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6865A - 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6865A
CN101846865A CN201010128994A CN201010128994A CN101846865A CN 101846865 A CN101846865 A CN 101846865A CN 201010128994 A CN201010128994 A CN 201010128994A CN 201010128994 A CN201010128994 A CN 201010128994A CN 101846865 A CN101846865 A CN 1018468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work
light source
display device
projection surface
video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289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池田贵司
安东孝久
辻企世子
伊藤优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468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68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5Modulator illumination systems
    • H04N9/3161Modulator illumination systems using laser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0Projectors with built-in or built-on scree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5Housing details, e.g. position adjustment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8Reflectors in projection bea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02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 H04N9/3105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for displaying all colours simultaneously, e.g. by using two or more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从固体光源出射光的状态下用户接近框体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具备收容固体光源(111)、对从固体光(111)出射的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元件DMD(500)、将从DMD(500)出射的光投射到投射面上的投射单元(150)的框体(200)。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具备:线缆端子(190),其在框体(200)的两侧壁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侧壁上设置;传感器(600),以包括从设置有线缆端子(190)的侧壁规定范围的范围作为检测范围,该传感器检测物体进入检测范围的情况;电力控制部(740),其在检测出物体进入检测范围时,断开向固体光源输入的电力。

Description

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其具备固体光源、对从固体光源出射的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元件、将从光调制元件出射的光投射到投射面上的投射单元。
背景技术
近些年,公知有一种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其具备收置激光光源等固体光源、对从固体光源出射的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元件、将从光调制元件出射的光投射到投射面上的投射单元的框体。
在此,为了将影像较大地显示到投射面上,需要使投射单元与投射面的距离变长,对此,提出了投射型显示系统(例如,专利文献1),其利用将从投射单元出射的光反射到投射面侧的反射镜,实现了投射单元与投射面的距离的缩短。
另外,还提出了具有电源端子或影像端子等线缆端子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例如,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355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33028号公报
可是,在使用激光光源作为固体光源的情况时,在从固体光源出射光的状态下不希望用户接近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框体。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其在从固体光源出射光的状态下能够抑制用户接近框体。
第一特征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具备收容固体光源(红光固体光源111R、绿光固体光源111G、蓝光固体光源111B)、对从所述固体光源出射的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元件(DMD500R、DMD500G、DMD500B)、将从所述光调制元件出射的光投射到投射面上的投射单元(投射单元150)的框体(框体200)。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具备:线缆端子(线缆端子190),其在与所述投射面平行的水平方向上,在所述框体的两侧壁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侧壁上设置;检测部(传感器600),以包括从设置有所述线缆端子的侧壁起规定范围的范围作为检测范围,该检测部(传感器600)检测物体进入所述检测范围的情况;以及遮光部(电力控制部740),其在检测出物体进入所述检测范围时,对从所述固体光源出射的光进行遮光。
在第一特征中,与所述投射面平行的水平方向上的所述框体尺寸和与所述投射面平行的水平方向上的所述投射面的尺寸大致相等。
在第一特征中,所述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沿与所述投射面大致平行的配置面配置。所述框体具有与所述配置面相面对的投射侧侧壁,所述检测范围包括从所述投射侧侧壁起算的距离与所述投射面的法线方向上的所述框体的尺寸相等的范围。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从固体光源出射光的状态下能够抑制用户接近框体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
图2是从侧面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源单元110的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色分离合成单元140及投射单元150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600的检测范围的图。
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控制单元700的框图。
图8是示出变形例2的色分离合成单元140及投射单元150的图。
图9是从侧面观察到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
图中:
10-柱状积分器;21~23-透镜;31~35-反射镜;40-透镜;50-棱镜;60-棱镜;70-棱镜;80-棱镜;90-棱镜;100-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10-光源单元;111-固体光源;112-头;113-光纤;114-捆束部(バンドル部);120-电源单元;130-冷却单元;131-冷却套;140-色分离合成单元;141-第一单元;142-第二单元;150-投射单元;151-投射透镜组;152-凹面反射镜;160-投射面侧凹部;170-前面侧凸部;180-顶板凹部;181-倾斜面;190-线缆端子;200-框体;210-投射面侧侧壁;220-前面侧侧壁;230-底面板;240-顶板;250-第一侧面侧侧壁;260-第二侧面侧侧壁;300-投射面;410-地面;420-壁面;500-DMD;600-传感器;700-控制单元;710-影像信号接收部;720-元件控制部;730-获取部;740-电力控制部;800-光阑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同样或类似的部分标注同样或类似的符号。
但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图,应该注意到各尺寸的比率等与现实的情况不同。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该参考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不言而喻在附图相互之间也包括有相互的尺寸的关系或比率不同的部分。
[实施方式的概要]
实施方式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具备收容固体光源、对从固体光源出射的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元件、将从光调制元件出射的光投射到投射面上的投射单元的框体。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具备:线缆端子,其在与投射面平行的水平方向上,在框体的两侧壁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侧壁上设置;检测部,其将从设置有线缆端子的侧壁起包含规定范围的范围作为检测范围,并对物体进入检测范围这一事实进行检测;以及遮光部,其在检测出物体进入检测范围时,对从固体光源出射的光进行遮光。
在实施方式中,线缆端子在框体的两侧壁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侧壁上设置。能够减少用户接近框体的前面侧侧壁的可能性。例如,在将线缆从线缆端子拔出的情况或将线缆插入线缆端子的情况下,用户不必接近框体的前面侧侧壁。
在实施方式中,以包括从设置有线缆端子的侧壁起算的规定范围的范围作为检测范围,在检测出物体进入检测范围时,对从固体光源出射的光进行遮光。
因此,能够抑制在从固体光源出射光的状态下用户接近框体。例如,在将线缆从线缆端子拔出的情况或将线缆插入线缆端子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在从固体光源出射光的状态下用户接近框体。
[第一实施方式]
(投射型显示装置的构成)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立体图。图2是从侧面观察到的实施方式1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具有框体200,将影像投射到投射面300上。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沿着第一配置面(图2所示的壁面420)和第二配置面(图2所示的地面410)配置,其中第二配置面与第一配置面大致垂直。
在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中将影像光投射到设置于壁面的投射面300上的情况进行例示(壁面投射)。将这样情况中的框体200的配置称为壁面投射配置。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与投射面300大致平行的第一配置面为壁面420。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与投射面300平行的水平方向称为“宽方向”,将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称为“进深方向”,将与宽方向及进深方向这两方正交的方向称为“高度方向”。
框体200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进深方向的框体200的尺寸及高度方向框体200的尺寸,比宽方向框体200的尺寸小。进深方向的框体200的尺寸与从反射镜(图2所示的凹面反射镜152)到投射面300的投射距离大致相等。在宽方向上,框体200的尺寸与投射面300的尺寸大致相等。在高度方向上,框体200的尺寸根据设置投射面300的位置而确定。
具体地说,框体200具有投射面侧侧壁210、前面侧侧壁220、底面板230、顶板240、第一侧面侧侧壁250、第二侧面侧侧壁260。
投射面侧侧壁210是与和投射面300大致平行的第一配置面(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壁面420)相面对的板状的构件。前面侧侧壁220是在投射面侧侧壁210的相反侧设置的板状的构件。底面板230是与和投射面300大致平行的第一配置面以外的第二配置面(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地面410)相面对的板状的构件。顶板240是在底面板230的相反侧设置的板状的构件。第一侧面侧侧壁250及第二侧面侧侧壁260是在宽方向上形成框体200的两端的板状的构件。
框体200收容光源单元110、电源单元120、冷却单元130、色分离合成单元140、投射单元150。投射面侧侧壁210具有投射面侧凹部160A及投射面侧凹部160B。前面侧侧壁220具有前面侧凸部170。顶板240具有顶板凹部180。第一侧面侧侧壁250具有线缆端子190。
光源单元110是由多个固体光源(图4所示的固体光源111)构成的单元。各固体光源为LD(Laser Diode)等光源。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光源单元110具有出射红成分光R的红光固体光源(图4所示的红光固体光源111R)、出射绿成分光G的绿光固体光源(图4所示的绿光固体光源111G)、出射蓝成分光B的蓝光固体光源(图4所示的蓝光固体光源111B)。对光源单元110的详细情况后续叙述(参照图4)。
电源单元120是向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供给电力的单元。例如,电源单元120向光源单元110及冷却单元130供给电力。
冷却单元130是对设置在光源单元110上的多个固体光源进行冷却的单元。具体地说,冷却单元130通过对载置各固体光源的冷却套(ジト)(图4所示的冷却套131)进行冷却来冷却各固体光源。
此外,冷却单元130构成为,除了各固体光源以外,还对电源单元120和光调制元件(后述的DMD500)进行冷却。
色分离合成单元140将从红光固体光源出射的红成分光R、从绿光固体光源出射的绿成分光G、从蓝光固体光源出射的蓝成分光B合成。另外,色分离合成单元140将含有红成分光R、绿成分光G及蓝成分光B的合成光分离,并对红成分光R、绿成分光G及蓝成分光B进行调制。进而色分离合成单元140将红成分光R、绿成分光G及蓝成分光B再合成,从而将影像光向投射单元150出射。对于色分离合成单元140的详细情况后续叙述(参照图5)。
投射单元150将从色分离合成单元140出射的光(影像光)投射到投射面300上。具体地说,投射单元150具有将从色分离合成单元140出射的光向投射面300上投射的投射透镜组(图5所示的投射透镜组151)和将从投射透镜组出射的光向投射面300侧反射的反射镜(图5所示的凹面反射镜152)。对投射单元150的详细情况后续叙述。
投射面侧凹部160A及投射面侧凹部160B设置在投射面侧侧壁210上,具有向框体200的内侧凹陷的形状。投射面侧凹部160A及投射面侧凹部160B延伸到框体200的端部。在投射面侧凹部160A及投射面侧凹部160B上设置有与框体200的内侧连通的通气口。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投射面侧凹部160A及投射面侧凹部160B沿框体200的宽方向延伸。例如,在投射面侧凹部160A上作为通气口而设置有用于使框体200的外侧的空气进入框体200的内侧的吸气口。在投射面侧凹部160B上作为通气口而设置有用于将框体200的内侧的空气向框体200的外侧排出的排气口。
前面侧凸部170设置在前面侧侧壁220上,具有向框体200的外侧突出的形状。前面侧凸部170在框体200的宽方向上设置在前面侧侧壁220的大致中央。在框体200的内侧,在由前面侧凸部170形成的空间中收容有在投射单元150上设置的反射镜(图5所示的凹面反射镜152)。
顶板凹部180设置在顶板240上,具有向框体200的内侧凹陷的形状。顶板凹部180具有向投射面300侧下降的倾斜面181。倾斜面181具有使从投射单元150出射的光向投射面300侧透过(投射)的透过区域。
线缆端子190设置在第一侧面侧侧壁250上,为电源端子或影像端子等端子。此外,线缆端子190也可以设置在第二侧侧壁260上。
(框体宽方向上的各单元的配置)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宽方向的各单元的配置进行说明。图3是从上方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
如图3所示,投射单元150在与投射面300平行的水平方向(框体200的宽方向)上配置在框体200的大致中央。
光源单元110及冷却单元130在框体200的宽方向上与投射单元150并列配置。具体地说,光源单元110在框体200的宽方向上,在投射单元150的一侧(第二侧面侧侧壁260侧)与投射单元150并列配置。冷却单元130在框体200的宽方向上,在投射单元150的另一侧(第一侧面侧侧壁250侧)与投射单元150并列配置。
电源单元120在框体200的宽方向上与投射单元150并列配置。具体地说,电源单元120在框体200的宽方向上,相对于投射单元150在光源单元110侧与投射单元150并列配置。优选电源单元120配置在投射单元150与光源单元110之间。
(光源单元的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源单元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源单元110的图。
如图4所示,光源单元110由多个红光固体光源111R、多个绿光固体光源111G、多个蓝光固体光源111B构成。
如上所示,红光固体光源111R为出射红成分光R的LD等红光固体光源。红光固体光源111R具有头112R,在头112R上连接有光纤113R。
与各红光固体光源111R的头112R连接的光纤113R由捆束部114R捆束。即,从各红光固体光源111R出射的光由各光纤113R传递,汇集于捆束部114R。
各红光固体光源111R载置于冷却套131R上。例如,红光固体光源111R通过螺纹紧固而固定在冷却套131R上。红光固体光源111R由冷却套131R冷却。
如上所示,绿光固体光源111G为出射绿成分光G的LD等绿光固体光源。绿光固体光源111G具有头112G,在头112G上连接有光纤113G。
与各绿光固体光源111G的头112G连接的光纤113G由捆束部114G捆束。即,从各固体光源111G出射的光由各光纤113G传递,汇集于捆束部114G。
绿光固体光源111G载置于冷却套131G上。例如,绿光固体光源111G通过螺纹紧固而固定在冷却套131G上。绿光固体光源111G由冷却套131G冷却。
如上所示,蓝光固体光源111B为出射蓝成分光B的LD等蓝光固体光源。蓝光固体光源111B具有头112B,在头112B上连接有光纤113B。
与各蓝光固体光源111B的头112B连接的光纤113B由捆束部114B捆束。即,从各固体光源111B出射的光由各光纤113B传递,汇集于捆束部114B。
各蓝光固体光源111B载置于冷却套131B上。例如,蓝光固体光源111B通过螺纹紧固而固定在冷却套131B上。蓝光固体光源111B由冷却套131B冷却。
(色分离合成单元及投射单元的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色分离合成单元及投射单元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色分离合成单元140及投射单元150的图。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与DMD(DigitalMicromirror Device)对应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
如图5所示,色分离合成单元140具有第一单元141和第二单元142。
第一单元141将红成分光R、绿成分光G及蓝成分光B合成,并将含有红成分光R、绿成分光G及蓝成分光B的合成光向第二单元142出射。
具体地说,第一单元141具有多个柱状积分器(柱状积分器10R、柱状积分器10G、柱状积分器10B)、透镜组(透镜21R、透镜21G、透镜21B、透镜22、透镜23)、镜组(反射镜31、反射镜32、反射镜33、反射镜34及反射镜35)。
柱状积分器10R具有光入射面、光出射面、跨度光入射面的外周至光出色面的外周而设置的光反射侧面。柱状积分器10R使从光纤113R出射的红成分光R均一化,其中光纤113R由捆束部114R捆束。即,柱状积分器10R通过利用光反射侧面反射红成分光R使红成分光R均一化。
柱状积分器10G具有光入射面、光出射面、跨度光入射面的外周到光出色面的外周而设置的光反射侧面。柱状积分器10G使从光纤113G出射的绿成分光G均一化,其中光纤113G由捆束部114G捆束。即,柱状积分器10G通过利用光反射侧面反射绿成分光G使绿成分光G均一化。
柱状积分器10B具有光入射面、光出射面、跨度光入射面的外周至光出色面的外周而设置的光反射侧面。柱状积分器10B使从光纤113B出射的蓝成分光B均一化,其中光纤113B由捆束部114B捆束。即,柱状积分器10B通过利用光反射侧面反射蓝成分光B使蓝成分光B均一化。
此外,柱状积分器10R、柱状积分器10G及柱状积分器10B可以是光反射侧面由反射面构成的中空柱。另外,柱状积分器10R、柱状积分器10G及柱状积分器10B还可以是由玻璃等构成的实心(中実)柱。
在此,柱状积分器10R、柱状积分器10G及柱状积分器10B具有沿着与投射面300大致平行的水平方向(框体200的宽方向)延伸的柱状形状。即,柱状积分器10R配置成柱状积分器10R的长边方向沿着框体200的大致宽方向。同样柱状积分器10G及柱状积分器10B配置成柱状积分器10G及柱状积分器10B的长边方向沿着框体200的大致宽方向。
透镜21R是为了使红成分光R向DMD500R照射而使红成分光R大致平行光化的透镜。透镜21G是为了使绿成分光G向DMD500G照射而使绿成分光G大致平行光化的透镜。透镜21B是为了使蓝成分光B向DMD500B照射而使蓝成分光B大致平行光化的透镜。
透镜22是用于抑制红成分光R及绿成分光G的放大,并且使红成分光R及绿成分光G大致成像在DMD500R及DMD500G上的透镜。透镜23是用于抑制蓝成分光B的放大,并且使蓝成分光B大致成像在DMD500B上的透镜。
反射镜31反射从柱状积分器10R出射的红成分光R。反射镜32是反射从柱状积分器10G出射的绿成分光G并使红成分光R透过的二向色反射镜(ダイクロイクミラ)。反射镜33是使从柱状积分器10B出射的蓝成分光B透过并反射红成分光R及绿成分光G的二向色反射镜。
反射镜34反射红成分光R、绿成分光G及蓝成分光B。反射镜35将红成分光R、绿成分光G及蓝成分光B反射向到第二单元142侧。此外,在图5中,为了容易进行说明,各成分以平面图示出,但是镜35将红成分光R、绿成分光G及蓝成分光B在高度方向上倾斜反射。
第二单元142将含有红成分光R、绿成分光G及蓝成分光B的合成光分离,并对红成分光R、绿成分光G及蓝成分光B进行调制。第二单元142接着将红成分光R、绿成分光G及蓝成分光再合成,从而使影像光向投射单元150侧出射。
具体地说,第二单元142具有透镜40、棱镜50、棱镜60、棱镜70、棱镜80、棱镜90、多个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500R、DMD500G及DMD500B)。
透镜40是为了使各色成分光向DMD照射而使从第一单元141出射的光大致平行光化的透镜。
棱镜50由透光性构件构成,具有面51及面52。由于在棱镜50(面51)与棱境60(面61)之间设置有空气间隙,且从第一单元141出射的光入射到面51上的角度(入射角)比全反射角大,因此从第一单元141出射的光由面51反射。另一方面,虽然在棱镜50(面52)与棱境70(面71)之间设置有空气间隙,但是从第一单元141出射的光入射到面52上的角度(入射角)比全反射角小,因此由面51反射的光透过面52。
棱镜60由透光性构件构成,具有面61。
棱镜70由透光性构件构成,具有面71及面72。由于在棱镜50(面52)与棱境70(面71)之间设置有空气间隙,且由面72反射的蓝成分光B及从DMD500B出射的蓝成分光B入射到面71上的角度(入射角)比全反射角大,因此由面72反射的蓝成分光B及从DMD500B出射的蓝成分光B由面71反射。
面72是使红成分光R及绿成分光G透过且反射蓝成分光B的二向色反射镜面。因此,由面51反射的光中的红成分光R及绿成分光G透过面72,蓝成分光B由面72反射。由面71反射的蓝成分光B由面72反射。
棱镜80由透光性构件构成,具有面81及面82。由于在棱镜70(面72)与棱境80(面81)之间设置有空气间隙,且透过面81并由面82反射的红成分光R及从DMD500R出射的红成分光R再次入射到面81上的角度(入射角)比全反射角大,因此透过面81并由面82反射的红成分光R及从DMD500R出射的红成分光R由面81反射。另一方面,在从DMD500R出射并由面81反射后,由面82反射的红成分光R再次入射到面81上的角度(入射角)比全反射角小,由此在从DMD500R出射并由面81反射后,由面82反射的红成分光R透过面81。
面82是使绿成分光G透过且反射红成分光R的二向色反射镜面。因此透过面81的光中的绿成分光G透过面82,红成分光R由面82反射。由面81反射的红成分光R由面82反射。从DMD500G出射的绿成分光G透过面82。
在此,棱镜70被面72分离为含有红成分光R及绿成分光G的合成光、与蓝成分光B。棱镜80通过面82将红成分光R及绿成分光G分离。即,棱镜70及棱镜80作为分离各色成分光的色分离元件而发挥功能。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棱镜70的面72的截止波长设置在与绿色相当的波长带和与蓝色相当的波长带之间。棱镜80的面82的截止波长设置在与红色相当的波长带和与绿色相当的波长带之间。
另一方面,棱镜70通过面72将含有红成分光R及绿成分光G的合成光、与蓝成分光B合成。棱镜80通过面82将红成分光R及绿成分光G合成。即,棱镜70及棱镜80作为合成各色成分光的色合成元件而发挥功能。
棱镜90由透光性构件构成,具有面91。面91构成为使绿成分光G透过。此外,向DMD500G入射的绿成分光G及从DMD500G出射的绿成分光G透过面91。
DMD500R、DMD500G、DMD500B由多个微小反射镜构成,多个微小反射镜为可动式。各微小反射镜基本上与一个像素相当。DMD500R通过改变各微小反射镜的角度来切换是否向投射单元150侧反射红成分光R。同样,DMD500G及DMD500B通过改变各微小反射镜的角度来切换是否向投射单元150侧反射绿成分光G及蓝成分光B。
投射单元150具有投射透镜组151和凹面反射镜152。
投射透镜组151使从色分离合成单元140出射的光(影像光)向凹面反射镜152侧出射。
凹面反射镜152反射从投射透镜组151出射的光(影像光)。凹面反射镜152在将影像光聚光后使影像光广角化。例如,凹面反射镜152为在投射透镜组151侧具有凹面的非球面镜。
由凹面反射镜152聚光的影像光透过在顶板凹部180的倾斜面181上设置的透过区域,其中顶板凹部180设置在顶板240上。优选在倾斜面181上设置的透过区域设置在利用凹面反射镜152将影像光聚光的位置附近。
如上所述,凹面反射镜152收容于由前面侧凸部170形成的空间。例如,优选凹面反射镜152固定在前面侧凸部170的内侧。另外,优选为,前面侧凸部170的内侧面的形状为沿着凹面反射镜152的形状。
(传感器的检测范围)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的检测范围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的检测范围的图。此外,图6是从上方观察到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
如图6所示,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具有传感器600(传感器600A及传感器600B)。例如,传感器600A设置在第一侧面侧侧壁250侧,将包括从第一侧面侧侧壁250起算的规定范围的范围作为检测范围,而传感器600A检测进入检测范围的物体。同样,传感器600B设置在第二侧面侧侧壁260侧,将包括从第而侧面侧侧壁260起算的规定范围的范围作为检测范围,而传感器600B检测进入检测范围的物体。
此外,所谓规定范围是在用户接近规定范围内时,用户有可能看到从透过区域漏出的光的范围。
具体地说,传感器600A或传感器600B的检测范围包括从投射面侧侧壁210起算的距离与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进深方向)上的框体200的尺寸相同的范围。
即,传感器600A中,作为检测范围至少包括以由投射面侧侧壁210与第一侧面侧壁250构成的角部为中心而向框体200的里侧(半径r)的范围。同样,传感器600B中,作为检测范围至少包括以由投射面侧侧壁210与第二侧面侧壁260构成的角部为中心而向框体200的向里(半径r)的范围。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传感器600A及传感器600B的检测范围包括框体200。
(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功能)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功能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设置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上的控制单元700的框图。
在此,控制单元700将影像输入信号变换成影像输出信号,并输出影像输出信号。影像输入信号为每帧的信号,包括红输入信号Rin、绿输入信号Gin、蓝输入信号Bin,影像输出信号为每帧的信号,包括红输出信号Rout、绿输出信号Gout、蓝输出信号Bout
如图7所示,控制单元700具有影像信号接收部710、元件控制部720、获取部730、电力控制部740。
影像信号接收部710接收来自DVD或TV调频设备等外部装置的影像输入信号。
元件控制部720将影像输入信号变换成影像输出信号。另外,元件控制部720基于影像输出信号对DMD500进行控制。
获取部730在物体进入传感器600的检测范围时,从传感器600获取表示物体进入传感器600的检测范围的信息。
电力控制部740对向设置在光源单元110上的固体光源111输入的电力进行控制。具体地说,电力控制部740在获取到表示物体进入传感器600的检测范围的信息时,断开向固体电源111的输入电力。
即,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力控制部740在检测出物体进入检测范围时,构成对从固体光源111出射的光进行遮光的遮光部。
此外,电力控制部740也可以断开向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整体输入的电力。
(作用及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线缆端子190在框体200的宽方向的框体200的两侧壁(第一侧面侧侧壁250及第二侧面侧侧壁260)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侧壁上设置。因此,能够降低用户接近框体200的前面侧侧壁220的可能性。例如,在将线缆从线缆端190拔出的情况或将线缆插入线缆端190的情况下,用户不必接近框体200的前面侧侧壁220。
在实施方式中,以包括从设置有线缆端子190的侧壁起算的规定范围的范围作为检测范围,在检测出物体进入检测范围时,对从固体光源111出射的光进行遮光。
因此,能够抑制在从固体光源111出射光的状态下用户接近框体200。例如,在将线缆从线缆端子190拔出的情况或将线缆插入线缆端子190的情况时,能够抑制在从固体光源111出射光的状态下用户接近框体200。
[变形例1]
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以下,以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
具体地说,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力控制部740构成遮光部。与此相对,在变形例1中,元件控制部720构成遮光部。
例如,元件控制部720在获取到表示物体进入了传感器600的检测范围的信息时,无论怎样的影像输入信号都将影像输入信号变换成黑显示用的信号。即,通过DMD500的控制将从固体光源111出射的光进行遮光。
如此,在变形例1中,元件控制部720在检测出物体进入检测范围时,构成对从固体光源111出射的光进行遮光的遮光部。
[变形例2]
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以下,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
具体地说,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电力控制部740构成遮光部。与此相对,在变形例2中,光阑机构构成遮光部。
如图8所示,在从固体光源111出射的光的光路上设置有光阑机构800。光阑机构800在获取到表示物体进入了传感器600的检测范围的信息时,对从固体光源111出射的光进行遮光。
如此,在变形例2中,光阑机构800在检测出物体进入检测范围时,构成对从固体光源111出射的光进行遮光的遮光部。
此外,光阑机构800通过传感器600的检测结果来进行控制是不言而喻的。光阑机构800还可以通过上述的控制单元700进行控制。只要是从固体光源111出射光的光路上,光阑机构800的设置位置是任意的。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以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
具体地说,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中将影像光投射到在设置于壁面的投射面300上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中将影像光投射到在设置于地面的投射面300上的情况进行例示(地面投射)。将这种情况下的框体200的配置称为地面投射配置。
(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9是从侧面观察到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的图。
如图9所示,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100将影像光投射到设置于地面的投射面300上(地面投射)。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投射面300大致平行的第一配置面为地面410。与第一配置面大致垂直的第二配置面为壁面420。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与投射面300平行的水平方向称为“宽方向”。将投射面300的法线方向称为“高度方向”。将与宽方向及高度方向这两方正交的方向称为“进深方向”。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框体20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进深方向的框体200的尺寸与高度方向的框体200的尺寸比宽方向上的框体200的尺寸小。高度方向上的筐体200的尺寸与从反射镜(图2所示的凹面反射镜152)到投射面300的投射距离大致相等。在宽方向上,框体200的尺寸与投射面300的尺寸大致相等。在进深方向上,框体200的尺寸根据从壁面420到投射面300的距离而确定。
投射面侧侧壁210是与和投射面300大致平行的第一配置面(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地面410)相面对的板状的构件。前面侧侧壁220是在投射面侧侧壁210的相反侧设置的板状的构件。顶板240是在底面板230的相反侧设置的板状的构件。底面板230是与和投射面300大致平行的第一配置面以外的第二配置面(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壁面420)相面对的板状的构件。第一侧面侧侧壁250及第二侧面侧侧壁260是在宽方向上形成框体200的两端的板状的构件。
[其它实施方式]
通过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构成该公开的一部分的论述及附图不应该理解为限定本发明。根据该公开,该领域技术人员清楚各种代替实施方式、实施例及运用技术。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配置有框体200的壁面420上设置有投射面300,但是,实施方式不局限于此。投射面300在从框体200远离的方向上也可以设置在比壁面420更靠内部(奥まつた)的位置。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配置有框体200底面410上设置有投射面300,但是,实施方式不局限于此。投射面300也可以设置在比地面410更低的位置。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光调制元件只不过例示了DMD(DigitalMicromirror Device)。光调制元件既可以是透过型液晶板,还可以是反射型液晶板。
在实施方式中虽然没有特意说明,但是传感器600的检测范围在配置有底面板230的配置面的法线方向上可以包括与框体200的尺寸大致相等的范围。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传感器600A与传感器600B的检测范围包括与框体200相当的范围,但是,实施方式不局限于此。传感器600A及传感器600B的检测范围也可以不包括与框体200相当的范围,仅包括从框体200的两侧壁起算的规定范围。
实施方式中,传感器600A与传感器600B设置在框体200的两侧壁上,但是,实施方式不局限于此。传感器600也可以仅设置在设有线缆端子190的侧壁上。另外,线缆端子190也可以设置在框体200的两侧壁上。

Claims (3)

1.一种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其具备对固体光源、调制从所述固体光源出射的光的光调制元件、以及将从所述光调制元件出射的光投射到投射面上的投射单元进行收置的框体,
所述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线缆端子,其在与所述投射面平行的水平方向上,设置在所述框体的两侧壁中的至少任一方的侧壁上;
检测部,其将从设置有所述线缆端子的侧壁起包括规定范围的范围作为检测范围,并对物体进入了所述检测范围这一事实进行检测;以及
遮光部,其在检测出物体进入了所述检测范围的情况下,对从所述固体光源出射的光进行遮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投射面平行的水平方向上的所述框体尺寸和与所述投射面平行的水平方向上的所述投射面的尺寸大致相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沿与所述投射面大致平行的配置面而配置,
所述框体具有与所述配置面相面对的投射侧侧壁,
所述检测范围包括:离开所述投射侧侧壁的距离与所述投射面的法线方向上的所述框体的尺寸相同的范围。
CN201010128994A 2009-03-26 2010-03-04 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18468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77215A JP2010230897A (ja) 2009-03-26 2009-03-26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2009-077215 2009-03-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6865A true CN101846865A (zh) 2010-09-29

Family

ID=42771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28994A Pending CN101846865A (zh) 2009-03-26 2010-03-04 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45781A1 (zh)
JP (1) JP2010230897A (zh)
CN (1) CN10184686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86207B2 (en) * 2013-10-03 2021-08-10 Autodesk, Inc. Reflection-based target selection on large displays with zero latency feedback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82387A (ja) * 2000-06-28 2002-03-22 Victor Co Of Japan Ltd 投射表示装置
CN1756991A (zh) * 2003-03-06 2006-04-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
JP2007233028A (ja) * 2006-03-01 2007-09-13 Seiko Epson Corp 投写型表示装置
CN101196675A (zh) * 2006-12-05 2008-06-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
CN101261360A (zh) * 2007-03-06 2008-09-1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投射型显示装置以及投射型显示装置用的支架
JP2009042371A (ja) * 2007-08-07 2009-02-26 Hitachi Ltd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装置の投射ミラー開閉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40404A1 (de) * 1996-09-30 1998-04-09 Ldt Gmbh & Co Vorrichtung zur Darstellung von Bildern
EP1513008A4 (en) * 2002-06-10 2006-04-19 Sony Corp IMAGE PROJECTOR AND IMAGE PROJECTION METHOD
US7413312B2 (en) * 2002-08-16 2008-08-19 Infocus Corporation Projection device and screen
JP4483703B2 (ja) * 2004-08-04 2010-06-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8250242A (ja) * 2007-03-30 2008-10-16 Toshiba Corp データプロジェクタ
WO2008144749A1 (en) * 2007-05-21 2008-11-27 Evans & Sutherland Computer Corporation Invisible scanning safety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82387A (ja) * 2000-06-28 2002-03-22 Victor Co Of Japan Ltd 投射表示装置
CN1756991A (zh) * 2003-03-06 2006-04-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
JP2007233028A (ja) * 2006-03-01 2007-09-13 Seiko Epson Corp 投写型表示装置
CN101196675A (zh) * 2006-12-05 2008-06-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
CN101261360A (zh) * 2007-03-06 2008-09-1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投射型显示装置以及投射型显示装置用的支架
JP2009042371A (ja) * 2007-08-07 2009-02-26 Hitachi Ltd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装置の投射ミラー開閉制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230897A (ja) 2010-10-14
US20100245781A1 (en) 2010-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55300B (zh) 投影仪
US10051209B2 (en) Combined visible and non-visible projection system
CN100371769C (zh) 图像显示装置
US7572013B2 (en) Projection display
CN101776838A (zh) 投射型视频显示装置
CN101583004A (zh) 投射型视频显示装置及视频显示系统
CN101986193A (zh) 投影式影像显示装置
US6530663B2 (en) Projecting device for displaying electrical images
JP2004333561A (ja)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KR100434288B1 (ko) 컬러드럼을 이용한 투사광학계
CN101846865A (zh) 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CN101846868A (zh) 投射型影像显示装置
CN101846869A (zh) 投影型图像显示器
US20070126996A1 (e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JP5261269B2 (ja)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US20060187417A1 (en) Projector
CN101846866A (zh) 投射型图像显示装置
JPH11153774A (ja) 反射型光変調プロジェクタ
US6404558B1 (en) Projection display with color separation/synthesizing prism unit
US6997559B2 (en) Reflective liquid crystal projector
US6456447B1 (en) Color separating prism, and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and camera provided with such prism
EP0859522A3 (en) Projection colour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CN101329497B (zh) 液晶投影仪
CN101154025B (zh) 投射型视频显示装置及投射型显示系统
KR101019478B1 (ko) 투사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