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10118A - 用于多播通信的数据速率自适应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多播通信的数据速率自适应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10118A
CN102210118A CN2009801444261A CN200980144426A CN102210118A CN 102210118 A CN102210118 A CN 102210118A CN 2009801444261 A CN2009801444261 A CN 2009801444261A CN 200980144426 A CN200980144426 A CN 200980144426A CN 102210118 A CN102210118 A CN 1022101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ta
multicast
data rate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4442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10118B (zh
Inventor
张岩峰
马小骏
章志刚
程琳香
王显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omson Licensing SAS
Original Assignee
Thomson Licensing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omson Licensing SAS filed Critical Thomson Licensing SAS
Publication of CN1022101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01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101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011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5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low power modes or reduced link 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实施自适应多播数据速率传输选择的方法,包括:确定多播组中最低信号强度站,将信号强度用作增加数据速率的指示符,以及通过确定使用增加的数据速率的帧或分组丢失,来确定数据速率的增加对于多播传输是否可行。

Description

用于多播通信的数据速率自适应的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8年11月7日提交的申请EP 08305789.3,名为“A Methodof Data Rate Adaptation For Multicast Communication”的优先权,其整体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技术,并且具体地涉及一种在电缆多播系统中调整数据传输速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存在针对通过电缆传送数据的系统定义通信以及操作支持接口需求的现有规范。这些规范的一种是通过电缆传送数据的服务接口规范(DOCSIS),一种允许向现有有线电视(CATV)系统添加高速数据传递的国际标准,并且该国际标准被许多有线电视运营商采用以便通过其现有混合光纤同轴基础设施提供因特网接入。
基于例如DOCSIS的解决方案的电缆调制解调器昂贵并且不适用于在电缆网络中提供对于实时音频通信和视频流传输服务敏感的服务质量(QoS)。期望开发一种通过CATV电缆接入网络传输数据的新系统,其能够以合理的成本保证良好的服务质量(QoS)以及与现有标准协议的平衡在电缆数据系统中也期望一种在现有CATV系统上运行并且客户端装置提供因特网类型数据服务的用户终端装置或调制解调器,诸如局域网上的装置。在这样的系统中,向用户终端进行多播将是向要接收相同数据的众多用户终端分发内容的高效的方法。在多播时,通常将传输数据速率固定为多播组中成员的最慢接收速率。但是,最慢的速率用户终端可能随时间而改变。在多播方案中向数据速率传输指定最慢的固定数据速率用户终端的方法不能适应在多播组内的用户终端的改变。另一个因素是接入点。如果接入点向一些站增加传输功率,则增加的功率可允许向所选择的站的更高数据速率。一种更加高效并且可自适应的数据速率确定机制将对电缆系统中带宽的保留有益。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由接入点进行的自适应地调整多播传输的数据速率的方法,包括:以第一数据速率从接入点向站的多播组传输多播消息帧。然后接入点接收来自使用第一数据速率的站的成功的帧接收的应答。然后针对临时时间段将第一数据速率增加至第二数据速率。在该临时时间段期间,向站传输多播消息帧并且在针对多播传输使用第二数据速率的同时评估多播帧丢失。评估包括将帧丢失与阈值相比较。如果帧丢失达到了阈值,则帧丢失过高并且接入点将第二数据速率降低至第一数据速率。然而,如果帧丢失小于阈值,则将第二数据速率用于多播消息/数据/帧的新的数据速率。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可在时分多工协议中利用IEEE 802.11帧的电缆系统中使用自适应数据速率调整。将速率从第一数据速率改变至更高的第二数据速率是基于来自接收多播消息的站的反馈。数据速率的增加可由多播组中具有最低信号强度的参考站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增加所导致。增加数据速率的另一种方法是从参考站接收多个连续的应答信号。然后以在一时间段中测试增加的数据速率以便确定是否应该采用更高的数据速率作为新的多播数据速率。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通过首先接收具有多播组内参考站的最小信号强度值的信标帧,站积极地参与多播数据速率调整。站测量新接收信号强度值并且确定新接收信号的强度值是否小于来自信标帧的最小信号强度值。如果新接收信号的强度值小于最小信号强度值,则站将新接收信号的强度值传输至接入点。站确定其是否是具有从信标帧信息获取的最小信号强度值的参考站。然后,如果第一个站是参考站并且新接收信号的强度值大于最小信号强度值,则站将新接收信号的强度值传输至接入点。接入点然后可执行本发明的补充部分。
从以下参照附图进行的图示性实施例的具体描述中,使得本发明的另外特征以及优点明显。
附图说明
图1图示了简化的示范性TDF接入网络架构;
图2图示了在OSI参考模型中的802.11MAC子层;
图3图示了在OSI参考模型中的TDF传输实体的实施;
图4图示了模式进入过程的示例;
图5图示了TDF超帧结构的示例;
图6a图示了示例站(STA);
图6b图示了示例接入点(AP);
图7图示了示例信息元素格式;
图8图示了示例信道感测信标帧;
图9图示了用于站(STA)的示例方法;
图10图示了用于接入点(AP)的示例方法;以及
图11图示了自适应数据速率调整的示例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一般描述
如在此使用的,“/”表示对于相同或相似组件或结构的替换名称。即,“/”可被视为如在此使用的“或”。单播传输是在单一发送器/传送器与单一接收器之间。广播传输是在单一发送器/传送器与该传送器接收范围内所有接收器之间。多播传输在单一发送器/传送器与该传送器接收范围内的接收器的子集之间,其中该传送器接收范围内的接收器的子集可为整个集合。即,多播可包括广播并且从而是比在此使用的广播更加广泛的术语。以分组或帧的方式传输数据/内容。
为了在现有同轴电缆TV系统(CATV)上提供数据服务,至少一种实施方案在电缆接入网络中部署时分功能(TDF)协议兼容的接入点(AP)和站(STA)。在层级树结构中经由耦合器连接AP和STA。以这样的方式,用户在家可经由电缆接入网络访问遥远的因特网协议(IP)核网络。用户接入IP核开启了诸如但不限于因特网访问、数字电话访问(例如,因特网协议上的语音)、以及有线电视节目。图1中图示了一种示例网络架构100。
图1描绘了接入IP核网络105的网络的一个实施例。IP核网络可为使用因特网协议或等效的数字数据传输协议的任何数字网络。在图1的示范性实施例中,时分功能(TDF)协议兼容的接入点(AP)110具有与IP核网络105连接的网络接口116,例如有线LAN或光学接口,以及与电缆接入网络连接的电缆接口112。可将许多这样的接入点与IP核网络连接。AP 110的电缆接入接口112可接入任何形式的电缆,例如光纤、同轴电缆、或其它物理地连接的通信介质。结果,电缆网络可包括任何形式的电缆,例如光纤、同轴电缆、或其它物理地连接的通信介质。有线网络可包括信号耦合器115,如果需要,可包括分布介质,例如互联电缆117和119。虽然图1仅示出了两个这样的分布电缆,但可以理解众多这样的分布连接是可能的。
在图1的示例中,分布电缆117和119分别经由电缆接口122和142与TDF协议兼容的站(STA)120、140相连接。STA电缆接口122和142还可接入任何形式的电缆,例如光纤、同轴电缆、或其它物理地连接的通信介质。STA 120和140是兼容TDF的并且作为可针对用户/客户端以众多接口与电缆接入网络相连接的用户终端。那些接口包括,但不限于,在传统物理局域网(LAN)和无线局域网(WLAN)上可运行的用户/客户端装置。一种示例LAN为以太网兼容的网络。一种示例无线网络为IEEE 802.11兼容的无线网络。
图1描绘了站1调制解调器120和站N调制解调器140具有相似接口。然而,这个表示仅仅是示范性的,这是因为假设站在通信上与AP 110兼容,则可将不同性能的站连接于该电缆网络。例如,站调制解调器可具有图1所示的所有用户接口或仅具有所选择的子集。图1中,配置站1以便支持LAN接口124,LAN接口124驱动LAN连接121至具有分支(stub)130a、130b、和130c的物理有线LAN 130。该分支支持LAN兼容的装置,例如用于电视或其它服务的机顶盒132、用于例如因特网服务的网络服务的个人计算机(PC)134、以及其它LAN兼容的装置136,其可包括支持用于提供例如视频、音频、电话、以及数据的任何类型的多媒体服务的数字服务的装置。这样的LAN兼容的装置136包括但不限于传真机、打印机、数字电话、服务器等。图1描绘了站120还经由WLAN射频(RF)端口126驱动天线125来提供无线服务。作为结果的传输123可被WLAN兼容的装置138使用以便向用户/客户端提供包括任何多媒体语音、音频、电话、以及数据的服务。虽然仅示出了一个无线装置138,但可使用众多这样的无线装置。类似地,站N也包括LAN接口144以针对具有分支150a、150b、以及150c的物理连接150驱动LAN连接141。这样的分支支持与这样的例如机顶盒152、PC 154、以及其它装置156的LAN兼容的装置的通信。WLAN RF端口146支持天线145提供链路143以便与WLAN装置158通信。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针对图1中网络接口116、电缆接口112、122、142,有线LAN接口124、144、以及WLAN RF接口126、146中的每一个存在适当的接口。
在网络100的一种实施例中,根据IEEE 802.11系列规范,TDF兼容的AP和STA二者在逻辑链接的控制子层、MAC子层以及物理层中单独地实施协议栈。然而,在MAC子层中,TDF AP和STA以TDF帧/消息/信号传输实体替换IEEE 802.11帧传输实体。从而,TDF AP和STA的MAC子层包括IEEE802.11帧封装/解封装实体以及TDF帧传输实体,而IEEE 802.11兼容的AP和STA的MAC子层包括IEEE 802.11兼容的帧封装/解封装实体和IEEE802.11帧传输实体。针对集成的AP和STA,TDF帧传输实体和IEEE 802.11帧传输实体可在同一时间共存,以便提供IEEE 802.11和TDF二者功能。可通过手动或动态配置来实现在两个模式之间的切换。
例如图1中的包括一个或多个AP、电缆网络、以及一个或多个STA的示例系统还可被称为非对称的通过同轴电缆传送数据(ADoC)系统。在ADoC电缆接入网络中部署一个或多个协议兼容的ADoC接入点(AP)和一个或多个站(STA)。从而,如在此使用的,因为ADoC系统是TDF系统的特定实施方案,所以认为术语“ADoC系统”和“TDF系统”是可互换的。在如图1的ADoC系统中,在电缆网络的层级树结构中AP和STA经由耦合器相连接,所述电缆网络包括作为电缆网络配置的典型的元件,例如电缆、分离器、放大器、中继器、转发器、交换机、转换器等。
TDF协议介绍
图1的AP 110和STA 120和140采用TDF协议以便在电缆介质上通信。在TDF协议的一种实施例中,经由电缆介质而不是在空中传输IEEE 802.11帧。采用IEEE 802.11机制的目的在于利用IEEE 802.11协议栈的成熟的硬件和软件实施方案。从而,使用IEEE 802.11帧的TDF在图1的电缆网络中被用作AP与其相关联STA之间的通信标准。
TDF的一个特征在于其用于传输IEEE 802.11数据帧的独特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在一种实施例中,TDFTDF没有采用传统IEEE 802.11DCF(分布协调功能,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或PCF(点协调功能,pointcoordination function)机制来交换包括MSDU(MAC服务数据单元)和MMPDU(MAC管理协议数据单元)的MAC帧。相反,TDF使用时分接入方法来传输MAC帧/消息/信号。从而TDF为一种定义位于MAC子层的帧传输实体的具体实施的接入方法。
图2图示了在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中标准IEEE 802.11MAC子层协议。作为比较,图3图示了针对OSI参考模型中TDF协议的帧传输实体的细节。
在一种实施例中,例如STA 120和STA 140的站以两种通信模式运行。一种模式为标准IEEE 802.11运行模式,其也被称为用户/客户端接口模式,其遵循IEEE 802.11系列标准定义的帧基础设施和传输机制。另一种模式为TDF运行模式,其也被称为为电缆接口模式。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图4中指示了当STA启动时确定要进入哪一种运行模式。一旦STA从AP接收到同步帧/消息/信号,STA就进入TDF模式。如果在预设超时内没有接收到同步帧,则STA保持或切换至用户/客户端接口模式。在此提供更多的运行模式切换准则。
TDF协议功能描述:
接入方法
TDF站中的物理层可具有多个数据传输速率性能以允许以改善性能以及装置维护为目的进行动态速率切换的实施。在一种实施例中,站可支持众多数据速率。在TDF站进入TDF通信过程以前,可静态地配置数据速率,并且在整个通信处理期间保持相同。另一方面,TDF站也可支持在服务期间动态数据速率切换。针对数据速率切换的准则可基于信道信号质量以及其它因素。本发明针对在多播传输期间的动态数据速率切换。
TDF协议的基本接入方法为时分多路存取(TDMA),其将同一信道划分至多个不同的时隙来允许多个用户共享该信道。STA以迅速的连续、逐一地接收下载并且传送上载,每一个STA都使用在由AP指定的TDF超帧内它们自己的时隙。将下行链路业务定义为从AP到STA的数据传输。下行链路业务的示例包括请求的数字数据/内容,例如由用户/客户端装置请求的音频或视频。下行链路数据可为单播、广播、或多播。将上行链路业务定义为从STA到AP的数据传输。上行链路业务的示例包括关于数字数据/内容的用户请求或到AP的执行一些功能的命令。上行链路数据可为单播或多播。
图5图示了TDF超帧结构以及当存在“n”个STA时典型的TDF超帧的时隙分配的示例。如图5所示,每TDF超帧存在固定数目的时隙,其包括用于从AP向一个或多个STA发送时钟同步信息的一个同步时隙,以及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时隙分配的注册请求的一个争用时隙。所指示的注册STA使用被分配至STA的上行链路时隙以便向AP发送数据和一些管理帧。AP使用下行链路时隙以便向STA传输数据以及注册响应管理帧。除了同步时隙之外,其它所有时隙可具有相同的持续时间。图5的多播时段使用一个或多个预定数目的时隙来容纳多播数据的长度。将典型时隙持续时间的值定义为针对最高数据速率模式允许在一个普通时隙中传输至少一个最大IEEE 802.11 PLCP(物理层汇聚协议)协议数据单元(PPDU)。同步时隙的持续时间可比典型时隙的持续时间更短,这是因为在这个时隙中从AP向STA传输的时钟同步帧可比IEEE 802.11数据帧更短。图5的TDF超帧是格式的示例,其中将时隙字段排序为同步时隙、争用时隙、多播时段、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时隙对。假设同步时隙在超帧中首先出现,则时隙字段的其它排序也是可能的。例如,以下排序也是可能的:(i)同步时隙、下行链路时隙、上行链路时隙、争用时隙,(ii)同步时隙、上行链路时隙、下行链路时隙、争用时隙,以及(iii)同步时隙、争用时隙、下行链路时隙、上行链路时隙。其它组织形式也是可能的。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典型的时隙持续时间大约为300us,其足够STA在54Mbps模式的一个普通时隙中传输至少一个最大的IEEE 802.11PPDU。每个TDF超帧总共具有62个时隙。在这些时隙中,存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时隙对。当存在20个STA时,可保证每个STA有权访问680kbps上行链路数据速率。下行链路数据速率依赖于多播数据的出现以及位于AP的用于下行链路数据传输的要求。最后,超帧的持续时间,其在一个实施例中的总共持续时间为61个典型时隙以及一个同步时隙,大约为18.6ms并且可针对不同用途将其定义为不同值。例如,如果仅有一个STA,则可保证STA具有4个时隙以便达到大约18Mbps的上行数据速率并且拥有18Mbps(4个连续时隙)的下行数据速率。以这样的方式,超帧的持续时间值大约为4ms。
帧/消息/信号格式
在IEEE 802.11规范中,存在三种主要的帧类型:数据帧/消息/信号、控制帧/消息/信号、和管理帧/消息/信号。数据帧用来从接入点向站交换数据并且反之亦然。依赖于网络,存在若干不同种类的数据帧。控制帧与数据帧一起用来执行区域清理(area clearing)操作,信道获取以及载波感测维护功能,以及接收信号的肯定应答。控制帧与数据帧一起作用以便在接入点与站之间可靠地递送数据。更具体地,在交换帧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具有存在机制,并且相应地存在针对每个下行链路单播帧的应答(ACK)帧。这个存在是为了降低由不可靠的无线信道造成的数据丢失的概率。管理帧执行监督功能。它们用来加入以及离开无线网络以及从接入点向接入点移动关联性。如在此使用的,在所有情况下术语“帧”也可指消息或信号。等效地,术语“帧/消息/信号”也可用来表示等效物。
在TDF系统的一种实施例中,STA被动地等待来自AP的同步帧/消息/信号以便识别控制AP。同步帧为位于图5中的同步时隙(时隙0)内的数据的帧。因为STA等待AP发送同步帧,所以无需在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实现方式中发现的典型探测请求和探测响应帧。但是,应答(ACK)帧/消息/信号用来确保数据帧递送的可靠性。
在TDF协议中,在电缆介质中仅使用了一些对于数据有用的IEEE 802.11MSDU以及MMPDU类型。例如,数据帧类型中的数据子类型用来封装上层数据以及在接入点与站之间进行传输。新的管理帧可用来适应TDF系统中的时钟同步要求。例如,如果需要将附加信息从AP发送到多个STA,则可在同步帧中包括该附加信息。
在TDF系统的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的TDF超帧,周期性地传输IEEE 802.11信标帧作为同步时隙(时隙0)的一部分以便将STA同步于相关联的AP。典型的信标帧为包括首标和帧主体信息的管理帧。换言之,首标包括源和目的地MAC地址以及其它关于通信处理的信息。可将目的地地址设置为全部为一,其为广播介质访问控制(MAC)地址。这指示可应用的信道上的所有STA接收并处理信标帧。
接入点(AP)搜索和时钟同步
TDF协议提供向所有STA节点的定时信息分发。STA侦听图5的超帧的同步时隙中的同步帧/消息/信号以便决定是否存在活动AP可用。一旦STA进入TDF通信,则STA使用同步帧来调整其本地计时器,基于此本地计时器STA决定是否轮到其来发送上行链路帧。在任何给定时间,在同步过程中AP为主机而STA为从机。如果STA在预定的阈值时段没有接收到来自相关联的AP的同步帧,则STA做出反应,如同关联的AP已经停止了服务该STA。这种情况下,STA停止与静默的AP通信,并且通过再次侦听同步帧来开始寻找活动AP。
在TDF系统中,所有与相同AP相关联的STA同步至公共时钟。AP周期性地传输包含AP时钟信息的被称为同步帧的特定帧以便同步其本地网络中的STA。在一种实施例中,每个TDF超帧时间由AP生成用于传输的同步帧一次并且将其在TDF超帧的同步时隙中发送。
每个STA保持本地定时同步功能(TSF)计时器以便确保其与相关联的AP同步。在接收到同步帧以后,STA总是接受在该帧内的定时信息。如果STA TSF计时器与从AP接收的同步帧中的时间戳不同,则接收STA根据接收的时间戳值来设置其本地计时器。进一步,STA可向接收的定时值添加小的偏移以便解决收发器本地处理。
STA向AP的注册
一旦STA从同步帧获取了计时器同步信息,STA就得知时隙0何时出现。如果STA没有与任何活动AP相关联,则STA尝试向发送同步帧的AP注册。STA通过在争用时隙期间向AP发送注册请求帧而与AP相关联,所述争用时隙为图5的TDF超帧中的第二个时隙。在一种实施例中,将争用时隙的持续时间以及注册请求帧/消息/信号结构设计为允许在一个争用时隙中发送多个注册请求帧。基于该设计,将争用时隙划分为等长的子时隙。
一旦STA检测到活动的目标AP,STA就在争用时隙中选择一个子时隙以便向AP发送注册请求帧。这个动作的目的在于当许多STA在同一时间启动并且同时尝试向同一AP注册时,降低冲突的机会。注册请求可根据以下方法出现:
A.在分配上行链路时隙后,STA存储分配的上行链路时隙数目。分配的上行链路时隙指示该时隙在上行链路时隙的整个池(pool)中的位置。
B.每次STA请求上行链路时隙时,AP将相同的上行链路时隙分配至相同的STA。
C.当是时候选择在其中发送注册请求帧的时隙时,如果存在存储的分配的时隙值,则STA将子时隙数目设置为分配的值。如果没有这样的值,STA在可用的时隙中随机选择一个子时隙。然后STA在随机选择的子时隙中向AP发送注册请求帧。
STA列出在此时其支持的所有数据速率并且还在注册请求帧中发送一些例如接收信号载波/噪声比之类的信息。STA可发送若干具有支持的不同数据速率的连续的注册请求帧。在发出帧以后,STA侦听来自AP的注册响应帧/消息/信号。
在接收到来自STA的注册请求帧以后,基于以下方法,AP在下行链路时隙中向STA发送回不同种类的注册响应帧。
A.如果已经分配的上行链路时隙超过了超帧中可用的时隙的数目,则AP在帧主体中放置上行链路时隙不可用指示符。
B.如果AP不支持在注册请求管理帧内设置的所支持的数据速率中列出的任何数据速率,则AP在帧主体中放置不支持数据速率指示符。
C.如果存在可用于分配的上行链路时隙以及AP与STA二者支持的共同的数据速率,则AP分配一个上行链路时隙,并且根据例如STA注册请求帧内的载波/噪声比的信息选择合适的共同的数据速率,并且然后向STA发送注册响应帧。帧/消息/信号主体包含分配的上行链路时隙以及选择的数据速率信息。在成功的注册处理后,TDF STA以及TDF AP在使用哪一个上行链路时隙和数据速率上协商一致。
下行链路传输
如上文所述,将下行链路定义为从AP向STA的信息传输。在整个TDF通信过程中,由于相关联的STA数目的改变引起下行链路时隙的总数目可动态地改变。当AP准备向相关联STA发送帧时,其将剩余下行链路时隙中剩下的时间与使用所协商的数据速率传输特定的下行链路帧所需要的持续时间相比较。然后,基于该结果,其决定是否应该在这个TDF超帧期间以特定数据速率传输该帧。从而,可在许多情况下避免下行链路帧的碎片(fragmentation)。
上行链路传输
如上文所述,将上行链路定义为从STA向AP的信息传输。在接收到来自AP的注册响应帧后,STA分析帧主体以便了解是否准予上行链路时隙。如果不准予,则其暂停并且稍后再申请上行链路时隙。如果被准予,则STA在指定的时隙期间使用在注册响应帧内指示的数据速率开始传输上行链路业务。
在指定的时隙期间在上行链路传输的起始,如果在其外出队列(缓冲)中存在至少一个外出帧,则STA将该队列(缓冲)中的第一个帧发送给AP发送。在那以后,STA检查第二上行链路帧的长度并且评估是否有可能在指定的时隙的剩余持续时间期间发送第二个/下一个缓冲帧。如果不可能发送下一个缓冲帧,则STA停止上行链路传输过程并且等待在下一个TDF超帧期间在指定的时隙中发送下一个缓冲帧。如果有可能在指定的时隙的剩余持续时间期间发送下一个缓冲帧,则STA立即向目的地AP发送下一个缓冲帧。发送过程以这样的方式继续运行直至指定的时隙结束,或者直至不再存在要传输的上行链路帧。
STA和AP设备
在图1的网络架构中,示例调制解调器站(STA)120和140被描绘为具有WLAN RF端口以便支持无线装置138和158。在一种实施例中,STA可包含WLAN RF接口和LAN接口端口作为终端用户/客户端接口。此外,STA可具有支持AP和STA之间的通信的电缆接口和支持无线用户装置或到用户装置的LAN或WAN接口的外部客户端接口端口。在一种实施例中,具有电流接口和客户端外部端口的STA也可被称为双模装置。
图6a描绘了一种双模STA 600的实施例。STA 600包括STA计算装置650或组件、例如处理器、门阵列、计算逻辑、微处理器、或芯片组或本领域已知的其它控制功能,其控制电缆接口610以及外部客户端接口620上的通信事务。在这个方面,STA 600以电缆接口/ADoC系统模式或者以外部接口/客户端模式运行。STA可使用成熟的WiFi芯片组以便实现STA处理器/芯片组/计算装置650功能。可使用存储器640,例如固态盘、旋转磁盘、或光盘,以便存储支持STA计算装置活动的程序或数据信息。另外,电缆接口610或客户端接口620可使用存储器640用于数据访问。支持本发明,STA使用信号强度测量部件630以便评估接收的通过AP传输的信号强度。
STA 600的用作与电缆接口相连接以便使用TDF原理支持电缆网络中的双向数据通信,而外部客户端接口用作与天线或外部网络连接相连接以便支持针对客户端装置的双向数据通信。如果需要,STA 600在电缆接口610和外部客户端接口620之间交换数据帧,以便与外部网络中的例如PC、PDA、路由器、交换机、打印机、智能终端等的用户/客户端装置通信。经由到AP的电缆接口交换数据帧,以便访问IP网络,例如因特网或内部网。在外部客户端接口模式中,双模装置STA 600对于用户装置作为接入点运行。而在电缆接口/ADoC模式时,STA 600以ADoC频带(大约1GHz)传输RF能量。在外部客户端接口模式中,可使用例如IEEE 802.11频带(大约2.4GHz)的标准无线频带。在ADoC系统/电缆接口模式中,STA使用上述的基于时分多路存取(TDMA)方法的TDF协议,来传输介质访问控制(MAC)帧。在客户端接口模式中,STA 600使用任何无线接入或有线网络协议,例如IEEE802.11协议或以太网协议。
图6b描绘了AP 660的一种实施例。该AP使用接口662与外部因特网协议源对接。在AP计算装置670的控制下,该AP能够访问来自IP源以及电缆接口668的内容,所述电缆接口668提供时分多工通信功能以便与一个或多个例如STA 600的STA交互。可通过AP计算装置670访问存储器664并且,像存储器640可用来存储数据、程序、以及控制信息以便适当地协调IP源接口662以及电缆接口668上的STA的交互。也电缆接口668或IP源接口662也可以使用存储器664用于数据访问。存储器可为任何形式的存储器例如固态盘、旋转磁盘、或光盘。AP计算装置可为可包括单独的或集成的计算装置的任何形式的计算装置,所述单独的或集成的计算装置具有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或计算组件例如可编程逻辑器件、门阵列、计算逻辑、微处理器、或芯片组或本领域已知的其它控制功能。AP计算装置的功能是控制AP660的接口以及执行或控制AP需要的任何确定或测量,例如帧丢失计算、信号强度测量计算、或与以单播、多播、和广播模式的STA的控制有关的任何其它计算。
多播通信考虑
多播传输是一种用于向多个用户传输相同数据的高效的技术。当向多个接收器传输相同数据时,与向单独用户的单播相反,多播节约网络资源,从而多播为网络中重要的服务原语(service primitive),尤其对于视频共享。然而,IEEE 802.11标准不直接针对多播通信。该标准通过在没有任何反馈的情况下影响(leverage)广播而间接地支持多播传输。但是,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多播传输的可靠性成为问题。
在无线环境下,当尝试访问相同信道时,多播传输可能与单播传输冲突。然而,在使用IEEE 802.11帧的时分多工系统中,例如在此描述的TDF系统中,用于传输的时隙分配机制一般地避免这样的冲突。
在IEEE 802.11无线网络中,两个因素可导致分组丢失;一个是信道错误而另一个是传输冲突。在ADoC系统中,TDF MAC协议消除分组冲突因素。从而,分组丢失的主要促成因素是信道错误,其主要是由噪声和干扰造成的。在电缆系统中,可通过选择合适的传输功率、调制等级、以及编码方案来将信道错误降至需要的阈值以下。
由IEEE 802.11提供的数据速率适应(accommodation)不是标准化的。802.11组件的每个制造商可自由地选择其自身的数据速率自适应机制。由于在多播中缺乏例如MAC层ACK帧或RTS-CTS消息帧之类的反馈信号,用于单播通信的速率自适应机制不适用于多播。从而,一般地,多播传输与如在广播传输中保持使用最低调制等级以及编码方案。本发明改进该方案。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针对电缆环境中的多播传输建立了一种新颖的信道质量反馈机制以及数据速率自适应技术。以此技术,可更好地利用数据信道并且显著地改善多播传输的性能。这样的信道数据速率自适应技术对于保持通过多播传输的多媒体内容的足够质量也是有帮助的,并且还通过在多播传输上分配最小信道资源而实现单播传输的吞吐量增益。
在电缆系统中,例如TDF ADoC系统,可以以系统允许的最强功率传输从AP到STA的下行链路业务。尽管如此,从STA到AP的上行链路传输趋向于需要谨慎的功率控制以便确保从不同的STA到不同的AP的信号相互不干扰。从而对于下行链路多播业务,不需要如在无线环境下的功率控制机制,但是与无线网络相比,期望信道数据速率控制自适应以便增强传输速率效率并且利用电缆网络中存在的改善的信道条件。
多播信道自适应协议的基本步骤包括:(a)周期性地执行信道感测以便选择具有最弱信号强度的STA作为多播组首项(leader),(b)利用到AP的反馈机制,其中多播组首项仅应答多播帧的正确接收,以及(c)通过使用速率降低机制或速率增加机制作为条件许可来调整多播数据传输速率。
多播组首项选择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AP使用信号强度(SS)作为选择多播组首项的准则。该首项为在多播传输中在目标多播组中经历来自AP的接收的最差质量信号的STA。在无线环境下,AP可通过测量来自STA的上行链路帧的信号强度来确定其自身与任何站之间的通信质量,这是因为将AP和STA之间的信道视为对称的,所述上行链路帧包括数据、RTS-CTS、ACK和其它帧。然而,不能保证电缆系统中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信道是对称的。电缆系统的不对称本质是由例如图1中的耦合器115之类的信号耦合器或分离器的不对称特征所导致的。为了使得AP选择正确的多播组首项,必须测量从AP到STA的多播帧的信号强度并且由每个STA向AP报告。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STA周期性地测量信号强度并且将信号强度测量转发至AP。初始地,多播组中的STA全部通过发送它们的接收信号强度的测量来响应多播消息。AP检测具有最低接收信号强度(SS)的STA并且将这个STA指定为多播组(mgroup)首项。然后,可通过采用信标帧内的新信息元素来使用更高效的报告和数据速率更新方案。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添加了被称为信道感测信息元素的新的管理帧信息元素。信息元素为管理帧的变长组件。一般性的信息元素具有ID编号、长度和变长数据字段,如图7(a)所示。对于图7(b)的信道感测信息元素,使用了原始保留元素信道感测ID。在图7(b)的实施例中,长度值为十三。变长数据字段包含三个字段:多播组(mgroup)地址字段(6字节)、最小信号强度(SS)值字段(1字节)、以及mgroup首项字段(6字节)。mgroup地址字段为通过更高等级协定与一组逻辑有关的站相关联的地址。在一种实施例中,mgroup地址字段为01:00:5E和D类多播IP的最后23比特的MAC地址级联。最小SS值字段为通过先前(初始的)信道感测处理确定的多播首项的信号强度值。
通过使用信标帧,图7(b)的信道感测元素格式对于多播组中的所有STA都是可用的。在TDF系统中,发送信标帧作为在如图5的超帧的起始处的同步帧的一部分。从而,在广播信标帧中,通知所有STA特定的多播组含有具有最小信号强度值的特定mgroup首项。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STA读取信标帧中的信道感测元素。当最小信号强度值等于0xFF时,STA执行初始信道感测。在AP没有关于特定多播组中STA的信道条件的先前知识时发生该初始信道感测。当初始化了多播应用并且形成了多播组时,可在信标帧内将这个值呈现给所有STA来读取。在初始读取之后,AP选择mgroup首项以及相应的信号强度值。然后使这个新的值对于广播信标帧内的所有STA可用。当最小SS值在0x00与0xFE之间时,信号强度值为经由先前信道感测处理测量的值。
图8描绘了具有帧主体字段的标准802.11管理帧。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填充这个帧主体字段作为具有信道感测字段的信标帧主体。以图7(b)的信道发送元素填充信道感测字段。从而,所有在超帧的开始接收广播信标帧的STA可以确定针对特定的多播组的多播组首项以及最小信号强度值。
在多播初始化阶段期间,由AP向多播STA发送多播数据流。AP发送初始信道感测信标,其中最小信号强度值字段被填充为0xFF。当接收到信道感测信标时,相应的多播组中的所有STA测量接收的该信标的信号强度值。并且然后,STA向AP发送反馈帧以便报告接收的信号强度。反馈帧的有效载荷为测量的信号强度值。在接收到反馈帧以后,AP记录最小信号强度值并且将具有最小信号强度值的STA选择为多播组首项。AP将作为参考的mgroup首项的标识、参考mgroup首项的接收的信号强度、以及mgroup地址装载至图8的信标帧中。
在初始信道感测之后,AP周期性地发送以检测的最小信号强度值填充的信道感测信标,以便要求STA执行周期性信道测量。选择信道发送信标的时段以便增强对于变化的站条件的自适应性。还选择该时段以便避免过度的数据速率改变或搅动(churning)。在运行中,如果STA接收到其最小信号强度值不等于0xFF的信道感测信标,则STA首先通过读取mgroup地址字段来确定其是否属于特定的多播组。在那以后,STA将当前测量的信号强度值与该信标中的最小信号强度值相比较。如果当前测量的SS值小于最小SS值,则STA将其自身视为针对接收信号强度的最坏情况的站,并且向AP提供测量的SS值。
如果STA属于特定多播组并且发现其自己的信号强度(SS)好于最小SS值,则STA确定其自己的MAC地址是否与mgroup首项的MAC地址相同。如果两个地址相同,则STA向AP提供包括新SS值和其MAC地址的反馈。AP根据从STA接收的反馈来修改最小SS值字段的值并且决定是否选择新的mgroup首项。图9表示这个处理的示例。
示例STA运行
图9描绘了在STA中执行的信道感测处理的示例方法900。在步骤910,STA接收信标帧。在步骤920测量接收的广播信标帧的信号强度。在步骤930,从信标帧读取最小信号强度值字段。在步骤940,进行这是否是针对这个多播组的初始信道感测的确定。该确定是通过将信标帧的信道感测元素的最小信号强度值字段与如上文所述的值相比较进行的。如果其是初始多播信道感测,则方法900从步骤940移至980,并且将测量的信号强度值作为反馈发送至AP。在这种情况下,向AP发送初始信号强度值测量使得AP可以确定最低SS值以及相应的初始mgroup首项。
如果其不是针对这个多播组的初始信道感测,则从步骤940进入步骤950。在步骤950,进行信号强度的测量值是否小于针对mgroup首项先前记录的最小信号强度的确定。如果测量值小于mgroup首项的最小SS值,则方法900移至步骤980,在那里将测量STA接收信号强度作为反馈发送回AP。到AP的反馈不仅包括测量的SS值,而且包括响应的STA的标识。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950,响应STA具有小于AP先前选择的mgroup首项的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结果,AP可确定该响应STA应该为新的mgroup首项并且新的SS测量应该为信标帧的新的最小SS值。
如果在步骤950的确定是否定的,则测量的向STA的传输的信号强度在最小SS等级之上。如果测量信号强度等于最小SS等级,则mgroup首项或其它站不向AP提供反馈(图9中未示出)。在步骤960,进行关于STA是否是mgroup首项的确定。如果STA是mgroup首项,则方法移至步骤980并且将新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测量连同STAMAC地址报告回AP。在这种情况下,将新的更高的测量信号强度值反馈至AP使得AP可针对该mgroup首项更新最小SS值。在步骤960,在STA不是mgroup首项的情况下,则方法移至步骤970并且不提供来自STA的对信标的响应。在这种情况下,测量的SS大于由不是mgroup首项的STA测量的最小SS值(即,不是最弱的接收信号强度的STA)。从而,不需要向AP的反馈。
针对多播业务的反馈机制
AP向相应的多播组中的STA成员多播数据帧。如果STA是多播组(mgroup)首项并且接收到没有错误的多播帧,则仅mgroup首项STA发送回ACK信号/消息。AP然后得知该组首项接收到多播消息。如果没有接收到来自mgroup中其它STA的否定应答(NACK)信号/消息,则AP还假设mgroup内的所有其它STA都接收到没有错误的多播消息。如果mgroup首项STA接收到有错误的多播帧,则mgroup首项不做任何事情。AP希望mgroup首项STA只有在正确地接收到多播消息的情况下响应该消息。如果mgroup首项没有响应,则AP得知mgroup首项STA没有正确地接收到消息。
如果STA不是mgroup首项,并且接收到没有错误的多播帧,则STA不做任何事情。如果非mgroup首项STA接收到错误的多播消息,则非组首项STA发送回NACK信号/消息。
概要地,在发送多播帧以后,存在许多种类的可能的反馈。首先,如果多播组中的所有STA接收到没有错误的多播帧,则向AP的反馈仅为来自多播组首项的ACK信号/消息。第二,如果mgroup首项接收到没有错误的帧,但至少一个其它SAT接收到有错误的帧,则在来自mgroup首项的ACK信号/消息和来自具有接收错误的其它STA的NACK信号/消息之间出现冲突。第三,如果mgroup首项和一个或若干个其它STA接收到具有错误的多播消息,则反馈为NACK信号/消息或来自接收到错误的多播消息的STA的若干NACK信号/消息的冲突。最后,如果在AP的多播消息的传输之后不存在到向AP的反馈,则AP断定多播消息/帧丢失。一般地,除了来自STA mgroup首项的清楚的ACK反馈信号之外,AP将所有其它反馈视为NACK冲突。作为NACK冲突的结果,AP可重发多播消息直至其被正确地接收,或降低数据速率并且重发多播消息直至其被正确地接收。
基于反馈的多播率选择
AP初始地选择某个多播数据速率用于多播业务。当AP接收到个连续ACK反馈时,多播传输速率上升至下一个更高的等级。在一种实施例中,
Figure BDA0000059944140000172
为在数据速率自适应处理中自适应地调整的计数器。当增加了多播速率时,AP开始临时更高的速率时段(THRP),在此期间AP可决定是否其可以使用该更高的多播数据速率。关于在特定窗口Wdrop中是否出现一个帧丢失来确定该决定。将窗口Wdrop表示在增加针对多播消息/传输/业务/数据的数据速率后所传输的多播帧的数量。从帧丢失比阈值Pflr_th确定窗口值。丢失比阈值Pflr_th为概率阈值。当具有更高速率的多播业务的帧丢失率大于Plr_th时,以更高速率的消息传输成功率比以原始较低速率的消息传输成功率要差。从而,不应该使用新的更高速率并且AP应该将其多播速率降低回原始的那个。Pflr_th被确定为:
P flr _ th = 1 - virtual _ transmission _ time ( R high ) virtual _ transmission _ time ( R low ) .
其中virtual_transmission_time意味着传输多播帧所需要的总传输时间,其包括所有PHY和MAC开销,例如PHY前导码(preamble)、SIFS、DIFS、ACK或NACK和有效载荷(MSDU),并且其中Rhigh为新的更高数据速率而Rlow为先前较低的数据速率。利用Pflr_th,Wdrop可被确定为(表示不小于x的整数):
Figure BDA0000059944140000183
从而在由Wdrop确定的THRP中,任何丢失多播帧(例如否定应答“NACK”信号/消息事件)使得AP降低其多播速率回到原始的较低的那个。可通过图6b的AP计算装置或其它逻辑进行以上针对AP的确定。可基于帧、块、或二者来指示帧丢失。
在多播速率自适应处理中自适应地调整
Figure BDA0000059944140000184
当初始化新的多播应用时或当AP针对多播业务开始使用新的数据速率时,设置或重置
Figure BDA0000059944140000185
在一种实施例中,重置值为十。每一次AP尝试增加其多播速率,而在THRP时间帧内速率再次降低回其原始的较低的速率。通过二进制回退(backoff)方法增加
Figure BDA0000059944140000186
N ^ = N ^ * 2 T
其中T为AP所经历的数据速率退后事件的数目。检测的多播组的增加的信号强度触发AP将
Figure BDA0000059944140000188
重置回到十。
如果在THRP时间帧期间AP不将其多播速率降低回其原始较低的速率,则AP针对之后的多播数据传输使用更高的速率。在传输期间(在THRP时间段以外),当在Wdrop连续多播帧中的两个帧得到NACK事件,多播传输速率降低至下一个更低的等级。
示例AP运行
在图10中的示例方法中描绘了AP中的信道感测操作。图11描绘了用于AP速率调整的示例方法。考虑图10,执行信道感测操作的示例方法开始于步骤1010,其中从IP多播地址确定mgroup地址。然后在步骤1015将修改的信标帧发送到所有STA。由于这是初始设置,并且最小SS值字段为0xFF,然后所有站在步骤1020通过在它们约定的TDM时隙中提供它们测量的信号强度反馈来响应。在步骤1025,AP针对所关心的多播组中的站更新所有节点入口(entry)。AP然后将多播组首项确定为mgroup中具有最低信号强度指示的STA。由这个mgroup首项STA所适应的数据速率为AP初始用于向mgroup多播消息的数据速率。在初始时段中包括步骤1010至1030用于设置根据本发明方面的信道感测。在步骤1035开始重复的并且周期性的AP运行。
在步骤1035,向所有STA发送具有mgroup首项和其针对该mgroup相应的信号强度的信标帧。然后向多播组(mgroup)发送多播消息。在步骤1040,作为多播消息的结果,AP确定其接收的反馈是否来自该mgroup中的STA。如果没有接收到反馈,则方法1000返回至步骤1035。这里可周期性地重复信标消息直至接收到例如来自STA的新的接收信号强度测量的反馈。如果接收到反馈,例如新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则在步骤1050进行关于接收信号强度(SS)值是否小于记录的针对mgroup首项的SS值的确定。如果该值更小,则在步骤1055记录最小SS值。如果改变了mgroup首项,则在步骤1055记录新的mgroup首项。然后方法1000返回至步骤1035。
在步骤1050,如果来自STA的新测量的SS值大于或等于mgroup首项的最小SS值,则进入步骤1060。在步骤1060,AP确定反馈是否来自mgroup首项。如果反馈不是来自mgroup首项,则步骤1060移至步骤1035。如果反馈来自mgroup首项,则方法1000从步骤1060移至步骤1065,在那里在信标帧内记录并更新针对mgroup首项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增加和更新的值。在步骤1065,由于输入了大于先前最小信号强度值的新的最小信号强度值,所以可临时增加多播数据速率并且可与方法1000并行执行图11的方法以便测试增加的数据速率的帧丢失。如果采用了新的数据速率,则将新的更高数据速率与mgroup首项的新的最小信号强度值相关联。然后步骤1065返回至1035,并且更新并周期性地传输信标帧数据。
图11描绘了用于AP中出现的多播消息的动态速率调整的方法1100。方法开始于步骤1110,在那里选择初始多播速率用于发送多播信息帧。一般地,初始数据速率为与在信标帧中AP提供的mgroup首项的最低(最小)接收信号强度值相关联的数据速率。在步骤1115,确定计数器参数
Figure BDA0000059944140000191
并将其设置为参考。在一种实施例中,的初始值为十。在步骤1120,进行AP在正常TDM运行过程中是否接收到来自STA的
Figure BDA0000059944140000202
个连续的ACK信号/消息的确定。这里,正常TDM运行可包括到被考虑的多播组的任何多播消息。获取成功的连续的ACK信号/消息作为AP向STA的多播组成功的多播传输的结果。如果没有接收到
Figure BDA0000059944140000203
个连续的ACK信号/消息,则方法1100在当前数据速率下不成功并且方法移至步骤1145以降低数据速率。当接收到
Figure BDA0000059944140000204
个成功ACK信号/消息时,方法移至步骤1125,在那里针对临时长度的时间增加传输数据速率。将所述临时长度的时间称为临时高速率时段(THRP)。在步骤1130,根据上述算法针对Wdrop记录帧丢失。在步骤1135,进行关于临时高速率时段(THRP)是否已经到期的确定。如果THRP没有到期,则处理1100通过步骤1130循环。如果THRP已经到期,则方法移至步骤1140。
在步骤1140进行关于帧丢失阈是否大于阈值Pflr_th的确定。如果帧丢失率大于阈值,则新的更高速率工作不佳并且方法移至将速率减少至其先前较低值的步骤1145。然后可在确定并设置新的
Figure BDA0000059944140000205
值的步骤1115重启处理。如果帧丢失阈值没有超过阈值,则新的更高速率工作良好并且方法1100移至步骤1150,在那里采用临时更高数据速率作为AP针对特定mgroup要使用的多播数据速率。处理然后可在步骤1115重启。从而,图11表示针对多播消息动态地调整AP的传输数据速率的技术。以上方法对于站以及接入点的改变是可自适应的。该方法依据帧丢失来确定多播组是否可接受新选择的更高的数据速率。
可将所描述的实现方式的特征和方面应用于各种应用。应用包括,例如,通过使用如上文所述的通过电缆的以太网通信框架,个人在家中使用主机装置与因特网通信。然而,可将在此描述的特征和方面自适应用于其它应用领域,并且相应地其他应用是可能的并可预想到。例如,用户可位于他们的家以外,例如,比如在公共场所或在他们的工作地。从而,可使用除了以太网和IEEE 802.11以外的协议和通信介质。例如,可通过以下方式(并且使用与之相关联的协议)来发送和接收数据:光纤光缆、通用串行总线(USB)电缆、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SCSI)电缆、电话线、数字用户线/环线(DSL)、卫星连接、视距连接、以及蜂窝连接。
在此描述的实现方式可被实施为例如一种方法或处理、一种设备、或一种软件程序。尽管在上下文中仅仅以单一形式的实现方式阐述(例如,仅作为方法论述),但也可以其它形式(例如,一种装置或程序)来实施讨论的特征的实现方式。可在例如适当的硬件、软件、以及固件上实现所述装置。例如,可在诸如例如处理器之类的装置中实现所述方法,所述处理器通常指处理或计算装置,包括例如,计算机、微处理器、集成电路、或可编程逻辑器件。处理装置还可包括通信装置,诸如例如计算机、蜂窝电话、便携式/个人数字助理(“PDA”)、以及其它便于终端用户之间的信息通信的装置。
可将在此描述的各种处理和特征的实现方式实施于各种不同的设备或应用中,具体地,例如,与数据传输和接收相关联的设备或应用。示例设备包括:视频编码器、视频解码器、视频编解码器、网络服务器、机顶盒、膝上型个人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以及其它通信装置。应该清楚的是,设备可为移动的并且甚至安装在移动交通工具上。
另外,可通过由处理器或其它形式的计算装置执行的指令来实施本方法,并且这样的指令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介质上,例如,集成电路、软件载体或其它存储装置,例如诸如,硬盘、致密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或任何其它磁介质、光介质或固态介质。指令可形成在如以上列出的任何介质的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有形体现的应用程序。应该清楚的是,处理器或其它形式的计算装置可包括具有例如用于执行处理的指令的作为处理单元的一部分的处理器可读介质。
关于缓存和存储装置,注意到贯穿所描述的实现方式的各种装置典型地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装置或缓存。存储器可为例如,电性的、磁性、或光学的。
从以上公开明显的,实现方式还可产生被格式化为承载例如可被存储或传输的信息的信号。该信息可包括例如用于执行方法的指令、或由所描述的实现方式之一产生的数据。这样的信号可被格式化为例如作为电磁波(例如使用频谱的射频部分)或基带信号。格式化可包括,例如,编码数据流、根据各种帧结构中的任一中来分组编码流、以及以分组流调制载波。信号承载的信息可为例如模拟或数字信息。可通过已知的各种不同的有线或无线链路来传输该信号。

Claims (19)

1.一种方法,包括:
以第一数据速率传输多播数据帧;
接收对使用所述第一数据速率的成功的帧接收的多个应答;
响应所述多个应答在一时间段将所述第一数据速率增加至第二数据速率;
以所述第二数据速率传输多播数据帧;
确定在所述时间段期间的帧丢失;以及
响应多播帧丢失确定第三多播数据速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传输多播数据帧包括在电缆通信系统中传输多播数据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由接入点选择所述第一数据速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第一数据速率增加至第二数据速率的步骤还包括:响应来自多播组的反馈而将所述第一数据速率增加至所述第二数据速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来自所述多播组的反馈包括:参考站的增加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使用信标帧将所述增加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传输到所述多播组中的所有站。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参考站特征在于在所述多播组内具有最低的接收信号强度值。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来自多播组的反馈包括:接收多个连续的应答消息,在向所述多播组传输多播数据帧之后接收每个应答消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连续应答消息的数目超过阈值。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自适应地调整所述阈值。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仅所述多播组中的参考站在成功接收多播数据帧时发送应答消息。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播组中的除所述参考站以外的其它站在接收到错误的多播数据帧时传输否定应答消息。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响应所述多播帧丢失来确定第三多播数据速率的步骤包括:如果所述帧丢失达到阈值,则将第二数据速率降低回第一数据速率。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响应所述多播帧丢失来确定第三多播数据速率的步骤包括:如果所述帧丢失小于阈值,则使用第二数据速率作为新的多播数据速率。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阈值为基于第二数据速率和第一数据速率的传输时间的比例的概率阈值。
16.一种方法,包括:
接收具有多播组内参考站的最小信号强度值的帧;
测量站的接收信号强度值;以及
如果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小于所述最小信号强度值,则传输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值。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如果所述站是所述参考站并且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大于最小信号强度值,则传输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值。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如果所述站不是所述参考站并且测量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大于最小信号强度值,则不响应信标帧。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接收帧包括:接收包括最小信号强度值、多播组地址、以及所述参考站的标识的信标帧。
CN200980144426.1A 2008-11-07 2009-11-02 用于多播通信的数据速率自适应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101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8305789A EP2184880A1 (en) 2008-11-07 2008-11-07 A method of data rate adaptation for multicast communication
EP08305789.3 2008-11-07
PCT/IB2009/007342 WO2010052553A1 (en) 2008-11-07 2009-11-02 A method of data rate adaptation for multicast communicat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10118A true CN102210118A (zh) 2011-10-05
CN102210118B CN102210118B (zh) 2014-12-24

Family

ID=40790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442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10118B (zh) 2008-11-07 2009-11-02 用于多播通信的数据速率自适应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520677B2 (zh)
EP (2) EP2184880A1 (zh)
JP (1) JP5677307B2 (zh)
CN (1) CN102210118B (zh)
HK (1) HK1158850A1 (zh)
TW (1) TWI429224B (zh)
WO (1) WO201005255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8019A (zh) * 2012-08-28 2013-07-31 陈波 一种可用于铁路作业等场景的无线信道接入方法
CN106330404A (zh) * 2015-07-03 2017-01-11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协作分集中传输速率的选择方法
CN106533972A (zh) * 2016-10-18 2017-03-22 新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发送速率的调整方法、装置及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32062B (zh) * 2009-11-13 2014-03-21 Ind Tech Res Inst 組播廣播服務區域裡可靠同步裝置與方法
US8693361B2 (en) * 2011-02-21 2014-04-08 Alcatel Luc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multicast service using feedback mobiles
JP5434975B2 (ja) * 2011-07-07 2014-03-05 横河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WO2013044851A1 (zh) * 2011-09-30 2013-04-04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数字通信方法和系统
KR101260671B1 (ko) * 2011-10-05 2013-05-10 고려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지향성 안테나 제어 장치 및 상기 지향성 안테나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그리고 그 방법을 컴퓨터에서 실행시키기 위한 프로그램을 기록한 기록매체
TWI447588B (zh) * 2011-10-07 2014-08-01 Asmedia Technology Inc 適應性驅動傳送資料的方法及其通信裝置
EP2696596B1 (en) * 2012-05-31 2015-10-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sl activation method, device, system and program product
KR20140045752A (ko) 2012-10-09 2014-04-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빔포밍을 사용하는 무선 통신시스템의 피드백 정보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US8861355B2 (en) * 2012-11-14 2014-10-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st rate control
JP6064678B2 (ja) * 2013-02-28 2017-01-25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力情報収集システム、電力情報取得装置、登録情報送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親装置
US20140362687A1 (en) * 2013-06-06 2014-12-11 Alcatel-Lucent Us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Multicast Rate Control Using Feedback Mobiles
US20140376376A1 (en) * 2013-06-20 2014-12-25 Alcatel-Lucent Us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Multicast Rate Control
US9826423B2 (en) 2014-12-12 2017-11-21 Netgear,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LTE and WLAN coexistence
US9713099B2 (en) * 2014-12-16 2017-07-18 Netgear,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able and WLAN coexistence
US20160295380A1 (en) * 2015-04-03 2016-10-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st sub-grouping method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1917501B2 (en) 2015-06-26 2024-02-27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Transmissions of unicast frames to client devices
US10972300B2 (en) 2015-06-26 2021-04-06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Transmissions of unicast frames to client devices
US10079650B2 (en) 2015-12-04 2018-09-18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Robust high speed sensor interface for remote sensors
US10492084B2 (en) 2016-10-10 2019-11-26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s
US11089503B2 (en) 2020-01-08 2021-08-10 Cisco Technology, Inc. Automated adjustment of network parameters based on sensor statistics
US11722265B2 (en) * 2020-07-17 2023-08-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Feedback design for network coding termination in broadcasting
CN113923468B (zh) * 2021-10-14 2024-04-26 广州博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直播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12323A (en) * 1998-06-29 2000-08-29 Microsoft Corpor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efficiently and reliably sending small data messages from a sending system to a large number of receiving systems
US6577599B1 (en) * 1999-06-30 2003-06-10 Sun Microsystems, Inc. Small-scale reliable multicasting
US6643322B1 (en) * 2000-09-20 2003-11-04 Aperto Networks, Inc. Dynamic wireless link adaptation
US20020172186A1 (en) * 2001-04-09 2002-11-21 Peter Larsson Instantaneous joint transmit power control and link adaptation for RTS/CTS based channel access
US6862456B2 (en) * 2002-03-01 2005-03-01 Cognio,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roving range for multicas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JP4071598B2 (ja) * 2002-10-04 2008-04-0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通信方法、及びこれらに用いて好適な無線局
TWI250741B (en) * 2003-02-26 2006-03-01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and dynamically adjusting packet transmission speed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
US7181170B2 (en) * 2003-12-22 2007-02-20 Motorola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broadcast transmission
TWI375418B (en) * 2004-10-20 2012-10-21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adaptation of data rate and transmit power with a beaconing protocol
US20060209763A1 (en) * 2005-03-21 2006-09-21 Emeott Stephen P Multi-mode link adaptation
US7688755B2 (en) * 2005-10-25 2010-03-30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roup leader selection in wireless multicast service
US8000304B2 (en) * 2005-12-12 2011-08-16 Motorola Mobilit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forward channel rate for wirelessly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to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090161687A1 (en) * 2006-04-11 2009-06-25 Jin Fei Yu Medium Access Control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Through CATV Access Network
US8036672B2 (en) * 2006-07-14 2011-10-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related to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7570916B2 (en) * 2006-08-22 2009-08-04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nd obtaining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feedback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8019A (zh) * 2012-08-28 2013-07-31 陈波 一种可用于铁路作业等场景的无线信道接入方法
CN103228019B (zh) * 2012-08-28 2017-02-22 陈波 一种可用于铁路作业场景的无线信道接入方法
CN106330404A (zh) * 2015-07-03 2017-01-11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协作分集中传输速率的选择方法
CN106533972A (zh) * 2016-10-18 2017-03-22 新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发送速率的调整方法、装置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211468A1 (en) 2011-09-01
TWI429224B (zh) 2014-03-01
EP2184880A1 (en) 2010-05-12
HK1158850A1 (zh) 2012-07-20
WO2010052553A1 (en) 2010-05-14
EP2347534B1 (en) 2018-08-29
CN102210118B (zh) 2014-12-24
US8520677B2 (en) 2013-08-27
JP2012508496A (ja) 2012-04-05
TW201032519A (en) 2010-09-01
EP2347534A1 (en) 2011-07-27
JP5677307B2 (ja) 2015-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10118B (zh) 用于多播通信的数据速率自适应的方法
CN102187621B (zh) 用于改善基于时分多址的协议中的信道利用的方法
US6108314A (en) Method, subscriber device, wireless router,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efficiently utilizing the receive/transmit switching time
US7385976B2 (en) Method for acknowledging data packets in a network
US11324038B2 (en)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JP2010514260A (ja) 時分割多重アクセス媒体アクセス制御層における媒体アクセス制御プロトコル・データ単位集積
CN101438515A (zh) 用于在无线网络中的可靠广播或多播通信的方法和系统
US20110243117A1 (en)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terminal
MXPA05007443A (es) Metodo y aparato para aprovisionamiento de ancho de banda en una red inalambrica de de area amplia.
EP2514116A1 (en) Techniques for managing heterogeneous traffic streams
CN100550796C (zh) 通过减慢tcp传输速率以使udp优先于tcp业务流的方法及系统
CN101843070B (zh) 以多种模式进行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CN100518108C (zh) 在ieee802.11系统中提供服务质量的方法
EP2178230A1 (en)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dual mode devices for data over cable applications
McFarland et al. The 5-UP/sup TM/protocol for unified multiservice wireless networks
CN101843015B (zh) 以多种模式进行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CN102257771A (zh) 在多种网络上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EP2178242A1 (en) A method of using power saving mode in a dual mode device to service client devices
US2014037644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voice service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828347B (zh) 以多种模式进行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KR101630378B1 (ko) 무선개인 통신망에서의 mac프레임을 이용한 브로드캐스팅 시스템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5885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5885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24

Termination date: 201811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