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96965B - 冷却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冷却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96965B
CN101996965B CN201010246403.6A CN201010246403A CN101996965B CN 101996965 B CN101996965 B CN 101996965B CN 201010246403 A CN201010246403 A CN 201010246403A CN 101996965 B CN101996965 B CN 1019969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chamber
flow
tube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464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96965A (zh
Inventor
海因茨·布莱韦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emens AG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AG filed Critical Siemens AG
Publication of CN1019969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69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969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696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 H01L23/47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by flowing liquids
    • H01L23/4735Jet impin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对部件(2)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1),包括:冷却体(3);具有内部腔室(5)的壳体(4),其中,使容积改变的装置(6)设计用于将流体抽回腔室(5)中和用于将流体从腔室(5)中排出,其中,抽回引起第一流体(11)和排出引起涡流(7),该涡流形成第二流体(12),其中,对此设计了预热装置(8),用于引导和加热第一流体(11)和第二流体(12),以及用于将由第一流体(11)携带的第一流量(V1)的温度在抽回时由起始温度(T0)升高到第一温度(T1),和将由第二流体(12)携带的第二流量(V2)的温度由第一温度(T1)升高到第二温度(T2)。

Description

冷却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部件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包括:冷却体;具有内部腔室的壳体,其中,使容积改变的装置设计用于将流体抽回腔室中和用于将流体从腔室中排出,其中,抽回引起第一流体和排出引起涡流,该涡流形成第二流体。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运行冷却装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开头提到的冷却装置例如由以下说明书所公开:US 6 588 497B1,US 5 758 823 A1,US 5 988 522 A1和US 7 252 140 B2。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对根据现有技术已知的装置和方法在其冷却效率方面进行优化。
该目的对于这样类型的冷却装置由此来实现,即对此设计了预热装置,用于引导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以及用于将由第一流体携带的第一流量的温度在抽回时由起始温度升高到第一温度,和将由第二流体携带的第二流量的温度由第一温度升高到第二温度。此外,预热装置以有利的方式和冷却体以热连接方式布置,并且通过布置在冷却体上的、例如电器件而被加热。在吸入流体时,对此使用预热装置的这种加热功能来将流体、例如空气,由起始温度加热到第一温度。利用这种空气的加热已经使预热装置散热,并且由此也使冷却体散热,该冷却体已经引起了用于电器件的冷却效率的提升。
在一个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带有腔室的冷却装置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根据已知的组合喷射式推进器(synthetischenJetantriebes)的原理,这两个布置在壳体中的腔室和使容积改变的装置一起工作。
在另一个有利的设计方案中,预热装置具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可能由此连接在用于第一腔室的出口上和第二通道连接在用于第二腔室的出口上。该双通道的实施例是有利的,这是因为这两个提到的流体可以被彼此分开地引导。
在冷却装置的另一个优化方案中,第一通道的容积相应于第一流量的容积。也有利的是,由使容积改变的装置所引起的容积改变的变量增量(Delta)适合于第一通道的容积。对于优化冷却效率也有意义的是,第一通道的容量与通过腔室吸入的容积相匹配。在本发明的双通道设计中,也就是说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中,对称的设计在考虑到这些通道的容积方面也是有意义的,因此通道的容积应相应于腔室的容积,或者容积-变量增量应相应于通道容积。
适宜的是,即冷却体具有作为集成的构件的预热装置,并且经过器件流到冷却体中的热流的一部分流到预热装置中。
在另一个设计方案中,冷却体具有馈通管(Durchführung),这样地布置该馈通管,即第二流体流到馈通管中,并且由第二流体携带的第二流量由第二温度升高到第三温度。冷却体利用其馈通管确保了进一步优化提高了的冷却效率。通过冷却体引导的空气可以在流过时通过馈通管被加热到另一个更高的温度并且在此甚至优选地实现热饱和。这意味着,利用流体流经馈通管可以进一步从冷却体抽走那些通过电器件引导到冷却体中的热量。
优选的是在吸入区域和壳体之间布置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预热装置,在此,第一端部布置在壳体上,并且第二端部布置在冷却体和第二端部之间的吸入区域上。
当馈通管具有用于强迫湍对流(turbulente Konvektion)的导流装置时,冷却效率还可以进一步被优化。湍对流,如其由物理学中根据Rayleigh-Bénard对流原理已知的那样,是一种流体力学效应。在此过程中,流体在两个、优选的是水平的板之间从下面被加热并且从上面被冷却。当出现温差时,从某个高度起开始出现湍对流,在湍对流期间,大等级的(groβskalige)热结构从边界层分解,并且热的或冷的流体传输通过核心区域。
在冷却装置的噪声抑制方面的优化由此实现,即馈通管具有在出口孔的区域中的出口区域,这样地设计该出口孔,即导致了部分流动的干涉(Interferenz)并且可实现声波补偿。馈通管可能由此在其出口区域中设计为声波衰减器。用于流体的、布置在馈通管中的导流装置、例如在馈通管的上侧面和下侧面上的缝隙薄片(Kaminlamellen),确保了除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相移(phasenverschobenen)的流体之外的对排出的空气涡流的相应的干涉,从而消除声波。特别是在消费电子装置、例如手提式电脑的应用中,位于手提式电脑内部的处理器的噪声抑制的冷却是有利的。
在另一个优化方案中,冷却体在外侧面上具有冷却片。
当腔室另外具有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时,对于特别的环境条件是适宜的。因此具有四个内部腔室的壳体设计为所谓被封装的、具有两个推进系统的组合喷射式推进器。在这种组合喷射式推进系统的设计方案中,特别的优点是其适合工业使用,这是因为该推进器被防尘密封地设计。
参照图形说明了具有四个腔室的组合喷射式推进器的功能和具有防尘密封能力的设计方案的功能。
根据本方法由此实现开头提出的目的,即根据权利要求12的前序部分所述的方法,通过预热装置引导第一流体,其中,将由第一流体携带的第一流量的温度在抽回时由起始温度通过预热装置升高到第一温度,以及将由第二流体携带的第二流量的温度由第一温度通过预热装置升高到第二温度。通过例如空气流的一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振荡的来回通流(Hin-und Herschaufeln)可以从预热装置以适当的增加幅度抽走热量。由此优化了例如电器件的冷却效率。要补充说明的是,该方法不仅可应用于冷却电器件,而且还可以应用在每个技术装置中,在这些技术装置中,必须从热源尽可能高效地运走那些由热源形成的热量。
为了有效地产生第一和第二流体,使容积改变的装置这样地被激发,即该装置实施为振荡的运动模式。
此外适宜的是,在抽回的第一流量的容积相应于预热装置的第一通道的容积时,第一运动方向被一直保持。
进一步适宜的是,在第一流量的排出的容积相应于预热装置的第一通道的容积时和在将来自预热装置的流量交替地进行交换时,第二运动方向被一直保持。
预热装置的和也因此冷却体的以及又因此电器件的另外的散热由此实现,即第二流体的涡流被导入冷却体的馈通管中,并且将由第二流体携带的第二流量由第二温度升高到第三温度。因此逐步地进行散热。在第一步骤中,起始温度、例如外界空气的温度被升高到第一温度。这个升高的温度在再一次实施中通过预热器又由第一温度升高到第二温度,并且随后在第三步骤中,第二温度再一次升高到第三温度。对于利用外界空气作为冷却流体的实例,这将意味着,在实施了所述的步骤后,作为外界空气使用的冷却空气实现了热饱和。
当涡流被馈通管中的导流装置偏转并且产生湍对流时,可以进一步优化散热。湍对流确保了在馈通管的边界层上出现的热流的更快的散热。
对于运行冷却装置、特别是运行在壳体内部的、在腔室内部的使容积改变的装置来说,适合的是,运动方向来回交替地实现,即在对于第一运动方向的第一延续时间期间,在第一运动方向上第一流量通过吸入区域被吸入第一通道中,第二流量被从第二通道中排出并且导入馈通管中,其中,在运动方向由第一运动方向转回到第二运动方向后,第一流量被吸入第二通道中并且第二流量从第一通道中被导入馈通管中。
在本方法的另一个设计方案中,通过流体进行双向的热量吸收,并且流体被分隔地引导直至出口区域,并且在出口实现减少声波发射。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冷却装置的三个实施例,在此示出:
图1示出了冷却装置在第一设计方案变体中的截面图;
图2示出了在第二设计方案变体中的冷却装置;
图3是根据图2的冷却装置的设计方案变体的俯视图;
图4是具有预热区域的流体通道的原理简图;
图5是用于产生第一和第二流体的装置的原理图;
图6是冷却装置的第二设计方案变体的透视图;
图7是冷却装置的第三设计方案变体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在示意图中示出了冷却装置1。从右向左看,示出了冷却装置1、作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壳体4、预热装置8和冷却体3。导热装置61布置在冷却体3之下,该导热装置放置在电器件2上。电器件2、例如是Flip Chip BGA(倒装片球栅阵列封装)布置在电路板60上。在运行Flip Chip BGA期间、特别是在高功率时,由Flip Chip BGA产生的热量必须经过导热装置61、经过冷却体3被导出。因为目前还仅仅通过加装高效的通风装置、例如根据现有技术已知的径向通风装置来实现有效的散热,所以冷却装置1为了实现优化冷却体3的冷却效率而具有带有内部腔室5的壳体4,该腔室又具有第一腔室51和第二腔室52。
布置在壳体4的内部的腔室51和52通过使容积改变的装置6被分隔开。利用在壳体4的内部的这种设计方案实现了组合喷射式推进器。此外,两个腔室51和52中的每一个腔室具有一个开口。第一腔室51的开口和预热装置8的第一通道21相连接。第二腔室52的开口和预热装置8的第二通道22相连接。使容积改变的装置6设计为具有两个可运动的膜片的压电驱动器。该压电驱动器允许可运动的膜片的第一运动方向41和第二运动方向42。
当运行使容积改变的装置6时,通过预热装置8引导第一流体11,其中在膜片抽回时,将由第一流体11携带的第一流量V1的温度由起始温度通过预热装置8升高到第一温度,并且将由第二流体12携带的第二流量V2的温度由第一温度T1通过预热装置8升高到第二温度T2。此外,第一流体11通过第一通道21和第二流体12通过第二通道22被分隔地引导。
第一流体11和第二流体12通过第一通道21和第二通道22被交替地引导,这在图1中呈现为另外的第一流体11′和另外的第二流体12′。第一流体11和与其相一致的第二流体12呈现为实线,以及另外的第一流体11′和与其相一致的另外的第二流体12′呈现为虚线。
在吸入过程中利用使容积改变的装置6(其中实现了运动方向41)在第一腔室51中产生负压,并且由此通过第一通道21将第一流体11吸入第一通道21中。使容积改变的装置6、第一腔室51,以及运动方向41的长度被调整为,即通过运动产生的变量增量-容积适合于第一通道21的容积。现在取代一般通用的流体而称为空气。
利用第一流体11吸入的空气量现在位于第一通道21中并且将通道的容积完全填满,在空气量在第一通道21中吸入和滞留期间,使空气由起始温度T0升高到第一温度T1。空气也就作为冷却空气在第一步骤中起作用。
同时为了利用第一流体11吸入冷却空气,通过使容积改变的装置6借助于腔室52和其开口,通过第二通道22引导第二流体12。当第二流体12从腔室52的开口离开时,通过排出形成了涡流7(参看图5)。该涡流7相应于第二空气量V2,在流过第二通道22期间可以使该空气量由第一温度T1加热到第二温度T2。涡流7以第二流体12的形式基于其较高的速度在吸入区域9上流过并且被导入冷却体3中。冷却体3对此具有馈通管3a。
在馈通管3a的内部布置了导流装置用于传导流动的空气。在馈通管3a的上方部分中布置了上面的缝隙薄片30a和在馈通管3a的下方部分中布置了下面的缝隙薄片30b。第二流体12引导经过馈通管3a使得已经加热到了第二温度T2的冷却空气又再次继续升高。在流过馈通管3a时,冷却空气温度由第二温度T2加热到第三温度T3。
这种加热对于冷却空气意味着实现了热饱和。导流装置、上面的缝隙薄片30a和下面的缝隙薄片30b确保了第一流体12转到湍对流13中。在温度差足够大时开始出现湍对流,其通过导流装置获得支持,其中,热结构由馈通管3a的边界层分解,并且热的流体或空气传输通过流体的核心区域,并且由此优化了冷却体3的冷却效率。
之前在第一流体11和第二流体12的实例中说明了冷却的过程。因为使容积改变的装置6实施振荡的运动模式,所以类似地对于另外的第一流体11′和另外的第二流体12′解释了流体特性和温度升高。
在吸入区域9中通过抽吸效果获得未被加热的外界空气的期望的混合。冷却体3在其外侧面上具有冷却片71,...,76。这些在冷却体3的外侧面上并且由此在馈通管3a的外侧面上的附加的敞开的冷却片71,...,76通过外界空气的自然的对流支持了冷却体3的冷却效率。此外,冷却片71,...,76的排热能力确定了冷却装置1的投入使用(Einsatz)的工作点(外界温度)。与之前说明的强迫的对流相结合起来。
在出口区域10上获得期望的流出的空气的干涉,并且由此实现减少排出的空气的声波发射。
利用图2示意性地在侧面的截面图中示出了冷却装置1的第二设计方案变体。与根据图1的实施例相反,现在并排地布置了第一通道21和第二通道22,从而使在图2中仅仅明显可看到第一通道21。这次从左向右看,冷却装置1由具有内部腔室5的壳体4、具有吸入区域9的预热装置8和具有馈通管3a的冷却体3构造而成。穿过第一通道21以绘图方式勾画了对称轴线。第二流体12和另外的第二流体12′分别围绕该对称轴线运动。为了在馈通管3a的内部实现湍对流13,从左向右看布置了第一缝隙薄片31、第二缝隙薄片32、第三缝隙薄片33、第四缝隙薄片34和第五缝隙薄片35。缝隙薄片31,33,35在此构成了上面的缝隙薄片,并且缝隙薄片32和34构成了下面的缝隙薄片。当出现湍对流13时,通过吸入区域9增强了抽吸效果并且通过吸入区域9可以输送新鲜的外界空气以用于继续冷却。
利用图3描述了由图2已知的冷却装置1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在该视图中,可看出在第一通道21旁边布置的通道22。通道21、22分别设计为在流动方向上逐渐变细,从而可明显看出贝努里效应(Bernoullieffekt)。通过吸入区域9,第一流体11可以被吸入第一通道21中并且另外的第一流体11′可以被吸入第二通道22中。通过根据图1的使容积改变的装置6的可逆转的运动,例如在双冲程发动机中,通过第一通道21吸入而通过第二通道22排出并且反之亦然。
在馈通管3a中可看到的是第一缝隙薄片31直至第五缝隙薄片35的棱边。根据图2可明显看出,馈通管3a具有第一进入口和第二进入口,其中在流动方向上看,这些进入口的横截面逐渐增大。该增大被设计为大约直至馈通管3a的一半,并且由这一半开始,使之前被强迫引导的流体汇合成总的流体。在汇合期间产生干涉,通过布置的第三、第四和第五缝隙薄片31,34,35这样地有利于该干涉,即在由出口区域10排出时,对于流动的空气实现声波发射。
利用图6示出的冷却装置1的第二实施例作为区别在该附图中示出了第一通道21和第二通道22的通道弯曲体。用于产生流体的、布置在壳体4内部的已知的装置利用其已经说明的开口分别和第一通道21以及第二通道22连接。壳体4由此通过通道21,22和预热装置8的第一端部8a连接。通道21和22在预热装置8的内部被彼此分隔开,直到引导到预热装置8的第二端部8b。设计为吸入区域9的凹进处位于第二端部8b和冷却体3之间。
预热装置8设计为冷却体3的集成的构件。基于热源(电器件2)而在冷却体3中流动的热流可以由此也流到预热装置8中,对该预热装置进行加热(Erwaermen)并且借助于通道对流过通道21、22的外界空气进行加热。如已经利用图1说明地,第一流体11通过吸入区域9被吸入第一通道21中。同时在吸入过程期间,通过第二通道22将第二流体12作为涡流经过第二通道22排出并且引导入馈通管3a中。馈通管3a在该实施例中具有纵向布置的导流装置、如导流片。冷却体3在其外侧面上具有冷却片71,...,76。
图7以透视图示出了冷却装置1的第三实施例,其中通道21和22以曲折的形式穿过冷却体3和预热装置8蛇行。在该设计方案变体中作为特点适用的是,冷却体3具有第一冷却片71和第二冷却片76以用于在侧面限定边界。由此得到宽的通道用于外界空气在两个冷却片71、76上的自然的对流。预热装置8作为预热区域,现在不和冷却体串联布置,而是位于实际的冷却体3的下方,但是尽管如此还是与冷却体3和其冷却片71、76热连接。
根据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馈通管3a可以具有怎样的构造。第二流体12从第一通道21中和另外的第二流体12′从第二通道22中在馈通管3a的方向上流动。此外,馈通管3a在吸入区域9后面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这两个开口分隔开地引导第二流体12和另外的第二流体12′直到第一缝隙薄片31。从第一缝隙薄片31开始,第二流体12和第二流体12′汇合,并且这两个汇合的流体可以与一个(在流动方向上看)继续在后面布置的第二缝隙薄片32相接触,并且为优选的湍对流13作好准备或者已经搅动出漩涡。继续在流动方向上布置第三缝隙薄片33,并且继续在后面在流动方向上布置位于出口区域10中的第四缝隙薄片34。
利用图5示出了壳体4,该壳体在内部中对此设计用于实现组合喷射式推进器(synthetischen Jetantrieb)的功能。该组合喷射式推进器具有第一腔室51、第二腔室52、第三腔室53和第四腔室54。第一腔室51和第三腔室53分别具有用于吸入和排出流体的开口。通过该开口吸入第一流体11以及另外的第一流体11′。这两个腔室51和53以交替冲程的方式进行工作,这就是说,通过腔室51的开口吸入第一流体11,由此通过腔室53的开口排出第二流体12。此外设计第二流体来自一系列的涡流7,该涡流7例如可以作为具有较快速度的泡形或环形通过流体流动。
通过使容积改变的装置6分隔开了第一腔室51和第二腔室52。通过另一个使容积改变的装置6′分隔开了第三腔室53和第四腔室54。这种四腔室的设计方案变体的特别之处在于,第二腔室52和第四腔室54通过副流通道55连接。通过该特别的设计方案变体可实现在壳体4的内部防尘密封地设计组合喷射式推进器。这就是说,通过带有灰尘的空气不会为例如设计为压电元件的使容积改变的装置6和6′增加负担。特别是在工业环境里的过程自动化中,困难并且恶劣的环境条件占主要地位,其中用作为冷却空气的外界空气可能携带有大量的灰尘和湿气。
在这种四腔室的设计方案中特别的是,借助于第一流体11将外界空气导入第一腔室51中并且通过使容积改变的装置6的膜片和第一流体分隔。由此来自外界空气中的污物在腔室51中沉积,而不会损害使容积改变的装置6。使容积改变的装置6的主要驱动装置也就是位于第二腔室52中,该腔室只需注入一次例如是空气的相应的流体。该第二腔室52通过副流通道559和第四腔室54形成密闭的连接。在第四腔室54中又布置了另一个使容积改变的装置6′,从而使该装置也不和外界流体、例如携带灰尘的空气有接触。仅仅第三腔室53又可和携带灰尘的空气有接触并且灰尘可以在第三腔室53中沉积而不会引起损害。
恒定的通道横截面=h*b=r2π;
相同的容积=ΔVSynJet=V通道
流阻F通道=流阻F薄片缝隙
Q=Q吸入+Q排出+Q薄片=c*m*(ΔT1+ΔT2+ΔT3)。

Claims (20)

1.一种用于对部件(2)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1),包括:
-冷却体(3);
-具有内部腔室(5)的壳体(4),其中,使容积改变的装置(6)设计用于将流体抽回所述腔室(5)中和用于将所述流体从所述腔室(5)中排出,其中,抽回引起第一流体(11)和排出引起涡流(7),所述涡流形成第二流体(12),
其特征在于,对此设计了预热装置(8),用于引导和加热所述第一流体(11)和所述第二流体(12),以及用于
-将由所述第一流体(11)携带的第一流量(V1)的温度在抽回时由起始温度(T0)升高到第一温度(T1),和
-将由所述第二流体(12)携带的第二流量(V2)的温度由所述第一温度(T1)升高到第二温度(T2),其中,所述预热装置(8)具有第一通道(21)和第二通道(22),所述第一通道(21)具有和所述第一流量(V1)相应的容积,其中,
所述冷却体(3)具有馈通管(3a),这样地布置所述馈通管,即所述第二流体(12)流到所述馈通管(3a)中,并且由所述第二流体(12)携带的所述第二流量(V2)由所述第二温度(T2)升高到第三温度(T3),并且其中,在所述馈通管的上部分设置有上缝隙薄片,而在所述馈通管的下部分设置有下缝隙薄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1),其中,所述腔室(5)具有第一腔室(51)和第二腔室(52)。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1),其中,所述冷却体(3)具有作为集成的构件的所述预热装置(8),并且经过所述部件(2)流到所述冷却体(3)中的热流的一部分流到所述预热装置(8)中。
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1),其中,所述预热装置(8)具有第一端部(8a)和第二端部(8b),并且吸入区域(9)布置在所述冷却体(3)和所述第二端部(8b)之间,其中所述第一端部(8a)布置在所述壳体(4)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装置(1),其中,所述预热装置(8)具有第一端部(8a)和第二端部(8b),并且吸入区域(9)布置在所述冷却体(3)和所述第二端部(8b)之间,其中所述第一端部(8a)布置在所述壳体(4)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装置(1),其中,所述馈通管(3a)具有用于强迫湍对流(13)的导流装置(30a,30b)。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装置(1),其中,所述馈通管(3a)具有在出口孔(10a)的区域中的出口区域(10),这样地设计所述出口孔,即导致了对部分流体的干涉并且可实现声波补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装置(1),其中,所述馈通管(3a)具有在出口孔(10a)的区域中的出口区域(10),这样地设计所述出口孔,即导致了对部分流体的干涉并且可实现声波补偿。
9.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1),其中,所述冷却体(3)在外侧面上具有冷却片(31,..,36(71,…,76))。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却装置(1),其中,所述冷却体(3)在外侧面上具有冷却片(31,..,36(71,…,76))。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1),其中,所述腔室(5)还具有第三腔室(53)和第四腔室(54),其中所述第三腔室通过另一个容积改变的装置与所述第四腔室分隔。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却装置(1),其中,所述腔室(5)还具有第三腔室(53)和第四腔室(54),其中所述第三腔室通过另一个容积改变的装置与所述第四腔室分隔。
13.一种用于运行冷却装置(1)的方法,其中:
-在具有内部腔室(5)的壳体(4)中,使容积改变的装置(6)这样地运动,
-在第一运动方向上将流体抽回所述腔室(5)中,和
-在第二运动方向上将所述流体从所述腔室(5)中排出,
-其中通过抽回引起第一流体(11)和通过排出引起涡流(7),所述涡流形成第二流体(12),
其特征在于,
-通过预热装置(8)引导所述第一流体(11),其中,将由所述第一流体(11)携带的第一流量(V1)的温度在抽回时由起始温度(T0)通过所述预热装置(8)升高到第一温度(T1),其中,在所述抽回的第一流量(V1)的容积相应于所述预热装置(8)的第一通道(21)的容积时,所述第一运动方向被一直保持,以及
-将由所述第二流体(12)携带的第二流量(V2)的温度由所述第一温度(T1)通过所述预热装置(8)升高到第二温度(T2),其中,
提供冷却体(3),并且所述冷却体(3)具有馈通管(3a),这样地布置所述馈通管,即所述第二流体(12)的涡流(7)被导入到所述馈通管(3a)中,并且由所述第二流体(12)携带的所述第二流量(V2)由所述第二温度(T2)升高到第三温度(T3),并且其中,在所述馈通管的上部分设置有上缝隙薄片,而在所述馈通管的下部分设置有下缝隙薄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使容积改变的装置(6)这样地被激发,即所述使容积改变的装置实施振荡的运动模式。
15.根据权利要求13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流量(V1)的排出的容积相应于所述预热装置(8)的所述第一通道(21)的容积时和在将来自所述预热装置(8)的所述流量(V1,V2)交替地进行交换时,所述第二运动方向被一直保持。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涡流(7)被所述馈通管(3a)中的导流装置(30a,30b)偏转并且产生湍对流(13)。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运动方向来回交替地实现,即在用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的第一延续时间期间,在所述第一运动方向(41)上所述第一流量(V1)通过吸入区域(9)被吸入所述第一通道(21)中,所述第二流量(V2)被从第二通道(22)中排出并且导入所述馈通管(3a)中,其中,在所述运动方向由所述第一运动方向(41)转回到所述第二运动方向(42)后,所述第一流量(V1)被吸入所述第二通道(22)中并且所述第二流量(V2)从所述第一通道(21)中被导入所述馈通管(3a)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运动方向来回交替地实现,即在用于所述第一运动方向的第一延续时间期间,在所述第一运动方向(41)上所述第一流量(V1)通过吸入区域(9)被吸入所述第一通道(21)中,所述第二流量(V2)被从第二通道(22)中排出并且导入所述馈通管(3a)中,其中,在所述运动方向由所述第一运动方向(41)转回到所述第二运动方向(42)后,所述第一流量(V1)被吸入所述第二通道(22)中并且所述第二流量(V2)从所述第一通道(21)中被导入所述馈通管(3a)中。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所述流体(11,12)进行双向的热量吸收,并且所述流体(11,12)被分隔地引导直至出口区域(10),并且在出口实现减少声波发射。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所述流体(11,12)进行双向的热量吸收,并且所述流体(11,12)被分隔地引导直至出口区域(10),并且在出口实现减少声波发射。
CN201010246403.6A 2009-08-05 2010-08-04 冷却装置和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969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9167251.9 2009-08-05
EP09167251A EP2282335A1 (de) 2009-08-05 2009-08-05 Kühl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96965A CN101996965A (zh) 2011-03-30
CN101996965B true CN101996965B (zh) 2015-04-15

Family

ID=41566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4640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96965B (zh) 2009-08-05 2010-08-04 冷却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30928A1 (zh)
EP (1) EP2282335A1 (zh)
CN (1) CN1019969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19159A1 (en) * 2013-06-27 2014-12-31 Alcatel Lucent Cooling technique
US9027702B2 (en) * 2013-10-16 2015-05-12 The Boeing Company Synthetic jet muffler
JP6568422B2 (ja) * 2015-08-03 2019-08-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力変換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5457A (zh) * 2005-04-21 2006-11-01 索尼株式会社 射流发生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906416A (zh) * 2004-03-18 2007-01-31 索尼株式会社 气体喷射器、电子设备和气体喷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58823A (en) 1995-06-12 1998-06-02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Synthetic jet actuator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US6588497B1 (en) 2002-04-19 2003-07-08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ermal management by synthetic jet ejector channel cooling techniques
US7252140B2 (en) 2004-09-03 2007-08-07 Nuveatix,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nhanced heat transfer
JP5088526B2 (ja) 2005-04-18 2012-12-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噴流発生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8430644B2 (en) 2005-11-18 2013-04-30 Nuventix, Inc. Synthetic jet ejector for the thermal management of PCI cards
US20080017350A1 (en) * 2006-07-21 2008-01-24 Foxconn Technology Co., Ltd. Heat sink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6416A (zh) * 2004-03-18 2007-01-31 索尼株式会社 气体喷射器、电子设备和气体喷射方法
CN1855457A (zh) * 2005-04-21 2006-11-01 索尼株式会社 射流发生装置和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82335A1 (de) 2011-02-09
CN101996965A (zh) 2011-03-30
US20110030928A1 (en) 2011-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42195C (zh) 热交换器
US9437523B2 (en) Two-sided jet impingement assemblies and power electronics modules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1456181B (zh) 带冷却系统的电动工具
CN208982367U (zh) 双冷却式电子水泵
US10828582B2 (en) Passive air bleed for improved cooling systems
CN101996965B (zh) 冷却装置和方法
US20100263838A1 (en) Synthetic Jet Ejector for Augmentation of Pumped Liquid Loop Cooling and Enhancement of Pool and Flow Boiling
US20090250195A1 (en) Heat sink and cooler
CN106103996B (zh) 电动泵
CN1957164A (zh) 机动车辆的优化冷却系统
CN1323385A (zh) 吸收制冷机用溶液热交换器
CN112377464B (zh)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换热功能的高速磁悬浮风机机壳
CN1591699A (zh) 散热装置及散热方法
CN107070062A (zh) 一种水冷电机的冷却管路结构及其水冷电机
CN110444521B (zh) 水冷头
US20080185129A1 (en) Integrated liquid cooling unit for computers
CN110635607A (zh) 一体化马达及一体化散热系统
CN211236547U (zh) 光处理投影机
US2013024018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8030810B2 (en) Automotive electric machine
CN206389667U (zh) 一种汽车专用散热器
KR20100009832A (ko) 인버터 냉각 일체형 라디에이터
CN1846060A (zh) 利用分布式合成喷流致动器进行热管理的系统和方法
CN113453489A (zh) 液冷模块及其液冷头
KR101511538B1 (ko) 열전소자를 이용한 자동차의 흡기온도 저감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15

Termination date: 201708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