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85330A - 消息交换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消息交换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85330A
CN101785330A CN200780100326A CN200780100326A CN101785330A CN 101785330 A CN101785330 A CN 101785330A CN 200780100326 A CN200780100326 A CN 200780100326A CN 200780100326 A CN200780100326 A CN 200780100326A CN 101785330 A CN101785330 A CN 1017853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ssage
terminal device
wireless terminal
base station
station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1003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85330B (zh
Inventor
奥田将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853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853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853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8533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可以有效地从无线终端装置进行消息发送。无线终端装置(1)将包含成为从无线终端装置(1)向无线基站装置(2)发送的发送消息(6)的发送触发的触发消息(4)的识别信息和表示发送消息(6)的数据长度的消息大小的消息参数(3)向无线基站装置(2)发送。而且,无线基站装置(2),在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1)发送了触发消息(4)后,对无线终端装置(1)分配与发送消息(6)的消息大小相应的带宽的无线频带。并且,无线基站装置(2)向无线终端装置(1)发送表示所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5)。而且,无线终端装置(1)使用由分配信息(5)表示的无线频带,对无线基站装置(2)发送发送消息(6)。

Description

消息交换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进行无线通信的消息交换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特别地涉及对无线终端装置分配频带的消息交换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背景技术
在IEEE802.16工作组(Working Group)(802.16WG)中,规定了多个终端能够与无线基站连接的Point-to-Multipoint(点到多点,P-MP)型通信方式。在802.16WG中主要规定了面向固定通信用途的802.16d规范(IEEE802.16-2004)和面向移动通信用途的802.16e规范(IEEE802.16e-2005)的2种。在这些规范中规定了多个物理层,但是,主要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正交频分复用)和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接入)等技术。
在IEEE802.16d/e中,以多个无线终端装置(MS)与1台无线基站装置(BS)连接的P-MP(Point to Multipoint)型连接为基础。在MS与BS之间,当开始通信之时进行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消息交换。
图24是表示主要的MAC消息交换过程的概略的顺序图。在图24中只是表示了主要的MAC消息交换。但是,实际上,在802.16d/e中,MS为了将MAC消息等各种消息发送到BS,需要从BS接受对无线资源的分配。
例如,关于CDMA Ranging Code(码分多址测距码),全部的MS能够使用能够使用的频带进行发送,但是,关于这以后的“RNG-REQ”消息等,必须使用从BS对MS分配的频带进行发送。因此,在实施时,在从MS向BS发送“RNG-REQ”消息等消息之前,在BS和MS之间交换频带请求和频带分配信号或消息。
图25是表示与频带分配有关的消息交换的细节的顺序图。在图25中,详细地表示了图24所示的顺序图中的“SBC-REQ”消息之前的消息。图中,用虚线箭头表示了频带分配所需要的消息。
这里,简单地说明用于接收了“RNG-RSP”消息的MS发送“SBC-REQ”消息的过程。MS首先向BS发送“BW Request CDMA Code”消息。这是请求分配用于发送规定长度(6字节)的头信息的频带的消息。接收了“BWRequest CDMA Code”消息的BS对MS发送包含针对MS的上行链路(MS→BS)的频带分配信息“CDMA Allocation IE”(“CDMA分配IE”)的“UL-MAP”消息。“CDMA Allocation IE”包含MS使用的子信道、符号、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等代码。据此,对MS分配了发送头信息所需要的频带。
MS在接收到了“UL-MAP”消息后,利用被分配的频带向BS发送指定了发送“SBC-REQ”消息所需要的带宽的“Bandwidth Request Header”(“带宽请求头”)消息。在BS中,根据“Bandwidth Request Header”消息识别MS所需要的带宽。而且,在BS中,进行针对MS的频带分配,向MS发送表示所分配的频带的“UL-MAP”消息。MS在接收到了“UL-MAP”消息后,利用被分配的频带向BS发送“SBC-REQ”消息。
在802.16d说明和802.16e说明中示出了这种通信方式(参照非专利文献1、非专利文献2)。
非专利文献1:“IEEE Standard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networks Part 16:Air Interface for Fixed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System”,IEEE Std 802.16-2004,USA,IEEE,1 October 2004
非专利文献2:“IEEE Standard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networks Part 16:Air Interface for Fixed and Mobile BroadbandWireless Access Systems Amendment for Physical and Medium AccessControl Layers for Combined Fixed and Mobile Operation in LicensedBands.”,IEEE Std 802.16e-2005 and IEEE Std 802.16-2004/Cor1-2005,USA,IEEE,25 February 2006
但是,存在如下的问题:MS为了通过上行链路发送消息,需要进行多的用于频带请求/分配的预备性的消息交换,而增大延迟、浪费频带。在图25的例子中,为了从MS向BS发送“SBC-REQ”消息,在BS和MS之间交换频带分配用的4个消息。
另外,存在如下的问题,当在无线链路上存在消息等的废弃时,直到重发同消息为止的时间较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点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地从MS进行消息发送的消息交换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在本发明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图1所示那样的无线基站装置2和无线终端装置1之间的通信中的消息交换方法。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消息交换方法中,无线终端装置1向无线基站装置2发送包含成为从无线终端装置1向无线基站装置2发送的发送消息6的发送触发的触发消息4的识别信息和表示发送消息6的数据长度的消息大小的消息参数3。接着,无线基站装置2向无线终端装置1发送触发消息4,之后,向无线终端装置1分配与发送消息6的消息大小相应的带宽的无线频带。进而,无线基站装置2向无线终端装置1发送表示所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5。而且,无线终端装置1使用由分配信息5所表示的无线频带向无线基站装置2发送发送消息6。
根据这种消息交换方法,由无线终端装置1向无线基站装置2发送消息参数3。于是,由无线基站装置2向无线终端装置1发送触发消息4,之后,与发送消息6的消息大小相应的带宽的无线频带被分配给无线终端装置1。进而,由无线基站装置2向无线终端装置1发送分配信息5。而且,由无线终端装置1向无线基站装置2发送发送消息6。
在本发明中,构成为,事先向无线基站装置通知发送消息的触发消息的识别信息和发送消息的消息大小,所以在无线基站装置中,不用在发送触发消息后进行用于频带分配的消息交换,就可以对无线终端装置分配用于发送发送消息的无线频带。其结果,提高了无线终端装置和无线基站装置之间的消息交换的通信效率。
对于本发明上述的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及优点,根据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例子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附图和相关的以下说明可以更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发明的概要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系统构成例的图。
图3是表示无线基站(BS)的功能的方框图。
图4是表示无线终端(MS)的功能的方框图。
图5是表示BS的存储部中保存的数据表的图。
图6是表示MS的存储部中保存的数据表的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MS开始与BS连接时的消息顺序的图。
图8是组合多个错误处理时的消息顺序的图。
图9是表示BS的控制部进行的处理的第1流程图。
图10是表示BS的控制部进行的处理的第2流程图。
图11是表示BS的控制部进行的处理的第3流程图。
图12是表示MS的控制部进行的处理的第1流程图。
图13是表示MS的控制部进行的处理的第2流程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BS的存储部的内容的图。
图1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MS的存储部的内容的图。
图1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MS开始与BS连接时的消息顺序的图。
图17是表示BS的状态变化的图。
图1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BS的控制部进行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MS的控制部进行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BS的存储部的内容的图。
图2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MS开始与BS连接时的消息顺序的图。
图22是表示MS接收“UCD”消息时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23]是表示从发送CDMA Ranging Code后到发送SBC-REQ为止的MS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24是表示主要的MAC消息的交换过程的概略的顺序图。
图25是表示与频带分配有关的消息交换的细节的顺序图。
图中符号:
1无线终端装置;1a消息参数发送单元;1b消息发送单元;2无线基站装置;2a触发消息发送单元;2b频带分配单元;2c分配信息发送单元;3消息参数;4触发消息;5分配信息;6发送消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发明的概要的图。如图1所示那样,在本发明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无线终端装置1和无线基站装置2之间进行基于无线的消息交换。
无线终端装置1具有消息参数发送单元1a和消息发送单元1b。消息参数发送单元1a向无线基站装置2发送消息参数3。在消息参数3中包含成为向无线基站装置2发送的发送消息6的发送触发的触发消息4的识别信息、表示发送消息6的数据长度的消息大小及从无线终端装置1接收触发消息4开始到发送消息6的发送准备完成为止的延迟时间。在图1的例子中,触发消息4的识别信息是“Msg#1”,消息大小是“30位”,延迟时间是“10ms”。
消息发送单元1b,在从无线基站装置2接收到了触发消息4后,开始发送消息6的发送准备。而且,消息发送单元1b,在接收到了表示由无线基站装置2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5后,使用由分配信息5指示的无线频带向无线基站装置2发送发送消息6。无线基站装置2具有触发消息发送单元2a、频带分配单元2b和分配信息发送单元2c。
触发消息发送单元2a,按着规定的消息交换顺序向无线终端装置1发送触发消息4。频带分配单元2b,在从无线终端装置1接收到了消息参数3后,从触发消息发送单元2a发送触发消息4起经过延迟时间后,向无线终端装置1分配与发送消息6的消息大小相应的带宽的无线频带。分配信息发送单元2c,向无线终端装置1发送表示频带分配单元2b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5。
根据这种无线通信系统,由无线终端装置1向无线基站装置2发送消息参数3。于是,由无线基站装置2按着消息交换顺序向无线终端装置1发送触发消息4,从触发消息4起经过延迟时间后,与发送消息6的消息大小相应的带宽的无线频带被分配给无线终端装置1。进而,由无线基站装置2向无线终端装置1发送分配信息5。而且,由无线终端装置1向无线基站装置2发送发送消息6。
据此,在无线基站装置2中,不用在发送触发消息4后进行用于频带分配的消息交换就能够对无线终端装置1分配用于发送发送消息6的无线频带。其结果,提高了无线终端装置1和无线基站装置2之间的消息交换的通信效率。
而且,无线基站装置2,将发送消息6的发送准备所需要的时间作为延迟时间接受,所以从发送触发消息4起经过延迟时间后进行频带分配。据此,无线终端装置1可以在无线基站装置2进行频带分配后立刻发送发送消息6。其结果,可以促进无线频带的有效利用。
通过将这种频带分配处理应用于无线终端装置1发送的各种发送消息,由此,可以极大地缩短用于发送消息的频带请求/分配所需要的时间。
此外,在图1的例子中,在消息参数3中包含延迟时间,由此,对无线基站装置2通知开始频带分配的时刻。这对于无线终端装置1进行发送消息6的发送准备所需要的时间是一定的情况是有效的。在发送消息6的收发准备所需要的时间不是一定的情况下,无线终端装置1可以通过向无线基站装置发送无线终端装置1特有的识别信息来请求频带分配。此时,预先根据从无线终端装置1通知的消息大小决定所分配的无线资源的量(带宽)。
以下,以将本发明应用于按照IEEE802.16d/e标准的无线通信的情况为例,对本实施方式的细节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系统构成例的图。在无线基站装置(BS)100和多个无线终端装置(MS)200、200a、200b之间进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MS200、200a、200b位于BS100负责通信的区域内。另外,BS100与路由装置300连接。路由装置300与多个BS100、100a、100b连接。路由装置300,进行经由BS100、100a、100b接收的包数据等数据的方向路径控制。
以下,以BS100和MS200之间的通信为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通信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图3是表示无线基站(BS)的功能的方框图。BS100具有用于与无线终端之间收发无线信号的天线111和用于将天线111在收发系统中共用的双工器112。
进而,BS100具有接收部121、解调部122、解码部123、控制消息生成部124以及包生成部125作为从MS200进行接收的接收系统。
接收部121通过双工器112接收输入到天线111的信号。所接收的信号(接收信号)被交给解调部122。解调部122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经过解调的接收信号被交给解码部123。解码部123对已解调的接收信号进行解码。经过解码的数据(解码数据)被交给控制消息生成部124。
控制消息生成部124,从解码数据中提取控制数据,并交给控制部150。另外,控制消息生成部124,将用户数据等控制数据以外的数据转送给包生成部125。包生成部125将控制消息生成部124转送来的数据进行包化并交给NW(NetWork,网络)接口部130。
NW接口部130是进行与路由装置300之间的通信的接口。NW接口部130将由包生成部125提供的包通过网络发送给路由装置300。另外,NW接口部130,在从路由装置300接收到了包后,将该包交给包识别部141。
BS100,具有包识别部141、包缓冲部142、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生成部143、编码部144、调制部145以及发送部146,作为针对MS的发送系统。包识别部141对从NW接口部130接收的包中包含的目的地的IP(Internet Protocol)地址进行识别。而且,包识别部141根据IP地址确定目的地MS。例如,包识别部141,预先将登记了IP地址和MS的ID的对应关系的表(地址表)存储在存储器中。包识别部141在接收了包时,参照预先存储的地址表取得与该包的目的地的IP地址对应的MS(目的地MS)的ID。
另外,包识别部141,在接收了包时,取得与目的地MS的ID对应的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信息。例如,包识别部141,预先将登记了MS的ID与QoS信息的对应关系的表(QoS表)存储在存储器。包识别部141在接收了包时,参照预先存储的QoS表取得与目的地MS的ID对应的QoS信息。
包识别部141,在取得了目的地MS的ID和QoS信息后,向控制部150提供目的地MS的ID、QoS信息以及数据大小,并且,发出频带分配请求。而且,包识别部141将从NW接口部130传递来的包保存在包缓冲部142。包缓冲部142暂时存储对MS发送的包。
PDU生成部143,按照来自控制部150的数据发送指示,从包缓冲部142存储的包中取得用户数据,并且,从控制部150取得控制数据。进而,PDU生成部143,在以同步信号(前同步信号)为基准而形成的无线帧中,保存用户数据及控制数据的发送数据,由此来生成PDU。而且,PDU生成部143向编码部144发出已生成的PDU。
编码部144对从PDU生成部143接受到的PDU实施纠错编码等编码处理。而且,编码部144,将实施了编码处理后的PDU数据交给调制部145。调制部145对从编码部144接受到的PDU数据进行调制,并交给发送部146。发送部146,将调制后的PDU数据通过天线111作为无线信号进行电波发送。
控制部150,关于下行链路方向(BS→MS方向)的通讯,在从包识别部141接受了频带分配请求后,根据QoS信息,选择要分配频带的MS。接着,控制部150以对用户数据的发送进行调度的方式指示包缓冲部142以及PDU生成部143。另外,控制部150也进行控制数据的生成。控制部150将所生成的控制数据交给PDU生成部143。
另一方面,控制部150,关于上行链路方向(MS→BS方向)的通讯,根据来自MS200的频带请求,对MS200分配上行链路的频带。另外,控制部150,在发送了成为MS200发送规定的控制数据的触发的消息后,在利用计时器计量规定延迟时间后,自动对MS200分配上行链路用的频带。另外,控制部150,在发送了成为触发的消息后,生成关于频带分配的分配信息。而且,控制部150,指示PDU生成部143将包含所生成的分配信息的控制数据发送给MS200。
进而,控制部150进行已接收的控制数据的处理。例如,进行MS200支持的功能登记、认证、密钥生成/交换和无线信道的状态管理等。此外,存储部160与控制部150连接。控制部150将各种处理所需要的数据保存在存储部160中或从存储部160读出。
在存储部160中存储有BS100应该存储的各种数据。例如,存储从MS200接收到的控制数据中包含的MS200的功能信息、认证信息、密钥信息、无线信道信息等。另外,存储部160存储与BS200的资源的使用状况有关的管理信息。
进而,在存储部160中预先保存定义了TLV参数的TLV定义表和定义了成为频带分配的触发的发送触发的发送触发表。另外,在存储部160中,在连接MS200时,与MS200相关联地保存定义了频带分配之时的消息大小和延迟时间的频带分配管理表。此外,关于保存在存储部160中的这些表的详细情况在后描述。
图4是表示无线终端(MS)的功能的方框图。MS200具有用于与BS100之间收发无线信号的天线211和用于将天线211在收发系统中进行共用的双工器212。
进而,MS200具有接收处理部220。接收处理部220具有接收部221、解调部222、解码部223以及控制消息提取部224。
接收部221通过双工器212接收输入到天线211的信号。接收到的信号(接收信号)被交给解调部222。解调部222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经过解调的接收信号被交给解码部223。解码部223对已解调的接收信号进行解码。经过解码的数据(解码数据)被交给控制消息提取部224。控制消息提取部224从解码数据中提取控制数据,并交给控制部250。另外,控制消息提取部224,将用户数据等控制数据以外的数据转送给数据处理部230。
数据处理部230进行接收数据所包含的各种数据的显示处理、语音输出处理等。另外,数据处理部230,将希望向通信对方的装置发送的用户数据向PDU缓冲部241发送。
发送处理部240具有PDU缓冲部241、编码部242、调制部243以及发送部244。PDU缓冲部241保存来自数据处理部230的发送数据,基于来自控制部250的指定将保存的数据向编码部242输出。
编码部242在控制部250的控制下,对来自PDU缓冲部241的发送数据进行编码。经过编码的发送数据被交给调制部243。调制部243对经过编码的发送数据执行调制处理。实施了调制处理的发送数据被交给发送部244。发送部244将调制后的发送数据通过天线作为无线信号进行电波发送。
控制部250进行与BS100收发的控制数据的处理。例如,进行MS200支持的功能登记、认证、密钥生成/交换和无线信道的状态管理等。另外,控制部250基于从BS100发送的上行链路的频带的分配信息,对发送处理部240进行控制,并将用户数据或控制数据向BS100发送。在需要频带分配的情况下,指示发送处理部240将请求频带分配的信号或消息向BS100发送。
此外,存储部260与控制部250连接。控制部250在存储部260中保存数据处理所需要的数据和从BS100发送来的频带分配信息等。
存储部260存储控制部250执行处理所需要的数据。另外,在存储部260中,关于利用上行链路从MS200向BS100发送的消息,存储有登记了消息大小和延迟时间的消息信息管理表。
接着,对BS100内的存储部160以及MS200内的存储部260所保存的数据表的内容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BS的存储部保存的数据表的图。在存储部160中预先保存了TLV定义表161和发送触发表162。另外,在将MS200连接之时,由控制部150生成参数表163,并保存在存储部160中。此外,在图5中,只简要表示了存储部160中保存的信息中的频带分配所需要的数据表,实际上,存储部160中保存有图5中未表示的各种数据。
在TLV定义表161中,设置了类型(Type)、长度(Length)以及值(Value)的栏。在各栏的横向排列的信息彼此相关联,并构成每个类型的TLV参数的数据构造。而且,作为TLV参数的一个类型,定义了用于发送频带分配信息的TLV参数。
在类型的栏中表示了作为值的栏中包含的信息的数据类型。在长度的栏中,设定了在值的栏中设定的数据的长度。频带分配信息发送用的TLV参数的值的数据长度是3字节。在值的栏中,表示了作为TLV参数的值发送的数据的内容。频带分配信息发送用的TLV参数的最初的10位表示发送消息大小(以字节为单位),接着的6位表示延迟时间(以帧数为单位),最后的8位表示发送触发ID。发送触发ID是表示MS200进行规定的控制数据的发送的时刻的触发(发送触发)的识别信息。
在发送触发表162中设置了发送触发ID、发送触发以及发送消息的栏。
在发送触发ID的栏中设定了对发送触发赋予的识别信息(发送触发ID)。在发送触发的栏中设定了成为用于MS200进行控制数据的发送的触发的事件。在发送消息的栏中设定了根据发送触发被从MS200发送的消息的种类。
在图5的例中,设定了“RNG-RSP”消息的接收作为与发送触发ID“1”对应的发送触发。从接收了“RNG-RSP”消息的MS200发送“SBC-REQ”消息。设定了“PKMv2-RSP(Key-Reply,密钥答复)”消息的接收作为与发送触发ID“2”对应的发送触发。从接收了“PKMv2-RSP(Key-Reply)”消息的MS200发送“REG-REQ”消息。
在参数表163中设置了发送触发ID、延迟时间以及消息大小的栏。在发送触发ID的栏中,设定了表示成为MS200发送消息的触发的事件(消息接收)的触发ID。在延迟时间的栏中,设定了直到MS200根据由发送触发ID表示的发送触发进行发送的消息的发送准备完成为止的延迟时间的最小值。在消息大小的栏中设定了MS200根据由发送触发ID表示的发送触发进行发送的消息的数据量。
图6是表示MS的存储部中保存的数据表的图。在MS200的存储部260中保存了TLV定义表261、发送触发表262以及消息信息管理表263。
此外,TLV定义表261的数据构造和所登记的数据的内容,与BS100的存储部160中保存的TLV定义表161相同。另外,发送触发表262的数据构造和所登记的数据的内容与BS100的存储部160中保存的发送触发表162相同。
在消息信息管理表263中设置了发送消息、消息大小以及延迟时间的栏。此外,在从MS200接收到了“RNG-REQ(MAC Address,etc)”(“RNG-REQ(MAC地址等)”)消息时,将该消息中包含的规定的数据登记在消息信息管理表263中。
在发送消息的栏中设定了MS200根据发送触发进行发送的消息的种类。在消息大小的栏中,以字节为单位设定了从MS200发送的消息的大小。在延迟时间的栏中设定了从MS200发送的消息的延迟时间。所谓消息的延迟时间是,从MS200接收发送触发起直到发送对应的消息为止所需要的时间的最小值。这意味着,在BS 100发送成为发送触发的消息起经过延迟时间以前,MS200不发送规定的消息。从而,在BS100中,在从发送成为发送触发的消息起经过延迟时间时,实施针对MS200的频带分配即可。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BS100和MS200之间,进行有效的控制数据的上行传输。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MS开始与BS连接时的消息顺序的图。在图7中用箭头表示了被交换的消息,在该箭头之上表示了该消息的种类。对于消息种类,在消息种类的名称的后面,利用括弧表示了该消息中包含的数据。另外,虚线的箭头表示用于进行频带请求/分配的信号/消息,实线的箭头表示用于在MS200和BS100之间交换认证信息等的主要消息。
另外,在BS100侧,利用曲线箭头表示频带分配的处理。该箭头从成为频带分配处理的产生原因的消息向用于对MS200通知频带分配内容的消息引线。如图7所示,在MS200开始与BS100连接时(Network Entry,进入网络),多个消息被交换。此时,预先决定了消息的交换顺序(消息交换顺序)。
首先,参照图7对将MS200与BS100连接之时交换的主要消息进行说明。MS200,在通过用户的操作输入而输入了与BS100的连接请求后,向BS100发送CDMA Ranging Code(CDMA测距代码)。于是,从BS100向MS200发送“RNG-RSP(Success Status)”(“RNG-RSP(成功状态)”)消息。
接着,从MS200向BS100发送“RNG-REQ(MAC Address,etc)”消息。在BS100中,根据该消息进行MS200的MAC地址登记。而且,在BS100中,进行Basic CID(基本CID)和Primary CID(主CID)的分配,并从BS100向MS200发送“RNG-RSP(Basic/Primary CID,etc)”消息。
之后,从MS200向BS100发送“SBC-REQ”消息。与该消息相应,从BS100向MS200发送“SBC-RSP”消息。据此,进行通信中使用的物理层的功能(支持的调制方式、纠错码方式、H-ARQ等)和认证方法的协商。
进而,之后,交换多个PKM-REQ/RSP,在BS100中进行MS200的认证,BS100进行是否允许连接的判断。在MS200的认证成功并能够连接的情况下,从MS200向BS100发送“REG-REQ”消息,与该消息相应,从BS100向MS200发送“REG-RSP”消息。据此,进行用于设定数据转送用的连接的功能参数等的协商。
在进行这种主要消息的交换之时,在从MS200向BS100进行上行链路的消息发送的情况下,作为原则,每次都需要进行基于BS100的频带分配。但是,关于CDMA Ranging Code,先从BS100接受“UL-MAP(DDMARanging Opportunity)”(“UL-MAP(DDMA测距时机)”)消息,由此,全部的MS能够使用可以使用的的频带进行发送。
关于CDMA Ranging Code以外的从MS200发送的消息,利用由BS100对MS200特有地分配的频带发送。为了对MS200分配频带,需要在BS100中对MS200要发送的消息的大小和延迟时间进行识别。
即,为了有效利用通信频带,需要对各个MS,将消息发送所需要的最小限的频带分配尽可能短的时间。为此,在MS200进行消息的发送准备需要某种程度的时间的情况下,BS100在该时间经过时对MS200分配频带。由此,能够将从频带分配起到使用了该频带的消息发送为止的时间抑制在最小限。另外,由于根据MS200要发送的消息大小分配带宽,从而可以将必要最小限的带宽分配给MS200。
这里,在接收到了“RNG-RSP(Success Status)”消息的MS200中,接下来,发送“RNG-REQ(MAC Address,etc)”消息,但是,对于该消息,能够以最小的延迟时间完成发送准备,以及在规格上知道了消息大小。即,在BS100中,预先识别出“RNG-REQ(MAC Address,etc)”消息的消息大小和用于该消息的发送准备的延迟时间。因此,在BS100中,能够在发送了“RNG-RSP(Success Status)”消息后,接着进行针对MS200的频带分配,向MS200发送“UL-MAP(CDMA Allocation IE)”(“UL-MAP(CDMA分配IE)”)消息。但是,关于这以外的从MS200向BS100发送的主要消息,消息大小和延迟时间因每个MS而不同。因此,以往如图24所示那样,为了频带分配需要交换多个消息。
这里,对从MS200向BS100发送的主要消息的内容进行研究。于是,在要从MS200向BS100发送的主要消息之中,存在可以在MS200侧预先将消息大小和延迟时间作为固定值定义的消息。具体是,MS200接收包含“Basic/Primary CID”等的“RNG-RSP”消息后要发送的“SBC-REQ”消息,和认证成功并接收表示密钥交换的“PKM-RSP”消息后要发送的“REG-REQ”消息,包含MS200特有的信息,成为规定的消息大小。另外,关于“SBC-REQ”消息和“REG-REQ”消息,在分别接收了“RNG-RSP”消息和“PKM-RSP”消息后,不需要复杂的处理就能够发送。因此,可以以最小的延迟时间完成发送准备。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MS200在接收成为发送触发的最初的消息(“RNG-RSP(Basic/Primary CID,etc)”消息)之前的消息中包含已在消息信息管理表263中登记的信息。即,MS200向BS100发送包含作为消息参数20的“SBC-REQ”消息和“REG-REQ”消息的消息大小、从接收“RNG-RSP(Basic/Primary CID,etc)”消息起到成为能够发送“SBC-REQ”消息为止的延迟时间以及从接收“PKMv2-RSP(Key-Reply)”消息起到能够发送“REG-REQ”消息为止的延迟时间的“RNG-REQ”消息。BS100,根据消息参数生成参数表163,将所生成的参数表163保存在存储部160中。
BS100,基于参数表163,在适当的时刻对MS200分配用于MS200发送“SBC-REQ”消息和“REG-REQ”消息的频带。即,BS100,在发送“RNG-RSP(Basic/Primary CID,etc)”消息后,等待关于“SBC-REQ”消息的延迟时间,进行与“SBC-REQ”消息的消息大小相应的带宽的频带分配,并向MS200发送“UL-MAP(Burst Allocation)”(“UL-MAP(脉冲串分配)”)消息。另外,BS100,在发送“PKMv2-RSP(Key-Reply)”消息后,等待关于“REG-REQ”消息的延迟时间,进行与“REG-REQ”消息的消息大小相应的的带宽的频带分配,并向MS200发送“UL-MAP(BurstAllocation)”消息。
这样,能够减少为了频带分配而交换的消息数。其结果,提高了将MS200与BS100连接之时的通信效率。
此外,图7是全部的消息正确到达对方侧的情况的例子。但是,在是无线通信的情况下,根据MS200所处的环境不同,不能正确接收消息的情况非常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已确定的时刻进行消息的收发。因此,在该时刻没有接收消息的情况下,可以立刻检测出消息未正常到达。其结果,能够迅速采取重发等对策。
具体是,BS100,当在从MS200接收“SBC-REQ”消息的时刻未能接收到该消息的情况下,执行以下的错误处理之中的1个以上的处理。
(a)向MS200重发刚刚之前发送的主要消息
(b)频带的再分配
(c)Ranging(测距)处理(MS200的发送参数的调整)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错误的内容,决定应该实施的错误处理。
图8是组合了多个错误处理时的消息顺序图。从MS200接收到了“RNG-REQ”消息的BS100,向MS200发送“RNG-RSP”消息。BS100,在从发送“RNG-RSP”消息起经过规定的时间后,向MS200发送包含分配用于发送“SBC-REQ”消息的无线资源的信息的“UL-MAP”消息。在图8的例中表示了在MS200中未能正常地接收“RNG-RSP”消息和“UL-MAP”消息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MS200,由于未能正常接收来自BS100的响应(RNG-RSP和UL-MAP),因此,不能确认BS100为MS200用而分配了无线资源。因此,BS100为MS200用而分配的无线资源不被使用。
BS100,对没有任何信号被发送到对MS200分配的无线资源的情况(No Signal(无信号))进行检测。具体是,BS100,在从针对MS200的频带分配起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也未从MS200发送来信号时,检测出“NoSignal”。在检测出“No Signal”的情况下,在BS100中不能判断在刚刚之前发送的消息是否已到达MS200。
因此,BS100执行上述错误处理(a)。即,BS100进行“RNG-RSP”消息的重发、针对MS200的频带再分配以及“UL-MAP”消息的发送。此时,使重发次数计数器进行增1。
MS200,在接收到了基于重发的“RNG-RSP”消息和”UL-MAP”消息的频带再分配内容后,使用被分配的无线资源,向BS100发送“SBC-REQ”消息。但是,这次,设在BS100侧在“SBC-REQ”中产生了CRC(Cyclic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错误。在检测出CRC错误的情况下,在BS100中,知道MS200使用对MS200分配的频带发送了一些消息。于是,能够判断刚刚之前的“RNG-RSP”消息和“UL-MAP”消息正确地到达了MS200。
因此,BS100执行上述错误处理(b)。即,在根据CRC错误检测出未能正常接收“SBC-REQ”消息时,进行针对MS200的频带再分配,重发“UL-MAP”消息。此时,使重发次数计数器增1。
来接收“SBC-RSP”消息而接收到了频带分配的MS200判断为,BS100未能正常地接收“SBC-REQ”消息。因此,MS200重发“SBC-REQ”消息。这里,如果也未正常地接收被重发的“SBC-REQ”消息而产生了CRC错误,则在BS100中再次执行错误处理(b)。于是,进行针对MS200的频带再分配和“UL-MAP”消息的重发,并且,每次,使重发次数计数器增1。
此外,在BS100中,在存储部160内预先存储最大重发次数。而且,控制部150在每次检测出错误时,对重发次数计数器的值和最大重发次数进行比较。而且,在重发次数计数器的值为最大重发次数以上的情况下,BS100执行上述错误处理(c)。即,BS100向MS200发送包含ContinueStatus(继续状态)的“RNG-RSP”消息,催促发送用于进行发送参数(发送功率、频率、时刻)调整的CDMA Ranging Code。
接收到包含Continue Status的“RNG-RSP”消息的MS200,向BS100发送CDMA Ranging Code。接收到CDMA Ranging Code的BS100,判断CDMA Ranging Code的接收功率、频率、时刻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在各值在规定的范围外的情况下,BS100向MS200发送包含发送参数的调整值的“RNG-RSP”消息并再次催促发送CDMA Ranging Code。
接收到包含发送参数的调整值的“RNG-RSP”消息的MS200,在实施了被指示的调整后,向BS100发送CDMA Ranging Code。接收到CDMARanging Code的BS100判断CDMA Ranging Code的接收功率、频率、时刻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在各值在规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BS100向MS200发送包含Success Status的“RNG-RSP”消息。而且,BS100进行用于发送“SBC-REQ”消息的针对MS200的频带分配,向MS200发送“UL-MAP(Burst Allocation)”消息。
这样,可以通过组合多个错误处理进行可靠性高的消息交换。
下面,具体地说明用于实现图7、图8所示的处理的BS100的控制部150和MS200的控制部250执行的处理过程。首先,参照图9~图11对从控制部150进行的“CDMA Ranging Code”的取得到“SBC-RSP”消息的发送为止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BS的控制部进行的处理的第1流程图。以下,按步骤编号对图9所示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11]控制部150等待从MS200发送CDMA Ranging Code(成为待机状态)。
[步骤S12]控制部150,接收CDMA Ranging Code,取得CDMA RangingCode。
[步骤S13]控制部150判断CDMA Ranging Code的接收功率、频率、时刻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如果在规定的范围内,处理进入步骤S16。如果是在规定的范围外的值,处理则进入步骤S14。
[步骤S14]控制部150向MS200发送包含Continue Status(继续状态)的“RNG-RSP”消息。
[步骤S15]控制部150等待从MS200发送来CDMA Ranging Code(成为待机状态)。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12。
[步骤S16]如果CDMA Ranging Code的各值在规定以内,控制部150则向MS200发送包含Success Status(成功状态)的“RNG-RSP”消息。
[步骤S17]控制部150进行MS200发送“RNG-REQ(MACAddress,etc)”消息而需要的频带分配,向MS200发送“UL-MAP(CDMAAllocation IE)”消息。
[步骤S18]控制部150等待从MS200发送来包含消息参数的“RNG-REQ(MAC Address,etc)”消息(成为待机状态)。
[步骤S19]控制部150接收“RNG-REQ(MAC Address,etc)”消息。
[步骤S20]控制部150从已接收的消息中取得MS200的MAC地址和消息参数。控制部150参照TLV定义表161(参照图5),解释该消息参数的内容。在消息参数中,包含“SBC-REQ”消息和“REG-REQ”消息的消息大小、从MS200接收“RNG-RSP(Basic/Primary CID,etc)”消息起到成为能够发送“SBC-REQ”消息为止的延迟时间以及从MS200接收“PKMv2-RSP(Key-Reply)”消息起到成为能够发送“REG-REQ”消息为止的延迟时间。控制部150根据该消息参数生成参数表163(参照图5),并保存在存储部160中。
[步骤S21]控制部150对MS200分配Basic CID(基本CID)和PrimaryCID(主CID)。
[步骤S22]控制部150向MS200发送“RNG-RSP(Basic/Primary CID,etc)”消息。
[步骤S23]控制部150参照发送触发表162(参照图5)识别“RNG-RSP”消息的接收成为MS200发送消息的发送触发的情况。具体是,在步骤S23中,控制部150将重发次数计数器的值复位为“0”。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31(参照图10)。
图10是表示BS的控制部进行的处理的第2流程图。以下,按步骤编号对图10所示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31]控制部150起动用于对待机时间进行计测的计时器。
[步骤S32]控制部150对计时器超时进行检测。具体是,控制部150参照发送触发表162,取得在步骤S22中发送的“RNG-RSP(Basic/Primary CID,etc)”消息的发送触发ID“1”。接着,控制部150,参照参数表163取得与所取得的发送触发ID“1”对应的延迟时间“10ms”。而且,控制部150对所取得的延迟时间“10ms”和计时器的值进行比较,若计时器的值在延迟时间以上,则判断为超时。
[步骤S33]控制部150对MS200进行频带分配。此时,控制部150参照参数表163,取得与在步骤S32中取得的发送触发“1”对应的消息大小。而且,控制部150对MS200分配与所取得的消息大小相应的带宽的无线频带。而且,控制部150对MS200发送针对MS200的“UL-MAP(Burst Allocation)”消息。
[步骤S34]控制部150等待从MS200发送来“SBC-REQ”消息。这里,在从MS200接收到了“RNG-REQ”消息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35。在从MS200接收到“SBC-REQ”消息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37。在未从MS200接收到消息的情况下,判断为“No Signal”,处理进入步骤S41(图11所示)。在从MS200接收到的消息是CRC错误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45(图11所示)。
[步骤S35]控制部150取得“RNG-REQ”消息。
[步骤S36]控制部150向MS200重发包含Basic/Primary CID的“RNG-RSP”消息。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31。
[步骤S37]控制部150取得“SBC-REQ”消息。
[步骤S38]控制部150进行通信中使用的物理层的功能(支持的调制方式、纠错码方式、H-ARQ等)和认证方法的协商。
[步骤S39]控制部150向MS200发送“SBC-RSP”消息。之后,进行如图7所示那样的与MS200之间的消息交换。
图11是表示BS的控制部进行的处理的第3流程图。在该流程图中,表示了错误处理的过程。以下,按步骤编号对图11所示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41]控制部150,在未对分配给MS200的频带在规定时间进行消息发送的情况下,判断为“No Signal”。
[步骤S42]控制部150向MS200重发包含Basic/Primary CID的“RNG-RSP”消息。
[步骤S43]控制部150对重发次数计数器的值与预先设定的最大重发次数进行比较。如果重发次数计数器的值小,处理进入步骤S44。如果重发次数计数器的值在最大重发次数以上,处理则进入步骤S48。
[步骤S44]控制部150使重发次数计数器的值增加计数。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31。
[步骤S45]控制部150检测出从MS200发送来的消息发生了CRC错误。
[步骤S46]控制部150对重发次数计数器的值和预先设定的最大重发次数进行比较。如果重发次数计数器的值小,处理进入步骤S47。如果重发次数计数器的值在最大重发次数以上,处理则进入步骤S48。
[步骤S47]控制部150使重发次数计数器的值增加计数。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33。
[步骤S48]控制部150向MS200发送包含Continue Status(继续状态)的“RNG-RSP”消息。
[步骤S49]控制部150对从MS200发送来CDMA Ranging Code进行等待,之后,从MS200取得CDMA Ranging Code。
[步骤S50]控制部150判断CDMA Ranging Code的接收功率、频率、时刻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如果各值在规定的范围内,处理进入步骤S52。如果是规定的范围外的值,处理则进入步骤S51。
[步骤S51]控制部150向MS200发送包含发送参数的调整值的“RNG-RSP”消息。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49。
[步骤S52]控制部150向MS200发送包含Success Status(成功状态)的“RNG-RSP”消息。
[步骤S53]控制部150使重发次数计数器的值复位到“0”。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33。
下面,使用流程图对MS200的控制部250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MS的控制部进行的处理的第1流程图。此外,该流程图表示了CDMA Ranging Code发送以后的处理。以下,按步骤编号对图12所示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61]控制部250对从BS100发送来“RNG-RSP”消息进行等待。
[步骤S62]控制部250取得从BS100发送来的“RNG-RSP”消息。
[步骤S63]控制部250判断“RNG-RSP”消息是否是Success Status(成功状态)。如果是Success Status,处理进入步骤S66。如果不是Success Status,处理则进入步骤S64。
[步骤S64]控制部250发送CDMA Ranging Code。
[步骤S65]控制部250对从BS100发送来“RNG-RSP”消息进行等待。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62。
[步骤S66]控制部250对从BS100发送来“UL-MAP(CDMAAllocation IE)”消息进行等待。
[步骤S67]控制部250取得从BS100发送来的“UL-MAP(CDMAAllocation IE)”消息。
[步骤S68]控制部250发送包含消息参数的“RNG-REQ(MACAddress,etc)”消息。具体是,控制部250基于消息信息管理表263的内容,以表示成TLV定义表261的类型“X”的值(Value)形式,生成消息参数。此外,消息参数由发送消息大小、延迟时间以及发送触发ID构成。其中,能够从消息信息管理表263中取得发送消息大小和延迟时间。另外,能够从发送触发表262中取得发送触发ID。即,控制部250,从发送触发表262中检索与在消息信息管理表263的发送消息的栏中表示的消息的种类对应的发送消息,从发送触发表262中取得符合的与发送消息对应的发送触发ID。
[步骤S69]控制部250对从BS100发送来“RNG-RSP(Basic/Primary CID,etc)”消息进行等待。这里,在“RNG-RSP(Basic/Primary CID,etc)”消息从BS100到达时,处理进入步骤S72。另外,当在“RNG-RSP(Basic/Primary CID,etc)”消息从BS100到达之前“UL-MAP(Burst Allocation(脉冲串分配))”已到达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70。
[步骤S70]控制部250取得从BS100发送来的“UL-MAP(BurstAllocation)”消息。
[步骤S71]控制部250对包含消息参数的“RNG-REQ(MACAddress,etc)”消息进行重发。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69。
[步骤S72]控制部250取得从BS100发送来的“RNG-RSP(Basic/Primary CID,etc)”消息。
[步骤S73]控制部250进行“SBC-REQ”消息的发送准备。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81(图13所示)。
图13是表示MS的控制部进行的处理的第2流程图。以下,按步骤编号对图13所示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81]控制部250对从BS100发送来“UL-MAP(BurstAllocation)”消息进行等待。
[步骤S82]控制部250取得从BS100发送来的“UL-MAP(BurstAllocation)”消息。
[步骤S83]控制部250向BS100发送“SBC-REQ”消息。
[步骤S84]控制部250对从BS100发送来“SBC-RSP”消息进行等待。这里,在“SBC-RSP”消息从BS100到达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85。另外,在“UL-MAP(Burst Allocation)”消息从BS100到达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87。进而,在“RNG-RSP(continue)”消息从BS100到达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89。
[步骤S85]控制部250取得从BS100发送来的“SBC-RSP”消息。
[步骤S86]控制部250对从BS100发送来“PKMv2-RSP(EAP-Transfer:EAP Request/Identity)”(“PKMv2-RSP(EAP-传递:EAP请求/身份)”)消息进行等待。之后,进行图7所示那样的与BS100之间的消息交换。
[步骤S87]控制部250取得从BS100发送来的“UL-MAP(BurstAllocation)”消息。
[步骤S88]控制部250向BS100重发“SBC-REQ”消息。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84。
[步骤S89]控制部250取得从BS100发送来的“RNG-RSP(continue(继续))”消息。
[步骤S90]控制部250向BS100发送CDMA Ranging Code。
[步骤S91]控制部250对从BS100发送来“RNG-RSP”消息进行等待。
[步骤S92]控制部250取得从BS100发送来的“RNG-RSP”消息。
[步骤S93]控制部250判断所取得的“RNG-RSP”消息是否是Success Status。如果是Success Status,处理进入步骤S81。如果不是Success Status,处理进入步骤S90。
通过以上那样构成,不会损害通信的可靠性,而能够进行高效的频带分配。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省略了“PKM-REQ”消息的发送频带的请求/分配消息,但是,针对“PKM-REQ”消息也可以应用同样的方法。例如,可以应用于PKMv2-REQ(Key Request,密钥请求)的发送频带分配。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与如下的情况对应,即,MS根据来自BS的消息,进行了不能预测处理时间的一些处理后,向BS发送消息的情况。即,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MS中预先设定直到完成MS要发送的消息的发送准备为止的延迟时间和该消息的大小。但是,根据处理的内容不同,有时延迟时间不是一定。例如,如果是PKM消息,则进行认证信息的交换。此时,在MS侧,有时进行从BS接收到的消息中包含的信息的合法性校验和密钥的生成等,直到向BS发送下一个消息为止的延迟有时不是一定。
在第2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延迟时间不是一定而不能以预先决定的延迟完成消息的发送准备的情况下,也提高了用于发送该消息的频带分配的处理效率。此外,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将固定延迟估计为最大延迟量,应用第1实施例。但是,有时将延迟在需要以上的程度过大地估计,而导致延迟的增大。
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BS首先对MS分配特有的BandwidthRequest CDMA Code(带宽请求CDMA代码)。而且,MS在刚刚成为能够发送下一个消息之前,向BS发送Bandwidth Request CDMA Code作为无线频带请求信号,请求频带分配。接收到了Bandwidth Request CDMACode的BS,根据Bandwidth Request CDMA Code确定MS,分配能够发送期待接下来从MS接收的消息的频带。此外,设如第1实施方式所示那样从MS向BS通知消息大小,等等,MS和BS的双方已知。
例如,可以利用RNG-RSP消息等,从BS向MS分配BandwidthRequest CDMA Code。此时,为了减少Code数,也可以将所分配的Code的有效期限限制在所分配的MS的Network Entry处理完成的时间点等。
另外,也可以以消息为单位分配Code。即,BS在从BS向MS发送的消息中附加用于请求频带的Bandwidth Request Code,该频带用于接下来MS进行发送。而且,为了请求用于MS发送下一个消息的频带,使用Bandwidth Request CDMA Code。
用于实现这种处理的BS和MS的功能,分别与图3、图4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其中,BS100的控制部150执行的处理、BS100的存储部160中保存的数据、MS200的控制部250执行的处理、MS200的存储部260中保存的数据不相同。因此,引用图3、图4所示的符号对第2实施方式中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BS的存储部的内容的图。在BS100的存储部160中预先保存了TLV定义表161、发送触发表162以及发送消息ID管理表164。另外,在连接MS200之时,由控制部150生成参数表163和消息大小管理表165,并保存在存储部160中。
TLV定义表161,除了图5所示的类型“X”的TLV定义以外,还登记了类型“Y”的TLV定义。类型“Y”的TLV参数的值的最初的8位表示发送消息ID,接下来的16位表示发送消息大小(以字节为单位)。此外,发送消息ID是用于唯一地识别从MS200向BS100发送的消息的识别编号。
BS100的控制部150,基于TLV定义表161识别从MS200接受的消息参数的内容。具体是,控制部150,在接受了类型“X”的消息参数的情况下,判断为该消息参数用于自动频带分配。因此,控制部150参照TLV定义表161对类型“X”的消息参数的内容进行解析,并在参数表163中登记发送触发ID、延迟时间以及消息大小。
另外,控制部150,在接受了类型“Y”的消息参数的情况下,判断为该消息参数用于基于BW Request Code的接收的频带分配。因此,控制部150,参照TLV定义表161对类型“Y”的消息参数的内容进行解析,并在消息大小管理表165中登记发送消息ID和消息大小。
发送触发表162和参数表163的内容,如图5所示。
发送消息ID管理表164是用于管理发送消息ID的数据表。在发送消息ID管理表164中设置有发送消息ID和消息的栏。在发送消息ID的栏中,登记有从MS200向BS100发送的消息的识别编号。在消息的栏中,登记有与发送消息ID对应的消息的种类。
消息大小管理表165是用于管理从MS200向BS100发送的消息中的、延迟时间不明但是数据大小已知的消息的数据大小的数据表。在消息大小管理表165中设置了发送消息ID和消息大小的栏。在发送消息ID的栏中设定有从MS200发送的消息的识别编号。在消息大小的栏中设定有对应的消息的数据大小。
图1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MS的存储部的内容的图。在MS200的存储部260中预先保存有TLV定义表261、发送触发表262以及发送消息ID管理表264。另外,在与BS200连接之时,由控制部250生成消息信息管理表263,并保存在存储部260中。
TLV定义表261的数据构造和内容是与图14所示的TLV定义表161相同的内容。发送触发表262的内容如图6所示。
在消息信息管理表263中,除了图6所示的信息以外,还设定了与预先知道消息大小但延迟时间不明的消息有关的消息大小。此外,关于延迟时间不明的消息,只在消息大小的栏中设定了值,在延迟时间的栏中设定无效的数据。
发送消息ID管理表264的数据构造和内容与图14所示的发送消息ID管理表164相同。
使用这种数据,在BS100和MS200之间,进行高效的频带分配。
图1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MS开始与BS连接时的消息顺序的图。在图16中以如下情况为前提,即,作为认证方式采用EAP-TLS(Extensibl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可扩展认证协议传输层安全)。此外,SBC-RSP以前的顺序与第1实施例相同。
图16中表示了在BS100和MS200之间交换的消息。在图16中用箭头表示所交换的消息,在该箭头之上表示了该消息的种类。关于消息种类,在消息种类的名称之后,用括弧表示了该消息中包含的数据。另外,虚线的箭头表示用于进行频带请求/分配的信号/消息,实线的箭头表示用于在MS200和BS100之间交换认证信息等的主要消息。
另外,在BS100侧,用曲线箭头表示频带分配的处理。该箭头从成为频带分配处理的产生原因的消息向用于对MS200通知频带分配内容的消息引线。曲线且是虚线的箭头表示考虑了延迟时间后的自动频带分配(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频带分配功能)。曲线且是实线的箭头,表示基于BW Request Code的接收的频带分配(在第2实施方式中追加的频带分配功能)。
如图16所示那样,在发送了SBC-RSP之后,BS100开始认证顺序,向MS200发送“PKMv2-RSP(EAP-Transfer:EAP Request/Identity”(“PKMv2-RSP(EAP-传递:EAP请求/身份)”)消息。而且,BS100,在发送了“PKMv2-RSP(EAP-Transfer:EAP Request/Identity)”消息并经过了规定的时间后,对MS分配用于接收了消息MS200向BS100发送包含作为自身的Identity的NAI(Network Access Identifier,网络接入标识符)的“PKMv2-REQ(EAP-Transfer:EAP-Response/Identity(MyID))”(“PKMv2-REQ(EAP-传递:EAP响应/身份(MyID))”)消息的频带。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从MS200利用“RNG-REQ(MAC Address,etc)”消息通知该规定的时间,并登记在参数表163中。此外,也可以将延迟时间作为系统特有的参数预先登记在参数表163中。
此外,“PKMv2-REQ”消息包含认证信息,包含比“SBC-REQ”消息和“REG-REQ”消息上位的协议层的处理。因此,优选,将成为能够发送“PKM-REQ”消息的处理时间,设为比成为能够发送“SBC-REQ”消息或“REG-REQ”消息的处理时间长的时间。
已接收到了“PKMv2-RSP(EAP-Transfer:EAP Request/Identity)”消息的MS200,使用自动分配的无线频带,向BS100发送包含自身的NAI的PKMv2-REQ(EAP-Transfer:EAP-Response/Identity(MyID))”。这里,NAI例如是user-name@service_provider.com的形式。经由BS100向未图示的认证服务器转送该NAI。此外,省略BS100和认证服务器之间的消息交换(以下的说明也同样)。
BS100向MS200发送“PKMv2-RSP EAP-Transfer(EAP-Request/TLSStart)”(“PKMv2-RSP EAP-传递(EAP-请求/TLS开始)”)消息,开始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安全传输层)认证。此时,与发送了“EAP-Request/Identity”(“EAP-请求/身份”)消息时相同,对MS200分配用于MS200发送“EAP-Response/TLS Client Hello”(“EAP-响应/TLS客户端问候”)的消息的无线频带。MS200接收到了“PKMv2-RSPEAP-Transfer(EAP-Request/TLS Start)”消息后,使用自动分配的频带,向BS100发送“PKMv2-REQ 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 ClientHello)”(“PKMv2-REQ EAP-传递(EAP-响应/TLS客户端Hello(问候))”)消息。在此消息中包含TLS版本、会话ID、随机数、加密算法的修补等。
接着,BS100向MS200发送包含所选择的TLS版本、会话ID、随机数、加密算法修补、Server Certificate(服务器证书)等的“PKMv2-RSP EAP-Transfer(EAP-Request/TLS Server Hello,ServerCertificate,…)”(“PKMv2-RSP EAP-传递(EAP-请求/TLS服务器Hello(问候),服务器证书,…)”)消息。
这里,接收了Server Certificate的MS200,需要在发送响应消息之前,验证其有效性。但是,Server Certificate的验证时间不确定,所以,BS100,不是自动地分配MS200用于发送响应消息的频带,而是接收来自MS200的Bandwidth Request CDMA Code(带宽请求CDMA代码)后分配频带。如上述那样,该Bandwidth Request CDMA Code使用特有地分配给MS200的代码。因此,接收了Bandwidth Request CDMACode的BS100,能够识别从哪个MS200进行了发送。MS200在完成ServerCertificate验证并完成“PKMv2-REQ 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Client Certificate…)”(“PKMv2-REQ EAP-传递(EAP-响应/TLS客户端证书…)”)消息的发送准备之前,向BS100发送所分配的Bandwidth Request CDMA Code。
接收到了Bandwidth Request CDMA Code的BS100,对MS200分配用于MS200发送EAP-Response/TLS Client Certificate的频带。根据在消息大小管理表165中与“PKMv2-REQ 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 Client Certificate…)”消息的消息ID对应登记的消息大小决定此时的带宽。若对MS200分配了频带,则从BS100向MS200发送“UL-MAP(Burst Allocation)”(“UL-MAP(脉冲串分配)”)消息。被分配了频带的MS200,利用被分配的频带,向BS100发送包含Client Certificate等的“PKMv2-REQ 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 Client Certificate…)”消息。
以下,频带请求、频带分配,使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考虑了延迟时间的自动分配和本实施方式中基于新增加的BandwidthRequest CDMA Code的频带分配的任意一种方式。因此,在以下的使用了PKM消息的EAP的交换中的频带分配的说明中,只对所使用的频带分配方式进行说明,省略关于用于频带分配的消息/信号的交换的说明。
接收到了“PKMv2-REQ 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 ClientCertificate…)”消息的BS100,进行Client Certificate的认证。在认证成功的情况下,BS100将“PKMv2-RSP EAP-Transfer(EAP-Request/TLS Change Cipher Spec)”(“PKMv2-RSP EAP-传递(EAP-请求/TLS改变密码说明)”)消息与表示认证已成功的信息、加密算法等一起向MS200发送。此时,BS100,进行考虑了用于从MS200发送“PKMv2-REQ 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消息的延迟时间的自动频带分配。
接收到了EAP-Request/TLS Change Cipher Spec的MS200,作为接收响应,利用所分配的无线频带向BS100发送“PKMv2-REQ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消息。
接收到了“PKMv2-REQ 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消息的BS100,向MS200发送包含Master Secret Key(MSK,主密钥)的“PKMv2-RSP(EAP-Transfer:EAP-Success)”消息。此时,BS100根据MSK生成AK(Authentication Key,认证密钥),并且根据AK生成KEK(KeyEncryption Key,密钥加密密钥)以及CMAC_Key(CMAC_密钥)。
接收到了“PKMv2-RSP(EAP-Transfer:EAP-Success)”消息的MS200根据已接收到的MSK生成AK,并且根据AK生成KEK和CMAC_Key。
发送了“PKMv2-RSP(EAP-Transfer:EAP-Success)”消息并生成了AK、KEK、CMAC_Key的BS100,向MS200发送利用所生成的CMAC_Key保护的“PKMv2-RSP(SA-TEK-Challenge)”(“PKMv2-RSP(SA-TEK-竞争)”)消息。这里,所谓利用“CMAC_Key保护”是指,将利用CMAC_Key对PKM-RSP消息的内容进行散列(hash)计算后的结果(CMAC)添加到同消息中,由此,可以检测出共有CMAC_Key的MS200/BS100以外的他人进行的篡改。
接收到了“PKMv2-RSP(SA-TEK-Challenge)”消息的MS200,将所添加的CMAC与对PKM-RSP消息的内容进行散列计算后的结果(CMAC)进行比较,来确认一致。由于CMAC一致,可以确认与BS100共用相同CMAC_Key。若完成了确认处理,MS200接受基于Bandwidth Request CDMACode的频带分配。而且,MS200,使用所分配的无线频带,作为“PKMv2-RSP(SA-TEK-Challenge)”消息的响应向BS100发送利用CMAC保护的“PKMv2-REQ(SA-TEK-Request)”。
接收到了“PKMv2-REQ(SA-TEK-Request)”(“PKMv2-REQ(SA-TEK-请求)”)消息的BS100,与MS200同样地进行CMAC的确认处理,确认与MS200共用相同的CMAC_Key。而且,BS100向MS200发送“PKMv2-RSP(SA-TEK-Response)”(“PKMv2-RSP(SA-TEK-响应)”)消息作为PKMv2-REQ(SA-TEK-Request)”消息的响应。
接收到了“PKMv2-RSP(SA-TEK-Response)”消息的MS200,确认BS100正确接收了SA-TEK-Request。确认了与BS100共有CMAC的MS200,接受基于Bandwidth Request CDMA Code的频带分配。而且,MS200向BS100发送“PKMv2-REQ(Key Request)”(“PKMv2-REQ(密钥请求)”)消息,要求发布用于对用户数据加密的加密密钥TEK(TrafficEncryption Key,流量加密密钥)。
接收到了“PKMv2-REQ(Key Request)”消息的BS100,随机地生成TEK,在用KEK加密后包含在Key-Reply(密钥答复)中,向MS200返送“PKMv2-RSP(Key-Reply)”消息。此时,BS100进行考虑了用于从MS200发送“REG-REQ”消息的延迟时间的自动频带分配。
接收到了“PKMv2-RSP(Key-Reply)”消息的MS200,向BS100发送“REG-REQ”消息,继续进行Network Entry(网络进入)过程。
此外,在图16的例子中,作为优选使用Bandwidth Request CDMACode进行频带请求的例子(MS200的消息发送时刻不定的例),表示了包含认证信息的消息,但是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的消息。
图17是表示BS的状态迁移的图。此图,表示了在“SBC-REQ”消息的接收等待状态(状态ST1)以后进行的认证处理中的BS100的状态迁移。“SBC-REQ”消息等待状态(状态ST1)的BS100,在“SBC-REQ”消息的接收、“SBC-RSP”消息等的发送、以及考虑了延迟时间的自动频带分配处理后,向“PKMv2-REQ(EAP-Transfer:EAP-Response/Identity(MyID))”消息的接收等待状态(状态ST2)迁移。
若在“PKMv2-REQ(EAP-Transfer:EAP-Response/Identity(MyID))”消息的接收等待状态(状态ST2)下接收到了“PKMv2-REQ(EAP-Transfer:EAP-Response/Identity(MyID))”消息,则在考虑了延迟时间的自动频带分配处理等之后,BS100向“PKMv2-REQ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 Client Hello)”消息的接收等待状态(状态ST3)迁移。
若在“PKMv2-REQ 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 ClientHello)”消息的接收等待状态(状态ST3)下接收到了“PKMv2-REQ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 Client Hello)”消息,则在发送了“PKMv2-RSP EAP-Transfer(EAP-Request/TLS Server Hello)”消息之后,BS100变成Bandwidth Request CDMA Code的接收等待状态(状态ST4)。
BS100,若在Bandwidth Request CDMA Code的接收等待状态(状态ST4)下接收到了Bandwidth Request CDMA Code,则进行针对MS200的频带分配,BS100成为“PKMv2-REQ 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Client Certificate…)”消息的接收等待状态(状态ST5)。
若在“PKMv2-REQ 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 ClientCertificate…)”消息的接收等待状态(状态ST5)下接收到了“PKMv2-REQ 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 ClientCertificate…)”消息,则在Client Certificate的认证、“PKMv2-RSPEAP-Transfer(EAP-Request/TLS Change Cipher Spec)”消息的发送、考虑了延迟时间的自动频带分配后,成为“PKMv2-REQ 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消息的接收等待状态(状态ST6)。
若在“PKMv2-REQ 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消息的接收等待状态(状态ST6)下接收到了“PKMv2-REQ 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消息,则在“PKMv2-RSP(EAP-Transfer:EAP-Success)”消息的发送等的处理后,BS100成为Bandwidth RequestCDMA Code的接收等待状态(状态ST7)。
若在Bandwidth Request CDMA Code的接收等待状态(状态ST7)下接收到了Bandwidth Request CDMA Code,则进行针对MS200的频带分配,BS100成为“PKMv2-REQ(SA-TEK-Request)”消息的接收等待状态(状态ST8)。
若在“PKMv2-REQ(SA-TEK-Request)”消息的接收等待状态(状态ST8)下接收到了“PKMv2-REQ(SA-TEK-Request)”消息,则在CMAC的确认处理、“PKMv2-RSP(SA-TEK-Response)”消息的发送处理后,BS100成为Bandwidth Request CDMA Code的接收等待状态(状态ST9)。
若在Bandwidth Request CDMA Code的接收等待状态(状态ST9)下接收到了Bandwidth Request CDMA Code,则进行针对MS200的频带分配,BS100成为“PKMv2-REQ(Key Request)”消息的接收等待状态(状态ST10)。
若在“PKMv2-REQ(Key Request)”消息的接收等待状态(状态ST10)下接收到了“PKMv2-REQ(Key Request)”消息,则在TEK的生成处理、“PKMv2-RSP(Key-Reply)”消息的发送处理、考虑了延迟时间自动频带分配处理后,成为“REG-REQ”消息的接收等待状态(状态ST11)。
下面,对第2实施方式中的BS100的控制部150和MS200的控制部250的处理过程进行说明。
图1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BS的控制部进行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此外,在图18中,表示从“PKMv2-REQ 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 Client Hello)”消息的接收待机到“PKMv2-REQ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 Client Certificate…)”消息的接收待机为止的处理。以下,按着步骤编号对图18所示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101]控制部150对从MS200发送来“PKMv2-REQ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 Client Hello)”消息进行等待。
[步骤S102]控制部150,在接收到了“PKMv2-REQ 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 Client Hello)”消息后,向MS200发送“PKMv2-RSPEAP-Transfer(EAP-Request/TLS Server Hello)”消息。
[步骤S103]控制部150对从MS200发送来Bandwidth RequestCDMA Code进行等待。
[步骤S104]控制部150取得从MS200发送来的Bandwidth RequestCDMA Code。
[步骤S105]控制部150根据Bandwidth Request CDMA Code对从MS200发出频带分配请求进行确认。而且,控制部150,参照发送消息ID管理表164判断在与MS200之间的消息交换中应该接收的“PKMv2-REQEAP-Transfer(EAP-Res ponse/TLS Client Certificate…)”消息的消息ID。在图14的例子,该消息的消息ID是“1”。接着,控制部150参照消息大小管理表165,取得与所取得的消息ID“1”对应的消息大小。进而,控制部150,对MS200分配与所取得的消息大小相应的带宽的频带。而且,控制部150向MS200发送表示所分配的频带的“UL-MAP(Burst Allocation)”(“UL-MAP(脉冲串分配)”)消息。
[步骤S106]控制部150成为“PKMv2-REQ 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 Client Certificate…)”消息的接收等待状态。
图1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MS的控制部进行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此外,在图19中,表示了从包含服务器证明书的“PKMv2-RSP”消息的接收到下一个“PKMv2-RSP”消息接收待机为止的处理。以下,按步骤编号对图19所示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111]控制部250对从BS100发送来“PKMv2-RSPEAP-Transfer(EAP-Request/TLS Server Hello,ServerCertificate,…)”消息进行等待。
[步骤S112]控制部250取得从BS100发送来的“PKMv2-RSPEAP-Transfer(EAP-Request/TLS Server Hello,ServerCertificate,…)”消息。
[步骤S113]控制部250在接下来的发送消息的发送准备等待状态下对消息交换过程进行待机。
[步骤S114]控制部250通过与消息交换过程不同的过程,验证Server Certificate的有效性。若完成了验证,控制部250通过消息交换过程完成“PKMv2-REQ 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 ClientCertificate…)”消息的发送准备。
[步骤S115]控制部250向BS100发送Bandwidth Request CDMACode。
[步骤S116]控制部250对由BS100分配频带进行等待。
[步骤S117]控制部250取得从BS100发送来的表示频带分配的“UL-MAP(Burst Allocation)”消息。
[步骤S118]控制部250向BS100发送“PKMv2-REQ EAP-Transfer(EAP-Response/TLS Client Certificate…)”消息。
[步骤S119]控制部250对从BS100发送来“PKMv2-RSPEAP-Transfer(EAP-Request/TLS Change Cipher Spec)”消息进行等待。
这样,即使在MS200中的延迟时间不定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与以往相比少的数量的消息交换进行频带分配。
[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BS100中具有与从MS发送的发送消息的延迟时间和消息大小有关的默认值。而且,只要未从MS通知特有的消息参数,BS就基于默认值,进行考虑了延迟时间的自动频带分配。在从MS通知了特有的消息参数的情况下,BS基于被通知的消息参数,进行考虑了延迟时间的自动频带分配。
用于实现这种处理的BS以及MS的功能,分别与图3、图4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其中,BS100的控制部150执行的处理、BS100的存储部160中保存的数据、以及MS200的控制部250执行的处理不同。因此,引用图3、图4所示的符号对第3实施方式中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2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BS的存储部的内容的图。在BS100的存储部160中预先保存了TLV定义表161、发送触发表162、默认参数表163a以及MS管理表167。另外,在从MS200发送来消息参数的情况下,由控制部150生成按MS不同的参数表166、166a、166b、…,并保存在存储部160中。
TLV定义表161和发送触发表162的内容如图5所示。
默认参数表163a是表示利用上行链路从MS发送来的消息的延迟时间和消息大小的默认值的数据表。默认参数表163a的数据构造与图5所示的参数表163相同。其中,在第1实施方式的参数表163中,设定了由从MS200发送来的消息参数表示的值,而在系统运用开始之前预先设定默认参数表163a的值。
按每个MS设定了按MS不同的参数表166,并设定了用于唯一识别MS的识别编号(MSID)。另外,在按MS不同的参数表166中,设置了发送触发ID、延迟时间以及消息大小的栏。在发送触发ID的栏中,设定了从由MSID表示的MS发送来的消息参数的发送触发ID的值。在延迟时间的栏中,设定了从由MSID表示的MS发送来的消息参数的延迟时间的值。在消息大小的栏中,设定了从由MSID表示的MS发送来的消息参数的发送消息大小的值。
MS管理表167是表示与BS100连接的各MS是使用默认参数表163a还是使用与自己的MSID对应的按MS不同的参数表的数据表。在MS管理表167中设置了MSID和参数表的栏。在MSID的栏中登记了与BS100连接的MS的识别编号(MSID)。在参数表的栏中,设定了表示由对应的MSID表示的MS是使用默认参数表,还是使用单独参数表的信息。
此外,对于MS管理表167的值,在与MS进行了通信时,由控制部150登记进行了通信的MS的MSID,并且,作为与该MSID对应的参数表的初始值登记了“默认”。而且,若从MS接收消息参数,并生成了与该MS对应的按MS不同的参数表166,则由控制部150,将与该MS的MSID对应的参数表的值更新为“单独参数表”。
下面,对第3实施方式中的时间段分配处理进行说明。
图2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MS开始与BS连接时的消息顺序的图。
如图21所示,BS100,在BS100周期性地进行广播的“UCD(UplinkChannel Descriptor,上行链路信道描述)”消息中包含MS200发送的消息的默认大小、分配无线资源时的默认的延迟时间等。具体是,控制部150参照默认参数表163a,取得与成为自动频带分配的对象的消息有关的发送触发ID、延迟时间以及消息大小。而且,控制部150按照由TLV定义表161的类型“X”表示的定义生成消息参数21,并将所生成的消息参数21包含在“UCD”消息中。而且,控制部150以广播的方式向MS200等发送UCD”消息。
接收到了“UCD”消息的MS200,对被报知的消息参数21的值和自已自身保持的消息信息管理表263(参照图6)的值进行比较。在不一致的情况下,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MS200将保持的参数值作为消息参数22通知给BS100。具体是,MS200的控制部250向BS100发送包含了表示消息信息管理表263的内容的消息参数22的“RNG-REQ(MACAddress,etc)”(“RNG-REQ(MAC地址等)”)消息。
BS100的控制部150,使用被通知的消息参数22的值,生成按MS不同的参数表166,并保存在存储部160中。另外,控制部150,将与MS管理表167中的与MS200的MSID对应的参数表的值变更为“单独参数表”。
以后,BS100的控制部150,在向BS200发送在发送触发表162中作为发送触发设定的的消息的情况下,首先,参照MS管理表167。控制部150,基于MS管理表167,判断MS200使用默认参数表163a,还是使用按MS不同的参数表。在MS200使用按MS不同的参数表的情况下,控制部150参照与MS200的MSID对应的按MS不同的参数表,取得发送了成为发送触发的消息后的从BS200发送的发送消息的延迟时间以及消息大小。而且,控制部150,在经过了所取得的延迟时间后,对MS200分配与消息大小相应的带宽的无线频带。由“UL-MAP(BurstAllocation)”消息将所分配的频带通知给MS200。
下面,对第3实施方式中的MS200的控制部250执行的处理进行详细说明。
图22是表示MS的“UCD”消息接收时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以下,按步骤编号对图22所示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121]控制部250对从BS100发送来“UCD(Size of Messages,delay(消息大小,延迟))”消息进行等待。
[步骤S122]控制部250取得从BS100发送来的“UCD(Size ofMessages,delay)”消息。
[步骤S123]控制部250对消息信息管理表263(参照图6)中设定的参数和“UCD(Size of Messages,delay)”消息中包含的消息参数21进行比较。如果值全部相同,则处理进入步骤S124。如果存在不同值的参数,则处理进入步骤S125。
[步骤S124]控制部250将参数标志设定为“0”。之后,结束处理。
[步骤S125]控制部250将参数标志设定为“1”。之后,结束处理。
在这样对参数标志设定了值后,在发送了“RNG-REQ(MAC Address,etc)”消息时,根据参数标志的值,判断是否应该发送消息参数22。
图23是表示从发送了CDMA Ranging Code后到SBC-REQ发送为止的MS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以下,按步骤编号对图23所示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131]控制部250对从BS100发送来“RNG-RSP”消息进行等待。
[步骤S132]控制部250取得从BS100发送来的“RNG-RSP”消息。
[步骤S133]控制部250判断“RNG-RSP”消息是否是Success Status。如果是Success Status,则处理进入步骤S136。如果不是SuccessStatus,则处理进入步骤S134。
[步骤S134]控制部250发送CDMA Ranging Code。
[步骤S135]控制部250对从BS100发送来“RNG-RSP”消息进行等待。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132。
[步骤S136]控制部250对从BS100发送来“UL-MAP(CDMAAllocation IE)”消息进行等待。
[步骤S137]控制部250取得从BS100发送来的“UL-MAP(CDMAAllocation IE)”消息。
[步骤S138]控制部250判断参数标志的值是否是“1”。如果参数标志的值是“1”,处理则进入步骤S139。如果参数标志的值是“0”,处理则进入步骤S140。
[步骤S139]控制部250发送包含消息参数的“RNG-REQ(MACAddress,etc)”消息。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141。
[步骤S140]控制部250发送不包含消息参数的“RNG-REQ(MACAddress,etc)”消息。
[步骤S141]控制部250对从BS100发送来“RNG-RSP(Basic/Primary CID,etc)”消息进行等待。这里,在“RNG-RSP(Basic/Primary CID,etc)”消息从BS100到达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44。另外,在“RNG-RSP(Basic/Primary CID,etc)”消息从BS100到达之前,“UL-MAP(Burst Allocation)”已到达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42。
[步骤S142]控制部250取得从BS100发送来的“UL-MAP(BurstAllocation)”消息。
[步骤S143]控制部250重发包含消息参数的“RNG-REQ(MACAddress,etc)”消息。之后,处理进入步骤S141。
[步骤S144]控制部250取得从BS100发送来的“RNG-RSP(Basic/Primary CID,etc)”消息。
[步骤S145]控制部250进行“SBC-REQ”消息的发送准备。
[步骤S146]控制部250对从BS100发送来“UL-MAP(BurstAllocation)”消息进行等待。
[步骤S147]控制部250取得从BS100发送来的“UL-MAP(BurstAllocation)”消息。
[步骤S148]控制部250向BS100发送“SBC-REQ”消息。
[步骤S149]控制部250对从BS100发送来“SBC-RSP”消息进行等待。
此外,BS100的控制部150进行的处理过程,与图9~图11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基本相同。但是,步骤S20、步骤S32以及步骤S33的处理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步骤S20中,控制部150,在所接收的消息中包含消息参数的情况下,取得该消息参数。控制部150参照TLV定义表161(参照图20),对该消息参数的内容进行解释。控制部150,根据该消息参数生成按MS不同的参数表,并保存在存储部160中。另外,将MS管理表167中的与MS200对应的参数表的值变更成“单独参数表”。在所接收的消息中未包含消息参数的情况下,不进行存储部160内的数据的更新等处理。
另外,对于成为用于在图10的步骤S32中检测超时的比较对象的延迟时间,如果生成了MS200用的按MS不同的参数表,则是该表中设定的延迟时间;如果未生成MS200用的按MS不同的参数表,则是在默认参数表163a中设定的延迟时间。另外,成为在步骤S33中进行频带分配时的带宽的判断基准的,如果生成了MS200用的按MS不同的参数表则是在该表中设定的消息大小,如果未生成MS200用的按MS不同的参数表,则是在默认参数表163a中设定的消息大小。
只在这样在BS100中作为默认值设定的延迟时间或消息大小与在MS200中设定的值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从MS200向BS100发送消息参数。而且,以广播的方式从BS100发送在BS100中设定的默认值,所以可以有效地利用无线资源。
此外,不限于BS100,也可以将与“SBC-REQ”消息以及“REG-REQ”消息的消息大小、从接收“RNG-RSP”消息以及“PKM-RSP”消息起到发送这些消息为止的延迟时间有关的默认值,预先存储在MS200中。这种情况下,将图20所示的默认参数表163a预先保存在MS200的存储部260中。
在BS100和MS200有默认值的情况下,不需要将消息参数21包含在从BS100进行广播的“UCD”消息中。在MS200中,只在消息信息管理表263(参照图6)中登记有与默认值不同的值的情况下,将消息参数22包含在“RNG-REQ(MAC Address,etc)”消息中并发送给BS100。
此外,在上述的BS100的控制部150和MS200的控制部250中执行的处理功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实现。这种情况下,提供记载了控制部150、260应该具有的功能的处理内容的程序。通过在计算机中执行该程序,在计算机上实现上述处理功能。可以预先将记载了处理内容的程序,记录在计算机可读的记录介质中。作为计算机可读的记录介质,有磁记录装置、光磁盘、光磁记录介质和半导体存储器等。在磁记录装置中,有硬盘装置(HDD)、软盘(FD)、磁带等。在光盘中,有DVD(DigitalVersatile Disc,数字多用途光盘)、DVD-RAM、CD-ROM(Compact DiscRead Only Memory,致密光盘只读存储器)、CD-R(Recordable,可刻录)/RW(ReWritable,可重写)等。在光磁记录介质中,有MO(Magneto-Optical disc,磁光盘)等。
在使程序通用的情况下,例如,记录了该程序的DVD、CD-ROM等可移动型记录介质被销售。另外,也可以,预先将程序保存在服务器计算机的存储装置中,通过网络,将该程序从服务器计算机向其他计算机转送。
执行程序的计算机,例如可以,将可移动型记录介质中记录的程序或从服务器计算机转送来的程序,保存在自己的存储装置中。而且,计算机,从自己的存储装置中读取程序,执行按照程序的处理。此外,计算机也可以,从可移动型记录介质中直接读取程序,执行按照该程序的处理。另外,计算机也可以,在每次从服务器计算机中转送来程序时,依次执行按照所接受的程序的处理。
此外,本发明,不由上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关于上述,只是表示了本发明的原理。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进一步进行多种变形、改变,本发明不是限定于如上所述说明过的精确的构成以及应用例,对应的全部的变形例以及等同物,都可以看成基于附加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28)

1.一种消息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是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中的消息交换方法,
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将包含成为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的发送消息的发送触发的触发消息的识别信息和表示所述发送消息的数据长度的消息大小的消息参数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在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了所述触发消息后,对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分配与所述发送消息的所述消息大小相应的带宽的无线频带,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表示所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
所述无线终端装置,使用由所述分配信息表示的无线频带,对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所述发送消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息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在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所述消息参数之时,也将从接收所述触发消息起到完成所述发送消息的发送准备为止的延迟时间包含在所述消息参数中,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在从发送所述触发消息起经过所述延迟时间后,对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分配无线频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息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只在所述发送消息的所述消息大小和所述延迟时间分别与预先规定的默认值不同时,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所述消息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息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所述发送消息的所述消息大小和所述延迟时间的默认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消息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以广播的方式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之间的所述消息大小和所述延迟时间的默认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息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在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了所述分配信息后,在针对所分配的所述无线频带未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来所述发送消息的情况下重发所述触发消息,再次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分配无线频带,并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表示再次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消息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在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所述消息参数之时,也将从接收所述触发消息起到完成所述发送消息的发送准备为止的延迟时间包含在所述消息参数中,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在从发送所述触发消息起经过所述延迟时间后,对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分配无线频带,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在进行了所述触发消息的重发的情况下,在从重发起经过所述延迟时间后,进行针对所述无线终端装置的无线频带的再分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息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在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来的所述发送消息中检测出错误的情况下,对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再次分配无线频带,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表示再次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息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在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了所述分配信息后,在针对所分配的所述无线频带未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来所述发送消息,或在发送来的所述发送消息中检测出错误的情况下,进行所述无线终端装置的发送参数的调整处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息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在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了所述分配信息后,在针对所分配的所述无线频带未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来所述发送消息的情况下重发所述触发消息,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再次分配无线频带,并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表示再次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在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来的所述发送消息中检测出错误的情况下,对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再次分配无线频带,并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表示再次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在重发次数计数器中设定所述分配信息的重发次数,在所述重发次数计数器的值在规定的最大重发次数以上时,进行所述无线终端装置的发送参数的调整处理。
11.一种消息交换方法,是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中的消息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包含消息大小的消息参数,该消息大小表示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的发送消息的数据长度,
所述无线终端装置,若在成为所述发送消息的发送时刻时完成了所述发送消息的发送准备,则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无线频带请求信号,该无线频带请求信号用于请求分配用于发送所述发送消息的无线频带,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若接收到了所述无线频带请求信号,则对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分配与所述发送消息的所述消息大小相应的带宽的无线频带,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表示所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
所述无线终端装置,使用由所述分配信息表示的无线频带,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所述发送消息。
12.一种消息交换方法,是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中的消息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第1消息参数,包含成为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的第1发送消息的发送触发的触发消息的识别信息和表示所述第1发送消息的数据长度的消息大小;以及第2消息参数,包含表示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的第2发送消息的数据长度的消息大小,
所述无线终端装置,若在成为所述第2发送消息的发送时刻时完成了所述发送消息的发送准备,则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无线频带请求信号,该无线频带请求信号用于请求分配用于发送所述第2发送消息的无线频带,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在对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了所述触发消息的情况下,对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分配与所述第1发送消息的所述消息大小相应的带宽的无线频带,在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接收到了所述无线频带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分配与所述第2发送消息的所述消息大小相应的带宽的无线频带,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表示所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
所述无线终端装置,使用由所述分配信息表示的无线频带,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所述第1发送消息或所述第2发送消息。
13.一种无线通信系统,进行无线方式的消息交换,其特征在于,
包括无线终端装置和无线基站装置,
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具备:
消息参数发送单元,将包含成为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的发送消息的发送触发的触发消息的识别信息和表示所述发送消息的数据长度的消息大小的消息参数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和
消息发送单元,若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接收了所述触发消息并接收了表示由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则使用由所述分配信息表示的无线频带,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所述发送消息,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具备:
触发消息发送单元,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所述触发消息;
频带分配单元,若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接收了所述消息参数,则在所述触发消息发送单元发送了所述触发消息后,对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分配与所述发送消息的所述消息大小相应的带宽的无线频带;和
分配信息发送单元,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表示所述频带分配单元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终端装置的所述消息参数发送单元,在发送所述消息参数之时,也将从接收所述触发消息起到完成所述发送消息的发送准备为止的延迟时间包含在所述消息参数中,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的所述频带分配单元,在从发送所述触发消息起经过所述延迟时间后,对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分配无线频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终端装置的所述消息参数发送单元,只在所述发送消息的所述消息大小和所述延迟时间分别与预先规定的默认值不同时,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所述消息参数。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还具有默认值发送单元,该默认值发送单元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所述发送消息的所述消息大小和所述延迟时间的默认值。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以广播的方式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之间的所述消息大小默认值和所述延迟时间默认值。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的所述触发消息发送单元,在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了所述分配信息后,在针对所分配的所述无线频带未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来所述发送消息的情况下重发所述触发消息,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的所述频带分配单元,若由所述触发消息发送单元重发了所述触发消息,则再次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分配无线频带,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的所述分配信息发送单元,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表示由所述频带分配单元再次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终端装置的消息参数发送单元也将从接收所述触发消息起到完成所述发送消息的发送准备为止的延迟时间包含在所述消息参数中,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的所述频带分配单元,在从发送所述触发消息起经过所述延迟时间后,对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分配无线频带,并且,在进行了所述触发消息的重发的情况下,在从重发起经过所述延迟时间后,进行针对所述无线终端装置的无线频带的再分配。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的所述频带分配单元在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来的所述发送消息中检测出错误的情况下,对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再次分配无线频带,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的所述分配信息发送单元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表示由所述频带分配单元再次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还具有发送参数调整单元,该发送参数调整单元在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了所述分配信息后,在针对所分配的所述无线频带未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来所述发送消息,或在发送来的所述发送消息中检测出错误的情况下,进行所述无线终端装置的发送参数的调整处理。
22.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的所述触发消息发送单元在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了所述分配信息后,在针对所分配的所述无线频带未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来所述发送消息的情况下重发所述触发消息,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的所述频带分配单元,在由所述触发消息发送单元重发了所述触发消息的情况下、以及在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来的所述发送消息中检测出错误的情况下,对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再次分配无线频带,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的所述分配信息发送单元,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表示由所述频带分配单元再次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的发送参数调整单元,在重发次数计数器中设定所述分配信息的重发次数,在所述重发次数计数器的值在规定的最大重发次数以上时,进行所述无线终端装置的发送参数的调整处理。
23.一种无线通信系统,进行无线方式的消息交换,其特征在于,
包括无线终端装置和无线基站装置,
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具备:
消息参数发送单元,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包含消息大小的消息参数,该消息大小表示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的发送消息的数据长度;
频带请求发送单元,若在成为所述发送消息的发送时刻时完成了所述发送消息的发送准备,则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无线频带请求信号,该无线频带请求信号用于请求分配用于发送所述发送消息的无线频带;和
消息发送单元,若接收到了表示由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则使用由所述分配信息表示的无线频带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所述发送消息,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具备:
频带分配单元,若所述无线基站装置接收到了所述无线频带请求信号,则对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分配与所述发送消息的所述消息大小相应的带宽的无线频带;和
分配信息发送单元,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表示由所述频带分配单元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
24.一种无线通信系统,进行无线方式的消息交换,其特征在于,
包括无线终端装置和无线基站装置,
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具备:
消息参数发送单元,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第1消息参数,包含成为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的第1发送消息的发送触发的触发消息的识别信息和表示所述第1发送消息的数据长度的消息大小;以及第2消息参数,包含表示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的第2发送消息的数据长度的消息大小;
频带请求发送单元,若在成为所述第2发送消息的发送时刻时完成了所述发送消息的发送准备,则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无线频带请求信号,该无线频带请求信号用于请求分配用于发送所述第2发送消息的无线频带;和
消息发送单元,若接收到了表示由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则使用由所述分配信息表示的无线频带,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所述第1发送消息或所述第2发送消息,
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具备:
触发消息发送单元,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所述触发消息;
频带分配单元,在发送了所述触发消息的情况下,对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分配与所述第1发送消息的所述消息大小相应的带宽的无线频带,在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接收到了所述无线频带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分配与所述第2发送消息的所述消息大小相应的带宽的无线频带,和
分配信息发送单元,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表示由所述频带分配单元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
25.一种无线终端装置,与无线基站装置进行无线方式的消息交换,其特征在于,具有:
消息参数发送单元,将包含成为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的发送消息的发送触发的触发消息的识别信息和表示所述发送消息的数据长度的消息大小的消息参数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和
消息发送单元,若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接收了所述触发消息并接收了表示由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则使用由所述分配信息表示的无线频带,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所述发送消息。
26.一种无线基站装置,与无线终端装置进行无线方式的消息交换,其特征在于,具有:
触发消息发送单元,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成为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的发送消息的发送触发的触发消息;
频带分配单元,预先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接收并存储包含所述触发消息的识别信息和表示所述发送消息的数据长度的消息大小的消息参数,在所述触发消息发送单元发送了所述触发消息后,对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分配与所述发送消息的所述消息大小相应的带宽的无线频带;和
分配信息发送单元,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表示由所述频带分配单元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
27.一种无线终端装置,与无线基站装置进行无线方式的消息交换,其特征在于,具有:
消息参数发送单元,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包含消息大小的消息参数,该消息大小表示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的发送消息的数据长度;
频带请求发送单元,若在成为所述发送消息的发送时刻时完成了所述发送消息的发送准备,则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无线频带请求信号,该无线频带请求信号用于请求分配用于发送所述发送消息的无线频带;和
消息发送单元,若接收到了表示由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则使用由所述分配信息表示的无线频带,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所述发送消息。
28.一种无线基站装置,与无线终端装置进行无线方式的消息交换,其特征在于,具有:
频带分配单元,预先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接收并存储包含消息大小的消息参数,若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接收了无线频带请求信号,则对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分配与所述发送消息的所述消息大小相应的带宽的无线频带,该消息大小表示从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向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发送的发送消息的数据长度,所述无线频带请求信号用于请求分配用于发送所述发送消息的无线频带;和
分配信息发送单元,向所述无线终端装置发送表示由所述频带分配单元分配的无线频带的分配信息。
CN200780100326.XA 2007-08-31 2007-08-31 消息交换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853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7/067065 WO2009028102A1 (ja) 2007-08-31 2007-08-31 メッセージ交換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端末装置、および無線基地局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85330A true CN101785330A (zh) 2010-07-21
CN101785330B CN101785330B (zh) 2014-08-06

Family

ID=40386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10032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85330B (zh) 2007-08-31 2007-08-31 消息交换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144360A1 (zh)
EP (1) EP2187684B1 (zh)
JP (1) JP4893832B2 (zh)
KR (1) KR101109910B1 (zh)
CN (1) CN101785330B (zh)
WO (1) WO200902810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61606A1 (zh) * 2015-04-09 2016-10-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消息发送/接收方法、覆盖增强等级确定/获取方法及相关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47288B1 (ko) * 2007-09-12 2014-10-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대역폭 할당 요청 및 서비스 플로우 검출 방법
US9411864B2 (en) * 2008-08-26 2016-08-09 Zeewis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llec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heterogeneous remote business data using dynamic data handling
US20100111012A1 (en) * 2008-11-06 2010-05-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fast network entry and re-entry in multiple access networks
US8873476B2 (en) 2009-04-07 2014-10-2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network entr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717519B1 (ko) * 2009-04-07 2017-03-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네트워크 진입 방법
CN101895882A (zh) * 2009-05-21 2010-11-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WiMAX系统中的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装置
US8638794B1 (en) * 2010-04-15 2014-01-28 Cellco Partnership Method and system for routing traffic across multiple interfaces via VPN traffic selectors and local policies
KR20110128710A (ko) * 2010-05-23 2011-11-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레인징을 위한 자동 재전송 요청을 제공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EP2388946B1 (en) 2010-05-23 2019-04-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HARQ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677155B2 (ja) * 2011-03-22 2015-02-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データ送受信装置及びデータ送受信方法
EP2709291B1 (en) * 2011-05-11 2018-10-1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tc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037512B (zh) * 2011-09-30 2016-06-01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模式的消息传输的方法
TW201448544A (zh) * 2013-01-25 2014-12-16 Gen Instrument Corp 經由通用類型長度值產生器及剖析器之訊息交換
US9807767B2 (en) * 2014-09-10 2017-10-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llocating tones between user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10652756B2 (en) * 2015-10-02 2020-05-12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Device throughput determination
US11234218B2 (en) * 2016-01-25 2022-01-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scriptor channel designs for uplink channels in a shared radio frequency spectrum band
JP2019096920A (ja) * 2016-04-07 2019-06-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および送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06352B2 (en) * 1999-01-15 2003-08-12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verting between byte lengths and burdened burst lengths in a high speed modem
US6996056B2 (en) * 2001-05-31 2006-02-07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rthogonal code management in CDMA systems using smart antenna technology
US7336967B2 (en) * 2002-07-08 2008-02-26 Hughes Network Systems,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load-sensitive bandwidth allocation
US20050174952A1 (en) * 2002-09-23 2005-08-11 Eero Sillasto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2004158965A (ja) * 2002-11-05 2004-06-03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集中制御を含むプロトコルを用いた集中制御方法
US8150407B2 (en) * 2003-02-18 2012-04-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cheduling transmission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606129B1 (ko) * 2003-04-30 2006-07-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품질 측정 및보고 방법
KR100735277B1 (ko) * 2003-07-30 2007-07-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레인징 방법
KR20050024125A (ko) * 2003-09-04 2005-03-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를 고려한모드 천이 방법
BRPI0509447A (pt) * 2004-05-05 2007-09-04 Qualcomm Inc método e equipamento para gerenciamento de retardo adaptativo em um sistema de comunicação sem fio
KR100606084B1 (ko) * 2004-08-17 2006-07-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이동 단말기의 슬립 식별자 업데이트 시스템 및 방법
KR101009788B1 (ko) * 2005-03-09 2011-01-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레인징 절차 수행 시스템 및 방법
JP4711750B2 (ja) * 2005-04-13 2011-06-29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及び基地局並びに通信制御方法
JP2006311411A (ja) * 2005-05-02 2006-11-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通信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7746896B2 (en) * 2005-11-04 2010-06-29 Intel Corporation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bandwidth in a broadband wireless network with reduced latency
CN100551119C (zh) * 2005-11-11 2009-10-14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单跳自回传网络中用于带宽分配的方法和基站
US7822405B2 (en) * 2006-03-30 2010-10-26 Intel Corporation Power saving in VoIP transmission apparatus,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07133034A2 (en) * 2006-05-13 2007-11-2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performing procedures for initial network entry and handover in a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ystem
KR101017971B1 (ko) * 2006-05-30 2011-03-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접속 시스템에서 유휴상태의 위치 갱신 장치 및방법
KR101208525B1 (ko) * 2006-06-05 2012-12-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유휴모드 전환 제어 방법
US8503454B2 (en) * 2007-05-04 2013-08-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tting up quality of servi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61606A1 (zh) * 2015-04-09 2016-10-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消息发送/接收方法、覆盖增强等级确定/获取方法及相关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9028102A1 (ja) 2010-11-25
EP2187684B1 (en) 2014-02-12
JP4893832B2 (ja) 2012-03-07
KR20100043255A (ko) 2010-04-28
KR101109910B1 (ko) 2012-03-14
US20100144360A1 (en) 2010-06-10
EP2187684A1 (en) 2010-05-19
CN101785330B (zh) 2014-08-06
EP2187684A4 (en) 2012-12-05
WO2009028102A1 (ja) 2009-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85330B (zh) 消息交换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终端装置以及无线基站装置
TWI378702B (en) Group authentication method
JP5142417B2 (ja) リンク障害復旧のためのハンドオーバー方法とこの方法を具現するための無線機器及び基地局
US10091175B2 (en) Authenticating a device in a network
EP1593278B1 (en) Method for processing security messag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523569B2 (ja) 情報の暗号化方法および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
US8478194B2 (en) Radio base station, relay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7606587B2 (en) Multicast transmission in a cellular network
KR100651715B1 (ko) 차세대 인터넷에서 자동으로 주소를 생성하고 수락하는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데이터 구조
US20090100262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duplication of portable subscriber station in portable internet system
JP5978391B2 (ja) メッシュ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dhcpサービスを使用する認証
US20020076054A1 (en) Session shared key sharing method, wireless terminal authentication method, wireless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device
JP2008547304A (ja) 無線携帯インターネットシステム用の認証キー識別子の割り当て方法
US20100246490A1 (en) Method for handling corrupted signals in a wireless network
KR100735297B1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동 반복 요구 리셋 정보 송수신 시스템및 방법
US20200389882A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RU2456776C2 (ru) Способ обмена сообщениями, система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терминал и беспроводная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CN116506234B (zh) 电力通信网络的安全控制方法、装置、中央协调器及节点
CN115174653B (zh) 节点配对方法
KR101148889B1 (ko) 자체보안기능을 구비한 모바일터미널 및 이의 보안강화방법
CN117202186A (zh) 一种认证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6800413A (zh) 安全控制方法、装置、中央协调器、站点节点及存储介质
KR20100010585A (ko) 광대역 무선접속시스템에서의 멀티캐스트 및 브로드캐스트서비스를 위한 등록 및 서비스 가입방법 및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06

Termination date: 201808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