l)表示使用者2至使用者1之间的信道。此方案假定在合作传送期间使用半双工模式。基站将在合作传送时隙1、2及3期间接收三个信号xk,1(n)、xk,2(n)及xk,3(n)。该三个信号在时域中分别是:
xk,1(n)=h1(n)·uk,1(n)+η1(n)
xk,2(n)=h2(n)·uk,2(n)+η2(n)
x k , 3 ( n ) = h 1 ( n ) · g 2 * ( - n ) · β u k , 2 * ( - n ) - h 2 ( n ) · g 1 * ( - n ) · α u k , 1 * ( - n ) + η 3 ( n )
η1(n)、η2(n)及η3(n)是由各自的信道(基站130通过所述信道在时隙1、2及3内接收信号)引入的相加噪声。
在步骤610,丢弃来自信号xk,1(n)、xk,2(n)及xk,3(n)的循环前缀或零值填充。
在步骤620,对时域信号xk,1(n)、xk,2(n)及xk,3(n)执行离散傅立叶转换(DFT),产生频域信号Xk,1(n)、Xk,2(n)及Xk,3(n):
Xk,1(n)=H1(n)Sk,1(n)+Γ1(n)
Xk,2(n)=H2(n)Sk,2(n)+Γ2(n)
X k , 3 ( n ) = β H 1 ( n ) G 2 * ( n ) S k , 2 * ( n ) - α H 2 ( n ) G 1 * ( n ) S k , 1 * ( n ) + Λ 3 ( n )
Γ1(n)、Γ2(n)及Γ3(n)分别是η1(n)、η2(n)及η3(n)的频域当量。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63
可被表示为
X k , 3 * ( n ) = G ^ 2 ( n ) H 1 * ( n ) S k , 2 ( n ) - G ^ 1 ( n ) H 2 * ( n ) S k , 1 ( n ) + Λ 3 * ( n )
其中
G ^ 1 ( n ) = α G 1 ( n ) , G ^ 2 ( n ) = β G 2 ( n )
G1(n)与G2(n)分别是g1(l)与g2(l)的DFT。
在步骤630,对频域信号应用线性结合。
信号Xk,1(n)、Xk,2(n)及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67
被结合以产生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68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69
W ^ k , 1 ( n ) = H 1 * ( n ) X k , 1 ( n ) + G ^ 2 ( n ) G ^ 1 * ( n ) H 1 * ( n ) X k , 2 ( n ) - G ^ 1 * ( n ) H 2 ( n ) X k , 3 * ( n )
= | H 1 ( n ) | 2 S k , 1 ( n ) + G ^ 2 ( n ) G ^ 1 * ( n ) H 1 * ( n ) H 2 ( n ) S k , 2 ( n )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612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613
W ^ k , 2 ( n ) = H 2 * ( n ) X k , 2 ( n ) + G ^ 1 ( n ) G ^ 2 * ( n ) H 2 * ( n ) X k , 1 ( n ) + G ^ 2 * ( n ) H 1 ( n ) X k , 3 * ( n )
= | H 2 ( n ) | 2 S k , 2 ( n ) + G ^ 1 ( n ) G ^ 2 * ( n ) H 2 * ( n ) H 1 ( n ) S k , 1 ( n )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73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74
其中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75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76
在步骤640,在步骤630结合的信号被除以与信道相关的常数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78
进而获得原始信号Sk,1(n)及Sk,2(n):
S k , 1 ( n ) = W ^ k , 1 ( n ) / ρ ^ 1 ( n )
S k , 2 ( n ) = W ^ k , 2 ( n ) / ρ ^ 2 ( n )
其中
ρ ^ 1 ( n ) = ( | H 1 ( n ) | 2 + | G ^ 1 ( n ) | 2 | H 2 ( n ) | 2 )
ρ ^ 2 ( n ) = ( | H 2 ( n ) | 2 + | G ^ 2 ( n ) | 2 | H 1 ( n ) | 2 )
因此通过用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713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714
来除
Figure BPA000013723075002716
可获得分别源自使用者1与使用者2的信号Sk,1(n)及Sk,2(n)
此结合方案具有2阶的分集,并且数据率是没有使用合作的结构的三分的二。
模拟
接着提供模拟结果来显示所描述的实施例的优点。虽然显示的结果是针对OFDM调制,但是有技能的读者将明白的是,针对SCCP或SCZP的结果将是类似的。使用N=256的OFDM区块大小连同长度64的编码前缀。
模拟进一步使用半双工模式。可以明白的是,与全双工模式相比,模拟将产生类似于半双工模式的结合方案1的性能。
假定,使用者1与使用者2之间的信道是频率选择性的,具有4个抽头(tap),即L=3。信道抽头具有指数衰减轮廓:E(|g(l)|)=exp(-2l),l=0,1,2,3。虽然该模拟假定使用者1与使用者2之间的信道是互反的,但是有技能的收件人将明白的是,信道非互反情况的结果将相同。
还假定的是,自使用者1或使用者2至基站的信道是频率选择性的,具有62抽头,即L1=L2=61。同样地,假定期望功率是针对信道抽头。
假设使用者1在时隙2自使用者2接收信号的信号噪声比(SNR)是γ。相应地,γ也是使用者2在时隙1自使用者1接收信号的SNR。假定,在基站针对该两使用者接收到的信号的SNR相同。还假定的是,对于合作方案及非合作方案在该站都可获得完美的信道信息,并且系统被同步。对于非合作方案,使用迫零检测(zero-forcing detection)。
产生用于信道抽头的复数高斯随机数,并且对于每个不同的蒙特卡罗实现(Monte-Carlo realization)信道是不同的。符号误差率(SER)自50000个不同的蒙特卡罗实现而获得。
功率放大器因子α与β被选定以使得传送的信号功率在不同的时隙都相同。
图7(a)至图7(h)显示,对于不同的γ值,针对结合方案1、结合方案2及在没有使用合作的情况下在基站处恢复的信号的平均SER。
图7(a)和图7(b)分别显示当γ=10dB且使用BPSK及4QAM调制时的平均SER。当两个使用者之间的信道并不好(即γ=10dB)时,合作方案(即结合方案1与2)对于小于25dB的SNR获得较小的SER,但是对于高于25dB的SNR获得较高的SER。
图7(c)、图7(d)及图7(e)分别显示当γ=20dB且使用BPSK、4QAM及16QAM调制时的平均BER。当两个使用者之间的信道变得较好(即γ=20dB)时,合作方案获得较好的性能而非合作方案保持原状。可见的是,在γ=20dB,对于小于36dB的所有SNR值,合作方案获得比非合作方案较好的SER性能。当使用结合方案2时此较好的SER性能尤其符合事实。
图7(f)、图7(g)及图7(h)分别显示当使用者之间的信道的信道估计及使用者与基站之间的信道的信道估计并不完美时的平均SER,且信道估计的正规均方差(NMSE)分别是-40dB、-30dB与-20dB。该NMSE被定义为
NMSE = E ( | | f - f ^ | | 2 ) E ( | | f | | 2 )
其中f与分别是真实及估计的信道。
当在信道估计中存在误差时,合作方案及非合作方案都产生糟糕的SER值。然而,可见的是,对于所有NMSE值,合作方案尽管此仍产生比非合作方案始终较好的SER结果。
应该了解的是,提出的结合方案及训练方案可用于不同应用。例如,它们可用于传统集中化蜂窝式网络中的上行链路。设想的是,多个使用者被划分成不同组,每组具有N个使用者。对于在不同组中的使用者,可用习知技术来允许多址访问。例如,可以使用频分多址访问(FDMA),即在不同组中的使用者使用不同的频率;或可使用时分多址访问(TDMA),即在不同组中的使用者使用不同的时隙;或使用正交频分多址访问(OFDMA),在不同组中的使用者使用不同的OFDM副载波。在同一组中,较佳的是,使用者使用相同的频率或频带,即在同一组中使用TDMA。提出的方案可供在组内的合作以增加在目的地的信号可靠性。
所描述的实施例不应该被理解为限制性的。例如,图1所描述的实施例使用TDMA。在组内也可使用支持多址访问的可选择的方法,例如:码分多址访问(CDMA)、频分多址访问(FDMA)或正交频分多址访问(OFDMA)。每个使用者可具有一个天线,或者他们可以可选择地具有多个天线。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具有多个基站和/或多个使用者组,其中在每组中的使用者数目可不同。在存在多个使用者组的情况下,可使用习知的技术来允许多址访问,例如在不同组中的使用者使用不同的频率的情况下可使用FDMA。可选地,在不同组中的使用者使用不同的时隙的情况下可使用TDMA。进一步的实施例在不同组中的使用者使用不同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OFDM)副载波的情况下可选择地使用OFDMA。多址访问技术的使用允许消除多使用者干扰(MUI)。
也应该明显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也应用SCCP及SCZP。再者,本发明可延伸为P>2而使用者在这种情况中未必成对合作,而是以菊花链方式来合作。
虽然本发明的实施例已被详细描述,对有技能的读者而言清楚的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多种变化是可能的。

Claims (49)

1.一种无线通信网络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通信方法,该网络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及第二通信装置,各通信装置与各自的使用者相关联并被配置为与共同的目的地通信,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第一通信装置,传送第一消息给第二通信装置用以作为传送至共同目的地的第一路由消息;并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消息用以作为传送至共同目的地的第二路由消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中在相同的时隙中完成传送第一消息至第二通信装置及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消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中在不同的时隙中完成传送第一消息至第二通信装置及接收来自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消息。
4.根据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
从接收到的第二消息丢弃第一填充;
对接收到的第二消息执行复数共轭;
重新排序接收到的第二消息;以及
将第二填充插入至接收到的第二消息,以形成用以传送至共同目的地的第二路由消息。
5.根据权利要求4项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中所述丢弃步骤、执行复数共轭步骤、重新排序步骤及插入步骤在与传送第一消息的时隙不同的时隙内被执行。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中第一填充和/或第二填充包括循环前缀。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在从第二消息丢弃第一填充之后,解码第二消息。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放大所述第二消息。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将所述第二消息变号。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将所述第二消息自频域转换成时域。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中使用OFDM调制来传送所述第二路由消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中使用单一载波-循环前缀调制来传送所述第二路由消息。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所述第二通信装置接收所述第一消息以供传送至所述目的地。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
从所述接收到的第一消息丢弃第一填充;
对所述接收到的第一消息执行复数共轭;
重新排序所述接收到的第一消息;以及
将第二填充插入至所述接收到的第一消息,以形成供传送至所述共同目的地的所述第一路由消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中所述丢弃步骤、执行复数共轭步骤、重新排序步骤及插入步骤可在与接收所述第一消息的时隙不同的时隙内被执行。
1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
所述共同目的地,
接收直接来自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所述第一消息,
接收直接来自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所述第二消息;以及
解码所述接收到的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以及所述第一路由消息和第二路由消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中所述解码包含以下步骤:
将所述接收到的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自时域转换为频域;以及
通过线性结合所述频域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来获得第一结合序列。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
通过线性结合所述第一结合序列与所述第一路由消息和第二路由消息来获得第二结合序列。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中所述解码可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
将所述第一路由消息和第二路由消息自时域转换为频域;且其中所述第一结合序列包括线性结合所述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以及所述第一路由消息和第二路由消息的频域。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中所述解码包含以下步骤:
将所述接收到的第一消息及所述第一路由消息与第二路由消息自时域转换为频域;以及
通过线性结合所述频域第一消息与所述第一路由消息及第二路由消息来获得第一结合序列。
21.根据权利要求18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
以一限制序列来划分所述第一结合序列或所述第二结合序列,所述限制序列表现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所述共同目的地之间的第一传送路径以及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与所述目的地之间的第二传送路径的特征。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中所述限制序列可通过结合表现所述第一传送路径的特征的第一信道参数与表现所述第二传送路径的特征的第二信道参数来获得。
23.根据权利要求16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在所述解码步骤之前,所述共同目的地丢弃来自所述接收到的第一消息的第一填充;
丢弃来自所述第一路由消息的第二填充。
2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将所述第二路由消息传送给网络的第三通信装置,及所述第三通信装置中继所述第二路由消息给所述目的地。
2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将所述第一路由消息传送给网络的第四通信装置,以及所述第四通信装置中继所述第一路由消息给所述目的地。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进一步包含:在对所述接收到的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进行解码之前,所述共同目的地基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所传送的主训练信号来估计第一信道参数。
2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在传送所述第一消息之前,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传送辅助训练信号给所述第二通信装置,
并基于所述训练信号来获得表现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装置间传送路径特征的装置间信道参数;以及
将所述装置间信道参数传送给所述共同目的地。
28.根据从属于权利要求26的权利要求27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中所述主训练信号是所述辅助训练信号。
29.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中所述辅助训练信号包含第一训练信号及第一训练信号的重复。
30.根据从属于权利要求8的权利要求27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将所述辅助信号重传送至所述共同目的地,所述共同目的地基于所述辅助信号来估计放大因子以供对放大的第二消息进行解码。
31.根据权利要求27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中传送所述装置间的信道参数包含传送所述装置间信道参数的共轭复数。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中所述传送所述装置间信道参数进一步包含传送所述装置间信道参数的共轭复数的变号。
3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无线通信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路由消息
在第一信号间隔中,包含第一路由训练信号;及
在第二信号间隔中,包含第二路由训练信号,所述第二路由训练信号是对所述第一路由训练信号的变号。
34.一种无线通信网络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通信方法,所述网络包括第一通信装置及第二通信装置,各所述通信装置与各自的使用者相关联并被配置为与共同目的地通信,所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所述共同目的地,接收来自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路由消息,所述第一路由消息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传送的第一消息;
接收来自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路由消息,所述第二路由消息包括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传送的第二消息;以及
接收分别直接来自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的所述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
3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通信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通信网络是蜂窝式网络。
3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空间-时间编码合作通信方法,其中所述通信装置是移动通信装置。
37.一种被配置为在无线通信网络中与第二通信装置进行空间-时间编码合作通信的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及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与各自的使用者相关联并被配置为与一共同目的地通信,所述通信装置进一步被配置为将一第一消息传送至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以供传送至所述共同目的地;并接收来自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消息以供传送至所述共同目的地。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所述通信装置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消息传送至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并在同一时隙内接收来自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所述第二消息。
39.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所述通信装置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消息传送至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并在不同时隙中接收来自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所述第二消息。
40.一种用于被配置为与无线通信网络中的第二通信装置进行空间-时间编码合作通信的通信装置的集成电路,所述通信装置及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与各自的使用者相关联并被配置为与共同目的地通信,所述IC包含:
处理单元,其被配置为将第一消息传送至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以供传送至所述共同目的地;并接收来自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二消息以供传送至所述共同目的地。
41.一种用于包括被配置用于空间-时间编码合作通信的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网络的基站的集成电路,每一通信装置与各自的使用者相关联并被配置为与所述基站通信,所述集成电路包括:
处理器,其被配置为:
接收来自所述第二通信装置的第一路由消息,所述第一路由消息包括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传送的第一消息;
接收来自所述第一通信装置的第二路由消息,所述第二路由消息包括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传送的第二消息;以及
接收分别直接来自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的所述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被配置为:
将所述接收到的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自时域转换为频域;以及
通过线性结合所述频域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来获得一第一结合序列。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被配置为通过线性结合所述第一结合序列与所述第一路由信息和第二路由消息来获得第二结合序列。
44.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路由消息和第二路由消息自时域转换为频域;且其中所述第一结合序列包括线性结合所述第一信息和第二消息、以及所述第一路由信息和第二路由消息的频域。
45.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被配置为将所述接收到的第一消息及所述第一路由消息与第二路由消息自时域转换为频域;并通过线性结合所述频域第一消息及所述第一路由消息与第二路由消息来获得第一结合序列。
46.根据权利要求41至45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集成电路进一步被配置为用一限制序列来划分所述第一结合序列或所述第二结合序列,所述限制序列表现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与所述共同目的地之间的第一传送路径,及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与所述目的地之间的第二传送路径的特征。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所述限制序列可通过结合表现所述第一传送路径的特征的第一信道参数与表现所述第二传送路径的特征的第二信道参数而被获得。
48.一种基站,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41至47中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电路。
49.一种无线通信网络,包含多于一个的根据权利要求37至39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及一个或多个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基站。
CN200980145731.2A 2008-11-14 2009-11-03 合作通信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022577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462208P 2008-11-14 2008-11-14
US61/114,622 2008-11-14
PCT/SG2009/000403 WO2010056203A1 (en) 2008-11-14 2009-11-03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device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57755A true CN102257755A (zh) 2011-11-23

Family

ID=42170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5731.2A Pending CN102257755A (zh) 2008-11-14 2009-11-03 合作通信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97936B2 (zh)
CN (1) CN102257755A (zh)
TW (1) TW201112661A (zh)
WO (1) WO20100562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053650A (ko) * 2011-11-15 2013-05-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바이스간 직접 통신 서비스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US20140148119A1 (en) * 2012-11-29 2014-05-29 Broadcom Corporation Emergency (SOS) Mode Enhancements for Cellular Networks
US10715581B2 (en) 2017-01-25 2020-07-1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to download file from common recipient devices in proximity
KR102085938B1 (ko) * 2019-11-04 2020-03-06 한국메탈실리콘 주식회사 실리콘 복합체 제조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08798B2 (en) * 2002-12-16 2009-03-24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Virtual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06121381A1 (en) * 2005-05-06 2006-11-16 Ericsson Ab Method and arrange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ing relaying
US20070076649A1 (en) * 2005-09-30 2007-04-05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heterogeneous radio cooper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56203A1 (en) 2010-05-20
US8797936B2 (en) 2014-08-05
US20110299519A1 (en) 2011-12-08
TW201112661A (en) 2011-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6301B (zh) 中继链路下行解调参考信号的传输方法、装置及中继系统
CN101730115B (zh) 中继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Can et al. Hybrid forwarding scheme for cooperative relaying in OFDM based networks
JP5080646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ccfi/pcfich送信方法
US8358990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 signal in a multi-antenna system, signal, and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corresponding transmission channels
US748975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data
US20100260240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laying signals in asynchronous cooperative network
US8750276B2 (e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2257755A (zh) 合作通信方法及装置
Li et al. Distributive high-rate space–frequency codes achieving full cooperative and multipath diversities for asynchronous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CN102811188A (zh) 双向中继系统中中继端鲁棒性信号处理方法
CN101656560B (zh) 一种高效频谱利用率的协作通信方法
CN103152311B (zh) 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物理层网络编码通信系统功率分配技术的无线通信方法
CN101494490B (zh) 基于反馈的随机分布式自组织通信方法及系统
Wang et al. Asynchronous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with STBC coded single carrier block transmission
Tian et al. Distributed space-time coding for two-path successive relaying
Zhou Enhancing Signal Alignment in MIMO Y Channels with Space and Time Scheduling
US8953660B2 (en) Pilot structure to support a virtual diversity receiver scheme
Kim et al. A technique to exploit cooperation for packet re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ad hoc networks
KR20080073454A (ko) 중계 방식의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양방향 전송을 위한 장치및 방법
Zhang et al. Improved OFDMA uplink frequency offset estimation via cooperative relaying: AF or DcF?
Veluppillai Cooperative diversity and partner selec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Malik et al. Smart cooperative relay schemes in LTE-advanced system
Müller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regenerative relaying
Raeisi et al. Distributed space-time coding for two-way relay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