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99613A - 一种中碳含铌钢减少表面裂纹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碳含铌钢减少表面裂纹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99613A
CN101899613A CN 201010228812 CN201010228812A CN101899613A CN 101899613 A CN101899613 A CN 101899613A CN 201010228812 CN201010228812 CN 201010228812 CN 201010228812 A CN201010228812 A CN 201010228812A CN 101899613 A CN101899613 A CN 1018996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cent
steel
control
nitrogen
straightening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22881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99613B (zh
Inventor
何烈云
李翔
王端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Iron and Stee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Iron and Stee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Iron and Steel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Iron and Stee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22881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99613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996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996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996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996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teel In Its Molten State (AREA)
  • Continuous Cas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少中碳含铌钢表面裂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微合金低线控制:降低Nb的加入量,由先前的0.025%降低到0.015%,精确控制Nb,并采用部分Ti代替Nb避免单独Nb或Ti细化晶粒,改使用Ti-Al,Ti-Nb-Al,Ti-Nb-V-Al组合。氮含量的控制:通过对原料以及设备精度的控制,尽量做到生产中不增氮,以及采用RH真空循环脱气工艺,最终保证[N]<45ppm;矫直温度的控制:在二冷段配水采用弱冷,总水量减少10%,使矫直温度为950-980℃。采用本发明生产出的中碳含铌的板坯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其表面裂纹明显减少,产品合格率上升到99.80%左右。判废量由以前的7.5%降到现在的0.4-0.5%。

Description

一种中碳含铌钢减少表面裂纹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碳含铌钢的生产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中碳含铌钢减少表面裂纹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便广泛对铌微合金化技术进行研究。通常是在普碳钢基础上,减少钢中的含碳量,添加铌增加钢的强度和韧性。其中,石油运输管线钢、高强度板材、汽车用钢、无间隙原子钢和铁素体不锈钢都采用了铌微合金化技术。
除此之外,铌还可以应用于化工领域的热交换器,高温炉构件的加热和屏蔽元件,加工领域的吸气剂和照明领域的钠蒸气灯元件。
目前,在中碳含铌微合金化钢中厚板产品广泛应用于造船、桥梁、建筑和容器制造等行业,近年来成为国内钢铁企业的主要品种,为企业带来了大量的利润,虽然我国中厚板生产技术正逐年得到完善,且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质量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我国中厚板的发展,主要包括:
(1)内在质量比较差。国内中厚板强度和国外同种钢板相比,通常低30-50MPa左右,且性能波动大。钢材纯净度不高,磷、硫、氢等有害元素和夹杂物含量多,时常发生结晶不良现象,使得钢板出现气泡、白点、偏析,进而造成夹杂、内裂、分层等缺陷,降低钢板成材率;
(2)外观质量比较差。主要是板形不良和尺寸偏差。厚度偏差一般可达0.25mm-0.5mm,宽度偏差可达40mm-50mm,长度偏差最大达到50mm;
(3)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我国的厚板连铸比仍较低,仅为百分之十几,日本可达到92%以上;
(4)钢板种类不齐全,即使有该种类,质量也较差,和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5)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我国的生产工艺仍处在落后阶段,操作管理水平低,生产消耗高。
其中表面裂纹是中厚板轧制过程中最常见的缺陷,它造成厚度方向力学性能相比轧向性能差异加大,尤其塑性、韧性严重恶化,导致钢板的冲击韧性,抗疲劳能力变弱,易发生层状撕裂。铸坯出现裂纹,会造成严重危害,重者会导致漏钢或废品,轻者要进行精整。致使钢板的切损增加、改判量上升。这样不但影响铸机生产率,而且影响产品质量,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
中厚板表面裂纹主要成因主要是钢中的化学成分如碳、硫以及微量合金元素含量的影响。浸入式水口设计与插入深度将直接影响结晶器内钢流分布,进而影响板坯坯壳生长均匀性。从而水口浸入深度对板坯表面缺陷有明显影响,水口插入太深,虽然这减少液面保护渣卷入的可能性,但也减少了夹杂物上浮、去除的机会,结晶器内的高温区也随着水口浸入深度的增加而下移,这将使钢液向自由液面提供的热量减少,不利于保护渣的熔融,影响保护渣作用的发挥;同时结晶器内高温区的下移,使初生凝固坯壳的再熔化加剧,影响了初生坯壳的均匀生长速度;水口插入太浅钢流可以将液渣裹入凝固前沿,扰动剧烈时甚至会造成自由液面的裸露,增加钢水与空气的接触机会,钢水中因二次氧化而生成的夹杂物进入钢液,使钢中的夹杂物含量增加,最终将影响到连铸坯的质量。所以插入深度既要兼顾减少纵裂纹又要减少裹渣,此外浸人式水口浸人深度对化渣有很大的影响,如中包温度较低,浸人深度就不能太深。
还有在炼钢、连铸工序时操作不当,而在铸锭表面出现的横裂纹、纵裂纹、结疤或皮下气泡等缺陷,在进一步轧制中会演变成裂纹。还可能是在坯料加热制度不合理,钢坯过热或过烧,表面出现脱碳等现象时,会使坯料塑性变差,在轧制时易出现裂纹。当然连铸坯在低温脆性区矫直或剪切时也易产生裂纹。
针对中厚板中碳含铌钢表面裂纹的成因,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单一地控制钢水中的氮、硫以及微量合金元素的含量,还有调节二冷段的配水量控制矫直温度。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系统地控制氮含量、微合金元素的含量以及二冷段配水量来减少表面裂纹,提高合格率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碳含铌钢减少表面裂纹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控制钢水中氮、微合金的含量以及控制矫直温度来减少中碳含铌钢表面裂纹的产生,提高产品合格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中碳含铌钢减少表面裂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对微合金进行优化,严格控制N含量,减少碳氮化钛的大量富集超标,对二冷段配水量进行调整来控制矫直温度,降低夹杂的脆性转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控制钢中微合金成分:向钢包冶金炉加入合金为Ti-Al,Ti-Nb-Al,Ti-Nb-V-Al组合,Nb的加入量降低在0.015%以下,Ti的加入量保证在0.015%以上;
2)控制钢中的氮含量:通过对原料以及设备精度的控制,做到生产中不增氮,以及采用RH真空循环脱气去除钢液作用,最终保证[N]<45ppm;
3)控制连铸矫直温度,在二冷段配水采用弱冷,使连铸矫直温度为950-980℃。
本发明对合金成分进行调整,精确控制Nb的使用:Q345、船板、容器板以及A709等产品中的薄规格的产品取消或不加Nb,对中规格厚度(20<d<40mm)的高强度钢种,降低Nb的加入量,由先前的0.025%降低到0.015%,精确控制Nb,并采用部分Ti代替Nb,单独使用Ti,容易生成TiN粗大颗粒(TiN容易在钢水凝固过程中析出);单独使用Nb,Nb(CN)也容易在1100℃~1200℃下析出,建议使用Ti-Al,Ti-Nb-Al,Ti-Nb-V-Al组合,通过Ti固化大部分N,虽然生成的TiN粗大,但在铸坯温度降到1000~1050℃下后,细小的其它氮化物富集在TiN颗粒上,减弱了其对钢高温塑性的危害。但保证Ti含量0.015%以上。降低钢中的氮含量:在转炉吹炼时,将氧枪和吹氮的阀门关掉,防止由于氧气和氮气的渗漏,造成钢种增氮。在底吹氮气管路增加挡板,确保氮气不会污染氩气;将Al粒改为Al粉,快速成渣,防止钢水由于化渣不及时,造成二次吸氮。在原材料控制方面,使用自产石灰,并且在12小时内用完,以防止石灰从空气中吸氮,造成原材料增氮,拉速保持稳定,防止结晶器液面波动,造成卷渣,从而导致钢中氮含量增加。测定氧气的纯度,保证氧气的纯度,防止因氧气纯度不够,造成吹氧时增氮。设备精度控制,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排查,对于铸机的各项部件,要保持其精准性,LF炉精炼时,一个包换一个垫片,做好Ar封,减少精炼过程中的增氮。适当提高矫直温度:铸坯二冷制度设置不合理时,造成铸坯表面温度局部过低(如整体冷却过强或滴漏等造成局部过冷),且钢中[N]含量高,碳化物过早析出晶粒粗大,在铸坯回温过程中出现裂纹,或进入矫直时出现裂纹。通过减少而二冷段配水量,来提高矫直温度至950-980℃。
在控制钢水中微合金调整优化和严格控制氮含量成分后,需要对侵入式水口的出口倾角和插入深度进行调整和优化,当水口的倾角在15°时,对液面平稳有利,熔池表面附近向上流动的回流区大小适中,自由液面的湍流和扰动较弱,有利于降低结晶器保护渣卷入的可能性,有利于钢液中夹杂物的上浮去除。水口浸入深度250~270mm左右时,熔池表面附近向上流动的回流区大小适中,自由液面的湍流和扰动减弱,有利于防止结晶器保护渣的卷入,避免由于卷渣而生成新的夹杂物。结晶器内高温区域的位置适宜,向自由液面供给的热量适当,有利于结晶器保护渣的熔融,也有利于初生坯壳的均匀生长;还要对结晶器的液面还需优化加热制度,在现有的基础上,均热时间作了适当的延长,但比冷坯的均热时间短20-30min。对于含Nb钢,采取温装或热装,热装时在现有工艺条件下,适当延长加热时间,如果热装加热时间短,NbN还没有完全固溶,比冷坯短30-20min。还需要对轧制工艺进行调整和优化,由于大板不能进行电子搅拌,对部分板坯采取了动态轻压下技术。对于中板的产品,采用热装和温装相结合的措施。采用温装时堆冷后保持坯温400℃以上,心部500℃左右。中板保温车热装控制坯温在700℃以上,使NbN等析出,而板卷厂的产品采用热装,使坯温控制在800℃以上。
本发明进行微合金化优化,通过严格控制N含量来减少碳氮化钛的大量富集超标而引起表面裂纹;以及对二冷段配水量进行调整来控制矫直温度,降低夹杂的脆性转化。采用本发明生产出的中碳含铌的板坯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其表面裂纹明显减少,产品合格率上升到99.80%左右,判废量由以前的7.5%降到现在的0.4-0.5%。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中碳含铌钢减少表面裂纹的方法,对微合金进行优化,严格控制N含量,减少碳氮化钛的大量富集超标,对二冷段配水量进行调整来控制矫直温度,降低夹杂的脆性转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在转炉吹炼前,对氧气纯度进行测定,尽量在吹氧时,不增氮。在转炉吹炼时,将氧枪和吹氮的阀门关掉,防止由于氧气和氮气的渗漏,造成钢种增氮。使用自制石灰,将钢液倒入钢包精炼炉内即LF炉内,一个包换一个垫片,做好Ar封,减少精炼过程中的增氮。采用RH真空循环脱气去除钢液中的碳、氮、氧元素,当氮含量小于30ppm停止RH炉精炼。LF炉内添加微合金的组合为Ti-Al,且Ti含量为0.020%,Al含量为0.008%。在连铸时,侵入式水口的出口倾角为15°插入深度为250mm,在二冷段采取弱冷制度,减少而冷段配水量后,在二冷段的均匀减水(总水量10%),提高矫直温度30-40℃,矫直温度为950-980℃。产品合格率上升到99.82%。判废量为0.40%。
实施例2
又一种中碳含铌钢减少表面裂纹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在转炉吹炼前,对氧气纯度进行测定,尽量在吹氧时,不增氮。在转炉吹炼时,将氧枪和吹氮的阀门关掉,防止由于氧气和氮气的渗漏,造成钢种增氮。使用自制石灰,将钢液倒入钢包精炼炉内即LF炉内,一个包换一个垫片,做好Ar封,减少精炼过程中的增氮。采用RH真空循环脱气去除钢液中的碳、氮、氧元素,当氮含量小于35ppm停止RH炉精炼。LF炉内添加微合金的组合为Ti-Nb-Al,Ti含量0.015%,Nb含量0.012%,Al含量为0.006%。在连铸时,侵入式水口的出口倾角为15°插入深度为260mm,在二冷段采取弱冷制度,减少而冷段配水量后,在二冷段的均匀减水(总水量10%),提高矫直温度30-40℃,矫直温度为950-980℃。产品合格率上升到99.56%。判废量为0.51%。
实施例3
又一种中碳含铌钢减少表面裂纹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在转炉吹炼前,对氧气纯度进行测定,尽量在吹氧时,不增氮。在转炉吹炼时,将氧枪和吹氮的阀门关掉,防止由于氧气和氮气的渗漏,造成钢种增氮。使用自制石灰,将钢液倒
入钢包精炼炉内即LF炉内,一个包换一个垫片,做好Ar封,减少精炼过程中的增氮。采用RH真空循环脱气去除钢液中的碳、氮、氧元素,当氮含量小于40ppm停止RH炉精炼。LF炉内添加微合金的组合为Ti-Nb-V-Al,且Ti含量0.025%Nb含量0.008%,V含量0.004%Al含量为0.008%。在连铸时,侵入式水口的出口倾角为15°插入深度为270mm,在二冷段采取弱冷制度,减少而冷段配水量后,在二冷段的均匀减水(总水量10%),提高矫直温度30-40℃,矫直温度为950-980℃。产品合格率上升到99.76%。判废量为0.42%。
本发明进行微合金化优化,严格控制N含量,减少碳氮化钛的大量富集超标而引起表面裂纹;对二冷段配水量进行调整来控制矫直温度,降低夹杂的脆性转化。采用本发明能减少表面裂纹、提高产品合格率。产品合格率上升到99.80%左右,判废量由7.5%降到0.4-0.5%。

Claims (2)

1.一种中碳含铌钢减少表面裂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对微合金进行优化,严格控制N含量,减少碳氮化钛的大量富集超标,对二冷段配水量进行调整来控制矫直温度,降低夹杂的脆性转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控制钢中微合金成分:向钢包冶金炉加入合金为Ti-Al,Ti-Nb-Al,Ti-Nb-V-Al组合,Nb的加入量降低在0.015%以下,Ti的加入量保证在0.015%以上;
2)控制钢中的氮含量:通过对原料以及设备精度的控制,做到生产中不增氮,以及采用RH真空循环脱气去除钢液作用,最终保证[N]<45ppm;
3)控制连铸矫直温度,在二冷段配水采用弱冷,使连铸矫直温度为950-9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碳含铌钢减少表面裂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连铸时,侵入式水口的出口倾角为15°插入深度为250~270mm。
CN2010102288123A 2010-07-15 2010-07-15 一种中碳含铌钢减少表面裂纹的方法 Active CN1018996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288123A CN101899613B (zh) 2010-07-15 2010-07-15 一种中碳含铌钢减少表面裂纹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288123A CN101899613B (zh) 2010-07-15 2010-07-15 一种中碳含铌钢减少表面裂纹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99613A true CN101899613A (zh) 2010-12-01
CN101899613B CN101899613B (zh) 2012-07-18

Family

ID=43225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288123A Active CN101899613B (zh) 2010-07-15 2010-07-15 一种中碳含铌钢减少表面裂纹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9961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02775A (zh) * 2013-12-09 2014-02-26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效控制中碳钢钢板中心裂纹产生的方法
CN106319131A (zh) * 2015-06-26 2017-01-11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含铌钢增氮的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6294A (zh) * 2002-05-22 2003-02-12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大线能量低焊接裂纹敏感性系列钢及其生产方法
CN101649421A (zh) * 2009-09-10 2010-02-17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铌微合金化钢连铸厚板坯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6294A (zh) * 2002-05-22 2003-02-12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大线能量低焊接裂纹敏感性系列钢及其生产方法
CN101649421A (zh) * 2009-09-10 2010-02-17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铌微合金化钢连铸厚板坯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02775A (zh) * 2013-12-09 2014-02-26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效控制中碳钢钢板中心裂纹产生的方法
CN106319131A (zh) * 2015-06-26 2017-01-11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含铌钢增氮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99613B (zh) 2012-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89731B (zh) CrMnTi系窄淬透性带齿轮钢及其制造方法
CN106947908B (zh) 一种连铸电渣生产4Cr5MoSiV1模具用钢的方法
CN101397628B (zh) 连铸轴承钢圆钢及其制造方法
CN102021488B (zh) 核岛无缝钢管用钢及其生产方法
CN101633038B (zh) 一种降低不锈钢连铸坯表面缺陷的方法
CN110565012B (zh) 一种超高铬铁素体不锈钢连铸制造方法
CN103192012B (zh) 一种20CrMnTi齿轮钢轧制生产工艺
CN102816979A (zh) 一种低碳硫系易切削钢连铸坯的生产方法
CN103484766B (zh) 一种600MPa级水电工程用调质高强度低焊接裂纹敏感性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13009A (zh) 一种提高中厚钢板探伤合格率的方法
CN103667947B (zh) 无镍奥化体不锈钢的制造工艺
CN102605241A (zh) 一种正火型16MnDR低温压力容器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9402498B (zh) 一种高温渗碳齿轮钢及其制造方法
CN113046638B (zh) 一种煤气管道用sns耐酸钢优质铸坯及其生产方法
CN106086595A (zh) 一种有效避免船用锚链圆钢产生裂纹的生产工艺
CN101307414A (zh) 一种高性能含锰工程机械轮体用钢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35802A (zh) 490MPa级免酸洗热轧钢板的生产方法
CN101935801A (zh) 一种490MPa级热轧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CN114932338A (zh) 一种高钛气体保护焊丝用盘条及其生产工艺
CN113025901A (zh) 一种石油阀体用钢及其制备方法
CN115896637A (zh) 一种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热轧卷的制备方法
CN109252084B (zh) 一种高纯净gh825合金细晶板材的制备工艺
CN113528976B (zh) 一种非调质无表面裂纹棒材及其制备方法
CN110541115A (zh) 一种奥氏体不锈钢§150小规格连铸圆管坯制造方法
CN101899613B (zh) 一种中碳含铌钢减少表面裂纹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