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53241B - 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带原位修复被污染地下水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带原位修复被污染地下水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53241B
CN102153241B CN 201110105536 CN201110105536A CN102153241B CN 102153241 B CN102153241 B CN 102153241B CN 201110105536 CN201110105536 CN 201110105536 CN 201110105536 A CN201110105536 A CN 201110105536A CN 102153241 B CN102153241 B CN 1021532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ological
well
chemical reaction
band
biological respin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10553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53241A (zh
Inventor
张兰英
刘娜
任何军
王显胜
高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 20111010553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153241B/zh
Publication of CN1021532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532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532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532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带原位修复被污染地下水的方法。是在污染源的下游设有与水流方向垂直线形排列的化学反应井群构成的化学反应带,在化学反应带的下游设有生物反应井群构成的第一生物反应带和第二生物反应带。化学反应井中装有铁屑和活性碳,生物反应井中装有生物膜组件和固定化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的活性碳。经过化学反应带的水中硝基苯浓度有明显的降低,硝基苯在五天内已大部分被零价铁和活性炭转化或吸附。生物反应带运行三十四天后,生物井群出水中残留的苯胺浓度趋尽于零,生物反应井内固定化的降解菌对苯胺的降解效果十分明显。化学与生物反应带对140mg/L硝基苯,80.4mg/L苯胺处理效果均可达到97%以上,具有良好的效果。

Description

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带原位修复被污染地下水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被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方法,尤其是已被硝基苯和苯胺污染的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多种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与修复方案,归纳起来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按照处理特点来分生物修复法又可分为异位生物修复法和原位生物修复法及联合生物修复法。
物理法:抽出处理法是当前应用很普遍的一种传统的异位修复技术,该技术是最早出现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之一,也是地下水异位修复的代表性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至今,地下水污染治理仍以P&T技术为主。P&T技术是把污染的地下水抽出来,然后在地面上进行处理。近年来,随着污染治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该技术已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只要在地下水污染治理过程中对地下水实施了抽取或注入过程,都归类为P&T技术。P&T技术的修复过程一般可分为两大部分:地下水动力控制过程和地上污染物处理过程。该技术根据地下水污染范围,在污染场地布设一定数量的抽水井,通过水泵和水井将污染了的地下水抽取上来,然后利用地面净化设备进行地下水污染治理。治理方法主要有①空气吹脱,是处理挥发性有机物经常采用的方法。②活性炭吸附,几乎可以吸附任何有机污染物。③化学氧化,主要包括紫外线加过氧化氢、紫外加臭氧,紫外加过氧化氢加臭氧等强氧化剂组合,反应过程产生具有强氧化能力的氢氧自由基,使有机污染得到分解;④生物降解,利用活性污泥工艺或者生物膜工艺,将抽取上来的地下水中的有机物进行生物氧化分解;⑤沉淀,通常是利用石灰或者碱苏打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不溶性的氢氧化物,经沉淀去除;⑥膜分离,是利用选择性半渗透膜,可以从地下水中分离去除有机物或者重金属离子。在抽取过程中,由于水井水位的下降,在水井周围形成地下降水落漏斗,使周围地下水不断流向水井,减少了污染扩散。最后根据污染场地的实际情况,对处理过的地下水进行排放,可以排入地表径流、回灌到地下或用于当地供水等。P&T技术适用范围广,对于污染范围大、污染晕埋藏深的污染场地也适用。但其自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①当非水相溶液出现时,由于毛细张力而滞留的非水相溶液几乎不太可能通过泵抽的办法清除;②该技术开挖处理工程费用昂贵,而且涉及地下水的抽提或回灌,对修复区干扰大;③如果不封闭污染源,当停止抽水时,拖尾和反弹现象严重;④需要持续的能量供给,以确保地下水的抽出和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同时还要求对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与监测。
化学法:在受污染区域建立活性反应区域,同时将周围的污染物质随地下水迁移至活性反应区进行分解去除或者钝化固定。在活性反应区域一般需要注入合适的反应物质与迁移来的污染物进行反应,但注入的反应活性物质要能够比较均匀地分布在活性区,而且反应物质本身或者产物对环境无害。设立活性反应区的优点是对污染物进行就地处置和降解,不需要建立昂贵的地面基础设施,安装施工比较容易简单,操作维护也比较经济,可以用于深层污染的修复和处置,反应活性区可以用来截留处于流动状态的地下水中的污染物,避免其向更远的距离进行扩散和迁移,污染更大的范围。
生物修复法:大致可分为原位生物修复(in-situ bioremediation)和异位生物修复(ex-situ bioremediation)以及联合生物修复(combined remediation)。原位生物修复是指在基本不破坏土壤和地下水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对受污染的环境不作搬运或输送,而在原场直接进行生物修复。该技术应用于被石油类碳氢化合物所污染区地下水治理已经有多年历史,但是直接用于治理被其它污染物污染的地下水也只是近几年的事。异位生物修复是移动污染物到邻近地点或反应器内进行,进行集中修复。联合生物修复可分为不同方式原位生物修复相结合。
可渗透性反应墙法:渗透性反应墙是一种建于地下水处理系统,简称PRB技术(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渗透性反应墙是20世纪末出现的一种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是目前地下水修复研究领域中的热点。根据美国环保局(EPA)的定义:“PRB是一个填充有活性反应介质材料的被动反应区,当被污染的地下水通过渗透性反应墙时,污染物质能被降解或固定。污染物质依靠自然水力运输通过预先设计好的反应介质时,介质可对溶解的有机物、金属、核素及其他污染物进行降解、吸附、沉淀或去除”。反应墙内含有可降解挥发性有机物的还原剂、固定金属的螯(络)合剂、还有可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营养物和氧气、用以增强生物处理的其他物质等。渗透性反应墙一般安装在地下蓄水层中,垂直于地下水流方向。当地下水流在自身水力梯度作用下通过渗透性反应墙时,从污染源释放出来的污染物质在向下渗流过程中,形成一个污染晕。PRB就是在污染晕流动路径的横截面上设置一道墙体,墙体内填充不同的介质材料。当污染晕流经墙内,与墙体介质材料接触时,经过墙体材料的还原反应、降解、吸附、淋滤等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污染晕中的污染组分得到降解,或者滞留在墙体中,从而达到对地下水环境修复的目的。渗透性反应墙一旦安装完毕,几乎不需要其他运行和维护费用。但是可渗透性反应墙最主要的问题是墙中介质失活更换困难,墙体堵塞问题难以解决。如果是修复城布中被污染的地下水,会受到地下管网的密集而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另外如果超过一定深度的地下水受了到污染可渗透性反应墙技术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困难。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带是一种快速、高效、灵活,既适用地下管网的密集分布的被污染的浅层地下水修复,又适用深层地下水被污染的修复。还可以有利于解决介质失活更换和墙体堵塞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带原位修复被污染地下水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带原位修复被污染地下水的方法,是在污染源1的下游3-5m处设有与水流方向垂直线形排列的一个以上化学反应井5构成的化学反应带2,在化学反应带2的下游3-5m处设有与化学反应带2平行的一个以上由第一生物反应井6构成的第一生物反应带3,在第一生物反应带3的下游3-5m处设有与第一物反应带3平行的一个以上由第二生物反应井7构成的第二生物反应带4。
化学反应井5、第一生物反应井6或第二生物反应井7的井深均为被污染的地下水赋水层底板,井的内径20cm,井距3m。
在化学反应井5内装有按体积1∶1混合的铁屑和活性碳,第一生物反应井6的底部装有曝气头,其上装有生物膜组件,第二生物反应井7的底部装有曝气头,其上装有固化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的活性碳。
生物膜组件是由维尼纶丝作载体,通过浸泡法在维尼纶丝上固定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构成。
固化微生物的活性碳是以活性炭为载体,通过浸渍将皱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orrugat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温和食酸菌(Acidovorax temperans)、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铁角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splenii)混合菌群固化在活性炭上,固化温度10-15℃,微生物菌液pH=6,固化时间3-4天。
化学反应井5内装有的铁屑和活性碳,第一生物反应井6装有的生物膜组件,第二生物反应井7装有固化微生物的活性碳均能随时更换。
井深与反应带的距离成正比。
有益效果:经过化学反应带的水中硝基苯浓度有明显的降低,硝基苯在五天内已大部分被零价铁和活性炭所转化或吸附。生物反应带运行三十四天结果表明生物井群出水中残留的苯胺浓度趋尽于零,生物反应井群内固定化的降解菌对苯胺的降解效果十分明显。化学与生物反应带对140mg/L硝基苯,80.4mg/L苯胺处理效果均可达到97%以上,具有良好的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带原位修复被污染地下水的方法平面图。
1污染源,2化学反应带,3第一生物反应带,4第二生物反应带,5化学反应井,6第一生物反应井,7第二生物反应井。
皱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orrugat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温和食酸菌(Acidovorax temperans),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铁角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splenii)已由CN101781024A公开。
保藏单位: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
保藏日期:2009年10月12日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带原位修复被污染地下水的方法,是在污染源1的下游3-5m处设有与水流方向垂直,且线形排列的一个以上化学反应井5构成的化学反应带2,在化学反应带2的下游3-5m处设有与化学反应带2平行的一个以上由第一生物反应井6构成的第一物反应带3,在第一生物反应带3的下游3-5m处设有与第一物反应带3平行的一个以上由第二生物反应井7构成的第二生物反应带4。
化学反应井5、第一生物反应井6或第二生物反应井7的井深均为为被污染的地下水赋水层底板,井的内径20cm,井距3m。
在化学反应井5内装有按体积1∶1混合的铁屑和活性碳,铁屑粒径为0.5-2.0mm,第一生物反应井6的底部装有曝气头,其上装有生物膜组件,第二生物反应井7的底部装有曝气头,其上装有其上装有固化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的活性碳。
生物膜组件是由维尼纶丝作载体,通过浸泡法在维尼纶丝上固定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构成。
固化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的活性碳是以活性炭为载体,通过浸渍将皱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orrugat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温和食酸菌(Acidovorax temperans)、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铁角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splenii)混合菌群固化在活性炭上,固化温度10-15℃,微生物菌液pH=6,固化时间3-4天。
化学反应井5内装有的铁屑和活性碳,第一生物反应井6装有的生物膜组件,第二生物反应井7装有固化微生物的活性碳均能随时更换。
井深与反应带的距离成正比。
实施例1
——施工准备阶段:
a、将铁屑破碎至1.0mm的粒径,再按体积1∶1混合铁屑与活性碳,混好后备用;
b、制备生物膜组件,通过浸泡法在维尼纶丝上固定皱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orrugat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温和食酸菌(Acidovorax temperans)、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铁角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splenii)混合菌群,混合菌群液pH=6,浸泡温度10℃,浸泡时间为4天,负载量为4.22×1012个/g,制好后备用;
c、制备负载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的活性碳,先将活性碳水洗去除粉尘后烘干,调整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液pH=6,冷却后按固液比2∶1Kg/L投入到皱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orrugat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温和食酸菌(Acidovorax temperans)、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铁角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splenii)混合菌群液中固化,菌量为8.45×1015,混合菌群液pH=6,控制固化温度10℃,固化时间4天,制好后备用。
——施工阶段:
d、是在污染源1的下游3m处垂直水流方向,打一排间距3m,直径20cm的钻孔,构成化学反应带2,钻孔个数取决于被污染地下水赋水层的宽度,井深2m,钻孔中下入PVC管,铁制花管内装入由维尼纶布包裹的按体积1∶1混合的铁屑与活性碳构成化学反应井5。
e、在化学反应带2的下游3m处平行化学反应带2打一排间距3m,直径20cm的钻孔,构成第一物反应带3,钻孔个数取决于被污染地下水赋水层的宽度,终孔在被污染地下水赋水层的底板,钻孔中下入PVC花管,在孔底部装有与曝气管连通的曝气头,连续曝气,其上装有固定在维尼纶丝上的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构成的生物膜组件构成第一生物反应井6。
f、在第一生物反应带3的下游3m处平行第一物反应带3打一排间距3m,直径20cm的钻孔,构成第二生物反应带4,钻孔个数取决于被污染地下水赋水层的宽度,终孔在被污染地下水赋水层的底板,钻孔中下入PVC花管,在孔底部装有与曝气管连通的曝气头,连续曝气,其上装有由维尼纶布包裹的已负载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的活性碳,构成第二生物反应井7。
当运行到降解效率不高时,将化学反应井5中的铁屑与活性碳、第一生物反应井6中的生物膜组件或第二生物反应井7中的负载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的活性碳取出,更换新的铁屑与活性碳、生物膜组件或负载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的活性碳。
实施例2
——施工准备阶段:
a、将铁屑破碎至1.5mm的粒径,再按体积1∶1混合铁屑与活性碳,混好后备用;
b、制备生物膜组件,通过浸泡法在维尼纶丝上固定皱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orrugat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温和食酸菌(Acidovorax temperans)、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铁角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splenii)混合菌群,混合菌群液pH=6,浸泡温度10℃,浸泡时间为4天,负载量为4.22×1012个/g,制好后备用;
c、制备负载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的活性碳,先将活性碳水洗去除粉尘后烘干,调整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液pH=6,冷却后按固液比2∶1Kg/L投入到皱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orrugat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温和食酸菌(Acidovorax temperans)、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铁角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splenii)混合菌群液中固化,菌量为8.45×1015,混合菌群液pH=6,控制固化温度12℃,固化时间3天,制好后备用。
——施工阶段:
d、是在污染源1的下游4m处垂直水流方向,打一排间距3m,直径20cm的钻孔,构成化学反应带2,钻孔个数取决于被污染地下水赋水层的宽度,井深3m,钻孔中下入铁制花管,铁制花管内装入由维尼纶布包裹的按体积1∶1混合的铁屑与活性碳构成化学反应井5。
e、在化学反应带2的下游4m处平行化学反应带2打一排间距3m,直径20cm的钻孔,构成第一物反应带3,钻孔个数取决于被污染地下水赋水层的宽度,终孔在被污染地下水赋水层的底板,钻孔中下入铁制花管,在孔底部装有与曝气管连通的曝气头,连续曝气,其上装有固定在维尼纶丝上的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构成的生物膜组件构成第一生物反应井6。
f、在第一生物反应带3的下游4m处平行第一物反应带3打一排间距3m,直径20cm的钻孔,构成第二生物反应带4,钻孔个数取决于被污染地下水赋水层的宽度,终孔在被污染地下水赋水层的底板,钻孔中下入铁制花管,在孔底部装有与曝气管连通的曝气头,连续曝气,其上装有由维尼纶布包裹的已负载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的活性碳,构成第二生物反应井7。
当运行到降解效率不高时,将化学反应井5中的铁屑与活性碳、第一生物反应井6中的生物膜组件或第二生物反应井7中的负载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的活性碳取出,更换新的铁屑与活性碳、生物膜组件或负载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的活性碳。
实施例3
——施工准备阶段:
a、将铁屑破碎至2.0mm的粒径,再按体积1∶1混合铁屑与活性碳,混好后备用;
b、制备生物膜组件,通过浸泡法在维尼纶丝上固定皱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orrugat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温和食酸菌(Acidovorax temperans)、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铁角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splenii)混合菌群,混合菌群液pH=6,浸泡温度10℃,浸泡时间为4天,负载量为4.22×1012个/g,制好后备用;
c、制备负载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的活性碳,先将活性碳水洗去除粉尘后烘干,调整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液pH=6,冷却后按固液比2∶1Kg/L投入到皱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orrugat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温和食酸菌(Acidovorax temperans)、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铁角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splenii)混合菌群液中固化,菌量为8.45×1015,混合菌群液pH=6,控制固化温度15℃,固化时间3天,制好后备用。
——施工阶段:
d、是在污染源1的下游5m处垂直水流方向,打一排间距3m,直径20cm的钻孔,构成化学反应带2,钻孔个数取决于被污染地下水赋水层的宽度,井深4m,钻孔中下入铁制花管,铁制花管内装入由维尼纶布包裹的按体积1∶1混合的铁屑与活性碳构成化学反应井5。
e、在化学反应带2的下游5m处平行化学反应带2打一排间距3m,直径20cm的钻孔,构成第一物反应带3,钻孔个数取决于被污染地下水赋水层的宽度,终孔在被污染地下水赋水层的底板,钻孔中下入铁制花管,在孔底部装有与曝气管连通的曝气头,连续曝气,其上装有固定在维尼纶丝上的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构成的生物膜组件构成第一生物反应井6。
f、在第一生物反应带3的下游5m处平行第一物反应带3打一排间距3m,直径20cm的钻孔,构成第二生物反应带4,钻孔个数取决于被污染地下水赋水层的宽度,终孔在被污染地下水赋水层的底板,钻孔中下入铁制花管,在孔底部装有与曝气管连通的曝气头,连续曝气,其上装有由维尼纶布包裹的已负载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的活性碳,构成第二生物反应井7。
当运行到降解效率不高时,将化学反应井5中的铁屑与活性碳、第一生物反应井6中的生物膜组件或第二生物反应井7中的负载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的活性碳取出,更换新的铁屑与活性碳、生物膜组件或负载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的活性碳。

Claims (6)

1.一种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带原位修复被污染地下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污染源(1)的下游3—5m处设有与水流方向垂直,且线形排列的一个以上化学反应井(5)构成的化学反应带(2),在化学反应带(2)下游3—5m处设有与化学反应带(2)平行的一个以上由第一生物反应井(6)构成的第一生物反应带(3),在第一生物反应带(3)下游3—5m处设有与第一生物反应带(3)平行的一个以上由第二生物反应井(7)构成的第二生物反应带(4);
所述的化学反应井(5)、第一生物反应井(6)或第二生物反应井(7)的井深均为被污染的地下水赋水层底板,井的内径20cm,井距3m;
所述的在化学反应井(5)内装有按体积1:1混合的铁屑与活性碳,第一生物反应井(6)的底部装有曝气头,其上装有生物膜组件,第二生物反应井7的底部装有曝气头,其上装有固化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的活性碳。
2.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带原位修复被污染地下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生物膜组件是由维尼纶丝作载体,通过浸泡法在维尼纶丝上固定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构成。
3.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带原位修复被污染地下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固化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的活性碳是以活性炭为载体,通过浸渍将皱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orrugat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温和食酸菌(Acidovorax temperans)、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铁角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splenii)混合菌群固化在活性炭上,固化温度10—15℃,微生物菌液pH=6,固化时间3—4天。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带原位修复被污染地下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化学反应井(5)内装有的铁屑和活性碳,第一生物反应井(6)装有的生物膜组件,第二生物反应井(7)装有固化硝基苯降解菌和苯胺降解菌的活性碳均能随时更换。
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带原位修复被污染地下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铁屑粒径为0.5-2.0mm。
6.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带原位修复被污染地下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井深与反应带的距离成正比。
CN 201110105536 2011-04-27 2011-04-27 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带原位修复被污染地下水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532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105536 CN102153241B (zh) 2011-04-27 2011-04-27 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带原位修复被污染地下水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105536 CN102153241B (zh) 2011-04-27 2011-04-27 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带原位修复被污染地下水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53241A CN102153241A (zh) 2011-08-17
CN102153241B true CN102153241B (zh) 2013-06-19

Family

ID=44434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10553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53241B (zh) 2011-04-27 2011-04-27 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带原位修复被污染地下水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1532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17213B (zh) * 2011-10-17 2013-07-03 河海大学 一种用于修复硝基苯污染地下水的渗透反应介质
CN102815832B (zh) * 2012-08-14 2013-07-31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臭氧-可渗透反应墙修复系统及其修复地下水的方法
CN108104109A (zh) * 2017-11-27 2018-06-01 东南大学 用于地下水修复的透水混凝土管桩prb系统及施工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34514A (en) * 1992-10-27 1996-07-09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Anti-neoplasti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CN1449873A (zh) * 2003-05-15 2003-10-22 武汉大学 一种含有渗滤液处理层的垃圾填埋方法
CN101066809A (zh) * 2007-04-17 2007-11-07 天津大学 污染地下水修复的生物固定式渗透反应墙系统及填充物
CN101172732A (zh) * 2007-10-15 2008-05-07 吉林大学 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墙原位修复地下水的方法
CN101781024A (zh) * 2009-12-01 2010-07-21 吉林大学 硝基苯、苯胺快速复合降解菌剂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34514A (en) * 1992-10-27 1996-07-09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Anti-neoplastic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CN1449873A (zh) * 2003-05-15 2003-10-22 武汉大学 一种含有渗滤液处理层的垃圾填埋方法
CN101066809A (zh) * 2007-04-17 2007-11-07 天津大学 污染地下水修复的生物固定式渗透反应墙系统及填充物
CN101172732A (zh) * 2007-10-15 2008-05-07 吉林大学 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墙原位修复地下水的方法
CN101781024A (zh) * 2009-12-01 2010-07-21 吉林大学 硝基苯、苯胺快速复合降解菌剂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53241A (zh) 2011-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72732A (zh) 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墙原位修复地下水的方法
ES2417010T3 (es) Composiciones para eliminar hidrocarburos e hidrocarburos halogenados de entornos contaminados
CN105347519B (zh) 一种纳米气泡发生器及其应用
CN108409080B (zh) 一种底泥原位修复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使用方法、应用
CN107583943B (zh) 一种油污土壤的修复方法
US6679992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urifying polluted substances containing halogenated organic compound
CN109821887B (zh) 一种包气带污染土壤原位厌氧生物修复方法
CN107739083A (zh) 一种含氰地下水可渗透反应墙原位修复的方法
CN105417769A (zh) 一种实验室四氯化碳分离处理系统及其处理工艺
CN102153241B (zh) 化学与生物组合反应带原位修复被污染地下水的方法
CN105414171A (zh) 用于氯代烃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水平可渗透反应植物墙修复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CN104743667A (zh) 一种农业灌溉机井原位修复地下水污染的装置和利用上述装置进行地下水修复的方法
CN1245452A (zh) 污染土壤的就地治理
CN213763431U (zh) 一种污染土壤原位好氧生物修复系统
CN108328856A (zh) 一种低浓度有机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工艺及其应用
DE102010015819B4 (de) Verfahren zur in-situ-Sanierung von Boden und/oder Wasser/Grundwasser im Boden mit einem kontaminierten Bodenbereich sowie eine Anlage und Substanz hierzu
CN106517538A (zh) 一种煤炭地下气化水污染原位净化与修复方法
CN112624508B (zh) 基于固定化酶的缓释型类芬顿体系及其原位修复地下水污染的方法
CN215946953U (zh) 一种地下水修复多段模块化可渗透反应墙
CN212924718U (zh) 一种浅层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修复系统
JP3458688B2 (ja) 地下水汚染の修復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N115677047B (zh) 退役化工地块地下水污染应急处置、长期削减和智能化监控一体化的耦合修复方法
CN105819609B (zh) 一种分解氯化乙烯的塔式装置及其关键部件的制作方法
KR100952151B1 (ko) 다기능 투수성 반응벽체를 이용한 사격장 오염물질 제거방법
CN204529354U (zh) 一种1,1-二氯乙烯的分离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9

Termination date: 201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