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7627A -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7627A
CN101877627A CN2010102118353A CN201010211835A CN101877627A CN 101877627 A CN101877627 A CN 101877627A CN 2010102118353 A CN2010102118353 A CN 2010102118353A CN 201010211835 A CN201010211835 A CN 201010211835A CN 101877627 A CN101877627 A CN 1018776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mi
coding matrix
subband
subbands
se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118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77627B (zh
Inventor
李儒岳
徐俊
陈艺戬
蔡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21183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77627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776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7627A/zh
Priority to KR1020177017490A priority patent/KR101867392B1/ko
Priority to BR112012032472-1A priority patent/BR112012032472B1/pt
Priority to EP11797482.4A priority patent/EP2584727A4/en
Priority to US13/704,941 priority patent/US9408196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1/070185 priority patent/WO2011160451A1/zh
Priority to RU2013102402/08A priority patent/RU2573276C2/ru
Priority to MX2012014943A priority patent/MX2012014943A/es
Priority to KR1020137000810A priority patent/KR20130027549A/ko
Priority to JP2013515675A priority patent/JP5813761B2/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776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76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78Special codebook structures directed to feedback optim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45Variable feedback
    • H04B7/065Variable contents, e.g. long-term or short-sh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58Feedback reduction
    • H04B7/066Combined feedback for a number of channels, e.g. over several subcarriers like i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04L1/0031Multiple signaling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H04L1/0618Space-time coding
    • H04L1/0675Space-tim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ing
    • H04L1/0693Partial feedback, e.g. partial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343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025/0335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transmission
    • H04L2025/0342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using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025/03777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2025/03802Signalling on the reverse channel
    • H04L2025/03808Transmission of equaliser coeffici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该方法包括:UE确定包括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第一类PMI用于指示第一预编码矩阵在第一预编码码本中的索引,第一预编码矩阵用于映射宽带和/或长期信道的信道信息,第二类PMI用于指示第二预编码矩阵在第二预编码码本中的索引,第二预编码矩阵用于映射子带和/或短期信道的信道信息;UE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反馈包括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的信道状态信息。本发明使得基站能够根据实际信道条件动态地选择单用户MIMO传输或者多用户MIMO传输,进而显著地提高了系统性能。

Description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
背景技术
高级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简称为LTE-A)系统作为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为LTE)的演进标准,支持更大的系统带宽(最高可达100MHz),并后向兼容LTE现有的标准。为了提高小区边缘的覆盖和吞吐量,LTE-A在现有的LTE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协作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Multiple Output,简称为MIMO)技术,又称为多点协作传输(COMP)技术,该技术能够提高演进的国际移动通信(Internation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s-Advance,简称为IMT-Advance)系统的频谱利用率、缓解频谱资源紧缺。
在无线通信中,如果在发送端(如节点eNB)使用多根天线,可以采取空间复用的方式来提高传输速率,即在发送端相同的时频资源上的不同天线位置发射不同的数据。在接收端(如用户终端UE)也使用多根天线,一种情况是在单用户的情况下将所有天线的资源都分配给同一用户,即一个用户设备在一个传输间隔内独自占有分配给所述用户设备的物理资源,这种传输形式称为SU-MIMO(单用户MIMO);另一种情况是在多用户的情况下将不同天线空间的资源分配给不同用户,即一个用户设备和至少一个其它用户设备在一个传输间隔内共享分配给这些用户设备的物理资源,一个用户设备和其它用户设备通过空分多址或者空分复用方式共享同一物理资源,该物理资源可以是时频资源,这种传输形式称为MU-MIMO(多用户MIMO)。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标准组织3GPP的长期演进技术(Longterm Evolution,简称为LTE)中,UE通过高层信令半静态(semi-statically)地被设置为基于以下的一种传输模式(transmissionmode)进行传输,如:
模式1:单天线端口:端口0(Single-antenna port:port 0);
模式2:发射分集(Transmit diversity);
模式3:开环空间复用(Open-loop spatial multiplexing);
模式4:闭环空间复用(Closed-loop spatial multiplexing);
模式5: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lti-user MIMO);
模式6:闭环Rank=1预编码(Closed-loop Rank=1precoding);
模式7:单天线端口:端口5(Single-antenna port:port 5)。
UE根据不同的传输模式向发送端反馈不同的信道状态信息,然后发送端(eNB)再根据终端(UE)所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行调度,并根据一定的原则(如最大容量原则)配置新的信道状态信息用于实际传输。其中,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包括: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简称为CQI)信息、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简称为PMI)信息和秩指示符(RankIndicator,简称为RI)信息。
CQI为衡量下行信道质量好坏的一个指标。在36-213协议中CQI用0~15的整数值来表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CQI等级,不同CQI对应着各自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码率(MCS)。
RI用于描述空间独立信道的个数,对应信道响应矩阵的秩。在开环空间复用和闭环空间复用模式下,需要UE反馈RI信息,其他模式下不需要反馈RI信息。
PMI指UE反馈的预编码码本的索引号。在闭环空间复用、MU-MIMO、RI=1的闭环这3种模式下,需要反馈PMI信息,其他发射模式下不反馈PMI信息。
目前,相关技术中通过一定比特数(如4比特)反馈信道状态信息,主要针对单用户MIMO的传输模式,因而反馈信息简单,信息精度较小。而随着通信技术发展,LTE-A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单用户MIMO和多用户MIMO的动态切换的传输模式,这种传输模式下,对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内容和精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使用原有反馈方法已经不能满足LTE-A系统的需求,尤其无法满足单用户MIMO和多用户MIMO的动态切换的传输模式对信道状态信息的高精度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使用原有反馈方法已经不能满足LTE-A系统的需求,尤其无法满足单用户MIMO和多用户MIMO的动态切换的传输模式对信道状态信息的高精度要求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包括:UE确定包括第一类预编码矩阵索引PMI和第二类PMI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第一类PMI用于指示第一预编码矩阵在第一预编码码本中的索引,第一预编码矩阵用于映射宽带和/或长期信道的信道信息,第二类PMI用于指示第二预编码矩阵在第二预编码码本中的索引,第二预编码矩阵用于映射子带和/或短期信道的信道信息;UE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反馈包括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的信道状态信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
根据本发明的终端包括: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包括第一类预编码矩阵索引PMI和第二类PMI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第一类PMI用于指示第一预编码矩阵在第一预编码码本中的索引,第一预编码矩阵用于映射宽带和/或长期信道的信道信息,第二类PMI用于指示第二预编码矩阵在第二预编码码本中的索引,第二预编码矩阵用于映射子带和/或短期信道的信道信息;反馈模块,用于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反馈包括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的信道状态信息。
本发明通过将单用户MIMO和多用户MIMO的动态切换的传输模式下,必需的第一类PMI和/或第二类PMI纳入信道状态信息,从而提高了UE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的精度,使得基站能够根据实际信道条件动态地选择单用户MIMO传输或者多用户MIMO传输,进而显著地提高了系统性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一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流程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为了理解本发明,以下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中UE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作以介绍。
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包括: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indication,简称为CQI)信息、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recoding MatrixIndicator,简称为PMI)信息和秩指示符(Rank Indicator,简称为RI)信息。
CQI为衡量下行信道质量好坏的一个指标。在36-213协议中CQI用0~15的整数值来表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CQI等级,不同CQI对应着各自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码率(MCS)。
RI用于描述空间独立信道的个数,对应信道响应矩阵的秩。在开环空间复用和闭环空间复用模式下,需要UE反馈RI信息,其他模式下不需要反馈RI信息。
PMI指UE反馈的预编码码本的索引号。在闭环空间复用、MU-MIMO、RI=1的闭环这3种模式下,需要反馈PMI信息,其他发射模式下不反馈PMI信息。
具体来说,LTE中出现的CQI定义繁多,根据不同的原则,可以将CQI进行划分:
根据测量带宽分为宽带CQI(wideband CQI)和子带CQI(subband CQI)
wideband CQI指对所有的subband的信道状态指示,得到的是subband集合S的CQI信息;
subband CQI指针对每个子带的CQI信息。LTE根据不同的系统带宽,将有效带宽对应的RB(Resource Block,资源块)分成了若干个RB组,每一个RB组称之为subband,即子带。
subband CQI又可以分为全subband CQI和Best M CQI:全subband CQI上报所有子带的CQI信息;Best M CQI是从子带集合S中挑选M个子带,上报这M个子带的CQI信息,并同时上报M个子带的位置信息。
根据码流个数分为单流CQI和双流CQI
单流CQI:应用于单天线发射port 0,port 5、发射分集、MU-MIMO、RI=1的闭环空间复用,此时UE上报单个码流的CQI信息;
双流CQI:应用于闭环空间复用模式。对于开环空间复用模式,由于信道状态信息未知,且在预编码中对双流信道信息进行了均衡处理,因此开环空间复用下,2个码流的CQI是相等的。
根据CQI表示方法分为绝对值CQI和差分CQI(DifferentialCQI)
绝对值CQI即用4bit表示的CQI索引(CQI index);
Differential CQI即差分CQI,用2bit或3bit表示的CQI index;差分CQI又分为第2个码流相对于第1个码流的差分CQI、subbandCQI相对于subband CQI的差分CQI。
根据CQI上报方式分为wideband CQI、UE selected(subbandCQI)、High layer configured(subband CQI)
wideband CQI指subband集合S的CQI信息;
UE selected(subband CQI)即Best M CQI,反馈所选择的M个子带的CQI信息,同时上报M个子带的位置;
High layer configured(subband CQI)即全subband CQI,针对每个子带反馈一个CQI信息。
High layer configured和UE selected均是子带CQI的反馈方式,在非周期反馈模式下,这两种反馈方式定义的子带大小不一致;在UE selected模式下,还定义了M的大小,见表2和表3。
表2,高层配置模式时子带大小的示意表
Figure BSA00000170739600081
表3,用户选择模式时子带大小和M值的示意表
Figure BSA00000170739600082
LTE系统中,CQI/PMI,RI的反馈可以是周期性的反馈,也可以是非周期性的反馈,具体的反馈如表4所示:
表4周期性反馈和非周期性反馈对应的上行物理信道的示意表
  调度模式  周期性CQI报告信道  非周期性CQI报告信道
  频率非选择性   PUCCH
  频率选择性   PUCCH  PUSCH
其中,对于周期性反馈的CQI/PMI、RI而言,如果UE不需要发送数据,则周期反馈的CQI/PMI、RI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上以格式2/2a/2b(PUCCHformat2/2a/2b)传输,如果UE需要发送数据时,则CQI/PMI,RI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中传输;对于非周期性反馈的CQI/PMI、RI而言,只在PUSCH上传输。
以上这些重要的信道信息:PMI/RI/CQI在上行的反馈类型分为以下两种:
周期反馈,主要承载在上行控制信道PUCCH上的反馈。
非周期反馈,承载在上行共享信道PUSCH上的反馈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PUSCH上的非周期反馈,也是一种精度较高的反馈,周期反馈是必须配置的,非周期反馈是不定期触发型的反馈,属于辅助的,提高精度的反馈。
Mode x-y中,x表示CQI的反馈,1为宽带(Wideband)CQI的反馈,2为子带(Subband)CQI反馈,3为高层配置的CQI反馈。y表示PMI反馈,0为无PMI,1为single PMI,2为多个PMI。
闭环空间复用总是支持有PMI的反馈,所以其支持的PUSCH上的反馈模式为:Modes 1-2,2-2,3-1
在实际的反馈中,RI也与上述的CQI信息和PMI信息在同一个PUSCH的子帧内反馈。RI被限制为1~N的范围内的一个数值,N=min(Nt,Nr)Nt表示发射天线数,Nr表示接收天线数。
CQI的反馈在含义上主要分为子带CQI和宽带CQI,也就是多个子带的联合CQI。其含义分别是假设下行使用一个子带传输能支持的CQI等级和假设下行使用多个子带共同传输能支持的CQI等级。
另外针对同样资源单位的CQI可以为1个或2个。主要与RI有关,RI=1时为1个CQI,RI>1时为2个CQI。1个CQI时为4bit,反馈2个CQI时,第2个CQI使用差分技术,基于第1个CQI差分,为3bit。最大为11bit,这也是PUCCH上反馈时CSI信息的最大可支持的开销。
高级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简称为LTE-A)系统作为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为LTE)的演进标准,支持更大的系统带宽(最高可达100MHz),并后向兼容LTE现有的标准。为了提高小区边缘的覆盖和吞吐量,LTE-A在现有的LTE系统的基础上,下行支持到了最大8根天线,和RI=8,并在反馈且提出了一些反馈增强的技术,主要是增强码本的反馈精度,该技术能够提高演进的国际移动通信(Internation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s-Advance,简称为IMT-Advance)系统的频谱利用率、缓解频谱资源紧缺。
该技术可以描述为:
1)一个子带的预编码/反馈结构由两个矩阵组成。
2)两个矩阵中的每一个矩阵都隶属于一个单独的码本。码本是由基站和UE同时预先知道的。矩阵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子带上有所变化。
3)一个矩阵表示宽带上或者长时信道的属性。另一个矩阵表示确定频带上或者短时信道的属性。
4)所使用的矩阵码本以有限可数矩阵集的形式表示,并且对UE和基站而言,每个矩阵都是可知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信道信息的反馈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码本的结构,进一步的可以描述为:
对于需要反馈信道信息的一个子带或多个联合子带,UE向终端反馈至少两个PMI信息,分别为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份又分别记作PMI1和PMI2,其中,PMI1对应一个码本中的码字W1,PMI2对应另外一个码本中的码字W2。基站端有相同的和的信息,收到PMI1和PMI2后从对应的码本和中找到对应的码字W1和W2,并根据约定的函数规则F(W1,W2)获得信道信息。
可以发现,在LTE-A中,支持SU/MU的传输模式下,需要反馈的宽带/多子带信道信息中,需要传输的信道信息有RI,PMI1和PMI2以及CQI。
为了理解本发明,以下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中UE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作以介绍。
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包括:信道质量指示CQI信息、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信息和秩指示符RI信息。
根据高层的半静态配置,UE在PUCCH物理信道上周期性的反馈CQI/PMI/RI信息,采用的反馈模式如表5所示。
在多天线系统中,直接反馈信道响应矩阵的比特开销太大,或者对信道响应矩阵进行诸如SVD的分解,从而得出最佳的预编码矩阵进行反馈,其开销依然很大。因此需要构造一些收发端均已知的预编码码本集合,将得到的最佳预编码矩阵和预编码码本集合中的编码矩阵进行对比,选择最近似的预编码码本对应的索引值来进行反馈,这样可以极大的节省比特开销。这些反馈的预编码码本的索引值就是PMI。
PMI的反馈粒度可以是整个带宽反馈一个PMI,也可以根据子带subband来反馈PMI,LTE协议中定义了两种PMI反馈类型:singlePMI和multiple PMI。Single PMI可以表示整个系统有效带宽
Figure BSA00000170739600121
也可以表示一部分RB子集,single PMI表示的RB数由高层半静态配置。
对于一个UE,在一个子带上,都有一个第一类PMI和另一个第二类PMI,第一类PMI指示一个矩阵W1,第二类PMI指示另一个矩阵W2。一个预编码矩阵W是两个矩阵W1和W2的函数,W1属于码本,W2属于码本。第一类PMI是码本的索引,第二类PMI是码本的索引,其中W1具有宽带/长期的信道信息,W2具有子带/短期的信道信息。
下面实施例中,第一类PMI用于指示宽带wideband的预编码矩阵索引,所述第二类PMI用于指示子带subband的预编码矩阵索引;或者,第一类PMI用于指示长期long term的预编码矩阵索引,第二类PMI用于指示短期short term的预编码矩阵索引;或者,第一类PMI用于指示长期的和宽带的预编码矩阵索引,第二类PMI用于指示短期的和子带的预编码矩阵索引;或者,第一类PMI用于指示长期的和宽带的预编码矩阵索引、短期的和宽带的预编码矩阵索引,第二类PMI用于指示短期的和子带的预编码矩阵索引;或者,第一类PMI用于指示宽带的预编码矩阵索引,所述第二类PMI用于指示宽带的预编码矩阵索引。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的流程图,包括如下的步骤S102至步骤S104。
步骤S102:UE确定包括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的信道状态信息。
步骤S104:UE在PUSCH反馈包括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的信道状态信息。
相关技术中,不对PMI进行区分反馈,因而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精度不够,无法满足单用户MIMO和多用户MIMO的动态切换的传输模式对信道状态信息的高精度要求。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将区分后的PMI纳入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内容,因此大大提高了信道状态信息的精度,可以使基站根据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及时了解信道的实时状况,从而支持单用户MIMO传输、多用户MIMO传输和单用户MIMO/多用户MIMO的动态切换传输,进而显著地提高了系统性能。
优选地,步骤S102中,UE可以根据配置信令确定传输模式;在新的混合传输模式下,根据配置信令确定反馈模式;在确定的反馈模式下,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至少有其中之一:第一类预编码矩阵索引PMI、第二类PMI;
其中,第一类PMI用于指示一个第一预编码矩阵在第一预编码码本中的索引,每个第一预编码矩阵用于映射一个宽带和/或长期信道的信道信息;第二类PMI用于指示一个第二预编码矩阵在第二预编码码本中的索引,每个第二预编码矩阵用于映射一个子带和/或短期信道的信道信息。
其中,传输模式是一种新的混合传输模式,至少支持下面三种传输方式之一:单用户MIMO,多用户MIMO和单用户MIMO和多用户MIMO切换的传输模式,以适应LTE-A的需要。
优选地,信道状态信息还包括:RI信息和/或CQI信息。
优选地,UE在PUSCH反馈包括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的信道状态信息包括:UE在PUSCH使用模式1-2宽带反馈模式反馈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
优选地,UE在PUSCH使用模式1-2宽带反馈模式反馈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包括:当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UE从存储的第一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子带集合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并将选择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子带集合的第一类PMI进行反馈。
优选地,UE在PUSCH使用模式1-2宽带反馈模式反馈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包括:当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UE从存储的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子带集合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并从存储的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子带集合中的每个子带的第二预编码矩阵,UE将选择的子带集合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和选择的子带集合中的每个子带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第二类PMI进行反馈。
优选地,UE在PUSCH使用模式1-2宽带反馈模式反馈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包括:当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UE从存储的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子带集合的固定取值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并从存储的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子带集合中的每个子带的第二预编码矩阵,UE将选择的子带集合中的每个子带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第二类PMI进行反馈。
优选地,UE在PUSCH使用模式1-2宽带反馈模式反馈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包括:当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UE从存储的第一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子带集合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并将选择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子带集合的第一类PMI进行反馈。
优选地,UE在PUSCH使用模式1-2宽带反馈模式反馈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包括:当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UE从存储的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子带集合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并将选择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子带集合的第二类PMI进行反馈。
优选地,UE在PUSCH使用模式1-2宽带反馈模式反馈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包括:UE从存储的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子带集合的固定取值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不反馈选择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子带集合的第二类PMI。
优选地,UE在PUSCH反馈包括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的信道状态信息包括:UE在PUSCH使用模式2-2UE选择子带反馈模式反馈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
优选地,UE在PUSCH使用模式2-2UE选择子带反馈模式反馈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包括:当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UE从子带集合中选择M个子带;UE从存储的第一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M个子带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并将选择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M个子带的第一类PMI进行反馈;UE从存储的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M个子带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并将选择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M个子带的第二类PMI进行反馈。
优选地,UE在PUSCH使用模式2-2UE选择子带反馈模式反馈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包括:当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UE从子带集合中选择M个子带;UE从存储的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M个子带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并将选择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M个子带的第二类PMI进行反馈。
优选地,UE在PUSCH使用模式2-2UE选择子带反馈模式反馈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包括:当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UE从子带集合中选择M个子带;UE从存储的第一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M个子带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并将选择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M个子带的第一类PMI进行反馈;UE从存储的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M个子带中的每个子带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并将选择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M个子带中的每个子带的第二类PMI进行反馈。
优选地,UE在PUSCH使用模式2-2UE选择子带反馈模式反馈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包括:当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UE从存储的第一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子带集合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并将选择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子带集合的第一类PMI进行反馈。
优选地,UE在PUSCH使用模式2-2UE选择子带反馈模式反馈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包括:当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UE从存储的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子带集合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并将选择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子带集合的第二类PMI进行反馈。
优选地,UE在PUSCH使用模式2-2UE选择子带反馈模式反馈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包括:当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UE从存储的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子带集合的固定取值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不反馈选择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子带集合的第二类PMI。
优选地,UE在PUSCH使用模式2-2UE选择子带反馈模式反馈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包括:当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UE从子带集合中选择M个子带;UE从存储的第一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M个子带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并将选择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子带集合的第一类PMI进行反馈。
优选地,UE在PUSCH使用模式2-2UE选择子带反馈模式反馈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包括:当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UE从子带集合中选择M个子带;UE从存储的第一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M个子带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并将选择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子带集合的第一类PMI进行反馈;UE从存储的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M个子带的固定取值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不反馈选择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子带集合的第二类PMI。
优选地,UE在PUSCH反馈包括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的信道状态信息包括:UE在PUSCH使用模式3-1高层配置反馈模式反馈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
优选地,UE在PUSCH使用模式3-1高层配置反馈模式反馈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包括:UE从存储的第一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子带集合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并将选择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子带集合的第一类PMI进行反馈。
优选地,UE在PUSCH使用模式3-1高层配置反馈模式反馈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包括:UE从存储的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子带集合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并将选择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子带集合的第二类PMI进行反馈。
优选地,UE在PUSCH使用模式3-1高层配置反馈模式反馈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包括:UE从存储的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子带集合的固定取值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不反馈选择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子带集合的第二类PMI。
为了帮助理解上述实施例,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其他多个优选实施例。
优选实施例一
图2为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一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的流程图,包括如下的步骤S202至步骤S210。
步骤S202,发送端向UE发送导频,用于UE测试下行信道状态。
本步骤中,发送端可以为基站eNodeB。
步骤S204,UE根据接收到的导频信息估计下行信道。
步骤S206,UE根据指示信息确定反馈信道状态信息报告的格式。
本步骤中,指示信息为高层配置信令信息。信道状态信息可以包括若干个PMI信息、若干个CQI信息和RI信息,其中,PMI信息包括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
步骤S208,UE将信道状态信息报告通过PUSCH反馈给发送端;
步骤S210,发送端根据UE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行调度,实现单用户MIMO或者多用户MIMO的传输。
优选实施例二
本优选实施例二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包括:
在单一传输模式下,如混合传输模式等,UE根据指示信息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携带的内容,其中,指示信息为基站eNodeB下发的高层配置信令信息。
UE向eNodeB发送信道状态信息,其中,信道状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一类PMI、第二类PMI、RI和CQI信息,其中,在在PUSCH上非周期地反馈传输第一类PMI、第二类PMI。信道状态信息包括内容越多,越可以提高信息精度。
本实施例中,UE根据配置信令确定传输模式;在新的混合传输模式,根据配置信令确定反馈模式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携带的内容。
本优选实施例二中,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的在PUSCH上反馈模式是宽带反馈模式,即单个CQI、多个PMI的反馈模式,记作Mode 1-2。
当RI小于等于a0时,
在Mode 1-2下,在从第一预编码码本中为子带集合S选择最佳的第二预编码矩阵W1,在从第二预编码码本中为子带集合S选择最佳的第二预编码矩阵W2,在从第二预编码码本中为每一个subband选择最佳的第二预编码矩阵W2;UE反馈每一个码流的4bit宽带CQI,不采用差分CQI格式;UE反馈一个宽带的第一类PMI,反馈各子带的第二类PMI;单一传输模式下的CQI/PMI计算基于RI的反馈。
或者
在Mode 1-2下,在从第一预编码码本中为子带集合S选择最佳的第二预编码矩阵W1,为子带集合S选择固定取值的第二预编码矩阵W2,在从第二预编码码本中为每一个subband选择最佳的第二预编码矩阵W2;UE反馈每一个码流的4bit宽带CQI,不采用差分CQI格式;UE反馈宽带的第一类PMI,反馈各子带的第二类PMI;单一传输模式下的CQI/PMI计算基于RI的反馈。
当RI大等于a0时:
在从第一预编码码本中为子带集合S选择最佳的第一预编码矩阵W1,在从第二预编码码本中为子带集合S选择最佳的第二预编码矩阵W2,UE反馈每一个码流的4bit宽带CQI,不采用差分CQI格式;UE反馈各子带的PMI;单一传输模式下的CQI/PMI计算基于RI的反馈。
或者
在从第一预编码码本中为子带集合S选择最佳的第一预编码矩阵W1,在从第二预编码码本中为子带集合S选择固定取值的第二预编码矩阵W2,UE反馈每一个码流的4bit宽带CQI,不采用差分CQI格式;UE反馈各子带的PMI;单一传输模式下的CQI/PMI计算基于RI的反馈。
或者
在从第一预编码码本中为子带集合S选择最佳的第一预编码矩阵W1,UE反馈每一个码流的4bit宽带CQI,不采用差分CQI格式;UE反馈指示所述第一个预编码矩阵的索引的第一类PMI;单一传输模式下的CQI/PMI计算基于RI的反馈。
在这里,a0是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优选实施例三
本优选实施例三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包括:
在单一传输模式下,UE根据指示信息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携带的内容,其中,指示信息为基站eNodeB下发的高层配置信令信息。
UE向eNodeB发送信道状态信息,其中,信道状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一类PMI、第二类PMI、RI和CQI信息,其中,在PUSCH上反馈传输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
本实施例中,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在PUSCH上的反馈模式是UE选择子带反馈模式,即Mode 2-2,即多个CQI、多个PMI反馈模式。
在Mode 2-2下,当RI小于等于a0时:
情况1:
UE从子带集合S中选择最佳的M个大小为k的子带,从码本子集中为这M个子带选择一个最佳的第一个预编码矩阵,从码本子集中为这M个子带选择一个最佳的第二个预编码矩阵;针对每一个码流,UE为选择的M个子带反馈一个子带CQI;UE反馈针对M个子带的两个PMI,一个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个预编码矩阵的第一类PMI,另一个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第二类PMI;从码本子集中为整个子带集合S选择一个最佳的第一个预编码矩阵,从码本子集中为整个子带集合S选择一个最佳的第二个预编码矩阵;针对每一个码流,UE为整个子带集合S反馈一个宽带CQI;UE反馈针对整个带宽(子带集合S)的两个PMI,一个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个预编码矩阵的第一类PMI,另一个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第二类PMI;CQI/PMI计算受限于RI的反馈。
或者情况2:
UE从子带集合S中选择最佳的M个大小为k的子带,从码本子集中为这M个子带选择一个最佳的第二个预编码矩阵;针对每一个码流,UE为选择的M个子带反馈一个子带CQI;UE反馈针对M个子带的两个PMI,一个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个预编码矩阵的第一类PMI,另一个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第二类PMI;从码本子集中为整个子带集合S选择一个最佳的第二个预编码矩阵;针对每一个码流,UE为整个子带集合S反馈一个宽带CQI;UE反馈针对整个带宽(子带集合S)的一个PMI,一个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个预编码矩阵的第一类PMI;CQI/PMI计算受限于RI的反馈。
或者情况3:
UE从子带集合S中选择最佳的M个大小为k的子带,从码本子集中为这M个子带选择一个最佳的第一个预编码矩阵,从码本子集中为这M个子带的每个子带都选择一个最佳的第二个预编码矩阵;针对每一个码流,UE为选择的M个子带反馈一个子带CQI;UE反馈针对M个子带的M+1个PMI,一个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个预编码矩阵的第一类PMI,另M个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第二类PMI;从码本子集中为整个子带集合S选择一个最佳的第一个预编码矩阵,从码本子集中为整个子带集合S选择一个最佳的第二个预编码矩阵;针对每一个码流,UE为整个子带集合S反馈一个宽带CQI;UE反馈针对整个带宽(子带集合S)的两个PMI,一个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个预编码矩阵的第一类PMI,另一个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第二类PMI;CQI/PMI计算受限于RI的反馈。
或者情况4
除了不包括从码本子集中为整个子带集合S选择一个最佳的第二个预编码矩阵并且反馈对应的第二类PMI外,其它与情况1相同;这种情况下,为整个子带集合S选择一个固定取值的第二个预编码矩阵,或者不选择第二个预编码矩阵,不需要反馈整个子带集合S的第二类PMI。
或者情况5
除了不包括从码本子集中为整个子带集合S选择一个最佳的第二个预编码矩阵并且反馈对应的第二类PMI外,其它与情况2相同;这种情况下,为整个子带集合S选择一个固定取值的第二个预编码矩阵,或者不选择第二个预编码矩阵,不需要反馈整个子带集合S的第二类PMI。
或者情况6
除了不包括从码本子集中为整个子带集合S选择一个最佳的第二个预编码矩阵并且反馈对应的第二类PMI外,其它与情况3相同;这种情况下,为整个子带集合S选择一个固定取值的第二个预编码矩阵,或者不选择第二个预编码矩阵,不需要反馈整个子带集合S的第二类PMI。
在Mode 2-2下,当RI大于a0时,
UE从子带集合S中选择最佳的M个大小为k的子带,从码本子集中为这M个子带选择一个最佳的第一个预编码矩阵,为这M个子带选择一个固定取值或者最佳的的第二个预编码矩阵或者不选择第二个预编码矩阵;针对每一个码流,UE为选择的M个子带反馈一个子带CQI;UE反馈针对M个子带的一个第一类PMI;为整个子带集合S选择一个最佳的第一个预编码矩阵,为整个子带集合S选择一个固定取值的第二个预编码矩阵或者不选择第二个预编码矩阵;针对每一个码流,UE为整个子带集合S反馈一个宽带CQI;UE反馈针对整个带宽(子带集合S)的一个PMI;CQI/PMI计算受限于RI的反馈。
在这里,本发明还包括,从第二预编码码本中为子带集合S选择固定的第二预编码矩阵W2,此时只需要反馈子带集合S的一个PMI。
在这里,本发明还包括,从第二预编码码本中为子带集合S选择固定的第二预编码矩阵W2,此时只需要最佳M个子带集合的一个PMI。
优选实施例四
本优选实施例四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包括:
在单一传输模式下,UE根据指示信息确定信道状态信息携带的内容,其中,指示信息为基站eNodeB下发的高层配置信令信息。
UE向eNodeB发送信道状态信息,其中,信道状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一类PMI、第二类PMI、RI和CQI信息,其中,在PUSCH上反馈传输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
本实施例中,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在PUSCH上的反馈模式是高层配置子带反馈模式,即Mode 3-1,即单个CQI、多个PMI反馈模式。
在Mode 3-1下,从码本子集中为整个子带集合S选择一个最佳的第一个预编码矩阵W1,从码本子集中为整个子带集合S选择一个最佳的第二个预编码矩阵W2;针对每一个码流,UE为整个子带集合S反馈一个宽带CQI;UE反馈针对整个带宽(子带集合S)的两个PMI,一个是指示所述W1的第一类PMI,另一个是指示所述W2的第二类PMI;CQI/PMI计算受限于RI的反馈。
或者
在Mode 3-1下,从码本子集中为整个子带集合S选择一个最佳的第一个预编码矩阵W1,为整个子带集合S选择一个固定取值的第二个预编码矩阵W2;针对每一个码流,UE为整个子带集合S反馈一个宽带CQI;UE反馈针对整个带宽(子带集合S)的一个PMI,这是一个指示所述W1的第一类PMI;CQI/PMI计算受限于RI的反馈。
在这里,本发明还包括,从第二预编码码本中为子带集合S选择固定的第二预编码矩阵W2,此时只需要反馈子带集合S的一个PMI。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框图,该终端可以用于实现上述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包括确定模块302和反馈模块304,下面对其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确定模块302,用于确定包括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第一类PMI用于指示第一预编码矩阵在第一预编码码本中的索引,第一预编码矩阵用于映射宽带和/或长期信道的信道信息,第二类PMI用于指示第二预编码矩阵在第二预编码码本中的索引,第二预编码矩阵用于映射子带和/或短期信道的信道信息;反馈模块304,连接至确定模块302,用于在PUSCH反馈确定模块302确定的包括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信道状态信息。
相关技术中,不对PMI进行区分反馈,因而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精度不够,无法满足单用户MIMO和多用户MIMO的动态切换的传输模式对信道状态信息的高精度要求。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确定模块302将区分后的PMI纳入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内容,因此大大提高了信道状态信息的精度,可以使基站根据反馈模块304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及时了解信道的实时状况,从而支持单用户MIMO传输、多用户MIMO传输和单用户MIMO/多用户MIMO的动态切换传输,进而显著地提高了系统性能。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通过将单用户MIMO和多用户MIMO的动态切换的传输模式下,必需的第一类PMI和/或第二类PMI纳入信道状态信息,从而提高了UE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的精度,使得基站能够根据实际信道条件动态地选择单用户MIMO传输或者多用户MIMO传输,进而显著地提高了系统性能。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5)

1.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UE确定包括第一类预编码矩阵索引PMI和第二类PMI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类PMI用于指示第一预编码矩阵在第一预编码码本中的索引,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用于映射宽带和/或长期信道的信道信息,所述第二类PMI用于指示第二预编码矩阵在第二预编码码本中的索引,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用于映射子带和/或短期信道的信道信息;
所述UE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反馈包括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的信道状态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状态信息还包括:秩指示符RI信息和/或信道质量指示CQI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PUSCH反馈包括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的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包括:
所述UE在所述PUSCH使用模式1-2宽带反馈模式反馈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PUSCH使用所述模式1-2宽带反馈模式反馈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包括:
当所述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
所述UE从存储的所述第一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子带集合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并将所述选择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所述子带集合的第一类PMI进行反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PUSCH使用所述模式1-2宽带反馈模式反馈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包括:
当所述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
所述UE从存储的所述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所述子带集合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并从存储的所述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所述子带集合中的每个子带的第二预编码矩阵,所述UE将所述选择的子带集合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和所述选择的所述子带集合中的每个子带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第二类PMI进行反馈。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PUSCH使用所述模式1-2宽带反馈模式反馈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包括:
当所述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
所述UE从存储的所述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所述子带集合的固定取值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并从存储的所述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所述子带集合中的每个子带的第二预编码矩阵,所述UE将所述选择的所述子带集合中的每个子带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第二类PMI进行反馈。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PUSCH使用所述模式1-2宽带反馈模式反馈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包括:
当所述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
所述UE从存储的所述第一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所述子带集合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并将所述选择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所述子带集合的第一类PMI进行反馈。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PUSCH使用所述模式1-2宽带反馈模式反馈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包括:
当所述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
所述UE从存储的所述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所述子带集合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并将所述选择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所述子带集合的第二类PMI进行反馈。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PUSCH使用所述模式1-2宽带反馈模式反馈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包括:
当所述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
所述UE从存储的所述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所述子带集合的固定取值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不反馈所述选择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所述子带集合的第二类PMI。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PUSCH反馈包括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的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包括:
所述UE在所述PUSCH使用模式2-2UE选择子带反馈模式反馈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PUSCH使用所述模式2-2UE选择子带反馈模式反馈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包括:
当所述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
所述UE从所述子带集合中选择M个子带;
所述UE从存储的所述第一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所述M个子带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并将所述选择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所述M个子带的第一类PMI进行反馈;
所述UE从存储的所述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所述M个子带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并将所述选择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所述M个子带的第二类PMI进行反馈。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PUSCH使用所述模式2-2UE选择子带反馈模式反馈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包括:
当所述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
所述UE从所述子带集合中选择M个子带;
所述UE从存储的所述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所述M个子带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并将所述选择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所述M个子带的第二类PMI进行反馈。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PUSCH使用所述模式2-2UE选择子带反馈模式反馈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包括:
当所述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
所述UE从所述子带集合中选择M个子带;
所述UE从存储的所述第一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所述M个子带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并将所述选择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所述M个子带的第一类PMI进行反馈;
所述UE从存储的所述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所述M个子带中的每个子带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并将所述选择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所述M个子带中的每个子带的第二类PMI进行反馈。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PUSCH使用所述模式2-2UE选择子带反馈模式反馈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包括:
所述UE从存储的所述第一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所述子带集合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并将所述选择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所述子带集合的第一类PMI进行反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PUSCH使用所述模式2-2UE选择子带反馈模式反馈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包括:
所述UE从存储的所述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所述子带集合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并将所述选择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所述子带集合的第二类PMI进行反馈。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PUSCH使用所述模式2-2UE选择子带反馈模式反馈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包括:
所述UE从存储的所述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所述子带集合的固定取值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不反馈所述选择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所述子带集合的第二类PMI。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PUSCH使用所述模式2-2UE选择子带反馈模式反馈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包括:
当所述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
所述UE从所述子带集合中选择M个子带;
所述UE从存储的所述第一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所述M个子带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并将所述选择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所述子带集合的第一类PMI进行反馈。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PUSCH使用所述模式2-2UE选择子带反馈模式反馈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包括:
当所述RI>a0,a0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时,
所述UE从所述子带集合中选择M个子带;
所述UE从存储的所述第一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所述M个子带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并将所述选择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所述子带集合的第一类PMI进行反馈;
所述UE从存储的所述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所述M个子带的固定取值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不反馈所述选择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所述子带集合的第二类PMI。
1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PUSCH反馈包括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的所述信道状态信息包括:
所述UE在所述PUSCH使用模式3-1高层配置反馈模式反馈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PUSCH使用所述模式3-1高层配置反馈模式反馈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包括:
所述UE从存储的所述第一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所述子带集合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并将所述选择的第一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所述子带集合的第一类PMI进行反馈。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PUSCH使用所述模式3-1高层配置反馈模式反馈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包括:
所述UE从存储的所述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所述子带集合的第二预编码矩阵,并将所述选择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所述子带集合的第二类PMI进行反馈。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在所述PUSCH使用所述模式3-1高层配置反馈模式反馈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包括:
所述UE从存储的所述第二预编码码本中选择对应于所述子带集合的固定取值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不反馈所述选择的第二预编码矩阵的索引号作为所述子带集合的第二类PMI。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确定包括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的信道状态信息包括:
所述UE接收来自基站的用于指示所述UE的模式的高层配置信令信息;
所述UE根据所述高层配置信令信息,确定所述模式,并确定包括所述第一类PMI和第二类PMI的信道状态信息。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包括混合传输模式,用于支持以下至少之一的传输模式:单用户MIMO传输、多用户MIMO传输、单用户MIMO/多用户MIMO动态切换的传输。
25.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包括第一类预编码矩阵索引PMI和第二类PMI的信道状态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类PMI用于指示第一预编码矩阵在第一预编码码本中的索引,所述第一预编码矩阵用于映射宽带和/或长期信道的信道信息,所述第二类PMI用于指示第二预编码矩阵在第二预编码码本中的索引,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用于映射子带和/或短期信道的信道信息;
反馈模块,用于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反馈包括所述第一类PMI和所述第二类PMI的信道状态信息。
CN201010211835.3A 2010-06-21 2010-06-21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 Active CN1018776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11835.3A CN101877627B (zh) 2010-06-21 2010-06-21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
BR112012032472-1A BR112012032472B1 (pt) 2010-06-21 2011-01-11 Método e terminal para realimentar informação de estado de canal
KR1020177017490A KR101867392B1 (ko) 2010-06-21 2011-01-11 채널 상태 정보의 피드백 방법 및 단말
EP11797482.4A EP2584727A4 (en) 2010-06-21 2011-01-11 METHOD AND TERMINAL FOR RETRIEV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US13/704,941 US9408196B2 (en) 2010-06-21 2011-01-11 Method and terminal for feeding back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PCT/CN2011/070185 WO2011160451A1 (zh) 2010-06-21 2011-01-11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
RU2013102402/08A RU2573276C2 (ru) 2010-06-21 2011-01-11 Способ и терминал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о состоянии канала с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 обратной связи
MX2012014943A MX2012014943A (es) 2010-06-21 2011-01-11 Procedimiento y terminal para la realimentacion de informacion de estado de canal.
KR1020137000810A KR20130027549A (ko) 2010-06-21 2011-01-11 채널 상태 정보의 피드백 방법 및 단말
JP2013515675A JP5813761B2 (ja) 2010-06-21 2011-01-11 チャネル状態情報の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及び端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11835.3A CN101877627B (zh) 2010-06-21 2010-06-21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7627A true CN101877627A (zh) 2010-11-03
CN101877627B CN101877627B (zh) 2015-09-16

Family

ID=43020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11835.3A Active CN101877627B (zh) 2010-06-21 2010-06-21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408196B2 (zh)
EP (1) EP2584727A4 (zh)
JP (1) JP5813761B2 (zh)
KR (2) KR101867392B1 (zh)
CN (1) CN101877627B (zh)
BR (1) BR112012032472B1 (zh)
MX (1) MX2012014943A (zh)
RU (1) RU2573276C2 (zh)
WO (1) WO2011160451A1 (zh)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40982A1 (zh) * 2010-08-12 2011-1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反馈及获取多个cc的csi的方法、ue及基站
WO2011160451A1 (zh) * 2010-06-21 2011-12-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
WO2012041107A1 (zh) * 2010-09-30 2012-04-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终端
CN102468928A (zh) * 2010-11-15 2012-05-2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下行mimo子带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2595476A (zh) * 2011-01-10 2012-07-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报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2868479A (zh) * 2011-07-07 2013-0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天线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3170420A1 (zh) * 2012-05-14 2013-11-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方法及终端、基站
CN104009828A (zh) * 2013-02-26 2014-08-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设备
WO2014169873A1 (zh) * 2013-07-26 2014-10-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预编码矩阵反馈方法和终端
CN105453151A (zh) * 2013-08-05 2016-03-3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wlan能力的远程控制设备
CN106160818A (zh) * 2010-11-05 2016-11-23 英特尔公司 用于以减小的量化误差进行预编码的增强节点b和方法
CN107294580A (zh) * 2016-03-30 2017-10-24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反馈方法和装置
CN107370591A (zh) * 2016-05-13 2017-11-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令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8900227A (zh) * 2012-09-18 2018-11-2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基站、终端、基站的方法及终端的方法
WO2019068250A1 (en) * 2017-10-02 2019-04-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OMISSION OF SUB-BAND 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 (CSI) FOR TYPE II CSI
CN111654317A (zh) * 2013-02-12 2020-09-11 德克萨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Lte中的4tx码本增强
CN114050854A (zh) * 2017-06-16 2022-02-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和装置
WO2022151047A1 (en) * 2021-01-13 2022-07-21 Zte Corporation Dynamic signaling of feedback mode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71173B2 (en) * 2010-08-16 2017-02-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forcing constant modulus and finite alphabet properties in adaptive and dual-stage codebooks
KR102585652B1 (ko) * 2011-01-07 2023-10-05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다중 송신 포인트의 채널 상태 정보(csi) 전달
JP6026082B2 (ja) * 2011-04-05 2016-11-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基地局、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8369280B2 (en) 2011-07-01 2013-02-05 Ofinno Techologies, LLC Control channels in multicarrier OFDM transmission
US8582527B2 (en) 2011-07-01 2013-11-12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 multicarrier systems
WO2013006379A1 (en) 2011-07-01 2013-01-10 Dinan Esmael Hejazi Synchronization signal and control messages in multicarrier ofdm
US8446844B1 (en) 2011-12-04 2013-05-21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Handover in multicarrier wireless networks
US9497756B2 (en) 2012-03-25 2016-11-15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Base station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KR20150009956A (ko) * 2012-04-20 2015-01-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채널 상태 보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9949265B2 (en) * 2012-05-04 2018-04-17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Control channe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W201509144A (zh) 2013-05-08 2015-03-01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在長期進化(lte)系統中網路輔助干擾取消及/或抑制(naics)方法、系統及裝置
KR102160008B1 (ko) * 2013-06-17 2020-09-2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채널 상태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5099604B (zh) 2014-05-07 2018-11-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反馈信息反馈方法、终端、基站及通信系统
KR102004622B1 (ko) * 2014-07-29 2019-07-26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채널 상태 정보의 피드백 및 수신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EP3202069A4 (en) * 2014-09-29 2018-07-18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ding for interference network
JP6564052B2 (ja) 2015-03-20 2019-08-21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チャネル状態情報の伝送方法、ユーザ機器、及び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
US10404348B2 (en) * 2015-04-08 2019-09-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7181513B (zh) * 2016-03-11 2021-01-2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7370525B (zh) 2016-05-12 2021-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方法、基站、终端设备及系统
WO2017195183A1 (en) * 2016-05-13 2017-11-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ecoding an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for multi-stream transmissions in massive mimo systems
CN109644363B (zh) * 2016-08-29 2020-1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质量的测量和反馈方法和装置
US10742290B2 (en) * 2017-04-13 2020-08-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igh-resolution CSI reporting based on unequal bit allocation in advanc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9391436B (zh) * 2017-08-12 2021-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预编码矩阵子集限制的方法和传输装置
MX2020004867A (es) * 2017-11-10 2020-08-13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Desplazamiento de avance de sincronizacion para conmutacion de enlace ascendente-enlace descendente en nueva radio.
WO2019095309A1 (zh) * 2017-11-17 2019-05-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
JP6987336B2 (ja) * 2018-09-14 2021-12-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11355566B (zh) * 2018-12-24 2023-03-28 成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获取方法及相关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96708A1 (en) * 2008-01-30 2009-08-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precoding information in multiple antenna system
CN101689904A (zh) * 2007-06-25 2010-03-31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多天线系统中发送数据的方法
CN101826951A (zh) * 2010-05-05 2010-09-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反馈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41647B1 (en) * 2005-10-27 2013-06-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ecoding for segment sensitive schedul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KR100996023B1 (ko) * 2005-10-31 2010-11-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US8457235B2 (en) * 2007-06-25 2013-06-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feedback data in multiple antenna system
KR101478362B1 (ko) 2007-08-10 2015-01-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귀환데이터 전송방법
KR20090016374A (ko) * 2007-08-10 2009-02-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의 제어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채널 정보전송 방법
CN101399640B (zh) 2007-09-29 2012-05-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减小下行控制信令的方法
KR101476202B1 (ko) * 2008-01-08 2014-12-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주기적/비주기적 채널상태정보 송수신 방법
KR101481583B1 (ko) * 2008-04-18 2015-01-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하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CA2729510A1 (en) * 2008-06-30 2010-01-07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Selecting between normal and virtual dual layer ack/nack
US8369429B2 (en) * 2009-03-18 2013-02-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precoding matrix index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CoMP scheme
JP5881678B2 (ja) * 2010-04-12 2016-03-09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多重アンテナ支援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効率的なフィードバック方法及び装置
CN101877627B (zh) * 2010-06-21 2015-09-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
CN101944985B (zh) * 2010-09-20 2015-03-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
CN101969361B (zh) * 2010-09-30 2015-06-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周期反馈报告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9904A (zh) * 2007-06-25 2010-03-31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多天线系统中发送数据的方法
WO2009096708A1 (en) * 2008-01-30 2009-08-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precoding information in multiple antenna system
CN101826951A (zh) * 2010-05-05 2010-09-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反馈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60451A1 (zh) * 2010-06-21 2011-12-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
US9408196B2 (en) 2010-06-21 2016-08-02 Zt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for feeding back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WO2011140982A1 (zh) * 2010-08-12 2011-1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反馈及获取多个cc的csi的方法、ue及基站
WO2012041107A1 (zh) * 2010-09-30 2012-04-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终端
CN106160818A (zh) * 2010-11-05 2016-11-23 英特尔公司 用于以减小的量化误差进行预编码的增强节点b和方法
CN102468928A (zh) * 2010-11-15 2012-05-2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下行mimo子带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2468928B (zh) * 2010-11-15 2014-07-0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下行mimo子带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2595476A (zh) * 2011-01-10 2012-07-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报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2868479B (zh) * 2011-07-07 2015-06-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天线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868479A (zh) * 2011-07-07 2013-0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天线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3004202A1 (zh) * 2011-07-07 2013-01-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天线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US9252992B2 (en) 2011-07-07 2016-02-0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multi-antenna transmission
WO2013170420A1 (zh) * 2012-05-14 2013-11-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方法及终端、基站
CN103534972A (zh) * 2012-05-14 2014-01-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方法及终端、基站
CN108900227A (zh) * 2012-09-18 2018-11-2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基站、终端、基站的方法及终端的方法
US11489565B2 (en) 2012-09-18 2022-11-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900227B (zh) * 2012-09-18 2021-10-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基站、终端、基站的方法及终端的方法
US11057082B2 (en) 2012-09-18 2021-07-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654317A (zh) * 2013-02-12 2020-09-11 德克萨斯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Lte中的4tx码本增强
CN104009828B (zh) * 2013-02-26 2017-1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设备
CN104009828A (zh) * 2013-02-26 2014-08-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设备
CN104348575A (zh) * 2013-07-26 2015-02-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预编码矩阵反馈方法和终端
WO2014169873A1 (zh) * 2013-07-26 2014-10-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预编码矩阵反馈方法和终端
CN105453151A (zh) * 2013-08-05 2016-03-3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wlan能力的远程控制设备
CN107294580A (zh) * 2016-03-30 2017-10-24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反馈方法和装置
CN107294580B (zh) * 2016-03-30 2020-12-11 辰芯科技有限公司 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反馈方法和装置
CN107370591A (zh) * 2016-05-13 2017-11-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令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4050854A (zh) * 2017-06-16 2022-02-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和装置
US11451279B2 (en) 2017-10-02 2022-09-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ubban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omission for type-II CSI
WO2019068250A1 (en) * 2017-10-02 2019-04-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OMISSION OF SUB-BAND 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 (CSI) FOR TYPE II CSI
WO2022151047A1 (en) * 2021-01-13 2022-07-21 Zte Corporation Dynamic signaling of feedback mod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94464A1 (en) 2013-04-18
CN101877627B (zh) 2015-09-16
KR20130027549A (ko) 2013-03-15
KR20170076812A (ko) 2017-07-04
MX2012014943A (es) 2013-05-20
US9408196B2 (en) 2016-08-02
RU2013102402A (ru) 2014-07-27
JP5813761B2 (ja) 2015-11-17
EP2584727A4 (en) 2013-12-11
EP2584727A1 (en) 2013-04-24
BR112012032472A2 (pt) 2016-12-13
BR112012032472B1 (pt) 2022-05-10
KR101867392B1 (ko) 2018-07-19
WO2011160451A1 (zh) 2011-12-29
RU2573276C2 (ru) 2016-01-20
JP2013529868A (ja) 2013-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77627B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
CN101867447B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
CN101931513B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
CN101969363B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终端
CN102013956B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1789849B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传输方法及用户终端
CN102237969B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1867458B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2237958B (zh) 一种基于pucch上报csi的方法及装置
CN101771505B (zh) 一种额外的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指示方法和系统
CN101917260B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2263613B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装置
CN102170335A (zh) 信道状态信息上报方法及装置
CN102291228A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接收方法和设备
CN101820335B (zh) 一种使用二级码字反馈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
CN106330272A (zh) 预编码矩阵指示的发送、接收方法及设备
CN103905098A (zh) 一种mimo调度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1902309B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
CN101902307A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终端
CN102271028B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2468928A (zh) 下行mimo子带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1902263A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