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03832A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03832A CN102003832A CN2010102680158A CN201010268015A CN102003832A CN 102003832 A CN102003832 A CN 102003832A CN 2010102680158 A CN2010102680158 A CN 2010102680158A CN 201010268015 A CN201010268015 A CN 201010268015A CN 102003832 A CN102003832 A CN 10200383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unit
- valve
- tracheae
- heat exchan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具备:具备第一压缩机、第一室外换热器,并与由高压气管、低压气管、液管构成的三根单元间配管连接的三根配管式的第一室外单元;多台室内单元;具备第二压缩机、第二室外换热器及第二膨胀阀,并通过气管和液管两根配管连接的两根配管式的第二室外单元;具有第三四通阀的阀体套件,该第三四通阀将第二室外单元的液管与单元间配管的液管连接,并将第二室外单元的气管与单元间配管的高压气管或低压气管择一连接,第一室外单元具备连通第一压缩机的制冷剂喷出管与高压气管的第一四通阀,使全部的室内单元同时进行制冷运转时,第一四通阀隔断制冷剂喷出管与高压气管的连通,第三四通阀被切换而将气管与高压气管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具有室外单元和多台室内单元,能够使多台室内单元同时进行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或者混合实施所述供暖运转和制冷运转。
背景技术
通常,已知有一种通过由液管及气管构成的两根单元间配管将室外单元和多台室内单元连接、且使所述多台室内单元进行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的液管及气管连接式(以下,称为两根配管式)的空气调节装置。另外,近年来,提出有一种通过由低压气管、高压气管及液管构成的三根单元间配管将室外单元和多台室内单元连接且使所述多台室内单元同时进行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或者混合实施所述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的低压气管、高压气管及液管连接式(以下,称为三根配管式)的空气调节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2804527号公报
然而,在此种三根配管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使多台室内单元混合实施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时,全部使用三根单元间配管而进行运转,相对于此,实施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时,使用三根单元间配管中的两根(在制冷运转时为液管和低压气管,在供暖运转时为液管和高压气管)。
在此,在制冷运转时,由室内单元的室内换热器蒸发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全部在低压气管中流动而被吸入室外单元的压缩机,因此,由于该低压气管的流路阻力而容易产生压力损失。产生压力损失时,压缩机的吸入压力下降而比容增大,因此压缩机的能力下降,甚至产生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能力下降的问题。相对于此,将低压气管的管径增大时,压力损失减少,因此虽然能够抑制压缩机的吸入压力的下降,但是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变更三根单元间配管的情况下以简单的结构能够抑制压缩机的吸入压力的下降的空气调节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具备第一压缩机、第一室外换热器及第一室外膨胀阀的第一室外单元与具备室内换热器的多台室内单元通过单元间配管连接,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的一端择一地与第一压缩机的制冷剂喷出管和制冷剂吸入管分支连接,所述单元间配管包括连接到所述制冷剂喷出管的高压气管、连接到所述制冷剂吸入管的低压气管、连接到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的液管,室内换热器的一端择一地与所述高压气管和所述低压气管分支连接,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经由液体分支管与所述液管连接,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能够使多台所述室内单元同时进行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或者混合实施所述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二室外单元,其具备第二压缩机、第二室外换热器及第二室外膨胀阀,并通过气管和液管这两根配管连接;阀体套件,其具有流路切换阀,该流路切换阀将该第二室外单元的液管与所述单元间配管的液管连接,并且将所述第二室外单元的气管与所述单元间配管的高压气管或低压气管择一连接,所述第一室外单元具备能够将所述制冷剂喷出管和所述高压气管连通的阀体,在使所述室内单元同时进行制冷运转时,所述阀体隔断所述制冷剂喷出管与所述高压气管的连通,并且所述流路切换阀被切换而将所述气管与所述高压气管连接。
以上述结构为基础,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阀体是具有四个口的单向的第一四通阀,在该第一四通阀的第一口连接有所述制冷剂喷出管,在第二口连接有所述高压气管,关闭第三口或在该第三口经由毛细管连接有所述低压气管,关闭第四口或在该第四口经由毛细管连接有所述低压气管。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室外单元在第一压缩机与第一室外换热器之间具备第二四通阀,在从该第二四通阀及所述第一压缩机之间分支出的制冷剂喷出分支管经由所述阀体连接所述高压气管,在从该第二四通阀及所述第一压缩机之间分支出的制冷剂吸入分支管连接所述低压气管,所述第二四通阀在第一切换位置连通所述低压气管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在第二切换位置连通所述第一压缩机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阀体套件具备单向的第三四通阀作为所述流路切换阀,在该第三四通阀的第一口连接有所述气管,在第二口连接有所述低压气管,在第三口连接有所述高压气管,关闭第四口或在该第四口经由毛细管连接有所述低压气管。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阀体套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室外单元的框体的外侧。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能力具备空气调节装置所具备的全部压缩机的至少一半的能力。
根据本发明,在使室内单元进行制冷运转时,第一室外单元所具备的阀体隔断压缩机的制冷剂喷出管与高压气管的连通,并且,切换择一连接第二室外单元的气管与低压气管或高压气管的流路切换阀,而将该气管与高压气管连接,因此在第一室外单元中通过低压气管且在第二室外单元中通过高压气管使制冷剂返回各室外单元。因此,能够相对于在各气管中分别流动的制冷剂量而增大所述低压气管及高压气管的配管直径,因此能够抑制低压气管、高压气管中的压力损失,能够防止各室外单元的压缩机的吸入压力的下降,因此,能够防止制冷能力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一实施方式并示出该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回路图。
图2是示出空气调节装置进行供暖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回路图。
图3是示出空气调节装置以制冷为主体进行冷暖混合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回路图。
图4是示出空气调节装置以供暖为主体进行冷暖混合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回路图。
符号说明:
1空气调节装置
2第一室外单元
3第二室外单元
4A~4D室内单元
5单元间配管
6低压气管
7高压气管
8液管
20第一压缩机
21第一室外换热器
22第一膨胀阀(第一室外膨胀阀)
24第二四通阀
25制冷剂喷出管
25A制冷剂喷出分支管
26单元内气管
26A单元内分支气管
28制冷剂吸入管
28A制冷剂吸入分支管
30第二压缩机
31四通阀
32第二室外换热器
33第二膨胀阀(第二室外膨胀阀)
35气管
36液管
46、53、62、63毛细管
50阀体套件
51第三四通阀(流路切换阀)
52箱体
60第一四通阀
61单元内高压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回路图。该空气调节装置1具备三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即第一室外单元2;两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即第二室外单元3;多台(例如4台)室内单元4A、4B、4C、4D。将所述第一室外单元2及第二室外单元3与室内单元4A~4D连接的单元间配管5包括低压气管6、高压气管7、液管8,空气调节装置1能够使室内单元4A~4D同时进行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或者混合实施所述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
室内单元4A具备室内换热器10A和室内膨胀阀11A而构成,该室内换热器10A的一端经由设有室内膨胀阀11A的液体分支管18A与液管8连接。而且,在室内换热器10A的另一端连接分支管12A,该分支管12A分支成高压气体分支管13A和低压气体分支管14A。高压气体分支管13A经由第一开闭阀15A与高压气管7连接,低压气体分支管14A经由第二开闭阀16A与低压气管6连接。
另外,在室内单元4A中配置有检测室内换热器10A的出入口温度或室温的温度传感器(未图示)和检测室内换热器10A内的制冷剂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未图示)等,除此之外还具备输入所述各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进行该室内单元4A的控制的室内控制装置(未图示)。此外,室内单元4B~4D与室内单元4A为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进行表示,而省略说明。
第一室外单元2具备:能力可变型的第一压缩机(DC变换器压缩机)20;与该第一压缩机20的喷出侧并联连接的第一四通阀(阀体)60及第二四通阀24;与该第二四通阀24连接的多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台)第一室外换热器21、21;第一膨胀阀(第一室外膨胀阀)22、22;收容上述部件的第一单元箱体(框体)23。
在该第一单元箱体23中设有第一单元箱体23内的各设备和单元间配管5的低压气管6、分别连接高压气管7及液管8的低压气管辅助阀23A、高压气管辅助阀23B及第一液管辅助阀23C。
在本结构中,第一压缩机20的能力具备空气调节装置1所具备的全部压缩机的至少一半的能力。由此,例如在制冷负载和供暖负载为50%:50%的负载平衡下执行冷暖混合运转时,仅使用具备第一压缩机20的第一室外单元2,就能够进行各室内单元4A~4D的制冷及供暖运转。而且,在制冷负载或供暖负载增加,例如将负载平衡变更为制冷负载和供暖负载为60%∶40%时,第二室外单元3能够承受多余的制冷负载。因此,无论冷暖混合运转中的室内单元4A~4D的制冷负载及供暖负载的负载平衡怎样变化,也能够实现该负载平衡下的空调运转。
第二四通阀24具备四个口,在第一口α连接有第一压缩机20的制冷剂喷出管25。在该制冷剂喷出管25连接有在第一压缩机20和第二四通阀24之间分支的制冷剂喷出分支管25A的一端,该制冷剂喷出分支管25A的另一端与第一四通阀60连接。此外,符号45是止回阀。
另外,在第二四通阀24的第二口β连接有单元内气管26,该单元内气管26分支成两个单元内分支气管26A、26A而分别与第一室外换热器21、21的一端侧连接。在本结构中,在与一方的第一室外换热器21连接的单元内分支管26A上设有电磁开闭阀(开闭阀)27,能够使制冷剂选择性地在第一室外换热器21、21中流通。
在第一室外换热器21、2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单元内分支液管29A、29A,所述单元内分支液管29A、29A合流而成为第一单元内液管(液管)29,经由第一液管辅助阀23C与单元间配管5的液管8连接。而且,在单元内分支液管29A、29A上分别设有上述的第一膨胀阀22、22。
另外,在第二四通阀24的第三口γ连接有第一压缩机20的制冷剂吸入管28。在该制冷剂吸入管28连接有在第一压缩机20与第二四通阀24之间分支的制冷剂吸入分支管28A的一端,制冷剂吸入分支管28A的另一端经由低压气管辅助阀23A与低压气管6连接。
另外,在第二四通阀24的第四口δ连接有毛细管46,该毛细管46的另一端与制冷剂吸入管28连接。在此,第一室外单元2停止时,该第一室外单元2内的制冷剂配管(制冷剂吸入管28及单元内气管26)内的制冷剂的流动停止。因此,为了防止制冷剂向所述制冷剂配管内的积入,将制冷剂吸入管28经由毛细管46与第四口δ连接。此外,也可以不将制冷剂吸入管28经由毛细管46与第四口δ连接而仅通过密封栓等密闭第四口δ。
另外,与第二四通阀24相同地,第一四通阀60具有四个口,在第一口P连接有上述制冷剂喷出分支管25A的另一端。而且,在第一四通阀60的第二口Q连接有单元内高压气管61的一端,该单元内高压气管61的另一端经由高压气管辅助阀23B与高压气管7连接。
在第一四通阀60的第三口R及第四口S分别连接有毛细管62、63,所述毛细管62、63的另一端与制冷剂吸入分支管28A。此外,也可以仅通过密封栓等密闭第三口R及第四口S。
在本结构中,第一室外单元2能够变更所谓的两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的配管结构而与三根单元间配管5连接。
具体来说,在第一单元箱体23中设有高压气管辅助阀23B并设有第一四通阀60,通过单元内高压气管61将高压气管辅助阀23B与第一四通阀60的第二口Q连接,通过制冷剂喷出分支管25A将第一四通阀60的第一口P与制冷剂喷出管25连接。而且,分别将第一四通阀60的第三口R及第四口S经由毛细管62、63与制冷剂吸入分支管28A连接。
另外,在两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中,将连接气管辅助阀(在本结构中,相当于低压气管辅助阀23A)和四通阀(在本结构中,相当于第二四通阀24的第四口δ)的配管取下,经由制冷剂吸入分支管28A将低压气管辅助阀23A和制冷剂吸入管28连接,并经由毛细管46将第二四通阀24的第四口δ与制冷剂吸入管28连接。
如此,通过在既有的两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设置第一四通阀60并且局部变更配管结构,而能够简单地构成能够与三根单元间配管5连接的第一室外单元2,因此与独自开发三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开发期间的缩短及制造生产线的共通化,从而能够实现生产成本的减少。而且,由于以所谓的两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为基础构成第一室外单元,因此与以往的三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相比,该第一室外单元2的配管结构被简化,从而能够实现装置自身的紧凑化。
另外,在第一室外单元2中配置有分别对第一压缩机20的吸入压力、喷出压力及各第一室外换热器21、21内的制冷剂压力进行检测的各压力传感器(未图示)、对各第一室外换热器21、21的出入口温度或外气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省略图示)等,除此之外还具备输入所述各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进行第一室外单元2的控制的第一室外控制装置(省略图示)。
第二室外单元3具备能力可变型的第二压缩机(DC变换器压缩机)30、四通阀31、第二室外换热器32、第二膨胀阀(第二室外膨胀阀)33、收容上述部件的第二单元箱体34,在该第二单元箱体34中设有第二单元箱体34内的设备、分别连接气管35及液管36这两根配管的气管辅助阀34A、第二液管辅助阀34B。
第二室外单元3是通过切换四通阀31而能够进行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的既有的两根配管式(两通路)的室外单元。
第二压缩机30的制冷剂喷出管37经由止回阀38与四通阀31连接,在该四通阀31上经由单元内气管39连接有第二室外换热器32的一端。在该第二室外换热器32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单元内液管40,该第二单元内液管40经由第二膨胀阀33与第二液管辅助阀34B连接。在该第二液管辅助阀34B上连接有液管36。
另一方面,第二压缩机30的制冷剂吸入管41与四通阀31连接,在该四通阀31上经由单元内气管42连接有气管辅助阀34A。在该气管辅助阀34A上连接有气管35。
另外,在第二室外单元3中配置有分别对第二压缩机30的吸入压力、喷出压力或第二室外换热器32内的制冷剂压力进行检测的各压力传感器(省略图示)、对第二室外换热器32的出入口温度或外气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省略图示)等,除此之外还具备输入所述各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进行第二室外单元3的控制的第二室外控制装置(省略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室外单元2作为主机发挥作用,该第一室外单元2的第一室外控制装置基于经由省略图示的遥控装置输入的用户指示,与第二室外控制装置或各室内控制装置通信,而进行该空气调节装置1整体的运转控制。
然而,由于第二室外单元3具备从第二单元箱体34延伸的气管35及液管36这两根配管,因此,无法直接将两根配管与三根单元间配管5连接。因此,在本结构中,空气调节装置1具备将从第二室外单元3延伸的气管35与单元间配管5的高压气管7或低压气管6择一连接的阀体套件50。该阀体套件50具备作为流路切换阀的单向的第三四通阀51和收容该第三四通阀51的箱体52,在该箱体52上形成有分别连接有高压气管7及低压气管6的连接口。而且,从第二单元箱体34延伸的液管36与单元间配管5的液管8连接。
阀体套件50是用于将既有的两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即第二室外单元3与单元间配管5连接的专用套件,对一台第二室外单元3设有一台阀体套件50。由此,通过使用阀体套件50,能够将既有的两根配管式的第二室外单元3与单元间配管5连接,因此能够取代配管结构复杂且高价的三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而采用廉价的既有的两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作为与三根配管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连接的一部分的室外单元,从而能够降低空气调节装置1整体的价格。
另外,阀体套件50配置在第二室外单元3的第二单元箱体34的外侧。由此,能够在不变更配管结构的情况下将既有的两根配管式的第二室外单元3使用于三根配管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因此能够简化空气调节装置1的结构。
在阀体套件50的第三四通阀51上设有四个口A~D,在第一口A连接有气管35,在第二口B连接有低压气管6,在第三口C连接有高压气管7,在第四口D连接有毛细管53,该毛细管53的另一端与低压气管6连接。此外,也可以不将低压气管6经由毛细管53与第四口D连接而仅通过密封栓等密闭第四口D。
阀体套件50的第三四通阀51通过第二室外单元3的第二室外控制装置控制动作。
接下来,说明该空气调节装置1的运转动作。
同时使全部的室内单元4A~4D进行制冷运转时,低压气管6、高压气管7及液管8全部被使用。这种情况下,如图1所示,在第一室外单元2中,第二四通阀24被切换到将第一压缩机20的喷出制冷剂向第一室外换热器21、21引导的位置(第二切换位置)、即第二四通阀24的第一口α与第二口β以及第三口γ与第四口δ分别连通的位置,并且打开电磁开闭阀27、第一膨胀阀22、22。而且,第一四通阀60被切换到隔断第一压缩机20的制冷剂喷出管25与高压气管7的连通的位置、即第一四通阀60的第一口P与第四口S以及第二口Q与第三口R分别连通的位置。
另外,在第二室外单元3中,四通阀31被切换到将第二压缩机30的喷出制冷剂向第二室外换热器32引导的制冷运转的位置。而且,在室内单元4A、4B中,关闭第一开闭阀15A、15B,打开第二开闭阀16A、16B,在室内单元4C、4D中,关闭第一开闭阀15C、15D,打开第二开闭阀16C、16D。在阀体套件50中,第三四通阀51被切换到第一口A与第三口C以及第二口B与第四口D分别连通的位置。
由此,从第一压缩机20喷出的制冷剂依次向制冷剂喷出管25、第二四通阀24、单元内气管26、第一室外换热器21、21流动,在该第一室外换热器21、21中冷凝液化后,通过第一单元内液管29,流入单元间配管5的液管8。另一方面,从第二压缩机30喷出的制冷剂依次向制冷剂喷出管37、四通阀31、第二室外换热器32流动,在该第二室外换热器32中冷凝液化后,通过液管36,流入单元间配管5的液管8,并在该液管8内与从第一室外单元2流出的制冷剂合流。
在液管8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被分配给各室内单元4A~4D的室内膨胀阀11A~11D,并在此被减压。并且,减压后的制冷剂通过在各室内换热器10A~10D中进行蒸发气化而使全部室内单元4A~4D同时制冷。
在室内单元4A、4B的室内换热器10A、10B中蒸发气化后的制冷剂分别通过第二开闭阀16A、16B、低压气体分支管14A、14B流入低压气管6。在该低压气管6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第一室外单元2,通过制冷剂吸入分支管28A及制冷剂吸入管28而被第一压缩机20吸入。
相对于此,在室内单元4C、4D的室内换热器10C、10D中蒸发气化后的制冷剂分别通过第一开闭阀15C、15D、低压气体分支管14C、14D流入高压气管7。在该高压气管7中流动的制冷剂通过阀体套件50的第三四通阀51、气管35而流入第二室外单元3,通过四通阀31、制冷剂吸入管41而被第二压缩机30吸入。
如此,在本结构中,通过切换第一室外单元2的第一四通阀60和阀体套件50的第三四通阀51,能够使制冷剂通过低压气管6返回第一室外单元2,并使制冷剂通过高压气管7返回第二室外单元3。由此,由于能够对各室外单元分别设置制冷剂的返回配管,因此相对于在低压气管6及高压气管7中流动的制冷剂流量,能够相对地增大所述低压气管6及高压气管7的管径,从而能够抑制在该低压气管6及高压气管7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
因此,在使全部的室内单元4A~4D进行制冷运转时,通过抑制低压气管6及高压气管7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能够防止第一室外单元2及第二室外单元3中的第一压缩机20及第二压缩机30的吸入压力的下降,从而能够防止制冷能力的下降。
这种情况下,第一室外单元2的第一压缩机20的能力具备空气调节装置1所具备的全部压缩机的至少一半的能力,即,设定为与第二室外单元3的第二压缩机30的能力相等或在其以上,因此从第一压缩机20喷出的制冷剂量多于从第二压缩机30喷出的制冷剂量。因此,优选在第一压缩机20上连接管径形成得比高压气管7粗的低压气管6。
另外,在本结构中,各室内单元4A~4D通过适当切换第一开闭阀15A~15D、第二开闭阀16A~16D而能够将在各室内换热器10A~10D中蒸发的制冷剂所流入的配管选择为低压气管6或高压配管7。由此,能够与室内单元4A~4D相对应地选择实施制冷运转的室外单元。因此,能够根据室外单元而使室内单元4A~4D的蒸发温度不同,因此例如通过提升负载少的室内单元的蒸发温度而能够提高与所述室内单元连接的室外单元的运转效率。
在使全部的室内单元4A~4D同时进行供暖运转时,低压气管6成为休止状态。这种情况下,如图2所示,在第一室外单元2中,第二四通阀24被切换到将第一室外换热器21、21与制冷剂吸入管28连通的位置(第一切换位置)、即第二四通阀24的第一口α与第四口δ以及第二口β与第三口γ分别连通的位置,并且打开电磁开闭阀27,第一膨胀阀22、22根据空调负载来调整开度。而且,第一四通阀60被切换到将第一压缩机20的制冷剂喷出管25与高压气管7连通的位置、即第一四通阀60的第一口P与第二口Q以及第三口R与第四口S分别连通的位置。
另外,在第二室外单元3中,四通阀31被切换到将第二压缩机30的喷出制冷剂向气管35引导的供暖运转的位置。而且,在全部的室内单元4A~4D中,打开第一开闭阀15A~15D,关闭第二开闭阀16A~16D。而且,在阀体套件50中,第三四通阀51被切换到第一口A与第三口C及第二口B与第四口D分别连通的位置。
由此,从第一压缩机20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喷出管25、制冷剂喷出分支管25A、第一四通阀60及单元内高压气管61而流入单元间配管5的高压气管7。另一方面,从第二压缩机30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喷出管37、四通阀31、单元内气管42、气管35及阀体套件50的第三四通阀51而流入单元间配管5的高压气管7,并在该高压气管7内与从第一室外单元2流出的制冷剂合流。
在高压气管7中流动的气体制冷剂被分配到各室内单元4A~4D的高压气体分支管13A~13D后,向第一开闭阀15A~15D、室内换热器10A~10D流动,在此分别被冷凝液化。该液化后的液体制冷剂经由液体分支管18A~18D流入液管8,并在该液管8中分配为两股。
一方的制冷剂流入第一室外单元2,向各第一膨胀阀22、22分配,并在此被减压。然后,减压后的制冷剂在各第一室外换热器21、21中蒸发气化后,在单元内气管26中合流,通过第二四通阀24、制冷剂吸入管28而被吸入第一压缩机20。而且,另一方的制冷剂通过液管36,流入第二室外单元3,被第二膨胀阀33减压。然后,减压后的制冷剂在第二室外换热器32中蒸发气化后,通过四通阀31、制冷剂吸入管41被第二压缩机30吸入。如此,通过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各室内换热器10A~10D对全部室内单元4A~4D同时进行供暖。
在使室内单元4A~4D以制冷为主体进行冷暖混合运转时,例如,使室内单元4A~4C进行制冷运转而使室内单元4D进行供暖运转时,全部使用低压气管6、高压气管7及液管8。
这种情况下,如图3所示,在第一室外单元2中,第二四通阀24被切换到第一切换位置,并且第一四通阀60被切换到将第一压缩机20的制冷剂喷出管25与高压气管7的连通的位置、即第一四通阀60的第一口P与第二口Q及第三口R与第四口S分别连通的位置。
另外,同时关闭第一膨胀阀22、22,制冷剂不向第一室外换热器21、21流动。这是因为,第一室外单元2承受与室内单元4D中的供暖负载相平衡的室内单元4A~4C中的制冷负载,第二室外单元3承受其余的制冷负载,而形成制冷循环。
另外,在第二室外单元3中,四通阀31被切换到将第二压缩机30的喷出制冷剂向第二室外换热器32引导的制冷运转的位置。而且,在室内单元4A~4C中,关闭第一开闭阀15A~15C,打开第二开闭阀16A~16C,且在室内单元4D中,打开第一开闭阀15D,关闭第二开闭阀16D。而且,在阀体套件50中,第三四通阀51被切换到第一口A与第二口B及第三口C与第四口D分别连通的位置。
由此,从第一压缩机20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喷出管25、制冷剂喷出分支管25A、第一四通阀60、单元内高压气管61及高压气管7而流入室内单元4D。流入该室内单元4D的制冷剂通过高压气体分支管13D、第一开闭阀15D向室内换热器10D流动。在此被冷凝液化后,经由液体分支管18D流入液管8。
另一方面,从第二压缩机30喷出的制冷剂依次向制冷剂喷出管37、四通阀31、第二室外换热器32流动,在该第二室外换热器32中冷凝液化后,通过液管36,流入单元间配管5的液管8,并在该液管8内与从第一室外单元2流出的制冷剂合流。
在液管8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被分配到各室内单元4A~4C的室内膨胀阀11A~11C后,在此被减压。并且,减压后的制冷剂在各室内换热器10A~10C中蒸发气化后,分别通过第二开闭阀16A~16C、低压气体分支管14A~14C,流入低压气管6,并在该低压气管6中分配为两股。
一方的制冷剂流入第一室外单元2,通过制冷剂吸入分支管28A、制冷剂吸入管28被吸入第一压缩机20。而且,另一方的制冷剂通过阀体套件50的第三四通阀51、气管35,流入第二室外单元3,通过四通阀31、制冷剂吸入管41被吸入第二压缩机30。如此,通过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换热器10A~10C分别对室内单元4A~4C进行制冷,通过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其他室内换热器10D对室内单元4D进行供暖。
在本结构中,第二室外单元3经由阀体套件50与单元间配管5连接,从而由第二室外单元3的第二室外换热器32冷凝后的制冷剂与由室内换热器10D冷凝后的制冷剂在液管8内合流。因此,在进行冷暖混合运转时,能够通过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室内换热器10D和第二室外换热器32分别独自设定冷凝压力(冷凝温度),因此例如在冬季那样外气温度低时,能够将第二室外换热器32的冷凝压力抑制为低于室内换热器10D的冷凝压力,从而能够实现第二压缩机30的工作量(消耗电力)的减少。
另外,在室内单元4A~4C的制冷负载增大而第二室外单元3的第二室外换热器32无法供给时,在第一室外单元2中,关闭电磁开闭阀27,并且,打开未设有该电磁开闭阀27的单元内分支气管26A上的第一膨胀阀22,将从第一压缩机20喷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向第一室外换热器21引导,从而能够使该第一室外换热器21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
在本结构中,第一室外单元2具备并列设置的两个第一室外换热器21、21,通过打开电磁开闭阀27,能够使制冷剂分配给各第一室外换热器21、21而流动,因此通过冷暖混合运转中的制冷负载及供暖负载的负载平衡,能够控制电磁开闭阀27的动作而变更空调运转中使用的第一室外换热器21、21的数目,从而能够实现空调运转中的运转效率的提高。
在使室内单元4A~4D以供暖为主体进行冷暖混合运转时,例如,使室内单元4A进行制冷运转而使室内单元4B~4D进行供暖运转时,低压气管6、高压气管7及液管8被全部使用。
这种情况下,如图4所示,在第一室外单元2中,第二四通阀24被切换到第一切换位置,并且,同时关闭第一膨胀阀22、22,制冷剂不向第一室外换热器21、21流动。而且,第一四通阀60被切换到将第一压缩机20的制冷剂喷出管25与高压气管7连通的位置、即第一四通阀60的第一口P与第二口Q及第三口R与第四口S分别连通的位置。
另外,在第二室外单元3中,四通阀31被切换到将第二压缩机30的喷出制冷剂向气管35引导的供暖运转的位置。而且,在室内单元4A中,关闭第一开闭阀15A,打开第二开闭阀16A,并且在室内单元4B~4D中,打开第一开闭阀15B~15D,关闭第二开闭阀16B~16D。而且,在阀体套件50中,第三四通阀51被切换到第一口A与第三口C以及第二口B与第四口D分别连通的位置。
由此,从第一压缩机20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喷出管25、制冷剂喷出分支管25A、第一四通阀60及单元内高压气管61而流入单元间配管5的高压气管7。另一方面,从第二压缩机30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喷出管37、四通阀31、单元内气管42、气管35及阀体套件50的第三四通阀51而流入单元间配管5的高压气管7,并在该高压气管7内与从第一室外单元2流出的制冷剂合流。
在高压气管7中流动的气体制冷剂被分配到各室内单元4B~4D的高压气体分支管13B~13D后,向第一开闭阀15B~15D、室内换热器10B~10D流动,在此分别被冷凝液化。该液化后的液体制冷剂经由液体分支管18B~18D流入液管8。
流入该液管8后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入室内单元4A,被该室内单元4A的室内膨胀阀11A减压,该减压后的制冷剂在室内换热器10A中蒸发气化。然后,蒸发气化后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二开闭阀16A、低压气体分支管14A、低压气管6,流入第一室外单元2,通过制冷剂吸入分支管28A、制冷剂吸入管28被吸入第一压缩机20。
另一方面,流入液管8的液体制冷剂的其余通过液管36,流入第二室外单元3,被第二膨胀阀33减压。并且,减压后的制冷剂在第二室外换热器32中蒸发气化后,通过四通阀31、制冷剂吸入管41被吸入第二压缩机30。如此,通过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换热器10A对室内单元4A进行制冷,通过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其他室内换热器10B~10D对室内单元4B~4D分别进行供暖。
在本结构中,第二室外单元3经由阀体套件50与单元间配管5连接,因此能够将由各室内单元4B~4D的各室内换热器10B~10D冷凝后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向室内单元4A的室内换热器10A引导,并将其余的制冷剂向第二室外单元3的第二室外换热器32引导。因此,在进行冷暖混合运转时,能够通过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室内换热器10A和第二室外换热器32分别独自设定蒸发压力(蒸发温度)。因此例如在冬季那样外气温度低时,与随着该外气温度而下降的第二室外换热器32的蒸发温度相比,能够将室内换热器10D的蒸发温度设定为比第二室外换热器32的蒸发温度高的适当的温度。由此,能够防止像以往那样室内换热器10D的蒸发温度受外气温度的影响而下降的情况,因此不需要用于防止该室内换热器10D冻结的机构。
另外,在室内单元4B~4D的供暖负载增大而第二室外单元3的第二室外换热器32无法供给时,在第一室外单元2中,关闭电磁开闭阀27,并且未设有该电磁开闭阀27的单元内分支气管26A上的第一膨胀阀22,将从第一压缩机20喷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向第一室外换热器21引导,从而能够使该第一室外换热器2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如以上说明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空气调节装置1包括:三根配管式的第一室外单元2,该第一室外单元2具备第一压缩机20、第一室外换热器21及第一膨胀阀22,并与由高压气管7、低压气管6、液管8构成的三根单元间配管5连接;多台室内单元4A~4D,该多台室内单元4A~4D具备室内换热器10A~10D,空气调节装置1能够使所述室内单元4A~4D同时进行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或者混合实施所述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所述空气调节装置1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二室外单元3,其具备第二压缩机30、第二室外换热器32及第二膨胀阀33,并通过气管35和液管36这两根配管连接;阀体套件50,其具有第三四通阀51,该第三四通阀51将第二室外单元3的液管36与单元间配管5的液管8连接,并且将第二室外单元3的气管35与单元间配管5的高压气管7或低压气管6择一连接,第一室外单元2具备能够将第一压缩机20的制冷剂喷出管25与高压气管7连通的第一四通阀60,在使全部的室内单元4A~4D同时进行制冷运转时,第一四通阀60隔断制冷剂喷出管25与高压气管7的连通,并且第三四通阀51被切换成使气管35与高压气管7连接。
因此,通过分别切换第一室外单元2的第一四通阀60和阀体套件50的第三四通阀51,能够使制冷剂通过低压气管6返回第一室外单元2,并使制冷剂通过高压气管7返回第二室外单元3。由此,由于能够对各室外单元分别设置制冷剂的返回配管,因此相对于在低压气管6及高压气管7中流动的制冷剂流量,能够相对地增大所述低压气管6及高压气管7的管径,从而能够抑制在该低压气管6及高压气管7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因此,在使全部的室内单元4A~4D进行制冷运转时,能够防止第一室外单元2及第二室外单元3中的第一压缩机20及第二压缩机30的吸入压力的下降,从而能够防止制冷能力的下降。
另外,在各室内单元4A~4D中,通过适当切换第一开闭阀15A~15D、第二开闭阀16A~16D,能够将在各室内换热器10A~10D中蒸发的制冷剂所流入的配管选择为低压气管6或高压气管7,从而能够与室内单元4A~4D相对应地选择实施制冷运转的室外单元。因此,能够根据室外单元而使室内单元4A~4D的蒸发温度不同,因此例如通过提升负载少的室内单元的蒸发温度而能够提高与所述室内单元连接的室外单元的运转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四通阀60将从制冷剂喷出管25分支出的制冷剂喷出分支管25A与第一口P连接,经由单元内高压气管61将高压气管7与第二口Q连接,分别经由毛细管62、63将与低压气管6相连的制冷剂吸入分支管28A与第三口R及第四口S连接,因此能够以夹设第一四通阀60这一简单的结构廉价地将制冷剂喷出管25和高压气管7连通或隔断。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室外单元2在第一压缩机20与第一室外换热器21、21之间具备第二四通阀24,在从该第二四通阀24及第一压缩机20之间分支的制冷剂喷出分支管25A上经由第一四通阀60、单元内高压气管61连接高压气管7,在从该第二四通阀24及第一压缩机20之间分支的制冷剂吸入分支管28A上连接低压气管6,第二四通阀24在第一切换位置将低压气管6与第一室外换热器21连通,在第二切换位置将第一压缩机20与第一室外换热器21连通,因此仅通过将具有压缩机、四通阀及室外换热器的所谓的两根配管式的既有的室外单元的配管结构局部变更就能够构筑与三根单元间配管5连接的第一室外单元2,从而与独自开发三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
另外,由于以所谓的两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为基础构成第一室外单元2,与以往的三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相比,该第一室外单元2能够实现装置的紧凑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阀体套件50具备单向的第三四通阀51,在该第三四通阀51的第一口A连接气管35,在第二口B连接低压气管6,在第三口C连接高压气管7,在第四口经由毛细管53连接低压气管6,因此能够以夹设第三四通阀51这一简单的结构将第二室外单元3的气管35与单元间配管5的高压气管7或低压气管6择一连接,从而能够将由所谓的两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构成的第二室外单元3与三根配管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阀体套件50设置在第二室外单元3的第二单元箱体34的外侧,因此能够在不变更配管结构的情况下利用既有的两根配管式的室外单元作为第二室外单元3,从而能够简化三根配管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结构。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一压缩机20的能力具备空气调节装置1所具备的全部压缩机的至少一半的能力,因此冷暖混合运转中的制冷负载及供暖负载为50%∶50%的负载平衡时,仅使用具备第一压缩机20的第一室外单元2,就能够进行空调运转,在制冷负载或供暖负载增加而负载平衡变更时,第二室外单元3能够承受制冷负载或供暖负载的多余负载。因此,无论冷暖混合运转中的制冷负载及供暖负载的负载平衡怎样变化,也能够实现该负载平衡下的空调运转。
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具备第一四通阀60作为能够将第一压缩机20的制冷剂喷出管25与高压气管6连通的阀体,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设置电磁开闭阀代替第一四通阀60的结构。
另外,阀体套件50形成为设置第三四通阀51作为流路切换阀的结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组合多个电磁开闭阀的结构。
Claims (6)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具备第一压缩机、第一室外换热器及第一室外膨胀阀的第一室外单元与具备室内换热器的多台室内单元通过单元间配管连接,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的一端择一地与第一压缩机的制冷剂喷出管和制冷剂吸入管分支连接,所述单元间配管包括连接到所述制冷剂喷出管的高压气管、连接到所述制冷剂吸入管的低压气管、连接到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的液管,室内换热器的一端择一地与所述高压气管和所述低压气管分支连接,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经由液体分支管与所述液管连接,所述空气调节装置能够使多台所述室内单元同时进行制冷运转或供暖运转,或者混合实施所述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二室外单元,其具备第二压缩机、第二室外换热器及第二室外膨胀阀,并通过气管和液管这两根配管连接;阀体套件,其具有流路切换阀,该流路切换阀将该第二室外单元的液管与所述单元间配管的液管连接,并且将所述第二室外单元的气管与所述单元间配管的高压气管或低压气管择一连接,
所述第一室外单元具备能够将所述制冷剂喷出管和所述高压气管连通的阀体,
在使所述室内单元同时进行制冷运转时,所述阀体隔断所述制冷剂喷出管与所述高压气管的连通,并且所述流路切换阀被切换而将所述气管与所述高压气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体是具有四个口的单向的第一四通阀,在该第一四通阀的第一口连接有所述制冷剂喷出管,在第二口连接有所述高压气管,关闭第三口或在该第三口经由毛细管连接有所述低压气管,关闭第四口或在该第四口经由毛细管连接有所述低压气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室外单元在第一压缩机与第一室外换热器之间具备第二四通阀,在从该第二四通阀及所述第一压缩机之间分支出的制冷剂喷出分支管经由所述阀体连接所述高压气管,在从该第二四通阀及所述第一压缩机之间分支出的制冷剂吸入分支管连接所述低压气管,
所述第二四通阀在第一切换位置连通所述低压气管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在第二切换位置连通所述第一压缩机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体套件具备单向的第三四通阀作为所述流路切换阀,在该第三四通阀的第一口连接有所述气管,在第二口连接有所述低压气管,在第三口连接有所述高压气管,关闭第四口或在该第四口经由毛细管连接有所述低压气管。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体套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室外单元的框体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能力具备空气调节装置所具备的全部压缩机的至少一半的能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98535A JP5283586B2 (ja) | 2009-08-28 | 2009-08-28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09-198535 | 2009-08-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03832A true CN102003832A (zh) | 2011-04-06 |
CN102003832B CN102003832B (zh) | 2013-01-16 |
Family
ID=43811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680158A Active CN102003832B (zh) | 2009-08-28 | 2010-08-27 | 空气调节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283586B2 (zh) |
CN (1) | CN102003832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94063A (zh) * | 2012-12-10 | 2014-10-08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连接单元及空调装置 |
CN104870905B (zh) * | 2012-12-28 | 2017-10-31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07726667A (zh) * | 2017-10-20 | 2018-02-23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多联式空调系统 |
CN107894111A (zh) * | 2016-09-30 | 2018-04-10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549600B1 (ko) * | 2017-02-14 | 2023-06-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WO2019146070A1 (ja) * | 2018-01-26 | 2019-08-0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12933A (en) * | 1989-04-14 | 1990-04-03 | Thermo King Corporation | Transport refrigeration system having means for enhancing the capacity of a heating cycle |
US5056324A (en) * | 1991-02-21 | 1991-10-15 | Thermo King Corporation | Transport refrigeration system having means for enhancing the capacity of a heating cycle |
CN1103239A (zh) * | 1993-03-08 | 1995-05-31 | 达金工业株式会社 | 致冷设备 |
EP0849544A1 (en) * | 1995-09-08 | 1998-06-24 | Daikin Industries, Limited | Heat transfer apparatus |
CN1214436A (zh) * | 1997-09-30 | 1999-04-2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空调器和制冷剂预热器出口温度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066177B2 (ja) * | 1992-02-28 | 2000-07-17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3356485B2 (ja) * | 1993-05-07 | 2002-12-16 |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 多室型空気調和機 |
JP2006125716A (ja) * | 2004-10-28 | 2006-05-1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JP4909093B2 (ja) * | 2007-01-11 | 2012-04-04 |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 マルチ型空気調和機 |
-
2009
- 2009-08-28 JP JP2009198535A patent/JP5283586B2/ja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8-27 CN CN2010102680158A patent/CN10200383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12933A (en) * | 1989-04-14 | 1990-04-03 | Thermo King Corporation | Transport refrigeration system having means for enhancing the capacity of a heating cycle |
US5056324A (en) * | 1991-02-21 | 1991-10-15 | Thermo King Corporation | Transport refrigeration system having means for enhancing the capacity of a heating cycle |
CN1103239A (zh) * | 1993-03-08 | 1995-05-31 | 达金工业株式会社 | 致冷设备 |
EP0849544A1 (en) * | 1995-09-08 | 1998-06-24 | Daikin Industries, Limited | Heat transfer apparatus |
CN1214436A (zh) * | 1997-09-30 | 1999-04-2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空调器和制冷剂预热器出口温度控制方法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94063A (zh) * | 2012-12-10 | 2014-10-08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连接单元及空调装置 |
CN104094063B (zh) * | 2012-12-10 | 2017-08-04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连接单元及空调装置 |
CN104870905B (zh) * | 2012-12-28 | 2017-10-31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CN107894111A (zh) * | 2016-09-30 | 2018-04-10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7894111B (zh) * | 2016-09-30 | 2020-10-02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7726667A (zh) * | 2017-10-20 | 2018-02-23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多联式空调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03832B (zh) | 2013-01-16 |
JP5283586B2 (ja) | 2013-09-04 |
JP2011047620A (ja) | 2011-03-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780254B (zh) |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US8713958B2 (en) | Air conditioner having indoor and outdoor units | |
CN111765568B (zh) |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2003832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7860151B (zh) | 热泵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US8931298B2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101907366B (zh) | 制冷装置 | |
CN201387176Y (zh) | 低温增焓型空调器或热泵热水器 | |
CN102003749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EP2829821B1 (en) | Heat pump | |
CN107576090B (zh) | 一种制冷系统 | |
CN101223405A (zh) | 冷冻装置 | |
CN109791003A (zh) | 空调装置 | |
CN100375874C (zh) | 过冷却装置 | |
CN102003751B (zh) | 空气调和装置 | |
CN105423656A (zh) |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3954067A (zh) | 制冷装置 | |
CN108800393B (zh) | 空调系统 | |
CN110986417A (zh) | 双补气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2003750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4121729B (zh) | 制冷剂流向转换装置 | |
CN203083058U (zh) | 空调器 | |
CN214841173U (zh) | 一种双四通阀多联机的水力模块 | |
CN204593946U (zh) | 空调热水系统 | |
US20210278114A1 (en) | Outdoor system for air conditione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