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93719B - 一种地震纵横波波场分离与去噪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震纵横波波场分离与去噪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93719B CN101893719B CN2010101495499A CN201010149549A CN101893719B CN 101893719 B CN101893719 B CN 101893719B CN 2010101495499 A CN2010101495499 A CN 2010101495499A CN 201010149549 A CN201010149549 A CN 201010149549A CN 101893719 B CN101893719 B CN 10189371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ngular value
- sigma
- normal
- moveout
- cor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一种地震纵横波波场分离与去噪的方法,步骤为:将采样点的地震数据读取到二维数组中;将原始地震数据正常时差校正;对第一次正常时差校正后的地震数据奇异值分解;提取目标信号的奇异值重构信号;将重构后的数据进行正常时差反校正;将正常时差反校正后的数据按输入时的地震数据格式输出,实现地震P-P波分离与去噪;将分离P-P波后的地震记录正常时差校正;对第二次正常时差校正后的地震记录奇异值分解;提取目标信号的奇异值重构信号;重构后的数据正常时差反校正;将正常时差反校正后的数据按输入时的地震数据格式输出,实现地震P-S波场分离与去噪;将正常时差反校正后的数据按输入时的地震数据格式输出,具有地震纵、横波分离彻底的特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震数据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正常时差校正(Normal Move Out,简称NMO)与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Decomposition,简称SVD)联合实现地震纵、横波波场分离与去噪的方法和技术。
技术背景
地震波场非常复杂,单一类型地震波激发,当遇到弹性界面以后,波场会发生转换,形成转换波;另外,在野外地震数据采集时,外界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和地震波自身的传播性质,均会带入许多规则和不规则的干扰信号,严重影响了地质信息的提取。地震纵、横波波场分离与去噪非常重要,它是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与分辨率的前提和保障,同时是地震属性信息精细提取的基础。SVD滤波是从多道地震记录中优化提取相关信息,是利用奇异值作为正交基在信号空间正交分解的特征增强相干能量,压制噪声,即它是利用地震波的相干性差异来达到地震波场分离与去噪的方法,如果用较大的奇异值来重构数据就实现了对弱信号和随机噪音的消除;为了消除特定的同相轴,也可以舍去较大的奇异值来重构信号。现有方法几乎都只是用奇异值分解单一方法技术来对地震波场分离与去噪,尤其是不能分离地震纵波与横波,应用空间有限,而且有效信号容易受到破坏,从而妨碍了对地质信息的提取。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地震纵、横波波场分离与去噪的方法,其依赖地震信号之间的时距规律差异,通过两次正常时差校正处理的手段,分别把P-P波和P-S波校平,使之在横向上达到最佳相干性,目的是把有效信号转换到一种在横向上相干性更好的处理域中,然后分别两次通过奇异值分解,提取目标信号的奇异值重构信号,从而实现地震纵、横波波场分离与去噪,这样做的结果是目的性更强,直接针对感兴趣的地震纵、横波成分进行奇异值分解来实现波场分离与去噪的目的,同时避免了有效信号损失严重等缺陷性,具有地震纵、横波分离彻底等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和方案是:一种地震纵横波波场分离与去噪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将含有m道,每道有n个采样点的地震数据读取到二维数组F1中;
第二步:依据纵波叠加速度和P-P反射波时距规律,将原始地震数据F1进行正常时差校正,得到L1。正常时差的确定方法为:
其中:Δt为P-P反射波正常时差,x为偏移距,t是偏移距为x的旅行时,t0为零炮检距情况下的旅行时,vP为P波叠加速度;
第三步:对第一次正常时差校正后的地震数据L1进行奇异值分解:
其中,上角T表示转置,U1由L1L1 T的特征值向量构成,V1由L1 TL1的特征值向量构成,∑1由奇异值构成,奇异值由大到小排列在矩阵的主对角线上:
其中σ1,1,σ1,2Λσ1,m为L1的奇异值;
第四步:对∑1进行处理,提取目标信号的奇异值∑2重构信号,得到L2;可将信号分为两类进行重构,具体如下:
(1)奇异值分解低通滤波,提取P-P波场:
其中:上角T表示转置,LLp1为奇异值分解低通滤波后重构的信号,j为奇异值序号,p1为L1的秩,且1≤p1≤m,σ1,j为L1的第j个奇异值,uj为L1L1 T的第j个特征向量,vj为L1 TL1的第j个特征向量;
(2)奇异值分解高通滤波,分离出其它地震信号:
其中:上角T表示转置,LHp1为奇异值分解高通滤波后重构的信号,j为奇异值序号,q1为L1的秩,且1≤q1≤m,m为地震总道数,σ1,j为L1的第j个奇异值,uj为L1L1 T的第j个特征向量,vj为L1 TL1的第j个特征向量;
p1和q1的选择取决于奇异值的相对大小,具体做法是通过奇异值σ1,j的下标j的函数曲线来确定;
根据实际滤波情况,L2为LLp1、LHP1之一;
第五步:依据纵波叠加速度和P-P反射波时距规律,将重构后的数据L2进行正常时差反校正后得到F2;对于其它波场,正常时差反校正后得到F3。正常时差的确定方法为:
其中:Δt为P-P反射波正常时差,x为偏移距,t是偏移距为x的旅行时,t0为零炮检距情况下的旅行时,vP为P波叠加速度;
第六步:将正常时差反校正后的数据F2按输入时的地震数据格式输出,便完成了正常时差校正与奇异值分解联合实现地震P-P波分离与去噪;
第七步:依据纵、横波叠加速度和P-S反射波时距规律,将分离P-P波后的地震记录F3进行正常时差校正,得到L3。正常时差的确定方法为:
其中:ΔtPS为转换反射波正常时差,xP为震源到转换点的距离,xS为转换点到接收点的距离,tPS是偏移距为(xP+xS)的旅行时,t0PS为零炮检距情况下的旅行时,vP为P波叠加速度,vS为S波叠加速度,z为反射界面深度;
第八步:对第二次正常时差校正后的地震记录L3进行奇异值分解:
其中,其中U3由L3L3 T的特征值向量构成,V3由L3 TL3的特征值向量构成,∑3由奇异值构成,奇异值由大到小排列在矩阵的主对角线上:
其中σ31,σ3,2Λσ3,m为L3的奇异值;
第九步:对∑3进行处理,提取目标信号的奇异值∑4重构信号,得到L4;可将信号分为两类进行重构,具体如下:
(1)奇异值分解低通滤波,提取P-S波场:
其中:上角T表示转置,LLp2为奇异值分解低通滤波后重构的信号,j为奇异值序号,p2为L3的秩,且1≤p2≤m,σ3,j为L3的第j个奇异值,uj为L3L3 T的第j个特征向量,vj为L3 TL3的第j个特征向量;
(2)奇异值分解高通滤波,分离出其它噪声。
其中:上角T表示转置,LHp2为奇异值分解高通滤波后重构的信号,j为奇异值序号,q2为L3的秩,且1≤q2≤m,m也地震总道数,σ3,j为L3的第j个奇异值,uj为L3L3 T的第j个特征向量,vj为L3 TL3的第j个特征向量;
p2和q2的选择取决于奇异值的相对大小,具体做法是通过奇异值σ3,j的下标j的函数曲线来确定;
根据实际滤波情况,L4为LLp2、LHP2之一;
第十步:依据纵、横波叠加速度和P-S反射波时距规律,将重构后的数据L4进行正常时差反校正后得到F4;对于其它噪声,正常时差反校正后得到F5。正常时差的确定方法为:
其中:ΔtPS为转换反射波正常时差,xP为震源到转换点的距离,xS为转换点到接收点的距离,tPS是偏移距为(xP+xS)的旅行时,t0PS为零炮检距情况下的旅行时,vP为P波叠加速度,vS为S波叠加速度,z为反射界面深度;
第十一步:将正常时差反校正后的数据F4按输入时的地震数据格式输出,便完成了正常时差校正与奇异值分解联合实现了地震P-S波场分离与去噪;
第十二步:将正常时差反校正后的数据F5按输入时的地震数据格式输出,便完成了正常时差校正与奇异值分解联合实现了地震波场去噪处理。
由于本发明采用两次正常时差校正与奇异值分解联合处理的手段对地震纵、横波场分离与去噪进行处理,这样做的结果是目的性更强,直接针对感兴趣的地震信号成分(地震纵波、横波或噪声)进行奇异值分解波场分离与去噪,同时避免了以往技术应用空间狭窄,有效信号损失严重等缺陷性,具有地震纵、横波场分离彻底和噪声剔除干净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地震纵横波场分离与去噪处理结果图,其中(a)原始地震记录图,(b)依据纵波叠加速度和P-P波时距规律进行正常时差校正后的地震记录图,(c)第一次正常时差校正后的奇异值和提取重构P-P波的奇异值图,(d)提取的P-P波图,(e)依据纵波叠加速度和P P波时距规律进行正常时差反校正后的P-P波图,(f)剔除P-P波的地震波场图,(g)依据纵、横波的叠加速度和P-S波时距规律进行正常时差校正后的地震记录图,(h)第二次正常时差校正后的奇异值和提取重构P-S波的奇异值图,(i)提取的P-S波图,(j)依据纵、横波叠加速度和P-S波时距规律进行正常时差反校正后的P-S波图,(k)剔除的干扰噪声图,(l)依据纵、横波叠加速度和P-S波时距规律进行正常时差反校正后的噪声图;
图2为本发明地震纵波t0时间和对应的正常时差校正叠加速度参数图;
图3为本发明地震转换横波t0时间和对应的正常时差校正叠加速度参数图。
具体实施方法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附图1、图2和图3,一种地震纵横波波场分离与去噪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将含有m道,每道有n个采样点的地震数据读取到二维数组F1中;
第二步:依据纵波叠加速度和P-P反射波时距规律,将原始地震数据F1进行正常时差校正,得到L1。正常时差的确定方法为:
其中:Δt为P-P反射波正常时差,x为偏移距,t是偏移距为x的旅行时,t0为零炮检距情况下的旅行时,vP为P波叠加速度;
第三步:对第一次正常时差校正后的地震数据L1进行奇异值分解:
其中,上角T表示转置,U1由L1L1 T的特征值向量构成,V1由L1 TL1的特征值向量构成,∑1由奇异值构成,奇异值由大到小排列在矩阵的主对角线上:
其中σ1,1,σ1,2Λσ1,m为L1的奇异值;
第四步:对∑1进行处理,提取目标信号的奇异值∑2重构信号,得到L2;可将信号分为两类进行重构,具体如下:
(1)奇异值分解低通滤波,提取P-P波场:
其中:上角T表示转置,LLp1为奇异值分解低通滤波后重构的信号,j为奇异值序号,p1为L1的秩,且1≤p1≤m,σ1,j为L1的第j个奇异值,uj为L1L1 T的第j个特征向量,vj为L1 TL1的第j个特征向量;
(2)奇异值分解高通滤波,分离出其它地震信号:
其中:上角T表示转置,LHp1为奇异值分解高通滤波后重构的信号,j为奇异值序号,q1为L1的秩,且1≤q1≤m,m为地震总道数,σ1,j为L1的第j个奇异值,uj为L1L1 T的第j个特征向量,vj为L1 TL1的第j个特征向量;
p1和q1的选择取决于奇异值的相对大小,具体做法是通过奇异值σ1j的下标j的函数曲线来确定;
根据实际滤波情况,L2为LLp1、LHP1之一;
第五步:依据纵波叠加速度和P-P反射波时距规律,将重构后的数据L2进行正常时差反校正后得到F2;对于其它波场,正常时差反校正后得到F3。正常时差的确定方法为:
其中:Δt为P-P反射波正常时差,x为偏移距,t是偏移距为x的旅行时,t0为零炮检距情况下的旅行时,vP为P波叠加速度;
第六步:将正常时差反校正后的数据F2按输入时的地震数据格式输出,便完成了正常时差校正与奇异值分解联合实现地震P-P波分离与去噪;
第七步:依据纵、横波叠加速度和P-S反射波时距规律,将分离P-P波后的地震记录F3进行正常时差校正,得到L3。正常时差的确定方法为:
其中:ΔtPS为转换反射波正常时差,xP为震源到转换点的距离,xS为转换点到接收点的距离,tPS是偏移距为(xP+xS)的旅行时,t0PS为零炮检距情况下的旅行时,vP为P波叠加速度,vS为S波叠加速度,z为反射界面深度;
第八步:对第二次正常时差校正后的地震记录L3进行奇异值分解:
其中,其中U3由L3L3 T的特征值向量构成,V3由L3 TL3的特征值向量构成,∑3由奇异值构成,奇异值由大到小排列在矩阵的主对角线上:
其中σ31,σ3,2Λσ3,m为L3的奇异值;
第九步:对∑3进行处理,提取目标信号的奇异值∑4重构信号,得到L4;可将信号分为两类进行重构,具体如下:
(1)奇异值分解低通滤波,提取P-S波场:
其中:上角T表示转置,LLp2为奇异值分解低通滤波后重构的信号,j为奇异值序号,p2为L3的秩,且1≤p2≤m,σ3,j为L3的第j个奇异值,uj为L3L3 T的第j个特征向量,vj为L3 TL3的第j个特征向量;
(2)奇异值分解高通滤波,分离出其它噪声。
其中:上角T表示转置,LHp2为奇异值分解高通滤波后重构的信号,j为奇异值序号,q2为L3的秩,且1≤q2≤m,m为地震总道数,σ3,j为L3的第j个奇异值,uj为L3L3 T的第j个特征向量,vj为L3 TL3的第j个特征向量;
p2和q2的选择取决于奇异值的相对大小,具体做法是通过奇异值σ3,j的下标j的函数曲线来确定;
根据实际滤波情况,L4为LLp2、LHP2之一;
第十步:依据纵、横波叠加速度和P-S反射波时距规律,将重构后的数据L4进行正常时差反校正后得到F4;对于其它噪声,正常时差反校正后得到F5。正常时差的确定方法为:
其中:ΔtPS为转换反射波正常时差,xP为震源到转换点的距离,xS为转换点到接收点的距离,tPS是偏移距为(xP+xS)的旅行时,t0PS为零炮检距情况下的旅行时,vP为P波叠加速度,vS为S波叠加速度,z为反射界面深度;
第十一步:将正常时差反校正后的数据F4按输入时的地震数据格式输出,便完成了正常时差校正与奇异值分解联合实现了地震P-S波场分离与去噪;
第十二步:将正常时差反校正后的数据F5按输入时的地震数据格式输出,便完成了正常时差校正与奇异值分解联合实现了地震波场去噪处理。
实施例:
以100道地震记录、采样点为2048的物理模型为例说明实施步骤:
第一步:将含有100道,每道有2048个采样点的地震数据读取到二维数组F1中。
第二步:依据纵波叠加速度和P-P反射波时距规律,将原始地震数据F1进行正常时差校正,得到L1。正常时差的确定方法为:
其中:Δt为P-P反射波正常时差,x为偏移距,t是偏移距为x的旅行时,t0为零炮检距情况下的旅行时,vP为P波叠加速度;
第三步:对第一次正常时差校正后的地震数据L1进行奇异值分解:
其中,上角T表示转置,U1由L1L1 T的特征值向量构成,V1由L1 TL1的特征值向量构成,∑1由奇异值构成,奇异值由大到小排列在矩阵的主对角线上:
其中σ1,1,σ1,2Λσ1,m为L1的奇异值;
第四步:对奇异值系列∑1进行处理,提取目标信号的奇异值系列∑2重构信号,得到L2。可将信号分为两类进行重构,具体如下:
(1)奇异值分解低通滤波,取前10个奇异值重构信号,提取P-P波场:
其中:上角T表示转置,LLp1为奇异值分解低通滤波后重构的信号,j为奇异值序号,p1为L1的秩,且1≤p1≤m,σ1,j为L1的第j个奇异值,uj为L1L1 T的第j个特征向量,vj为L1 TL1的第j个特征向量;
(2)奇异值分解高通滤波,取第11~100个奇异值重构信号,分离出其它地震信号:
其中:上角T表示转置,LHp1为奇异值分解高通滤波后重构的信号,j为奇异值序号,q1为L1的秩,且1≤q1≤m,m为地震总道数,σ1,j为L1的第j个奇异值,uj为L1L1 T的第j个特征向量,vj为L1 TL1的第j个特征向量;
第五步:依据纵波叠加速度和P-P反射波时距规律,将重构后的信号进行正常时差反校正,回到原始的数据域中。对于P-P波,正常时差反校正后得到F2;对于其它波场,正常时差反校正后得到F3。
正常时差的确定方法为:
其中:Δt为P-P反射波正常时差,x为偏移距,t是偏移距为x的旅行时,t0为零炮检距情况下的旅行时,vP为P波叠加速度;
第六步:将正常时差反校正后的数据F2按输入时的地震数据格式输出,便完成了正常时差校正与奇异值分解联合实现地震P-P波分离与去噪。
第七步:依据纵、横波叠加速度和P-S反射波时距规律,将分离P-P波后的地震记录F3进行正常时差校正,得到L3。正常时差的确定方法为:
其中:ΔtPS为转换反射波正常时差,xP为震源到转换点的距离,xS为转换点到接收点的距离,tPS是偏移距为(xP+xS)的旅行时,t0PS为零炮检距情况下的旅行时,vP为P波叠加速度,vS为S波叠加速度,z为反射界面深度;
第八步:对第二次正常时差校正后的地震记录L3进行奇异值分解:
其中,其中U3由L3L3 T的特征值向量构成,V3由L3 TL3的特征值向量构成,∑3由奇异值构成,奇异值由大到小排列在矩阵的主对角线上:
其中σ31,σ3,2Λσ3,m为L3的奇异值;
第九步:对奇异值系列∑3进行处理,提取目标信号的奇异值系列∑4重构信号,得到L4。可将信号分为两类进行重构,具体如下:
(1)奇异值分解低通滤波,取前6个奇异值重构信号,提取P-S波场:
其中:上角T表示转置,LLp2为奇异值分解低通滤波后重构的信号,j为奇异值序号,p2为L3的秩,且1≤p2≤m,σ3,j为L3的第j个奇异值,uj为L3L3 T的第j个特征向量,vj为L3 TL3的第j个特征向量;
(2)奇异值分解高通滤波,取第7~100个奇异值重构信号,分离出其它噪声:
其中:上角T表示转置,LHp2为奇异值分解高通滤波后重构的信号,j为奇异值序号,q2为L3的秩,且1≤q2≤m,m为地震总道数,σ3,j为L3的第j个奇异值,uj为L3L3 T的第j个特征向量,vj为L3 TL3的第j个特征向量;
第十步:依据纵、横波叠加速度和P-S反射波时距规律,将重构后的信号进行正常时差反校正,回到原始的数据域中。对于P-S波,正常时差反校正后得到F4;对于其它噪声,正常时差反校正后得到F5。正常时差的确定方法为:
其中:ΔtPS为转换反射波正常时差,xP为震源到转换点的距离,xS为转换点到接收点的距离,tPS是偏移距为(xP+xS)的旅行时,t0PS为零炮检距情况下的旅行时,vP为P波叠加速度,vS为S波叠加速度,z为反射界面深度;
第十一步:将正常时差反校正后的数据F4按输入时的地震数据格式输出,便完成了正常时差校正与奇异值分解联合实现了地震P-S波场分离与去噪。
第十二步:将正常时差反校正后的数据F5按输入时的地震数据格式输出,便完成了正常时差校正与奇异值分解联合实现了地震波场去噪处理。
Claims (1)
1.一种地震纵、横波波场分离与去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将含有m道,每道有n个采样点的地震数据读取到二维数组F1中;
第二步:依据纵波叠加速度和P-P反射波时距规律,将原始地震数据F1进行正常时差校正,得到L1,正常时差的确定方法为:
其中:Δt为P-P反射波正常时差,x为偏移距,t是偏移距为x的旅行时,t0为零炮检距情况下的旅行时,vP为P波叠加速度;
第三步:对第一次正常时差校正后的地震数据L1进行奇异值分解:
其中σ1,1,σ1,2…σ1,m为L1的奇异值;
第四步:对∑1进行处理,提取目标信号的奇异值∑2重构信号,得到L2;可将信号分为两类进行重构,具体如下:
(1)奇异值分解低通滤波,提取P-P波场:
(2)奇异值分解高通滤波,分离出其它地震信号:
其中:上角T表示转置,LHp1为奇异值分解高通滤波后重构的信号,j为奇异值序号,q1为L1的秩,且1≤q1≤m,m为地震总道数,σ1,j为L1的第j个奇异值,uj为的第j个特征向量,vj为的第j个特征向量;
p1和q1的选择取决于奇异值的相对大小,具体做法是通过奇异值σ1,j的下标j的函数曲线来确定;
根据实际滤波情况,L2为LLp1、LHP1之一;
第五步:依据纵波叠加速度和P-P反射波时距规律,将重构后的数据L2进行正常时差反校正后得到F2;对于其它波场,正常时差反校正后得到F3,正常时差的确定方法为:
其中:Δt为P-P反射波正常时差,x为偏移距,t是偏移距为x的旅行时,t0为零炮检距情况下的旅行时,vP为P波叠加速度;
第六步:将正常时差反校正后的数据F2按输入时的地震数据格式输出,便完成了正常时差校正与奇异值分解联合实现地震P-P波分离与去噪;
第七步:依据纵、横波叠加速度和P-S反射波时距规律,将分离P-P波后的地震记录F3进行正常时差校正,得到L3,正常时差的确定方法为:
其中:ΔtPS为转换反射波正常时差,xP为震源到转换点的距离,xS为转换点到接收点的距离,tPS是偏移距为xP+xS的旅行时,t0PS为零炮检距情况下的旅行时,vP为P波叠加速度,vS为S波叠加速度,z为反射界面深度;
第八步:对第二次正常时差校正后的地震记录L3进行奇异值分解:
其中σ31,σ3,2…σ3,m为L3的奇异值;
第九步:对∑3进行处理,提取目标信号的奇异值∑4重构信号,得到L4;可将信号分为两类进行重构,具体如下:
(1)奇异值分解低通滤波,提取P-S波场:
(2)奇异值分解高通滤波,分离出其它噪声,
其中:上角T表示转置,LHp2为奇异值分解高通滤波后重构的信号,j为奇异值序号,q2为L3的秩,且1≤q2≤m,m为地震总道数,σ3,j为L3的第j个奇异值,uj为的第j个特征向量,vj为的第j个特征向量;
p2和q2的选择取决于奇异值的相对大小,具体做法是通过奇异值σ3,j的下标j的函数曲线来确定;
根据实际滤波情况,L4为LLp2、LHP2之一;
第十步:依据纵、横波叠加速度和P-S反射波时距规律,将重构后的数据L4进行正常时差反校正后得到F4;对于其它噪声,正常时差反校正后得到F5,正常时差的确定方法为:
其中:ΔtPS为转换反射波正常时差,xP为震源到转换点的距离,xS为转换点到接收点的距离,tPS是偏移距为xP+xS的旅行时,t0PS为零炮检距情况下的旅行时,vP为P波叠加速度,vS为S波叠加速度,z为反射界面深度;
第十一步:将正常时差反校正后的数据F4按输入时的地震数据格式输出,便完成了正常时差校正与奇异值分解联合实现了地震P-S波场分离与去噪;
第十二步:将正常时差反校正后的数据F5按输入时的地震数据格式输出,便完成了正常时差校正与奇异值分解联合实现了地震波场去噪处理。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1495499A CN101893719B (zh) | 2010-04-16 | 2010-04-16 | 一种地震纵横波波场分离与去噪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1495499A CN101893719B (zh) | 2010-04-16 | 2010-04-16 | 一种地震纵横波波场分离与去噪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93719A CN101893719A (zh) | 2010-11-24 |
CN101893719B true CN101893719B (zh) | 2012-01-11 |
Family
ID=43102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4954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93719B (zh) | 2010-04-16 | 2010-04-16 | 一种地震纵横波波场分离与去噪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89371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75903A (zh) * | 2012-09-07 | 2014-03-26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随机去噪多震源地震波场分离方法 |
US20140088879A1 (en) * | 2012-09-27 | 2014-03-27 | Chevron U.S.A.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noise attenuation in seismic data |
CN103412325B (zh) * | 2013-07-29 | 2015-11-18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一种地震纵、横波波场分离与去噪的方法 |
CN105093275B (zh) * | 2014-05-09 | 2017-08-18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速度模型的有效信号提取iss波场分离方法 |
CN104360393A (zh) * | 2014-10-20 | 2015-02-18 | 李闯 | 一种地震数据重建方法 |
CN108845354B (zh) * | 2018-09-26 | 2019-07-30 | 西安石油大学 | 一种中值阻滤波分离地震绕射波的方法 |
CN110101407B (zh) * | 2019-04-16 | 2021-09-07 | 华南师范大学 | 一种胎心音去噪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
CN112180445A (zh) * | 2019-07-03 | 2021-01-05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地震勘探资料噪音去噪方法、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系统 |
CN110895346A (zh) * | 2019-11-19 | 2020-03-20 | 西安石油大学 | 一种共偏移距域svd滤波分离地震绕射波的方法 |
CN110895345A (zh) * | 2019-11-19 | 2020-03-20 | 西安石油大学 | 一种叠后svd滤波分离地震绕射波的方法 |
CN111458750B (zh) * | 2020-04-20 | 2021-03-23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地震数据去噪方法及装置 |
CN112101058B (zh) * | 2020-08-17 | 2023-05-09 | 武汉诺必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试卷条码自动识别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967898B2 (en) * | 2000-07-22 | 2005-11-22 |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of processing vertical seismic profile data using effective VTI models |
CN101630014A (zh) * | 2008-07-16 | 2010-01-20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一种利用垂直地震剖面数据对各向异性介质成像的方法 |
CN101893720A (zh) * | 2010-07-02 | 2010-11-24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一种多波的波场分离与合成的方法和系统 |
-
2010
- 2010-04-16 CN CN2010101495499A patent/CN10189371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967898B2 (en) * | 2000-07-22 | 2005-11-22 |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of processing vertical seismic profile data using effective VTI models |
CN101630014A (zh) * | 2008-07-16 | 2010-01-20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一种利用垂直地震剖面数据对各向异性介质成像的方法 |
CN101893720A (zh) * | 2010-07-02 | 2010-11-24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一种多波的波场分离与合成的方法和系统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沈鸿雁等.奇异值分解(SVD)实现地震波场分离与去噪新思路.《地球物理学进展》.2010,第25卷(第1期),225-230.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93719A (zh) | 2010-11-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93719B (zh) | 一种地震纵横波波场分离与去噪方法 | |
CN102193107B (zh) | 一种地震波场分离与去噪方法 | |
CN107817527B (zh) | 基于块稀疏压缩感知的沙漠地震勘探随机噪声压制方法 | |
CN103869364B (zh) | 一种基于双项抛物拉东变换的多次波压制方法 | |
CN101627322B (zh) | 可控震源采集方法 | |
CN103091714B (zh) | 一种自适应面波衰减方法 | |
CN104216010B (zh) | 利用可控震源谐波提高地震数据质量的方法 | |
CN104614769B (zh) | 一种压制地震面波的聚束滤波方法 | |
CN104024890B (zh) | 通过加权叠加同时采集的波场来压制4d噪音 | |
CN102401908B (zh) | 一种利用不同模加权稀疏的抛物拉东变换压制多次波的方法 | |
CN103412325B (zh) | 一种地震纵、横波波场分离与去噪的方法 | |
CN113935467B (zh) | 基于迭代多尺度注意力网络的das井中勘探数据噪声抑制方法 | |
CN102798894B (zh) | 一种基于稀疏反演的滑动扫描谐波压制方法 | |
CN101382598B (zh) | 一种真三维地震数据线性噪音的压制方法 | |
CN102353985A (zh) | 基于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的拟声波曲线构建方法 | |
CN102692649A (zh) | 一种可控震源地震勘探中消除谐波干扰的方法 | |
CN102721977A (zh) | 高精度转换波各向异性叠加速度分析方法 | |
CN104932010A (zh) | 一种基于近道镶边稀疏Radon变换的绕射波分离方法 | |
CN107884829A (zh) | 一种联合压制浅海obc地震资料多次波的方法 | |
CN106503336A (zh) | 一种海豚嘀嗒声信号建模与合成的方法 | |
CN102540252A (zh) | 基于互相关的高精度中值叠加方法 | |
CN104730576A (zh) | 基于Curvelet变换的地震信号去噪方法 | |
CN105319593A (zh) | 基于曲波变换和奇异值分解的联合去噪方法 | |
CN106019374A (zh) | 基于反射槽波频散相似度的断层成像方法 | |
CN117031539A (zh) | 一种自监督深度学习地震数据低频重建方法及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111 Termination date: 20130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