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37322B - 一种耳塞及助听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塞及助听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37322B CN102137322B CN201010112613.6A CN201010112613A CN102137322B CN 102137322 B CN102137322 B CN 102137322B CN 201010112613 A CN201010112613 A CN 201010112613A CN 102137322 B CN102137322 B CN 10213732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arplug
- solenoid
- hearing aids
- transmission device
- sound transmis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一种耳塞,与声音传递装置配合工作,主要用于助听器在耳道内部的定位,所述耳塞包括前部,中部和后部,所述耳塞的前部与声音传递装置固定,当助听器置于耳道壁内时,所述耳塞受压缩而变形,其大直径中部与耳道壁接触,防止或减少助听器的授话装置输出的声压泄漏;所述耳塞的后部与声音传递装置至少部分接触,从而协助助听器的授话装置在耳道内部的稳定定位,由于受压的耳塞靠近耳膜,在避免或减少助听器输出功率损失的同时,还大大减少了耳塞对耳道产生的闭塞效应,从而提高了患者的佩戴舒适度;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相应的助听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耳塞,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助听器装置的耳塞,方便助听器在耳朵内的固定并协助助听器一起,改善助听器的性能;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相应的助听器。
背景技术
目前生产助听器的厂家一般都专注于提高助听器的输出信号、抑制环境噪声、声音反射信号等内容,用来保证输出信号的质量。产生的后果是:即使输出的信号的质量很好,但是使用者实际接收到的增益部分很少,使用者也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因为助听器一般都放置在耳廓上,扬声器或授话器处发出的声音或增益距离人的耳膜还有一段距离,会导致声音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一般有将近20%~30%的声音损失,因此许多重度听力损失患者抱怨耳内授话耳背式助听器功率小。
在助听器技术领域中,一般通过耳塞来完成助听器的定位,尤其是助听器的授话装置在耳朵内部的定位。常用的助听器耳塞一般为具有一定形状、由硅橡胶制造的。例如公知的2003年4月1日注册的欧盟(EU)外观设计第000007893-0001号中的一部分耳塞。这样的耳塞在使用过程中经常遇到下列情况:由于使用者耳道的长度和大小以及形状不同而导致声压泄漏;使用导致耳道中心附近的空气不能流通而产生强烈的闭塞效应。
为了提高助听器的工作效率,也有设计成将助听器的部分深入到耳朵内部,使得扬声器更加接近于耳膜,从而减少声音或增益在耳朵内传递过程中的损失。
但是,如何将助听器在耳朵内部进行比较稳定的定位,并保证塞入人耳的这部分助听器能自由的在耳朵内部进出且不会对人耳产生强烈的不舒适感;此外,如何保证助听器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泄漏耳朵内产生的高频声压,又如何保证闭塞效应产生的低频声压能够得到及时而适当的释放,这些需要优化分析而分别解决的技术问题在现有助听器技术中,鲜有揭露并给与优秀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塞,能帮助助听器的授话装置在耳朵内部自由进出以及助听器的授话装置在耳道内部稳定定位,从而提高助听器的使用舒适性,从而扩大助听器的有效使用范围。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塞,可以防止耳塞周边与耳道壁接触不严而导致的高频声压的泄露,从而减少助听器增益损失,同时又有畅通的通气孔可以有效的对耳塞中心部位附近的低频声压进行快速释放,提高助听器防闭塞效应的性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耳塞,与声音传递装置配合工作,主要用于助听器在耳朵内部的定位,所述的耳塞包括前部,中部和后部,所述耳塞的前部与所述的声音传递装置固定,当所述的助听器置于耳道壁内时,所述耳塞的中部与耳道壁接触,所述耳塞的后部与所述的声音传递装置至少部分接触。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声音传递装置为听力管,所述耳塞的前部与听力管固定,所述耳塞的后部与听力管之间滑动或非滑动自由接触。或者当所述的助听器处于非使用状态时,所述耳塞的后部与听力管之间不接触。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耳塞表面平滑,呈鼓状,所述耳塞的中部与声音传递装置之间保持有空隙,该空隙的大小与耳塞的规格相关。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耳塞的中部的壁厚小于耳塞的前部和后部的壁厚;而耳塞前部与后部的厚度可以一致。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耳塞的前部或者耳塞的前部与听力管的组合之间设置有与所述空隙连通的至少一个通气孔;进一步的,当所述耳塞置于耳道壁内时,所述耳塞的后部或者耳塞的后部与听力管的组合之间设置有与所述空隙连通的至少一个出气孔。从而使得通气孔、空隙及出气孔组成一个气流通道,方便耳道内由于闭塞效应而产生的低频声压的快速释放。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揭露一种助听器,使得助听器的授话装置能自由进出耳道内部并且保证助听器在耳道内部的稳定定位;并且使得助听器能够完好的保存耳道内的高频声压,减少增益损失,又能及时释放耳内的低频声压,解决闭塞效应。
一种助听器,包括耳塞,与耳塞相连的声音传递装置,所述的声音传递装置连接有助听器其他部件,所述的耳塞包括前部,中部和后部,所述耳塞的前部与所述的声音传递装置固定,当所述的助听器置于耳道壁内时,所述耳塞的中部与耳道壁接触,所述耳塞的后部与所述的声音传递装置至少部分接触。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助听器实施例中,所述耳塞表面平滑,呈鼓状,所述的声音传递装置为听力管,所述耳塞的前部与听力管固定,所述耳塞的中部与声音传递装置之间保持有空隙,当所述的助听器处于非使用状态时,所述耳塞的后部与听力管之间不接触或者滑动接触。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助听器实施例中,所述耳塞的前部或者耳塞的前部与听力管的组合之间设置有与所述空隙连通的至少一个通气孔;当所述耳塞置于耳道壁内时,所述耳塞的后部或者耳塞的后部与听力管的组合之间设置有与所述空隙连通的至少一个出气孔。从而使得通气孔、空隙及出气孔组成一个气流通道,方便耳内低频声压的快速释放。
本发明揭露的耳塞及助听器,由于将耳塞设计成前、中、后三部分,通过中部与耳道壁、前和后部与声音传递装置的接触,使得耳塞能将声音传递装置在耳道内部稳定定位,结合适合耳塞的材料性能,可以方便的实现助听器在耳道内部的自由进出;耳塞的鼓状设计,以及耳塞通气孔和出气孔的采纳,能有效的同时实现助听器在耳道内部声压的区别性保存和释放;此外,通过对耳塞壁厚的不同设置,有效的防止了耳塞在受压过程中的凹陷或结构失稳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助听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耳塞实施例的初始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本发明耳塞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发明耳塞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本发明耳塞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耳塞上通气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中耳塞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耳塞上出气孔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耳塞上出气孔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耳塞实施例各个部分壁厚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助听器实施例在耳朵中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1为助听器,2为扬声器,3为声音传递装置,4为耳塞,41为耳塞前部,42为耳塞中部,43为耳塞后部,5为扬声器导线软管,6为机体,7为支架,8为空隙,9为耳道壁,10为通气孔,11为出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图1所示,助听器1包括扬声器2(亦称授话器),扬声器2的一端连接有声音传递装置3,声音传递装置3与耳塞4配合,声音传递装置3与耳塞4此处简称授话装置,在扬声器2的另一端连接有扬声器导线软管5,扬声器导线软管5与机体6相连接,在扬声器2与声音传递装置3的连接处,还设置有支架7。助听器1在工作时,将耳塞4与声音传递装置3塞入耳道内部,而扬声器2与支架7留在耳道的耳廓上,通过支架7起到助听器1与耳朵的初步定位。而进入耳朵内部的声音传递装置3和耳塞4,到达接近耳膜的位置后,通过耳塞4将声音传递装置3稳定定位,从而保证声音传递装置3将扬声器2发出的声音直接输送至人体耳膜,减少了助听器1在耳道内传递声音过程中的增益损失,提高了助听器1的工作效率。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声音传递装置3可以是一个密封的柔软或有一定硬度的塑料听力管,而耳塞4可以与听力管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粘接或者机械耦合等方式进行固连。耳塞4的材料为单一或混合聚合物,例如硅橡胶或者绿丁橡胶或聚氨酯等,硬度控制在35以下。听力管和耳塞4的材料选择和结构尺寸设计应配套,充分考虑避免自身由于声音信号传播可能引起的振动或共振(听力管和耳塞4系统在耳道环境下的结构自然频率在8000赫兹以上)。同时,耳塞4有一定的柔软性,易于置放和取出,佩戴舒服。
此外,针对不同人群的耳朵特征和尺寸,可以设置多种不同规格大小的耳塞和听力管的长度,从而能更加适应例如儿童、老人、东方人种和西方人种等人群的耳朵生理结构特点。
如图2和3所示,在耳塞和听力管的剖面图中,耳塞4分为耳塞前部41、耳塞中部42和耳塞后部43,其中耳塞前部41与听力管固定接触,可以是粘接在一起,也可以是机械耦合或者直接一体成型。而在非使用状态下,耳塞后部43与听力管可以是滑动接触(图2a所示),耳塞后部43与听力管的初始接触位置为L点,也可以是不接触(图3a和图3b所示),耳塞中部42则与听力管之间保持有空隙8。当助听器1处于使用过程中时,由于耳塞4在耳朵内部轴向运动,耳塞4和耳道壁9之间接触受压F,使得耳塞后部43与听力管之间产生滑动摩擦,接触点从耳塞后部43与听力管的初始接触点L(如图2a所示)滑动至接触点M(如图2b所示)。
此外,也可以在耳塞4内部设置气囊,从而实现耳塞4在受力时的自由变形,使得耳塞中部42与听力管之间可以不留空隙,直接进行贴合。
本发明实施例中,耳塞4设计成鼓状,表面光滑圆润,从而减少与耳道壁接触过程中的不舒适感。耳塞4一般为弹性物件,遇到压力时,能自由的进行一定的变形和伸展,从而使得耳塞4减小耳道径向方向的直径,方便塞入耳道并进行定位。耳塞4表面可以进行表面处理,比如涂ETFE、PTFE、Parylene、Parylin、Parylast、Polyurethane、Polyethylenimin、Polyimide等层,或者镀膜等。
在使用状态时,耳塞中部42的大直径处受耳道壁9的压力,使得耳塞中部42的大直径处变形并进而促使耳塞后部43与听力管保持至少部分接触,从而通过耳塞中部42的大直径处与耳道壁9之间的接触、耳塞前部41与听力管之间的接触、耳塞后部43与听力管之间的接触,使得耳塞4与听力管在耳朵内产生相互支撑的力,从而将耳塞4与听力管稳定的保持在耳朵内部,不会受声波的干扰而使得耳塞轻易的滑动或者脱落出耳朵。而耳塞前部41与听力管之间的接触、耳塞后部43与听力管之间的接触将使得耳塞中部42大直径处的变形更加稳定。由于受压的耳塞靠近耳膜,在避免或减少助听器输出功率损失的同时,还大大减少了耳塞对耳道产生的闭塞效应,从而提高了患者的佩戴舒适度。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耳塞中部42的大直径处与耳道壁9之间、耳塞后部43与听力管之间都设置成面接触或者线接触,以确保定位的稳定性。具体可以是将耳塞中部42大大直径处及耳塞后部43与听力管接触部分的弧度设置的小一点,从而形成接近于面接触的方式。耳塞中部42与耳道壁9有一定的接触面积(不小于0.5mm2),接触长度在0.1mm~5mm,维持耳塞中部42与耳道壁之间的一定接触压力不仅可以加强耳塞4与耳道壁9的固定作用,而且可以维持声波的压力和防止声强的泄漏。
听力管沿耳道方向可以为直线型或是根据耳道的弯曲形状直接预成型。为保证听力管有一定的柔韧度,使其可以顺利推入放置到指定的深耳道位置而不产生失稳或扭曲变形,听力管的材料采用硬度在20~80之间的单一或混合聚合物,所述聚合物可以为硅橡胶或聚氨酯或塑料。
如图4和5所示,为了有效释放助听器1与耳道内部之间的低频声压,在耳塞4与听力管3之间设置至少一个通气孔10,该通气孔10与空隙8相连通,从而将低频声压有效释放。因为低频声压更加集中于听力管外壁周围,而在耳塞中部42的大直径处与耳道壁9接触的四周,更加集中的是高频声压,因此将通气孔10设置在靠近听力管外壁四周的位置,从而便于低频声压的快速释放。本发明实施例中,通气孔10设置成对称排布的4个,但可以按需调整通气孔10的数量。通气孔10可以直接预设在耳塞前部41(如图4所示),也可以在耳塞前部41预留空间,通过与听力管的组合形成通气孔10。如图5所示,耳塞的俯视图中,可以看到耳塞的内径r做成和听力管的外径一样大或略略大于听力管外径,使得耳塞在与听力管组合后,形成通气孔10。为了有效地防止闭塞效应,此处的通气孔10的孔径大于0.5mm,供空气流通以防止闭塞效应,通气孔10沿耳道长度方向可以设置成迂回型,从而减少扬声器声波或声压强外泄,减少耳道外声波进入内耳。在耳塞4变形过程中,通气孔10被设计成不变形或者接近于不变形,从而保证通气孔10的畅通。通气孔10可以是圆形或者方形等。
如图6所示,在耳塞后部43与听力管的组合中,亦设置至少一个出气孔11,出气孔11与空隙8连通,从而保证通气孔10、空隙8和出气孔11之间相互连通,使得耳道内的低频声压能顺利释放。同理,出气孔11的设置可以参照通气孔10的思路,设置成多个并且位置靠近听力管。出气孔11可以直接在耳塞后部43位置开通孔,也可以预设空间,通过与听力管的组合形成通孔。也可以如图7所示,通过耳塞尾部受压变形与听力管形成非连续性周边接触,从而形成沿听力管外壁分布至少一个出气孔11,本发明实施例中有对称设置的四个出气孔11。
如图8所示,耳塞前部41、耳塞中部42和耳塞后部43的壁厚设计成不一致,其中耳塞中部42的壁厚小于耳塞前部41和耳塞后部43的壁厚,使得耳塞中部42在与耳道壁接触受压的过程中,耳塞中部42能承受更强的耳塞前部41和耳塞后部43的支撑力,防止耳塞中部42朝听力管中心方向的凹陷或结构失稳。
如图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在耳朵中的应用,耳塞4和听力管被深入到接近耳膜处,使得扬声器2发出的声音增益基本不被损失,并且通过本发明设计的耳塞,使得助听器在耳朵内部的进出更为自由,定位更为稳定。
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耳塞4在助听器中起到的作用主要包括:防止沿耳塞中部4周边的声压泄漏(特别是高频声压的泄漏);提供靠近听力管中心位置附近的空气流通渠道,以防止闭塞效应;支撑和固定扬声器及听力管,防止随意滑动或脱位、防止震动和共振(resonance);佩戴柔软并考虑人体舒适度,易于置放和取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耳塞,与声音传递装置配合工作,主要用于助听器在耳道内部的定位,所述的耳塞包括前部,中部和后部,所述耳塞的前部与所述的声音传递装置固定,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的助听器置于耳道壁内时,所述耳塞的中部与耳道壁接触,所述耳塞的后部与所述的声音传递装置至少部分接触,所述的声音传递装置为听力管,所述耳塞的前部与听力管固定,当所述的助听器置于耳朵外时,所述耳塞的后部与听力管之间不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塞,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塞表面平滑,呈鼓状,所述耳塞的中部与声音传递装置之间保持有空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塞,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塞的中部的壁厚小于耳塞的前部和后部的壁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塞,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塞的前部或者耳塞的前部与听力管的组合之间设置有与所述空隙连通的至少一个通气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塞,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耳塞置于耳道壁内时,所述耳塞的后部或者耳塞的后部与听力管的组合之间设置有与所述空隙连通的至少一个出气孔。
6.一种助听器,包括耳塞,与耳塞相连的声音传递装置,所述的声音传递装置连接有助听器其他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耳塞包括前部,中部和后部,所述耳塞的前部与所述的声音传递装置固定,当所述的助听器置于耳道壁内时,所述耳塞的中部与耳道壁接触,所述耳塞的后部与所述的声音传递装置至少部分接触,所述的声音传递装置为听力管,所述耳塞的前部与听力管固定,当所述的助听器置于耳朵外时,所述耳塞的后部与听力管之间不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塞表面平滑,呈鼓状,所述耳塞的中部与声音传递装置之间保持有空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助听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塞的前部或者耳塞的前部与听力管的组合之间设置有与所述空隙连通的至少一个通气孔;当所述耳塞置于耳道壁内时,所述耳塞的后部或者耳塞的后部与听力管的组合之间设置有与所述空隙连通的至少一个出气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112613.6A CN102137322B (zh) | 2010-01-25 | 2010-01-25 | 一种耳塞及助听器 |
PCT/CN2010/001081 WO2011088600A1 (zh) | 2010-01-25 | 2010-07-19 | 耳模及开放式耳内受话助听装置 |
JP2012543444A JP5415627B2 (ja) | 2010-01-25 | 2010-07-19 | 耳用モジュール及び開放式耳内受話補聴装置 |
EP10843643.7A EP2530955A4 (en) | 2010-01-25 | 2010-07-19 | EAR BUTTON AND HEARING AID WITH RECEIVER IN THE OPEN CHANNEL |
US13/497,253 US8755548B2 (en) | 2010-01-25 | 2010-07-19 | Ear mould and hearing aid with open in-ear receiving device |
KR1020127005538A KR101340920B1 (ko) | 2010-01-25 | 2010-07-19 | 이어몰드 및 귓속형 리시버로 구성된 오픈 보청기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112613.6A CN102137322B (zh) | 2010-01-25 | 2010-01-25 | 一种耳塞及助听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37322A CN102137322A (zh) | 2011-07-27 |
CN102137322B true CN102137322B (zh) | 2014-03-05 |
Family
ID=44296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12613.6A Active CN102137322B (zh) | 2010-01-25 | 2010-01-25 | 一种耳塞及助听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13732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67862A (zh) * | 2010-07-07 | 2010-10-20 | 江苏贝泰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耳模及开放式耳内受话助听装置 |
CN107684488B (zh) * | 2017-09-30 | 2023-08-25 | 江阴思安塑胶防护科技有限公司 | 可选择式消音器及包括其的降噪耳塞 |
DE102018207922A1 (de) * | 2018-05-18 | 2019-11-21 | Vibrosonic Gmbh | Mehrteiliges, tief im Gehörgang platziertes Trommelfell-Kontakt-Hörgerät |
CN111954141A (zh) * | 2020-08-19 | 2020-11-17 | 苏州礼乐乐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带音梁及音隧的全频段高音质助听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29692A (zh) * | 2006-09-11 | 2007-03-14 | 任炎胜 | 入耳式小耳机 |
CN101138273A (zh) * | 2005-03-10 | 2008-03-05 | 唯听助听器公司 | 一种用于助听器的耳塞 |
WO2009055347A2 (en) * | 2007-10-25 | 2009-04-30 | Semcken Kevin R | Technology delivery, position and sou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e in the ear canal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699979U (zh) * | 2010-01-25 | 2011-01-05 | 江苏贝泰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耳塞及助听器 |
-
2010
- 2010-01-25 CN CN201010112613.6A patent/CN10213732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38273A (zh) * | 2005-03-10 | 2008-03-05 | 唯听助听器公司 | 一种用于助听器的耳塞 |
CN1929692A (zh) * | 2006-09-11 | 2007-03-14 | 任炎胜 | 入耳式小耳机 |
WO2009055347A2 (en) * | 2007-10-25 | 2009-04-30 | Semcken Kevin R | Technology delivery, position and sou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e in the ear canal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37322A (zh) | 2011-07-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340920B1 (ko) | 이어몰드 및 귓속형 리시버로 구성된 오픈 보청기 | |
US6567525B1 (en) | Supra aural active noise reduction headphones | |
EP2368371B1 (en) | High transmission loss headphone cushion | |
US6683965B1 (en) | In-the-ear noise reduction headphones | |
CN110554520B (zh) | 一种智能头戴设备 | |
CN102137322B (zh) | 一种耳塞及助听器 | |
WO2022088721A1 (zh) | 检测佩戴方式的耳机和检测耳罩材质的耳机 | |
JP2018508158A (ja) | イヤーピース | |
EP3188494A1 (en) | A headphone with two ear cushions of different hardness | |
CN201699979U (zh) | 一种耳塞及助听器 | |
CN101867862A (zh) | 耳模及开放式耳内受话助听装置 | |
CN221177898U (zh) | 一种开放型耳机 | |
US20220417633A1 (en) | Single shrapnel bone conduction oscillator | |
KR100633050B1 (ko) | 이어폰 | |
CN201699980U (zh) | 耳模及开放式耳内受话助听装置 | |
CN211580183U (zh) | 一种耳机用可塑性耳塞 | |
CN218570418U (zh) | 一种入耳式耳机套及入耳式耳机 | |
CN205029829U (zh) | 耳机部件及包括该耳机部件的耳机 | |
CN209345358U (zh) | 一种应用于耳机的耳塞 | |
KR20190142029A (ko) | 이어팁 | |
CN221448552U (zh) | 一种开放式主动降噪耳机 | |
WO2023029957A1 (zh) | 耳机 | |
CN221381146U (zh) | 一种具有降噪功能的消毒供应室用通话耳机 | |
CN101895808A (zh) | 耳内授话耳背式助听器 | |
CN205029828U (zh) | 耳机部件及包括该耳机部件的耳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