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97835B - 组式电池 - Google Patents

组式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97835B
CN102097835B CN201010582817.6A CN201010582817A CN102097835B CN 102097835 B CN102097835 B CN 102097835B CN 201010582817 A CN201010582817 A CN 201010582817A CN 102097835 B CN102097835 B CN 1020978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y
mentioned
full charge
pattern
secondary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8281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97835A (zh
Inventor
松浦信一
川角笃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978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78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978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78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7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monito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48Detection of remaining charge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H02J7/0049Detection of fully charged condi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82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battery or accumulator variables, e.g. SoC
    • G01R31/3835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battery or accumulator variables, e.g. SoC involving only voltage measure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96Acquisition or processing of data for testing or for monitoring individual cells or groups of cells within a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6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简易地求解出高容量模式及长寿模式中的相对剩余容量的组式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剩余容量计算装置,该剩余容量计算装置根据二次电池的放电电流和放电时间求解该二次电池的放电容量,根据此放电容量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满充电容量计算该二次电池的相对剩余容量;该剩余容量计算装置例如在设定了上述高容量模式时,将该二次电池的标准容量或上述学习满充电容量作为上述满充电容量使用;在设定了长寿命模式时,将在上述标准容量或上述学习满充电容量上乘以[1]以下的规定系数后的容量作为上述满充电容量使用。

Description

组式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变更二次电池的最大充电电压,能选择设定为提高该二次电池的满充电容量的高容量模式、或延长二次电池的周期寿命的长寿命模式并进行使用,特别是能简易地求解出与其工作模式相应的相对剩余容量的组式电池。
背景技术
具备二次电池、和担任此二次电池的充放电控制的控制运算部的组式电池,多被用作安装在笔记本型的个人计算机(PC)等电子设备中的电源部。其中,此种组式电池中的二次电池,例如经由电子设备的电源部被外部电源(商用电源)充电,在该电子设备从外部电源上拆除时,代替外部电源承担向上述电子设备提供电力的任务。
但是,作为二次电池的例如锂离子电池的特性,具体地充电容量及周期寿命,如图6所示,因其充电电压不同而大大变化。具体地,在提高最大充电电压来对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的时候,如图6中特性A所示,虽然可增大充电容量,但周期寿命短。相反,在降低最大充电电压来对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进行充电的时候,如图6中特性B所示,虽然充电容量下降,但周期寿命变长。
因此,考虑着眼于这种电池特性,通过切换二次电池充电时的最大充电电压,按高容量模式(RT模式)或长寿命模式(LS模式)选择地使用组式电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具体地,在高容量模式的情况下,将对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的最大充电电压设定为4.2V/cell,此外在长寿命模式的情况下,将对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的最大充电电压设定为4.1V/cell,进行此充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78222号公报
但是,在电子设备中安装使用上述的组式电池的时候,正确地把握二次电池的剩余容量是重要的。其中,关于二次电池的剩余容量,通常多将该二次电池的满充电状态(满充电容量:FCC)设为100%来求解出其剩余容量(RC)的比例,并作为相对剩余容量(RSOC)进行管理。
但是,在选择设定上述的高容量模式和长寿命模式进行使用的组式电池中,因设定的工作模式不同,故二次电池的标准容量(DC)和满充电容量(FCC)也不同。为此,要正确(高精度)地求解出相对剩余容量,例如就需要管理每一工作模式中二次电池的标准容量、满充电容量、还有剩余量运算参数等,因此担心此管理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考虑这种情况而进行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式电池,即使在按照其工作模式进一步变更工作模式时,也能简易且高精度地求解出按高容量模式或长寿模式选择设定、使用的二次电池的相对剩余容量。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组式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次电池、和控制此二次电池的充放电的控制运算部;
上述控制运算部,包括:
工作模式设定装置,选择设定高容量模式(RT模式)或长寿命模式(LS模式),在高容量模式中,将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充电电压限制在第一电压,以提高上述二次电池的满充电容量,在长寿命模式中,将上述最大充电电压限制在比上述第一电压例如低100mV左右的第二电压,以延长上述二次电池的周期寿命;以及
剩余容量计算装置,根据上述二次电池的放电电流和放电时间求解该二次电池的放电容量RD,根据此放电容量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满充电容量FCC计算该二次电池的相对剩余容量RSOC;
尤其,上述剩余容量计算装置,在设定了上述高容量模式及长寿命模式的一个工作模式时,将该二次电池的标准容量或上述学习满充电容量作为上述满充电容量使用,在设定了另一工作模式时,将在上述标准容量或上述学习满充电容量上乘以规定系数后的容量作为上述满充电容量使用。
优选地,上述剩余容量计算装置,例如在上述高容量模式的设定时,将该二次电池的标准容量DC或由上述放电容量求解出的学习满充电容量FCCnew作为上述满充电容量FCC(RT)使用,在长寿命模式的设定时,将在上述标准容量或学习满充电容量上乘以[1]以下的规定系数、例如90%后的容量作为上述满充电容量FCC(LS)使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在变更了工作模式时,上述剩余容量计算装置重新计算上述相对剩余容量。
其中,例如,上述二次电池是锂离子电池,将特定上述高容量模式中的最大充电电压的上述第一电压设定为4.2V/cell,将特定上述长寿命模式中的最大充电电压的上述第二电压设定为4.1V/cell。
优选地,在高容量模式下,求解用放电时的相对剩余容量的变化量除上述放电容量而求解出的容量,作为上述学习满充电容量,另外在长寿命模式下,求解将用放电时的相对剩余容量的变化量除上述放电容量而求解出的容量进一步用上述1以下的规定系数除后的容量,作为上述学习满充电容量。
每当规定的充放电周期结束时,例如就求解并更新上述学习满充电容量。
再有,上述剩余容量计算装置的结构为:上述剩余容量计算装置,在初次将上述二次电池充电到满充电时,基于上述二次电池的标准容量,设定与工作模式相应的上述满充电容量并计算相对剩余容量,然后在将上述二次电池放电到规定的放电下限容量(例如相对剩余容量4%左右)时,基于所计算的学习满充电容量,设定与工作模式相应的上述满充电容量并计算相对剩余容量。另外,上述剩余容量计算装置在从高容量模式变更为长寿命模式时,将其最大值限制在100%,求解相对剩余容量。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的组式电池,由于无论选择设定的工作模式如何,都一维地管理二次电池的标准容量、及基于该二次电池的放电容量学习的学习满充电容量,设定按照选择设定的工作模式计算相对剩余容量后的成为基准的满充电容量,所以不仅能求解出二次电池的放电容量,还能简易且高精度地计算其相对剩余容量。此外,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使在切换工作模式时,也能随着此切换简易且高精度地重新求解出相对剩余容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组式电池的主要部位概括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组式电池中的二次电池的电池容量、满充电容量及相对剩余容量的关系的图。
图3是表示充电控制的流程的图。
图4是表示放电时的相对剩余容量的计算程序、及学习满充电容量的计算程序的图。
图5是表示工作模式变更时的相对剩余容量的计算程序的图。
图6是表示根据充电电压进行变化的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的充电容量及周期寿命的图。
符号说明:
10组式电池
11二次电池
12控制部
15控制·运算部(微处理器)
15a工作模式设定功能(工作模式设定装置)
15b充放电控制功能(充放电控制装置)
15c满充电检测功能(满充电检测装置)
15d剩余容量计算功能(剩余容量计算装置)
17通信处理部
20电子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组式电池。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组式电池的主要部位概括结构图,10是组式电池、20是可自由拆装地安装上述组式电池10的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PC)等电子设备。组式电池10结构基本上包括二次电池(BAT)11、和控制该二次电池11的充放电的控制部12,且被安装在负载设备20上进行使用。
具体地,上述组式电池10中的二次电池11,由所谓3串2并型的形式构成,即2个2个地并联连接由例如2600mAh/单元左右的锂离子电池构成的多个电池组,同时3级串联地连接这些并联连接的电池组。再有,在此虽然以3串2并型的二次电池11为例进行说明,但电池组的并联连接数及串联连接级数可以根据作为电池样式给予的额定输出电压及额定输出电流容量来决定。
在组式电池10中的上述二次电池11的充放电电路中,在串联地插入控制其充放电的FET等开关元件13的同时,还串联地插入检测充放电电流的电流检测部(分流电阻)14。此外,设置在上述组式电池10上的上述控制部12,例如由微处理器(MPU)构成,结构为包括:构成其主体部的控制·运算部15、分别检测上述二次电池11的端子电压具体为各级的电池组的端子电压(单元电压)的电压检测部16、和在与上述负载设备20之间进行信息通信的通信部17。
其中,上述控制·运算部15基于用热敏电阻等温度检测元件18检测出的上述二次电池11的温度(电池温度)、用上述电压检测部16检测出的单元电压、及用上述电流检测部14检测出的充放电电流来监视二次电池11的充放电状态。而且,上述控制·运算部15承担为了保护上述二次电池11避开异常充放电而开·关控制上述开关元件13,并且通过通信处理部17向上述电子设备20侧给予控制指令来控制对上述二次电池11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的任务。
因此,上述电子设备20,基本结构为包括控制·电源部22,该控制·电源部22接受外部电力(未图示:商用电源)驱动该电子设备20的本体部即负载21,并且对上述组式电池10提供电力以对上述二次电池11进行充电。此外,此控制·电源部22,承担例如在中断外部电力的供给时,利用从上述组式电池10的二次电池11提供的电力来驱动上述负载21的任务。通过此控制·电源部22进行的二次电池11的充电,在该二次电池11是锂离子电池的时候,如专利文献1、2中介绍的,通过分别特定了最大电流(通常0.5~1C左右)及最大电压(通常约4.2V/cell左右)的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来进行。
再有,控制·电源部22具备在与上述组式电池10中的通信处理部17之间,例如通过数据线SDA及时钟线SCL以SMBUS方式进行信息通信的功能。上述组式电池10的控制部12利用上述信息通信功能控制上述控制·电源部22的工作,根据该控制·电源部22可变地设定上述二次电池11的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通过此控制·电源部22的控制,如后所述,控制了对二次电池11的充电。
而且,由微处理器实现的控制·运算部15,通过执行预先登记在存储器18中的软件·程序,实现例如工作模式设定功能(工作模式设定装置)15a、充放电控制功能(充放电控制装置)15b、满充电检测功能(满充电检测装置)15c、及剩余容量计算功能(剩余容量计算装置)15d。再有,上述控制·运算部15除上述功能15a~15d以外,例如还具备二次电池11的故障·异常监视功能和性能(寿命)判定功能等、与组式电阻10的安全运用相关的各种功能,但在此由于与本发明的宗旨无直接关系,所以省略其说明。
上述工作模式设定功能15a承担检测设置在组式电池10中的未图示出的模式切换开关的状态、或接受从上述电子设备20侧通知的工作模式的选择指令将上述二次电池11的运用工作模式例如选择设定为高容量模式(Runtime:RT模式)或长寿命模式(Lifespan:LS模式)的任务。高容量模式(RT模式)是当上述二次电池11是锂离子电池的时候,将该二次电池11的最大充电电压限制在第一电压(例如4.20V/cell)进行充电,充分地提高二次电池11的充电容量的模式。此外,长寿命模式(LS模式)是通过将上述二次电池11的最大充电电压限制在比上述第一电压更低的第二电压(例如4.10V/cell),故既能某种程度抑制上述二次电池11的充电容量,又能延长其反复充放电期间即所谓的周期寿命的模式。
其中,如上所述,通过限制了充电电流及充电电压的所谓的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来进行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11的充电。具体地,在对3串2并地连接了锂离子电池组的二次电池1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例如使用最大输出电流为5000mA、最大输出电压为4.20V/cell的恒定电流·恒定电压电源来进行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上述的第一及第二电压是根据上述的高容量模式(RT模式)或长寿命模式(LS模式)来分别限制根据此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的二次电池11的最大充电电压的电压。
控制·运算部15中的上述充放电控制功能15b,承担特定与上述的工作模式相应的制约条件具体地为最大充电电压来控制对二次电池11的充电、或特定最大放电电流来控制上述二次电池11的放电的任务。此外,上述满充电检测功能15c,在上述充电控制下监视二次电池11的充电电流,例如当充电电流变为100mA以下、此状态持续经过规定时间(例如3分钟)时,检测其将二次电池11充电到满充电为止。
此外,控制·运算部15中的上述剩余容量运算功能15d,基本上累计根据上述电流检测部14检测出的上述二次电池11的充放电电流值和电压值的积求解出的电力量(ΔW:单位[AV]或[W]),或根据充放电电流值和此电流通电时间求解出的量(ΔI:单位[mAh]),计算其充电容量(CC:Charge Capacity)或放电容量(DCC:Discharge Capacity)。然后,计算出剩余容量(RC:Remaining Capacity)相对于上述二次电池11的满充电容量(FCC:Full Charge Capacity)的比例,作为相对剩余容量(RSOC:Relative State Of Charge),承担这样的任务。
具体地,上述相对剩余容量(RSOC),在充电时将上述充电容量(CC)作为剩余容量(RC)使用,在放电时将从其满充电电流(FCC)中减去上述放电容量(DCC)后的容量(FCC-DCC)作为剩余容量(RC)求解出,计算为
RSOC=RC/FCC×100[%]。
然后,将用此剩余容量运算功能15d求解出的二次电池11的相对剩余容量(RSOC)通过上述的通信处理部17通知给电子设备20。
基本上,在如上述构成的组式电池10中,本发明特征在于,无论上述的工作模式如何,都一维地管理上述二次电池11的标准容量(DC:Design Capacity)和满充电容量(FCC),并且唯一地求解出伴随上述二次电池11充放电的充电容量(RC)或放电容量(DCC),按照上述工作模式计算上述二次电池11的相对剩余容量(RSOC)。
即,在将组式电池10的工作模式如上所述,选择设定为高容量模式(RT模式)或长寿命模式(LS模式)进行运用时,在正确地把握其相对剩余容量(RSOC)的时候,通常需要按照其工作模式分别管理其标准容量(DC)或满充电容量(FCC(RT)、FCC(LS))。此外,担心产生按照工作模式个别管理其剩余容量(RC)的需要等、使此处理复杂化。
在此方面,在本发明中,无论上述的工作模式如何,都一维地管理二次电池11的标准容量(CC)和满充电容量(FCC),如下面的说明所示,按照工作模式求解出其相对剩余容量(RSOC)。概括地如图2所示,在高容量模式(RT模式)中,由于二次电池11能充电到其标准容量(DC),故将此标准容量(DC)定为其满充电容量(FCC(RT))。相对于此,在长寿命模式(LS模式)中,由于降低其最大充电电压限制充电量,所以按照其限制的程度,例如计算出上述标准容量(DC)的90%作为其满充电容量(FCC(LS))。然后,在按照这些工作模式求解出的满充电容量(FCC(RT)、FCC(LS))之下,按照此时的剩余容量(RC)计算相对剩余容量(RSOC)。
因此,在二次电池11的剩余容量(RC)是例如图2中不到长寿命模式(LS模式)中的满充电容量(FCC(RT))的[RC1]情况下,求解出长寿命模式(LS模式)中的相对剩余容量(RSOC)为a[=RC1/FCC(LS)],此外,求解出高容量模式(RT模式)中的相对剩余容量(RSOC)为b[=RC1/FCC(RT)]。然后,当在此状态下切换其工作模式的时候,通过变更此满充电容量(FCC)来重新求解出相对剩余容量(RSOC)。
再有,在二次电池11的剩余容量(RC)是例如图2中超过了长寿命模式(LS模式)中的满充电容量(FCC(LS)的[RC3]情况下,虽然求解出高容量模式(RT模式)中的相对剩余容量(RSOC)为b[=RC3/FCC(RT)],但在此状态下切换到长寿命模式(LS模式)的时候,求解出其相对剩余容量(RSOC)作为100%(满充电状态)。然后,一直到剩余容量(RC)下降到上述满充电容量(FCC(LS)=RC2)为止,求解出其相对剩余容量(RSOC)为100%。
图3示出如上所述按照工作模式求解相对剩余容量(RSOC)的组式电池10充电时的工作处理程序。如此处理程序所示,在二次电池11充电时,首先,判定在此时设定的工作模式<步骤S1>,在高容量模式(RT模式)的情况下,例如,将最大充电电压设定为4200mV/cell(第一电压)、对二次电池11开始充电<步骤S2>。相对于此,在设定长寿命模式(LS模式)的情况下,设定比上述第一电压仅低100mV/cell的第二电压4100mV/cell为最大充电电压,对二次电池11开始充电。
在此,作为对二次电池11进行充电的电源,在高容量模式(RT模式)和长寿命模式(LS模式)中使用相同的电源,特别地在长寿命模式(LS模式)时,只要进行将电池电压限制在第二电压以下这样的控制即可。具体地,只要进行例如在电池电压达到第二电压时停止充电、或每当电池电压达到第二电压时就降低充电电流的控制即可。此外,毫无疑问,在高容量模式(RT模式)时,使用最大充电电压为4200mV/cell(第一电压)的第一电源对二次电池11进行充电,在长寿命模式(LS模式)时,使用最大充电电压为4100mV/cell(第二电压)的第二电源对二次电池11进行充电。
通过例如最大充电电流为5000mA的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来进行对此二次电池11的充电。而且,在充电时,在由预先设定的每单位时间的充放电电流求解出的充电量ΔW上乘以规定系数K求解出上述每单位时间的实际充电量,通过将其逐次相加在剩余容量(RC)上,来更新该剩余容量<步骤S4、S5>。这样求解出的剩余容量(RC)例如被用于充电时的二次电池11的充电超前情况的监视器等中。再有,上述系数K,虽然是用于调整剩余容量(RC)的增加率,但也可以根据需要省略。
然后,一面判定二次电池11是否达到满充电状态<步骤S6、S7>,一面重复进行上述的充电处理。其中,上述满充电的判定,例如通过判定二次电池11的充电电流下降到100mA以下的状态是否持续3分钟以上来进行。而且,在满足上述条件时,在上述二次电池11的上述的各工作模式中一直充电到满充电为止,才停止此充电<步骤S8、S9>。通过这样的充电控制,上述二次电池11在高容量模式(RT模式)的时候被充电到FCC(RT),此外在长寿命模式(LS模式)的时候被充电到FCC(LS)
另一方面,在二次电池11的放电时,例如如图4所示,管理其剩余容量(RC)具体地为其放电容量(DCC)。在此放电时,也首先判定在此时设定的工作模式<步骤S11>。然后,在设定高容量模式(RT模式)的情况下,将其满充电容量(FCC(RT))设定为该二次电池11的标准容量(DC)或后述的学习满充电容量(FCCnew)<步骤S12>。具体地,在二次电池11的最初的充电后的放电时,设定该二次电池11的标准容量(DC)为其满充电容量(FCC(RT)),在第二次充电后的放电时,如后所述,根据其之前的放电时的放电容量学习二次电池11的满充电容量,故设定在此时刻求解出的学习满充电容量(FCCnew)作为满充电容量(FCC(RT))。
然后,在放电时,在由预先设定的每单位时间的充放电电流求解出的放电量ΔW上乘以规定系数K求解出上述每单位时间的实际放电量,通过将其逐次相加在放电容量(DCC)上,来更新该放电容量<步骤S13>。再有,对于上述的放电系数K,可根据需要进行省略。然后,根据求解出的放电容量(DCC)和如上所述设定的满充电容量(FCC(RT)),计算相对剩余容量(RSOC)<步骤S14>为
RSOC=RC/FCC(RT)
=1-DCC/FCC(RT)
持续执行此处理,直至上述相对剩余容量(RSOC)下降到其放电下限容量即4%<步骤S15>。然后,当相对剩余容量(RSOC)下降到4%时,根据此时的放电容量(DCC)学习二次电池11的满充电容量(FCC)<步骤S16>为
FCCnew=DCC/(100-4)N。
再有,上述N是表示放电效率的系数。
相对于此,在放电时的工作模式是长寿命模式(LS模式)的情况下,首先,在该二次电池11的标准容量(DC)或上述学习满充电容量(FCCnew)上例如乘以90%来设定其满充电容量(FCC(RT))<步骤S17>。具体地,在二次电池11的最初的充电后的放电时,在该二次电池11的标准容量(DC)上乘以90%来设定满充电容量(FCC(LS)),在第二次充电后的放电时,如后所述,根据其之前的放电时的放电容量学习二次电池11的满充电容量,故在此时刻求解出的学习满充电容量(FCCnew)上乘以90%来设定满充电容量(FCC(LS))。
再有,上述90%表示预先求解出的上述高容量模式(RT模式)中的满充电容量(FCC(RT))和长寿命模式(LS模式)中的满充电容量(FCC(LS))的容量比。
然后,在放电时与上述的高容量模式(RT模式)时同样地,求解每单位时间的实际放电量,通过将其逐次相加在放电容量(DCC)上,来更新该放电容量(DCC)<步骤S18>。然后,根据求解出的放电容量(DCC)和如上所述设定的满充电容量(FCC(LS)),计算相对剩余容量(RSOC)<步骤S19>为
RSOC=RC/FCC(LS)
=1-DCC/FCC(LS)
即使此处理也持续执行到上述相对剩余容量(RSOC)下降到其放电下限容量即4%<步骤S20>。然后,在相对剩余容量(RSOC)下降到4%以下时,根据此时的放电容量(DCC)学习二次电池11的满充电容量(FCC)<步骤S21>为
FCCnew=DCC/(100-4)N÷90[%]。
即为了一维管理满充电容量(FCC),而通过用90[%]去除根据上述放电容量(DCC)求解出的满充电容量,就能以二次电池11的标准容量(DC)为基础(基准)求解出其学习满充电容量(FCCnew)。
但是,在不进行二次电池11的充放电时,例如如图5所示的处理程序,判定是否进行工作模式的变更<步骤S41>。然后,在进行从长寿命模式(LS模式)向高容量模式(RT模式)的变更的情况下,首先,重新求解出上述的学习满充电容量(FCCnew)作为变更后的高容量模式(RT模式)的满充电容量(FCC(RT))<步骤S42>。然后,根据重新求解出的满充电容量(FCC(RT))和此时的放电容量(DCC)重新计算相对剩余容量(RSOC)<步骤S43>为
RSOC=RC/FCC(RT)
=CC/FCC(RT)
=1-DCC/FCC(RT)
相对于此,在进行从高容量模式(RT模式)向长寿命模式(LS模式)的变更的情况下,首先,在上述的学习满充电容量(FCCnew)上乘以90%,作为变更后的长寿命模式(LS模式)中的满充电容量(FCC(LS))被重新求解出<步骤S44>。然后,判定此时的剩余容量(RC)是否在如上所述重新求解出的满充电容量(FCC(LS))以上<步骤S45>,在剩余容量(RC)在满充电容量(FCC(LS))以上的情况下,以相对剩余容量(RSOC)为100%重新求解出<步骤S46>。
但是,在剩余容量(RC)不到满充电容量(FCC(LS))的情况下,重新计算相对剩余容量(RSOC)<步骤S47>为
RSOC=RC/FCC(LS)
=CC/FCC(LS)
=1-DCC/FCC(LS)
即,在变更了工作模式时,根据其工作模式重新求解出满充电容量(FCC),在重新求解出的满充电容量(FCC)之下,重新计算相对剩余容量(RSOC)。因此,如上所述,根据一维管理二次电池11的标准容量(DC)或满充电容量(FCC)的本组式电池10,按照选择设定的工作模式,能简易且高精度地求解出此时的相对剩余容量(RSOC)。而且,将二次电池11的满充电容量(FCC)作为高容量模式(RT)中的满充电容量进行管理,在长寿命模式(LS)中,只在其上乘以规定系数(例如90%)求解出满充电容量(FCC(LS)。而且,即使变更了工作模式,也由于二次电池11的剩余容量(RC)本身没有变化,而起到减少高精度地求解出相对剩余容量(RSOC)后的处理负担等的效果。
再有,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此,虽然示出了将二次电池11的运用工作模式选择设定为高容量模式(RT)和长寿命模式(LS)的2级别的例子,但毫无疑问,也可以设定上述高容量模式(RT)和长寿命模式(LS)的中间的模式。此情况下,例如,将对二次电池11的最大充电电压限制在4.05V/cell来设定中容量(中寿命)模式,只要在上述规定容量(DC)上乘以95%来设定此中容量(中寿命)模式中的满充电容量即可。
此外,在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通过从[1(100%)]中减去放电容量(DCC)相对于满充电容量(FCC)的比例,求解出相对剩余容量(RSOC)。但是,毫无疑问,也可以通过从满充电容量(FCC)中减去放电时的放电容量(DCC)来求解剩余容量(RC),基于此剩余容量(RC)和满充电容量(FCC)计算出相对剩余容量(RSOC)。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学习满充电容量(FCCnew)作为高容量模式(RT)的最大可充电容量进行学习,但也可以将学习满充电容量(FCCnew)看作共同的学习满充电容量,在此共同的学习满充电容量上乘以系数求解出各模式中的学习满充电容量。此情况下,例如在学习满充电容量(FCCnew)上乘以系数[1]求解出高容量模式(RT)中的学习满充电容量,此外,也可以在学习满充电容量(FCCnew)上乘以系数[0.9]求解出长寿命模式中的学习满充电容量。
并且,还可以作为长寿命模式(LS)中的最大可充电容量进行学习。此情况下,只要用[1]以下的系数去除此学习满充电容量(FCCnew),换言之,乘以[1]以上的系数,就能求解出高容量模式(RT)中的满充电容量。
此外,也可以分别在高容量模式(RT)及长寿命模式(LS)中单个地学习其学习满充电容量(FCCnew(RT)、FCCnew(LS))。而且,在工作模式进行[RT→LS]的切换时,在此切换点求解出的学习满充电容量(FCCnew(RT))上乘以规定系数(例如90%)求解新的学习满充电容量(FCCnew(LS);相反,在工作模式进行[LS→RT]的切换时,只要用规定系数(例如90%)去除在此切换时刻求解出的学习满充电容量(FCCnew(LS)),求解适合新的工作模式的学习满充电容量(FCCnew(RT))即可。此外,本发明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中可实施各种变形。

Claims (5)

1.一种组式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二次电池;和
控制此二次电池的充放电的控制运算部;
上述控制运算部,包括:
工作模式设定装置,选择设定高容量模式或长寿命模式,在上述高容量模式中,将上述二次电池的最大充电电压限制在第一电压,以提高上述二次电池的满充电容量,在上述长寿命模式中,将上述最大充电电压限制在比上述第一电压更低的第二电压,以延长上述二次电池的周期寿命;以及
剩余容量计算装置,根据上述二次电池的放电电流和放电时间或放电电流和电池电压来求解该二次电池的放电容量,根据此放电容量和上述二次电池的满充电容量来计算该二次电池的相对剩余容量,
上述剩余容量计算装置,预先求解作为上述高容量模式中的满充电容量和上述长寿命模式中的满充电容量的容量比的1以下的规定系数,在设定了上述高容量模式时,将该二次电池的标准容量或学习满充电容量作为满充电容量使用,在设定了上述长寿命模式时,将在上述标准容量或上述学习满充电容量上乘以上述规定系数后的容量作为满充电容量使用,
上述剩余容量计算装置,
在使工作模式从上述高容量模式变更为上述长寿命模式时,将在上述高容量模式的满充电容量上乘以上述规定系数后的容量作为上述长寿命模式的满充电容量,来重新计算上述相对剩余容量,
在使工作模式从上述长寿命模式变更为上述高容量模式时,将上述长寿命模式的满充电容量除以上述规定系数后的容量作为上述高容量模式的满充电容量,来重新计算上述相对剩余容量,
在上述高容量模式下,求解用放电时的相对剩余容量的变化量除上述放电容量而求解出的容量,作为上述学习满充电容量;在上述长寿命模式下,求解将用放电时的相对剩余容量的变化量除上述放电容量而求解出的容量进一步用上述1以下的规定系数除后的容量,作为上述学习满充电容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式电池,其特征在于,
上述二次电池是锂离子电池,将对上述高容量模式中的最大充电电压进行限制的上述第一电压设定为4.2V/cell,将对上述长寿命模式中的最大充电电压进行限制的上述第二电压设定为4.1V/cel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式电池,其特征在于,
每当规定的充放电周期结束时,就求解并更新上述学习满充电容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式电池,其特征在于,
上述剩余容量计算装置,在初次将上述二次电池充电到满充电时,基于上述二次电池的标准容量,设定与工作模式相应的上述满充电容量并计算相对剩余容量,然后在将上述二次电池放电到规定的放电下限容量时,基于所计算的学习满充电容量,设定与工作模式相应的上述满充电容量并计算相对剩余容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式电池,其特征在于,
上述剩余容量计算装置在从上述高容量模式变更为上述长寿命模式时,将其最大值限制在100%,求解相对剩余容量。
CN201010582817.6A 2009-12-09 2010-12-06 组式电池 Active CN1020978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79448 2009-12-09
JP2009279448A JP5512250B2 (ja) 2009-12-09 2009-12-09 パック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97835A CN102097835A (zh) 2011-06-15
CN102097835B true CN102097835B (zh) 2015-03-04

Family

ID=44081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82817.6A Active CN102097835B (zh) 2009-12-09 2010-12-06 组式电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08192B2 (zh)
JP (1) JP5512250B2 (zh)
CN (1) CN1020978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61482B2 (ja) * 2011-07-19 2014-04-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池システム
TWI515995B (zh) * 2012-01-06 2016-01-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池充電系統及方法
JP2014010005A (ja) * 2012-06-28 2014-01-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二次電池の相対残容量算出方法及びパック電池
US9831691B2 (en) * 2012-09-18 2017-11-28 Nec Energy Devices, Ltd. Power storage system and cell protection method which protects the cell by both cutting from the cell pack and the cell pack from the system
CN103852725B (zh) * 2012-11-30 2018-05-01 凹凸电子(武汉)有限公司 用于估算电池剩余容量的设备、方法及系统
US9547046B2 (en) * 2012-11-30 2017-01-17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erformance deterioration detecting apparatus and performance deterioration detecting method for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energy storage system
US9866052B2 (en) * 2013-03-19 2018-01-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charging system and method, and battery pack
JP2014204571A (ja) * 2013-04-05 2014-10-27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機器システム及びバッテリパック
US20140320089A1 (en) * 2013-04-30 2014-10-30 Fang Wang Smart charging algorithm of lithium ion battery
US9780592B2 (en) 2013-11-29 2017-10-03 Sanyo Electric Co., Ltd. Battery pack for selectively setting a high capacity mode having a high charge capacity until a full charge of a secondary battery
US20170214266A1 (en) * 2014-09-29 2017-07-27 Nec Corporation Electric power storage device, control device, electric power storage system,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lectric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storing control program
CN104600803B (zh) * 2015-01-28 2017-03-15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锂硫电池充放电管理方法
US9664746B2 (en) 2015-03-11 2017-05-3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Battery charge measurement algorithm management
US10338147B2 (en) * 2016-10-31 2019-07-02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 relative state of charge of a battery
CN106842040A (zh) * 2016-12-28 2017-06-13 深圳天珑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容量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6772102B (zh) * 2017-02-24 2019-06-04 河北工业大学 电池组充放电性能测试设备
CN111416398B (zh) * 2019-01-08 2023-11-14 太普动力新能源(常熟)股份有限公司 可充电电池的相对荷电状态的修正方法
CN115707985B (zh) * 2021-08-19 2024-03-22 北京大瞬科技有限公司 计算电池电量的方法及电池管理系统
EP4293860A1 (en) * 2022-06-15 2023-12-20 Braun GmbH Personal care device with a rechargeable energy sour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5695A (en) * 1997-07-09 2000-02-15 Friel; Daniel D. Battery operating system
JP2001281307A (ja) * 2000-03-30 2001-10-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の容量検出方法
JP2001309568A (ja) * 2000-04-26 2001-11-02 Internatl Business Mach Corp <Ibm> 充電システム、充電制御装置、充電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
JP2002078222A (ja) 2000-08-31 2002-03-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充電回路とパック電池
JP4019734B2 (ja) * 2001-03-28 2007-12-12 株式会社ジーエス・ユアサ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二次電池の運用方法及び二次電池装置
US7191077B2 (en) * 2003-12-23 2007-03-13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Smart battery charging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US7522941B2 (en) * 2005-05-23 2009-04-21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standby power consumption of a handheld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432985B2 (ja) * 2007-03-12 2010-03-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JP5084394B2 (ja) * 2007-08-10 2012-11-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の残容量の算出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12250B2 (ja) 2014-06-04
CN102097835A (zh) 2011-06-15
US20110133697A1 (en) 2011-06-09
JP2011125108A (ja) 2011-06-23
US8508192B2 (en) 2013-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97835B (zh) 组式电池
CN102163755B (zh) 二次电池的充电方法、二次电池的充电控制装置及组式电池
JP6300945B2 (ja) バッテリの複数のセルを制御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JP5461482B2 (ja) 電池システム
CN102386454B (zh) 二次电池的充电方法及电池组
CN103001299B (zh) 充电器
US9780592B2 (en) Battery pack for selectively setting a high capacity mode having a high charge capacity until a full charge of a secondary battery
JP4691140B2 (ja) 充放電システムおよび携帯式コンピュータ
CN101938150A (zh) 充电控制方法、充电控制装置及组电池
KR101084828B1 (ko) 배터리팩의 충전제어방법
KR102160272B1 (ko) 배터리 관리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lfp 셀의 과전압 보호 방법
CN107359378A (zh) 电池充电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04977540A (zh) 用于监视蓄电池的充电状态或充电电流或放电电流的方法
CN111106400B (zh) 一种电池控制方法和电池管理设备
CN102751749A (zh) 充电结束时刻确定方法、充电结束时刻确定装置以及电池组件
JP2005151683A (ja) 電池パックの充電装置
JP2011109840A (ja) 二次電池の寿命期間を保証する充電システム
WO2005076430A1 (ja) 組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KR20090014898A (ko) 배터리팩과 이의 충방전제어방법
JP2011038878A (ja) 二次電池の劣化度判定方法および二次電池装置
JP5165405B2 (ja) 充電制御回路、電池パック、及び充電システム
JP5673470B2 (ja) 充電装置
JP2024513368A (ja) バッテリーの開回路電圧(ocv)-充電状態(soc)プロファイルの管理装置及び方法
KR101308280B1 (ko) 무정전전원공급장치용 전지 충전방법 및 장치
Zhang 48V battery management un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22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New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Osaka

Patentee before: Sanyo Electric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