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82295A - 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 - Google Patents

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82295A
CN101782295A CN200910002434A CN200910002434A CN101782295A CN 101782295 A CN101782295 A CN 101782295A CN 200910002434 A CN200910002434 A CN 200910002434A CN 200910002434 A CN200910002434 A CN 200910002434A CN 101782295 A CN101782295 A CN 1017822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er
cold
producing medium
flat tube
separating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2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82295B (zh
Inventor
刘华钊
黄宁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Danfoss AS
Original Assignee
Danfoss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nfoss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nfoss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00243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82295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82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822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822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822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分液管、隔板、扁管,在第一集流管上设有扁管插槽,第二集流管上设有扁管插槽,平行的扁管连接在第一集流管的扁管插槽和第二集流管的扁管插槽之间,第一集流管内设有分液管,在分液管上散布多个小孔,分液管一端与第一集流管的一侧端盖内壁连接,另一端贯穿第一集流管的另一侧端盖,伸至换热器外侧,第二集流管里面有隔板,隔板把第二集流管分成两个内腔,在分液管的伸出侧的端部设有制冷剂制热入口,在第二集流管的两侧端部分别设有制冷剂制热出口,在第二集流管的任一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入口,在第二集流管的与设有制冷剂制冷入口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出口。

Description

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用于热泵室外机时,采用单回路时结构简单,容易分液,但由于制冷剂流速较慢,无法充分发挥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因此需要采用两回路甚至多回路,以增加制冷剂流速,提高换热器内部的换热性能,但是两回路以及多回路结构比单回路复杂,且回路间存在分液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了两回路和多回路时的分液问题的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
技术方案1是一种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10、第二集流管20、分液管12、隔板21、扁管,在第一集流管10上设有多个扁管插槽,第二集流管20上设有与第一集流管10上的扁管插槽数量和位置相对应的扁管插槽,平行的扁管连接在第一集流管10的扁管插槽和第二集流管20的扁管插槽之间,第一集流管10内设有分液管12,在分液管12上散布有多个小孔,所述分液管12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0的一侧的端盖内壁连接在一起,另一端贯穿第一集流管10的另一侧的端盖30,伸至换热器外侧,第二集流管20里面有沿集流管的直径方向设置的隔板21,隔板21把第二集流管20分成两个独立的内腔23和内腔24,在分液管12的伸出侧的端部设有制冷剂制热入口15,在第二集流管20的两侧端部分别设有制冷剂制热出口26、26,在第二集流管20的任一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入口27,在第二集流管20的与设有制冷剂制冷入口27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出口28。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在制冷时,换热器分为两个回路,制冷剂流程加长,换热充分,且流速加快,换热性能提高。提高了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的换热性能。
技术方案2是一种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10、第二集流管20、分液管12、第一隔板11、第二隔板21、扁管,在第一集流管10上设有多个扁管插槽,第二集流管20上设有与第一集流管10上的扁管插槽数量和位置相对应的扁管插槽,平行的扁管连接在第一集流管10的扁管插槽和第二集流管20的扁管插槽之间,第一集流管10内设有分液管12和沿集流管的直径方向设置的第一隔板11,第一隔板11把第一集流管10分成两个独立的内腔13、内腔14,分液管12穿过第一隔板11,把内腔13和14连通,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0的一侧的端盖内壁连接在一起,另一端贯穿第一集流管10的另一侧的端盖30,伸至换热器外侧,第二集流管20里面有沿集流管的直径方向设置的第二隔板21,第二隔板21把第二集流管20分成两个独立的内腔23和内腔24,在分液管12上散布有多个小孔,在分液管12的伸出侧的端部设有制冷剂制热入口15,在第二集流管20的两侧端部分别设有制冷剂制热出口26、26,在第二集流管20的任一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入口27,在第二集流管20的与设有制冷剂制冷入口27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出口28。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制冷时,换热器分为两个回路,制冷剂流程加长,换热充分,且流速加快,换热性能提高,并且第一和第二回路间是通过分液管12相连的,达到了制冷剂均匀分布的目的。提高了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的换热性能。
技术方案3是一种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10、第二集流管20、分液管12、隔板11、扁管,在第一集流管10上设有多个扁管插槽,第二集流管20上设有与第一集流管10上的扁管插槽数量和位置相对应的扁管插槽,平行的扁管连接在第一集流管10的扁管插槽和第二集流管20的扁管插槽之间,第一集流管10内设有分液管12和沿集流管的直径方向设置的隔板11,隔板11把第一集流管10分成两个独立的内腔13和内腔14,分液管12一端与隔板11连接在一起,另一端贯穿第一集流管10的一侧的端盖30,伸至换热器外侧,在分液管12上散布有多个小孔,在分液管12的伸出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热入口15,在第一集流管10的与分液管12的伸出侧相反侧的端部设有制冷剂制热出口16,在第一集流管10的任一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入口17,在第一集流管10的与设有制冷剂制冷入口17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出口18。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制热时,换热器分为两个回路,制冷剂流程加长,换热充分,且流速加快,换热性能提高。在制冷时,换热器分为两个回路,制冷剂流程加长,换热充分,且流速加快,换热性能提高。
技术方案4是一种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10、第二集流管20、第一分液管12、第二分液管22、第一隔板11、第二隔板21、扁管,在第一集流管10上设有多个扁管插槽,第二集流管20上设有与第一集流管10上的扁管插槽数量和位置相对应的扁管插槽,平行的扁管连接在第一集流管10的扁管插槽和第二集流管20的扁管插槽之间,第一集流管10内设有第一分液管12和沿集流管的直径方向设置的第一隔板11,第一隔板11把第一集流管10分成两个独立的内腔13和内腔14,第一分液管12一端与第一隔板11连接在一起,另一端贯穿第一集流管10的一侧的端盖30,伸至换热器外侧,在第一分液管12上散布有多个小孔,第二集流管20里面有沿集流管的直径方向设置的第二隔板21,第二隔板21把第二集流管20分成两个独立的内腔23和内腔24,第二集流管20里面设有第二分液管22,所述第二分液管22两端分别与第二集流管20的两侧的端盖内壁连接在一起,中间穿过第二隔板21,把内腔23和24连通,在第二分液管22上散布有多个小孔,在第一分液管12的伸出侧的端部设有制冷剂制热入口15,在第一集流管10的与分液管12的伸出侧相反侧的端部设有制冷剂制热出口16,在第一集流管10的任一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入口17,在第一集流管10的与设有制冷剂制冷入口17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出口18。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制热时,换热器分为两个回路,制冷剂流程加长,换热充分,且流速加快,换热性能提高,并且第一和第二回路间是通过第二分液管22相连的,达到了制冷剂均匀分布的目的。提高了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的换热性能。在制冷时,换热器分为两个回路,制冷剂流程加长,换热充分,且流速加快,换热性能提高,并且第一和第二回路间是通过第二分液管22相连的,达到了制冷剂均匀分布的目的。提高了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的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包括:第一集流管10、第二集流管20、分液管12、隔板21、扁管(省略图示)。
在第一集流管10上设有多个扁管插槽,第二集流管20上设有与第一集流管10上的扁管插槽数量和位置相对应的扁管插槽,平行的扁管连接在第一集流管10的扁管插槽和第二集流管20的扁管插槽之间。第一集流管10内设有分液管12,在分液管12上散布有多个小孔,所述分液管12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0的右侧端盖(省略图示)内壁焊接在一起,另一端贯穿左侧的端盖30,伸至换热器外侧,第二集流管20里面有沿集流管的直径方向设置的隔板21,隔板21把第二集流管20分成两个独立的内腔23和内腔24。在分液管12的伸出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热入口15,在第二集流管20的左右两侧端部分别设有制冷剂制热出口26、26。在第二集流管20的左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入口27,在第二集流管20的右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出口28。
空调系统制热时,即微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制冷剂流向如图1中实线所示。两相制冷剂流体从制冷剂制热入口15流入分液管12,经过分液管12,从分液管12上散布的小孔喷射进入第一集流管10内腔,再进入扁管,最后从第二集流管20两侧的制冷剂制热出口26、26流出换热器。
空调系统制冷时,即微通道换热作为冷凝器时,制冷剂流向如图1中虚线所示。制冷剂过热蒸汽从第二集流管20左侧的制冷剂制冷入口27进入第二集流管20的内腔23,流经隔板21左侧的扁管,进入第一集流管10,经由第一集流管10和分液管12(流入分液管12的制冷剂会从分液管12上的小孔喷出),再反向进入隔板21右侧的扁管,流进第二集流管20的隔板21右侧部分,再从制冷剂制冷出口28流出换热器。这样制冷时,换热器分为两个回路,制冷剂流程加长,换热充分,且流速加快,换热性能提高。提高了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的换热性能。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分液管12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0的右侧端盖内壁焊接在一起,另一端贯穿左侧的端盖30,伸至换热器外侧,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将分液管12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0的左侧端盖内壁焊接在一起,另一端贯穿右侧的端盖,伸至换热器外侧。制冷剂制热入口15只要设在分液管12的伸出侧端部即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制冷剂制冷入口27设在第二集流管20的左侧端部,制冷剂制冷出口28设在第二集流管20的右侧端部,但也可将制冷剂制冷入口27设在第二集流管20的右侧端部,制冷剂制冷出口28设在第二集流管20的左侧端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有一个分液管12,根据需要也可设置多个。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的基本结构相同,这里,对相同部件赋予相同附图标记。
图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包括:第一集流管10、第二集流管20、分液管12、第一隔板11、第二隔板21、扁管(省略图示)。
在第一集流管10上设有多个扁管插槽,第二集流管20上设有与第一集流管10上的扁管插槽数量和位置相对应的扁管插槽,平行的扁管连接在第一集流管10的扁管插槽和第二集流管20的扁管插槽之间。第一集流管10内设有分液管12和沿集流管的直径方向设置的第一隔板11,第一隔板11把第一集流管10分成两个独立的内腔13和内腔14,分液管12穿过第一隔板11,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0的右侧端盖(省略图示)内壁焊接在一起,另一端贯穿第一集流管10的左侧的端盖30,伸至换热器外侧,第二集流管20里面有沿集流管的直径方向设置的第二隔板21,第二隔板21把第二集流管20分成两个独立的内腔23和内腔24。在分液管12上散布有多个小孔。在分液管12的伸出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热入口15,在第二集流管20的左右两侧端部分别设有制冷剂制热出口26、26。在第二集流管20的左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入口27,在第二集流管20的右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出口28。
空调系统制热时,即微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制冷剂流向如图2中实线所示。两相制冷剂流体从制冷剂制热入口15流入分液管12,经过分液管12,从分液管12上散布的小孔喷射进入内腔13和内腔14,再进入扁管,最后从第二集流管20两侧的制冷剂制热出口26、26流出换热器。
空调系统制冷时,即微通道换热作为冷凝器时,制冷剂流向如图2中虚线所示。制冷剂过热蒸汽从第二集流管20左侧的制冷剂制冷入口27进入内腔23,流经隔板21左侧的扁管,进入第一集流管10的内腔13,由于内腔13和内腔14之间只有分液管12相连,因此,制冷剂从内腔13流经分液管12再喷射进入内腔14,达到了均匀分流的目的。再进入扁管,流进第二集流管20的内腔24,再流出换热器。这样制冷时,换热器分为两个回路,制冷剂流程加长,换热充分,且流速加快,换热性能提高,并且第一和第二回路间是通过分液管12相连的,达到了制冷剂均匀分布的目的。提高了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的换热性能。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分液管12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0的右侧端盖内壁焊接在一起,另一端贯穿左侧的端盖30,伸至换热器外侧,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将分液管12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0的左侧端盖内壁焊接在一起,另一端贯穿右侧的端盖,伸至换热器外侧。制冷剂制热入口15只要设在分液管12的伸出侧端部即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制冷剂制冷入口27设在第二集流管20的左侧端部,制冷剂制冷出口28设在第二集流管20的右侧端部,但也可将制冷剂制冷入口27设在第二集流管20的右侧端部,制冷剂制冷出口28设在第二集流管20的左侧端部。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的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的基本结构相同,这里,对相同部件赋予相同附图标记。
图3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包括:第一集流管10、第二集流管20、分液管12、隔板11、扁管(省略图示)。
在第一集流管10上设有多个扁管插槽,第二集流管20上设有与第一集流管10上的扁管插槽数量和位置相对应的扁管插槽,平行的扁管连接在第一集流管10的扁管插槽和第二集流管20的扁管插槽之间。第一集流管10内设有分液管12和沿集流管的直径方向设置的隔板11,隔板11把第一集流管10分成两个独立的内腔13和内腔14,分液管12一端与隔板11焊接在一起,另一端贯穿第一集流管10的左侧的端盖30,伸至换热器外侧。在分液管12上散布有多个小孔。在分液管12的伸出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热入口15,在第一集流管10的右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热出口16。在第一集流管10的右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入口17,在第一集流管10的左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出口18。
空调系统制热时,即微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制冷剂流向如图3中实线所示。两相制冷剂流体从制冷剂制热入口15经过分液管12,从分液管12上散布的小孔喷射进入内腔13,然后进入扁管,而后进入第二集流管20的内腔,然后流入扁管,再进入第一集流管10的内腔14,通过制冷剂制热出口16流出换热器。这样,制热时,换热器分为两个回路,制冷剂流程加长,换热充分,且流速加快,换热性能提高。
空调系统制冷时,即微通道换热作为冷凝器时,制冷剂流向如图3中虚线所示,与制热时的流向完全相反。制冷剂过热蒸汽首先从制冷剂制冷入口17进入第一集流管10的内腔14,流经扁管,进入第二集流管20内腔,再流入扁管,再进入第一集流管10的内腔13通过制冷剂制冷出口18流出换热器。这样制冷时,换热器分为两个回路,制冷剂流程加长,换热充分,且流速加快,换热性能提高。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分液管12一端与隔板11焊接在一起,另一端贯穿第一集流管10的左侧的端盖30,伸至换热器外侧,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将分液管12一端与隔板11焊接在一起,另一端贯穿第一集流管10的右侧的端盖,伸至换热器外侧。制冷剂制热入口15只要设在分液管12的伸出侧端部即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制冷剂制冷入口17设在第一集流管10的右侧端部,制冷剂制冷出口18设在第一集流管10的左侧端部,但也可将制冷剂制冷入口17设在第一集流管10的左侧端部,制冷剂制冷出口18设在第一集流管10的右侧端部。
[第四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的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的基本结构相同,这里,对相同部件赋予相同附图标记。
图4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包括:第一集流管10、第二集流管20、第一分液管12、第二分液管22、第一隔板11、第二隔板21、扁管(省略图示)。
在第一集流管10上设有多个扁管插槽,第二集流管20上设有与第一集流管10上的扁管插槽数量和位置相对应的扁管插槽,平行的扁管连接在第一集流管10的扁管插槽和第二集流管20的扁管插槽之间。第一集流管10内设有第一分液管12和沿集流管的直径方向设置的第一隔板11,第一隔板11把第一集流管10分成内腔13和内腔14,第一分液管12一端与第一隔板11焊接在一起,另一端贯穿第一集流管10的左侧的端盖30,伸至换热器外侧。在第一分液管12上散布有多个小孔。第二集流管20里面有沿集流管的直径方向设置的第二隔板21,第二隔板21把第二集流管20分成两个独立的内腔23和内腔24,第二集流管20里面设有第二分液管22,两端分别与第二集流管20的左右两侧的端盖(省略图示)内壁焊接在一起,中间穿过第二隔板21,并与第二隔板21焊接在一起。在第二分液管22上散布有多个小孔。在第一分液管12的伸出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热入口15,在第一集流管10的右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热出口16。在第一集流管10的右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入口17,在第一集流管10的左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出口18。
空调系统制热时,即微通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制冷剂流向如图4中实线所示。两相制冷剂流体从制冷剂制热入口15经过第一分液管12,从第一分液管12上散布的小孔喷射进入内腔13,然后进入扁管,而后进入第二集流管20的内腔23,通过第二分液管20分液的小孔喷射进入内腔24,达到均匀分流的目的。并流入扁管,再进入第一集流管10的内腔14,从制冷剂制热出口16再流出换热器。这样,制热时,换热器分为两个回路,制冷剂流程加长,换热充分,且流速加快,换热性能提高,并且第一和第二回路间是通过第二分液管22相连的,达到了制冷剂均匀分布的目的。提高了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的换热性能。
空调系统制冷时,即微通道换热作为冷凝器时,制冷剂流向如图4中虚线所示,与制热时的流向完全相反。制冷剂过热蒸汽首先从制冷剂制冷入口17进入第一集流管10的内腔14,流经扁管,进入第二集流管20的内腔24,通过第二分液管22进入内腔23,并流入扁管,再进入第一集流管10的内腔13,通过制冷剂制冷出口18流出换热器。这样制冷时,换热器分为两个回路,制冷剂流程加长,换热充分,且流速加快,换热性能提高,并且第一和第二回路间是通过第二分液管22相连的,达到了制冷剂均匀分布的目的。提高了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的换热性能。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分液管12一端与隔板11焊接在一起,另一端贯穿第一集流管10的左侧的端盖30,伸至换热器外侧,但并不限于此,也可第一分液管12一端与隔板11焊接在一起,另一端贯穿第一集流管10的右侧的端盖,伸至换热器外侧。制冷剂制热入口15只要设在第一分液管12的伸出侧端部即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制冷剂制冷入口17设在第一集流管10的右侧端部,制冷剂制冷出口18设在第一集流管10的左侧端部,但也可将制冷剂制冷入口17设在第一集流管10的左侧端部,制冷剂制冷出口18设在第一集流管10的右侧端部。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通过焊接,将分液管与集流管的端盖或隔板连接,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连接。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内,可以做其他各种变更。

Claims (4)

1.一种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10)、第二集流管(20)、分液管(12)、隔板(21)、扁管,
在第一集流管(10)上设有多个扁管插槽,第二集流管(20)上设有与第一集流管(10)上的扁管插槽数量和位置相对应的扁管插槽,平行的扁管连接在第一集流管(10)的扁管插槽和第二集流管(20)的扁管插槽之间,第一集流管(10)内设有分液管(12),在分液管(12)上散布有多个小孔,所述分液管(12)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0)的一侧的端盖内壁连接在一起,另一端贯穿第一集流管(10)的另一侧的端盖(30),伸至换热器外侧,第二集流管(20)里面有沿集流管的直径方向设置的隔板(21),隔板(21)把第二集流管(20)分成两个独立的内腔(23)和内腔(24),在分液管(12)的伸出侧的端部设有制冷剂制热入口(15),在第二集流管(20)的两侧端部分别设有制冷剂制热出口(26、26),在第二集流管(20)的任一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入口(27),在第二集流管(20)的与设有制冷剂制冷入口(27)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出口(28)。
2.一种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10)、第二集流管(20)、分液管(12)、第一隔板(11)、第二隔板(21)、扁管,
在第一集流管(10)上设有多个扁管插槽,第二集流管(20)上设有与第一集流管(10)上的扁管插槽数量和位置相对应的扁管插槽,平行的扁管连接在第一集流管(10)的扁管插槽和第二集流管(20)的扁管插槽之间,第一集流管(10)内设有分液管(12)和沿集流管的直径方向设置的第一隔板(11),第一隔板(11)把第一集流管(10)分成两个独立的内腔(13)和内腔(14),分液管(12)穿过第一隔板(11),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0)的一侧的端盖内壁连接在一起,另一端贯穿第一集流管(10)的另一侧的端盖(30),伸至换热器外侧,第二集流管(20)里面有沿集流管的直径方向设置的第二隔板(21),第二隔板(21)把第二集流管(20)分成两个独立的内腔(23)和内腔(24),在分液管(12)上散布有多个小孔,在分液管(12)的伸出侧的端部设有制冷剂制热入口(15),在第二集流管(20)的两侧端部分别设有制冷剂制热出口(26、26),在第二集流管(20)的任一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入口(27),在第二集流管(20)的与设有制冷剂制冷入口(27)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出口(28)。
3.一种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10)、第二集流管(20)、分液管(12)、隔板(11)、扁管,
在第一集流管(10)上设有多个扁管插槽,第二集流管(20)上设有与第一集流管(10)上的扁管插槽数量和位置相对应的扁管插槽,平行的扁管连接在第一集流管(10)的扁管插槽和第二集流管(20)的扁管插槽之间,第一集流管(10)内设有分液管(12)和沿集流管的直径方向设置的隔板(11),隔板(11)把第一集流管(10)分成两个独立的内腔(13)和内腔(14),分液管(12)一端与隔板(11)连接在一起,另一端贯穿第一集流管(10)的一侧的端盖(30),伸至换热器外侧,在分液管(12)上散布有多个小孔,在分液管(12)的伸出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热入口(15),在第一集流管(10)的与分液管(12)的伸出侧相反侧的端部设有制冷剂制热出口(16),在第一集流管(10)的任一侧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入口(17),在第一集流管(10)的与设有制冷剂制冷入口(17)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出口(18)。
4.一种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10)、第二集流管(20)、第一分液管(12)、第二分液管(22)、第一隔板(11)、第二隔板(21)、扁管,
在第一集流管(10)上设有多个扁管插槽,第二集流管(20)上设有与第一集流管(10)上的扁管插槽数量和位置相对应的扁管插槽,平行的扁管连接在第一集流管(10)的扁管插槽和第二集流管(20)的扁管插槽之间,第一集流管(10)内设有第一分液管(12)和沿集流管的直径方向设置的第一隔板(11),第一隔板(11)把第一集流管(10)分成两个独立的内腔(13)和内腔(14),第一分液管(12)一端与第一隔板(11)连接在一起,另一端贯穿第一集流管(10)的一侧的端盖(30),伸至换热器外侧,在第一分液管(12)上散布有多个小孔,第二集流管(20)里面有沿集流管的直径方向设置的第二隔板(21),第二隔板(21)把第二集流管(20)分成两个独立的内腔(23)和内腔(24),第二集流管(20)里面设有第二分液管(22),所述第二分液管(22)两端分别与第二集流管(20)的两侧的端盖内壁连接在一起,中间穿过第二隔板(21),在第二分液管(22)上散布有多个小孔,在第一分液管(12)的伸出侧的端部设有制冷剂制热入口(15),在第一集流管(10)的与分液管(12)的伸出侧相反侧的端部设有制冷剂制热出口(16),在第一集流管(10)的任一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入口(17),在第一集流管(10)的与设有制冷剂制冷入口(17)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设有制冷剂制冷出口(18)。
CN2009100024344A 2009-01-20 2009-01-20 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 Active CN1017822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024344A CN101782295B (zh) 2009-01-20 2009-01-20 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024344A CN101782295B (zh) 2009-01-20 2009-01-20 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82295A true CN101782295A (zh) 2010-07-21
CN101782295B CN101782295B (zh) 2012-11-14

Family

ID=42522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24344A Active CN101782295B (zh) 2009-01-20 2009-01-20 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82295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07936A (zh) * 2012-11-08 2014-05-21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
CN104121724A (zh) * 2013-04-27 2014-10-29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及一种热交换器
CN104422024A (zh) * 2013-09-05 2015-03-18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930757A (zh) * 2015-06-26 2015-09-23 上海交通大学 平行流换热器
CN105299963A (zh) * 2015-11-30 2016-02-03 惠州学院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CN106123387A (zh) * 2016-07-11 2016-11-16 南京师范大学 一种蒸发前置气液分离装置的微通道热泵回路
CN107791780A (zh) * 2017-08-08 2018-03-13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系统
WO2021169532A1 (zh) * 2020-02-27 2021-09-02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
US11358438B2 (en) 2017-08-08 2022-06-14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79974B1 (en) * 2006-10-13 2012-03-14 Carrier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distribution of fluid in a heat exchanger
ATE556283T1 (de) * 2006-10-13 2012-05-15 Carrier Corp Mehrzügige wärmetauscher mit verteileinsätze aufweisenden rückführendkammern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07936A (zh) * 2012-11-08 2014-05-21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
CN103807936B (zh) * 2012-11-08 2018-06-26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
US9751378B2 (en) 2013-04-27 2017-09-05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CN104121724A (zh) * 2013-04-27 2014-10-29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及一种热交换器
CN104422024A (zh) * 2013-09-05 2015-03-18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422024B (zh) * 2013-09-05 2019-03-12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930757A (zh) * 2015-06-26 2015-09-23 上海交通大学 平行流换热器
CN104930757B (zh) * 2015-06-26 2017-05-24 上海交通大学 平行流换热器
CN105299963A (zh) * 2015-11-30 2016-02-03 惠州学院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CN106123387A (zh) * 2016-07-11 2016-11-16 南京师范大学 一种蒸发前置气液分离装置的微通道热泵回路
CN106123387B (zh) * 2016-07-11 2018-08-17 南京师范大学 一种蒸发前置气液分离装置的微通道热泵回路
CN107791780A (zh) * 2017-08-08 2018-03-13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系统
US11358438B2 (en) 2017-08-08 2022-06-14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O2021169532A1 (zh) * 2020-02-27 2021-09-02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82295B (zh) 2012-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82295B (zh) 双向微通道换热器的回路结构
CN101520282B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JP6190872B2 (ja) エネルギー効率が高い空気加熱、空気調節および水加熱システム
KR101951050B1 (ko) 증발기 및 공기 조절방법
CN102016483A (zh) 模块化换热器
CN102109253B (zh)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
JP2010249499A (ja) 吸気ライン熱交換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US9951996B2 (en) Refrigerant evaporator
CN202792697U (zh)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
CN102095283A (zh) 一种空调器的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
CN104620069A (zh) 并流式热交换器和安装有该并流式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机
KR20120044851A (ko) 열교환기
CN205843415U (zh) 换热装置和具有它的制冷设备
CN102980328A (zh) 板式换热器
JP6239159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6524594A (zh) 蛇形管式换热器
CN203837341U (zh) 冷水机组及其换热器
CN103277942A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US20160370119A1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having a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control using selective tube port closures
WO2013184522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distributing refrigerant therein
CN203454474U (zh) 微通道换热装置及空调器
KR101476915B1 (ko) 자동차용 열교환장치
CN105020944B (zh) 冷水机组及其换热器
CN203310165U (zh)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JP2007514127A (ja) 吸収式冷凍機/加熱機の多段再生器のための高効率乱流発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ANGZHOU SANHUA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823

Owner name: DANFOSS INC.

Effective date: 2012082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310018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No. 12 Avenue, No. 289

Applicant after: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No. 21 Avenue, No. 60

Applicant before: DANFOSS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310018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TO: SHAOXING, ZHEJIANG PROVINCE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DANFOSS SANHUA (HANGZHOU)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TO: HANGZHOU SANHUA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823

Address after: Seven Star Street, Xinchang County, Shaoxing, Zhejiang, Liquan

Applicant after: SANHUA HOLDING GROUP Co.,Ltd.

Applicant after: DANFOSS A/S

Address before: 310018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No. 12 Avenue, No. 289

Applicant before: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721

Assignee: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Ltd.

Assignor: SANHUA HOLDING GROUP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5990000010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Loop structure of bidirectional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14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50106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ANGZHOU SANHUA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NHUA HOLDING GROUP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31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312500 SHAOXING, ZHEJIANG PROVINCE TO: 310018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318

Address after: 310018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No. 12 Avenue, No. 289, No.

Patentee after: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Ltd.

Patentee after: DANFOSS A/S

Address before: 312500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Xinchang Qixing street under the Liquan

Patentee before: SANHUA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DANFOSS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