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35131B - 一种数据本地交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本地交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35131B
CN101835131B CN2009101270365A CN200910127036A CN101835131B CN 101835131 B CN101835131 B CN 101835131B CN 2009101270365 A CN2009101270365 A CN 2009101270365A CN 200910127036 A CN200910127036 A CN 200910127036A CN 101835131 B CN101835131 B CN 1018351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iving terminal
request end
address information
address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2703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35131A (zh
Inventor
李铮铮
阳建军
刘孟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12703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35131B/zh
Priority to PCT/CN2010/070949 priority patent/WO2010102561A1/zh
Publication of CN1018351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51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351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513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本地交换方法,包括:网络侧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第一地址信息,以及,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第二地址信息;当第一地址信息与第二地址信息相同时,将请求端和接收端绑定,对绑定的请求端或接收端在承载上发送的数据执行本地交换。采用本发明方法实施例,基站不需要对每一个上行数据包都进行解析,减少基站对上行数据包本地交换匹配的次数,提高了有效性,从而降低了基站的工作量。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本地交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本地交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通信网络进行信息的交换。通常的通信业务的交换都要经过核心网来完成,若通信双方终端处于同一个基站下,业务数据仍经由核心网转发,不仅浪费传输成本,还带来不必要的延时,因此提出了本地交换技术。
现有的本地交换技术中,基站对每个上行数据包都进行解析,得到每个数据包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和业务类型,然后基站根据业务类型判断该业务是否支持本地交换,并根据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判断双方终端是否在本基站下,如果两次判断都符合本地交换的要求,则基站执行本地交换。
现有本地交换技术中,基站收到上行数据时,必须通过检测该上行数据对应的IP地址判断该数据的发送端与接收端是否处于该基站下,因此,基站需要对每个上行数据包解析,同时,还要判断该数据对应的业务类型是否支持本地交换,由此增大了基站的工作量,有效性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数据本地交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本地交换方法,包括:
网络侧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第一地址信息,以及,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第二地址信息;当第一地址信息与第二地址信息相同时,将请求端和接收端绑定,对绑定的请求端或接收端在承载上发送的数据执行本地交换。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设备,包括:
信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发送的第一地址信息和第二地址信息,第一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第二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绑定单元,用于当第一地址信息与第二地址信息相同时,将请求端和接收端绑定;执行单元,用于对绑定单元绑定的请求端或接收端在承载上发送的数据执行本地交换。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关设备,包括:
第一信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发送的第一地址信息和第二地址信息,第一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第二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第一绑定单元,用于当第一地址信息与第二地址信息相同时,将请求端和接收端绑定;第一执行单元,用于对第一绑定单元绑定的请求端或接收端在承载上发送的数据执行本地交换。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本地交换系统,包括通信双方终端,还包括:基站,用于接收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发送的第一地址信息和第二地址信息,第一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第二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当第一地址信息与第二地址信息相同时,将请求端和接收端绑定;对绑定的请求端或接收端在承载上发送的数据执行本地交换。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本地交换系统,包括通信双方终端,还包括:
基站,用于将请求端或接收端的信息发送给网关,将网关的信息发送给请求端或接收端;网关,用于接收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发送的第一地址信息和第二地址信息,第一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第二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第一地址信息与第二地址信息相同时,将请求端和接收端绑定;对绑定的请求端或接收端在承载上发送的数据执行本地交换。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本地交换系统,包括通信双方终端,还包括:
基站,用于获取第一地址信息和第二地址信息,第一地址信息为基站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从非接入层消息中获取的请求端IP地址、请求端端口号和接收端IP地址、接收端端口号,第二地址信息为基站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从非接入层消息中获取的接收端IP地址、接收端端口号和请求端IP地址、请求端端口号;当第一地址信息与第二地址信息相同时,将请求端和接收端绑定;对绑定的请求端或接收端在承载上发送的数据执行本地交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对网络侧发送的第一、二地址信息进行判断,第一地址信息和第二地址信息都包括请求端和接收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如果第一、二地址信息相同,则说明请求端和接收端可以进行本地交换,基站将请求端和接收端进行绑定,当基站接收到绑定的请求端或接收端在绑定承载上发送的数据时执行本地交换,这样基站不需要对每一个上行数据包都进行解析,减少基站对上行数据包本地交换匹配的次数,提高了有效性,从而降低了基站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数据本地交换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数据本地交换方法的实施例一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数据本地交换方法的实施例二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数据本地交换方法的实施例三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数据本地交换方法的实施例四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基站设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网关设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种数据本地交换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本地交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执行本地交换的过程中,现有技术是通过基站解析每个上行数据包,获得该数据包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和业务类型,根据解析得到的发送该数据包的源IP地址和接收该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来判断双方终端是否在该基站下,并判断该数据包的业务类型是否支持本地交换;如果双方终端在同一个基站下,同时它们之间的业务类型支持本地交换,则基站执行本地交换。
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种数据本地交换方法的实施例一的流程图,包括:
步骤201,网络侧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第一地址信息,并将该第一地址信息发送至请求端所属的基站或网关;以及,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第二地址信息,并将该第二地址信息发送至接收端所属的基站或网关;
在步骤201中,该地址信息可以为请求端和接收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
其中,若请求端或接收端承载上的业务支持本地交换,网络侧设备移动管理实体MME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获取第一地址信息包括网络侧设备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请求端IP地址、请求端端口号和接收端IP地址、接收端端口号,并将获取的地址信息发送至请求端所属的基站或网关;获取第二地址信息包括,网络侧设备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接收端IP地址、接收端端口号和请求端IP地址、请求端端口号,并将获取的地址信息发送至接收端所属的基站或网关。
步骤201中,获取第一地址信息包括,接入网设备基站或网关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从非接入层消息中获取请求端IP地址、请求端端口号和接收端IP地址、接收端端口号;获取第二地址信息包括,接入网设备基站或网关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从非接入层消息中获取请求端IP地址、请求端端口号和接收端IP地址、接收端端口号。
步骤202,当该第一地址信息和该第二地址信息相同时,将请求端和接收端绑定;
具体包括将请求端IP地址及端口号、接收端IP地址及端口号、请求端承载ID、接收端承载ID绑定;即将请求端承载ID同接收端承载ID绑定,请求端承载ID是请求端的IP地址上的端口号以及该端口号上对应业务所建立的承载ID,接收端承载ID是接收端的IP地址上的端口号以及该端口号上对应业务所建立的承载ID。
当请求端承载ID与一个接收端承载ID绑定时,网络侧的基站或网关直接在该接收端承载上转发请求端承载上的上行数据包;
或者当接收端承载ID与一个请求端承载ID绑定时,网络侧的基站或网关直接在该请求端承载上转发接收端承载上的上行数据包。
步骤203,对绑定的请求端或接收端在绑定承载上发送的数据执行本地交换。
当请求端承载ID与多个接收端承载ID绑定时,网络侧的基站或网关解析请求端承载上的上行数据包,获得该数据包的接收端IP地址、接收端端口号和对应的接收端承载ID后,在接收端承载上转发该上行数据包;
当接收端承载ID与多个请求端承载ID绑定时,网络侧的基站或网关解析接收端承载上的上行数据包,获得该数据包的请求端IP地址、请求端端口号和对应的请求端承载ID后,在请求端承载上转发该上行数据包。
在实施步骤201时,获取该第一、第二地址信息的工作可以由网络侧设备移动管理实体MME、基站或网关来完成,该地址信息可以包括请求端和接收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若基站或网关接收的第一地址信息与第二地址信息相同,则请求端和接收端属于同一个基站或网关,将请求端和接收端绑定后,对请求端或接收端在承载上发送的数据执行本地交换,这样基站就不需要对每个上行数据包进行解析来获得数据包包含的地址信息,减少了基站对数据包本地交换进行匹配的次数,提高了有效性,减少了基站的工作量。
图3示出的本发明方法的具体实施例二中,获取地址信息的工作由网络侧设备移动管理实体MME完成,执行本地交换的工作由基站来完成,包括:
步骤301,网络侧设备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地址信息;
该获取的地址信息具体可以是请求端IP地址、请求端端口号和接收端IP地址、接收端端口号,并将获取的地址信息发送至请求端所属的基站。
在MME同请求端建立承载之前,还包括MME预处理的步骤3011;
步骤3011中,MME向核心网查询该承载上的业务是否支持本地交换,若承载上的业务能支持本地交换,则MME在承载建立过程中获取请求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同时获取接收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这里获取的接收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可能有多个。
步骤302,基站判断是否执行本地交换;
MME将获取的请求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接收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发送给请求端所属的基站,基站将这些地址信息保存,当基站再次收到MME发送的接收端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请求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信息,基站判断新收到的IP地址和端口号等信息是否已经保存,如果已经保存,则说明通信双方终端接入同一个基站,则支持本地交换,如果不支持本地交换,则按照现有技术中通过核心网转发通信业务,具体流程不再赘述。
在实施步骤302时,基站再次收到的MME发送的信息是MME同接收端建立承载的过程中获取的,当接收端是同上述请求端进行通信时,并且请求端和接收端在同一个基站下,那么基站再次收到的信息同步骤301中MME获取并发给基站的信息相同;当接收端不是同上述请求端进行通信,但接收端同请求端在同一个基站下,那么基站再次收到的信息同步骤301中MME获取并发给基站的信息就不相同;
步骤303,基站将支持本地交换的通信双方终端绑定;
具体包括将下述的参数进行绑定(请求端IP地址及端口号,接收端IP地址及端口号,请求端承载ID,接收端承载ID),通常情况下一个终端对应一个IP地址,一个终端可以有多个端口号,每个端口号对应一个业务,而且每个终端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建立多个承载,每个承载有唯一的承载ID;所以在绑定通信终端的时候,要将请求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该端口号上对应业务所建立的承载ID同接收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该端口号上对应业务所建立的承载ID对应绑定。在具体设置时,可以将请求端承载ID上业务的转发地址设为接收端IP地址和接收端端口号;将接收端承载ID上业务的转发地址设为请求端IP地址和请求端端口号。其中绑定的承载ID可以是终端和基站间的无线承载ID。由于请求端的某一个承载上的业务转发地址可以是多个接收端各自的IP地址和端口号,因此请求端的一个承载ID可能与多个接收端的承载ID绑定。
步骤304,基站执行本地交换。
请求端通过请求端承载ID将数据包发送给基站,基站识别到该数据包是来自绑定的承载ID上的,于是基站将请求端承载ID同绑定信息匹配,如果请求端承载ID只与一个接收端承载ID绑定,则基站直接在该接收端承载上向接收端转发该数据包;若请求端承载ID与多个接收端承载ID绑定,则基站解析收到的数据包,获得该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及端口号,通过获得的目的IP地址及端口号判断数据包的转发地址(即接收端承载ID)并转发到对应的接收端。
在执行步骤304时,如果接收端通过接收端承载ID将数据包发送给基站,基站识别到该数据包是来自绑定的承载ID上的,基站将接收端承载ID同绑定信息匹配,如果接收端承载ID只与一个请求端承载ID绑定,则基站直接在该请求端承载上向请求端转发该数据包。当接收端承载ID与多个请求端承载ID绑定时,基站或网关解析接收端承载上的上行数据包,得到该数据包的请求端IP地址、请求端端口号和对应的请求端承载ID,在请求端承载上转发该上行数据包。
在上述具体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也包括有通信双方终端同MME建立承载的过程,基站收到MME发送的建立承载请求后同请求端建立无线承载,请求端响应该建立承载请求,基站将承载建立响应信息发送给MME,请求端的承载建立完成。同样的,MME将建立承载请求发给接收端所属的基站,该基站同接收端建立无线承载,接收端响应该建立承载请求,基站将承载建立响应信息发送给MME,接收端的承载建立完成。
MME完成获取地址信息的工作并发送给基站,这样,基站只需要对收到的地址信息进行匹配就可以判断通信双方终端是否可以执行本地交换,减轻了基站的工作量;MME在同通信终端建立承载的过程中获取地址信息,而不是盲目的对所有上行数据包进行检测,提高了本地交换匹配的有效性。
上面的实施例中,基站对通信双方终端是否支持本地交换进行判断,若通信双方终端支持本地交换,基站对通信双方终端进行绑定后执行本地交换;,通信双方终端也可以接入同一个网关,下面给出的本发明方法的实施例三是针对同一个网关下接入不同的终端之间业务的本地交换的情况,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具体包括:
步骤401,网络侧设备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请求端与接收端的地址信息,并将获取的该地址信息发送至请求端所属的网关;
该地址信息可以包括请求端的IP地址、请求端端口号和接收端IP地址、接收端端口号,网关将建立承载请求发给请求端所属的基站,然后由基站将建立无线承载请求转发给请求端,请求端响应该建立无线承载请求,基站将承载建立响应信息发送给网关,由网关将该承载建立响应信息转发给MME,请求端的承载建立完成;同样的,网关将建立承载请求发给接收端所属的基站,该基站将建立无线承载请求转发给接收端,接收端响应该建立无线承载请求,基站将承载建立响应信息发送给网关,网关将该承载建立响应信息转发给MME,接收端的承载建立完成。
在MME请求建立承载之前,还包括步骤4011:MME预处理;具体包括MME向核心网查询该承载上的业务是否支持本地交换,若承载上的业务能支持本地交换,则MME在承载建立过程中获取请求端与接收端的地址信息,包括请求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接收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这里获取的接收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可能有多个。
步骤402,网关判断是否能进行本地交换;
MME将获取的请求端的地址信息发送给请求端所属的网关后,网关保存该地址信息,当网关再次收到MME发送的接收端与请求端的地址信息时,该地址信息包括接收端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请求端IP地址和端口号,网关判断新收到的IP地址和端口号是否已经保存,如果已经保存,则说明通信双方终端接入同一个网关,即支持本地交换,如果不支持本地交换,则按照现有技术中通过核心网转发通信业务,具体流程不再赘述。
步骤403,网关将判断得到的支持本地交换的通信双方终端绑定;
具体指将请求端IP地址及端口号和接收端IP地址及端口号绑定,请求端承载ID,和接收端承载ID绑定,其中绑定的承载ID指基站和网关间的承载ID。由于请求端的某一个承载上可能向多个接收端发起业务,因此请求端的一个承载ID可能与多个接收端的承载ID绑定。
步骤404,网关执行本地交换。
请求端通过请求端承载ID将上行数据包发送到网关,网关收到该上行数据包后,识别该数据包是绑定的承载ID上发送的,于是网关将请求端承载ID同绑定信息匹配,如果请求端承载ID只与一个接收端承载ID绑定,则网关直接在接收端承载上向接收端转发该数据包;若请求端承载ID与多个接收端承载ID绑定,则网关解析收到的数据包,获得该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及端口号,通过获得的目的IP地址及端口号判断数据包的转发地址,即接收端承载ID,并转发到对应的接收端。在上述第三个具体实施例中,MME完成获取地址信息的工作并发送给网关,由网关来判断通信双方终端是否可以执行本地交换,并且由网关来执行地址交换,大大减轻了基站的工作量。
上面的实施例中由网关对通信双方终端是否支持本地交换进行判断,并由网关对通行双方终端进行绑定,并执行本地交换。网关的作用可以是起到转发的功能,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见图5示出的本发明方法的实施例四,包括:
步骤501,网络侧设备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请求端与接收端的地址信息,并将获取的该地址信息发送至请求端所属的基站;
该地址信息包括请求端IP地址、请求端端口号和接收端IP地址、接收端端口号,MME向网关发送建立承载请求,网关将建立承载请求转发给请求端所属的基站,然后基站将建立无线承载请求转发给请求端,请求端响应该建立无线承载请求,基站将承载建立响应信息发送给网关,网关再将该承载建立响应信息转发给MME,请求端的承载建立完成;同样的,网关将建立承载请求发给接收端所属的基站,该基站将建立无线承载请求发送给接收端,接收端响应该建立无线承载请求,基站将承载建立响应信息发送给网关,网关再将该承载建立响应信息转发给MME,接收端的承载建立完成。
在MME请求建立承载之前,还包括MME预处理的步骤5011,MME向核心网查询该承载上的业务是否支持本地交换,若承载上的业务能支持本地交换,则MME在承载建立过程中获取请求端与接收端接的地址信息,该地址信息包括请求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与接收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这里获取的接收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可能有多个。
步骤502,基站判断是否执行本地交换;
MME将获取的请求端与接收端的地址信息发送给接收端所属的网关后,网关将接收到的该地址信息转发给请求端所属的基站,基站保存该地址信息,当基站再次收到网关发送的地址信息,包括终端IP地址和端口号以及通信对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时,基站判断新收到的地址信息是否已经保存,如果已经保存,则说明通信双方终端接入同一个基站下,即支持本地交换,如果不支持本地交换,则按照现有技术通过核心网转发通信业务,具体流程不再赘述。
步骤503,基站将判断得到的支持本地交换的通信双方终端绑定;
具体指将请求端IP地址及端口号与接收端IP地址及端口号绑定,请求端承载ID与接收端承载ID绑定,其中绑定的承载ID指终端和基站间的无线承载ID。由于请求端的某一个承载上可能向多个接收端发起业务,因此请求端的一个承载ID可能与多个接收端的承载ID绑定。
步骤504,基站执行本地交换。
请求端通过请求端承载ID将数据包发送给基站,基站识别到该数据包是来自绑定的承载ID上的,于是基站将请求端承载ID同绑定信息匹配,如果请求端承载ID只与一个接收端承载ID绑定,则基站直接在该接收端承载上向接收端转发该数据包;若请求端承载ID与多个接收端承载ID绑定,则基站解析收到的数据包,获得该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及端口号,通过获得地址信息中的目的IP地址及端口号判断数据包的转发地址(即接收端承载ID)并转发到对应的接收端。
在上述实施例四中,MME完成获取地址信息的工作并发送给基站,这样,基站只需要对收到的地址信息进行匹配就可以判断通信双方终端是否可以执行本地交换,减轻了基站的工作量;MME在同通信终端建立承载的过程中获取地址信息,而不是盲目的对所有上行数据包进行检测,提高了本地交换匹配的有效性。
上述的实施例中,通过MME获取通信双方终端的地址信息,也可以不通过MME获取通信双方终端的地址信息,而是通过基站或网关本身识别并获取通信双方终端的地址信息,这时基站或网关具备识别S1AP(S1 ApplicationProtocol)消息中非接入层消息的功能,下面举个基站获取通行双方终端地址信息并执行本地交换的实施例,包括:
在网络侧发起的承载建立请求的非接入层消息中,加入通信双方终端的IP地址及端口号;
基站收到网络侧为请求端建立承载请求后,识别并获取该请求信息中的地址信息,该地址信息包含的请求端IP地址、请求端端口号和接收端IP地址、接收端端口号,基站将获取的该地址信息保存。同时基站将建立无线承载请求发给请求端,请求端响应该建立无线承载请求,基站将承载建立响应信息发送给MME,请求端的承载建立完成;同样的,基站将建立无线承载请求发给接收端,接收端响应该建立无线承载请求,基站将承载建立响应信息发送给MME,接收端的承载建立完成。
与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基站获取到接收端IP地址、接收端端口号和请求端IP地址、请求端端口号,基站判断所获取的地址信息是否已经保存,如果已经保存,则说明通信双方终端接入同一个基站,即支持本地交换。
基站将判断得到的支持本地交换的通信双方终端绑定,具体指将请求端IP地址及端口号与接收端IP地址及端口号绑定,请求端承载ID与接收端承载ID绑定,其中绑定的承载ID指终端和基站间的无线承载ID。由于请求端的某一个承载上可能向多个接收端发起业务,因此请求端的一个承载ID可能与多个接收端的承载ID绑定。
基站执行本地交换。请求端通过请求端承载ID将数据包发送给基站,基站识别到该数据包是来自绑定的承载ID上的,于是基站将请求端承载ID同绑定信息匹配,如果请求端承载ID只与一个接收端承载ID绑定,则基站直接在该接收端承载上向接收端转发该数据包;若请求端承载ID与多个接收端承载ID绑定,则基站解析收到的数据包,获得该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及端口号,通过获得的目的IP地址及端口号判断数据包的转发地址(即接收端承载ID)并转发到对应的接收端。
网关获取通行双方终端地址信息并执行本地交换的具体实现方式同基站获取通行双方终端地址信息并执行本地交换的实施例相同,在基站或网关识别S1AP消息中的非接入层消息从而获取地址信息的实施例中,基站或网关不需要对每个上行数据包盲目的进行检测,提高了本地交换匹配的有效性。
本发明还给出了一种基站设备实施例,参见图6,包括:
信息接收单元601,用于接收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发送的第一地址信息和第二地址信息;第一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第二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
绑定单元602,用于当第一地址信息与第二地址信息相同时,将请求端和接收端绑定;
执行单元603,用于对绑定的请求端或接收端在绑定承载上发送的数据执行本地交换。
采用本实施例中的基站设备,通过利用信息接收单元601获取的MME发送的地址信息,对通信终端是否支持本地交换进行判断以决定是否对通信双方终端执行本地交换。这样可以减少了基站盲目的检测上述数据包,减少了基站的工作量。
本发明给出了一种网关设备实施例,参见图7,包括:
第一信息接收单元701,用于接收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发送的第一地址信息和第二地址信息,第一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第二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
第一绑定单元702,用于当第一地址信息与第二地址信息相同时,将请求端和接收端绑定;
第一执行单元703,用于对绑定的请求端或接收端在绑定承载上发送的数据执行本地交换。
采用本实施例中的网关设备,通过利用第一信息接收单元701获取的MME发送的地址信息,对通信终端是否支持本地交换进行判断以决定是否对通信双方终端执行本地交换。获取地址信息的工作由MME完成,判断通信双方终端是否支持本地交换,和对通信双方终端执行本地交换的工作由网关来完成,这样可以减少基站的工作量。
本发明还给出了一种数据本地交换系统的实施例,包括通信双方终端,还包括:
基站,用于接收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发送的第一地址信息和第二地址信息,第一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第二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当第一地址信息与第二地址信息相同时,将请求端和接收端绑定;对绑定的请求端或接收端在绑定承载上发送的数据执行本地交换。
本实施例利用基站获取的MME发送的地址信息,对通信终端是否支持本地交换进行判断以决定是否对通信双方终端执行本地交换。这样可以减少了基站盲目的检测上述数据包,减少了基站的工作量。
在上述给出的一种数据本地交换系统实施例中,基站进行的工作可以由网关来执行,参见图8示出的另一个实施例,给出了不同的实施方式,该实施例一种数据本地交换系统,包括通信双方终端800,还包括:
基站801,用于将请求端或接收端的信息发送给网关,将网关的信息发送给请求端或接收端;
网关802,用于接收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发送的第一地址信息和第二地址信息,第一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第二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第一地址信息与第二地址信息相同时,将请求端和接收端绑定;对绑定的请求端或接收端在绑定承载上发送的数据执行本地交换。
本实施例中通过网关获取的MME发送的地址信息,利用网关对通信终端是否支持本地交换进行判断以决定是否对通信双方终端执行本地交换,获取地址信息的工作由MME完成,判断通信双方终端是否支持本地交换,和对通信双方终端执行本地交换的工作由网关来完成,这样可以减少基站的工作量。
在具体实施数据本地交换系统时,可以采用具备识别S1AP(S1Application Protocol)消息中非接入层消息功能的基站,采用具备识别S1AP的基站实现数据本地交换系统具体包括:通信双方终端,还包括:
基站,用于获取第一地址信息和第二地址信息,第一地址信息为基站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从非接入层消息中获取的请求端IP地址、请求端端口号和接收端IP地址、接收端端口号,第二地址信息为基站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从非接入层消息中获取的接收端IP地址、接收端端口号和请求端IP地址、请求端端口号;当第一地址信息与第二地址信息相同时,将请求端和接收端绑定;对绑定的请求端或接收端在绑定承载上发送的数据执行本地交换。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该系统中的基站或网关不需要对每个上行数据包盲目的进行检测,提高了本地交换匹配的有效性。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专业人员可以理解,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方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数据本地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络侧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第一地址信息,以及,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第二地址信息;
当所述第一地址信息与所述第二地址信息相同时,将所述请求端和接收端绑定,
对所述绑定的请求端或接收端在所述承载上发送的数据执行本地交换;
其中,所述地址信息包括请求端和接收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获取第一地址信息包括,网络侧设备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请求端IP地址、请求端端口号和接收端IP地址、接收端端口号,并将获取的地址信息发送至请求端所属的基站或网关;
所述获取第二地址信息包括,网络侧设备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接收端IP地址、接收端端口号和请求端IP地址、请求端端口号,并将获取的地址信息发送至接收端所属的基站或网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所述请求端或接收端承载上的业务支持本地交换,则MME同请求端或接收端建立承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获取第一地址信息包括,接入网设备基站或网关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从非接入层消息中获取请求端IP地址、请求端端口号和接收端IP地址、接收端端口号;
所述获取第二地址信息包括,接入网设备基站或网关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从非接入层消息中获取请求端IP地址、请求端端口号和接收端IP地址、接收端端口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请求端和接收端绑定,包括:
将请求端承载ID同接收端承载ID绑定,所述请求端承载ID是请求端的IP地址上的端口号以及该端口号上对应业务所建立的承载ID,所述接收端承载ID是接收端的IP地址上的端口号以及该端口号上对应业务所建立的承载ID。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本地交换具体为:
当请求端承载ID与一个接收端承载ID绑定时,网络侧的基站或网关直接在该接收端承载上转发所述请求端承载上的上行数据包;
或者当接收端承载ID与一个请求端承载ID绑定时,网络侧的基站或网关直接在该请求端承载上转发所述接收端承载上的上行数据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本地交换具体为:
当请求端承载ID与多个接收端承载ID绑定时,网络侧的基站或网关解析所述请求端承载上的上行数据包,获得该数据包的接收端IP地址、接收端端口号和对应的接收端承载ID后,在所述接收端承载上转发该上行数据包;
当接收端承载ID与多个请求端承载ID绑定时,网络侧的基站或网关解析所述接收端承载上的上行数据包,获得该数据包的请求端IP地址、请求端端口号和对应的请求端承载ID后,在所述请求端承载上转发该上行数据包。
8.一种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信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发送的第一地址信息和第二地址信息,所述第一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所述第二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所述地址信息包括请求端和接收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
绑定单元,用于当第一地址信息与第二地址信息相同时,将所述请求端和接收端绑定;
执行单元,用于对绑定单元绑定的请求端或接收端在所述承载上发送的数据执行本地交换。
9.一种网关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信息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发送的第一地址信息和第二地址信息,所述第一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所述第二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所述地址信息包括请求端和接收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
第一绑定单元,用于当第一地址信息与第二地址信息相同时,将所述请求端和接收端绑定;
第一执行单元,用于对第一绑定单元绑定的请求端或接收端在所述承载上发送的数据执行本地交换。
10.一种数据本地交换系统,包括通信双方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站,用于接收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发送的第一地址信息和第二地址信息,所述第一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所述第二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当第一地址信息与第二地址信息相同时,将所述请求端和接收端绑定;对所述绑定的请求端或接收端在所述承载上发送的数据执行本地交换;所述地址信息包括请求端和接收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
11.一种数据本地交换系统,包括通信双方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站,用于将请求端或接收端的信息发送给网关,将网关的信息发送给请求端或接收端;
网关,用于接收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发送的第一地址信息和第二地址信息,所述第一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所述第二地址信息由网络侧移动管理实体MME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获取;第一地址信息与第二地址信息相同时,将所述请求端和接收端绑定;对所述绑定的请求端或接收端在所述承载上发送的数据执行本地交换;所述地址信息包括请求端和接收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
12.一种数据本地交换系统,包括通信双方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站,用于获取第一地址信息和第二地址信息,所述第一地址信息为基站在同请求端建立承载过程中,从非接入层消息中获取的请求端IP地址、请求端端口号和接收端IP地址、接收端端口号,所述第二地址信息为基站在同接收端建立承载过程中,从非接入层消息中获取的接收端IP地址、接收端端口号和请求端IP地址、请求端端口号;当第一地址信息与第二地址信息相同时,将所述请求端和接收端绑定;对所述绑定的请求端或接收端在所述承载上发送的数据执行本地交换。
CN2009101270365A 2009-03-10 2009-03-10 一种数据本地交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351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270365A CN101835131B (zh) 2009-03-10 2009-03-10 一种数据本地交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PCT/CN2010/070949 WO2010102561A1 (zh) 2009-03-10 2010-03-10 一种数据本地交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270365A CN101835131B (zh) 2009-03-10 2009-03-10 一种数据本地交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35131A CN101835131A (zh) 2010-09-15
CN101835131B true CN101835131B (zh) 2012-12-12

Family

ID=42719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2703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35131B (zh) 2009-03-10 2009-03-10 一种数据本地交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35131B (zh)
WO (1) WO20101025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58046B (zh) * 2011-08-22 2018-07-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访问业务的控制方法、系统及dra
CN103826276B (zh) * 2012-11-19 2017-04-1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基站、管理控制中心和系统
CN103167020B (zh) * 2013-02-04 2016-02-10 华平信息技术(南昌)有限公司 网络同步文件预置显示的方法及系统
CN104618849A (zh) * 2013-11-01 2015-05-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的本地交换方法及系统
WO2017210824A1 (zh) * 2016-06-06 2017-12-14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集群业务数据传输、控制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09587824A (zh) * 2017-09-28 2019-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承载的方法及设备
CN116321079B (zh) * 2023-04-12 2023-11-17 深圳市英唐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安卓wifi传书软件的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和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3224A (zh) * 1999-12-10 2001-07-11 朗迅科技公司 改进的移动用户到移动用户的呼叫
CN101159905A (zh) * 2007-11-07 2008-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控制器内实现本地交换方法、核心网设备及网络系统
CN101309505A (zh) * 2007-05-15 2008-1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语音业务路由方法及其系统
CN101374355A (zh) * 2008-10-24 2009-0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本地交换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80406A1 (en) * 2003-05-19 2004-11-24 Sony International (Europe) GmbH Confinement of data transfers to a local area network
CN100421421C (zh) * 2005-10-08 2008-09-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任意地址空间ue互通的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3224A (zh) * 1999-12-10 2001-07-11 朗迅科技公司 改进的移动用户到移动用户的呼叫
CN101309505A (zh) * 2007-05-15 2008-1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语音业务路由方法及其系统
CN101159905A (zh) * 2007-11-07 2008-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控制器内实现本地交换方法、核心网设备及网络系统
CN101374355A (zh) * 2008-10-24 2009-0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本地交换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102561A1 (zh) 2010-09-16
CN101835131A (zh) 2010-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35131B (zh) 一种数据本地交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1480103B (zh) 操作双sim无线通信装置的方法
CN101325592B (zh) 一种建立承载连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0592734C (zh) 对移动ip的网络支持的早期确定
CN101552977B (zh) 创建承载方法和移动性管理实体
CN101938787A (zh) 切换控制的方法和设备
EP1221820A3 (en) Arranging packet data connections in office system
CN102548019A (zh) 公共路径的建立和使用方法、m2m的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02821483A (zh) 无线局域网与无线广域网互操作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1204103B (zh) 减少无线连通性改变期间的延迟的方法和设备
CN101128053A (zh) 核心网控制系统间切换的方法、网元及系统
CN102006337A (zh) 一种基于cgn实体的数据传输方法、cgn实体、网关及系统
CN101977412A (zh) 应用处理器、调制解调器及其之间的通信方法
CN102308290A (zh) 用于在云计算环境中传输虚拟化数据的方法
CN103238345A (zh) 一种基于移动管理实体池MME Pool的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1557646B (zh) 创建承载方法、服务网关和移动性管理实体
CN102118831A (zh) 无线接入方法及装置
CN102523605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CN101068439B (zh) 一种通信方法、移动终端、接入点设备和通信系统
CN102209365B (zh) 网络选择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1860976B (zh) 实现用户设备本地ip接入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1909346A (zh) Dhcp广播方法与无线访问控制器
CN101567900B (zh) 数据连接的建立方法和系统
CN101483922A (zh) 控制接入的方法、接入网关和鉴权服务器
CN103763685A (zh) 短信发送方法及短信中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