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36856B - 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及温痛测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及温痛测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36856B
CN101836856B CN2010101723279A CN201010172327A CN101836856B CN 101836856 B CN101836856 B CN 101836856B CN 2010101723279 A CN2010101723279 A CN 2010101723279A CN 201010172327 A CN201010172327 A CN 201010172327A CN 101836856 B CN101836856 B CN 1018368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wire
shell
determinator
electrode
battery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7232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36856A (zh
Inventor
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1017232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36856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368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68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368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685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nger-Pressure Massage (AREA)

Abstract

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及温痛测定装置,其特点是,装有电源的电池筒的一端连接开关部,另一端连接内部设有电热丝和微型驱动马达的加温部,加温部与该电源相通。对加温部施加压力时,电源接通,微型驱动马达带动电热丝旋转而获得圆形或圆锥形温热刺激效果。也可以将多个加温部连接后与温痛测定装置连接,对多个部位同时进行热炙。通过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的实施,既可以确实地实现圆形点状的温热刺激效果,又便于携带。

Description

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及温痛测定装置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电子器械,具体指一种医用电子器械。
背景技术:众所周知,原来的温灸方法是用米粒大小或米粒一半大小的艾蒿或者呈圆柱状的商品艾蒿,根据病情的需要放在所定的穴位上,燃烧后进行温热刺激。有时根据病情的需要,让患者在自己家里用棒灸等进行温热刺激治疗。人体左右相对应的穴位,由于疾病的影响,对温热刺激的敏感度不同,为测定感热度的不同,传统的方法是用燃烧的香头,如麻雀啄食似的对着穴位反复接近,以感觉到热的次数的不同,来判断该穴位对温热刺激的敏感度。但是,如上所述,用燃烧的艾蒿或者用商品艾蒿,放在穴位上进行温热刺激治疗时,不仅使患者的姿势受到限制,还容易引起烧伤,甚者造成火灾。患者本人在进行自我治疗时,有很多不便之处。特别是高龄社会的老年人,在家自己用棒状的艾蒿进行温灸治疗时,引起火灾的危险性很大。另外,在同一穴位进行3壮艾灸治疗时,所测定的温度变化,每壮的温度差很大,不但难以保证对穴位的刺激量,还会造成不良的反应。
由于施灸时艾蒿的量不同,一般温度高达360℃以上,不仅易引起烧伤、火灾,还由于温差大,增加治疗时的痛苦。更不便之处是不能对多个穴位同时进行温灸治疗。还有,在外出或者野外作业时,被蜜蜂等毒性大的昆虫蜇伤时,民间疗法是用燃烧的热腊滴在被蜇处进行温热刺激,以达到消肿解毒的目的。被蜜蜂等蚊虫叮咬后,不仅瘙痒肿痛,甚者,由于第2次免疫反应产生DIC(广泛性血管内凝血)而造成死亡。登革热、瘧疾、西纳病毒、日本脑炎等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蚊子传播而发病。在上述疾病的流行地区,被蚊子叮咬后,被传染的可能性极大,对于登革热、西纳病毒等,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被传染后,只能依靠个人的抵抗力而决定是否生存。
对此,本发明者曾经设计过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它可以防止烧伤和避免火灾,对穴位可以给与有效的温热刺激。在由蚊子传播的登革热、瘧疾、西纳病毒、日本脑炎等这些不治之症的流行地区,如被蚊子叮咬后,用该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可以迅速、准确、(以最小范围)对叮咬处进行温热刺激。在毒素扩散之前,使之凝固而失去毒性。还可以对多个穴位同时给与温热刺激。本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可以将电热丝所发出的热能有效地集中在特定的范围(直径约0.5mm),给予限定的温热刺激。由于不会烧伤其他组织,而且携带方便,可以常备身边。如被毒性很强的蜜蜂等昆虫蜇咬时,可以当即对被蜇咬处进行温热刺激,使毒液(蛋白质)在规定的温度下变性失去活性。该携带式温痛测定器的最大特点是可以作为应急处置的必备工具。
但是,这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电热丝为呈螺旋状的直线型,靠两侧的电极来支持。其温热刺激效果呈线状或椭圆形,这样难以实现传统的圆形艾蒿灸的点热刺激效果。如将电热丝做成环形、半圆形或螺旋状,只是增大空间,使装置大型化,不便于携带,并且难以实现均一圆形的加热效果。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及温痛测定装置,即可以确实地实现圆形点状的温热刺激效果,又便于携带。
技术方案:
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包括电池筒、电源、开关部、加温部;其中电源置于电池筒内部;电池筒后端连接有开关部,开关部包括与电池筒连接的本体部和与本体部连接的可动操作部,本体部通过弹簧与电源负极一端相连;电池筒的前端与加温部连接;加温部的外壳后端与电池筒的前端连接,外壳为内部中空的圆锥台体,后端径向截面积大于前端径向截面积;外壳前端带有外壳开口,外壳开口处安装有圆筒状的电热丝腔,电热丝腔一部分突出于外壳开口,突出部分的端面设置有电热丝腔开口,在电热丝腔开口表面覆盖有保护膜;电热丝腔另一部分置于外壳内部,且与马达固定腔固定连接;马达固定腔内部安装有微型马达;电热丝腔和马达固定腔要保持能够沿着携带式温痛测定器的长轴方向与外壳做相对移动的状态;电热丝腔内部设置有垂直于外壳轴向的电热丝,电热丝分别由第一电极、第二电极支持固定,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基部的筒体重合套入,在两者之间由筒状的绝缘材料相隔而构成旋转电极,再固定于微型马达轴上;第一电极的筒体与微型马达轴直接固定呈通电状态,即不绝缘,而第二电极的筒体的外周面通过滑动电极与微型马达正极以及电源的正极相连接;滑动电极的滑动部呈“匚”型构造,滑动电极从微型马达正极处呈直角弯曲后,沿着绝缘性的马达固定腔外面的纵沟向前延伸到侧面第一通孔并插入马达固定腔内部,由“匚”型构造的滑动部与第二电极的筒体外周面呈夹持状滑动接触;马达固定腔的外面设置有支持固定套,从支持固定套的基部伸出的固定片与电池筒前端相接,被夹持固定于电池筒与外壳之间;滑动电极和支持固定套之间要保持绝缘状态;与微型马达负极相连接的电极片从马达固定腔的内侧通过第二通孔伸到外侧,并经过设置在外壳上的接触式开关按钮的下端与支持固定套处于离合的状态。
所述电源为串联的干电池。
所述本体部侧面设置有别针。
所述电池筒通过加工在前端内壁的电池筒螺旋部与外壳的外壳螺旋部螺合固定。
所述电热丝后部设置有反射镜,反射镜表面为凹面或平面。
所述开关部还包括选择部,选择部由不同的温度控制程序组成。
所述外壳与电池筒之间通过转向结构连接,转向结构包括呈分支状的支持部,旋转部通过转向连接机构与支持部连接,其中支持部与电池筒连接,旋转部与外壳连接。
所述电热丝腔内部靠近电热丝腔开口处设置有热敏原件,热敏原件的信号输出端与设置在电池筒内部的控制回路信号输入端连接;控制回路由处理部、记忆部连接组成,其中处理部由马达驱动控制处理部、发热温度控制处理部、测定数据分析处理部、显示处理部组成,记忆部由发热驱动时间记忆部、测定数据记忆部组成;控制回路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微型马达、电热丝、设置在电池筒外侧的显示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所述电热丝腔开口形状为一个圆形开口或呈梅花状的多个开口。
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痛测定装置由加温部、外部控制装置、导线、胶管、固定座连接组成;加温部的个数大于等于两个,其中每个加温部均通过固定座与导线的一端连接,导线另一端总和在一起后用一根胶管固定,然后与外部控制装置连接。
所述电源为串联的二次性电池。
优点及效果: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如下:
(1)马达使电热丝旋转,将可获得圆形或圆锥体状的温热刺激效果;它不仅可以模拟传统的灸法的温热刺激效果,还可实现点热刺激。
(2)将加温部的灸口对准穴位按压后,便开始温热刺激,这一结构,即简单方便,又可有效地利用电池的能源。
(3)对于软部组织(例如眼睛周围或腹部等穴位)进行温灸时,利用接触式开关,不需按压便可进行温热刺激。
(4)由于电热丝后部的反射装置的作用,增加投向前方的热射量,进而可以缩短电热丝的工作时间。
(5)对穴位温热刺激直径在0.3-0.8mm圆形范围内,可以最小限度地控制烧伤范围。梅花状多个开口的作用,可以实现梅花灸的温热刺激效果。
(6)可以客观地显示和评价穴位的感热度以及治愈的程度。
(7)可以对多个穴位同时(或者间歇式地)给与温热刺激。还可以根据穴位感热度的不同而给予适当的温热刺激。在临床方面,携带式温痛测定器不仅使用方便,还可以科学地对机体进行温热刺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携带式温痛测定器的斜视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携带式温痛测定器的分解斜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携带式温痛测定器的纵断面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携带式温痛测定器的加温部的纵断面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携带式温痛测定器的加温部前端的简略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携带式温痛测定器的加热效果图;
图7为以前的携带式温痛测定器的加温部前端的简略图;
图8为以前的携带式温痛测定器的加热效果图;
图9为本发明所述携带式温痛测定器的开关部斜视图;
图10为本发明所述携带式温痛测定器的控制原理示图;
图11为本发明所述携带式温痛测定器的电热丝温度控制曲线图;
图12为以前艾灸治疗时所测定的温度变化曲线图;
图13为本发明所述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在改变加温部角度时的结构斜视图;
图14为关于本发明温痛测定装置的加温部分解斜视图;
图15为温痛测定装置的斜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源  2、电池筒  2.1、电池筒螺旋部  3、加温部  4、开关部  4.1、可动操作部  4.2、本体部  5、电热丝  8、支持固定套8.1、固定片  9、外壳  9.1、外壳螺旋部  9.2、外壳开口  11、保护膜  12、反射镜  13、支持部  14、转向连接机构  15、旋转部  16、转向结构  17、别针  18、热敏原件  19、控制回路  20、记忆部20.1、发热驱动时间记忆部  20.2、测定数据记忆部  21、处理部21.1、马达驱动控制处理部  21.2、发热温度控制处理部  21.3、测定数据分析处理部  21.4、显示处理部  22、选择部  23、显示部24、弹簧  25、外部控制装置  26、导线  27、胶管  28、固定座  29、电热丝腔  29.1、电热丝腔开口  30、接触式开关按钮  32.1、第一电极  32.2、第二电极  33、电极片  34、滑动电极  35、微型马达35.1、微型马达轴  38、微型马达正极  39、马达固定腔  39.1、第一通孔  39.2、第二通孔  T1、第一个上限温度  T2、第二个上限温度  T3、第三个上限温度  T4、第一个下限温度  T5、第二个下限温度  T6、第三个下限温度  TA、第一高峰曲线  TB、第二高峰曲线  TC、第三高峰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串联两节干电池作为电源1,置于电池筒2内部,电池筒2可以为圆筒状、椭圆筒状或角筒状,电池筒2的后端连接有开关部4,开关部4包括可动操作部4.1、本体部4.2,其中本体部4.2与电池筒2的后端连接,可动操作部4.1与本体部4.2连接;在本体部4.2侧面设置有别针17,在电池筒2侧壁设置有显示部23。本体部4.2与电源1之间通过弹簧24连接。电池筒2前端设置有加温部3,其中加温部3的外壳9与电池筒2前端连接。启动开关部4后,再把加温部3对准穴位按压后,加温部3便可以开始工作。上述的干电池,虽然设计为1.5伏的5号电池2节,形成3伏电压,但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电池的种类和个数,也可以用铅蓄电池、碱性蓄电池、镍镉蓄电池等各种2次性电池来取代上述的干电池。图中电池筒2是笔式电池筒,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其它的结构来实现其目的。
电池筒2前端内壁加工有电池筒螺旋部2.1,加温部3的外壳9后端外侧加工有外壳螺旋部9.1,两个螺旋相吻合,电池筒2与外壳9螺和固定。外壳9呈内部中空的圆锥台体,前端截面积小于后端截面积;外壳9前端设置有外壳开口9.2,外壳开口9.2处设置有电热丝腔29,电热丝腔29一部分突出于外壳开口9.2,突出部分的端面设置有电热丝腔开口29.1,在电热丝腔开口29.1表面覆盖有保护膜11;电热丝腔29另一部分置于外壳9内部,且与马达固定腔39固定连接;电热丝腔29内部设置有垂直于外壳9轴向的电热丝5;固定腔39内的微型马达35使电热丝5在垂直于外壳9轴向的平面上旋转。连接为一体的电热丝腔29和马达固定腔39,要保持沿着携带式温痛测定器的长轴方向与外壳9呈相对地移动状态。
电热丝5分别由呈L型的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支持固定,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基部的筒体重合套入,在两者之间由筒状的绝缘材料相隔而构成旋转电极,再固定于微型马达轴35.1上;第一电极32.1的筒体与微型马达轴35.1直接固定呈通电状态,即不绝缘,而第二电极32.2的筒体的外周面通过滑动电极34与微型马达正极38以及电源1的正极相连接;滑动电极34的滑动部呈“匚”型构造,滑动电极34从微型马达正极38处呈直角弯曲后,沿着绝缘性的马达固定腔39外面的纵沟向前延伸到侧面第一通孔39.1并插入马达固定腔39内部,由“匚型构造的滑动部与第二电极32.2的筒体外周面呈夹持状滑动接触。
马达固定腔39的外面设置有支持固定套8,从支持固定套8的基部伸出的固定片8.1与电池筒2前端相接,被夹持固定于电池筒2与外壳9之间;滑动电极34和支持固定套8之间要保持绝缘状态。
微型马达35的负极与电极32.1相连接。与微型马达35负极相连接的电极片33呈近似L字形结构,从马达固定腔39的内侧通过第二通孔39.2伸到外侧,经接触式开关按钮30的下端与支持固定套8处于离合状态。支持固定套8被外壳9所固定,马达固定腔39、滑动电极34、电极片33、电热丝腔29固定为一体,可以沿电池筒2轴向相对移动,并且要保持和电源1的联动状态。
启动开关部4后,当电热丝腔29的前端按压在施灸部位时,沿着支持固定套8的内侧滑动,在电池负极的弹簧24的作用下,电极片33与支持固定套8相接触,电热丝5和微型马达35便开始工作。电热丝5在微型马达35的驱动下,边旋转边发热而实现均匀的温热刺激效果;当解除按压时,在电源1负极的弹簧24的作用下,电热丝腔29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微型马达35和电热丝5便停止工作。或者,将电热丝腔29对准穴位后,轻轻触压接触式开关按钮30,克服电极片33的弹性作用,使电极片33与支持固定套8相接触,使电热丝5和微型马达35驱动工作;解除对接触式开关按钮30的触压后,在电极片33的弹性作用下,与支持固定套8断开连接,恢复原来的状态,电热丝5和微型马达35便停止工作。接触式开关的设计,解决了对于软组织部位的施灸问题,同时可以防止电热丝5和微型马达35做无用功,从而节省能源。
虽然将电热丝5设计为螺旋状,但长轴仍呈直线延伸状态,原来的构造如图7所示,其加热效果呈现出图8所示的线状分布。而本发明设有电热丝5和微型马达35,在电热丝5通电的同时,微型马达35也将被驱动。因此,电热丝5边发热边旋转,如图5所示,这样便可获得如图6所示的圆形或圆锥体形的加热效果。
用耐热性的透明保护膜11来封闭电热丝腔29前端的电热丝腔开口29.1,这将会避免毛发等杂物进入外壳9的内部后,在电热丝5高温的作用下而燃烧。保护膜11的厚度优选容易使热射线通过,并且耐温的薄膜。在能够实现上述要求的前提下,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材料结构。
在电热丝5的后部,设有反射镜12,从而使向后部放射的热射线集中反射到前端。这种设计,前部的热放射量成倍地增加,进而达到更好的温热刺激效果的同时,还将缩短电热丝5的工作时间而有效地利用电池能。反射镜12呈凹面时,使热线集中于前端中心,会加大中心部分的热刺激量,但根据需要,也可以设计成平面。
在电热丝腔29的内部,靠近电热丝腔29.1处,设有监测温度的热敏原件18,以检测电热丝5所产生的温度。如图10所示,当上述的的温度达到规定的最高温度时,经电池筒2里面设有的控制回路19,使电热丝5停止工作。这样可以控制电热丝5所产生的上限温度。也可以利用时间回路,来控制电热丝5的工作状态,以确保电热丝腔29内部的规定温度。这种设计,即可靠且安全。
控制回路19,如图10所示,由处理部21和记忆部20连接组成。处理部21由马达驱动控制处理部21.1、发热温度控制处理部21.2、测定数据分析处理部21.3、显示处理部21.4组成;记忆部20由发热驱动时间记忆部20.1、测定数据记忆部20.2组成。其中发热温度控制处理部21.2,是根据马达驱动控制处理部21.1和来自发热驱动时间记忆部20.1的发热驱动时间,来驱动电热丝5工作,使电热丝5所发射出的最高温度/上限温度保持在同一水平;测定数据分析处理部21.3是将测得的对称穴位的温度值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治疗前后,或左右对称穴位的有意差值;显示处理部21.4将测定数据分析处理部21.3的结果处理后,显示于显示部23。
发热驱动时间记忆部20.1是记忆并储存驱动电热丝5通电次数和通电时间。当电热丝5数次以上驱动发热时,由于电热丝腔29内部的热量积蓄,第2次以后的通电时间要短于前一次的通电时间,这样才可以确保电热丝腔29前端电热丝腔开口29.1每次放射的温度都相同。
发热温度控制处理部21.2,当开关部4启动时,在发热驱动时间记忆部20.1里,按所记忆的第1次发热驱动时间(如图11所示,为7秒钟)驱动电热丝5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停止驱动(图11中为8秒钟)。由于停止驱动发热后的下限温度T4比第1次驱动发热开始前的温度要高,所以,第2次驱动发热时间要短于前1次驱动发热时间,因此,才可能实现把第二个上限温度T2保持在与第一个上限温度T1相同的温度(70℃)水平上。再有,上述的驱动发热停止(图11中8秒钟)后,从第二个下限温度T5(与第一个下限温度T4相同)开始,作第3次驱动(图11中4秒钟)以达到第三个上限温度T3。第三个上限温度T3与第一个上限温度T1、第二个上限温度T2同设为70℃。但实际上,由于环境温度的影响,上限温度T1-T3多少会有些误差。另外,虽然在图11中,上限温度设为70℃,但在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在50℃-70℃之间任意设定。
上述的第一个上限温度T1、第二个上限温度T2、第三个上限T3设为相同的温度,但是,为了实现在50℃-70℃之间的任意设定,可以通过设定上述的驱动发热时间来实现。而第一个下限温度T4、第二个下限温度T5、第三个下限T6,虽然设为42℃,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为其他的温度。例如,如果下限温度渐渐升高的话,可以将达到上限温度的驱动发热时间设定更短些(或停止发热时间更长些)。这样第2次以后的驱动发热,仅以设定驱动发热时间(或延长停止发热时间),即使不加温度监测装置(热敏原件18),也能准确地实现温度的控制,有利于降低成本。
为了可以直观的进行对比,附图12为以前艾灸治疗时所测定的温度变化曲线图,由图12中可以看出,以前利用艾灸手段在同一穴位进行3壮艾灸治疗时,每壮的温度差很大,不但难以保证对穴位的刺激量,还会造成不良的反应。在图12中,显示了3个不同的温度高峰曲线TA,TB,TC,其中TA为第一高峰曲线,TB为第二高峰曲线,TC为第三高峰曲线,由于施灸时艾蒿的量不同,温度高达360℃以上,不仅易引起烧伤、火灾,还由于温差大,增加治疗时的痛苦。更不便之处是不能对多个穴位同时进行温灸治疗。
发热温度控制处理部21.2以规定的程序化来实现。如图9所示,在旋转式开关部4中,设计了选择部22,通过选择部22,从4个控制程序中,选择其中之一,便可以按着所规定的控制程序,自动地实现电热丝5的温度控制。控制程序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任意改变。在图9中,开关部4的数字3,是指使电热丝5加热次数(即达到上限温度3次)的指示位置,5是指达到上限温度5次的指示位置,11是指达到上限温度11次的指示位置,21是指达到上限温度21次的指示位置,其次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不受图中所标示的限制。
记忆储存的上限温度的次数越多,所需时间就越长。因此,从图9的OFF位置逆时针连续旋转可动操作部4.1,便可以迅速地使可动操作部4.1的箭头指向21、11、5、3的任意位置。旋转箭头对准某位置之后,用力按入,便可按着所设定的温度控制程序,驱动电热丝5工作。将可动操作部4.1旋转到图9所示的ON位置后,如上所述,携带式温痛测定器便处于工作的预备状态,按压电热丝腔29或者触压接触式开关30,即按着设定的温度(50℃-70℃之间)驱动电热丝5工作。在上述的可动操作部4.1的内部,可以连接状态指示结构(如指示灯),以显示电热丝5的工作状态。
如图13所示,在加温部3的外壳9后端与电池筒2前端之间可以连接转向结构16。转向结构16的一端为支持部13,支持部13的螺旋部与电池筒2的前端螺旋部2.1螺和固定;而转向结构16的另一端为旋转部15,旋转部15的螺旋部与外壳9的螺旋部9.1螺和固定。转向结构16的支持部13形成分支状,借助轴14夹持固定旋转部15。转动旋转部15,加温部3与电池筒2的长轴可呈直角状态。由于可以改变加温部3的角度,因此,对某些部位进行温热刺激时更为方便。图13中所示转向连接机构为轴14,是以轴14为轴心,与电池筒2的长轴呈直角状态。另外,也可以将转向连接机构设计为球形结构,来连接加温部3,这样可以改变任意的角度和方向。
温痛测定装置结构如图14、15所示,温痛测定装置加温部3的结构与温痛测定器加温部3的结构相同,区别在于温痛测定装置包括多个加温部3,每个加温部3都连接一个固定座28,导线26一端穿过固定座28与加温部3内部的微型马达35连接,另一端总和后用胶管27固定,然后连接到外部控制装置25上。外部控制装置25用于控制加温部3的电热丝5和微型马达35的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外部控制装置25内设处理所测定数据的分析系统和温度控制系统或者液晶显示系统。将多个加温部3通过相应的固定手段,固定在身体的穴位上。其固定手段,可以由两面胶薄膜,或者用其他的方法固定。26是来自于加温部3的导线,将这些导线26以胶管27总和之后,与外部控制装置25相连接。加温部3的温热刺激效果,在外部控制装置25的控制下来实现。上述的数个加温部3,在外部控制装置25的控制下,根据病情需要,可以同时进行温热刺激,也可以是勃朗式地进行温热刺激,还可以按照所测得的感热度的分析结果,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
另外,如图1所示,将电热丝5的驱动发热时间,显示在液晶显示屏23上。例如,身体的左右对称穴位,感觉到温热刺激时,立即停止温热刺激,这样可以通过液晶显示屏23所显示的时间(或换算为温度),来推测穴位的感热度。例如,阳证(炎症性)时,感热度高(温度低或时间短)于健侧,而阴证(机能低下)时感热度低(温度高或时间长)于健侧。在某种意义上,根据对称的穴位对温热刺激的感度不同(将测得的数据统计处理),可以推断出左右经络的平衡状态以及脏腑机能状态。
上述的这种推断,到目前为止,多数是基于临床经验。因此,上述的测定和统计结果,可以作为客观指标,来决定对于某穴位的温热刺激时间(刺激量)。将这种功能设置在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和温痛测定装置上,记忆储存同一穴位对治疗前后的感热度,并将其前后的比较结果显示在液晶显示屏上,它将有助于对病情的判断和指导临床治疗。
以上就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作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实施例子的任何限制,在没有离开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可以以各种形态进行实施。

Claims (10)

1.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包括电池筒(2)、电源(1)、开关部(4)、加温部(3);其中电源(1)置于电池筒(2)内部;电池筒(2)后端连接有开关部(4),开关部(4)包括与电池筒(2)连接的本体部(4.2)和与本体部(4.2)连接的可动操作部(4.1),本体部(4.2)通过弹簧(24)与电源(1)负极一端相连;电池筒(2)的前端与加温部(3)连接;加温部(3)的外壳(9)后端与电池筒(2)的前端连接,外壳(9)为内部中空的圆锥台体,后端径向截面积大于前端径向截面积;外壳(9)前端带有外壳开口(9.2),外壳开口(9.2)处安装有圆筒状的电热丝腔(29),电热丝腔(29)一部分突出于外壳开口(9.2),突出部分的端面设置有电热丝腔开口(29.1),在电热丝腔开口(29.1)表面覆盖有保护膜(11);电热丝腔(29)另一部分置于外壳(9)内部,且与马达固定腔(39)固定连接;马达固定腔(39)内部安装有微型马达(35);电热丝腔(29)和马达固定腔(39)要保持能够沿着携带式温痛测定器的长轴方向与外壳(9)做相对移动的状态;电热丝腔(29)内部设置有垂直于外壳(9)轴向的电热丝(5),电热丝(5)分别由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支持固定,第一电极(32.1)、第二电极(32.2)基部的筒体重合套入,在两者之间由筒状的绝缘材料相隔而构成旋转电极,再固定于微型马达轴(35.1)上;第一电极(32.1)的筒体与微型马达轴(35.1)直接固定呈通电状态,即不绝缘,而第二电极(32.2)的筒体的外周面通过滑动电极(34)与微型马达正极(38)以及电源(1)的正极相连接;滑动电极(34)的滑动部呈“匚”型构造,滑动电极(34)从微型马达正极(38)处呈直角弯曲后,沿着绝缘性的马达固定腔(39)外面的纵沟向前延伸到侧面第一通孔(39.1)并插入马达固定腔(39)内部,由“匚”型构造的滑动部与第二电极(32.2)的筒体外周面呈夹持状滑动接触;马达固定腔(39)的外面设置有支持固定套(8),从支持固定套(8)的基部伸出的固定片(8.1)与电池筒(2)前端相接,被夹持固定于电池筒(2)与外壳(9)之间;滑动电极(34)和支持固定套(8)之间要保持绝缘状态;与微型马达(35)负极相连接的电极片(33)从马达固定腔(39)的内侧通过第二通孔(39.2)伸到外侧,并经过设置在外壳(9)上的接触式开关按钮(30)的下端与支持固定套(8)处于离合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1)为串联的干电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4.2)侧面设置有别针(1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筒(2)通过加工在前端内壁的电池筒螺旋部(2.1)与外壳(9)的外壳螺旋部(9.1)螺合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丝(5)后部设置有反射镜(12),反射镜(12)表面为凹面或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部(4)还包括选择部(22),选择部(22)由不同的温度控制程序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9)与电池筒(2)之间通过转向结构(16)连接,转向结构(16)包括呈分支状的支持部(13),旋转部(15)通过转向连接机构(14)与支持部(13)连接,其中支持部(13)与电池筒(2)连接,旋转部(15)与外壳(9)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丝腔(29)内部靠近电热丝腔开口(29.1)处设置有热敏原件(18),热敏原件(18)的信号输出端与设置在电池筒(2)内部的控制回路(19)信号输入端连接;控制回路(19)由处理部(21)、记忆部(20)连接组成,其中处理部(21)由马达驱动控制处理部(21.1)、发热温度控制处理部(21.2)、测定数据分析处理部(21.3)、显示处理部(21.4)组成,记忆部(20)由发热驱动时间记忆部(20.1)、测定数据记忆部(20.2)组成;控制回路(19)的信号输出端分别与微型马达(35)、电热丝(5)、设置在电池筒(2)外侧的显示部(23)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丝腔开口(29.1)形状为一个圆形开口或呈梅花状的多个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1)为串联的二次性电池。
CN2010101723279A 2010-05-14 2010-05-14 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及温痛测定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368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723279A CN101836856B (zh) 2010-05-14 2010-05-14 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及温痛测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723279A CN101836856B (zh) 2010-05-14 2010-05-14 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及温痛测定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36856A CN101836856A (zh) 2010-09-22
CN101836856B true CN101836856B (zh) 2011-08-31

Family

ID=42740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7232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36856B (zh) 2010-05-14 2010-05-14 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及温痛测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3685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91861B (zh) * 2012-09-24 2015-07-11 Univ Nat Taiwan 可攜式痛覺評估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89560B2 (ja) * 2018-09-17 2023-06-12 国▲倫▼ 黄 筋膜のトリガーポイント、および、経穴刺激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91861B (zh) * 2012-09-24 2015-07-11 Univ Nat Taiwan 可攜式痛覺評估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36856A (zh) 2010-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56355B2 (en) Applicator for cryo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US20170312456A1 (en) Skin Desensitizing Device
EP2545962B1 (en) Irradiation Device
WO2011037235A1 (ja) 生体加熱装置及び温度制御方法
JP5445099B2 (ja) 携帯用電灸器及び電灸装置
CN101836856B (zh) 一种携带式温痛测定器及温痛测定装置
KR20190023929A (ko) 전자식 뜸장치
JP4124970B2 (ja) 電熱針を電極とした電気化学法による腫瘍治療装置
KR102138571B1 (ko) 스마트 전자식 뜸치료 시스템
JP5279092B2 (ja) 燔(はん)鍼治療器
JP2021517024A (ja) 熱線維の刺激からの改善された疼痛緩和の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JP3772797B2 (ja) 携帯用電灸器及び電灸装置
KR101718371B1 (ko) 휴대 가능한 전자온열 뜸기
JP2011062373A (ja) 超音波発振ユニット及び超音波発振システム
KR101066912B1 (ko) 고주파를 이용한 화뜸 장치
CN202128697U (zh) 一种内火针
JP3121958U (ja) 治療器
CN217245570U (zh) 一种温度采集式内热针灸针
US20220118281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treating dry eyes
CN209790177U (zh) 一种简易便携式恒温脉冲膏贴器
CN210020311U (zh) 一种艾灸盒
CN109364358B (zh) 一种便携式痔疮理疗仪、其给药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WO2022144834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treating dry eyes
TWM325122U (en) Temperature controlled far IR medicine-vapor moxibustion device
RU2509580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воздействия на предстательную желез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31

Termination date: 201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