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7539B - 开闭器 - Google Patents

开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7539B
CN101847539B CN2010102174207A CN201010217420A CN101847539B CN 101847539 B CN101847539 B CN 101847539B CN 2010102174207 A CN2010102174207 A CN 2010102174207A CN 201010217420 A CN201010217420 A CN 201010217420A CN 101847539 B CN101847539 B CN 1018475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contact
conductor
container
shutter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1742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47539A (zh
Inventor
藤田大辅
贞国仁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21742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47539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47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75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475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753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开闭器,将叶片型的可动触点(26)和固定触点(20)收纳于容器内,其中,叶片型的可动触点(26)从转动中心沿半径方向延伸,并以自由端描绘转动轨迹的方式往复动作,固定触点(20)在可动触点(26)的转动范围内与可动触点(26)接触、分离,可动触点(26)被可动侧支承导体(28)支承,固定触点(20)被固定侧支承导体(21)支承,且可动触点(26)进入的开口部(20a)以与可动触点(26)的转动中心相对的方式配置,可动侧支承导体(28)和固定侧支承导体(21)配置在沿容器(10)的中心轴线的大致相同直线上。

Description

开闭器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07/071561、国际申请日为2007年11月6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0780101484.7、名称为“开闭器”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绝缘开闭装置等的开闭器,尤其涉及将叶片型的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收纳于容器内的开闭器,其中,叶片型的可动触点从转动中心沿半径方向延伸,并以自由端描绘转动轨迹的方式往复动作,固定触点在可动触点的转动范围内与可动触点接触、分离。
背景技术
这种具有叶片型的可动触点的开闭器中,提出有以下结构:一般在容器内,使该叶片型的可动触点从转动中心沿半径方向延伸,并以自由端描绘转动轨迹的方式往复动作,在该可动触点的转动范围内,配置与可动触点接触、分离的固定触点。由于利用该结构,能在容器内自由设定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的位置,增加配置的自由度,因此,具有能对应各种位置关系的开闭器这样的优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昭60-685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2-110007号公报
发明的公开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可是,在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开闭器中,支承可动触点的可动侧支承导体和支承固定触点的固定侧支承导体沿容器内的中心轴线延伸,并彼此隔有间隔平行配置。由于可动侧支承导体与容器壁面之间需要设置规定的对地距离(绝缘距离),固定侧支承导体与容器壁面之间也需要设置规定的对地距离,此外,可动侧支承导体与固定侧支承导体之间也需要设置规定的对地距离,容器必然大型化,因此,希望进行改进。此外,由于以往没有研究可动及固定侧支承导体的合适的对地距离,绝缘设计上的容器直径是由接近容器一侧的支承导体决定的,因此,希望进行改进。
此外,另一方面,如专利文献2所示的、与可动触点接触的多个通电构件在可动触点的转动轨迹的半径方向上并列设置的开闭器中,固定触点的开口部朝转动轨迹的半径方向延伸形成,在为实现开闭器的大容量化而增加通电构件的数量时,固定触点在转动轨迹的半径方向上变长,容器变得大型化,因此,希望进行改进。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容易地避免容器的大径化,实现大容量化,且若容量相同,则能使容器直径最小,并能简化内部结构的开闭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达成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开闭器中,将叶片型的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收纳于容器内,其中,叶片型的可动触点从转动中心沿半径方向延伸,并以自由端描绘转动轨迹的方式往复动作,固定触点在可动触点的转动范围内与可动触点接触、分离,其特征是,可动触点被可动侧支承导体支承,固定触点被固定侧支承导体支承,且可动触点进入的开口部以与可动触点的转动中心相对的方式配置,可动侧支承导体和固定侧支承导体配置在沿容器中心轴线的相同直线上。
发明效果
本发明中,由于固定触点以供可动触点进入的开口部与可动触点的转动中心相对的方式配置,因此,即便增加固定触点的通电构件的数量,扩大开口部的宽度,也没有必要使可动触点在转动轨迹的半径方向上延伸,起到了易于避免容器的大径化,实现大容量化这样的效果。
此外,通过将可动侧支承导体和固定侧支承导体配置在沿容器中心轴线的相同直线上,还起到了以下效果:能使可动侧支承导体及固定侧支承导体与容器间的对地距离(绝缘距离)相等,并能相对于规定容量使容器的直径最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开闭器的实施方式1的沿主母线的面的剖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开闭器的实施方式1的沿绝缘操作轴的面的剖视图。
图3是包括可动触点的自由端的旋转轨迹的面上的、固定触点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固定触点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开闭器的实施方式2的纵剖视图。
图6既是沿图5的B-B线的向视剖视图,也是沿C-C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7是说明完全开路位置、完全闭路位置和接地位置的各位置的可动触点的角度的图。
图8是本发明的开闭器的实施方式3的纵剖视图。
图9是说明完全开路位置和完全闭路位置的各位置的可动触点的角度的图。
(符号说明)
10 容器
11 主母线
12 绝缘隔板
20 固定触点
20a 开口部
21 固定侧支承导体
22 连接导体
22a 突出部
23 接地用固定触点
25 接地用固定侧支承导体
26 可动触点
26a 自由端
27 带狭缝导体
28 可动侧支承导体
29 隔板支承导体
30 绝缘操作轴(旋转轴)
31 通电构件
33 支承框
35 支承棒
37 连结构件
41 防脱构件
43 片簧
45 外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开闭器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本发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开闭器的实施方式1的沿主母线的面的剖视图。图2是开闭器的沿绝缘操作轴的面的剖视图。容器10通过绝缘隔板12将与其他容器连通的开口部隔开,形成密闭的空间。该密闭的空间内填充有六氟化硫气体等绝缘气体。容器10内收纳有以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三相主母线11。在主母线11的各相上,通过固定侧支承导体21及连接导体22配置有固定触点20。此外,在容器10内的其他位置上,通过接地用固定侧支承导体25及连接导体22配置有3个接地用固定触点23。
在容器10内的此外其他位置上,通过隔板连接导体29而被绝缘隔板12支承的3个可动侧支承导体28朝容器10的中心部延伸。如图2所示,可动侧支承导体28的前端部是分别形成有狭缝的、呈双叉状的带狭缝导体27。在该带狭缝导体27上,以一并贯通3个带狭缝导体27的方式配置有绝缘操作轴30。绝缘操作轴30在通过围绕自身的绝缘物而与带狭缝导体27绝缘的状态下被支承成旋转自如。
此外,被该绝缘操作轴30支承的叶片型(板状)的可动触点26分别设于带狭缝导体27。该可动触点26形成从转动中心朝半径方向延伸的大致细长板状,自由端26a以绝缘操作轴30为转动中心,以描绘旋转轨迹L的方式转动。此外,使前端的自由端26a与固定触点20接触,或与接地用固定触点23接触。如图1所示,可动触点26以收纳于狭缝的完全开路位置为中心,如图中箭头Q所示地转动,在与固定触点20接触的完全闭路位置和与接地用固定触点23接触的接地位置之间往复动作。可动触点26的转动范围的一端侧配置有固定触点20,转动范围的另一端侧配置有接地用固定触点23。此外,从带狭缝导体27到固定触点20的旋转角度与从带狭缝导体27到接地用固定触点23的旋转角度相同。
固定触点20及接地用固定触点23的截面分别呈大致コ字状,固定触点20及接地用固定触点23形成有供可动触点26进入的开口部20a,该开口部20a分别朝绝缘操作轴30的方向配置。固定触点20和接地用固定触点23采用大致相同的结构,以下,主要对固定触点2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包括可动触点的自由端的旋转轨迹的面上的、固定触点的剖视图。图4是图3的固定触点的侧视图。固定触点20包括:成对的、前端朝向开口部20a而彼此大致平行相对配置的6对通电构件31;将通电构件31的基部支承成可倾倒的支撑框33;对通电构件31朝前端部彼此接近的方向施力的片簧43;以及覆盖通电构件31、支撑框33及片簧43的周围、屏蔽外部电场的外框45。
2个通电构件31为一对,且ハ字(倒V字)状排列,此外,该ハ字状的一对在可动触点26的旋转轨迹L方向上隔有规定的间隔,设置6对。也就是说,12个通电构件31每6个一列,各主表面平行地排列成2列。此外,各成列的6个通电构件31被插通于在其基部穿孔的贯通孔的支承棒35一并支承。支承棒35与通电构件31的贯通孔松动嵌合,并通过连结构件37旋紧于支撑框33。
根据该结构,通电构件31被支承成可倾倒,通电构件31的前端部的分离间隔(打开宽度)能大小变化。
外框45例如利用形状自由度大的、有效屏蔽电场的铸件制成,其构成固定触点20的外壳,形成覆盖通电构件31、支撑框33及片簧43的周围的大致箱状,在与成对的、大致平行地相对配置的通电构件31的前端部间隙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叶片型的可动触点26进入的开口部20a。2组由螺钉和垫圈形成的防脱构件41从外框45的开口部20a插入,并旋紧于连接导体22的突出部22a。
如图3所示,可动触点26的自由端26a形成沿可动触点26的转动轨迹L的形状。通过形成这种形状,不增大转动范围就能缓和可动触点26在施加有电压的状态下转动时的自由端26a的电场。此外,在自由端26a为矩形的情形下,由于电场集中在角部,因此不理想。
实施方式2
图5是本发明的开闭器的实施方式2的纵剖视图。图6既是沿图5的B-B线的向视剖视图,也是沿C-C线的向视剖视图。图7是说明完全开路位置、完全闭路位置和接地位置的各位置的可动触点的角度的图。
图5中,容器10呈大致圆筒状,通过绝缘隔板12将与其他容器连通的开口部隔开,形成密闭的空间。该密闭的空间内填充有六氟化硫气体等绝缘气体。容器10内,与未图示的三相主电路导体对应的3个固定触点20彼此大致平行地配置。固定触点20通过连接导体22配置于3个固定侧支承导体21的前端,固定侧支承导体21从被设于容器10的一端(图5的上部)的绝缘隔板12支承的隔板连接导体29沿容器10的轴线延伸。此外,在容器10内的其他位置上,通过接地用固定侧支承导体25及连接导体22,3个接地用固定触点23彼此大致平行地配置。
在容器10内的此外其他位置上,通过隔板连接导体29而被容器10的另一端(图5的下部)的绝缘隔板12支承的3个可动侧支承导体28在沿容器10的轴线延伸后,朝中心部弯曲。可动侧支承导体28的前端部是分别形成有狭缝的、呈双叉状的带狭缝导体27。在该带狭缝导体27上,以一并贯通3个带狭缝导体27的方式配置有绝缘操作轴30。绝缘操作轴30在通过围绕自身的绝缘物而与带狭缝导体27绝缘的状态下被支承成旋转自如。
与实施方式1相同,固定触点20及接地用固定触点23的截面分别呈大致コ字状,固定触点20及接地用固定触点23形成有供可动触点26进入的开口部20a,该开口部20a分别朝绝缘操作轴30的方向配置。
如上所述,图6既是沿图5的B-B线的向视剖视图,也是沿C-C线的向视剖视图。即,3个可动侧支承导体28和3个固定侧支承导体21形成大致相同的直径,并分别配置于相同直线O2上。此外,如图5及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可动侧支承导体28和固定侧支承导体21配置在与包括容器中心轴线的面O1隔有距离11的平行的面O2上。此外,接近容器10内壁面的两端的可动侧支承导体28和固定侧支承导体21与容器10的距离为12。
本实施方式的开闭器中,固定触点20被固定侧支承导体21支承,并以供可动触点26进入的开口部与可动触点26的转动中心相对的方式配置,此外,可动侧支承导体28和固定侧支承导体21配置在沿容器中心轴线的大致相同直线上。这样,由于固定触点20以供可动触点26进入的开口部与可动触点26的转动中心相对的方式配置,因此,例如即便增加通电构件31的数量,扩大开口部的宽度,也没有必要使可动触点26在转动轨迹的半径方向上延伸,易于避免容器的大径化,实现大容量化。此外,通过将可动侧支承导体28和固定侧支承导体21配置在沿容器中心轴线的大致相同直线上,能使可动侧支承导体28及固定侧支承导体21与容器间的对地距离(绝缘距离)相等,并能相对于规定容量使容器10的直径最小。
如图5及图7所示,使被带狭缝导体27收纳的位于完全开路位置的可动触点26与容器中心轴线所成的角度θ1,与同固定触点20接触的位于完全闭路位置的可动触点26与容器中心轴线所成的角度θ1相等。藉此,能使可动侧支承导体28及固定侧支承导体21与可动触点26或带狭缝导体27连接的相互位置关系变得简单,能实现结构的简化。
此外,可动触点26的转动范围的一端侧配置有固定触点20,转动范围的另一端侧配置有接地用固定触点23,可动触点26的转动中心P在容器中心线上。通过该结构,能使固定触点20侧的可动触点26的自由端26a的对地绝缘距离与接地用固定触点23侧的可动触点26的自由端26a的对地绝缘距离相等,实现容器10的直径的缩小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开闭器中,位于完全开路位置的可动触点26与位于完全闭路位置的可动触点26所成的角度、位于完全开路位置的可动触点26与位于接地位置的可动触点26所成的角度分别为θ2(120°)。这样,通过使旋转角度相等,来实现操作装置的机构及连结系统的标准化设计。此外,这样通过使旋转角度相等,能协调固定触点20侧及接地用固定触点23侧的各极间(与带狭缝导体27的电极间)的绝缘设计。也就是说,能避免电场偏向任意一侧集中。此外,由于接地用固定触点23相对于容器中心轴线成直角,因此可安装于最接近容器10的位置。这样,通过协调可动触点26的转动中心与转动轨迹的对地距离,能实现容器10的直径的缩小化。
本实施方式的开闭器适用于三相组合式的开闭器,是有用的,但即便是各相分离式(单相)的开闭器也能得到规定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图8是本发明的开闭器的实施方式3的纵剖视图。图9是说明完全开路位置和完全闭路位置的各位置的可动触点的角度的图。本实施方式的开闭器是单相、即各相分离式的开闭器,但也可用作三相组合式的开闭器。容器10内收纳有1个可动触点26和1个固定触点20。本实施方式中,可动侧支承导体28及固定侧支承导体21配置在容器10的大致中心轴线上。
转动轨迹L的最远离容器中心轴线的位置与容器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转动轨迹L的转动中心P与容器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都为W(转动轨迹L的半径R的一半),位于完全开路位置的可动触点26与位于完全闭路位置的可动触点26所成的角度为120°。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在各相分离式的开闭器中,通过使从绝缘隔板12延伸的可动侧支承导体28及固定侧支承导体21在一直线上延伸,来实现容器10内部的结构的简化,此外,通过使可动触点26的自由端26a侧与转动中心P侧的对地距离大致相等,来实现容器10的直径的缩小化。除此之外,通过使旋转角度为120°,能与在可动触点26的转动范围的另一端侧配置有接地用固定触点23的实施方式2的开闭器协调旋转角度,并能进一步促进操作装置的机构及连结系统的标准化设计。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开闭器适用于包括叶片型的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的开闭器,是有用的,其中,叶片型的可动触点被支承成可转动,并以自由端描绘旋转轨迹的方式往复动作,固定触点具有与可动触点接触的通电构件。

Claims (7)

1.一种开闭器,将叶片型的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收纳于容器内,所述叶片型的可动触点从转动中心沿半径方向延伸,并以自由端描绘转动轨迹的方式往复动作,所述固定触点在所述可动触点的转动范围内与所述可动触点接触、分离,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点的自由端形成沿该可动触点的转动轨迹的形状,
所述可动触点被可动侧支承导体支承,
所述固定触点被固定侧支承导体支承,且供所述可动触点进入的开口部以与所述可动触点的所述转动中心相对的方式配置,
所述可动侧支承导体和所述固定侧支承导体配置在沿容器中心轴线的大致相同直线上,
所述可动侧支承导体在沿容器的中心轴线延伸后,朝中心部弯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触点具有与所述可动触点接触的多个通电构件,并在所述可动触点的转动轨迹方向上并列设置有多个。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点在完全开路位置被收纳于带狭缝导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器,其特征在于,
位于完全开路位置的所述可动触点与容器中心轴线所成的角度、接触所述固定触点的位于完全闭路位置的所述可动触点与容器中心轴线所成的角度大致相等。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侧支承导体及固定侧支承导体大致位于容器中心轴线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点的转动范围的一端侧配置有所述固定触点,转动范围的另一端侧配置有接地用固定触点,所述可动触点的转动中心在容器中心线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器,其特征在于,
位于完全开路位置的所述可动触点与位于完全闭路位置的所述可动触点所成的角度为120°,或者,位于所述完全开路位置的所述可动触点与位于接地位置的所述可动触点所成的角度为120°。
CN2010102174207A 2007-11-06 2007-11-06 开闭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75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174207A CN101847539B (zh) 2007-11-06 2007-11-06 开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174207A CN101847539B (zh) 2007-11-06 2007-11-06 开闭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1014847A Division CN101849272B (zh) 2007-11-06 2007-11-06 开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7539A CN101847539A (zh) 2010-09-29
CN101847539B true CN101847539B (zh) 2013-12-11

Family

ID=42772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1742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7539B (zh) 2007-11-06 2007-11-06 开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475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31583B2 (en) 2013-10-15 2017-04-25 Continental Automotive Systems, Inc. Latching mechanism for a fuel tank isolation valve assembly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14451A (en) * 1979-07-25 1983-11-08 Brown, Boveri & Cie Ag Disconnect switch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14451A (en) * 1979-07-25 1983-11-08 Brown, Boveri & Cie Ag Disconnect switch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10-334776A 1998.12.18
JP特开平11-224572A 1999.08.1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7539A (zh) 2010-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9272B (zh) 开闭器
US6680453B2 (en) Gas insulated switchgear
CN101996815B (zh) 开关装置以及开关装置的操作方法
CN101300720B (zh) 气体绝缘电力设备
TWI505589B (zh) Switchgear and switchgear assembly method
JP2007104753A (ja) ガス絶縁スイッチギヤ
CN102439675B (zh) 金属外壳的、多相的、气体绝缘的、母线隔离和接地开关
RU2012103594A (ru) Герметичный модуль с разъединителями для распределительн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с газовой изоляцией
EP3232522B1 (en) Switchgear
EP2958205B1 (en) Gas-insulated switchgear
CN104205279A (zh) 电流开闭器
CN101847539B (zh) 开闭器
EP3090435B1 (en) Enclosure for voltage transformer and corresponding voltage transformer
JP4889796B2 (ja) 開閉器
CN104170045B (zh) 电力用开关装置
CN202696041U (zh) 气体绝缘开闭装置
EP2541704A1 (en) Medium or high voltage switchgear assembly
JP2011010461A (ja) 開閉装置
CN102510021A (zh) 固体绝缘的断路器与隔离开关的组合电器
KR19990045634A (ko) 가스절연 개폐장치
KR20140010790A (ko) 고체절연 개폐장치
KR20120127844A (ko) 가스절연 개폐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1

Termination date: 20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