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55579A - 无线通信系统及其中继通信装置与无线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及其中继通信装置与无线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55579A
CN102055579A CN2010105117808A CN201010511780A CN102055579A CN 102055579 A CN102055579 A CN 102055579A CN 2010105117808 A CN2010105117808 A CN 2010105117808A CN 201010511780 A CN201010511780 A CN 201010511780A CN 102055579 A CN102055579 A CN 1020555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unking traffic
radio communication
passage
traffic device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1178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延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ublication of CN1020555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55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及其中继通信装置与无线通信装置。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至少一基站、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及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所述的中继通信装置,无线连接于所述的基站。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无线连接至所述的中继通信装置,而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至少二上行链路为同频段或处于同载波,且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至少二下行链路为相异频段或处于相异载波。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及其中继通信装置与无线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及其中继通信装置与无线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无线通信技术逐渐采用中继转传(relay)技术来改善高传输速率的无线通信涵盖面积、群体移动性(group mobility)、基站边际传输量(cell-edgethroughput)以及提供临时的网络布建方式。中继通信装置(relay station)通常通过无线传输方式连接至基站,进而连接至无线接取网络(radio accessnetwork)。中继通信装置所采用的连接方式可以分为:同频段(inband)与相异频段(outband)。所述的同频段连接方式即为在无线接取网络至中继通信装置的链路(link)与无线接取网络至无线通信装置(或无线终端通信装置)的链路都使用相同的频段或相同的载波。相反地,相异频段连接方式则为在无线接取网络至中继通信装置的链路(link),并没有与无线接取网络直接至无线通信装置(或无线终端通信装置)的链路相同的频段或相同的载波。
另外,中继通信装置的链路又可分为透明的(transparent)以及非透明的(non-transparent)。透明的中继转传方式中,无线通信装置(或称为UE)并不知道其与无线接取网络之间的沟通是否通过中继通信装置所进行的。相反的,非透明的中继转传方式中,无线通信装置(UE)知道其与无线接取网络之间的沟通是否通过中继通信装置所进行的。目前有IEEE 802.16j为主要采用中继转传的无线通信系统标准,但仍有其他通信系统标准可使用中继通信装置,例如:IEEE 802.16m标准与第三代通信系统伙伴计划的先进长程演进(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ded,简称为3GPP LTE-Advanced)标准。
图1A是一种已知的具有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Type 1 relay)的无线通信系统10的示意图。无线通信系统10包括基站101、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102与无线通信装置103。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102运作非透明的中继转传方式,其控制本身所涵盖的小区(cell)范围,还可控制一或多个小区,并且具有一独特的物理层小区身份(physical layer cell identity)。从无线通信装置103看来,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102与基站101的无线资源管理(radio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为RRM)方式是相同的。第3层中继(layer 3 relay)通信装置,例如:实现自我回传(self-backhauling)功能的第一类中继通信节点即类似于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102。
3GPP LTE-Advanced标准支持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例如,在3GPP第8版(Release 8)标准中,定义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可传送自己的一或多个同步通道(synchronization channel)与一或多个参考符号(reference symbols)。在单一小区运作状况下,无线通信装置103会接收到由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102发出的排程信息与混合行自动重传(HARQ)反馈信号,并且无线通信装置103会传送自己的控制信号数据或控制通道(例如:SR/CQI/ACK)回复给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102。在运作上,假若无线通信装置103是一个符合3GPP Release 8的使用者装置(简称为UE),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102就像是一个符合3GPP Release 8的先进基站(简称为eNodeB)。
图1B是图1A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下行链路从基站101经过中继装置102到无线通信装置103传送接收方式的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1A与图1B,在无线通信系统10的下行链路(包括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102下行至无线通信装置103,以及基站101下行至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102),皆采用时分多工(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简称为TDM)模式。图1B将时间分成两区,时隙1与时隙2,时隙1为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102的下行链路而时隙2为无线通信装置103的下行链路。因为采用TDM模式来结合两个链路于同一载波上或者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102为同频中继通信装置,因此最高传输率由于时分多工的关系而降低。
上行链路的部分也可能为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102上行至基站101的链路与无线通信装置103上行至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102使用相同载波。如果是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简称为FDD),上行链路亦会类似下行链路以TDM的方式时分使用此载波。如果是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duplex,简称为TDD),此载波会再切割出两个时隙给各自的上行链路。
图2A是一种已知的具有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Type 2 relay)的无线通信系统20的示意图。无线通信系统20包括基站201、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202与无线通信装置(或无线终端通信装置)203。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202运作透明的与同频段的中继转传方式,其并不具独特的物理层小区身份(但仍可有一中继身份)。从无线通信装置203看来,基站201为无线通信系统20的小区施予者(donor cell)具有主控权,且具有至少部分无线资源管理(简称为RRM)并直接控制无线通信装置203。但仍有一部分无线资源管理是在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202上运作的。例如,智能型中继(smart repeater)通信装置、解码与转传(decode-and-forward)通信装置以及第2层中继(layer 3relay)通信装置即类似于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202。
图2B是图2A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传送接收方式的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2A与图2B,在无线通信系统20的下行链路(包括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202下行至无线通信装置203,以及基站201下行至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202,以及基站201下行至无线通信装置203),皆采用TDM模式。无线通信装置203的下行链路与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202的下行链路由于共用一个载波。因此,无线通信装置203仅能使用时隙2去接收,导致于无线通信装置203无法达到最高传输率。
上行链路的部分也可能为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202上行至基站201的链路与无线通信装置203上行至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202使用相同载波。如果是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简称为FDD),上行链路亦会类似下行链路以TDM的方式时分使用此载波。如果是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duplex,简称为TDD),此载波会额外再被分出两个时隙给上行链路。
3GPP LTE-Advanced标准支持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例如,在3GPPRelease 8标准中,一个小区中的基站201至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202的接口(interface)为Un接口,而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202至无线通信装置203的接口为Uu接口,且Un接口与Uu接口为同频段运作。在单一小区运作状况下,因为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202没有物理层小区身份,不会产生新的小区。对于无线通信装置203来说,其并不知道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202运作在小区中。然而,在3GPP Release 8标准中,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202可传送物理层下行共用通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简称为PDSCH),不过至少不会发送共同参考信号(Common Reference Signal,简称为CRS)与物理层下行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为PDCCH)。
图3是一种因中继通信装置造成转换时间间隔的示意图。所述的转换时间间隔,例如为:传送转换间隔(transmit transition gap,简称为TTG)以及接收转换间隔(receive transition gap,简称为RTG)。由图3可知,中继通信装置在时隙1接收数据或控制信号之后,并无法直接中继转传此数据或控制信号至无线通信装置。在时隙1与时隙2之间,需要有一个接收至传送的转换时间间隔,这样无线通信装置才能在时隙2由中继通信装置接收数据或控制信号。相类似地,在上行链路中也会有一个传送至接收的转换时间间隔。这些转换时间间隔会造成无线资源的浪费。
另外中继通信装置在传送流程与接收流程皆使用相同频段,因此无线通信装置无法在传送流程与接收流程使用全部的时间。由图1B与图2B的对应描述可知,在时隙1的阶段,无线通信装置并没有接收任何数据或控制信号,因此使用者会觉得传输速率变慢。即使无线通信装置可以处理大的频宽(例如:20MHz),由于在部分时间内无法接收数据,无线通信装置将无法达到最高传输速率。进一步说明,由上述图1A至图2B的对应描述可知,无线通信装置的接收传输量(reception throughput)是受限于下行链路的载波数目与下行链路的运作时间。因此,如何降低使用中继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转换时间间隔与无线资源浪费,以提高运用中继通信方式的数据传输效率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示范实施例提出一种无线通信系统。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至少一基站、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及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无线连接于至少一基站。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无线连接至所述的中继通信装置,而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至少二上行链路为同频段,且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至少二下行链路为相异频段。
本公开的一示范实施例提出一种无线通信系统。此无线通信系统,包括至少一基站、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及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无线连接至至少一基站,其中至少一基站与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的一第一传输模式采用一频分双工模式。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无线连接至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其中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与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第二传输模式采用一时分双工模式。
本公开的一示范实施例提出一种中继通信装置。此中继通信装置,适用于在至少一基站与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之间中继转传一数据或一控制信号数据。所述的中继通信装置的一第一上行链路与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第二上行链路为同频段,而所述的中继通信装置的一第一下行链路与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第二下行链路为相异载波。
本公开的一示范实施例提出一种中继通信装置。此中继通信装置,适用于在至少一基站与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之间中继转传一数据或一控制信号数据。所述的中继通信装置与至少一基站的一第一传输模式采用一频分双工模式,而所述的中继通信装置与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第二传输模式采用一时分双工模式。
本公开的一示范实施例提出一种无线通信装置。此无线通信装置,适用于通过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与至少一基站沟通。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与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的一传输模式为一频分双工模式。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第一下行链路与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的第二下行链路采用一频分多工(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简称为FDM)模式。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的一第一上行链路与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的第二上行链路使用相同的载波。
为让本公开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一种已知的具有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1B是图1A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传送接收方式的示意图。
图2A是一种已知的具有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B是图2A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传送接收方式的示意图。
图3是一种因中继通信装置造成转换时间间隔的示意图。
图4A是根据第一示范实施例所绘示一种具有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4B是图4A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传送接收方式的载波与时序的示意图。
图5A是根据第二示范实施例所绘示一种具有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5B是图5A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传送接收方式的示意图。
图6A是根据第三示范实施例所绘示一种具有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6B是图6A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传送接收方式的示意图。
图7A是根据第四示范实施例所绘示一种具有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7B是图7A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传送接收方式的示意图。
图8A是根据第五示范实施例所绘示一种具有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8B是图8A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传送接收方式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20、40、50、60、70、        202、402、602、802:第二80:无线通信系统                类中继通信装置
101、201、401、501、601、       f1:第一频段701、801:基站                      f2:第二频段
102、502、702:第一类中继       f3:第三频段通信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多个示范实施例的基本原理主要将基站到中继通信装置的一下行链路与中继通信装置到无线通信装置(UE)的另一下行链路分开到不同的载波,以致于中继通信装置到无线通信装置的接口不与基站到中继通信装置的接口共用载波。如此一来,无线通信装置在部分状况下可以完全使用中继通信装置到无线通信装置的接口的载波,并同时可不需要传送与接收流程之间的转换时间间隔。另外,中继通信装置到基站的一上行链路,则与无线通信装置到中继通信装置的另一上行链路共用相同的载波或无线资源。根据上述对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不同的载波配置与运作方式,相对于图1A与图2A的传统做法,如要避免降低下行最高传输速率与降低无线通信装置的使用者的经验,则需要至少4个载波,本公开的多个示范实施例可减少至仅须3个载波,并可有效地维持中继通信装置与无线通信装置的最高传输速率。本公开的多个示范实施例中的无线通信装置可以为例如:数字电视、数字机上盒、笔记型计算机、平板计算机、移动电话以及智能型手机。
图4A是根据第一示范实施例所绘示一种具有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40的示意图。无线通信系统40包括基站401(例如为一eNodeB)、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402与无线通信装置403。图4B是图4A的无线通信系统40的传送接收方式的载波与时序的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4A与图4B,在无线通信系统40中,基站401与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402之间的传输方式采用FDD模式。此即,如图4A所示,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402与基站401之间的下行链路使用第一频段f1,而上行链路使用第三频段f3。另外,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402与无线通信装置403之间的传输方式也采用FDD模式。此即,如图4A所示,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402与无线通信装置403之间的下行链路使用第二频段f2。此外,基站401与无线通信装置403之间的传输方式也采用FDD模式。此即,如图4A所示,基站401与无线通信装置403之间的下行链路使用第二频段f2,而上行链路使用第三频段f3
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402可能仅提供数据通道(data channel)至无线通信装置403,而由基站401提供控制通道(control channel)给无线通信装置403。更进一步来看,在下行链路的运作方式中,基站401通过第一频段f1传送下行数据给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402,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402从第一频段f1接收下行数据。另外,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402通过第二频段f2来传送下行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403。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402可同时接收下行数据与传送下行数据,所以不需要分成两个时隙来分别进行接收与传送数据的流程。
再者,下行链路的运作方式中,基站401通过第二频段f2来传送控制信号数据(control signaling data)给无线通信装置403,以协调管理(coordinate)无线通信装置403。例如,基站401可通过3GPP LTE标准中的物理层下行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为PDCCH)、物理层混合式自动传送指标通道(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简称为PHICH)以及物理层控制格式指标通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简称为PCFICH),来传送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403。此外,基站401还可通过例如:IEEE 802.16m标准中的先进媒体存取通信协议(Advanced Media AccessProtocol,简称为A-MAP)以及超帧标头(Super Frame Header,简称为SFH),来传送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403。
在下行链路的运作方式中,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402与基站401协同地(collaboratively)或共同地(cooperatively)通过第二频段f2来传送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403。例如,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402可通过3GPP LTE标准中的物理层下行共用通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简称为PDSCH)传送下行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403。无线通信装置403则从第二频段f2接收下行数据。
在上行链路的运作方式中,基站401通过第三频段f3来同时协调管理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402与无线通信装置403的上行链路。更进一步说明,基站401通过第三频段f3在相同的一上行数据通道或一上行控制通道协调管理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402与无线通信装置403。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402与无线通信装置403共用相同的上行无线资源以及上行控制通道。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402与无线通信装置403的上行链路可同时传送上行数据与上行控制信号。例如,无线通信装置403或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402,可利用3GPP LTE标准中的物理层上行控制通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Channel,简称为PUCCH)、物理层上行共用通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简称为PUSCH)以及随机存取通道(Random Access Channel,简称为RACH),来直接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给基站401。另外,无线通信装置403或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402,还可利用例如:IEEE 802.16m标准中的主要反馈通道(Primary Feedback Channel,简称为PFBCH)以及次要反馈通道(Secondary Feedback Channel,简称为SFBCH),来直接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给基站401。
第一示范实施例中的基站401、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402与无线通信装置403仅为解说的示范例。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无线通信系统还可包括超过一基站,每一基站可涵盖超过一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与超过一无线通信装置。上述原则也应用于以下第三示范实施例与第五示范实施例。
图5A是根据第二示范实施例所绘示一种具有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无线通信系统50包括基站501、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与无线通信装置503。图5B是图5A的无线通信系统50的传送接收方式的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5A与图5B,基站501与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之间的传输模式采用FDD模式,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与无线通信装置503之间的传输模式也采用FDD模式。此即,如图5A所示,基站501与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之间的下行链路使用第一频段f1,而上行链路使用第三频段f3。另外,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与无线通信装置503之间的下行链路使用第二频段f2,而上行链路使用第三频段f3。由于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与无线通信装置503的上行链路都使用第三频段f3,无线通信系统50的整体传送与接收流程可能以TDM模式运作而分为至少2个时隙来进行。
更进一步来看,在下行链路的运作方式中,基站501通过第一频段f1传送下行数据或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而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从第一频段f1接收下行数据。例如,基站501可利用3GPPLTE标准中的PDCCH、PHICH、PCFICH、PDSCH、广播通道(BroadcastChannel,简称为BCH)以及同步通道(Synchronization Channel,简称为SCH),来传送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503。又例如,基站501还可利用IEEE 802.16m标准中的A-MAP以及超帧标头SFH,来传送下行数据或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503。
在下行链路的运作方式中,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通过第二频段f2传送下行数据或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503,而无线通信装置503从第二频段f2接收下行数据。例如,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可利用3GPP LTE标准中的PDCCH、PHICH、PCFICH、PDSCH、BCH以及SCH,来传送下行数据或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503。又例如,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还可利用IEEE 802.16m标准中的A-MAP以及SFH,来传送下行数据或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503。
在上行链路的运作方式中,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与无线通信装置503可以通过码分多工(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CDM)模式、TDM模式、FDM模式或此三者的任意的混合模式共用连接到基站501的上行链路。换句话说,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至基站501的一第一上行链路与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第二上行链路可通过CDM模式、TDM模式、FDM模式或此三者的任意的混合模式来共用第三频段f3,以通过此第三频段f3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
以下举例说明通过TDM模式共用连接到基站501的上行链路。基站501通过第三频段f3来同时协调管理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与无线通信装置503的上行链路。此上行链路可同时传送上行数据与上行控制信号数据,而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与无线通信装置503共用此上行链路。换句话说,基站501通过在相同的一上行数据通道或一上行控制通道,协调管理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与无线通信装置503,而此上行数据通道或此上行控制通道运作在第三频段f3。例如,无线通信装置503可利用3GPP LTE标准中的PUCCH、PUSCH以及RACH,来直接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给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
另外,无线通信装置503还可利用例如:IEEE 802.16m标准中的PFBCH以及SFBCH,来直接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给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相类似地,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可利用3GPP LTE标准中的PUCCH、PUSCH以及RACH,来直接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给基站501。另外,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还可利用例如:IEEE 802.16m标准中的PFBCH以及SFBCH,来直接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给基站501。
请参照图5B,在时隙1中,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通过第三频段f3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至基站501,而基站501由第三频段f3接收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在时隙2中,无线通信装置503通过第三频段f3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至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而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由第三频段f3接收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
为了实现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在同一时间内可以通过第三频段f3接收由无线通信装置503所传送的一上行数据,又可通过第三频段f3传送另一上行数据至基站501,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可利用天线间隔(antenna separation)的方式或方向性天线来达成此目的。另外,第二示范实施例中的基站501、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502与无线通信装置503仅为解说的示范例。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无线通信系统还可包括超过一基站,每一基站可涵盖超过一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与超过一无线通信装置。上述原则也应用于以下第四示范实施例。
图6A是根据第三示范实施例所绘示一种具有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无线通信系统60包括基站601、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602与无线通信装置603。图6B是图6A的无线通信系统60的传送接收方式的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6A与图6B,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602采用TDD模式与FDD模式的混合式运作方式。基站601与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602之间的传输模式采用FDD模式,基站601与无线通信装置603之间的传输模式则采用TDD模式,而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602与无线通信装置603之间的采用FDD模式。此即,如图6A所示,基站601与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602之间的下行链路使用第一频段f1,而上行链路使用第三频段f3。另外,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602与无线通信装置603之间的下行链路使用第二频段f2。而无线通信装置603与基站601之间的下行链路与上行链路都使用第二频段f2。由于无线通信装置603与基站601之间的下行链路与上行链路都使用第二频段f2,无线通信系统60的整体传送与接收流程必须要分2个时隙来进行。
更进一步来看,在下行链路的运作方式中,基站601通过第一频段f1传送下行数据给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602,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602从第一频段f1接收下行数据,而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602通过第二频段f2传送下行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603。基站601通过第二频段f2传送下行控制信号数据,来协调管理无线通信装置603。例如,基站601可利用3GPP LTE标准中的PDCCH、PHICH以及PCFICH,来传送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603。又例如,基站601还可利用IEEE 802.16m标准中的A-MAP以及SFH,来传送下行数据或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603。基站601还与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602共同地或协同地通过第二频段f2来传送下行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603,而无线通信装置603由第二频段f2来接收下行数据。
在上行链路的运作方式中,基站601通过第二频段f2来实现上行的数据通道与上行的控制通道。无线通信装置603至基站601的上行链路可同时传送上行数据与上行控制信号数据。基站601通过相同的一第一上行数据通道或一第一上行控制通道协调管理无线通信装置603,其中第一上行数据通道或第一上行控制通道运作在第二频段f2。另外,基站601通过相同的一第二上行数据通道或一第二上行控制通道协调管理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602,其中第二上行数据通道或第二上行控制通道运作在第三频段f3
举例说明,无线通信装置603通过第二频段f2,可利用3GPP LTE标准中的PUCCH、PUSCH以及RACH,来直接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给基站601。第一上行数据通道或第一上行控制通道例如为3GPPLTE标准中的PUCCH、PUSCH以及RACH。另外,无线通信装置603还可利用例如:IEEE 802.16m标准中的PFBCH以及SFBCH,来直接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给基站601。第一上行数据通道或第一上行控制通道例如为IEEE 802.16m标准中的PFBCH以及SFBCH。
相类似地,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602通过第三频段f3,可利用3GPP LTE标准中的PUCCH、PUSCH以及RACH,来直接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给基站601。第二上行数据通道或第二上行控制通道例如为3GPPLTE标准中的PUCCH、PUSCH以及RACH。另外,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602还可利用例如:IEEE 802.16m标准中的PFBCH以及SFBCH,来直接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给基站601。第二上行数据通道或第二上行控制通道例如为IEEE 802.16m标准中的PFBCH以及SFBCH。
请参照图6B,在时隙1中,基站601与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602都通过第二频段f2传送下行数据或下行控制信号数据至无线通信装置603,而无线通信装置603由第二频段f2接收下行数据或下行控制信号数据。在时隙2中,无线通信装置603通过第二频段f2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至基站601,而基站601由第二频段f2接收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
图7A是根据第四示范实施例所绘示一种具有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无线通信系统70包括基站701、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702与无线通信装置703。图7B是图7A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传送接收方式的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7A与图7B,在无线通信系统70中,基站701与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702之间采用FDD模式,而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702与无线通信装置703之间采用TDD模式。因为在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702与无线通信装置703之间采用TDD模式,无线通信系统7的整体传送与接收流程必须要分2个时隙来进行。此即,在时隙1中,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702通过第二频段f2传送下行数据或下行控制信号数据至无线通信装置703,而无线通信装置703由第二频段f2接收下行数据或下行控制信号数据。在时隙2中,无线通信装置703通过第二频段f2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至无线通信装置703,而无线通信装置703由第二频段f2接收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
更进一步来看,在下行链路的运作方式中,基站701通过第一频段f1传送下行数据或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702。例如,基站701可利用3GPP LTE标准中的PDCCH、PHICH、PCFICH、PDSCH、BCH以及SCH,来传送数据或控制信号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703。又例如,基站701还可利用IEEE 802.16m标准中的A-MAP以及SFH,来传送下行数据或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703。
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702通过第二频段f2传送下行数据或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703。例如,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702可利用3GPPLTE标准中的PDCCH、PHICH、PCFICH、PDSCH、BCH以及SCH,来传送下行数据或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703。又例如,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702还可利用IEEE 802.16m标准中的A-MAP以及SFH,来传送下行数据或控制信号数据给下行无线通信装置703。
在上行链路的运作方式中,基站701通过第三频段f3来接收数据或控制信号数据(由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702传送的)。此即,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702通过第三频段f3,可利用3GPP LTE标准中的PUCCH、PUSCH以及RACH,来直接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给基站701。另外,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702还可利用例如:IEEE 802.16m标准中的PFBCH以及SFBCH,来直接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给基站701。相类似地,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702通过第三频段f3来接收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由无线通信装置703传送的)。无线通信装置703通过第二频段f2,可利用3GPP LTE标准中的PUCCH、PUSCH以及RACH,来直接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给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702。另外,无线通信装置703还可利用例如:IEEE 802.16m标准中的PFBCH以及SFBCH,来直接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给第一类中继通信装置702。
图8A是根据第五示范实施例所绘示一种具有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无线通信系统80包括基站801、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802与无线通信装置803。图8B是图8A的无线通信系统80的传送接收方式的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8A与图8B,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802采用TDD模式。基站801与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802之间采用TDD模式,基站801与无线通信装置803之间则采用TDD模式,而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802与无线通信装置803为单方向链路。此即,如图8A所示,基站801与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802之间的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皆使用第一频段f1。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802与无线通信装置803之间的下行链路也使用第二频段f2,而基站801与无线通信装置803之间的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皆使用第二频段f2。由于基站801与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802之间采用TDD模式,基站801与无线通信装置803之间也采用TDD模式,无线通信系统80的整体传送与接收流程必须要分2个时隙来进行。
更进一步来看,在下行链路的运作方式中,基站801通过第一频段f1传送下行数据给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602,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802从第一频段f1接收下行数据,而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802通过第二频段f2传送下行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803。基站801通过第二频段f2传送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803,来协调管理无线通信装置803。例如,基站801可利用3GPP LTE标准中的PDCCH、PHICH以及PCFICH,来传送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803。又例如,基站801还可利用IEEE 802.16m标准中的A-MAP以及SFH,来传送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803。基站801还与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602共同地或协同地通过第二频段f2来传送下行数据给无线通信装置803,而无线通信装置803由第二频段f2来接收下行数据。
在上行链路的运作方式中,基站801通过第二频段f2来实现无线通信装置803的上行数据通道与上行控制通道。此即,无线通信装置803至基站801的上行链路可同时传送上行数据与上行控制信号数据。举例说明,无线通信装置803通过第二频段f2,可利用3GPP LTE标准中的PUCCH、PUSCH以及RACH,来直接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给基站801。又例如,无线通信装置803还可利用例如:IEEE 802.16m标准中的PFBCH以及SFBCH,来直接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给基站601。
相类似地,基站801通过第一频段f1来实现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802的上行数据通道与上行控制通道。此即,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802至基站801的上行链路可同时传送上行数据与上行控制信号数据。举例说明,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802通过第一频段f1,可利用3GPP LTE标准中的PUCCH、PUSCH以及RACH,来直接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给基站801。又例如,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802还可利用例如:IEEE 802.16m标准中的PFBCH以及SFBCH,来直接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给基站801。
请参照图8B,在时隙1中,基站801通过第一频段f1传送下行数据至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802,并通过第二频段f2传送下行数据或下行控制信号数据至无线通信装置803,而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802另外通过第二频段f2传送下行数据至无线通信装置803。在时隙1中,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802由第一频段f2接收下行数据,而无线通信装置803由第二频段f2接收下行数据或下行控制信号数据。在时隙2中,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802通过第一频段f1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至基站801,无线通信装置803通过第二频段f2传送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号数据至基站801。在时隙2中,基站801由第一频段f1接收第二类中继通信装置802的上行数据,且同时由第二频段f2接收无线通信装置803的上行数据与上行控制信号数据。
综上所述,本公开的示范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及其中继通信装置与无线通信装置。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通过在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中使用同频段或相异频段无线资源,以及适当地搭配时分双工与频分双工的技术,可提升无线通信装置在中继转传方式的最高传输速率。另外,还可减少在中继转传的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之间的转换时间间隔,并同时减少所需的载波资源,以提升无线资源的使用效率。
虽然本公开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34)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
至少一基站;
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无线连接至该至少一基站;以及
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无线连接至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其中该无线通信系统的至少二上行链路为同频段,而该无线通信系统的至少二下行链路为相异频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该至少一基站与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之间的一第一传输模式采用一频分双工模式;
该至少一基站与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第二传输模式采用该频分双工模式;
该至少一基站通过一第一频段传送一下行数据给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
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由该第一频段接收该下行数据;
该至少一基站与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共同地通过一第二频段传送该下行数据给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
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由该第二频段接收该下行数据;
该至少一基站更通过该第二频段传送一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以及
该至少一基站在相同的一上行数据通道或一上行控制通道协调管理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以及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传送该下行数据给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所使用的至少一通道包括第三代通信系统伙伴计划3GPP LTE标准中的物理层下行共用通道PDSCH;
该至少一基站传送该下行数据给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所使用的至少一通道包括3GPP LTE标准中的物理层下行控制通道PDCCH、物理层混合式自动传送指标通道PHICH、以及物理层控制格式指标通道PCFICH;以及
该上行数据通道或该上行控制通道包括3GPP LTE标准中的物理层上行控制通道PUCCH、物理层上行共用通道PUSCH以及随机存取通道RACH。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该至少一基站传送该下行数据给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所使用的至少一通道包括IEEE 802.16m标准中的先进媒体存取通信协议A-MAP以及超帧标头SFH;以及
该上行数据通道或该上行控制通道包括IEEE 802.16m标准中的主要反馈通道PFBCH以及次要反馈通道SFBCH。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该至少一基站与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之间的一第一传输模式采用一频分双工模式;
该至少一基站与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第二传输模式采用该频分双工模式;
该至少一基站通过一第一频段传送一下行数据或一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
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由该第一频段接收该下行数据或该下行控制信号数据;
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通过一第二频段传送该下行数据或该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
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由该第二频段接收该下行数据或该下行控制信号数据;以及
该至少一基站在相同的一上行数据通道或一上行控制通道协调管理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以及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其中该上行数据通道或该上行控制通道运作在一第三频段。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该至少一基站传送该下行数据或该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所使用的至少一通道包括3GPP LTE标准中的PDCCH、PHICH、PCFICH、PDSCH、广播通道BCH以及同步通道SCH;以及
该上行数据通道或该上行控制通道包括3GPP LTE标准中的PUCCH、PUSCH以及RACH。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该至少一基站传送该下行数据或该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所使用的至少一通道包括IEEE 802.16m标准中的A-MAP以及SFH;以及
该上行数据通道或该上行控制通道包括IEEE 802.16m标准中的PFBCH以及SFBCH。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具有一方向性天线,以通过该第三频段同时接收一下行数据与传送另一下行数据。
9.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
至少一基站;
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无线连接至该至少一基站,其中,该至少一基站与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的一第一传输模式采用一频分双工模式;以及
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无线连接至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其中,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与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第二传输模式采用一时分双工模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该至少一基站与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第三传输模式采用该时分双工模式;
该至少一基站通过一第一频段传送一下行数据给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
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由该第一频段接收该下行数据;
该至少一基站与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共同地通过一第二频段传送该下行数据给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
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由该第二频段接收该下行数据;
该至少一基站更通过该第二频段传送一控制信号数据给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以协调管理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
该至少一基站通过相同的一第一上行数据通道或一第一上行控制通道协调管理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其中该第一上行数据通道或该第一上行控制通道运作在该第二频段;以及
该至少一基站通过相同的一第二上行数据通道或一第二上行控制通道协调管理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其中该第二上行数据通道或该第二上行控制通道运作在一第三频段。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该至少一基站传送该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所使用的至少一通道包括3GPP LTE标准中的PDCCH、PHICH、以及PCFICH;
该第一上行数据通道或该第一上行控制通道包括3GPP LTE标准中的PUCCH、PUSCH以及RACH;以及
该第二上行数据通道或该第二上行控制通道包括3GPP LTE标准中的PUCCH、PUSCH以及RACH。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该至少一基站传送该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所使用的至少一通道包括IEEE802.16m标准中的A-MAP以及SFH;
该第一上行数据通道或该第一上行控制通道包括IEEE 802.16m标准中的PFBCH以及SFBCH;以及
该第二上行数据通道或该第二上行控制通道包括IEEE 802.16m标准中的PFBCH以及SFBCH。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该至少一基站通过一第一频段传送一下行数据或一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
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由该第一频段接收该下行数据或该下行控制信号数据;
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通过一第二频段传送该下行数据或该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
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由该第二频段接收该下行数据或该下行控制信号数据;
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通过该第二频段来传送一上行数据或一上行控制信号数据给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以及
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通过一第三频段来传送该上行数据或该上行控制信号数据给该至少一基站。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该至少一基站传送该下行数据或该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所使用的至少一通道包括3GPP LTE标准中的PDCCH、PHICH、PCFICH、PDSCH、BCH以及SCH;
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传送该下行数据或该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所使用的至少一通道包括3GPP LTE标准中的PDCCH、PHICH、PCFICH、PDSCH、BCH以及SCH;以及
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传送该上行数据或该上行控制信号数据给该至少一基站所使用的至少一通道包括3GPP LTE标准中的PUCCH、PUSCH以及RACH。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中,
该至少一基站传送该下行数据或该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所使用的至少一通道包括IEEE 802.16m标准中的A-MAP以及SFH;
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传送该下行数据或该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所使用的至少一通道包括IEEE 802.16m标准中的A-MAP以及SFH;以及
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传送该上行数据或该上行控制信号数据给该至少一基站所使用的至少一通道包括IEEE 802.16m标准中的PFBCH以及SFBCH。
16.一种中继通信装置,适用于在至少一基站与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之间中继转传一数据或一控制信号数据,其中,该中继通信装置一第一上行链路与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第二上行链路为同频段,而该中继通信装置一第一下行链路与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第二下行链路为相异频段。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中继通信装置,其中,
该至少一基站与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之间的一传输模式采用一频分双工模式;
该中继通信装置由该第一频段接收一下行数据;
该至少一基站与该中继通信装置共同地通过一第二频段传送一第二数据给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以及
该至少一基站在相同的一上行数据通道或一上行控制通道协调管理该中继通信装置。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中继通信装置,其中,
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传送该下行数据给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所使用的至少一通道包括3GPP LTE标准中的PDSCH;以及
该上行数据通道或该上行控制通道包括3GPP LTE标准中的物理层上行控制通道PUCCH、PUSCH以及RACH。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中继通信装置,其中,该上行数据通道或该上行控制通道包括IEEE 802.16m标准中的PFBCH以及SFBCH。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中继通信装置,其中,
该中继通信装置与该至少一基站之间的一第一传输模式采用一频分双工模式;
该中继通信装置与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一第二传输模式采用该频分双工模式;
该中继通信装置由该第一频段接收一下行数据或一下行控制信号数据;
该中继通信装置通过一第二频段传送该下行数据或该下行控制信号数据;以及
该中继通信装置的一上行数据通道或一上行控制通道运作在一第三频段。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中继通信装置,其中,
该中继通信装置接收该下行数据或该下行控制信号数据所使用的至少一通道包括3GPP LTE标准中的PDCCH、PHICH、PCFICH、PDSCH、BCH以及SCH;以及
该上行数据通道或该上行控制通道包括3GPP LTE标准中的PUCCH、PUSCH以及RACH。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中继通信装置,其中,
该中继通信装置接收该下行数据或该下行控制信号数据所使用的至少一通道包括IEEE 802.16m标准中的A-MAP以及SFH;以及
该上行数据通道或该上行控制通道包括IEEE 802.16m标准中的PFBCH以及SFBCH。
23.一种中继通信装置,适用于在至少一基站与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之间中继转传一数据或一控制信号数据,其中,该中继通信装置与该至少一基站的一第一传输模式采用一频分双工模式,而该中继通信装置与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的一第二传输模式采用一时分双工模式。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中继通信装置,其中,
该中继通信装置由一第一频段接收一下行数据;
该中继通信装置通过一第二频段传送该下行数据;
该至少一基站与该中继通信装置共同地通过一第二频段传送该下行数据给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以及
该中继通信装置的一上行数据通道或一上行控制通道运作在一第三频段。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中继通信装置,其中,该上行数据通道或该上行控制通道包括3GPP LTE标准中的PUCCH、PUSCH以及RACH。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中继通信装置,其中,该上行数据通道或该上行控制通道包括IEEE 802.16m标准中的PFBCH以及SFBCH。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中继通信装置,其中,
该中继通信装置由该第一频段接收一第一下行数据或一第一下行控制信号数据;
该中继通信装置通过一第二频段传送该第二下行数据或该第二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给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装置;
该中继通信装置由该第二频段来接收一上行数据或一上行控制信号数据;以及
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通过一第三频段来传送该上行数据或该上行控制信号数据。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中继通信装置,其中,
该中继通信装置传送该第二下行数据或该第二下行控制信号数据所使用的至少一通道包括3GPP LTE标准中的PDCCH、PHICH、PCFICH、PDSCH、BCH以及SCH;以及
该中继通信装置传送该上行数据或该上行控制信号数据所使用的至少一通道包括3GPP LTE标准中的PUCCH、PUSCH以及RACH。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中继通信装置,其中,
该中继通信装置传送该第二下行数据或该第二下行控制信号数据的至少一通道包括IEEE 802.16m标准中的A-MAP以及SFH;以及
该中继通信装置传送该上行数据或该上行控制信号数据所使用的至少一通道包括IEEE 802.16m标准中的PFBCH以及SFBCH。
30.一种无线通信装置,适用于通过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与至少一基站沟通,其中,
该无线通信装置与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之间的一传输模式为一频分双工模式;
该无线通信装置的一第一下行链路与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的第二下行链路采用一频分多工模式;以及
该无线通信装置的一第一上行链路与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的第二上行链路使用相同的一载波。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该无线通信装置的一第一上行链路与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的一第二上行链路使用相同的一载波,该第一上行链路与该第二上行链路采用时分多工模式共存于该载波。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该无线通信装置在此载波的上行链路,会不传送一上行数据或一上行控制信号数据给该中继通信装置,而由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传送一上行数据或一上行控制信号数据;以及
该无线通信装置会传送该上行数据或该上行控制信号数据给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而该中继通信装置不传送一上行数据或一上行控制信号数据给该至少一基站。
33.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该无线通信装置的一第一上行链路与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的一第二上行链路使用相同的一载波,该第一上行链路与该第二上行链路采用一频分多工模式共存于该载波。
34.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该无线通信装置的一第一上行链路与该至少一中继通信装置的一第二上行链路使用相同的一载波,两链路采用一码分多工模式共存在此载波。
CN2010105117808A 2009-10-29 2010-10-14 无线通信系统及其中继通信装置与无线通信装置 Pending CN1020555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5603309P 2009-10-29 2009-10-29
US61/256,033 2009-10-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55579A true CN102055579A (zh) 2011-05-11

Family

ID=439595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117808A Pending CN102055579A (zh) 2009-10-29 2010-10-14 无线通信系统及其中继通信装置与无线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55579A (zh)
TW (1) TWI44408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87199A (zh) * 2019-05-09 2019-08-02 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中继的毫米波系统下行链路的用户群数据服务系统及方法
CN113872658A (zh) * 2020-06-30 2021-12-31 星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及其无线信号延伸装置与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4494A (zh) * 2005-10-18 2007-06-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使用多个频带的网络中支持多个链路的装置和方法
CN101111047A (zh) * 2006-07-18 2008-01-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利用中继基站进行通信的方法及系统
CN101262268A (zh) * 2007-03-09 2008-09-1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支持中继的蜂窝系统实现无线链路正交的方法及中继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4494A (zh) * 2005-10-18 2007-06-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使用多个频带的网络中支持多个链路的装置和方法
CN101111047A (zh) * 2006-07-18 2008-01-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利用中继基站进行通信的方法及系统
CN101262268A (zh) * 2007-03-09 2008-09-1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支持中继的蜂窝系统实现无线链路正交的方法及中继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87199A (zh) * 2019-05-09 2019-08-02 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中继的毫米波系统下行链路的用户群数据服务系统及方法
CN113872658A (zh) * 2020-06-30 2021-12-31 星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及其无线信号延伸装置与方法
CN113872658B (zh) * 2020-06-30 2023-10-31 星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及其无线信号延伸装置与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30368A (en) 2011-09-01
TWI444083B (zh) 2014-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60749B2 (en) Method for configuring a backhaul link subfram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o which a carrier aggregation scheme is applied and an apparatus for the same
CN102113398B (zh) 在包括中继站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对于回程链路和接入链路的资源分配方法
EP2417710B1 (en) Design of control and data channels for advanced relay operation
JP5453574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リレーノードがチャネル品質指示子を報告する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US10390332B2 (en) Method for transceiving signals between a base station and a relay node in a multiuser multi-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ame
US9281889B2 (en) Relay node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according to link operation mod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CN101882982B (zh) 一种ack/nack信息的反馈、处理方法及设备
US866577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which a relay station makes a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 a multi-carrier system
KR101339477B1 (ko) 다중 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 중계국의 단위 반송파 이용 방법 및 중계국
EP2560299A2 (en) Method for setting a search space for a relay nod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ame
CN102648589A (zh) 无线通信中的中继回程
CN103503342A (zh) 在具有应用了载波聚合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设置回程链路子帧的方法和设备
CN101814944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装置
EP2652886A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 to macro base station by relay nod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o which carrier aggregation is applied
KR20110122154A (ko) 릴레이 링크 제어 채널 전송 방법 및 시스템
US20110103269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elay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thereof
CN102714532A (zh) 中继通信系统
CN101908955A (zh) 一种回程链路下行信息传输方法及设备
KR20140032705A (ko) 이종 복식 기지국간 주파수 집적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KR20110118078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릴레이 노드로 제어 채널을 송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1931960B (zh) 一种避免上行传输冲突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WO2011047616A1 (zh) 一种中继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1888661A (zh)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系统及装置
US20150304016A1 (en) Relay system for moving object
KR101761402B1 (ko) 다중 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 중계국의 하이브리드 자동 재전송 요청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