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6005A - 一种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06005A
CN102206005A CN2011100722856A CN201110072285A CN102206005A CN 102206005 A CN102206005 A CN 102206005A CN 2011100722856 A CN2011100722856 A CN 2011100722856A CN 201110072285 A CN201110072285 A CN 201110072285A CN 102206005 A CN102206005 A CN 1022060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plant
river
strain
square met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7228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国富
刘伟
李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11007228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206005A/zh
Publication of CN1022060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60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40Protecting water resources
    • Y02A20/402River restor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包括岸坡生态缓冲带、植物重建区、水生植物带、底栖动物和水生动物;其中,所述岸坡生态缓冲带构建在河道岸坡上,所述植物重建区构建在河道消落带,所述水生植物带构建在河道中,所述底栖动物和水生动物于河道中放养。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的构建方法。本发明方法具有投入低、环境友好等优点,有效的实现了水质的改善、生态功能的提升、景观的呈现三种效益的统一,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生产和生活的水环境,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河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剧增,污废水的排放量也快速增长,导致许多城市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20年来,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国家及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地表水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2009中国环境公报》指出,中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其中,203条河流408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7.3%、24.3%和18.4%。对河道的治理在经历了工程治理(如水力调度、清淤、曝气)、自然改造阶段后,逐渐发展到生态修复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进入河流综合治理和生物生态修复阶段,相继开展河流的修复工作,但大多停留在模仿国外已有案例的初步尝试和探索阶段。
现有的河道修复技术可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异位修复需将水体引到邻近的反应器或处理系统,工程投资大,一般用于修复小规模的严重污染的河道。原位生物修复主要指在河道生态系统中,充分利用河道的水文、水力及护岸等条件,进行近自然河道生态修复,而无需将河水引出河道外处理,无二次污染,相对投入少,运行费用低。
目前河道的原位修复主要是通过曝气与引入水生物相结合,如CN 101519264A公开的《城市黑臭河涌生态治理及综合利用方法》、CN101580296A公开的《一种治理富营养化河湖的生态方法》等;或者通过生态浮床的构建来净化水质,如CN101514054A公开的《一种组合型生态浮床装置》、CN201264948公开的《生态浮岛》等。以上技术一方面可以通过植物吸收降解水体的污染物,更一方面浮岛可为原生动物、轮虫、滤食性鱼类提供摄食、繁衍的场所。
上述现有技术尽管可以净化水质、有助于受损河道的生态修复,但在实际的河道治理中并没有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主要由于以下原因:我国大部分河流的补给是以雨水为主,因此存在明显的汛期、枯水期,河流水位、水量、流速不稳定,造成水生植物生态系统净化效果的不稳定;在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努力下,工业及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率逐步提高,雨水泾流等面源污染对河道污染的贡献逐步提高,而现在的河岸未能起到有效的污染物缓冲降解作用;河流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出现问题后的局部治理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目前,现有对生态河道的研究及同类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大多数仍为宏观性的定性研究,而且定性研究也多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或某一河道的治理而进行的,因此,代表性不强,缺乏普遍性和实用性。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及其构建方法,是在不改变河道原有的形态的前提下进行的,减少了对河道现状的干扰,避免了明显的人工痕迹,有利于河道健康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恢复;本发明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中的岸坡生态缓冲带、植物重建区、水生植物带、底栖动物和水生动物等各个子系统有机结合、错落有致、形成了立体轮廓线。岸坡生态缓冲带的主要作用是加固岸坡、消减泾流污染;滨水植物带的构建完成了河道岸坡陆生生态系统与河流水体生态系统的过渡;本发明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中植物的选择综合了净化效果、生理生态以及整体观赏效果等因素,即可通过降解、吸附、沉淀等作用减少水体的污染物,又可增加水体的溶解氧、为水生动物提供生存的空间及适宜的生境。通过本发明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的构建,可在较少投入的前提下,使受损的河道生态系统趋于健康,实现水质与生态的持续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及景观效果得已恢复和重现。
本发明了提出了一种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包括岸坡生态缓冲带、植物重建区、水生植物带、底栖动物和水生动物,有利于河道生态坏境和河道景观的恢复;本发明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的构建方法克服了现有技术治理河道方法中对河道干扰较大,人工痕迹明显,缺乏普遍性和实用性等缺陷,能够在较少投入的前提下,使受损的河道生态系统重新恢复并保持健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岸坡生态缓冲带、植物重建区、水生植物带、底栖动物和水生动物;其中,所述岸坡生态缓冲带构建在河道岸坡上,所述植物重建区构建在河道消落带,所述水生植物带构建在河道中,所述底栖动物和水生动物于河道中放养。
本发明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中,所述岸坡生态缓冲带包括种植在岸坡顶部的乔木植物,以及种植在岸坡上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群;其中,所述乔木植物是柳树、松树或杨树,所述灌木和草本植物是女贞、扶芳藤、小冠花或紫花苜蓿。
本发明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中,所述植物重建区种植的是湿生植物群,所述湿生植物是红蓼、蒲苇或芦苇。
本发明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中,所述水生植物带包括挺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其中,所述挺水植物带由香蒲带、菖蒲带或茭草带构成,所述浮水植物带由荇菜、菱或大漂构成,所述沉水植物带由菹草带、黑藻带或狐尾藻带构成。
本发明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中,所述底栖动物是螺或蚌,所述水生动物是鲢鱼、鲫鱼或草鱼。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所述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河道岸坡构建岸坡生态缓冲带,在河道消落带构建植物重建区,在河道中构建水生植物带,及在河道中放养底栖动物及水生动物。
本发明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的构建方法中,所述的在河道岸坡构建岸坡生态缓冲带是指:在当年2-3月份,在所述河道岸坡顶部种植所述乔木植物,种植密度是每隔4-6米一株;将所述灌木和草本植物种植于坡度为1:2-1:5的岸坡处,其中,所述女贞采用芽苗移植的方式进行种植,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25-35株,所述扶芳藤采用扦插的方法进行种植,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20-30株,所述小冠花和紫花苜蓿采用种子播撒的方法种植,每1000平方米播种的种子量:小冠花为0.8-1.0kg,紫花苜蓿为0.6-0.8kg。
本发明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的构建方法中,所述在河道消落带构建植物重建区是指:当年3月份开始,在所述河道的消落带,以播种的方式种植红蓼,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6-8个穴,每穴播种子8-12粒,以根苗移植的方式种植蒲苇和芦苇,所述蒲苇的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1-2丛,每丛15-25棵,所述芦苇的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15-22株。
本发明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的构建方法中,所述水生植物带的构建于当年的2-4月份进行;
其中,所述挺水植物带的种植区域位于水深0-0.2m处;其中,所述香蒲带的种植密度为每丛2-3株,每平方米8-16丛,所述菖蒲带的种植密度为每丛3-4株,每平方米10-18丛,所述茭草带的种植密度为每丛2-4株,每平方米12-14丛;
其中,所述浮水植物带的种植区域位于水深0.2-0.5m处;其中,所述荇菜的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25-35株,所述菱的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3-5株,所述大漂的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25-35株;
其中,所述沉水植物带的种植区域位于水深小于两倍透明度的区域处;其中,所述菹草带的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38-55株,所述黑藻带的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20-35丛,每丛8-16株,所述狐尾藻带的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20-35丛,每丛4-6株。
本发明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的构建方法中,所述底栖动物和水生动物的放养方法是:在当年的3-4月份,将所述底栖动物放养在离常水位水平距离一米以内的河道区域,放养量0.5-2Kg/m2;在次年的3-4月份间,将所述水生动物放养到河道中,放养密度为10-20尾/m3,放养鱼苗的规格为50-100g/尾。
本发明中,“常水位”是经过长时期对河流水位的观测后,得出的,在一年或若干年中,有50%的水位等于或超过该水位的高程值。
本发明针对河道功能单一,生物群落单一,生态及景观功能严重退化的问题,提出一种轻污染的无能耗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及其构建方法,将河道视为有机生命体,通过植物群落的重构提高水体水质水生态状况,运用科学的技术与方法优化河道生态系统,提升河道作为生态廊道的生态及景观功能。
本发明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由岸坡生态缓冲带、植物重建区、水生植物带、底栖动物和水生生物构成,构建工作在当年2月份-次年4月份开展,具体如下:
岸坡生态缓冲带的构建:岸坡顶部种植乔木植物如柳树、松树、杨树等,每隔4-6米一株。在坡度1:2-1:5的岸坡种植灌木以及草本植物,植物选择根据河道所在的地区选择,尽量选择适应气候能力强、成活率高、根系发达、抗逆性强、根系固土能力强、耐粗放管理、水质净化效果好的植物。
消落带植物重建区的构建:消落带是指河流、湖泊、水库周边等因周期性水位涨落而被淹没和出露成陆的区域,河流消落带是地表渗流污染物流入河流的最后的屏障。在河流的消落带构建湿生植物群落以实现该区域植被的恢复,如红蓼带(每平方米6-8个穴,每穴播种子8-12粒)、蒲苇带(每平方米1-2丛,每丛15-25棵)、芦苇带(每平方米15-22株)等。
水生植物带的构建:水生植物带包括挺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沉水植物带。挺水植物带和浮水植物带靠近河岸,可借助生态浮床为载体也可通过直接在河流种植物方式构建。挺水植物带可由香蒲带(每丛2-3株,每平方米8-16丛)、菖蒲带(每丛3-4株,每平方米10-18丛)、或者茭草带(每丛2-4株,每平方米12-14丛)等构成。浮水植物带可由荇菜带(每平方米25-35株)、菱带(每平方米3-5株)、大漂带(每平方米25-35株)等组成。在水深小于两倍透明度的区域构建沉水植物带,沉水植物带可由菹草带(每平方米38-55株)、黑藻带(每平方米20-35丛,每丛8-16株)、狐尾藻带(每平方米20-35丛,每丛4-6株)等构成。
水生生物群落构建:水生生物主要指底栖动物和高等的鱼类的构建。其中底栖动物,主要放养在离常水位水平距离一米以内的河道区域,,通常放养密度为0.5-2Kg/m2,放养时间通常放在构建水生植物系统后一到三个月内进行,放养品种根据河道本身水文水质特征,通常可采用螺、蚌等;高等鱼类,主要指鲢鱼、鲫鱼和部分草鱼等,放养时间为次年的3到4月,放养密度为10-20尾/m3,放养鱼的规格为50-100g /尾。
本发明提出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是通过岸坡生态缓冲带、滨水区消落带、水生植物带和水生生物群落的构建,完善河道生态系统,与其他现有的河道治理技术相比较优点如下:
本发明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是在不改变河道原有的形态的前提下进行的,减少了对河道现状的干扰,避免了明显的人工痕迹,有利于河道健康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恢复;
本发明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有机结合、错落有致、形成了立体轮廓线。岸坡生态缓冲带的主要作用是加固岸坡、消减面源(泾流)污染;滨水植物带的构建完成了河道岸坡陆生生态系统与河流水体生态系统的过渡;水生植物群落是河流水质净化与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生动物(包括底栖和鱼类等)则是实现河道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植物是本发明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发明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中植物的选择综合了净化效果、生理生态以及整体观赏效果等因素,即可通过降解、吸附、沉淀等作用减少水体的污染物,又可增加水体的溶解氧、为水生动物提供生存的空间及适宜的生境;
水生动物(底栖和鱼类)是河道生态系统健康完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发明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中底栖动物的选取原则是耐污和耐高浊度,底栖生物能够分泌粘性物质,促进水体透明度的改善和水质的净化,而且有利于水体与植物、水生其它生物的传质;鱼类的放养原则是,在河道植物生态构建完毕,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分批次引入,用来控制水生植物的过量生长和增加系统的传质等,鱼类的引入,必将带来人的参与,比如垂钓等,最终形成良好健康的河道生态系统。
本发明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的构建,可在较少投入的前提下,使受损的河道生态系统趋于健康,实现水质与生态的持续有效改善,景观及生态效果得已重现。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发明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的平面示意图。
图2 是本发明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1是乔木植物,2是灌木和草本植物群,3是湿生植物群,4是挺水植物带,5是浮水植物带,6是沉水植物带,7是河道,底栖动物和水生动物的范围是从湿生植物群到整个河道。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保护内容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在不背离发明构思的精神和范围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变化和优点都被包括在本发明中,并且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为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包括岸坡生态缓冲带、植物重建区、水生植物带、底栖动物和水生动物;其中,岸坡生态缓冲带构建在河道岸坡上,植物重建区构建在河道消落带,水生植物带构建在河道中,底栖动物和水生动物于河道中放养。
结合如图1和图2,本发明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中,岸坡生态缓冲带包括种植在岸坡顶部的乔木植物1,以及种植在岸坡上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群2;其中,乔木植物是柳树、松树或杨树,灌木和草本植物是女贞、扶芳藤、小冠花或紫花苜蓿。
本发明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中,植物重建区种植的是湿生植物群3,湿生植物是红蓼、蒲苇或芦苇。
本发明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中,水生植物带包括挺水植物带4、浮水植物带5和沉水植物带6;其中,挺水植物带4由香蒲带、菖蒲带或茭草带构成,浮水植物带5由荇菜、菱或大漂构成,沉水植物带6由菹草带、黑藻带或狐尾藻带构成。
本发明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中,所述底栖动物是螺或蚌,所述水生动物是鲢鱼、鲫鱼或草鱼。
本发明是在河道7原位构建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具体构建方法如下:
在2-3月份开展岸坡生态缓冲带的构建。在岸坡顶部种植一排乔木植物如柳树、松树、杨树等,每隔4-6米一株。在移植乔木树苗前挖好树穴,树穴大小为树种地径8-12倍,深度为40-50cm。在坡度1:2-1:5的岸坡处,灌木和草本植物通过组合构建图案布于护坡处。女贞采用芽苗移植的方式进行,每平方米25-35株,起苗应选择阴天进行,苗根带土,根系不能暴晒和风吹,在备好的栽植穴内。在乔、灌木种苗移植时,应注意埋土至苗株根际原有土痕时轻提苗木一下,使根系舒展,扶正填土踏实,浇定根水,有利成活。扶芳藤的种植采用扦插的方法,插入土中的枝条深度为1-1.5cm,密度为每平方米20-30株。小冠花和紫花苜蓿采用种子播撒的方法进行,每1000平方米播种的种子量分别为:0.8-1.0kg和0.6-0.8kg。
3月份开始进行消落带植被的恢复。红蓼采用播种的方式进行,3月初在岸坡每平方米6-8个,深约7-15cm, 每穴播种子8-12粒,盖上草木灰或细土约1cm左右, 待苗长出2-3片真叶时,匀苗、补苗,确保每穴有苗2-4株。蒲苇和芦苇采用根苗移植的方式,覆土时,植株周围再加3-5cm的草木灰或细土,蒲苇为丛生植物每平方米1-2丛,每丛15-25棵、芦苇带为每平方米15-22株。
进行水生植物带的构建。水生植物带包括挺水植物带、沉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宜在2-4月份构建。挺水植物带和浮水植物带靠近河岸,可借助生态浮床为载体也可通过直接在河流种植物方式构建。挺水植物带位于水深0-0.2m处种植,香蒲带(每丛2-3株,每平方米8-16株)、菖蒲带(每丛3-4株,每平方米10-18株)、或者茭草(每丛2-4株,每平方米12-14丛)带构成。若直接在河道中种植,入土深度为3-7cm。浮水植物的种植区域位于水深0.2-0.5m处,采取抛种法,包裹无纺布包裹种植土和植物的根部,向水中抛洒,密度如下:荇菜带每平方米25-35株、菱每平方米3-5株、大漂每平方米25-35株。在水深小于两倍透明度的区域构建沉水植物带,沉水植物带可由菹草带(每平方米38-55株)、黑藻带(每平方米20-35丛,每丛8-16株)、狐尾藻带(每平方米20-35丛,每丛4-6株)构成。菹草、黑藻种植时取其芽苞,撒播在种植水域。狐尾藻种植时,采用竹叉种植法即用一头带叉的竹竿,作业人员乘船用竹叉叉住植株的茎部,叉入水中。
水生生物群落构建。水生生物主要指底栖动物和高等的鱼类的构建。其中底栖动物,放养时间通常放在构建水生植物系统后一到三个月内进行,放养品种根据河道本身水文水质特征,通常可采用螺、蚌等,主要放养在离常水位水平距离一米以内的河道区域,放养密度为0.5-2Kg/m2;高等鱼类可采用鲢鱼、鲫鱼或部分草鱼等,放养时间为次年的3到4月,放养密度为10-20尾/m3,放养鱼的规格为50-100g/尾。
实施例1:
在上海市浦东区某河流的构建本发明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所实施河道长300米。本实施例所构建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中,岸坡生态缓冲带由柳树(每隔5m一株)、扶芳藤(密度为每平方米25株)、紫花苜蓿(每1000平方米播撒0.7千克)构成,消落带植物重建区采用红蓼(每平方米6个穴,每穴播种子8粒),水生植物带由菖蒲(每丛4株,每平方米12丛)、菱(每平方米4株)、菹草(每平方米38株)构成,底栖动物和水生生物群落构建由螺(放养密度为1Kg/m2)和花白鲢鱼(放养密度为10尾/m3,放养鱼的规格为60g/尾)构成。
本实施例中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的构建方法具体如下,
在当年2月份,在河道岸坡顶部种植所述柳树,种植密度是每隔5米一株;在坡度为1:2-1:5的岸坡处,将扶芳藤和紫花苜蓿通过组合构建图案布于护坡处,扶芳藤采用扦插的方法进行种植,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25株,紫花苜蓿采用种子播撒的方法种植,每1000平方米播撒0.7Kg。
当年3月份开始,在河道的消落带以播种的方式种植红蓼,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6个穴,每穴播种子8粒。
于当年的3月份构建水生植物带:于水深0.2m处构建挺水植物带,以每丛4株,每平方米12丛的种植密度种植菖蒲;于水深0.4m处构建浮水植物带,以每平方米4株的种植密度种植菱;于水深1.2m处构建沉水植物带,以每平方米38株的种植密度种植菹草。
在当年的4月份,将螺以1Kg/m2的放养密度放养到在离常水位水平距离0.8米的河道区域;在次年的3月份,将花白鲢鱼放养到河道中,放养密度为10尾/m3,放养鱼的规格为60g/尾。
本实施例中,在本发明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构建后河道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水生植物优势群落由原来的水葫芦转变为多种水生植物共有,河道景观呈现了纵横立体的景观展示,河道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污染物经本发明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得到有效的去除,其中COD的降解率达20%-30%,TN的降解率达20%-55%,TP的降解率达25%-40%。
实施例2
在山东省微山县某一南四湖入湖河流的下游构建本发明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所实施河道长200米。本实施例所构建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中,岸坡生态缓冲带由杨树(每隔5m一株)、女贞(密度为每平方米30株)、小冠花(每1000平方米播撒0.8千克)构成,消落带植物重建区采用芦苇(每平方米20株),水生植物带由香蒲(每丛2株,每平方米10丛)、荇菜(每平方米30株)、黑藻(每平方米20丛)和狐尾藻(每平方米20丛)构成,水生生物群落构建由螺(放养密度为1.5Kg/m2)、草鱼(放养密度为15尾/ m3,放养鱼的规格为50g/尾)构成。
本实施例中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的构建方法具体如下,
在当年2月份,在河道岸坡顶部种植所述杨树,种植密度是每隔5米一株;在坡度为1:2-1:5的岸坡处,将女贞和小冠花通过组合构建图案布于护坡处,女贞采用芽苗移植的方法进行种植,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30株,小冠花采用种子播撒的方法种植,每1000平方米播撒0.8Kg。
当年3月份开始,在河道的消落带以根苗移植种植芦苇,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20株。
于当年的3月份构建水生植物带:于水深0.1m处构建挺水植物带,以每丛2株,每平方米10丛的种植密度种植香蒲;于水深0.3m处构建浮水植物带,以每平方米30株的种植密度种植荇菜;于水深1m处构建沉水植物带,以每平方米20株的种植密度种植黑藻和狐尾藻。
在当年的4月份,将螺以1.5Kg/m2的放养密度放养在离常水位水平距离1米的河道区域;在次年的4月份,将草鱼放养到河道中,放养密度为15尾/m3,放养鱼的规格为50g/尾。
本实施例中,在本发明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构建后河道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水生植物优势群落由原来的喜旱莲子草转变为多种水生植物共有,河道景观优美、水质得到了持续有效的改善,污染物经本发明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得到有效的去除,其中COD的降解率达15%-30%,氨氮的降解率达30%-50%,河流水质达到COD小于30 mg/L,氨氮小于1.5 mg/L。

Claims (10)

1.一种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岸坡生态缓冲带、植物重建区、水生植物带、底栖动物和水生动物;其中,所述岸坡生态缓冲带构建在河道岸坡上,所述植物重建区构建在河道消落带,所述水生植物带构建在河道中,所述底栖动物和水生动物于河道中放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岸坡生态缓冲带包括种植在岸坡顶部的乔木植物,以及种植在岸坡上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群;其中,所述乔木植物是柳树、松树或杨树,所述灌木和草本植物是女贞、扶芳藤、小冠花或紫花苜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重建区种植的是湿生植物群,所述湿生植物是红蓼、蒲苇或芦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带包括挺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其中,所述挺水植物带由香蒲带、菖蒲带或茭草带构成,所述浮水植物带由荇菜、菱或大漂构成,所述沉水植物带由菹草带、黑藻带或狐尾藻带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栖动物是螺或蚌,所述水生动物是鲢鱼、鲫鱼或草鱼。
6.如权利要求1所述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河道岸坡构建岸坡生态缓冲带,在河道消落带构建植物重建区,在河道中构建水生植物带,及在河道中放养底栖动物及水生动物。
7.如权利要求6所述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在河道岸坡构建岸坡生态缓冲带是指:在当年2-3月份,在所述河道岸坡顶部种植所述乔木植物,种植密度是每隔4-6米一株;将所述灌木和草本植物种植于坡度为1:2-1:5的岸坡处,其中,所述女贞采用芽苗移植的方式进行种植,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25-35株,所述扶芳藤采用扦插的方法进行种植,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20-30株,所述小冠花和紫花苜蓿采用种子播撒的方法种植,每1000平方米播种的种子量:小冠花为0.8-1.0kg,紫花苜蓿为0.6-0.8kg。
8.如权利要求6所述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河道消落带构建植物重建区是指:当年3月份开始,在所述河道的消落带,以播种的方式种植红蓼,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6-8个穴,每穴播种子约8-12粒,以根苗移植的方式种植蒲苇和芦苇,所述蒲苇的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1-2丛,每丛15-25棵,所述芦苇的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15-22株。
9.如权利要求6所述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带的构建于当年的2-4月份进行;
其中,所述挺水植物带的种植区域位于水深0-0.2m处;其中,所述香蒲带的种植密度为每丛2-3株,每平方米8-16丛,所述菖蒲带的种植密度为每丛3-4株,每平方米10-18丛,所述茭草带的种植密度为每丛2-4株,每平方米12-14丛;
其中,所述浮水植物带的种植区域位于水深0.2-0.5m处;其中,所述荇菜的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25-35株,所述菱的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3-5株,所述大漂的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25-35株;
其中,所述沉水植物带的种植区域位于水深小于两倍透明度的区域处;其中,所述菹草带的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38-55株,所述黑藻带的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20-35丛,每丛8-16株,所述狐尾藻带的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20-35丛,每丛4-6株。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河道生态反应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栖动物和水生动物的放养方法是:在当年的3-4月份,将所述底栖动物放养在离常水位水平距离一米以内的河道区域,放养量0.5-2Kg/m2;在次年的3-4月份间,将所述水生动物放养到河道中,放养密度为10-20尾/m3,放养鱼苗的规格为50-100g/尾。
CN2011100722856A 2011-03-24 2011-03-24 一种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Pending CN1022060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722856A CN102206005A (zh) 2011-03-24 2011-03-24 一种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722856A CN102206005A (zh) 2011-03-24 2011-03-24 一种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6005A true CN102206005A (zh) 2011-10-05

Family

ID=44695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722856A Pending CN102206005A (zh) 2011-03-24 2011-03-24 一种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06005A (zh)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48529A (zh) * 2013-10-28 2014-02-05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螺贝与水生植物合理混搭构建生态护坡的方法
CN103609291A (zh) * 2013-11-20 2014-03-05 东北林业大学 高纬度河流沿岸植物缓冲带
CN105084547A (zh) * 2015-08-31 2015-11-25 天津城建大学 净水装置
CN105084546A (zh) * 2015-08-31 2015-11-25 天津城建大学 廊道式净水系统
CN105256766A (zh) * 2015-09-24 2016-01-20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一种拟生态水岸护坡结构
CN106613092A (zh) * 2016-10-11 2017-05-10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城市水景生态驳岸的植物群落构建方法
CN108260479A (zh) * 2018-02-02 2018-07-10 北京中科乾和环保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河岸带植被修复方法
CN109371909A (zh) * 2018-12-05 2019-02-22 山东益华通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人工生态岸堤的构筑方法
CN109496712A (zh) * 2019-01-04 2019-03-22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集约化农田生态强化模型
CN109607795A (zh) * 2018-11-23 2019-04-1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一种湖泊消落带近自然反渗透生物墙的构建方法
CN109626588A (zh) * 2019-02-25 2019-04-16 浙江农林大学 一种带状城市河湖滨水湿地系统
CN109699369A (zh) * 2019-01-04 2019-05-03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一种生态廊道的构建方法
CN115110471A (zh) * 2022-06-08 2022-09-27 青岛冠中生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提升生物多样性的高海拔沙化河谷生态修复方法
CN115304168A (zh) * 2022-09-02 2022-11-08 云南省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生态绿化种植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14054A (zh) * 2009-03-30 2009-08-26 同济大学 一种组合型生态浮床装置
CN101580296A (zh) * 2008-05-13 2009-11-18 上海复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治理富营养化河湖的生态方法
CN101671079A (zh) * 2008-10-07 2010-03-17 上海海洋大学 淡水水体鱼草贝共生体系生态构建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0296A (zh) * 2008-05-13 2009-11-18 上海复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治理富营养化河湖的生态方法
CN101671079A (zh) * 2008-10-07 2010-03-17 上海海洋大学 淡水水体鱼草贝共生体系生态构建的方法
CN101514054A (zh) * 2009-03-30 2009-08-26 同济大学 一种组合型生态浮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上海水务》 20070930 傅建彬 浅析水生植物在生态河道中的作用与选择 第30页-第32页 1-10 第23卷, 第3期 *
《中国水土保持》 20071231 戴方喜等 植物在水体修复中的布置 第15页-第16页 1-10 , 第5期 *
《浙江林业科技》 20080731 韩玉玲等 应用植物措施进行河道生态建设技术的研究现状 第95页-第100页 1-10 第28卷, 第4期 *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48529B (zh) * 2013-10-28 2016-04-06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螺贝与水生植物合理混搭构建生态护坡的方法
CN103548529A (zh) * 2013-10-28 2014-02-05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螺贝与水生植物合理混搭构建生态护坡的方法
CN103609291A (zh) * 2013-11-20 2014-03-05 东北林业大学 高纬度河流沿岸植物缓冲带
CN103609291B (zh) * 2013-11-20 2015-06-10 东北林业大学 高纬度河流沿岸植物缓冲带
CN105084547B (zh) * 2015-08-31 2017-10-10 天津城建大学 净水装置
CN105084546A (zh) * 2015-08-31 2015-11-25 天津城建大学 廊道式净水系统
CN105084547A (zh) * 2015-08-31 2015-11-25 天津城建大学 净水装置
CN105084546B (zh) * 2015-08-31 2017-10-27 天津城建大学 廊道式净水系统
CN105256766A (zh) * 2015-09-24 2016-01-20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一种拟生态水岸护坡结构
CN106613092A (zh) * 2016-10-11 2017-05-10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城市水景生态驳岸的植物群落构建方法
CN108260479A (zh) * 2018-02-02 2018-07-10 北京中科乾和环保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河岸带植被修复方法
CN109607795A (zh) * 2018-11-23 2019-04-1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一种湖泊消落带近自然反渗透生物墙的构建方法
CN109371909A (zh) * 2018-12-05 2019-02-22 山东益华通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人工生态岸堤的构筑方法
CN109496712A (zh) * 2019-01-04 2019-03-22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集约化农田生态强化模型
CN109699369A (zh) * 2019-01-04 2019-05-03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一种生态廊道的构建方法
CN109626588A (zh) * 2019-02-25 2019-04-16 浙江农林大学 一种带状城市河湖滨水湿地系统
CN115110471A (zh) * 2022-06-08 2022-09-27 青岛冠中生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提升生物多样性的高海拔沙化河谷生态修复方法
CN115304168A (zh) * 2022-09-02 2022-11-08 云南省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生态绿化种植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06005A (zh) 一种河道生态反应器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CN102926351B (zh) 一种基于生态袋的河湖边坡生态三段治理方法
CN104472176B (zh) 山地河流河岸植被生态恢复的构建方法
CN107487854B (zh) 一种多级湿地处理丘陵区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方法及系统
CN109006111A (zh) 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
CN106242064B (zh) 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
CN110915336A (zh) 一种生态系统治理的方法
CN102134140B (zh) 湖口区天然能源驱动的前置库系统
CN105347491A (zh) 一种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湿地组合系统
CN102160522B (zh) 一种硬质化人工景观水体水生植物的种植方法
CN103548737A (zh) 一种低碳、环保养鱼方法
CN104710012A (zh) 一种人工湖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
CN104160864A (zh) 可移动沉水植物草坪块生产方法
CN102092857A (zh) 生物链构造技术修复河湖水系的方法
CN107052041A (zh) 一种利用人工生态系统高效修复受污染湿地的方法
CN103814841A (zh) 一种滨海芦苇湿地苇-蟹-鱼种养复合系统的构建方法
CN104787891A (zh) 一种基于微地形改造的藻类水华生态控制系统、控制藻类水华的生态方法及应用
CN102349434B (zh) 利用入湖河水漂浮高产栽培陆生空心菜的方法
CN112441702A (zh) 一种农林湿复合生态净化系统
CN101759296B (zh) 一种庭院式景观湿地
CN109511422A (zh) 一种经济环保型沉水植物苦草栽培藤毡及栽种方法
CN106973780A (zh) 长茎葡萄蕨藻池塘养殖技术
CN102612967B (zh) 在潮汐湿地种植茳芏的方法
CN102172191A (zh) 一种提高干旱荒漠区人工恢复胡杨成活率的快速方法
CN108901663B (zh) 一种提升滨海盐土产能的生态农牧场模式构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