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7059A - 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 - Google Patents

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7059A
CN101877059A CN 201010125347 CN201010125347A CN101877059A CN 101877059 A CN101877059 A CN 101877059A CN 201010125347 CN201010125347 CN 201010125347 CN 201010125347 A CN201010125347 A CN 201010125347A CN 101877059 A CN101877059 A CN 1018770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agnosis
technology
ttm
risk assessment
hum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12534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立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101012534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77059A/zh
Publication of CN1018770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70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利用人体生物热辐射信息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的应用软件程序设计理论与逻辑计算模型建立方法,属临床医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本发明是利用TTM技术采集的人体生物热辐射数据,应用计算机技术对致病因素作用人体所致诸子系统相互作用结果热代谢信息的再处理,根据中医学原理和全息生命医学理论,提供人体热代谢异常(尤其障碍)的病因、性质、累及部位、程度的自动化诊断,提供系统中医治疗及其疗效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评价。本技术是人类医学进入功能学数字化评价时代的标志性技术之一,是数字化全息生命医学临床检查的常规项目,是人体功能学诊断、人体健康状态诊断、疗效评价与健康风险评估的可靠手段。

Description

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
技术领域:临床医学计算机应用技术。
背景技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试图依据所有生命的共同特征给“生命”一个更贴切的定义,以求圆满地阐释“生命是什么”的问题,但迄今仍然未能如愿。生命是什么?生物物理学的答案:生命是一个弱电磁热辐射生物体。生命体以连续进行的新陈代谢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借以维持其自身结构和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以及生命具有的、丰富多彩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神经传导、学习、记忆、思维、情感等等,其本质是时刻伴随着生物热辐射的能量转化。20世纪70年代比利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普里戈金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生命现象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自我调控能力的耗散结构,是一个向环境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在生命系统内部及其与环境之间一直发生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物质转化和信息传递的同时也同时伴随着热量的转移。也就是说,生命体必须从环境中不断地吸收物质和其它形式的能量,通过体内的生物分解与合成为生命系统及其各种功能活动提供能量供应和物质补充。显然,能量代谢问题是生命现象的中心问题,是推动生命物质运动和保持有序状态的动力源泉,能量代谢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前提、基础、本质与保证。一个生命体的内部不仅时时刻刻发生着各类能量的转化,而且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也进行着不间断的能量转移,其结果是作为生命体及其生命活动的本质表现为能量的吸收、储存、转化和释放,人体能量向环境中的释放或转移是以热辐射形式进行的,这种生物热辐射是自然界生命存在的重要物理特征。生命体是一座功能强大的、复杂的生物工厂,利用“七大营养素”-蛋白质、糖、脂肪、矿物质、维生素、水、氧气,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约37℃左右环境中,在自身合成的大约3000多种生物酶的参与和完备的自组织系统控制下,进行着一系列复杂的、连续的生物合成与分解,不仅合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如荷尔蒙(激素)、酶类、免疫物质、自身生物组织等等,而且利用生物分解向这一生物化学合成过程提供所需的几乎全部的热量。显然,人体的温度是生命系统功能正常与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物物理特征。偌大的宇宙(包括生命现象本身)无非是物质世界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有序状态,物质形态变化归根结底是能量转化的结果。对于生命来说,维持一定程度的生物热辐射是生命体生物热力学的最基本特征,生物热辐射是机体能量代谢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机体功能活动和健康状况的改变归根结底是生物组织本身能量代谢改变的结果。众所周知,正常人体是一个具有热辐射特征的生物热辐射体,其热辐射波长范围在2-20μm,峰值在8-12μm之间,根据电磁波谱可知此类热辐射属远红外线范畴。若机体某一区域生物热辐射出现异常活跃或减低,则提示该部位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出现了异常,这种异常是机体对致病因素作用做出的即时反应或最早反应,这种生物物理学的异常,毫无疑问是疾病的最早表现。同理,这种异常的恢复也是疾病消退和人体功能康复的最早迹象。热断层成像(TTM)系统的原理是利用红外热辐射接收仪接收人体组织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红外线热辐射,根据Pennes生物能-热能转换公式,应用计算机技术重建出对应组织的热辐射相对强度分布图,实现了人体能量代谢信息的可视化观察。目前,临床上通过测量其热源的深度、形状、热辐射值,依据其的形态特征、热辐射值及其差值、热代谢强弱分布、异常热源与周围组织或器官的相关性定量分析人体组异常热源的热代谢状况,为病变的定性提供热组织代谢热学的诊断依据。
近年来的医学研究结果使人类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的许多慢性疾患,如高血压、肿瘤、糖尿病、低体温症、浮肿以及各种慢性疼痛、风湿性病、皮肤病、慢性炎症性病变与结缔组织疾病等,主要与以前或长期遭受风寒湿致病因素的侵袭导致的机体器官或组织的热能量代谢障碍有直接关联。对医学来说,这是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普遍性问题,因为它涵盖了人类大约90%以上的健康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观察、思考、实践与总结,在过去的1万年间中医药学有着极其丰厚的医学哲学文化、自然医学理论及其治疗技术的积淀,其精深的医学哲学思维近年来已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其核心知识是辨证施治:辩证即通过对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的机体诸子系统相互作用结果及其状态的全息采集与逻辑分析,洞悉机体的功能状态、病因以及诸子系统异常状态间的相互关系;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科学制定全息医学治疗措施-即各种治疗技术的合理组合与正确排列及其实施。事实上,每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适应症、针对性和限度,各种治疗技术之间有着广泛的、直接或间接的相互支持性。实际上,中医药技术是一个完整的医学与康复技术体系,其目标就是通过对生命诸子系统功能状态的一系列特异性合理干预,重建生命系统的平衡,即所谓的“各种治疗因病而施”(因为其实施完全由机体的状态及其成因与性质所决定,符合疾病的演化与转归的自然规律,又称为“顺势疗法”),在其未演变成各种器质性疾病之前,驱除侵入机体的邪气(致病因素),重建生命诸子系统间的平衡,即《中医学》中所谓的“调治”与“治未病”,其核心价值强调“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传、未乱与未变”,实现“防病于未然”之目的。其医学思维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生命现象及其健康问题本质的认知深度与广度,现代医学迄今难以望其项背。《中医学》的这一整套医学理论与治疗技术历经数千年岁月洗礼,日益显示出精深的、科学的哲学思维水平。由于年代久远、文化的变迁及其极端的抽象性和不易操作性,《中医学》字义艰涩难懂,被现代医学界形象地称为“暗箱理论”。至目前为止,中医临床学仍然基本依靠传统的“望闻问切”获得的生命表象,通过原始的逻辑思维定式间接地推断机体诸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结果及其状态、以及导致这种状态的病因及其性质,提供合理的中医治疗技术组合及其支持。显然,祖国医学这一传统的诊疗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无法形成规模医疗与效益。在机械论医学思维占主流地位的当代社会,因其不可视性一直无法获得当代科学体系的认可,而且又因缺乏客观的评价技术与评价手段,在过去的100多年里被无知和愚昧的日益边缘化。直到20世纪末,热断层成像(TTM)技术的发明才为我们带来了揭示这一“暗箱”真相的现代化、数字化和可视化手段。但是,该设备投放临床以来,并没有像CT、MRI那样迅速在医学界引起轰动性效应,并获得迅速地推广与普及,究其原因有二点:一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关于风湿寒性疾病的理论断层与缺失,对采集到的人体组织或器官的“凉区”代表的病理生理学意义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足够的深度,无法成为社会和医学界的共识,且当代临床又缺乏对其实施有效治疗的医学理论、治疗技术以及可资利用的人力医疗资源,对其应用和推广形成了客观的制约;二是由于当代医学界尚未摆脱现代医学思维桎梏的束缚,临床应用的重点依然放在器质性病变找寻、发现与定性上,这种错误的定位妨碍了该设备在慢性疾病病因学诊断、康复、疗效评价领域作用的发挥。
本发明试图根据《中医学》原理和全息生命医学理论,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对致病因素导致机体子系统相互作用结果及其状态生物热辐射数据的正确全息判读,尤其是对热代谢减弱的病因、性质、范围、程度、目前状态持续下去的未来可能发生的健康风险和治疗后机体能量代谢的康复评价提供一种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和自动化评价方法。这一技术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对人体生物热代谢信息的全息分析,能够为临床提供风湿寒性疾病的早期与定性诊断,为实施合理的中医治疗技术组合与正确排列提供生物学的依据与指导,对其转归与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一种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的实时和动态跟踪评价方法,为人体功能学诊断、健康状况评价、健康风险评估及其风险化解提供客观的可视化依据。
本发明的推广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其社会经济价值是: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免盲目的、昂贵的和不断重复的现代医学检查,据估计仅此一项可使个人和社会医疗费用总额至少降低50%。其临床意义是:在《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的科学地衔接与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全息生命医学理论,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息系统医学,可以为慢性疾病早期诊断、预防、完全性康复治疗提供系统化的全息医学理论支持及规范化、标准化的临床支持,不仅可以显著地提高医疗效率,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医疗质量,减少误诊、误治,减少不合理的现代医学检查与化学药物治疗带来的医疗损害,使人体健康状况与健康风险评估、人体功能学的评价进入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数字化全息医学时代,将有利地推动当前医学模式向数字化全息生命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中医药学的复兴,推动中医药学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带动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并彻底奠定中医药学在人类医学领域的主流地位,使中医药技术成为人类医学健康技术的中坚,为人类的健康发挥其独有的作用。
发明内容:一种应用热断层成像(TTM)采集的人体生物热辐射状况分布数据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的应用软件程序设计理论与逻辑计算模型建立方法,属临床医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本发明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对TTM全身检查采集的人体生物热辐射(即热代谢)状况及其分布数据实施再处理,根据人体遭受致病因素作用所致机体诸子系统相互作用结果及其状态的生物热辐射信息、《中医学》原理、现代医学理论和全息生命医学理论,对人体热代谢异常(尤其是热代谢障碍)的病因、累及部位、性质、程度提供自动化诊断和各种治疗技术合理组合及其实施与指导,对其临床转归和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一种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的评价方法。本技术是人类医学进入功能学数字化评价时代的标志性技术之一,是数字化全息医学临床检查的常规项目,是临床人体生物物理学和功能学诊断、人体健康状态评价、健康风险评估、康复治疗方案制定、临床转归和疗效实时和动态跟踪评价的最可靠手段。
宇宙是系统的,人和宇宙是系统的,人体及其生命活动是系统的,系统中的任何问题都不是单一和独立的问题。而现代医学最大的问题恰恰是,将人体生命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系统,并把生命系统中的诸子系统作为一个个独立的单元,把人体遭受致病因素侵袭引起的一系列生命功能活动的自组织调节和自愈过程中的种种临床表现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疾病加以研究和考察,其结果必然是将医学引入歧途,现代医学对生命及其健康问题的迷惑与无知,就是这种机械论医学思维的必然结果。本发明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是发明人提出的“全息生命与全息医学”理论,该理论是一个全新的全息系统医学理论体系,基于对《黄帝内经》、《伤寒论》、《中医学》、《现代风湿病学》和《现代医学》理论的系统整合,应用联系的、辨证的、系统的、动态的全息生命医学思维,深刻地分析了生命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以及生命系统内部广泛存在的生物学联系性和相互影响性,从全新的视角考察生命现象及其慢性疾病的病因、发展与转归,继承并综合了中医学、现代医学的合理内核,使古今两种医学理论实现了科学衔接与合理整合,通过对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致诸子系统相互作用结果及其状态信息的正确全息判读,全息破译了人体生命系统内部广泛存在的“蝴蝶效应”-即演变成各种器质性病变的病因、机制、过程与表现,找到了从根本上预防和彻底征服人类慢性疾患的系统理论、技术与方法,破解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人类的疑难医学杂症之谜。研究证明,人体与环境之间、生命系统的诸子系统之间、人类各种慢性疾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广泛的生物学联系性,每一种疾病都是具有复杂相互作用的系统生物病理生理现象中的一种表现。风湿寒性疾病就是风寒湿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机体诸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病理生理学的集合。早期,在人体机能活动整体未表现出明确异常之前,实际上其组织和器官潜在着各种生物组织学、新陈代谢学和功能学的广泛性异常,如微观生物组织学的损伤、能量代谢障碍、慢性炎症反应、功能活动紊乱等等,而各种中老年性慢性器质性疾患只不过是这种异常的长期慢性迁延的最后结果。本发明试图根据其理论研究成果,应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对TTM采集的人体生物热力学原始信息的再处理与自动全息分析,实现人体风湿寒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康复及其临床转归和疗效评价的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与自动化。其真正价值是,在机体遭受致病义素侵袭机能刚刚出现异常的情况下,根据的症状等其它临床表现为临床提供客观的病因学诊断和功能学诊断,为其完全性康复提供各种治疗技术的正确排列与合理组合指导,对其康复过程与程度给予客观的、定量的可视化评价。其模型建立理论与方法介绍如下:
1.本发明的医学理论依据-全息生命医学理论
本发明的医学理论依据是全息生命医学理论,一种对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机体诸子系统相互作用结果及其状态的集合与全程、全息表述,该理论基于发明人近30年临床实践的总结以及对《黄帝内经》、《伤寒论》、《中医学》、《现代风湿病学》和《现代医学》合理与科学整合。其中,关于风湿寒性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诸子系统相互作用结果及其状态的全息表述,包括机体生物热辐射异常的病因、致病因素的感受途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各种治疗技术的合理组合与正确排列及其实施、临床转归与疗效评价、人体健康状况评价与健康风险评估等。(详细介绍,届时需要另文提供)
2.当代医学对风湿寒性疾病认识与现状
2.1.医学理论与治疗技术体系系统性的割裂
当代卫生与医学管理对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系统性、一体性的人为割裂,破坏了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相互支持性。当代卫生与医学管理不仅把现代医学划分为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学科,甚至划分出心脏、眼、肺、肾、肝、骨、神经等更为专业的临床科室,同时也把中医学划分为中药学、中医临床学、针灸学、按摩、中西医结合等临床专业;本世纪初,我国在医疗领域又实施了《医师执业证书》和《医师资格证书》注册制度。至此,将医生这一职业从医学理论、医疗技术、专业划分、卫生与医学管理四个方面实现了彻底地肢解。这种肢解使医学界和医生们彻底失去了系统思维能力,丧失了系统认识生命、系统诊断、系统治疗的综合医学技术施治能力,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2.2.《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侧重点及其医学思维的区别
《中医学》对风寒湿的致病性、病理生理、临床诊断及治疗有系统的、全面的论述,侧重于疾病的成因、预防、早期诊断、完全性康复治疗;《现代医学》侧重风湿寒性导致的各种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异常改变,无法提供明确的病因诊断和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完全性康复、综合治疗理论与治疗技术等支持,只能实施一些简单的治疗,即所谓的“对症治疗”。中西医学思维的不同必然导致截然不同的疗业态:中医学致力于疾病预防、保健和“治未病”,以养生和疾病的完全性康复为医学目的,可以最少的医疗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现代医学则置引起疾病的诸多病因于不顾,只是愚蠢的、一味的动用一切现代医学资源寻找病理形态学的异常,其医学目的不是以完全性康复为目的,而是采取化学药物、手术等有损于健康的手段简单治疗某些症状为目的,如疼痛、肿瘤切除等等,结果是投入了巨额资金与大量医疗资源,却无法实现生命系统的完全性康复。因为现代医学不仅忽略了疾病产生的病因,而且忽视了生物组织许多变性性病变的不可逆性。医学的最高境界是保持生命的健康状态或通过“治未病”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坐等疾病的形成再实施所谓的“对症治疗”,由此可见《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在人类慢性疾病方面的优劣。
2.3临床诊断率低
实际上风湿寒性疾病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90%以上,是巨大多数慢性疾病的病因。由于医学观念和诊断手段的落后,绝大多数人在实验室和组织形态出现特异性异常改变之前得不到明确诊断,亦无法提供并获得康复性治疗的支持。
2.4.临床诊断手段和诊断能力严重滞后
现代医学对早期风湿寒性疾病诊断能力严重滞后,在各种器质性病变形成之前的相当漫长的数十年岁月里无力提供有效的诊断技术和康复性治疗方法,致使他们丧失了可康复治疗的宝贵时机。
2.5.风湿寒性疾病的临床转归
早期通过各种中医治疗技术合理组合和正确排列及其实施,可以驱除侵入人体内的风寒湿邪、清除各种病理产物、借助人体生命系统的自愈功能实现完全性康复;晚期因生物组织变性性病变的不可逆性,随着岁月的流逝各种治疗的有效性和各种治疗手段的可选择性逐渐趋向于零。
2.6.风湿寒性疾病的不易康复性
由于风寒湿邪导致组织温度丧失与生物热生成障碍,致使该类疾病具有很顽固的不易康复性;康复的前提必须在恢复受累组织和器官的代谢和生理温度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激发生命系统的自愈功能,除此之外别无良方,所有的治疗都是徒劳无益的。
2.7.各治疗技术及其疗效
2.7.1.现代医学治疗:基本是对症治疗,效果有限,且药物副作用大;实际上,化学药物对风控制湿寒性疾病的发展无法提供有效的帮助。
2.7.2.中医治疗技术:早期各种治疗因病而施,并借助人体强大的自愈功能,假以时日可完全治愈。《华佗神方·论各种疗治宜因病而施》说“夫病有宜汤、宜丸、宜散,宜下、宜吐、宜汗、宜补,宜灸、宜针,宜按摩、宜导引,宜蒸熨、宜暖洗,宜悦愉、宜和缓,宜水、宜火等之分。……顺此者生,逆此者死耳。”
2.7.3.治疗的时效性:早期合理治疗可以实现完全性康复;晚期各种治疗效果有限,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变性性病变的形成各种治疗的有效性和各种治疗手段的可选择性逐渐丧失殆尽。
3.风湿寒性疾病临床要点-预防、保健、早期诊断、各种治疗技术的合理组合及其正确排列与实施;
3.1.预防:正确认识风寒湿等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科学生活,努力避免风寒湿邪对人体的伤害;
3.2.早期诊断:中医药学可以提供明确的早期诊断,争取到尽可能长的康复期;
3.3.早期科学医学康复:关键是各种治疗技术的合理组合与正确排列及其实施。
4.TTM对风湿寒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4.1.对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的部位、范围、程度实现了可视化诊断;
4.2.对风湿寒性疾病转归和治疗效果实现了可视化、标准化、数字化评价;
4.3.尽管TTM对感染性病灶、肿瘤、慢性炎症性病变等具有高能量代谢特征的病变具有比CT、MR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鉴于变性性病变的不可逆性和现代乃至未来对器质性疾病康复能力的不可获得性,在这一领域的应用价值应该列于人体功能状态与康复治疗效果的功能学评估之后。
5.本发明的医学意义:
5.1.推动风湿寒性疾病系统医学理论的发展与临床应用,大大提高人类慢性疾病的防治技术水平,创建全新的医疗服务业态,这样一个业态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慢性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与完全性康复;
5.2.统一风湿寒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提高临床诊断率;
5.3.实现风湿寒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康复、治疗的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和自动化;
5.4.实现风湿寒性疾病转归与疗效评价的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和可视化;
5.5.实现对人体健康状况的数字化跟踪评价与健康风险数字化跟踪评估;
5.6.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及其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使人类医学在慢性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上获得突破性进展与跨越式发展,为慢性疾病的预防、即时或早期诊断、治疗与完全性康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持。
6.本发明社会意义:
6.1.有利于全社会乃至全人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健康观和医学观,大大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6.2.有利于促进医疗重点向疾病预防、保健、早期或即时诊断、完全康复性治疗方面转移;
6.3.有利于大幅降低各种慢性疾患的发病率、发病年龄和严重程度,显著地延长人类寿命;
6.4.有利于大幅减轻社会和个人医疗负担:个人和社会的医疗费用总额初步估计可降低60~70%以上;
6.5.有利于倡导回归自然生活:适度使用空调可使全社会空调能耗降低60%~70%以上,减少CO2排放量;
6.6.有力地促进中医药学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际化,带动中医药学的发展与复兴;
6.7.有力地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6.8.减少人类化学药物的使用量,减少和降低其对人体的医疗危害;
6.9.带动医疗行业向科学的全息生命医学模式的转变;
6.10.推动TTM临床应用的快速普及其诊断工作的自动化。
附图说明  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模块示意图,详见说明书附图:图1A和图1B。
具体实施方式:
1.应用目前成熟的TTM扫描技术,对人体实施全身或次全身(头颈体部)扫描,实现人体TTM全息采集;
2.人体生物热力学的生物热辐射物理与数学模型的建立、对照及其自动识别技术:
2.1.制定正常人体生物热辐射的正常值及其量化标准,建立正常人体生物热力学的生物热辐射物理与数学模型;
2.2.制定被评价人体生物热力学异常的诊断标准及其量化标准,建立被评价人体生物热力学的生物热辐射物理与数学模型;
2.3.建立被评价人体生物热力学的生物热辐射物理与数学模型与其历史模型的自动对照、识别及其量化标准:
2.3.1.将正常人体和被评价人体生物热力学的生物热辐射物理与数学模型自动进行对照,确定人体热辐射异常的部位、范围、性质和程度,建立人体生物热力学的生物热辐射比较物理与数学模型,将比较结果用五种颜色标注;生物热辐射正常区域用浅浅的绿色标注,表示机体热代谢正常;生物热辐射减低区(凉区)用蓝色标注,表示受累器官活组织热代谢减弱,并用色深或灰阶表示其温度值及其范围;组织温度低于35.5℃是用黑色标注,表示热代谢降至危险水平以下;生物热辐射增强区(热区)用红色标注,表示器官或组织热代谢高于正常水平,并用色深或灰阶表示其温度值及其范围;具有癌变生物热辐射特征的区域用黄色标注,警示癌变或癌变危险。
2.3.2.被评价人体生物热力学的生物热辐射物理与数学模型,与其历史模型的自动调阅、对照、相似性自动识别与自动测量技术:通过临床检查历史记录选择对照的对象,系统默认是最近一次TTM检查的生物热辐射物理与数学模型,也可以通过选择历次TTM检查结果,实现其自动对照、相似性自动识别与自动测量,建立人体生物热力学的生物热辐射比较物理与数学模型。尤其是对重要的脏器和感兴趣区提供治疗前后热代谢变化对比,明确展示治疗效果或疾病的进展情况。
2.3.3.被评价人体生物热力学的生物热辐射物理与数学模型之双侧对称性结构的自动对照、相似性自动识别与自动测量技术:建立人体双侧对称性结构的生物热辐射比较物理与数学模型,旨在对以对称方式存在的组织结构出现的非对称热代谢信息提供更合理的评价;
2.3.4.与其它三维图像的融合及全容积热代谢状况整体评价技术:利用图像融合技术,将被评价人体的三维图像(如MRI、CT图像、生物磁图、超声波图像)与TTM技术获得的热代谢数据融合,对重要的脏器(如脑、心、肺、甲状腺、肝、脾、胰、肾、前列腺、子宫、卵巢、胃等)和感兴趣的器官或区域(如肌肉、骨与关节、乳腺等)的全容积热代谢状况给予整体评价,对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反应以及机体对治疗的反应提供实时和动态跟踪数字化、可视化评价依据;
2.4.根据正常和被评价人体生物热力学的生物热辐射物理与数学模型的自动对照、相似性识别、自动测量、数据逻辑计算与模糊处理,确定人体生物热辐射异常的部位、性质、范围、程度,并将处理结果自动写入《人体热断层(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报告》;
2.5.根据被评价人体生物热力学的生物热辐射物理和数学模型与其历史模型的自动对照、相似性识别、自动测量、逻辑计算与模糊处理,定量评价热辐射异常的部位、性质、范围、程度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将对照结果自动写入《人体热断层(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报告》;
2.6.根据正常和被评价人体生物热力学的生物热辐射物理与数学模型的自动对照、相似性识别、自动测量、数据逻辑计算与模糊处理,对重要脏器如大脑、心脏、肺脏、肝脏、肾脏、胰腺、脾脏、前列腺、乳腺、子宫、卵巢、前列腺等重要器官以及感兴趣区如股骨头、肌肉、乳腺、关节等的热代谢状态与整体评价,自动写入《人体热断层(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报告》;
3.编制计算机语言程序
数据链及其数据点集合采用冗余设计,预留足够数量的数据嵌入与输出接口(链接点),满足PACS、HIS、LIS等临床医学应用软件的信息资源共享,具备可扩展性和可延展性。
4.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工作站
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工作站具体编制步骤如下:
4.1.制定《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的人工智能辅助表,实现病因、继发疾病诊断的辅助选择、编辑与确认;
4.2.根据“全息生命医学理论及其双向逻辑思维与相互印证诊断理论”和临床数据分析,制定人体生物热辐射异常的健康风险与年龄相关性曲线图;
4.3.制定各种治疗技术合理组合与正确排列(全息医学治疗技术)及其实施的方案、数据库、治疗技术资源库;
4.4.制定人体热断层成像(TTM)检查所见描述文本库:
4.4.1.检查方式:有全身、次全身(头颈体部)和局部等方式供选;
4.4.2.描述文本库:有默认文本和选择文本,非默认文本需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实现描述内容的调整与编辑。
4.5.制定《人体热断层(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报告》模本,报告内容有TTM描述、全息采集报告、诊断、疗效评价与继发性疾病和人体健康状态风险评估、全息医学治疗方案等。
4.5.1.热断层影像学描述:
4.5.1.1.默认状态:默认状态为人体生物热辐射减低,只需对其部位、程度做适当编辑即可;
4.5.1.2.改变默认状态(方法:可点击该数据栏的
Figure GSA00000035352000141
按钮,根据所见选择相应描述,实现描述内容的切换与编辑。)
4.5.1.2.1.人体生物热辐射正常:健康状态。
4.5.1.2.2.人体生物热辐射增强:炎变、感染、肿瘤。
4.5.2.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采集报告;
4.5.3.诊断内容:
4.5.3.1.人体生物热辐射状态诊断;
4.5.3.2.人体生物热辐射异常的病因诊断;
4.5.3.3.人体生物热辐射异常的性质;
4.5.3.4.异常热源的部位、范围、形态、程度;
4.5.3.5.重要脏器的热代谢状况整体评估;
4.5.3.6.继发性疾病诊断;
4.5.3.7.与生物热辐射历史数据的自动对照分析结果:对治疗效果提供数字化的评价;
4.5.3.8.人体健康状态评价:对人体健康状况提供可视化的、数字化的客观评价;
4.5.3.9.健康风险评估:对人体生物热辐射异常临床发展与继发性疾病发生的可能性与年龄段提供评估;
4.5.3.10.根据人体TTM分析与诊断结果,提供全息生命医学康复方案-即各种治疗技术合理组合及其正确排列与实施的原则性指导方案。
5.诊断质量控制与确认系统
5.1.系统默认生物热辐射减低,对生物热辐射增强需人工智能选择的辅助,其录入通过点击
Figure GSA00000035352000142
按钮选择相应的状态。
5.2.对生物热辐射增强的定性尚需人工智能辅助,其描述的录入需通过点击
Figure GSA00000035352000151
按钮选择相应的描述内容并做适当编辑,以保证描述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5.3.如果需要对自动报告的内容进行修改或编辑,请点击《人体热断层成形象(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报告》中的
Figure GSA00000035352000152
按钮,可以对整个报告内容重新进行编辑,点击
Figure GSA00000035352000153
报告自动录入《人体健康状况全息采集及计算机辅助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报告》。
6.模块化设计与可移植性
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工作站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可移植性,既可以作为独立的工作站使用,又可作为《人体健康状况全息采集及计算机辅助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工作站的子系统使用。
7.扩展性和延展性设计
设计的程序要满足系统延展性和扩展性需求,能灵活升级,可以对重要的数据进行必要的更新、调整,以便不断完善系统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拓宽其临床应用范围,提高其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

Claims (10)

1.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之全息采集技术。
2.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的计算机模型之正常人体热辐射生物物理与数学模型。
3.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的计算机模型之被评价人体热辐射热生物物理与数学模型。
4.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的计算机模型之正常人体热辐射生物物理与数学模型与被评价人体热辐射热生物物理与数学模型之间的自动对照、测量、图形及其相似性识别技术。
5.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的计算机模型之被评价人体双侧对称性结构生物热辐射生物物理与数学模型的自动对照、测量、图形及其相似性识别技术。
6.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的计算机模型之被评价人体热辐射生物物理与数学模型,与其历史模型的自动对照、测量、图形及其相似性识别技术。
7.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的计算机模型之人体重要脏器或感兴趣区域全容积热代谢状况整体评价技术。
8.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的计算机模型之人体热辐射比较生物物理与数学模型及其五色伪彩标注法。
9.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采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之凉区分析技术、评估内容与模式。
10.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采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之计算机算法语言程序。
CN 201010125347 2010-03-17 2010-03-17 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 Pending CN1018770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125347 CN101877059A (zh) 2010-03-17 2010-03-17 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125347 CN101877059A (zh) 2010-03-17 2010-03-17 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7059A true CN101877059A (zh) 2010-11-03

Family

ID=43019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125347 Pending CN101877059A (zh) 2010-03-17 2010-03-17 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7705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5048A (zh) * 2012-12-27 2013-04-24 北京贝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对人体生理状态进行综合显示和评估的方法和设备
CN103479366A (zh) * 2013-09-26 2014-01-01 北京贝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热断层扫描成像技术用于评估人体心理状况的方法
CN109174382A (zh) * 2018-09-19 2019-01-11 北京新星靓京广医疗美容医院有限公司 一种点对点定向脂肪移植的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6224A (zh) * 1997-04-15 1998-10-21 中国石化洛阳石油化工总厂 人体系统能量过程随机状态诊断仪
CN1559339A (zh) * 2004-03-10 2005-01-05 刘忠齐 一种人体生理-心理状况调节手段的效果评价方法
CN2681680Y (zh) * 2003-08-22 2005-03-02 刘忠齐 医用移动型热断层扫描成像设备
CN101390748A (zh) * 2008-11-06 2009-03-25 北京东信康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热图像测定装置
WO2009063363A2 (en) * 2007-11-14 2009-05-22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omputer-aided detection (cad) of a diseas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6224A (zh) * 1997-04-15 1998-10-21 中国石化洛阳石油化工总厂 人体系统能量过程随机状态诊断仪
CN2681680Y (zh) * 2003-08-22 2005-03-02 刘忠齐 医用移动型热断层扫描成像设备
CN1559339A (zh) * 2004-03-10 2005-01-05 刘忠齐 一种人体生理-心理状况调节手段的效果评价方法
WO2009063363A2 (en) * 2007-11-14 2009-05-22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omputer-aided detection (cad) of a disease
CN101390748A (zh) * 2008-11-06 2009-03-25 北京东信康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热图像测定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5048A (zh) * 2012-12-27 2013-04-24 北京贝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对人体生理状态进行综合显示和评估的方法和设备
CN103479366A (zh) * 2013-09-26 2014-01-01 北京贝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热断层扫描成像技术用于评估人体心理状况的方法
CN103479366B (zh) * 2013-09-26 2015-06-17 北京贝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热断层扫描成像技术用于评估人体心理状况的方法
CN109174382A (zh) * 2018-09-19 2019-01-11 北京新星靓京广医疗美容医院有限公司 一种点对点定向脂肪移植的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ilosevic et al. Early diagnosis and detection of breast cancer
CN101710371A (zh) 人体健康状况全息采集及计算机辅助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
Kleinman What is specific to Western medicine
Stier-Jarmer et al. Health resort medicine in non-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is there evidence of its effectiveness?
Elkis-Abuhoff et al. Mandala drawings as an assessment tool for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Chen et al. Improving breast cancer quality of care with the use of patient navigators
Feng et al. Overview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s in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Lee et al. Commonality and specificity of acupuncture point selections
CN109500824A (zh) 一种智能中医诊疗机器人及其使用方法
CN109243606A (zh) 一种基于人体经络穴位生物电信号测量数据的分析系统
CN101877059A (zh) 人体热断层成像(ttm)全息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与健康风险评估技术
Ula et al. An expert system for early diagnose of vitamins and minerals deficiency on the body
Wang et al. A predictive model of radiation-related fibrosis based on the radiomic features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Ye et al. A “4D” systemic view on meridian essence: Substantial, functional, chronological and cultural attributes
Chen et al. Effectiveness of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haffer et al. What is digital medicine?
Yuan Holistic medicine: A new medical system based on body constitution and functional status
Shen et al.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treatment intervention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t the convalescence stage based on the Markov decision process
Fang et al. Research on Classification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Syndrome Based on Data Mining Technology
Stevens et al. Promising implications for integrative medicine for back pain: a profile of a Korean hospital
Kim et al. Association of cold-heat patterns with tongue features, body composition, anthropometric indices, and blood parameters in tae-eum type
Lee et al. Decision making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fuzzy cognitive map
Guo et al. A Retrospective Study on Chronic Pelvic Pain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Therapy: 179 Cases (2016–2018)
Virgos et al. Internet of Medical Things: Current and Future Trends
Ashby et al. Th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Inpatient Cancer-Related Pain with Acupuncture: Development of a Manu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