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62482B - 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62482B
CN101862482B CN201010130376A CN201010130376A CN101862482B CN 101862482 B CN101862482 B CN 101862482B CN 201010130376 A CN201010130376 A CN 201010130376A CN 201010130376 A CN201010130376 A CN 201010130376A CN 101862482 B CN101862482 B CN 1018624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oreactor
fluid
mandrel
control system
cylindrical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303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62482A (zh
Inventor
高毅
周焕城
李明
蒋泽生
张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Zhujiang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Zhujiang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Zhujiang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Zhujiang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10101303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62482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624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24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624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24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及其控制系统和方法,其主要改进在于其中的生物反应器所形成的反应室被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反应区,并改进出口通道和入口通道,使得第二流体能以梯度式递减分流进入各个反应区,在各位反应区中独立与第一流体进行反应后,再行从出口通道流出。由此,本发明综合解决了现有的生物反应器存在的灌注不均、死腔、堵塞及交换率低等问题。

Description

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肝功能衰竭是各种肝病的终末期表现,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预后极差。肝脏移植手术是目前公认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供体缺乏、技术难度高等原因,极大地限制了肝移植手术的广泛开展。以体外培养肝细胞为基础的生物人工肝等治疗手段的出现,有望像人工肾曾使肾衰竭治疗产生革命性变化一样,为肝衰竭的现代治疗提供有效手段,然而,如何合理设计新型生物反应器,实现体外肝细胞的长期大规模培养,仍是目前强烈限制生物人工肝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生物反应器是生物人工肝的核心部分,其性能直接关系到人工肝的支持效果。目前研究及应用的众多生物反应器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虽然已有部分生物人工肝生物反应器已进入临床实验,但目前仍未有一种理想的生物反应器可充分满足临床运用需要: 
1、中空纤维型生物反应器:是目前研究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反应器。其优点是异种蛋白可以隔离,同时防止人体内针对异种细胞抗原的预存抗体对装载细胞的杀伤作用。因而比较适合异种细胞类(如猪肝细胞)生物反应器。目前该反应器仍存在以下问题:(1)容积有限,细胞装载量小,培养液与肝细胞交换面积有限,不利于体外规模化扩增;(2)半透膜的侧孔易被细胞团堵塞,影响交换效率,亦不利于肝细胞的功能与活力的长期有效维持;因此中空纤维型生物反应器不是最佳的生物人工肝生物反应器。 
2、平板生物反应器:该类反应器是将肝细胞直接种植于平板上,它的优点是细胞分布均匀,微环境一致,但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下降,反应器细胞为单层培养,不能长期有效存活并保持功能与活性,且不易放大,无法达到临 床要求。 
3、微囊悬浮生物反应器:该生物反应器是将肝细胞用一种半透膜材料包裹,制成多孔微囊,然后进行灌注培养.其优点是所有细胞有相同的微环境,有大量细胞培养的空间,减少免疫反应的发生.缺点是由于半透膜的存在以及肝细胞间的相互聚集,导致囊内外物质能量的交换受限。此外,Hoshiba[11]等研究亦表明,肝细胞为贴壁依赖性细胞,如失去对支架材料的贴附,可促发细胞发生凋亡。因此,这类生物反应器亦不是体外规模化培养肝细胞的最佳选择。 
4、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是一类开发较早且在研究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灌注床/支架生物反应器。该反应器是通过搅拌来使细胞及支架材料达到悬浮状态,在罐体顶端还装有传感器,可连续监测培养物的温度、pH、p02、葡萄糖消耗等参数,其最大优点是能培养各种类型的动物细胞、培养工艺容易放大,但这种生物反应器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即机械搅拌会产生一定剪切力,容易对细胞造成较大程度上的损伤,因而限制了其进一步的运用。 
鉴于对目前各种类型生物反应器设计思路的分析,有必要借鉴一些现有技术来进行优化。 
请参阅1999年11月23日公开的US5989913号专利申请,其公开的一种培养器,该培养器包括:一筒形器皿,具有第一和第二端壁和置于该两个端壁之间的一筒形壁,一入口,一出口,及第一和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一和第二过滤器具有多个开口,该开口允许液体培养基和细胞代谢废料通过并阻止细胞和细胞簇通过;一培养室,由所述筒形壁、第一和第二端壁,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过滤器共同定义,该培养室具有一通透的纵长轴;一装置,用于围绕水平的纵长轴旋转该筒形器皿;一泵,用于维持液态培养基脉流通过该培养室。 
目前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设计并应用于微重力生命科学领域的旋转培养系统(RCCS),经过近二十几年的相关研究,已成功广泛地运用于兔角膜细胞、骨骼肌细胞、成骨细胞等多个组织工程领域中。其系列产品中的最新成员旋转灌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RCMW),具有与前述US5989913号专利申请相应的结构,可通过培养容器水平旋转来达到使容器中的微载体与细胞克服重力而达到悬浮状态,并通过外置蠕动泵来实现容器内氧气、营养物质与代谢产物的双向循环。但是,本申请人在前期运用该生物反应器的过程中 发现,该反应器目前仍存在营养供应不足、灌注不均一及易堵塞等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培养器皿内双向物质交换效率低:由于培养器皿内部的纵长轴的出口及入口均被滤膜所包覆,导致一部分培养基穿过滤膜后与膜外培养室内的培养基进行养分和氧气的交换,实现“有效循环”;另一部分培养基则以滤膜与该纵长轴之间的间隙为通道,直接流出培养器皿之外,不能完成养分和氧气交换的功能,会导致培养器皿内的细胞组织营养供应不足,成为“无效循环”。 
其次,培养容器内灌注不均一,存在死腔:在RCMW循环模式中,增大滤膜的通透性有助于提高滤膜外循环,减少“无效循环”,但由于培养容器中央(转动轴线处)的液体压力低于其外周的液体压力,使培养容器中央的培养基流速及更换速率较快,容器外周培养基流速及更换速率较慢,导致容器内的灌注不均一,在培养容器外周形成死腔。 
再者,在RCMW循环模式中,由于培养容器内液体循环流向单一,培养液出口面积小且位置集中(出口为4个小侧孔),从而造成细胞及微载体在出口位置堵塞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增强参与反应的两种流体进行交换时的交换效率和均匀程度,以及克服交换时存在的死腔和堵塞等不足的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前一目的所述的控制系统相应的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方法。 
为实现该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包括: 
生物反应器,其包括筒体、芯轴及滤膜,筒体形成反应室以提供给溶合了第一物质的第一流体和溶合了第二物质的第二流体进行反应,芯轴横贯筒体轴向设置,芯轴两端分别形成第二流体的入口通路和出口通路,该滤膜包覆该芯轴,以阻止第一物质、允许第二物质通过,滤膜与芯轴之间形成缝隙; 
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生物反应器绕其芯轴旋转; 
储料瓶,用于储存溶合了第二物质的第二流体; 
动力泵,用于维持储料瓶中的第二流体经生物反应器的入口通路进入反应室后经出口通路回到储料瓶以构成单向循环回路; 
该生物反应器中,沿包覆有滤膜的芯轴的轴向设有至少两个结扎件以将反应室分隔为多个反应区,该结扎件设有轴孔以供包覆有滤膜的芯轴穿越,结扎件的半径占3/10至7/10筒件半径; 
所述出口通道及入口通道均单独与每个反应区相连通。 
该芯轴包括外筒和内筒,外筒中空,其两端与筒体两端壁相固定,其一端封闭,另一端形成有所述出口通道的外侧出口,其表面沿其轴向设有若干通孔以形成所述出口通道的内侧出口; 
所述内筒中空,其与外筒封闭端相反的一端封闭,另一端与相应的筒体端壁相固定并形成所述入口通道的外侧入口,其表面沿其轴向设有若干通孔以形成所述入口通道的内侧入口; 
每个所述反应区所对应的芯轴处均设有所述内侧入口和内侧出口。 
较佳的,所述结扎件的半径占1/2筒件半径。 
所述筒体设有取样口和加样口。 
该控制系统还包括氧合器,用于将氧气提供源所提供的氧气与所述循环回路中的第二流体相合成。该氧合器包括一筒体,筒体具有筒墙和两个端墙及由它们所定义的合成腔,合成腔内设有由多条中空纤维并排组成的纤维组,该纤维组的纵长方向的两侧与合成腔粘固以在两处粘固部位间形成供第二流体通过的液流室,各中空纤维的中空内腔共同形成供氧气通过的气流室,筒体上设有连通该气流室的进气口和出气口,且设有连通该液流室的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处的截面设有缓冲板以使第二流体呈现以非直线通路进入液流室。 
一种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为生物反应器的反应室预盛装溶合了第一物质的第一流体; 
为储料瓶盛装溶合了第二物质的第二流体; 
同时进行的如下并行步骤: 
提供动力以使所述第二流体经生物反应器的入口通路梯度式递减分流进入各反应区以分别在各反应区中与第一流体进行反应,再经生物反应器的出口通路回流,形成循环回路; 
提供动力使生物反应器绕其芯轴旋转以使其反应室中的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均匀充分反应; 
其还包括另一并行步骤:在循环回路中将氧气与第二流体相溶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如下优点: 
首先,本发明通过使用具有较大截面积的多个结扎件对反应器内芯轴进行多处结扎,将反应器内的反应室分为多个反应区(房),结合出口通路与各个反应区的连通关系,使得每个反应区均可独立完成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的交换,而各反应区之间又通过外周相连通,一方面克服了“无效循环”现象,另一方面,细化反应室为多个反应区,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之间的交换或反应能更加细致、充分。 
其次,芯轴的外筒沿轴向设置有多个通孔,反应室中直径相对较大的第一物质及其第一流体不会仅积聚在仅仅数个通孔中,这样便不会造成第一物质在出口通路处的堵塞,保证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的正常工作。 
此外,改进了结构的氧合器,使得流经其中的氧气能充分与循环回路中的第二流体进行溶合,且可以结合相应的控制手段对进入该种氧合器的供氧量进行有效控制,无疑,对实现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的量化管理有较大的助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生物反应器的纵剖图,示出其内部结构; 
图2为图1的中B部分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的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氧合器的纵剖图,示出其内部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所称的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之间能发生生化反应,在需要进行生化反应的两种流体中,流体之一与流体之二发生生化反应后,其中之一可以成为目标物,该目标物即为已达到某种制备或治疗的目的的对象。所进行的生化反应,更具体的说法,是由于第一流体所溶合或存在的第一(类)物质与第二流体所溶合或存在的第二(类)物质相互之间发生反应。例如,在模拟生物人工肝时的细胞培养阶段,先在生物反应器中灌注溶合了待培养细胞的培养基作为第一流体,其中的第一物质即为细胞,再令溶合了养分(氨基酸、葡萄糖等)和氧气的培养基作为第二流体通过该生物反应器,以对生物反应器中的待细胞进行培养,其中的养分和氧气即为第二(类)物质。又例,在模拟生物人工肝时的治疗阶段,在生物反应器中灌注的第一流体为包含健康细胞的人体健康血液,健康细胞成为此处的第一(类)物质,而通过该生物反应器的第二流体则为患者血液,患者血液中的代谢废料及毒素此时成为第二(类)物质,在与第一流体溶合时,代谢废料与毒素均被健康血液细胞所吞噬,从生物反应器中流出的第二流体将成为相对健康的血液。以上两例,共同揭示本发明的生物反应器内部所进行的两种生化反应,均是利用细胞机理所实施。同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本发明的生物反应器也可以应用于其它生化反应的场合。 
由以上两例可以看出,本发明的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一般具有相同的成分,例如前述的培养基,而第二流体在经过生物反应器前后的成分会有所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二物质(养分和/或氧气)会与反应室内的第一物质(细胞)发生生化反应而导致第二物质的量变或消失,而且其中的共有部分如培养基也可能在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之间已发生过交换。当第二流体初始提供时,其第二物质仅包括一些养分,当向该第二流体中溶入了氧气之后,则其第二物质便同时包括养分与氧气,当第二流体自生物反应器流出时,其中的部分第二物质已锐减甚至消失。可见,作为动力学概念,成分的变化不应影响对本发明不同“流体”的理解。 
本发明以下将以前述第一例为主进行描述,也即,采取溶合了待培养细 胞的培养基作为第一流体,采取包含了养分和氧气的培养基作为第二流体,由此,下述生物反应器中的反应室也可称之为培养室,以便其命名更符合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习惯。 
请先参阅图3,该图揭示了本发明的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的结构,该控制系统包括生物反应器50、电机56、动力泵54、氧合器53以及储料瓶51,这些部件共同构成一循环回路。以下详细揭示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请结合图1和图2,图2为图1中B部分放大图。所述的生物反应器50,其整体呈筒形,包括筒体1、芯轴3及滤膜2。 
筒体1具有两端壁11,12连成一体的柱壁13,两端壁11,12与该柱壁13共同定义一反应室10以提供给溶合了细胞的培养基(第一流体)和溶合了养分及氧气的培养基进行生化反应。 
芯轴3横贯筒体1的两端壁11,12设置,芯轴3的轴线最好与筒体1的轴线重合。芯轴3具有内外筒结构,其外筒301呈空心筒形,沿其轴向在筒壁上形成有多个通孔以形成内侧出口323,且一端被连通至第二端壁12之外以形成外侧出口320,另一端则与柱壁12连接时密封。由此,整个外筒301自内侧出口323至外筒301中空部3010再至外侧出口320形成一个出口通路32。芯轴3内部还装设一外径远小于外筒301的内径的内筒302,内筒302也具有中空部3020,其靠近第二端壁12的一端被密封,而靠近第一端壁11的一端则开口。同理,该内筒302沿其轴向在筒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以形成多个内侧入口313,其开口侧与第一端壁11相连接以在第一端壁11外侧形成一外侧入口310,自其外侧入口310至内筒302的中空部3020再至内侧入口313便形成一个入口通路31。由此,芯轴3两端分别形成供溶合了养分和氧气的培养基(第二流体)进入该反应室10的入口通路31和供参与反应后的培养基(第二流体)自反应室10流出的出口通路32。较佳的一个方案是内筒302的长度至少应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2外筒301长度,这样,入口通路31便具有一个较长的跨度,在入口通路31中的第二流体得以从反应室10的相对较宽的横向位置梯度式递减分流注入反应室10;外筒301由于占据整个反应室10的轴向,其第二流体也可以自其整个筒壁相对均匀地进入出口通 路32。可见,无论出口通路32还是入口通路31,由于其在反应室10内为第二流体设计了多个出口或入口,使得反应室10内的第一物质不会在某一处积聚,较大限度地消除了堵塞的可能。 
可以看出,由于外筒301中空,而通过内筒302的外侧入口310的第二流体需经外筒301的出口通路32尤指外筒301的中空部3010进入反应室10,另一方面,参与反应后的第二流体需经由外筒301的内侧出口323进入出口通路32,故而,实质上外筒301表面的通孔同时具有双向通过的作用,即既允许未反应的第二流体进入反应室10,又允许反应后的第二流体进入出口通路32。 
该滤膜2因包覆于该芯轴3的外筒301的柱面而呈筒状,滤膜2表面形成有孔径适中的多个微型小孔,以便阻止前述第一流体尤其是第一物质通过,而允许前述的第二流体尤其是第二物质通过,具体而言,由于细胞的直径较之养分和氧气分子大,故将滤膜2的小孔大小设置在小于第一物质大小而大于第二物质大小的尺寸范围内,即可实现此一功能。滤膜2由于其结构相对稀松,性质柔软,故与芯轴3之间易形成缝隙20。如此,第二流体从入口通路31进入后,一部分会透过滤膜2进入反应室10。如图1所示,在滤膜2纵长方向上,采用多个结扎件400等间距布置对滤膜2所形成的筒形进行结扎,由此,滤膜2在多个结扎部位处与芯轴3相箍紧而紧密贴合,所述缝隙20便被分开为互不连通的多个隙区208,因多个隙区208间彼此不连通,故第二流体进入反应室10后,将全部进入反应室10内参与反应后再流出,故能使其与第一流体的交换率增强。 
该结扎件400的横截面呈正圆形,中心处设有轴孔(未标号)以供带滤膜2的芯轴3穿越,并且该轴孔的大小刚好使得结扎件400压迫滤膜2与芯轴3相箍紧。该结扎件400被设计成圆饼状,其在径向具有一定的宽度,即结扎件400的半径最好略大于或略小于反应器筒体1的半径,理论上,设筒体1半径为R,则结扎件半径r可以在0.3R至0.7R之间取值,当然,最佳的数值为r=R/2。本实施例中的结扎件400需采用具有一定刚度的硬质材料,如各种硬质金属、木板、塑料、陶瓷等只要能满足抵抗一定的流体冲刷力而不致变形的材料均可,较佳的,倾向于采用金属材料。表面积较大的多个结扎件400的设置,将反应室10分隔为多个呈短柱形的反应区108,各个反应区108的外周又互相连通,而且独立对应有部分内侧入口313和部分内侧出口323,各个反应区108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形同多个小型反应室。由于反应区108小型化且相对独立,使得从出口通路32进入的第二流体可以以梯度级分流到多个反应区108中与每个反应区108的第一流体进行生化反应,而后,每个反应区108中完成反应的第二流体又能直接通过相应的内侧出口323进入出口通路32流出,大型反应室10被细化,因此能使得整个反应室10中所进行的生化反应更为均匀充分。
请再参阅图1,为了加强滤膜2与芯轴3外筒301的紧贴关系,可以进一步采用橡皮圈之类的截面较小的结扎件402对靠近两个端壁11,12的位置进行结扎,当然,此处的结扎件的形状可以灵活设计为较大面积的形状如401所示。 
此外,为了便于从反应室10中取样和加样,在筒体1柱壁13处任意位置处分别设置一取样口14和一加样口15,平时用塞件140,150分别紧盖,仅在需要时才揭开塞件140,150加以使用。 
请结合图3,本发明的电机56主要用于驱动所述生物反应器50绕其轴线进行旋转,由于芯轴3的轴线与生物反应器50的筒件1的轴线基本重合,实质上绕芯轴3的轴线转动芯轴3即可转动整个筒件1,从而实现整个生物反应器50的转动。转动方向可以是单向也可以是双向,电机56的转动方向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施。 
本发明的储料瓶51,用于盛装溶合了养分的培养基。 
在本发明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中,储料瓶5 1通过管路与生物反应器50的外侧入口310和外侧出口320分别连通以形成单向循环回路,故需在该循环回路中利用一动力泵54驱动储料瓶51的第二流体在该回路中的循环,为了使储料瓶51中培养基携带足量氧气,还需结合至少一个氧合器53将自然空气或氧气提供源(未图示)中的氧气成分溶合于该回路的第二流体中。 
本发明的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使用以如下结构和方式实现:其首先在储料瓶51中盛装溶合了养分的培养基溶液作为第二流体,在生物反应器50中盛装包含了待培养细胞的培养基溶液作为第一流体,以如图3所示的结构,通过两条引自储料瓶51的管路,管路之一先与氧合器53连通以在此处进行氧气合成,再由氧合器53与动力泵54相连通以在此处施加促进第二流体进行循环的动力,继而,由动力泵54与生物反应器50的入口通路31 的外侧入口311相连通,再将生物反应器50的出口通路32的外侧出口321直接通过另一管路与储料瓶51相连通,即可完成整个控制系统的物理连接。 
工作时,在动力泵54的驱动下,携带了养分的培养基从储料瓶51出发,经管路之一到达氧合器53与氧气相溶,随后自氧合器53出来的溶合了养分和氧气的培养基经过动力泵54进入生物反应器50图3左侧的入口通路31的外侧入口310中,第二流体继而进入反应室10与第一流体进行生化反应,第一流体中的细胞吸收了第二流体中的养分和氧气后,第二流体经图3中右侧的出口通路32的外侧出口320回流至储料瓶51中,完成一个循环。其中,氧合器52,53与动力泵54是实时参与工作的。 
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的控制系统中,生物反应器50的出口通路32所在位置和入口通路31所在位置是固定的,如图1所示,生物反应器50的入口通路31在右侧设置,出口通路32在左侧设置,这种位置关系是不变的,故动力泵54需要与图2所示右侧的入口通路31的外侧入口310相连通(尽管在图3中定义左侧为入口通路),而生物反应器50的出口通路32(图1左侧)的外侧出口320则直接与储料瓶51相连通。如果互换出口通路32和入口通路31的位置,也即互换流向,则可能会造成从图1中左侧进入的第二流体无法克服阻力从图1中右侧流出,显然这种方式是与本发明的初衷相悖的。 
本发明的氧合器53经过改进,请参阅图4,氧合器53包括一筒体6,该筒体6具有筒墙60和两个端墙61,62,所述两个端墙61,62均为设有内螺纹的盖体,筒墙60轴线方向两端外壁则形成了外螺纹,由此,两个端墙61,62便可以分别螺锁在筒墙60的两端,形成紧密的连接。当然,如不考虑安装、拆卸、维护上的便利,在未图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至少一个端墙61或62与筒墙60一体成型。 
所述两个端墙61,62与筒墙60之间,在筒体6内部定义了一个合成腔63,该合成腔63内设有由多条中空纤维并排群集制成的纤维组620,纤维组620中的每条中空纤维均以其纵长方向平行于筒体6的轴线设置,故可以理解为纤维组620的纵长方向与筒体6的轴向相平行。中空纤维与中空纤维之间存有间隙。纤维组620的轴线方向的两侧与该筒体6的合成腔63的腔壁以粘胶粘固密封,在纤维组620两处粘固部位64处,各中空纤维之间也被粘固 以求纤维组620外部在该处的整体密封,两处粘固部位64之间的纤维与纤维间间隙由便构成了一个属于该合成腔63一部分的液流室632,而各中空纤维的中空内腔便共同构成属于该合成腔63另一部分的气流室631。众所周知地,中空纤维呈管状,纤维管壁相对气体而言具有穿透性,而相对液体而言则具有密封性,故气体可在各纤维的中空内腔通过的同时,一部分气体能穿透纤维管壁,而液体则不能穿透纤维管壁进入其中空内腔。 
由纤维组620与筒体6共同构成的气流室631和液流室632具有互不重叠却又相互错开的结构特征。在筒体6的横截面视角中,液流室632基本上包围气流室631设置,或视之为包围多个更细小的支气流室设置。 
如前所述,气流室631用于通过氧气,液流室632用于通过培养基流体(第二流体)。气流室631与液流室632之间因为纤维组620的半通透作用而使得流体只能在液流室632内流通而不能穿过中空纤维管壁进入气流室631,而气流室631的氧气却可以穿透中空纤维管壁进入液流室632与培养基流体相溶合。因此,在液流室632中,气体与流体进行了生化反应,且因筒体6本身气密性好,气体不会泄漏到筒体6外部。 
为了给气流室631提供氧气,所述的一个端墙61设有进气口616,另一个端墙12设有出气口626,进气口616与出气口626均与该气流室631相连通,但在端墙61与纤维组620的相应端部之间,以及端墙62与纤维组620的相应端部之间,还形成有一缓冲隙,该缓冲隙供气体进入其中后再行行进。因进气口616与出气口626以筒体6的纵长跨度为距离,故氧气进入气流室631后有充分的运动量程流出该气流室631,又因各中空纤维之间存有间隙,等效于增大了气流室631与液流室632的接触面积,在此期间氧气有足够的时间和接触面积穿过纤维组620与液流室632中的流体更充分相溶合。 
为了给液流室632提供培养基流体,结合液流室632基本包围气流室631的结构特点,在筒墙60的外壁任意两处相距位置处分别设置一个进液口606和一个出液口608,进液口606和出液口608均与液流室632相连通,通过进液口606进入的流体便可以进入液流室632与氧气相溶后,再经出液口608 流出。 
进液口606和出液口608的设计使其各自呈现一直线通路,从进液口606进入并从出液口608流出的流体,一般是靠动力泵(未图示)驱动的,因此,难以控制的流速会对培养基中的养分和软质的纤维组620带来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流速较高时,相对纤维组620,沿直线通路进入流体的冲量较大,会造成纤维组620变形或破坏,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在进液口606和出液口608中,设置一起缓冲作用的缓冲板69,以将进液口606和出液口608的直线通路改为非直线通路,流体在冲击该缓冲板69后,改为沿缓冲板69周边进入液流室632,此时进入液流室632的流体的冲击力便大大缓解,有效地对纤维组620实施了保护。 
为了便于生产,所述的缓冲板69被设置在进液口606和出液口608与筒墙60交汇处,且环绕筒墙60的圆周形成环状,进一步的,还可以适当改变筒墙60与环状缓冲板69之间的空间以扩大流体通过量。 
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预见,所述的气流室631与液流室632可以互换,因此,应视其为不超脱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改进后的氧合器53,由氧气提供源向气流室631独立供氧,且氧气与液流室632中第二流体的溶合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故不会造成氧气泄漏的情况,可以对供氧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第二流体所含氧气的量,从而保障反应室10内的细胞的养分和氧气供应。 
在本申请人所进行的酚红试验中,本发明的控制系统比现有技术显示出更为均匀的交换效果,但因酚红试验过程所形成的图片为彩色照片,不符合专利法关于附图的规定而未提供图示,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自行试验以验证此类根据本发明可预知的结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生物反应器及其控制系统和方法,尤其适于生物人工肝应用场合,综合解决了现有的生物反应器存在的灌注不均、死腔、堵塞及交换率低等问题,转而提供多种由不同生物反应器构成的控制系统,为生化反应领域提供了更佳的辅助仪器。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9)

1.一种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包括:
生物反应器,其包括筒体、芯轴及滤膜,筒体形成给溶合了第一物质的第一流体和溶合了第二物质的第二流体进行反应的反应室,芯轴横贯筒体轴向设置,芯轴经过其两端分别形成第二流体的入口通路和出口通路,该滤膜包覆该芯轴,以阻止第一物质、允许第二物质通过,滤膜与芯轴之间形成缝隙;
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生物反应器的芯轴绕其轴线旋转从而带动生物反应器绕该轴线旋转;
储料瓶,用于储存溶合了第二物质的第二流体;
动力泵,用于维持储料瓶中的第二流体经生物反应器的入口通路进入反应室后经出口通路回到储料瓶以构成单向循环回路;
其特征在于:
该生物反应器中,沿包覆有滤膜的芯轴的轴向设有至少两个结扎件以将反应室分隔为多个反应区,该结扎件设有轴孔以供包覆有滤膜的芯轴穿越,结扎件的半径占3/10至7/10简体半径;
所述出口通路及入口通路均单独与每个反应区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芯轴包括外筒和内筒,外筒中空,其两端与筒体两端壁相固定,外筒一端封闭,另一端形成有所述出口通路的外侧出口,其表面沿其轴向设有若干通孔以形成所述出口通路的内侧出口;
所述内筒中空,其与外筒封闭端相反的一端封闭,另一端与相应的筒体端壁相固定并形成所述入口通路的外侧入口,其表面沿其轴向设有若干通孔以形成所述入口通路的内侧入口;
每个所述反应区所对应的芯轴处均设有所述内侧入口和内侧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扎件的半径占1/2筒体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设有取样口和加样口。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控制系统还包括氧合器,用于将氧气提供源所提供的氧气与所述循环回路中的第二流体相溶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氧合器包括一筒体,该氧合器的筒体具有筒墙和两个端墙及由它们所定义的合成腔,合成腔内设有由多条中空纤维并排组成的纤维组,该纤维组的纵长方向的两侧与合成腔粘固以在两处粘固部位间形成供第二流体通过的液流室,各中空纤维的中空内腔共同形成供氧气通过的气流室,该氧合器的筒体上设有连通该气流室的进气口和出气口,且设有连通该液流室的进液口和出液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处的截面设有缓冲板以使第二流体以非直线通路进入液流室。
8.一种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方法,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
为生物反应器的反应室预盛装溶合了第一物质的第一流体;
为储料瓶盛装溶合了第二物质的第二流体;
同时进行如下并行步骤:
提供动力以使所述第二流体经生物反应器的入口通路梯度式递减分流进入各反应区以分别在各反应区中与第一流体进行反应,再经生物反应器的出口通路回流,形成单向循环回路;
提供动力使生物反应器的芯轴绕其轴线旋转从而带动生物反应器绕该轴线旋转以使其反应室中的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均匀充分反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物反应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另一并行步骤:在单向循环回路中将氧气与第二流体相溶合。
CN201010130376A 2010-03-19 2010-03-19 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和方法 Active CN1018624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30376A CN101862482B (zh) 2010-03-19 2010-03-19 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30376A CN101862482B (zh) 2010-03-19 2010-03-19 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和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62482A CN101862482A (zh) 2010-10-20
CN101862482B true CN101862482B (zh) 2012-10-03

Family

ID=42954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30376A Active CN101862482B (zh) 2010-03-19 2010-03-19 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624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8610A (zh) * 2010-03-19 2010-09-22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生物反应器及其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05246524B (zh) * 2013-05-31 2017-05-31 东丽株式会社 吸附载体填充柱
CN106139289B (zh) * 2016-07-29 2018-06-19 武汉仝干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半透膜分层一体式生物反应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63262A1 (en) * 1988-09-30 1990-04-11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Cell-incubator
US5202254A (en) * 1990-10-11 1993-04-13 Endotronics, Inc. Process for improving mass transfer in a membrane bioreactor and providing a more homogeneous culture environment
CN101312758A (zh) * 2005-11-24 2008-11-26 株式会社Jms 中空纤维膜型人工肺
CN201643112U (zh) * 2010-03-19 2010-11-24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63262A1 (en) * 1988-09-30 1990-04-11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Cell-incubator
US5202254A (en) * 1990-10-11 1993-04-13 Endotronics, Inc. Process for improving mass transfer in a membrane bioreactor and providing a more homogeneous culture environment
CN101312758A (zh) * 2005-11-24 2008-11-26 株式会社Jms 中空纤维膜型人工肺
CN201643112U (zh) * 2010-03-19 2010-11-24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62482A (zh) 2010-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516691A (en) Module for culturing and using metabolisms and/or f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US9969963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ell culture array
CN101837151B (zh) 双向灌注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和方法
Sun et al. High-throughput microfluidic system for long-term bacterial colony monitoring and antibiotic testing in zero-flow environments
Hung et al. Continuous perfusion microfluidic cell culture array for high‐throughput cell‐based assays
US10577574B2 (en) Interconnections of multiple perfused engineered tissue constructs and microbioreactors, multi-microformulator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same
CN105992816A (zh) 生物反应器中的细胞扩增
CN101199436A (zh) 三维立体式培养肝细胞的生物反应器
Jasmund et al. Cultivation of primary porcine hepatocytes in an OXY‐HFB for use as a bioartificial liver device
CN101837152B (zh) 辐射式流向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01838610A (zh) 生物反应器及其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01862482B (zh) 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和方法
CN201643112U (zh) 多房分隔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
CN105505775A (zh) 一种体外肝支持系统
CN107881106A (zh) 一种阵列式细胞动态培养与区域化处理微流控芯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EP2373780B1 (en) Bi-directional continuous perfusion bioreactor for tridimensional culture op mammal tissue substitutes
CN201643113U (zh) 双向灌注式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
CN111269830B (zh) 一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多器官芯片及其应用
CN201643110U (zh) 辐射式流向生物反应器控制系统
CN201751418U (zh) 生物反应器及其控制系统
CN107570246A (zh) 一种用于抗菌药物筛选的线虫芯片及其微流控方法
Lee et al. Microfluidic tissue model for live cell screening
Zhou et al. Inhibition of anaerobic probiotics on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using intestinal microfluidic systems
CN109682586B (zh) 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进行体外血管支架评测实验的方法和应用
CN105838606B (zh) 一种高通量细胞联合培养芯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