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18320A - 一种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18320A
CN101818320A CN 201010169864 CN201010169864A CN101818320A CN 101818320 A CN101818320 A CN 101818320A CN 201010169864 CN201010169864 CN 201010169864 CN 201010169864 A CN201010169864 A CN 201010169864A CN 101818320 A CN101818320 A CN 1018183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inless steel
modified layer
continuous distribution
steel surface
f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16986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18320B (zh
Inventor
闫牧夫
刘瑞良
陈宏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 20101016986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18320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183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83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183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1832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种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涉及一种在不锈钢表面获得改性层的方法。本发明解决现有不锈钢表面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厚度薄,导致可承受接触载荷低的问题。本发明方法:将不锈钢清洗后放入脉冲等离子氮化炉中,加压至450~700V,稳定后通入H2,然后加热至180~220℃再通入N2,继续加热至510~570℃,再通入乙醇气体,然后保温8~24h即可。本发明能直接在不锈钢表面获得厚度可在较宽的范围(80~180mm)内调控的碳氮共渗改性层,其中的硬度连续分布无突变,接触载荷高,同时还具有减小摩擦系数效果。经本发明处理后的不锈钢抗冲击能力强,耐磨抗腐蚀,可以应用于重载服役条件下。

Description

一种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不锈钢表面获得改性层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金属材料失效(例如磨损、疲劳等)均发生在其表面,所以表面改性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重视。常见的化学热处理方法包括渗氮、渗碳以及氮碳共渗等。根据扩渗元素的环境可为气体、液体和等离子体化学热处理三种类型。
不锈钢一般是不锈钢和耐酸钢的总称。不锈钢是指耐大气、蒸汽和水等弱介质腐蚀的钢,而耐酸钢则是指耐酸、碱、盐等化学浸蚀性介质腐蚀的钢。不锈钢自上世纪初问世,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不锈钢的发明是世界冶金史上的重大成就,不锈钢的发展为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随着不锈钢应用领域的拓展,经过常规热处理的不锈钢已经不能满足耐磨抗、疲劳等场合的使用性能要求,因此材料工作者开始对不锈钢表面进行了多种改性探索,常见的改性方法包括化学热处理,物理/化学气相沉积,激光处理和等离子喷涂等。其中对化学热处理的研究最多,包括渗氮、渗碳和氮碳共渗等等。为了不降低表面的耐蚀性,所开展的化学热处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低温(<480°C)范围内。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共渗层与基体有明显的界限,其中的硬度分布与基体不连续,在界面处发生硬度突变。这种类型的共渗层对不锈钢的机械性能特别是抗冲击性能的影响是不利的,如冲击载荷作用下共渗层易剥落。
因此,通过化学热处理方法在不锈钢表面层中获得无突变的硬度分布,是材料工作者共同的目标。英国的T.Bell和美国的P.C.Williams等分别对奥氏体不锈钢表面进行了低温等离子体渗碳和气体渗碳探索,在其表面层中获得了硬度连续分布的改性层,并分别申请了英国和美国专利。但是,上述两种方法获得渗碳层厚度较薄(<50μm),承受的接触载荷较低,因此应用受到限制。
另一种为渗镀复合法,该方法是将渗氮、氮碳共渗与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但同样存在渗、镀层间结合力差的问题。此外,该方法系统复杂,费用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不锈钢表面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厚度薄,导致可承受的接触载荷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
本发明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一、将不锈钢依次在乙醇和蒸馏水中超声波清洗后,放入脉冲等离子体氮化炉的试样架上,然后抽真空至低于10Pa,然后再施加450~700V的电压,稳定10~20min后开始通入H2,然后加热升温,当加热至180~200℃时开始通入N2,然后继续加热至510~570℃,再开始通入C2H5OH气体,其中控制H2和N2的流量比为3:1,控制C2H5OH和N2的流量比为3~6:1;二、在510~570℃条件下保温8~24h,控制脉冲等离子体氮化炉中的压强为150~600Pa,其中保温过程中按照步骤一中流量比通入N2、H2和C2H5OH;三、保温结束后,先停止通入H2和C2H5OH气体,继续通入N2,使不锈钢在N2气氛下冷却至室温,即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
本发明步骤一中不锈钢在进行超声波清洗前,可以进行常规热处理,如固溶处理或者固溶时效处理。固溶处理是将不锈钢在1000~1200℃保温0.5~2h后,油冷或空冷;固溶时效处理是将不锈钢在1000~1200℃保温0.5~2h后,进行油冷或空冷,然后再将不锈钢置于400~620℃条件下保温4h后,油冷或空冷。
本发明在不锈钢表面得到的改性层的厚度为80~180mm,硬度最高达到1050HV,摩擦系数在0.4~0.6,腐蚀电位正移至-17mV,比未经表面处理的不锈钢的腐蚀电位(-408mV)正移了391mV,耐腐蚀性能提高。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不锈钢的表面改性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能直接在不锈钢表面获得厚度可在较宽的范围(80~180mm)内调控的碳氮共渗改性层,其中的硬度连续分布无突变,接触载荷高,同时还具有减小摩擦系数效果。
(2)本发明制备的共渗改性层与不锈钢基体之间的硬度为平滑过渡,抗冲击性好。
(3)本发明制备的共渗改性层包含的生成相热稳定性好,其中生成相为θ-Fe3C、γ′-Fe4N和CrN。
(4)本发明制备的共渗改性层生成速度快、共渗改性层厚,通过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的较佳组合,可以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
(5)本发明可针对固溶态沉淀硬化不锈钢直接实施等离子体表面共渗,共渗的同时,不锈钢基体进行时效热处理,简化了热处理工序。
(6)本发明可在提高不锈钢硬度及耐磨性的同时,保持甚至提高了不锈钢的耐腐蚀性。
(7)本发明在不锈钢表面等离子扩渗改性处理得到的改性层硬度连续分别,抗冲击能力强,耐磨抗腐蚀,不锈钢可以应用于重载服役条件下。
附图说明
图1是具体实施方式二十中17-4PH马氏体不锈钢表面的显微硬度曲线图,图中—●—所示的曲线为经具体实施方式二十处理后的不锈钢表面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显微硬度曲线,图中—■—所示的曲线为采用传统的低温(低于480℃)氮碳共渗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的改性层的显微硬度曲线;图2是具体实施方式二十中17-4PH马氏体不锈钢表面的摩擦磨损性能测试曲线图,图中曲线1为经具体实施方式二十处理后的不锈钢表面的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摩擦系数变化曲线,曲线2是未经具体实施方式二十处理的不锈钢表面的摩擦系数变化曲线;图3是具体实施方式二十中17-4PH马氏体不锈钢表面的电化学耐腐蚀性能测试曲线图,其中曲线1是经具体实施方式二十处理后的不锈钢表面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动电位电极极化曲线,曲线2是为经本实施方式处理的不锈钢表面的动电位电极极化曲线;图4是具体实施方式二十三中AISI304奥氏体不锈钢表面的显微硬度曲线图,图中—●—所示的曲线为经具体实施方式二十三处理后的不锈钢表面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显微硬度曲线,图中—■—所示的曲线为采用常规等离子体渗氮工艺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的改性层的显微硬度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间的任意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一、将不锈钢依次在乙醇和蒸馏水中超声波清洗后,放入脉冲等离子体氮化炉的试样架上,然后抽真空至低于10Pa,然后再施加450~700V的电压,稳定10~20min后开始通入H2,然后加热升温,当加热至180~220℃时开始通入N2,然后继续加热至510~570℃,再开始通入C2H5OH气体,其中控制H2和N2的流量比为3:1,控制C2H5OH和N2的流量比为3~6:1;二、在510~570℃条件下保温8~24h,控制脉冲等离子体氮化炉中的压强为150~600Pa,其中保温过程中按照步骤一中流量比通入N2、H2和C2H5OH;三、保温结束后,先停止通入H2和C2H5OH气体,继续通入N2,使不锈钢在N2气氛下冷却至室温,即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
本实施方式步骤一中施加450~700V的电压后,需稳定10~20min,目的是将不锈钢表面的污染物及氧化层剥离,当不锈钢表面没有明显弧显后,说明不锈钢表面的污染物和氧化层完全剥离去除。具体稳定时间可由不锈钢表面无明显弧显时确定。
本实施方式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实现了氮碳共渗,改性层厚度达到80~180μm,并且硬度连续分布,可承受的接触载荷高。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不锈钢在进行超声波清洗前,进行常规热处理,所述常规热处理为固溶处理或者固溶时效处理。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二不同的是固溶处理是将不锈钢在1000~1200℃保温0.5~2h后,油冷或空冷即可。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二不同的是固溶时效处理是将不锈钢在1000~1200℃保温0.5~2h后,进行油冷或空冷,然后再将不锈钢置于400~620℃条件下保温4h后,油冷或空冷即可。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将不锈钢在20~50kHz的超声波作用下,先用乙醇超声清洗10~20min,再用蒸馏水超声清洗3次,每次超声清洗10~20min。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抽真空至1~8Pa。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然后再施加550~650V的电压,稳定12~18min后开始通入H2。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然后再施加600V的电压,稳定15min后开始通入H2。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九: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八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当加热至200℃时开始通入N2。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八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九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然后继续加热至540~560℃,再开始通入C2H5OH气体。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九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一: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九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然后继续加热至550℃,再开始通入C2H5OH气体。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九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十一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控制C2H5OH气体和N2的流量比为3.5~5:1。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十一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十一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控制C2H5OH气体和N2的流量比为4:1。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十一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十三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在510~570℃条件下保温10~20h。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十三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十三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在540~560℃条件下保温12~18h。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十三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十三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在550℃条件下保温15h。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十三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十六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控制脉冲等离子体氮化炉中的压强为200~500Pa。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十六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八: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十六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控制脉冲等离子体氮化炉中的压强为300~400Pa。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十六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九: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十六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控制脉冲等离子体氮化炉中的压强为350Pa。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十六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二十:本实施方式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一、将17-4PH马氏体不锈钢进行表面磨光处理后放入高温电阻炉中,然后将高温电阻炉加热至1040℃,保温1h后,取出油淬,冷却至室温,然后依次用240#、800#和1200#水砂纸打磨,然后再依次经乙醇和蒸馏水清洗后,放入脉冲等离子体氮化炉的试样架上,然后抽真空至8Pa,然后再施加600V的电压,稳定15min后开始以0.3L/min的速率通入H2,然后加热升温,当加热至200℃时开始以0.1L/min的速率通入N2,然后继续加热至560℃,再开始以0.3L/min的速率通入C2H5OH气体;二、在560℃条件下保温8h,控制脉冲等离子体氮化炉中的压强为300Pa,其中保温过程中按照步骤一中的流量通入N2、H2和C2H5OH;三、保温结束后,先停止通入H2和C2H5OH气体,继续通入N2,使不锈钢在N2气氛下冷却至室温,即在17-4PH马氏体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
本实施方式在17-4PH马氏体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实现了氮碳共渗,改性层厚度达到80μm,并且硬度连续分布,可承受的接触载荷高。
本实施方式中电流值在7~10A内变化。
本实施方式对17-4PH马氏体不锈钢表面的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进行显微硬度测试,测试条件:采用HV-1000型维氏显微硬度计,载荷为100g,加载时间为15s。测试得到的距离不锈钢改性层表面不同深度处的显微硬度曲线如图1中—●—所示的曲线所示。作为对比,本实施方式采用传统的低温(低于480℃)氮碳共渗在17-4PH马氏体不锈钢表面获得的改性层的不同深度处的显微硬度曲线如图1中—■—所示的曲线所示。由图1可知,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方法在17-4PH马氏体不锈钢表面获得的改性层的硬度连续分布,没有硬度的突变,而且改性层达到80μm,使不锈钢的可承受接触载荷高。
本实施方式对17-4PH马氏体不锈钢表面的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进行摩擦磨损性能测试,其中摩擦磨损性能测试条件为:在Pin-On-Disk-1-AUTO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试盘为氮碳共渗后的17-4PH钢(28mm×14mm×4mm);偶件对磨试球由WC制成,直径5mm;试验在干摩擦条件下进行,载荷为10N,转盘转速为200r/min,试验时间为3600s。测试得到摩擦系数变化曲线如图2中曲线1所示。作为对比,采用同样的测试条件对未经本实施方式的方法处理的17-4PH马氏体不锈钢的摩擦系数变化曲线如图2中曲线2所示。由图2可知,经本实施方式处理后的17-4PH马氏体不锈钢的摩擦系数随磨损时间的延长,摩擦系数逐渐增大,磨损时间延长至2500s后,摩擦系数趋于稳定,摩擦系数最终稳定在0.6左右。
本实施方式对17-4PH马氏体不锈钢表面的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进行电化学耐腐蚀性能测试,腐蚀性能试验条件为:通过美国PerkinElmer公司生产的Model273A型恒电位仪及相应的352SoftCorrIII软件,采用传统的三电极体系(即工作电极为17-4PH不锈钢试样;参比电极为内含KCl溶液的饱和甘汞电极;辅助电极为石墨棒);电解质选用3.5wt.%的NaCl溶液,电极试验面暴露尺寸为Φ10mm的圆面。测试前表面获得改性层的17-4PH不锈钢试样在电解质溶液中稳定300s后,以0.5mV/s扫描速率相对于开路电位以下200mV开始扫描,当电流密度达到10-2A/cm2时结束扫描。测试得到的动电位电极极化曲线如图3中曲线1所示。作为对比,采用上述同样的测试条件对未经本实施方式的方法处理的17-4PH马氏体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进行测试,所得的动电位电极极化曲线如图3中曲线2所示。由图3可知,经本实施方式处理后的17-4PH马氏体不锈钢的腐蚀电位为-17mV,相比与未经本实施方式处理的17-4PH马氏体不锈钢的腐蚀电位(-408mV)正移了391mV,经本实施方式处理后的17-4PH马氏体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具体实施方式二十一: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二十不同的是步骤一中再开始以0.6L/min的速率通入C2H5OH气体。其它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二十相同。
本实施方式在17-4PH马氏体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实现了氮碳共渗,改性层厚度达到100μm,并且硬度连续分布,可承受的接触载荷高。
本实施方式中电流值在7~10A内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二十二:本实施方式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一、将轧制态AISI304奥氏体不锈钢进行表面磨光处理后依次用240#、800#和1200#水砂纸打磨,然后再依次经乙醇和蒸馏水清洗后,放入脉冲等离子体氮化炉的试样架上,然后抽真空至5Pa,然后再施加500V的电压,稳定15min后开始以0.3L/min的速率通入H2,然后加热升温,当加热至200℃时开始以0.1L/min的速率通入N2,然后继续加热至560℃,再开始以0.5L/min的速率通入C2H5OH气体;二、在560℃条件下保温8h,控制脉冲等离子体氮化炉中的压强为200Pa,其中保温过程中按照步骤一中的流量通入N2、H2和C2H5OH;三、保温结束后,先停止通入H2和C2H5OH气体,继续通入N2,使不锈钢在N2气氛下冷却至室温,即在轧制态AISI304奥氏体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
本实施方式在轧制态AISI304奥氏体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实现了氮碳共渗,改性层厚度达到90μm,并且硬度连续分布,可承受接触载荷高。
本实施方式中电流值在7~10A内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二十三:本实施方式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一、将轧制态AISI304奥氏体不锈钢进行表面磨光处理后依次用240#、800#和1200#水砂纸打磨,然后再依次经乙醇和蒸馏水清洗后,放入脉冲等离子体氮化炉的试样架上,然后抽真空至10Pa,然后再施加650V的电压,稳定15min后开始以0.3L/min的速率通入H2,然后加热升温,当加热至200℃时开始以0.1L/min的速率通入N2,然后继续加热至560℃,再开始以0.4L/min的速率通入C2H5OH气体;二、在560℃条件下保温8h,控制脉冲等离子体氮化炉中的压强为200Pa,其中保温过程中按照步骤一中的流量通入N2、H2和C2H5OH;三、保温结束后,先停止通入H2和C2H5OH气体,继续通入N2,使不锈钢在N2气氛下冷却至室温,即在轧制态AISI304奥氏体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
本实施方式在轧制态AISI304奥氏体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实现了氮碳共渗,改性层厚度达到90μm,并且硬度连续分布,可承受接触载荷高。
本实施方式中电流值在7~10A内变化。
本实施方式对轧制态AISI304奥氏体不锈钢表面的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进行显微硬度测试,测试条件:采用HV-1000型维氏显微硬度计,载荷为100g,加载时间为15s。测试得到的距离不锈钢改性层表面不同深度处的显微硬度曲线如图4中—●—所示的曲线所示。
作为对比,本实施方式采用常规的等离子体渗氮工艺,在560℃条件下保温8h,得到渗氮改性层,此改性层的不同深度处的显微硬度曲线如图4中—■—所示的曲线所示。由图4可知,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方法在轧制态AISI304奥氏体不锈钢表面获得的改性层的硬度连续分布,没有硬度的突变,而且改性层达到90μm,使不锈钢的可承受的接触载荷高。
具体实施方式二十四:本实施方式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一、将17-4PH马氏体不锈钢进行表面磨光处理后放入高温电阻炉中,然后将高温电阻炉加热至1040℃,保温1h后,取出油淬,冷却至室温,然后依次用240#、800#和1200#水砂纸打磨,然后再依次经乙醇和蒸馏水清洗后,放入脉冲等离子体氮化炉的试样架上,然后抽真空至8Pa,然后再施加650V的电压,稳定15min后开始以0.3L/min的速率通入H2,然后加热升温,当加热至200℃时开始以0.1L/min的速率通入N2,然后继续加热至560℃,再开始以0.3L/min的速率通入C2H5OH气体;二、在560℃条件下保温24h,控制脉冲等离子体氮化炉中的压强为200Pa,其中保温过程中按照步骤一中的流量通入N2、H2和C2H5OH;三、保温结束后,先停止通入H2和C2H5OH气体,继续通入N2,使不锈钢在N2气氛下冷却至室温,即在17-4PH马氏体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
本实施方式在固溶态17-4PH马氏体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实现了氮碳共渗,改性层厚度达到162μm,并且硬度连续分布,可承受的接触载荷高。
本实施方式中电流值在7~10A内变化。

Claims (10)

1.一种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一、将不锈钢依次在乙醇和蒸馏水中超声波清洗后,放入脉冲等离子体氮化炉的试样架上,然后抽真空至低于10Pa,然后再施加450~700V的电压,稳定10~20min后开始通入H2,然后加热升温,当加热至180~220℃时开始通入N2,然后继续加热至510~570℃,再开始通入C2H5OH气体,其中控制H2和N2的流量比为3:1,控制C2H5OH和N2的流量比为3~6:1;二、在510~570℃条件下保温8~24h,控制脉冲等离子体氮化炉中的压强为150~600Pa,其中保温过程中按照步骤一中流量比通入N2、H2和C2H5OH;三、保温结束后,先停止通入H2和C2H5OH气体,继续通入N2,使不锈钢在N2气氛下冷却至室温,即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不锈钢在进行超声波清洗前,进行常规热处理,所述常规热处理为固溶处理或者固溶时效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固溶处理是将不锈钢在1000~1200℃保温0.5~2h后,油冷或空冷即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固溶时效处理是将不锈钢在1000~1200℃保温0.5~2h后,进行油冷或空冷,然后再将不锈钢置于400~620℃条件下保温4h后,油冷或空冷即可。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一种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然后再施加550~650V的电压,稳定12~18min后开始通入H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当加热至200℃时开始通入N2
7.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6所述的一种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然后继续加热至540~560℃,再开始通入C2H5OH气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控制C2H5OH气体和N2的流量比为3.5~5:1。
9.根据权利要求1、2、3、4、6或8所述的一种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在510~570℃条件下保温10~20h。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控制脉冲等离子体氮化炉中的压强为200~500Pa。
CN 201010169864 2010-05-12 2010-05-12 一种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183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169864 CN101818320B (zh) 2010-05-12 2010-05-12 一种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169864 CN101818320B (zh) 2010-05-12 2010-05-12 一种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18320A true CN101818320A (zh) 2010-09-01
CN101818320B CN101818320B (zh) 2013-08-28

Family

ID=42653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169864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18320B (zh) 2010-05-12 2010-05-12 一种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18320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1441A (zh) * 2011-01-28 2011-05-18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热扩渗技术实现钢表面层纳米化的方法
CN102134696A (zh) * 2011-03-03 2011-07-27 哈尔滨工业大学 Cr4Mo4V钢轴承碳氮等离子体基离子升温注渗方法
CN102925853A (zh) * 2012-11-21 2013-02-13 大连理工大学 核级泵泵轴用超高氮奥氏体相扩散硬化覆盖层
CN107858488A (zh) * 2017-11-28 2018-03-30 安徽零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不锈钢外壳的处理方法
CN108277324A (zh) * 2018-04-20 2018-07-13 安徽省宁国市亚晨碾磨铸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挖掘机斗齿齿尖的表面耐磨处理工艺
CN114317898A (zh) * 2021-12-24 2022-04-12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提高铁素体不锈钢表面耐磨和耐蚀性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32627C (zh) * 2006-07-26 2009-08-26 哈尔滨市东方刃具厂 高速铁路路轨紧固件稀土共渗防腐表面处理方法
CN100503878C (zh) * 2007-12-29 2009-06-24 江苏丰东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减少内氧化的渗碳工艺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1441A (zh) * 2011-01-28 2011-05-18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热扩渗技术实现钢表面层纳米化的方法
CN102061441B (zh) * 2011-01-28 2012-09-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热扩渗技术实现钢表面层纳米化的方法
CN102134696A (zh) * 2011-03-03 2011-07-27 哈尔滨工业大学 Cr4Mo4V钢轴承碳氮等离子体基离子升温注渗方法
CN102134696B (zh) * 2011-03-03 2012-07-25 哈尔滨工业大学 Cr4Mo4V钢轴承碳氮等离子体基离子升温注渗方法
CN102925853A (zh) * 2012-11-21 2013-02-13 大连理工大学 核级泵泵轴用超高氮奥氏体相扩散硬化覆盖层
CN107858488A (zh) * 2017-11-28 2018-03-30 安徽零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不锈钢外壳的处理方法
CN108277324A (zh) * 2018-04-20 2018-07-13 安徽省宁国市亚晨碾磨铸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挖掘机斗齿齿尖的表面耐磨处理工艺
CN108277324B (zh) * 2018-04-20 2019-06-18 安徽省宁国市亚晨碾磨铸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挖掘机斗齿齿尖的表面耐磨处理工艺
CN114317898A (zh) * 2021-12-24 2022-04-12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提高铁素体不锈钢表面耐磨和耐蚀性的方法
CN114317898B (zh) * 2021-12-24 2024-01-26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提高铁素体不锈钢表面耐磨和耐蚀性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18320B (zh) 2013-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18320B (zh) 一种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度连续分布改性层的方法
Li et al. Wear and corrosion properties of AISI 420 martensitic stainless steel treated by active screen plasma nitriding
Scheuer et al. Low temperature plasma carburizing of martensitic stainless steel
Zarchi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nitrocarburized surface layer on AISI 1020 steel by electrolytic plasma processing in an urea electrolyte
Cisquini et al. Effect of the roughness produced by plasma nitrocarburizing on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AISI 304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Li et al. Influence of bias voltage on the formation and properties of iron-based nitrides produced by plasma nitriding
CN102560505A (zh) 一种复合耐磨耐蚀自润滑膜层及其制备方法
Huang et al. Structure and corrosion behavior of ultra-thick nitrided layer produced by plasma nitriding of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Kusmanov et al. Possibilities of increasing wear resistance of steel surface by plasma electrolytic treatment
Kusmanov et al. Plasma electrolytic nitriding of alpha-and beta-titanium alloy in ammonia-based electrolyte
Jinlong et al. Effect of grain refinement and electrochemical nitridation on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the 316L stainless steel for bipolar plates in PEMFCs environment
Zhang et al. Enhancing the mechanical and anticorrosion properties of 316L stainless steel via a cathodic plasma electrolytic nitriding treatment with added PEG
Biró Trends of nitriding processes
CN103710695B (zh) 一种用于金属工件表面碳氮化钛防护涂层的制备方法
CN107058940A (zh) 一种纳米化表面层的渗氮的奥氏体不锈钢及其制备方法
Aghaie-Khafri et al. A study of chromo-boronizing on DIN 1.2714 steel by duplex surface treatment
CN101985731B (zh) 钢板多元合金共渗方法
Łępicka et al. Direct current and pulsed direct current plasma nitriding of ferrous materials a critical review
Li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a multilayer-structured Ti–N layer produced by plasma nitriding of electron beam melting TC4 alloy in Hank's solution
Venkatesh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heat treatment and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M50 NiL steel–A review
Qin et al. Corrosion and bio-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Ti (CN) x hard coating on titanium alloy by the pulsed plasma electrolytic carbonitriding process
CN106756768A (zh) 一种锆钛合金双辉等离子渗氮的表面强化方法
Barua et al. Effect of the amount of CH4 ga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layers of low temperature plasma nitrided martensitic precipitation-hardening stainless steel
Kikuchi et al. Improvement of the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dium carbon steel using atmospheric-controlled induction-heating fine particle peening
CN103276349A (zh) 一种低碳钢表面盐浴稀土钒钛共渗剂及处理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8

Termination date: 20150512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