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气筒结构的两位四通气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位四通气阀,具体涉及一种使用气筒结构的两位四通气阀。
背景技术
现有的二位四通气动换向阀内部结构使用诸多隔套和许多O形圈进行隔离封气,当外力推动顶杆产生行程变化,随即联动阀芯产生位移,控制其工位变换进行充或排气,从而实现气压口的变换。
其结构如图1所示:
其内部密封换向系统结构包含衬套26、边隔套21(3件)、中隔套22、8阀芯、O形圈22(6件)、后隔套24、O形圈25(6件),共19件零件,密封圈为密封气路作用,阀芯为动作执行件。图5所示为自由状态,此时进气口A与出气口B相同,气路为图中所示蓝色线条,排气口C与D相通,气路为图中所示红色线条。图6所示为气阀顶杆受力阀芯压入时气路切换后情况,当件1顶杆受力压入时,推动阀芯向后运动,形成图6所示情况,此时气路切换,此时进气口A与第一排气口C相通,第二排气口B与泄气口D相通。
此设计结构在装配边隔套、O型圈,中隔套、后隔套及O型圈定位、调整极其繁琐,导致隔套错位、O型圈A、O型圈B表面挤伤、外圆表面切损现象屡见不鲜,降低了动密封可靠性和气阀使用寿命。
经过测试寿命和分析,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
1、阀芯存在直径大小变化,在产生位移时,容易拉出划伤O形圈,气阀存在一定的可靠性问题(气阀换向寿命一般为15万次)。
2、内部密封换向结构复杂,共使用了19件零件,给装配带来一定的困难。
气路换向时气压容易将O形密封圈吹出,导致气阀损坏。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一种使用气筒结构的两位四通气阀,简化了装配隔套的繁琐和避免了隔套错位漏气现象,减少了专用件的品种数量,降低了制造成本。
技术方案
一种使用气筒结构的两位四通气阀,包括:顶杆1,O形圈2,螺钉3,端盖4,阀芯7,阀体9,后盖12,压板11,弹簧13,O形圈1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筒8、5个气筒O形圈5、2个阀芯O形圈6;阀体9的中心为通孔、其通孔内腔分布有三个环型槽19、在通孔两端面为止口结构,三个气筒O形圈5分别嵌入三个环型槽内;气筒8穿过已配三个环型槽O型圈的通孔中,气筒8上设有4排通孔串,每排通孔串沿圆周均匀排布若干通孔;阀芯7的外圈套有2个阀芯O形圈6,阀芯7插入气筒8内,弹簧12放入阀芯8的内孔,在阀体9两端面止口结构处各安装第一O形圈5a和第五O形圈5e;气筒8上第一通孔15对准泄气孔D,第二通孔16对准第一排气孔C,第三通孔17对准进气孔A,第四通孔18对准第二排气孔B;第二O形圈5b位于第一通孔15与第二通孔16之间,第三O形圈5c位于第二通孔16与第三通孔17之间,第四O形圈5d位于第三通孔17与第四通孔18之间;第一阀芯O形圈6a位于第二O形圈5b与第二通孔16之间,第二阀芯O形圈6b位于第四O形圈5d与第四通孔18之间;在阀芯7位于第二排气孔B的一端设有阀芯小孔20,与第二排气孔B中心距离保证运动后与第二排气孔B连通;阀芯7、气筒8、阀体9的内孔之间的直径为间隙配合,装上O形圈后为过盈密封。
所述的阀芯(7)位于两个阀芯O形圈的位置上设有环型槽。
所述的阀芯O形圈6的表面涂有硅脂。
所述第一阀芯O形圈6a与第二通孔16相接。
所述第二阀芯O形圈6b与第四通孔18相接。
所述每排通孔串沿圆周均匀排布的通孔为12个φ1.5的通孔。
所述阀芯小孔20为φ4.5。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使用气筒结构的两位四通气阀,在密封圈为密封气路作用,阀芯为动作执行件的情况下,以气筒替代了边隔套、中隔套、隔套,简化了装配隔套的繁琐和避免了隔套错位漏气现象;同时O型圈总数由(6+6=12)件压缩到(2+5=7)件。被解构简化了装配隔套的繁琐和避免了隔套错位漏气现象;同时减少了专用件的品种数量,内部气路密封和换气零件总数由19件减少至9件,成本降低5元/套,降低了复杂程度,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使气阀的使用寿命增至30万次提高了动密封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提出的气筒结构的两位四通气阀的结构图;
图2:图1中阀芯、阀体、阀芯和O型圈配合的示意图;
图3:本发明气阀在气阀顶杆受力阀芯压入时气路情况图示;
图4:本发明气阀的安装示意图;
其中:1-顶杆,2-O形圈,3-螺钉,4-端盖,5a-第一O形圈,5b-第二O形圈,5c-第三O形圈,5d-第四O形圈,5e-第五O形圈,6a-第一阀芯O形圈,6b-第二阀芯O形圈,7-阀芯,8-气筒,9-阀体,10-螺钉,11-压板,12-后盖,13-弹簧,14-O形圈,15-第一通孔,16-第二通孔,17-第三通孔,18-第四通孔,19-环形槽,20-阀芯小孔,A-进气孔,B-第二排气孔,C-第一排气孔,D-泄气孔;
图5:本发明实施例中阀芯、阀体、阀芯和O型圈配合的尺寸示意图;
图6:现有技术中两位四通气阀结构图;
其中:1-顶杆,2-O形圈,3-螺钉,4-端盖,8-气筒,9-阀体,10-螺钉,11-压板,12-后盖,13-弹簧,14-O形圈,21-边隔套(3件),22-中隔套,23-O形圈(6件),24-后隔套,25-O形圈(6件),26-衬套,A-进气孔,B-第二排气孔,C-第一排气孔,D-泄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施例包括包括:顶杆1,O形圈2,螺钉3,端盖4,阀芯7,气筒8、阀体9,后盖12,压板11,弹簧13,O形圈14,5个气筒O形圈5、2个阀芯O形圈6。
阀体9的中心为Ф18的通孔、其通孔内腔分布有三个环型槽19、在通孔两端面为止口结构,三个气筒O形圈5分别嵌入三个环型槽内,最左和最右两个O形圈为密封保护作用,对进气孔、2个排气孔进行隔离,起作用即是相互密封,让他们不能互相串气。通过引导套工具将气筒穿过已配三个环型槽O型圈内孔,气筒8上设有4排通孔串,每排通孔串沿圆周均匀排布12个通孔,每个通孔为φ1.5;将2个阀芯O形圈6表面涂适量硅脂套在阀芯7两处环型槽内,随后将阀芯推入气筒内。在阀体9两端面止口处,气筒外圆上各安装第一O形圈5a和第五O形圈5e;在阀芯内孔放入弹簧,并将压板套在后盖上用螺钉(两件)旋压固定在阀体9的端面上。
气筒8上第一通孔15对准泄气孔D,第二通孔16对准第一非气孔C,第三通孔17对准进气孔A,第四通孔18对准第二排气孔B;第二O形圈5b位于第一通孔15与第二通孔16之间,与第二通孔16相距5.7mm;第三O形圈5c位于第二通孔16与第三通孔17之间,与第三通孔17相距9mm;第四O形圈5d位于第三通孔17与第四通孔18之间,与第三通孔17相距9mm,与第四通孔18相距6.3mm;第一阀芯O形圈6a位于第二O形圈5b与第二通孔16之间且两者中心间距为1.6mm,第二阀芯O形圈6b位于第四O形圈5d与第四通孔18之间且两者中心间距为1.6mm;在阀芯7位于第二排气孔B的一端设有阀芯小孔20,阀芯小孔20为φ4.5,与第二排气孔B中心距离保证运动后与第二排气孔B连通;阀芯7、气筒8、阀体9的内孔之间的直径为间隙配合,实施例中阀体9的通孔为φ18,气筒8的内径为φ15,阀芯7的内径为φ11.5,装上O形圈后为过盈密封。
阀芯上的O形圈用来决定进气孔与哪个排气孔相同,当阀芯受到外力作用向右运动,阀芯上的O形圈切换到气筒小孔的右侧时,气路切换。阀芯、气筒、阀体内孔之间的直径为间隙配合,装上O形圈为过盈密封。
本结构利用气筒替代了边隔套、中隔套、隔套,简化了装配隔套的繁琐和避免了隔套错位漏气现象;同时O型圈总数由(6+6=12)件压缩到(2+5=7)件,从而减少了专用件的品种数量,降低了制造成本。
图1所示为改进后使用气筒的气阀结构气阀自由状态,此时气路为进气口A与第二排气口B相通,第一排气口C与泄气口D相通。图3所示为气阀顶杆受力阀芯压入时气路切换后情况,当顶杆1受力压入时,推动阀芯7向运动,形成气路切换,此时气路为进气口A与第一排气口C相同,第二排气口B与泄气口D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