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45902A - 感应加热方法和感应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方法和感应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45902A CN102045902A CN2009102060542A CN200910206054A CN102045902A CN 102045902 A CN102045902 A CN 102045902A CN 2009102060542 A CN2009102060542 A CN 2009102060542A CN 200910206054 A CN200910206054 A CN 200910206054A CN 102045902 A CN102045902 A CN 1020459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uctor
- induction heating
- sensed
- predetermined angular
- connecting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Heat Treatment Of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感应加热方法和感应加热装置,其在对旋转时被感应加热部位围绕旋转轴进行偏心旋转的被感应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时,对被感应加热部位的周面均匀地进行感应加热。该感应加热方法是,使被通以高频电流的导体与上述被感应加热部位相对配置,在使上述被感应加热物旋转时,使上述导体随着被感应加热部位的移动而从动,使被感应加热部位位于包含上死点的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时的向导体的通电量减少,使被感应加热部位位于包含下死点的第二规定角度范围内时的向导体的通电量增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感应加热方法和感应加热装置,其对旋转时被感应加热的部位围绕旋转轴偏心旋转移动的被感应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
背景技术
当对曲轴的连杆颈部的周面、凸轮轴的凸轮的周面这样的在旋转时会围绕旋转轴偏心旋转的部位进行感应加热时,考虑使相对配置的感应加热线圈追踪该部位的周面而移动,从而均匀地对该部位的周面进行感应加热。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48241号公报中公开了这种感应加热装置。
在日本特开2005-48241号公报中公开了以下结构:在对曲轴的连杆颈部、轴颈部的整个周面实施淬火时,感应加热线圈能够与轴颈部、曲轴的围绕旋转轴偏心移动的连杆颈部保持一定的距离。即,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明中,通过将从感应加热线圈到被感应加热部位的距离保持为一定,能够将在被感应加热部位的周面所产生的感应电流的量保持为一定,能够均匀地对被感应加热部位的周面进行感应加热。
但是,本发明人对根据在日本特开2005-48241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方法进行感应加热后的曲轴进行切断而观察其截面,结果可知被感应加热的部位的周面并未被均匀地淬火。特别是,在连杆颈部到达上死点时,接近感应加热线圈的部位的淬火深度最深,在连杆颈部到达下死点时,接近感应加热线圈的部位的淬火深度最浅,该现象已经通过本发明人的试验得到确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感应加热方法和感应加热装置,在对旋转时被感应加热部位围绕旋转轴偏心旋转的被感应加热物实施感应加热时,其用于对被感应加热部位的周面均匀地进行感应加热。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感应加热方法,其对旋转时被感应加热部位围绕旋转轴进行偏心旋转移动的被感应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该感应加热方法的特征在于:使被通以高频电流的导体与上述被感应加热部位相对配置,在使上述被感应加热物旋转时,使上述导体随着被感应加热部位的移动而从动,使得被感应加热部位位于包含上死点的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时的向导体的通电量,相比于被感应加热部位位于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外时的向导体的通电量减少。
在本方面的方法中,在对旋转时被感应加热部位围绕旋转轴偏心旋转移动的被感应加热物实施感应加热时,使得被感应加热部位位于包含上死点的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时的向导体的通电量,相比于被感应加热部位位于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外时的向导体的通电量减少,因此,在被感应加热部位中的、位于包含上死点的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时与导体相对的部分中流过的感应电流变得较少。
被感应加热部位中的、位于包含上死点的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时与导体相对的部分,其热量中被传递至其它部分而散失的量较少。从而,根据本方面的方法,在被感应加热部位的周面剩余的热量在整个面被均匀化,能够实现周面的感应加热的均匀化。
优选被感应加热物是曲轴,被感应加热部位是曲轴的连杆颈部。
在该优选方面中,被感应加热物是曲轴,被感应加热部位是曲轴的连杆颈部,因此,能够大致均匀地对连杆颈部的周面进行感应加热。
优选在上述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随着连杆颈部接近上死点而减少向导体的通电量,随着连杆颈部远离上死点而增加向导体的通电量。
在该优选方面中,随着连杆颈部接近上死点而减少向导体的通电量,随着连杆颈部远离上死点而增加向导体的通电量,因此,能够更均匀地对被感应加热部位进行感应加热。
在被感应加热部位位于包含下死点的第二规定角度范围内时与导体相对的部分,其热量被传递至其它部分而散失的量较多。从而,优选在被感应加热部位位于包含下死点的第二规定角度范围内时,增加向导体的通电量。
在该优选方面中,上死点位于第一规定角度范围的中央,因此,在热量最难散失的上死点,通电量最小。从而,能够更精确地实施被感应加热部位的感应加热的均匀化。
优选在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开始感应加热。如果在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开始感应加热,则被感应加热后的被感应加热物难以出现变形(畸变)。
优选,确定被感应加热物开始旋转时的被感应加热部位的角度位置在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在此基础上,根据被感应加热物的旋转速度和旋转时间,求取被感应加热部位的旋转角度位置。
优选上死点位于第一规定角度范围的中央,下死点位于第二规定角度范围的中央。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感应加热装置,其对旋转时被感应加热部位围绕旋转轴进行偏心旋转移动的被感应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该感应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能够使被通以高频电流的导体与上述被感应加热部位相对配置,上述导体,在使被感应加热物旋转时,随着被感应加热部位的移动而从动,该感应加热装置具有控制向上述导体的通电量的控制部件、和检测被感应加热物的旋转角度位置的角度检测部件,上述控制部件,根据上述角度检测部件检测出的旋转角度位置,控制向导体的通电量,上述控制部件,在被感应加热部位位于包含上死点的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时,开始向导体的通电,上述控制部件,随着在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连杆颈部接近上死点而减少向导体的通电量,随着在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连杆颈部远离上死点而增加向导体的通电量,上述控制部件,在被感应加热部位位于包含下死点的第二规定角度范围内时,随着在第二规定角度范围内被感应加热部位接近下死点而增加向导体的通电量,随着在第二规定角度范围内被感应加热部位远离下死点而减少向导体的通电量。
在本方面中,设置控制向导体的通电量的控制部件、和检测被感应加热物的旋转角度位置的角度检测部件,上述控制部件根据上述角度检测部件检测出的旋转角度位置,控制向导体的通电量。即,控制部件控制通电量,使得向被感应加热部位中的热量难以散失的部位的通电量较少,向热量容易散失的部位的通电量较多。从而能够高精度并且均匀地对被感应加热部位的周面进行感应加热。
优选,确定被感应加热物开始旋转时的被感应加热部位的角度位置在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在此基础上,上述角度检测部件根据被感应加热物的旋转速度和旋转时间,检测被感应加热部位的旋转角度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感应加热方法,在被感应加热物的被感应加热部位的周面剩余的热量,在整个面上变得大致均匀,能够实现周面的感应加热的均匀化。根据本发明的感应加热装置,能够控制通电量,使得向被感应加热部位中的热量难以散失的部位的通电量较少,使向热量容易散失的部位的通电量较多。结果,能够高精度并且均匀地对被感应加热部位的周面进行感应加热。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所具有的加热线圈体即将与曲轴的连杆颈部相对配置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a)~(c)是表示各曲轴与感应加热线圈的关系的正面图。
图3是曲轴的连杆颈部的横截面图。
图4是截断曲轴的轴部的横截面侧面图。
图5是截断凸轮轴的轴部的横截面侧面图。
图6是感应加热装置的信号系统图。
图7是表示已与曲轴的连杆颈部相对配置的加热线圈体,追踪连杆颈部的公转移动而移动的状态的的正面图。
图8是表示一边使曲轴旋转一边对连杆颈部进行感应加热时的供电量的变化的图表。
图9是表示一边使曲轴旋转一边对连杆颈部进行感应加热时的与图8不同的供电量的变化的图表。
图10是表示一边使曲轴旋转一边对连杆颈部进行感应加热时的与图8和图9不同的供电量的变化的图表。
图11是表示对与曲轴不同的被感应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时的供电量的变化的一个例子的图表。
图12是表示图11的变形例的图表。
图13是表示与图12不同的图11的另一变形例的图表。
图14是表示与图12和图13不同的图11的又一变形例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embodiment)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1的基本结构,作为信号系统图表示于图6。感应加热装置1具有供电装置2、加热线圈体3(图1)、加热线圈体移动装置4、对被感应加热物5(以下,称作曲轴5)进行旋转驱动的电动机6、检测曲轴5的旋转角度位置的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7(角度检测部件)、喷射冷却液的冷却套管14等。此外,在感应加热装置1中设置有控制装置8。由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7检测出的角度信息被提供给控制装置8。进而,控制装置8控制供电装置2的供电量、加热线圈体移动装置4的动作、和电动机6的动作。
下面,依次进行说明。
图6所示的供电装置2具有从商用电源产生高频电力的高频发射机和变压器单元(图中均未表示)等。被该变压器单元激励起的一次感应电流,在设置于加热线圈体3的导体内,通过其它的变压器单元产生二次感应电流。
此外,在供电装置2中,能够构成为根据来自控制装置8的控制信号而调整所输出的电量。为了调整所输出的电量,例如能够变更变压器的匝数比。
图7所示的加热线圈体3具有通电性和耐久性优异的导体15。该导体15的内部为中空,能够对其供给冷却液。通过供给冷却液,能够抑制感应加热时(高频感应电流流过时)的导体15的升温,从而达到导体的损耗量的减少。作为导体15,例如能够采用铜制管。将该导体15的一部分进行弯曲以及折曲,形成加热线圈,使得能够沿着曲轴5的被感应加热部位9(以下称作连杆颈部9)相对配置。导体15的除了形成加热线圈的部位以外的部分,被由绝缘材料构成的覆盖材料覆盖。
此外,加热线圈体3以夹着导体15的方式在两侧设置有侧板,侧板彼此以及内部的导体15被一体化。在侧板的下方设置有能够向被感应加热物(被感应加热部位)喷射冷却液的冷却装置(冷却套管)。
加热线圈体3与被一体设置的变压器单元(未图示)一同被悬挂装置(未图示)悬挂。利用接受来自控制装置8的控制信号而进行动作的加热线圈体移动装置4(图6),加热线圈体3在水平方向和上下方向移动至能够对曲轴5进行感应加热的位置。
在感应加热装置1中设置有多个加热线圈体3。加热线圈体3的数量与后述的曲轴5的被同时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部位的数量相同或者在其以上。即,因为在曲轴5中设置有5个轴颈部10a~10e(图1),所以最少需要5个加热线圈体3a~3e。但是,连杆颈部9仅为4个,因此,在对连杆颈部9a~9d进行感应加热时,例如加热线圈体3e未被使用而处于待机状态。控制装置8适当准备与被感应加热部位的数量对应的个数的加热线圈体3。
此外,冷却套管14(图7)被配置在导体15(加热线圈部)的下方。冷却套管14喷射对感应加热结束的被感应加热部位(连杆颈部和轴颈部10)进行冷却的冷却液。在图6中省略冷却套管14。
图2是表示曲轴5与加热线圈体3的关系的正面图。图2(a)表示在相对于曲轴5使加热线圈体3相对配置之前的状态,图2(b)表示相对于曲轴5已使加热线圈体3相对配置之后的状态,图2(c)表示从图2(b)的状态开始使曲轴5旋转180度后的状态。
图2所示的曲轴5包括:中心位于旋转轴心X上的5个轴颈部10a~10e、和在离开旋转轴心X的位置具有中心轴的4个连杆颈部9a~9d。如图2(a)所示,各个轴颈部10a~10e和各个连杆颈部9a~9d通过各个臂部11a、11b、……而连接。
曲轴5的端部12被保持为能够被电动机6旋转驱动(图中未表示保持状态),另一个端部13被支承为能够通过中心销(未图示)旋转。这样,当驱动电动机6时,曲轴5能够平滑地旋转。根据从控制装置8提供的控制信号,进行该电动机6的驱动和停止。当使曲轴5旋转时,连杆颈部9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公转。即,当曲轴5自转一周时,连杆颈部9公转一周。
下面,说明控制装置8对各个构成部件的控制方法。
控制装置8基于被设置的曲轴5的连杆颈部9的位置信息,使加热线圈体3移动,如图2(a)所示,在连杆颈部9的上方配置加热线圈体3。而且,如图2(b)所示,各加热线圈体3与各连杆颈部9相对配置。
当曲轴5旋转时,连杆颈部9公转移动。此时,控制装置8向加热线圈体移动装置4发送信号,使加热线圈体3追踪连杆颈部9。结果,加热线圈体3维持其与连杆颈部9相对配置的状态。
当连杆颈部9的公转进行了一次时,连杆颈部9的与加热线圈体3相对的部位也旋转一周。从而,连杆颈部9的整个周面依次与加热线圈体3的导体相对。结果,连杆颈部9遍及整周地接受来自导体的电磁感应,流过高频感应电流,从而被感应加热(淬火)。
在图2(b)所示的状态下,曲轴5的连杆颈部9a和连杆颈部9d位于上死点,连杆颈部9b和连杆颈部9c位于下死点。当曲轴5旋转半周时,如图2(c)所示,连杆颈部9a和连杆颈部9d移动至下死点,连杆颈部9b和连杆颈部9c移动至上死点。
更详细地说,如图7所示,当连杆颈部9a逆时针(沿箭头P所示方向)公转移动时,与连杆颈部9a相对配置的加热线圈体3a追踪连杆颈部9a的动作。在图7中以点划线表示的圆表示连杆颈部9a的中心所描绘的轨迹。为了便于掌握连杆颈部9a和加热线圈体3a的动作,在图7中所绘制的连杆颈部9a的公转半径比实际的大。
在图7和图4中,在连杆颈部9a(省略阴影线)上标注符号A~D。当连杆颈部9a位于上死点位置时,连杆颈部9a的A部与加热线圈体3的导体15(加热线圈)相对。当曲轴5沿着图7所示的箭头P方向旋转90度时,连杆颈部9a的B部与导体15(加热线圈)相对。同样地,当继续各旋转90度时,连杆颈部9a的C部和D部依次与导体15(加热线圈)相对。
但是,在臂部11中,与连杆颈部9a的A部侧连接的部分和与C部侧连接的部分存在质量的差。即,在对连杆颈部9a的A部进行感应加热时能够从A部向臂部11侧传递的热量、和对C部进行感应加热时能够从C部向臂部11侧传递的热量间,产生差,能够从C部向臂部11侧传递的热量更大。即,热质(heat mass)大。因此,如果按照同样的方式对A部和C部进行感应加热,则与A部相比,C部的淬火深度变浅。即,被感应加热而升温后的C部的热量容易向臂部11侧散失,因此,为了在C部获得与A部同等的淬火深度,需要更多的供电量(通电量)。
如果与此相应地,相比于A部,增加向C部供给的电量,则能够均匀地对A部和C部进行淬火。对于B部和D部来说也是同样的,根据传热方式,同样能够调整供给的电量(通电量)。即,根据向臂部11侧的热量散失的程度来设定从供电装置2向加热线圈体3供给的电量,从而能够使连杆颈部9a的周面的淬火深度均匀。
4个加热线圈体3a~3d分别与图2所示的4个连杆颈部9a~9d相对配置。而且,被供给各个加热线圈体3a~3d的导体的电量根据连杆颈部的公转位置而增减。即,控制装置8控制供电装置2,使得在每个加热线圈体中,在相对的连杆颈部位于上死点时减少供电量,在连杆颈部位于下死点时增加供电量,
参照图3说明其理由。图3是截断曲轴5的连杆颈部9的横截面图。图3(a)表示连杆颈部9的旋转角度位置夹着上死点位于规定角度范围内的状态,图3(b)表示连杆颈部9的旋转角度位置夹着下死点位于规定角度范围内的状态。曲轴5沿着箭头S所示的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首先,假设连杆颈部9a位于上死点时是旋转开始位置的角度0度,那么,如图8所示,在连杆颈部9a的旋转角度位置位于角度0度~角度R1的范围中时,供给加热线圈体3的供电量为最小供电量W1,角度R1~角度R2(第一规定角度范围)中的供电量是通常供电量W2,角度R2~角度R3(第二规定角度范围)中的供电量是最大供电量W3,角度R3~角度R4中的供电量为通常供电量W2,角度R4~角度360度(第一规定角度范围)中为最小供电量W1。
在连杆颈部9a从上死点(角度0度)移动至角度R1的过程中、以及从角度R4移动至上死点(角度360度,即角度0度)的过程中,图3(a)所示的曲轴5的连杆颈部9a的位于角度r1和角度r2所示的范围的部分,与加热线圈体3的导体相对。当位于该角度r1和角度r2所示的范围的部分被感应加热时,该热量同样向角度r1和角度r2所示的范围的臂部传递。于是,与被传递至臂部的热量相对应地,热量从连杆颈部9a散失。
接着,连杆颈部9a从角度R1移动至角度R2时、以及从角度R3移动至角度R4时,向加热线圈体3的导体的供电量,是比最小供电量W1多的通常供电量W2。而且,在连杆颈部9a的旋转角度位置位于从角度R2到角度R3之间时,向加热线圈体3的导体的供电量是最大供电量W3。
在连杆颈部9a位于从角度R4到角度R1之间的上死点附近时,且在图4中箭头F1所示的范围被感应加热时,将供电量设定为最小供电量W1。在连杆颈部9a位于从角度R2到角度R3之间的下死点附近时,且在图4中箭头F3所示的范围被感应加热时,将供电量设定为最大供电量W3。
接近箭头F3所示的范围的臂部(也应考虑轴颈部)的质量比接近箭头F1所示的范围的臂部的质量大。因此,如果对连杆颈部9a的周围以相同的供电量进行感应加热,则连杆颈部9a的从箭头F3所示的范围散失的热量较多,从箭头F1所示的范围散失的热量较少。从而,连杆颈部9a的箭头F1所示区域的部分的温度变高,箭头F3所示区域的部分的温度变低。因此,无法均匀地对连杆颈部9a的周围进行感应加热(淬火)。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令对箭头F1所示区域的部分进行感应加热时的供电量为感应加热所必需的最小供电量W1,令对箭头F2和箭头F4所示区域的部分进行感应加热时的供电量为通常供电量W2,而且令对箭头F3所示区域的部分进行感应加热时的供电量为最大供电量W3。由此,连杆颈部9a的周面的温度被均匀化,连杆颈部9a的周面被均匀地感应加热(淬火)。
连杆颈部9a的大小、从旋转轴到连杆颈部9a的中心的距离、以及臂部的大小等,在每个曲轴中并不相同,存在各种样式的曲轴。从而,根据曲轴的样式等适当选定角度R1~R4、r1~r4、供电量W1~W3即可。例如,优选在大量生产曲轴之前,预先通过实验等找出最佳的角度R1~R4、r1~r4、供电量W1~W3。将找出的设定值预先存储在控制装置8所具有的存储器中。能够采用基于角度检测传感器7所检测出的角度信息,控制装置8控制供电装置2的输出电力的结构。
也可以如图8所示,使向加热线圈体3的供电量(此处为电压的设定值)按照角度R1~R4阶梯状地变更,也可以如图9所示,从上死点(角度0度)到角度R5,使供电量(设定电压值)从W1逐渐增加至W2,随着从角度R6接近下死点(角度180度),使供电量(设定电压值)从W2逐渐增加至W3,从下死点到角度R7,使供电量(设定电压值)从W3逐渐减少至W2,进而,随着从角度R8接近上死点(角度360度),使供电量(设定电压)从W2逐渐减少至W1。此处,作为供电量,也可以采用电流来代替电压。
此外,在图8中,也可以使从角度0度到角度R1的角度范围r1和从角度R4到角度360度的角度范围r2之和,与从角度R2到角度180度的角度范围r3和从角度180度到角度R3的角度范围r4之和一致。
进一步,也能够如图10~图14所示地设定电压。即,并不局限于曲轴,能够根据各种被感应加热物的形状、大小,适当地确定相对于被感应加热物的旋转角度的电力的优选设定值。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如图10(a)所示,连杆颈部9a夹着上死点(90度或者450度)在规定的角度范围使供电装置2的设定电压从W4减少至W5。如果这样设置输出电压,则输出电量形成图10(b)所示的波形。
此外,也可以如图11所示设定供电装置2的输出电压。在图11所示的图表中,在连杆颈部9a位于上死点(90度、450度)时,减少供电装置2的输出电压。并且在连杆颈部9a位于下死点(270度)时,增加供电装置2的输出电压。
进一步,也可以如图12~图14所示根据连杆颈部9a的角度位置设定供电装置2的设定值(电压值)。在图12所示的图表中,设定电压呈阶梯状变化。此外,在图13所示的图表中,设定值(电压值)呈直线状变化。进一步,在图14所示的图表中,在连杆颈部9a位于包含下死点的第二规定角度范围内时,设定值保持一定。下死点位于第二规定角度范围的中央。
另外,开始连杆颈部9a的感应加热的角度位置优选在0度~角度R1之间,或者R4~360度之间(均在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即,优选在连杆颈部9a的位置在图8中夹着上死点(0度或者360度)位于r2或者r1的角度范围内时,开始供电装置2的供电。
此外,角度检测传感器7也能够通过运算求出在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开始旋转的曲轴5的连杆颈部的角度位置。即,从控制装置8接受到指令信号的电动机6,以规定的旋转速度M使曲轴5旋转。经过规定时间t后,根据旋转速度M与规定时间t的积(相乘),能够计算出连杆颈部9a的角度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被感应加热物5主要为曲轴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如图5所示,被感应加热物5也可以是凸轮轴。此处,图5是截断凸轮轴的轴部的横截面图。在图5中,表示在对凸轮部进行感应加热时,减少向加热线圈体的供电量的旋转角度范围G1(区域G1)、增加供电量进行感应加热的旋转角度范围G3(区域G3)。即,凸轮轴20的顶部的质量在凸轮轴的凸轮部21的周面之中最小,因此,使在对包含顶部的区域G1进行感应加热时的供电量为最小供电量。此外,底部的质量在凸轮部21的周面之中最大,因此,使在对包含底部的区域G3进行感应加热时的供电量为最大供电量。对区域G1与区域G3之间的区域G2和区域G4进行感应加热时的供电量,在最小供电量与最大供电量之间适当设定即可。
即,使对包含顶部的区域G1进行感应加热时的向加热线圈体的供电量减少,使对包含底部的区域G3进行感应加热时的供电量增加。由此,凸轮部周面成为大致均匀的温度,能够大致均匀地进行感应加热(淬火)。
此外,即使是曲轴的连杆颈部、凸轮轴的凸轮部以外的加热物,偏离旋转中心而公转移动的被感应加热物的被感应加热部位的周面,通过同样控制向加热线圈体3的供电量,也能够大致均匀地进行感应加热(淬火)。
Claims (10)
1.一种感应加热方法,其对旋转时被感应加热部位围绕旋转轴进行偏心旋转移动的被感应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该感应加热方法的特征在于:
使被通以高频电流的导体与所述被感应加热部位相对配置,在使所述被感应加热物旋转时,使所述导体随着被感应加热部位的移动而从动,
使得被感应加热部位位于包含上死点的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时的向导体的通电量,相比于被感应加热部位位于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外时的向导体的通电量减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
被感应加热物是曲轴,被感应加热部位是曲轴的连杆颈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随着连杆颈部接近上死点而减少向导体的通电量,随着连杆颈部远离上死点而增加向导体的通电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被感应加热部位位于包含下死点的第二规定角度范围内时,增加向导体的通电量。
5.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死点位于第一规定角度范围的中央。
6.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开始感应加热。
7.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
确定被感应加热物开始旋转时的被感应加热部位的角度位置在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在此基础上,根据被感应加热物的旋转速度和旋转时间,求取被感应加热部位的旋转角度位置。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
下死点位于第二规定角度范围的中央。
9.一种感应加热装置,其对旋转时被感应加热部位围绕旋转轴进行偏心旋转移动的被感应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该感应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
能够使被通以高频电流的导体与所述被感应加热部位相对配置,
所述导体,在使被感应加热物旋转时,随着被感应加热部位的移动而从动,
该感应加热装置具有控制向所述导体的通电量的控制部件、和检测被感应加热物的旋转角度位置的角度检测部件,所述控制部件,根据所述角度检测部件检测出的旋转角度位置,控制向导体的通电量,
所述控制部件,在被感应加热部位位于包含上死点的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时,开始向导体的通电,
所述控制部件,随着在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连杆颈部接近上死点而减少向导体的通电量,随着在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连杆颈部远离上死点而增加向导体的通电量,
所述控制部件,在被感应加热部位位于包含下死点的第二规定角度范围内时,随着在第二规定角度范围内被感应加热部位接近下死点而增加向导体的通电量,随着在第二规定角度范围内被感应加热部位远离下死点而减少向导体的通电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度检测部件,确定被感应加热物开始旋转时的被感应加热部位的角度位置在第一规定角度范围内,在此基础上,根据被感应加热物的旋转速度和旋转时间,检测被感应加热部位的旋转角度位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2060542A CN102045902A (zh) | 2009-10-20 | 2009-10-20 | 感应加热方法和感应加热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2060542A CN102045902A (zh) | 2009-10-20 | 2009-10-20 | 感应加热方法和感应加热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45902A true CN102045902A (zh) | 2011-05-04 |
Family
ID=43911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2060542A Pending CN102045902A (zh) | 2009-10-20 | 2009-10-20 | 感应加热方法和感应加热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045902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63249A (zh) * | 2018-07-25 | 2018-09-21 | 浙江工商大学 | 一种基于uwb定位的自动追踪加热系统及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80755A (zh) * | 1997-10-29 | 2001-01-17 | 轮廓硬化公司 | 用于曲轴的感应加热淬火装置 |
JP2001214219A (ja) * | 2000-01-28 | 2001-08-07 | Fuji Electronics Industry Co Ltd | 複数カム同時焼入装置 |
US6514455B1 (en) * | 1999-11-10 | 2003-02-04 | Fuji Electronics Industry Co., Ltd. | Heating apparatus of a workpiece of distorted shape, and a quenching apparatu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multiple cams and a quenching method for the same |
JP2005048241A (ja) * | 2003-07-30 | 2005-02-24 | Denki Kogyo Co Ltd | クランクシャフトの高周波誘導加熱装置 |
CN201154978Y (zh) * | 2008-01-26 | 2008-11-26 | 桂林福达曲轴有限公司 | 全自动曲轴中频感应淬火机床 |
-
2009
- 2009-10-20 CN CN2009102060542A patent/CN102045902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80755A (zh) * | 1997-10-29 | 2001-01-17 | 轮廓硬化公司 | 用于曲轴的感应加热淬火装置 |
US6514455B1 (en) * | 1999-11-10 | 2003-02-04 | Fuji Electronics Industry Co., Ltd. | Heating apparatus of a workpiece of distorted shape, and a quenching apparatu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multiple cams and a quenching method for the same |
JP2001214219A (ja) * | 2000-01-28 | 2001-08-07 | Fuji Electronics Industry Co Ltd | 複数カム同時焼入装置 |
JP2005048241A (ja) * | 2003-07-30 | 2005-02-24 | Denki Kogyo Co Ltd | クランクシャフトの高周波誘導加熱装置 |
CN201154978Y (zh) * | 2008-01-26 | 2008-11-26 | 桂林福达曲轴有限公司 | 全自动曲轴中频感应淬火机床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甘文等: "曲轴轴颈表面淬火硬化层不均匀的原因分析和消除方法", 《金属加工》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63249A (zh) * | 2018-07-25 | 2018-09-21 | 浙江工商大学 | 一种基于uwb定位的自动追踪加热系统及方法 |
CN108563249B (zh) * | 2018-07-25 | 2021-11-26 | 浙江工商大学 | 一种基于uwb定位的自动追踪加热系统及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57988B (zh) | 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无线充供电方法 | |
JP6337797B2 (ja) | 無線給電制御システム、無線給電制御装置、無線給電制御方法、及び指向性情報生成方法 | |
JP6153602B2 (ja) | 加熱体 | |
CN1130954C (zh) | 用于曲轴的感应加热淬火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3276185B (zh) | 一种轴类零件振动感应加热方法及装置 | |
CN101787415B (zh) | 淬火方法以及淬火装置 | |
CN102045902A (zh) | 感应加热方法和感应加热装置 | |
CN106026410B (zh) |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装置 | |
CN105024519A (zh) | 一种无铁芯直线电机 | |
CN112063822A (zh) | 用于复杂轮廓波纹管的热处理装置及其热处理方法 | |
KR20150035039A (ko) | 전기자동차의 무선전력수신장치 | |
CN107342635A (zh) |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谐振频率控制方法和装置 | |
CN205793468U (zh) |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 |
CN207926952U (zh) | 电磁烹饪设备 | |
JP2000087134A (ja) | 段付き軸体の誘導加熱コイルおよび焼入装置 | |
CN209143852U (zh) | 交变电场水处理装置及热交换系统 | |
CN103146896B (zh) | 一种用于铲刀连接座凹球面的感应淬火装置 | |
EP3751961B1 (en) | Cooking apparatus | |
CN108390463A (zh) | 基于无线充电的充电设备位置检测装置 | |
JP2015027156A (ja) | 非接触充電システム及び車両 | |
CN206626755U (zh) | 控制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8321946A (zh) | 无线充电装置 | |
CN206799688U (zh) | 多折弯工件的感应器及淬火机床 | |
CN102564630B (zh) | 汽车电机转子温度的测量装置 | |
CN104731052B (zh) | 一种移动平台控制系统、方法及移动平台控制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