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46842B - 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46842B
CN101746842B CN2008102045355A CN200810204535A CN101746842B CN 101746842 B CN101746842 B CN 101746842B CN 2008102045355 A CN2008102045355 A CN 2008102045355A CN 200810204535 A CN200810204535 A CN 200810204535A CN 101746842 B CN101746842 B CN 1017468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diatomite
activated carbon
powdered activated
nutri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20453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46842A (zh
Inventor
曹达文
金伟
董秉直
范瑾初
王洪武
李景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Province Jiaqing Water Servi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j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081020453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46842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46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68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468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4684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方法,该方法首先向需要净化原水连续、定量投加粉末活性炭、硅藻土,通过机械搅拌混合,使之悬浮于水中吸附原水中的有机物,然后通过人工强化方法形成微生物包裹的生物粉末活性炭、硅藻土颗粒;利用微生物作用进一步降解原水中有机污染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基于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硅藻土联用的给水净化技术,具有吸附、生物降解、以及动态膜分离三种功能,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原水中污染物质含量,尤其针对原水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有机污染物偏高等问题,使净化处理后的饮用水满足我国颁布了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的各项指标。

Description

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给水处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饮用水水源的日益污染以及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机物和病原体不断被检出,国内、外制定更加严格的饮用水水质标准。2006年12月,我国颁布了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替代原有GB5749-1985,水质指标从35项扩大到106项。在新标准中,微生物指标由2项增至6项,饮用水消毒剂由1项增至4项,毒理指标中无机化合物由10项增至21项,毒理指标中有机化合物由5项增至53项,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由15项增至20项,并调整部分规定和增加了附录和参考文献等。根据新的标准,传统的给水处理工艺很难满足严格的饮用水水质要求,各地的供水企业纷纷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以及水处理工艺,制订适应新标准的改造计划。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在未来供水厂建设规划中,就考虑采用新的处理技术来替代传统处理工艺。
膜分离技术作为饮用水处理工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的技术突破。在饮用水处理技术上,超滤和微滤是目前在我国最有可能替代传统工艺的技术。超滤和微滤膜分离水中杂质的基本原理是机械筛分,出水水质仅仅依据膜孔径的大小,不产生化学变化和相变,可以将细菌和悬浮胶体颗粒完全分离,获得传统处理工艺从未达到的,稳定可靠的洁净水质。
但是,作为超滤和微滤技术也存在不能分离溶解性污染物质的问题,对于原水的水环境质量有一定要求,否则必须采用一定预处理措施与超滤或微滤技术联合使用,方可以达到预期处理效果。例如,对于水体中的氨氮污染,部分高锰酸盐指数偏高等问题。
在饮用水处理工艺中采用适当预处理和超滤或微滤膜分离技术联用,已是世界给水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有国外学者采用粉末活性炭技术与超滤膜分离联用,研究吸附处理天然水体中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质。90年代中期,在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资助下,通过淮南地方政府的大力帮助,同济大学针对淮河原水污染问题,采用粉末活性炭吸附技术,取得了对于淮河原水中多种有机污染物质吸附去除的显著成果。但是,研究成果表明,粉末活性炭吸附对于氨氮没有明显效果,去除氨氮的实用技术是生物预处理。90年代后期,同济大学将生物预处理技术应用在浙江宁波梅林自来水厂生产性实验获得进展,并实际应用于向香港地区提供原水的东深供水工程。由于采用生物预处理技术,作为香港地区重要引水工程的东江原水氨氮指标稳定控制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检测限度以内,2006年该项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可以与微滤技术出水品质相近的动态膜分离技术,由于相对投资成本低,膜污染容易控制,能耗低等优点,成为当前膜研究热点。动态膜(Dynamic membrane)又可以称为次生膜(second membrane),是指通过预涂剂或混合液中物质在微滤膜、超滤膜或大孔径支撑体表面形成的新膜(J.Lee,W.Y.Ahn,C.H.Lee.Comparison of the filtrati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attached and suspended growthmicroorganisms in 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J].Wat.Res.,2001,35(10):2435-2445.)。动态膜的形成可以减缓微滤膜、超滤膜面堵塞(Block)和膜污染(Fouling),或提高大孔支撑体的截留能力(B.Fan,X.Huang,X.Wen,Y.Yu.Asubmerged dynamic membrane bioreactor for domestic wastewater treatment[J].Environ.Sci.(China),2002,23(6):51-56.)。动态膜一般分为自生膜和预涂膜2种类型:自生膜仅需要依靠分离的混合液中物质,通过直接循环形成;而预涂膜则需要向分离的水中投加一种或多种专门组分物质,预涂循环形成(B.Fan,X.Huang.Characteristics of a self-forming dynamic membrane coupled with a bioreactor for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J].Environ.Sci.Technol.,2002,36:5245-5251.)。
采用硅藻土动态膜技术处理原水,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在欧洲战场作为战地移动供水装置已经投入实际应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在法国利安水务集团资助下,同济大学成功地开发了新一代硅藻土过滤装置。同时也研究了硅藻土和粉末活性炭联用过滤技术,以及探讨了多种吸附材料混合使用的效果,研发的技术和设备成功用于第一代“同济优质饮用水”生产工艺之中。但是,第一代的饮用水生产工艺很难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对饮用水品质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工艺合理、具有吸附、生物降解和动态膜分离功能的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将粉体颗粒具有巨大表面积的优势、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对原水中不同性质有机物吸附优势、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以及利用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形成自生动态膜接近超滤膜的分离效果结合在一起,使原水在一个处理水池内,完成吸附、生物降解、动态膜分离全部净化过程,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向需要净化的原水连续、定量投加粉末活性炭、硅藻土,通过机械搅拌混合,使之悬浮于水中,吸附原水中的有机物;
然后,通过人工强化方法形成微生物包裹的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硅藻土颗粒,利用微生物作用进一步降解原水中有机污染物,处理后出水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指标。
所述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工艺:
(1)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技术参数设置:
1)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池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为3~5h;
2)首次投加粉末活性炭、硅藻土的量,使净化池中悬浮浓度达到10~12g/L,投加的粉末活性炭、硅藻土的配合比为:粉末活性炭∶硅藻土=1∶3~1∶3.5;
3)运行阶段连续投加的粉末活性炭、硅藻土的混合物料量为:30~50mg/L,投加的粉末活性炭∶硅藻土=1∶3~1∶3.5;
4)净化池中总搅拌功率根据有效容积合理布置搅拌机,最不利位置的搅拌功率为25~30W/m3
5)主要由生物粉末活性炭、硅藻土混合液形成的动态膜采用180~200目不锈钢网作为支撑体,通量为40~50L/m2.h,根据出水量计算设计支撑网总面积,选择支撑网组件尺寸,以及组合数量;或选择可以耐受高浓度混合液的微滤膜、超滤膜,采用错流运行方式进行固液分离;
6)采用浸没式组件,负压抽吸运行方式;或采用外置式内压管式微滤膜或超滤膜,以正压错流运行方式;
7)动态膜面的错流采用空气提升方式形成,有充氧和控制动态膜面堵塞二个功能,气水比为:曝气量(m3/h)∶原水流量(m3/h)等于0.3∶1~1∶1;
(2)启动期间投加营养物质强化微生物生长:
1)在系统启动初期15天期间,人工投加含碳营养物质,提高微生物的增长速率;
2)测定原水中氨氮、磷的含量,以及高锰酸盐指数;
3)根据测定值计算确定含碳营养物质投加量,按照氨氮、磷二个测定指标中较小一个作为控制配比标准,根据含碳营养物质∶氨氮∶磷=100∶5∶1的关系,确定含碳营养物质投加量计算值(mg/L),实际含碳营养物质投加量为计算值减去高锰酸盐指数测定值;
4)含碳营养物质投加分为首次投加和连续投加2个阶段,首次投加量为上述确定的实际含碳营养物质投加量乘以净化池有效容积获得,连续投加量为实际含碳营养物质投加量乘以进水流量获得;
5)启动15天后,停止投加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驯化期,在20℃左右水温条件下,驯化期为15~20天;
(3)启动期间流量控制方案:
1)启动初期,首次投加营养物质后,按照设计出水流量运行,第1天采用100%出水回流;
2)第2天开始每天监测进、出水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值变化,出水回流比例调为70%,排水30%,进水补充30%;
3)如果监测发现出水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值开始连续2天以上稳定下降,表示微生物生长情况良好,可以逐步减少回流比例,增加排水量和进水量;
4)在启动初期15天内,分为3~4步将回流量减少到0,每次减少回流量后,观察2天以上,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值开始连续2天以上稳定下降后,再继续减少回流比;
5)启动初期15天后进入微生物驯化期,投加营养物质停止,仍然连续投加粉末活性炭、硅藻土的混合物料,进、出水量均为设计流量100%;
(4)运行操作与过程控制措施
1)净化池中混合液浓度达到20~25g/L,通过每日定量排出混合液方式,控制混合液浓度维持在20g/L左右;
2)混合液排出量计算方法:
每日排出混合物料固体量=投加粉末活性炭、硅藻土量/天+截留原水悬浮固体量/天+微生物增殖量(估计值)/天;
每日排出混合液体积=每日排出混合物料固体量/混合液浓度(g/L或kg/m3);
3)动态膜工作周期为:2.5~3h;
4)微滤膜、超滤膜工作周期为0.5h;
5)动态膜组件为6组,串级排列或并列布置;运行模式为始终保持5组运行,1组反冲洗状态;
6)多组超滤膜组件并列布置,运行操作模式为始终保持1~2组反冲洗状态,其余运行;
7)出水特别控制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稳定控制在2mg/L以下,氨氮值稳定控制在0.2mg/L以下;其余指标均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的各项指标限值要求。
所述的粉末活性炭≥250目,所述的硅藻土≥250目。
所述的含碳营养物质包括食品葡萄糖或食用乙醇。
所述的步骤(2)中投加石灰水增加原水碱度,使其pH≥7.2。
所述的步骤(4)中动态膜工作周期包括预涂时间22~25min,运行时间不少于2.5h,反冲洗时间5~8min。
所述的步骤(4)中微滤膜、超滤膜工作周期包括运行24~29min,反冲洗0.5min和机械动作相应滞后时间。
针对我国大部分原水受污染的情况,根据针对受污染原水净化技术的长期研究结果,单纯的活性炭或粉末活性炭吸附,或生物预处理技术都不适合受污染原水全面净化,必须将粉末活性炭吸附和生物强化技术,并与膜分离技术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原水中污染物质含量,使净化处理后的饮用水满足我国颁布了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的各项指标。我们提出的原水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硅藻土动态膜联用给水净化技术,是目前最经济可行的新技术组合之一。
本发明将粉体颗粒具有巨大表面积的优势、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对原水中不同性质有机物吸附优势、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以及利用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形成自生动态膜接近超滤膜的分离效果完美结合在一起,使原水在一个处理水池内,完成吸附、生物降解、动态膜分离全部净化过程。
本发明中连续投加的粉末活性炭(250目)、硅藻土(250目)的配合比,是影响在大孔支撑体上形成结构合理,渗透性良好的动态膜关键因素。最佳配合比为:粉末活性炭∶硅藻土=1∶3;粉末活性炭组份不宜大于1∶2,可以实现单位面积透水通量超过70L/m2.h,每周期运行时间超过3h,出水品质接近超滤的稳定运行工况。否则形成的动态膜结构不合理,稳定性差,初期透水通量衰减大,并在分离后期由于膜压差增大造成泄露,使出水浊度上升。反之,一定投加量下粉末活性炭比例太小,吸附效果不明显。当处理水池中悬浮物混合液浓度累积达到20g/L左右,可以通过控制定期、定量排出混合液,维持浓度不变。
本发明中人工强化微生物在粉末活性炭、硅藻土颗粒表面生长过程,是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在系统启动初期15d期间,必须人工投加食品葡萄糖作为营养物质,用于提高微生物的增长速率。营养物质根据微生物生长必须元素碳、氮、磷及合成细胞需要的比例100∶5∶1,通过水质分析氮、磷后计算确定含碳营养物质投加量。如果原水碱度太低(pH<7.2),还应该考虑适当投加石灰水增加碱度。营养物质也可以选用食用乙醇。启动15d后,停止投加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驯化期。在水温适宜条件下(20℃左右),驯化期为20d左右。
本发明具有如下特点:
1.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技术与常规给水处理技术完全不同,不需要投加化学絮凝剂等,也没有混凝、沉淀、过滤过程,简化了处理过程,并具有常规给水处理技术所不能达到的给水净化效果和出水品质。
2.本发明将粉体颗粒具有巨大表面积的优势、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对原水中不同性质有机物吸附优势、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以及利用生物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形成自生动态膜具有接近超滤膜的分离效果完美结合在一起,使原水在一个处理水池内,完成吸附、生物降解、动态膜分离全部净化过程;与外置的微滤膜、超滤膜结合,可以有效减轻膜面污染问题,延长单个工作周期时间。
3.本发明采用人工强化微生物在粉末活性炭、硅藻土颗粒表面生长过程,是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系统能否正常启动和运行的关键因素。在系统启动初期15d期间,必须人工投加食品葡萄糖(或食用乙醇)作为营养物质,用于稳定提高微生物的增长速率。
4.本发明通过研究提出粉末活性炭(250目以上)、硅藻土(250目以上)的配合比为:粉末活性炭∶硅藻土=1∶3~1∶3.5,解决了在大孔支撑体200目不锈钢网表面形成截留效果优异,且通量较大的动态膜的稳定问题。粉末活性炭比例太大形成的动态膜结构不合理,稳定性差,初期透水通量衰减大,并在分离后期由于膜压差增大造成泄露,使出水浊度上升。反之,一定投加量下粉末活性炭比例太小,吸附效果不明显。
5.本发明利用动态膜的优异截留作用,连续定量投加粉末活性炭、硅藻土粉体材料,以及定期、定量排出混合液悬浮物的过程控制手段,可以将处理水池中的混合液浓度长期、稳定地控制在20g/L左右,实现系统中微生物菌群高浓度、低负荷、长期处理效果稳定的目的。
6.本发明系统运行完全实现自动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基于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硅藻土联用的给水净化技术,具有吸附、生物降解、以及动态膜分离三种功能,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原水中污染物质含量,尤其针对原水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有机污染物偏高等问题,使净化处理后的饮用水满足我国颁布了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的各项指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生物强化粉炭与硅藻土联用处理原水动态膜分离方法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生物强化粉炭与硅藻土联用处理原水超滤膜分离方法操作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下述实施例1、实施例2列举了两种较为实用的运行方式,即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联用技术的固液分离的大孔支撑体上面形成动态膜分离方式,以及采用内压式错流运行的微滤膜、超滤膜运行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与硅藻土联用处理原水的动态膜分离操作实施方法如下:
一、原水的主要水质参数
水质类型:湖泊富营养化原水,低温低浊型;浊度10~20NTU;高锰酸盐指数5~7mg/L;氨氮0.6~2.0mg/L(夏季氨氮较低,冬季较高);总磷0.03~0.1mg/L;pH 7.0~7.2;其它指标均符合地表水三类标准(略)。
二、设计运行参数
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池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为3~5h;
设计混合液浓度为:20~25g/L;首次投加粉末活性炭、硅藻土的量,应该使净化池中悬浮浓度达到10~15g/L;
设计投加的粉末活性炭(250目以上)、硅藻土(250目以上)的配合比为:粉末活性炭∶硅藻土=1∶3~1∶3.5,这个配合比不仅应用于首次投加,也适用于运行阶段连续投加操作,连续运行阶段投加量为:30~50mg/L;
净化池中总搅拌功率应根据有效容积,通过搅拌机合理布置后,计算最不利位置的搅拌功率为25~30W/m3,再经过统计确定;
主要由生物粉末活性炭、硅藻土混合液形成的动态膜采用180~200目不锈钢网作为支撑体,设计通量为40~50L/m2.h,再根据设计出水量可以计算设计支撑网总面积,并选择支撑网组件尺寸,以及组合数量;
本实施例提供的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硅藻土联用的给水净化技术采用浸没式组件,负压抽吸运行方式。动态膜面的错流采用空气提升方式形成,有充氧和控制动态膜面堵塞二个功能,气水比根据需氧量计算确定,一般为:曝气量(m3/h)∶原水流量(m3/h)等于0.3∶1~1∶1。
三、启动期间投加营养物质强化微生物生长:
人工强化微生物在粉末活性炭、硅藻土颗粒表面生长过程,是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在系统启动初期15d期间,必须人工投加食品葡萄糖(或食用乙醇)作为含碳营养物质,用于提高颗粒表面微生物的增长速率。
人工投加营养物质操作方法为:
(1)确定营养物质(食品葡萄糖)实际投加量:测定原水中氨氮、总磷的含量,以及高锰酸盐指数,根据测定值按含碳营养物质∶氨氮∶磷=100∶5∶1的关系,计算确定食品葡萄糖投加量,按氨氮、磷二个测定指标中较小一个作为控制配比标准,计算确定含碳营养物质投加量(mg/L),本实施例实际食品葡萄糖投加量为5~10mg/L;
(2)含碳营养物质投加分为首次投加和连续投加2个阶段:首次投加量为上述确定的实际食品葡萄糖投加量乘以净化池有效容积获得,在启动初期一次性投加到处理池中;连续投加量根据实际食品葡萄糖投加量乘以进水流量获得,用于启动初期与补充进水一起加入;
(3)启动15d后,停止投加食品葡萄糖,进入微生物驯化期。在水温适宜条件下(20℃左右),驯化期为20d左右。
四、启动期间控制进水流量方案:
启动初期,首次投加营养物质后,按照设计出水流量运行,第1天采用100%出水回流;第2天开始每天监测进、出水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值变化,出水回流比例调为70%,排水30%,进水补充30%,进水按本项发明的技术要求定量连续投加营养物质和粉末活性炭与硅藻土的配方材料;如果监测发现出水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值开始连续2天以上稳定下降,表示微生物生长情况良好,可以逐步减少回流比例,增加排水量和进水量;
在启动初期15d内,可以分为3~4步将回流量减少到0,或将排水量和进水量提升到100%;注意:每次减少回流量后,应该观察2天以上,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值开始连续2天以上稳定下降后,再继续减少回流比的操作;
启动初期15d后进入微生物驯化期,投加营养物质停止,但是仍然按本项发明的技术要求定量连续投加粉末活性炭与硅藻土的配方材料,进、出水量均为设计流量100%。
五、运行操作与过程控制措施
(1)在净化池中混合液浓度达到20g/L以上后,可以通过每日定量排出混合液方式,控制混合液浓度维持在20g/L左右;(混合液浓度太高,将导致动态膜出水通量衰减加快)
(2)混合液排出量计算方法:
每日排出混合物料固体量=投加粉末活性炭、硅藻土量/d+截留原水悬浮固体量/d+微生物增殖量(估计值)/d
每日排出混合液体积=每日排出混合物料固体量/混合液浓度(g/L或kg/m3)
(3)动态膜工作周期为:
动态膜工作周期不少于2~3h,其中:预涂时间25~30min,运行时间不少于1.5~2.5h,反冲洗时间5min;
(4)6组动态膜组件串级排列或并列布置皆可,运行操作模式为:始终保持5组运行,1组反冲洗状态。
六、主要出水水质指标情况
根据上述操作运行一个月后,出水特别控制指标稳定为:出水浊度0.1~0.2NTU,高锰酸盐指数稳定控制在1~2mg/L以下,氨氮稳定控制在0~0.2mg/L(0指低于检测限值);pH 6.9~7.1(pH不低于6.9);其余指标均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的各项指标限值要求。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与硅藻土联用处理原水的超滤膜分离操作实施方法如下:
一、原水的主要水质参数
水质类型:湖泊富营养化原水,低温低浊型;浊度10~20NTU;高锰酸盐指数5~7mg/L;氨氮0.6~2.0mg/L(夏季氨氮较低,冬季较高);总磷0.03~0.1mg/L;pH 7.0~7.2;其它指标均符合地表水三类标准(略)。
二、设计运行参数
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池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为3~5h;
设计混合液浓度为:20~25g/L;首次投加粉末活性炭、硅藻土的量,应该使净化池中悬浮浓度达到10~15g/L;
设计投加的粉末活性炭(250目以上)、硅藻土(250目以上)的配合比为:粉末活性炭∶硅藻土=1∶3~1∶3.5,这个配合比不仅应用于首次投加,也适用于运行阶段连续投加操作,连续运行阶段投加量为:30~50mg/L;
净化池中总搅拌功率应根据有效容积,通过搅拌机合理布置后,计算最不利位置的搅拌功率为25~30W/m3,再经过统计确定;
主要由生物粉末活性炭、硅藻土形成的混合液,考虑混合液中粉体介质可以在超滤膜表面形成动态膜保护层,本案例采用外置内压管式超滤膜分离,错流方式运行,设计通量为15~18L/m2.h,再根据设计出水量可以计算设计超滤膜实际需要总面积,并选择超滤膜组件数量,以及组合数量;
本实施例提供的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硅藻土联用的给水净化技术采用外置式组件,正压错流运行方式,每组膜组件的运行周期为20~30min,采用脉动水力反冲洗与不间断错流清洗膜表面,清洗时间为25~30s/周期·次,通过PLC自动控制反冲洗过程操作;
三、启动期间投加营养物质强化微生物生长(过程同实施例1):
人工强化微生物在粉末活性炭、硅藻土颗粒表面生长过程,是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在系统启动初期15d期间,必须人工投加食品葡萄糖(或食用乙醇)作为含碳营养物质,用于提高颗粒表面微生物的增长速率。
人工投加营养物质操作方法为:
(1)确定营养物质(食品葡萄糖)实际投加量:测定原水中氨氮、总磷的含量,以及高锰酸盐指数,根据测定值按含碳营养物质∶氨氮∶磷=100∶5∶1的关系,计算确定食品葡萄糖投加量,按氨氮、磷二个测定指标中较小一个作为控制配比标准,计算确定含碳营养物质投加量(mg/L),本案例实际食品葡萄糖投加量为5~10mg/L;
(2)含碳营养物质投加分为首次投加和连续投加2个阶段:首次投加量为上述确定的实际食品葡萄糖投加量乘以净化池有效容积获得,在启动初期一次性投加到处理池中;连续投加量根据实际食品葡萄糖投加量乘以进水流量获得,用于启动初期与补充进水一起加入;
(3)启动15d后,停止投加食品葡萄糖,进入微生物驯化期。在水温适宜条件下(20℃左右),驯化期为20d左右。
四、启动期间控制进水流量方案(过程同实施例1):
启动初期,首次投加营养物质后,按照设计出水流量运行,第1天采用100%出水回流;第2天开始每天必须监测进、出水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值变化,出水回流比例调为70%,排水30%,进水补充30%,进水按本项发明的技术要求定量连续投加营养物质和粉末活性炭与硅藻土的配方材料;如果监测发现出水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值开始连续2天以上稳定下降,表示微生物生长情况良好,可以逐步减少回流比例,增加排水量和进水量;
在启动初期15d内,可以分为3~4步将回流量减少到0,或将排水量和进水量提升到100%;注意:每次减少回流量后,应该观察2天以上,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值开始连续2天以上稳定下降后,再继续减少回流比的操作;
启动初期15d后进入微生物驯化期,投加营养物质停止,但是仍然按本项发明的技术要求定量连续投加粉末活性炭与硅藻土的配方材料,进、出水量均为设计流量100%;
五、运行操作与过程控制措施
(1)在净化池中混合液浓度达到20g/L以上后,可以通过每日定量排出混合液方式,控制混合液浓度维持在20g/L左右;(混合液浓度太高,将导致动态膜出水通量衰减加快)
(2)混合液排出量计算方法:
每日排出混合物料固体量=投加粉末活性炭、硅藻土量/d+截留原水悬浮固体量/d+微生物增殖量(估计值)/d
每日排出混合液体积=每日排出混合物料固体量/混合液浓度(g/L或kg/m3)
(3)外置内压超滤膜工作周期为:
每组超滤膜组件工作周期为20~30min,其中:每周期水力清洗时间25~30s,执行机械动作转换时间累计10~15s,运行时间不少于24~29min。
(4)多组超滤膜组件并列布置,运行操作模式为:始终保持1~2组反冲洗状态,其余运行。
六、主要出水水质指标情况
根据上述操作运行一个月后,出水特别控制指标稳定为:出水浊度0.05~0.15NTU,高锰酸盐指数稳定控制在1~2mg/L以下,氨氮稳定控制在0~0.2mg/L(0指低于检测限值);pH 6.9~7.1(pH不低于6.9);其余指标均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的各项指标限值要求。

Claims (6)

1.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将粉体颗粒具有巨大表面积的优势、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对原水中不同性质有机物吸附优势、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以及利用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形成自生动态膜接近超滤膜的分离效果结合在一起,使原水在一个处理水池内,完成吸附、生物降解、动态膜分离全部净化过程,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向需要净化的原水连续、定量投加粉末活性炭、硅藻土,通过机械搅拌混合,使之悬浮于水中,吸附原水中的有机物;
然后,通过人工强化方法形成微生物包裹的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硅藻土颗粒,利用微生物作用进一步降解原水中有机污染物,处理后出水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指标;
所述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工艺:
(1)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技术参数设置:
1)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池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为3~5h;
2)首次投加粉末活性炭、硅藻土的量,使净化池中悬浮浓度达到10~12g/L,投加的粉末活性炭、硅藻土的配合比为:粉末活性炭∶硅藻土=1∶3~1∶3.5;
3)运行阶段连续投加的粉末活性炭、硅藻土的混合物料量为:30~50mg/L,投加的粉末活性炭∶硅藻土=1∶3~1∶3.5;
4)净化池中总搅拌功率根据有效容积合理布置搅拌机,最不利位置的搅拌功率为25~30W/m3
5)主要由粉末活性炭、硅藻土混合液形成的动态膜采用180~200目不锈钢网作为支撑体,通量为40~50L/m2·h,根据出水量计算设计支撑网总面积,选择支撑网组件尺寸,以及组合数量;或选择可以耐受高浓度混合液的微滤膜、超滤膜,采用错流运行方式进行固液分离;
6)采用浸没式组件,负压抽吸运行方式;或采用外置式内压管式微滤膜或超滤膜,以正压错流运行方式;
7)动态膜面的错流采用空气提升方式形成,有充氧和控制动态膜面堵塞二个功能,气水比为:曝气量m3/h∶原水流量m3/h等于0.3∶1~1∶1; 
(2)启动期间投加营养物质强化微生物生长:
1)在系统启动初期15天期间,人工投加含碳营养物质,提高微生物的增长速率;
2)测定原水中氨氮、磷的含量,以及高锰酸盐指数;
3)根据测定值计算确定含碳营养物质投加量,按照氨氮、磷二个测定指标中较小一个作为控制配比标准,根据含碳营养物质∶氨氮∶磷=100∶5∶1的关系,确定含碳营养物质投加量计算值mg/L,实际含碳营养物质投加量为计算值减去高锰酸盐指数测定值;
4)含碳营养物质投加分为首次投加和连续投加2个阶段,首次投加量为上述确定的实际含碳营养物质投加量乘以净化池有效容积获得,连续投加量为实际含碳营养物质投加量乘以进水流量获得;
5)启动15天后,停止投加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驯化期,在20℃水温条件下,驯化期为15~20天;
(3)启动期间流量控制方案:
1)启动初期,首次投加营养物质后,按照设计出水流量运行,第1天采用100%出水回流;
2)第2天开始每天监测进、出水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值变化,出水回流比例调为70%,排水30%,进水补充30%;
3)如果监测发现出水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值开始连续2天以上稳定下降,表示微生物生长情况良好,则逐步减少回流比例,增加排水量和进水量;
4)在启动初期15天内,分为3~4步将回流量减少到0,每次减少回流量后,观察2天以上,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值开始连续2天以上稳定下降后,再继续减少回流比;
5)启动初期15天后进入微生物驯化期,投加营养物质停止,仍然连续投加粉末活性炭、硅藻土的混合物料,进、出水量均为设计流量100%;
(4)运行操作与过程控制措施
1)净化池中混合液浓度达到20~25g/L,通过每日定量排出混合液方式,控制混合液浓度维持在20g/L;
2)混合液排出量计算方法:
每日排出混合物料固体量=投加粉末活性炭、硅藻土量/天+截留原水悬浮固体量/天+微生物增殖量估计值/天;
每日排出混合液体积=每日排出混合物料固体量/混合液浓度g/L或kg/m3
3)动态膜工作周期为:2.5~3h;
4)微滤膜、超滤膜工作周期为0.5h;
5)动态膜组件为6组,串级排列或并列布置;运行模式为始终保持5组运行,1组反冲洗状态;
6)多组超滤膜组件并列布置,运行操作模式为始终保持1~2组反冲洗状态,其余运行;
7)出水特别控制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稳定控制在2mg/L以下,氨氮值稳定控制在0.2mg/L以下;其余指标均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的各项指标限值要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粉末活性炭≥250目,所述的硅藻土≥250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碳营养物质包括食品葡萄糖或食用乙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投加石灰水增加原水碱度,使其pH≥7.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4)中动态膜工作周期包括预涂时间22~25min,运行时间不少于2.5h,反冲洗时间5~8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4)中微滤膜、超滤膜工作周期包括运行24~29min,反冲洗0.5min和机械动作相应滞后时间。 
CN2008102045355A 2008-12-12 2008-12-12 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468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2045355A CN101746842B (zh) 2008-12-12 2008-12-12 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2045355A CN101746842B (zh) 2008-12-12 2008-12-12 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6842A CN101746842A (zh) 2010-06-23
CN101746842B true CN101746842B (zh) 2011-12-07

Family

ID=42474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0453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46842B (zh) 2008-12-12 2008-12-12 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468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3394A (zh) * 2011-12-31 2013-07-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吸附法处理废水的方法
CN102583713B (zh) * 2012-02-27 2013-04-17 同济大学 一体式生物强化烧结硅藻土动态膜自流出水饮用水净化工艺
CN102557197B (zh) * 2012-03-05 2013-06-26 同济大学 一种硅藻土动态膜处理原水过程中进一步降低出水浊度的方法
CN102963973B (zh) * 2012-12-10 2013-10-16 同济大学 生物强化硅藻土动态膜超滤支撑分离工艺净化原水的方法
CN103964619B (zh) * 2014-05-23 2015-12-02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污水厂尾水预涂膜深度处理及回用的方法
CN108191093A (zh) * 2017-12-29 2018-06-22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稠油污水处理的气浮-动态膜耦合分离装置及分离方法
CN109368926A (zh) * 2018-11-19 2019-02-22 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处理用微米载体及污水处理系统和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106871A (zh) * 1986-10-31 1988-03-16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 硅藻土处理造纸等有机废水
CN1245146A (zh) * 1999-07-30 2000-02-23 山西省科林环境保护技术中心 一种处理废水的方法
CN100999361A (zh) * 2007-01-05 2007-07-18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水处理用营养缓释型生物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106871A (zh) * 1986-10-31 1988-03-16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所 硅藻土处理造纸等有机废水
CN1245146A (zh) * 1999-07-30 2000-02-23 山西省科林环境保护技术中心 一种处理废水的方法
CN100999361A (zh) * 2007-01-05 2007-07-18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水处理用营养缓释型生物填料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7-21347A 2007.02.0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46842A (zh) 2010-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u et al. Anaerobic dynamic membrane bioreactor (AnDMBR)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A review
Wen et al. Domestic wastewater treatment using an anaerobic bioreactor coupled with membrane filtration
CN101746842B (zh) 生物强化粉末活性炭和硅藻土联用给水净化方法
Al-Malack Determination of biokinetic coefficients of an immersed membrane bioreactor
Jin et al. Efficient sewage pre-concentration with combined coagulation microfiltration for organic matter recovery
AU2020102464A4 (en) A miniaturized air-lift membrane bioreactor for decentralized sewage treatment
Gong et al. Enhanced membrane-based pre-concentration improves wastewater organic matter recovery: Pilot-scale performance and membrane fouling
CN101074141B (zh) 低浓度有机废水再生回用工艺
Wang et al. Full-scale membrane bioreactor process WWTPs in East Taihu basin: Wastewater characteristic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ustainability
CN102372401A (zh) 铁炭微电解-动态膜废水深度处理工艺
Kocadagistan et al. Treatment investigation of the Erzurum City municipal wastewaters with an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s
Feng et al.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arriers on removal performance and membrane fouling by HMBR in treating sewage with low carbon-to-nitrogen ratio
CN209989143U (zh) 一种反硝化除磷耦合振动缺氧mbr装置
CN108341556A (zh) 一种污水深度处理及树脂再生废液回用的系统及方法
CN111675428A (zh) 基于平板膜应急处理黑臭水体的方法及其平板超滤膜
CN101643298A (zh) 一种含膜过滤单元的有机废水处理工艺
CN101372379B (zh) 一种有机废水的双膜处理方法
CN110627321A (zh) 一种老龄化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全量化处理工艺及系统
CN103739172B (zh) 一种用于工业园区水循环回用的方法
CN105668952A (zh) 一种智能双膜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
Blšt’áková et al. Domestic wastewater treatment with membrane filtration—two years experience
CN207002518U (zh) 一种含氮废水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生物处理装置
Bach et al. A new hybrid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combining a rolled pipe system and membrane bioreactor to improve the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 A pilot study
Gao et al. Co-treatment of mixed municipal sewage and landfill leachates via the hydrolytic acidification–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membrane bioreactor process
CN208717083U (zh) 一种污水深度处理及树脂再生废液回用的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026

Address after: 211200 Lishui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Nanjing

Patentee after: JIANGSU PROVINCE JIAQING WATER SERVICES CO.,LTD.

Address before: 200092 Shanghai City, Yangpu District Siping Road No. 1239

Patentee before: Tongji University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