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4937A - 一种油气回收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油气回收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4937A
CN101874937A CN2009102434767A CN200910243476A CN101874937A CN 101874937 A CN101874937 A CN 101874937A CN 2009102434767 A CN2009102434767 A CN 2009102434767A CN 200910243476 A CN200910243476 A CN 200910243476A CN 101874937 A CN101874937 A CN 1018749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vel
oil
condenser
enters
oil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434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俊明
李成
李红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091024347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74937A/zh
Publication of CN1018749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49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80Packaging reuse or recycling, e.g. of multilayer packaging

Landscapes

  • Separation By Low-Temperature Treat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油气回收的方法,属于能源利用、环境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技术领域。本发明采用多级冷凝、级间加压与低温尾气冷量回收的油气回收方法,实现对挥发性油气的回收。该方法回收效率高,有效节约能源;所用系统成本较低、结构简单、寿命长、易于操作,可应用于加油站、油库和油田等场合的原油和汽油等含碳量较低的挥发性油气的回收。

Description

一种油气回收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挥发性油份的一种回收的方法,可应用于加油站、油库和油田等场合的原油和汽油等含烃的挥发性油气的回收,属于能源利用、环境安全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原油和汽油中存在的含碳量较低的挥发性烃类有机物极易挥发。油品的蒸发损耗是一种能源浪费,将其直接排入大气又危害着周围工作人员和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长期扩散到空气中易形成光化学烟雾。鉴于油气混合物已超过爆炸下限,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爆炸性威胁,不利于环境保护。因此,无论在油库装载和卸载还是在加油站加油过程中,对挥发性油份蒸汽的回收是必要的环节。
为此,中国于2007年发布了《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汽油运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从时限和区域上强制执行各地区在储油库油气排放、油罐车油气排放和加油站卸油的油气排放等方面提出了控制标准。这标志着中国在能源利用和环境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油库和加油站以及油气输运过程提出新的要求。而目前对油气处理的普遍方法是,直接焚烧掉或将油气混和气体直接返回到储油罐中,未能达到真正回收的目的。
冷凝法油气回收是采用对油气混合物冷却降温,当温度达到某种烃的饱和温度时,开始发生凝结。将凝结液体送回到储油装置达到挥发油气回收的目的。采用冷凝法油气回收时,油气被冷却到-80℃以下非甲烷烃回收效率在93%左右。油气混合物被冷却的温度越低,回收效率越高。问题在于:如果冷凝温度过低,电能消耗过大,低温压缩机昂贵,回收的投资效益不显著。中国已公开专利申请号:CN 101244343A确实能够达到油气回收的目的,但存在如下不足:为达到挥发油分较高的回收效率,需要较低的深冷温度,整机的能量利用系数偏低;油气的低温尾气直接排放掉而冷量没有被回收,是一种能源浪费,又需要适用于深冷工况昂贵的压缩机;只有第I级制冷系统的冷凝器采用风冷,那么在温度较低的季节,不需要预冷时,该系统第I级制冷系统没有实际运行意义,浪费能源。随着我国节能和减排的逐步推进,相对较高的温度下将挥发的油气回收下来显得特别有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油气回收的方法,以减少了对昂贵的低温压缩机的初投资、免除爆炸隐患、提高油气回收装置的能效,减少在加油站、油库和油田储存、装、卸载过程中的油品挥发损耗,以利于节约能源、环境安全、环境保护以及人体健康。
本发明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的第一种油气回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油气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油气首先进入I级冷凝器,冷凝换热到1℃~6℃后,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级压缩机进行压缩,再通过I级冷却器冷却换热后进入II级冷凝器,冷凝换热到-25℃~-45℃;
2)从II级冷凝器出来的油气进入II级冷却器冷却换热后,再进入III级冷凝器进一步冷却到-60℃~-95℃;
3)从III级冷凝器出来的尾气,依次通过II级冷却器和I级冷却器,尾气与油气充分换热后排出,从冷凝器凝结下来的油回收。
本发明提供的第二种油气回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油气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油气首先进入I级冷凝器,冷凝换热到1℃~6℃,通过I级冷却器冷却换热后进入II级冷凝器,冷凝换热到-25℃~-45℃后,再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I级压缩机进行压缩;
2)从II级压缩机出来的油气进入II级冷却器换热后,再进入III级冷凝器进一步冷却到-60℃~-95℃;
3)从III级冷凝器出来的尾气,依次通过II级冷却器和I级冷却器,尾气与油气充分换热后排出,从冷凝器凝结下来的油回收。
本发明提供的第三种油气回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油气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油气首先进入I级冷凝器,冷凝换热到1℃~6℃后,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级压缩机进行压缩,再通过I级冷却器冷却换热后进入II级冷凝器,冷凝换热到-25℃~-45℃;
2)从II级冷凝器出来的油气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I级压缩机进行压缩,经II级冷却器冷却换热后,再进入III级冷凝器进一步冷却到-60℃~-95℃;
3)从III级冷凝器出来的尾气,依次通过II级冷却器和I级冷却器,尾气与油气充分换热后排出,从冷凝器凝结下来的油回收。
本发明提供的第四种油气回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油气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油气首先进入I级冷凝器,冷凝换热到1℃~6℃后,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级压缩机进行压缩,再进入II级冷凝器,冷凝换热到-25℃~-45℃;
2)从II级冷凝器出来的油气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I级压缩机进行压缩,再进入III级冷凝器进一步冷却到-60℃~-95℃,从冷凝器凝结下来的油回收。
本发明提供的第五种油气回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油气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油气首先进入I级冷凝器,冷凝换热到1℃~6℃后,再进入II级冷凝器,冷凝换热到-25℃~-45℃;
2)从II级冷凝器出来的油气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I级压缩机进行压缩,再进入III级冷凝器进一步冷却到-60℃~-95℃,从冷凝器凝结下来的油回收。
本发明提供的第六种油气回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油气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油气首先进入I级冷凝器,冷凝换热到1℃~6℃后,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级压缩机进行压缩,再进入II级冷凝器,冷凝换热到-25℃~-45℃;
2)从II级冷凝器出来的油气进入进入III级冷凝器进一步冷却到-60℃~-95℃,从冷凝器凝结下来的油回收。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I级冷凝器所需冷量由I级制冷系统提供,所述的II级冷凝器所需冷量由II级制冷系统提供,所述III级冷凝器所需冷量由III级制冷系统提供,所述的II级制冷系统和III级制冷系统构成复叠式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突出性效果:
①节能。根据现有排放标准,本系统提高了油气混合物的最低冷凝温度,改观了普通冷凝法油气回收冷凝温度过低带来的整套装置能效比低的缺点,通过数值计算发现优化的三级冷凝、中间加压和尾气回收利用的方法能够节约27%~73%能耗;
②成本较低。由于提高了最低冷凝温度,不必采用昂贵的低温压缩机、降低了保温材料要求等不利因素。结构简单、寿命长,也可实现自动控制;
③在II、III级制冷系统之间采用复叠式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既提高了整个油气回收装置的COP,又承担II级冷凝器需要的制冷量;
④降温后再压缩增加安全性。根据油气混合物的成分、比例、进入回收装置的油气初始压力、油气混合物的自燃点、着火点和回收效率以及排放浓度,灵活控制油气混合物在各级冷却器间的压缩比。
⑤对有、无空气渗入蒸发的油气具有通用性。针对有、无空气油气混合物和是否有大比例甲烷烃的油气混合物都适用于本系统,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四种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五种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六种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
图中:1-I级冷凝器;2-I级压缩机;3-I级冷却器;4-II级冷凝器;5-II级压缩机;6-II级冷却器;7-III级冷凝器8-I级制冷系统;9-II级制冷系统;10-III级制冷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原理和工作过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其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油气首先进入I级冷凝器1,冷凝换热到1℃~6℃后,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级压缩机2进行压缩,再通过I级冷却器3冷却换热后进入II级冷凝器4,冷凝换热到-25℃~-45℃;2从II级冷凝器出来的油气进入II级冷却器冷却换热后,再进入III级冷凝器进一步冷却到-60℃~-95℃;
3)从III级冷凝器7出来的尾气,依次通过II级冷却器6和I级冷却器3,尾气与油气充分换热后排出,从冷凝器凝结下来的油回收;
4)I级冷凝器1所需的冷量由I级制冷系统8提供,II级冷凝器4所需的冷量由II级制冷系统9提供,III级冷凝器7所需的冷量由III级制冷系统10提供,II级冷凝器和III级冷凝器构成复叠式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
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其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油气首先进入I级冷凝器1,冷凝换热到1℃~6℃,通过I级冷却器3冷却换热后进入II级冷凝器4,冷凝换热到-25℃~-45℃后,再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I级压缩机5进行压缩;
2)从II级压缩机出来的油气进入II级冷却器6换热后,再进入III级冷凝器7进一步冷却到-60℃~-95℃;
3)从III级冷凝器出来的尾气,依次通过II级冷却器6和I级冷却器3,尾气与油气充分换热后排出,从冷凝器凝结下来的油回收;
4)I级冷凝器1所需的冷量由I级制冷系统8提供,II级冷凝器4所需的冷量由II级制冷系统9提供,III级冷凝器7所需的冷量由III级制冷系统10提供,II级冷凝器和III级冷凝器构成复叠式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其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油气首先进入I级冷凝器1,冷凝换热到1℃~6℃后,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级压缩机2进行压缩,再通过I级冷却器3冷却换热后进入II级冷凝器4,冷凝换热到-25℃~-45℃;
2)从II级冷凝器4出来的油气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I级压缩机5进行压缩,经II级冷却器6冷却换热后,再进入III级冷凝器7进一步冷却到-60℃~-95℃;
3)从III级冷凝器出来的尾气,依次通过II级冷却器6和I级冷却器3,尾气与油气充分换热后排出,从冷凝器凝结下来的油回收;
4)I级冷凝器1所需的冷量由I级制冷系统8提供,II级冷凝器4所需的冷量由II级制冷系统9提供,III级冷凝器7所需的冷量由III级制冷系统10提供,II级冷凝器和III级冷凝器构成复叠式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
图4为本发明的第四种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其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油气首先进入I级冷凝器1,冷凝换热到1℃~6℃后,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级压缩机2进行压缩,再进入II级冷凝器4,冷凝换热到-25℃~-45℃;
2)从II级冷凝器4出来的油气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I级压缩机5进行压缩,再进入III级冷凝器7进一步冷却到-60℃~-95℃,从冷凝器凝结下来的油回收;
3)I级冷凝器1所需的冷量由I级制冷系统8提供,II级冷凝器4所需的冷量由II级制冷系统9提供,III级冷凝器7所需的冷量由III级制冷系统10提供,II级冷凝器和III级冷凝器构成复叠式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
图5为本发明的第五种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其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油气首先进入I级冷凝器1,冷凝换热到1℃~6℃后,再进入II级冷凝器4,冷凝换热到-25℃~-45℃;
2)从II级冷凝器4出来的油气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I级压缩机5进行压缩,再进入III级冷凝器7进一步冷却到-60℃~-95℃,从冷凝器凝结下来的油回收;
3)I级冷凝器1所需的冷量由I级制冷系统8提供,II级冷凝器4所需的冷量由II级制冷系统9提供,III级冷凝器7所需的冷量由III级制冷系统10提供,II级冷凝器和III级冷凝器构成复叠式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
图6为本发明的第六种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其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油气首先进入I级冷凝器1,冷凝换热到1℃~6℃后,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级压缩机2进行压缩,再进入II级冷凝器4,冷凝换热到-25℃~-45℃;
2)从II级冷凝器4出来的油气进入III级冷凝器7进一步冷却到-60℃~-95℃,从冷凝器凝结下来的油回收;
3)I级冷凝器1所需的冷量由I级制冷系统8提供,II级冷凝器4所需的冷量由II级制冷系统9提供,III级冷凝器7所需的冷量由III级制冷系统10提供,II级冷凝器和III级冷凝器构成复叠式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
实施例:
采用表1所述的某石化厂装车油气组分分析油气回收方法的特点,油气混和物的流量为10mol/s。该油气的特点是挥发的油气中混有空气,,油分体积浓度为33.35%.油气回收的目的是将油气中的油份凝结成液体回收下来。
表1油气混和物组分和浓度(1atm,35℃)
  物质   体积浓度(%)   物质   体积浓度(%)
  甲烷   0.68   顺-丁烯   3.10
  乙烷   1.24   异戊烷   6.00
  丙烷   1.40   正戊烷   3.68
  丙烯   0.30   正乙烷   4.10
  正丁烷   3.70   氮气   52.69
  异丁烷   5.60   氧气   14.01
  反-丁烯   3.50
油气回收的方法采用上述工艺流程和公开专利申请号:CN 101244343A的方法,并对上述混合物油份回收的深冷温度和能量利用进行对比分析。以油份的回收效率达到93%为标准。所计算的采用各种方法的深冷温度详见表2,其中压缩机的效率设为80%。方案1~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7为公开专利申请号CN 101244343A提出的冷凝法油气回收方法。可以看出,采用上述的实施方案能有效提高深冷温度,方案2和方案3效果最明显,但也增加了初投资的费用,如需要添加压缩机。
表2各种油气回收方案的特点和所需的最低深冷温度
  方  案   方法   方法特点   深冷温度(℃)
  1   上述第一种实施例   I级压缩比2.0、尾气利用   -86
  2   上述第二种实施例   II级压缩比3.0、尾气利用   -83
  3   上述第三种实施例   I级压缩比2.0、II级压缩比4.0、尾气利用   -73
  4   上述第四种实施例   I级压缩比2.0、II级压缩比4.0   -73
  5   上述第五种实施例   II级压缩比3.0   -83
  6   上述第六种实施例   I级压缩比2.0   -86
  7   CN 101244343A方法   无压缩,直接三级冷凝   -95
表3各级制冷工质、蒸发温度和压缩机吸气过热
 第I级制冷系统   第II级制冷系统  第III级制冷系统
  制冷工质  R22   R404A  R508B
  蒸发温度(℃)  -5   -40  表1各方案深冷温度确定
  压缩机吸气过热度(℃)  5   15  30
根据各种实施方案,计算出为了达到油气回收效率为93%,所消耗的总能量和系统制冷系数COP。本文采用的制冷循环压缩机的电效率为50%,制冷工质和制冷循环的工况如表3所示。
表4采用各方案所消耗的电能和制冷系数
  方案   消耗的电能(KW)  节能(与方案7耗能比)   系统的制冷系数
  1   778.43  1.417   0.452
  2   842.90  1.309   0.418
  3   635.61  1.735   0.554
  4   658.84  1.674   0.534
  5   867.83  1.271   0.406
  6   819.46  1.346   0.430
  7   1103.04  1.000   0.321
从表4可以看出,方案1~6与方案7相比能有效节能27.1%~73.5%,并且采用尾气利用的方案会节能1%左右,可见采用加压的方案能有效提高油气回收效率,减小能耗。但压缩比不应过大,因为油气混和物压缩以后,温度会上升,增加爆炸的危险性。上述讨论各方案采用的压缩比是经过对爆炸下限和爆炸速度的限定确定的,确保油气混和物在压缩后的安全性不小于油气回收系统入口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各油田出产的油品的成分和浓度比例不同,所以挥发出来的油气组分及含湿空气的量也不同,所以压缩机的压缩比和各级的冷凝温度应根据具体油气成分及安全性要求确定。

Claims (7)

1.一种油气回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油气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油气首先进入I级冷凝器(1),冷凝换热到1℃~6℃后,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级压缩机(2)进行压缩,再通过I级冷却器(3)冷却换热后进入II级冷凝器(4),冷凝换热到-25℃~-45℃;
2)从II级冷凝器(4)出来的油气进入II级冷却器(6)冷却换热后,再进入III级冷凝器(7)进一步冷却到-60℃~-95℃;
3)从III级冷凝器(7)出来的尾气,依次通过II级冷却器(6)和I级冷却器(3),尾气与油气充分换热后排出,从冷凝器凝结下来的油回收。
2.一种油气回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油气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油气首先进入I级冷凝器(1),冷凝换热到1℃~6℃,通过I级冷却器(3)冷却换热后进入II级冷凝器(4),冷凝换热到-25℃~-45℃后,再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I级压缩机(5)进行压缩;
2)从II级压缩机(5)出来的油气进入II级冷却器(6)换热后,再进入III级冷凝器(7)进一步冷却到-60℃~-95℃;
3)从III级冷凝器(7)出来的尾气,依次通过,II级冷却器(6)和I级冷却器(3),尾气与油气充分换热后排出,从冷凝器凝结下来的油回收。
3.一种油气回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油气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油气首先进入I级冷凝器(1),冷凝换热到1℃~6℃后,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级压缩机(2)进行压缩,再通过I级冷却器(3)冷却换热后进入II级冷凝器(4),冷凝换热到-25℃~-45℃;
2)从II级冷凝器(4)出来的油气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I级压缩机(5)进行压缩,经II级冷却器(6)冷却换热后,再进入III级冷凝器(7)进一步冷却到-60℃~-95℃;
3)从III级冷凝器(7)出来的尾气,依次通过II级冷却器(6)和I级冷却器(3),尾气与油气充分换热后排出,从冷凝器凝结下来的油回收。
4.一种油气回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油气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油气首先进入I级冷凝器(1),冷凝换热到1℃~6℃后,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级压缩机(2)进行压缩,再进入II级冷凝器(4),冷凝换热到-25℃~-45℃;
2)从II级冷凝器(4)出来的油气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I级压缩机(5)进行压缩,再进入III级冷凝器(7)进一步冷却到-60℃~-95℃,从冷凝器凝结下来的油回收。
5.一种油气回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油气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油气首先进入I级冷凝器(1),冷凝换热到1℃~6℃后,再进入II级冷凝器(4),冷凝换热到-25℃~-45℃;
2)从II级冷凝器(4)出来的油气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I级压缩机(5)进行压缩,再进入III级冷凝器(7)进一步冷却到-60℃~-95℃,从冷凝器凝结下来的油回收。
6.一种油气回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油气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油气首先进入I级冷凝器(1),冷凝换热到1℃~6℃后,进入压缩比为1~10的I级压缩机(2)进行压缩,再进入II级冷凝器(4),冷凝换热到-25℃~-45℃;
2)从II级冷凝器(4)出来的油气进入III级冷凝器(7)进一步冷却到-60℃~-95℃,从冷凝器凝结下来的油回收。
7.按照权利要求1~6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油气回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I级冷凝器(1)所需冷量由I级制冷系统(8)提供,所述的II级冷凝器(4)所需冷量由II级制冷系统(9)提供,所述III级冷凝器(7)所需冷量由III级制冷系统(10)提供,所述的II级制冷系统(9)和III级制冷系统(10)构成复叠式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
CN2009102434767A 2009-12-24 2009-12-24 一种油气回收的方法 Pending CN1018749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434767A CN101874937A (zh) 2009-12-24 2009-12-24 一种油气回收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434767A CN101874937A (zh) 2009-12-24 2009-12-24 一种油气回收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4937A true CN101874937A (zh) 2010-11-03

Family

ID=43017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434767A Pending CN101874937A (zh) 2009-12-24 2009-12-24 一种油气回收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74937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23417A (zh) * 2013-10-30 2014-01-22 海湾环境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储油罐呼吸气回收系统
CN103550947A (zh) * 2013-10-18 2014-02-05 范秀文 多级低温冷凝式油气回收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04815514A (zh) * 2014-10-29 2015-08-05 临安清云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冷凝法废气处理系统
CN105536282A (zh) * 2016-02-01 2016-05-04 东南大学 一种增压多级冷凝的油气回收方法
CN106823440A (zh) * 2017-01-25 2017-06-13 浙江大学 一种精馏型自复叠低温冷凝的油气分离系统
CN106924988A (zh) * 2017-01-25 2017-07-07 浙江大学 一种带冷量回收的精馏型自复叠低温冷凝油气分离系统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50947A (zh) * 2013-10-18 2014-02-05 范秀文 多级低温冷凝式油气回收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03523417A (zh) * 2013-10-30 2014-01-22 海湾环境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储油罐呼吸气回收系统
CN103523417B (zh) * 2013-10-30 2015-12-09 海湾环境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储油罐呼吸气回收系统
CN104815514A (zh) * 2014-10-29 2015-08-05 临安清云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冷凝法废气处理系统
CN105536282A (zh) * 2016-02-01 2016-05-04 东南大学 一种增压多级冷凝的油气回收方法
CN105536282B (zh) * 2016-02-01 2017-09-15 东南大学 一种增压多级冷凝的油气回收方法
CN106823440A (zh) * 2017-01-25 2017-06-13 浙江大学 一种精馏型自复叠低温冷凝的油气分离系统
CN106924988A (zh) * 2017-01-25 2017-07-07 浙江大学 一种带冷量回收的精馏型自复叠低温冷凝油气分离系统
CN106823440B (zh) * 2017-01-25 2019-01-11 浙江大学 一种精馏型自复叠低温冷凝的油气分离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74937A (zh) 一种油气回收的方法
CN103394267B (zh) 一种结合冷凝和吸附的油气回收装置
CN101793456B (zh) 一种用于油气回收的冷凝方法
CN101852504B (zh) 用于油气回收的双级复叠制冷方法
CN201646314U (zh) 液化天然气汽车空调系统
CN102398496B (zh) 利用液化天然气汽化改进冷凝效果的汽车的空调系统
CN106731453A (zh) 一种油气回收吸附冷凝装置
CN102527073A (zh) 吸附-冷凝复合式油气回收装置及油气回收方法
CN105536282A (zh) 一种增压多级冷凝的油气回收方法
CN210083043U (zh) 一种多温区lng冷链物流车
CN101244342A (zh) 一种用于油气回收的低温制冷装置
CN101244343B (zh) 一种用于油气回收的低温制冷方法
CN102465000B (zh) 一种油气冷凝回收方法
CN215250626U (zh) 基于载冷剂的多级冷凝油气回收系统
CN110171796A (zh) 一种三次油气回收系统
CN106669355B (zh) 基于影像识别除霜技术一体化油气回收装置
CN206508753U (zh) 基于影像识别除霜技术一体化油气回收装置
CN208395104U (zh) 一种冷凝吸附式油气回收装置
CN209771738U (zh) 一种液氮低温冷凝voc回收处理装置
CN218248601U (zh) 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
CN206492360U (zh) 一种油气回收吸附冷凝装置
CN102353232B (zh) 一种丙烷蒸发气和丁烷蒸发气的液化系统和液化方法
CN205561332U (zh) 天然气压缩机输送制冷系统
CN201626827U (zh) 一种冷凝法油气回收系统
CN202221213U (zh) 一种丙烷蒸发气和丁烷蒸发气的液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