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2208B - 污水脱氮方法、反应装置、反应器、生物膜组件及制法 - Google Patents
污水脱氮方法、反应装置、反应器、生物膜组件及制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92208B CN101792208B CN2009100779185A CN200910077918A CN101792208B CN 101792208 B CN101792208 B CN 101792208B CN 2009100779185 A CN2009100779185 A CN 2009100779185A CN 200910077918 A CN200910077918 A CN 200910077918A CN 101792208 B CN101792208 B CN 10179220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ction
- water
- sewage
- denitrification
- ae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2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4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73 a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8000010992 reflux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0000035484 reaction tim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41001148470 aerobic bacillu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06010021143 Hypoxia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954 hypoxia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209 synthetic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29920002994 synthetic fiber Polymers 0.000 claims 1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41000894006 Bacteria Speci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00813 microb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6396 nitr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XKMRRTOUMJRJIA-UHFFFAOYSA-N ammonia nh3 Chemical compound N.N XKMRRTOUMJRJI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351 waste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44000005700 microbiom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257 shel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842 bio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802 sludg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678 cellulos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913 cellul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311 chemical methods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617 Viny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529 ammonia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ammonia Natural products N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70 biolog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555 catalytic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660 chlor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9 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087 diges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51 drink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0188 drinking water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28 ero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1 eutroph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42 ion exchan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03 metabol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05706 microflo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764 nutr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6709 nutrition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72 peristal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98 phosphoru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74 phosphoru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203 pre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2 surface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11 water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水脱氮控制方法及反应装置、生物膜组件、反应器。该生物膜组件包括集水器及软性载体,该集水器的壁上具有多个小孔,该软性载体填充于该多个小孔中,并且填充的松紧程度以水能够通过毛细管作用顺利流进该集水器为宜。本发明以软性纤维作为生物膜载体制成生物膜组件,将该生物膜组件置于水槽中构成生物膜反应器,根据不同温度条件下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完成脱氮过程的硝化反硝化时间来控制DO值。反应器内的硝化反硝化菌通过全程硝化反硝化及同步硝化反硝化机理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氮。本发明的特点是处理效率高,水力停留时间短,能耗低;不需沉淀装置,可节省成本;适用于家庭、小区或工厂等的生活污水及类似水质的污水脱氮处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尤其涉及污水中氮的去除方法和生物膜反应装置及其反应器与生物膜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环境资源的不断改变,含氮污水排放急剧增加,废水中氮营养物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据2007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统计,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七大水系总体为中度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在监测的26个湖(库)中,重度富营养的2个,占7.7%;中度富营养的3个,占11.5%;轻度富营养的9个,占34.6%。我国虽然在不断的新建污水处理厂,到2007年底,城市污水处理率是58%,而农村污水处理率只有4%,农村污水排放量在污水总排放量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部分地区管道敷设成本高昂,处理设施的缺乏,大量的生活污水和某些兴起的工业废水随意排放,饮水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目前含氮污水的处理技术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脱氮法,其中物理法主要指氨氮的吹脱法,由于该法应用受限制,一般只用作高浓度氨氮废水的预处理,故不能被广泛使用;而化学法与物理化学法(如离子交换法、加氯氧化法、吸附法、合成消化法等)由于运行成本高,对环境易造成二次污染,故实际运用中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污水生物脱氮技术是70年代在美国和南非等国的水处理专家们在化学、催化和生物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经济有效的处理技术,该技术由于处理过程可靠,处理成本低,操作管理方便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目前应用较广的生物脱氮工艺有传统活性污泥法、A2/O、A/O工艺、氧化沟脱氮工艺、SBR工艺、MBR工艺等。但是以上工艺的主要缺点是由于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的进行需要两个独立的反应器,硝化反应进行较慢,反应器占地面积大,反应时间长,脱氮反硝化需要外加碳源等;MBR虽然较好地克服了以上问题,但是膜污染不但影响了膜的稳定运行,也加快膜的更换 频率,严重影响了膜分离工艺的经济性。SBBR工艺是在SBR的基础上把反应器中的活性污泥变成带有载体的生物膜,兼具序批式工艺和生物膜法的优点,通过厌氧、缺氧、好氧等不同工序的控制,在一个反应器内完成脱氮除磷的过程,实现污水处理一体化。其主要优点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处理能力大且运行稳定,剩余污泥量少等。
目前在SBBR中主要应用的填料有塑料、陶瓷、粒状活性炭等,如国内专利CN2600437填料选用2-8mm的均匀陶粒或塑料颗粒,是反应器具有悬浮固体SS的额外优点;CN1927739选用中空渔网状聚丙烯外壳和装于壳内空心竹节和聚乙烯塑料丝状物,但上以上填料的主要缺点就是生物膜过滤性较差,老化的生物更新较慢,影响了生物膜净化性能充分发挥。
一般的SBBR在线控制主要是根据经验值,在一定条件下(原水水质、温度、pH等)进行部分实验后,设定一系列的控制值或控制范围,如DO、ORP和pH等,然后将上述值输入控制器中,通过比较设定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差值,推测实际的污水所需要的反应条件如国内专利CN1837092,日本专利JPA1994091294、JPA1994238294、JPA1997174084。这种控制方法由于设定的控制值或控制范围有限,不能快速适应进水水质的变化,不易于准确的控制;同时,此类控制方法只适用于与实验所取经验值同种或类似水质的污水,适用范围局限性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廉、微生物附着性能高、兼备过滤器作用的生物膜组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生物膜组件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该生物膜组件的去除污水中氮的反应器。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去除污水中氮的控制反应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上述控制反应装置的污水生物脱氮的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去除污水中氮的生物膜组件,该生物膜组件包括集水器及软性载体,该集水器的壁上具有多个过滤小孔,该软性载体填充于该多个过滤小孔中,并且填充的松紧程度以水能够通过毛细管作用顺利流进该集水器为宜。
其中,该软性载体为软性纤维,并且该软性纤维选用棉线、合成纤维或其两者的混纺线。
其中,该软性纤维直径为0.5mm-2mm。
其中,该多个过滤小孔的直径为0.2cm-1cm,各孔之间的中心距为2cm-5cm。
其中,该集水器上还具有一出水管。
而且,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备上述的去除污水中氮的生物膜组件的方法为在集水器的壁上均匀地打上多个过滤小孔,将软性载体填充于该集水器的壁上的过滤小孔中,并且填堵松紧程度以水能够通过毛细管作用顺利流进筒内为宜。
而且,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去除污水中氮的反应器,包括上述的生物膜组件及一反应槽,该生物膜组件置于该反应槽中。
其中,生物膜组件的体积占水槽体积的1/3至1/2。
而且,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去除污水中氮的控制反应装置,包括:上述的生物膜组件;一反应槽,该生物膜组件设置于该反应槽中;一回流装置,使得在反应周期内经过软性载体进入集水器的水经由外部管路重新返回反应槽中;一曝气装置,对该反应槽中的污水进行曝气,为生物膜内好氧细菌提供充足的氧气;一控制系统,一端与一计算机连接,另一端与该回流装置及该曝气装置连接,以对该回流装置及该曝气装置的启动及运行时间进行控制。
其中,所述回流装置由该生物膜组件上方的出水管a通过一第一泵P1接通至该生物膜组件下方的回流管b;所述曝气装置,包括一曝气管,置于生物膜正下方,该曝气管通过一空压机与一DO仪连接,并且,该DO仪连接一DO/温度在线测定仪,该DO/温度在线测定仪能够快速准确的读出反应周期内每一时刻的DO和温度值,该DO/温度在线测定仪置于反应器内的一角;并且,该曝气装置通过该DO仪与该控制系统连接。
其中,还包括一循环装置,与该控制系统连接,使得在反应周期内反应槽中的水经由反应槽的外部管路循环返回至反应槽中。
其中,所述循环装置由该反应槽一侧的第一循环管经一第二泵接通至反应槽另一侧上方的第二循环管,使得反应槽中的水流经第一循环管回流至反应槽另一侧上方的第二循环管。
其中,还包括四个曝气头,分别置于生物膜下反应器四角,所述曝气头均与所述空压机相接。
其中,该回流装置接通一排水装置,在反应周期结束后,经过软性载体进入集水器的水流由排水装置抽出排放。
而且,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污水生物脱氮的控制方法,利用上述去除污水中氮的控制反应装置,该控制方法包括步骤:一曝气步骤,通过曝气装置,对该反应槽中的污水进行曝气,为生物膜内好氧细菌提供充足的氧气;一回流步骤,通过回流装置,使得在反应周期内经过该生物膜组件的软性载体脱氮过滤进入集水器的水经由外部管路重新返回反应槽中;一控制步骤,通过控制系统,根据反应槽内溶解氧升降斜率来确定当前温度条件下的硝化反硝化反应的时间,对该曝气步骤及该回流步骤的启动及运行时间进行控制;
其中,还包括一排水步骤,在反应周期结束后,经过软性载体进入集水器的水流由排水装置抽出排放。
其中,该控制步骤包括:步骤1:设置低限DO值;步骤2:启动控制系统及曝气装置,运行一第一预定时间后,如果DO≥低限DO值时,曝气装置停,启动回流装置,如果DO≤低限DO值时,曝气装置继续运行一第二预定时间后,再次与低限DO进行比较,直到符合DO≥低限DO后再启动回流装置;缺氧回流该第一预定时间后,如果DO≤低限DO值时,停止回流装置,启动曝气装置,如果DO≥低限DO值时,回流装置继续运行该第二预定时间后再次与低限DO进行比较,直到符合DO≤低限DO,并且,在此过程内,控制系统根据反应槽内溶解氧升降斜率来确定当前温度条件下硝化反硝化反应进行的时间,该硝化反硝化反应进行的时间各减去之前的曝气时间和缺氧回流时间,确定反应阶段内的曝气时间T1和缺氧时间T2;步骤3:反应阶段内,当T1<5时,T1为5min,T2时间为115min;当T1>115时,T1为115min,T2为5min,当5<T1<115时,曝气装置启动,运行T1时间后,如果DO≥低限DO值时,曝气装置停,回流装置启动,如果DO≤低限DO值时,曝气装置继续运行10min后再次与低限DO进行比较,直到符合DO≥低限DO;缺氧回流30min后,如果DO≤低限DO值时,回流装置停,曝气装置启动;如果DO≥低限DO值时,回流装置继续运行10min后再次与低限DO进行比较,直到符合DO≤低限DO,此后,再根据此阶段内反应器内溶解氧升降斜率(DO曲线斜率)来确定当前温度条件下硝化反硝化反应进行的时间,及下一阶段的好缺氧时间;以及步骤4:根据进水水质及预期的排放标准的不同,来决定是否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处理。其中,以步骤3中DO曲线升降斜率来确定当前温度条件下,下一反应周期硝化反硝化反应进行的时间,判断过程同步骤3, 直至反应出水符合所需排放标准或完成限定反应时间。
本发明的优点:
(1)生物膜组件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可兼作出水过滤器;
(2)软性纤维填料生物附着量大、生物膜在水流剪切作用下更新较快,生物膜与生物膜载体兼具过滤作用,无需另外设置沉淀时间。
(3)水力停留时间短,减少动力消耗;
(4)反应器出水水质好,工艺紧凑,占地面积小,可节省处理成本;
(5)运行管理方便,控制可自行操作。
(6)采用控制脱氮过程的硝化反硝化时间,极大的节约了能耗和反应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生物膜组件示意图;
图2是反应器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去除污水中氮的控制反应装置控制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去除污水中氮的控制反应装置组成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污水生物脱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污水生物脱氮的控制方法的控制过程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控制反应装置对合成生活污水处理的NH3-N,TN和COD随反应时间的浓度变化图示;
图7b为本发明控制反应装置对合成生活污水处理的NH3-N,TN和COD随反应时间的去除率变化图示;
图8a为本发明控制反应装置对实际生活污水处理的NH3-N,TN和COD随反应时间的浓度变化图示;
图8a为本发明控制反应装置对实际生活污水处理的NH3-N,TN和COD随反应时间的去除率变化图示;
图9a为本发明时序控制系统对实际生活污水处理的原水和出水的NH3-N和TN的浓度;
图9b为本发明时序控制系统对实际生活污水处理的原水、C1和C2出水的NH3-N和TN的浓度。
其中,附图标记:
1-过滤小孔 2-软性载体
3-出水管 4-集水器
5-预留探头孔洞 6-循环管
50-反应槽 60-生物膜组件
70-DO仪 80-DO/温度在线测定仪
90-曝气管 100-曝气头
B-空压机 P1-第一泵
P2-第二泵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建立的去除污水中氮的反应装置的脱氮机理主要为全程硝化反硝化和同步硝化反硝化(SND)。微环境理论研究认为:由于氧扩散的限制,在微生物絮体内产生DO梯度,微生物絮体的外表面DO较高,以好氧菌、硝化菌为主;深入絮体内部,氧传递受阻及外部氧的大量消耗,产生缺氧微区,反硝化菌占优势。正是由于微生物絮体内缺氧微环境的存在,导致了SND的发生。由于微生物种群结构、基质分布代谢活动和生物化学反应的不均匀性,以及物质传递的变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微生物絮体和生物膜内部会存在多种多样的微环境:一般而言,即使是在好氧性环境占主导地位的微生物系统中,也会存在不同状态的微环境,系统中各种微环境的存在相应地导致了部分SND的发生。
污水投入反应器后,经过生物膜组件中的软性载体反应区(载体表面为好氧反应区,而内部为缺氧反应区),通过毛细管作用进入集水器内部,反应期内经过集水器的水由泵从新回流至反应器底部的循环管,反应结束后,出水则通过出水泵从集水器中抽出,水力停留时间根据不同水质选择(HRT)为2-6小时,即1-3个反应周期。
以下分别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所提供的生物膜组件、其制备方法、包含该生物膜组件的反应器、污水脱氮控制反应装置及污水脱氮的生物控制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去除污水中氮的生物膜组件,该生物膜组件包括集水器及软性载体,该集水器的壁上具有多个过滤小孔,该软性载体填充于该多个过滤小孔中,并且填充的松紧程度以水能够通过毛细管作用顺利流进该集水器为宜。
图1为本发明生物膜组件示意图,如图1所示,生物膜组件由软性载体2和集水器4组成。该软性载体为软性纤维,软性纤维可以选用0.5mm-2mm粗的棉线或其它合成纤维,以棉线和其他合成纤维的混纺线为宜,不仅具有较高的生物附着性,同时,也提高了载体的耐腐蚀性。集水器4不仅是处理水的收集容器,又是软性载体2的支持体。该集水器4一般采用圆筒形,其数量和容积可根据处理水量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筒体材质可选择有机玻璃、塑料或不锈钢材料,圆筒壁厚及直径视反应器所承受的压强和处理水量选定,当圆筒尺寸较大时,应在筒壁上粘接或焊接加强筋,以提高筒体的强度。筒体加盖或不加盖,加盖时应预留集水器出水管3和必要的监测探头孔洞。集水器4筒壁上均匀地打上直径为0.2cm-1cm的过滤小孔1,以0.5cm为宜,各过滤小孔1之间的中心距2cm-5cm,视圆筒的强度和处理水量而定。将上述软性载体2填充于筒壁的圆形过滤小孔1中,但填堵松紧程度要适中,使水能够通过毛细管作用顺利流进筒内为宜。圆筒的两端采取密封措施,上部密封盖开孔插入出水管,以抽取圆筒中的处理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上述去除污水中氮的生物膜组件的方法,即,在集水器的壁上均匀地打上多个过滤小孔,将软性载体填充于该集水器的壁上的过滤小孔中,并且填堵松紧程度以水能够通过毛细管作用顺利流进筒内为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去除污水中氮的反应器,包括上述的生物膜组件及一反应槽,该生物膜组件置于该反应槽中。
图2是本发明反应器示意图,如图2所示,将图1所示的生物膜组件置于水槽中即构成反应器,其中,水槽壁上设置有预留探头孔洞5及循环管6,预留探头孔洞5用于插入测定用探头,如温度探头等,循环管6用于作为使用中水循环的管路。水槽的形状可根据处理水量的大小选用圆形或方形,圆筒因其边壁阻力小、不易产生短流,适用于处理水量小的反应器;而方形反应器便于施工,适合大水量情况下使用,生物膜组件的体积占水槽有效体积的1/3-1/2,视处理污水性质和水量而定,一般对于水量大、含氮浓度较高的污水,生物膜组件的需要量大。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去除污水中氮的控制反应装置,图3为本发明去除污水中氮的控制反应装置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控制反应装置包括:上述的生物膜组件60;一反应槽50,该生物膜组件60设置于该反应槽50中;一回流装置30,使得在反应周期内经过软性载体进入集水器的水经由外部管路重新返回反应槽中;一曝气装置40,对该反应槽中的污水进行曝气,为生物膜内好 氧细菌提供充足的氧气;一控制系统20,一端与一计算机10连接,另一端与该回流装置30及该曝气装置40连接,以对该回流装置30及该曝气装置40的启动及运行时间进行控制,其中,该控制系统20为一PLC控制系统。
其中,所述回流装置30由该生物膜组件上方的出水管a通过一第一泵P1接通至该生物膜组件下方的回流管b,其中,第一泵P1可为一蠕动泵;所述曝气装置40,包括一曝气管90,置于生物膜正下方,该曝气管90通过一空压机B与一DO仪70连接,并且,该DO仪70连接一DO/温度在线测定仪80,该DO/温度在线测定仪80置于反应器内的一角,该曝气装置40通过该DO仪70与该PLC控制系统20连接。并且,该曝气装置40还可包括四个曝气头100,分别置于生物膜下反应器四角,所述曝气头100均与所述空压机B相接。
另外,该回流装置30接通一排水装置,在反应周期结束后,经过软性载体进入集水器的水流由排水装置抽出排放。
另外,该控制反应装置还包括一循环装置,与该PLC控制系统连接,使得在反应周期内反应槽中的水经由反应槽的外部管路循环返回至反应槽中。所述循环装置由该反应槽一侧的第一循环管c经一第二泵P2接通至反应槽另一侧上方的第二循环管d,使得反应槽中的水流经第一循环管c回流至反应槽另一侧上方的第二循环管d,其中,第二泵P2可为一磁力循环泵。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生物膜组件60置于反应槽50中心处,生物膜组件60的出水管a连接第一泵P1,在反应周期内,P1做循环泵使用,接通至回流管b,使得经过生物膜及软性载体进入集水器的水重新返回反应槽50中,再次回流脱氮,从而促使水流与生物膜的接触作用,使得反应器周期内生物膜的利用率得到最大。在反应周期结束后,第一泵P1接通出水管,经过生物膜及载体进入集水器的水流由第一泵P1抽出排放。缺氧回流阶段,空压机B停止运行,第二泵P2启动,水流经第一循环管c回流至反应槽另一侧上方第二循环管d,其目的是增加搅动,促进反应槽内的生化反应均匀进行。曝气管90为环形,置于生物膜组件60正下方,为生物膜组件60内好氧细菌提供充足的氧气,同时,四个曝气头100分别置于生物膜下反应器四角方向,协同曝气管工作,曝气管90和曝气头100均接空压机B,空压机B另一端则连接DO仪。DO/温度在线测定仪80置于反应器一角,避免直对曝气头上方影响监测结果。DO仪经PLC控制系统转换输入信号到计算机,经判断后输出控制信号,控制空压机B、第二泵P2的启停和运行时间。反应期间反应器内污水水位应时刻保持在没过集水筒位置,目的是使集水筒内保持良好的真空状态,便于水流顺利进入和抽出。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图3及图4中的去除污水中氮的控制反应装置的污水生物脱氮的控制方法,图5为本发明的污水生物脱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控制方法包括步骤:一曝气步骤(S1),通过曝气装置,对该反应槽中的污水进行曝气,为生物膜内好氧细菌提供充足的氧气;一回流步骤(S2),通过回流装置,使得在反应周期内经过该生物膜组件的软性载体脱氮过滤进入集水器的水经由外部管路重新返回反应槽中;一控制步骤(S3),通过PLC控制系统,根据反应槽内溶解氧升降斜率来确定当前温度条件下的硝化反硝化反应的时间,对该曝气步骤及该回流步骤的启动及运行时间进行控制。
另外,还包括一排水步骤,在反应周期结束后,经过软性载体进入集水器的水流由排水装置抽出排放。
其中,如图6所示,该控制步骤包括:步骤1:设置低限DO值,取值依据是此DO值以下,生物膜内的反硝化菌处于活跃状态,反硝化菌处于主导地位,取值范围可设定为0.2-1.0mg/L,于图6中,低限DO值以0.2mg/L为例;步骤2:污水投入反应器内,启动PLC控制系统及曝气装置,运行一第一预定时间后(图6所示为30min),如果DO≥低限DO值时,曝气装置停,启动回流装置,如果DO≤低限DO值时,曝气装置继续运行一第二预定时间后(图6所示为10min),再次与低限DO进行比较,直到符合DO≥低限DO后再启动回流装置;缺氧回流该第一预定时间后,如果DO≤低限DO值时,停止回流装置,启动曝气装置,如果DO≥低限DO值时,回流装置继续运行该第二预定时间后再次与低限DO进行比较,直到符合DO≤低限DO,并且,在此过程内,PLC控制系统根据反应槽内溶解氧升降斜率来确定当前温度条件下硝化反硝化反应进行的时间,即反应阶段的好缺氧时间,该硝化反硝化反应进行的时间各减去之前的曝气时间和缺氧回流时间,即为反应阶段内的曝气(T1)和缺氧(T2)时间,从而,确定了反应阶段内的曝气时间T1和缺氧时间T2;步骤3:反应阶段内,当T1<5时,T1为5min,T2时间为115min;当T1>115时,T1为115min,T2为5min,当5<T1<115时,曝气装置启动,运行T1时间后,如果DO≥低限DO值时,曝气装置停,回流装置启动,如果DO≤低限DO值时,曝气装置继续运行10min后再次与低限DO进行比较,直到符合DO≥低限DO;缺氧回流30min后,如果DO≤低限DO值时,回流装置停,曝气装置启动;如果DO≥低限DO值时,回流装置继续运行10min后再次与低限 DO进行比较,直到符合DO≤低限DO,此后,再根据此阶段内反应器内溶解氧升降斜率来确定当前温度条件下硝化反硝化反应进行的时间,及下一阶段的好缺氧时间;以及步骤4:以步骤3中DO曲线升降斜率来确定当前温度条件下,下一反应周期硝化反硝化反应进行的时间,判断过程同步骤3,直至第四个好氧阶段结束止。
其中,控制系统是以本阶段DO曲线升降斜率来确定当前温度条件下,下一反应周期硝化反硝化反应进行的时间,污水的浓度不同,每个周期内的好氧缺氧时间也不同。
本发明的污水脱氮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能够针对实际进水水质和反应温度,迅速做出反应控制,不仅克服了水质的局限性,同时准确判断了曝气和回流时间,缩短反应时间,有效地降低运行成本。DO/温度在线测定仪能够快速准确的读出反应周期内每一时刻的DO和温度值,并且,该控制装置能够根据需要自动记录保存一段时间内的DO和温度值,约15天,数据及曲线存储格式为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取用十分方便。此外,本发明控制装置与生物膜组件相结合的工艺,不需要外加碳源和回流硝化原液,极大地节省了基建费用和动力消耗。
以下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有机玻璃筒高20cm,直径7cm,容积为0.77L。筒壁均匀地打上直径为5mm的过滤小孔,孔中心距沿周长方向和法线方向均为2cm,过滤小孔用混纺线填充。在圆筒壁面挂上1.5mm粗的棉线作为软性生物膜载体,外挂棉线长约8~10cm。另外,过滤小孔沿法线方向交错排列,以使圆筒壁面棉线覆盖较为均匀,这样就获得了本发明的生物膜组件,将其置于有机玻璃槽(高30cm,长40cm,宽25cm,容积为30L)中,即得本发明的生物膜反应器。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去除污水中氮的控制反应装置中,生物膜组件60置于反应槽50中心处,生物膜组件60的出水管a连接第一泵P1,在反应周期内,第一泵P1做循环泵使用,接通至回流管b,使得经过生物膜及软性载体进入集水器的水重新返回反应槽50中再次,从而促使水流与生物膜的接触作用,使得反应器周期内生物膜的利用率得到最大。在反应周期结束后,第一泵P1接通出水管,经过生物膜及载体进入集水器的水流由第一泵P1抽出排放。缺氧回流阶段,空压机B停止运行,第二泵P2启动,水流经第一循环管c回流至反应槽另一侧上方第二循环管d,其目的是增加搅动,促进反应槽内的生化反应均匀进行。曝气管90为环形,置于生物膜组件60正下方,为生物膜组件60内好氧细菌提供充足的氧气,同时,四个曝气头100分别置于生物膜下反应器四角方向,协同曝气管工作,曝气管90和曝气头100均接空压机B,空压机B另一端则连接DO仪。DO/温度在线测定仪80置于反应器一角,避免直对曝气头上方,影响监测结果。DO仪经PLC控制系统转换输入信号到计算机,经判断后输出控制信号,控制空压机B、第二泵P2的启停和运行时间。反应期间,反应器内污水水位应时刻保持在没过集水筒位置,目的是使集水筒内保持良好的真空状态,便于水流顺利进入和抽出。
采用本发明如图4所示的生物膜组件、生物膜反应器及控制反应装置,合成生活污水进水COD为400mg/L,氨氮50mg/L时,图7a及图7b为本发明的控制反应装置对合成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图,如图7a及图7b所示,进水4h后即可达到国家综合排放二级出水标准,6h后即可达到一级出水标准。COD的降解速度比较快,进水2小时后残留浓度即低于50mg/L,但是随后1-2个小时内,出现了浓度升高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进水初期生物膜吸附的COD逐渐释放,使得残留浓度出现反弹,在进水后4小时,溶解的COD又被微生物所利用;NH3-N和TN的去除效果具有很好的匹配性,说明TN中氮的主要形态为NH3-N,同时,也说明生物膜具有良好的反硝化效果,反应初期,TN和NH3-N去除率几乎一致,反映了在碳源充足的条件下,反硝化效果良好,当反应进行到3h之后,两者降解率开始出现差距,并且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加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碳源不足引起的。TN残留15.40mg/L,去除率为69%,说明本反应器及其控制程序具有良好的同时硝化反硝化的效果。
例2
生物膜组件的制备和去除水中氮的控制方法如例1,所不同的是,进水为实际生活污水COD为700mg/L,氨氮31mg/L时,图8a及图8b为本发明控制反应装置对实际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如图8a及图8b所示,进水2h后即可达到国家综合排放二级出水标准,4h后即可达到一级出水标准。COD的去除规律与合成生活污水相似,主要发生在进水后前2个小时内,之后的几个小时变化都很微弱。与合成生活污水相比,本发明装置对生活污水NH3-N的处理效果更佳,4h内氨氮即可全部去除,这与生活污水的易于生化的特性有关。TN的去除主要发 生在前4h,TN残留7.32mg/L,后2h去除率基本稳定在75%左后。
例3
生物膜组件的制备如实施例1,不采用控制系统,使用时序继电器控制时,当进水为实际生活污水COD为600mg/L,氨氮45mg/L左右时,如图9a所示,在DO=6mg/L条件下,进水1个周期(每个周期7h曝气,1.5h厌氧)后,氨氮可达到国家综合排放一级出水标准;COD仅能达到二级出水标准。TN残留28mg/L左右,去除率不到50%。
例4
生物膜组件的制备如例1,不采用控制系统,使用时序继电器控制时,当进水为实际生活污水COD为近362mg/L,氨氮56mg/L时,如图9b所示,图中:C1、C2分别是反应1周期和2周期出水,在DO=2mg/L条件下,进水1、2个周期(每个周期7h曝气,1.5h厌氧)后,氨氮可达到国家综合排放一级出水标准;COD仅将要能达到二级出水标准。TN残留31mg/L左右,去除率不到50%。
通过以上具体实施方式对比,本发明的污水脱氮方法及反应装置对生活污水处理效率更佳。
本发明的污水脱氮控制方法根据反应器内溶解氧升降斜率来确定当前温度条件下的硝化反硝化反应的时间,并且,污水脱氮控制反应装置的生物膜组件既起到生物膜载体的作用,又起到处理水的过滤作用,因此,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生物膜组件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可兼作出水过滤器;
(2)软性纤维填料生物附着量大、生物膜在水流剪切作用下更新较快,生物膜与生物膜载体兼具过滤作用,无需另外设置沉淀时间。
(3)水力停留时间短,减少动力消耗;
(4)反应器出水水质好,工艺紧凑,占地面积小,可节省处理成本;
(5)运行管理方便,控制可自行操作。
(6)采用控制脱氮过程的硝化反硝化时间,极大的节约了能耗和反应时间。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去除污水中氮的生物膜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生物膜组件包括集水器及软性载体,该集水器的壁上具有多个过滤小孔,该软性载体填充于该多个过滤小孔中,并且填充的松紧程度以水能够通过毛细管作用顺利流进该集水器为宜,该软性载体为软性纤维,并且该软性纤维选用棉线、合成纤维或其两者的混纺线,该软性纤维直径为0.5mm-2mm,该多个过滤小孔的直径为0.2cm-1cm,各孔之间的中心距为2cm-5cm。
2.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去除污水中氮的生物膜组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集水器的壁上均匀地打上多个过滤小孔,将软性载体填充于该集水器的壁上的过滤小孔中,并且填堵松紧程度以水能够通过毛细管作用顺利流进筒内为宜,该软性纤维直径为0.5mm-2mm。
3.一种去除污水中氮的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膜组件及一反应槽,该生物膜组件置于该反应槽中。
4.一种去除污水中氮的控制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膜组件;
一反应槽,该生物膜组件设置于该反应槽中;
一回流装置,使得在反应周期内经过软性载体进入集水器的水经由外部管路重新返回反应槽中;
一曝气装置,对该反应槽中的污水进行曝气,为生物膜内好氧细菌提供充足的氧气;
一控制系统,一端与一计算机连接,另一端与该回流装置及该曝气装置连接,以对该回流装置及该曝气装置的启动及运行时间进行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去除污水中氮的控制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流装置由该生物膜组件上方的出水管通过一第一泵接通至该生物膜组件下方的回流管;
所述曝气装置,包括一曝气管,置于生物膜正下方,该曝气管通过一空压机与一DO仪连接,并且,该DO仪连接一DO/温度在线测定仪,该DO/温度在线测定仪能够快速准确的读出反应周期内每一时刻的DO值和温度值,该DO/温度在线测定仪置于反应器内的一角;
其中,该曝气装置通过该DO仪与该控制系统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去除污水中氮的控制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回流装置接通一排水装置,在反应周期结束后,经过软性载体进入集水器的水流由排水装置抽出排放。
7.一种污水生物脱氮的控制方法,利用权利要求4的去除污水中氮的控制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方法包括步骤:
一曝气步骤,通过曝气装置,对该反应槽中的污水进行曝气,为生物膜内好氧细菌提供充足的氧气;
一回流步骤,通过回流装置,使得在反应周期内经过该生物膜组件的软性载体脱氮过滤进入集水器的水经由外部管路重新返回反应槽中;
一控制步骤,通过控制系统,根据反应槽内溶解氧升降斜率来确定当前温度条件下的硝化反硝化反应的时间,对该曝气步骤及该回流步骤的启动及运行时间进行控制,其中,该控制步骤包括:
步骤1:设置低限DO值;
步骤2:启动控制系统及曝气装置,运行一第一预定时间后,如果DO≥低限DO值时,曝气装置停,启动回流装置,如果DO<低限DO值时,曝气装置继续运行一第二预定时间后,再次与低限DO进行比较,直到符合DO≥低限DO后再启动回流装置;缺氧回流该第一预定时间后,如果DO<低限DO值时,停止回流装置,启动曝气装置,如果DO≥低限DO值时,回流装置继续运行该第二预定时间后再次与低限DO进行比较,直到符合DO<低限DO,并且,在此过程内,控制系统根据反应槽内溶解氧升降斜率来确定当前温度条件下硝化反硝化反应进行的时间,该硝化反硝化反应进行的时间各减去之前的曝气时间和缺氧回流时间,确定反应阶段内的曝气时间T1和缺氧时间T2;
步骤3:反应阶段内,当T1<5时,T1为5min,T2时间为115min;当T1>115时,T1为115min,T2为5min,当5<T1<115时,曝气装置启动,运行T1时间后,如果DO≥低限DO值时,曝气装置停,回流装置启动,如果DO<低限DO值时,曝气装置继续运行10min后再次与低限DO进行比较,直到符合DO≥低限DO;缺氧回流30min后,如果DO<低限DO值时,回流装置停,曝气装置启动;如果DO≥低限DO值时,回流装置继续运行10min后再次与低限DO进行比较,直到符合DO<低限DO,此后,再根据此阶段内反应器内溶解氧升降斜率来确定当前温度条件下硝化反硝化反应进行的时间,及下一阶段的好缺氧时间;
步骤4:根据进水水质及预期的排放标准的不同,来决定是否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处理,其中,以步骤3中DO曲线升降斜率来确定当前温度条件下,下一反应周期硝化反硝化反应进行的时间,判断过程同步骤3,直至反应出水符合所需排放标准或完成限定反应时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水生物脱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排水步骤,在反应周期结束后,经过软性载体进入集水器的水流由排水装置抽出排放。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779185A CN101792208B (zh) | 2009-02-03 | 2009-02-03 | 污水脱氮方法、反应装置、反应器、生物膜组件及制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779185A CN101792208B (zh) | 2009-02-03 | 2009-02-03 | 污水脱氮方法、反应装置、反应器、生物膜组件及制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92208A CN101792208A (zh) | 2010-08-04 |
CN101792208B true CN101792208B (zh) | 2013-06-26 |
Family
ID=42585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0779185A Active CN101792208B (zh) | 2009-02-03 | 2009-02-03 | 污水脱氮方法、反应装置、反应器、生物膜组件及制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79220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30397A (zh) * | 2010-11-02 | 2011-04-27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一种建筑中水在线检测方法及装置 |
US9475715B2 (en) * | 2012-11-16 | 2016-10-25 | Xylem Water Solutions U.S.A., Inc. | Optimized process and aeration performance with an advanced control algorithm |
CN104591391A (zh) * | 2015-01-27 | 2015-05-06 | 洛阳理工学院 | 无厌氧释磷高效去除污水中磷酸盐的反应装置及处理方法 |
CN104891655B (zh) * | 2015-06-02 | 2017-02-22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处理高氨氮废水的装置及方法 |
CN106587346A (zh) * | 2015-10-15 | 2017-04-26 | 天津海之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间歇式ehbr系统去除河道水体中总氮的方法 |
CN109734198B (zh) * | 2019-01-31 | 2021-11-26 | 重庆理工大学 | 一种废水处理的双氧层生物膜反应器及废水处理方法 |
CN117247136A (zh) * | 2023-10-13 | 2023-12-19 | 五邑大学 | 一种微生物膜反应器及其构建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215480Y (zh) * | 1995-04-18 | 1995-12-20 | 张海云 | 一种净水消毒罐 |
US6039873A (en) * | 1996-02-02 | 2000-03-21 | Staehler; Theo | Process for the thoroughgoing aerobic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water |
CN2832796Y (zh) * | 2005-10-10 | 2006-11-01 | 秦皇岛中天环境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二氧化钛光触媒深度净化饮水机 |
CN2846399Y (zh) * | 2005-12-21 | 2006-12-13 | 唐健宁 | 高能量活化水机 |
-
2009
- 2009-02-03 CN CN2009100779185A patent/CN10179220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215480Y (zh) * | 1995-04-18 | 1995-12-20 | 张海云 | 一种净水消毒罐 |
US6039873A (en) * | 1996-02-02 | 2000-03-21 | Staehler; Theo | Process for the thoroughgoing aerobic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water |
CN2832796Y (zh) * | 2005-10-10 | 2006-11-01 | 秦皇岛中天环境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二氧化钛光触媒深度净化饮水机 |
CN2846399Y (zh) * | 2005-12-21 | 2006-12-13 | 唐健宁 | 高能量活化水机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高宇等.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处理生活污水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8)》.2008,第714-720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92208A (zh) | 2010-08-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92208B (zh) | 污水脱氮方法、反应装置、反应器、生物膜组件及制法 | |
CN100532291C (zh) | 一种强化反硝化除磷的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工艺 | |
CN101277905B (zh) | 膜生物反应器系统的动态控制 | |
CN201343478Y (zh) | 一种处理印染废水的uasb-mbr联用系统 | |
CN103145300A (zh) |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 |
CN106315853B (zh) | 一种氧化沟膜生物反应器及其污水处理工艺和应用 | |
CN105645601B (zh) | 一种生物滤池及污水处理方法 | |
CN106830565A (zh) | 一种废水深度脱氮除碳处理装置及其工艺 | |
CN215517081U (zh) | 地埋式一体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
CN103058375A (zh) | 一种城市生活污水高效除磷保留氮素的厌氧-好氧工艺调控方法 | |
CN102491521A (zh) | 一种膜生物反应器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方法 | |
CN110054361A (zh) | 一种电场强化mbr污水处理工艺 | |
CN101434438B (zh) | Cast分段进水同步脱氮除磷强化过程控制装置及方法 | |
CN105366888B (zh) | 一种用于小流量污水深度脱氮除磷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2826655B (zh) | 一种泥膜共生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及其污水处理和回用的方法 | |
CN110240350A (zh) | 一种利用硝化液回流增强污水一体化的设备及抗冲击性方法 | |
CN203295318U (zh) | 一体化脱氮除磷mbr装置 | |
CN112142253A (zh) | 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及其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7398562U (zh) | 高浓度含氮废水处理系统 | |
CN109761354A (zh) | 一种基于mabr-mbr联用的新型氧化沟 | |
CN105384249A (zh) | 一种兼具深度脱氮除磷和泥水重力分离的污水处理方法与装置 | |
CN205933394U (zh) | 一种中置好氧硝化、两端缺氧反硝化脱氮装置 | |
CN214457453U (zh) | 一种高效脱氮的渗滤液生化段处理系统 | |
CN205856269U (zh) | 治理污染水体的生物反应池 | |
CN111977797B (zh) | 一种AxOx同步脱氮除磷的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工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710 Address after: 101400 South 320 Cross Street, Miaocheng Village, Miaocheng Town, Huairou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Lianchu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83 No. 29,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