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99399A - 含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甘蔗杀虫剂 - Google Patents

含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甘蔗杀虫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99399A
CN101999399A CN2010105151809A CN201010515180A CN101999399A CN 101999399 A CN101999399 A CN 101999399A CN 2010105151809 A CN2010105151809 A CN 2010105151809A CN 201010515180 A CN201010515180 A CN 201010515180A CN 101999399 A CN101999399 A CN 1019993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garcane
insecticide
agent
preparation
imidaclopr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1518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龚恒亮
安玉兴
管楚雄
孙东磊
刘玉彩
杨俊贤
林明江
许汉亮
黄志武
梁瑞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ugarcane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ugarcane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ugarcane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ugarcane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01051518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99399A/zh
Publication of CN1019993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93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农药生产制备技术,尤其涉及甘蔗杀虫剂,提出一种含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甘蔗杀虫剂,是由新烟碱类杀虫剂和有机磷类杀虫剂混配而成的颗粒剂或水分散粒剂,其中含有(按重量计):新烟碱类杀虫剂0.1~10%;有机磷类杀虫剂.2~15%;其余为助剂。新烟碱类杀虫剂是噻虫嗪、吡虫啉或噻虫啉其中之一或任两者混合;有机磷类杀虫剂是肟硫磷、二嗪磷中其中之一或两者混合。本发明在甘蔗害虫防治中应用,具有触杀、胃毒和良好的内吸传导作用,对甘蔗的地下和地上害虫均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杀虫谱广,对甘蔗螟虫、地下害虫、蓟马及绵蚜等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持效期长,一次用药可有效解决甘蔗苗期螟虫、地下害虫及蓟马等的为害;对天敌的杀伤力较小。本发明作为高毒农药的重要替代品种,低毒、高效,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友好。

Description

含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甘蔗杀虫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生产制备技术,尤其涉及甘蔗杀虫剂。
背景技术
目前甘蔗常用药剂多为高毒、高残留杀虫剂,如特丁硫磷、克百威、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等。这类农药的使用除极易引起人畜中毒和死亡事故外,长期大量使用后,无选择地杀伤非靶标生物,造成对农田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农药及其代谢物的残留和积累造成对农产品的污染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因此,近年来,我国农业部出台了关于限制和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并于2007年1月1日起禁用了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磷胺和久效磷等五种高毒农药。目前甘蔗上使用的高毒农药中,特丁硫磷已全面禁用,其他产品如甲拌磷、地虫硫磷、克百威(呋喃丹)、甲基异柳磷等也即将被全面禁止使用。
由于高毒农药已被禁用或即将被禁用,而目前能够用于取代这类农药的低毒、高效的成熟产品不多。所以剧毒农药的禁用必然对甘蔗害虫特别是地下害虫和螟虫的防治工作产生巨大影响,给甘蔗产业的安全、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隐患。
高毒农药被禁用后,有必要研制既能替代高毒农药,又能为甘蔗害虫防治乃致其他作物如蔬菜、花生、薯类等作物的地下害虫防治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有效遏制甘蔗害虫为害日益猖獗的局势,以解当前甘蔗生产上的燃眉之急。
新烟碱类杀虫剂如噻虫嗪(thiamethoxam)、吡虫啉(imidacloprid)、噻虫啉(thiacloprid)等是低毒、高效、内吸性强的一类新型杀虫剂,用量少、防效好,目前多用于水稻、果树和蔬菜等作物防治蚜虫、飞虱、叶蝉以及蓟马等害虫。但由于这类药剂触杀性不强,无薰蒸作用;且用量少,持效期长,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另外这类药剂目前主要以粉剂、乳油或微乳剂居多,不能很好地适用于甘蔗作物。
有机磷类杀虫剂如肟硫磷(valaxon)、二嗪磷(diazinon)等属于中、低毒性的杀虫剂,具有触杀、胃毒和薰蒸作用,但内吸作用不强;且肟硫磷、二嗪磷在土壤中的持效期较短,对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不理想。
研究发现,通过这两类药剂之间的合理混配,能达到优势互补的功效:具有高效、低毒、安全的特点;具触杀、胃毒、内吸和薰蒸作用;对甘蔗地下害虫及地上害虫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方便,操作简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甘蔗杀虫剂,其具有高效、低毒、安全的特点,可作为甘蔗生产上现有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替代产品;以缓解因高毒农药禁用后,甘蔗害虫防治中产品青黄不接的局面,为市场增加新的农药品种,以解甘蔗生产上的燃眉之急。
就甘蔗而言,药剂防治的重点是地下害虫,其次是螟虫。地下害虫在土壤中咬食蔗芽、蔗苗,螟虫以钻蛀为害为主,引起枯心。在生产上,两种害虫的防治方法不尽相同,都可采用甘蔗苗期沟施或根区追施颗粒剂的土壤处理方法,以达到控制为害的目的。但在对品种特性的要求上,防治螟虫的药剂一般要求内吸和胃毒作用强,而防治地下害虫药剂则要求触杀、薰蒸作用强。同时,土壤处理要求使用的药剂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残效期,以及较好的流动性,能在蛴螬活动的土壤层形成药膜。
新烟碱类杀虫剂如噻虫嗪(thiamethoxam)、吡虫啉(imidacloprid)、噻虫啉(thiacloprid)等是低毒、高效、且具有较好内吸作用的一类新型杀虫剂,有效成份用量少、防治效果好,对蚜虫、飞虱、叶蝉、蓟马以及地下害虫等效果较理想,但这类药剂的触杀及薰蒸作用不强,且由于这类杀虫剂的加工剂型以粉剂、乳油或微乳剂居多,作为土壤处理使用不甚方便。
有机磷类的杀虫剂如肟硫磷(valaxon)、二嗪磷(diazinon)等具有较强的触杀、胃毒和薰蒸作用,但内吸作用不强。
我们从新烟碱类杀虫剂和有机磷类杀虫剂的化学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入手,结合甘蔗用药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出一些适合甘蔗使用的药剂,通过合理的筛选程序,科学的实验方法,以期筛选出几种能通过土壤处理,有效控制甘蔗地下害虫、螟虫、蓟马以及绵蚜等的优良配方。
混配配方筛选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测定虫种为甘蔗黑色蔗龟幼虫(蛴螬),生物测方法为微量点滴法。判断混配配方的优劣主要依据孙云沛(1960)联合作用测定即共毒系数(CTC)测定法加以判断,即当CTC<70时,为拮抗作用,药剂间不宜混配;当CTC在70-150时,为相加作用,药剂的混配无增效作用,除非为了省工省时,否则亦不宜混配;当CTC>150时,为增效作用,药剂的混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提高混配剂的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延缓害虫抗性;当CTC>200时,为显著增效作用。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吡虫啉、噻虫啉与有机磷类杀虫剂之间的混用配方及配比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见表1。
从表中所测定的数据表明,在所测定的20个配方中,共毒系数(CTC)均大于70,即无拮抗作用配方;有11个配方的CTC大于150,其中7个配方的CTC>200。它们分别是:
噻虫嗪+肟硫磷(0.8∶1.2),CTC:209.1;
噻虫嗪+二嗪磷(0.5∶1.5),CTC:223.6;
噻虫嗪+二嗪磷(1.0∶1.0),CTC:234.0;
吡虫啉+肟硫磷(1.5∶0.5),CTC:181.2;
吡虫啉+二嗪磷(1∶2),CTC:207.0;
吡虫啉+二嗪磷(2∶0.5),CTC:256.1;
吡虫啉+肟硫磷+二嗪磷(1∶1∶0.5),CTC:155.9;
吡虫啉+噻虫啉+肟硫磷(1∶0.2∶1.3),CTC:167.1;
噻虫啉+肟硫磷(0.5∶2),CTC:213.5;
噻虫啉+二嗪磷(0.5∶1.5),CTC:213.5。
在以上测试的基础上,我们又将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噻虫嗪、吡虫啉和噻虫啉与有机磷类杀虫剂的肟硫磷和二嗪磷以各种比例混合加工成颗粒剂和可分散性粒剂,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试验设2~3个处理剂量,小区重复3次以上,小区面积为66.7m2,小区排列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试验设空白对照和对照药剂,对照药剂主要选用目前甘蔗上常用的高毒药剂。
根据试验结果,我们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含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甘蔗杀虫剂,是由新烟碱类杀虫剂和有机磷类杀虫剂混配而成的颗粒剂或水分散粒剂,其特征在于其中含有(按重量计):
新烟碱类杀虫剂0.2~15%;
有机磷类杀虫剂0.2~30%;
其余为助剂;
所述的新烟碱类杀虫剂是噻虫嗪(thiamethoxam)、吡虫啉(imidacloprid)、噻虫啉(thiacloprid)其中之一或任两者混合;
所述的有机磷类杀虫剂剂是肟硫磷或二嗪磷。
将上述配方加工配制成颗粒剂或水分散粒剂,在配制颗粒剂时,其助剂包括渗透剂、粘结剂和载体,其中,
渗透剂为柴油或月桂卓氮酮,渗透剂占制剂总量的0.3~5%;
粘结剂为聚乙烯醇或石腊,粘结剂占制剂总量的0.1~5%;
载体为石英砂或蒙脱石,载体占制剂总量的65~99%。
在配制水分散粒剂时,其助剂包括湿润剂、崩解剂、粘结剂和载体,其中,
湿润剂为烷基苯磺酸盐或木质素磺酸钠,湿润剂占制剂总里的2~10%;
崩解剂为硫铵或膨润土,崩解剂占制剂总量的1~10%;
粘结剂为聚乙烯醇或阿拉伯树胶,粘结剂占制剂总量的0.5~3%;
载体为高岭土、硅藻土,载体占制剂总量的50~90%。
本发明具有如下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
1.属于高效、低毒产品,完全不含有高毒农药成份,用药时对人畜安全,消除了目前甘蔗生产上因使用高毒农药引起的人畜中毒现象;
2.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传导作用,对甘蔗地下害虫、地上部螟虫、蓟马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有效克服害虫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
4.用药量少,选择性强,可有效防护蔗田的生物多样性,减轻农药对环境的压力;
5.药剂的持效期长,一次用药,药效可持续2个月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颗粒剂配制(以重量百分比计):
噻虫嗪0.8%、肟硫磷1.2%、柴油1%、聚乙烯醇0.4%,其余为石英砂(细度为0.85~2.00mm),各组份经搅拌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剂。
该混配剂使用方法:甘蔗下种期施于甘蔗植沟中,用量为有效成份60~80克/亩。
表2为该混配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从表2可见,噻虫嗪与肟硫磷以0.8∶1.2比例混配对甘蔗螟虫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每亩用有效成份60~80g的防效达到91.35~97.30%,明显优于对照药剂特丁硫磷和克百威的防治效果。
实施例二
颗粒剂配制(以重量百分比计):
噻虫嗪原药0.5%、二嗪磷原药1.5%、柴油1%、聚乙烯醇0.4%,其余为石英砂(细度为0.85~2.00mm),各组份经搅拌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剂。
该混配制剂使用方法:甘蔗下种期施于甘蔗植沟中,用量为有效成份40~80克/亩。
表3为该混配剂对甘蔗黑色蔗龟的试验效果。数据显示,该混配剂每亩用有效成份40g和80g对甘蔗黑色蔗龟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5.10%和84.65%,优于对照药剂克百威的效果。
表4为该混配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试验效果。结果表明,每亩使用有效成份40~80g,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为69.06~81.77%,其防效与对照药剂特丁硫磷相当。
实施例三
颗粒剂配制(以重量百分比计):
吡虫啉原药0.5%、肟硫磷原药8.5%、月桂卓氮酮0.3%、石腊1%,其余为石英砂(细度为0.85~2.00mm),各组份经搅拌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剂。
该混配制剂使用方法:甘蔗下种期施于甘蔗植沟中,用量为有效成份120~150克/亩。
表5为该混配剂对甘蔗二点褐鳃金龟幼虫(蛴螬)的试验效果。数据显示,该混配剂每亩用有效成份120g和150g对蛴螬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0.59%和77.38%,优于对照药剂特丁硫磷和克百威的效果。但有效成份90g/亩的效果仅为66.81%,其防效略优于对照药剂。
实施例四
颗粒剂配制(以重量百分比计):
吡虫啉1.5%、肟硫磷0.5%、月桂卓氮酮0.5%、聚乙烯醇0.4%,其余为石英砂(细度为0.85~2.00mm),各组份经搅拌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剂。
该混配制剂使用方法:甘蔗下种期施于甘蔗植沟中,用量为有效成份60~80克/亩。
表6为该混配剂对防治甘蔗螟虫的试验结果。试验数据表明:每亩用60~80g有效成份,对螟虫的防治效果为75.05~83.68%,明显优于对照药剂克百威的效果。
表7为该混配剂对防治甘蔗蓟马的试验结果。试验数据表明:每亩用60~120g有效成份,对甘蔗蓟马的防治效果为74.07~91.24%。明显优于对照药剂特丁硫磷的效果。
实施例五
颗粒剂配制(以重量百分比计):
吡虫啉原药9%、肟硫磷原药0.5%、柴油0.5%、聚乙烯醇0.4%,其余为石英砂(细度为0.85~2.00mm),各组份经搅拌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剂。
该混配制剂使用方法:甘蔗下种期施于甘蔗植沟中,用量为有效成份40~80克/亩。
表8为该混配剂防治甘蔗螟虫的试验结果。数据表明:每亩用40~80g有效成份,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为70.28~85.78%,明显优于高毒农药克百威(ai 120g)的效果。
实施例六
颗粒剂配制(以重量百分比计):
吡虫啉原药1%、二嗪磷原药2%、柴油1%、石腊0.4%,其余为载体0.85~2.00mm石英砂。各组份经搅拌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剂。
该混配制剂使用方法:甘蔗下种期施于甘蔗植沟中,用量为有效成份60~100克/亩。
表9为该混配剂防治甘蔗螟虫的试验结果。数据表明:该混用剂防治螟虫,每亩用100g有效成份的效果与高毒农药特丁硫磷(ai 150g)和克百威(ai 120g)的效果相当。
表10为该混配剂防治甘蔗蓟马的试验结果。数据表明:该混用剂防治蓟马,每亩用60g、80g和100g的效果均明显优于高毒农药特丁硫磷(ai 150g)和克百威(ai 120g)的效果。
实施例七
颗粒剂配制(以重量百分比计):
吡虫啉原药2%、二嗪磷原药0.5%、柴油1%、聚乙烯醇0.4%,其余为石英砂(细度为0.85~2.00mm),各组份经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颗粒剂。
该混配制剂使用方法:甘蔗下种期施于甘蔗植沟中,用量为有效成份40~80克/亩。
表11为该混配剂防治甘蔗蔗龟和螟虫的试验结果。表中数据显示:该混配剂亩用有效成份40~80g对蔗龟的防治效果为65.3~72.3%,对螟虫的防治效果为67.9~79.6%,其效果优于对照药剂克百威和甲拌磷的效果。
实施例八
颗粒剂配制(以重量百分比计):
吡虫啉原药1%、肟硫磷原药1%、二嗪磷原药0.5%、柴油1%、聚乙烯醇0.4%、其余为蒙脱石,各组份经搅拌混合均匀,制成颗粒剂。
该混配制剂使用方法:甘蔗下种期沟施于甘蔗植沟中或追施于蔗苗基部,用量为有效成份60~100克/亩。
表12为该混配剂防治甘蔗螟虫的试验结果。数据显示:每亩用60~100g有效成份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达到80.30~92.98%。其效果优于对照药剂特丁硫磷和克百威的效果。
表13为该混配剂防治甘蔗蓟马的试验结果。结果证明,每亩用60~100g有效成份,对蓟马具有明显的死杀作用,且持效期长。如本发明药后75d,每株虫口数为5.1~10.6头,而对照药剂克百威每株虫口数为38.4头;本发明药后100d,每株虫口数为2.3~6.7头,而对照药剂克百威的每株虫口数为95头。
实施例九
颗粒剂配制(以重量百分比计):
吡虫啉原药1%、噻虫啉原药0.2%、肟硫磷原药1.3%、柴油1%、聚乙烯醇0.4%,其余为石英砂(细度为0.85~2.00mm),各组份经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颗粒剂。
该混配制剂使用方法:甘蔗下种期沟施于甘蔗植沟中或追施于蔗苗基部,用量为有效成份40~80克/亩。
表14为该混配剂防治甘蔗蔗龟和螟虫的试验结果。从试验结果看,该混配剂对蔗龟和螟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5.49~83.19%和63.64~78.41%,其防治效果明显优于高毒对照药剂克百威和甲拌磷的防治效果。
实施例十
颗粒剂配制(以重量百分比计):
噻虫啉原药0.5%、肟硫磷2%、柴油0.5%、聚乙烯醇0.4%、其余为石英砂(细度为0.85~2.00mm),各组份经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颗粒剂。
该混配制剂使用方法:甘蔗下种期沟施于甘蔗植沟中或追施于蔗苗基部,用量为有效成份60~100克/亩。
表15为该混配剂防治螟虫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该混配剂对甘蔗螟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每亩用60g、80g和100g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0.73%、87.14%和85.76%,与高毒农药特丁硫磷(ai 150g/亩)的效果相当。
实施例十一
颗粒剂配制(以重量百分比计):
吡虫啉原药5%、肟硫磷4%、柴油3%、石腊3%、其余为石英砂(细度为0.85~2.00mm),各组份经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颗粒剂。
该混配制剂使用方法:甘蔗下种期沟施于甘蔗植沟中或追施于蔗苗基部,用量为有效成份60~100克/亩。
表16为该混配剂防治黑色蔗龟的试验结果。试验表明:该混配剂对甘蔗蔗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亩用60g、80g和100g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8.52%、68.44%和75.82%,对照药剂克百威(ai 120g/亩)特丁硫磷(ai 150g/亩)的效果则分别为50.99%和71.57%。
实施例十二
颗粒剂配制(以重量百分比计):
噻虫嗪原药4%、二嗪磷原药5%、柴油1%、聚乙烯醇0.4%、其余为石英砂(细度为0.85~2.00mm),各组份经充分搅拌混匀后,制成颗粒剂。
该混配制剂使用方法:甘蔗下种期沟施于甘蔗植沟中或追施于蔗苗基部,用量为有效成份60~100克/亩。
表17为该混配剂防治蔗龟的试验结果。试验表明:该混配剂对甘蔗蔗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每亩用60g、80g和100g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5.28%、76.17%和81.32%,优于对照药剂克百威(ai 120g/亩)、特丁硫磷(ai 150g/亩)的效果(分别为45.48%和51.33%)。
实施例十三
水分散粒剂(以重量百分比计):
噻虫嗪原药5%、二嗪磷原药15%、烷基苯磺酸盐5%、硫胺5%、膨润土2%、阿拉伯树胶1%,其余为高岭土,各组份经混合均匀并造粒,制成水分散粒剂。
该混配制剂使用方法:
1、沟施:甘蔗下种期,将制剂与肥料混合后,沟施于甘蔗植沟中,用量为有效成份60~100克/亩。
表18为混配剂沟施防治甘蔗蔗龟的试验。数据说明:该混配剂的水分散颗粒剂对甘蔗螟虫及蔗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亩用有效成份40~80g,对螟虫和蔗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26%~85.73%和69.88%~85.04%。优于对照药剂特丁硫磷(a i 150g/亩)和克百威(ai 120g/亩)的效果(分别为63.55%和58.82%)
2、喷雾:于甘蔗苗期,兑水喷雾,用量为有效成份20~40g/亩。
表19为用混配剂喷雾防治甘蔗蓟马的试验。结果表明:亩用有效成份20~40g兑水50kg喷雾防治甘蔗蓟马,药后1d的效果为55.95~73.89%,药后7d的效果达到71.71~94.42%,此效果优于常用药剂40%乐果乳油(ai 40g/亩)的效果。
实施例十四
水分散粒剂(以重量百分比计):
吡虫啉原药6%、肟硫磷原药14%、木质素磺酸钠3%、硫胺3%、膨润土4%、聚乙烯醇0.4%,其余为填充料硅燥土。各组份经混合均匀并造粒,制成水分散粒剂。
该混配制剂使用方法:
1、沟施:甘蔗下种期,将制剂与肥料充分混合后,沟施于甘蔗植沟中,用量为有效成份60~100克/亩。
表20为混配剂沟施防治甘蔗蔗龟及螟虫的试验结果。结果说明:该混配剂对甘蔗螟虫及蔗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亩用有效成份60~100g,对螟虫和蔗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5.72~84.36%和70.06~85.70%。优于对照药剂特丁硫磷(ai 150g/亩)和克百威(ai120g/亩)的效果(分别为63.76%和59.06%)
2、喷雾:于甘蔗苗期,兑水喷雾。用量为有效成份30~50g/亩。
表21为混配剂喷雾防治甘蔗蓟马的试验结果。数据说明:亩用有效成份30~60g兑水50kg喷雾防治甘蔗绵蚜,药后1d的效果89.41~99.89%,药后7d的效果达到73.62~98.91%,此效果优于常用药剂40%乐果乳油(ai 60g/亩)的效果。
表15种药剂混配的生物测定及联合作用测定结果
Figure BSA00000313005400101
表2噻虫嗪与肟硫磷(0.8∶1.2)混配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
Figure BSA00000313005400111
表3噻虫嗪与二嗪磷(0.5∶1.5)混配对黑色蔗龟的防治效果
Figure BSA00000313005400112
表4噻虫嗪与二嗪磷(0.5∶1.5)混配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
Figure BSA00000313005400113
表5吡虫啉与肟硫磷(0.5∶8.5)混配剂防治甘蔗二点褐鳃金龟幼虫(蛴螬)的试验结果
Figure BSA00000313005400121
表6吡虫啉与肟硫磷(1.5∶0.5)混配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
Figure BSA00000313005400122
表7吡虫啉与肟硫磷(1.5∶0.5)混配剂对甘蔗蓟马的防治效果
Figure BSA00000313005400123
表8吡虫啉与肟硫磷(9∶0.5)混配剂防治甘蔗螟虫试验结果
表9吡虫啉与二嗪磷(1∶2)混配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
表10吡虫啉与二嗪磷(1∶2)混配剂对甘蔗蓟马的防治效果
Figure BSA00000313005400133
表11吡虫啉+二嗪磷(2∶0.5)混配剂对甘蔗蔗龟及螟虫的防治效果
Figure BSA00000313005400141
表12吡虫啉+肟硫磷+二嗪磷(1∶1∶0.5)混配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
Figure BSA00000313005400142
表13吡虫啉+肟硫磷+二嗪磷(1∶1∶0.5)混配剂对甘蔗蓟马的防治效果
Figure BSA00000313005400143
表14吡虫啉+噻虫啉+肟硫磷(1∶0.2∶1.3)混配剂对甘蔗蔗龟及螟虫的防治效果
Figure BSA00000313005400151
表15噻虫啉+肟硫磷(0.5∶2)混配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
Figure BSA00000313005400152
表16吡虫啉与肟硫磷(5∶4)混配剂防治二点褐鳃金龟幼虫试验结果
Figure BSA00000313005400153
表17噻虫嗪与二嗪磷(4∶5)混配剂防治蔗龟的试验结果
表18噻虫嗪与二嗪磷(5∶15)混配剂沟施防治甘蔗螟虫及蔗龟的试验结果
表19噻虫嗪与二嗪磷(5∶15)混配剂喷雾防治甘蔗蓟马的试验结果
Figure BSA00000313005400163
表20吡虫啉与肟硫磷(6∶14)混配剂沟施防治甘蔗螟虫及蔗龟的试验结果
Figure BSA00000313005400171
表21吡虫啉与肟硫磷(4∶16)混配剂喷雾防治甘蔗绵蚜的试验结果

Claims (4)

1.一种含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甘蔗杀虫剂,是由新烟碱类杀虫剂和有机磷类杀虫剂混配而成的颗粒剂或水分散粒剂,其特征在于其中含有(按重量计):
新烟碱类杀虫剂0.1~10%;
有机磷类杀虫剂0.2~15%;
其余为助剂;
所述的新烟碱类杀虫剂是噻虫嗪(thiamethoxam)、吡虫啉(imidacloprid)或噻虫啉(thiacloprid)其中之一或任两者混合;
所述的有机磷类杀虫剂是肟硫磷、二嗪磷中其中之一或两者混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甘蔗杀虫剂,其特征在于:
在配制颗粒剂时,其助剂包括渗透剂、粘结剂和载体,其中,
渗透剂为柴油或月桂卓氮酮,渗透剂占制剂总量的0.3~5%;
粘结剂为聚乙烯醇或石腊,粘结剂占制剂总量的0.1~5%;
载体为石英砂或蒙脱石,载体占制剂总量的65~9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甘蔗杀虫剂,其特征在于优选的配方为:
新烟碱类杀虫剂0.2~3%;
有机磷类杀虫剂0.3~5%
柴油          0.2~5%
聚乙烯醇      0.3~3%
石英砂        85~9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甘蔗杀虫剂,其特征在于:
在配制水分散粒剂时,其助剂包括湿润剂、崩解剂、粘结剂和载体,其中,
湿润剂为烷基苯磺酸盐或木质素磺酸钠,湿润剂占制剂总量的2~10%;
崩解剂为硫铵或膨润土,崩解剂占制剂总量的1~10%;
粘结剂为聚乙烯醇或阿拉伯树胶,粘结剂占制剂总量的0.5~3%;
载体为高岭土或硅藻土,载体占制剂总量的50~90%。
CN2010105151809A 2010-10-21 2010-10-21 含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甘蔗杀虫剂 Pending CN10199939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151809A CN101999399A (zh) 2010-10-21 2010-10-21 含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甘蔗杀虫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151809A CN101999399A (zh) 2010-10-21 2010-10-21 含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甘蔗杀虫剂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99399A true CN101999399A (zh) 2011-04-06

Family

ID=43807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151809A Pending CN101999399A (zh) 2010-10-21 2010-10-21 含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甘蔗杀虫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999399A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5900A (zh) * 2011-08-31 2011-12-07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颗粒剂农药的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10953A (zh) * 2013-04-15 2013-07-24 北京明德立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杀虫剂组合物和杀虫剂及其应用
WO2013149658A1 (en) * 2012-04-04 2013-10-10 Syngenta Participations Ag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gricultural pests in sugar cane
CN103704254A (zh) * 2013-12-13 2014-04-09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含环氧虫啶与有机磷类杀虫剂的超低容量液剂
CN104222145A (zh) * 2014-08-18 2014-12-24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二嗪磷的杀虫组合物
CN104286015A (zh) * 2014-09-10 2015-01-21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噻虫嗪和二嗪磷的杀虫组合物
CN104304312A (zh) * 2014-09-15 2015-01-28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甲氨基阿维菌素和二嗪磷颗粒剂
CN104472531A (zh) * 2014-12-03 2015-04-01 联保作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制剂
CN104522045A (zh) * 2014-12-03 2015-04-22 联保作物科技有限公司 农药组合物、缓释药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00748A (zh) * 2017-03-14 2017-06-30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磷虫威和烟碱类杀虫剂的植物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CN109362774A (zh) * 2018-12-21 2019-02-22 吴继松 含噻虫嗪和辛硫磷组合式杀虫颗粒剂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9584A (zh) * 1998-03-19 1999-09-29 豫淅鹏程化冶总公司化工厂 含有机氮和有机磷化合物的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1385460A (zh) * 2008-10-15 2009-03-18 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含噻虫嗪的杀虫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9584A (zh) * 1998-03-19 1999-09-29 豫淅鹏程化冶总公司化工厂 含有机氮和有机磷化合物的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1385460A (zh) * 2008-10-15 2009-03-18 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含噻虫嗪的杀虫组合物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5900A (zh) * 2011-08-31 2011-12-07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颗粒剂农药的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US20150173350A1 (en) * 2012-04-04 2015-06-25 Syngenta Participations Ag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gricultural pests in sugar cane
WO2013149658A1 (en) * 2012-04-04 2013-10-10 Syngenta Participations Ag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gricultural pests in sugar cane
US10104887B2 (en) * 2012-04-04 2018-10-23 Syngenta Participations Ag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gricultural pests in sugar cane
AU2012375996B2 (en) * 2012-04-04 2016-05-26 Syngenta Participations Ag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gricultural pests in sugar cane
CN103210953A (zh) * 2013-04-15 2013-07-24 北京明德立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杀虫剂组合物和杀虫剂及其应用
CN103704254A (zh) * 2013-12-13 2014-04-09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含环氧虫啶与有机磷类杀虫剂的超低容量液剂
CN103704254B (zh) * 2013-12-13 2016-04-20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含环氧虫啶与有机磷类杀虫剂的超低容量液剂
CN104222145A (zh) * 2014-08-18 2014-12-24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噻虫胺和二嗪磷的杀虫组合物
CN104286015A (zh) * 2014-09-10 2015-01-21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噻虫嗪和二嗪磷的杀虫组合物
CN104304312A (zh) * 2014-09-15 2015-01-28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甲氨基阿维菌素和二嗪磷颗粒剂
CN104472531A (zh) * 2014-12-03 2015-04-01 联保作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制剂
CN104522045A (zh) * 2014-12-03 2015-04-22 联保作物科技有限公司 农药组合物、缓释药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00748A (zh) * 2017-03-14 2017-06-30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磷虫威和烟碱类杀虫剂的植物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CN109362774A (zh) * 2018-12-21 2019-02-22 吴继松 含噻虫嗪和辛硫磷组合式杀虫颗粒剂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99399A (zh) 含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甘蔗杀虫剂
CN101755847A (zh) 一种绿僵菌复配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6455573A (zh) 包含新烟碱杀虫剂和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协同杀虫组合物
CN102484995A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01554169A (zh) 用于农作物的含氯虫苯甲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CN104430477A (zh) 一种含有氟噻虫砜和烟碱类杀虫剂的农药组合物
CN107372565A (zh) 一种含噻酮磺隆和唑啉草酯的除草组合物
CN1985598B (zh) 天然除虫菊素水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684703A (zh) 一种含二嗪磷、辛硫磷的复配颗粒剂
CN105010315B (zh) 一种含啶虫脒和丁硫克百威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及应用
CN107950541A (zh) 一种大蒜种衣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10368B (zh) 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246839A (zh) 一种防治水稻、林木病虫害的复配药剂
CN102007909A (zh) 一种含有多杀霉素的杀虫组合物
CN100594789C (zh) 鱼藤酮与抗生素杀虫剂混配农药制剂
CN105794825A (zh) 一种含四氯虫酰胺与氨基甲酸酯类的杀虫组合物
CN107535518A (zh) 种子处理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478161B (zh) 一种含氯噻啉和甲氧虫酰肼的农药杀虫组合物
CN103461372B (zh) 一种含氯噻啉和乙基多杀菌素的农药杀虫组合物
CN106135260A (zh) 一种含天然除虫菊素和噻嗪酮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926963A (zh) 一种杀线虫剂组合物
CN106719787A (zh) 一种含三氟苯嘧啶的杀虫组合物
CN103271082A (zh) 一种杀虫组合物
Laznik et al. Testing the efficacy of different substances against Arion slugs (Arionidae)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US20240164383A1 (en) Azadirachtin for seed dressing of field crop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40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