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97869A - 电源转接器与电子装置的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源转接器与电子装置的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97869A
CN102097869A CN2009102604113A CN200910260411A CN102097869A CN 102097869 A CN102097869 A CN 102097869A CN 2009102604113 A CN2009102604113 A CN 2009102604113A CN 200910260411 A CN200910260411 A CN 200910260411A CN 102097869 A CN102097869 A CN 1020978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ortion
winding
encapsulated
insulation
magnetic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6041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瑞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to CN20091026041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97869A/zh
Publication of CN1020978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78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连接结构,其连接电源转接器及电子装置,且包括: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电源转接器相连,且包括第一磁芯、第一绕组及第一磁性组件,第二连接部设置于电子装置上,且包括第二磁芯、第二绕组及第二磁性组件,其中,第一磁性组件对应并吸附于第二磁性组件,以将第一连接部相对于第二连接部固定,使第二绕组与第一绕组电磁耦合。从而解决现有通过摩擦力结合电源转接器的插头及电子装置的插座时,电子装置易因电源转接器的电源线被拉扯而摔落损坏的问题,并避免现有技术中插头或插座因金属端子外露而接触其它金属元件所可能发生的短路现象。

Description

电源转接器与电子装置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转接器与电子装置的连接结构,尤指一种可简化结构、避免使用不便及防止短路的电源转接器与电子装置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如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装置必须通过电源转接器(power adaptor)与市电等外部电源连接,从而供应电子装置运作所需的电力。
而目前的电源转接器与电子装置间多半利用凹凸配合结构,例如:插头与DC Jack插座,以通过两者间的摩擦力而彼此稳固地连接,然而由于插头和插座必须沿一特定方向方可对插,因此使用时较不便利,此外,由于插头亦需沿特定方向才能拔出,因此若使用者不慎拉扯到电源转接器的电源线时,常连带牵动电子装置而造成电子装置摔落损毁。又现有的插头及插座多半有外露的金属端子,因此若金属端子与外界其它金属元件接触,亦有发生短路的问题。
有鉴于此,如何发展一种应用于电源转接器与电子装置的连接结构,从而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实为相关技术领域者目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电源转接器(power adaptor)与电子装置的连接结构,其通过磁力使连接结构的第一、第二连接部相对于彼此固定,并利用第一、第二连接部的电磁耦合来传输电力,以解决现有通过摩擦力结合电源转接器的插头及电子装置的插座时,电子装置易因电源转接器的电源线被拉扯而摔落损坏的问题,并避免现有技术中插头或插座因金属端子外露而接触其它金属元件所可能发生的短路现象。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较广实施形式为提供一种连接结构,其连接电源转接器及电子装置,且包括:第一连接部,其与电源转接器相连,且包括第一磁芯、第一绕组及第一磁性元件;以及第二连接部,其设置于电子装置上,且包括第二磁芯、第二绕组及第二磁性元件;其中,第一磁性元件对应并吸附于第二磁性元件,以将第一连接部相对于第二连接部固定,使第二绕组与第一绕组电磁耦合。
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其中第一连接部还包括第一绝缘封装,第一磁芯及第一绕组实质上设置于第一绝缘封装中,第二连接部还包括第二绝缘封装,第二磁芯及第二绕组实质上设置于第二绝缘封装中,且第一、第二绝缘封装可由塑料射出成型而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其中第一磁性元件设置于第一绝缘封装上,以与第一磁芯及第一绕组隔绝,而第二磁性元件设置于第二绝缘封装上,以与第二磁芯及第二绕组隔绝。
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其中第一磁芯包括板件和实质上由板件中央垂直延伸而出的中柱,第一绕组缠绕于中柱上,并由第一绝缘封装包覆中柱及第一绕组而定义出凸柱,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磁芯包括板件及由板件边缘垂直延伸而出的侧柱,第二绕组实质上设置于侧柱间,并由第二绝缘封装包覆第二绕组及侧柱而定义出凹槽,凹槽对应容收凸柱。
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其中第一绝缘封装具有第一平面,第二绝缘封装具有与该第一平面相互对应的第二平面。
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其中第一磁芯及第二磁芯各自包括板件、中柱以及侧柱,中柱及侧柱实质上分别由板件的中央和边缘垂直延伸而出,而第一绕组设置于第一磁芯的中柱及侧柱之间,且中柱、侧柱及第一绕组为第一绝缘封装的第一平面所覆盖,第二绕组则设置于第二磁芯的中柱及侧柱之间,且中柱、侧柱及第二绕组为第二绝缘封装的第二平面所覆盖。
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其中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磁芯实质上为板件,第一绕组设置于第一磁芯上并为第一绝缘封装的第一平面所覆盖。
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其中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磁芯实质上为板件,第二绕组设置于第二磁芯上并为第二绝缘封装的第二平面所覆盖。
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其中当电源转接器的第一电流流经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绕组时,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绕组根据电磁感应而产生第二电流以供给电子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另一较广实施形式为提供一种连接结构,其连接电源转接器及电子装置,且包括:第一连接部,其与电源转接器相连,且包括第一绝缘封装及第一磁性元件,第一磁性元件设置于第一绝缘封装上;以及第二连接部,其设置于电子装置上,且包括第二绝缘封装及第二磁性元件,第二磁性元件设置于第二绝缘封装上并对应于第一磁性元件;其中,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一磁性元件吸附于第二磁性元件而相对于第二连接部固定,以与第二连接部电磁耦合。
附图说明
图1A:其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接器与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B:其为本发明图1A所示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C:其为本发明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电磁耦合的示意图。
图2A:其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接器与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B:其为本发明图2A所示的连接结构的一较佳结构示意图。
图2C:其为本发明图2A所示的连接结构的另一较佳结构示意图。
图2D:其为本发明图2A所示的连接结构的又一较佳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电源转接器1
电源输入端10
第一连接部11、14
第一磁芯111、141、145
板件111a、211a、141a、221a
中柱111b、141b、221b
侧柱211b、141c、221c
第一绕组112、142
第一磁性元件113、143
第一绝缘封装114、144
凸柱114a
第一平面144a
本体12
电源线13
电子装置2
第二连接部21、22
第二磁芯211、221、225
第二绕组212、222
第二磁性元件213、223
第二绝缘封装214、224
第二平面224a
凹槽214a
连接结构3、3′
第一电流I1
第二电流I2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形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用于说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请参阅图1A,其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接器与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A所示,连接结构3用以连接电源转接器1及电子装置2,连接结构3包括第一连接部11及第二连接部21,第一连接部11与电源转接器1相连,且包括第一磁芯111、第一绕组112及第一磁性元件113(如图1B所示),而第二连接部21设置于电子装置2上,且包括第二磁芯211、第二绕组212及第二磁性元件213,其中第一磁性元件113对应并吸附于第二磁性元件213,以将第一连接部11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1固定,使第二连接部21的第二绕组212可与第一连接部11的第一绕组112电磁耦合,以下将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的第一、第二连接部11、21的细部结构。
请参阅图1B并配合图1A,其中图1B为本发明图1A所示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用以连接电源转接器1及电子装置2的连接结构3包括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21,第一连接部11可通过电源线13与电源转接器1的本体12相连,而本体1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1设置的另一端则通过电源线13与电源输入端10相连,从而利用电源输入端10接收外部电源,例如:市电,而于第一连接部11与设置于电子装置2的第二连接部21结合时,通过电源转接器1来供给电子装置2所需的电力。
如图1B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包括第一磁芯111、第一绕组112和第一磁性元件113,其中第一磁芯111又具有板件111a及中柱111b,其以一体成型为佳,且中柱111b实质上自板件111a的中央垂直延伸而出,第一绕组112则可为沿着第一磁芯111的中柱111b缠绕的导线,其缠绕匝数并无所设限。此外,第一连接部11还设有第一绝缘封装114,以将第一磁芯111及第一绕组112设置于第一绝缘封装114中以与外部隔绝,而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磁芯111包括中柱111b且第一绕组112缠绕于中柱111b上,因此包覆第一磁芯111及第一绕组112的第一绝缘封装114在相对于缠绕了第一绕组112的中柱111b处形成第一绝缘封装114的凸柱114a。至于第一连接部11的第一磁性元件113为设置于第一绝缘封装114上,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的第一磁性元件113可设置于第一绝缘封装114的凸柱114a延伸而出的表面上,且第一磁性元件113通过第一绝缘封装114与第一磁芯111和第一绕组112相隔离,以避免第一磁性元件113的吸附能力受到干扰。
请再参阅图1B并配合图1A,连接结构3的第二连接部21设置于电子装置2上,例如:位于电子装置2的侧边,以利于与第一连接部11相连。于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可为笔记本电脑等可携式装置,但不以此为限,而第二连接部21亦具有第二磁芯211、第二绕组212以及第二磁性元件213,其中第二磁芯211可包括板件211a和侧柱211b,侧柱211b实质上由板件211a的边缘垂直延伸而出,且以一体成型为佳,而第二绕组212则呈环型地缠绕并设置于侧柱211b间,换言之,第二绕组212实质上容收于第二磁芯211的侧柱211b与板件211a所定义出的空间中。相同地,为了使第二磁芯211及第二绕组212与外部隔绝,第二连接部21亦设有第二绝缘封装214,以将第二磁芯211及第二绕组212包覆在第二绝缘封装214中,并由第二绝缘封装214包覆于侧柱211b和第二绕组212而定义出一凹槽214a,凹槽214a对应于第一连接部11的第一绝缘封装114的凸柱114a,且凹槽214a的大小约与第一连接部11的第一绝缘封装114的凸柱114a相符,从而当第一、第二连接部11、21结合时可利用凹槽214a容收凸柱114a。至于第二连接部21的第二磁性元件213为设置于第二绝缘封装214上,且第二磁性元件213的设置位置对应于第一连接部11的第一磁性元件113。
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封装114及第二绝缘封装214可为由塑料射出成型而制成的结构,但不以此为限,其亦可通过其它方式利用绝缘材料分别包覆第一磁芯111与第一绕组112而形成第一绝缘封装114,或包覆第二磁芯211与第二绕组212以形成第二绝缘封装214,而为了清楚示出第一、第二绝缘封装114、214内部的结构,图1B中以虚线示出第一、第二绝缘封装114、214。至于本实施例的第一、第二磁性元件113、213可选用永磁材料,例如:永磁磁铁,但不以此为限,亦可第一磁性元件113或第二磁性元件213选用永磁材料,而第二磁性元件213或第一磁性元件113配合选用可受永磁材料吸引的磁性金属,例如:铁、钴、镍及其合金等,以使第一、第二磁性元件113、213可相互吸引,而第一、第二磁性元件113、213的数目则无所设限。
请再参阅图1A及图1B,当第一连接部11及第二连接部21欲结合组成连接结构3时,第一连接部11以第一磁性元件113对应于第二磁性元件213,并通过磁力相互吸引使第一磁性元件113吸附于第二磁性元件213上,从而第一连接部11便可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1固定,换言之,第一、第二连接部11、21可通过第一、第二磁性元件113、213的相互吸引而结构连接,至于第一连接部11的凸柱114a则可对应容收于第二连接部21的凹槽214a中,又由于第一连接部11的第一磁芯111的中柱111b和缠绕于中柱111b上的第一绕组112是由第一绝缘封装114的凸柱114a所包覆,而第二连接部21的第二磁芯211的侧柱211b和缠绕于侧柱211b间的第二绕组212由第二绝缘封装214所包覆并定义出对应凸柱114a的凹槽214a,因此当凸柱114a容置于第二连接部21的凹槽214a时,第二连接部21的第二绕组212实质上形同绕设于第一连接部11的第一绕组112外,至于第一、第二磁芯111、211则彼此对应而实质上形成封闭的磁路,使第一、第二绕组112、212之间得以电磁耦合。
由此可知,当电源转接器1由电源输入端10接收外部电源,例如:市电,而产生的第一电流I1流经第一连接部11的第一绕组112时,第二连接部21的第二绕组212可根据电磁感应而产生第二电流I2(如第一图C所示)以供应电子装置2所需的电力,以利用第一、第二连接部11、21的第一、第二绕组112、212的电磁耦合而达到电力传输的目的。此外应可理解,第一连接部11的第一绕组112的匝数和第二连接部21的第二绕组212的匝数可视需求增减,且第一磁芯111及第二磁芯211之间的距离亦可通过两者间的第一绝缘封装114和第二绝缘封装214的肉厚加以调整,以控制连接结构3的感量并得到符合电子装置2运作需求的第二电流I2。
通过上述说明可知,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21之间是以第一磁性元件113和第二磁性元件213的磁力吸引而结构连接,因此连接方式简单,且第一、第二连接部11、21于结合时并无需如现有技术般,必需精准地对位方可插接;此外,由于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21并非以现有利用摩擦力的手段固定,因此若使用者不慎拉扯到电源转接器1的电源线13时,第一、第二连接部11、21可相应地分离,从而避免牵动整台电子装置2摔落损毁。再者,固然本实施例用以结构连接第一、第二连接部11、21的第一、第二磁性元件113、213为分别设置于第一、第二绝缘封装114、214外,但由于第一连接部11的第一磁芯111和第一绕组112被包覆于第一绝缘封装114中,而第二连接部21的第二磁芯211和第二绕组212被包覆于第二绝缘封装214中,因此即便第一、第二磁性元件113、213吸附到其它金属元件,例如:回形针、钉书针或美工刀等,亦不至于发生现有电源转接器以插头与电子装置的插座利用外露的金属端子相互接触而电性连接时接触到外部其它金属元件所造成的电路短路问题。
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形式。请参阅图2A,其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转接器与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如图2A所示,连接结构3′亦包括第一连接部14和第二连接部22,其中第一连接部14通过电源线13与电源转接器1的本体12相连,而第二连接部22则设置于电子装置2上。
请再参阅图2B并配合图2A,其中图2B为图2A所示的连接结构的一较佳结构示意图。如图2B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4包括第一磁芯141、第一绕组142及第一磁性元件143,其中第一磁芯141包括板件141a、中柱141b及侧柱141c,中柱141b实质上设置于板件141a的中央,并相对于板件141a垂直延伸而出,而侧柱141c大致由板件141a的边缘垂直延伸而出,换言之,第一磁芯141实质上可为一体成型的E型磁芯,但不以此为限,而侧柱141c与中柱141b之间可定义出一间隙,第一绕组142则可为平设于第一磁芯141的板件141a上且位于中柱141b和侧柱141c间的扁平状绕线线饼。此外,第一连接部14亦设有第一绝缘封装144,以将第一磁芯141和第一绕组142设置于第一绝缘封装144中而使其相对于外部隔绝,其中第一绝缘封装144包括第一平面144a,其覆盖第一磁芯141的中柱141b、侧柱141c和第一绕组142,至于第一连接部14的第一磁性元件143则设置于第一绝缘封装144的第一平面144a上,而为了清楚示出第一连接部14的内部结构,图2B中将第一绝缘封装144及第一磁性元件143以虚线标出。
请再参阅图2B,连接结构3′位于电子装置2一端的第二连接部22包括第二磁芯221、第二绕组222及第二磁性元件223,而第二磁芯221亦具有板件221a、中柱221b及侧柱221c,中柱221b和侧柱221c实质上分别由板件221a的中央和边缘垂直延伸而出,换言之,第二磁芯221的板件221a、中柱221b及侧柱221c的配置与第一磁芯141相同,亦可为一体成型的E型磁芯,但不以此为限;至于第二绕组222同样可为设置于中柱221b和侧柱221c间的扁平状绕线线饼,且第二绕组222与第二磁芯221之间的关系与第一绕组142与第一磁芯141之间的关系相仿。当然,为了使第二磁芯221和第二绕组222与外部隔绝,第二连接部22亦设有包覆第二磁芯221和第二绕组222的第二绝缘封装224,且第二绝缘封装224亦包括第二平面224a,第二平面224a可将第二磁芯221的中柱221b、侧柱221c和设置于中柱221b及侧柱221c之间的第二绕组222加以覆盖,而第二连接部22的第二磁性元件223则可设置于第二绝缘封装224的第二平面224a上并对应于第一绝缘封装144的第一平面144a上的第一磁性元件143。相同地,为了示出第二连接部22于第二绝缘封装224中的结构,图2B将第二绝缘封装224及第二磁性元件223以虚线标出。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绝缘封装144、244亦可由塑料射出成型而制成,但不以此为限,而第一、第二磁性元件143、223可皆选自永磁材料,或其中之一为永磁材料而另一配合选择磁性金属,以使第一、第二磁性元件143、223可彼此吸引。
请再参阅图2A,当电源转接器1端的第一连接部14欲与电子装置2端的第二连接部22结合而组成连接结构3′时,第一连接部14的第一平面144a与第二连接部22的第二平面224a相互对应,由于第一、第二平面144a、224a上又各自设有对应的第一、第二磁性元件143、223,因此第一磁性元件143可吸附于第二磁性元件223,使第一连接部14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2固定,换言之,第一连接部14的第一绝缘封装144的第一平面144a与第二连接部22的第二绝缘封装224的第二平面224a实质上对应接触,又由于第一绝缘封装144内容置有第一磁芯141及第一绕组142,而第二绝缘封装224内容置有第二磁芯221及第二绕组222,因此当第一、第二连接部14、22相对于彼此固定时,第一、第二磁芯141、221实质上可形成封闭磁路,且第一绕组142和第二绕组222电磁耦合。因此,当电源转接器1由电源输入端10接收外部电源,例如:市电,产生的第一电流I1流经第一绕组142时,第二绕组222可根据电磁感应产生第二电流I2(如图1C所示),从而供电子装置2的运作所需。
而图2A所示的连接结构3′尚有其它不同的形式,举例而言,请参阅图2C,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4的第一绝缘封装144及其内的第一磁芯141、第一绕组142,以及设置于第一绝缘封装144的第一平面144a上的第一磁性元件143,其彼此间的配置方式皆与图2B所示的第一连接部14相似,至于第二连接部22亦包括第二磁芯225、第二绕组222、第二磁性元件223和第二绝缘封装224,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磁芯225实质上为一板件,换言之,第二磁芯225可为一I型磁芯,而第二绕组222与图2B所示的相同,亦为扁平状的绕线线饼,其可设置于第二磁芯225上,且第二磁芯225及第二绕组222亦为第二绝缘封装224的第二平面224a所覆盖,而第二连接部22的第二磁性元件223则设置于第二平面224a上并对应于第一连接部14的第一平面144a上的第一磁性元件143,至于第一、第二连接部14、22的结构连接和电力传输机制皆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当然,如图2D所示,于另一实施例中,亦可第一连接部14的第一磁芯145选用实质上呈板件状的I型磁芯,并将呈扁平绕线线饼的第一绕组142设置于第一磁芯145上,再通过第一绝缘封装144的第一平面144a将第一磁芯145及第一绕组142加以覆盖,并将第一磁性元件143设置于第一平面144a上,而第二连接部22则可选用与图2A所示的第二连接部22相同的结构,其同样可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由上述说明应可理解,本发明的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磁芯和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磁芯的选用并无所设限,第一、第二绕组的匝数亦可视需求增减;此外,本发明的第一、第二连接部的外型以方形为例,然当选用的第一、第二磁芯有不同形式时,第一、第二连接部的外型亦可能随的变化,而不限于本发明附图的形式,换言之,举凡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利用第一、第二磁性元件的磁力吸引而结构连接,并通过第一、第二连接部电磁耦合而达成由电源转接器传输电力至电子装置的实施形式,皆属本发明所欲保护的范围。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连接结构主要利用第一连接部上的第一磁性元件与第二连接部上的第二磁性元件通过磁力相互吸引,使第一连接部可相对于第二连接部结构固定,并利用电磁耦合原理,于电源转接器产生的第一电流流经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绕组时,使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绕组可因应电磁感应产生第二电流,以因应电子装置运作的所需。
相较于现有电源转接器及电子装置之间使用插头及插座配合而通过摩擦力连接的技术,本发明通过非接触式的磁力吸引原理来达成第一、第二连接部的结构连接,不仅结合方式简单,亦可避免现有插头及插座必须沿一特定方向方可插拔的种种不便;此外,相较于现有插头及插座必须利用彼此配合的机构方可连接的技术,本发明的连接结构的构件亦较为精简,且更可有效防止现有插头及插座利用摩擦力结构连接而分离不易,以至于使用时若不慎拉扯电源线有牵动电子装置摔落损毁的问题。
再者,由于本发明的第一磁芯和第一绕组是由第一绝缘封装所包覆而与外界绝缘,仅用以结构连接的第一磁性元件设置于第一绝缘封装外,而第二连接部该端亦然,因此除外型较为平整美观外,亦可避免现有因插头、插座的金属端子外露而触及其它金属元件所可能发生的短路状况,此皆为现有技术所无法实现的。
纵使本发明已由上述的实施例详细叙述而可由熟悉本技术的人员进行任意的修饰,然而皆不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欲保护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连接结构,其连接一电源转接器及一电子装置,该连接结构包括:
一第一连接部,其与该电源转接器相连,且包括一第一磁芯、一第一绕组及一第一磁性元件;以及
一第二连接部,其设置于该电子装置上,且包括一第二磁芯、一第二绕组及一第二磁性元件;
其中,该第一磁性元件对应并吸附于该第二磁性元件,以将该第一连接部相对于该第二连接部固定,使该第二绕组与该第一绕组电磁耦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该第一连接部还包括一第一绝缘封装,该第一磁芯及该第一绕组实质上设置于该第一绝缘封装中,该第二连接部还包括一第二绝缘封装,该第二磁芯及该第二绕组实质上设置于该第二绝缘封装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该第一连接部的该第一绝缘封装及该第二连接部的该第二绝缘封装由塑料射出成型而制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该第一连接部的该第一磁性元件设置于该第一绝缘封装上,而该第二连接部的该第二磁性元件设置于该第二绝缘封装上。
5.如权利要求2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该第一连接部的该第一绝缘封装还包括一凸柱,而该第二连接部的该第二绝缘封装还包括一凹槽,该凹槽对应并容收该凸柱。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该第一连接部的该第一磁芯包括一板件和一中柱,该中柱实质上由该板件的中央垂直延伸而出,该第一绕组缠绕于该中柱上,并由该第一绝缘封装包覆该中柱及该第一绕组而定义出该凸柱。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该第二连接部的该第二磁芯包括一板件及一侧柱,该侧柱实质上由该板件的边缘垂直延伸而出,该第二绕组实质上设置于该侧柱间,并由该第二绝缘封装包覆该第二绕组及该侧柱而定义出该凹槽。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该第一连接部的该第一绝缘封装具有一第一平面,而该第二连接部的该第二绝缘封装具有一第二平面,该第一平面及该第二平面相互对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该第一连接部的该第一磁芯包括一板件、一中柱以及一侧柱,该中柱实质上由该板件的中央垂直延伸而出,该侧柱实质上由该板件的边缘垂直延伸而出,该第一绕组设置于该中柱及该侧柱之间,且该中柱、该侧柱及该第一绕组为该第一绝缘封装的该第一平面所覆盖。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该第二连接部的该第二磁芯包括一板件、一中柱以及一侧柱,该中柱实质上由该板件的中央垂直延伸而出,该侧柱实质上由该板件的边缘垂直延伸而出,该第二绕组设置于该中柱及该侧柱之间,且该中柱、该侧柱及该第二绕组为该第二绝缘封装的该第二平面所覆盖。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该第一连接部的该第一磁芯实质上为一板件,该第一绕组设置于该第一磁芯上并为该第一绝缘封装的该第一平面所覆盖。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该第二连接部的该第二磁芯实质上为一板件,该第二绕组设置于该第二磁芯上并为该第二绝缘封装的该第二平面所覆盖。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当该电源转接器的一第一电流流经该第一连接部的该第一绕组时,该第二连接部的该第二绕组根据电磁感应而产生一第二电流以供给该电子装置。
14.一种连接结构,其连接一电源转接器及一电子装置,该连接结构包括:
一第一连接部,其与该电源转接器相连,且包括一第一绝缘封装及一第一磁性元件,该第一磁性元件设置于该第一绝缘封装上;以及
一第二连接部,其设置于该电子装置上,且包括一第二绝缘封装及一第二磁性元件,该第二磁性元件设置于该第二绝缘封装上并对应于该第一磁性元件;
其中,该第一连接部通过该第一磁性元件吸附于该第二磁性元件而相对于该第二连接部固定,以与该第二连接部电磁耦合。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该第一连接部的该第一绝缘封装内设有一第一磁芯及一第一绕组,而该第二连接部的该第二绝缘封装内设有一第二磁芯及一第二绕组。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当该电源转接器的一第一电流流经该第一连接部的该第一绕组时,该第二连接部的该第二绕组根据电磁感应而产生一第二电流以供给该电子装置。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该第一连接部的该第一磁性元件通过该第一绝缘封装与该第一磁芯及该第一绕组隔绝,而该第二连接部的该第二磁性元件通过该第二绝缘封装与该第二磁芯及该第二绕组隔绝。
CN2009102604113A 2009-12-15 2009-12-15 电源转接器与电子装置的连接结构 Pending CN1020978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604113A CN102097869A (zh) 2009-12-15 2009-12-15 电源转接器与电子装置的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604113A CN102097869A (zh) 2009-12-15 2009-12-15 电源转接器与电子装置的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97869A true CN102097869A (zh) 2011-06-15

Family

ID=44130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604113A Pending CN102097869A (zh) 2009-12-15 2009-12-15 电源转接器与电子装置的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9786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2737A (zh) * 2013-02-04 2014-08-06 上海蔻林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 一种磁感应插头插座
CN103972736A (zh) * 2013-02-04 2014-08-06 上海蔻林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 电磁感应插头插座
CN111769625A (zh) * 2020-06-24 2020-10-13 淮阴工学院 一种基于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互补供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72443A1 (en) * 2005-09-26 2007-03-29 Apple Computer, Inc. Magnetic connector for electronic device
US20070141887A1 (en) * 2005-12-19 2007-06-21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Waterproof power connector
CN201298757Y (zh) * 2008-08-19 2009-08-26 富达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感应式电源供应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72443A1 (en) * 2005-09-26 2007-03-29 Apple Computer, Inc. Magnetic connector for electronic device
US20070141887A1 (en) * 2005-12-19 2007-06-21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Waterproof power connector
CN201298757Y (zh) * 2008-08-19 2009-08-26 富达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感应式电源供应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2737A (zh) * 2013-02-04 2014-08-06 上海蔻林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 一种磁感应插头插座
CN103972736A (zh) * 2013-02-04 2014-08-06 上海蔻林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 电磁感应插头插座
CN111769625A (zh) * 2020-06-24 2020-10-13 淮阴工学院 一种基于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互补供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1769625B (zh) * 2020-06-24 2022-05-17 淮阴工学院 一种基于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互补供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92849B (zh) 用于再充电漫游设备的系统和方法,以及用于这种系统的适配器
TW201121163A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power adapto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9338265B2 (en) Mobile device to operate in tablet mode and phone mode
US20160006187A1 (en) Double contact point switch and a magnetic connector having the double contact point switch
TWM438061U (en) Connector module and a male connector and the female connector
CN105991801B (zh) 一种可扩展功能的智能终端配件系统
JP3200505U (ja) 電子装置
US10333262B2 (en) Socket
CN102969582A (zh) 一种按压式导线连接器
CN102097869A (zh) 电源转接器与电子装置的连接结构
CN104300323A (zh) 连接器组合
CN101636878B (zh) 用于发光器的装置
WO2016101210A1 (zh) 按键结构及其应用的终端
CN210202033U (zh) 一种耳机充电仓
JP2008171652A (ja) 小型マグネットコネクター
US9940800B2 (en) Anti-theft alarm device with high charging efficiency
US20190067977A1 (en) Magnetic charging device capable of wireless charging
WO2021012865A1 (zh) 终端设备、数据线及终端设备组件
CN211530270U (zh) 一种方便插接的磁定位贴壁接口
CN101267080A (zh) 移动设备转接器
CN208782198U (zh) 一种电连接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06952785A (zh) 一种带有微动开关的整流继电器
CN106935443B (zh) 一种带有整流功能的继电器
CN208848828U (zh) 一种交流接触器及电力设备
TWM548914U (zh) 無線充電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