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02706A - 立体视觉 - Google Patents

立体视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02706A
CN101802706A CN200780052627A CN200780052627A CN101802706A CN 101802706 A CN101802706 A CN 101802706A CN 200780052627 A CN200780052627 A CN 200780052627A CN 200780052627 A CN200780052627 A CN 200780052627A CN 101802706 A CN101802706 A CN 1018027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eyes
distance
images
visual f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526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纳加彭·穆图萨米·孙达拉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18027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27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5/00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 G03B35/08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by simultaneous recor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04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 H04N13/239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using two 2D image sensors having a relative position equal to or related to the interocular distance

Abstract

立体视觉使得能够在图像中有宽度、高度和深度的体验。这是通过如下实现的,不是混合视网膜的图像,而是将皮层上的它们的表示进行连接从而获得该图像。基于如下认识总结出组合颞侧眼睛的表示足以获得该图像:在观看远处物体时,视网膜区域是协调的以便形成一个图像,并且双眼视觉是由于颞侧眼睛的平行直视以及其侧视所形成的。进一步认识到在不影响视场的双眼视觉以及物体的实体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以平视观看所形成的图像的水平移动取代观看近处物体的会聚视图。如同我们没有翅膀而飞行一样,现在能够在不使用感觉的情况下产生立体视觉图像。

Description

立体视觉
技术领域
立体视觉是一种其中人可以体验视场(field)的宽度、高度和深度的视觉。人类以及拥有两只眼睛的自然物种都具有立体视觉。本发明的主题是这种视觉的再现,技术领域为摄影和视觉。
背景技术
人类具有立体视觉。这是由分设在面骨的被以鼻子分开的腔中的两只眼睛形成的。由于相信两只眼睛看到相同的视场,这使得我们制造具有从一点观看的单组镜头的摄像机。在我们的印刷品和电影中,始终缺少立体视觉。
近二十年来,已经流行这样的想法,即因为实际上两只眼睛从两个不同点观看视场从而得到立体视觉,那么必须使用表示眼睛的两个摄像机,以便产生相同类型的视觉。这个想法产生出3D图片和3D电影。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采用表示一对眼睛的两个静态摄像机或电影摄像机拍摄视场,来成对地形成图像。这些摄像机被平行设置,彼此分开一定的距离。它们配备有不同取向的滤光器。在静态情况下,图像被印制为彼此重叠,并且被佩戴相应于摄像机中使用的滤光器的眼镜观看。在电影的情况下,多组图像被印制在同一胶片卷上,一个图像在胶片的宽度的上半部,另一个图像在胶片的宽度的下半部。电影被投射到屏幕上,将两个记录放大为屏幕的整个高度,并且佩戴相应于摄像机中使用的滤光器的眼镜观看。得到的图片和屏幕上的图像给我们一种美妙的深度感,但是并不自然。
人类立体视觉摄影的背景技术依赖于对人类视觉的主题的科学认知。可以在权威的《世界科学百科全书(World Book Encyclopediaof Science)》的“人体”卷中的名为“眼睛”的章节中找到对人类视觉的简要技术知识。可以从一个插图和来自该文本的一个语句所引出的疑问中充分认识在进行人类立体视觉的真实再现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视觉路径”的插图中,视轴被示出为会聚在一个物体上。如果视轴会聚在任意一个物体上,那么视场中的所有其它物体会不会看上去是重影的呢?在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话中说到,“眼睛的重叠视场产生能使我们判断深度和距离的双目视觉”。如果用两只眼睛看同一个视场,会不会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两个图像?
发明内容
人类被赋予了立体视觉,使得他们能够获得深度感和相对距离感。在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插图“视觉路径”指出眼睛的视图被呈现在视皮层(cartae)上,在视皮层上,这些视图被视觉地组合以便获得对视场的立体视觉。因此,立体人类视觉意味着对在睁开两只眼睛时视皮层中所记录的内容的真实再现。通过模拟这对眼睛的功能以及那时视皮层的功能,已经发明了产生立体视觉的处理。
为了容易叙述的目的,以相同的顺序描述引出本发明所进行的观察以及所执行的实验。
当在电影院观看3D电影时,取下所提供的眼镜并观看屏幕。整个屏幕具有类似于重影图像的几乎均匀的阴影。该图像暗示着模拟眼睛的摄像机被放置得很近并且彼此平行。在一对眼睛和摄像机的设置相同的情况下,重影图像可能不是源自成像中的缺陷,而是由于其同时投影。以摄像机观看视场并且在混合器处将它们的图像进行混合更为适合。在快速连续地紧邻出现的两个图像会被合并以便形成单个立体图像。
因此,获得足够纤小以便将其自身容纳在70mm中心距(成年人的一对眼睛之间的最大距离)内的两个同样的摄像机并且给其安装广角镜头。它们被分开70mm且彼此平行地固定在水平基底上。观看视场,并使得关注的物体在该视场的中心处。信号在混合器中被混合并且被监视。可以看到视场中彼此相邻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图像;图像未如期望的那样合并。希望合并这两个图像,所以通过使用水平移动工具,在混合器中逐渐移动一个图像。当中心物体的图像被合并时,所有其它物体继续有重影图像。分析持续出现重影图像的原因,并且有如下发现:
因为摄像机被分开70mm并且彼此平行地放置,所以屏幕上任意物体的两个图像之间的距离是70mm距离在该物体处的反映。因此,物体越近,其两个图像之间的距离越长,而物体越远,其两个图像之间的距离越短。在此实验中,当中心物体的图像被合并时,比中心物体更接近摄像机的物体的重影图像彼此更接近但未被合并,比中心物体距离摄像机更远的物体的重影图像首先被合并,然后彼此交叉。因此,不是所有物体的重影图像同时合并。
决定通过一些手段来停止重影图像的形成。唯一的方法是,避免摄像机观看另一侧。因此,两个摄像机镜头内侧的大约三分之二被用黑色树脂(rexin)掩盖。可以看到相同的视场,并且图像被在没有改变水平移位的情况下混合。画面的侧面的重影图像消失了,但它们继续出现在中心周围。还有,整个情景也变得比较暗。
也许能够通过完全掩盖镜头内侧来彻底停止重影图像的出现。这样对于观看而言情景已经变得太暗。然而,如果摄像机仅观看视场中的它们相应的一侧,则无疑可以完全停止重影图像的形成,从而再现该视场中的它们所在的一侧。
这就意味着,在将其画面的(内部)另一半保留为空白相应画面中,以左侧摄像机再现视场的左半部,而以右侧摄像机再现视场的右半部。然后,通过在混合器中混合这两个画面,可以将所再现的两个半部连接起来。
尽管理论上我们会通过遵循这种方法再现全部视场,但是实际上,我们不能这么做,因为掩盖镜头区的一半会使图像难以接受地变暗。混合器中的擦除工具帮助了我们,该擦除工具通常用于通过缓慢地从一端擦除第一个情景同时露出另一端,结束来自一个源中的正在进行的情景,同时引入来自另一个源的另一个情景。这就使我们能够获得具有全部亮度的两个图像。
现在,我们可以采用摄像机来再现全部视场,并且将图像馈送到混合器中,从而当擦除光标被带到画面中间时,图像的外侧半部出现在相应侧上。所得到的图像将是视场的明亮的复制品。
下面给出用于证实上述过程的有效性而进行的记录的细节。在大约20分钟的记录期间,可以看到,发明人正与其孙子讨论立体视觉。
可以发现,混合器中的可获得的水平移动范围允许中心物体处于不小于10英尺的距离。因此,选择视场,并且注意沿着视觉的中心线,除了10英尺处的物体之外,不要有任何可辨识的物体。可以采用被分隔开70mm并且彼此平行地固定在水平基座上的具有广角镜头的两个相同摄像机观看该视场。
所述摄像机的输出被连接到混合器,从而在擦除器(wiper liver)工作时,由这些摄像机形成的图像的外侧部分呈现在监视器屏幕的相应侧上。当擦除光标被置于与由一个摄像机形成的中心物体的图像的垂直中心线重叠时,由另一个摄像机形成的物体的图像已经与越过该光标线达几毫米。通过以该距离水平移动对应的源,从而该图像的垂直中间线也与光标重叠,将图像移回来。此操作实现了两个图像在画面中间处的无缝连接。
在逼近所述记录的结尾时,擦除器被移动到一端,露出由这些摄像机中的一个摄像机形成的完整图像,以便理解通过这个处理创建的图像与通常的单点视图之间的区别。视觉中心线的意外跨越显示需要避免这种干扰或者沿着该线的任何物体。当记录该视场时,眼睛从屏幕移开以便观看前面的视场,并且发现,不管怎样,监视器上的图像和前面视场之间没有区别:记录了相同的立体视觉。
以恒定距离处的中心物体进行该记录。必须通过在混合器处调整源的水平移动,追踪中心物体距该摄像机的任何距离改变。如果视场具有大的亮度或色调变化,它们在两个半部中将会变得更显眼。然而,可以在混合器上对它们进行调整。被传输到所附CD内的录像带记录形成了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当通过推拉门将大厅划分成两半的门口时,意外地进行了对该处理的正确性的第一次确认。该门大约四英尺宽,并且可以被推到另一端,我可以用两只眼睛看到整个大厅。站在门口的一端,我将该推拉门拉起到我的鼻子,从而我可以仅可以用每只眼睛看到大厅的一侧。除了在中心处由门的边缘形成的灰色的窄的垂直区块之外,整个大厅看起来如以前一样准确。我再次推开门,看到整个大厅,并且确定外观没有改变。
该过程可以通过下面所描述的非常简单的观察来进一步测试。
1.通过两只手,其中一只手的小拇指触摸另一手的大拇指,并且前者的大拇指触摸鼻子来完成通过鼻子形成相对于脸的垂直面。采用手的这种位置,每只眼睛被有效地限制为只能看到视场的该眼睛的一侧。两只眼睛直视观看前面的视场。手下降,同时保持看到的视场不变。对于手在鼻子前面与手下降,该视场看上去没有任何不同。
2.通过轻轻地将相应手的中指保持在眼睛上,可以防止眼睛内侧观看,并且观看前面的视场。然后,可以正常地看到视场。在没有或者具有该眼睛内侧视图的情况下,该视场看上去没有任何不同。
因此,可以看到,当两只眼睛睁开并且直视时,没有眼睛内侧的视图不会影响视觉。类似地,当模拟眼睛的两个摄像机再现视场时,没有其图像的内半部分不会影响再现。
该处理的有效性通过这个实验(证实的视频记录)得到揭示,并且通过观察结果进一步得到确认,(即)本发明的立体视觉同样需要通过科学的推理和解释来加以证实。这可以通过参考关于眼科学的权威教材《人的眼病(Parsons’s Diseases of the Eye》”中的相关章节来实现。
下面给出“视神经学”一章中有关“视觉路径”的简化了的段落。
“来自细胞核区域的纤维进入其外面的视神经,并且立刻处于中心位置。发生部分分叉(dicussation),其中鼻侧纤维横过视神经交叉,而颞部的纤维进入同一侧的视束,从而到达横向膝状体。相应神经元的轴突分布在视辐线中,并且在枕极(视皮层(cartex))的末梢处终止;因此,每个半斑(macula)(R.和L.)被呈现在对应的枕极中。”(斑区的颞侧被呈现在相应的视皮层中,并且斑区的鼻侧被呈现在相对的视皮层中。)
“类似地,来自视网膜的外围区域的纤维形成与视网膜的颞半部和鼻半部对应的两个不同分组,该区分非常准确,就象一条垂线在中央凹级别上将视网膜划分成两个半部一样。来自视网膜的颞半部的纤维进入视神经交叉,并且通到同一侧的视束;然后它们到达横向膝状体。来自每个视网膜的鼻半部的纤维进入视神经交叉,交叉成十字形并且通到相对侧的视束,其布置是这样的,直达的和交叉的纤维通到横向膝状体中的交替层状体。对应的神经元通过视辐线通到对应的枕极(视皮层)。”(外围区域的颞侧被呈现在相应的视皮层中,并且外围区域的鼻侧被呈现在相对的视皮层中。)
因此,作为视网膜的正好一半的每个颞侧(斑区和外围区域)被呈现在各自的视皮层中,并且每个鼻侧位于相对的视皮层中。
如果将眼睛定位在鼻线上,则会具有略大于180的视场。颞侧眼睛正好是在鼻线每一侧上距离鼻线保持离大约35mm的眼睛的一半,其弯曲侧彼此面对着分开。两个颞侧眼睛一起可以具有大于180的视场。另外,即使视觉的中心线上的非常近的物体可能落在其视场内,中央凹稍微定位在视网膜的颞侧上。因此,即使在没有鼻侧眼睛的值得称赞的表示的情况下,具有各自的颞侧眼睛表示的两个视皮层可以感知整个视场。
鼻侧眼睛同样正好是鼻线每一侧上的距离鼻线保持大约35mm的眼睛的一半,其弯曲侧彼此面对。它们的视图在另一侧上。它们的视场被鼻子的轮廓局限为另一侧视场的前部。鼻侧眼睛被呈现在相对视皮层内。
当另一只眼睛闭上时,鼻侧眼睛的表示非常重要。睁开的颞侧眼睛观看到整个视场的它的半个部分,并且鼻侧眼睛观看到另一半视场的前部。因此,即使睁开一只眼睛,也能完全看到前面的视场。当眼睛出现例如其中落入灰尘的暂时性问题时,对于人们而言这种布置极其有用并且必要,并且当眼睛有类似疾病或伤害的长期存在的问题时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当两只眼睛都睁开时,鼻侧眼睛对整个视觉的贡献成为是次要的。
下面给出来自同一本书的“运动神经机理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章节中有关“定影(fixation)和双眼视觉,,的摘录。
1.“当观看远处的物体时,视轴实际上是平行的;该物体在每个视网膜正中凹上形成图像。一侧上的任何其它物体在一个视网膜的颞侧上以及在另一个视网膜的鼻侧上形成其视网膜图像;视网膜区域在枕部皮层(视皮层)中在视觉上是协调的,从而两只眼睛可以将这个物体看作一个物体。它们已知为相应点,其中最重要的一对当然是中央凹”。根据同样的论据,可以说,当观看远处的物体时,前面的视场在一个视网膜的颞侧的前部上以及在另一视网膜的鼻侧上形成其图像;视网膜区域在视皮层中在视觉上是协调的,从而两只眼睛可以将前面的视场看作一个视场。
当一只眼睛观看远处的物体时,鼻侧眼睛将由于颞侧眼睛的侧视及其对其前面视场的直视产生的可获得的深度感变平了,这是因为鼻侧眼睛以另一侧前面的视场加宽了视场,但是由于侧视被鼻子挡住了,没有侧视。在另一方面,当两只眼睛观看远处的物体时,鼻侧眼睛的图像与前面视场的颞侧眼睛的图像合并,并且颞侧眼睛利用其直视以及利用两侧的视觉恢复其深度感。
因此,观看远处物体的两个颞侧眼睛可以平行地看到彼此相邻的两个独立视场(正好是整个视场的一半),并且在各自视网膜的颞区上形成具有其触觉深度感的各自视场的图像。这些视网膜区域在视皮层中在视觉上一侧接一侧地连接。这样组合的图像产生了双眼视觉(即,我们习惯的对视场的自然呈现),以便使我们能够判断深度和距离。
在本处理中,以和两只眼睛之间的距离相同的距离平行地放置的两个摄像机有效地模拟颞侧眼睛(利用混合器擦除其图像的内半部分),提供了正好是整个视场的一半的图像。模拟视皮层的混合器将两个图像一侧接一侧地连接。组合后的图像产生了双眼视觉,使我们能够判断深度和距离。
2.“考虑到两只眼睛之间的距离,显然,两只眼睛的视网膜图像不可能相同,这是因为每只眼睛都关注任意观察的物体的稍微不同的方面。如果物体是立体,则右眼看到该物体的右侧多一些,反之亦然。两个图像被在心理上融合,并且结合从实验中得出的其它事实,该稍微发散的图像的融合使人们能够意识到物体的实体感。”
应当注意,在再现过程中,将要观察的物体总是保持在视觉的中心线上。在本处理中,考虑到两个摄像机之间的距离,每个摄像机关注(即)视觉的中心线上任何被观察的物体的稍微不同的方面,并且如果是立体的,则更多一些地示出其各自的侧面,使得人们能够意识到该物体的实体感。
3.“如果关注一个物体,则更近或更远的其它物体的图像就不能落在对应的点上......。会发现,更近的物体会出现交叉复视,较远的物体会出现非交叉复视。这种复视是生理上的,并且在实际视觉中被感性抑制了,但是它产生了心理印象,该心理印象被转换成了对距离的理解。”
这意味着,当关注物体时,眼睛的轴会聚在物体上,从而物体在每个视网膜正中凹上形成图像。会发现,当物体位于100英尺处时,每只眼睛中所需的倾角仅有4分那么小(1度的1/15),这与距离相反地增加,并且当物体处于10英尺处时,该倾角仍是仅为40分(1度的2/3)。对于无论如何小的任何倾角,其它物体都会出现复视。
因此,在本处理中,即使在观看近处物体时,摄像机也不断地彼此平行地寻找,使得关注的物体在视觉的中心线上。在混合器上水平移动所生成的图像,从而所关注的物体的图像的垂直中心线与画面的中心线相重合。这个过程可以确保其它物体不会出现复视,同时仍然保持所关注的物体的实体感。
进一步观察到,当关注近处物体时,对外围区域的关注减少了,而对所关注的物体的关注增加了,造成了周围视场貌似收缩,这继而改善了距离所关注的物体的距离感。
在本处理中,当关注近处物体时,两个半部图像彼此水平相向移动,直到所关注的物体看起来是一个图像。在这么做的同时,由该两个半部表示的周围视场的图像也彼此相向移动,造成周围事物的貌似收缩,这继而改善了距离所关注的物体的距离感。
本处理相对于背景技术的处理的有利效果归因于对当两只眼睛睁开并直视时的人类视觉的真实表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视觉上连接视皮层上的两个颞视网膜区域的表示,可以构造视场的图像。以同样的方式,在本处理中,通过在混合器上连接由两个摄像机形成的图像的外侧半部(颞侧),可以构造视场的图像。因此,该图像变成了在该位置上的眼睛视图的准确复制。
在背景技术处理中,通过两个摄像机观看视场,并且所形成的图像被投射在屏幕上。为了重叠图像中的每一个都被各自的眼睛分别看到,在拍摄时使用了具有不同取向的滤光器,并且在观看时佩带上滤光器。由于这并不是人类视觉的真实表示,所以所得到的图像尽管美妙但是不自然。
简言之,背景技术处理试图在视觉感知的中间阶段组合视网膜图像;然而,本处理是在视觉感知的最后阶段在视皮层上组合其表示。
该立体视觉处理在原理上可以很好地观看物体,就如同大自然赋予生物的一对眼睛。这是一种按照由自然界所教导的观看外界的方式。它不需要局限为匹配人类的视觉体验并且为他再现该体验。如果能够改善其体验或者对它有用,则无论什么情况下要观看物体,都可以使用它。可以利用它形成任意空间中任意大小的物体的图像以便满足该目的。
沿着垂直于物体的平面并且穿过其中心的直线,就可以完成该观看。两个同样的观看设备被彼此平行地置于水平面上,与固定在上述线上或其之上的一个点距离相等的距离。具有两组相同镜头的单个观看设备被沿着所述线放置,该两组相同的镜头被彼此平行地保持在水平面上,距离该设备的中心线相等的距离。两个设备之间的距离或者单个设备中两组镜头之间的距离取决于物体的大小以及观看的目的。随着观看装置中的这种变化,可以形成宇宙中任何物体的立体视觉图像。
由两个设备(或)单个设备的两组镜头形成的两个图像被作为两个源馈送到混合器,并且画面被擦除到中间,露出各自侧上的图像的外侧半部。所述源中的一个被水平移动,从而中心物体的两个图像的垂直中心线在画面的中心处重合,并且生成立体视觉图像。
遵循这种立体视觉处理所产生的任何图像都将导致对物体的实体性以及在周围空间中的深度和距离的更好的感知。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本处理,可以开发出任何类型的摄像机。然而,与基于胶片的静态或电影摄影机相比,可以更容易开发视频摄像机。还有,与设计新产品相比,在得以证实的型号中引入本处理所需的特征将更为经济。
所需要的附加部件有:
1.具有图像屏幕的一组镜头组件
2.具有擦除设备的微型混合器以及用于一个或两个源的水平移动的装置
两组镜头将彼此平行地位于眼睛距离(比方说,70mm)处,并且具有通常的调焦机制。混合器可以被定位在图像屏幕的后面。它将接收来自两个屏幕的信号,并且如在取景器上看到的,它的输出将是由通过两组镜头形成的图像的外侧半部组成的图像。
取景器屏幕中的组合图像在画面的中间处具有重叠。重叠的量与中心物体和摄像机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即)该物体越远,重叠越少。摄像机体上可以有类似于手动调焦设备的设备,用于水平移动一个图像/多个图像。利用这种设备,所述源中的一个(或者两个源)被水平移动,从而中心物体的两个图像的垂直中心线在画面的中心处重合,从而产生物体的立体视觉图像。
镜头之间用于调焦所需的移动量也是物体和摄像机之间的距离的函数。因此,自动调焦设备的可用传感器部分可以被用于结合自动水平移动设备。构建在这些线上的摄像机以后甚至会成为原型立体视觉摄像机。
本发明的另选实施方式
所述的方式与发明人所遵循的方式相同。
所需设备:
1.两个相同的视频摄像机(手持摄像机(handicam)——足够纤小以便附加广角镜头以70mm的中心间距离保持平行)
2.具有移动一个或两个源的设备的混合器。
3.视频磁带记录器。
4.足够大的监视器,以便检测和校正微小的对准缺陷
所使用的该设备的详细资料:
1.两个松下Slim(纤小)VHS电影摄像机(术语“slim(纤小)”顾名思义并且因此产生了一对摄像机)。
2.Rolan视频混合器:字幕处理器V5。
3.松下盒式录像机。
4.12时L.G.彩色电视机。
要进行的连接:
1.摄像机音频/视频输出连接到混合器源I源II的输入
2.混合器的输出连接到录像机的输入
3.录像机的输出连接到监视器的输入。
即使选择采用纤小设计的摄像机,也需要对摄像机的一侧进行一点调整,以便保持中心距离在70mm以内。(开/关控制杆被截去一半;电源输入引线的罩被去掉了;音频和视频输入的套管被截去一半)。最难布置的部分是摄像机在基座上的稳固定位:平行、在相同的水平和垂直平面上分开70mm。即使其微小的对准缺陷也会在所形成的图像中得以极大地扩大。这些摄像机由于其底板的微小波动而根本不能固定在单个基座上。因此,摄像机被固定在两个独立的基板上,一个在前面,而另一个在后面。
带有螺纹的经机械加工的部件(用于竖直固定摄像机)可以用于将摄像机栓于前面的基板上。发现后面的电池盒的底板足够平。在每个摄像机的这种底板的中心处所钻的小孔可被用于将它们固定于后面的另一个基板上。
在将摄像机稳固地固定在基座上的同时,需要保证精确的对准。可以如下实现对准:
通过将镜头组件压在平的玻璃板上,镜头组件的表面被置于相同的垂直面上。摄像机中心之间的距离前后保持为70mm。以上配置使摄像机在同一水平面和垂直面上保持彼此平行且相距70mm。
通过下面的观测来检查和确认对准:
70mm长的明亮物体被保持在摄像机之间的中心线上的一定距离处,并且平行于镜头表面的平面。当摄像机真正平行,(即)在同一水平和垂直面上,并且距离70mm时,该物体的图像将落在刚好可以在一个边缘处彼此接触的水平线上。
一旦该组件被固定并且很准确,就可以拍摄并记录场景。重要的是发现除了感兴趣的那个物体之外,没有可辨识的物体位于中心线上,并且该场景合理地在两侧的亮度相等。在监视器上看到的组合图像将在画面中间处重叠。重叠的量与中心物体和摄像机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即)该物体越远,该重叠越少。利用混合器中的设备,所述源中的一个源被水平移动,从而中心物体的两个图像的垂直中心线在画面的中心重合,从而产生物体的立体图像。
工业适用性
在工业上将会发现这种处理非常容易采用。该处理只需在成像区域中的改变。如果采用具有简单混合模式的两个摄像机,则不要求在设计或结构上进行任何改变。如果采用具有两组镜头并且内嵌混合模式的一个摄像机,也只需要在设计和结构上进行微小的改变。
由立体视觉图片和电影所提供的现场感体验将极大地激发公众,从而存在对它们的更多的自发需求。具有满足公众的固有渴望的媒体将会提出对这些立体视频摄像机势不可挡的需求。
该处理,作为视觉中的自然处理,将会在所有以任意方式使用摄像机或任何成像装置的领域中得以表现;它们中的一些是:
1.科学上的(原子的,细胞核的)
2.医学上的(显微镜,内窥镜)
3.工程技术(利用x射线、红外线、激光)
4.勘查(地面,海洋)以及
5.空间(卫星,外部空间)
……

Claims (1)

1.由于本处理的原理完全不同于现有技术的原理,所以对本技术的特性的需求无法遵照现有技术来实现。
独立权利要求1
寻求保护一种用于成像的处理,其中,摄像机或成像装置容纳有两组同样的镜头或者成像组件,所述两组同样的镜头或者成像组件被平行地配置在同一水平面上且距离中心线相等的距离,并且被以与观看物体的人的一对眼睛之间的距离相等的距离彼此分隔,其中心线与物体的中心线重合,所述摄像机或成像装置形成了物体的两个图像,并且通过沿着物体的图像的垂直中心线连接图像的各自的半个部分来获得所希望的图像。
独立权利要求2
寻求保护一种用于成像的处理,其中两个同样的摄像机或者两个任何同样的成像装置在同一水平面上保持平行,并且被以与观看物体的人的一对眼睛之间的距离相等的距离彼此分隔,它们之间的水平中心线与物体的中心线重合,所述两个摄像机或成像装置形成两个图像,并且通过沿着物体的图像的垂直中心线连接所述图像的各自的半个部分来获得所希望的图像。
从属权利要求1
寻求保护一种用于成像的处理,其中所希望的图像是按照独立权利要求1但是采用两组镜头或者两个成像组件得到的,所述两组镜头或者两个成像组件以符合特定目的的需求的任意距离保持彼此分离。
从属权利要求2
寻求保护一种用于成像的处理,其中所希望的图像是按照独立权利要求2但是采用两个摄像机或者两个成像装置得到的,所述两个摄像机或者两个成像装置以符合特定目的的需求的任意距离保持彼此分离。
CN200780052627A 2007-04-16 2007-04-16 立体视觉 Pending CN1018027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IB2007/001074 WO2008068553A1 (en) 2007-04-16 2007-04-16 Solid vision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02706A true CN101802706A (zh) 2010-08-11

Family

ID=39491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52627A Pending CN101802706A (zh) 2007-04-16 2007-04-16 立体视觉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70652B2 (zh)
EP (1) EP2156244B1 (zh)
JP (1) JP2010525387A (zh)
CN (1) CN101802706A (zh)
WO (1) WO20080685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08345B2 (en) * 2008-12-31 2014-08-19 Medtronic Ardian Luxembourg S.A.R.L. Handle assemblies for intravascular treatment device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0974368B (zh) * 2013-08-07 2023-03-03 波士顿科学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在组织部位穿刺组织的线和系统
CN114600165A (zh) 2019-09-17 2022-06-07 波士顿偏振测定公司 用于使用偏振提示表面建模的系统和方法
EP4042366A4 (en) 2019-10-07 2023-11-15 Boston Polarimetric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GMENTING SENSOR SYSTEMS AND IMAGING SYSTEMS WITH POLARIZATION
CA3162710A1 (en) 2019-11-30 2021-06-03 Boston Polarimetric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nsparent object segmentation using polarization cues
US11195303B2 (en) 2020-01-29 2021-12-07 Boston Polarimetric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haracterizing object pose detection and measurement systems
WO2021154459A1 (en) 2020-01-30 2021-08-05 Boston Polarimetric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ynthesizing data for training statistical models on different imaging modalities including polarized images
WO2021243088A1 (en) 2020-05-27 2021-12-02 Boston Polarimetrics, Inc. Multi-aperture polarization optical systems using beam splitters
CN111950077A (zh) * 2020-07-13 2020-11-17 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遮蔽性的校核方法
US11954886B2 (en) 2021-04-15 2024-04-09 Intrinsic Innovation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ix-degree of freedom pose estimation of deformable objects
US11290658B1 (en) 2021-04-15 2022-03-29 Boston Polarimetric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amera exposure control
US11689813B2 (en) 2021-07-01 2023-06-27 Intrinsic Innovation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igh dynamic range imaging using crossed polarize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42789A (en) * 1945-01-03 1951-02-20 Jr Adelbert Ames Viewing apparatus for stereoscopic representation of pictures
FR2547432B1 (fr) * 1983-06-07 1991-08-23 Cuvillier Roger Systeme optique pour prise de vues stereoscopiques dans un appareil photographique
US4830482A (en) * 1987-08-21 1989-05-16 Resnikoff Howard L True-focus bifocal eyeglasses
JP2948406B2 (ja) * 1992-03-11 1999-09-13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メラ
US5371627A (en) 1992-10-23 1994-12-06 N.E. Thing Enterprises, Inc. Random dot stereogram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US5644324A (en) * 1993-03-03 1997-07-01 Maguire, Jr.; Francis J.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esenting successive images
JPH07226957A (ja) * 1994-02-09 1995-08-22 Terumo Corp 立体画像通信装置
US5488508A (en) * 1994-06-28 1996-01-30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Vignetting technique for improving appearance of partially overlapped binocular displays
JP2857363B2 (ja) * 1996-03-11 1999-02-17 稔 稲葉 ステレオカメラ
US5777715A (en) * 1997-01-21 1998-07-07 Allen Vision Systems, Inc. Low vision rehabilitation system
US7050085B1 (en) * 2000-10-26 2006-05-23 Imove,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amera calibration
JP2003348621A (ja) * 2002-05-27 2003-12-05 Canon Inc 二視点カメラの設定手段
KR20040040907A (ko) * 2002-11-08 2004-05-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쌍안용 뷰파인더 광학계 및 이를 채용한 카메라
JP2006154697A (ja) * 2004-12-01 2006-06-15 Takaaki Katakura 両眼カメ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525387A (ja) 2010-07-22
US20100002294A1 (en) 2010-01-07
WO2008068553A1 (en) 2008-06-12
EP2156244A1 (en) 2010-02-24
EP2156244A4 (en) 2010-08-04
EP2156244B1 (en) 2016-01-27
US8570652B2 (en) 2013-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2706A (zh) 立体视觉
US5151722A (en) Video display on spectacle-like frame
JP3177518B2 (ja) 改善された明瞭性と対照性をもって深度のある視野の映像を観察する技術
US5861936A (en) Regulating focus in accordance with relationship of features of a person's eyes
CA2233047C (en) Wearable camera system with viewfinder means
US4623223A (en) Stereo image display using a concave mirror and two contiguous reflecting mirrors
US6222675B1 (en) Area of interest head-mounted display using low resolution, wide angle; high resolution, narrow angle; and see-through views
US6078427A (en) Smooth transition device for area of interest head-mounted display
US3818125A (en) Stereo television microscope
US7181136B2 (en) Apparatus for 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JP2002508636A (ja) ビューファインダ手段を備えた着用可能なカメラ・システム
CN104094162A (zh) 动态控制沉浸或抬头显示操作的宽视场3d立体视觉平台
JPH03110593A (ja) フライトシミュレータ用観測者頭部搭載のデイスプレイ装置
CN110095870A (zh) 光学显示系统、显示控制装置和增强现实设备
CN110780455B (zh) 一种立体眼镜
US4874235A (en) Stereoscopic view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02798981B (zh) 仿生3d立体成像系统
US4810057A (en) Three-dimensional viewing glasses
CN205750141U (zh) 一种立体投影显示装置
JP3299804B2 (ja) 眼幅調整可能な映像表示装置
Wu et al. Depth-disparity calibration for augmented reality on binocular optical see-through displays
US11947134B2 (en) Device of generating 3D light-field image
Pepper et al. Operator performance using conventional or stereo video displays
Merritt Visual-motor realism in 3D teleoperator display systems
JP2001312018A (ja) 2枚組み画像および該画像を得るためのステレオ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4674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100811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4674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