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08084B - 1000mw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轮槽面温度场重构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1000mw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轮槽面温度场重构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08084B CN101908084B CN2010102141932A CN201010214193A CN101908084B CN 101908084 B CN101908084 B CN 101908084B CN 2010102141932 A CN2010102141932 A CN 2010102141932A CN 201010214193 A CN201010214193 A CN 201010214193A CN 101908084 B CN101908084 B CN 10190808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tting
- equivalent
- cutter
- speed
- f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illing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一种机械切削技术领域的1000MW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轮槽面温度场重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枞树型铣刀轮廓形线上若干离散点作为检测点,得到使用标准整体式圆柱立铣刀进行标准切削实验的等效切削速度、等效切削厚度以及等效进给速度;采用微元建模法,得到各检测点的有限元模拟的温度;进行标准切削实验,采用半人工热电偶法测量切削温度,利用测量的温度值对等效的二维正交切削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利用修正后的仿真模型对其他离散点进行仿真,从而拟合得到1000MW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轮槽面的温度场分布。本发明针对轮槽复杂型面加工,合理选择切削刀具,及时更换刀具和调整切削参数,保证了生产质量,并能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机械切削技术领域的方法,具体是一种1000MW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轮槽面温度场重构的方法。
背景技术
转子轮槽是连接汽轮机转子主轴和叶片的部位,在汽轮机开机与停机过程中不仅承受来自汽轮机室内温差产生的交变热应力作用,同时还承受叶片对轮槽表面交变拉伸与压缩应力的作用。苛刻的工作环境对轮槽材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应地转子轮槽材料加工性较差,主要表现为切削力大、切削温度高、刀具磨损严重以及已加工表面质量不高等特点。与此同时,1000MW(兆瓦)超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轮槽工作环境为高温高压且有水蒸气存在,轮槽承载大,轮槽的残余应力状态对轮槽寿命至关重要,要求末级轮槽根部距表层0.5mm(毫米)处具有300MPa(兆帕)残余压应力状态。切削过程中引入的残余应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部分是由材料的塑性变形引起的,另外一部分则来自于温度引起的。前者可以通过测量切削力加以监控,而切削温度的测量无论是实验设备还是实验方法都要复杂的多。1000MW超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轮槽加工工艺和刀具都比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且轮槽几何形状复杂,因而增加了其表层温度场定量评估的难度。
关于汽轮机轮槽切削加工过程中温度的重构,现有的技术更多关于与温度相关的汽轮机技术集中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汽轮机某关键零件疲劳寿命技术。西班牙的E.Silveira,G.Atxaga和A.M.Irisarri分析了涡轮盘在不同温度下的疲劳寿命。
轮槽加工温度在线测量是非常困难的,生产现场通常是操作人员通过加工过程中的噪音、火花等现象来定性地判断刀具是否过度磨损、切削温度是否急剧上升,然后再据此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是滞后的。相对而言在基础实验中定量测量切削温度要比在线检测容易,但切削温度的测量容易受到实验条件以及外部环境的干扰,且测量过程复杂、稳定性较差,因而通过理论预测切削温度具有重要意义。
经对现有文献检索,至今未发现1000MW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轮槽面温度场重构方法的公开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1000MW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轮槽面温度场重构的方法。本发明对1000MW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轮槽采用先离散后拟合的方法得出了转子轮槽整个已加工表面层的温度场分布,并可以通过改变仿真的边界条件优化温度场,从而为实际生产加工提供依据。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分别取枞树型铣刀轮廓形线上轮槽根部、中部和顶部的若干离散点作为检测点,采用等效切削速度、等效切削厚度和等效每齿进给量的原则,得到使用标准整体式圆柱立铣刀进行标准切削实验的等效切削速度、等效切削厚度及等效进给速度。
所述的等效切削速度,是:
其中:
n圆是等效切削速度对应的等效转速,n枞是枞树型铣刀转速,d枞是枞树型铣刀直径,d圆是圆柱铣刀直径,v是刀具轮廓取样点线速度。
所述的等效切削厚度,是:
ac=fz·sinθ,
其中:
ac是等效切削厚度,fz是每齿进给量,θ是枞树型铣刀接触角度,ae枞是枞树型铣刀侧吃刀量,d圆是圆柱铣刀直径。
所述的等效进给速度,是:
vf=fz·z·n圆/60,
其中:vf是等效进给速度,fz为每齿进给量,z为标准圆柱铣刀的齿数,n圆为等效转速。
第二步,采用微元法建模方法,以第一步得到的等效切削速度、等效切削厚度以及等效进给速度作为边界条件建立轮槽型面上各检测点的等效二维正交切削模型,确定等效二维正交切削模型中的工件材料、刀具与工件材料的摩擦系数、网格划分、载荷施加量、铣刀几何角度、切削刃钝圆半径和涂层,进而得到各检测点的有限元模拟的切削温度。
所述的工件材料采用Johnson-Cook(杰森-库克)本构模型模拟得到。
所述的刀具与工件材料的摩擦力是采用库伦摩擦定律进行模拟得到。
所述的网格划分,是:刀-屑接触区域网格为欧拉区域,其他区域为拉格朗日区域。
第三步,采用与等效二维正交切削模型中的刀具相同的铣刀几何角度、切削刃钝圆半径和涂层的标准圆柱螺旋铣刀,在等效切削速度、等效切削厚度以及等效进给速度下进行标准切削实验,实验过程中采用半人工热电偶法(又称夹丝法)测量刀具-工件接触区域的温度,以实验测量所得的温度对等效二维正交切削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仿真模型。
所述的修正是通过调整等效二维正交切削模型中的工件材料、刀具与工件材料的摩擦力、网格划分和载荷施加量使得有限元模拟的温度和实验测量的温度的差值小于阈值T。
第四步,利用修正后的仿真模型对叶根轮槽型面上除检测点外的其他离散点进行仿真,得到每个离散点的温度场分布,从而拟合得到整个叶根轮槽型面的温度场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针对轮槽复杂型面加工,通过有限元仿真技术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拟合出整个1000MW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轮槽面的温度场分布,为刀具的设计、切削参数的匹配提供指导,以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检测点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等效二维正交切削模型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的叶根轮槽型面温度场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方法进一步描述: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采用直径为80mm的枞树型铣刀加工轮槽,1000MW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轮槽面的温度场重构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分别取枞树型铣刀轮廓形线上轮廓根部、中部和顶部的若干离散点作为检测点,采用等效切削速度、等效切削厚度和等效每齿进给量的原则,得到标准整体式圆柱立铣刀进行标准切削实验的等效切削速度、等效切削厚度以及等效进给速度。
所述的等效切削速度,是:
其中:
n圆是等效切削速度对应的等效转速,n枞是枞树型铣刀转速,d枞是枞树型铣刀直径,d圆是圆柱铣刀直径,v是刀具轮廓取样点线速度。
所述的等效切削厚度,是:
ac=fz·sinθ
ac是等效切削厚度,fz是每齿进给量,θ是枞树型铣刀接触角度,ae枞是枞树型铣刀侧吃刀量,d圆是圆柱铣刀直径。
所述的等效进给速度,是:
vf=fz·z·n圆/60,
其中:vf是等效进给速度,fz为每齿进给量,z为标准圆柱铣刀的齿数,n圆为等效切削速度对应的等效转速。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取枞树型铣刀轮廓线上A、B、C、D、E、F、G、H、I、J、K、和L共12个不同位置离散点作为检测点,标准圆柱铣刀直径为12mm。
第二步,采用微元建模法,以第一步得到的等效切削速度、等效切削厚度以及等效进给速度作为边界条件建立轮槽型面上各检测点的等效二维正交切削模型,确定等效二维正交切削模型中的工件材料、刀具与工件材料的摩擦力、网格划分、载荷施加量、铣刀几何角度、切削刃钝圆半径和涂层,进而得到各检测点的有限元模拟的温度。
所述的工件材料采用Johnson-Cook本构模型模拟得到。
所述的刀具与工件材料的摩擦力,是采用库伦摩擦定律进行模拟得到的,其中需要进一步确定刀具与工件材料的比热容、刀具与工件的热导率以及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热辐射系数。
所述的网格划分,是:刀-屑接触区域网格为欧拉区域,其他区域为拉格朗日区域。
本实施例中刀具为完全刚性,运动载荷加载在刀具上,刀具前进过程中材料发生变形并从刀尖处实现自动分离,一部分材料沿前刀面流出形成切屑,另一部分则沿后刀面方向形成已加工表面。
本实施例得到的等效二维正交切削模型如图2所示。
第三步,采用与等效二维正交切削模型中的刀具相同的铣刀几何角度、切削刃钝圆半径和涂层的标准螺旋铣刀,在等效切削速度、等效切削厚度以及等效进给速度下进行标准切削实验。实验过程中采用半人工热电偶法测量切削温度,以测量的温度对等效的二维正交切削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仿真模型。
所述的半人工热电偶法是将康铜丝放在两块工件试样中间(加工方式为测量,工件试样制备为长方块状),用精密台虎钳将它们夹紧并放在机床工作台的夹具上;用导线分别连接康铜丝和试样,分别作为测量输入信号的热端和冷端,将引出导线的两端和电桥相连,并将采集到的信号经动态应变仪处理后,输入到电荷放大器进行放大,然后将放大后的信号输入到NI数值采集卡,最后使用Labview程序分析输出信号。使用Bruel&Kjaer4368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切削振动信号,采集到的信号经电荷放大器放大后输出到NI数采卡PCI6024,使用Labview程序分析输出信号。
所述的修正是通过调整等效二维正交切削模型中的工件材料、刀具与工件材料的摩擦力、网格划分和载荷施加量使得有限元模拟的温度与实验测量的温度的差值小于阈值T。
本实施例中T=40℃。
第四步,利用修正后的仿真模型对叶根轮槽型面上除检测点外的其他离散点进行仿真,得到每个离散点的温度,从而拟合得到整体叶根轮槽型面的温度场分布。
本实施例得到的温度场的分布图如图3所示,其中1、2、3、…、12分布对应离散点A、B、C、…、L,由该图可知叶根轮槽型面上各个离散点沿深度的温度场分布。
采用本实施例方法,当铣削刀具增加刃带、铣削参数等条件发生改变时,都能够通过计算机模拟出1000MW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轮槽面的温度场分布,从而节省了大量的实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而现有技术中轮槽加工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铣削参数与铣削刀具的选取缺乏针对性。
Claims (5)
1.一种1000MW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轮槽面温度场重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分别取枞树型铣刀轮廓形线上轮槽根部、中部和顶部的若干离散点作为检测点,采用等效切削速度、等效切削厚度和等效每齿进给量的原则,得到使用标准整体式圆柱立铣刀进行标准切削实验的等效切削速度、等效切削厚度及等效进给速度;
其中,所述的等效切削速度,是:
n圆是等效切削速度,n枞是枞树型铣刀转速、d枞是枞树型铣刀直径、d圆是圆柱立铣刀直径,v是刀具轮廓取样点线速度;
所述的等效切削厚度,是:
ac=fz·sinθ,
ac是等效切削厚度、fz是每齿进给量,θ是枞树型铣刀接触角度,ae枞是枞树型铣刀侧吃刀量,d圆是圆柱立铣刀直径;
所述的等效进给速度,是:
vf=fz·z·n圆/60,
其中:vf为等效进给速度、fz为每齿进给量、z为标准圆柱铣刀的齿数、n圆为等效切削速度;
第二步,采用微元法建模方法,以第一步得到的等效切削速度、等效切削厚度以及等效进给速度作为边界条件建立轮槽型面上各检测点的等效二维正交切削模型,确定等效二维正交切削模型中的工件材料、刀具与工件材料的摩擦力、网格划分、载荷施加量、铣刀几何角度、切削刃钝圆半径和涂层,进而得到各检测点的有限元模拟的切削温度;
第三步,采用与等效二维正交切削模型中的刀具相同的铣刀几何角度、切削刃钝圆半径和涂层的标准圆柱螺旋铣刀,在等效切削速度、等效切削厚度以及等效进给速度下进行标准切削实验,实验过程中采用半人工热电偶法测量刀具-工件接触区域的温度,以实验测量所得的温度对等效二维正交切削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仿真模型;
第四步,利用修正后的仿真模型对叶根轮槽型面上除检测点外的其他离散点进行仿真,得到每个离散点的温度场分布,从而拟合得到整个叶根轮槽型面的温度场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000MW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轮槽面温度场重构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工件材料采用Johnson-Cook本构模型模拟得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000MW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轮槽面温度场重构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刀具与工件材料的摩擦力是采用库伦摩擦定律进行模拟得到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000MW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轮槽面温度场重构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网格划分是:刀-屑接触区域网格为欧拉区域,其他区域为拉格朗日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000MW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轮槽面温度场重构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修正是通过调整等效二维正交切削模型中的工件材料、刀具与工件材料的摩擦力、网格划分和载荷施加量使得有限元模拟的温度和实验测量的温度的差值小于阈值T。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2141932A CN101908084B (zh) | 2010-06-30 | 2010-06-30 | 1000mw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轮槽面温度场重构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2141932A CN101908084B (zh) | 2010-06-30 | 2010-06-30 | 1000mw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轮槽面温度场重构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08084A CN101908084A (zh) | 2010-12-08 |
CN101908084B true CN101908084B (zh) | 2012-07-04 |
Family
ID=43263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141932A Active CN101908084B (zh) | 2010-06-30 | 2010-06-30 | 1000mw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轮槽面温度场重构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90808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284351B (zh) * | 2017-01-10 | 2020-04-10 | 卡特彼勒(青州)有限公司 | 确定铣刀的每齿切削厚度及优化铣刀的切削参数的方法 |
CN106814029B (zh) * | 2017-01-13 | 2019-05-17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多带积分盘式摩擦副摩擦性能预测方法 |
KR102275609B1 (ko) | 2017-06-20 | 2021-07-08 | 지멘스 악티엔게젤샤프트 | 가동중 부식 손상에 노출된 파워 터빈 디스크들의 수명 연장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274C (zh) * | 2000-08-17 | 2004-05-05 | 华南理工大学 | 金属长纤维的大刃倾角切削装置 |
CN101412196B (zh) * | 2008-11-10 | 2010-06-16 | 西安理工大学 | 基于刀具角度与切削用量参数变化的车削力预测方法 |
-
2010
- 2010-06-30 CN CN2010102141932A patent/CN101908084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08084A (zh) | 2010-12-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Luo et al. | A wireless instrumented milling cutter system with embedded PVDF sensors | |
CN101840457B (zh) | 大尺寸枞树型叶根轮槽型面残余应力场重构的方法 | |
CN105117547B (zh) | 微铣削镍基高温合金预测残余应力的仿真方法 | |
CN105243195B (zh) | 一种微铣削镍基高温合金加工硬化的预测方法 | |
Fu et al. | Analytical modelling of milling forces for helical end milling based on a predictive machining theory | |
CN101804580A (zh) | 一种大型数控机床工艺可靠性的评估方法 | |
Shan et al. | Prediction of machining-induced residual stress in orthogonal cutting of Ti6Al4V | |
CN101930223A (zh) | 基于难加工金属数控加工工艺的智能筛选系统 | |
CN102519869A (zh) | 一种利用点接触开/闭式销-盘摩擦系统测试切削粘结摩擦特性的方法 | |
CN101908084B (zh) | 1000mw超临界汽轮机转子轮槽面温度场重构的方法 | |
Zhou et al. | A modified parallel-sided shear zone model for determining material constitutive law | |
CN103969178A (zh) | 超声振动条件下刀具与工件间摩擦系数测试装置 | |
CN115099266A (zh) | 一种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的硬车表面白层预测方法 | |
CN107832484B (zh) | 基于正交铣削实验的金属材料j-c本构方程获取方法 | |
CN105929128A (zh) | 一种测定钛合金tc4本构方程的方法 | |
CN109357826B (zh) | 一种车削刀具-工件非线性振动系统耦合特征的研究方法 | |
CN105930654A (zh) | 一种适用于难加工材料高速车削过程的切削力建模方法 | |
Xin et al. | Influence of thermal mechanical coupling on surface integrity in disc milling grooving of titanium alloy | |
Sheng | A modeling method for turning parameters coupling based on minimum cutting tool wear | |
Todorovic et al. | Comparative model analysis of two types of clamping elements in dynamic conditions | |
CN109858079B (zh) | 基于非均匀热源模型的杯形砂轮平面磨削温度预测方法 | |
Chen et al. | Study on the cutting force prediction of supercritical material milling | |
Laakso et al. | The correct way of splitting tools–Optimization of instrument design for measuring contact stress distribution | |
Artamonov et al. | Increasing Machining Efficiency of Components Made from Hard-Processing Materials | |
Sui et al. | Temperature modeling analysis for milling of titanium allo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E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208 Assignee: CHANGZHOU HAILI TOOL CO., LTD. Assignor: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ontract record no.: 2018320000216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temperature field of 1000MW supercritical turbo rotor groove fa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81022 |
|
E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