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45374A - 一种网络切换方法及通讯系统以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网络切换方法及通讯系统以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45374A
CN101945374A CN2009101501158A CN200910150115A CN101945374A CN 101945374 A CN101945374 A CN 101945374A CN 2009101501158 A CN2009101501158 A CN 2009101501158A CN 200910150115 A CN200910150115 A CN 200910150115A CN 101945374 A CN101945374 A CN 1019453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nnel
network access
signaling
objective network
access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5011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45374B (zh
Inventor
丁志明
杨永利
树贵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091015011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45374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PCT/CN2010/071507 priority patent/WO2011000234A1/zh
Priority to KR1020117005332A priority patent/KR101217757B1/ko
Priority to RU2011111933/07A priority patent/RU2495541C2/ru
Priority to JP2012518008A priority patent/JP5476646B2/ja
Priority to US12/829,215 priority patent/US8830897B2/en
Publication of CN1019453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45374A/zh
Priority to US13/604,069 priority patent/US8369259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453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453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2Manipulation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33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with transfer of context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网络切换方法及通讯系统以及相关设备,用于实现WiFi网络和WiMAX网络之间的切换。本发明实施例方法具体包括:用户终端确定目标网络接入点,并获取隧道终点地址;根据所述隧道终点地址,通过当前网络建立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用户终端通过所述信令传输隧道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讯系统以及相关设备。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实现WiFi网络和WiMAX网络之间的切换。

Description

一种网络切换方法及通讯系统以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网络切换方法及通讯系统以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新兴网络不断出现,例如无线保真(WiFi,Wireless Fidelity)网络以及微波存取全球互通(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网络。
WiFi和WiMAX都是重要的无线宽带接入技术,但又各有各的优缺点:WiFi布网速度快、成本低、带宽高、使用频谱无需授权,但覆盖范围小;WiMAX覆盖范围大,但在大覆盖范围内会有很多的用户,平均用户带宽就下降。所以目前正在研究将WiFi作为WiMAX的补充,在室内WiMAX信号弱、或人口稠密的地点使用WiFi接入点。
这样就涉及到了用户终端在WiFi网络和WiMAX网络中的切换问题,现有的用户终端中有一部分支持双射频切换,这一部分用户终端在切换时两个射频电路同时工作,一个射频电路在当前网络中通信,另一射频电路在目标网络中进行入网操作,从而实现无缝切换。
但对于不支持双射频切换,只支持单射频切换的用户终端而言,为保证实现无缝切换,现有技术中的切换方式一般为:
首先在公共网络中部署一个虚拟接入点,用户终端通过当前网络中的接入点与该虚拟接入点建立隧道,并通过该隧道与虚拟接入点之间执行切换操作,即从目标网络的空口入网,当用户终端进入目标网络之后,再由虚拟接入点切换至目标网络的真实接入点(即网内切换),从而最终实现网络切换。
但是,由于目前的WiFi网络中的接入点并不支持漫游功能,不能完成从一个WiFi网络接入点到另一个WiFi网络接入点的切换过程,因此使得现有的切换方法中的网内切换并不适用于WiFi网络。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切换方法及通讯系统以及相关设备,能够实现WiFi网络和WiMAX网络之间的切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切换方法,包括:用户终端确定目标网络接入点,并获取隧道终点地址;根据所述隧道终点地址,通过当前网络建立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用户终端通过所述信令传输隧道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讯系统,包括:目标网络接入点,用于与用户终端建立所述信令传输隧道,通过所述信令传输隧道与所述用户终端执行入网操作;当前网络,用于协助建立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与用户终端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讯系统,包括: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用于建立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建立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当前网络,用于协助建立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目标网络接入点,用于通过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以及所述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与用户终端执行入网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讯系统,包括:信令转发实体,用于建立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建立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当前网络,用于协助建立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目标网络接入点,用于通过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以及所述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与用户终端执行入网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讯系统,包括:信令转发实体,用于建立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与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用于与所述信令转发实体建立所述第二信令传输隧道,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已存在的第三信令传输隧道,或与目标网络接入点建立第三信令传输隧道;当前网络,用于协助建立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目标网络接入点,用于通过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以及第三信令传输隧道与所述用户终端执行入网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终端,包括:隧道信息获取单元,用于根据侦听到的目标网络接入点获取隧道终点地址;隧道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隧道终点地址,通过当前网络建立与所述隧道终点地址对应的网元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隧道入网控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信令传输隧道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接入控制器,包括:第一隧道建立单元,用于与用户终端建立第一信令传输隧道;报文处理单元,用于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空口报文,所述空口报文中携带目标网络接入点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并在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以及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之间转发空口报文;第二隧道建立单元,用于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根据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的MAC地址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接入控制器,包括:第五隧道建立单元,用于确定与信令转发实体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与信令转发实体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第三报文处理单元,用于接收空口报文,所述空口报文中携带目标网络接入点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并在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以及第三信令传输隧道之间转发空口报文;第六隧道建立单元,用于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已存在的第三信令传输隧道,或根据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的MAC地址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建立第三信令传输隧道。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信令转发实体,包括:第三隧道建立单元,用于与用户终端建立第一信令传输隧道;第二报文处理单元,用于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空口报文,所述空口报文中携带目标网络接入点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并在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以及所述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之间转发空口报文;第四隧道建立单元,用于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点或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与目标网络接入点或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接入点,包括:第七隧道建立单元,用于建立与用户终端或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或信令转发实体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第四报文处理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七隧道建立单元建立的信令传输隧道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空口报文,并通过所述第七隧道建立单元建立的信令传输隧道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空口报文。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终端可以通过当前网络与目标网络接入点建立信令传输隧道,并可以通过信令传输隧道与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所以用户终端无需先与虚拟接入点建立隧道,之后再进行网内切换,所以对于WiFi网络这一类不支持漫游功能的网络而言,能够实现WiFi网络和WiMAX网络之间的切换;
其次,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终端通过信令传输隧道与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而无需进行网内切换,因此节省了切换过程所需时间,提高了网络切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切换方法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隧道建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切换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切换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切换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讯系统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讯系统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终端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接入控制器实施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接入控制器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信令转发实体实施例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接入点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切换方法及通讯系统以及相关设备,用于实现WiFi网络和WiMAX网络之间的切换。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切换方法一个实施例包括:
101、用户终端确定目标网络接入点(AP,Access Point),并获取隧道终点地址;
本实施例中,用户终端在当前网络与目标网络交叉覆盖的区域可以通过侦听检测到目标网络AP,具体的侦听过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例如目标网络AP可以在自身覆盖范围内进行广播从而被用户终端侦听,或者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目标网络接入点发现方式,具体此处不作限定。
当用户终端检测到当前网络的信号较弱,且目标网络的信号较好,或者是用户自愿切入目标网络,或者是其他的原因,用户终端会请求从当前网络切换至目标网络。
当用户终端确定要进行网络切换之后,则需要建立信令传输隧道,在建立信令传输隧道之前,用户终端需要获知该信令传输隧道的终点地址,则用户终端获取隧道终点地址。隧道终点是指相对于请求建立隧道的网元来说隧道的另一端,而请求建立隧道的网元看成隧道的起点,例如这里所说的用户终端,但所建立的隧道是一个双向隧道,即隧道的两个端点使用同一个隧道向对方发送报文并从对方接收报文。以下关于隧道终点和隧道的含义均与此相同,不再重复描述。具体的隧道终点地址获取方式以及隧道终点地址所表示的含义将在后续实施例中详细说明。
102、根据隧道终点地址,通过当前网络建立用户终端与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
用户终端获取到隧道终点地址之后,即可按照该隧道终点地址建立与目标网络AP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该信令传输隧道的起点为用户终端,该信令传输隧道通过用户终端所在的当前网络建立,也就是说建立的隧道穿过终端所连接的当前网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用户终端与目标网络AP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可以是用户终端与目标网络AP之间的直接隧道,也可以是用户终端通过一个或多个中转网元而与目标网络AP建立的间接隧道,具体此处不作限定,但对于用户终端而言,其并不关心隧道终点地址是哪一个网元的地址,用户终端只知道通过与该隧道终点地址的网元建立隧道即可实现用户终端与目标网络AP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的建立。
103、用户终端通过信令传输隧道与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
在建立了用户终端与目标网络AP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之后,则用户终端可以通过该信令传输隧道与目标网络AP进行入网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当前网络建立用户终端与目标网络AP的信令传输隧道,并且用户终端可以通过信令传输隧道与目标网络AP执行入网操作,所以用户终端无需先与虚拟接入点建立隧道,通过虚拟接入点进入网络,之后再进行网内切换,所以对于WiFi网络这一类不支持漫游功能的网络而言,也能够实现WiFi网络和WiMAX网络之间的切换;
其次,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终端通过信令传输隧道与目标网络AP执行入网操作而无需进行网内切换,因此节省了切换过程所需时间,提高了网络切换效率。
为便于理解,下面对不同的隧道终点地址进行详细描述:
一、隧道终点地址为WiFi网络AP的对于用户终端可寻址的互联网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地址:
请参阅图3,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切换方法另一实施例包括:
301、用户终端生成统一资源定位符(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本实施例中,当用户终端侦听到WiFi网络AP,且用户终端请求从WiMAX网络切换至WiFi网络时,用户终端需要建立信令传输隧道,为此需要请求获取隧道终点地址。
本实施例中以WiMAX网络作为当前网络,以WiFi网络作为目标网络为例,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按照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只要目标网络的信令MAC帧中包含目标网络接入点的MAC地址或标识信息,就可以使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不对具体目标网络以及当前网络作限定。
用户终端会根据侦听到的WiFi网络AP获取该WiFi网络AP的媒体访问控制(MAC,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并根据该MAC地址,或者是该WiFi网络AP的其他唯一信息生成URL,具体的其他唯一信息还可以为WiFi网络AP的标识信息,即WiFi网络AP的ID。
该URL的格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为“接入点标识.接入网运营商名称.com”,其中的“接入点标识”可以用WiFi网络AP的MAC地址或其他标识转换得到的字符串代替,该“接入点标识”具有唯一性。“接入网运营商名称”则是用户终端在侦听到WiFi网络AP时从WiFi网络AP的广播信息中得到的,该信息为可选信息,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不携带,或者和“接入点标识”合成一个字符串。
302、用户终端向域名服务器发送域名查询请求;
用户终端生成URL之后,可以向域名服务器发送域名查询请求,在该域名查询请求中携带有该生成的URL,以请求获取隧道终点地址。
303、域名服务器向用户终端反馈域名查询响应;
当域名服务器接收到用户终端发送的域名查询请求之后,查找与该URL对应的IP地址,并在查询响应消息中发送给终端。
本实施例中,WiFi网络AP配置有可寻址的IP地址,因此域名服务器上配置的与URL对应的IP地址就是WiFi网络AP的IP地址。
304、用户终端与WiFi网络AP建立直接信令传输隧道;
当用户终端接收到域名服务器反馈的IP地址之后,则将该IP地址作为隧道终点地址,与之建立隧道。事实上,用户终端并不知道这个隧道终点就是WiFi网络AP。在本实施例中,该直接信令传输隧道终点就是WiFi网络AP,该直接信令传输隧道通过WiMAX网络并可能经过WiFi网络接入控制器(AC,Access Control)。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WiFi网络AP自身集成控制器的功能,则在WiFi网络中可以不存在WiFi网络AC,则用户终端可以与WiFi网络AP之间建立直接信令传输隧道而无需经过WiFi网络AC。
本实施例中,在确定了隧道的起点以及终点之后,建立直接信令传输隧道的过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此处不作限定。
305、用户终端向WiFi网络AP发送空口报文。
当直接信令传输隧道建立完成之后,用户终端通过该直接信令传输隧道向WiFi网络AP发送空口报文,并通过该直接信令传输隧道接收来自WiFi网络AP的空口报文。该空口报文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是IEEE802.11MAC帧。如果目标网络是其它的网络,则该空口报文是实际目标网络所使用的空口协议的报文。后续实施例中所说空口报文含义相同,不再重复描述。
当WiFi网络AP从隧道接收到用户终端发送的第一个空口报文之后即开始与该用户终端通过隧道执行入网操作,具体的入网操作对于WiFi网络可以包括如下过程:
(1)802.11开放认证;
(2)802.11关联操作;
(3)802.1x认证或其它认证方法;
该步骤中,用户终端和位于核心网络中的认证服务器协商产生了主会话密钥(MSK,Master Session Key),认证服务器将MSK发送给WiFi网络中的认证器。
(4)用户终端和WiFi网络中的认证器在MSK基础上协商产生终端和认证器之间的主密钥(PMK,Pairwise Master Key);
对于802.1x协议,PMK实际上包含在MSK中,因此,认证器只要从MSK中取出PMK即可,不发生实际协商过程。
(5)用户终端和WiFi网络AP在PMK基础上协商产生用户终端与WiFi网络AP的空口通信使用的密钥(PTK,Pairwise Transient Key)。
(6)802.11解除关联操作。
按照802.11协议,用户终端与WiFi网络AP解除关联后,用户终端和WiFi网络AP仍然保持已认证状态,即PMK会保持。PMK具有一个生命期,只要生命期未过期,PMK都会保留。
本步骤为可选步骤,解除关联可以使WiFi网络AP暂时释放资源,因为此时用户终端并不通过WiFi网络AP通信,因此WiFi网络AP不需要保留关联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当用户终端完成前述的入网操作之后,用户终端关闭WiMAX发射电路,同时打开WiFi发射电路。
用户终端切换WiFi射频后,与WiFi网络AP作关联或再关联操作,按照802.11协议,作关联或再关联时,原来持有的PTK需删除,用户终端需与WiFi网络AP重新协商PTK,然后是IP层的连接建立过程,并由用户终端自身或在网络帮助下完成移动IP的切换过程。
本实施例中,由于WiFi网络AP配置有对终端可寻址的IP地址,因此隧道终点地址为WiFi网络AP的IP地址,则用户终端可以直接与该WiFi网络AP建立信令传输隧道,具体请参阅图2:
如果用户终端能够支持双射频切换,则用户终端可以直接通过WiFi空口连接到WiFi网络进行交互,即如图2中201所示的空口通信。
如果用户终端仅支持单射频切换,则从WiMAX网络向WiFi网络切换时,终端可以通过隧道经WiMAX网络向WiFi网络AP发送信令消息,即图2中所示的202以及204所组成的隧道。202与204组成的隧道中的信令消息完全和201空口通信的信令消息一样,都是802.11协议的MAC消息。为了穿越WiMAX网络和之后的其它网络实体,用户终端和WiFi网络AP之间建立的是一个IP层隧道,将802.11的MAC层消息封装在这个隧道中传递。
本实施例中,由于WiFi网络AP配置有在公网上寻址的IP地址,所以由202以及204组成的隧道经过WiMAX网络(包括WiMAX网络中的基站以及网关)和可能存在的WiFi网络AC,此时WiMAX网络和WiFi网络AC都只作为路由结点。WiFi网络AC不对202以及204组成的隧道中的报文进行处理,也就是说202和204此时是一条隧道,只是隧道在路由上经过WiFi网络AC而已。
WiFi网络AP在收到用户终端发送的IP报文后,由于该IP报文是封装了802.11MAC帧的IP隧道报文,因此MAC帧代理模块取出其中封装的802.11MAC帧,递交给802.11MAC帧处理模块进行后续处理。
本实施例中,用户终端从域名服务器获取到的隧道终点地址是WiFi网络AP的IP地址,因此用户终端可以建立与该WiFi网络AP之间的直接信令传输隧道,并可以通过直接信令传输隧道与WiFi网络AP执行入网操作,所以用户终端无需通过虚拟接入点进入网络,之后再进行网内切换,所以对于WiFi网络这一类不支持漫游功能的网络而言,能够实现WiFi网络和WiMAX网络之间的切换;
其次,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终端通过直接信令传输隧道直接与WiFi网络AP执行入网操作而无需进行网内切换,因此节省了切换过程所需时间,提高了网络切换效率。
二、隧道终点地址为WiFi网络AC的可寻址IP地址:
请参阅图4,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切换方法另一实施例包括:
401、用户终端侦听并生成URL;
本实施例中,用户终端会根据侦听到的WiFi网络AP获取该WiFi网络AP的MAC地址,并根据该MAC地址,或者是该WiFi网络AP的其他唯一信息生成URL,具体的生成方式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301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402、用户终端向域名服务器发送域名查询请求;
本实施例中的步骤402与前述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步骤302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403、域名服务器向用户终端反馈域名查询响应;
当域名服务器接收到用户终端发送的域名查询请求之后,从中读取出URL,并将与URL对应的IP地址在响应消息中发送给终端。
在本实施例中,因为WiFi网络AP在一个私网内,用户终端无法通过IP网络寻址到WiFi网络AP。但WiFi网络AP所在网络的WiFi网络AC具有终端可寻址的IP地址,应此在域名服务器的配置中与URL对应的IP地址是WiFi网络AC的IP地址。
404、用户终端与WiFi网络AC建立第一信令传输隧道;
当用户终端接收到域名服务器反馈的IP地址之后,则将该IP地址作为隧道终点地址,并且根据该隧道终点地址,通过WiMAX网络建立与WiFi网络AC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
需要说明的是,用户终端并不知道通过域名解析协议得到的IP地址是AC的地址,用户终端只需与所得到的IP地址建立隧道即可。只是在这种情况下,从用户终端到WiFi网络AP全部隧道的建立过程有所不同。
本实施例中,在确定了隧道的起点以及终点之后,建立信令传输隧道的过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此处不作限定。
405、用户终端向WiFi网络AP发送空口报文。
当第一信令传输隧道建立完成之后,用户终端通过该第一信令传输隧道向WiFi网络AP发送空口报文。
用户终端不需要知道隧道是否已经通向WiFi网络AP,只要用户终端与查询到的隧道终点地址建立隧道后,就向该信令传输隧道中发送入网需要的第一个空口报文,空口报文的目的地是WiFi网络AP,即用户终端要求向WiFi网络AP发送空口报文,但并不关心该空口报文会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到达WiFi网络AP。
本实施例中,该空口报文中包含有WiFi网络AP的MAC地址,该MAC地址由用户终端在步骤401中侦听WiFi网络AP时获得。
406、WiFi网络AC从空口报文中取出地址;
WiFi网络AC从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中收到空口报文之后,从该空口报文中读取WiFi网络AP的MAC地址。
407、WiFi网络AC与WiFi网络AP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WiFi网络AC从空口报文中获取到WiFi网络AP的MAC地址之后,WiFi网络AC根据该WiFi网络AP的MAC地址判断该WiFi网络AP是否在WiFi网络AC的管理范围内,如果是,且通向该WiFi网络AP的隧道尚未建立,则向该WiFi网络AP请求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可以为二层隧道,即MAC隧道,也可以是三层隧道,即IP隧道,这根据WiFi网络AC与WiFi网络AP采取何种方式通信决定。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一个WiFi网络中AP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相对固定,因此本实施例中WiFi网络AC与WiFi网络AP之间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可以是静态建立的,即WiFi网络AC与WiFi网络AP之间预先就已存在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则本实施例中可以不再执行步骤406以及407,即WiFi网络AC无需再与WiFi网络AP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至此,用户终端与WiFi网络AP之间的全部隧道建立完成。
408、WiFi网络AC转发空口报文。
当全部隧道建立完成后,WiFi网络AC转发空口报文,即将从第一信令传输隧道接收到的空口报文转发到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并将从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接收到的空口报文转发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此处所描述的转发,是指将接收到隧道报文去掉隧道头之后封装上另一隧道的头,然后发送,该过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此处不作详细描述。
通过上述隧道,用户终端可以完成与目标网络AP的入网操作,具体的入网操作与前述图3所示实施例中描述的入网操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由于WiFi网络AC配置有可寻址的IP地址,因此隧道终点地址为该WiFi网络AC的IP地址,则用户终端可以与该WiFi网络AC建立第一信令传输隧道,WiFi网络AC可以与WiFi网络AP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具体请参阅图2:
WiFi网络AC可以具有公网可寻址的IP地址,则用户终端和WiFi网络AC建立第一信令传输隧道202,WiFi网络AC中需要实现代理功能,在收到用户终端经第一信令传输隧道202发送的封装了802.11MAC帧的IP报文后,与WiFi网络AP之间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204,或静态地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204,并通过该第二信令传输隧道204将IP隧道报文中的802.11MAC帧转发给WiFi网络AP。第二信令传输隧道204可以采用IP隧道,或者是二层隧道,这由WiFi网络AP和WiFi网络AC按照实际网络情况决定。
本实施例中,用户终端从域名服务器获取到的隧道终点地址是WiFi网络AC的IP地址,因此用户终端可以建立与该WiFi网络AC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且WiFi网络AC会建立与WiFi网络AP之间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使用静态建立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则用户终端可以通过该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与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向WiFi网络AP执行入网操作,所以用户终端无需先通过虚拟接入点进入网络,之后再进行网内切换,所以对于WiFi网络这一类不支持漫游功能的网络而言,能够实现WiFi网络和WiMAX网络之间的切换;
其次,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终端通过信令传输隧道与WiFi网络AP执行入网操作而无需进行网内切换,因此节省了切换过程所需时间,提高了网络切换效率。
三、隧道终点地址为信令转发实体的IP地址:
请参阅图5,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切换方法另一实施例包括:
501~502、与前述实施例中的步骤301~302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503、域名服务器向用户终端反馈域名查询响应;
当域名服务器接收到用户终端发送的域名查询请求之后,从中读取出URL,将与URL对应的IP地址在响应消息中发送给终端。
本实施例中,假设用户终端不能直接寻址WiFi网络AC和WiFi网络AP,所以在公网上部署了一个用户终端可寻址的专门的信令转发实体,用户终端通过域名解析协议查询到URL对应的IP地址是信令转发实体的IP地址。
504、用户终端与信令转发实体建立第一信令传输隧道;
当用户终端接收到域名服务器反馈的信令转发实体的IP地址之后,则将该IP地址作为隧道终点地址,并且根据该隧道终点地址,通过WiMAX网络建立与信令转发实体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
本实施例中,在确定了隧道的起点以及终点之后,建立信令传输隧道的过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此处不作限定。
505、用户终端向WiFi网络AP发送空口报文。
当第一信令传输隧道建立完成之后,用户终端通过该第一信令传输隧道向WiFi网络AP发送空口报文,在本实施例中,该空口报文具体为IEEE 802.11MAC帧。该空口报文中包含有WiFi网络AP的MAC地址,该MAC地址由用户终端在步骤501中侦听WiFi网络AP时获得。
506~507、信令转发实体查询第二隧道终点地址;
当信令转发实体接收到用户终端发送的空口报文之后,从该空口报文中读取WiFi网络AP的MAC地址,如果此时信令转发实体到WiFi网络的隧道尚未建立,则信令转发实体根据WiFi网络AP的MAC地址在本地预置的映射表中查询第二隧道终点地址,或者根据WiFi网络AP的MAC地址生成一个URL,然后通过域名解析协议查询获得相应的第二隧道终点地址。
使用域名解析协议的具体过程和用户终端使用域名解析协议获得隧道终点地址的方法非常类似,这里不重复描述。
508、信令转发实体与WiFi网络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信令转发实体在获取了第二隧道终点地址之后,如果信令转发实体与WiFi网络之间不存在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则与WiFi网络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对于通常所说的WiFi网络瘦AP加WiFi网络AC的WiFi网络组网模式,如果WiFi网络瘦AP具有可被信令转发实体寻址的IP地址,则信令转发实体发现的第二隧道终点地址可以就是WiFi网络瘦AP的IP地址,否则,信令转发实体发现的第二隧道终点地址是WiFi网络瘦AP所在的WiFi网络AC的IP地址。
对于通常所说的WiFi网络胖AP的WiFi网络组网模式,WiFi网络胖AP具有可寻址的IP地址,因此信令转发实体发现的第二隧道终点地址就是WiFi网络胖AP的IP地址。
本实施例中,WiFi网络瘦AP是指仅具有接入点功能的WiFi网络AP,为了对这些WiFi网络瘦AP进行集中控制,则在WiFi网络还需要部署WiFi网络AC。
而WiFi网络胖AP是指自身集成有控制器功能的WiFi网络AP,这种WiFi网络AP在布网时可以不再另外增加WiFi网络AC。
如果一个信令转发实体只为固定的有限个WiFi网络服务,则该信令转发实体到所述WiFi网络AC或WiFi网络胖AP之间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可以是静态建立的,则本实施例中可以不执行步骤506至508,即信令转发实体无需再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509、信令转发实体转发空口报文;
当信令转发实体与WiFi网络建立隧道后,信令转发实体就开始在终端和WiFi网络AP之间转发空口报文。
信令转发实体将从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中接收到的空口报文,去掉隧道头之后,根据MAC帧头中的WiFi网络AP的MAC地址,确定第二信令传输隧道,然后加上第二信令传输隧道的头部,通过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发送出去。
反之,信令转发实体从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接收到空口报文后,去掉隧道头,根据MAC帧头中的用户终端的MAC地址,确定第一信令传输隧道,然后加上第一信令传输隧道的头部,通过第一信令传输隧道发送出去。
510~512、WiFi网络AC与WiFi网络AP之间建立第三信令传输隧道并转发空口报文。
如果目标WiFi网络是WiFi网络瘦AP加WiFi网络AC的情况,并且信令转发实体发现的第二隧道终点地址是WiFi网络AC的IP地址,则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位于信令转发实体和WiFi网络AC之间,则WiFi网络AC仍需建立WiFi网络AC与WiFi网络AP之间的第三信令传输隧道。其过程与前述实施例中的步骤406~408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同理,由于一个WiFi网络中AP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相对固定,因此第三信令传输隧道可以是静态建立的,则本实施例中可以不执行步骤510至512,即WiFi网络AC无需再与WiFi网络AP之间建立第三信令传输隧道。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在步骤506~507中,对于WiFi网络瘦AP加WiFi网络AC的WiFi网络组网模式,如果WiFi网络瘦AP具有信令转发实体可以直接寻址的IP地址,信令转发实体查询得到的第二隧道终点地址可以是WiFi网络瘦AP的IP地址,则信令转发实体实际上直接与WiFi网络瘦AP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则在这种情况下,WiFi网络AC仅作为路由功能使用,而无需在WiFi网络AC与WiFi网络AP之间再进行隧道建立的过程。
本实施例中,在步骤506~507中,对于WiFi网络胖AP的WiFi网络组网模式,如果WiFi网络胖AP具有信令转发实体可以直接寻址的IP地址,信令转发实体查询得到的第二隧道终点地址可以是WiFi网络胖AP的IP地址,由于WiFi网络胖AP自身集成控制器功能,则在WiFi网络中不存在WiFi网络AC,则信令转发实体实际上直接与WiFi网络胖AP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而并不经过WiFi网络AC。
本实施例中,由于信令转发实体配置有可寻址的IP地址,因此终端查询到的隧道终点地址为该信令转发实体的IP地址,则用户终端可以与该信令转发实体建立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信令转发实体可以与WiFi网络AC或AP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具体请参阅图2:
本实施例中,用于终端和信令转发实体建立IP隧道203,此时信令转发实体到WiFi网络AP之间经过的路径可以是WiFi网络AC分别和信令转发实体、WiFi网络AP建立两段隧道205以及204,也可以是信令转发实体和WiFi网络AP直接建立隧道,即WiFi网络AC只起路由作用。当WiFi网络AC分别与信令转发实体和WiFi网络AP建立隧道时,WiFi网络AC需要实现MAC帧代理功能。信令转发实体收到封装了802.11MAC帧的IP报文后,将其中的MAC帧取出并封装到WiFi网络AC或WiFi网络AP的隧道中继续传输,反之亦然。
本实施例中,用户终端从域名服务器获取到的隧道终点地址是信令转发实体的IP地址,因此用户终端可以建立与该信令转发实体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且信令转发实体会建立与WiFi网络AP之间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使用静态建立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则用户终端可以通过该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与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向WiFi网络AP执行入网操作;或者户终端可以建立与该信令转发实体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且信令转发实体会建立与WiFi网络AC之间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使用静态建立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WiFi网络AC建立与WiFi网络AP之间的第三信令传输隧道或使用静态建立的第三信令传输隧道,用户终端可以通过该第一信令传输隧道、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与第三信令传输隧道向WiFi网络AP执行入网操作,所以用户终端无需先通过虚拟接入点进入网络,之后再进行网内切换,所以对于WiFi网络这一类不支持漫游功能的网络而言,能够实现WiFi网络和WiMAX网络之间的切换;
其次,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终端通过信令传输隧道与WiFi网络AP执行入网操作而无需进行网内切换,因此节省了切换过程所需时间,提高了网络切换效率;
再次,本实施例中,WiFi网络无需为WiFi网络AP配置可在公网寻址的IP地址,同时终端也无需知道WiFi网络AC的IP地址,用户终端只需获得信令转发实体的IP地址,然后与信令转发实体交互,而MAC帧到达WiFi网络AP的后续路由交给信令转发实体即后续的网络处理。
以上描述的用户终端直接与WiFi网络AP建立信令传输隧道的方案、用户终端首先与WiFi网络AC建立信令传输隧道的方案、以及用户终端首先与信令转发实体建立信令传输隧道的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同时存在,网络在域名服务器或其使用的数据库中配置由WiFi网络AP的MAC地址或标识信息生成的URL与IP地址之间的关系表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与URL所对应的IP地址设置成WiFi网络AP的IP地址、WiFi网络AC的IP地址或信令转发实体的IP地址。
对于用户终端而言,用户终端无需知道通过域名解析协议发现的IP地址是哪一个网元的IP地址,而只要直接与之建立信令传输隧道并通过信令传输隧道向WiFi网络AP发送空口报文即可。如果与用户终端建立了信令传输隧道的网络实体不是WiFi网络AP,则根据空口报文中的WiFi网络AP的MAC地址或标识信息,同样使用地址解析协议查询获得下一段信令传输隧道的隧道终点地址,并与之建立信令传输隧道,继而在信令传输隧道中继续发送从用户终端接收到的空口报文。
由此可见,用户终端到达WiFi网络AP的路径当中,可以存在多个信令转发实体,每个信令转发实体使用相同的技术建立下一段信令传输隧道。WiFi网络AC与WiFi网络AP之间建立信令传输隧道前则无需再使用地址解析协议,因为WiFi网络AC自身会知道空口报文中WiFi网络AP的MAC地址或标识信息指示的WiFi网络AP是否在自己管理的网络中。
需要说明的是,信令转发实体根据WiFi网络AP的MAC地址或标识信息生成的URL可以和用户终端根据WiFi网络AP的MAC地址或标识信息生成的URL不相同,或者用户终端和信令转发实体使用不同的域名解析服务器,以便通过域名解析协议查询第二隧道终点地址时得到的是下一段隧道终点的IP地址,而不是同一个网元的IP地址。
此外,上述用户终端与信令转发实体使用域名解析协议发现隧道终点IP地址的方式只是在实际应用中的一种可选方案,实际上也可以使用其它协议使得用户终端或信令转发实体可以查询到隧道终点IP地址,例如在前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的在信令转发实体中建立本地查询数据表的方法,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除了起点为用户终端的信令传输隧道需要动态建立之外,其他各种信令传输隧道可以按照上述描述的内容动态建立,或者是预先静态建立好。
下面介绍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讯系统实施例,请参阅图6,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讯系统一个实施例包括:
当前网络602,用于协助建立信令传输隧道;
目标网络接入点604,用于与用户终端建立信令传输隧道,通过信令传输隧道与用户终端执行入网操作。
本实施例中的通讯系统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用户终端601,用于确定目标网络接入点604,获取目标网络接入点604的IP地址,根据目标网络接入点604的IP地址,通过当前网络602建立与目标网络接入点604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通过信令传输隧道与目标网络接入点604执行入网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目标网络接入点604如果自身集成有控制器功能,则在目标网络中可以不存在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603,则用户终端601直接与目标网络接入点604建立信令传输隧道,无需经过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603;若本实施例中的目标网络接入点604自身没有控制器功能,则在目标网络中还存在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603,用户终端601需要通过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603与目标网络接入点604建立信令传输隧道,该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603只起透传作用。
本实施例中的通讯系统中,用户终端601可以获取到目标网络接入点604的IP地址作为隧道终点地址,并直接与目标网络接入点604建立信令传输隧道,具体的隧道建立过程以及入网过程与前述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描述的内容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用户终端601从域名服务器获取到的隧道终点地址是目标网络接入点604的IP地址,因此用户终端601可以建立与该目标网络接入点604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并可以通过信令传输隧道与目标网络接入点604执行入网操作,所以用户终端601无需先与虚拟接入点建立隧道,之后再进行网内切换,所以对于WiFi网络这一类不支持漫游功能的网络而言,能够实现WiFi网络和WiMAX网络之间的切换;
其次,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终端601通过信令传输隧道与目标网络接入点604执行入网操作而无需进行网内切换,因此节省了切换过程所需时间,提高了网络切换效率。
下面介绍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讯系统实施例,同样请参阅图6,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讯系统另一实施例包括:
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603,用于建立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点604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建立与目标网络接入点604之间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具体确定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603与目标网络接入点604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的过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此处不作限定。
当前网络602,用于协助建立第一信令传输隧道;
目标网络接入点604,用于通过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以及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与用户终端执行入网操作。
本实施例中的通讯系统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用户终端601,用于确定目标网络接入点604,获取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603的IP地址,根据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603的IP地址,通过当前网络602建立与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603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通过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以及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603向目标网络接入点604执行入网操作。
本实施例中的通讯系统中,用户终端601可以获取到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603的IP地址作为隧道终点地址,并直接与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603建立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且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603与目标网络接入点604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使用静态建立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具体的隧道建立过程以及入网过程与前述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描述的内容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用户终端601从域名服务器获取到的隧道终点地址是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603的IP地址,因此用户终端可以建立与该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603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且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603会建立与目标网络接入点604之间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使用静态建立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则用户终端601可以通过该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与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向目标网络接入点604执行入网操作,所以用户终端601无需先与虚拟接入点建立隧道,之后再进行网内切换,所以对于WiFi网络这一类不支持漫游功能的网络而言,能够实现WiFi网络和WiMAX网络之间的切换;
其次,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终端601通过信令传输隧道与目标网络接入点604执行入网操作而无需进行网内切换,因此节省了切换过程所需时间,提高了网络切换效率。
下面介绍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讯系统实施例,请参阅图7,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讯系统另一实施例包括:
信令转发实体703,用于建立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点705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建立与目标网络接入点705之间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具体确定信令转发实体703与目标网络接入点705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的过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此处不作限定。
当前网络702,用于协助建立第一信令传输隧道;
目标网络接入点705,用于通过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以及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与用户终端执行入网操作。
本实施例中的通讯系统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用户终端701,用于确定目标网络接入点705,获取信令转发实体703的IP地址,根据信令转发实体703的IP地址,通过当前网络702建立与信令转发实体703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通过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以及信令转发实体703向目标网络接入点705执行入网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目标网络接入点705如果自身集成有控制器功能,则在目标网络中可以不存在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704,则信令转发实体703直接与目标网络接入点705建立信令传输隧道,无需经过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704;若本实施例中的目标网络接入点705自身没有控制器功能,则在目标网络中还存在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704,信令转发实体703需要通过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704与目标网络接入点705建立信令传输隧道,该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704只起透传作用。
本实施例中的通讯系统中,用户终端701可以获取到信令转发实体703的IP地址作为隧道终点地址,并直接与信令转发实体703建立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且信令转发实体703通过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704与目标网络接入点705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使用静态建立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具体的隧道建立过程以及入网过程与前述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描述的内容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介绍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讯系统实施例,同样请参阅图7,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讯系统另一实施例包括:
信令转发实体703,用于建立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704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与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704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704,用于与信令转发实体703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点705之间已存在的第三信令传输隧道,或与目标网络接入点705建立第三信令传输隧道;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具体确定信令转发实体703与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704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的过程以及确定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704与目标网络接入点705之间已存在的第三信令传输隧道的过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此处不作限定。
当前网络702,用于协助建立第一信令传输隧道;
目标网络接入点705,用于通过第一信令传输隧道,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以及第三信令传输隧道与用户终端执行入网操作。
本实施例中的通讯系统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用户终端701,用于确定目标网络接入点705,获取信令转发实体703的IP地址,根据信令转发实体703的IP地址,通过当前网络702建立与信令转发实体703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通过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以及信令转发实体703向目标网络接入点705执行入网操作。
本实施例中,用户终端701从域名服务器获取到的隧道终点地址是信令转发实体703的IP地址,因此用户终端701可以建立与该信令转发实体703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且信令转发实体703会建立与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704或目标网络接入点705之间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使用静态建立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则用户终端701可以通过该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与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向目标网络接入点705执行入网操作,所以用户终端701无需先与虚拟接入点建立隧道,之后再进行网内切换,所以对于WiFi网络这一类不支持漫游功能的网络而言,能够实现WiFi网络和WiMAX网络之间的切换;
其次,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终端701通过信令传输隧道与目标网络接入点705执行入网操作而无需进行网内切换,因此节省了切换过程所需时间,提高了网络切换效率。
下面介绍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用户终端实施例,请参阅图8,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用户终端一个实施例包括:
隧道信息获取单元801,用于根据目标网络接入点获取隧道终点地址;
隧道建立单元802,用于根据隧道终点地址,通过当前网络建立与隧道终点地址对应的网元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
隧道入网控制单元803,用于通过信令传输隧道与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
本实施例中隧道建立单元802建立的信令传输隧道是从用户终端到隧道终点地址对应的网元之间的隧道。
若该隧道终点地址为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的地址,则该隧道可以为前述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用户终端与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
若该隧道终点地址为信令转发实体的地址,则该隧道可以为前述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用户终端与信令转发实体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
若该隧道终点地址为目标网络接入点的地址,则该隧道可以为前述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用户终端与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的直接信令传输隧道。
需要说明的是,若该隧道终点地址不是目标网络接入点的地址,则本实施例中的隧道入网控制单元803在与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时,除了需要通过与隧道终点地址对应的网元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可能还需要通过其他的隧道:
当该隧道终点地址为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的地址时,隧道入网控制单元803在与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时,除了需要通过隧道建立单元802建立的信令传输隧道之外,还需要通过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与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具体如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描述);
当该隧道终点地址为信令转发实体的地址时,隧道入网控制单元803在与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时,除了需要通过隧道建立单元802建立的信令传输隧道之外,还需要通过信令转发实体与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者还需要通过信令转发实体与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之间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以及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与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的第三信令传输隧道(具体如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隧道建立单元802可以通过当前网络与隧道终点地址对应的网元之间建立的信令传输隧道,隧道入网控制单元803可以通过信令传输隧道与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所以用户终端无需先与虚拟接入点建立隧道,之后再进行网内切换,所以对于WiFi网络这一类不支持漫游功能的网络而言,能够实现WiFi网络和WiMAX网络之间的切换;
其次,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隧道入网控制单元803通过信令传输隧道与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而无需进行网内切换,因此节省了切换过程所需时间,提高了网络切换效率。
下面介绍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网络接入控制器实施例,请参阅图9,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网络接入控制器一个实施例包括:
第一隧道建立单元901,用于与用户终端建立第一信令传输隧道;
报文处理单元902,用于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空口报文,空口报文中携带目标网络接入点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并在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以及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之间转发空口报文;
此处所描述的转发,是指将接收到隧道报文去掉隧道头之后封装上另一隧道的头,然后发送,该过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此处不作详细描述。
第二隧道建立单元903,用于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根据目标网络接入点的MAC地址与目标网络接入点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具体确定第二隧道建立单元903与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的过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此处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隧道建立单元901建立第一信令传输隧道的过程以及第二隧道建立单元903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的过程与前述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建立信令传输隧道的过程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网络接入控制器中的第一隧道建立单元901可以与用户终端建立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且第二隧道建立单元903可以与目标网络接入点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使用静态建立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所以用户终端可以通过该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以及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向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无需先与虚拟接入点建立隧道,之后再进行网内切换,所以对于WiFi网络这一类不支持漫游功能的网络而言,能够实现WiFi网络和WiMAX网络之间的切换;
其次,用户终端可以通过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以及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与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而无需进行网内切换,因此节省了切换过程所需时间,提高了网络切换效率。
下面介绍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网络接入控制器实施例,请参阅图10,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网络接入控制器另一实施例包括:
第五隧道建立单元1001,用于确定与信令转发实体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与信令转发实体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第三报文处理单元1002,用于接收空口报文,空口报文中携带目标网络接入点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并在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以及第三信令传输隧道之间转发空口报文;
第六隧道建立单元1003,用于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已存在的第三信令传输隧道,或根据目标网络接入点的MAC地址与目标网络接入点建立第三信令传输隧道。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具体确定第五隧道建立单元1001与信令转发实体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的过程以及确定第六隧道建立单元1003与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已存在的第三信令传输隧道的过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此处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中的网络接入控制器中的第五隧道建立单元1001可以与信令转发实体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使用静态建立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且第六隧道建立单元1003可以与目标网络接入点建立第三信令传输隧道或使用静态建立的第三信令传输隧道,所以用户终端可以通过信令转发实体,该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以及第三信令传输隧道向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无需先与虚拟接入点建立隧道,之后再进行网内切换,所以对于WiFi网络这一类不支持漫游功能的网络而言,能够实现WiFi网络和WiMAX网络之间的切换。
下面介绍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信令转发实体实施例,请参阅图11,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信令转发实体一个实施例包括:
第三隧道建立单元1101,用于与用户终端建立第一信令传输隧道;
第二报文处理单元1102,用于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空口报文,空口报文中携带目标网络接入点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并在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以及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之间转发空口报文;
第四隧道建立单元1104,用于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点或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与目标网络接入点或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具体确定第四隧道建立单元1104与目标网络接入点或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的过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此处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中的信令转发实体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查询单元1103,用于根据第二报文处理单元1102获得的目标网络接入点的MAC地址向域名服务器查询第二隧道终点地址;
则第四隧道建立单元1104根据查询单元1103查询到的第二隧道终点地址与目标网络接入点或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本实施例中的第三隧道建立单元1101建立第一信令传输隧道的过程以及第四隧道建立单元1104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的过程与前述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建立信令传输隧道的过程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信令转发实体中的第三隧道建立单元1101可以与用户终端建立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且第四隧道建立单元1104可以与目标网络接入点或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使用静态建立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所以用户终端可以通过该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以及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向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无需先与虚拟接入点建立隧道,之后再进行网内切换,所以对于WiFi网络这一类不支持漫游功能的网络而言,能够实现WiFi网络和WiMAX网络之间的切换;
其次,用户终端可以通过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以及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与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而无需进行网内切换,因此节省了切换过程所需时间,提高了网络切换效率。
下面介绍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网络接入点实施例,请参阅图12,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网络接入点一个实施例包括:
第七隧道建立单元1201,用于建立与用户终端或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或信令转发实体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
第四报文处理单元1202,用于通过第七隧道建立单元1201建立的信令传输隧道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空口报文,并通过第七隧道建立单元1201建立的信令传输隧道向用户终端发送的空口报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七隧道建立单元1201可以建立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直接信令传输隧道(具体如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描述);
或者如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描述,第七隧道建立单元1201可以建立与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建立之间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或者如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描述,第七隧道建立单元1201可以建立与信令转发实体之间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与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之间的第三信令传输隧道。
第四报文处理单元1202可以从第七隧道建立单元1201建立的信令传输隧道中接收到用户终端发送的空口报文,并转发至空口报文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同时第四报文处理单元1202还可以通过第七隧道建立单元1201建立的信令传输隧道向用户终端发送空口报文。
本实施例中,网络接入点的第七隧道建立单元1201可以与用户终端或信令转发实体或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建立信令传输隧道,所以用户终端可以向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无需先与虚拟接入点建立隧道,之后再进行网内切换,所以对于WiFi网络这一类不支持漫游功能的网络而言,能够实现WiFi网络和WiMAX网络之间的切换。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网络切换方法及通讯系统以及相关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25)

1.一种网络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户终端确定目标网络接入点,并获取隧道终点地址;
根据所述隧道终点地址,通过当前网络建立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
用户终端通过所述信令传输隧道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隧道终点地址包括:
用户终端向域名服务器发送域名查询请求,所述域名查询请求中携带有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或标识信息;
用户终端接收域名服务器反馈的域名查询响应,所述域名查询响应中携带有所述隧道终点地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终点地址为目标网络接入点的互联网协议IP地址;
所述根据隧道终点地址,通过当前网络建立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包括:
用户终端通过当前网络建立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的直接信令传输隧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通过所述信令传输隧道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包括:
用户终端通过所述直接信令传输隧道向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发送空口报文,并接收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通过所述直接信令传输隧道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空口报文。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终点地址为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的IP地址;
所述根据隧道终点地址,通过当前网络建立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包括:
用户终端通过当前网络建立与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
所述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确定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或,
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建立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建立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包括:
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接收用户终端通过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发送的空口报文,所述空口报文中携带有所述用户终端在确定目标网络接入点时获取到的目标网络接入点的MAC地址或标识信息;
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根据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的MAC地址或标识信息建立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通过所述信令传输隧道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包括:
用户终端通过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向目标网络接入点发送空口报文;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向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转发从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中收到的所述空口报文;
目标网络接入点通过所述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空口报文,所述目标网络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向所述用户终端转发从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接收到的所述空口报文。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终点地址为信令转发实体的IP地址;
所述根据隧道终点地址,通过当前网络建立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包括:
用户终端通过当前网络建立与信令转发实体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
所述信令转发实体接收用户终端通过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发送的空口报文;
所述信令转发实体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或,
信令转发实体根据所述空口报文中包含的目标网络接入点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或标识信息查询第二隧道终点地址,所述第二隧道终点地址为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的IP地址,信令转发实体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通过所述信令传输隧道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包括:
用户终端通过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向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发送空口报文;
所述信令转发实体通过所述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向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转发从第一信令传输隧道接收到的空口报文;
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从所述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接收所述空口报文,并通过所述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空口报文。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终点地址为信令转发实体的IP地址;
所述根据隧道终点地址,通过当前网络建立所述用户终端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包括:
用户终端通过当前网络建立与信令转发实体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
所述信令转发实体接收用户终端通过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发送的空口报文;
所述信令转发实体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或,
所述信令转发实体根据所述空口报文中包含的目标网络接入点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或标识信息查询第二隧道终点地址,所述第二隧道终点地址为所述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的IP地址,所述信令转发实体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所述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已存在的第三信令传输隧道,
或,
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与目标网络接入点建立第三信令传输隧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通过所述信令传输隧道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包括:
用户终端通过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向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发送空口报文;
所述信令转发实体通过所述第二信令传输隧道向所述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转发从第一信令传输隧道接收到的空口报文;
所述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通过第三信令传输隧道向目标网络接入点发送所述空口报文;
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从所述第三信令传输隧道接收所述空口报文,并通过所述第三信令传输隧道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空口报文。
12.一种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目标网络接入点,用于与用户终端建立所述信令传输隧道,通过所述信令传输隧道与所述用户终端执行入网操作;
当前网络,用于协助建立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与用户终端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讯系统还包括:
用户终端,用于获取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的IP地址,根据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的IP地址,通过当前网络建立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通过所述信令传输隧道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
14.一种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用于建立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建立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当前网络,用于协助建立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
目标网络接入点,用于通过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以及所述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与用户终端执行入网操作。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讯系统还包括:
用户终端,用于获取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的IP地址,根据所述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的IP地址,通过当前网络建立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通过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以及所述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向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
16.一种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信令转发实体,用于建立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建立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当前网络,用于协助建立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
目标网络接入点,用于通过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以及所述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与用户终端执行入网操作。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讯系统还包括:
用户终端,用于确定目标网络接入点,获取信令转发实体的IP地址,根据所述信令转发实体的IP地址,通过当前网络建立与所述信令转发实体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通过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以及所述信令转发实体向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
18.一种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信令转发实体,用于建立与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与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用于与所述信令转发实体建立所述第二信令传输隧道,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已存在的第三信令传输隧道,或与目标网络接入点建立第三信令传输隧道;
当前网络,用于协助建立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
目标网络接入点,用于通过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以及第三信令传输隧道与所述用户终端执行入网操作。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通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讯系统还包括:
用户终端,用于确定目标网络接入点,获取信令转发实体的IP地址,根据所述信令转发实体的IP地址,通过当前网络建立与所述信令转发实体之间的第一信令传输隧道,通过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以及所述信令转发实体向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
20.一种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隧道信息获取单元,用于根据侦听到的目标网络接入点获取隧道终点地址;
隧道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隧道终点地址,通过当前网络建立与所述隧道终点地址对应的网元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
隧道入网控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信令传输隧道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执行入网操作。
21.一种网络接入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隧道建立单元,用于与用户终端建立第一信令传输隧道;
报文处理单元,用于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空口报文,所述空口报文中携带目标网络接入点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并在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以及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之间转发空口报文;
第二隧道建立单元,用于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根据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的MAC地址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22.一种网络接入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五隧道建立单元,用于确定与信令转发实体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与信令转发实体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第三报文处理单元,用于接收空口报文,所述空口报文中携带目标网络接入点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并在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以及第三信令传输隧道之间转发空口报文;
第六隧道建立单元,用于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点之间已存在的第三信令传输隧道,或根据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的MAC地址与所述目标网络接入点建立第三信令传输隧道。
23.一种信令转发实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隧道建立单元,用于与用户终端建立第一信令传输隧道;
第二报文处理单元,用于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空口报文,所述空口报文中携带目标网络接入点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并在所述第一信令传输隧道以及所述第二信令传输隧道之间转发空口报文;
第四隧道建立单元,用于确定与目标网络接入点或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之间已存在的第二信令传输隧道,或与目标网络接入点或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信令转发实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信令转发实体还包括:
查询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报文处理单元获得的目标网络接入点的MAC地址向域名服务器查询第二隧道终点地址;
所述第四隧道建立单元根据所述查询单元查询到的第二隧道终点地址与目标网络接入点或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建立第二信令传输隧道。
25.一种网络接入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七隧道建立单元,用于建立与用户终端或目标网络接入控制器或信令转发实体之间的信令传输隧道;
第四报文处理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七隧道建立单元建立的信令传输隧道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空口报文,并通过所述第七隧道建立单元建立的信令传输隧道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空口报文。
CN200910150115.8A 2009-07-03 2009-07-03 一种网络切换方法及通讯系统以及相关设备 Active CN1019453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50115.8A CN101945374B (zh) 2009-07-03 2009-07-03 一种网络切换方法及通讯系统以及相关设备
KR1020117005332A KR101217757B1 (ko) 2009-07-03 2010-04-01 푸시 세션 및 푸싱 시스템을 구축하는 방법 및 관련 장치
RU2011111933/07A RU2495541C2 (ru) 2009-07-03 2010-04-01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обслуживания между сетями, система связи и 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щие устройства
JP2012518008A JP5476646B2 (ja) 2009-07-03 2010-04-01 プッシュセッションおよびプッシュシステムを確立するための方法、ならびにそれに関連する装置
PCT/CN2010/071507 WO2011000234A1 (zh) 2009-07-03 2010-04-01 推送会话的建立方法、推送系统和相关设备
US12/829,215 US8830897B2 (en) 2009-07-03 2010-07-01 Network handover method,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relevant devices
US13/604,069 US8369259B2 (en) 2009-07-03 2012-09-05 Network handover method,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relevant device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50115.8A CN101945374B (zh) 2009-07-03 2009-07-03 一种网络切换方法及通讯系统以及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45374A true CN101945374A (zh) 2011-01-12
CN101945374B CN101945374B (zh) 2014-01-01

Family

ID=43410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50115.8A Active CN101945374B (zh) 2009-07-03 2009-07-03 一种网络切换方法及通讯系统以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8830897B2 (zh)
JP (1) JP5476646B2 (zh)
KR (1) KR101217757B1 (zh)
CN (1) CN101945374B (zh)
RU (1) RU2495541C2 (zh)
WO (1) WO201100023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26331A1 (zh) * 2011-03-22 2012-09-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递方法及系统
CN112889245A (zh) * 2018-08-21 2021-06-01 福朗特尔私人有限公司 具有多个负载均衡器和网络接入控制器的网络系统和架构
CN113784379A (zh) * 2021-09-13 2021-12-10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管理的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96457A2 (ko) * 2011-01-10 2012-07-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무선접속기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8553580B2 (en) * 2011-09-30 2013-10-08 Intel Corporation Multi-radio medium-agnostic access architecture
CN102387608B (zh) * 2011-10-21 2014-12-1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WiFi接入点接入方法、WiFi接入点及WiFi系统
US9307470B2 (en) * 2012-07-10 2016-04-05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ingle radio handover
CN104184643B (zh) * 2013-05-24 2017-09-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3517363B (zh) * 2013-10-15 2017-02-2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异系统快速返回方法和终端
JP6288696B2 (ja) * 2013-11-06 2018-03-07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20150116170A (ko) 2014-04-07 2015-10-1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다중 데이터 보안 터널을 구성하는 무선 접속 장치, 그를 포함하는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CN105992395B (zh) * 2015-01-30 2019-06-07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超瘦接入点的实现方法及装置
US10243918B2 (en) 2015-10-19 2019-03-26 Time Warner Cable Enterprise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geoaware access point provisioning
CN106331213B (zh) * 2016-08-29 2017-11-2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域名系统dns处理方法及装置
US10651690B2 (en) 2018-05-01 2020-05-12 Ossia Inc. Wireless transmission in shared wireless medium environments
US10743347B2 (en) * 2018-05-29 2020-08-11 Ossia Inc. Wireless transmission in shared wireless medium environments using multiple PHYs
CN111628829A (zh) * 2019-02-28 2020-09-04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隧道通信的节点设备中的方法和装置
JP7110289B2 (ja) * 2020-09-04 2022-08-01 楽天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115757A1 (en) * 2007-03-16 2008-09-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off between access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110562B (fi) * 1999-10-22 2003-02-14 Nokia Corp Pakettidatapalvelu matkaviestinjärjestelmässä
US8077681B2 (en) * 2002-10-08 2011-12-13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a connection via an access network
US20060046728A1 (en) 2004-08-27 2006-03-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
FR2893212B1 (fr) * 2005-11-09 2007-12-21 Alcatel Sa Procede de gestion d'un interfonctionnement entre au moins u un reseau local sans fil et un reseau mobile, station mobile noeud sgsn et passerelle ttg correspondants
CN101299717B (zh) * 2008-05-21 2011-11-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ip的实现系统和方法
CN101365248B (zh) * 2008-09-18 2011-07-20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种网络层软切换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115757A1 (en) * 2007-03-16 2008-09-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off between access systems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26331A1 (zh) * 2011-03-22 2012-09-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递方法及系统
CN112889245A (zh) * 2018-08-21 2021-06-01 福朗特尔私人有限公司 具有多个负载均衡器和网络接入控制器的网络系统和架构
CN113784379A (zh) * 2021-09-13 2021-12-10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管理的方法及装置
CN113784379B (zh) * 2021-09-13 2023-05-26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管理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76646B2 (ja) 2014-04-23
US20110002302A1 (en) 2011-01-06
US20120327907A1 (en) 2012-12-27
JP2012531852A (ja) 2012-12-10
CN101945374B (zh) 2014-01-01
KR20110039386A (ko) 2011-04-15
KR101217757B1 (ko) 2013-01-02
RU2011111933A (ru) 2013-08-10
RU2495541C2 (ru) 2013-10-10
US8369259B2 (en) 2013-02-05
WO2011000234A1 (zh) 2011-01-06
US8830897B2 (en) 2014-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45374B (zh) 一种网络切换方法及通讯系统以及相关设备
CN100574332C (zh) 支持移动终端的移动的方法和系统
US8614989B2 (en) Predictive roaming between subnets
KR100424620B1 (ko) 무선 근거리 네트워크에서 이동단말의 서브네트워크간이동성을 지원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JP3587984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パケットゲートウェイ装置、位置情報管理方法、および、位置情報通知方法
KR100963729B1 (ko) 네트워크 서비스 제공자들을 발견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20080225806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mobility in internet protocol networks
CN100574503C (zh) 一种终端和终端切换方法及系统
JP2001313672A (ja)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パケット中継装置、無線端末及びパケット処理方法
CN104427567B (zh) 实现ip移动的方法及系统、接入点设备、无线接入控制器
CN103179546B (zh) 移动通信终端及其通信方法、以及位置管理装置及其登录方法
Gurusanthosh et al. SDMA: A semi-distributed mobility anchoring in LTE networks
RU2406268C2 (ru) Способ выполнения передачи обслуживания мобильного узла и сетевая система, использующая этот способ
CN102047704B (zh) 用于多级网络的网络移动性
Do et al. Optimal provider mobility in large-scale Named-Data Networking
Pitkänen et al. Mobility and service discovery in opportunistic networks
CN101772109A (zh) 一种支持不同子网间wlan漫游切换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KR101680137B1 (ko) Sdn 기반의 단말 이동성 제어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CN108055204B (zh) 一种大数据网络通信实现方法
KR20140117987A (ko) 이동 통신 네트워크 및 이를 이용한 통신 방법
CN115623480A (zh) 一种自组织网络系统、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1945391A (zh) 异质网络互通实体选择目标接入网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Tuncer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Virtual Mobility Domain scheme vs. IPv6 mobility protocols
Imadali et al. Analyzing dynamic IPv6 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 techniques for group IP-based vehicular communications
CN213367825U (zh) 基于IPv6跨域漫游的终端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10

Address after: Metro Songshan Lake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City Road 523808 No. 2 South Factory (1) project B2 -5 production workshop

Patentee after: HUAWEI terminal (Dongguan)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Bantian HUAWEI base B District, building 2, building No.

Patentee before: Huawei Device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23808 Southern Factory Building (Phase I) Project B2 Production Plant-5, New Town Avenue, Songshan Lake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awei Device Co., Ltd.

Address before: 523808 Southern Factory Building (Phase I) Project B2 Production Plant-5, New Town Avenue, Songshan Lake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rminal (Dongguan)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