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69180B - 一种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69180B
CN101769180B CN 200910076087 CN200910076087A CN101769180B CN 101769180 B CN101769180 B CN 101769180B CN 200910076087 CN200910076087 CN 200910076087 CN 200910076087 A CN200910076087 A CN 200910076087A CN 101769180 B CN101769180 B CN 1017691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combined cycle
control
steam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91007608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69180A (zh
Inventor
李卫华
宋兆星
鲁学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Priority to CN 20091007608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69180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691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691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691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691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16Combined cycle power plant [CCPP], or combined cycle gas turbine [CCGT]

Landscapes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方法及其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实发功率值和目标负荷值;根据所述实发功率值与目标负荷值的偏差,控制燃气轮机的负荷,使实发功率值与所述目标负荷值一致。本发明填补了国内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技术的空白,对于多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协调控制系统设计也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并且,本发明提出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控制策略,针对燃气轮机、余热锅炉、汽轮机等控制特点,实现了联合循环机组的整体控制功能要求,确保整套联合循环机组的快速升降负荷的需要,并满足电网调度部门的要求。控制策略逻辑清晰,可控性强,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工控技术领域,尤其是有关于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控制技术,具体地讲是一种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特别是双轴或多轴联合循环机组)的控制系统有别于常规火力发电厂的协调控制系统,其主要区别是多被控设备、多种运行方式,使协调控制系统更加复杂化。它不仅要根据单元负荷的要求自动改变燃气轮机负荷,还要考虑汽轮发电机负荷的情况,进行统一协调来满足外界负荷指令的变化。
目前,国内电力行业对于常规燃煤机组的协调控制技术已经基本掌握,但是对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协调控制技术了解比较少,特别是双轴或多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协调控制技术更是国内空白领域。
目前国内投产的双轴或多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基本未投入协调控制系统,燃气轮机和汽轮机分别控制,机组启动时间较长,且存在运行人员误操作造成非计划停机的可能,机组自动化水平大大降低。
而现有的单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协调控制技术,由于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共用一个大轴驱动发电机发电,因此燃气轮机控制系统和蒸汽轮机控制系统密不可分,协调控制系统在燃气轮机控制系统TCS内实现,主要有如下功能:机组顺控启停、机组目标负荷生成、负荷升降速率计算、负荷-燃烧-汽轮机调速、一次调频回路、机组最大出力计算等,实现了机组控制全程自动化功能,自动化水平较高。
然而,针对单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设计,其技术无法照搬到双轴或多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协调控制系统设计中,且其未考虑我国电网的相关技术管理规定,其自动发电AGC控制模块未设计,一次调频仅考虑燃气轮机的一次调频能力,未考虑汽轮机的一次调频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基于上述问题而提出,提供一种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方法及其系统,以满足联合循环机组的整体控制功能要求,确保整套联合循环机组的快速升降负荷需要,并满足电网调度部门对总功率和调频的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实发功率值和目标负荷值;根据所述实发功率值与所述目标负荷值的偏差,控制燃气轮机的负荷,使所述实发功率值与所述目标负荷值一致;根据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实际运行情况,修正燃气轮机和余热锅炉-蒸汽轮机的负荷比例;根据所述燃气轮机的负荷变化率上限、下限、排气温度和蒸汽轮机缸温变化速率自动计算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负荷变化速率,并且,根据所述负荷变化速率,控制所述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的同步升负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负荷值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实发功率值和目标负荷值;负荷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实发功率值与所述目标负荷值的偏差,控制燃气轮机的负荷,使所述实发功率值与所述目标负荷值一致;负荷分配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实际运行情况,修正燃气轮机和余热锅炉-蒸汽轮机的负荷比例;负荷变化速率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燃气轮机的负荷变化率上限、下限、排气温度和蒸汽轮机缸温变化速率自动计算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负荷变化速率,其中,所述负荷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负荷变化速率,控制所述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的同步升负荷。
本发明填补了国内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技术的空白,对于多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协调控制系统设计也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并且,本发明提出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控制策略,针对燃气轮机、余热锅炉、汽轮机等控制特点,实现了联合循环机组的整体控制功能要求,确保整套联合循环机组的快速升降负荷的需要,并满足电网调度部门的要求。控制策略逻辑清晰,可控性强,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本发明增强了系统负荷控制精度,有效地改善了系统负荷的控制品质,其不仅考虑了机组的运行安全,能源经济利用的原则,还有效的提升了机组对负荷响应的能力,这对于具备了大幅度调峰能力的燃气轮机机组来讲尤为重要。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4所使的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启动和带负荷顺序的流程图。
图5所使的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停机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6所使的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实现协调控制的示意图。
图7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负荷分配方框图。
图8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信号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图1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系统包括:负荷值获取单元101,用于获取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实发功率值和目标负荷值;负荷控制单元102,用于根据所述实发功率值与所述目标负荷值的偏差,控制燃气轮机的负荷,使所述实发功率值与所述目标负荷值一致;负荷分配单元103,用于根据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实际运行情况,修正燃气轮机和余热锅炉-蒸汽轮机的负荷比例;负荷变化速率计算单元104,用于根据所述燃气轮机的负荷变化率上限、下限、排气温度和蒸汽轮机缸温变化速率自动计算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负荷变化速率,其中,所述负荷控制单元102根据所述负荷变化速率,控制所述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的同步升负荷;顺控启停单元105,用于控制蒸汽轮机的冷态起动、温态起动、热态起动和正常停机工况下的带断点确认的顺控启停,以及控制燃气轮机的扩散燃烧、混合燃烧以及预混燃烧工况下的升负荷速率;机组负荷能力计算单元106,用于计算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在不同运行工况下所能承担的最大负荷能力值,并将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负荷限制限制在相应的所述最大负荷能力值;一次调频控制单元107,用于通过将频差信号叠加在负荷指令之上来控制一次调频的响应速度,并保证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参与一次调频的持续性。
图2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以下结合图2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方法:
S201:获取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实发功率值和目标负荷值;
S202根据所述实发功率值与所述目标负荷值的偏差,控制燃气轮机的负荷,使所述实发功率值与所述目标负荷值一致;
S203:根据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实际运行情况,修正燃气轮机和余热锅炉-蒸汽轮机的负荷比例;
S204:根据所述燃气轮机的负荷变化率上限、下限、排气温度和蒸汽轮机缸温变化速率自动计算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负荷变化速率;
S205:控制蒸汽轮机的冷态起动、温态起动、热态起动和正常停机工况下的带断点确认的顺控启停,以及控制燃气轮机的扩散燃烧、混合燃烧以及预混燃烧工况下的升负荷速率;
S206计算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在不同运行工况下所能承担的最大负荷能力值,并将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负荷限制限制在相应的所述最大负荷能力值;
S207:通过将频差信号叠加在负荷指令之上来控制一次调频的响应速度,并保证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参与一次调频的持续性。
本发明实施例1应用在双轴或多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通过自动调整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负荷分配,合理补偿燃气轮机负荷变化速度和蒸汽轮机负荷变化速度的差异,这不仅优化了机组运行方式,保证了机组安全运行,还减轻了运行人员操作量,有效降低了运行人员误操作造成的非计划停机次数,间接的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并且,本发明实施例1提出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控制策略,针对燃气轮机、余热锅炉、汽轮机等控制特点,实现了联合循环机组的整体控制功能要求,确保整套联合循环机组的快速升降负荷的需要,并满足电网调度部门的要求。控制策略逻辑清晰,可控性强,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本发明实施例1增强了系统负荷控制精度,有效地改善了系统负荷的控制品质,其不仅考虑了机组的运行安全,能源经济利用的原则,还有效的提升了机组对负荷响应的能力,这对于具备了大幅度调峰能力的燃气轮机机组来讲尤为重要。
实施例2
图3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系统的协调控制技术方案主要包括:燃气轮发电机组和蒸汽轮发电机组协调控制功能、自动发电(AGC)控制回路、一次调频控制回路、联合循环机组带断点的顺控启停功能等。
燃气轮发电机组和蒸汽轮发电机组协调控制功能
联合循环机组的协调控制模块作于分散控制系统(DCS)侧,并辅以燃气轮机控制系统(TCS)、蒸汽轮机控制系统(DEH)及必要的独立的保护、控制装置构成对联合循环机组的集中控制。燃气轮机控制系统(TCS)和蒸汽轮机控制系统(DEH)将与联合循环机组的DCS进行冗余的双向通讯联系,重要的控制信号通过硬接线方式连接,使运行人员通过DCS的人机接口实现对整个联合循环机组的监护和控制。通过DCS中协调控制操作端,可实现对蒸汽轮机的负荷流量和燃气轮机负荷的手动控制;实现对余热锅炉主汽压力的监视和控制;实现AGC和一次调频功能。
协调逻辑包括负荷指令处理回路包括人工设定、电网频率变化引起的负荷增减指令及电网调度AGC指令,上述指令经过限幅限速处理后,作为联合循环总负荷设定指令输出。协调控制系统最终应根据实发总功率与目标负荷设定的偏差,自动改变燃气轮机的负荷,直到实发总功率与目标负荷设定值相等。
机组负荷能力计算回路用于计算联合循环机组在各种运行工况下所能承担的最大负荷能力,限制设定值等于或小于该值,确保机组安全运行。根据燃气轮机的特点,联合循环机组的最大出力受大气温度的影响较大,一年四季、每日早晚的大气温度都在变化,所以提供的有功出力上限也应该是随着大气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其计算公式为:
Pcc=a0+a1T0+a2T2,Pcc———联合循环机组出力(MW),T0———环境温度(℃)
机组最大出力由DCS通过接口送电网调度部门作为负荷调度的依据。对于联合循环机组的汽轮发电机,其滑参数带负荷运行有一定的最低负荷限制条件,参数过低时,将可能引起汽轮机末级叶片水蚀现象,威胁蒸汽轮机的安全运行。由此该负荷点将作为电厂联合循环机组负荷指令的下限值。对于联合循环机组的汽轮发电机,其滑参数带负荷运行有一定的最低负荷限制条件,参数过低时,将可能引起汽轮机末级叶片水蚀现象,威胁蒸汽轮机的安全运行,由此该负荷点将作为电厂联合循环机组负荷指令的下限值。同时控制蒸汽轮机调门调节压力,防止蒸汽参数过低危害蒸汽轮机。
负荷指令分配回路根据联合循环机组的运行实际情况,通过试验确定燃气轮机和余热锅炉-汽轮机的负荷比例,按此负荷比例进行初步的负荷指令分配比例。引入PID校正回路,被调量为总实发功率,设定值为总负荷指令,PID的输出修正负荷分配比例,从而保证联合循环机组的总负荷控制精度。负荷变化速率计算回路根据燃气轮机TCS送协调控制系统的负荷变化率上限和下限以及燃气轮机排气温度和蒸汽轮机缸温变化速率自动计算联合循环机组的负荷变化速率。将DEH投入协调控制系统,由协调控制系统控制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同步升负荷。初始带负荷阶段汽轮机投入定压控制模式,小于一定负荷时不允许协调控制系统关调门。随着负荷的逐渐升高,当汽轮机负荷流量达到一定值后(根据机组实际运行情况确定),协调控制控制系统将汽轮机投入深度滑压运行模式,保持负荷流量不动。
联合循环机组带断点的顺控启停逻辑:
联合循环机组带断点的顺控启停功能回路综合考虑联合循环机组蒸汽轮机的冷态起动、温态起动、热态起动和正常停机四种工况下的带断点确认的顺控启停,以及燃气轮机扩散燃烧、混合燃烧以及预混燃烧工况下的升负荷速率。
图4所使的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启动和带负荷顺序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联合循环机组的启动和带负荷顺序为:第一步:TCS控制燃气轮机点火、冲转、定速3000rpm、并网并初负荷,投入协调控制,升负荷,使余热锅炉可产生足够的汽量到可以起动蒸汽轮机的程度。温态起动要求燃气轮机所带负荷比冷态起动高,因这时的蒸汽轮机金属温度较高;热态起动要求燃气轮机所带负荷比温态起动高。具体燃气轮机初负荷值根据机组带负荷后的实际情况整定。第二步:余热锅炉蒸汽参数合格后,协调控制系统显示蒸汽参数条件建立允许汽轮机冲转,DEH控制汽轮机冲转、并网、带负荷,蒸汽轮机同步后,由调节阀控制,并带上10%的初负荷,保持10%负荷足够长时间以使进汽温度稳定并满足蒸汽轮机暖机要求。第三步:将DEH投入协调控制系统,由协调控制系统控制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同步升负荷。初始带负荷阶段汽轮机投入定压控制模式,小于一定负荷时不允许协调控制系统关调门。随着负荷的逐渐升高,当汽轮机调门开到96%(根据机组实际运行情况确定),协调控制控制系统将汽轮机投入深度滑压运行模式,保持调门不动。
图5所使的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停机的顺序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联合循环机组停机的顺序为:当联合循环机组降负荷到40%MCR时,协调控制系统不允许机组降负荷。若运行人员在协调画面按下停机控制模式按钮,协调控制系统逐渐降低燃气轮机的负荷,降负荷过程中DEH控制由深度滑压控制模式转为定压控制模式(定压值由试验确定),转入定压控制后,蒸汽轮机主调节门随燃气轮机负荷的降低而逐渐关闭,关闭过程中由旁路控制压力,到蒸汽轮机主调节门关闭到最小开度,运行人员在协调画面发汽轮机停机指令,DEH接受指令后动作汽轮机跳闸,蒸汽轮机达到一定低转速后自动投入盘车系统。燃气轮机继续降负荷,最后运行人员在协调画面发燃气轮机停机指令,TCS接受指令后,进入熄火停机程序。余热锅炉烟气挡板关闭,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热损失。蒸汽管道疏水阀(隔离阀下游)一直关闭以减少热量损失。辅机设备的停止由运行人员在DCS画面上进行操作。
一次调频控制回路:
一次调频逻辑控制方案采用将频差信号叠加在燃气轮机负荷指令之上的方法,以保证一次调频的响应速度。同时在DCS中投入频率校正回路,即当机组工作在机组协调或AGC方式时,由TCS、DCS共同完成一次调频功能。既保证一次调频的响应速度,又保证机组参与一次调频的持续性。本系统的一次调频功能不能随意切除,保证一次调频功能始终在投入状态。根据有关试验结果,本方案一次调频的响应滞后时间最短,即对频率变化的响应最快。通过以上控制方案,TCS在负荷控制方式、DCS在协调方式,完全符合《华北电网发电机组一次调频运行管理规定》的要求,在机组的全程负荷控制中均具备一次调频功能。
在本发明实施例2中,联合循环机组的协调控制模块作于分散控制系统(DCS)侧,并辅以燃气轮机控制系统(TCS)、蒸汽轮机控制系统(DEH)及必要的其它独立保护和控制装置,构成对联合循环机组的集中控制。燃气轮机控制系统(TCS)和蒸汽轮机控制系统(DEH)将与联合循环机组的DCS进行冗余的双向通讯联系,重要的控制信号通过硬接线方式连接,整合燃蒸汽轮机的负荷分配,使运行人员通过DCS的人机接口,实现对整个联合循环机组的监护和控制;实现对蒸汽轮机的负荷流量和燃气轮机负荷的手动控制;实现对余热锅炉主汽压力的监视和控制;实现AGC和一次调频功能。当分散控制系统通信故障或操作员站全部故障时,可通过燃气轮机控制系统、蒸汽轮机控制系统及必要的独立的保护、控制装置确保整套机组安全停机。
本发明实施例2的协调控制技术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来实现,如DCS系统,通过计算机接口采样得到各控制信号,通过燃气轮机控制系统(TCS)控制燃气轮机燃气紧急关断阀(ESV)和燃气控制阀(NG-CV)启、停和升降负荷,通过蒸汽轮机控制系统(DEH)控制蒸汽轮机主调门冲转、并网、升降负荷(如图6所示)。实施例2中所用PID、加法块、滤波块、减法块、乘法块、无扰切换模块、MA手操器等均为数字控制系统中常用算法块,其整定和计算比较方便。
图7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负荷分配方框图、图8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信号流程图。
图7中Gg(S)是燃气轮机负荷控制对象,Gs(S)是蒸汽轮机负荷控制对象,K(S)是协调负荷分配控制器,用F(X)实现燃气轮机的基本负荷分配量。T代表环境温度对燃气轮机负荷的扰动,δ是机组的一次调频负荷。
在图8中,协调控制模块包括与各系统接口逻辑、总功率负荷指令设定回路、负荷分配回路、蒸汽轮机压力指令设定回路、蒸汽轮机压控回路。在协调投入情况下,通过DCS自动调整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负荷分配,合理的补偿了燃气轮机负荷变化速度和蒸汽轮机负荷变化速度的差异,极大的减轻了运行人员操作量。
与燃气轮机TCS的接口:TCS已投入协调控制(DI)、TCS投入协调控制请求(DO)、燃气轮机负荷指令(AO)、燃气轮机实发功率(AI)、燃气轮机出力上限(AI)、燃气轮机出力下限(AI)、燃气轮机负荷变化率上限(AI)、燃气轮机负荷变化率下限(AI)、燃气轮机温控模式(DI)、燃气轮机点火(DI)、燃气轮机定速3000r/min(DI)、燃气轮机并网带初负荷(DI)、SFC退出、燃气轮机停机指令(DO)等。与汽轮机DEH的接口:DEH已投入协调控制(DI)、DEH投入协调控制请求(DO)、汽轮机综合阀位(AI)、汽轮机综合阀位指令(AI)、蒸汽轮机停机指令(DO)。
可以参考的协调控制系统参数如表1,若应用到具体机组需要在现场根据机组对象特性进行动态调整。
Figure GDA00002966016700111
表1
本发明应用在双轴或多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通过自动调整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负荷分配,合理补偿燃气轮机负荷变化速度和蒸汽轮机负荷变化速度的差异,这不仅优化了机组运行方式,保证了机组安全运行,还减轻了运行人员操作量,有效降低了运行人员误操作造成的非计划停机次数,间接的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机组运行方式的优化,使机组自动化水平得到大大提高,整个启动过程很少需人为操作,一旦接到调令操作机组启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机组带满负荷,增强了机组的稳定性。
设计和投入整套机组负荷控制,完成对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所承担负荷的合理分配,完成对余热锅炉主汽压力的监视和控制,实现机组的一次调频功能,对实现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的安全稳定运行和优化其调峰能力都具有实用价值。
本发明提出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控制策略,针对燃气轮机、余热锅炉、汽轮机等控制特点,实现了联合循环机组的整体控制功能要求,确保整套联合循环机组的快速升降负荷的需要,并满足电网调度部门的要求。控制策略逻辑清晰,可控性强,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实现了联合循环机组的总功率的闭环控制,便于统一调度全厂发电功率,为一次调频提供了实现平台。
实现负荷需求的合理分配,最大限度的利用联合循环作功。既满足了升降负荷的快速性要求,又配合了联合循环机组的经济性设计。
整合了联合循环机组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燃气轮机岛,蒸汽轮机岛和余热锅炉岛控制系统的整合,方便的人机接口为联合循环的集中控制提供了便利。
本发明增强了系统负荷控制精度,有效地改善了系统负荷的控制品质,其不仅考虑了机组的运行安全,能源经济利用的原则,还有效的提升了机组对负荷响应的能力,这对于具备了大幅度调峰能力的燃气轮机机组来讲尤为重要。
本发明填补了国内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技术的空白,对于多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协调控制系统设计也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实发功率值和目标负荷值;
根据所述实发功率值与所述目标负荷值的偏差,控制燃气轮机的负荷,使所述实发功率值与所述目标负荷值一致;
根据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实际运行情况,修正燃气轮机和余热锅炉-蒸汽轮机的负荷比例;
根据所述燃气轮机的负荷变化率上限、下限、排气温度和蒸汽轮机缸温变化速率自动计算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负荷变化速率,
并且,根据所述负荷变化速率,控制所述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的同步升负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蒸汽轮机的冷态起动、温态起动、热态起动和正常停机工况下的带断点确认的顺控启停,以及控制燃气轮机的扩散燃烧、混合燃烧以及预混燃烧工况下的升负荷速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计算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在不同运行工况下所能承担的最大负荷能力值,并将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负荷限制限制在相应的所述最大负荷能力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将频差信号叠加在负荷指令之上来控制一次调频的响应速度,并保证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参与一次调频的持续性。
5.一种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负荷值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实发功率值和目标负荷值;
负荷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实发功率值与所述目标负荷值的偏差,控制燃气轮机的负荷,使所述实发功率值与所述目标负荷值一致;
负荷分配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实际运行情况,修正燃气轮机和余热锅炉-蒸汽轮机的负荷比例;
负荷变化速率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燃气轮机的负荷变化率上限、下限、排气温度和蒸汽轮机缸温变化速率自动计算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负荷变化速率,
其中,所述负荷控制单元根据所述负荷变化速率,控制所述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的同步升负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顺控启停单元,用于控制蒸汽轮机的冷态起动、温态起动、热态起动和正常停机工况下的带断点确认的顺控启停,以及控制燃气轮机的扩散燃烧、混合燃烧以及预混燃烧工况下的升负荷速率。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机组负荷能力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在不同运行工况下所能承担的最大负荷能力值,并将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负荷限制限制在相应的所述最大负荷能力值。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一次调频控制单元,用于通过将频差信号叠加在负荷指令之上来控制一次调频的响应速度,并保证所述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参与一次调频的持续性。
CN 200910076087 2009-01-05 2009-01-05 一种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Active CN1017691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076087 CN101769180B (zh) 2009-01-05 2009-01-05 一种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076087 CN101769180B (zh) 2009-01-05 2009-01-05 一种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69180A CN101769180A (zh) 2010-07-07
CN101769180B true CN101769180B (zh) 2013-08-14

Family

ID=42502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076087 Active CN101769180B (zh) 2009-01-05 2009-01-05 一种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691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MI20112010A1 (it) * 2011-11-04 2013-05-05 Ansaldo Energia Spa Metodo per il controllo di un impianto a ciclo combinato per la produzione di energia elettrica e impianto a ciclo combinato per la produzione di energia elettrica
CN102737351B (zh) * 2012-06-15 2015-06-10 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多目标多约束优化调度方法
CN102734784B (zh) * 2012-06-21 2014-09-2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高压蒸汽管网的压力控制方法
CN102880916B (zh) * 2012-09-07 2015-10-28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优化调度改进方法
CN102979628B (zh) * 2012-12-12 2015-09-02 天津市电力公司 一种实现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调频功能的方法
CN103032111B (zh) * 2012-12-14 2014-09-03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二拖一联合循环抽凝背汽轮机的控制保护方法
CN103590859B (zh) * 2013-11-19 2015-08-12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无pid的汽轮机功率调节方法及设备
CN104179575B (zh) * 2014-08-07 2016-03-30 国家电网公司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日前优化调度系统及方法
CN104267594A (zh) * 2014-09-11 2015-01-07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改进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负荷计算回路方法
CN104847427B (zh) * 2015-04-10 2017-03-08 国家电网公司 二拖一重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agc控制方法
CN105019695A (zh) * 2015-07-29 2015-11-04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分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联合主厂房高位布置方法及结构
CN105204461B (zh) * 2015-08-12 2017-11-14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发电机组机炉协调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5204372B (zh) * 2015-09-14 2018-02-09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调速系统模型及其建模方法
CN105781646B (zh) * 2016-04-26 2018-01-02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旁路压力全程自动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7219836B (zh) * 2017-07-24 2019-03-15 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 一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负荷协调控制方法
CN108343481B (zh) * 2017-12-01 2020-12-01 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热电解耦的电网风电消纳协调控制装置
CN108153256B (zh) * 2017-12-15 2020-03-20 青岛华丰伟业电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多机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负荷控制方法
CN109870927A (zh) * 2019-03-22 2019-06-11 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百万容量等级汽轮机岛控制逻辑验证平台
CN110500143B (zh) * 2019-08-28 2022-04-01 杭州和利时自动化有限公司 一种燃气及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控制方法及相关组件
CN110735677A (zh) * 2019-09-02 2020-01-31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天然气压气站燃气轮机-蒸汽轮机联合循环控制系统
CN110847986B (zh) * 2019-10-08 2022-01-21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二拖一燃机联合循环机组启停升降负荷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1535885B (zh) * 2020-04-26 2022-04-08 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 一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功率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11691932B (zh) * 2020-05-29 2023-01-13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最大发电负荷监测装置及方法
CN112003334B (zh) * 2020-08-26 2022-02-18 华电浙江龙游热电有限公司 一种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一次调频系统
CN112072718B (zh) * 2020-09-08 2022-07-26 青岛华丰伟业电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多机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无功负荷控制方法
CN113281988B (zh) * 2021-03-31 2022-08-12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双轴联合循环机组汽机发电机一次调频控制方法
CN115249982B (zh) * 2021-04-28 2024-04-26 华能北京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燃机发电机组负荷控制的电网安全控制系统
CN113565580A (zh) * 2021-07-08 2021-10-29 广东惠州天然气发电有限公司 一种分轴联合循环机组汽轮机负荷控制系统
CN114837810A (zh) * 2022-05-25 2022-08-02 惠州深能源丰达电力有限公司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调峰机组宽负荷运行控制提效的方法与系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2431A (zh) * 2002-07-30 2004-02-04 �����ع�ҵ��ʽ���� 组合机械设备的燃料控制方法以及用于其中的控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2431A (zh) * 2002-07-30 2004-02-04 �����ع�ҵ��ʽ���� 组合机械设备的燃料控制方法以及用于其中的控制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肖小清.GE燃机主控系统特点及其一次调频特性研究.《汽轮机技术》.2008,(第06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69180A (zh) 2010-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69180B (zh) 一种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CN101446807B (zh) 一种电力系统仿真中火电厂调速系统模型的实现方法
CN103378601B (zh) 一种基于bang-bang控制的一次调频方法及装置
CN102193532B (zh) 火电厂单元机组自启停优化控制系统
CN102393688B (zh)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一键启停控制系统
CN105700494B (zh) 基于模型的组合循环发电厂负载控制
CN102787870B (zh) 一种提高供热机组一次调频能力的方法
CN101509656B (zh) 一种超临界直流炉综合型协调控制方法
CN105135409B (zh) 基于一次调频动作幅值的超临界机组锅炉主控控制方法
CN105896616B (zh) 考虑新能源接纳最大化的火电机组实时调度需求判定方法
RU2535442C2 (ru) Способ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комбинированной электростанции
CN105275509B (zh) 火电机组的汽轮机调门开度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8767894B (zh) 基于电网区域控制偏差的机组综合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1498934B (zh)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电站的协调控制方法
US20150107251A1 (en) Power regulation and/or frequency regulation in a solar thermal steam power plant
CN107905851B (zh) 核电系统、汽轮机及其堆机协调控制方法与装置
CN111443663A (zh) 一种采用分散控制系统实现的水泥余热发电自启停系统
CN108153256B (zh) 一种多机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负荷控制方法
CN107102545B (zh) 一种联合循环机组停机过程的负荷优化分配和剩余气量修正计算方法及系统
CA1245282A (en) Steam turbine load control in a combined cycle electrical power plant
CN108006783B (zh) 一种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产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13110316B (zh) 一种联合循环机组汽机一次调频控制方法
Zhang et al. Improved coordinated control of coal-fired power units with large-scale renewable energy integration by introducing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
CN204691830U (zh) 一种汽轮机旁路控制装置
CN106089447A (zh) 一种提升燃气轮机组一次调频响应能力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Effective date: 2012122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1226

Address after: 100045 Beijing Fuxingmenwai Di Zang an Nan Xiang No.

Applicant after: North China Electrical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LLC

Applicant after: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Address before: 100045 Beijing Fuxingmenwai Di Zang an Nan Xiang No.

Applicant before: North China Electrical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LLC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