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64353A - 蓄电池系统及具备该蓄电池系统的电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蓄电池系统及具备该蓄电池系统的电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64353A
CN102064353A CN2010105315669A CN201010531566A CN102064353A CN 102064353 A CN102064353 A CN 102064353A CN 2010105315669 A CN2010105315669 A CN 2010105315669A CN 201010531566 A CN201010531566 A CN 201010531566A CN 102064353 A CN102064353 A CN 1020643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battery
face
opposed
battery piece
tell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3156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岸本圭司
西原由知
大仓计美
村尾浩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64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643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2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1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3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incorporated circuit board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detecting conditions inside cells or batteries, e.g. details of voltage sensing termi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池系统及具备该蓄电池系统的电动车辆。其中,在壳体内对蓄电池块进行定位,以使装配于蓄电池块的各个端面的印刷电路基板和与该印刷电路基板对置的端面之间的距离,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与这些端面对置的壳体的端面之间的距离大。

Description

蓄电池系统及具备该蓄电池系统的电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池系统及具备该蓄电池系统的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作为电动汽车等的移动体的驱动源,使用一种包括可充放电的1块或多块蓄电池(battery)组件的蓄电池系统。蓄电池组件具有下述结构:多块电池(蓄电池单元)例如串联连接。具备蓄电池系统的移动体的使用者需要掌握蓄电池组件的电池容量的余量(充电量)。另外,在蓄电池组件充放电之际,需要防止构成蓄电池组件的各电池的过充电及过放电。为此,需要检测蓄电池组件的电压。
在日本特开平8-162171号公报中记载了包括多个蓄电池组件的组电池。该组电池的多个蓄电池组件的各个都连接了电压计测单元。各电压计测单元包括电压检测电路,其检测各蓄电池组件的两端的电压。
与上述的组电池连接的电压计测单元的电压检测电路在动作时发热。因此,在构成包含组电池及电压计测单元的蓄电池系统的情况下,产生蓄电池系统的温度上升。由此,蓄电池系统的输出受限制。另外,也产生蓄电池系统的劣化及寿命的下降。结果,蓄电池系统的性能及可靠性下降。另一方面,在通过在组电池与电压计测单元之间设置大的空间来进行散热的情况下,不利于节省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节省空间又能抑制温度上升的蓄电池系统及具备该蓄电池系统的电动车辆。
(1)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一种蓄电池系统,具备:1个或多个蓄电池块,由多个蓄电池单元构成;电路基板,与1个或多个蓄电池块的任意一个对应地设置,包括用于检测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各蓄电池单元的端子间电压的电压检测电路;以及壳体,收容1个或多个蓄电池块及电路基板;在壳体内形成与1个或多个蓄电池块对置的多个第1对置面,1个或多个蓄电池块具有与多个第1对置面对置的多个对2对置面,电路基板被装配于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第2对置面,电路基板和与其对置的第1对置面之间的距离,比未装配电路基板的第2对置面和与其对置的第1对置面之间的距离大。
在该蓄电池系统中,在壳体内在电路基板和与其对置的第1对置面之间形成了空隙,且在未装配电路基板的第2对置面和与其对置的第1对置面之间形成了空隙。通过这些空隙确保了用于散热的空气通道。
在此,电路基板和与其对置的第1对置面之间的距离,比未装配电路基板的第2对置面和与其对置的第1对置面之间的距离大。由此,沿着电路基板的一面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因此,通过空气的流动能够充分地冷却发热的电压检测电路,能够抑制蓄电池系统的温度上升。另外,未装配电路基板的第2对置面和与其对置的第1对置面之间的距离,比电路基板和与其对置的第1对置面之间的距离小。因此,既能抑制壳体的大型化,又能有效地确保为了电压检测电路散热所需的最小限制的空气通道。
(2)也可在电路基板和装配有该电路基板的第2对置面之间设置规定的空隙。这种情况下,除了能够确保沿着电路基板的一面的空气通道以外,还能够确保沿着电路基板的另一面的空气通道。由此,能够使电压检测电路的散热更有效地进行。
(3)电路基板可以包括均衡电路,该均衡电路对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多个蓄电池单元的端子间电压进行均衡。这种情况下,通过共用的空气通道能够充分地冷却电压检测电路及均衡电路。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电压检测电路及均衡电路的温度上升。
(4)电动车辆可以具备:上述的蓄电池系统;电动机,由来自蓄电池系统的电力进行驱动;以及驱动轮,根据电动机的旋转力旋转。
在该电动车辆中,由来自蓄电池系统的电力驱动电动机。通过电动机的旋转力而驱动轮旋转,从而电动车辆移动。这种情况下,在上述的蓄电池系统中,可节省空间、且可抑制温度上升。因此,可抑制电动车辆的大型化,可实现高性能及高可靠性。
(5)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一种蓄电池系统,具备:3个以上的多个蓄电池块,由多个蓄电池单元构成,被配置成隔着间隔邻接;以及电路基板,与多个蓄电池块的每一个对应地设置,包括用于检测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各蓄电池单元的端子间电压的电压检测电路,相互邻接的各2个蓄电池块具有相互对置的对置面,电路基板被装配于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对置面,电路基板和与其对置的对置面之间的距离,比未装配电路基板的所述对置面间的距离大。
在该蓄电池系统中,在电路基板和与其对置的对置面之间形成了空隙,且在未装配电路基板的对置面间形成了空隙。通过这些空隙确保了用于散热的空气通道。
在此,电路基板和与其对置的对置面之间的距离,比未装配电路基板的对置面间的距离大。由此,沿着电路基板的一面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因此,通过空气的流动能够充分地冷却发热的电压检测电路,能抑制蓄电池系统的温度上升。另外,未装配电路基板的对置面间的距离,比电路基板和与其对置的对置面之间的距离小。因此,既能实现多个蓄电池块的配置区域的节省空间,又能有效地确保为了电压检测电路散热所需的最小限制的空气通道。这些结果,可节省空间、可抑制蓄电池系统的温度上升。
(6)也可在电路基板和装配有该电路基板的对置面之间设置了规定的空隙。这种情况下,除了能够确保沿着电路基板的一面的空气通道,也能够确保沿着电路基板的另一面的空气通道。由此,能够使电压检测电路的散热有效地进行。
(7)电路基板也可包括均衡电路,该均衡电路对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多个蓄电池单元的端子间电压进行均衡。这种情况下,通过共用的空气通道能够充分地冷却电压检测电路及均衡电路。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电压检测电路及均衡电路的温度上升。
(8)电动车辆也可具备:上述的蓄电池系统;电动机,由来自蓄电池系统的电力进行驱动;以及驱动轮,根据电动机的旋转力旋转。
在该电动车辆中,由来自蓄电池系统的电力驱动电动机。通过电动机的旋转力使驱动轮旋转,从而电动车辆移动。这种情况下,在上述的蓄电池系统中,可节省空间化,且可抑制温度上升。因此,可抑制电动车辆的大型化、且可实现高性能及高可靠性。
(9)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的蓄电池系统,具备:3个以上的多个蓄电池块,由多个蓄电池单元构成,隔着间隔邻接;以及多个电路基板,与多个蓄电池块的每一个对应地设置,包括用于检测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各蓄电池单元的端子间电压的电压检测电路,相互邻接的各2个蓄电池块具有相互对置的对置面,多个电路基板中的至少2个电路基板按照相互对置的方式分别被装配于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对置面,在相互对置的其他的至少1对的对置面未装配电路基板,至少2个电路基板间的距离比未装配电路基板的其他1对对置面间的距离大。
在该蓄电池系统中,在相互对置的2个电路基板间形成了空隙,并且在未装配电路基板的其他至少1对对置面间形成了空隙。由此,通过这些空隙确保了用于散热的空气通道。
在此,至少2个电路基板间的距离,比未装配电路基板的其他的1对对置面间的距离大。由此,沿着电路基板的一面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因此,通过空气的流动能够充分地冷却蓄电池系统的温度上升。另外,未装配电路基板的其他的1对对置面间的距离,比至少2个电路基板间的距离小。因此,即可实现多个蓄电池块额配置区域的节省空间,又能有效地确保为了电压检测电路散热所需的最小限制的空气通道。这些结果,可节省空间、可抑制蓄电池系统的温度上升。
(10)也可在电路基板和装配有该电路基板的对置面之间设置规定的间隙。这种情况下,除了能够确保沿着电路基板的一面的空气通道以外,还能够确保沿着电路基板的另一面的空气通道。由此,能够使电压检测电路的散热有效地进行。
(11)电路基板也可包括均衡电路,该均衡电路对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多个蓄电池单元的端子间电压进行均衡。这种情况下,通过共用的空气通道能够充分地冷却电压检测电路及均衡电路。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电压检测电路及均衡电路的温度上升。
(12)电动车辆也可具备:上述的蓄电池系统;电动机,由来自蓄电池系统的电力进行驱动;以及驱动轮,根据电动机的旋转力旋转。
在该电动车辆中,通过来自蓄电池系统的电力驱动电动机。通过电动机的旋转力使驱动轮旋转,从而电动车辆移动。这种情况下,在上述的蓄电池系统中,可节省空间、且可抑制温度上升。因此,可抑制电动车辆的大型化、且可实现高性能及高可靠性。
(13)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的一种蓄电池系统,具备:多个蓄电池块,由多个蓄电池单元构成,被配置成隔着间隔邻接;电路基板,与多个蓄电池块的任意一个对应地设置,包括用于检测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各蓄电池单元的电子间电压的电压检测电路;以及壳体,收容多个蓄电池块及电路基板,在壳体内形成与多个蓄电池块对置的多个第1对置面,多个蓄电池块具有与多个第1对置面对置的多个第2对置面,相互邻接的各2个蓄电池块具有相互对置的第3对置面,电路基板被装配于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第3对置面,电路基板和与其对置的第3对置面之间的距离,比未装配电路基板的第2对置面和与其对置的第1对置面之间的距离大。
在该蓄电池系统中,在壳体内,在电路基板和与其对置的第3对置面之间形成了空隙,且在未装配电路基板的第2对置面和与其对置的第1对置面之间形成了空隙。通过这些空隙确保了用于散热的空气通道。
在此,电路基板和与其对置的第3对置面之间的距离,比未装配电路基板的第2对置面和与其对置的第1对置面之间的距离大。由此,沿着电路基板的一面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因此,通过空气的流动能够充分地冷却发热的电压检测电路,能抑制蓄电池系统的温度上升。另外,未装配电路基板的第2对置面和与其对置的第1对置面之间的距离,比电路基板和与其对置的第3对置面之间的距离小。因此,既能抑制壳体的大型化,又能有效地确保为了电压检测电路散热所需的最小限制的空气流动。这些结果,可节省空间、可抑制蓄电池系统的温度上升。
(14)也可在电路基板和装配有该电路基板的第3对置面之间设置规定的空隙。这种情况下,既能确保沿着电路基板的一面的空气通道,又能确保沿着电路基板的另一面的空气通道。由此,能够使电压检测电路的散热更有效地进行。
(15)电路基板也可包括均衡电路,该均衡电路对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所述多个蓄电池单元的端子间电压进行均衡。这种情况下,通过共用的空气通道能够充分地冷却电压检测电路及均衡电路。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电压检测电路及均衡电路的温度上升。
(16)一种电动车辆也可具备:上述的蓄电池系统;电动机,由来自蓄电池系统的电力进行驱动;以及驱动轮,根据电动机的旋转力旋转。
在该电动车辆中,通过来自蓄电池系统的电力驱动电动机。通过电动机的旋转力而驱动轮旋转,从而电动车辆移动。这种情况下,在上述的蓄电池系统中,可节省空间、且可抑制温度上升。因此,可抑制电动车辆的大型化、且可实现高性能及高可靠性。
(17)根据本发明又一方面的蓄电池系统,具备:多个蓄电池块,由多个蓄电池单元构成,被配置成隔着间隔邻接;电路基板,与多个蓄电池块的任意一个对应地设置,包括用于检测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各蓄电池单元的端子间电压的电压检测电路;以及壳体,收容多个蓄电池块及电路基板;在壳体内形成与多个蓄电池块对置的多个第1对置面,多个蓄电池块具有与多个第1对置面对置的多个第2对置面;相互邻接的各2个蓄电池块具有相互对置的第3对置面,电路基板被装配于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第2对置面,电路基板和与其对置的第1对置面之间的距离,比未装配电路基板的第3对置面间的距离大。
在该蓄电池系统中,在壳体内,在电路基板和与其对置的第1对置面之间形成了空隙,且在未装配电路基板的第3对置面间形成了空隙。通过这些空隙确保了用于散热的空气通道。
在此,电路基板和与其对置的第1对置面之间的距离,比未装配电路基板的第3对置面间的距离大。由此,沿着电路基板的一面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因此,通过空气的流动能够充分地冷却发热的电压检测电路,能够抑制蓄电池系统的温度上升。另外,未装配电路基板的第3对置面间的距离,比电路基板和与其对置的第1对置面之间的距离小。因此,既能抑制壳体的大型化,又能有效地确保为了电压检测电路散热所需的最小限度的空气通道。这些结果,可节省空间、可抑制蓄电池系统的温度上升。
(18)也可在电路基板和装配有该电路基板的第2对置面之间设置规定的间隙。这种情况下,除了能够确保沿着电路基板的一面的空气通道,又能确保沿着电路基板的另一面的空气通道。由此,能够使电压检测电路的散热更有效地进行。
(19)电路基板也可包括均衡电路,该均衡电路对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多个蓄电池单元的端子间电压进行均衡。这种情况下,通过共用的空气通道能够有效地冷却电压检测电路及均衡电路。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电压检测电路及均衡电路的温度上升。
(20)电动车辆具备:上述的蓄电池系统;电动机,由来自蓄电池系统的电力进行驱动;以及驱动轮,根据电动机的旋转力旋转。
在该电动车辆中,通过来自蓄电池系统的电力驱动电动机。通过电动机的旋转力而驱动轮旋转,从而电动车辆移动。这种情况下,在上述的蓄电池系统中,可节省空间、可抑制温度上升。因此,可抑制电动车辆的大型化、且可实现高性能及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池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印刷电路基板的结构框图。
图3是蓄电池组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蓄电池组件的俯视图。
图5是蓄电池组件的端面图。
图6是用于说明蓄电池块的端面的示意图。
图7(a)是2电极用的汇流线的外观立体图,图7(b)是1电极用的汇流线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表示在FPC基板上装配有多个汇流线及多个PCT元件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用于对汇流线和检测电路的连接进行说明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0是表示电压电流汇流线及FPC基板的放大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印刷电路基板的一结构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casing)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的第1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的第2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3的隔离器的一结构例的图。
图15是表示图13的隔离器的其他结构例的图。
图16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的第3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图16的隔离器的一结构例的图。
图18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的第4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9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的第5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0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的第6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1是表示在第6配置例中使用的检测电路的一结构例的框图。
图22是表示使用了图14的隔离器时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6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3是表示使用了图17的隔离器时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6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4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的第7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5是表示使用了图14的隔离器时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7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6是表示使用了图17的隔离器时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7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7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的第8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8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的第9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9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的第10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0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的第11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1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的第12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2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的第13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池系统的其他结构例的框图。
图34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33的壳体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的第14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5是用于说明图34的第14配置例中的电源线与通信线的连接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池组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37是表示图36的蓄电池组件的一个侧视图。
图38是表示图36的蓄电池组件的另一个侧视图。
图3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印刷电路基板的一结构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40是表示在图36的蓄电池块中装配有印刷电路基板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1是蓄电池壳体所收容的蓄电池组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42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壳体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的第1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43是用于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的第1配置例中在一个侧壁设置有冷却用风扇及排气口时的空气流动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44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壳体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的第2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45是用于说明图44的第2配置例中的电源线与通信线的连接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46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壳体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的第3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47是用于说明图46的第3配置例中的电源线及通信线的连接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48是表示具备蓄电池系统的电动汽车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池系统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池系统被搭载于以电力作为驱动源的电动车辆(例如,电动汽车)。
(1)蓄电池系统的构成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池系统的构成框图。另外,如图1所示,蓄电池系统500包括多个蓄电池组件100(在本例子中为4个)、蓄电池ECU101以及接触器102,经由总线104与电动车辆的主控制部300连接。
蓄电池系统500具有壳体550,多个蓄电池组件100被收容在壳体550内。详细见后述。
蓄电池系统500的多个蓄电池组件100通过电源线501相互连接。各蓄电池组件100具有:蓄电池块10BB、多个(在本例子中为4个)热敏电阻11及刚性印刷电路基板(以下,略记为印刷电路基板)21。蓄电池块10BB包括多个(在本例子中为18个)蓄电池单元10。在各蓄电池组件100中,构成蓄电池块10BB的多个蓄电池单元10以相互邻接的方式一体式配置,通过多个汇流线40串联连接。各蓄电池单元10例如是锂离子电池或镍氢电池等的二次电池。
配置在两端部的蓄电池单元10,经由汇流线40a与电源线501连接。由此,在蓄电池系统500中,多个蓄电池组件100的所有蓄电池单元10串联连接。从蓄电池系统500引出的电源线501与电动车辆的电动机等的负载连接。蓄电池组件100的详细见后述。
图2是表示图1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构成框图。印刷电路基板21包括:检测电路20、通信电路24、绝缘元件25、多个电阻R及多个开关元件SW。另外,检测电路20包括:多路复用器(multiplexer)20a、A/D(模拟/数字)变换器20b及多个差动放大器20c。以后,参照图1及图2对印刷电路基板21的构成进行说明。
检测电路20例如由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特定用途集成电路)构成,蓄电池组件100的多个蓄电池单元10作为检测电路20的电源使用。
检测电路20的各差动放大器20c具有2个输入端子及输出端子。各差动放大器20c对输入至2个输入端子的电压进行差动放大,从输出端子输出被放大后的电压。
各差动放大器20c的2个输入端子经由导体线52及PTC(Posi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元件60与相邻的2个汇流线40、40a电连接。在此,PCT元件60具有一旦温度超过某值则电阻值就会急剧增加的电阻温度特性。为此,在检测电路20及导体线52等发生了短路的情况下,在PTC元件60的温度因流经该短路路径的电流上升时,则PTC元件60的电阻值就会变大。由此,抑制含有PTC元件60的短路路径中流动大电流。
通信电路24例如包括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及接口电路,具有通信功能且具有运算功能。通信电路24连接电动车辆的非动力用蓄电池12。非动力用蓄电池12作为通信电路24的电源使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非动力用蓄电池12是铅蓄电池。非动力用蓄电池12不作为电动车辆的行使用驱动源使用。
如图1所示,多个蓄电池组件100的通信电路24及蓄电池ECU101经由线缆(harness)560串联连接。由此,各蓄电池组件100的通信电路24能够与其他蓄电池组件100及蓄电池ECU101进行通信。
在相邻的各2个汇流线40、40a之间,连接有电阻R及开关元件SW的串联电路。开关元件SW的接通及断开经由通信电路24受蓄电池ECU101控制。此外,在通常状态下,开关元件SW处于断开状态。
检测电路20和通信电路24连接为通过绝缘元件25相互电绝缘且可通信。相邻的2个汇流线40、40a的各电压通过各差动放大器20c被差动放大。各差动放大器20c的输出电压相当于各蓄电池单元1的端子间电压。从多个差动放大器20c输出的端子间电压被给予到多路复用器20a。多路复用器20a将从多个差动放大器20c给予的端子间电压依次输出至A/D变换器20b。A/D变换器20b将从多路复用器20a输出的端子间电压变换为数字值,经由绝缘元件25提供给通信电路2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蓄电池组件100中的至少一个蓄电池组件100中,检测电路20检测1个汇流线40的2个位置间的电压,通信电路24基于由检测电路20所检测出的电压及汇流线40的2个位置间的电阻,来计算在多个蓄电池单元10中流动的电流。由检测电路20及通信电路24进行的电流计算的详细见后述。另外,通信电路24与图1的多个热敏电阻11连接。由此,通信电路24基于热敏电阻11的输出信号,取得蓄电池组件100的温度。
各蓄电池组件100的通信电路24将各蓄电池单元10的端子间电压、多个蓄电池单元10中流动的电流、以及蓄电池组件100的温度提供给其他的蓄电池组件100或者蓄电池ECU101。以下,将这些端子间电压、电流及温度称为元件信息。
蓄电池ECU101例如基于从各蓄电池组件100的通信电路24给予的元件信息来计算各蓄电池单元10的充电量,基于其充电量来进行各蓄电池组件100的充放电控制。另外,蓄电池ECU101基于从各蓄电池组件100的通信电路24所给予的元件信息来检测各蓄电池组件100的异常。所谓蓄电池组件100的异常例如是指蓄电池单元10的过放电、过充电或温度异常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池ECU101进行上述的各蓄电池单元10的充电量的计算以及蓄电池单元10的过放电、过充电及温度异常等的检测,但并不限定于此。各蓄电池组件100的通信电路24也可以进行各蓄电池单元10的充电量的计算以及蓄电池单元10的过放电、过充电或温度异常等的检测,并将其结果给予到蓄电池ECU101。
返回至图1,一端部与蓄电池组件100连接的电源线501中插入了接触器(contactor)102。在检测出蓄电池组件100的异常的情况下,蓄电池ECU101断开接触器102。由此,在异常时,因为各蓄电池组件100没有电流流动,所以防止了蓄电池组件100的异常发热。
蓄电池ECU101经由总线104与主控制部300连接。从蓄电池ECU101向主控制部300给予各蓄电池组件100的充电量(蓄电池单元10的充电量)。主控制部300基于该充电量来控制电动车辆的动力(例如,电动机的转速)。另外,一旦各蓄电池组件100的充电量变少,则主控制部300就控制与电源线501连接的未图示的发电装置,对各蓄电池组件100进行充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电装置例如是与上述电源线501连接的电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在电动车辆加速时,电动机将从蓄电池系统500供给的电力变换为用于驱动未图示的驱动轮的动力。另外,电动机在电动车辆减速时发生再生电力。通过该再生电力对各蓄电池组件100进行充电。
(2)蓄电池组件的详细结构
对蓄电池组件100的详细进行说明。图3是蓄电池组件100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蓄电池组件100的俯视图,图5是蓄电池组件100的端面图。此外,在图3~图5以及后述的图6、图8~图10、图12、图13、图16、图18~图20、图22~图32、图34~图38、图40及图41~图47中,如箭头X、Y、Z所示,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定义为X方向、Y方向及Z方向。此外,在本例中,X方向及Y方向是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Z方向是与水平面正交的方向。
如图3~图5所示,在蓄电池组件100中,在X方向上层叠了具有扁平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多个蓄电池单元1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蓄电池单元10间配置未图示的树脂制的隔离板(separator)。隔离板例如具有板形状且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弯曲成凹凸状的剖面。通过在相邻的蓄电池单元10间配置隔离板,从而在相邻的蓄电池单元10间形成空隙。通过隔离板形成的空隙作为后述的空气通道起作用。
如上所述,在多个蓄电池单元10层叠在X方向的状态下,多个蓄电池单元10通过一对端面框92、一对上端框93及一对下端框94而被一体式固定。一对端面框92具有大致板形状,与YZ平面平行地配置。一对上端框93及一对下端框94配置成沿着X方向延伸。
如图3及图5所示,一对端面框92具有:平坦部92a、4个基板装配部92b及4个连接部92c。连接部92c被设置在平坦部92a的四角。另外,基板装配部92b被设置在平坦部92a的上侧的连接部92c的下部及下侧的连接部92c的上部。在4个基板装配部92b中分别形成螺丝孔92h。
在一对端面框92之间配置有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状态下,在一对端面框92的上侧的连接部92c装配一对上端框93,在一对端面框92的下侧的连接部92c装配一对下端框94。由此,多个蓄电池单元10以在X方向上层叠的状态下被一体式固定。因而,通过多个蓄电池单元10、一对端面框92、一对上端框93及一对下端框94构成了蓄电池块10BB。
在印刷电路基板21的四角形成有贯通孔(未图示)。印刷电路基板21通过螺丝被装配于一个端面框92的基板装配部92b。蓄电池组件100由蓄电池块10BB及印刷电路基板21构成。
在此,多个蓄电池单元10在Y方向上的一端部侧及另一端部侧的任意一个上表面部分具有正电极10a,在相反侧的上表面部分具有负电极10b。各电极10a、10b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倾斜地设置(参照图5)。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框92邻接的蓄电池单元10~与装配有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框92邻接的蓄电池单元10,称为第1~第18蓄电池单元10。
如图4所示,在蓄电池组件100中,各蓄电池单元10被配置成:在邻接的蓄电池单元10间Y方向上的正电极10a及负电极10b的位置关系互逆。由此,在邻接的2个蓄电池单元10之间,一个的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10a和另一个的蓄电池单元10的负电极10b相接近,一个的蓄电池单元10的负电极10b与另一个的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10a相接近。在该状态下,相接近的2个电极上装配有汇流线40。由此,串联连接了多个蓄电池单元10。
具体而言,在第1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10a和第2蓄电池单元10的负电极10b,装配有共用的汇流线40。另外,在第2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10a和第3蓄电池单元10的负电极10b,装配有共用的汇流线40。同样地,在各第奇数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10a和与其邻接的第偶数蓄电池单元10的负电极10b,装配有共用的汇流线40。在各第偶数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10a和与其邻接的第奇数蓄电池单元10的负电极10b,装配有共用的汇流线40。另外,在第1蓄电池单元10的负电极10b及第18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10a,分别装配有用于从外部连接电源线501(参照图1)的汇流线40a。
在Y方向上的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一端部侧,在X方向上延伸的长尺状的挠性印刷电路基板(以下,略记为FPC基板)50与多个汇流线40共用地连接。同样地,在Y方向上的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另一端部侧,在X方向上延伸的长尺状的FPC基板50与多个汇流线40、40a共用地连接。
FPC基板50主要具有在绝缘层上形成了多个导体线51、52(参照后述的图9)的结构,具有弯曲性及可挠性。作为构成FPC基板50的绝缘层的材料,例如使用聚酰亚胺。作为导体线51、52(参照后述的图9)的材料,例如使用铜。在FPC基板50上,以与各汇流线40、40a相接近的方式配置各PTC元件60。
各FPC基板50在端面框92(装配有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框92)的上端部分,朝向内侧直角折回,进而朝向下方折回,与印刷电路基板21连接。
图6是用于说明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的示意图。图6(a)示出蓄电池块10BB的示意性端面图,图6(b)示出图6(a)的A-A线的示意性剖视图。此外,在图6(a)及图6(b)中,粗实线表示一对端面框92,且点划线表示装配于蓄电池块10BB的一个端面框92的印刷电路基板21。
如图6(a)及图6(b)所示,蓄电池块10BB作为在X方向(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层叠方向)上的两端部的端面而在一对端面框92分别具有端面E1、E2。另外,蓄电池块10BB作为在Y方向(与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两端部的端面而具有端面E3、E4。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印刷电路基板21对置的一个的端面框92的平坦部92a的表面成为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1,另一个的端面框92的平坦部92a的外侧表面成为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另外,由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一个侧面所形成的表面成为蓄电池单元10BB的端面E3,由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另一个侧面所形成的表面成为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4。
在此,连接部92c的X方向的厚度比基板装配部92b的X方向的厚度大,基板装配部92b的X方向的厚度比平坦部92a的X方向的厚度大。由此,在端面框92装配了印刷电路基板21的状态下,在印刷电路基板21和端面框92的平坦部92a之间形成了空隙U(图6(b))。
如上所述,在一对端面框92的外侧表面形成了由平坦部92a、基板装配部92b及连接部92c构成的凹凸。在此,将在端面框92的凹部及凸部中具有最大面积的区域定义为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1、E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平坦部92a的表面成为端面E1、E2。此外,在没有一对端面框92的情况下,位于蓄电池块10BB的两端的蓄电池单元10的外侧的面成为端面E1、E2。
(3)汇流线及FPC基板的结构
接着,对汇流线40、40a及FPC基板5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将用于使邻接的2个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10a和负电极10b连接的汇流线40称为2电极用的汇流线40,将用于使1个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10a或负电极10b与电源线501连接的汇流线40a称为1电极用的汇流线40a。
图7(a)是2电极用的汇流线40的外观立体图,图7(b)是1电极用的汇流线40a的外观立体图。如图7(a)所示,2电极用的汇流线40具备呈大致长方形状的基底部41、及从该基底部41的一边向其一面侧弯曲延伸的一对装配片42。在基底部41形成有一对电极连接孔43。如图7(b)所示,1电极用的汇流线40a具备呈大致正方形状的基底部45、及从该基底部45的一边向其一面侧弯曲延伸的装配片46。在基底部45形成有电极连接孔47。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线40、40a例如具有对紫铜(tough pitch copper)的表面实施了镀镍的结构。
图8是表示在FPC基板50装配有多个汇流线40、40a及多个PTC元件60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如图8所示,在2片FPC基板50,沿着X方向以规定间隔装配有多个汇流线40、40a的装配片42、46。另外,多个PTC元件60以与多个汇流线40、40a的间隔相同的间隔分别装配于2片FPC基板50。
在制作蓄电池组件100时,在由端面框92(参照图3)、上端框93(参照图3)及下端框94(参照图3)被一体式固定的多个蓄电池单元10上,如上述装配有2片FPC基板50,而2片FPC基板50装配有多个汇流线40、40a及多个FPT元件60。
在该装配时,邻接的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10a及负电极10b被嵌入于形成在各汇流线40的电极连接孔43。在正电极10a及负电极10b形成有外螺纹。在各汇流线40被嵌入到邻接的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10a及负电极10b的状态下,未图示的螺母与正电极10a及负电极10b的外螺纹螺合。第18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10a及第1蓄电池单元10的负电极10b分别嵌入于形成在汇流线40a的电极连接孔47。在汇流线40a分别被嵌入到正电极10a及负电极10b的状态下,未图示的螺母与正电极10a及负电极10b的外螺纹螺合。这样一来,在多个蓄电池单元10装配有多个汇流线40、40a,且通过多个汇流线40、40a以大致水平姿势保持FPC基板50。
(4)汇流线与检测电路的连接
接着,对汇流线40、40a和检测电路20的连接进行说明。图9是用于对汇流线40、40a和检测电路20的连接进行说明的示意性俯视图。
如图9所示,在FPC基板50设置多个导体线51、52,使其与多个汇流线40、40a的每一个对应。各导体线51被设置成在汇流线40、40a的装配片42、46与配置在该汇流线40附近的PTC元件60之间沿着Y方向平行地延伸,各导体线52被设置成在PTC元件60与FPC基板50的一端部之间沿着X方向平行地延伸。各导体线51的一端部被设置成在FPC基板50的下面侧露出。在下面侧露出的各导体线51的一端部,例如通过焊接或熔接而与各汇流线40、40a的装配片42、46电连接。由此,FPC基板50被固定于各汇流线40、40a。
各导体线51的另一端部及各导体线52的一端部被设置成在FPC基板50的上面侧露出。PTC元件60的一对端子(未图示),例如通过焊接与各导体线51的另一端部及各导体线52的一端部连接。各PTC元件60优选在X方向上配置于对应的汇流线40、40a的两端间的区域。在对FPC基板50施加了应力的情况下,虽然邻接的汇流线40、40a之间的FPC基板50的区域容易挠曲,但由于各汇流线40、40a的两端部间的FPC基板50的区域被固定于汇流线40、40a,故维持得比较平坦。因此,通过在各汇流线40、40a的两端部间的FPC基板50的区域内配置各PTC元件60,从而能够充分地确保PTC元件60和导体线51、52的连接性。另外,抑制了FPC基板50的挠曲对各PTC元件60的影响(例如,PTC元件60的电阻值的变化)。
在印刷电路基板21设置有与FPC基板50的多个导体线52对应的多个连接端子22。在印刷电路基板21上,多个连接端子22和检测电路20电连接。FPC基板50的各导体线52的另一端部,例如通过焊接或溶解与所对应的连接端子22连接。此外,印刷电路基板21和FPC基板50的连接并不限于焊接或溶解,也可以使用接触器进行。这样一来,各汇流线40、40a经由PTC元件60与检测电路20电连接。由此,检测出各蓄电池单元10的端子间电压。
至少一个蓄电池组件100中的多个汇流线中之一作为电流检测用的分流电阻使用。将作为分流电阻所使用的汇流线40称为电压电流汇流线40y。图10是表示电压电流汇流线40y及FPC基板50的放大俯视图。如图10所示,印刷电路基板21还具有放大电路410。
在电压电流汇流线40y的基底部41上,一对焊锡图案H1、H2以一定间隔相互平行地形成。焊锡图案H1在2个电极连接孔43之间配置在一个电极连接孔43附近,焊锡图案H2在电极连接孔43之间配置在另一个电极连接孔43附近。将形成在电压电流汇流线40y上的焊锡图案H1、H2之间的电阻称为电流检测用的分流电阻RS。
电压电流汇流线40y的焊锡图案H1,经由导体线51、PTC元件60及导体线52与印刷电路基板21上的放大电路410的一个输入端子连接。同样地,电压电流汇流线40y的焊锡图案H2,经由导体线51、PCT元件60及导体线52与放大电路410的另一个输入端子连接。放大电路410的输出端子通过导体线与连接端子22连接。由此,检测电路20基于放大电路410的输出电压,检测焊锡图案H1、H2之间的电压。由检测电路20所检测出的电压提供给通信电路24。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信电路24具备的存储器中预先存储了电压电流汇流线40y中的焊锡图案H1、H2之间的分流电阻RS的值。通信电路24通过将检测电路20所给予的焊锡图案H1、H2之间的电压除以存储器所存储的分流电阻RS的值,来计算在电压电流汇流线40y流动的电流的值。这样一来,检测在蓄电池组件100中流动的电流的值。
(5)印刷电路基板的一结构例
接着,对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结构例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结构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如图11所示,印刷电路基板21具有一面21A及另一面21B,且呈大致矩形形状。在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上安装检测电路20、通信电路24及绝缘元件25。另外,在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上形成多个连接端子22及连接器23。进而,在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上安装由图2的多个电阻R及多个开关元件SW构成的多个均衡电路EQ。
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电路基板21以另一面21B与图6的一个端面E1对置的方式设置在蓄电池块10BB上。在这种情况下,在蓄电池组件100中,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位于与蓄电池块10BB相反的一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是指除安装部件以外的区域的表面。
(6)第1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内的第1配置例
图12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550内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100的第1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此外,在图12及后述的图13、图16、图18~图20、图22~图32、图34、图42~图44及图46中,适当地省略了各蓄电池组件100的多个汇流线40、40a、FPC基板50及连接各蓄电池组件100的图1的电源线501的图示。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蓄电池系统500含有的4个蓄电池组件100分别称为蓄电池组件100a、100b、100c、100d。另外,将各蓄电池组件100a、100b、100c、100d含有的蓄电池块10BB分别称为蓄电池块10Ba、10Bb、10Bc、10Bd。
如图12所示,壳体550具有侧壁550a、550b、550c、550d。侧壁550a、550c相互平行,侧壁550b、550d相互平行且相对于侧壁550a、550c垂直。
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550b在内侧具有端面E11,侧壁550d在内侧具有端面E12。侧壁550b的端面E11及侧壁550d的端面E12相互对置。另外,侧壁550a在内侧具有端面S1,侧壁550c在内侧具有端面S2。侧壁550a的端面S1及侧壁550c的端面S2相互对置。
在壳体550内,4个蓄电池组件100a~100d以后述的间隔排列为2行2列。具体而言,2个蓄电池组件100a、100b以沿着X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各蓄电池组件100a、100b被配置成蓄电池块10Ba、10Bb的端面E1朝向侧壁550b。在蓄电池块10Ba、10Bb的端面E1分别设置有印刷电路基板21。
与蓄电池组件100a、100b平行的其他2个蓄电池组件100c、100d以沿着X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各蓄电池组件100c、100d被配置成蓄电池块10Bc、10Bd的端面E1朝向侧壁550d。在蓄电池块10Bc、10Bd的端面E1分别设置有印刷电路基板21。
在该状态下,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该一面21A对置的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相距距离D2。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2。
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该一面21A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1相距距离D3。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壳体550的端面E11之间形成了空隙G3。
设置于蓄电池块10B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该一面21A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2相距距离D4。由此,在蓄电池块10B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壳体550的端面E12之间形成了空隙G4。
设置于蓄电池块10B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该一面21A对置的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2相距距离D5。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5。
壳体550的端面E12、和与该端面E12对置的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相距距离D1。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E12和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D1。
壳体550的端面E11、和与该端面E11对置的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2相距距离D6。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E11和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控制G6。
蓄电池块10Ba、10Bb的端面E3、和与这些端面E3分别对置的蓄电池块10Bc、10Bd的段米娜E3相距距离D10。由此,在蓄电池块10Ba、10Bb和蓄电池块10Bc、10Bd之间形成了空隙G10。
壳体550的端面S1、和与该端面S1对置的蓄电池块10Ba、10Bb的端面E4相距距离D11。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S1和蓄电池块10Ba、10Bb之间形成了空隙G11。
壳体550的端面S2、和与该端面S2对置的蓄电池块10Bc、10Bd的端面E4相距距离D12。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S2和蓄电池块10Bc、10Bd之间形成了空隙G12。在本例中,按照在壳体550内形成上述的空隙G1~G6、G10~G12的方式,定位蓄电池块10Ba~10Bd。
在侧壁550d的大致中央处设置有冷却用风扇581。在侧壁550d的两端部附近分别形成有排气口582。上述的空隙G1~G6、G10~G12作为空气通道起作用(参照图12的虚线箭头)。一旦冷却用风扇581动作,就会在空隙G1~G6、G10~G12形成空气流。
在此,在本例的蓄电池系统500中,上述的距离D3、D4比距离D1、D6、D11、D12大。也就是说,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3、D4,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1、D6、D11、D12大。由此,在上述的空隙G3、G4中,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
另外,上述的距离D2、D5比距离D10大。也就是说,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2、D5,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间的距离D10大。
此外,上述的距离D2、D5比距离D1、D6、D11、D12大。也就是说,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2、D5,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1、D6、D11、D12大。由此,在上述的空隙G2、G6中,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
由此,通过空气的流动能够充分冷却发热的检测电路20,能够抑制蓄电池系统500的温度上升。结果,能够抑制因温度上升引起的蓄电池系统500的输出限制、劣化及寿命的低下。
此外,在蓄电池块10Ba~10Bd中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装配部分,如上述那样在印刷电路基板21和端面框92的平坦部92a之间形成有空隙U(图6(b))。由此,除了能够确保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的空气通道,还能够确保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另一面21B的空气通道。由此,能够使检测电路20的散热更有效地进行。
另外,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1、D6、D11、D12,比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3、D4小。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间的距离D10,比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2、D5小。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1、D6、D11、D12,比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2、D5小。由此,不会使壳体550的容积变大、能够有效地确保为了检测电路20散热所需的最小限制的空气通道。这些结果,可节省空间,提高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
此外,在本例中,印刷电路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2~D5中的至少一个,只要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的距离D1、D6、D10~D12中的至少一个大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因在壳体550内存在满足本关系的部分,从而可实现节省空间、以及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的提高。例如,有时在壳体550内沿着X方向所形成的空隙G11配置上述的线缆560及电源线501或蓄电池系统500中的其他布线。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增大该空隙G11的宽度、即距离D11。因此,形成于未装配电路基板21的端面之间的空隙,有时根据需要必须设计得较大。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距离D2及距离D5中的至少一个比距离D11以外的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的距离D1、D6、D10、D12中的任意一个距离大时,可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另外,例如并不限于前述的布线配置等的理由,在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的距离D1、D6的设计自由度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的距离D10、D11、D12的设计自由度高时,与这些距离D10、D11、D12的至少一个相比,只要距离D2及距离D5中的至少一个较大即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另外,优选上述的距离D2~D5比距离D1、D6、D10~D12中的最大距离大。此时,可进一步的节省空间,且进一步提高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相邻的蓄电池单元10(图3)间配置未图示的隔离板,从而形成于相邻的蓄电池单元10间的空隙作为空气通道起作用。因此,在冷却用风扇581动作的情况下,如图12的粗虚线所示,在相邻的蓄电池单元10间的空隙也形成了空气流。由此,由沿着Y方向的空气流能够冷却发热的各蓄电池单元10,且能够抑制蓄电池系统500的温度上升。
(7)第1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内的第2配置例
图13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550内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100的第2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关于第2配置例,说明与第1配置例的不同点。
如图13所示,在本例子中,在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1和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之间嵌入隔离器SP1,在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1和壳体550的端面E11之间嵌入隔离器SP1。另外,在壳体550的端面E12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1之间嵌入隔离器SP1,在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2和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1之间嵌入隔离器SP1。
图14是表示图13的隔离器SP1的一结构例的图。图14(a)示出隔离器SP1的正视图,图14(b)示出隔离器SP1的顶视图,图14(c)示出隔离器SP1的侧视图。如图14(a)~(c)所示,该隔离器SP1包括大致矩形状的板部件810及4根支撑棒820。在板部件810的四角,按照在与板部件810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一体式设置4根支撑棒820。
在此,板部件810的外形与上述的端面框92(参照图3及图5)的外形对应。由此,如上述,可在壳体550内在多个蓄电池块10Ba~10Bd及壳体550的端面间容易嵌入。
在本例中,规定隔离器SP1的支撑棒820的长度,以使距离D3、D4比距离D1、D6、D11、D12大。另外,规定隔离器SP1的支撑棒820的长度,以使距离D2、D5比距离D10大。进而,规定隔离器SP1的支撑棒820的长度,以使距离D2、D5比距离D1、D6、D11、D12大。由此,在将蓄电池块10Ba~10Bd收容于壳体550时,不用进行定位,且可形成上述的空隙G1~G6。因此,蓄电池系统500的制作变得容易。
此外,在本例中,也能够使用具有以下结构的隔离器SP1。图15是表示图13的隔离器SP1的其他结构例的图。图15(a)示出隔离器SP1的正视图,图15(b)示出隔离器SP1的顶视图,图15(c)示出隔离器SP1的侧视图。
如图15(a)~(c)所示,在装配于板部件810的上部的2个支撑棒820的前端部附近,以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基板保持片830。另外,在装配于板部件810的下部的2个支撑棒810的前端部附近,以向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基板保持片830。在基板保持片830的前端部,与形成于印刷电路基板21的四角的贯通孔对应形成有螺丝孔(未图示)。由此,如图15的点划线所示,可使用螺丝将印刷电路基板21装配于4个基板保持片830。此时,以支撑棒820的前端部保持印刷电路基板21。
装配有印刷电路基板21的隔离器SP1,被嵌入到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1和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1之间、以及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1和壳体550的端面E11之间。另外,装配有印刷电路基板21的隔离器SP1,被嵌入到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1和壳体550的端面E12之间、以及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1及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2之间。
由此,使用图15的隔离器SP1,印刷电路基板21被装配于蓄电池块10Ba~10Bd的端面E1。因此,无需将印刷电路基板21装配于蓄电池块10Ba~10Bd的端面框92。
(8)第1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内的第3配置例
图16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550内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100的第3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关于第3配置例,说明与第2配置例的不同点。
如图16所示,在本例中,在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1和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之间嵌入隔离器SP2,在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1和壳体550的端面E11之间嵌入隔离器SP2。另外,在壳体550的端面E12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1之间嵌入隔离器SP2,在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2和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1之间嵌入隔离器SP2。
图17是表示图16的隔离器SP2的一结构例的图。图17(a)示出隔离器SP2的正视图,图17(b)示出隔离器SP2的顶视图,图17(c)示出隔离器SP2的侧视图。如图17(a)~(c)所示,在4根支撑棒820的大致中央部分装配有基板保持片830。因此,如图17中点划线所示,在基板保持片830装配了印刷电路基板21的情况下,以支撑棒820的大致中央部保持印刷电路基板21。
此时,在印刷电路基板21和端面E1之间可靠地形成了空隙U。由此,除了能够确保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的空气通道以外,还能够确保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另一面21B的空气通道。结果,能够使检测电路20的散热更有效地进行。
以上,即使在本例中,也使用隔离器SP2,将印刷电路基板21装配于蓄电池块10Ba~10Bd的端面E1。因此,无需将印刷电路基板21装配于蓄电池块10Ba~10Bd的端面框92。
在本例中,规定隔离器SP2的支撑棒820的长度及基板保持片830的装配位置,以使距离D3、D4比距离D1、D6、D11、D12大。另外,规定隔离器SP2的支撑棒820的长度及基板保持片830的装配位置,以使距离D2、D5比距离D10大。进而,规定隔离器SP2的支撑棒820的长度及基板保持片830的装配位置,以使距离D2、D5比距离D1、D6、D11、D12大。由此,在将蓄电池块10Ba~10Bd收容于壳体550时,不必进行定位,可形成上述的空隙G1~G6。因此,蓄电池系统500的制作变得容易。
(9)第1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内的第4配置例
图18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550内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100的第4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关于第4配置例,说明与第1配置例的不同点。
如图18所示,在本例中,蓄电池块18Bb、18Bd的端面E1被配置成朝向侧壁550b。另外,蓄电池块10Ba、10Bc的端面E1被配置成朝向侧壁550d。由此,未设置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10Ba、10Bb的端面E2相互对置,蓄电池块10Bc、10Bd的端面E2相互对置。
在壳体550的端面E12和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1之间嵌入图14的隔离器SP1,在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1和壳体550的端面E11之间嵌入图14的隔离器SP1。另外,在壳体550的端面E12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1之间嵌入图14的隔离器SP1,在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1和壳体550的端面E11之间嵌入图14的隔离器SP1。在该状态下,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该一面S21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2相距距离D1。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壳体550的端面E12之间形成了空隙G1。
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该一面21A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1相距距离D3。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壳体550的端面E11之间形成了空隙G3。
设置于蓄电池块10B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该一面21A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2相距距离D4。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壳体550的端面E12之间形成了空隙G4。
设置于蓄电池块10B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该一面21A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1相距距离D6。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壳体550的端面E11之间形成了空隙G6。
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和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相距距离D2。由此,在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和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2。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2和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2相距距离D5。由此,在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2和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5。在此,在本例中,规定隔离器SP1的支撑棒820的长度,以使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1、D3、D4、D6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11、D12还大。
另外,规定隔离器SP1的支撑棒820的长度,以使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1、D3、D4、D6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2、D5、D10还大。由此,在上述的空隙G1、G3、G4、G6中,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另外,在将蓄电池块10Ba~10Bd收容于壳体550时,不必进行定位,可形成上述的空隙G1~G6。因此,蓄电池系统500的制作变得容易。
此外,代替使用图14的隔离器SP1,可以使蓄电池块10Ba~10Bd定位以收容于壳体550内,以使上述的距离D1、D3、D4、D6比距离D11、D12大。另外,可以使蓄电池块10Ba~10Bd定位以收容于壳体550内,以使上述的距离D1、D3、D4、D6比距离D2、D5、D10大。另外,代替使用图14的隔离器SP1,可以使用图15或图17的隔离器SP1、SP2。
此外,在本例中,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1、D3、D4、D6中的至少一个,只要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的距离D2、D5、D10~D12中的至少一个大即可。这种情况下,因在壳体550内存在满足本关系的部分,故可实现节省空间、以及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的提高。
另外,优选上述的距离D1、D3、D4、D6比距离D2、D5、D10~D12中的最大距离还大。这种情况下,可进一步节省空间、且进一步提高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
(10)第1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内的第5配置例
图19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550内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100的第5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关于第5配置例,说明与第1配置例的不同点。
如图19所示,在本例中,蓄电池块10Ba、10Bc的端面E1被配置成朝向侧壁550b。另外,蓄电池块10Bb、10Bc的端面E1被配置成朝向侧壁550d。由此,设置有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10Ba、10Bb的端面E1相互对置,蓄电池块10Bc、10Bd的端面E1相互对置。
在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1和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1之间嵌入2个图14的隔离器SP1,在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1和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1之间嵌入2个图14的隔离器SP1。在该状态下,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设置于与该一面21A对置的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相距距离D2。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之间形成了空隙G2。
设置于蓄电池块10B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设置于与该一面21A对置的蓄电池块10B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相距距离D5。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设置于蓄电池块10B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之间形成了空隙G5。
壳体550的端面E12和与该端面E12对置的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相距距离D1。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E12和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1。
壳体550的端面E11和与该端面E11对置的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相距距离D3。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E11和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3。
壳体550的端面E12和与该端面E12对置的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2相距距离D4。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E12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4。
壳体550的端面E11和与该端面E11对置的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2相距距离D6。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E11和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6。
在此,在本例中,规定隔离器SP1的支撑棒820的长度,以使相互对置的2个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间的距离D2、D5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一对端面间的距离D10大。由此,在上述的空隙G2、G5中,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另外,在将蓄电池块10Ba~10Bd收容于壳体550时,不必进行定位,就可形成上述的空隙G2、G5。因此,蓄电池系统500的制作变得容易。
此外,代替使用图14的隔离器SP1,可以使蓄电池块10Ba~10Bd定位以收容于壳体550内,以使上述的距离D2、D5比距离D10大。另外,代替图14的隔离器SP1,可以使用图15或图17的隔离器SP1、SP2。
另外,在本例中,2个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间的距离D2、D5中的至少一个,只要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的距离D10大即可。这种情况下,因在壳体550内存在满足本关系的部分,故可实现节省空间、以及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的提高。
进而,优选上述的距离D2、D5比距离D1、D3、D4、D6、D10~D12中的最大距离还大。这种情况下,可进一步节省空间、且进一步提高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
(11)第1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内的第6配置例
图20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550内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100的第6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图21是表示在第6配置例所使用的检测电路20的一结构例的框图。关于第6配置例,说明与第1配置例的不同点。
首先,说明图21的检测电路20。图21所示的检测电路20包括与2个蓄电池组件100分别对应的第1及第2电压检测IC(集成电路)200a、200b。
一个蓄电池组件100的多个汇流线40、40a(参照图1)和第1电压检测IC200a通过多个导体线52而连接。另外,另一个蓄电池组件100的多个汇流线40、40a(参照图1)和第2电压检测IC200b通过多个导体线52而连接。由此,检测2个蓄电池组件100的各蓄电池单元10(参照图1)的端子间电压。通过使用具有上述结构的检测电路20,从而能够使1个印刷电路基板21被2个蓄电池组件100共同地使用。在本例中,在2个蓄电池块10BB的任意一方的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1设置有印刷电路基板21。
如图20所示,在本例中,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1被配置成朝向侧壁550b,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1被配置成朝向侧壁550d。在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1设置有图20的印刷电路基板21,在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1未设置印刷电路基板21。
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1的印刷电路基板21被共用于蓄电池块100a、100b。因此,该印刷电路基板21与从蓄电池块10Ba及蓄电池块10Bb延伸的FPC基板50连接。另外,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1被配置成朝向侧壁550b,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1被配置成朝向侧壁550d。在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1设置有图20的印刷电路基板21,在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1未设置印刷电路基板21。
设置于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1的印刷电路基板21被共用于蓄电池块100c、100d。因此,该印刷电路基板21与从蓄电池块10Bc及蓄电池块10Bd延伸的FPC基板50连接。
在该状态下,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该一面21A对置的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1相距距离D2。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1之间形成了空隙G2。
设置于蓄电池块10B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该一面21A对置的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1相距距离D5。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1之间形成了空隙G5。
壳体550的端面E12和与该端面E12对置的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相距距离D1。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E12和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1。
壳体550的端面E11和与该端面E11对置的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相距距离D3。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E11和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3。
壳体550的端面E12和与该端面E12对置的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2相距距离D4。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E12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4。
壳体550的端面E11和与该端面E11对置的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2相距距离D6。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E11和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6。
在本例中,蓄电池块10Ba~10Bd被定位于壳体550内,以使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蓄电池块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2、D5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的距离D10大。另外,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2、D5,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1、D3、D4、D6、D11、D12大。由此,在上述的空隙G2、G5中,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
在本例中,在壳体550内,也可在设置有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与其对置的蓄电池块的端面之间嵌入图14、图15及图17的任意一个隔离器SP1、SP2。
图22是表示使用了图14的隔离器SP1时的第1实施例中的第6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图23是表示使用了图17的隔离器SP2时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6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如图22及图23所示,在设置有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与其对置的蓄电池块的端面之间设置隔离器SP1、SP2的任意一个。
在此,如图22所示,在使用隔离器SP1的情况下,规定隔离器SP1的支撑棒820的长度,以使距离D2、D5比距离D10大。另外,规定隔离器SP1的支撑棒820的长度,以使距离D2、D5比距离D1、D3、D4、D6、D11、D12大。另外,如图23所示,在使用隔离器SP2的情况下,规定隔离器SP2的支撑棒820的长度及基板保持片830的装配位置,以使距离D2、D5比距离D10大。另外,规定隔离器SP2的支撑棒820的长度及基板保持片830的装配位置,以使距离D2、D5比距离D1、D3、D4、D6、D11、D12大。由此,在将蓄电池块10Ba~10Bd收容于壳体550时,不必进行定位,就可形成上述的空隙G1~G6。因此,蓄电池系统500的制作变得容易。
另外,在使用图17的隔离器SP2的情况下,如图23所示,通过在印刷电路基板21和端面E1之间形成的空隙U,能够使检测电路20的散热更有效地进行。
此外,在本例中,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2、D5中的至少一个,只要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的距离D1、D3、D4、D6、D10~D12中的至少一个大即可。这种情况下,因在壳体550内存在满足本关系的部分,故可实现节省空间,以及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的提高。
另外,优选上述的距离D2、D5比距离D1、D3、D4、D6、D10~D12中的最大距离还大。这种情况下,可进一步节省空间,且进一步提高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
(12)第1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内的第7配置例
图24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550内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100的第7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关于第7配置例,说明与第6配置例的不同点。
如图24所示,在本例中,蓄电池块10Ba、10Bb的端面E1被配置成朝向侧壁550b。在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1设置有图20的印刷电路基板21,在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1未设置印刷电路基板21。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1的印刷电路基板21被共用于蓄电池组件100a、100b。因此,该印刷电路基板21与从蓄电池块10Ba及蓄电池块10Bb延伸的FPC基板50连接。
另外,蓄电池块10Bc、10Bd的端面E1被配置成朝向侧壁550d。在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1设置有图20的印刷电路基板21,在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1未设置印刷电路基板21。设置于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1的印刷电路基板21被共用于蓄电池组件100c、100d。因此,该印刷电路基板21与从蓄电池块10Bc及蓄电池块10Bd延伸的FPC基板50连接。
在该状态下,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该一面21A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1相距距离D3。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壳体550的端面E11之间形成了空隙G3。
设置于蓄电池块10B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该一面21A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2相距距离D4。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壳体550的端面E12之间形成了空隙G4。
壳体550的端面E12和与该端面E12对置的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相距距离D1。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E12和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1。
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1和与该端面E1对置的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相距距离D2。由此,在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1和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2。
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2和与该端面E2对置的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1相距距离D5。由此,在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2和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1之间形成了空隙G5。
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2和与该端面E2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1相距距离D6。由此,在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2和壳体550的端面E11之间形成了空隙G6。
在本例中,蓄电池块10Ba~10Bd被定位于壳体550内,以使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3、D4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1、D6、D11、D12大。
另外,蓄电池块10Ba~10Bd被定位于壳体550内,以使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3、D4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间的距离D2、D5、D10大。
由此,在上述的空隙G3、G4中,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可确保充分的空气通道。
在本例中,在壳体550内,也可在设置有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嵌入图14、图15及图17的任意一个隔离器SP1、SP2。
图25是表示使用了图14的隔离器SP1时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7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图26是表示使用了图17的隔离器SP2时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7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如图25及图26所示,在设置有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设置隔离器SP1、SP2的任意一个。在此,如图25所示,在使用隔离器SP1的情况下,规定隔离器SP1的支撑棒820的长度,以使距离D3、D4比距离D1、D6、D11、D12大。另外,规定隔离器SP1的支撑棒820的长度,以使距离D3、D4比距离D2、D5、D10大。
另外,如图26所示,在使用隔离器SP2的情况下,规定隔离器SP2的支撑棒820的长度及基板保持片830的装配位置,以使距离D3、D4比距离D1、D6、D11、D12大。另外,规定隔离器SP2的支撑棒820的长度及基板保持片830的装配位置,以使距离D3、D4比距离D2、D5、D10大。由此,在将蓄电池块10Ba~10Bd收容于壳体550时,不必进行定位,就可形成上述的空隙G1~G6。因此,蓄电池系统500的制作变得容易。另外,在使用图17的隔离器SP2的情况下,如图26所示,通过在印刷电路基板21和端面E1之间所形成的空隙U,能够使检测电路20的散热更有效地进行。
此外,在本例中,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3、D4中的至少一个,只要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的距离D1、D2、D5、D6、D10~D12中的至少一个大即可。这种情况下,因在壳体550内存在满足本关系的部分,故可实现节省空间,以及蓄电池系统550的性能及可靠性的提高。
另外,优选上述的距离D3、D4比D1、D2、D5、D6、D10~D12中的最大距离还大。这种情况下,可进一步节省空间,且进一步提高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
(13)第1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内的第8配置例
图27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550内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100的第8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关于第8配置例,说明与第1配置例的不同点。
如图27所示,在本例中,在X方向上,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的位置和设置于蓄电池块10B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的位置一致。另外,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2的位置一致。
进而,在X方向上,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的位置和设置于蓄电池块10B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的位置一致。另外,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2的位置一致。
在此,与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对置的侧壁550b的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在X方向上被放大。本例的侧壁550b包括被放大后的部分的端面E11a及其他未被放大的部分的端面E11b。
另外,与设置于蓄电池块10B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对置的侧壁550d的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在X方向上被放大。本例的侧壁550d包括被放大后的部分的端面E12a及其他未被放大的部分的端面E12b。
在该状态下,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该一面21A对置的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相距距离D2。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2。
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该一面21A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1a相距距离D3。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壳体550的端面E11a之间形成了空隙G3。
设置于蓄电池块10B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该一面21A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2a相距距离D4。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壳体550的端面E12a之间形成了空隙G4。
设置于蓄电池块10B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该一面21A对置的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2相距距离D5。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5。
壳体550的端面E12b和与该端面E12b对置的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相距距离D1。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E12b和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1。
壳体550的端面E11b和与该端面E11b对置的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2相距距离D6。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E11b和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6。
即使在本例中,上述的距离D3、D4也比距离D1、D6、D11、D12大。也就是说,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3、D4,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1、D6、D11、D12大。由此,在上述的空隙G3、G4中,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另外,上述的距离D2、D5比距离D10大。也就是说,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2、D5,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间的距离D10大。进而,上述的距离D2、D5比距离D1、D6、D11、D12大。也就是说,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2、D5,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1、D6、D11、D12大。由此,在上述的空隙G2、G5中,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
由此,通过放大壳体550的一部分,能够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确保充分的空气通道。另外,通过壳体550未被放大的部分,能够有效地运用在壳体550的外侧产生的空间。
(14)第1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内的第9配置例
图28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550内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100的第9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关于第9配置例,说明与第1配置例的不同点。
如图28所示,在本例中,在X方向上,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的位置和设置于蓄电池块10B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的位置一致。另外,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2的位置一致。
进而,在X方向上,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的位置和设置于蓄电池块10B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的位置一致。另外,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2的位置一致。
在此,在与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2的一部分,设置了安装有图1的蓄电池ECU101或其他电子部件(连接器等)的电路基板BX。在本例中,将与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对置的电路基板BX的一面称为对置面E14。另外,在与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2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1的一部分,设置了安装有图1的蓄电池ECU101或其他电子部件(连接器等)的电路基板BX。在本例中,将与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2对置的电路基板BX的一面称为对置面E1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电路基板BX的一面是指除安装部件以外的区域的表面。
在该状态下,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一面21A对置的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相距距离D2。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2。
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一面21A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1相距距离D3。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壳体550的端面E11之间形成了空隙G3。
设置于蓄电池块10B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一面21A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2相距距离D4。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壳体550的端面E12之间形成了空隙G4。
设置于蓄电池块10B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一面21A对置的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2相距距离D5。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5。
电路基板BX的对置面E14和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相距距离D1。由此,在电路基板BX的对置面E14和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1。
电路基板BX的对置面E13和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2相距距离D6。由此,在电路基板BX的对置面E13和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6。
在本例中,上述的距离D3、D4比距离D1、D6、D11、D12大。也就是说,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D3、D4,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或电路基板BX的对置面之间的距离D1、D6、D11、D12大。由此,在上述的空隙G3、G4中,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
另外,上述的距离D2、D5比距离D10大。也就是说,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2、D5,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间的距离D10大。进而,上述的距离D2、D5比距离D1、D6、D11、D12大。也就是说,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2、D5,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或电路基板BX的对置面之间的距离D1、D6、D11、D12大。由此,在上述的空隙G2、G5中,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
这样,通过在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设置了安装有蓄电池ECU101或其他电子部件的电路基板BX,从而可在壳体550内一体式收容多个蓄电池组件100a~100d及电路基板BX。由此,因为在壳体550的内部能够有效运用未装配检测电路20的空间,因此实现了节省空间。另外,蓄电池系统500的处理变得容易。
(15)第1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内的第10配置例
图29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550内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100的第10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关于第10配置例,说明与第9配置例的不同点。
如图29所示,在本例中,在壳体550内以覆盖端面E11的方式设置了安装有蓄电池ECU101的电路基板BY。进而,在与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2对置的电路基板BY的部分,设置了安装有含连接器的电子部件的电路基板BX。
即使在本例中,也将与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对置的电路基板BX的一面称为对置面E14,将与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2对置的电路基板BX的一面称为对置面E13。进而,将与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1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对置的电路基板BY的一面的部分称为对置面E1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电路基板BY的一面是指除安装部件以外的区域的表面。
在该状态下,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一面21A对置的电路基板BY的对置面E15相距距离D3。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电路基板BY的对置面E15之间形成了空隙G3。电路基板BX的对置面E13和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相距距离D6。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E13和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6。
即使在本例中,上述的距离D3、D4也比距离D1、D6、D11、D12大。也就是说,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或电路基板BY的对置面之间的距离D3、D4,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或电路基板BX、BY的对置面之间的距离D1、D6、D11、D12大。由此,在上述的空隙G3、G4中,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
另外,上述的距离D2、D5比距离D10大。也就是说,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2、D5,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间的距离D10大。
进而,上述的距离D2、D5比距离D1、D6、D11、D12大。也就是说,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2、D5,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或电路基板BX的对置面之间的距离D1、D6、D11、D12大。由此,在上述的空隙G2、G5中,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这样,通过在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设置了安装有蓄电池ECU101或其他电子部件的电路基板BX、BY,从而可在壳体550内一体式收容多个蓄电池组件100a~100d及电路基板BX、BY。由此,因为在壳体550的内部能够有效运用未装配检测电路20的空间,所以实现了小型化。另外,蓄电池系统500的处理变得容易。
(16)第1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内的第11配置例
图30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550内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100的第11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关于第11配置例,说明与第1配置例的不同点。
如图30所示,在本例中,蓄电池块10Ba、10Bd的端面E1被配置成朝向侧壁550b。另外,蓄电池块10Bb、10Bc被配置成朝向侧壁550d。
由此,设置有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10Ba、10Bb的端面E1相互对置,蓄电池块10Bc、10Bd的端面E2相互对置。在该状态下,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设置于与其一面21A对置的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相距距离D2。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之间形成了空隙G2。
设置于蓄电池块10B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一面21A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2相距距离D4。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壳体550的端面E12之间形成了空隙G4。
设置于蓄电池块10B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一面21A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1相距距离D6。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壳体550的端面E11之间形成了空隙G6。
在本例中,蓄电池块10Ba~10Bd被定位于壳体550内,以使相互对置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间的距离D2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一对端面间的距离D5、D10大。由此,在上述的空隙G2中,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
在本例中,蓄电池块10Ba~10Bd被定位于壳体550内,以使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4、D6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1、D3、D11、D12大。另外,蓄电池块10Ba~10Bd被定位于壳体550内,以使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4、D6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间的距离D5、D10大。由此,在上述的空气G4、G6中,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
此外,在本例中,2个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间的距离D2、及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4、D6中的至少一个,只要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的距离D1、D3、D5、D10~D12中的至少一个大即可。这种情况下,因在壳体550内存在满足本关系的部分,故可实现节省空间、以及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的提高。
另外,优选上述的距离D2、D4、D6比距离D1、D3、D5、D10~D12中的最大距离大。这种情况下,可进一步节省空间,且进一步提高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
(17)第1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内的第12配置例
图31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550内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100的第12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关于第12配置例,说明与第1配置例的不同点。
如图31所示,在本例中,3个蓄电池组件100a、100b、100c被配置成沿着Y方向以该顺序排列。蓄电池组件100a、100c被配置成蓄电池块10Ba、10Bc的端面E1朝向侧壁550b。在蓄电池块10Ba、10Bc的端面E1分别设置有印刷电路基板21。蓄电池组件100b被配置成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1朝向侧壁550d。在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1设置有印刷电路基板21。
在该状态下,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一面21A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1相距距离D2。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壳体550的端面E11之间形成了空隙G2。
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一面21A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2相距距离D3。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壳体550的端面E12之间形成了空隙G3。
设置于蓄电池块10B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一面21A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1相距距离D6。由此,在蓄电池块10B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壳体550的端面E11之间形成了空隙G6。
壳体550的端面E12和与其端面E12对置的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相距距离D1。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E12和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1。
壳体550的端面E11和与其端面E11对置的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相距距离D4。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E11和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4。
壳体550的端面E12和与其端面E12对置的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2相距距离D5。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E12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2之间形成了空隙G5。
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3和与其端面E3对置的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3相距距离D10a。由此,在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3和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3之间形成了空隙G10a。
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4和与其端面E4对置的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4相距距离D10b。由此,在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4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4之间形成了空隙G10b。
壳体550的端面S1和与其端面S1对置的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4相距距离D11。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S1和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4之间形成了空隙G11。
壳体550的端面S2和与其端面S2对置的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3相距距离D12。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S2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3之间形成了空隙G12。
在本例中,定位蓄电池块10Ba~10Bc,以使在壳体550内形成上述的空隙G1~G6、G10a、G10b、G11、G12。在此,上述的距离D2、D3、D6比距离D1、D4、D5、D11、D12大。也就是说,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2、D3、D6,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1、D4、D5、D11、D12大。另外,上述的距离D2、D3、D6比距离D10a、D10b大。也就是说,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2、D3、D6,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间的距离D10a、D10b大。由此,在上述的空隙G2、G3、G6中,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
另外,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的距离D1、D4、D5、D11、D12,比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2、D3、D6小。进而,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的距离D10a、D10b,比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端面之间的额距离D2、D3、D6小。因此,不会增大壳体550的容积,能够有效地确保为了检测电路20的散热所需的最小限制的空气通道。
此外,在本例中,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2、D3、D6中的至少一个,只要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的距离D1、D4、D5、D10a、D10b、D11、D12中的至少一个大即可。这种情况下,因在壳体550内存在满足本关系的部分,故可实现节省空间、以及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的提高。
另外,优选上述的距离D2、D3、D6比距离D1、D4、D5、D10a、D10b、D11、D12中的最大距离大。这种情况下,可进一步节省空间,且进一步提高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
(18)第1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内的第13配置例
图32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1的壳体550内所收容的1个蓄电池组件100的第13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关于第13配置例,说明与第1配置例的不同点。
如图32所示,在本例中,1个蓄电池组件100a被收容于壳体550内。蓄电池组件100a被配置成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1朝向侧壁550d。在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1设置有印刷电路基板21。在该状态下,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一面21A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2相距距离D1。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壳体550的端面E12之间形成了空隙G1。
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和与其端面E2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1相距距离D2。由此,在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和壳体550的端面E11之间形成了空隙G2。
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3和壳体550的端面S1相距距离D11。由此,在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3和壳体550的端面S1之间形成了空隙G11。
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4和壳体550的端面S2相距距离D12。由此,在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4和壳体550的端面S2之间形成了空隙G12。
在本例中,定位蓄电池块10Ba,以使在壳体550内形成上述的空隙G1、G2、G11、G12。在此,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1,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2、D11、D12大。由此,在上述的空隙G1中,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另外,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的D2,比配置有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的距离D1小。因此,不会增大壳体550的容积,能够有效地确保为了检测电路20的散热所需的最小限制的空气通道。这些结果,可节省空间,提高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
此外,在本例中,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1,只要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的距离D2、D11、D12中的至少一个大即可。这种情况下,因在壳体550内存在满足本关系的部分,故可实现节省空间、以及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的提高。另外,优选上述的距离D1比距离D2、D11、D12中的最大距离大。这种情况下,可进一步节省空间,且进一步提高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
(19)第1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内的第14配置例
图3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池系统的其他结构例的框图。图33的蓄电池系统500除了包括图1的4个蓄电池组件100、图1的蓄电池ECU101及图1的接触器102之外,还包括HV(High Voltage:高压)连接器520及服务(service)插头530。该蓄电池系统500也与图1的蓄电池系统500同样地,经由总线104与电动车辆的主控制部300连接。
如图33所示,在本例中,多个蓄电池组件100与蓄电池ECU101、接触器102、HV连接器520及服务插头530一起被收容于壳体550内。
即使在图33的蓄电池系统500中,多个蓄电池组件100也通过电源线501相互连接。与多个蓄电池组件100最高电位的正电极10a(图4)连接的电源线501、及与多个蓄电池组件100最低电位的负电极10b(图4)连接的电源线501,经由接触器102与HV连接器520连接。HV连接器520经由电源线501与电动车辆的电动机等负载连接。
在串联连接的4个蓄电池组件中的不位于两端的2个蓄电池组件100相连的电源线501,插入了服务插头530。多个蓄电池组件100的通信电路24(参照图1)与电动车辆的非动力用蓄电池12连接。
图34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图33的壳体550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100的第14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关于第14的配置例,说明与第1配置例的不同点。
(19-a)结构要素的配置
如上述,在本例中,多个蓄电池组件100及蓄电池ECU101、接触器102、HV连接器520及服务插头530被收容于壳体550内。
在Y方向上的蓄电池块10Bc、10Bd和侧壁550c之间的区域,蓄电池ECU101、服务插头530、HV连接器520及接触器102以该顺序从侧壁550d向侧壁550b排列,且被设置成与端面S2相接近。蓄电池ECU101及服务插头530位于蓄电池块10Bc和侧壁550c之间,HV连接器520及接触器102位于蓄电池块10Bd和侧壁550c之间。
在此,考虑与蓄电池ECU101、服务插头530、HV连接器520及接触器102分别相接、且与XZ平面平行地配置的4个假想面。
将与最靠近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4的蓄电池ECU101的部分相接的假想面称为对置面S2a,将与最靠近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4的服务插头530的部分相接的假想面称为对置面S2b。
另外,将与最靠近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4的HV连接器520的部分相接的假想面称为对置面S2c,将与最靠近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4的接触器102相接的假想面称为对置面S2d。
这种情况下,在壳体550内,蓄电池ECU101的对置面S2a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4相距距离D12a。由此,在蓄电池ECU101的对置面S2a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4之间形成了空隙G12a。
服务插头530的对置面S2b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4相距距离D12b。由此,在服务插头530的对置面S2b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4之间形成了空隙G12b。
HV连接器520的对置面S2c和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4相距距离D12c。由此,在HV连接器520的对置面S2c和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4之间形成了空隙G12c。
接触器102的对置面S2d和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4相距距离D12d。由此,在接触器102的对置面S2d和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4之间形成了空隙G12d。
在本例中,距离D3、D4比距离D1、D6、D11、D12a、D12b、D12c、D12d大。也就是说,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3、D4,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以及蓄电池ECU101、服务插头530、HV连接器520及接触器102的对置面之间的距离D1、D6、D11、D12a、D12b、D12c、D12d大。由此,在上述的空隙G3、G4中,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
另外,距离D2、D5比距离D1、D6、D11、D12a、D12b、D12c、D12d大。也就是说,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2、D5,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以及蓄电池ECU101、服务插头530、HV连接器520及接触器102的对置面之间的距离D1、D6、D11、D12a、D12b、D12c、D12d大。由此,在上述的空隙G2、G5中,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
由此,通过空气的流动能够充分冷却发热的检测电路20,能够抑制蓄电池系统500的温度上升。其结果能够抑制因温度上升引起的蓄电池系统500的输出限制、劣化及寿命下降。
另外,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以及蓄电池ECU101、服务插头530、HV连接器520及接触器102的对置面之间的距离D1、D6、D11、D12a、D12b、D12c、D12d,比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3、D4小。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以及蓄电池ECU101、服务插头530、HV连接器520及接触器102的对置面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1、D6、D11、D12a、D12b、D12c、D12d,比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端面之间的距离D2、D5小。由此,不会增大壳体550的容积,能有效地确保为了检测电路20的散热所需的最小限制的空气通道。这些结果,可节省空间、提高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
(19-b)电源线及通信线的连接
图35是用于说明图34的第14配置例中的电源线及通信线的连接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各蓄电池组件100a~100d中电位最高的正电极10a称为高电位电极10A,将在各蓄电池组件100a~100d中电位最低的负电极10b称为低电位电极10B。
如图35所示,在本例的各蓄电池组件100a~100d中,低电位电极10B被配置成与蓄电池块10Ba~10Bd的端面E1相接近,高电位电极10A被配置成与蓄电池块10Ba~10Bd的端面E2相接近。
蓄电池组件100a的低电位电压10B和蓄电池组件100b的高电位电极10A经由带状的汇流线501x相互连接。蓄电池组件100c的高电位电极10A和蓄电池组件100d的低电位电源10B经由带状的汇流线501x相互连接。汇流线501x相当于连接图1的蓄电池组件100间的电源线501。此外,代替汇流线501x,也可以使用线缆或引线等其他连接部件。
蓄电池组件100a的高电位电极10A经由电源线PL1与服务插头530连接,蓄电池组件100c的低电位电极10B经由电源线PL2与服务插头530连接。电源线PL1、PL2也相当于连接图1的多个蓄电池组件100间的电源线501。在服务插头530被接通的状态下,蓄电池组件100a、100b、100c、100d被串联连接。这种情况下,蓄电池组件100d的高电位电极10A的电位最高,蓄电池组件100b的低电位电极10B的电位最低。
服务插头530例如在蓄电池系统500维护时被作业者断开。在服务插头530被断开的情况下,由蓄电池组件100a、100b构成的串联电路和由蓄电池组件100c、100d构成的串联电路被电分离。这种情况下,多个蓄电池组件100a~100d间的电流路径被切断。由此,确保了维护时的安全性。
蓄电池组件100b的低电位电极10B经由电源线PL3与接触器102连接,蓄电池组件100d的高电位电极10A经由电源线PL4与接触器102连接。接触器102经由电源线PL5、PL6与HV连接器520连接。HV连接器520与电动车辆的电动机等负载连接。
电源线PL3、PL4、PL5、PL6作为图1的电源线501使用。此外,在本例中,与图1的蓄电池组件100不同,与多个蓄电池组件100最低电位的负电极10b(图4)连接的电源线PL3、以及与多个蓄电池组件100最高电位的正电极10a(图4)连接的电源线PL4,都与接触器102连接。
在接触器102被接通的状态下,蓄电池组件100b经由电源线PL3、PL5与HV连接器520连接,并且蓄电池组件100d经由电源线PL4、PL6与HV连接器520连接。由此,从蓄电池组件100a、100b、100c、100d向负载供给电力。另外,在接触器102被接通的情况下,进行蓄电池组件100a、100b、100c、100d的充电。
一旦接触器102被断开,则蓄电池组件100b和HV连接器520的连接、以及蓄电池组件100d和HV连接器520的连接就被切断。
在蓄电池系统500维护时,服务插头530及接触器102都由作业者断开。这种情况下,可靠地切断了多个蓄电池组件100a~100d间的电流路径。由此,确保了维护时的安全性。另外,在各蓄电池组件100a、100b、100c、100d的电压彼此相等的情况下,由蓄电池组件100a、100b形成的串联电路的总电压和由蓄电池组件100c、100d形成的串联电路的总电压变得相等。因此,防止了维护时在蓄电池系统500内产生高的电压。
蓄电池组件100a的印刷电路基板21和蓄电池组件100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经由通信线CL1相互连接。蓄电池组件100b的印刷电路基板21和蓄电池组件100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经由通信线CL2相互连接。
蓄电池组件100d的印刷电路基板21和蓄电池组件100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经由通信线CL3相互连接。蓄电池组件100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经由通信线CL4与蓄电池ECU101连接,蓄电池组件100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经由通信线CL5与蓄电池ECU101连接。通信线CL1~CL5相当于图1的线缆560。由通信线CL1~CL5构成了总线。
由蓄电池组件100a的检测电路20所检测出的元件信息,经由通信线CL1、CL2、CL3、CL4提供给蓄电池ECU101。另外,从蓄电池ECU101经由通信线CL5向蓄电池组件100a的印刷电路基板21提供规定的控制信号。
由蓄电池组件100b的检测电路20所检测出的元件信息,经由通信线CL2、CL3、CL4提供给蓄电池ECU101。另外,从蓄电池ECU101经由通信线CL5、CL1向蓄电池组件100b的印刷电路基板21提供规定的控制信号。
由蓄电池组件100c的检测电路20所检测出的元件信息,经由通信线CL4提供给蓄电池ECU101。另外,从蓄电池ECU101经由通信线CL5、CL1、CL2、CL3向蓄电池组件100c的印刷电路基板21提供规定的控制信号。
由蓄电池组件100d的检测电路20所检测出的元件信息,经由通信线CL3、CL4提供给蓄电池ECU101。另外,从蓄电池ECU101经由通信线CL5、CL1、CL2向蓄电池组件100d的印刷电路基板21提供规定的控制信号。
此外,如果设置通信线CL4,则可由通信线CL1、CL2、CL3、CL5构成总线。这种情况下,由蓄电池组件100a的检测电路20所检测出的元件信息,经由通信线CL5提供给蓄电池ECU101。另外,从蓄电池ECU101经由通信线CL5向蓄电池组件100a的印刷电路基板21提供规定的控制信号。
由蓄电池组件100b的检测电路20所检测出的元件信息,经由通信线CL1、CL5提供给蓄电池ECU101。另外,从蓄电池ECU101经由通信线CL5、CL1向蓄电池组件100b的印刷电路基板21提供规定的控制信号。
由蓄电池组件100c的检测电路20所检测出的元件信息,经由通信线CL3、CL2、CL1、CL5提供给蓄电池ECU101。另外,从蓄电池ECU101经由通信线CL5、CL1、CL2、CL3向蓄电池组件100c的印刷电路基板21提供规定的控制信号。
由蓄电池组件100d的检测电路20所检测出的元件信息,经由通信线CL2、CL1、CL5提供给蓄电池ECU101。另外,从蓄电池ECU101经由通信线CL5、CL1、CL2向蓄电池组件100d的印刷电路基板21提供规定的控制信号。
(20)第1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内的其他配置例
在第1~第14配置例中,虽然说明了在蓄电池块10Ba~10Bd的端面E1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例子,但印刷电路基板21也可被装配于蓄电池块10Ba~10Bd的端面E3、E4的任意一个。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进行蓄电池块10Ba~10Bd的定位以使装配有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的距离变得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的距离大,从而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第2实施方式】
关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池系统500,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池系统500的不同点。
(1)蓄电池组件的结构
图3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池组件100的外观立体图,图37是图36的蓄电池组件110的一个侧视图,图38是图36的蓄电池组件110的另一个侧视图。在图36~图38的说明中,X方向及Z方向是与水平面平行的方向,Y方向是与水平面正交的方向。
如图36~图38所示,蓄电池组件110具有:蓄电池块10BB、印刷电路基板21、热敏电阻11及FPC基板50b。在印刷电路基板21设置有检测电路20、通信电路24及连接器23。
蓄电池块10BB主要由多个圆筒型的蓄电池单元10及保持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一对蓄电池支架90而构成。各蓄电池单元10具备有对置的端面的圆筒型的外形(所谓的圆柱形状)。在蓄电池单元10的一个端面形成正电极。另外,在蓄电池单元10的另一个端面形成负电极。
多个蓄电池单元10按照各自的轴心相互平行的方式并列排列。在图36~图38的例子中,各蓄电池单元10的轴心与Z方向平行。在多个蓄电池组件10中,半数(在本例子中为6个)的蓄电池组件10被配置在上段,剩余的半数(在本例子中为6个)的蓄电池组件10被配置在下段。
另外,在上段及下段的各个中,多个蓄电池单元10被配置成在相邻的2个蓄电池单元10间正电极及负电极的位置关系彼此互逆。由此,相邻的各2个蓄电池单元10中的、一个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和另一个蓄电池单元10的负电极相邻,一个蓄电池单元10的负电极和另一个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相邻。
蓄电池支架90例如由树脂形成的大致长方形状的板状部件构成。蓄电池支架90具有一面及另一面。以下,将蓄电池支架90的一面及另一面分别称为外面及内面。以夹持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方式配置一对蓄电池支架90。这种情况下,以与各蓄电池单元10的一端面对置的方式配置一个蓄电池支架90,以与各蓄电池单元10的另一端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另一个蓄电池支架90。
在蓄电池支架90的四角形成孔部,在该孔部插入棒状的连结部件13的两端。在连结部件13的两端形成有外螺纹。在该状态下,通过在连结部件13的两端装配螺母N,从而多个蓄电池单元10和一对蓄电池支架90被一体式固定。另外,在蓄电池支架90,沿着长边方向等间隔地形成了3个孔部99。在孔部99插入后述的导体线53a。在本例中,蓄电池支架90的长边方向是与X方向平行的方向。
各蓄电池支架90具有沿着短边的第1端面901及第2端面902,具有沿着长边的第3端面903及第4端面904。
在此,考虑包围蓄电池块10BB的假想的长方体。在长方体的6个假想面中,将在X方向上的一端部与位于上段及下段的蓄电池单元10的外周面对置且与各蓄电池支架90的第1端面901相接的假想面称为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a,将在X方向上的另一端部与位于上段及下段的蓄电池单元10的外周面对置且与各蓄电池支架90的第2端面902相接的假想面称为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b。
另外,在长方体的6个假想面中,将与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Z方向上的一个端面对置的假想面称为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c,将与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Z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面对置的假想面称为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d。
进而,在长方体的6个假想面中,将与上段的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外周面对置且与各蓄电池支架90的第3端面903相接的假想面称为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e,将与下段的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外周面对置且与各蓄电池支架90的第4端面904相接的假想面称为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f。
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a、Eb是与上段及下段的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排列方向(X方向)垂直。也就是说,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a、Eb分别是与YZ平面平行且相互对置的面。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c、Ed是与各蓄电池单元10的轴方向(Z方向)垂直。也就是说,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c、Ed是分别与XY平面平行且相互对置的面。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e、Ef是与上段或下段的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排列方向(X方向)及各蓄电池单元10的轴方向(Z方向)平行。也就是说,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e、Ef是分别与XZ平面平行且相互对置的面。
各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及负电极的一方被配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c,另一方被配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d。
在蓄电池块10BB中,多个蓄电池单元10由多个汇流线40及六角螺栓14串联连接。具体而言,在各蓄电池支架90中,以与上段及下段的多个蓄电池单元10对应的方式形成多个孔部。各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及负电极分别被嵌入到一对蓄电池支架90所对应的孔部。由此,各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及负电极从一对蓄电池支架90的外面突出。
在通过一对蓄电池支架90固定了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状态下,在上段的相邻的各2个蓄电池单元10之间在排列方向(X方向)上形成空隙U1,在下段的相邻的各2个蓄电池单元10之间在排列方向(X方向)上也形成空隙U1。这种情况下,在蓄电池块10BB中,各2个蓄电池单元10的空隙U1作为空气通道起作用。因此,通过在各2个蓄电池单元10间的空隙U1流动冷却用空气,从而能够使各蓄电池单元10更有效地散热。
如上述,在蓄电池块10BB中,因为各蓄电池单元10被配置成在相邻的蓄电池单元10间正电极及负电极的位置关系彼此互逆,所以在相邻的2个蓄电池单元10间,一个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和另一个蓄电池单元10的负电极相邻,一个蓄电池单元10的负电极和另一个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相邻。在该状态下,在以串联连接了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方式相接近的正电极及负电极,装配有汇流线40。
在以上的说明中,在配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上段的6个蓄电池单元10中,将最靠近端面Ea的蓄电池单元10至最靠近端面Eb的蓄电池单元10称为第1~第6蓄电池单元10。另外,在配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下段的6个蓄电池单元10中,将最靠近端面Eb的蓄电池单元10至最靠近端面Ea的蓄电池单元10称为第7~第12蓄电池单元10。
这种情况下,在第1蓄电池单元10的负电极和第2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装配共用的汇流线40。另外,在第2蓄电池单元10的负电极和第3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装配共用的汇流线40。同样地,在各第奇数蓄电池单元10的负电极和与其相邻的第偶数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装配共用的汇流线40。在第偶数蓄电池单元10的负电极和与其相邻的第奇数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装配共用的汇流线40。
另外,在第1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作为图1的电源线501而装配用于向外部供给电力的汇流线501a的一端部。在第12蓄电池单元10的负电极,作为图1的端缘线501而装配用于向外部供给电力的汇流线501b的一端部。汇流线501a、501b的另一端被引出至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排列方向(X方向)。
包括检测电路20、通信电路24及连接器23的印刷电路基板21被装配于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a。以从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c向端面Ea上延伸的方式设置有长尺状的FPC基板50b。另外,以从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d向端面Ea上延伸的方式设置有长尺状的FPC基板50b。FPC基板50b除了还具有用于连接多个热敏电阻11和印刷电路基板21的连接端子27(参照后述的图39)的导体线(未图示),此外还具有与图9的FPC基板50同样的结构。在FPC基板50b上,以与多个汇流线40、501a、501b分别相接近的方式配置有PTC元件60。
如图37所示,一个FPC基板50b被配置成在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c上的中央部在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排列方向(X方向)延伸。该FPC基板50b与多个汇流线40共同连接。如图38所示,另一个FPC基板50b被配置成在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d上的中央部在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排列方向(X方向)延伸。该FPC基板50b与多个汇流线40、501a、501b共同连接。
端面Ec上的FPC基板50b在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c的一个端面朝向端面Ea直角折回,与印刷电路基板21连接。另外,端面Ed上的FPC基板50b在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d的一个端部朝向端面Ea直角折回,与印刷电路基板21连接。
热敏电阻11经由导体线53a与设置于FPC基板50b的导体线连接。蓄电池组件110的汇流线40、40a及热敏电阻11,通过形成于FPC基板50b的导体线分别与印刷电路基板21电连接。
(2)印刷电路基板的一结构例
图3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结构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印刷电路基板21呈大致矩形状,具有一面21A及另一面21B。图39(a)及图39(b)分别表示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及另一面21B。在印刷电路基板21的四角形成孔部H。
如图39(a)所示,印刷电路基板21在一面21A具有第1安装区域10G、第2安装区域12G及带状的绝缘区域26。
第2安装区域12G形成于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上部。绝缘区域26被形成为沿着第2安装区域12G延伸。第1安装区域10G形成于印刷电路基板21的剩余部分。第1安装区域10G和第2安装区域12G通过绝缘区域26相互分离。由此,第1安装区域10G和第2安装区域12G通过绝缘区域26电绝缘。
在第1安装区域10G安装有检测电路20并且形成有2组连接端子22,检测电路20和连接端子22在印刷电路基板21上通过连接线电连接。另外,作为检测电路20的电源,蓄电池组件110的多个蓄电池单元10(参照图36)与检测电路20连接。除了检测电路20的安装区域、连接端子22的形成区域及连接线的形成区域以外,在第1安装区域10G还形成有接地图案GND1。接地图案GND1保持在蓄电池组件110的基准电位。
在第2安装区域12G安装有通信电路24且形成有连接器23及2组连接端子27,通信电路24、连接器23及连接端子27在印刷电路基板21上通过连接线而电连接。连接器23与图1的线缆560连接,线缆560用于在多个蓄电池组件110及图1的蓄电池ECU101之间进行通信。另外,作为通信电路24的电源,电动车辆所具备的非动力用蓄电池12(参照图1)与通信电路24连接。除了通信电路24的安装区域、连接器23的形成区域、连接端子27的形成区域及连接线的形成区域以外,在第2安装区域12G还形成有接地图案GND2。接地图案GND2保持在非动力用蓄电池12的基准电位。
绝缘元件25以跨过绝缘区域26的方式安装。绝缘元件25既能使接地图案GND1和接地图案GND2相互电绝缘,又能在检测电路20和通信电路24之间传送信号。
印刷电路基板21的2组连接端子22、27与2片FPC基板50b(参照图36)连接。在FPC基板50b设置有多个导体线。通过设置于FPC基板50b的多个导体线,汇流线40、501a、501b和印刷电路基板21的连接端子22连接。由此,蓄电池单元10(参照图36)的各电压,经由汇流线40、501a、501b、设置于FPC基板50b的导体线及连接端子22由检测电路20检测。
同样地,通过设置于FPC基板50b的多个导体线,连接了与热敏电阻11连接的导体线53a和印刷电路基板21的连接端子27。由此,从热敏电阻11输出的信号,经由导体线53a、设置于FPC基板50b的导体线及连接端子27提供给通信电路24。由此,通信电路24取得各蓄电池组件的温度。
如图39(b)所示,在印刷电路基板21的另一面21B安装有多个电阻R及多个开关元件SW。由多个电阻R和多个开关元件SW构成多个均衡电路。由此,能够使电阻R产生的热有效地散热。另外,能够防止电阻R产生的热传导至检测电路20及通信电路24。结果,能够防止因检测电路20及通信电路24的热引起的误动作及劣化。
图40是表示在图36的蓄电池块10BB装配有印刷电路基板21的状态的侧视图。如图40所示,在印刷电路基板21的孔部H(参照图39)插入螺丝S。在该状态下,通过螺丝S与形成于一对蓄电池支架90的第1端面901的螺丝孔螺合,从而印刷电路基板21被装配于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a。
在该状态下,印刷电路基板21的另一面21B与图36~37的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a对置,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位于与蓄电池块10BB相反的一侧。此外,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也是指除安装部件以外的区域的表面。
如上述,在蓄电池块10BB装配有印刷电路基板21的状态下,在印刷电路基板21的另一面21B和与另一面21B对置的蓄电池单元1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空隙U2(图37及图38)。这种情况下,在蓄电池组件110中,空隙U2(图37及图38)作为空气通道起作用。因此,通过在印刷电路基板21和蓄电池单元10之间的空隙U2流动冷却用空气,能够使印刷电路基板21更有效地散热。
(3)蓄电池组件的壳体
图41是表示壳体内所收容的蓄电池组件110的外观立体图。如图4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蓄电池系统500的多个蓄电池组件110被个别收容于壳体。通过蓄电池组件110的壳体,防止了在蓄电池组件110搬送时及连接作业时多个蓄电池单元10间发生短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收容各蓄电池组件110的壳体称为组件壳体120。
组件壳体120呈由6个侧壁120a、120b、120c、120d、120e、120f构成的长方体形状。此外,组件壳体120的侧壁120a~120f的内面分别与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a~Ef(参照图36)对置。
在组件壳体120的侧壁120a,在侧壁120d的附近以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长方形状的开口部105。2个汇流线501a、501b通过开口部105被引出至组件壳体120的外部。
另外,在组件壳体120的侧壁120a的大致中央部,形成开口部106、107,该开口部106、107用于使组件壳体120内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连接器23与线缆560(图1)连接。
在此,在印刷电路基板21的连接器23,也可经由线缆连接具有信号接收用的多个输入端子的输入连接器23a及具有信号发送用的多个输出端子的输出连接器23b。这种情况下,输入连接器23a及输出连接器23b分别从组件壳体120的内部向开口部106、107嵌入。由此,输入连接器23a及输出连接器23b以向组件壳体120的外部突出的状态被固定。
在组件壳体120的侧壁120e,沿着多个蓄电池单元10(参照图36)的轴方向(Y方向)延伸的多个矩形的狭缝108被形成为在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排列方向(X方向)排列。另外,在组件壳体120的侧壁120f,沿着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轴方向(Z方向)延伸的多个矩形的狭缝109被形成为在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排列方向(X方向)排列。通过狭缝108、109,冷却用空气可向组件壳体120的内部流入且可流出到外部。
(4)第2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内的第1配置例
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池系统500也包括收容多个蓄电池组件110的壳体550。图42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壳体550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110的第1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如图42所示,在本例的蓄电池系统500中,与图1的蓄电池系统500同样地,4个蓄电池组件110被设置于壳体550内,接触器102及蓄电池ECU101不被设置于壳体550内。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蓄电池系统500含有的4个蓄电池组件110分别称为蓄电池组件110a、110b、110c、110d。另外,将各蓄电池组件110a、110b、110c、110d含有的蓄电池块10BB分别称为蓄电池块10Ba、10Bb、10Bc、10Bd。
在图42中,省略图41的组件壳体120的图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蓄电池系统500的壳体550内设置多个蓄电池组件110a~110d的情况下,也可不设置组件壳体120。
与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550(参照图12)同样地,图42的壳体550具有侧壁550a、550b、550c、550d。侧壁550a、550c是相互平行的,侧壁550b、550d是相互平行且相对于侧壁550a、550bc是垂直的。侧壁550b在内侧具有端面E11,侧壁550d在内侧具有端面E12。侧壁550b的端面E11及侧壁550d的端面E12相互对置。另外,侧壁550a在内侧具有端面S1,侧壁550c在内侧具有端面S2。侧壁550a的端面S1及侧壁550c的端面S2相互对置。
在壳体550内,4个蓄电池组件110a~110d以后述的间隔排列成2行2列。在本例中,4个蓄电池组件110a~110d都被配置成端面Ed朝上。
蓄电池块10Ba、10Bc的端面Ea被配置成朝向侧壁550b。另外,蓄电池块10Bb、10Bd的端面Ea被配置成朝向侧壁550d。在蓄电池块10Ba~10Bd的端面Ea分别设置有印刷电路基板21。由此,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5配置例(图19的配置例)同样地,设置有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10Ba、10Bb的端面Ea相互对置,蓄电池块10Bc、10Bd的端面Ea相互对置。
在该状态下,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一面21A对置的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相距距离D2。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设置于蓄电池块10B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之间形成了空隙G2。
设置于蓄电池块10B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一面21A对置的设置于蓄电池块10B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相距距离D5。由此,在设置于蓄电池块10B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设置于蓄电池块10B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之间形成了空隙G5。
壳体550的端面E12和与其端面E12对置的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b相距距离D1。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E12和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b之间形成了空隙G1。
壳体550的端面E11和与其端面E11对置的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b相距距离D3。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E11和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b之间形成了空隙G3。
壳体550的端面E12和与其端面E12对置的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b相距距离D4。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E12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b之间形成了空隙G4。
壳体550的端面E11和与其端面E11对置的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b相距距离D6。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E11和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b之间形成了空隙G6。
蓄电池块10Ba、10Bd的端面Ee、Ef和与这些端面Ee、Ef分别对置的蓄电池块10Bc、10Bd的端面Ef、Ee相距距离D10。由此,在蓄电池块10Ba、10Bb和蓄电池块10Bc、10Bd之间形成了空隙G10。
壳体550的端面S1和与其端面S1对置的蓄电池块10Ba、10Bb的端面Ef、Ee相距距离D11。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S1和蓄电池块10Ba、10Bb之间形成了空隙G11。
壳体550的端面S2和与其端面S2对置的蓄电池块10Bc、10Bd的端面Ee、Ef相距距离D12。由此,在壳体550的端面S2和蓄电池块10Bc、10Bd之间形成了空隙G12。在本例中,定位蓄电池块10Ba~10Bd,以使在壳体550内形成上述的空隙G1~G6、G10~G12。
在侧壁550a设置有2个冷却用风扇581。在Y方向上,2个冷却用风扇581分别被配置成与蓄电池块10Ba、10Bb的端面Ef、Ee对置。在侧壁550c形成有2个排气口582。在Y方向上,2个排气口582分别被配置成与蓄电池块10Bc、10Bd的端面Ee、Ef对置。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上述的空隙G1~G6、G10~G12作为空气通道起作用(参照图42的虚线箭头)。一旦冷却用风扇581动作,则在空隙G1~G6、G10~G12中形成空气的流动。
在本例的蓄电池系统500中,相互对置的2个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间的距离D2、D5,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一对端面间的距离D10大。由此,在上述的空隙G2、G5中,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
由此,通过空气的流动能够充分地冷却发热的检测电路20,并能够抑制蓄电池系统500的温度上升。其结果能够抑制因温度上升引起的蓄电池系统500的输出限制、劣化及寿命下降。
另外,在本例中,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一对端面间的距离D10,比相互对置的2个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间的距离D2、D5小。由此,不必增大壳体550的容积,能够有效地确保为了检测电路20的散热所需的最小限制的空气通道。这些结果可节省空间。
此外,在本例中,2个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间的距离D2、D5中的至少一个,只要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的距离D10大即可。这种情况下,因在壳体550内存在满足本关系的部分,故可实现节省空间、以及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的提高。
进而,优选上述的距离D2、D5比距离D1、D3、D4、D6、D10~D12中的最大距离大。这种情况下,可进一步节省空间化,且进一步提高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
如上述,在各蓄电池块10Ba~10Bd中,在X方向上相邻的各2个蓄电池单元10间形成了空隙U1(图37及图38)。另外,在印刷电路基板21的另一面21B和与另一面21B对置的蓄电池单元1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了空隙U2(图37及图38)。
因此,在冷却用风扇581动作的情况下,如图42粗虚线所示,在相邻的蓄电池单元10间的空隙U1、以及印刷电路基板21的另一面21B和与另一面21B对置的蓄电池单元10的外周面之间的空隙U2,也形成空气的流动。由此,通过沿着Y方向的流动能够冷却发热的蓄电池单元10及印刷电路基板21,能抑制蓄电池系统500的温度上升。
图43是用于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的第1配置例中在1个侧壁550d设置有冷却用风扇581及排气口582时的空气流动的示意性俯视图。如图43所示,代替在侧壁550a设置2个冷却用风扇581、在侧壁550c设置2个冷却用风扇581,也可在侧壁550d的中央设置冷却用风扇581、在侧壁550d的两端部附近分别形成排气口582。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冷却用风扇581动作,也在空隙G1~G6、G10~G12形成空气的流动。
(5)第2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内的第2配置例
图44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壳体550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100的第2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关于图44的第2配置例,说明与图42的配置例的不同点。
(5-a)结构要素的配置
如图44所示,本例的蓄电池系统500与图33的蓄电池系统500同样地,包括4个蓄电池组件110、蓄电池ECU101、接触器102、HV连接器520及服务插头530。即使在本例中,多个蓄电池组件100也与图1的蓄电池ECU101、图1的接触器102、HV连接器520及服务插头530被收容于壳体550内。此外,在本例中,不设置图41的组件壳体120。另外,在本例中,作为蓄电池系统的壳体500,使用图42的壳体550。
在X方向上的蓄电池块10Ba、10Bc和侧壁550d之间的区域,服务插头530、HV连接器520、接触器102及蓄电池ECU101以该顺序从侧壁550a向侧壁550c排列、且被设置成与端面E12相接近。服务插头530及HV连接器520位于蓄电池块10Ba和侧壁550d之间,接触器102及蓄电池ECU101位于蓄电池块10Bc和侧壁550d之间。
在此,考虑与服务插头530、HV连接器520、接触器102及蓄电池ECU101分别相接且与YZ平面平行地配置的4个假想面。
将与最靠近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b的服务插头530的部分相接的假想面称为对置面E12a,将与最靠近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b的HV连接器520的部分相接的假想面称为对置面E12b。
另外,将与最靠近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b的接触器102的部分相接的假想面称为对置面E12c,将与最靠近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b的蓄电池ECU101的部分相接的假想面称为对置面E12d。
这种情况下,在壳体550内,服务插头530的对置面E12a和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b相距距离D1a。由此,在服务插头530的对置面E12a和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b之间形成了空隙G1a。
HV连接器520的对置面E12b和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b相距距离D1b。由此,在HV连接器520的对置面E12b和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b之间形成了空隙G1b。
接触器102的对置面E12c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b相距距离D4a。由此,在接触器102的对置面E12c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b之间形成了空隙G4a。
蓄电池ECU101的对置面E12d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b相距距离D4b。由此,在蓄电池ECU101的对置面E12d和蓄电池块10Bb之间形成了空隙G4b。
即使在本例中,相互对置的2个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间的距离D2、D5,也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一对端面间的距离D10大。由此,既能抑制因温度上升引起的蓄电池系统500的输出限制、劣化及寿命的降低,又能实现节省空间。
此外,在2个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间的距离D2、D5中的至少一个,只要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的距离D10大即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进而,优选上述的距离D2、D5比距离D1a、D1b、D3、D4a、D4b、D6、D10~D12中的最大距离大。这种情况下,可进一步节省空间化,且进一步提高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
(5-b)电源线及通信线的连接
图45是用于说明图44的第2实施例中的电源线及通信线的连接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各蓄电池组件110a~110d中电位最高的正电极称为高电位电极10A,将在各蓄电池组件110a~110d中电位最低的负电极称为低电位电极10B。如图45所示,在本例的各蓄电池组件110a~110d中,高电位电极10A及低电位电极10B被配置成在蓄电池块10Ba~10Bd的端面Ed上与端面Ea相接近地排列。
蓄电池组件110a的高电位电极10A和蓄电池组件110c的低电位组件10B,经由带状的汇流线501x相互连接。蓄电池组件110b的低电位电极10B和蓄电池组件110d的高电位电极10A,经由带状的汇流线501x相互连接。汇流线501x相当于连接图1的多个蓄电池组件100间的电源线510。此外,代替汇流线501x,也可使用线缆或引线等的其他连接部件。
蓄电池组件110b的高电位电极10A经由电源线PL1与服务插头530连接,蓄电池组件110a的低电位电极10B经由电源线PL2与服务插头530连接。在服务插头530被接通的状态下,蓄电池组件110a、110b、110c、110d被串联连接。这种情况下,蓄电池组件110c的高电位电极10A的电位最高,蓄电池组件110d的低电位电极10B的电位最低。
蓄电池组件110d的低电位电极10B经由电源线PL3与接触器102连接,蓄电池组件110c的高电位电极10A经由电源线PL4与接触器102连接。接触器102经由电源线PL5、PL6与HV连接器520连接。HV连接器520与电动车辆的电动机等负载连接。电源线PL1~PL6作为图1的电源线501使用。
本例的HV连接器520及服务插头530具有与图35的HV连接器520及服务插头530同样的功能。
蓄电池组件110c的印刷电路基板21和蓄电池组件110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经由通信线CL1相互连接。蓄电池组件110a的印刷电路基板21和蓄电池组件110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经由通信线CL2相互连接。
蓄电池组件110b的印刷电路基板21和蓄电池组件110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经由通信线CL3相互连接。蓄电池组件110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经由通信线CL4与蓄电池ECU101连接,蓄电池组件110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经由通信线CL5与蓄电池ECU101连接。通信线CL1~CL5相当于图1的线缆560。由通信线CL1~CL5构成总线。
由此,与图35的蓄电池系统500的例子同样地,由各蓄电池组件110a~110d的检测电路20所检测出的元件信息,经由通信线CL1~CL5的任意一个提供给蓄电池ECU101,从蓄电池ECU101经由通信线CL1~CL5的任意一个向各蓄电池组件110a~110d的印刷电路基板21提供规定的控制信号。
即使在本例中,也可以不设置通信线CL4,而由通信线CL1、CL2、CL3、CL5构成总线。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各蓄电池组件110a~110d的检测电路20所检测出的元件信息,也经由通信线CL1、CL2、CL3、CL5的任意一个提供给蓄电池ECU101,从蓄电池ECU101经由通信线CL1、CL2、CL3、CL5的任意一个向各蓄电池组件110a~110d的印刷电路基板21提供规定的控制信号。
(6)第2实施方式中的壳体内的第3配置例
图46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壳体550所收容的多个蓄电池组件100的第3配置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关于图46的第3配置例,说明与图43的配置例的不同点。
(6-a)结构要素的配置
如图46所示,本例的蓄电池系统500与图33的蓄电池系统500同样地,包括4个蓄电池组件110、蓄电池ECU101、接触器102、HV连接器520及服务插头530。在本例中,多个蓄电池组件100也与图1的蓄电池ECU101、图1的接触器102、HV连接器520及服务插头530一起收容于壳体550内。此外,在本例中,未设置图41的组件壳体120。另外,在本例中,作为蓄电池系统500的壳体,使用图43的壳体550。
在Y方向上的蓄电池块10Bc、10Bd和侧壁550c之间的区域,服务插头530、蓄电池ECU101、接触器102及HV连接器520按照该顺序从侧壁550d向侧壁550b排列、且被设置成与端面S2相接近。服务插头530及蓄电池ECU101位于蓄电池块10Bc和侧壁550c之间,接触器102及HV连接器520位于蓄电池块10Bd和侧壁550c之间。
在此,考虑服务插头530、蓄电池ECU101、接触器102及HV连接器520分别相接且与XZ平面平行地配置的4个假想面。
将与最靠近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e的服务插头530的部分相接的假想面称为对置面S2a,将与最靠近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e的蓄电池ECU101的部分相接的假想面称为对置面S2b。
另外,将与最靠近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f的接触器102的部分相接的假想面称为对置面S2c,将与最靠近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f的HV连接器520的部分相接的假想面称为对置面S2d。
这种情况下,在壳体550内,服务插头530的对置面S2a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e相距距离D12a。由此,在服务插头530的对置面S2a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e之间形成了空隙G12a。
蓄电池ECU101的对置面S2b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e相距距离D12b。由此,在蓄电池ECU101的对置面S2b和蓄电池块10Bc的端面Ee之间形成了空隙G12b。
接触器102的对置面S2c和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f相距距离D12c。由此,在接触器102的对置面S2c和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f之间形成了空隙G12c。
HV连接器520的对置面S2d和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f相距距离D12d。由此,在HV连接器520的对置面S2d和蓄电池块10Bd的端面Ef之间形成了空隙G12d。
在本例中,相互对置的2个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间的距离D2、D5,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蓄电池块的一对端面间的距离D10大。由此,既能抑制因温度上升引起的蓄电池系统500的输出限制、劣化及寿命的下降,又能实现节省空间化。
此外,2个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间的距离D2、D5中的至少一个,只要比未装配印刷电路基板21的端面间的距离D10大即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进而,优选上述的距离D2、D5比距离D1、D3、D4、D6、D10、D11、D12a、D12b、D12c、D12d中的最大距离还大。这种情况下,可进一步节省空间,且进一步提高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
(6-b)电源线及通信线的连接
图47是用于说明图46的第3配置例中的电源线及通信线的连接状态的示意性俯视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各蓄电池组件110a~110d中电位最高的正电极称为高电位电极10A,将各蓄电池组件110a~110d中电位最低的负电极称为低电位电极10B。如图47所示,第3配置例中的电源线及通信线的连接状态与图45的第2配置例中的电源线及通信线的连接状态相同。
具体而言,蓄电池组件110a的高电位电极10A和蓄电池组件110c的低电位电极10B,经由带状的汇流线501x相互连接。蓄电池组件110b的低电位电极10B和蓄电池组件110d的高电位电极10A,经由带状的汇流线501x相互连接。
蓄电池组件110b的高电位电极10A经由电源线PL1与服务插头530连接,蓄电池组件110a的低电位电极10B经由电源线PL2与服务插头530连接。在服务插头530被接通的状态下,蓄电池组件110a、110b、110c、110d串联连接。
蓄电池组件110d的低电位电极10B经由电源线PL3与接触器102连接,蓄电池组件100c的高电位电极10A经由电源线PL4与接触器102连接。接触器102经由电源线PL5、PL6与HV连接器520连接。HV连接器520与电动车辆的电动机等负载连接。
蓄电池组件110c的印刷电路基板21和蓄电池组件110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经由通信线CL1相互连接。蓄电池组件110a的印刷电路基板21和蓄电池组件110b的印刷电路基板21,经由通信线CL2相互连接。
蓄电池组件110b的印刷电路基板21和蓄电池组件110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经由通信线CL3相互连接。蓄电池组件110d的印刷电路基板21,经由通信线CL4与蓄电池ECU101连接,蓄电池组件110c的印刷电路基板21经由通信线CL5与蓄电池ECU101连接。由通信线CL1~CL5构成总线。
【3】第3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具备第1或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池系统500。此外,以下,作为电动车辆的一例而说明电动汽车。
图48是表示具备蓄电池系统500的电动汽车的结构框图。如图48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汽车600包括:图1的非动力用蓄电池12、主控制部300及蓄电池系统500、电力变换部601、电动机602、驱动轮603、加速器装置604、制动器装置605以及转速传感器606。在电动机602是交流(AC)电动机的情况下,电力变换部601包括逆变器电路。
如上所述,蓄电池系统500与非动力用蓄电池12连接。另外,蓄电池系统500经由电力变换部601与电动机602连接,且与主控制部300。
从构成蓄电池系统500的蓄电池ECU101(图1)向主控制部300提供多个蓄电池组件100(图1)的充电量及蓄电池组件100中流动的电流值。另外,主控制部300连接有加速器装置604、制动器装置605及转速传感器606。主控制部300例如由CPU及存储器、或微型计算机构成。
加速器装置604包括电动汽车600所具备的加速器踏板604a和用于检测加速器踏板604a的操作量(踩踏量)的加速器检测部604b。当驾驶者操作加速器踏板604a时,加速器检测部604b以驾驶者未操作的状态为基准来检测加速器踏板604a的操作量。所检测出的加速器踏板604a的操作量提供给主控制部300。
制动器装置605包括电动汽车600所具备的制动器踏板605a、和用于检测驾驶者对制动器踏板605a的操作量(踩踏量)的制动器检测部605b。当驾驶者操作制动器踏板605a时,由制动器检测部605b检测其操作量。所检测出的制动器踏板605a的操作量提供给主控制部300。转速传感器606检测电动机602的转速。所检测出的转速提供给主控制部300。
如以上所述,对主控制部300提供蓄电池组件100的充电量、流经蓄电池组件100的电流值、加速器踏板604a的操作量、制动器踏板605a的操作量以及电动机602的转速。主控制部300基于这些信息进行蓄电池组件100的充放电控制及电力变换部601的电力变换控制。例如,在基于加速器操作的电动汽车600出发时及加速时,从蓄电池组件500向电力变换部601供给蓄电池组件100的电力。
进而,主控制部300基于所提供的加速器踏板604a的操作量,来计算应传送给驱动轮603的旋转力(指令转矩),将基于该指令转矩的控制信号提供给电力变换部601。
接收到上述控制信号的电力变换部601,将从蓄电池系统500得到的电力变换成用于驱动驱动轮603所需的电力(驱动电力)。由此,由电力变换部601变换后的驱动电力被供给到电动机602,基于该驱动电力的电动机602的旋转力被传送给驱动轮603。
另一方面,在基于制动器操作的电动汽车600减速时,电动机602作为发电装置起作用。这种情况下,电力变换部601将由电动机602产生的再生电力变换成适合蓄电池组件100充电的电力,并提供给蓄电池组件100。由此,对蓄电池组件100进行了充电。
如上所述,因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汽车600中设置了第1或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池系统500,所以可实现电动车辆600的小型化、高性能及高可靠性。
【4】其他的发明实施方式
(1)在前述的图30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6配置例中,除了实施该图所示的距离D2比距离D5大所相关的发明等以外,还实施该图所示的距离D2比距离D1及距离D3中至少一个大所相关的发明(以下,将该发明称为其他发明(I))。
以下,示出其他发明(I)所涉及的蓄电池系统的结构要旨。其他发明(I)所涉及的蓄电池系统,具备:由多个蓄电池单元构成、按照隔着间隔邻接的方式配置的多个蓄电池块;电路基板,包含电压检测电路,该电压检测电路与多个蓄电池块的任意一个对应地设置、用于检测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各个蓄电池单元的端子间电压;以及壳体,收容多个蓄电池块及电路基板,该蓄电池系统特征在于,在壳体内形成与多个蓄电池块对置的多个第1对置面,多个蓄电池块具有与多个第1对置面对置的多个第2对置面,彼此相邻的各2个蓄电池块具有相互对置的第3对置面,多个电路基板中的至少2个电路基板按照相互对置的方式装配于第3对置面,使2个电路基板间的距离比未装配电路基板的第2对置面和与其对置的第1对置面之间的距离大。
在图30的配置例中,2个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间的距离D2,比未配置印刷电路基板21的第2对置面即蓄电池块10Ba的端面E2和与其对置的第1对置面即E12之间的距离D1、或者未装配电路基板的第2对置面即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2和与其对置的第1对置面即E11之间的距离D3大。具体而言,空隙G2的距离D2比空隙G1的距离D1及空隙G3的距离D3中的至少一个大。此外,优选该距离D2比距离D1及距离D3的任意距离大。
由此,通过构成比空隙G1及空隙G3的至少一个宽的空隙G2,从而在受壳体550大小限制的空间中,沿着2片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因此,通过空气的流动能够充分地冷却发热的检测电路20及通信电路24,能抑制蓄电池系统500的温度上升。其结果能抑制因温度上升引起的蓄电池系统500的输出限制、劣化及寿命的降低。因此,既能实现多个蓄电池块500的配置区域的节省空间,又能有效地确保为了电压检测电路散热所需的最小限制的空气通道。这些结果,可节省空间,且提高蓄电池系统500的性能及可靠性。
此外,其他发明(I)并不限于图30的配置例,能够适用于在彼此相邻的各2个蓄电池块相互对置的第3对置面分别装配了电路基板的结构。因此,其他发明(I)也可适用于图19、图42、图43、图44及图46的配置例。
(2)进而,在前述的图3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12配置例中,除了实施该图所示的距离D2比距离D10a、D10b大所相关的发明等以外,还实施其他发明(以下,将该发明成为其他发明(II))。
在其他发明(II)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31的蓄电池系统500中,以在壳体550内长边方向沿着X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蓄电池块10Ba、10Bb、10Bc的各个,与交替装配于蓄电池块的长边方向的一端的端面及另一端的端面的3个印刷电路基板21彼此接近的方式,沿着X方向错开配置各蓄电池块10Ba、10Bb、10Bc。
以下,示出其他发明(II)所涉及的蓄电池系统的结构要旨。所述蓄电池系统具备:在第1方向(X方向)上具有一方端面及另一方端面、且在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Y方向)上并列配置的多个蓄电池块;多个电路基板,各电路基板包含电压检测电路,该电压检测电路与多个蓄电池块的任意一个对应地配置、用于检测与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各蓄电池单元的端子间电压;以及壳体,收容多个蓄电池块及电路基板,该蓄电池系统特征在于,多个电路基板中的至少一个电路基板被装配于多个蓄电池块中的至少一个蓄电池块的一个端面,其他的电路基板被装配于其他蓄电池块的其他端面,各蓄电池块在壳体内的第1方向以多个电路基板相互接近的方式,被配置于从多个一个端面一致的基准位置或多个另一个端面一致的基板位置错开的位置。这种情况下,多个蓄电池块也可以都具备相同数目的蓄电池单元,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为使构成各蓄电池块的蓄电池单元的数目不同,而使用蓄电池块尺寸不同的2个蓄电池块的情况下,能够以各蓄电池块至少一个端面为基准。
也就是说,只要从各蓄电池块的任意一个端面一致的位置,按照电路基板的位置相互接近的方式,蓄电池块相互错开即可。由此,可更宽地确保了电路基板的一面和壳体的内面之间的间隔。
在图31的配置例中,在邻接的2个蓄电池块10Ba、10Bb的关系、及邻接的2个蓄电池块10Bb和10Bc的关系下,实施了其他发明(II)。
也就是说,按照交替配置于多个蓄电池块的长边方向的一个端面及另一个端面的2个印刷电路基板21相互接近的方式,蓄电池块沿着X方向相互错开配置。由此,能够确保该图所示的距离D2较大。例如,装配于蓄电池块10Ba的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和与其对置的壳体550的端面E11之间的距离D2,与2个蓄电池块10Ba、10Bb各自的端面沿着X方向一致的方式并列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错开2个蓄电池块后的距离的约一半的距离。另外,也能同样地确保该图的距离D3、D6较大。该结果沿着印刷电路基板21的一面21A确保了充分的空气通道。
另一方面,在图31中,在空隙G1、G4、G5中不存在印刷电路基板21。因此,在设定空隙G1、G4、G5大小时,无需考虑印刷电路基板21中的散热。因此,随着上述的距离D2、D3、D6的距离变大,可以使距离D1、D4、D5变小。由此,能抑制壳体500的大型化。
在上述中,基于3个蓄电池块10Ba、10Bb、10Bc被并列配置的图31的配置例,说明了其他发明(II)的实施方式。
此外,其他发明(II)并不现定于图31的配置例,也能适用于在壳体内多个蓄电池块并列配置的蓄电池块的结构。因此,其他说明(II)也可适用于图12、图13、图16、图18~图20、图22、图23~图26、图30及图34的配置例。
具体而言,具备图12所示的4个蓄电池块10Ba~10Bd的配置例,具备:并列配置的一对蓄电池块10Ba、10Bc、以及并列配置的一对蓄电池块10Bb、10Bd。由此,图12的配置例因为包含2组并列配置的一对蓄电池块,所以在至少一组中能适用于上述的其他发明(II)。
(3)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构成蓄电池组件100的蓄电池单元10,使用具有扁平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蓄电池单元10。在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构成蓄电池组件100的蓄电池单元10,使用具有所谓圆柱形状的蓄电池单元10。并不限于这些,作为构成蓄电池组件100、110的蓄电池单元10,例如可使用层压型的蓄电池单元。
层压型的蓄电池单元例如如下制作。首先,夹持分离器,将配置有正电极及负电极的电池要素收容于由树脂制的薄膜形成的袋内。接着,密封收容有电池元件的袋,向所形成的密闭空间注入电解液。由此,层压型的蓄电池单元完成了。
如上所述,在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圆柱形状的蓄电池单元10,在一个端面形成正电极,在另一个端面形成负电极。作为构成蓄电池组件100的蓄电池单元10,可代替第2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单元10,而使用具有大致椭圆形状且正电极及负电极向一端面突出而形成的蓄电池单元。
(4)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池系统500中,在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10a及负电极10b使用螺母装配了多个汇流线40、40a。并不限于此,在多个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10a及负电极10b,例如也可通过激光熔接、其他熔接或铆接加工装配多个汇流线40、40a。
(5)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池系统500中,在蓄电池组件100的上面,在X方向(多个蓄电池单元10排列的方向)延伸的2片FPC基板50的各内侧的周边,多个汇流线40、40a以规定间隔排列的方式连接。
并不限于此,例如在各蓄电池单元10的正电极10a及负电极10b与在X方向延伸的蓄电池块10BB的端面E3、E4相接近地配置的情况下,也可在2片FPC基板50的各外侧的周边,多个汇流线40、40a以规定间隔排列的方式连接。
【5】技术方案的各结构要素和实施方式的各部分的对应关系
以下,对技术方案的各结构要素和实施方式的各部分的对应例进行说明,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检测电路20是电压检测电路的例子,印刷电路基板21是电路基板的例子。另外,壳体550的端面E11、E12、S1、S2、电路基板BX的对置面E14、E13、电路基板BY的对置面E15、蓄电池ECU101的对置面S2a、服务插头530的对置面S2b、HV连接器520的对置面S2c、及接触器102的对置面S2d是第1对置面的例子。
进而,蓄电池块10BB、10Ba~10Bd的端面E1~E4是第2对置面的例子,相互邻接的多个蓄电池块10Ba~10Bd相互对置的端面E1~E4是第3对置面的例子。另外,空隙U、U2是规定空隙的例子。
作为技术方案的各结构要素,也可使用具有技术方案所述的结构或功能的其他各种要素。

Claims (13)

1.一种蓄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1个或多个蓄电池块,该蓄电池块由多个蓄电池单元构成;
电路基板,与所述1个或多个蓄电池块的任意一个对应地设置,包括电压检测电路,该电压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各蓄电池单元的端子间电压;以及
壳体,收容所述1个或多个蓄电池块及所述电路基板,
在所述壳体内形成与所述1个或多个蓄电池块对置的多个第1对置面,
所述1个或多个蓄电池块具有与所述多个第1对置面对置的多个第2对置面,
所述电路基板被装配于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第2对置面,
所述电路基板和与其对置的第1对置面之间的距离,比未装配电路基板的第2对置面和与其对置的第1对置面之间的距离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路基板和装配有该电路基板的所述第2对置面之间设置了规定的空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基板包括均衡电路,该均衡电路对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所述多个蓄电池单元的端子间电压进行均衡。
4.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系统;
电动机,由来自所述蓄电池系统的电力进行驱动;以及
驱动轮,通过所述电动机的旋转力进行旋转。
5.一种蓄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3个以上的多个蓄电池块,该蓄电池块由多个蓄电池单元构成,所述多个蓄电池块被配置成隔着间隔相邻;以及
电路基板,与所述多个蓄电池块的任意一个对应地设置,包括电压检测电路,该电压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各蓄电池单元的端子间电压,
彼此相邻的各2个蓄电池块具有相互对置的对置面,
所述电路基板被装配于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对置面,
所述电路基板和与其对置的对置面之间的距离,比未装配电路基板的所述对置面间的距离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路基板和装配有该电路基板的所述对置面之间设置了规定的空隙。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基板包括均衡电路,该均衡电路对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所述多个蓄电池单元的端子间电压进行均衡。
8.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池系统;
电动机,由来自所述蓄电池系统的电力进行驱动;以及
驱动轮,通过所述电动机的旋转力进行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电路基板中的至少2个电路基板以相互对置的方式装配于各自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对置面,在相互对置的其他至少1个对置面未装配电路基板,
所述至少2个电路基板间的距离,比未装配电路基板的所述其他1对对置面间的距离大。
10.一种蓄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蓄电池块,该蓄电池块由多个蓄电池单元构成,所述多个蓄电池块被配置成隔着间隔相邻;
电路基板,与所述多个蓄电池块的任意一个对应地设置,包括电压检测电路,该电压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各蓄电池单元的电子间电压;以及
壳体,收容所述多个蓄电池块及所述电路基板,
在所述壳体内形成与所述多个蓄电池块对置的多个第1对置面,
所述多个蓄电池块具有与所述多个第1对置面对置的多个第2对置面,
彼此相邻的各2个蓄电池块具有相互对置的第3对置面,
所述电路基板被装配于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第3对置面,
所述电路基板和与其对置的第3对置面之间的距离,比未装配电路基板的第2对置面和与其对置的第1对置面之间的距离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蓄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路基板和装配有该电路基板的所述第3对置面之间设置了规定的空隙。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蓄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基板包括均衡电路,该均衡电路对所对应的蓄电池块的所述多个蓄电池单元的端子间电压进行均衡。
13.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0所述的蓄电池系统;
电动机,由来自所述蓄电池系统的电力进行驱动;以及
驱动轮,通过所述电动机的旋转力进行旋转。
CN2010105315669A 2009-10-30 2010-10-29 蓄电池系统及具备该蓄电池系统的电动车辆 Pending CN1020643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51145 2009-10-30
JP2009-251145 2009-10-30
JP2010-239220 2010-10-26
JP2010239220A JP2011119240A (ja) 2009-10-30 2010-10-26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動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64353A true CN102064353A (zh) 2011-05-18

Family

ID=43925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315669A Pending CN102064353A (zh) 2009-10-30 2010-10-29 蓄电池系统及具备该蓄电池系统的电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04521A1 (zh)
JP (1) JP2011119240A (zh)
CN (1) CN10206435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78155A (zh) * 2011-09-28 2013-05-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和具备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CN107112607A (zh) * 2015-01-16 2017-08-29 索尼公司 蓄电模块、蓄电系统、电子装置、电动汽车和电力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34042A2 (en) 2010-09-09 2012-03-15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s and methods
KR101950975B1 (ko) 2011-07-11 2019-02-21 캘리포니아 인스티튜트 오브 테크놀로지 전기화학 시스템들용 신규 세퍼레이터들
US9379368B2 (en) 2011-07-11 2016-06-28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lectrochemical systems with electronically conductive layers
CN103797618B (zh) * 2011-09-16 2017-05-03 株式会社Lg 化学 用于二次电池的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该部件制造的二次电池及多电池设备
US9178196B2 (en) 2011-12-21 2015-11-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ackaging of thermistor in a battery assembly
KR101312273B1 (ko) * 2012-03-23 2013-09-2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모듈
KR101979272B1 (ko) 2012-06-25 2019-05-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에너지 저장장치, 서버 및 그 동작방법
JP6084513B2 (ja) * 2013-05-22 2017-02-22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用電圧均等化装置、蓄電装置及び作業機械
US10032588B2 (en) 2013-09-24 2018-07-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tegrated high voltage contactor and service disconnect
US10714724B2 (en) 2013-11-18 2020-07-14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embranes for electrochemical cells
WO2015074065A1 (en) 2013-11-18 2015-05-21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lectrochemical separators with inserted conductive layers
JP6267093B2 (ja) * 2014-10-15 2018-0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載用電源装置
WO2017096258A1 (en) 2015-12-02 2017-06-08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ree-dimensional ion transport networks and current collectors for electrochemical cells
JP6805792B2 (ja) * 2016-12-14 2020-12-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池パック
US20190081364A1 (en) * 2017-09-12 2019-03-14 Sf Motors, Inc. Integrated sense board of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CN112582719B (zh) * 2019-09-29 2022-04-29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单元、电池模组、储能系统及电动车辆
DE102019215338A1 (de) * 2019-10-07 2021-04-08 Robert Bosch Gmbh Batterie und Verwendung einer solchen Batterie
CN113013937A (zh) * 2021-01-20 2021-06-22 宁波中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模组的均衡模块及其散热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43970A (en) * 1992-09-21 1994-09-06 Severinsky Alex J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US20060232931A1 (en) * 2005-04-07 2006-10-19 Harman Becker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Fan for ventilating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US20080233469A1 (en) * 2007-02-09 2008-09-25 Advanced Lithium Power Inc.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43970A (en) * 1992-09-21 1994-09-06 Severinsky Alex J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US20060232931A1 (en) * 2005-04-07 2006-10-19 Harman Becker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Fan for ventilating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US20080233469A1 (en) * 2007-02-09 2008-09-25 Advanced Lithium Power Inc.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78155A (zh) * 2011-09-28 2013-05-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和具备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CN107112607A (zh) * 2015-01-16 2017-08-29 索尼公司 蓄电模块、蓄电系统、电子装置、电动汽车和电力系统
CN107112607B (zh) * 2015-01-16 2020-08-1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蓄电模块、蓄电系统、电子装置、电动汽车和电力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19240A (ja) 2011-06-16
US20110104521A1 (en) 2011-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64353A (zh) 蓄电池系统及具备该蓄电池系统的电动车辆
US8975774B2 (en) HV-battery, in particular traction battery for a vehicle
CN102097646A (zh) 电池模块、电池系统以及具备该系统的电动车辆
CN102484385A (zh) 电池模块、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
CN101989670A (zh) 电池系统以及具有该电池系统的电动车辆
US11682797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individual battery cell circuit protection
CN102110842A (zh) 电池系统和具备该电池系统的电动车辆
US11539087B2 (en) Vehicle energy-storage systems
WO2012042913A1 (ja)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それを備えたバッテリシステム、電動車両、移動体、電力貯蔵装置、電源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2012028186A (ja)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バッテリ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動車両
CN203503753U (zh) 用于监控电池母线的系统
US9755212B2 (en) Traction battery busbar carriers for pouch battery cells
US20180114960A1 (en) Battery pack
US10404081B2 (en) Battery state detector
CN101622735A (zh) 电池模块
CN102110841A (zh) 蓄电池系统及具备该蓄电池系统的电动车辆
WO2011093105A1 (ja)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それを備えたバッテリシステム、電動車両、移動体、電力貯蔵装置、電源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US20190154761A1 (en) Battery monitoring device
JP5430957B2 (ja)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KR20210129534A (ko) 차량용 전원 시스템
CN113097627B (zh) 一种电池包
WO2012029319A1 (ja)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バッテリシステム、電動車両、移動体、電力貯蔵装置、電源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WO2012029317A1 (ja)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それを備えた電動車両、移動体、電力貯蔵装置、電源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WO2012042912A1 (ja)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それを備えた電動車両、移動体、電力貯蔵装置、電源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CN216055011U (zh) 电池包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