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14937B - 同时支持多输入多输出和波束形成的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同时支持多输入多输出和波束形成的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14937B CN101814937B CN201010115759.6A CN201010115759A CN101814937B CN 101814937 B CN101814937 B CN 101814937B CN 201010115759 A CN201010115759 A CN 201010115759A CN 101814937 B CN101814937 B CN 10181493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flow
- transmitting antenna
- mapped
- threshold
- wave bea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6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delay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71—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delay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different delays between antenna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H04L1/0618—Space-time co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同时支持多输入多输出(MIMO)和波束形成的装置和方法。在此方法中,两个数据流被映射到所有2N个发送天线中的每一个。将两个数据流分别乘以不同的循环延迟分集(CDD)相位序列。针对每个发送天线,将乘以不同CDD相位序列的两个数据流相加起来。针对每个发送天线,将相加后的数据流乘以波束形成系数并且发送出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同时支持多输入多输出(MIMO)和波束形成的方法和装置。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利用改进的空时编码(STC)和波束形成(BF)技术发送数据流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需要在无线环境下提供各种多媒体服务。最近以来,为了提供这种多媒体服务需要大容量数据和高速数据传输的支持,所以有关能够高效利用有限频率的多天线方案正在研究之中。
根据在发送/接收期间所使用的天线个数,无线通信方案可以被分为单输入单输出(SISO)方案和MIMO方案。SISO方案通过一个天线执行发送/接收,而MIMO方案通过多个天线执行发送/接收。MIMO方案可以被大致分为3种技术。就是说,MIMO方案可以被分为:发送分集技术(下面被称为“空时编码(STC)”技术),能够利用由多个天线所形成的多个空间路径来获得分集增益;空间复用技术,通过多个天线同时发送多个数据能够获得复用增益;以及波束形成(BF)技术,通过利用多个天线形成适合信道的波束并且执行发送能够获得阵列增益。
BF技术通过将被发送到每个终端的发送信号乘以特定波束形成系数并经由多个天线将其发送而在每个终端的方向上形成波束。当BF技术被应用于一个系统时,终端的接收信噪比(SNR)会增加,并且无线信道的衰落影响减小,从而可以改善系统的接收性能。然而,为了应用BF技术并获得最佳的性能改善,波束形成系数和发送信道需要匹配,而当波束形成系数与发送信道之间存在误差时,可由BF技术所获得的增益大大降低。更特定地,在实际操作中终端运动速度非常快的情况下,当BF技术被应用于一个系统时,波束形成系数和发送信道之间的误差进一步增加,因此很难期望系统性能的改善。
同时,通过把BF技术与例如SISO方案、STC技术和空间复用技术的其他技术中的至少一种相组合,一种新型的BF技术可以被应用于该系统。例如,将SISO方案与BF技术相组合的单输入单输出和波束形成(SISO BF)技术、将STC技术与BF技术相组合的空时编码和波束形成(STC BF)技术等可以被应用该系统。此时,确定波束形成系数的方法可以根据每种技术的天线形状而不同。
例如,假定有4个发送天线,应用传统STC BF技术的系统具有(2+2)结构。这里,(2+2)结构表示通过天线1和2发送两个数据流的第一数据流,而通过天线3和4发送第二数据流的结构。应用STC BF技术的系统结构不能简单被推广使用N个发送天线,就是说,所述结构不能被推广为(N+N)结构。因此,需要含有能够被简单推广使用N个发送天线的结构的STC BF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处理至少以上问题和/或缺点,并且提供至少以下所述的优点。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无线通信系统中同时支持MIMO和波束形成的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利用改进的STC BF技术发送数据流的装置和方法,改进的STC BF技术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传统STC BF技术的(2+2)结构被推广为(N+N)结构。
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是,通过根据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运动速度可变地选择天线发送方法和可变地应用波束形成系数,提供甚至在移动信道环境下其性能也不会恶化的有效波束形成装置及其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基站的发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两个数据流映射到所有2N个发送天线中的每一个;把两个数据流分别与不同的循环延迟分集(CDD)相位序列相乘;针对每个发送天线,将与不同CDD相位序列相乘的两个数据流加起来;以及把相加后的数据流与波束形成系数相乘,并将其发送给每个发送天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基站的发送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调度器,将两个数据流映射到所有2N个发送天线中的每一个;循环延迟分集(CDD)相位序列乘法器,将两个数据流分别与不同的CDD相位序列相乘;每个发送天线所用的加法器,针对每个发送天线,将乘以不同CDD相位序列的两个数据流加起来,每个发送天线所用的波束形成系数乘法器,把相加后的数据流与波束形成系数相乘并且将其发送给每个发送天线。
通过结合附图公开了本发明示例实施例的以下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理解本发明的其他方面、优点和突出的特点。
附图说明
根据结合附图的以下描述,本发明某些示例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方面、优点和特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中:
图1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示例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的框图;
图2是说明传统STC BF技术的(2+2)结构的示例图;
图3是说明由本发明示例实施例所提出的STC BF技术的(4+4)结构的示例图;以及
图4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示例实施例的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允许基站根据终端的运动速度来可变地选择天线发送方法以及可变地应用波束形成系数的方法的流程图。
在各个附图中,应当理解相似的参考编号表示相似的部件、元件和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参考附图的以下描述,以便有助于对如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物所定义的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的全面理解。它包括有助于理解的各种具体细节,但是这些细节仅仅被看做是示例性的。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里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此外,为了简明起见,省略了对众所周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在以下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和词语并不限于文献含义,而仅仅是被发明人用于使对本发明有清晰和一致的理解。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以下对本发明示例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用于解释的目的,而不是为了限制由所附权利要求极其等价物所定义的发明。
本发明示例实施例提供STC BF技术的(N+N)结构,以及根据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运动速度来可变地选择天线发送方法和可变地应用波束形成系数的可选方案。
虽然利用将STC技术和波束形成技术组合起来的STC BF技术作为实例来描述本发明,本发明也适用于将MIMO技术和波束形成技术组合起来的所有组合技术。
下文中,我们以基站具有N个发送天线并且通过N个发送天线发送两个数据流为例来进行描述,并且该描述适用于通过N个发送天线发送两个或多个数据流的情况。
图1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示例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的框图。
参考图1,基站包括调度器100、速度估计器104、信道估计器106、波束形成系数运算器108、CDD控制器110、编码器112-1和112-2、调制器114-1和114-2、子载波映射单元116-1和116-2、CDD相位序列乘法器118-1、118-2、118-3和118-4、开关120-1、120-2、120-3和120-4、加法器122-1、122-2、122-3和122-4、波束形成系数乘法器124-1、124-2、124-3和124-4、以及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FFT)运算器126-1、126-2、126-3和126-4。这里,调度器100包括天线发送方法选择器102。
参考图1,调度器100通过调度确定在当前帧所要发送的数据流(例如,两个数据流),并且把所确定的数据流送提供给编码器112-1和112-2。这里,利用由信道估计器106所提供的估计信道值可以执行调度工作。此外,调度器100内的天线发送方法选择器102在考虑终端接收环境的情况下为所确定的数据流选择天线发送方法。例如,天线发送方法选择器102通过把由速度估计器104所提供的终端运动速度值与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这里,第二阈值小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来为所确定的数据流选择天线发送方法。就是说,当终端速度是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的高速时,天线发送方法选择器102选择不使用波束形成技术的STC技术作为天线发送方法。当终端速度是小于第一阈值而大于第二阈值的中速时,天线发射方法选择器102选择普通的STCBF(2+2)技术。当终端速度是小于第二阈值的低速时,天线发射方法选择器102选择由本发明示例实施例所提出的STC BF(4+4)技术。另外,天线发射方法选择器102把所选择的天线发射方法提供给波束形成系数运算器108,并且从波束形成系数运算器108接收波束形成系数,把它们提供给波束形成系数乘法器124-1、124-2、124-3和124-4。另外,调度器100根据所选择的天线发送方法来控制开关120-1、120-2、120-3和120-4,以及CDD控制器110。
速度估计器104利用终端上行链路信号估计终端的运动速度,并将估计出的终端速度提供给调度器100内的天线发送方法选择器102。这里,估计终端运动速度的代表性方法利用由终端定期报告的信道质量指示器(CQI)信息来估计电平交叉率(Level Crossing Rate LCR),并且基于估计出的LCR估计速度。
信道估计器106通过接收由终端所发送的探测信号来估计上行链路信道,并且将估计出的信道值提供给调度器100和波束形成系数运算器108。
波束形成系数运算器108从调度器100内的天线发送方法选择器102接收所选择的天线发送方法,从信道估计器106接收估计信道值来计算波束形成系数,并且将计算出的波束形成系数提供给调度器100。
CDD控制器110在调度器100的控制下将CDD相位序列提供给CDD相位序列乘法器118-1、118-2、118-3和118-4,以便将STC技术应用于所选择数据流。
编码器112-1和112-2以相关的编码速率对输入信息数据进行编码,并且输出已编码数据(编码比特或符号)。例如,编码器112-1和112-2可以是卷积编码器、turbo编码器、或低密度奇偶校验编码器(LDPC)。
调制器114-1和114-2根据相关的调制方案(调制等级)执行信号点在来自于所连接编码器112-1和112-2的符号上的映射,并且输出复符号。例如,调制方案包括: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将1个比特(s=1)映射到1个信号点(复符号);正交相移键控(QPSK),将两个比特(s=2)映射到1个复符号;八相相移键控(8PSK),将3个比特(s=3)映射到1个复符号;16正交幅度调制(QAM),将4个比特(s=4)映射到1个复符号;以及64QAM,将6个比特(s=6)映射到1个复符号。
子载波映射单元116-1和116-2将所连接调制器114-1和114-2的输出符号映射到子载波,并且将其输出。这里,将符号映射到子载波是指将数据符号分别提供给IFFT运算器126-1、126-2、126-3和126-4的相关输入端(子载波位置)。
根据发送天线个数而存在的CDD相位序列乘法器118-1、118-2、118-3和118-4从CDD控制器110接收CDD相位序列,将从子载波映射单元116-2输出的符号与CDD相位序列相乘,并且将其送到与发送天线中的两个天线相对应的开关120-1和120-2,以及与发送天线中的另外两个天线相对应的加法器122-3和122-4。
开关120-1、120-2、120-3和120-4依发送天线的个数而存在,其中,它们中的两个开关120-1和120-2分别与CDD相位序列乘法器118-1和118-2相连,而其余两个开关120-3和120-4被连接到子载波映射单元116-1,以便在调度器100的控制下将从所连接的CDD相位序列乘法器118-1和118-2输出的符号,或者从子载波映射单元116-1所输出的符号切换到所连接的加法器122-1、122-2、122-3和122-4。就是说,当调度器100选择STC BF(2+2)技术作为所选择数据流的天线发送方法时,调度器100断开开关120-1、120-2、120-3和120-4,以便120-1、120-2、120-3和120-4不能将从所连接的CDD相位序列乘法器118-1和118-2输出的符号,或者从子载波映射单元116-1输出的符号切换到所连接的加法器122-1、122-2、122-3和122-4。另外,当调度器100选择由本发明示例实施例所提出的STC BF(4+4)技术作为所选择数据流的天线发送方法时,调度器100接通开关120-1、120-2、120-3和120-4,以便开关120-1、120-2、120-3和120-4将从所连接的CDD相位序列乘法器118-1和118-2输出的符号,或者从子载波映射单元116-1所输出的符号切换到所连接的加法器122-1、122-2、122-3和122-4。
加法器122-1、122-2、122-3和122-4依发送天线的个数而存在。其中,它们中的两个加法器122-1、122-2分别与子载波映射单元116-1以及开关120-1和120-2相连,而其余两个加法器122-3和122-4分别与开关120-3和120-4,以及CDD相位序列乘法器118-3和118-4相连,以将一个或多个所接收的输出符号相加,然后将其提供给所连接的波束形成系数乘法器124-1、124-2、124-3和124-4。
波束形成系数乘法器124-1、124-2、124-3和124-4依发送天线的个数而存在,在调度器100的控制下,将从所连接的加法器122-1、122-2、122-3和122-4输出的符号与波束形成系数相乘,并将其提供给所连接的IFFT运算器126-1、126-2、126-3和126-4,以便将波束形成技术应用于所选择的数据流。
IFFT运算器126-1、126-2、126-3和126-4依发送天线的个数而存在,通过对输出符号执行IFFT运算,将从所连接的波束形成系数乘法器124-1、124-2、124-3和124-4输出的符号转换为时域的采样数据。此时,采样数据被射频(RF)处理,以便它是实际可发送的,并且通过所连接的发送天线将其发送到无线信道。
图2是说明传统STC BF技术的(2+2)结构的示例图。
参考图2,用于各个发送天线的所有开关被断开,因此,对两个数据流中的第一数据流执行波束形成,并且通过天线1和2发送第一数据流。对第二数据流执行波束形成并且通过天线3和4发送第二数据流。此时,CDD被应用于通过天线3和4发送的第二数据流,就是说,将第二数据流乘以CDD相位序列,然后发送出去。这里假定使用相同的CDD相位序列。这里可以将第一数据流乘以与第二数据流的CDD相位序列不同的CDD相位序列,然后发送出去。图2给出一个实例,将第一数据流乘以CDD相位序列‘0’然后发送出去。
图3是说明由本发明示例实施例所提出的STC BF技术的(4+4)结构的示例图。
参考图3,接通用于各个发送天线的所有开关,因此对两个数据流执行波束形成,并且通过全部四个天线发送两个数据流。就是说,对两个数据流中的第一数据流执行波束形成,并且通过天线1、2、3和4发送第一数据流。对第二数据流执行波束形成,并且通过天线1、2、3和4发送第二数据流。此时,CDD被应用于第二数据流,就是说,将第二数据流乘以CDD相位序列,然后发送出去。这里假定使用相同的CDD相位序列。这里可以将第一数据流乘以与第二数据流的CDD相位序列不同的CDD相位序列,然后发送出去。图3给出一个实例,将第一数据流乘以CDD相位序列‘0’然后发送出去。
当将由本发明示例实施例所提出的STC BF技术的(N+N)结构应用于系统时,2符号部分的接收信号可以用下面的等式(1)来表示。
其中,rk是第k个符号部分的接收符号,hn是第n个发送天线的信道,wn是第n个发送天线的波束形成系数,sk是第k个符号部分的发送符号,nk是第k个符号部分的噪声。这里,ejθ对应于被CDD用于与第二数据流相乘的CDD相位序列。
这里,假定发送最大比发射(MRT)作为波束形成技术,波束形成系数可以被表示为如下等式(2)
当等式(2)被代入等式(1)时,接收信号可以被表示为如下等式(3)。
(3)
这里,接收信号的输出SNR可以被表示为如下等式(4)。
γSTC,BF(N+N)=(|h1|2+|h2|2+...+|hN|2)·γAWGN......................(4)
其中,γAWGN是加性白高斯噪声(AWGN)。这与当SISO BF技术被应用于系统时能够获得的输出信噪比相同。就是说,当信道估计性能没有影响时,即使当利用由本发明示例实施例所提出的STC BF(N+N)结构来发送使用SISON个发送天线的BF数据时,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性能。
在终端实际上快速运动的情况下,在实际运行中,当波束形成技术被应用于系统时,波束形成系数与发送信道之间的误差增加更多,因此减小了应用波束形成所获得的增益。此外,在终端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应用波束形成根本没有性能增益,或者性能恶化。
更特定地,在使用(4+4)结构或(2+2)结构集合性地应用天线形状的情况下,依赖于终端接收环境的性能会更加恶化。利用终端运动速度的波束形成性能分析表明,与没有应用波束形成技术时的性能相比,(4+4)结构在低速时具有出色性能,而(2+2)结构在中速时具有出色性能,波束形成在高速时性能恶化。如上所述,当使用一个方案而不考虑终端的接收环境时,性能会出现恶化。
因此,本发明示例实施例提供另一种方法,允许基站估计终端的运动速度,并确定适合于所估计运动速度的天线发送方法和波束形成系数。
首先,在波束形成系数与实际信道完美匹配的理想情况下提供最佳性能的天线发送方法是由本发明示例实施例所提出的STC BF(4+4结构)技术。因为STC BF(4+4结构)技术具有一种形状,好像针对每个发送天线的数据流通过相同的信道,将各个发送天线的信号相加以便可以获得大的阵列增益。在实际运行中,为了应用STC BF(4+4结构)技术并获得性能增益,终端应当具有低的运动速度,并且信道估计性能应当相同。
接下来,STC BF(2+2结构)不具有大的阵列增益,但是它不同地通过天线1和2发送第一数据流,而通过天线3和4发送第二数据流,以便当终端的运动速度大于预设的速度时,可以获得分集增益。因此,当运动速度大于特定阈值时,应用STC BF(2+2结构)技术。
最后,在终端高速运动的情况中,由终端信道估计不准确所引起的信道估计误差以及基站的处理延迟都增大了,并且波束形成系数的估计误差也增大。在这种情况下,无法期望由波束形成技术所带来的性能提高。因此,当运动速度大于特定阈值时,不应用波束形成技术。
图4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示例实施例的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允许基站根据终端的运动速度来可变地选择天线发送方法以及可变地应用波束形成系数的方法的流程图。
参考图4,在步骤401中,基站接收由终端所发送的探测信号来估计上行链路信道,因此估计出信道值。
在步骤403中,基站利用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估计终端的运动速度,因此获得终端的速度值。
在步骤405中,基站把所获得的终端速度值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并且确定终端速度是否大于第一阈值。
当在步骤405中终端的速度大于第一阈值时,在步骤407中基站选择不应用波束形成技术的技术作为天线发送方法,例如,选择STC技术,并且在步骤409中利用所选择的天线发送方法发送数据流。
反之,当在步骤405中终端的速度不大于第一阈值时,在步骤411中基站确定终端速度是否大于第二阈值。这里将第二阈值设置为小于第一阈值的值。
当在步骤411中终端速度不大于第一阈值而大于第二阈值时,基站在步骤413中选择STC BF(2+2)技术作为天线发送方法。基站在步骤415中利用所估计的信道值计算波束形成系数,并且将所计算的波束形成系数应用于要发送的数据流,在步骤409中利用所选择的天线发送方法发送数据流。
反之,当在步骤411中终端速度甚至不大于第二阈值时,基站在417中选择由本发明示例实施例所提出的STC BF(4+4)技术作为天线发送方法。基站在步骤415中利用所估计的信道值计算波束形成系数,并且将所计算的波束形成系数应用于要发送的数据流,在步骤409中利用所选择的天线发送方法发送数据流。
此后,基站结束根据本发明示例实施例的算法。
如上所述,本发明示例实施例将无线通信系统中(2+2)结构的传统STCBF技术推广到(N+N)结构,以提供改进的STC BF技术,例如,对两个数据流中的每一个执行波束形成,通过所有N个天线发送数据流,并且将不同的流的循环延迟分集(CDD)分别应用于两个数据流。因此,即使当利用由本发明示例实施例所提出的(N+N)结构的STC BF技术来发送SISO BF数据时,也能够获得与SISO BF技术相同的性能。
当SISO数据用户和MIMO数据用户同时存在于同一帧内时,额外使用用于识别发送SISO数据的SISO区域和发送MIMO数据的MIMO区域需要的STC下行链路(DL)区IE,因此,增加了MAP开销,从而使整个系统性能下降。另外,SISO区域和MIMO区域之间的识别包括符号轴,因此在数据分配期间会出现粒度(granularity)问题,从而使系统容量也出现减小。在如上所述SISO数据用户和MIMO数据用户同时存在于同一帧的情形中,当使用由本发明示例实施例所提出的(N+N)结构的STC BF技术时,可以通过MIMO区域来发送SISO数据,从而不出现由于使用识别SISO区域和MIMO区域所需要的STC DL区IE而引起的开销问题,因此可以增加系统容量。
另外,通过根据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运动速度可变地选择天线发送方法以及可变地应用波束形成系数,本发明示例实施例提供一种即使在移动信道环境下也能够有效执行波束形成而不使性能恶化的优点。
虽然参考某些示例实施例已经说明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所定义的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的形式和细节进行各种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应当被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应当不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确定,也应当由其等价物所确定。
Claims (12)
1.一种基站的发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两个数据流映射到所有2N个发送天线中的每一个;
把两个数据流分别与不同的循环延迟分集(CDD)相位序列相乘;
针对每个发送天线,将与不同循环延迟分集相位序列相乘的两个数据流加起来;以及
把相加后的数据流与波束形成系数相乘,并且针对每个发送天线将其发送,
其中,映射两个数据流的步骤包括:将两个数据流中的第一数据流映射到所有2N个发送天线;以及将两个数据流中的第二数据流映射到所有2N个发送天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估计终端的运动速度;以及
把估计的终端运动速度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
其中,当估计的终端运动速度不大于第二阈值时,则执行两个数据流的映射、将两个数据流与不同的循环延迟分集相位序列相乘、两个数据流相加、以及发送出去的操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当估计的终端运动速度大于第二阈值时,则将两个数据流中的第一数据流映射到2N个发送天线中的N个发送天线,并且将两个数据流中的第二数据流映射到2N个发送天线中的其余N个发送天线;
将两个数据流分别与不同的循环延迟分集相位序列相乘;以及
将被映射到相关发送天线的数据流与每个发送天线的波束形成系数相乘,并且将其发送出去。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当估计的终端运动速度大于第一阈值时,其中第一阈值被设置为比第二阈值大一参考值或更多的值,将两个数据流中的第一数据流映射到2N个发送天线中的N个发送天线,并且将两个数据流中的第二数据流映射到2N个发送天线中的其余N个发送天线;以及
将被映射到相关发送天线的数据流发送出去,而不将数据流乘以每个发送天线的波束形成系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估计终端的信道;以及
利用所估计的信道值确定波束形成系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基站同时支持空时编码(STC)技术和波束形成技术。
7.一种基站的发送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调度器,将两个数据流映射到2N个发送天线中的每一个;
循环延迟分集(CDD)相位序列乘法器,将两个数据流分别乘以不同的循环延迟分集相位序列;
用于每个发送天线的加法器,针对每个发送天线,将乘以不同循环延迟分集相位序列的两个数据流相加起来;以及
用于每个发送天线的波束形成系数乘法器,针对每个发送天线,将相加之后的数据流与波束形成系数相乘并将其发送出去,
其中,调度器将两个数据流中的第一数据流映射到所有2N个发送天线,并且将两个数据流中的第二数据流映射到所有2N个发送天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
位于2N个发送天线的N个发送天线路径上的循环延迟分集相位序列乘法器和加法器之间的开关,在调度器的控制下将两个数据流中的第一数据流从相关的循环延迟分集相位序列乘法器切换到相关的加法器,以及位于2N个发送天线的其余N个发送天线路径上的循环延迟分集相位序列乘法器和加法器之间的开关,在调度器的控制下将两个数据流中的第二数据流从相关的循环延迟分集相位序列乘法器切换到相关的加法器;以及
速度估计器,估计终端的运动速度,
其中,调度器把估计的终端运动速度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当估计的终端运动速度不大于第二阈值时,将两个数据流映射到2N个发送天线,并且接通开关。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当估计的终端运动速度大于第二阈值时,调度器将两个数据流中的第一数据流映射到2N个发送天线中的N个发送天线,而将两个数据流中的第二数据流映射到2N个发送天线中的其余N个发送天线,并关断开关。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当估计的终端运动速度大于第一阈值时,其中第一阈值被设置为比第二阈值大一参考值或更多的值,调度器将两个数据流中的第一数据流映射到2N个发送天线中的N个发送天线,而将两个数据流中的第二数据流映射到2N个发送天线中的其余N个发送天线,并且控制波束形成系数乘法器不工作。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
信道估计器,估计终端的信道;以及
波束形成系数运算器,利用估计的信道值确定波束形成系数。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中,基站同时支持空时编码(STC)技术和波束形成技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090013750A KR101460745B1 (ko) | 2009-02-19 | 2009-02-19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다중입력 다중출력과 빔포밍을 동시에 지원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KR13750/09 | 2009-02-1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14937A CN101814937A (zh) | 2010-08-25 |
CN101814937B true CN101814937B (zh) | 2014-04-09 |
Family
ID=42235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15759.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14937B (zh) | 2009-02-19 | 2010-02-12 | 同时支持多输入多输出和波束形成的装置和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280320B2 (zh) |
EP (1) | EP2221990B1 (zh) |
KR (1) | KR101460745B1 (zh) |
CN (1) | CN10181493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80227414A1 (en) * | 2007-03-01 | 2008-09-18 | Yair Karmi |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 diversity control based on variations in propagation path |
US9503231B2 (en) * | 2010-11-09 | 2016-11-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uplink transmission mode configuration |
JP6447911B2 (ja) | 2012-05-22 | 2019-01-09 | サン パテント トラスト | 送信方法、受信方法、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
WO2014178642A1 (en) * | 2013-04-30 | 2014-11-0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reference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beam forming scheme |
CN106797628B (zh) * | 2014-09-19 | 2019-11-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双流发射方法和发射机 |
CN110972137B (zh) * | 2018-09-29 | 2021-09-14 |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 |
CN112688722B (zh) * | 2021-03-11 | 2021-06-18 | 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 | 一种基于上下行非对称通信mimo系统的波束管理方法及系统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96143A (zh) * | 2002-07-03 | 2004-05-1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自适应发射天线分集装置和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026348A1 (en) * | 2001-06-07 | 2003-02-06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
KR20060099289A (ko) * | 2005-03-11 | 2006-09-1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접속 시스템에서 복수의 다중송신방식을 지원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KR100996023B1 (ko) * | 2005-10-31 | 2010-11-2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다중 안테나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
US7944985B2 (en) * | 2006-08-24 | 2011-05-17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IMO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 supporting downlink communication of single channel codewords |
US9106296B2 (en) * | 2006-12-19 | 2015-08-1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Beam space time coding and transmit diversity |
KR100939738B1 (ko) * | 2006-12-21 | 2010-01-2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다중안테나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순환 지연 다이버시티장치 및 방법 |
US7778343B2 (en) * | 2007-01-26 | 2010-08-17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inite impulse response cyclic-shift diversity |
WO2008103805A2 (en) * | 2007-02-22 | 2008-08-28 | Cisco Technology,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achieving spatial diversity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KR101414611B1 (ko) * | 2007-04-19 | 2014-07-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송신 방법 |
US8594219B2 (en) * | 2007-04-25 | 2013-11-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ransposed structure for cyclic delay diversity (CDD) based precoding |
-
2009
- 2009-02-19 KR KR1020090013750A patent/KR10146074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0
- 2010-02-08 EP EP10152869.3A patent/EP2221990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0-02-12 CN CN201010115759.6A patent/CN10181493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2-19 US US12/708,926 patent/US828032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96143A (zh) * | 2002-07-03 | 2004-05-1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自适应发射天线分集装置和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00210227A1 (en) | 2010-08-19 |
KR101460745B1 (ko) | 2014-11-11 |
EP2221990B1 (en) | 2016-07-20 |
KR20100094669A (ko) | 2010-08-27 |
US8280320B2 (en) | 2012-10-02 |
CN101814937A (zh) | 2010-08-25 |
EP2221990A2 (en) | 2010-08-25 |
EP2221990A3 (en) | 2011-05-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14937B (zh) | 同时支持多输入多输出和波束形成的装置和方法 | |
US7978784B2 (en) | Antenna selection and training using a spatial spreading matrix for use in a wireless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 |
EP2030387B1 (en) | Method for channel quality measures in a multiple antenna system. | |
CN101958764B (zh) | 发送装置、信号生成装置及发送方法 | |
CN106470064B (zh) | 发送分集方法及设备 | |
CN101378299B (zh) | 一种基于空频编码的发射分集方法 | |
US11799513B2 (en) | Non-coherent long-range (LoRa)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technology | |
CN101789814B (zh) | 采用空时编码结合预编码对待发射数据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 |
CN1956370B (zh) | 使用多个天线的通信系统中发射/接收信号的设备和方法 | |
US9780844B2 (en) | Communication terminal for performing 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same | |
CN101010889A (zh) | 针对两个发送天线进行满分集满速率时空块编码的装置和方法 | |
CN101296010B (zh) | 适用于空频编码级联循环延迟分集方式的信道估计方法 | |
US8711965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timizing transmission diversity | |
KR100979935B1 (ko) | 다중 입출력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스트림별 유효 신호대잡음비 생성 장치 및 방법 | |
CN1886958B (zh) | 接收装置及发送装置 | |
JP7463630B2 (ja) | 信号検出装置 | |
US20230300646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eventing false pmi repor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240039589A1 (en) | Improvements to mimo systems | |
Wang et al. | Pseudo MIMO (pMIMO): An Energy and Spectral Efficient MIMO-OFDM System | |
Setiawan | A Study on Differential Modulation and Relay Management for High Mobility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
KR101359670B1 (ko) |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최단거리 검색 장치 및 방법 | |
CN116800317A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防止错误pmi报告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2868490A (zh) | 一种低复杂度球形译码检测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9 Termination date: 20220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