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30109A - 基于博弈论的正交频分多址接入中继系统资源分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博弈论的正交频分多址接入中继系统资源分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30109A
CN101730109A CN200910185438A CN200910185438A CN101730109A CN 101730109 A CN101730109 A CN 101730109A CN 200910185438 A CN200910185438 A CN 200910185438A CN 200910185438 A CN200910185438 A CN 200910185438A CN 101730109 A CN101730109 A CN 1017301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carrier
user node
node
fixed relay
relay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854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30109B (zh
Inventor
蔡跃明
吴丹
徐友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ast University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ast University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ast University,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091018543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7301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17301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301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301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3010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基于博弈论的正交频分多址接入中继系统资源分配的解决方法,设计了一种综合考虑中继节点选择、子载波配对和功率控制的资源分配方法。中继节点将计算得到的等效信道增益划分为量化区间,并反馈所属量化区间序列号,使得经过较少比特的信息交互可确定协同节点的选择。基站先分配第二跳时的各中继节点的子载波,各中继节点再选出用户节点。以“强强联合”为宗旨匹配两跳的子载波,利用最大流最小割原理,确定中继节点转发时在相应子载波上的发送功率。特别地,建立基于单位功率上的速率的效用函数,并引入基于链路质量与发射功率的代价机制,且代价因子可根据不同业务需求进行实时调整,实现用户节点在各被选中的子载波上的发送功率的优化配置。

Description

基于博弈论的正交频分多址接入中继系统资源分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用于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中继系统中的分布式动态资源分配的解决方法,具体是一种适用于上行链路OFDMA中继系统中兼顾性能优化和公平性保证的基于非合作博弈的中继选择、子载波配对和功率分配的动态资源分配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下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标准(IMT-Advanced)的高传输速率和高频带时宽覆盖范围的要求,人们将协同通信技术视为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以期通过协同技术达到获得协同分集增益,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增大系统覆盖范围和节省终端功耗等目的。作为协同通信应用重要场景之一的基于中继的无线通信,目前较为主流的协同方案包括放大转发(Amplify and Forward,AF)方案和译码转发(Decoded and Forward,DF)方案。其中,对于AF方案而言,中继节点直接放大并转发从源节点收到的信号;对于DF方案而言,中继节点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译码,并转发译码后的再生信号至目的节点。另外,针对高传输速率需求的与日俱增,人们更加关注OFDM等多载波传输技术,如在无线通信长期演进计划(Long Term Evolution,LTE)中,OFDM技术就作为其设计标准的技术框架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采用正交子载波并行发送数据,将宽带信号转化为窄带信号传输,从而能有效地克服信道的频率选择性衰落和码间干扰。鉴于此,结合OFDMA的协同中继系统,将更可能为实现高速通信提供有效的保障。
随着协同通信技术的提出和系统研究的推进,协同系统中的资源分配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地关注和研究。在协同系统中,由于需要协同节点辅助信息传输,这将会带来额外的带宽、功率等资源的消耗。因此与发送节点信息的直接传输相比,协同通信需要更加合理高效的资源分配算法,以保证以较低的复杂度和较高的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好的通信性能。具体到OFDMA中继系统中,涉及到的资源分配包括中继选择、子载波配对和功率分配等。因为在多中继系统中,不辨良莠地利用中继节点参与协同通信,非但不能获得系统性能增益,甚至反而会降低系统性能,导致较低的资源利用率,因此对何时要求中继协同和如何选择协同中继的考虑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的。另外,已有理论研究表明只依靠单个最佳节点协同的机会协同在不降低协同性能的前提下,还能降低接收复杂度,提高频谱效率,更适合实际中的协同系统。同时考虑到发送节点和中继节点之间功率分配的资源优化问题,合理调整它们之间的功率,可以使得协同传输的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值得一提地是子载波配对问题。在OFDMA中继系统中,第一跳和第二跳之间的信道衰落是相互独立的,在第一跳有良好通信质量的子载波可能在第二跳时遭遇深度衰落,这就需要为第一跳的子载波找好合适的“接班人”,以保证下一跳仍具有良好的通信质量。综上所述,在OFDMA中继系统中,中继选择、子载波配对和功率分配等资源优化问题都会对系统性能、通信质量等产生影响,且它们各自的优化过程也是相辅相成的,这其中就涉及到如何选择合适的中继节点,如何在合适的中继节点上为第二跳匹配合适的子载波,以及如何在配对的子载波间实现功率分配等。因此,可以说综合考虑中继选择、子载波配对和功率分配等的动态资源分配将会更契合实际系统应用,并带来系统整体性能的提升。
近年来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1)鲜有综合考虑中继选择、子载波配对和功率分配等多方面资源优化问题的动态资源分配算法;2)有很大一部分的研究是针对集中式中继系统或下行OFDMA中继系统;3)在资源分配上,难以依据实际情况建模,以及兼顾性能优化和公平性保证,对于这一点,特别值得介绍非合作博弈,它的引入为解决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分布式资源分配问题,特别是“自私”的参与者相互之间具有利益冲突和竞争的资源分配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非合作博弈假设所有的参与者具有完全理性、只关注自身并相互独立地选择策略,然后通过设计不同的效用函数和代价机制,并对其进行最优化求解使得每个用户“自动”地达到系统所期望的性能,此时也就达到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态,即博弈论所说的“纳什均衡”。这种方法能够对系统中的分布式资源分配问题进行合理的建模,通过设计不同的效用函数和代价机制,获得不同方面的性能优化和公平性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上行链路的基于博弈论的正交频分多址接入中继系统资源分配方法,本发明能兼顾性能优化和公平性保证,通过合理地实现中继选择、子载波配对和有效地抑制用户盲目增大发送功率,使得系统资源能获得高效地利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第一步:在单小区OFDMA中继系统中,包括拥有N个子载波的基站d,在基站d的周围均匀分布有Mr个固定中继节点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31
,构成固定中继节点集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32
其中,Mr为正整数,用以表示系统中的固定中继节点数,j为[1,Mr]范围内任一正整数,且每个固定中继节点rj拥有N个子载波,单小区OFDMA中继系统还包括随机分布的Ms个用户节点,构成用户节点集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34
,其中,Ms为正整数,用以表示系统所拥有的用户节点数,i为[1,Ms]范围内任一正整数,且每个用户节点si拥有N个子载波,每个用户节点si的最大发射功率为N为正整数;
第二步:用户节点si向所有固定中继节点rj和基站d广播信息,各固定中继节点和基站分别对其进行译码,并判断是否译码正确,当基站d译码正确时,基站d向用户节点si和各固定中继节点rj发送信息“1”,用户节点si在接收到信息“1”后,用户节点si将确定采用直接传输方式传输,采用直接传输方式的用户节点si在单小区中形成采用直接传输方式传输的用户节点集D;当基站译码不正确时,基站d向用户节点si和各固定中继节点发送信息“0”,当各固定中继节点接收到信息“0”后,能正确译码的固定中继节点rj计算自身的等效信道增益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41
其中,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42
分别为用户节点si与可正确译码的固定中继节点rj之间在第n个子载波上的信道状态信息和信道增益,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44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45
分别为可正确译码的固定中继节点rj与基站d之间在第n个子载波上的信道状态信息和信道增益,其中,n为子载波序列号,且为[1,N]范围内任一正整数,为减小反馈量,各固定中继节点预先统一设定好等效信道增益的量化区间和量化区间序列号,量化区间预先统一设定的方法是选取等效信道增益范围,这一范围的上界为0,下界为最优等效信道增益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46
为利用已有的信道统计模型估算出固定中继节点与基站间的理想信道增益,再将这一范围等间隔划分为m份,m为正整数,从而形成m个量化区间,且将量化区间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自然数1,2,...,m作为序列号对量化区间进行标注,然后,可正确译码的固定中继节点rj根据自身的等效信道增益与量化区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可正确译码的固定中继节点rj的等效信道增益所属的量化区间,接着将对应的量化区间序列号作为反馈值反馈给用户节点si,每个用户节点si选取反馈值最大的固定中继节点rj作为帮助其实现协同传输的协同节点,则R中任一固定中继节点rj会同时为若干个用户节点实现协同传输,这些用户节点构成由共享固定中继节点rj来实现协同传输的用户节点集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48
第三步:各固定中继节点rj向基站d发送信息,基站d从中获知其自身与各固定中继节点在各子载波上的信道状态信息,经过比较,由基站d选出对各子载波而言最好的固定中继节点,即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49
n=1,2,...,N,基站d将各固定中继节点被分配的子载波数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410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411
为[1,N]范围内的正整数,以及被分配的子载波的序列号n告知各固定中继节点,各固定中继节点以此对其进行标记,即若固定中继节点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412
的第n个子载波被选中,则记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413
若未被选中则记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51
第四步:属于由共享固定中继节点rj来实现协同传输的用户节点集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52
中的用户节点,向对应的作为协同节点的固定中继节点rj发送确认信息,作为其协同节点的固定中继节点rj从接收的信息中提取与中的各用户节点在各子载波上的信道状态信息,经过比较,作为协同节点的固定中继节点rj选出对各子载波而言能在该子载波上受到最好帮助的由共享固定中继节点rj来实现协同传输的用户节点,即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54
n=1,2,...,N,并依据已获知的由基站d分配给每个固定中继节点rj的子载波数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55
在信道增益从大至小的排列下,保留处于前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56
位的子载波分配情况,然后,固定中继节点rj将各用户节点被分配的子载波数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57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58
范围内的正整数,以及被分配的子载波的序列号n告知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510
中的各用户节点,各用户节点以此对其进行标记,即若用户节点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511
的第n个子载波被选中,则记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512
若未被选中则记为
同时,属于采用直接传输方式传输的用户节点集D中的用户节点,向基站d发送确认信息,基站d从接收的确认信息中提取各用户节点与基站d在各子载波上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用户节点的子载波分配情况,即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514
n=1,2,...,N,然后,基站d将各用户节点被分配的子载波数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515
以及具体的子载波的序列号n告知采用直接传输方式传输的用户节点集D中的各用户节点,各用户节点以此对其进行标注,即若用户节点的第n个子载波被选中,则记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517
若未被选中则记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518
第五步:建立非合作博弈模型来确定各用户节点被选中的各子载波上的发送功率,每个用户节点以其单位功率上的速率为效用函数,并在效用函数中加入代价机制,以抑制用户节点盲目地增加发送功率,
若属于由共享固定中继节点rj来实现协同传输的用户节点集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61
中的用户节点si在子载波n上的发送功率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62
且在各接收端都有相同的噪声方差σ2,则该用户节点si的效用函数可表示为:
u s i ( 1 ) = Σ n = 1 N ρ s i , r j ( n ) log ( 1 + ( p s i ( n ) | h s i , r j ( n ) | 2 ) / σ 2 ) ( p s i ( n ) ) 1 / 2 - c s i Σ n = 1 N ρ s i , r j ( n ) p s i ( n ) | h s i , r j ( n ) | 2 , ∀ s i ∈ C r j , ∀ r j
其中,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65
为基于用户节点发送功率和与固定中继节点间的信道增益的代价机制,为该用户节点si的代价因子,一般而言即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67
具体的发送功率的迭代更新过程如下:
(1)该用户节点si初始化被选中的各子载波上的发送功率;
(2)在第k次迭代开始时,设置剩余功率值发送功率约束范围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69
k=1,2,3,...;
(3)该用户节点si按照子载波的序列号依次计算当前迭代中各被选中的子载波上应分配的功率值,具体而言,第n个子载波上分配的功率值应该满足即对该用户节点si的效用函数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611
求关于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612
的导函数,并令其为零,从而得到当前迭代中第n个子载波上分配的功率值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613
(4)判断上步骤中获得的当前迭代中第n个子载波上分配的功率值是否满足功率约束条件,当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614
时,则子载波n以被分配的功率值作为更新后的发送功率值,否则,第n个子载波以当前剩余功率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615
作为更新后的发送功率值,且此时第n个子载波以后的子载波以0值作为迭代更新后的发送功率值,一起进入新一次的迭代;
(5)更新剩余功率值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616
且更新功率约束范围,更新后的功率约束范围上界为0,下界为更新后的剩余功率值;
(6)判断此次迭代第n个子载波上功率更新值与上一次迭代获得的发送功率值之差的二范数是否小于ε,其中ε为预先设定的较小数,它的取值依据系统对收敛速度和精度的要求而定,一般地,ε≤10-2,若满足二范数小于ε,则跳出迭代循环,此时所获得的发射功率为博弈算法的纳什均衡,该用户节点si在第n个子载波上最终将以收敛时候的功率值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71
进行发射,若不满足,再进入下一次迭代更新过程;
同样地,对于采用直接传输方式传输的用户节点集D中的用户节点si,也以其单位功率上的速率为效用函数,并加入代价机制,具体可表示为:
u s i ( 2 ) = Σ n = 1 N ρ s i , r j ( n ) log ( 1 + ( p s i ( n ) | h s i , d ( n ) | 2 ) / σ 2 ) ( p s i ( n ) ) 1 / 2 - c s i Σ n = 1 N ρ s i , r j ( n ) p s i ( n ) | h s i , d ( n ) | 2 , ∀ s i ∈ D
其中,为基于用户节点发送功率和与基站d之间的信道增益的代价机制,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75
为该用户节点si的代价因子,一般而言即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76
具体的发送功率的迭代更新过程如下:
(1)该用户节点si初始化被选中的各子载波上的发送功率;
(2)在第k次迭代开始时,设置剩余功率值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77
发送功率约束范围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78
k=1,2,3,...;
(3)该用户节点si按照子载波的序列号依次计算当前迭代中各被选中的子载波上应分配的功率值,具体而言,第n个子载波上分配的功率值应该满足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79
即对该用户节点si的效用函数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710
求关于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711
的导函数,并令其为零,从而得到当前迭代中第n个子载波上分配的功率值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712
(4)判断上步骤中获得的当前迭代中第n个子载波上分配的功率值是否满足功率约束条件,当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81
时,则子载波n以被分配的功率值作为更新后的发送功率值,否则,第n个子载波以当前剩余功率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82
作为更新后的发送功率值,且此时第n个子载波以后的子载波以0值作为迭代更新后的发送功率值,一起进入新一次的迭代;
(5)更新剩余功率值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83
且更新功率约束范围,更新后的功率约束范围上界为0,下界为更新后的剩余功率值;
(6)判断此次迭代第n个子载波上功率更新值与上一次迭代获得的发送功率值之差的二范数是否小于ε,其中ε为预先设定的较小数,它的取值依据系统对收敛速度和精度的要求而定,一般地,ε≤10-2,若满足二范数小于ε,则跳出迭代循环,此时所获得的发射功率为博弈算法的纳什均衡,该用户节点si在第n个子载波上最终将以收敛时候的功率值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84
进行发射,若不满足,再进入下一次迭代更新过程;
第六步:对于需为中用户节点转发的固定中继节点rj,结合先前已获知的将分配到的子载波序列号,完成转发前的子载波配对,以提高系统性能,所述子载波配对方法是:一方面,按信道增益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86
由大到小顺序,对固定中继节点rj中收到来自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87
中所有用户节点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88
信息的子载波进行重新排列,并对重新排列后的子载波的序列号进行重新编制,依次标记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89
且重新排序后的子载波上的接收信噪比仍保持未重新排序时的该子载波上的接收信噪比,例如,若第n个子载波经重新排序后标记为n′,则重新排列后的第n′个子载波上的接收信噪比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810
另一方面,按信道增益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811
由大到小顺序,对固定中继节点rj向基站d发送信息的子载波进行重新排列,并对重新排列后的子载波的序列号进行重新编制,依次标记为最后,将两次排列好的固定中继节点rj的子载波一一配对,即1′与1″配对、2′与2″配对,…,n′与n″配对,…,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91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92
配对,使得固定中继节点rj中收到来自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93
中用户节点信息的子载波上的信息将由与之配对的子载波转发至基站d对应的子载波上;
此后,确定转发时所需的发送功率,依据最大流最小割原理,则有:
log ( 1 + γ r j ( n ′ ) ) = log ( 1 + ( p r j ( n ′ ′ ) h r j , d ( n ′ ′ ) ) / σ 2 )
从而确定固定中继节点转发时在重编序列号后的子载波n″上的发送功率为:
p r j ( n ′ ′ ) = ( γ s i , r j ( n ′ ) σ 2 ) / h r j , d ( n ′ ′ ) .
本发明的适用范围是上行链路正交频分多址接入固定中继系统,且固定中继系统是多用户节点、多固定中继节点、单目的节点的模型,避免了大多数研究只基于简化模型,例如三节点模型、单用户-多固定中继节点模型等,更符合现实场景。同时,考虑到系统中存在的多种资源优化问题都会对系统性能、通信质量等产生影响,且它们各自的优化过程也是相辅相成的,本发明综合考虑了固定中继节点、子载波和用户节点与固定中继节点间的发送功率等多种资源的分布式动态分配和控制,以优化系统整体和个体性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具体而言,用户节点只在必要时才采用协同传输,且各节点之间以尽可能少的比特数实现信息交互,例如固定中继选择过程中,基站只反馈1比特信息来解决是否需要协同的问题,固定中继节点只反馈获得的等效信道增益所属的量化区间序列号,来解决如何选择协同固定中继的问题。另外,采用子载波配对以保证两跳的通信质量相当,以“强强联合”为宗旨匹配两跳的子载波,本发明中的子载波配对算法复杂度为O(N2),远小于基于Kuhn-Munkras(KM)算法的子载波配对算法的O(N4)的复杂度,而且,在子载波配对前,先确定好固定中继节点第二跳可使用的子载波,可使得子载波配对不必涉及全部子载波,这样每个子载波配对算法复杂度降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096
本发明最值得一提地是基于非合作博弈的功率分配算法,它以单位功率上的效率为效用函数,能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有效地抑制用户盲目增大发送功率。同时,从保证公平性的角度出发,本发明加入了一种基于链路质量与发射功率的代价机制,且代价因子可根据不同业务的需求进行实时调整,这也体现了本发明中方法的灵活性。在对固定中继节点第二跳时子载波发送功率的确定上,利用了最大流最小割原理,既避免了平均分配功率所带来的不必要浪费,也避免了再次博弈收敛算法或注水算法的复杂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典型的单小区正交频分多址接入固定中继系统,六个固定中继均匀分布在中心基站与六边形网络的六个顶角连线处,基站作为所有节点的目的节点。其中,需要协同通信的用户节点先将信息传至选定的一个固定中继节点,再由该固定中继节点将信息转发至基站,而采取直传的用户节点则直接与基站通信。
图2是在多用户、多固定中继、单目的节点的正交频分多址接入固定中继系统中,两跳通信时的通信链路分配情况。
图3是本发明的综合考虑固定中继选择、子载波配对和功率分配的分布式动态资源分配算法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基于非合作博弈理论来确定各用户节点被选中的各子载波上的发送功率的算法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同平均功率分配方案、注水功率分配方案的发射功率性能比较。
图6是本发明同平均功率分配方案、注水功率分配方案的效用性能比较。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步:在单小区OFDMA中继系统中,包括拥有N个子载波的基站d,在基站d的周围均匀分布有Mr个固定中继节点构成固定中继节点集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02
其中,Mr为正整数,用以表示系统中的固定中继节点数,j为[1,Mr]范围内任一正整数,且每个固定中继节点rj拥有N个子载波,单小区OFDMA中继系统还包括随机分布的Ms个用户节点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03
,构成用户节点集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04
其中,Ms为正整数,用以表示系统所拥有的用户节点数,i为[1,Ms]范围内任一正整数,且每个用户节点si拥有N个子载波,每个用户节点si的最大发射功率为N为正整数;
第二步:用户节点si向所有固定中继节点rj和基站d广播信息,各固定中继节点和基站分别对其进行译码,并判断是否译码正确,这里可采用循环冗余(CRC)校验来判断译码是否正确,其主要原理为:发送方计算出待发送的二进制数据的循环冗余码,并随同原数据一起发送到接收方,接收方通过重新计算接收到的数据的循环冗余码,并和接收到的循环冗余码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同则可判定所收到的数据正确,反之,说明数据错误,具体实施步骤可参见“孙丽华.信息论与纠错编码.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等,下文涉及到对译码正确与否的判断均可采用循环冗余校验来完成,当基站d译码正确时,基站d向用户节点si和各固定中继节点rj发送信息“1”,用户节点si在接收到信息“1”后,用户节点si将确定采用直接传输方式传输,采用直接传输方式的用户节点si在单小区中形成采用直接传输方式传输的用户节点集D;当基站译码不正确时,基站d向用户节点si和各固定中继节点发送信息“0”,当各固定中继节点接收到信息“0”后,能正确译码的固定中继节点rj计算自身的等效信道增益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11
其中,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12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13
分别为用户节点si与可正确译码的固定中继节点rj之间在第n个子载波上的信道状态信息和信道增益,分别为可正确译码的固定中继节点rj与基站d之间在第n个子载波上的信道状态信息和信道增益,其中,n为子载波序列号,且为[1,N]范围内任一正整数,为减小反馈量,各固定中继节点预先统一设定好等效信道增益的量化区间和量化区间序列号,量化区间预先统一设定的方法是选取等效信道增益范围,这一范围的上界为0,下界为最优等效信道增益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16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17
为利用已有的信道统计模型估算出固定中继节点与基站间的理想信道增益,再将这一范围等间隔划分为m份,m为正整数,从而形成m个量化区间,且将量化区间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自然数1,2,...,m作为序列号对量化区间进行标注,然后,可正确译码的固定中继节点rj根据自身的等效信道增益与量化区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可正确译码的固定中继节点rj的等效信道增益所属的量化区间,假设统一设定好的等效信道增益范围为[1,20],将这一范围等间隔划分为10份,形成10个量化区间,且将量化区间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自然数1,2,...,10作为序列号对量化区间进行标注,此时,若可正确译码的固定中继节点rj获知自身的等效信道增益为13,则对应的量化区间序列号为7,接着将对应的量化区间序列号作为反馈值反馈给用户节点si,每个用户节点si选取反馈值最大的固定中继节点rj作为帮助其实现协同传输的协同节点,则R中任一固定中继节点rj会同时为若干个用户节点实现协同传输,这些用户节点构成由共享固定中继节点rj来实现协同传输的用户节点集
所述的最优等效信道增益计算过程为:由于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22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23
则最优等效信道增益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24
由于各固定中继节点距基站的距离已知,可利用已有的信道统计模型估算出固定中继节点与基站间的理想信道增益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25
具体所涉及的统计模型及其估计可参见“Rappaport.T.S.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econd Edition.Beijing: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04.3.”;
第三步:各固定中继节点rj向基站d发送信息,基站d从中获知其自身与各固定中继节点在各子载波上的信道状态信息,例如可采用基于最小均方误差(MMSE)的信道估计方法来获知信道状态信息,具体计算过程可参见“GeorgiosB.Giannakis.Signal Processing Advances in Wireless and MobileCommunications Volume 1:Trends in Channel Estimation and Equalization.Beijing:Posts&Telecommunications Press,2002,11”,下文涉及到的对信道状态信息的提取,均可采用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信道估计方法来完成,经过比较,由基站d选出对各子载波而言最好的固定中继节点,即n=1,2,...,N,基站d将各固定中继节点被分配的子载波数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32
为[1,N]范围内的正整数,以及被分配的子载波的序列号n告知各固定中继节点,各固定中继节点以此对其进行标记,即若固定中继节点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34
的第n个子载波被选中,则记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35
若未被选中则记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36
第四步:属于由共享固定中继节点rj来实现协同传输的用户节点集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37
中的用户节点,向对应的作为协同节点的固定中继节点rj发送确认信息,作为其协同节点的固定中继节点rj从接收的信息中提取与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38
中的各用户节点在各子载波上的信道状态信息,经过比较,作为协同节点的固定中继节点rj选出对各子载波而言能在该子载波上受到最好帮助的由共享固定中继节点rj来实现协同传输的用户节点,即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39
n=1,2,...,N,并依据已获知的由基站d分配给每个固定中继节点rj的子载波数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310
在信道增益从大至小的排列下,保留处于前位的子载波分配情况,然后,固定中继节点rj将各用户节点被分配的子载波数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312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313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314
范围内的正整数,以及被分配的子载波的序列号n告知中的各用户节点,各用户节点以此对其进行标记,即若用户节点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316
的第n个子载波被选中,则记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317
若未被选中则记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318
同时,属于采用直接传输方式传输的用户节点集D中的用户节点,向基站d发送确认信息,基站d从接收的确认信息中提取各用户节点与基站d在各子载波上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用户节点的子载波分配情况,即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319
n=1,2,...,N,然后,基站d将各用户节点被分配的子载波数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320
以及具体的子载波的序列号n告知采用直接传输方式传输的用户节点集D中的各用户节点,各用户节点以此对其进行标注,即若用户节点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41
的第n个子载波被选中,则记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42
若未被选中则记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43
第五步:建立非合作博弈模型来确定各用户节点被选中的各子载波上的发送功率,每个用户节点以其单位功率上的速率为效用函数,并在效用函数中加入代价机制,以抑制用户节点盲目地增加发送功率,
若属于由共享固定中继节点rj来实现协同传输的用户节点集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44
中的用户节点si在子载波n上的发送功率为且在各接收端都有相同的噪声方差σ2,则该用户节点si的效用函数可表示为:
u s i ( 1 ) = Σ n = 1 N ρ s i , r j ( n ) log ( 1 + ( p s i ( n ) | h s i , r j ( n ) | 2 ) / σ 2 ) ( p s i ( n ) ) 1 / 2 - c s i Σ n = 1 N ρ s i , r j ( n ) p s i ( n ) | h s i , r j ( n ) | 2 , ∀ s i ∈ C r j , ∀ r j
其中,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48
为基于用户节点发送功率和与固定中继节点间的信道
增益的代价机制,为该用户节点si的代价因子,一般而言即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410
具体的发送功率的迭代更新过程如下:
(1)该用户节点si初始化被选中的各子载波上的发送功率;
(2)在第k次迭代开始时,设置剩余功率值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411
发送功率约束范围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412
k=1,2,3,...;
(3)该用户节点si按照子载波的序列号依次计算当前迭代中各被选中的子载波上应分配的功率值,具体而言,第n个子载波上分配的功率值应该满足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413
即对该用户节点si的效用函数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414
求关于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415
的导函数,并令其为零,从而得到当前迭代中第n个子载波上分配的功率值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416
(4)判断上步骤中获得的当前迭代中第n个子载波上分配的功率值是否满足功率约束条件,当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51
时,则子载波n以被分配的功率值作为更新后的发送功率值,否则,第n个子载波以当前剩余功率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52
作为更新后的发送功率值,且此时第n个子载波以后的子载波以0值作为迭代更新后的发送功率值,一起进入新一次的迭代;
(5)更新剩余功率值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53
且更新功率约束范围,更新后的功率约束范围上界为0,下界为更新后的剩余功率值;
(6)判断此次迭代第n个子载波上功率更新值与上一次迭代获得的发送功率值之差的二范数是否小于ε,其中ε为预先设定的较小数,它的取值依据系统对收敛速度和精度的要求而定,一般地,ε≤10-2,若满足二范数小于ε,则跳出迭代循环,此时所获得的发射功率为博弈算法的纳什均衡,该用户节点si在第n个子载波上最终将以收敛时候的功率值进行发射,若不满足,再进入下一次迭代更新过程;
同样地,对于采用直接传输方式传输的用户节点集D中的用户节点si,也以其单位功率上的速率为效用函数,并加入代价机制,具体可表示为:
u s i ( 2 ) = Σ n = 1 N ρ s i , r j ( n ) log ( 1 + ( p s i ( n ) | h s i , d ( n ) | 2 ) / σ 2 ) ( p s i ( n ) ) 1 / 2 - c s i Σ n = 1 N ρ s i , r j ( n ) p s i ( n ) | h s i , d ( n ) | 2 , ∀ s i ∈ D
其中,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57
为基于用户节点发送功率和与基站d之间的信道增益的代价机制,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58
为该用户节点si的代价因子,一般而言即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59
具体的发送功率的迭代更新过程如下:
(1)该用户节点si初始化被选中的各子载波上的发送功率;
(2)在第k次迭代开始时,设置剩余功率值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510
发送功率约束范围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511
k=1,2,3,...;
(3)该用户节点si按照子载波的序列号依次计算当前迭代中各被选中的子载波上应分配的功率值,具体而言,第n个子载波上分配的功率值应该满足即对该用户节点si的效用函数求关于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63
的导函数,并令其为零,从而得到当前迭代中第n个子载波上分配的功率值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64
(4)判断上步骤中获得的当前迭代中第n个子载波上分配的功率值是否满足功率约束条件,当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65
时,则子载波n以被分配的功率值作为更新后的发送功率值,否则,第n个子载波以当前剩余功率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66
作为更新后的发送功率值,且此时第n个子载波以后的子载波以0值作为迭代更新后的发送功率值,一起进入新一次的迭代;
(5)更新剩余功率值且更新功率约束范围,更新后的功率约束范围上界为0,下界为更新后的剩余功率值;
(6)判断此次迭代第n个子载波上功率更新值与上一次迭代获得的发送功率值之差的二范数是否小于ε,其中ε为预先设定的较小数,它的取值依据系统对收敛速度和精度的要求而定,一般地,ε≤10-2,若满足二范数小于ε,则跳出迭代循环,此时所获得的发射功率为博弈算法的纳什均衡,该用户节点si在第n个子载波上最终将以收敛时候的功率值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68
进行发射,若不满足,再进入下一次迭代更新过程;
第六步:对于需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69
中用户节点转发的固定中继节点rj,结合先前已获知的将分配到的子载波序列号,完成转发前的子载波配对,以提高系统性能,所述子载波配对方法是:一方面,按信道增益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610
由大到小顺序,对固定中继节点rj中收到来自中所有用户节点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612
信息的子载波进行重新排列,并对重新排列后的子载波的序列号进行重新编制,依次标记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613
且重新排序后的子载波上的接收信噪比仍保持未重新排序时的该子载波上的接收信噪比,例如,若第n个子载波经重新排序后标记为n′,则重新排列后的第n′个子载波上的接收信噪比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71
另一方面,按信道增益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72
由大到小顺序,对固定中继节点rj向基站d发送信息的子载波进行重新排列,并对重新排列后的子载波的序列号进行重新编制,依次标记为最后,将两次排列好的固定中继节点rj的子载波一一配对,即1′与1″配对、2′与2″配对,…,n′与n″配对,…,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74
配对,使得固定中继节点rj中收到来自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76
中用户节点信息的子载波上的信息将由与之配对的子载波转发至基站d对应的子载波上;
此后,确定转发时所需的发送功率,依据最大流最小割原理,则有:
log ( 1 + γ r j ( n ′ ) ) = log ( 1 + ( p r j ( n ′ ′ ) h r j , d ( n ′ ′ ) ) / σ 2 )
从而确定固定中继节点转发时在重编序列号后的子载波n″上的发送功率为:
p r j ( n ′ ′ ) = ( γ s i , r j ( n ′ ) σ 2 ) / h r j , d ( n ′ ′ ) .
以下结合附图提供具体的实例:
考虑一个单小区正交频分多址固定中继系统,小区半径为600m,基站位于六边形小区中央,六个固定中继节点分别位于基站与六边形各顶点的连线上,它们采用译码转发方案帮助需要固定中继的用户节点。12个用户节点随机分布其内,每个用户节点的最大发射功率均为pmax=1W,共有128个子载波,各通信链路上具有相同的噪声方差σ2=5×10-15W。信道增益模型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79
其中所涉及的参数分别设为:A=0.097,α=3。另外,设置基于发射功率和信道幅值代价的机制中的可调常数参量均取值一致,为c=0.1。如图3和图4,整个实例的实现过程如下:
第一步:用户节点si向所有固定中继节点rj和基站d广播信息,各固定中继节点和基站分别对其进行译码,并采用循环冗余校验来判断是否译码正确,当基站d译码正确时,基站d向用户节点si和各固定中继节点rj发送信息“1”,用户节点si在接收到信息“1”后,用户节点si将确定采用直接传输方式传输,采用直接传输方式的用户节点si在单小区中形成采用直接传输方式传输的用户节点集D;当基站译码不正确时,基站d向用户节点si和各固定中继节点发送信息“0”,当各固定中继节点接收到信息“0”后,同样采用循环冗余校验来判断是否译码正确,能正确译码的固定中继节点rj计算自身的等效信道增益,为减小反馈量,各固定中继节点预先统一设定好等效信道增益的量化区间和量化区间序列号,量化区间预先统一设定的方法是选取等效信道增益范围,这一范围的上界为0,下界为最优等效信道增益hopt=2×10-7,再将这一范围等间隔划分为20份,从而形成20个量化区间,且将量化区间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自然数1,2,...,20作为序列号对量化区间进行标注,然后,可正确译码的固定中继节点rj根据自身的等效信道增益与量化区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可正确译码的固定中继节点rj的等效信道增益所属的量化区间,接着将对应的量化区间序列号作为反馈值反馈给用户节点si,每个用户节点si选取反馈值最大的固定中继节点rj作为帮助其实现协同传输的协同节点,则R中任一固定中继节点rj会同时为若干个用户节点实现协同传输,这些用户节点构成由共享固定中继节点rj来实现协同传输的用户节点集
第二步:各固定中继节点rj向基站d发送信息,基站d采用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信道估计方法从中获知其自身与各固定中继节点在各子载波上的信道状态信息,经过比较,由基站d选出对各子载波而言最好的固定中继节点,基站d将各固定中继节点被分配的子载波数,以及被分配的子载波的序列号告知各固定中继节点,各固定中继节点以此对其进行标记;
第三步:属于由共享固定中继节点rj来实现协同传输的用户节点集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82
中的用户节点,向对应的作为协同节点的固定中继节点rj发送确认信息,作为其协同节点的固定中继节点rj采用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信道估计方法从接收的信息中提取与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83
中的各用户节点在各子载波上的信道状态信息,经过比较,作为协同节点的固定中继节点rj选出对各子载波而言能在该子载波上受到最好帮助的由共享固定中继节点rj来实现协同传输的用户节点,并在信道增益从大至小的排列下,依据已获知的由基站d分配给每个固定中继节点rj的子载波数,保留与该子载波数相同的位数的子载波分配情况,然后,固定中继节点rj将各用户节点被分配的子载波数,以及被分配的子载波的序列号告知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91
中的各用户节点,各用户节点以此对其进行标记;
同时,属于采用直接传输方式传输的用户节点集D中的用户节点,向基站d发送确认信息,基站d采用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信道估计方法从接收的确认信息中提取各用户节点与基站d在各子载波上的信道状态信息,基站d选出采用直接传输方式传输的用户节点集D中对各子载波而言最好的用户节点,然后,基站d将各用户节点被分配的子载波数,以及具体的子载波的序列号告知采用直接传输方式传输的用户节点集D中的各用户节点,各用户节点以此对其进行标注;
第四步:属于由共享固定中继节点rj来实现协同传输的用户节点集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192
中的用户节点si迭代更新在被选中的各子载波上的发送功率,具体的过程如下:
(1)该用户节点si初始化被选中的各子载波上的发送功率;
(2)在第k次迭代开始时,设置剩余功率值和发送功率约束范围,k=1,2,3,...;
(3)该用户节点si按照子载波的序列号依次计算当前迭代中各被选中的子载波上应分配的功率值,具体而言,对该用户节点si的效用函数求导,并令其为零,从而得到当前迭代中各子载波上分配的功率值;
(4)判断上步骤中获得的当前迭代中各子载波上分配的功率值是否满足功率约束条件,若满足,则该子载波以被分配的功率值作为更新后的发送功率值,否则,该子载波以当前剩余功率作为更新后的发送功率值,且直接进入新一次的迭代;
(5)更新剩余功率值,且更新功率约束范围,更新后的功率约束范围上界为0,下界为更新后的剩余功率值;
(6)判断此次迭代各子载波上功率更新值与上一次迭代获得的发送功率值之差的二范数是否小于ε,ε=10-4,若满足二范数小于ε,则跳出迭代循环,该用户节点si在该子载波上最终将以收敛时候的功率值进行发射,若不满足,再进入下一次迭代更新过程;
同样地,采用直接传输方式传输的用户节点集D中的用户节点si,迭代更新在被选中的各子载波上的发送功率,具体的过程如下:
(1)该用户节点si初始化被选中的各子载波上的发送功率;
(2)在第k次迭代开始时,设置剩余功率值和发送功率约束范围,k=1,2,3,...;
(3)该用户节点si按照子载波的序列号依次计算当前迭代中各被选中的子载波上应分配的功率值,具体而言,对该用户节点si的效用函数求导,并令其为零,从而得到当前迭代中各子载波上分配的功率值;
(4)判断上步骤中获得的当前迭代中各子载波上分配的功率值是否满足功率约束条件,若满足,则该子载波以被分配的功率值作为更新后的发送功率值,否则,该子载波以当前剩余功率作为更新后的发送功率值,且直接进入新一次的迭代;
(5)更新剩余功率值,且更新功率约束范围,更新后的功率约束范围上界为0,下界为更新后的剩余功率值;
(6)判断此次迭代各子载波上功率更新值与上一次迭代获得的发送功率值之差的二范数是否小于ε,ε=10-4,若满足二范数小于ε,则跳出迭代循环,该用户节点si在该子载波上最终将以收敛时候的功率值进行发射,若不满足,再进入下一次迭代更新过程;
第五步:对于需为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201
中用户节点转发的固定中继节点rj,结合先前已获知的将分配到的子载波序列号,一方面,对固定中继节点rj中收到来自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202
中所有用户节点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203
信息的子载波进行重新排列,并对重新排列后的子载波的序列号进行重新编制,依次标记为1′,2′,3′,...,n′,...,且重新排序后的子载波上的接收信噪比仍保持未重新排序时的该子载波上的接收信噪比,另一方面,对固定中继节点rj向基站d发送信息的子载波进行重新排列,并对重新排列后的子载波的序列号进行重新编制,依次标记为1″,2″,3″,...,n″,...,最后,将两次排列好的固定中继节点rj的子载波一一配对,即1′与1″配对、2′与2″配对,…,n′与n″配对,…,使得固定中继节点rj中收到来自
Figure G2009101854380D0000211
中用户节点信息的子载波上的信息将由与之配对的子载波转发至基站d对应的子载波上,此后,依据最大流最小割原理,确定固定中继节点转发时在重编序列号后的子载波上的发送功率。

Claims (1)

1.一种基于博弈论的正交频分多址接入中继系统资源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步:在单小区OFDMA中继系统中,包括拥有N个子载波的基站d,在基站d的周围均匀分布有Mr个固定中继节点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11
构成固定中继节点集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12
其中,Mr为正整数,用以表示系统中的固定中继节点数,j为[1,Mr]范围内任一正整数,且每个固定中继节点rj拥有N个子载波,单小区OFDMA中继系统还包括随机分布的Ms个用户节点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13
构成用户节点集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14
其中,Ms为正整数,用以表示系统所拥有的用户节点数,i为[1,Ms]范围内任一正整数,且每个用户节点si拥有N个子载波,每个用户节点si的最大发射功率为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15
N为正整数;
第二步:用户节点si向所有固定中继节点rj和基站d广播信息,各固定中继节点和基站分别对其进行译码,并判断是否译码正确,当基站d译码正确时,基站d向用户节点si和各固定中继节点rj发送信息“1”,用户节点si在接收到信息“1”后,用户节点si将确定采用直接传输方式传输,采用直接传输方式的用户节点si在单小区中形成采用直接传输方式传输的用户节点集当基站译码不正确时,基站d向用户节点si和各固定中继节点发送信息“0”,当各固定中继节点接收到信息“0”后,能正确译码的固定中继节点rj计算自身的等效信道增益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17
其中,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18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19
分别为用户节点si与可正确译码的固定中继节点rj之间在第n个子载波上的信道状态信息和信道增益,分别为可正确译码的固定中继节点rj与基站d之间在第n个子载波上的信道状态信息和信道增益,其中,n为子载波序列号,且为[1,N]范围内任一正整数,为减小反馈量,各固定中继节点预先统一设定好等效信道增益的量化区间和量化区间序列号,量化区间预先统一设定的方法是选取等效信道增益范围,这一范围的上界为0,下界为最优等效信道增益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21
为利用已有的信道统计模型估算出固定中继节点与基站间的理想信道增益,再将这一范围等间隔划分为m份,m为正整数,从而形成m个量化区间,且将量化区间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自然数1,2,...,m作为序列号对量化区间进行标注,然后,可正确译码的固定中继节点rj根据自身的等效信道增益与量化区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可正确译码的固定中继节点rj的等效信道增益所属的量化区间,接着将对应的量化区间序列号作为反馈值反馈给用户节点si,每个用户节点si选取反馈值最大的固定中继节点rj作为帮助其实现协同传输的协同节点,则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22
中任一固定中继节点rj会同时为若干个用户节点实现协同传输,这些用户节点构成由共享固定中继节点rj来实现协同传输的用户节点集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23
第三步:各固定中继节点rj向基站d发送信息,基站d从中获知其自身与各固定中继节点在各子载波上的信道状态信息,经过比较,由基站d选出对各子载波而言最好的固定中继节点,即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24
n=1,2,...,N,基站d将各固定中继节点被分配的子载波数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25
范围内的正整数,以及被分配的子载波的序列号n告知各固定中继节点,各固定中继节点以此对其进行标记,即若固定中继节点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26
的第n个子载波被选中,则记为若未被选中则记为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28
第四步:属于由共享固定中继节点rj来实现协同传输的用户节点集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29
中的用户节点,向对应的作为协同节点的固定中继节点rj发送确认信息,作为其协同节点的固定中继节点rj从接收的信息中提取与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210
中的各用户节点在各子载波上的信道状态信息,经过比较,作为协同节点的固定中继节点rj选出对各子载波而言能在该子载波上受到最好帮助的由共享固定中继节点rj来实现协同传输的用户节点,即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31
并依据已获知的由基站d分配给每个固定中继节点rj的子载波数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32
在信道增益从大至小的排列下,保留处于前位的子载波分配情况,然后,固定中继节点rj将各用户节点被分配的子载波数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35
范围内的正整数,以及被分配的子载波的序列号n告知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36
中的各用户节点,各用户节点以此对其进行标记,即若用户节点的第n个子载波被选中,则记为若未被选中则记为
同时,属于采用直接传输方式传输的用户节点集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310
中的用户节点,向基站d发送确认信息,基站d从接收的确认信息中提取各用户节点与基站d在各子载波上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用户节点的子载波分配情况,即n=1,2,...,N,然后,基站d将各用户节点被分配的子载波数以及具体的子载波的序列号n告知采用直接传输方式传输的用户节点集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313
中的各用户节点,各用户节点以此对其进行标注,即若用户节点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314
的第n个子载波被选中,则记为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315
若未被选中则记为
第五步:建立非合作博弈模型来确定各用户节点被选中的各子载波上的发送功率,每个用户节点以其单位功率上的速率为效用函数,并在效用函数中加入代价机制,以抑制用户节点盲目地增加发送功率,
若属于由共享固定中继节点rj来实现协同传输的用户节点集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317
中的用户节点si在子载波n上的发送功率为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318
且在各接收端都有相同的噪声方差σ2,则该用户节点si的效用函数可表示为: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319
其中,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41
为基于用户节点发送功率和与固定中继节点间的信道增益的代价机制,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42
为该用户节点si的代价因子,一般而言即为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43
具体的发送功率的迭代更新过程如下:
(1)该用户节点si初始化被选中的各子载波上的发送功率;
(2)在第k次迭代开始时,设置剩余功率值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44
发送功率约束范围为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45
k=1,2,3,...;
(3)该用户节点si按照子载波的序列号依次计算当前迭代中各被选中的子载波上应分配的功率值,具体而言,第n个子载波上分配的功率值应该满足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46
即对该用户节点si的效用函数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47
求关于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48
的导函数,并令其为零,从而得到当前迭代中第n个子载波上分配的功率值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49
(4)判断上步骤中获得的当前迭代中第n个子载波上分配的功率值是否满足功率约束条件,当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410
时,则子载波n以被分配的功率值作为更新后的发送功率值,否则,第n个子载波以当前剩余功率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411
作为更新后的发送功率值,且此时第n个子载波以后的子载波以0值作为迭代更新后的发送功率值,一起进入新一次的迭代;
(5)更新剩余功率值且更新功率约束范围,更新后的功率约束范围上界为0,下界为更新后的剩余功率值;
(6)判断此次迭代第n个子载波上功率更新值与上一次迭代获得的发送功率值之差的二范数是否小于ε,其中ε为预先设定的较小数,它的取值依据系统对收敛速度和精度的要求而定,一般地,ε≤10-2,若满足二范数小于ε,则跳出迭代循环,此时所获得的发射功率为博弈算法的纳什均衡,该用户节点si在第n个子载波上最终将以收敛时候的功率值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51
进行发射,若不满足,再进入下一次迭代更新过程;
同样地,对于采用直接传输方式传输的用户节点集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52
中的用户节点si,也以其单位功率上的速率为效用函数,并加入代价机制,具体可表示为: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53
其中,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54
为基于用户节点发送功率和与基站d之间的信道增益的代价机制,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55
为该用户节点si的代价因子,一般而言即为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56
具体的发送功率的迭代更新过程如下:
(1)该用户节点si初始化被选中的各子载波上的发送功率;
(2)在第k次迭代开始时,设置剩余功率值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57
发送功率约束范围为k=1,2,3,...;
(3)该用户节点si按照子载波的序列号依次计算当前迭代中各被选中的子载波上应分配的功率值,具体而言,第n个子载波上分配的功率值应该满足即对该用户节点si的效用函数求关于的导函数,并令其为零,从而得到当前迭代中第n个子载波上分配的功率值
(4)判断上步骤中获得的当前迭代中第n个子载波上分配的功率值是否满足功率约束条件,当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513
时,则子载波n以被分配的功率值作为更新后的发送功率值,否则,第n个子载波以当前剩余功率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514
作为更新后的发送功率值,且此时第n个子载波以后的子载波以0值作为迭代更新后的发送功率值,一起进入新一次的迭代;
(5)更新剩余功率值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515
且更新功率约束范围,更新后的功率约束范围上界为0,下界为更新后的剩余功率值;
(6)判断此次迭代第n个子载波上功率更新值与上一次迭代获得的发送功率值之差的二范数是否小于ε,其中ε为预先设定的较小数,它的取值依据系统对收敛速度和精度的要求而定,一般地,ε≤10-2,若满足二范数小于ε,则跳出迭代循环,此时所获得的发射功率为博弈算法的纳什均衡,该用户节点si在第n个子载波上最终将以收敛时候的功率值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61
进行发射,若不满足,再进入下一次迭代更新过程;
第六步:对于需为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62
中用户节点转发的固定中继节点rj,结合先前已获知的将分配到的子载波序列号,完成转发前的子载波配对,以提高系统性能,所述子载波配对方法是:一方面,按信道增益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63
由大到小顺序,对固定中继节点rj中收到来自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64
中所有用户节点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65
信息的子载波进行重新排列,并对重新排列后的子载波的序列号进行重新编制,依次标记为且重新排序后的子载波上的接收信噪比仍保持未重新排序时的该子载波上的接收信噪比,例如,若第n个子载波经重新排序后标记为n′,则重新排列后的第n′个子载波上的接收信噪比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67
另一方面,按信道增益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68
由大到小顺序,对固定中继节点rj向基站d发送信息的子载波进行重新排列,并对重新排列后的子载波的序列号进行重新编制,依次标记为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69
最后,将两次排列好的固定中继节点rj的子载波一一配对,即1′与1″配对、2′与2″配对,…,n′与n″配对,…,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610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611
配对,使得固定中继节点rj中收到来自
Figure F2009101854380C00000612
中用户节点信息的子载波上的信息将由与之配对的子载波转发至基站d对应的子载波上;
此后,确定转发时所需的发送功率,依据最大流最小割原理,则有:
log ( 1 + γ r j ( n ′ ) ) = log ( 1 + ( p r j ( n ′ ′ ) h r j , d ( n ′ ′ ) ) / σ 2 )
从而确定固定中继节点转发时在重编序列号后的子载波n″上的发送功率为:
p r j ( n ′ ′ ) = ( γ s i , r j ( n ′ ) σ 2 ) / h r j , d ( n ′ ′ ) .
CN2009101854380A 2009-11-09 2009-11-09 基于博弈论的正交频分多址接入中继系统资源分配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301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854380A CN101730109B (zh) 2009-11-09 2009-11-09 基于博弈论的正交频分多址接入中继系统资源分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854380A CN101730109B (zh) 2009-11-09 2009-11-09 基于博弈论的正交频分多址接入中继系统资源分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30109A true CN101730109A (zh) 2010-06-09
CN101730109B CN101730109B (zh) 2012-06-06

Family

ID=424501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8543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30109B (zh) 2009-11-09 2009-11-09 基于博弈论的正交频分多址接入中继系统资源分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30109B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33866A (zh) * 2012-08-31 2012-12-19 宁波大学 一种协作中继正交频分多址接入系统的资源分配方法
CN103166695A (zh) * 2013-03-26 2013-06-19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容量和误码率联合优化的中继装置
CN103281718A (zh) * 2013-06-07 2013-09-04 广西师范大学 移动通信系统中基于信道预测和公平性原则的中继节点选取方法
CN104540211A (zh) * 2015-01-23 2015-04-22 天津大学 一种合作联盟中的功率优化方法
CN104735796A (zh) * 2015-04-03 2015-06-24 东南大学 一种无线通信网络中多源单中继系统的协作中继策略
CN104869624A (zh) * 2015-05-18 2015-08-26 南京邮电大学 基于博弈论的多用户多天线认知无线电系统功率分配方法
CN105142195A (zh) * 2015-07-24 2015-12-09 中南大学 一种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无线终端通信策略选择与资源分配方法
CN107231652A (zh) * 2017-04-21 2017-10-03 湖北工业大学 双重信息非对称环境下基于信息监督的协作通信激励方法
CN108234014A (zh) * 2017-12-21 2018-06-29 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卫星资源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0380800A (zh) * 2019-07-30 2019-10-25 东南大学 一种认知无线网络中基于重叠联盟形成博弈的干扰管理与资源分配方法
CN111107642A (zh) * 2019-12-13 2020-05-0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适于无线网络的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60223B2 (ja) * 2004-05-13 2012-06-27 クゥアルコム・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検出およびメディア・アクセス制御を行う非周波数変換型リピータ
CN101557641B (zh) * 2009-05-07 2010-12-08 浙江大学 一种适用于蜂窝中继系统的子载波和功率分配方法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33866B (zh) * 2012-08-31 2015-02-04 宁波大学 一种协作中继正交频分多址接入系统的资源分配方法
CN102833866A (zh) * 2012-08-31 2012-12-19 宁波大学 一种协作中继正交频分多址接入系统的资源分配方法
CN103166695A (zh) * 2013-03-26 2013-06-19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容量和误码率联合优化的中继装置
CN103166695B (zh) * 2013-03-26 2016-04-20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容量和误码率联合优化的中继装置
CN103281718A (zh) * 2013-06-07 2013-09-04 广西师范大学 移动通信系统中基于信道预测和公平性原则的中继节点选取方法
CN103281718B (zh) * 2013-06-07 2016-04-06 广西师范大学 移动通信系统中基于信道预测和公平性原则的中继节点选取方法
CN104540211A (zh) * 2015-01-23 2015-04-22 天津大学 一种合作联盟中的功率优化方法
CN104540211B (zh) * 2015-01-23 2017-11-17 天津大学 一种合作联盟中的功率优化方法
CN104735796B (zh) * 2015-04-03 2018-02-23 东南大学 一种无线通信网络中多源单中继系统的协作中继方法
CN104735796A (zh) * 2015-04-03 2015-06-24 东南大学 一种无线通信网络中多源单中继系统的协作中继策略
CN104869624A (zh) * 2015-05-18 2015-08-26 南京邮电大学 基于博弈论的多用户多天线认知无线电系统功率分配方法
CN104869624B (zh) * 2015-05-18 2018-12-11 南京邮电大学 基于博弈论的多用户多天线认知无线电系统功率分配方法
CN105142195B (zh) * 2015-07-24 2019-04-09 中南大学 一种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无线终端通信策略选择与资源分配方法
CN105142195A (zh) * 2015-07-24 2015-12-09 中南大学 一种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无线终端通信策略选择与资源分配方法
CN107231652A (zh) * 2017-04-21 2017-10-03 湖北工业大学 双重信息非对称环境下基于信息监督的协作通信激励方法
CN107231652B (zh) * 2017-04-21 2020-05-19 湖北工业大学 双重信息非对称环境下基于信息监督的协作通信激励方法
CN108234014A (zh) * 2017-12-21 2018-06-29 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卫星资源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8234014B (zh) * 2017-12-21 2020-10-09 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卫星资源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0380800A (zh) * 2019-07-30 2019-10-25 东南大学 一种认知无线网络中基于重叠联盟形成博弈的干扰管理与资源分配方法
CN111107642A (zh) * 2019-12-13 2020-05-0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适于无线网络的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1107642B (zh) * 2019-12-13 2022-04-1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适于无线网络的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30109B (zh) 2012-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30109B (zh) 基于博弈论的正交频分多址接入中继系统资源分配方法
CN104284407B (zh) 嵌入d2d的蜂窝网络中基于全双工中继的功率控制方法
CN108601088A (zh) 一种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的协作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04301984B (zh) D2d蜂窝网络中基于时域半双工中继的功率控制方法
CN103298084B (zh) 一种基于能效准则的协作多中继选择与功率分配方法
CN107105470A (zh) 一种携能协作cr‑noma协作模式和中继选择算法
Ding et a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Exploiting direct links for multiuser two-way relaying systems
CN101394255B (zh) 多用户无线网络中的两用户协作通信方法
CN103957597B (zh) 基于选择性子载波配对的中继选择与功率联合优化方法
CN101656600A (zh) 基于增强型选择放大转发的机会协作分集协议的实现方法
CN101848060B (zh) 一种自适应网络编码协作中继方法
Ye et al. Relay selections for cooperative underlay CR systems with energy harvesting
CN101448337B (zh) 联合网络编码与信道编码的用户协作方法
Moualeu et al. Relay selection for coded cooperative networks with outdated CSI over Nakagami-m fading channels
CN102420679B (zh) 基于中继协同预编码的多用户双向通信方法
CN102545992A (zh) Df中继系统的最优中继选择和功率分配方法
CN104539403B (zh) 基于多中继的swipt中继网络中arq协议的实现方法
CN107124217A (zh) 一种充分利用时隙传输信息的df多中继ofdm系统的多种资源优化算法
CN103369658B (zh) 物理层安全约束下协同ofdma系统功率控制方法
CN102421068A (zh) 基于分组的无线通信
CN104010341B (zh) 一种用于高效协同组播通信中的中继选择和功率控制方法
CN102186213A (zh) 基于异构中继无线网络系统架构的上行无线资源管理方法
Kim Cooperative overlay cognitive radio NOMA network with channel errors and imperfect SIC
CN102752256B (zh) 多用户协同ofdm系统资源分配方法及系统
CN110049452A (zh) 基于noma的新型两阶段合作多播方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06

Termination date: 2014110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