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86607A -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 Google Patents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86607A
CN102086607A CN2009102136518A CN200910213651A CN102086607A CN 102086607 A CN102086607 A CN 102086607A CN 2009102136518 A CN2009102136518 A CN 2009102136518A CN 200910213651 A CN200910213651 A CN 200910213651A CN 102086607 A CN102086607 A CN 1020866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tching yarns
fabric
interweaving
face
war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1365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86607B (zh
Inventor
袁丽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1021365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86607B/zh
Publication of CN1020866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66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866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660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结构包括一组面经、一组面纬、一组底经、一组底纬,一组缝合纱线,缝合纱线在CMD方向与面经和底经交织,每根缝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所述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包括第一底经和第二底经,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至少是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的2倍;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所述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或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以上下叠加状态在一点同时与底纬相交;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在一个基本的循环组织内,面经的数量与底经对的数量相同;面经、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成形面层。

Description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技术背景
以造纸行业为例,在造纸行业,通过一系列的设备及工序将纸浆变成纸,其中长网造纸机是造纸行业企业的主要设备,在长网造纸机造纸过程中,纸浆被输送到流浆箱,并通过流浆箱喷射到成形织物表面上,织物是由高分子材料织造而成的环形无端的网带,在造纸机上,成形织物在胸辊、伏辊、驱网辊、导网辊等多个导辊之间以一定的速度环形运行,网案上的各种脱水装置位于织物接触底层的下侧,例如真空吸湿箱、吸水箱、成形板、刮水板等等,纸浆被喷射到成形网带的成形面层,随网带运行过程中,纸浆中的水分及其他液体被过滤,纸浆中的原料纤维从水介质中分离出来,在织物的成形面层形成湿纸幅,并在真空伏辊之后通过转移装置进入压榨区。
湿纸幅离开成形区后进入压榨区,在压榨区有另一种造纸织物,我们称之为“压榨毛毯”,压榨毛毯为无端环形织物,压榨毛毯在一组或多组压榨辊之间,以一定的速度环形运行,来自压榨辊的压力去除湿纸幅中多余的水分并将其转移至压榨毛毯中,并通过压榨的方式增加湿纸幅的紧密度。
湿纸幅通过压榨区后,被输送到干燥区,在干燥区进一步除去纸幅中的水分,以达到后道工序的处理及包装要求。
在本专利描述中,采用纺织行业及造纸行业一般通用性术语,解释如下:
MD:造纸机或过滤机的运行方向,也是织物在纸机上的运行方向。
CMD: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垂直的横向,也是织物在机器上的运行方向的垂直方向。
经线:在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上,即MD方向构成织物纵向结构的纱线。
纬线:在垂直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上,即CMD方向构成织物横向结构的纱线。
成形面层:在造纸机或过滤机上的织物可以为多层结构,与过滤介质接触,并对纤维起直接支撑作用的面层。
接触底层:在造纸机或过滤机上的织物可以为多层结构,与机器的湿部的脱水元件接触的底层。
交织路径:在单层织物的编织过程中,经线与纬线按特定的编织规律交织,每根经线或纬线形成各自独立的路径,在本专利的描述中称之为交织路径。而在多层织物中,一条纱线交织路径可以由单根纱线形成,也可以由多根同方向的相邻的纱线共同形成。
本说明书中,包括成形面层经线简称面经;成形面层纬线简称面纬;接触底层经线简称底经;接触底层纬线简称底纬。
经浮点:经线与纬线交叉时,经线在纬线的上方形成的交叉点。
纬浮点:经线与纬线交叉时,纬线在经线的上方形成的交叉点。
飞数:纺织行业中,织物弯曲规律完全相同的相邻近的两个纱线的错位数量,依次同方向错位。
在造纸工艺中,织物具有薄的厚度和好的纤维支撑性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造纸机上的成形区,对于有高的印刷质量要求的纸张,提高成纸面层对纸浆纤维的支撑能力,一般使用成形面层网孔细小均匀的织物。
织物具有薄的厚度可以提高脱水性能,降低造纸机的能耗。织物的细小网孔和薄的厚度通常需要织物的经线和纬线的直径较小,以及采用表面平纹织造。目前已经设计出了多层织物,这些织物的面层具有细小的网眼,薄的厚度,以利于纸张的成型和干燥,并提高接触底层纬线的直径以改善成型网的耐磨性,例如已经设计出了多层织物,使用2组纸张成型表面CMD方向纱线、1组机器侧面纱线和1组MD纱线形成较细小网孔的成纸面层和耐用的机器侧面层;其通常被称为双层织物,也有使用1组纸张成型表面CMD纱线、1组机器侧面CMD纱线和2组MD纱线、1组缝合纱线形成较细小网孔的成纸面层和耐用的机器侧面层;其通常被称为三层织物,97182244.2、97182245.X、01804768.8、02141980.9、02800379.9、200510076510.8、200710100644.8、200710101972、200710162355和美国5881764、5967195、6123116、6145550、6745797、6837277、6896009、6959737、7059357、7243687、2004082465、200701577987、03810199公开的多层织物,这些织物提供了非常细小的成纸面层的网孔,以及好的底层耐磨性能,然而过滤及造纸产品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仍然需要本行业提供大量的不同结构的产品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例如织物在具有细小网孔的面层小直径纱线的情况下,将底层纬线的弯曲跨度减小,以此降低织物底层与脱水原件的摩擦系数,从而提高织物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织物的MD方向的拉伸刚性以及拉伸强度,极大地降低织物在高速纸机运行时的大张力条件下的不稳定性,以及织物断裂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好的纤维支撑能力,高的过滤介质留着率,将底层纬线的弯曲跨度减小,以此降低织物底层与脱水原件的摩擦系数,从而提高织物的使用寿命,同时又具有极好的MD方向结构稳定性,极大地降低织物在高速纸机运行时的大张力条件下的不稳定性,以及织物断裂的危险,从而保证纸机运行稳定可靠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本发明所涉及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结构包括一组面经、一组面纬、一组底经、一组底纬,一组缝合纱线,缝合纱线在CMD方向与面经和底经交织,每根缝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所述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包括第一底经和第二底经,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至少是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的2倍;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所述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或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以上下叠加状态在一点同时与底纬相交;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在一个基本的循环组织内,面经的数量与底经对的数量相同;面经、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成形面层;
缝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每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纬之间,每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面经的上侧;每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纬之间,每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底经的下侧,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一对缝合纱线的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并可以更改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的前后织造顺序;面经与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以平纹的方式交织;
底经对的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以单独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和相邻的另一个底经对的其中一个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或者与所述底经对的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8对或10对或12对底经,面纬与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或3比1;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25至1比2.35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1比0.67至1比1.2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底层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面层的俯视图;
图3A-图3B是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
图4A-图4B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
图5A-图5B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
图6A-图6B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
图7A-图7B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
图8A-图8B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具体的说明。附图中相同的标识号代表同一个纱线或部件,为方便阅读,对实施例的结构进行了放大或局部放大。
第一实施例:
在图1和图2中显示了一种多层过滤及造纸织物,图中所示的是该织物的一个基本循环组织,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8面经121-128,8对16根底经101-116,16根缝合纱线1101-1116,16根面纬1151-1166和8根底纬151-158,从图1中可以看出,织物的底层,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第一底经101、103、105、107、109、111、113、115和第二底经102、104、106、108、110、112、114、116,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4个,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2个,同时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例如101穿过152、154、156、158的下方形成4个纬浮点,102穿过154、158的下方形成2个纬浮点与101穿过154、158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
图1所示,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例如102与底纬154、158和缝合纱线1101、1110交织,101只与底纬152、154、156、158交织;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经与底纬以平纹的方式交织,第一第二底经组成的底经对在MD方向上与相邻的底经对之间沿着相同的MD方向错位的底纬数量为一根。
图2显示了本实施例的成形面层的结构,面经与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以平纹的方式交织。例如面经121穿过面纬1151、1154、1155、1158、1159、1162、1163、1166的上方以及1152、1153、1156、1157、1160、1161、1164、1165和缝合纱线1104、1107、1111、1116的下方和其余缝合纱线的上方等等以此类推。
图3A-图3B所示,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可以以上下叠加状态在一点同时与底纬相交,例如第二底经102穿过底纬154、158的下方,第一底经101在102的下侧穿过底纬154、158的下方,如果底经采用矩形截面的单丝纱线,这种排列则变得容易实现,在织物运行过程中,第二底经则被第一底经保护而不易受到脱水元器件的磨损。
参照图1和图2,CMD方向的缝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每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纬之间,每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面经的上侧;每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纬之间,每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底经的下侧;本实施例的16根缝合纱线,其中的1101和1102、1103和1104、1105和1106、1107和1108等等相邻两根为一对,以此类推,1101和1102的面层交织部分位于相邻的面纬1152和1153之间并分别穿过面经124、126和122、128的上方,其接触底层部分位于相邻的底纬151、152之间并分别穿过底经102和110的下方,1103和1104的面层交织部分位于相邻的面纬1154和1155之间并分别穿过面经125、127和121、123的上方,其接触底层部分位于相邻的底纬152、153之间并分别穿过底经104和112的下方。
由图1、图2所示,缝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缝合纱线对的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例如缝合纱线对1101与1102在从面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过渡时在面经123和127的下侧交叉,在这个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1101的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与1102面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1101面层纱线的交织部分与1102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相邻的两根缝合纱线可以变更织造的前后顺序。
参照图1和图2,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经的数量为8根与底经对的数量相同。
由图1、图2和图3A--图3B所示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纬与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为24,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3比1。
第二实施例:
由图4A--图4B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多层织物的MD剖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织造纹理上与图2所示实施例相同的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8根面经,8对底经,16根缝合纱线1201-1216,16根面纬1251-1266和8根底纬251-258,图中标号面经221、222,底经201、202、203、204,从图1中可以看出,织物的底层,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第一底经201、203和第二底经202、204,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3个,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1个,同时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例如201穿过253、255、258的下方形成3个纬浮点,202穿过258的下方形成1个纬浮点与201穿过258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
图4A--图4B所示,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例如202与底纬258和缝合纱线1201、1209交织,201只与底纬253、255、258交织;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经与底纬以二上/一下/一上/一下/二上/一下的方式交织,第一第二底经组成的底经对在MD方向上与相邻的底经对之间沿着相同的MD方向错位的底纬数量为2根.
其他面经、面纬、缝合纱线的交织方式、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的相对状态、面经数量和底经对数量、面纬和缝合纱线对数量、底纬数量等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第三实施例:
由图5A--图5B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多层织物的MD剖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织造纹理上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10根面经,10对底经,20根缝合纱线1301-1320,10根面纬1351-1360和10根底纬351-360,图中标号面经321、322,底经301、302、303、304,从图中可以看出,织物的底层,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第一底经301、303和第二底经302、304,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3个,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1个,同时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例如301穿过353、356、360的下方形成3个纬浮点,302穿过353的下方形成1个纬浮点与301穿过353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
图5A--图5B所示,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例如302与底纬353和缝合纱线1308、1318交织,301只与底纬353、356、360交织;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经与底纬以二上/一下/二上/一下/三上/一下的方式交织,第一第二底经组成的底经对在MD方向上与相邻的底经对之间沿着相同的MD方向错位的底纬数量为4根。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纬与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为20,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
其他面经、面纬、缝合纱线的交织方式、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的相对状态、面经数量和底经对数量之比等等与第二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第四实施例:
由图6A--图6B给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多层织物的MD剖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织造纹理上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10根面经,10对底经,20根缝合纱线1401-1420,10根面纬1451-1460和10根底纬451-460,图中标号面经421、422,底经401、402、403、404,从图中可以看出,织物的底层,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第一底经401、403和第二底经402、404,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4个,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2个,同时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例如401穿过453、455、458、460的下方形成4个纬浮点,402穿过455、460的下方形成2个纬浮点与401穿过455、460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
图6A--图6B所示,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例如402与底纬455、460和缝合纱线1403、1413交织,401只与底纬453、455、458、460交织;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经与底纬以二上/一下/一上/一下的方式交织,第一第二底经组成的底经对在MD方向上与相邻的底经对之间沿着相同的MD方向错位的底纬数量为1根。
其他面经、面纬、缝合纱线的交织方式、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的可以的叠加状态、面经数量和底经对数量、面纬和缝合纱线对数量、底纬数量等等与第三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第五实施例:
由图7A--图7B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多层织物的MD剖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织造纹理上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10根面经,10对底经,20根缝合纱线1501-1520,20根面纬1551-1570和10根底纬551-560,图中标号面经521、522,底经501、502、503、50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经与底纬以二上/一下/二上/一下/三上/一下的方式交织,第一第二底经组成的底经对在MD方向上与相邻的底经对之间沿着相同的MD方向错位的底纬数量为4根。本实施例的面纬数量与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为30,与底纬数量之比为3比1。
其他面经、面纬、缝合纱线的交织方式、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的相对状态、面经数量和底经对数量之比等等与第三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第六实施例:
由图8A--图8B给出了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多层织物的MD剖视图。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12根面经,12对底经,24根缝合纱线1601-1624,12根面纬1651-1662和12根底纬651-662,图中标号面经621、622,底经601、602、603、604,从图中可以看出,织物的底层,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第一底经601、603和第二底经602、604,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4个,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是2个,同时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例如601穿过653、656、659、662的下方形成4个纬浮点,602穿过656、662的下方形成2个纬浮点与601穿过656、662下方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
图8A--图8B所示,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第一底经与底纬以二上/一下的方式交织,第一第二底经组成的底经对在MD方向上与相邻的底经对之间沿着相同的MD方向错位的底纬数量为1根。
其他面经、面纬、缝合纱线的交织方式、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的相对状态、面经数量和底经对数量、面纬和缝合纱线对数量、底纬数量等等与第三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上述实施例的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25至1比2.35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1比0.67至1比1.2之间。例如图3所示第一实施例、图6所示第四实施例的织物:底经直径为0.20mm,底纬直径为0.32mm,面经直径为0.17mm,面纬直径为0.17mm,缝合纱线直径为0.17mm,MD方向纱线密度为60根/cm~70根/cm,CMD方向纱线密度为70根/cm~82根/cm。再例如图4所示第二实施例、图5所示第三实施例的织物:底经直径为0.17mm,底纬直径为0.35mm,面经直径为0.20mm,面纬直径为0.20mm,缝合纱线直径为0.18mm,MD方向的纱线密度为62根/cm~72根/cm,CMD方向的纱线密度为70根/cm~82根/cm。
在本发明的过滤及造纸织物结构中,纱线的选用是根据过滤工艺和过滤设备、造纸工艺和造纸设备对织物的要求来确定,例如可以选用单丝、复丝、加捻复丝、纱线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扁方形、椭圆形等等,纱线的材料可以是聚酯、尼龙、聚丙烯、芳族聚酰胺,而使用最多的是本行业通常使用的聚酯和尼龙。
在织物的制造过程中,第二面经的制造张力或者纱线的硬度,最好选择大于第一面经的制造张力或者纱线的硬度,这样在织物使用寿命的后期,可以尽量使成形面层和接触底层更加牢固。
上述实施例以图示的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以图示方式说明的上述实施例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由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结构包括一个形成成形面层的纱线系统,一个形成接触底层的纱线系统和一个缝合纱线系统;
所述形成成形面层的纱线系统包括一组面经、一组与面经交织的面纬;
所述形成接触底层的纱线系统包括一组底经、一组与底经交织的底纬;
所述缝合纱线在CMD方向与面经和底经交织,每根缝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
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经以二根成一对的形式出现,包括第一底经和第二底经,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至少是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的数量的2倍;
所述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与所述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或第二底经和第一底经以上下叠加状态在一点同时与底纬相交;
所述第二底经与缝合纱线和底纬交织,所述第一底经只与底纬交织;
所述织物由一系列重复的基本循环组织单元组成,在一个基本的循环组织内,面经的数量与底经对的数量相同;
面经、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成形面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CMD方向的缝合纱线每两根形成一对,每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纬之间,每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面经的上侧;每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纬之间,每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穿过至少一根底经的下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CMD方向的缝合纱线,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一对缝合纱线的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缝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并可以更改相邻的2根缝合纱线的前后织造顺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面经与面纬和缝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以平纹的方式交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经对的第一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以单独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和相邻的另一个底经对的其中一个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或者与所述底经对的第二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8对底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10对底经。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12对底经。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面纬与缝合纱线对的数量之和,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或3比1。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25至1比2.35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1比0.67至1比1.2之间。
CN200910213651.8A 2009-12-08 2009-12-08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866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13651.8A CN102086607B (zh) 2009-12-08 2009-12-08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13651.8A CN102086607B (zh) 2009-12-08 2009-12-08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86607A true CN102086607A (zh) 2011-06-08
CN102086607B CN102086607B (zh) 2016-02-10

Family

ID=44098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1365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86607B (zh) 2009-12-08 2009-12-08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86607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49571A (en) * 1978-03-03 1979-04-17 Huyck Corporation Papermaking fabrics
DE102005029573A1 (de) * 2005-06-25 2007-01-04 Voith Patent Gmbh Papierherstellungsbespannung
CN101569810B (zh) * 2009-06-05 2014-10-15 袁丽君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86607B (zh) 2016-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85067C (zh) 具有接结纱线的织物
CN100554574C (zh) 成形织物
KR101097745B1 (ko) 적어도 둘 이상의 상부층 웨프트 얀들 사이의 평면 차이에의해 정의되는 포켓면적을 갖는 다수층 초지기 직물
CN1993519B (zh) 具有最佳纸幅成形特性的成对经纱三层成形织物
KR100732001B1 (ko) 기계측 너클을 형성하는 기계방향 접결사를 구비한 제지용성형직물
KR101262015B1 (ko) 고섬유 지지구조를 갖는 안정한 성형용 직물
US8196613B2 (en) Multi-layer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with paired MD binding yarns
CN101351591B (zh) 带有具有不同轮廓图案的成对接结纱的多层织物
JP2003342889A (ja) 工業用二層織物
CN101569810B (zh)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RU2384662C1 (ru) Формующая сетка бумагоделательной машины
CN101117778A (zh) 造纸用成型网
US7487805B2 (en) Papermaker's forming fabric with cross-direction yarn stitching and ratio of top machined direction yarns to bottom machine direction yarns of less than 1
CN102094279B (zh)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KR100755479B1 (ko) 베이스 직물에서 긴 MD(machinedirection) 플로우트들을 가진 제지기의 프레스펠트
CN101168931A (zh) 造纸用成型网
CN102086607B (zh)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CN101644009B (zh)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CN102094348B (zh)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CN101666004B (zh)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CN101126211A (zh) 造纸用成型网
CA2733526C (en) Papermaking fabric, in particular for use in the forming section of a papermaking machine
CN100523369C (zh) 造纸用成型网
CN101666006B (zh)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CN101644010B (zh)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Yuan Lijun

Document name: the First Notification of an Office Ac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210

Termination date: 2017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