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57721A - 用于网络间越区切换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网络间越区切换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57721A CN102057721A CN200980120944XA CN200980120944A CN102057721A CN 102057721 A CN102057721 A CN 102057721A CN 200980120944X A CN200980120944X A CN 200980120944XA CN 200980120944 A CN200980120944 A CN 200980120944A CN 102057721 A CN102057721 A CN 10205772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twork
- signaling
- objective network
- handover
- cu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0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5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27455 bi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739 b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1269238 Da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GVVPGTZRZFNKDS-JXMROGBWSA-N geranyl diphosph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O[P@](O)(=O)OP(O)(O)=O GVVPGTZRZFNKDS-JXMROGBW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75 auth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50 conditi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365 direct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41 tunne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16—Hand-off prepa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end-to-end data sess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04W12/062—Pre-authent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 H04W36/14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over a different radio air interface technology
- H04W36/1446—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over a different radio air interface technology wherein at least one of the networks is unlicens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212/00—Encapsulation of packe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描述促进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网络间越区切换的系统和方法。本文描述的各种方面提供越区切换技术(1500),其使得接入终端能够经由源系统来准备目标系统,以便使对源系统和/或目标系统的所需特定改变最小化。本文描述了可将源系统的协议与互通单元一起利用以隧穿呈目标网络(1506)理解的格式的信令消息的技术。
Description
根据35 U.S.C.§119的优先权主张
本专利申请案主张2008年6月6日申请的题目为“用于HRPD到LTE越区切换的方法、设备和系统(METHOD,AN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HRPD TO LTE HANDOFF)”的第61/059,677号美国临时申请案的优先权,所述临时申请案转让给本受让人且特此明确地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上涉及无线通信,且更具体来说涉及用于管理无线通信网络之间的越区切换操作的技术。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网络可提供各种通信服务,例如语音、视频、包数据、广告、消息接发服务等。这些网络可为能够通过共享可用网络资源而支持多个终端的通信的多路存取网络。此些多路存取网络的实例包含码分多路存取(CDMA)网络、时分多路存取(TDMA)网络、频分多路存取(FDMA)网络,和正交频分多路存取(OFDMA)网络。
大体上,无线多路存取通信网络可同时支持多个无线终端的通信。在此网络中,每一终端可经由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上的发射而与一个或一个以上基站通信。前向链路(或下行链路)指从基站到终端的通信链路,且反向链路(或上行链路)指从终端到基站的通信链路。可经由单输入单输出(SISO)、多输入单输出(MISO)或多输入多输出(MIMO)网络来建立此通信链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变得越来越先进,可利用彼此相异的接入方法的在不同移动网络之间的无缝移动性和服务连续性变得日益重要。可通过以相异方式接入的网络间的有准备的越区切换来促进网络间的无缝移动性。可通过互接入系统准备来实现此些越区切换。存在用于提供跨越网络的越区切换的准备的各种技术。举例来说,可通过经启用以同时在两种无线电技术上通信的接入终端来进行网络间准备。然而,以此方式进行网络准备阻碍了使用具有多模无线电能力的低成本终端硬件。或者,可提供以相异方式接入的网络的移动性管理实体之间的接口,使得第一网络可利用所述接口来在第二网络处准备资源。然而,此技术要求不同的无线电技术能够相互通信,其必然要求不同无线电技术间的复杂的标准化工作。此外,此标准化(如果有可能的话)在已部署的网络间可能不实际。
因此,存在对用于支持无线通信网络之间的经改善网络间越区切换的系统的技术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说明根据本文陈述的各种方面的无线多路存取通信系统;
图2是说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示范性的有准备越区切换操作的框图;
图3到图5C是说明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网络间越区切换的相应系统的框图;
图6说明可用以促进网络间越区切换的示范性系统协议架构;
图7说明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的相应示范性越区切换程序;
图8到图10是用于执行网络间有准备越区切换的相应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说明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示范性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
图12到图14是说明根据示范性实施例的示范性装置的框图;以及
图15到图17是促进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网络间越区切换的相应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见图式描述所主张标的物的各种方面,其中相同参考标号用以指代相同部分。在以下描述中,为了阐释目的,陈述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在一些方面的详尽理解。然而可显而易见,可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所述方面。在其它实例中,未详细描述众所周知的结构和过程,以便不会以不必要的细节混淆本发明的描述。
如本申请案中使用,术语“组件”、“模块”、“系统”和类似术语意在指代计算机相关实体,其为硬件、固件、软件以及硬件与软件的组合。举例来说,组件可为(但不限于为)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进程、集成电路、对象、可执行程序、执行线程、程序和/或计算机。为了说明,在计算装置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和计算装置均可为组件。一个或一个以上组件可驻留在进程和/或执行线程内,且组件可局部化于一个计算机上和/或分布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计算机之间。另外,可从上面存储有各种数据结构的各种计算机可读媒体执行这些组件。组件可借助于本地和/或远程进程来通信,例如根据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数据包的信号(例如,来自借助于所述信号而与另一组件交互的一个组件的数据,另一组件在本地系统、分布式系统中和/或跨具有其它系统的例如因特网的网络中)。
此外,本文结合无线终端和/或基站描述各种方面。无线终端可指代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接性的装置。无线终端可连接到例如膝上型计算机或桌上型计算机的计算装置,或其可为例如个人数字助理(PDA)的独立式装置。无线终端也可称为系统、订户单元、订户台、移动台、移动装置、远程台、接入点、远程终端、接入终端、用户终端、用户代理、用户装置或用户装备。无线终端可为订户台、无线装置、蜂窝式电话、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起始协议(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LL)台、PDA、具有无线连接能力的手持式装置,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装置。基站(例如,接入点)可指代接入网络中经由空中接口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扇区与无线终端通信的装置。基站可通过将所接收的空中接口帧转换为IP包而充当无线终端与可包含因特网协议(IP)网络的接入网络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基站还协调对空中接口的属性的管理。
此外,本文描述的各种方面或特征可使用标准编程和/或工程设计技术实施为方法、设备或制品。如本文使用的术语“制品”意在涵盖可从任何计算机可读装置、承载或媒体存取的计算机程序。举例来说,计算机可读媒体可包含(但不限于)磁性存储装置(例如,硬盘、软盘、磁条...)、光盘(例如,紧密光盘(CD)、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智能卡和快闪存储器装置(例如,卡、棒、随身盘等)。
本文描述的各种技术可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网络,例如码分多路存取(CDMA)网络、时分多路存取(TDMA)网络、频分多路存取(FDMA)网络、正交频分多路存取(OFDMA)网络、单载波FDMA(SC-FDMA)和其它此些网络。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常可互换使用。CDMA网络可实施例如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UTRA)、CDMA2000等的无线电技术。UTRA包含宽带CDMA(W-CDMA)和CDMA的其它变型。此外,CDMA2000涵盖IS-2000、IS-95和IS-856标准。TDMA系统可实施例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的无线电技术。OFDMA系统可实施例如演进UTRA(E-UTRA)、超移动宽带(UMB)、IEEE 802.11(Wi-Fi)、IEEE 802.16(WiMAX)、IEEE 802.20、Flash-OFDM等的无线电技术。UTRA和E-UTRA是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的部分。3GPP长期演进(LTE)是使用E-UTRA的即将到来的版本,其在下行链路上使用OFDMA且在上行链路上使用SC-FDMA。UTRA、E-UTRA、UMTS、LTE和GSM描述于来自名为“第3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的组织的文献中。另外,CDMA2000和UMB描述于来自名为“第3代合作伙伴计划2”(3GPP2)的组织的文献中。
将依据可包含若干装置、组件、模块等的系统来呈现各种方面。应理解和了解,各种系统可包含额外装置、组件、模块等,且/或可不包含结合图式论述的所有装置、组件、模块等。也可使用这些方法的组合。
现在参见图式,图1说明示范性无线多路存取通信网络。在网络中,存在包含多个天线群组的接入点100(AP)。如图1说明,一个天线群组可包含天线104和106,另一天线群组可包含天线108和110,且再一天线群组可包含天线112和114。虽然图1中针对每一天线群组展示仅两个天线,但应了解针对每一天线群组可利用较多或较少天线。在另一实例中,接入终端116(AT)可与天线112和114通信,其中天线112和114经由前向链路120将信息发射到接入终端116且经由反向链路118从接入终端116接收信息。另外和/或替代地,接入终端122可与天线106和108通信,其中天线106和108经由前向链路126将信息发射到接入终端122且经由反向链路124从接入终端122接收信息。在频分双工(FDD)系统中,通信链路118、120、124和126可使用不同频率用于通信。举例来说,前向链路120可使用与反向链路118使用的频率不同的频率。
每一群组的天线和/或其经设计以在其中通信的区域可称为接入点的扇区。根据一个方面,天线群组可经设计以向接入点100覆盖的区域中的扇区中的接入终端进行通信。在经由前向链路120和126的通信中,接入点100的发射天线可利用波束成形以便改善不同接入终端116和122的前向链路的信噪比。而且,使用波束成形来向随机分散在其覆盖范围内的接入终端进行发射的接入点与通过单个天线向所有其接入终端进行发射的接入点相比对相邻小区中的接入终端造成较少的干扰。
接入点(例如,接入点100)可为用于与终端通信的固定台且也可称为基站、节点B、接入网络和/或其它合适的术语。另外,接入终端(例如,接入终端116或122)也可称为移动终端、用户装备(UE)、无线通信装置、终端、无线终端和/或其它适当术语。
图2是说明无线通信网络之间的实例性有准备的越区切换操作的框图。在一个实例中,可进行越区切换以将用于接入终端210的通信服务从源网络220转移到目标网络230,如图202和204说明。此外,源网络220和目标网络230可利用相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或不同的技术。
根据一个方面,在源网络220和目标网络230利用不同的无线电技术的情况下,从源网络220到目标网络230的网络间系统越区切换可在不具有网络间系统准备(例如,基本越区切换)或具有网络间系统准备(例如,有准备越区切换)的情况下进行。从源网络220到目标网络的有准备越区切换的非限制性实例由图202和204说明。
图202说明根据一个方面的在从源网络220越区切换到目标网络230之前的实例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通信。如图202中所示,将进行越区切换的接入终端210可与源网络220进行越区切换前通信。此外,源网络220可将用于越区切换准备的信息传送到目标网络230。虽然图202中未说明,但应了解接入终端210可另外和/或替代地将越区切换准备信息直接提供到目标网络230。在越区切换准备后,可即刻进行从源网络220到目标网络230的越区切换以使得接入终端210可与目标网络230进行越区切换后通信,如图204中说明。
存在用于目标网络230的网络间系统越区切换准备的各种技术。作为第一实例,接入终端210可具备“双无线电”能力以使得例如接入终端210能够同时与源网络220和目标网络230通信。在此实例中,接入终端210可在断开到源网络220的无线电链路之前利用目标网络230的无线电接口针对目标网络230准备鉴别、授权和记账(AAA)功能、资源设置和/或越区切换的其它方面。以此方式,在将用户会话从源网络220越区移交到目标网络230时可最小化服务中断时间。然而,因为此方法依赖于接入终端210的双无线电能力,所以其阻碍了使用不具有多模无线电能力的低成本终端硬件。
作为另一实例,可在越区切换中涉及的两个网络220和230的网络基础结构元件之间提供接口以将与接入终端210及其会话相关的信息从源网络220推送到目标网络230。因此,当接入终端210随后断开与源网络220的无线电链路且连接到目标网络230时,目标网络230可已准备好继续接入终端210的会话。此方法例如用于3GPP第二代(2G)与第三代(3G)传统网络之间的越区切换操作。然而,可了解,此方法要求两个相异网络220和230(其各自可能利用不同的标准世代和/或技术以用于通信)的节点相互传送信息。因此,此方法要求所涉及网络220与230之间的大量标准化工作,且导致对网络220和230两者的重大设计影响。可了解,此缺点在两个所涉及网络220和230由不同的标准组织(例如,由3GPP、3GPP2、WiMAX论坛、IEEE等)规范时甚至更显著。
鉴于上述内容,以下描述提供用于网络间系统越区切换的技术,其至少缓解以上缺点。根据一个方面,提供越区切换技术,其使得接入终端210能够经由源网络220而准备目标网络230,以便使源网络220和/或目标网络230所需的特定改变最小化。
图3是说明用于网络间系统越区切换的示范性系统300的框图。在此实例中,系统300可用以为“单无线电”接入终端310(例如,能够每次与单一无线电系统通信和/或处于活动状态的终端)提供网络间系统越区切换。根据一个方面,系统300将源系统的无线电链接利用于越区切换操作以“隧穿”信令消息,所述消息呈目标网络中的目的地节点所理解的格式。举例来说,信令消息可以将被用来将消息直接发送到目标网络的格式发射。
在系统300中,展示可在基于LTE接入技术的演进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网络(E-UTRAN)330与非3GPP网络320(例如,3GGP2高速率包数据(HRPD)网络)之间进行越区切换操作。应了解,系统300可促进从非3GPP网络320到E-UTRAN网络330的越区切换操作。此外应了解,虽然在系统300中说明E-UTRAN网络330和非3GPP网络320,但系统300说明的技术可应用于基于任何合适的无线通信技术的网络。
在此实例中,系统300可通过在处置系统内移动性且经由每一所涉及网络技术的无线电接口提供层2(L2)隧穿机制的两个相异系统中的网络节点之间建立简单的通用发射隧道来提供网络间系统越区切换。在系统300说明的实例中,可在与E-UTRAN网络330相关联的移动性管理实体(MME)332与非3GPP网络320处的非3GPP网络节点322(例如,cdma2000基站控制器或BSC)之间经由S3*或S101参考点提供通用发射隧道。如系统300进一步说明,E-UTRAN网络330、MME 332和/或非3GPP网络320可另外与服务系统架构演进(SAE)网关334和/或包数据网络(PDN)SAE网关336通过其间的各种接口而通信。根据一个方面,系统为单无线电接入终端310提供的隧穿机制可实现传统上与双无线电终端相关联的越区切换性能,同时最小化对越区切换中涉及的两个网络320和330的影响。
在此实例中,可在系统300内提供L2隧穿以用于将信令从接入终端310直接递送到非3GPP网络320中的非3GPP网络节点322、与E-UTRAN网络330相关联的MME 332和/或负责相关联网络内的移动性的另一合适的网络节点。或者,可在多个区段中提供L2隧穿,以使得例如第一L2隧道用以提供接入终端310与非3GPP网络320之间的信令,且第二L2隧道用以将数据从网络320提供到相应网络节点322。
另外,网络节点322之间经由S3*或S101参考点的隧穿可以各种方式进行。举例来说,用于目标网络的越区切换准备信息可从接入终端310提供到源网络。源网络可随后使用特定构造的协议经由S3*或S101隧道将越区切换准备信息中继到目标网络,所述协议独立于源网络和/或目标网络利用的无线电接入技术。或者,接入终端310可将用于目标网络的越区切换准备信息作为用户数据传送到源网络,其可随后由源网络利用源网络提供的IP连接性而中继到目标网络。
根据一个方面,系统300可用以促进单无线电终端的网络间系统越区切换,其实现在延迟方面与双无线电终端近似相同的越区切换性能。另外,可了解,系统300说明的越区切换技术仅要求对通用发射隧道的支持。这些隧道包含例如接入终端310与对应网络基础结构中的移动性管理实体322(例如,3GPP2HRPD系统中的BSC、3GPP版本8(Rel-8)或版本8之前版本的3GPP传统系统中的服务通用包无线电服务(GPRS)支持节点(SGSN)SGSN、3GPP Rel-8中的MME等)之间的L2隧道和/或两个所涉及网络的对应移动性管理实体之间的通用IP包输送隧道。应注意,对接入终端310与非3GPP网络320之间的L2隧道的支持导致在接入终端310和非3GPPP接入系统320两者中对L2层的修改。因此,对所部署网络的修改应为合意地最小化的。因此,利用L3隧穿的各种描述方面允许通过在非3GPP(HRPD)网络的信令接入接口与E-UTRAN(LET)网络的信令接入接口之间进行转译而实现对已部署的HRPD空中接口以及已定义的LTE架构的使用。
现在参见图4,提供系统400的图,其说明由接入终端410起始以用于从非3GPP网络420到E-UTRAN网络430的示范性资源准备。如系统400说明,当接入终端410与非3GPP网络420连接且触发朝向E-UTRAN网络430的越区切换准备时,可经由从接入终端410通过非3GPP网络420到网络间互连单元(IWU)426的非3GPP L3隧道而在接入终端410与同E-UTRAN网络430相关联的MME 432之间交换LTE非接入层(NAS)信令消息。非3GPP网络420可进一步包含无线电和数据元件,包含接入节点(HRPD-AN)422和包数据服务节点(HRPD-PDSN)424。
在一个实例中,L3隧穿可直接从接入终端410到IWU 426进行,或作为从接入终端410到非3GPP网络420且从非3GPP接入系统420到IWU 426的一系列L3隧道而进行。根据一个方面,NAS信令消息由非3GPP网络420经由位于非3GPP网络420与E-UTRAN网络430之间的IWU 426而通过L3隧道朝向E-UTRAN网络430透明地输送。L3隧穿可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各种非3GPP网络元件且任选地,在“非突破”配置中通过归属代理440而与IWU 426耦合,所述元件包含接入节点(HRPD-AN)422、包数据服务节点(HRPD-PDSN)424。此外,S101参考点将IWU 426与同E-UTRAN网络430相关联的MME 432连接。由于IWU 426参与解译指向目标网络的越区切换消息,因此不要求非3GPP网络420解译指向E-UTRAN网络430的消息,进而限制了对网络420或430的影响。
IWU 426表示可寻址数据网络上的经编程节点,其用于提供接入终端410与E-UTRAN网络430之间的安全隧穿接口。在一个实施例中,IWU 426通过支持直接传送消息、越区切换消息和S101会话ID管理来转换E-UTRAN网络430的MME 432的S101接口之间的信令。此外,IWU 426还可将S101消息转换为UDP/IP消息封装格式。举例来说,定义新的协议以将识别MME 432的标头添加到用于递送到IWU 426的NAS信令消息。
实施IWU 426以用于提供由非3GPP网络420朝向E-UTRAN网络430透明地输送的NAS信令消息包含添加由接入终端410附加到NAS消息的识别符,其允许MME 426识别NAS消息。此外,IWU 426经配置以实施接入终端特定识别符到接入终端410的S101会话ID映射。具体来说,IWU 426针对反向链路消息从IP地址映射到S101会话ID,且针对前向链路消息从S101会话ID映射到IP地址。IWU 426进一步向IWU的S101-AP提供S101-AP信令所需的信息(例如,状态、哪一MME被用以直接从AN获得)。此外,IWU 426可经配置以辅助在MME 432与接入终端410之间递送非NAS信息(例如,LTE相邻者列表、LTE测量报告等),其原本将要求在非3GPP网络处的进一步修改的接口。
如图4进一步说明,可通过e节点B(基站)438、服务SAE网关434和/或PDN SAE网关436进一步促进越区切换。举例来说,PDN SAE网关436可例如通过支持用于识别IWU 426的IP地址的域名系统(DSN)428来支持公共IP地址服务。
图5A到5C说明根据各种方面的互通单元接入。由于IWU 426是数据网络上的可寻址实体,因此揭示各种方面以提供IWU 426的地址(IP地址)以用于在接入终端410与IWU 426之间形成L3隧道。图5A说明IWU 426的IP地址是公共地址且是使用域名服务(DNS)428通过非3GPP系统420的数据元件发现的方面。非3GPP系统420根据信号流502、504获得IWU 426的IP地址,且随后利用IWU IP地址以用于在接入终端410与IWU 426之间的NAS信令的L3隧穿。
图5B说明另一方面,其中接入终端410与IWU 426之间的L3隧穿利用存储在HRPD-PDSN 424B内的特殊或专用IP地址510,其中通过由于在HRPD-PDSN 424B处本地保持IWU IP地址导致的HRPD-PDSN 424B与IWU 426之间的“突破”来促进L3隧穿。因此,NAS信令在数据包中在HRPD-PDSN 424B与IWU 426之间直接传递。
图5C说明又一方面,其中接入终端410与IWU 426之间的L3隧穿利用物理路径以使用HRPD-AN 422到IWU 426的直接接口来隧穿NAS信令。在本方面中,HRPD-AN422将包含NAS信令的数据包直接转发到IWU 426,同时绕过HRPD-PDSN 424。
图6说明根据各种方面的与元件中的每一者相关的协议堆栈。系统600的协议堆栈包含接入终端协议堆栈610、IWU协议堆栈630和MME协议堆栈650。接入终端协议堆栈610包含用于在越区切换之后与E-UTRAN网络430的通信的LTE协议堆栈612。示范性LTE协议堆栈612包含物理层PHY、MAC层、RLC层和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层。接入终端协议堆栈610进一步包含配置为非接入层(NAS)信令层614的应用层。
接入终端协议堆栈610进一步包含用于与非3GPP(HRPD)网络420的通信的HRPD协议堆栈616。示范性HRPD协议堆栈616还包含NAS信令层614,以用于产生用于经由上述隧穿而与E-UTRAN(LTE)网络430的越区切换准备信令的信令消息。HRPD协议堆栈616进一步包含会话管理器(SM)会话层618,其包含经定义的S101-SM协议。接入终端堆栈610中的S101-SM协议通过添加标头信息来起作用,所述标头信息由IWU426使用以选择MME 432且创建S101直接传送消息。会话层618与传送层620、网络层622以及链路和物理HRPD L2/L1层624介接,所述链路和物理HRPD L2/L1层624可为以无线电链路协议(RLP)上点对点协议(PPP)实施的L2链路层。接入终端410可维持与HRPD-PDSN 424的PPP会话,且可经由RLP而与非3GPP网络420交换数据。数据会话可包括HRPD中的PPP会话。网络层622可根据因特网协议(IP)来配置,且可例如根据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或例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的其它协议来配置输送层620。非3GPP(HRPD)网络420促进接入终端410与IWU 426之间的通信。
系统600进一步包含IWU 426,其包含IWU协议堆栈630。IWU协议堆栈630包含用于与非3GPP网络交互的对应协议层。具体来说,IWU协议堆栈630包含HRPDL2/L1层632,其可为以无线电链路协议(RLP)上点对点协议(PPP)实施的L2链路层。IWU 426可维持与HRPD-PDSN 424的PPP会话,且可经由RLP而与非3GPP网络420交换数据。数据会话可包括HRPD中的PPP会话。IWU协议堆栈630进一步包含根据因特网协议(IP)配置的网络层634,且可例如根据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或例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的其它协议来配置输送层636。会话层634和网络层636允许实现与接入终端410的接入终端协议堆栈610中的会话层622和网络层620的相应对等通信。
IWU协议堆栈630进一步包含会话管理器(SM)会话层638,其包含经定义的S101-SM协议。IWU堆栈630中的S101-SM协议通过接收标头信息而起作用,所述标头信息由接入终端会话层618插入以由IWU 426使用以选择MME 432且传递S101直接传送消息。IWU协议堆栈630进一步包含用于借助于MME 432而与E-UTRAN网络430交互的对应协议层,包含配置为S101-AP协议的会话层640。具体来说,IWU 426使用S101-SM消息中的标头信息来选择MME 432且将必要信息传递到根据S101-AP协议配置的会话层640。
IWU协议堆栈630进一步包含与网络层644和L2/L1层646介接的输送层642,其可为S101接口。可根据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或例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的其它协议来配置输送层642,且可根据因特网协议(IP)v4/v6来配置网络层644。
系统600进一步包含MME 432,其包含MME协议堆栈650。MME协议堆栈650包含用于与IWU 426交互的对应协议层。具体来说,MME协议堆栈650包含L2/L1层652,其可为L2链路层和根据S101协议实施的L1物理层。MME协议堆栈650进一步包含根据因特网协议(IP)(例如双堆栈移动IP v4/v6)配置的网络层654,且可根据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或例如传输控制协议(TCP)的其它协议来配置输送层656。会话层654和网络层656允许实现与IWU 426的IWU协议堆栈630中的会话层644和网络层642的相应对等通信。
MME协议堆栈650进一步包含会话层658,其包含经定义的S101-AP协议。MME堆栈650中的S101-AP协议通过接收S101信令信息而起作用,所述信令信息由IWU会话层640插入以由MME 432使用以将S101直接传送消息传递到E-UTRAN网络430的其它元件。MME协议堆栈650进一步包含应用层660,其被配置为非接入层(NAS)信令层以用于提供与接入终端410中的接入终端协议堆栈616的应用层614的对等交互。
如上文参见图4到6说明,说明根据各种方面的可用以促进网络间系统越区切换的实例系统400、500和600。在一个实例中,可借助于本文说明为IWU 426的转译或转换实体通过在网络420与430之间使用逻辑接口来实现非3GPP网络420与E-UTRAN网络430之间的越区切换的资源准备。可了解,可经由在非3GPP网络420与IWU 426之间建立的表示为经由IP的参考点L3隧道的第一参考点以及在IWU 426与E-UTRAN系统430之间建立的表示为参考点S101的第二参考点而实施越区切换准备。
根据一个方面,各种网络实体可另外和/或替代地经由其间的一组参考点而相互通信。举例来说,如系统400所说明,MME 432可经由S11参考点而与服务SAE网关434通信。接下来,服务SAE网关434可经由S5参考点(在非漫游架构的情况下)而与PDN436通信。PDN 436和/或PDN SAE网关434可另外和/或替代地经由SGi参考点而与一个或一个以上外部包数据网络通信。
图7是说明根据各种方面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的实例性越区切换程序的图。更特定来说,图700说明非漫游情境中的从具有IP连接(例如,经由S2c参考点的双堆栈移动IP版本6(DSMIPv6))的受信任非3GPP IP接入网络到3GPP接入网络的有准备越区切换。然而应了解,图700是借助于具体实例提供的,且并不意在限制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
根据一个方面,图700说明的通信会话在非漫游情境中在使用DSMIPv6的受信任非3GPP网络(例如,3GPP2 HRPD网络)中开始。随后,会话借助于有准备越区切换而越区移交到E-UTRAN(LTE)网络。因此,在图700上的时间1处,接入终端702为活动的且利用受信任非3GPP(HRPD)网络704。另外,接入终端702具有与PDN GW 714的DSMIPv6会话。接着,在时间2处,接入终端702发现E-UTRAN(LTE)网络,且起始从当前使用的受信任非3GPP(HRPD)网络704到所发现的E-UTRAN(LTE)网络的有准备越区切换。
接着,在时间3处,接入终端702执行向DNS 712的地址发现请求以识别IWU 706的IP地址。应注意,上述其它方面利用IWU 706的所存储地址,其将不需要在时间3处执行地址发现。在时间2处起始有准备越区切换和在时间3处对IWU 706的IP地址的地址发现后,如果必要,则在时间4处创建或另外识别非3GPP网络704与IWU 706之间的隧道。接着,在时间5处,接入终端702经由非3GPP网络704发送按上述会话管理器S101-SM协议封装的附接请求消息,其经由隧道被路由到IWU 706。在时间6处,使用根据S101协议的直接传送消息将附接请求消息从IWU 706转发到E-UTRAN(LTE)网络的MME 708。在时间7到9处,接入终端702随后经由IWU 706和MME 708联系归属订户服务器(HSS)/3GPP AAA 716且鉴别接入终端702。在一个实例中,作为鉴别程序的部分,在E-UTRAN(LTE)网络中需要使用的PDN GW 714的IP地址被传达到MME 708。在成功鉴别之后,MME 708在时间10处执行与HSS 716的位置更新程序。接着,在时间11处,MME 708选择服务GW 710且将创建默认承载请求(包含国际移动订户身份(IMSI)、MME上下文ID和PDN GW IP地址)发送到选定的服务GW 710。
在时间11处的创建默认承载请求之后,在时间12和13处的操作可取决于系统实施方案而变化。举例来说,对于因特网工程设计任务组(IETF)实施方案,服务GW 710在时间12处通过发送代理绑定更新(BU)而起始向PDN GW 714的PMIPv6登记程序。在一个实例中,如果在时间10处的位置更新程序中未提供接入终端702的网络接入识别符(NAI),那么服务GW 710可在时间12处将其导出。在时间13处,PDN GW 714可接着以代理绑定确认(Ack)进行响应且更新其移动性绑定,其有效地将来自非3GPP网络704的DSMIPv6隧道切换到到服务GW 710的PMIPv6隧道。在代理绑定Ack(BA)中,PDN GW 714可包含较早指派给接入终端702的相同IP地址或前缀。或者,对于GPRS隧穿协议(GTP)实施方案,服务GW 710可在时间12处将创建承载请求消息提供到PDN GW 714。随后,PDN GW 714可在时间13处以创建承载响应消息对服务GW 710进行响应。在一个实例中,创建承载响应含有较早指派给接入终端702的相同IP地址或前缀。
在时间12和13处执行的动作之后,服务GW 710可在时间14处将创建默认承载响应消息返回到MME 708。在一个实例中,此消息也可包含接入终端702的IP地址。此外,此消息可充当对MME 708指示绑定已成功的指示。接着,在时间15处,MME 798将使用直接传送的附接接受消息发送到IWU 706。接着,在时间16处,IWU 706经由IWU 706与非3GPP网络704之间的隧道而将使用UDP/IP协议的附接接受消息发送到接入终端702。在时间17处,接入终端702随后断开与非3GPP网络704的链路且建立与E-UTRAN目标网络718的链路。在时间18处,E-UTRAN(LTE)网络718可接着起始无线电承载设置程序。作为响应,E-UTRAN网络718可提供附接完成消息。在完成时间18处描述的动作后,越区切换便完成。在越区切换之后,接入终端702可任选地在时间18处另外将BU发送到PDN GW 714以将在接入终端702处于非3GPP网络704中时曾创建的其DSMIPv6绑定解除登记。
参见图8到10,说明可根据本文陈述的各种方面执行的方法。虽然为了阐释的简单的目的,将方法展示和描述为一系列动作,但应理解和了解所述方法不受动作次序限制,因为某些动作可根据一个或一个以上方面以与本文展示和描述的次序不同的次序发生和/或与其它动作同时发生。举例来说,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和了解,方法可替代地表示为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状态或事件(例如在状态图中)。此外,可能并不需要所有说明的动作来实施根据一个或一个以上方面的方法。
参见图8,说明用于管理向无线通信系统(例如,系统400、500、600和700)中的目标网络(例如,目标网络230)的越区切换的方法800。应了解,方法800可由例如无线通信网络(例如,源网络220)和/或任一其它适当网络实体执行。方法800在框802处开始,其中识别基于与目标网络(例如,目标网络230)相关联的信令方法的信令(例如,从接入终端210传送的信令)。在一个实例中,框802处的用于信令的信令方法可基于目标的无线电接入技术(例如,LTE、cdma2000等)。信令可作为NAS消息、作为一个或一个以上经封装数据包和/或以任一其它合适结构来传送。
接着,在框804处,建立到目标网络的通信链路。可经由IP参考点和/或任一其它合适参考点而建立通信链路。在一个实例中,通信链路由IWU转译,其根据源协议堆栈与源网络通信(在其间形成信令隧道)且根据目标协议堆栈与目标网络通信(可终止于MME和/或目标网络处的另一合适网络节点)。通信链路可另外利用独立于接入的协议;例如,链路可构造为通用IP包输送隧道。方法800可接着进行到框806,其中确定是否需要向目标网络的越区切换。在一个实例中,在框804处建立到目标网络的通信链路可被推迟,直到在框806处达到肯定确定为止。
方法800可接着在框808处终了,其中通过使用在框804处建立的通信链路将在框802处识别的信令提供到目标网络来在需要向目标网络的越区切换的情况下在目标网络处准备资源。根据一个方面,可透明地将信令提供到目标网络而不要求事先执行对信令的解译和/或其它处理。在一个实例中,如果在框802处将信令识别为一个或一个以上数据包,那么可在框808处经由IWU 426使用IP输送协议将信令提供到目标网络。
图9说明用于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操作准备资源的方法900。方法900可由例如无线通信网络(例如,目标网络230)和/或任一其它适当网络实体执行。方法900在框902处开始,其中在源系统与IWU之间建立通信隧道。根据一个方面,通信隧道可基于独立于接入的协议。举例来说,通信隧道可为从源系统到IWU和/或另一合适网络节点的通用IP输送隧道。
接着,在框904处,经由在框902处建立的通信隧道而在IWU处从源系统接收经中继信令(例如,最初由接入终端传送的信令)。在一个实例中,在框904处接收的经中继信令可基于由执行方法900的实体利用的无线电接入技术,无论源系统采用的无线电接入技术如何。方法900接着可在框906处终了,其中基于在框904处接收的信令而准备用于通信的资源。
图10是说明用于准备从第一网络(例如,源网络220)到第二网络(例如,目标网络230)的越区切换的方法1000的流程图。应了解,方法1000可由例如接入终端(例如,接入终端210)和/或任一其它适当网络实体执行。方法1000在框1002处开始,其中建立与使用第一接入方法的第一网络的通信。接着,在框1004处,识别从第一网络到利用第二接入方法的第二网络所需的通信服务改变。在一个实例中,第一和第二接入方法可彼此相异。举例来说,第一接入方法可基于非3GPP网络且第二接入方法可基于E-UTRAN(LTE)网络。
方法1000可接着在框1006处终了,其中通过向第一网络传送基于第二接入方法且经由IWU指向第二网络的信令来在第二网络处准备资源。在一个实例中,框1006处的通信可通过将信令提供到IWU来进行,在IWU中信令经转译且提供到第二网络处的MME以用于后续在第二网络中转发。在另一实例中,可使用一个或一个以上L3隧道传送信令。信令可另外和/或替代地在传送之前被封装为数据包以促进使用通用IP包输送技术来转发信令。
现在参见图11,提供框图,其说明本文描述的各种方面可在其中起作用的实例无线通信网络1100。在一个实例中,网络1100是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其包含发射器系统1110和接收器系统1150。然而应了解,发射器系统1110和/或接收器系统1150也可应用于多输入单输出系统,其中例如多个发射天线(例如,在基站上)可将一个或一个以上符号流发射到单天线装置(例如,接入终端)。另外,应了解,可结合单输出单输入天线系统利用本文描述的发射器系统1110和/或接收器系统1150的方面。
根据一个方面,在发射器系统1110处从数据源1112向发射(TX)数据处理器1114提供若干数据流的业务数据。在一个实例中,每一数据流可接着经由相应发射天线1124发射。另外,TX数据处理器1114可基于为每一相应数据流选择的特定译码方案而格式化、编码和交错每一数据流的业务数据,以便提供经译码数据。在一个实例中,接着可使用OFDM技术将每一数据流的经译码数据与导频数据多路复用。导频数据可为例如以已知方式处理的已知数据模式。此外,可在接收器系统1150处使用导频数据以估计信道响应。返回发射器系统1110处,可基于为每一相应数据流选择的特定调制方案(例如,BPSK、QSPK、M-PSK或M-QAM)而调制(即,符号映射)每一数据流的经多路复用的导频和译码数据,以便提供调制符号。在一个实例中,每一数据流的数据速率、译码和调制可由在处理器1130上执行和/或由处理器1130提供的指令来确定。
接着,可将所有数据流的调制符号提供到TX处理器1120,其可进一步处理调制符号(例如,针对OFDM)。TX MIMO处理器1120可接着将NT个调制符号流提供到NT个收发器1122a到1122t。在一个实例中,每一收发器1122可接收和处理相应符号流以提供一个或一个以上模拟信号。每一收发器1122可接着进一步调节(例如,放大、滤波和升频转换)模拟信号以提供适于经由MIMO信道发射的经调制信号。因此,来自收发器1122a到1122t的NT个经调制信号可接着分别从NT个天线1124a到1124t发射。
根据另一方面,所发射的经调制信号可在接收器系统1150处由NR个天线1152a到1152r接收。来自每一天线1152的所接收信号可接着被提供到相应收发器1154。在一个实例中,每一收发器1154可调节(例如,滤波、放大和降频转换)相应的所接收信号,对经调节信号进行数字化以提供样本,且接着处理样本以提供对应的“所接收”符号流。RX MIMO/数据处理器1160可接着基于特定接收器处理技术来接收和处理来自NR个收发器1154的NR个所接收符号流以提供NR个“所检测”符号流。在一个实例中,每一所检测符号流可包含符号,所述符号是针对对应数据流所发射的调制符号的估计。RX处理器1160可接着至少部分通过对每一所检测符号流进行解调、解交错和解码来处理每一符号流以恢复对应数据流的业务数据。因此,RX处理器1160的处理可与发射器系统1110处的TX MIMO处理器1120和TX数据处理器1114执行的处理互补。RX处理器1160可另外将经处理符号流提供到数据汇1164。
根据一个方面,由RX处理器1160产生的信道响应估计可用以在接收器处执行空间/时间处理,调整功率电平,改变调制速率或方案,和/或其它适当动作。另外,RX处理器1160可进一步估计信道特征,例如所检测符号流的信噪干扰比(SNR)。RX处理器1160可接着将所估计信道特征提供到处理器1170。在一个实例中,RX处理器1160和/或处理器1170可进一步导出对系统的“操作”SNR的估计。处理器1170可接着提供信道状态信息(CSI),其可包括关于通信链路和/或所接收数据流的信息。此信息可包含例如操作SNR。CSI可接着由TX数据处理器1118处理,由调制器1180调制,由收发器1154a到1154r调节,且发射回到发射器系统1110。另外,接收器系统1150处的数据源1116可提供额外数据以供TX数据处理器1118处理。
回到发射器系统1110处,来自接收器系统1150的经调制信号可接着由天线1124接收,由收发器1122调节,由解调器1140解调,且由RX数据处理器1142处理以恢复由接收器系统1150报告的CSI。在一个实例中,所报告CSI可接着被提供到处理器1130且用以确定将用于一个或一个以上数据流的数据速率以及译码和调制方案。所确定的译码和调制方案可接着被提供到收发器1122以用于量化和/或用于稍后向接收器系统1150的发射。另外和/或替代地,所报告CSI可由处理器1130使用以产生对TX数据处理器1114和TX MIMO处理器1120的各种控制。在另一实例中,CSI和/或由RX数据处理器1142处理的其它信息可被提供到数据汇1144。
在一个实例中,发射器系统1110处的处理器1130和接收器系统1150处的处理器1170指导其相应系统处的操作。另外,发射器系统1110处的存储器1132和接收器系统1150处的存储器1172可提供分别供处理器1130和1170使用的程序代码和数据的存储。此外,在接收器系统1150处,可使用各种处理技术来处理NR个所接收信号以检测NT个所发射符号流。这些接收器处理技术可包含空间和空间-时间接收器处理技术(其也可称为均衡技术),和/或“连续归零/均衡和干扰消除”接收器处理技术(其也可称为“连续干扰消除”或“连续消除”接收器处理技术)。
图12是根据本文描述的各种方面的促进对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操作的管理的网络1200的框图。在一个实例中,网络1200包含基站或接入点1202。如所说明,接入点1202可经由一个或一个以上接收(Rx)天线1206从一个或一个以上接入终端1204接收信号,且经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发射(Tx)天线1208向一个或一个以上接入终端1204发射。
另外,接入点1202可包括从接收天线1206接收信息的接收器1210。在一个实例中,接收器1210可操作上与对所接收信息进行解调的解调器(Demod)1212相关联。经解调符号接着可由处理器1214分析。处理器1214可耦合到存储器1216,存储器1216可存储与代码群集、接入终端指派、与其相关的查找表、唯一扰码序列和/或其它合适类型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在一个实例中,接入点1202可使用处理器1214执行方法800,和/或其它类似和适当方法。接入点1202还可包含调制器1218,其可对信号进行多路复用以供发射器1220通过发射天线1208发射。
图13是促进目标网络对从源网络接收的信令的转译或转换的互通单元(IWU)1300的框图。如所说明,IWU 1300可经由与源网络形成的隧道来发射和接收信令,且IWU1300可经由与目标网络的数据网络接口(例如S101)来发射和接收信令。
另外,IWU 1300可包括借助于数据网络1304从输入/输出接口1308接收信息的接收器1310和借助于数据网络1304通过输入/输出接口1308发送信息的发射器。IWU 1300进一步包含耦合到存储器1316的处理器1314,存储器1316可存储用以执行方法900和/或其它类似和适当方法的数据和/或程序代码。
图14是根据本文描述的各种方面的促进对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的管理的额外网络1400的框图。在一个实例中,网络1400包含接入终端1402。如说明,接入终端1402可经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天线1408从一个或一个以上节点B 1404接收信号且向一个或一个以上节点B 1404发射。另外,接入终端1402可包括从天线1408接收信息的接收器1410。在一个实例中,接收器1410可操作上与对所接收信息进行解调的解调器(Demod)1412相关联。经解调符号可接着由处理器1414分析。处理器1414可耦合到存储器1416,存储器1416可存储与接入终端1402相关的数据和/或程序代码。另外,接入终端1402可使用处理器1414来执行方法1000和/或其它类似和适当方法。接入终端1402还可包含调制器1418,其可对信号进行多路复用以供发射器1420通过天线1408发射。
图15说明促进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准备和管理的设备1500。应了解,将设备1500表示为包含功能块,所述功能块可为表示由处理器、软件或其组合(例如,固件)实施的功能的功能块。设备1500可实施于接入点(例如,源系统220)和/或任一其它适当网络实体中,且可包含:用于建立与使用第一接入方法的第一网络的通信的装置1502、用于识别从第一网络到利用相异于第一接入方法的第二接入方法的第二网络所需的通信服务改变的装置1504,以及用于在肯定确定后将所接收信令隧穿到目标网络以促进其中的资源准备的装置1506。
图16说明促进用于从源系统的越区切换的资源准备的设备1600。应了解,将设备1600表示为包含功能块,所述功能块可为表示由处理器、软件或其组合(例如,固件)实施的功能的功能块。设备1600可实施于互通单元(IWU)(例如,IWU 426)和/或任一其它适当网络实体中,且可包含:用于识别基于与源网络相关联的信令方法而传送的针对目标网络的信令的装置1602、用于建立到目标网络的通信链路的装置1604,以及用于通过基于与目标网络相关联的信令方法而使用所建立通信链路传送所识别信令到目标网络来为向目标网络的越区切换准备资源的装置1606。
图17说明促进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的互接入系统准备的设备1700。应了解,将设备1700表示为包含功能块,所述功能块可为表示由处理器、软件或其组合(例如,固件)实施的功能的功能块。设备1700可实施于目标网络(例如,目标网络230)中和/或任一其它适当网络实体中,且可包含:用于建立与互通单元的通信链路的装置1702、用于接收最初从源网络经由互通单元传送的经中继信令的装置1704,以及用于基于所接收信令为通信准备资源的装置1706。
应了解,本文描述的方面可通过硬件、软件、固件、中间件、微码或其任一组合来实施。当系统和/或方法以软件、固件、中间件或微码、程序代码或代码段实施时,其可存储在例如存储组件的机器可读媒体中。代码段可表示过程、函数、子程序、程序、例程、子例程、模块、装置、软件包、类、或指令、数据结构或程序语句的任一组合。可通过传递和/或接收信息、数据、自变量、参数或存储器内容而将代码段耦合到另一代码段或硬件电路。可使用任一合适手段来传递、转发或发射信息、自变量、参数、数据等,包含存储器共享、消息传递、令牌传递、网络发射等。
对于软件实施方案,本文描述的技术可以执行本文描述的功能的模块(例如,过程、函数等等)实施。软件代码可存储在存储器单元中且由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单元可实施于处理器内或处理器外部,在实施于处理器外部的情况下存储器单元可经由此项技术中已知的各种手段通信地耦合到处理器。
上文已描述的内容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方面的实例。当然不可能为了描述上述方面的目的而描述组件或方法的每个可设想的组合,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认识到,各种方面的许多进一步组合和排列是可能的。因此,所描述方面意在涵盖属于所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此些更改、修改和变化。此外,就术语“包含”用于具体实施方式或权利要求书中来说,所述术语意在以类似于术语“包括”在权利要求书中用作过渡词时被解释的方式而为包含性的。此外,如具体实施方式或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或”意味着“非排他性或”。
Claims (48)
1.一种用于准备从第一网络到第二网络的越区切换的方法,其包括:
建立与使用第一接入方法的第一网络的通信;
识别从所述第一网络到利用相异于所述第一接入方法的第二接入方法的第二网络所需的通信服务改变;以及
通过根据所述第一接入方法的信令将所述第二接入方法的信令传送到互通单元来在所述第二网络处准备资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准备包括经由层3(L3)隧道将信令传送到所述互通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网络包括演进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网络(E-UTRAN)且所述准备进一步包括将所述第二接入方法的信令传送到所述第二网络处的移动性管理实体(MME)。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向所述MME传送信令包括经由所述L3隧道将信令传送到所述互通单元以用于随后根据E-UTRAN协议转发到所述MME。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准备包括:
将基于所述第二接入方法且指向所述第二网络的信令封装到相应数据包中;以及
将所述相应数据包传送到所述第一网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第二网络处准备资源后即刻建立与所述第二网络的通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括通过所述第一网络使用所述第一接入方法发现所述互通单元的地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向所述互通功能传送信令进一步包括经由所述第一网络与所述互通单元之间的直接突破而将信令从所述第一网络传送到所述互通单元。
9.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其包括:
存储器,其存储与第一系统、所述第一系统利用的第一接入方法、第二系统和所述第二系统利用的相异于所述第一接入方法的第二接入方法相关的数据;以及
处理器,其经配置以识别从所述第一系统到所述第二系统的所需越区切换,且通过根据所述第一接入方法的信令将所述第二接入方法的越区切换准备信令传送到互通单元来为向所述第二系统的所述越区切换准备资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进一步经配置以经由层3(L3)隧道将越区切换准备信令传送到所述互通单元。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进一步经配置以经由L3隧道将越区切换准备信令传送到所述第二系统以供随后根据E-UTRAN协议隧穿转发到所述MME。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进一步经配置以将所述越区切换准备信令作为一个或一个以上数据包传送到所述第二系统。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进一步经配置以在为向所述第二系统的所述越区切换准备资源后即刻建立与所述第二系统的通信。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进一步经配置以通过所述第一网络使用所述第一接入方法发现所述互通单元的地址。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进一步经配置以经由所述第一网络与所述互通单元之间的直接突破而将信令从所述第一网络传送到所述互通单元。
16.一种促进互接入系统准备进行越区切换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用于建立与使用第一接入方法的第一网络的通信的装置;
用于识别从所述第一网络到利用相异于所述第一接入方法的第二接入方法的第二网络所需的通信服务改变的装置;以及
用于通过根据所述第一接入方法的信令将所述第二接入方法的信令传送到互通单元来在所述第二网络处准备资源的装置。
17.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
计算机可读媒体,其包括用于致使计算机进行以下操作的代码:
建立与使用第一接入方法的第一网络的通信;
识别从所述第一网络到利用相异于所述第一接入方法的第二接入方法的第二网络所需的通信服务改变;以及
通过根据所述第一接入方法的信令将所述第二接入方法的信令传送到互通单元来在所述第二网络处准备资源。
18.一种集成电路,其执行用于无线通信网络中的越区切换准备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指令包括:
建立与使用第一接入方法的第一网络的通信;
识别从所述第一网络到利用相异于所述第一接入方法的第二接入方法的第二网络所需的通信服务改变;以及
通过根据所述第一接入方法的信令将所述第二接入方法的信令传送到互通单元来在所述第二网络处准备资源。
19.一种用于管理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的方法,其包括:
识别基于与源网络相关联的信令方法而传送的针对目标网络的信令;
建立到所述目标网络的通信链路;以及
通过基于与所述目标网络相关联的信令方法使用所述所建立通信链路将所述所识别信令传送到所述目标网络来为向所述目标网络的越区切换准备资源。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准备包括使用独立于与所述源网络相关联的所述信令方法的协议来提供所述所识别信令。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识别包括基于所述源网络识别指向所述目标网络且封装为一个或一个以上数据包的所传送信令,且所述准备包括将所述一个或一个以上数据包转发到所述目标网络。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准备包括使用所述所建立通信链路将所述所识别信令提供到所述目标网络处的移动性管理实体(MME)。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建立包括基于独立于所述源网络的所述信令方法的E-UTRAN协议而建立到所述目标网络的通信链路。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识别包括识别一个或一个以上非接入层(NAS)信令消息。
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识别进一步包括识别经由层3(L3)通信隧道传送的信令。
26.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其包括:
存储器,其存储与源网络的无线电接入协议和目标网络的无线电接入协议相关的数据;以及
处理器,其经配置以识别利用所述源网络的所述无线电接入协议经由与所述源网络的隧道而传送的一个或一个以上消息,且通过根据所述目标网络的所述无线电接入协议将经由所述隧道接收的所述所识别消息转发到所述目标网络来为向所述目标网络的越区切换准备资源。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进一步经配置以使用相异于与所述目标网络相关联的所述协议的协议从所述源网络协作地隧穿所述所识别消息。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进一步经配置以识别利用因特网协议(IP)信令经由来自所述源网络的所述隧道在相应数据包中提供的一个或一个以上消息。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进一步经配置以建立独立于与所述目标网络相关联的所述无线电接入协议的与所述源网络的通用IP隧道。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进一步经配置以在确定需要向所述目标网络的越区切换后即刻建立与所述源系统的所述隧道。
3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所识别的一个或一个以上消息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非接入层(NAS)信令消息。
32.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隧道是层3(L3)隧道。
33.一种促进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准备和管理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用于识别基于与源网络相关联的信令方法而传送的针对目标网络的信令的装置;
用于建立到所述目标网络的通信链路的装置;以及
用于通过基于与所述目标网络相关联的信令方法使用所述所建立通信链路将所述所识别信令传送到所述目标网络来为向所述目标网络的越区切换准备资源的装置。
34.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
计算机可读媒体,其包括用于致使计算机进行以下操作的代码:
识别基于与源网络相关联的信令方法而传送的针对目标网络的信令;
建立到所述目标网络的通信链路;以及
通过基于与所述目标网络相关联的信令方法使用所述所建立通信链路将所述所识别信令传送到所述目标网络来为向所述目标网络的越区切换准备资源。
35.一种集成电路,其执行用于管理有准备的越区切换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指令包括:
识别基于与源网络相关联的信令方法而传送的针对目标网络的信令;
建立到所述目标网络的通信链路;以及
通过基于与所述目标网络相关联的信令方法使用所述所建立通信链路将所述所识别信令传送到所述目标网络来为向所述目标网络的越区切换准备资源。
36.一种用于为通信准备资源的方法,其包括:
建立与互通单元的通信链路;
接收最初从所述源网络经由所述互通单元传送来的经中继信令;以及
基于所述所接收信令而为通信准备资源。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目标网络是演进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网络(E-UTRAN)。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包括在所述目标网络处的移动性管理实体(MME)处接收所述经中继信令。
39.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包括使用独立于与所述源网络相关联的协议的协议接收所述经中继信令。
40.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经中继信令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非接入层(NAS)信令消息。
41.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其包括:
存储器,其存储关于与互通单元的通信链路和目标系统接入方法的数据;以及
处理器,其经配置以经由所述通信链路接收来自所述互通单元的利用由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目标系统接入方法且指向所述无线通信设备的信令。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进一步经配置以基于所述所接收信令为依据从所述源网络的越区切换的通信准备资源。
43.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目标网络是演进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网络(E-UTRAN)。
44.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处理器进一步经配置以经由通信隧道在移动性管理实体(MME)处接收来自所述互通单元的所述信令。
45.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中所述一个或一个以上信令消息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非接入层(NAS)信令消息。
46.一种促进为越区切换进行资源准备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用于识别基于与源网络相关联的信令方法而传送的针对目标网络的信令的装置;
用于建立到所述目标网络的通信链路的装置;以及
用于通过基于与所述目标网络相关联的信令方法使用所述所建立通信链路将所述所识别信令传送到所述目标网络来为向所述目标网络的越区切换准备资源的装置。
47.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
计算机可读媒体,其包括用于致使计算机进行以下操作的代码:
识别基于与源网络相关联的信令方法而传送的针对目标网络的信令;
建立到所述目标网络的通信链路;以及
通过基于与所述目标网络相关联的信令方法使用所述所建立通信链路将所述所识别信令传送到所述目标网络来为向所述目标网络的越区切换准备资源。
48.一种集成电路,其执行用于准备通信服务的越区切换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指令包括:
识别基于与源网络相关联的信令方法而传送的针对目标网络的信令;
建立到所述目标网络的通信链路;以及
通过基于与所述目标网络相关联的信令方法使用所述所建立通信链路将所述所识别信令传送到所述目标网络来为向所述目标网络的越区切换准备资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5967708P | 2008-06-06 | 2008-06-06 | |
US61/059,677 | 2008-06-06 | ||
US12/476,969 US8638749B2 (en) | 2008-06-06 | 2009-06-02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network handoff |
US12/476,969 | 2009-06-02 | ||
PCT/US2009/046518 WO2009152060A1 (en) | 2008-06-06 | 2009-06-05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network handoff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57721A true CN102057721A (zh) | 2011-05-11 |
Family
ID=41400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20944XA Pending CN102057721A (zh) | 2008-06-06 | 2009-06-05 | 用于网络间越区切换的方法和设备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38749B2 (zh) |
EP (1) | EP2294865A1 (zh) |
JP (1) | JP5032700B2 (zh) |
KR (1) | KR101276950B1 (zh) |
CN (1) | CN102057721A (zh) |
TW (1) | TW201014386A (zh) |
WO (1) | WO2009152060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82626A (zh) * | 2010-12-17 | 2014-05-07 | 阿尔卡特朗讯公司 | 通过锁定pdn连接配置而改善的非最佳切换 |
WO2014131313A1 (zh) * | 2013-02-26 | 2014-09-0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异系统间载波资源的聚合、去聚合方法及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576795B2 (en) | 2007-03-16 | 2013-11-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off between source and target access systems |
US8289920B2 (en) * | 2007-03-16 | 2012-10-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off between access systems |
US9049629B2 (en) * | 2007-06-18 | 2015-06-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st inter-system handover |
JP5197999B2 (ja) * | 2007-06-18 | 2013-05-15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アクセス網切り替え方法、アクセス網切り替え装置及び移動機 |
US8755793B2 (en) | 2008-01-04 | 2014-06-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s to facilitate seamless handoffs betwe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CN101547483B (zh) * | 2008-03-28 | 2011-04-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跨网隧道切换的方法及网间互联设备 |
US20090245200A1 (en) * | 2008-03-31 | 2009-10-01 | Violeta Cakulev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of different technology types |
US8923244B2 (en) * | 2009-08-12 | 2014-12-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of advertising handoff |
CN102577504B (zh) * | 2009-10-28 | 2015-01-28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将视频通话从ps域切换到cs域的方法和装置 |
US8762232B2 (en) * | 2010-01-20 | 2014-06-24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for accounting information handling in an interworking |
US8325679B2 (en) * | 2010-03-05 | 2012-12-04 | Intel Corporation | Interworking of networks with single radio handover |
US8432872B2 (en) * | 2010-08-31 | 2013-04-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reating PDN context in EHRPD network over a LTE tunnel |
EP2676462B1 (en) * | 2011-02-17 | 2014-12-3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a pdn connection |
US9155117B2 (en) | 2011-09-09 | 2015-10-06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Directly transferring data between devices |
EP2777356B1 (en) * | 2011-11-04 | 2019-07-2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and using pdn connections and corresponding program and storage medium |
US8989719B2 (en) * | 2011-12-20 | 2015-03-24 |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 Non-access stratum (NAS) transparent messaging |
EP2925041A4 (en) * | 2012-11-23 | 2016-01-20 | Huawei Tech Co Ltd | COMMUNICATION METHOD, USER DEVICE AND UNIFORM RADIO CONTROL |
CN103974355B (zh) * | 2013-01-24 | 2019-03-05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网络切换的方法及装置 |
WO2014166112A1 (zh) * | 2013-04-12 | 2014-10-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跨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及设备 |
US8965343B1 (en) | 2013-09-05 | 2015-02-24 |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 Security key based authorization of transceiver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
US9277580B2 (en) | 2013-09-30 | 2016-03-01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Non-cellular link integration with cellular networks |
WO2015155132A1 (en) * | 2014-04-11 | 2015-10-15 | Alcatel Lucent | Downlink wifi channel aggregation through a tunneling |
US10993102B2 (en) * | 2015-07-21 | 2021-04-27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Localized routing in mobile networks |
US10205507B2 (en) * | 2015-08-28 | 2019-02-12 | Tejas Networks, Ltd. | Relay architecture, relay node, and relay method thereof |
US11683847B2 (en) * | 2018-09-27 | 2023-06-20 |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 Accessing a 5G network via a non-3GPP access network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05413A (zh) * | 2002-12-03 | 2004-06-16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双模移动台在cdma系统和gsm系统之间切换的方法 |
US20070249352A1 (en) * | 2006-03-31 | 2007-10-2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authentication procedure during inter access system handover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RU2260919C2 (ru) | 1998-11-25 | 2005-09-20 | Телефонактиеболагет Лм Эрикссон (Пабл) | Архитектура канала пакетной передачи для сетей доступа |
US6747986B1 (en) | 1998-11-25 | 2004-06-08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Packet pipe architecture for access networks |
US20040125795A1 (en) | 2000-02-18 | 2004-07-01 | Corson Mathew S | Telecommunications routing |
US6550756B2 (en) * | 2001-03-30 | 2003-04-22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Apparatus for advancement of paper in a non-linear path |
US7079511B2 (en) | 2000-12-06 | 2006-07-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off of a wireless packet data services connection |
US20020136226A1 (en) | 2001-03-26 | 2002-09-26 | Bluesocket, Inc.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enabling seamless roaming of mobile devices among wireless networks |
EP1271896B1 (de) | 2001-06-18 | 2004-07-28 | Swisscom Mobile AG | Verfahren und System für mobile IP-Nodes in heterogenen Netzwerken |
US7697523B2 (en) | 2001-10-03 | 2010-04-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packet transpor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an internet protocol |
US20030104814A1 (en) | 2001-11-30 | 2003-06-05 | Docomo Communications Laboratories Usa | Low latency mobile initiated tunneling handoff |
US6832087B2 (en) | 2001-11-30 | 2004-12-14 | Ntt Docomo Inc. | Low latency mobile initiated tunneling handoff |
US6909899B2 (en) | 2002-03-11 | 2005-06-21 | Qualcomm, Inco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off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multiple service instances |
US7277455B2 (en) * | 2002-06-10 | 2007-10-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acket flow processing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40203787A1 (en) | 2002-06-28 | 2004-10-14 | Siamak Naghia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verse handover in mobile mesh Ad-Hoc networks |
CN1301611C (zh) | 2003-01-21 | 2007-02-2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在不同的专用网的网络设备之间支持通信的网关 |
WO2005036804A2 (en) | 2003-10-10 | 2005-04-21 | Nokia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 handoff in multiple-network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20050036521A (ko) | 2003-10-16 | 2005-04-2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주파수도약 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화 기반의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핸드오버 방법 |
US8072942B2 (en) | 2003-11-26 | 2011-12-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de channel manage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7046647B2 (en) | 2004-01-22 | 2006-05-16 | Toshiba America Research, Inc. | Mobility architecture using pre-authentication, pre-configuration and/or virtual soft-handoff |
US7978683B2 (en) | 2004-04-14 | 2011-07-12 | Alcatel-Lucent Usa Inc. | Method of transferring call transition messages between network controllers of different radio technologies |
GB2413464A (en) * | 2004-04-21 | 2005-10-26 | Orange Sa | An inter-working unit with a protocol conversion or protocol encapsulation function, for use with dual stack user equipment on a packet radio network |
US8014781B2 (en) | 2004-06-08 | 2011-09-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Intra-cell common reuse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20060018280A1 (en) | 2004-07-20 | 2006-01-26 | Nokia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associated mobile node, foreign agent and method for link-layer assisted mobile IP fast handoff from a fast-access network to a slow-access network |
CA2578413A1 (en) | 2004-08-24 | 2006-03-02 | The Mclean Hospital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assessing auditory attention and vigilance |
US20060046728A1 (en) | 2004-08-27 | 2006-03-0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 |
US7586876B2 (en) | 2004-08-30 | 2009-09-0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Handoff system and method between a wireless LAN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
EP1638261A1 (en) | 2004-09-16 | 2006-03-2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Configuring connection parameters in a handover between access networks |
US7961683B2 (en) | 2004-09-30 | 2011-06-14 | Alcatel-Lucent Usa Inc. | Active session mobility solution for point-to-point protocol |
KR100680749B1 (ko) | 2004-11-05 | 2007-02-0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종 무선 네트워크를 사용하는 셀룰러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핸드오버 장치 및 방법 |
US7738871B2 (en) | 2004-11-05 | 2010-06-15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lementing media independent handover between technologically diversified access networks |
ES2374824T3 (es) | 2004-11-29 | 2012-02-22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Método, equipo de usuario y controlador de red de acceso genérica para proporcionar mensajería diferenciada según el operador a un dispositivo de equipo de usuario (ue) inalámbrico. |
US8130718B2 (en) | 2004-12-09 | 2012-03-06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rworking of cellular networks and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US7813319B2 (en) | 2005-02-04 | 2010-10-12 | Toshiba America Research, Inc. | Framework of media-independent pre-authentication |
US20060203774A1 (en) | 2005-03-10 | 2006-09-14 | Nokia Corporation |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 remote tunnel endpoint for accessing packet data services |
US7668139B2 (en) | 2005-03-23 | 2010-02-23 | Intel Corporation | Mobile handover utilizing multicast in a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MPLS)-based network |
KR101075624B1 (ko) | 2005-05-31 | 2011-10-2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종 시스템들 간의 핸드오프를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
KR101042763B1 (ko) | 2005-07-07 | 2011-06-2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기종 시스템 간의 핸드오버 방법 및 장치 |
AU2006267255B2 (en) | 2005-07-07 | 2010-03-04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Handover method and apparatus between different systems |
KR100810207B1 (ko) | 2005-07-22 | 2008-03-0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패킷 교환 기반의 네트워크에서 코어 네트워크 개체들 간의핸드오버 방법 및 장치 |
KR101268578B1 (ko) | 2005-08-26 | 2013-05-28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범용 이동 통신시스템망과 무선 근거리 통신망과의 서비스연속성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KR20070046012A (ko) | 2005-10-27 | 2007-05-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랜과 이동통신 시스템간 핸드오버 방법 및 시스템 |
US20070160049A1 (en) | 2006-01-09 | 2007-07-12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ecting a handoff in a mobile internet protocol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70165574A1 (en) | 2006-01-13 | 2007-07-19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minimize packet loss during active data hard handoff |
FR2896940B1 (fr) | 2006-02-02 | 2008-04-04 | Alcatel Sa | Dispositif de radiocommunication a moyens d'acces conformes aux technologies gan et 3spp-wlan interworking, et controleur de reseau d'acces correspondant |
US8340626B2 (en) | 2006-04-28 | 2012-12-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voice call continuity for VOIP emergency calls |
WO2008038949A1 (en) * | 2006-09-28 | 2008-04-0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 system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user equipment initiated and assisted backward handover in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 |
US20080089287A1 (en) | 2006-10-12 | 2008-04-17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Broadcast-based communication in a radio or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to support mobility |
US20080089272A1 (en) | 2006-10-12 | 2008-04-17 | Tommi Ahokangas |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method |
US20080092224A1 (en) | 2006-10-16 | 2008-04-17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amless connections and service continuity in an agnostic access internet protocol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system |
EP2127459A4 (en) | 2006-12-21 | 2013-06-12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DEVICE AND METHOD FOR DIRECT TUNNELIZATION ASSOCIATED WITH TRANSFER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8576795B2 (en) | 2007-03-16 | 2013-11-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off between source and target access systems |
US8289920B2 (en) | 2007-03-16 | 2012-10-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off between access systems |
EP2094776A4 (en) | 2007-04-13 | 2010-06-09 | Cornerstone Res Group Inc | COMPOSITE SELF-HEALING SYSTEM |
US20080281978A1 (en) | 2007-05-10 | 2008-11-13 | Motorola, Inc. | Methods for utilizing multiple tunnels with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20080305796A1 (en) | 2007-06-05 | 2008-12-11 | Michael Francis Dolan | Method for performing inter-technology handovers utilizing tunnels |
EP2007161A1 (en) | 2007-06-18 | 2008-12-24 | Motorola, Inc. | Non-3GPP access to 3GPP access inter-rat handover with resource preparation |
US9049629B2 (en) | 2007-06-18 | 2015-06-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st inter-system handover |
JP5004199B2 (ja) | 2007-06-18 | 2012-08-22 | モトローラ モビリティ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リソース準備を伴う非3gppアクセスから3gppアクセスへの異種無線アクセスシステム間ハンドオーバ |
US8009612B2 (en) | 2007-07-17 | 2011-08-30 | Motorola Mobility, Inc. | Method of establishing an HRPD signal link |
US8467349B2 (en) | 2007-07-20 | 2013-06-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order delivery of data packets during handoff |
US8780856B2 (en) | 2007-09-18 | 2014-07-1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Inter-system handoffs in multi-access environments |
US8054802B2 (en) | 2007-10-29 | 2011-11-08 | Alcatel Lucent | Hand-off trigger at access technology borders |
US8027309B2 (en) * | 2007-11-19 | 2011-09-27 | Cellco Partnership | Low latency handover betwe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ing different 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 |
US8755793B2 (en) | 2008-01-04 | 2014-06-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s to facilitate seamless handoffs betwe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US8145195B2 (en) * | 2008-04-14 | 2012-03-27 | Nokia Corporation | Mobility related control signalling authentica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
WO2009131498A1 (en) * | 2008-04-21 | 2009-10-29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Qci mapping at roaming and handover |
US9706395B2 (en) * | 2008-04-28 | 2017-07-11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Intersystem mobility security context handling between different radio access networks |
-
2009
- 2009-06-02 US US12/476,969 patent/US8638749B2/en active Active
- 2009-06-05 JP JP2011512725A patent/JP503270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6-05 WO PCT/US2009/046518 patent/WO2009152060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6-05 CN CN200980120944XA patent/CN102057721A/zh active Pending
- 2009-06-05 KR KR1020117000262A patent/KR101276950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6-05 EP EP09763351A patent/EP2294865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9-06-06 TW TW098118946A patent/TW201014386A/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05413A (zh) * | 2002-12-03 | 2004-06-16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双模移动台在cdma系统和gsm系统之间切换的方法 |
US20070249352A1 (en) * | 2006-03-31 | 2007-10-2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authentication procedure during inter access system handovers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3GPP: "《3GPP TS 23.402 V8.1.1》", 31 March 2008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82626A (zh) * | 2010-12-17 | 2014-05-07 | 阿尔卡特朗讯公司 | 通过锁定pdn连接配置而改善的非最佳切换 |
WO2014131313A1 (zh) * | 2013-02-26 | 2014-09-0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异系统间载波资源的聚合、去聚合方法及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1523307A (ja) | 2011-08-04 |
WO2009152060A1 (en) | 2009-12-17 |
KR20110015686A (ko) | 2011-02-16 |
US8638749B2 (en) | 2014-01-28 |
TW201014386A (en) | 2010-04-01 |
US20090303966A1 (en) | 2009-12-10 |
KR101276950B1 (ko) | 2013-06-24 |
JP5032700B2 (ja) | 2012-09-26 |
EP2294865A1 (en) | 2011-03-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57721A (zh) | 用于网络间越区切换的方法和设备 | |
CN101682868B (zh) | 用于快速系统间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 |
EP2245883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technology handoff of a multi-mode mobile station | |
KR101495063B1 (ko) | 데이터 트래픽의 로컬 라우팅을 위한 네트워크 디바이스 및 방법 | |
CN101496431B (zh) | 接入网络之间通过所保存的会话信息的无缝越区切换 | |
US20040218575A1 (en) | Data handoff method betwee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and 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 | |
US20150156774A1 (en) | Interworking base station between a wireless network and a cellular network | |
JP2015511785A (ja) | ソフトウェアイネーブル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を通した複数の加入者の取り扱い | |
JP2012135000A (ja) | ソースアクセスシステムおよびターゲットアクセスシステム間のハンドオフ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
CN101534496B (zh) | 一种用户获得家乡链路信息的方法 | |
CN111356153A (zh) | 用户设备及其无线通信方法 | |
US9173153B2 (en) | Mobile layer 2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over internet protocol networks | |
JP5795265B2 (ja) | ローカルブレイクアウト用のリンク層スイッチング | |
So et al. | HIP based mobility management for UMTS/WLAN integrated networks | |
Al Salihy et al. | A survey in mobile generations and their mobility management | |
Goswami | IP and Mobility | |
Behbahani | Connection robustness for wireless moving networks using transport layer multi-homing | |
Yung | Distributed home agent mobility management for IP based cellular network. | |
JP2014096831A (ja) | ローカルブレイクアウト用のリンク層スイッチン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