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25466A - 信令处理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 Google Patents
信令处理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25466A CN102025466A CN2009100926837A CN200910092683A CN102025466A CN 102025466 A CN102025466 A CN 102025466A CN 2009100926837 A CN2009100926837 A CN 2009100926837A CN 200910092683 A CN200910092683 A CN 200910092683A CN 102025466 A CN102025466 A CN 10202546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dcch
- sub frame
- descending sub
- dai
- base s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3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66—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a dedicated channel for access
- H04W74/0875—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a dedicated channel for access with assigned priorities based acces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信令处理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方法包括:在下行子帧集中,为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分别生成下行分配指示DAI,其中所述DAI的取值按照预设规则根据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生成;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PDCCH,其中所述PDCCH携带所述DAI。基站包括:生成模块,用于在下行子帧集中,为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分别生成下行分配指示DAI,其中所述DAI的取值按照预设规则根据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生成;发送模块,用于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PDCCH,其中所述PDCCH携带所述DAI。本发明实施例减少了传输时延,提高了传输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令处理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背景技术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ved,以下简称:LTE)时分双工(TimeDivision Duplex,以下简称:TDD)系统中,一个上行子帧需要反馈多个下行子帧的应答信息。ACK,即确认应答,表示UE正确接收了对应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以下简称:PDSCH)上传输的相应传输块;NACK,即否认应答,表示UE错误接收了对应PDCCH上传输的相应传输块;DTX表示UE未接收到对应PDSCH的相应传输块。LTE TDD系统中,在一个上行子帧中传输多个下行子帧的应答信息的模式可以包括捆绑模式和复用模式。在LTE TDD系统中需要使用下行分配指示(downlinkassignment index,以下简称:DAI)来指示下行子帧的调度信息,DAI是在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以下简称:DCI)中携带的2比特信息。
表1为DAI取值的对应关系表,如表1所示,第一列为两比特DAI,其中MSB为高位,LSB为低位;第二列中表示在同一上行子帧传输应答信息的下行子帧中有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以下简称:PDSCH)的子帧总数,表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以下简称:UE)检测到的PDSCH有对应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以下简称:PDCCH)分配资源的最后一个下行子帧上DAI取值;第三列表示在一个上行子帧传输应答信息的下行子帧中有PDSCH传输的下行子帧个数。举例来说,若LTE TDD系统有M个下行子帧的应答信息在一个上行子帧传输,L(对应表1中第3列的取值)表示在M个下行子帧中,该子帧及该子帧之前有PDCCH分配资源的子帧个数,L按发送的子帧累计计数,则DAI取值为(L-1)mod4+1。
表1
当UE使用捆绑模式传输应答信息时,UE可以对检测到的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计数,从而获取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总数UDAI,UE还可以检测接收到的有PDCCH发送的最后一个下行子帧上的DAI取值如果UDAI>0且则UE可以检测到至少一个下行子帧的PDCCH丢失,则至少有一个下行子帧的应答信息为DTX,此时UE不反馈应答信息给基站。当UE根据DAI取值未检测到有PDCCH丢失,则UE可以采用捆绑模式将捆绑后的应答信息放在检测到的最后一个下行子帧的PDCCH最小标号控制信道单元(control channel element,以下简称:CCE)对应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以下简称:PUCCH)上发送。
在高级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ved-Advanced,以下简称:LTE-A)系统中需要支持比LTE系统更宽的带宽,因此可以将多个载波进行聚合,聚合的多个载波上的资源可以同时调度给一个UE使用。由于在现有技术中,LTE-A系统直接引入LTE TDD系统的DAI机制,每个载波使用独立的DAI计数,捆绑后的应答信息在多个载波最后接收到的下行子帧的PDCCH最小标号CCE对应的PUCCH资源上传输,从而导致将DTX判为ACK的错误,这时候只能通过高层重传来解决将DTX判为ACK的错误,从而增加了传输时延,降低了传输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令处理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DTX到ACK错误,造成传输时延增加,传输效率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令处理方法,包括:
在下行子帧集中,为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分别生成下行分配指示DAI,其中所述DAI的取值按照预设规则根据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生成;
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PDCCH,其中所述PDCCH携带所述DAI。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另一种信令处理方法,包括:
接收基站发送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所述PDCCH携带下行分配指示DAI,所述DAI的取值按照预设规则根据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生成;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在下行子帧集中,为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分别生成下行分配指示DAI,其中所述DAI的取值按照预设规则根据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生成;
发送模块,用于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PDCCH,其中所述PDCCH携带所述DAI。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所述PDCCH携带下行分配指示DAI,所述DAI的取值按照预设规则根据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生成;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由于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中的DAI值,能够反映该下行子帧之前,按照先载波后子帧的计数方式对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累计计数的下行子帧个数,从而使得UE不管是检测出基站发送的全部PDCCH,还是未检测出一个或几个PDCCH,均不会导致基站出现DTX到ACK的错误,减少了传输时延,提高了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信令处理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信令处理方法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信令处理方法再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为发明信令处理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基站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用户设备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用户设备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信令处理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01、在下行子帧集中,为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分别生成下行分配指示DAI,其中所述DAI的取值按照预设规则根据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生成。
对基站在下行子帧通过物理下行共享信道发送的下行数据,用户设备要反馈应答信息,且反馈应答信息的时刻相对于发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时刻有一个系统预定义的时延。在LTE-A TDD系统中,对于根据系统预定义的时延在相同上行时刻反馈应答信息的全部分量载波的所有下行子帧,构成一个或多个下行子帧集。对一个上行时刻,当用户设备的所有应答信息都在相同物理上行信道发送时,构成一个下行子帧集;当用户设备的不同应答信息在不同物理上行信道发送时,构成多个下行子帧集,其中每个下行子帧集由在相同物理上行信道发送应答信息的下行子帧构成。即所述下行子帧集包括在相同物理上行信道发送应答信息的全部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其中,物理上行信道,可以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所述下行子帧集的应答信息在相同的物理上行信道上传输时,根据是否使用PUCCH发射分集技术,相同物理上行信道可以由一个或多个信道组成。
PDCCH可以用于给PDSCH分配资源,或者用于指示释放分配给下行半静态调度的PDSCH资源。
记下行子帧集包括I个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且第i个分量载波有Ji个下行子帧,所述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是指在所述下行子帧集中,先为某一个下行子帧时刻全部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生成DAI取值,再为下一个下行子帧时刻全部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生成DAI取值,依此类推。在为一个下行子帧时刻全部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生成DAI取值时,可以按照任何顺序生成,为简单起见,可以总是按照下行子帧所在分量载波编号从小到大或是从大到小的顺序来生成。例如,在该下行子帧集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Qij对应的DAI的取值可以通过对下行子帧的个数Lij进行映射获取,Lij表示按照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对第i个载波的第j个下行子帧Qij以及Qij之前的下行子帧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累计计数获取的子帧个数,其中,I≥1,1≤i≤I,1≤j≤Ji,
每个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个数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以下描述均是基于每个分量载波有相等个数下行子帧数J。
举例来说,表2为下行子帧集的一种取值对照表。
表2
如表2所示,在LTE-A系统中,聚合的分量载波个数为2,每个分量载波有4个下行子帧,即对应的下行子帧集共有8个下行子帧,采用捆绑模式传输时,两个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的应答信息在相同物理上行信道传输,例如一个PUCCH信道。在该下行子帧集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Q共有6个,即Q11,Q21,Q12,Q22,Q13,Q23,该PDCCH用于给PDSCH分配资源,或者用于指示释放分配给下行半静态调度的PDSCH资源。由于采用捆绑模式传输,需要确定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的DAI取值。在本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按照预设规则将按照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对在相同物理上行信道上发送应答信息的下行子帧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累计计数获取的子帧数Lij映射为下行子帧Qij的DAI取值Xij,其中1≤i≤2,1≤j≤4。在本示例中,所谓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为{载波1子帧1载波2子帧1载波1子帧2载波2子帧2载波1子帧3载波2子帧3载波1子帧4载波2子帧4}。而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为{载波1子帧1载波2子帧1载波1子帧2载波2子帧2载波1子帧3载波2子帧3},即对应Q11,Q21,Q12,Q22,Q13,Q23,与Q11对应的L11为1,与Q21对应的L21为2,与Q12对应的L12为3,与Q22对应的L22为4,与Q13对应的L13为5,与Q23对应的L23为6。在本实施例中,预设规则可以为Xij=(Lij-1)mod n+1,其中,n=2x,x为DAI的比特数,例如x=2,因此,对于Q11来说,其DAI的取值为1,对于Q21来说,其DAI的取值为2,对于Q12来说,其DAI的取值为3,对于Q22来说,其DAI的取值为4,对于Q13来说,其DAI的取值为1,对于Q23来说,其DAI的取值为2。
步骤101中所述的DAI的取值按照预设规则根据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生成,可以包括:
第一种取值规则,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的DAI取值是按先载波后子帧顺序,对位于当前载波的当前下行子帧以及之前的下行子帧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累计计数获取。具体可应用公式(1)对Lij进行映射,获取DAI的取值Xij,
Xij=(Lij-1)modn+1 (1)
其中,Lij表示按照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对第i个载波的第j个下行子帧Qij以及Qij之前的下行子帧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累计计数获取的子帧个数,n=2x,x为DAI的比特数。
或者,步骤101中所述的DAI的取值按照预设规则根据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生成,可以包括:
第二种取值规则,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的DAI取值是按先载波后子帧顺序,对位于当前载波的当前下行子帧以及之前的下行子帧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累计计数获取,且设置最后两个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的DAI取值相等。具体可以是:若第i个载波的第j个下行子帧之后,还存在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则应用公式(2)对Lij进行映射,获取DAI的取值Xij,
Xij=Lijmodn+1 (2);
若第i个载波的第j个下行子帧之后,不存在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则应用公式(1)对Lij进行映射,获取DAI的取值Xij,
Xij=(Lij-1)mod n+1 (1);
其中,Lij表示按照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对第i个载波的第j个下行子帧Qij以及Qij之前的下行子帧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累计计数获取的子帧个数,n=2x,x为DAI的比特数。
又或者,步骤101中所述的DAI的取值按照预设规则根据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生成,可以包括:
第三种取值规则,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的DAI取值是按先载波后子帧顺序,设置成对当前以及之前的下行子帧时刻的所有载波上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累计计数后的取值。具体可应用公式(3)对Lij进行映射,获取DAI的取值Xij,
Xij=(max{Lij,i=1,L,I}-1)modn+1 (3);
其中,Lij表示按照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对第i个载波的第j个下行子帧Qij以及Qij之前的下行子帧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累计计数获取的子帧个数,n=2x,x为DAI的比特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映射生成DAI时也可以采用其它预设规则,应用其它预设规则生成DAI的实现原理相同,不再赘述。
步骤102、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PDCCH,其中所述PDCCH携带所述DAI。
基站可以向UE发送PDCCH,而且这些PDCCH上携带有前述映射生成的DAI。所谓携带DAI可以是使用DCI中的x比特信息来表示DAI,也可以在DCI加上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以下简称:CRC)后,使用DAI比特对CRC进行加扰。然后将承载了DAI信息的DCI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发送。
UE可以接收基站发送的PDCCH,并对接收到PDCCH进行累计计数,获取PDCCH的总数UDAI。而且,UE可以获取接收到的PDCCH中最后一个PDCCH上的DAI的取值然后,UE可以根据与UDAI的取值来检测在接收PDCCH的过程中是否有PDCCH丢失,并据此向基站反馈应答消息。进一步地,如果UDAI大于0、且与所代表的子帧个数不相等,即UDAI>0且则UE检测到至少一个下行子帧的PDCCH丢失;如果UDAI大于0、且与所代表的子帧个数相等,即UDAI>0且则UE未检测到PDCCH丢失。当UE检测到至少一个下行子帧的PDCCH丢失时,如果所述物理上行信道不是PUSCH、而是PUCCH,则不反馈应答信息给基站;如果所述物理上行信道是PUSCH,则反馈否认应答信息NACK给基站。当UE未检测到PDCCH丢失时,如果所述物理上行信道不是PUSCH、而是PUCCH,则将捆绑处理后的应答信息携带在与接收到的最后一个PDCCH对应的PUCCH上发送给所述基站;若果所述物理上行信道是PUSCH,则将捆绑处理后的应答信息携带在PUSCH上发送给所述基站。
在本发明信令处理方法另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02之后还可以包括:接收UE发送的携带在物理上行信道上的应答信息,并检测下行子帧的PDCCH是否丢失。
具体地,当所述物理上行信道是PUCCH时,根据PUCCH是否是与基站下发给该用户设备的最后一个PDCCH对应的PUCCH来检测是否有最后的PDCCH丢失:当所述物理上行信道是PUSCH时,根据添加在应答信息上的扰码指示的下行子帧个数信息来检测是否有最后的PDCCH丢失;当所述物理上行信道是PUCCH且没有接收到应答信息时,检测到有PDCCH丢失。
以表2所示的DAI取值且所述物理上行信道是PUCCH为例,若UE接收到有PDCCH的下行子帧Q11,Q21,Q12,Q22,Q13,Q23,UE可以获取PDCCH的总数UDAI为6,且最后一个下行子帧Q23的DAI取值为2,于是有则UE未检测到有PDCCH丢失,因此,UE会将捆绑处理后的6个下行子帧的应答信息携带在与下行子帧Q23的PDCCH对应的PUCCH上发送给基站。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以通过该应答信息的传输资源,即放置在下行子帧Q23的PDCCH对应的PUCCH上传输,来判断UE接收到了全部PDCCH,基站不会存在DTX到ACK的错误。又例如,UE接收到下行子帧Q11、Q21、Q12以及Q22,即UE没有接收到最后的两个下行子帧Q13和Q23,则UE检测获取PDCCH的总数UDAI为4,且最后一个下行子帧Q22的DAI取值为4,在这种情况下,则UE也未检测到有PDCCH丢失,因此,UE会将捆绑处理后的4个下行子帧的应答信息携带在与下行子帧Q22的PDCCH对应的PUCCH上发送给基站。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以通过该应答信息的传输资源,即放置在下行子帧Q22的PDCCH对应的PUCCH上传输,检测出UE没有接收到全部PDCCH,因为,如果UE接收到了全部PDCCH,则该应答信息应该放置在下行子帧Q23的PDCCH对应的PUCCH上传输。并且,基站还可以进一步获知UE没有接收到下行子帧Q13和Q23的PDCCH,这时即使基站接收到确认应答信息ACK,也不会把下行子帧Q13和Q23的应答信息当作ACK,而是DTX,这样就不存在DTX到ACK的错误。再例如,UE接收到下行子帧Q11、Q21、Q13以及Q23,即UE没有接收到中间的两个下行子帧Q12和Q22,则UE检测获取PDCCH的总数UDAI为4,且最后一个下行子帧Q23的DAI取值为2,在这种情况下,则UE检测到有PDCCH丢失,因此,UE不反馈应答信息给基站,此时,基站由于没有接收到UE发送的任何信息,此时基站认为UE没有检测到发送的PDCCH,会在下行子帧重传数据,这时也不会有DTX到ACK的错误。
若Lij计数是按照先子帧后载波进行累计计数的话,按一定规则将Lij值映射为DAI取值,DAI放在PDCCH上发送。这种方法也可以解决本实施例所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有无PDCCH调度是每个子帧动态变化的,该方法计算Lij取值是在本子帧调度之后确定的,先子帧后载波需要在本下行子帧预测以后多个载波的一个或多个下行子帧是否有PDCCH发送,也就是对UE在当前子帧就确定了在下一个子帧时刻必须调度该用户,这样增加了调度器复杂度,对调度器是一种很大的限制,本实施例在计算Lij值时不需要考虑本下行子帧以后的下行子帧是否有PDCCH调度,从而不会引入调度器复杂度。
综上可知,本实施例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的DAI值,能够反映在当前载波的当前下行子帧以及之前的下行子帧中,按照先载波后子帧的计数方式对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累计计数的下行子帧个数,从而使得UE不管是检测出基站发送的全部PDCCH,还是未检测出一个或几个PDCCH,均不会导致基站出现DTX到ACK的错误,减小了传输时延,提高了传输效率。
图2为本发明信令处理方法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当用户设备在多个物理上行信道发送应答信息时,在相同物理上行信道发送应答信息的全部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组成一个下行子帧集,每个下行子帧集内的下行子帧独立生成DAI。此时,在不同物理上行信道发送的不同应答信息的全部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组成不同下行子帧集。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201、当用户设备在多个物理上行信道发送应答信息时,在相同物理上行信道发送应答信息的全部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组成一个下行子帧集。
所述下行子帧集由在相同物理上行信道发送应答信息的全部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构成。不同应答信息在不同物理上行信道上发送时可以构成多个下行子帧集。所述物理上行信道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和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在本实施例中,以用户设备有两个下行子帧集,每个下行子帧集的应答信息在一个物理上行信道上传输为例。
步骤202、每个下行子帧集内的下行子帧独立生成DAI。在每个下行子帧集中,分别为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生成下行分配指示DAI,所述DAI取值按照预设规则根据先载波后子帧顺序生成。
假设下行子帧集包括I个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且第i个分量载波有Ji个下行子帧,在所述下行子帧集的下行子帧中与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Qij对应的DAI的取值可以通过对下行子帧的个数Lij进行映射获取,Lij表示按照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对第i个载波的第j个下行子帧Qij以及Qij之前的下行子帧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累计计数获取的子帧个数,其中,I≥1,1≤i≤I,1≤j≤Ji,
表3为本实施例中下行子帧集的一种取值对照表。
表3
如表3所示,在LTE-A系统中,聚合的分量载波个数可以为3,每个分量载波有4个下行子帧,即共有12个下行子帧,这12个下行子帧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Q共有7个,即Q11,Q21,Q31,Q12,Q13,Q23以及Q34。在本实施例中,若UE可同时传输的物理上行信道数为K个,以下描述均是基于K=2举例。UE可同时传输的物理上行信道数为2,则基站可以将上述3个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分成两个下行子帧集,如表3中粗线条框起来的部分所示,将下行子帧Q11,Q21,Q12,Q22,Q13以及Q14划分一组,构成一个下行子帧集,可记为第1下行子帧集,将下行子帧Q31,Q32,Q23,Q33,Q24以及Q34划分一组,构成一个下行子帧集,可记为第2下行子帧集。对于每个下行子帧集,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Qij对应的DAI的取值通过Lij进行映射获取,该Lij按照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对该下行子帧Qij以及Qij之前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累计计数获取。在捆绑模式传输时,第1下行子帧集的下行子帧的应答信息在一个物理上行信道上发送,第2下行子帧集的应答信息在另一个物理上行信道上发送。第1下行子帧集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为Q11,Q21,Q12以及Q13;第2下行子帧集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为Q31,Q23以及Q34。在本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按照预设规则,将在一个物理上行信道发送应答信息的第1下行子帧集的下行子帧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Q11,Q21,Q12以及Q13按照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进行累计计数获取的子帧数Lij映射为下行子帧Q11,Q21,Q12以及Q13的DAI取值Xij,此时,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为{载波1子帧1载波2子帧1载波1子帧2载波1子帧3},即对应下行子帧Q11的L11为1,对应Q21的L21为2,对应Q12的L12为3,对应Q13的L13为4。在本实施例中,预设的映射规则也可以为Xij=(Lij-1)modn+1,其中,n=2x,x为DAI的比特数,例如x=2,因此,对应下行子帧Q11的X11为1,对应Q21的X21为2,对应Q12的X12为3,对应Q13的X13为4,而由于在第1下行子帧集的其它下行子帧上没有PDCCH,因此,这些下行子帧对应的DAI值为空。基站可以按照预设规则,将在另一个物理上行信道发送应答信息的第2下行子帧集中的下行子帧Q31,Q32,Q23,Q33,Q24以及Q34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Q31,Q23以及Q34按照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进行累计计数获取的子帧数Lij映射为下行子帧Q31,Q23以及Q34的DAI取值Xij,此时,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为{载波3子帧1载波2子帧3载波3子帧4},即对应下行子帧Q31的L31为1,对应Q23的L23为2,对应Q34的L34为3。在本实施例中,预设规则也可以为Xij=(Lij-1)modn+1,其中,n=2x,x为DAI的比特数,例如x=2,因此,对应下行子帧Q11的X11为1,对应下行子帧Q31的L31为1,对应Q23的L23为2,对应Q34的L34为3,而由于在第2下行子帧集的其它下行子帧上没有PDCCH,因此,这些下行子帧对应的DAI值为空。
在本实施例中,DAI的取值可以通过采用上述三种取值规则的任一种规则生成,不再赘述。
步骤203、向UE发送PDCCH,所述PDCCH携带所述DAI。
在本发明信令处理方法另一个实施例中,步骤203之后还可以包括:接收UE发送的携带在物理上行信道的应答信息,并检测下行子帧的PDCCH是否丢失。此处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以分量载波的个数为2或者3,且每个分量载波中的下行子帧为4个为例来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LTE-A系统中,可以根据需要聚合更多的分量载波,且每个分量载波中也可以有更多个下行子帧。而且,上述表3中对三个分量载波的分组方式不限于表3所示的方式,其余分组方式与表3所示的分组方式在实现原理上相同,不再赘述。
综上可知,本实施例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中的DAI值,能够反映在当前载波的当前下行子帧以及之前的下行子帧中,按照先载波后子帧的计数方式对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累计计数的下行子帧个数,从而使得UE不管是检测出基站发送的全部PDCCH,还是未检测出一个或几个PDCCH,均不会导致基站出现DTX到ACK的错误,减小了传输时延,提高了传输效率。
图3为本发明信令处理方法再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301、接收基站发送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所述PDCCH携带下行分配指示DAI,所述DAI的取值按照预设规则根据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生成。
所述PDCCH可以用于给PDSCH分配资源,或者用于指示释放分配给下行半静态调度的PDSCH资源。所述DAI取值是在下行子帧集中,为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分别生成下行分配指示DAI,其中所述DAI的取值按照预设规则根据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生成。下行子帧集可以包括在相同物理上行信道发送应答信息的全部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其中,物理上行信道,可以包括:PUCCH或PUSCH。所述下行子帧集可以包括I个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且第i个分量载波有Ji个下行子帧。例如在该下行子帧集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Qij对应的DAI的取值可以通过对下行子帧的个数Lij进行映射获取,Lij表示按照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对第i个载波的第j个下行子帧Qij以及Qij之前的下行子帧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累计计数获取的子帧个数,其中,I≥1,1≤i≤I,1≤j≤Ji,
如表2所示,在LTE-A系统中,聚合的分量载波个数为2,每个分量载波有4个下行子帧,即对应的下行子帧集共有8个下行子帧,采用捆绑模式传输时,两个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的应答信息在相同物理上行信道传输。在该下行子帧集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Q共有6个,即Q11,Q21,Q12,Q22,Q13,Q23,该PDCCH用于给PDSCH分配资源,或者用于指示释放分配给下行半静态调度的PDSCH资源。由于采用捆绑模式传输,需要确定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的DAI取值。在本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按照预设规则将按照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对在该PUCCH上发送应答信息的下行子帧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累计计数获取的子帧数Lij映射为下行子帧Qij的DAI取值Xij,其中1≤i≤2,1≤j≤4。在本示例中,所谓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为{载波1子帧1载波2子帧1载波1子帧2载波2子帧2载波1子帧3载波2子帧3载波1子帧4载波2子帧4}。而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为{载波1子帧1载波2子帧1载波1子帧2载波2子帧2载波1子帧3载波2子帧3},即对应Q11,Q21,Q12,Q22,Q13,Q23,与Q11对应的L11为1,与Q21对应的L21为2,与Q12对应的L12为3,与Q22对应的L22为4,与Q13对应的L13为5,与Q23对应的L23为6。在本实施例中,预设规则可以为Xij=(Lij-1)modn+1,其中,n=2x,x为DAI的比特数,例如x=2,因此,对于Q11来说,其DAI的取值为1,对于Q21来说,其DAI的取值为2,对于Q12来说,其DAI的取值为3,对于Q22来说,其DAI的取值为4,对于Q13来说,其DAI的取值为1,对于Q23来说,其DAI的取值为2。
如表3所示,在LTE-A系统中,聚合的分量载波个数可以为3,每个分量载波有4个下行子帧,即共有12个下行子帧,这12个下行子帧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Q共有7个,即Q11,Q21,Q31,Q12,Q13,Q23以及Q34。在本实施例中,若UE可同时传输的物理上行信道数为K个,以下描述均是基于K=2举例。UE可同时传输的物理上行信道数为2,则基站可以将上述3个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分成两个下行子帧集,如表3中粗线条框起来的部分所示,将下行子帧Q11,Q21,Q12,Q22,Q13以及Q14划分一组,构成一个下行子帧集,可记为第1下行子帧集,将下行子帧Q31,Q32,Q23,Q33,Q24以及Q34划分一组,构成一个下行子帧集,可记为第2下行子帧集。对于每个下行子帧集,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Qij对应的DAI的取值通过Lij进行映射获取,该Lij按照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对该下行子帧Qij以及Qij之前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累计计数获取。在捆绑模式传输时,第1下行子帧集的下行子帧的应答信息在一个物理上行信道上发送;第2下行子帧集的应答信息在另一个物理上行信道上发送。第1下行子帧集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为Q11,Q21,Q12以及Q13;第2下行子帧集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为Q31,Q23以及Q34。在本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按照预设规则,将在同一个物理上行信道发送应答信息的第1下行子帧集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Q11,Q21,Q12以及Q13按照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进行累计计数获取的子帧数Lij映射为下行子帧Q11,Q21,Q12以及Q13的DAI取值Xij,此时,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为{载波1子帧1载波2子帧1载波1子帧2载波1子帧3},即对应下行子帧Q11的L11为1,对应Q21的L21为2,对应Q12的L12为3,对应Q13的L13为4。在本实施例中,预设的映射规则也可以为Xij=(Lij-1)modn+1,其中,n=2x,x为DAI的比特数,例如x=2,因此,对应下行子帧Q11的X11为1,对应Q21的X21为2,对应Q12的X12为3,对应Q13的X13为4,而由于在第1下行子帧集中,其它下行子帧上没有PDCCH,因此,这些下行子帧对应的DAI值为空。基站可以按照预设规则,将在另一个物理上行信道发送应答信息的第2下行子帧集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Q31,Q23以及Q34按照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进行累计计数获取的子帧数Lij映射为下行子帧Q31,Q23以及Q34的DAI取值Xij,此时,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为{载波3子帧1载波2子帧3载波3子帧4},即对应下行子帧Q31的L31为1,对应Q23的L23为2,对应Q34的L34为3。在本实施例中,预设规则也可以为Xij=(Lij-1)modn+1,其中,n=2x,x为DAI的比特数,例如x=2,因此,对应下行子帧Q11的X11为1,对应下行子帧Q31的L31为1,对应Q23的L23为2,对应Q34的L34为3,而由于在第2下行子帧集中,其它下行子帧上没有PDCCH,因此,这些下行子帧对应的DAI值为空。
在本实施例中,DAI的取值可以通过采用实施例一中的三种取值规则的任一种规则生成,不再赘述。
UE可以根据与UDAI的取值来检测在接收PDCCH的过程中是否有PDCCH丢失,并据此向基站反馈应答消息。具体地,如果UDAI大于0、且与所代表的子帧个数不相等,即UDAI>0且则UE检测到至少一个下行子帧的PDCCH丢失;如果UDAI大于0、且与所代表的子帧个数相等,即UDAI>0且则UE未检测到PDCCH丢失。当UE检测到至少一个下行子帧的PDCCH丢失时,如果所述物理上行信道不是PUSCH、而是PUCCH,则不反馈应答信息给基站;如果所述物理上行信道是PUSCH,则反馈否认应答信息NACK给基站。当UE未检测到PDCCH丢失时,如果所述物理上行信道不是PUSCH、而是PUCCH,则将捆绑处理后的应答信息携带在与接收到的最后一个PDCCH对应的PUCCH上发送给所述基站;若果所述物理上行信道是PUSCH,则将捆绑处理后的应答信息携带在PUSCH上发送给所述基站。
图4为发明信令处理方法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在图3所示方法的基础上,步骤303还可以包括:
步骤303b、如果检测到至少丢失一个PDCCH且所述物理上行信道不是PUSCH,不向基站发送应答信息;
步骤303c、如果检测到至少丢失一个PDCCH且所述物理上行信道是PUSCH,生成否认应答消息且发送给基站。
以表2所示的DAI取值且所述物理上行信道不是PUSCH、而是PUCCH为例,若UE接收到下行子帧Q11,Q21,Q12,Q22,Q13,Q23,可以获取接收到的PDCCH总数UDAI为6,且最后一个接收到的PDCCH的DAI取值为2,于是有则UE未检测到有PDCCH丢失。UE会将捆绑处理后的6个下行子帧的应答信息携带在与下行子帧Q23的PDCCH对应的PUCCH上发送给基站。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以通过该应答信息的传输资源,即放置在下行子帧Q23的PDCCH对应的PUCCH上传输,来判断UE接收到了全部PDCCH,此时,基站不会存在DTX到ACK的错误,因此,不需要高层重传。又例如,UE接收到下行子帧Q11,Q21,Q12以及Q22,即UE没有接收到最后的两个下行子帧Q13,Q23,获取接收到的PDCCH总数UDAI为4,且最后一个接收到的PDCCH的DAI取值为4,在这种情况下,则UE也未检测到有PDCCH丢失,因此,UE会将捆绑处理后的4个下行子帧的应答信息携带在与下行子帧Q22的PDCCH对应的PUCCH上发送给基站。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以通过该应答信息的传输资源,即放置在下行子帧Q22的PDCCH对应的PUCCH上传输,来判断UE没有接收到全部PDCCH,因为,如果UE接收到了全部PDCCH,则该应答信息应该放置在Q23的PDCCH对应的PUCCH上传输,基站还可以进一步获知UE没有接收到下行子帧Q13和Q23的PDCCH,这时即使基站接收到ACK,也不会把下行子帧Q13,Q23的应答信息当作ACK,而是DTX,这样就不存在DTX到ACK的错误。再例如,UE接收到下行子帧Q11,Q21,Q13以及Q23,即UE没有接收到中间的两个下行子帧Q12,Q22,获取接收到的PDCCH总数UDAI为4,且最后一个接收到的PDCCH的DAI取值为2,在这种情况下,则UE检测到有PDCCH丢失,因此不反馈应答信息给基站。此时,基站由于没有接收到UE发送的任何信息,认为UE没有检测到发送的PDCCH,会在下行子帧重传数据,这时不会有DTX到ACK的错误。
本发明信令处理方法上述实施例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的DAI值,能够反映在当前载波的当前下行子帧以及之前的下行子帧中,按照先载波后子帧的计数方式对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累计计数的下行子帧个数,从而使得UE不管是检测出基站发送的全部PDCCH,还是未检测出一个或几个PDCCH,均不会导致基站出现DTX到ACK的错误,减小了传输时延,提高了传输效率。
图5为本发明基站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基站可以包括:生成模块11以及发送模块12,其中,生成模块11用于在下行子帧集中,为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分别生成下行分配指示DAI,其中所述DAI的取值按照预设规则根据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生成;发送模块12用于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PDCCH,其中所述PDCCH携带所述DAI。
所述下行子帧集包括在相同物理上行信道发送应答信息的全部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
本实施例的基站与图1所示的本发明信令处理方法实施例的实现原理相同,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基站另一个实施例中,当用户设备在多个物理上行信道发送应答信息时,在相同物理上行信道发送应答信息的全部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组成一个下行子帧集,所述生成模块为每个下行子帧集的下行子帧独立生成DAI。
本实施例的基站与图2所示的本发明信令处理方法实施例的实现原理相同,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的基站,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的DAI值,能够反映该下行子帧以及该下行子帧之前,按照先载波后子帧的计数方式对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累计计数的下行子帧个数,从而使得UE不管是检测出基站发送的全部PDCCH,还是未检测出一个或几个PDCCH,均不会导致基站出现DTX到ACK的错误,减小了传输时延,提高了传输效率。
图6为本发明用户设备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用户设备可以包括:接收模块13、获取模块14以及反馈模块15,其中接收模块13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所述PDCCH携带下行分配指示DAI,所述DAI的取值按照预设规则根据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生成;获取模块14用于获取接收到的所述PDCCH的总数UDAI以及获取接收到的所述PDCCH中最后一个PDCCH上的DAI的取值反馈模块15用于根据所述PDCCH的总数UDAI以及最后一个PDCCH上的DAI的取值在对应的物理上行信道中向基站发送应答信息。
本实施例的UE与图3所示的本发明信令处理方法实施例的实现原理相同,不再赘述。
图7为本发明用户设备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在图6所示的用户设备的基础上,反馈模块15可以包括:检测单元151和反馈单元152,其中检测单元151用于在所述UDAI大于0、且与所述所代表的子帧个数不相等时,检测到至少丢失一个PDCCH;反馈单元152用于在检测单元检测到至少丢失一个PDCCH时,如果所述物理上行信道不是PUSCH则不向基站发送应答信息,如果所述物理上行信道是PUSCH则生成否认应答消息且发送给基站。
本实施例的用户设备与图4所示的本发明信令处理方法实施例的实现原理相同,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的用户设备,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的DAI值,能够反映该下行子帧以及该下行子帧之前,按照先载波后子帧的计数方式对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累计计数的下行子帧个数,从而使得UE不管是检测出基站发送的全部PDCCH,还是未检测出一个或几个PDCCH,均不会导致基站出现DTX到ACK的错误,减小了传输时延,提高了传输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6)
1.一种信令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下行子帧集中,为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分别生成下行分配指示DAI,其中所述DAI的取值按照预设规则根据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生成;
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PDCCH,其中所述PDCCH携带所述DAI。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令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DCCH用于给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分配资源,或者用于指示释放分配给下行半静态调度的PDSCH资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令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子帧集包括在相同物理上行信道发送应答信息的全部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令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用户设备在多个物理上行信道发送应答信息时,在相同物理上行信道发送应答信息的全部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组成一个下行子帧集,每个下行子帧集内的下行子帧独立生成DAI。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令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上行信道,包括: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信令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DAI的取值按照预设规则根据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生成,包括:
通过对位于当前载波的当前下行子帧以及之前的下行子帧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累计计数获取。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信令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DAI的取值按照预设规则根据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生成,包括:
通过对位于当前载波的当前下行子帧以及之前的下行子帧中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累计计数获取,且设置最后两个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的DAI取值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信令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DAI的取值按照预设规则根据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生成,包括:
通过对当前以及之前的下行子帧时刻的所有载波上有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进行累计计数获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信令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上行信道,包括: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信令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如果检测到至少丢失一个PDCCH且所述物理上行信道不是PUSCH,不向基站发送应答信息;
如果检测到至少丢失一个PDCCH且所述物理上行信道是PUSCH,生成否认应答消息且发送给基站。
13.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在下行子帧集中,为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发送的下行子帧分别生成下行分配指示DAI,其中所述DAI的取值按照预设规则根据先载波后子帧的顺序生成,所述下行子帧集包括在相同物理上行信道发送应答信息的全部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
发送模块,用于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PDCCH,其中所述PDCCH携带所述DAI。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当用户设备在多个物理上行信道发送应答信息时,在相同物理上行信道发送应答信息的全部分量载波的下行子帧组成一个下行子帧集,所述生成模块为每个下行子帧集的下行子帧独立生成DAI。
Priority Applications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926837A CN102025466B (zh) | 2009-09-15 | 2009-09-15 | 信令处理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
PCT/CN2010/076934 WO2011032493A1 (zh) | 2009-09-15 | 2010-09-15 | 信令处理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
EP17198032.9A EP3340516B1 (en) | 2009-09-15 | 2010-09-15 | Signaling processing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
EP10816697.6A EP2469748B1 (en) | 2009-09-15 | 2010-09-15 | Signaling processing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user device |
US13/421,535 US9252927B2 (en) | 2009-09-15 | 2012-03-15 | Signaling processing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
US14/979,312 US9826517B2 (en) | 2009-09-15 | 2015-12-22 | Signaling processing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
US15/793,763 US10602497B2 (en) | 2009-09-15 | 2017-10-25 | Signaling processing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
US16/827,634 US11627566B2 (en) | 2009-09-15 | 2020-03-23 | Signaling processing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926837A CN102025466B (zh) | 2009-09-15 | 2009-09-15 | 信令处理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25466A true CN102025466A (zh) | 2011-04-20 |
CN102025466B CN102025466B (zh) | 2013-10-02 |
Family
ID=43758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0926837A Active CN102025466B (zh) | 2009-09-15 | 2009-09-15 | 信令处理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9252927B2 (zh) |
EP (2) | EP3340516B1 (zh) |
CN (1) | CN102025466B (zh) |
WO (1) | WO2011032493A1 (zh) |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010472A1 (zh) * | 2011-07-19 | 2013-01-24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WO2013135038A1 (zh) * | 2012-03-16 | 2013-09-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资源配置方法、设备及系统 |
WO2013189252A1 (zh) * | 2012-06-19 | 2013-12-27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ack/nack反馈比特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
CN103490847A (zh) * | 2012-06-12 | 2014-01-01 |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3716143A (zh) * | 2012-09-28 | 2014-04-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时分双工动态帧结构配置方法、确定方法和相应装置 |
CN104205967A (zh) * | 2012-03-16 | 2014-12-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资源配置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05978669A (zh) * | 2011-05-17 | 2016-09-2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用于该方法的装置 |
CN106165334A (zh) * | 2014-03-27 | 2016-11-23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下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
CN108206732A (zh) * | 2016-12-19 | 2018-06-26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资源指示信息的获取方法、终端及基站 |
CN110830151A (zh) * | 2018-08-07 | 2020-02-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
US10764003B2 (en) | 2015-02-10 | 2020-09-0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Base station, user terminal, and carrier scheduling indication method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25466B (zh) * | 2009-09-15 | 2013-10-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信令处理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
CN105340210B (zh) * | 2013-05-10 | 2020-06-16 | 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中国) | 用于动态tdd系统中pusch上harq ack/nack捆绑的方法、用户设备和无线电网络节点 |
CN106664665B (zh) * | 2014-07-18 | 2020-10-16 | 夏普株式会社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
EP3251254B1 (en) * | 2015-01-30 | 2023-03-08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Harq ack/nack bundling in downlink carrier aggregation |
CN110932836B (zh) * | 2015-03-30 | 2021-12-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
GB2540628A (en) * | 2015-07-24 | 2017-01-25 | Fujitsu Ltd | Control messag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EP3327940B1 (en) | 2015-08-14 | 2022-10-0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
JP6933692B2 (ja) * | 2015-08-14 | 2021-09-08 | ホアウェイ・テクノロジーズ・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 情報送信方法、情報受信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
WO2017028014A1 (zh) | 2015-08-14 | 2017-02-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设备 |
CN108282881B (zh) * | 2017-01-06 | 2020-12-1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及装置 |
US11026226B2 (en) * | 2018-07-06 | 2021-06-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eedback design for multi-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 transmission |
CN110875814B (zh) * | 2018-09-03 | 2023-05-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发送和接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信息的方法、通信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09922A (zh) * | 2008-10-20 | 2009-04-1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断续发射的检测方法及相应的下行分配指示方法 |
CN101505498A (zh) * | 2009-03-17 | 2009-08-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下行控制信息发送方法及相关系统、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629298B1 (ko) * | 2008-10-30 | 2016-06-1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CN101488832B (zh) * | 2009-01-19 | 2013-11-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道检测及处理方法、终端、基站 |
CN101790240B (zh) | 2009-01-24 | 2015-04-1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Ack/nack信道资源分配及确认信息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
PL2394384T3 (pl) * | 2009-02-03 | 2019-06-28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Urządzenia i sposoby łączenia ACK/NAK |
US20100254329A1 (en) * | 2009-03-13 | 2010-10-07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Uplink grant, downlink assignment and search space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carrier aggregation |
KR101697783B1 (ko) * | 2009-05-14 | 2017-01-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다중 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 제어채널을 모니터링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
US9350581B2 (en) * | 2009-06-02 | 2016-05-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ownlink assignment indicator design for multi-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CN102025466B (zh) * | 2009-09-15 | 2013-10-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信令处理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
-
2009
- 2009-09-15 CN CN2009100926837A patent/CN102025466B/zh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9-15 WO PCT/CN2010/076934 patent/WO201103249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9-15 EP EP17198032.9A patent/EP3340516B1/en active Active
- 2010-09-15 EP EP10816697.6A patent/EP2469748B1/en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3-15 US US13/421,535 patent/US925292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
- 2015-12-22 US US14/979,312 patent/US9826517B2/en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10-25 US US15/793,763 patent/US10602497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3-23 US US16/827,634 patent/US1162756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09922A (zh) * | 2008-10-20 | 2009-04-1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断续发射的检测方法及相应的下行分配指示方法 |
CN101505498A (zh) * | 2009-03-17 | 2009-08-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下行控制信息发送方法及相关系统、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NOKIA ET AL.: "DAI Design for TDD configuration #5(9:1) in ACK/NACK Building",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53 BIS R1-082615(REVISED FROM R1-82601)》 * |
Cited By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78669B (zh) * | 2011-05-17 | 2019-06-14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用于该方法的装置 |
CN105978669A (zh) * | 2011-05-17 | 2016-09-2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用于该方法的装置 |
WO2013010472A1 (zh) * | 2011-07-19 | 2013-01-24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4205967A (zh) * | 2012-03-16 | 2014-12-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资源配置方法、设备及系统 |
WO2013135038A1 (zh) * | 2012-03-16 | 2013-09-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资源配置方法、设备及系统 |
US9655093B2 (en) | 2012-03-16 | 2017-05-16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Method for configuring resources, device, and system |
CN104205967B (zh) * | 2012-03-16 | 2018-03-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资源配置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03490847A (zh) * | 2012-06-12 | 2014-01-01 |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3490847B (zh) * | 2012-06-12 | 2017-03-22 |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TWI492567B (zh) * | 2012-06-19 | 2015-07-11 |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 Tech |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CK / NACK feedback bit number |
WO2013189252A1 (zh) * | 2012-06-19 | 2013-12-27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ack/nack反馈比特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
CN103516499A (zh) * | 2012-06-19 | 2014-01-15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ack/nack反馈比特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
CN103516499B (zh) * | 2012-06-19 | 2017-06-13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ack/nack反馈比特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
US9705655B2 (en) | 2012-06-19 | 2017-07-11 |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 ACK/NACK feedback bit number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device |
CN103716143A (zh) * | 2012-09-28 | 2014-04-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时分双工动态帧结构配置方法、确定方法和相应装置 |
CN103716143B (zh) * | 2012-09-28 | 2018-04-2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时分双工动态帧结构配置方法、确定方法和相应装置 |
CN106165334A (zh) * | 2014-03-27 | 2016-11-23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下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
CN106165334B (zh) * | 2014-03-27 | 2019-06-04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下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
US10764003B2 (en) | 2015-02-10 | 2020-09-0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Base station, user terminal, and carrier scheduling indication method |
US11483103B2 (en) | 2015-02-10 | 2022-10-2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Base station, user terminal, and carrier scheduling indication method |
CN108206732A (zh) * | 2016-12-19 | 2018-06-26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资源指示信息的获取方法、终端及基站 |
CN108206732B (zh) * | 2016-12-19 | 2020-09-25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资源指示信息的获取方法、终端及基站 |
CN110830151A (zh) * | 2018-08-07 | 2020-02-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
US11646771B2 (en) | 2018-08-07 | 2023-05-09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1032493A1 (zh) | 2011-03-24 |
EP2469748B1 (en) | 2017-11-22 |
US20160128036A1 (en) | 2016-05-05 |
EP3340516A1 (en) | 2018-06-27 |
US9252927B2 (en) | 2016-02-02 |
US20200229159A1 (en) | 2020-07-16 |
US9826517B2 (en) | 2017-11-21 |
US10602497B2 (en) | 2020-03-24 |
US20120176991A1 (en) | 2012-07-12 |
US11627566B2 (en) | 2023-04-11 |
CN102025466B (zh) | 2013-10-02 |
EP3340516B1 (en) | 2022-02-09 |
EP2469748A4 (en) | 2012-10-10 |
US20180049171A1 (en) | 2018-02-15 |
EP2469748A1 (en) | 2012-06-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25466B (zh) | 信令处理方法、基站以及用户设备 | |
CN102170338B (zh) | Ack/nack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 |
KR101122691B1 (ko) | 반영속적 스케줄링 패킷의 응신 정보의 피드백 및 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
US20190363840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harq-ack/na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8358621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eeding back and receiving 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 of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data packets | |
CN101958777B (zh) | 正确/错误应答消息发送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101841398B (zh) | 一种上行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及用户设备 | |
CN104243108B (zh) | 上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02468940B (zh) | 调度请求和ack/nack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 |
US20120281645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 acknowledgement/negative acknowledgement signal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
EP2715962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ck/nack information | |
RU2014148570A (ru) | Обработка harq-аск для непредусмотренных нисходящих подкадров | |
CN102394685B (zh) | 多天线系统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和系统 | |
CN102468936B (zh) | Ack/nack反馈信息和周期cqi/pmi/ri反馈比特同时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 |
JP2012157047A (ja) | 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 |
CN102056228A (zh) | 上行混合自动请求重传应答信息捆绑指示传输方法和基站 | |
CN102113240A (zh) | 使用正交频分多址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关于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上行链路确认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0535565A (zh) | 一种反馈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
JP2016518746A (ja) | 分散型ネットワークトポロジにおけるharqプロセスの数を適応させ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 |
CN102469599B (zh) | Ack/nack反馈信息的信道资源确定方法和设备 | |
CN102468945B (zh) | Ack/nack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 |
CN102315916A (zh) | 下行分配指示的发送方法及装置、应答信道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 |
CN104144041B (zh) | 一种下行数据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03580823B (zh) | 处理上行harq反馈的方法 | |
CN114142975B (zh) | 一种用于5gnr系统的harq码本制定方法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