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20563A - 氢氧源“预裂解”装置及燃水能源原理与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氢氧源“预裂解”装置及燃水能源原理与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20563A
CN102120563A CN201010518655XA CN201010518655A CN102120563A CN 102120563 A CN102120563 A CN 102120563A CN 201010518655X A CN201010518655X A CN 201010518655XA CN 201010518655 A CN201010518655 A CN 201010518655A CN 102120563 A CN102120563 A CN 1021205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racking
control method
energy
hydrog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1865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1051865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120563A/zh
Publication of CN1021205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205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氢氧源“预裂解”装置及燃水能源原理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它由超重力切割器、超声波雾化器、电磁辐射发生器、通道、喷嘴等组成。水泵将清洁水送入超重力切割器,在超重力作用下被切割成细小的液滴。液滴经过通道通过超声波雾化器,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又一次被切割雾化成纳米级的微粒。微粒经过异形通道通过电磁辐射发生器,在电磁辐射作用下,磁距不为零的氢氧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水分子进入高温炉膛,氢被燃烧,氧助燃。“水分子预裂解”后燃烧产生的能量远远高于“水分子预裂解”所需的能量,所以水可代替不可再生能源,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对海水、污水、矿泉水等不同的水,使用不同的电子核磁共振,完成燃烧目的。

Description

氢氧源“预裂解”装置及燃水能源原理与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水新能源的装置与方法
背景技术    氢能是一种极为优越的新能源,主要优点是燃烧值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是世界上最为干净的能源之一。氢可以从水中制取,而水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资源,氢能的利用演绎了自然界物质循环,持续发展的经典过程。
分开水中的氢和氧,同时让氢燃烧,同时让氧助燃,也就是让“水”直接做为燃料。我们主要采取的是一种共振技术。1935年,尼古拉.特斯拉曾在纽约做过一个实验:将一根钢管打入地下,同时往钢管内输入一定量的电磁波,封闭钢管,不时地改变电磁波的电压、电流及频率,奇迹突然发生,附近的房屋顷刻倒了一大片,这就是“共振”。输入很小的能量产生了巨大的共振现象。
“共振”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基本粒子,都和共振有关。有一些粒子微小到简直无法想象,它们在共振的作用下,“分分合合”新的化学元素便会产生,我们粒子物理学家经常把粒子称为“共振体”。同时我们也认为我们发现了直接用水做燃料的核心技术的理论根据。
分开水中氢和氧作为能源,在很多地方显然不能使用得不偿失的电解法、极其麻烦的生物法、有安全隐患的裂解法,不易控制的热解法。现在我们用超临界水作为发电机的动力。该设备已大量出口日本和欧盟,而现在超临界水的获得仍然用的是不可再生能源。超临界水很多特异性再加上我们的技术直接将这种水作为能源(燃料),我们也正在将它变成现实。现我国超临界水设备的第二代、第三代……也正在不断地获得成功。该项技术很多方面我们已走到世界的前列。我们认为用这种超临界水直接做为燃料,来获 得更加优秀的超临界水,再推动叶轮发电会产生我们认为的最佳效果。
当然,我们的超声共振技术使用的不好,也会出现不安全嫌疑。如何安全的使用这种技术,我们探索了近20年。用水直接作为发动机和锅炉的能源,这种燃料,这种“水”不需添加任何添加剂,属于污染为零的无碳燃料,此项技术最基本的方式我们在1990年就获得了成功……。后,比较各种方法“安全”和“控制”一直令我们头痛。整个设备应选用何种材质及方法也用去了我们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此,现在我们主张使用的是一种用计算机控制的安全共振及其他技术合作的方法,直接将“水”作为燃料(包括海水、污水、超临界水、超超临界水等等等等……)。同时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参与并不断地改进……更希望此项技术工作的研发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者,有效的领导班子……
众所周知水分子是极性分子,水分子的存在很快就会变成大分子团体,要将水分子分开成氢和氧,完成燃烧的目的,则必须造成水分子尽量变成小分子团粒或单个存在,并将这种水分子演变成等待燃烧的“预裂解”状态……
水分子在通过可变的超声波、电磁波、高频高压交直流电场(用电能极少),及一定温度后,水分子的极性、共价键、氢键、氢核及电子运行的轨迹等都发生了改变,(也可叫充分的位移)。这时,水分子在电核磁共振技术的帮助下,氢氧的性能特别是氢核氧核同时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异,这时,我们的这种水分子被称为“充分的预裂解水分子”(该原理可以运用在很多地方,比如:用于电解水,水分子充分预裂解后,然后再电解,这时电解水中的氢氧能力将提高5-10倍……)。在进行我们的实验时,我们特别注意到一个现象:水分子在离开这些“外力波”后,并不是立即就回到它原来的状态,燃烧时它的“位移”和由此产生的电核磁共振等物理现象是带着这些特性在高压下瞬间进入高温扩散区(燃烧室)的。此时,压力差的大小及瞬间改变尤其重要。燃烧之前叫“预裂 解”,燃烧时才叫裂解),此时才分开成氢和氧。我们使用的这些频率、电压和各种外力作用,首先必须设定在安全范围内,计算机再对它们的“波动”进行演变及控制。
直接将水分开成氢和氧,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及催化剂,百分之百的将水作为燃料——不但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可行,而且很安全,整个造价可以说是极其低廉。今后的锅炉实际上就是一只异形的“管道”。用在军事上可达到我们神奇的目的……
在我们的实验中,曾多次出现剧烈的高温,将耐高温的保温材料烧化。用现代经典物理学地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总得不出正确的因果。后来,由美国宇航学会高级研究员彭大泽先生指出。根据他自己发现的“万有斥力”现象并形成的理论:“宇宙中无穷大的万有斥力作用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物质,并将巨大的能量储存在各个不同层次的物质中。打开不同层次的物质便可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现在我们已经初步搞清楚了我们燃水能源的理论基础和控制它的方法。
众所周知: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原子是由电子和核子组成。现代物理学家发现打开原子核,原子核是由众多的基本粒子组成。原子核虽很小很小,它却可以理解成一片浩瀚的海洋。根据美国国家宇航局高级研究员彭大泽先生的解释:在这一片浩瀚海洋中,众多基本粒子是互相排斥的、是松动的、是波动的。这种排斥力与宇宙中巨大“万有斥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它们自身的频率,拥有了自己的波动。只要找到它们对应的频率,并且安全的驾驭它,核子、质子、基本粒子、都是可以分开的。水是由氢和氧组成。氢原子是由氢核和电子组成。通过我们的技术,分裂氢核已经形成事实。该原理可以在很多地方得到应用……
在超声波、核电磁共振及其他技术的共同努力下,如果控制技术出现偏差,燃烧时会出现难以理解的激烈燃烧。有专家分析,这有可能是“部分”氢氧核发生了一定的变异。出现了裂变、聚变的嫌疑。而氢核氧核的低温冷裂变和其他物质核的低温冷聚变是 我们某些中国科学家正在研究的重大课题。据报道国外也有科学家在相似的领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是否又进入了误区,不得而知……当然,这个现象不仅仅是我们的推测和分析,我们将继续探索下去。希望我们中国人在这个技术上有新的突破,找到并完善它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万吨巨轮,我们的航空母舰,我们的潜艇,在大海上航行,使用我们的这种最先进的原理和技术及控制它的方法,海水就是我们最好的燃料。我们和世界各国的交流将变得异常的轻松和愉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安全共振“预裂解”装置及燃水能源原理及控制方法。直接将水作为燃料。水在本装置中进行电子核磁共振产生的“预裂解”(而不是裂解)。使水分子中氢氧原子的距离在可调范围内拉大,改变水分子的各种性能。同时使氢核、氧核发生一定的变异。进入高温扩散区才分开成氢和氧,同时燃烧。此时的氢氧可将炉温迅速的保持在稳定的高温600℃-2000℃之间(甚至更高),并可在计算机控制下任意调节。氢氧在燃烧室充分燃烧后又形成水,这“水”又可做下一次燃烧的循环原料使用。
水通过水泵加压,进入本装置的超重力切割器,水在超重力切割器丝网转鼓的切割下,变成细小的水滴,通过异型通道进入超声波雾化器,在超声波的作用下,水被进一步雾化成纳米级的细小颗粒。同时水分子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各种性能得到了改变,同时再进入电磁辐射区,水在电磁辐射区产生电核磁共振。这种共振是可调的,用计算机控制电流强度、电压和频率,就可以调节电磁波的强度。电磁辐射迫使纳米级的颗粒分裂成单个分子,并且可以拉大水分子内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距离,同时改变水分子的各种性能。特别是氢核、氧核发生了一定变异。在高压下形成我们认为的“预裂解”状态。瞬间进入高温扩散区便可出现激烈地燃烧。燃烧时,氢氧的比例出现偏差可自动从大气中调节。
水的成分在一般情况下是比较复杂的,比如:矿泉水、海水、自来水。这时,我们使用的电子核磁共振方法是不一样的。根据水中的各种不同的成分,我们同时使用不同的对应频率,使水中的各种成分出现电子核磁共振,达到燃烧的目的。而不必一定要使用纯水。
在锅炉燃烧室预设一种蜂窝状的“稀土聚能块”,这种装置底部与特殊设计的“炉桥床”保持一定程度的空间距离(可调整,大约20至30mm左右),将这种“聚能块”(用燃气)预热至600-1500℃之间,(此聚能块可耐高温2000℃左右而不变形)关掉燃气阀门的同时打开电磁阀,通过高压喷嘴系统,将这种处于特殊状态的“预裂解”水分子气体以高压射流状态瞬间射向特殊炉桥与稀土聚能装置空隙中,产生强大的摩擦力,同时在高温热力波的作用下,促使这种“预裂解”水分子,立即裂解为氢和氧,在高温稀土聚能块的作用下进行完全地充分燃烧。炉膛内的温度迅速升高到1500℃以上,而不产生任何大气污染。
炉膛内的耐火材料,由钒钛磁铁矿渣及另一些材料组成,此种耐火材料不但能耐极高的温度(2000℃以上)且它本身对水分子的分解有极强的催化裂解作用,且成本极低。炉膛内的形状,能使高温气体或超临界水(密度较大的气体)形成旋流状态。此时的水分子立即充分的裂解为氢和氧。在炉膛内达到无界面燃烧,由计算机控制1500度左右。
锅炉的整个系统在短时间内正常运转。所产生高温高压蒸汽可根据上述有关方式,启动备用氢氧源“预裂解”装置,逐极放大,达到我们更加理想的结果(超超临界水状态)。整个工作过程都在计算机系统监控中进行,更进一步提高了该设备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1是氢氧源安全共振“预裂解”装置的工艺图。它由超重力切割器1、超声波雾化 器2、电磁辐射发生器3、通道4、喷嘴5等组成。
超重力切割器1由水泵、给水管、电机、丝网、转鼓等组成。丝网转鼓在电机带动下高速旋转,水喷射在丝网上,丝网将水切割成滴液、液丝或液膜,经过通道进入下一环节。超薄雾化器2由超声波换能器、变幅杆、发射头、专用驱动电源组成。换能器驱动发射头作30Khz的高频振动,对水施加超声波作用力,将水流打散成细微颗粒。它的特点是工作频率较低,功率大;雾化效率高,单个换能器雾化量大,一个单元雾化量可以超过50L/h,无压力,无噪音,无喷嘴磨损和堵塞问题。能耗低,单机体积小;雾化量大小可随意调节。
电磁辐射发生器3使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高强度电磁场的作用下,可吸收适宜频率的电磁辐射,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的现象,如1H,13C,15N 19F,31P等原子核,都具有非零自旋而又磁矩,能显示此现象。由于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高强度磁场作用下,可吸收适宜频率的电磁辐射,而不同分子中原子核的化学环境不同,将会有不同的共振频率,产生不同的共振波。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赛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特定频率辐射的物理过程,其共振频率在射频波段,相应的跃迁是核自旋在核赛曼能级上的跃迁。
通道4用钛合金组焊而成,它可以做成所需要的断面形状,加工成需要的长度,以满足工艺流程的需要。
喷嘴5喷嘴内设有自动超声装置,将这种处于特殊状态的“预裂解”水分子气体以超高压射流状态瞬间射向特殊炉桥与稀土聚能装置空隙中,并产生强大的摩擦力,同时在超声波与高温热力波的作用下,促成这种“预裂解”水分子,立即裂解为氢和氧,在高温稀土聚能块的帮助下进行充分的燃烧。这时压力差的变化很重要,“预裂解”的水分子气体离开喷嘴前一直处于高压状态中,燃烧时才瞬间进入高温扩散区。
具体实施方式    在锅炉燃烧室中预设一种蜂窝状的“稀土聚能块”(耐高温在1800℃左右),这种装置底部与特殊设计的“耐高温炉桥床”保持一定程度的空间距离(可调整,大约20至30mm左右),将这种“聚能块”用“燃气”预热至600-1500℃之间,关掉燃气阀门的同时打开电磁阀,通过高压喷嘴系统,将这种处于特殊状态的“预裂解”水分子气体以超高压射流状态瞬间射向特殊炉桥与稀土聚能装置空隙中,产生强大的摩擦力,同时在高温热力波的作用下,促使这种“预裂解”水分子,立即裂解为氢和氧,在高温稀土聚能块的作用下进行充分燃烧。燃烧后生成的水可做下一次燃烧的循环使用。
使用本设备及其方法与现在使用的就的设备与方法,我们的成本可以说极其低廉。据初步估算新的方法,达到旧的方法同样的发电、采暖、供热或其它目的其成本是过去的四分之一以下。
该项专利技术可直接将污水、矿泉水、特别是“海水”直接做为动力能源使用。海水直接作为我们的燃料,从此“柴油动力”、“核动力”可以“休矣”。

Claims (7)

1.一种氢氧源“预裂解”装置及燃水能源原理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它由超重力切割器、超声波雾化器、电磁辐射发生器、通道、喷嘴等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氢氧源“预裂解”装置及燃水能源原理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超重力切割器是利用高速旋转的丝网转鼓,把水切割成雾化水滴。
3.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氢氧源“预裂解”装置及燃水能源原理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超声波雾化器的雾化能力可将水滴进一步雾化成纳米级的颗粒。水分子的各种性能同时初步发生改变。
4.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氢氧源“预裂解”装置及燃水能源原理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电磁辐射发生器产生的电磁波能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距离拉大、并通过计算机控制电磁波辐射能量的大小,调整拉大所需的距离。同时改变水分子的各种性能,并使氢核甚至氧核发生一定的变异,使水分子在不分开的前提下,达到“预裂解”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氢氧源“预裂解”装置及燃水能源原理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道将各级切割雾化器联接在一起,通过喷嘴将“预裂解”的水送进炉膛燃烧。
6.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氢氧源“预裂解”装置及燃水能源原理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电磁辐射发生器产生的不同电磁波使水中不同的成分产生电子核磁共振,同时完成燃烧的目的。包括海水、污水、矿泉水,而不必一定要求是纯水。
7.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氢氧源“预裂解”装置及燃水能源原理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预裂解”是指在喷嘴前高温、高压中进行。裂解是在高温扩撒区进行,此时为达到燃烧的目的压力差的控制尤为重要。
CN201010518655XA 2010-10-26 2010-10-26 氢氧源“预裂解”装置及燃水能源原理与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21205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18655XA CN102120563A (zh) 2010-10-26 2010-10-26 氢氧源“预裂解”装置及燃水能源原理与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18655XA CN102120563A (zh) 2010-10-26 2010-10-26 氢氧源“预裂解”装置及燃水能源原理与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20563A true CN102120563A (zh) 2011-07-13

Family

ID=44249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18655XA Pending CN102120563A (zh) 2010-10-26 2010-10-26 氢氧源“预裂解”装置及燃水能源原理与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120563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45289A (zh) * 2011-12-07 2013-06-12 睿福股份有限公司 氢离子及氢氧离子混合物的制造方法
CN104848216A (zh) * 2015-04-15 2015-08-19 林学优 超临界水燃料燃烧装置
WO2016173389A1 (zh) * 2015-04-29 2016-11-03 林溪石 冷聚变反应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220A (zh) * 1992-03-17 1993-05-19 万士波 电磁水制气机
CN1133816A (zh) * 1995-04-19 1996-10-23 王建成 一种氢氧分解装置与分解方法
CN1142545A (zh) * 1995-08-04 1997-02-12 王建成 水分子的分解方法和装置
CN1817787A (zh) * 2005-10-21 2006-08-16 刘之政 分解水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2003716A (zh) * 2010-07-22 2011-04-06 曾凯 氢氧源安全共振预裂解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220A (zh) * 1992-03-17 1993-05-19 万士波 电磁水制气机
CN1133816A (zh) * 1995-04-19 1996-10-23 王建成 一种氢氧分解装置与分解方法
CN1142545A (zh) * 1995-08-04 1997-02-12 王建成 水分子的分解方法和装置
CN1817787A (zh) * 2005-10-21 2006-08-16 刘之政 分解水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2003716A (zh) * 2010-07-22 2011-04-06 曾凯 氢氧源安全共振预裂解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周公度等 编著: "《结构化学基础》", 31 January 2008,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郭尧君 编著: "《分光光度技术及其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30 September 1987, 科学出版社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45289A (zh) * 2011-12-07 2013-06-12 睿福股份有限公司 氢离子及氢氧离子混合物的制造方法
CN103145289B (zh) * 2011-12-07 2015-09-09 睿福股份有限公司 氢离子及氢氧离子混合物的制造方法
CN104848216A (zh) * 2015-04-15 2015-08-19 林学优 超临界水燃料燃烧装置
WO2016173389A1 (zh) * 2015-04-29 2016-11-03 林溪石 冷聚变反应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1503317A (ja) 太陽エネルギー、マイクロ波、およびプラズマを用いて、バイオマス或いは化石炭から液体燃料や水素を製造する方法
CN105027685B (zh) 通过非等温反应等离子体助剂处理两相碎片状或粉状材料的方法和装置
Xin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gen produced by pulsed discharge in ethanol solution
CN101572476B (zh) 爆燃-非平衡态等离子体磁流体发电方法及其装置
CA3124016A1 (en) Magnetohydrodynamic hydrogen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or
WO2011139181A1 (ru) Способ псевдодетонационной газификации угольной суспензии в комбинированном цикле
US20120181168A1 (en)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gaseous hydrogen and energy generation system utilising such apparatus
CN102120563A (zh) 氢氧源“预裂解”装置及燃水能源原理与控制方法
CN108547600B (zh) 一种利用电磁加热方式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方法
CN104966534A (zh) 冷聚变发电装置
CN103935962A (zh) 一种纳米金属氧化物的超临界水热合成制备系统
CN104630814A (zh) 一种高效低耗汽车水燃料系统
CN102020243B (zh) 一种将水分解为氢氧混合气体燃料的方法
CN102815669A (zh) 氢氧源安全高能燃料的原理与方法
WO2010132973A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олучения горючего газа, тепловой энергии, водорода и кислорода
Birjuk et al. Vortex effect–vortex energy technologies
CN102003716A (zh) 氢氧源安全共振预裂解装置
CN103778971A (zh) 一种核聚变炉
RU134075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термохимического разложения воды и преобразования энергии
CN103441641A (zh) 爆轰波引射环道式磁流体发电系统
JP6422979B2 (ja) 炭化水素燃料のガス状内容物を増加させ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203879652U (zh) 定向自旋等离子体助燃系统
CN104810064A (zh) 冷聚变反应装置
CN105329893A (zh) 可燃气驱动多相爆轰制备碳化物纳米材料的装置及方法
BR112014026495B1 (pt) Processo de fischer-tropsch para sintetizar olefinas, parafinas, álcoois e/ou água com fase móvel e plasma e dispositivo para realizar o dito processo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